辽宁省沈阳市2019-2020学年中考历史二模试卷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526.50 KB
- 文档页数:17
辽宁省鞍山市2019-2020学年中考历史模拟试题(1)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表内容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早期国家的产生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民族政权的并立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10世纪初,在我国北方,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建立辽;960年,赵匡胤建立宋;11世纪前期,在我国西北地区,党项族的元昊建立西夏。
在这一时期中国出现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局面。
从而得出辽、西夏与北宋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民族政权的并立,C选项符合题意;早期国家的产生,是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A选项不符合题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
B选项不符合题意;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
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历时两年的长征,中国共产党坚持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
这表明长征A.使中国共产党面临双重压力B.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C.是中国共产党既定抗日行动D.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34—1936年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题干中的“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与此吻合,故D符合题意;使中国共产党面临双重压力、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是中国共产党既定抗日行动与题干无关,故ABC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A.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B.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C.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D.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图片“飞夺泸定桥”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途中,为了取得战争的主动权,不惜代价,飞夺泸定桥,打破了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反革命迷梦,是红军长征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之一,C项诗句描述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C项符合题意;A项描述的是遵义会议的史实,不符合题意;C项描述的是爬雪山过草地的内容,不符合题意;D项描述的是红军在吴起镇会师的史实,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的内容都与题干的图片描述的内容不符合,排除;故选B。
辽宁省沈阳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朝诸王常以鬼神、排序等意思的字取名,如辛、乙、丁等;而周代诸王多用文、武、成、康等字为名号,并在青铜器铭文中也涉及“懿德”、“天德”、“敬德”等内容。
这一变化反映了A. 文化的传承受到严重挑战B. 王权打破了当时的宗教权威C. 贵族的人伦观念明显淡化D. 政治生活中德治观念的加强『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而周代诸王多用文、武、成、康等字为名号,并在青铜器铭文中也涉及‘懿德’、‘天德’、‘敬德’等内容”可知,这体现了周代诸王重视道德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故D正确;材料信息涉及的是商朝到西周诸王起名特征的变化,不能说明文化传承受到严重挑战,没有涉及宗教权威被打破的信息,更与人伦观念没有必然联系,ABC错误。
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宗法的历史叙述。
据此可知,宗法制及宗法观念A. 始于西周并在古代中国长期传承B. 逐渐渗透到社会和民众日常生活C. 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D. 成为传统史学的主要内容和载体『答案』B『解析』根据“奠系世,辩昭穆”“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处”“谱系之作,所以敦孝悌、重人伦、睦宗族、厚风俗”可知编修家谱体现了宗法制,宗法观念逐渐渗透到社会和民众日常生活,故B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宗法观念始于西周并在古代中国长期传承,也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AC;材料无法体现传统史学的主要内容和载体是宗法制及宗法观念,D错误。
3.“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日: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诗》云:‘不愆(qiān,罪过之意)不忘,率由旧章。
’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这主要表明作者A. 反对施行仁政B. 主张礼法并用C. 强调人性本善D. 重视继承传统『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材料认为要让百姓受到恩惠,就要行先王之道,遵循昔日典章,故D项符合题意;A项,作者并未反对国君的仁爱之心与仁爱之誉,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礼法并用主张,排除B;材料未涉及对人性的探讨,排除C项。
辽宁省沈阳市2019-2020学年第二次中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陷阱因地制宜风雪载途无动于衷B.案牍五彩斑谰名符其实周而复始C.犀利抑扬顿挫不可明状盛气凌人D.亵渎一代天娇温声细语润如油膏【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A.正确;B.“五彩斑谰”的“谰”应为“斓”、“名符其实”的“符”应为“副”;C.“不可明状”的“明”应为“名”;D.“一代天娇”的“娇”应为“骄”。
故答案为A。
2.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在较长一段稔熟地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
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
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
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奢华/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
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位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瞧)热闹了。
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瑕想..。
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显得有些孱.弱似的。
