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沙与武汉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

长沙与武汉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

长沙与武汉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
长沙与武汉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

武汉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长江中下游的特大城市,依靠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实现了又好又快地发展,而作为后起之秀的星城长沙,在近几年来的高速发展中取得的成就,使其成为中部崛起中的又一匹“黑马”。近年来,武汉、长沙两市均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经济快速回升,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武汉的绝对额大,长沙的增长速度高。在逐步缩小与武汉差距的过程中,长沙需要向武汉学习和借鉴的方面很多。

一、2010年长沙与武汉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一)人口与土地

2010年长沙土地面积11815.96平方公里,比武汉的8494.41平方公里大3321.55平方公里;但长沙建成区面积272.39平方公里,比武汉的500平方公里少227.61公里。

2010年长沙常住人口704.41万人,比武汉的978.54万人少274.13万人;户籍人口650.12万人,比武汉的836.73万人少186.61万人。

2010年长沙城市化率为67.7%,武汉城市化率为64.7%,长沙的城市化率高于武汉3个百分点。

(二)经济总量

2010年,长沙实现GDP4547.06亿元,比武汉GDP5515.76亿元少968.7亿元,虽然差距是明显的,但相对于1994年长沙GDP总量仅相当于武汉的一半来说,进步是显著的。就增长速度而言,长沙GDP同比增长15.5%,高于武汉0.8个百分点。但从人均GDP来看,2010年武汉为60613元,而长沙为66443元,长沙人均GDP高于武汉5830元。

(三)工业增加值

2010年,长沙实现工业增加值2020.7亿元,同比增长19.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530.35亿元,增长24%。2010年,武汉工业增加值2079.82亿元,同比增长20.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941.33亿元,同比增长21.7%。长沙与武汉的工业增加值相差不大,但武汉的规模工业要强于长沙,其增加值比长沙多410.98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10年,武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753.17亿元,同比增长25.1%;长沙为3192.57亿元,同比增长30.7%,武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是长沙的1.18倍,但长沙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长率高于武汉5.6个百分点,说明两者的差距在缩小。

(五)消费品市场

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的商品集散中心,市场辐射范围包括中部六省,而长沙位于中部地区的经济腹地,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也十分明显,近年来经济总量稳步上升,虽然仍然比不上武汉,但相比前几年差距明显缩小。2010年,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523.2亿元,长沙为1812.1亿元,武汉比长沙多711.1亿元;武汉限额以上批零企业1188家,而长沙仅为887家,武汉比长沙多301家;武汉星级以上饭店97家,长沙为84家,武汉比长沙多13家。

(六)财政收入

2010年长沙地方财政收入506.32亿元,占长沙GDP的比重为11.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14.28亿元;武汉地方财政收入814.04亿元,占武汉GDP的比重为17.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总量390.19亿元。武汉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比长沙高6.5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比长沙多75.91亿元。

(七)城乡居民收入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10年,长沙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大关,达到22814元,同比增长12.7%,武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06元,同比增长13.2%,长沙高于武汉2008元,但武汉的增长速度高于长沙0.5个百分点。2010年,长沙农民人均纯收入11206元,同比增长1 8.8%;武汉农民人均纯收入8295元,同比增长15.8%,长沙比武汉多2911元,增长速度也高于武汉。

长沙、武汉两市主要指标比较

二、长沙与武汉经济结构及产业特征比较

(一)经济结构:武汉的服务业发展比重高于长沙

2010年,武汉三次产业比重为3.1:46.0:50.9,呈“三、二、一”结构;长沙为4.4:53.6:42.0,呈“二、三、一”结构,武汉服务业占GDP比重于高长沙7.1个百分点。从轻重工业结构看,武汉和长沙都属偏重工业,但武汉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76.8%,高于长沙10个百分点。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武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06.94亿元,多长沙149.94亿元;武汉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550.30亿元,多于长沙151.84亿元;武汉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83.70亿元,多长沙51.

