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

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

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张骞出使西域对世界文明的融合最大的贡献是

A.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B.使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C.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D.解除了匈奴对西域各国的控制

2.穿越时光隧道,你回到了南宋都城临安,在下列各项中,可以看到的有

①城里有精美的瓷器出售

②在“瓦肆”里有人在说书,有人在看京剧表演

③有人在使用纸币购物

④人们在阅读《红楼梦》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下列科技成就按产生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①《齐民要术》②《本草纲目》

③《九章算术》④都江堰⑤活字印刷术

A.③②①④⑤ B.③①④⑤②

C.④③①⑤② D.④①③②⑤

4.下面为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并立局面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

5.品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联中成语“卧薪尝胆”源于春秋时期哪一个霸主的典故?

A.齐桓公

B.晋文公

C.吴王阖闾

D.越王勾践

6.“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不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屋,不见烟火冲天。”这段俗语反映了中国近代一段惨痛的历史。它告诫我们应

A.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B.家庭和睦相亲相爱

C.珍惜土地保护环境D.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7.初二年级三班围绕中国近代化的起步问题进行历史探究,同学们讨论热烈,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发表的观点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A.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B.进行戊戌变法是为了救亡图存

C.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D.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思想解放

8.“口号”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和传递着历史信息。下列口号中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是

A.“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B.“废除二十一条”

C.“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9.刘伯承与邓小平被称为战场上的最佳拍档。他们共同指挥的著名战役有

①挺进大别山②辽沈战役③淮海战役④平津战役

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

10.有一位老人自称自己是民国生,请问这位老人今年高寿

A.80岁 B.79岁C.81岁D.82岁

11.甲午战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对这句话的理解最为正确的应是:

A.洋务运动一无是处

B.洋务运动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C.洋务运动劳而无功

D.洋务运动的目的在于表面做做样子

12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犯过“左”的或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

A.反右斗争扩大化

B.大跃进运动

C.农村人民公社化

D.文化大革命

13.实现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

B.七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十三大

14.《大国崛起》解说词中说到:“公元15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地理大发现”是通过什么活动实现的?

A.文艺复兴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新航路开辟

D.工业革命

15.金字塔创造了古代世界无与伦比的奇迹,也留下了扑朔迷离的“千古之谜”。暑假,李明同学打算去金

字塔的国度旅游和探秘,他应该前往

A.两河流域

B.尼罗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恒河流域

16.1861年,一个俄国官员这样评价当时农民的变化:“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态,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这种变化是因为

A.彼得大帝改革 B.农奴制改革

C.十月革命 D.赫鲁晓夫改革

17.央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中评述:牛顿缔造了工业革命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打开了工业革命的大门。牛顿和瓦特的贡献分别是

A.创立经典力学、制成改良蒸汽机

B.创立相对论、制成内燃机

C.创立电磁学、发明飞机

D.发明计算机、制成蒸汽机车

18.捷克人至今对慕尼黑会议记忆犹新。对该会议评述错误的是

A.为欧洲赢得持久和平

B.是绥靖政策的产物

C.反映了大国强权政治

D.牺牲了捷克的利益

19当今时代能源紧张,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历史上,哪项发明导致了石油能源时代的到来?

A.蒸汽机

B.内燃机

C.电灯

D.核反应堆

国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宣称他一旦当选,将使美国退出伊拉克战争。伊拉克战争的发生表明

A.世界总体形势在走向缓和

B.国际和平形势已经逆转

C.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D.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

21. 1945年,中日双方代表就日军投降的有关具体问题进行洽谈。这次洽谈的地点在湖南的

A.长沙

B.岳阳

C.常德

D.芷江

22.下列事件与人物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A.创建湘军——王船山

B.创办长沙时务学堂——熊希龄

C.湘南暴动——朱德

D.桑植起义——贺龙

23.下列不属于湖南主要地方剧种的是

A.湘剧

B.祁剧

C.黄梅戏

D.花鼓戏

24.创立茶陵诗派的是

A. 沈从文B.李东阳 C. 丁玲 D. 怀素

25.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湘潭籍画家是

A.田汉

B.齐白石

C.怀素

D.欧阳洵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50分)