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风起云涌/叱咤风云)的气势。
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
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蔓..开来。
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稔.熟(niǎn)不速之客B.炸.锅(zhà)大相径庭C.孱.弱(cán)瑕想D.不落.(là)弥蔓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奢华凑风起云涌B.奢华瞧叱咤风云C.浮华瞧风起云涌D.浮华凑叱咤风云【答案】1.B2.D【解析】1.A. 稔.熟(rěn)。
C. 孱.弱(chán),瑕想——遐想。
D.弥蔓——弥漫。
2.奢华:奢侈浮华。
辽宁省铁岭市2019-2020学年中考历史考前模拟卷(1)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有人说,他(美国总统)在某种意义上挽救了市场经济,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使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这里的“他”应是A.华盛顿B.林肯C.罗斯福D.尼克松【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实行新政,特点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打破的以前政府对经济的自由放任政策。
通过这一干预政策,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例。
故C符合题意;华盛顿领导北美人们赢得独立,与题干材料无关。
故A不符合题意;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与题干材料无关。
故B不符合题意;尼克松改善了中美关系,与题意不符。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正确理解罗斯福新政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取得成功,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使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2.“电工技术革命是一次巨大的革命,而电的利用为我们开辟一条道路。
”人类由此进入A.蒸汽时代B.电气时代C.信息时代D.网络时代【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广泛使用把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
故B符合题意;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故A不符合题意;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把人类带入“信息时代”。
故C不符合题意;网络时代得益于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汉武帝采纳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摘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可以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但是被封子弟之候国,在管理上并不属于原来的诸侯王国,而是归汉郡所辖。
此举目的是A.提升诸侯国实力B.减轻百姓负担C.加强中央集仅D.强化思想控制【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辽宁省沈阳市2019-2020学年中考历史三模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古代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和各民族的交往形式主要有两种。
下列历史事件所体现的交往形式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希波战争B.亚历山大东征C.罗马的扩张D.阿拉伯数字的传播【答案】D【解析】抓住关键词“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文明交流与发展的方式有暴力冲撞和和平交流两种方式,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属于和平交流;而ABC三项属于暴力冲突。
故选D。
2.元朝时设置由宣政院直接统辖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是为了管理()A.台湾B.新疆C.西藏D.云南【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是元朝设置的地方官署名,为设于沿海及边疆地区的军政机关,承行中书省或宣政院之命统辖区军民之务,是为了管理西藏地区建立的机构,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3.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借列文(同情农奴的农奴主)之口说:“现在我们这里,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
”列文说的这些变化是因为A.1861年改革B.彼得一世改革C.十月革命D.苏联模式【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使农奴获得了解放,故A符合题意。
彼得一世改革加强了农奴制,十月革命、苏联模式均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故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下图所示反映了当前人类面临的问题是A.资源匮乏B.环境恶化C.贫富分化D.经济混乱【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中酸雨对树木的危害体现的是生态环境的恶化,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
故选B。
5.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必须分置,否则自由便不复存在。
下列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文献是A.《权利法案》B.《人权宣言》C.《独立宣言》D.《十二铜表法》【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必须分置,否则自由便不复存在.”由此判断与三权分立原则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资产阶级创立新体制的过程中,最早贯彻这一思想的国家是美国。
试卷第1页,总4页 …………○…………外…………○…………装…………○…………订…………○…………线…………○…………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内…………○…………装…………○…………订…………○…………线…………○………… 绝密★启用前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分卷I 分卷I 注释 一、 选择题(注释) 1.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 经济严重衰退 B. 坊市制度崩溃 C. 土地政策调整 D. 政府管理失控 2. 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发现,虽然人口不断增长,但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了许多。