21亿元;武汉房地产业增加值331.2亿元,多于长沙146.74亿元;武汉金融业增加值347.12亿元,多于长沙169.08亿元。说明,武汉的服务业特别是在金融业、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方面优势比较明显。

(二)科教实力:武汉科教实力仍处于领先水平

武汉作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最突出的优势就是科教综合实力雄厚,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人才和智力资源丰富。2009年,武汉被授予“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2010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的发展由此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末,武汉拥有国家级实验室、重点实验室18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科技研究机构108所,取得科技成果奖35 3项,专利申请12100件,专利授权5500件,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74.04亿元,比上年增长24.3%。2010年末,长沙拥有科学研究开发机构97个,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29项,专利申请6189件,专利授权3756件,签订技术合同3012项,成交额35.02亿元,比上年增长9.4%。

(三)经济外向度:武汉经济外向度高于长沙

2010年,武汉进出口总额180.55亿美元,约为长沙的3倍。其中,武汉出口总额87.54亿美元,是长沙的2.5倍。武汉的经济外向度高于长沙。2010年,武汉国内旅游人数8852.34万人次,国内旅游总收入721.4亿元;长沙国内旅游人数4784.41万人次,国内旅游总收入422.3亿元,分别比长沙多4067.93万人次和299.1亿元。

(四)文化产业:长沙则更具发展潜力

近年来,长沙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强,增速快,就业规模大。2009年末,全市从事文化产业活动的各类经营单位49962个,其中法人单位5397家,个体工商户44565户;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出(收入)达762.2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71.8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9.9%,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2009年武汉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59.92亿元,占武汉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7%。全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9417个,占全市法人单位的9.24%,文化产业拥有总资产1566.7亿元,从业人员23.94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的6.6%。

(五)居民收入:长沙居民收入高于武汉

2010年长沙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位居中部省会城市首位,分别高于武汉200 8元和2911元。从恩格尔系数来看,2010年长沙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6%,比武汉低3.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7%,比武汉低3.6个百分点,说明长沙居民相对富裕。

从上述比较来看,武汉以较大的城市容量、较大的投入、较强的科教实力,依靠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在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第三产业等总量方面仍具有较大的优势,但近年来,长沙在工业经济的强力拉动下,在文化产业的支撑下,城乡居民富裕度较高,在发展速度方面具有优势,发展后劲十分强劲,与武汉的差距已在逐渐缩小。

三、启示

武汉可说是捷足先登,长沙如想后来居上,还得经历一定的时期和过程。同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新的发展形势和新的发展机遇下,长沙需扬长避短,学习和借鉴武汉的发展经验。

(一)全力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

骨干企业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一个地区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长沙虽然拥有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等国内知名企业,但和武汉相比,长沙的规模以上大中型骨干企业集团太少。2010年,武汉规模以上大型企业总产值3509.67亿元(长沙1797.62亿元),约为长沙的2倍;武汉规模以上中型企业总产值1621.54亿元(长沙757.66亿元),武汉比长沙多863.88亿元。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长沙正大力实施“千亿集群、百亿企业”工程,扶持壮大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烟草食品和材料工业等四大千亿产业,以及比亚迪、广汽菲亚特、威胜电子、晟通科技、蓝思科技等十大百亿企业,促进高端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推动优势产业向价值高端发展,形成一批具有科技创新力、市场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产业集群,推动长沙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

(二)大力培养和引进高新技术人才

与武汉相比,长沙的科教综合实力还存在较大差距。在新的形势下,竞争主要是人才、科技的竞争。长沙应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科技的投入,积极聚集创新人才,努力在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技术的突破;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储备,加大科技重大专项攻关力度,坚持以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作为全市自主创新的方向,突破一批带动性强的共性关键技术;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强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

从服务业内部来看,长沙传统服务业优于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仍是发展的一个短腿。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努力消除限制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障碍,鼓励服务创新,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互动发展。特别是要进一步推进文化强市战略的实施,加快发展现代传媒、新闻出版、动漫、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等产业,努力把长沙打造成全国以创意产业为重点的文化产业核心增长极。