26.(13分)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大陆性国家,但随着对外开放和现代化的推进,海防问题和海洋战略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回顾明清时期历史,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自嘉靖元年(1522年)罢市舶,凡番(指日本)货至,辄赊于奸商。久之,奸商欺冒,不肯偿。番人泊近岛,遣人坐索不得,出没海上为盗。久之,百余艘,盘踞海上,日掠我海隅不肯去。……凶徒、逸囚、罢吏、黠僧,及衣冠失职、书生不得志、群不逞者,皆为倭奸细,为之向导。

——《嘉靖东南平倭通录》(1)材料一反映了明朝中期海防一个日益严重的什么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中,哪位名将起了主导作用?决定性的战役是哪次?(3分)

材料二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番(指葡萄牙)舶托言舟触风涛,愿借濠镜(即澳门)地曝诸水渍货物,海道副使汪柏许之。……番人之居澳,自汪柏始。

——《澳门纪略》(2)材料二反映了澳门开始被西方殖民者占据的情况。材料显示葡萄牙在何年占据澳门?我国哪一年才收回澳门主权?(2分)

材料三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殖民者退出澎湖后,遁于台湾……宋克(荷兰殖民者头子)以甘言蜜语和十五匹粗棉布骗取新港社平埔族人的大片土地,把势力伸入台湾本岛。以后在此建筑普罗文查堡,即赤嵌城……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基本上完成台湾南部的占领。

——傅衣凌《明史新编》(3)元朝时为管辖台湾设置了什么机构?材料三显示荷兰殖民者何年开始侵略台湾?清朝前期,哪位民族英雄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3分)

材料四顺治元年(1644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材料五:夷(外国)货非衣食所急,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

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篡要》卷七(5)材料四反映清前期实行怎样的海防政策?结合材料一、二、三、五,说明清朝实行这种海防政策的原因,并分析其后果。(5分)

27.(12分)为庆祝建国6,学校准备举办一次“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展”。请你和同学们一起来参加筹备工作。

(1)你将通过哪些途径去搜集有关资料?(4分)

(2)展览内容要呈现新中国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民主法制、统一大业、文化体育等方面的重大成就,请你按要求各举一例。(5分)

(3)在展览的结束语中,需要归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请你来完成。(3分)

28.(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日本人民善于学习、善于创造,勤劳智慧、奋发向上。远在140前,日本就先后向中国派出遣隋使、遣唐使,借鉴中国的制度、典章、律令,引入佛教、汉字、技术,结合自己的实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化。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人民努力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逐步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现代化国家。日本人民以有限的国土资源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日本在制造业、信息、金融、物流等领域位居世界前列,拥有世界一流的节能环保技术。这是日本人民的骄傲,也值得中国人民学习。

──5月8日,胡锦涛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演讲

请回答:

(1)古代史上,日本曾进行大化改新。这次改革的榜样是哪个国家?改革对日本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2分)

(2)近代史上,日本又进行了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主要向哪里学习?这次改革促进了日本社会怎样的进步?(3分)

(3)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道路,先后发动了哪两次侵华战争?结果怎样?(4分)

(4)二战后,日本曾长期奉行和平发展方针,晚期取得了怎样的经济成就?(2分)

(5)通过以上探究,日本的历史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经验和教训?(2分)

29、(12分)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促进经济的发展,都做过许多有益的探索,不断进行体制创新。在经济体制的探索和创新过程中,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彼此之间往往相互借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力,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应负担的国家义务,……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议(节录)材料二 1933年5月,(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材料三

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

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

①1922年苏俄农民踊跃交纳粮食税②罗斯福总统与美国农民进行交谈

(1)请从材料一和图①归纳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重要举措。(2分)新经济政策哪一年开始实施?(2分)它在经济体制创新方面有什么特点?(2分)

(2)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二可见,罗斯福新政在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其特点何在?(2分)

(3)结合材料二观察图②,试猜想一下,罗斯福总统会与美国农民说些什么?(2分)