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C. “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 D. 工商业市镇的大量兴起 3.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 坊市制度瓦解 B. 土地集中加剧 C. 农业技术进步 D. 海外贸易拓展 4. 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这表明( ) A.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 B. 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C.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 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5. 唐代多有严禁各级官员从事工商业的规定,而宋代则多有皇室成员利用权力之便从事商业的记载。
2019-2020年九年级中考历史样题(Word)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答在本试卷上不得分。
第Ⅰ卷(共50分)第Ⅰ卷为选择题,共25道题,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1是中国人民银行于xx年2月发行的生肖纪念币,该生肖(属相)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
下列历史文物中着力体现该动物形象的是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C.虎耳铜鼎 D.青铜立人像2.对于政治,他主张改革,实行法治;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
“他”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3.图2 中的“纪念园”位于湖南省耒阳市蔡子池畔,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3A 级旅游风景区。
该纪念园的主题是A.纪念蔡伦改进造纸术B.纪念蔡伦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纸C.纪念造纸术发明过程D.纪念蔡伦被东汉政府封为“蔡侯”4.“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这次战争是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5.“中国大运河是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这三部分组成。
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
”这表明A.大运河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经济的大动脉B.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C.历代封建王朝都很重视发挥大运河的作用D.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6.宋朝“神舟”是中国宋代为使节出使外国而专门建造的大型豪华海洋客船,显示出宋朝卓越的造船成就。
2019年中考网上阅卷适应性训练(二)九年级历史说明:1.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5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2.考生必须将所答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处。
第一部分选择题(20分)一、单项选择(请将所选答案填涂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上,每小题1分,共20分)30.《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上古时期的什么制度?A.分封制B.世袭制 C.禅让制D.郡县制31.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空白处政权的建立者是A.刘邦 B.刘秀 C.刘备 D.刘彻32.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这个时期的统治史称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康乾盛世33.唐朝诗人皮日休曾说:“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A.巩固隋朝的统治 B.有利于选拔人才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D.实现了大统一3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宋代得以强化。
为加强对地方知州的监督,北宋设立的官职是A.御史大夫 B.司隶校尉 C.刺史 D.通判35.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下列历史人物与其事迹及作用搭配正确的是A.毕昇——发明指南针,促进航海事业的发展B.玄奘——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文化C.郑成功——七下西洋,加强中外交流D.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加强对边疆的管辖36.1945年10月,离别50年的台湾回到祖国怀抱,造成台湾此次离别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7.下列长征中发生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甘肃会宁会师②飞夺泸定桥③渡过金沙江④爬雪山过草地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②④③① D. ③①②④38.中国近代史可以划分为多个不同时期。
下列事件中发生在人民解放战争期间的是A.西安事变 B.百团大战 C.七七事变 D.辽沈战役39.右图为建国初期我国主要工业品产量变化柱状图。
辽宁省沈阳市2019-2020学年中考历史三模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古代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和各民族的交往形式主要有两种。
下列历史事件所体现的交往形式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希波战争B.亚历山大东征C.罗马的扩张D.阿拉伯数字的传播【答案】D【解析】抓住关键词“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文明交流与发展的方式有暴力冲撞和和平交流两种方式,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属于和平交流;而ABC三项属于暴力冲突。
故选D。
2.元朝时设置由宣政院直接统辖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是为了管理()A.台湾B.新疆C.西藏D.云南【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是元朝设置的地方官署名,为设于沿海及边疆地区的军政机关,承行中书省或宣政院之命统辖区军民之务,是为了管理西藏地区建立的机构,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3.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借列文(同情农奴的农奴主)之口说:“现在我们这里,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
”列文说的这些变化是因为A.1861年改革B.彼得一世改革C.十月革命D.苏联模式【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使农奴获得了解放,故A符合题意。
彼得一世改革加强了农奴制,十月革命、苏联模式均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故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下图所示反映了当前人类面临的问题是A.资源匮乏B.环境恶化C.贫富分化D.经济混乱【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中酸雨对树木的危害体现的是生态环境的恶化,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
故选B。
5.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必须分置,否则自由便不复存在。