(四)进一步助推消费结构升级

长沙城乡居民收入居中部第一,表明目前长沙消费升级的前景广阔,关键要进一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优化消费环境。一是提高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比重。要提倡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大力推广信贷消费;重点开拓新型家电、通信、旅游和教育消费等市场空间,充分挖掘计算机、汽车等新型消费品市场潜力。二是在大力推进“以旧换新”和“家电下乡”活动的同时,改造提升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等传统生活服务业,在积极兴旺旅游、引导休闲消费的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医疗保健、教育培训、养老服务等行业,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投资主体到农村投资商业设施,引导连锁经营向农村引伸。

(五)努力提高经济外向度

长沙应抓住“两型社会”建设机遇,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敞开对外通道,提升开放平台,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整体,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中部地区和东盟的联合协作,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建立与“3+5”城市群和周边地区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机制,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探索内陆型城市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有效模式。以湖湘文化为主题,建设国际文化名城,把长沙建设成为具有深刻历史内涵、鲜明时代特征、高度创新精神和广泛国际影响的文化名城。

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刘亦彪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县域(包含长沙县、望城区、宁乡县、浏阳市,下同)经济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揽,加速转型创新,县域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但发展的制约因素逐渐凸显,部分指标呈回落趋势,经济增长仍然面临下行压力。 一、县域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一)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度提升。初步测算,上半年全市县域经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9.05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119.62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1067.26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302.18亿元,增长9.2%。上半年全市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41.6%,比上年同期提升0.2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5%,分别比上年同期和2013年提升4.5和0.1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4.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升0.1百分点。 (二)增速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上半年全市县域GDP同比增长11.3%,虽然较上年同期有一定回落,但各县(市、区)GDP增速均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浏阳市、望城区、长沙县、宁乡县GDP增速分别为12.3%(全市第一)、11.5%(全市第二)、11.3%(全市第三)、10.2%,分别高于全市2.2、1.4、1.2、0.1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3.0、2.2、2.0、0.9个百分点。 同时,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增速也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详细情况见下表)。

浅析武汉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班级:1118552 学生学号:111855218 课程结课论文 课程名称:城市经济学 题目:浅析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雄 专业名称:城市规划 指导教师:洪光荣 2013年12月31日

浅析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是带动区域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而以为中心形成的城市圈最有条件成为中部地区的核心增长极之一。因此,的崛起具有促进城市圈建设,利用龙头带动发展,力争和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有所作为等层次的战略意图。在这一契机下,尤其是十七大之后,城市圈作为“两型社会”的实验区,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全市经济呈现出良好运行态势,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在分析了近几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后,探讨了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经济发展问题成就对策 1 引言 从国家实行中部崛起战略至今,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其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许多经济指标都见证了这一成就。当然由于地理位置及产业结构等问题,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而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后工作的重点。 2 城市发展现状及规划情况 2、1 城市发展规划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2010年,市域需住人口994万人,其中主城区常住人口440万人;2020年达1180万人左右,主城区为502万人;未来城市将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多轴多心”

空间布局结构,逐步形成东部、东南、南部、西部和背部的六大新城 组团。 2、2 “1+8”城市圈 城市圈是由“1+8”9个城市构成的一个区域经济联合体,以为圈心,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城市圈的经济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论线性经济到循环经济的发展

论线性经济到循环经济的发展 摘要:工业革命后,线性经济的发展使矿产资源日益枯竭,并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应运而生,使地球上有限的矿产资源得以循环使用,使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线性经济清洁生产资源再生 资源是制约人类文明文明的决定性因素。 16世纪,由蒸汽机引发的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开始了,为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一场浩浩荡荡的对资源的“掠夺战”开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落后的生产技术、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以及人们在极小的付出后获得的极大的回报等多重因素作用下,“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经济的经营模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商人的亲睐。随着制造业的高度发展,线性经济“重开采,轻再生”的模式不仅导致资源严重浪费、生产规模大,不断被“发现”的矿产资源也被严重透支,还给后代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生态债”,能源短缺开始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据统计,中国GDP,至少有18%依靠生态和资源的透支。 人们开始反思如何改变现状,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生产过程的末端,对产生的污染物实施有效的治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环境的破坏趋势,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与线性经济相伴随的末端治理凸显其局限性。首先,传统的末端治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生产所带来的污染。其次,末端治理成本较高,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三,末端治理使企业满足于在环保法规内生产,而阻碍了环保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第四,末端