(4)通过对以上两种不同意识形态国家经济改革的探究,你能得到什么启示?(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50分)

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50分)

26.(13分)

(1)倭寇侵扰。戚继光。台州战役。(3分)

(3)1553年。1999年。(2分)

(4)澎湖巡检司。1624年。郑成功。(3分)

(5)政策:闭关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1分)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使清朝产生自足自骄情绪;外国侵略者开始骚扰东南沿海,清朝希望锁国以自卫。(2分)后果:有一定自卫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造成中国闭塞落后。(2分)

27. (12分)(1)阅读教材、上网、到图书馆查阅图书资料、调查访问等。(4分。答出两点即可) (2)经济:大庆油田、三峡大坝、青藏铁路等;科技:神舟七号等;法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统一:港澳回归祖国等;体育:北京奥运会取得了金牌总数第一等。(5分。每方面答出一点即可)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战略等。(3分。答出其中内容或其他言之成理的,要点数足三点即可)

28.(13分)(1)榜样国家:中国。(1分)作用:使日本进入封建社会。(1分)

(2)学习榜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1分)作用: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2分)

(3)两次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1937~1945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2分)结果: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投降,被迫签订《马关条约》;1937~1945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日本战败投降。(2分)

(4)成就:晚期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2分)

(5)经验教训:要学习先进文明,不断改革;要走和平发展道路。(2分。答出其中一点或其他言之成理的皆可)

29.(12分)(1)举措: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2分。答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亦可)开始时间:1921年。(2分)特点:借用商品、市场等手段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2分)

(2)实行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或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分)

(3)劝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以提高农产品价格;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2分。答出其中一点或其他符合题意的均可)

(4)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实事求是;要勇于探索和创新;商品市场和计划调节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2分。答出其中一点或其他言之成理的皆可)

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按答题卷中的要求答题)

1、(2分)古代印度社会里,商人的女儿不能嫁给官吏的儿子,这是因为()

A、商人的财产多于官吏

B、官吏的财产多于商人

C、商人与官吏世代结下仇怨

D、种姓制度的严格限制

2、(2分)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亚历山大东征、丝绸之路、马可?波罗来华等素材,请你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

A、帝国的扩张与崛起

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D、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3、(2分)穿越时空隧道,小王通过经商来到古希腊雅典,这里正在召开公民大会,人们纷纷涌向会场,当小王想进入会场时却被拒之门外、你认为被拒之门外最有可能主要因为小王是()

A、商人

B、妇女

C、外邦人

D、成年男性公民

4、(2分)在中古欧洲,查理去世后,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将帝国一分为三,奠定了以下哪三个国家的雏形()

①法兰西②德意志③意大利④英格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2分)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在庄园中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财产及份地保有权的是()

A、自由农民

B、农奴

C、奴隶

D、骑士

6、(2分)下列属于阿拉伯人的成就的是()

①创立伊斯兰教②发明阿拉伯数字③传播中国四大发明④创作《一千零一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2分)14﹣16的欧洲,被称为“人被发现”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其中世界被发现是指()

A、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B、新航路开辟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第一次世界大战

8、(2分)该国曾在世界各地夺取了大片殖民地,在18世纪时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自诩为“日不落帝国”。这个国家是()

A、西班牙

B、英国

C、法国

D、美国

9、(2分)美国内战和美国独立战争的相同点是()

A、赢得民族独立

B、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C、维护了国家统一

D、消除了种族歧视

10、(2分)19世纪中期,彼得在一家工厂上班,因不满长达12小时的工作时间和50英镑的收入,故意捣毁机器。材料反映了工业化进程中的()

A、社会矛盾

B、生产效率

C、环境污染

D、文化教育

11、(2分)无产阶级建立第一次政权的伟大尝试是()

A、第一国际的成立

B、十月革命的胜利

C、巴黎公社的建立

D、新中国的成立

12、(2分)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来看,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开辟了殖民道路

B、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C、密切了世界各地联系

D、引起了世界工人运动

13、(2分)19世纪60年代,一位美国总统这样说:“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溃,但我期望它停止分裂”。材料中这位美国总统希望()