下列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文献是A.《权利法案》B.《人权宣言》C.《独立宣言》D.《十二铜表法》【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必须分置,否则自由便不复存在.”由此判断与三权分立原则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资产阶级创立新体制的过程中,最早贯彻这一思想的国家是美国。
2019-2020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序号,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上按要求涂黑。
每小题2分,共36分。
)1.对于公元前594年和公元509年,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公元前5世纪早期和公元5世纪晚期 B.公元前6世纪早期和公元6世纪早期C.公元前5世纪早期和公元5世纪早期 D.公元前6世纪晚期和公元6世纪早期2.下图中,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性因素是A.自然条件 B.生活习惯 C.生产工具 D.劳动技术3.下面是某同学的笔记片段,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A.禅让制 B.分封制 C.王位世袭制 D.科举制4.读图说史:读右图,解读正确的是A.北方自然环境恶劣B.北方民族学习中原文化C.江南地区相对发达D.民族交融和江南开发5.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有修造乐器商店、金银珠宝店、茶肆、客舍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手工业生产发展 B.对外贸易活跃C.商业经济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6.在中国古代,宋朝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时期。
下列各项能体现宋朝“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是A.出现中国最早的纸 B .发明了火药C.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D.形成了诗歌创作的繁荣局面7.以下内容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本质意图的是A.割香港岛给英国 B.五口通商 C.领事裁判权 D.赔款2100万元8.1898年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
以下内容最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愿望的是A.裁撤冗员 B.开办新式学堂C.训练新式军队 D.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9.用图示法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是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
下面空白方框内应填写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北伐战争10.南京大屠杀是震惊中外的惨案,但日本右翼势力极力否认这一事实。
以下关于“南京大屠杀”最有力的证据是A.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 B.当年幸存者的控诉材料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历史著作的记述11.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古都的文物古迹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了,人们的生命财产也免遭战火的破坏和损伤。
辽宁省沈阳市2019-2020学年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一位历史学家说:“推翻德川幕府的人一旦掌握政权,他们认为驱逐西方的唯一方法就是学习西方的
技术和管理秘诀……为了保卫国家,他们显然要认真地改造国家。”材料中“改造国家”的工作是谁主持去做的 A.孝德天皇
B.彼得一世
C.明治天皇
D.亚历山大二世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68年,原本掌握实权的德川幕府统治被推翻,明治天皇政府实行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也就是向西方学习。此事件是日本的明治维新。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 “美国对苏政策的要旨在于,它必须是一种长久而耐心地,同时又坚定而警惕地遏制俄国对外扩张倾
向的政策。”下列属于美国冷战政策表现的是 ①提出杜鲁门主义 ②建立“华约” ③建立“北约” ④推行马歇尔计划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苏联建立“华约”,②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①符合题意;建立“北约”是针对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集体防御计划,③符合题意;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是为了加强对西欧国家的控制,对付苏联,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A。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美苏冷战的相关内容。 3.电视剧《光武中兴》主要讲述了一位历史人物领导义军扫灭新莽,成功开创繁荣局面的故事。下列措
施与这位历史人物无关的是( ) A.释放奴婢 B.建立刺史制度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扫灭新莽,成功开创繁荣局面”是东汉光武帝刘秀,释放奴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允许少数民族内迁等措施均是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不符合题意;建立刺史制度是西汉汉武帝建立的制度,与光武帝无关,故选B。 点睛:解题是分析题干人物身份,再分析实施选项中措施相关人物,对比得出答案。 4.《九国公约》规定:“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和行政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
会均等’原则;不得在中国谋取有损于其他国家公民的特权。”对这则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确立了“机会均等”原则
B.名义上尊重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C.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权益
D.打破了美国独占中国的局面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国公约》提出门户开放,机会均等,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重新支配的局面。故答案是D。 5.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下列人
物中,属于民族英雄的有( ) ①郑成功 ②戚继光 ③文天祥 ④关天培 ⑤张自忠 ⑥左权 A.①②④⑤⑥
B.③④⑤
C.②③④⑤⑥
D.①④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中国历史上反对外来侵略的都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①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了荷兰殖民者,②戚继光抗倭,使东南沿海倭患基本解除,④关天培在虎门之战中抗击英军,⑤张自忠、⑥左权是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而③文天祥抗元,属于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所以属于民族英雄的有①②④⑤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6.1899年他在鹤年堂抓药时买到种叫龙骨的药材,对上面的图形文字进行研究,首次发现了甲骨文,该