A、美国取得独立

B、解放黑人奴隶

C、维护美国统一

D、成立联邦政府

14、(2分)有位导演正在拍摄有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视剧,下列道具和情景中,错误的一项是()

A、发电厂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居民用上了电灯

B、爱迪生正在打电话

C、本茨正在使用电脑设计汽车

D、莱特兄弟家中放着飞机模型

15、(2分)近代的绘画艺术不断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画家,这位画家画的《向日葵》表达了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位画家是()

A、托尔斯泰

B、梵高

C、贝多芬

D、巴尔扎克

二、综合题(本大题3小题,共45分、16题18分,17题12分,18题15分)

16、(18分)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

(1)材料一中图一反映的是哪一种制度?这一制度以什么为纽带而形成的?图二反映是哪一重要的农业经济组织?它有何重要特点?

材料二:10世纪开始,欧洲城市逐渐在封建主的领地上兴起。农奴为摆脱领主的控制,大量移居城市,使得市民阶层壮大。他们(市民)的崛起不但为日后资产阶级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也为世界市场的扩大做好了铺垫,更是在平常的市民生活过程中孕育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现代意识的萌芽。

(2)依据材料二分析城市的兴起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学者们免受地方法官的司法审判;在特殊的案件中,任何被传唤出庭的学生都可选择是由自己的教师审理还是由主教审理”。

(3)中世纪的大学除了享有材料三中反映的特权外,还有哪些特权?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给本次探究拟一个恰当的主题。

17、(12分)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材料一:政治上,确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经济上,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六年一分……统一赋税。

材料二:1868年,日本新领导人…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政治上,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军事上,实行征兵制…,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在“殖产兴业”的口号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社会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国改革内容?这次改革历史上称为什么?这次改革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的是日本历史上的什么重大事件?该事件对近代日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感悟。

18、(15分)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的说法,其含义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

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近代以来,世界历史波澜壮阔,老牌国家的衰落与新兴国家的不断崛起,其历程值得我们深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图

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

材料二:在美洲大陆北部,有一个飘扬着星条旗的国家,这个国家出现,虽然只有230年的历史,……(至今)将世界第一强国的位置占据了一个多世纪。

——电视片《大国崛起》解说词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写出近代以来与图片人物相关的影响“人心改变”的一个重要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7、18世纪英国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分别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使得其快速崛起。

(2)材料二中“这个国家”是指哪个国家?独立日是该国的主要法定节日之一,这一节日是为了纪念哪一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个国家”将“世界第一强国的位置占据了一个多世纪”的原因主要有哪些?(3)从上述大国崛起的历程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D。

2、C。

3、C。

4、A。

5、A。

6、C。

7、B。

8、B。

9、B。10、A。11、C。12、B。13、C。14、C。15、B。

二、综合题(本大题3小题,共45分、16题18分,17题12分,18题15分)

16、(18分)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答案为:

(1)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封君封臣制);土地的封赐;西欧庄园;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2)①为资产阶级的出现提供了条件。②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大。③孕育了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的现代意识。

(3)免赋税特权、教育自主权;西欧的封建时代。

17、(12分)

答案为:

(1)日本;大化改新;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2)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3)要善于学习外国的长处,善于改革,创新;大力发展教育。

18、

答案为:

(1)重要事件:文艺复兴。重大事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工业革命。

(2)国家:美国。《独立宣言》的发表。原因: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的建立;国家统一安定;善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善于抓住机遇等。(至少写出三点,言之有理,即可)

(3)启示:国家要安定与稳定;要解放思想、坚持制度创新(坚持制度自信、道路自信);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坚持科技创新);坚持对外开放等。(言之有理即可)

下载文档原格式(Word原格式,共12页)
相关文档
  • 中考历史模拟试卷

  • 历史中考模拟试卷

  • 初三历史中考模拟试卷

  • 中考模拟试卷历史

  • 历史中考模拟试卷分析

  • 初三中考模拟试卷

相关文档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