发现轰动中外学术界,把汉字的历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股商时代,他也成为甲骨文研究的奠基人。这位奠基人是 A.王懿荣
B.裴文中
C.郭沫若
D.康有为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末年,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农民在田地里挖到的兽骨和龟甲,卖给药店,这些兽骨和龟甲被称为“龙骨”,是一种中药。19世纪末,清朝著名学者王懿荣在买回来的药材里,发现了龟甲和兽骨上刻有符号,他断定这是中国失传已久的文字,甲骨文就这样被发现了。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最早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7.归纳和总结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果为下列四组图片拟定一个主题。正确的应是
A.抵抗侵略 B.祖国统一 C.民族团结 D.文化交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 张骞通西域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交往;玄奘西游促进了中印友好交往;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的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四幅图片都是中外交往的史实。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8.非洲兄弟们跳起了桑巴舞,阿尔巴尼亚代表高喊:“美国人的巨大失败”;美国承认:“这是联合国
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战线第一次击败了美国”。上述场景反映的是 A.抗美援朝的胜利
B.1955年的万隆会议 C.中国重返联合国
D.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签署
【答案】C 【解析】 【详解】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提出的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并立即驱逐台湾的提案进行投票表决,结果该项提案以压倒多数票获得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C选项符合题意。A、B、D三个选项与题干无关,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9.以下示意图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其中①应为
A.俄国割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开设工厂
C.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D.允许列强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的表格的时间是1895年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俄国割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是1858年签订的《瑷珲条约》的内容,A项不符合题意;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开设工厂是《马关条约》的内容,但与题干的表格描述的内容不相符,题干描述的是领土主权的丧失,B项不符合题意;允许列强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内容,D项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的内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0.安娜是1930年毕业的一一名美国大学生,当她迈出校门走向社会时,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
A.“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B.“政府无限量免费供应牛奶面包”
C.“美国社会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最先从美国爆发,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失业人数大量增加,所以安娜迈出校门走向社会时,最有可能的体验是“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故A符合题意;“政府无限量免费供应牛奶面包”在1930年的美国不会出现,故B不符合题意;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美国社会动荡,所以“美国社会像一潭死水般平静”的说法错误。故C不符合题意;为了应对危机,各国纷纷寻找自己的出路。“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的说法与1930年美国的实际情况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
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这位学者强调的是 A.西方殖民掠夺的后果 B.美洲和欧洲的距离
C.黄金和白银的差别 D.拉美独立斗争的意义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欧洲殖民者在此进行了疯狂地掠夺,给殖民地带来深重的灾难,也加剧了美洲殖民地和欧洲的差距,因此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故A符合题意;美洲和欧洲的距离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B;黄金和白银的差别与学者强调的问题不符,排除C;拉美独立斗争的意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故选A。 12. “到1952年,国营经济已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私营工厂只有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大部分资
本家认识到公私合营是大势所趋。”材料叙述的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作用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三大改造是1953年开始,1952年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未开始,首先排除CD选项;题干的“国营经济已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私营工厂只有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大部分资本家认识到公私合营是大势所趋。”叙述的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强调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条件已经成熟,故A符合题意;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故B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1950年9月30日,周恩来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决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
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这里的“帝国主义者”和“邻人”分别是指 A.日本和朝鲜 B.美国和朝鲜 C.美国和韩国 D.美国和越南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