治理阻碍社会技术的革新。 在不可逆转的资源枯竭的现状下,“再生”成为唯一的解决办法。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式经济》一文中首先提出人类未来的经济法则应该像宇宙飞船中的“封闭经济系统”那样通过循环进行物质的再生产。 近半个世纪,资源开发的经济成本与环境代价加大,部分国家甚至已经开采使用深海能源,能源价格上涨降低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与此同时,近三百年来产生的“工业废物”却在不断增加,精明的商人发现了这座巨大的“金矿”并开始“转型”利用废物提炼有用的原材料,加速了回收利用的技术。社会生产逐渐开始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资源再生时代”结束了“资源掠夺时代”,“循环型社会”在逐渐成型、发展。 经过多年的实践表明,循环经济的生产发展模式,对企业本身、对环境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促使人与自然走向和谐!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改革的重中之重! 从企业的角度看,循环经济不仅节省了原材料,也降低了企业的排污量,真正做到“降耗”、“减排”;另一方面,废弃物的循环使用让企业原材料物质流减少,促进企业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从区域的角度看,建设如丹麦卡伦堡工业园之类的生态工业园,使得不同的企业之间互相消解所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实现范围内企业间的共生,减少废料的产生与处理费用,促进物料的循环使用,同时实现经济增长与环

湖北谷城循环经济工业园产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总论湖北谷城循环经济工业园的建设背景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我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首次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在第一位,在谈到今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时,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着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党中央的关切重点。 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佳模式,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途径,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谷城县已具备发展循环经济所需的资源条件、经济条件、规模条件、技术条件、制度条件和人才条件。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建设湖北谷城循环经济工业园对实现谷城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谷城县相关产业的发展现状 废旧物资的资源化利用是循环经济的重要领域。面对当前全球矿产资源开发强度越来越大、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的严峻形势,大力倡导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金属及塑料等循环利用产业,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是可持续发

展的必然选择。 谷城县再生铅及铅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谷城县再生铅及铅深加工产业主要以湖北金洋冶金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北骆驼蓄电池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近年来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定规模,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湖北金洋冶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洋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再生铅企业之一,是以回收废铅酸蓄电池、进口第七类废物,生产铅及铅合金、铅制品为主,并综合回收铅、锑、铜、铝、塑料的综合性再生冶炼企业,再生铅产能已达10万吨。公司现拥有破碎分选系统、短窑冶炼系统等先进成套设备,并设计出具有循环经济特点的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利用工艺流程,综合回收率达96%以上,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在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金洋公司2006年被湖北省列为全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2007年被列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的精神指导下,金洋公司积极开展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利用,注重环保治理,推行清洁生产,不断探索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结合循环经济模式与金洋特征,公司建立了废铅酸蓄电池回收网络;对废电池采取了预处理、脱硫技术;加大污染治理投资,降低了“三废”排放量;改革现有工艺、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回收利用。金洋公司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 1、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高。金属铅回收率较传统工艺提高5—7%,达到%以上;合金中锑、锡等元素得到充分利用,锑回收率较传统工艺提高

长沙市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

长沙市2010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 2010-7-23 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向好势头继续巩固 上半年全市经济形势分析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着力点,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市经济在高平台上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速度、效益与结构改善的良性互动,呈现出发展加速、效益提升、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初步测算,1-6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51.8亿元,同比增长15.0%,为近六个季度来的最高增速。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9.7亿元,同比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1003.1亿元,同比增长21.6%;第三产业增加值869.0亿元,同比增长9.4%。 (一)生产主要环节实现新发展 1、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全市农业战线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针,全市粮食生产、农业生产力布局调整、农村土地流转、农业招商引资等均取得新的发展。种植业在保面积、调结构中较好发展。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14千公顷,同比增长2%;其中早稻面积同比增长3.3%。全市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同比增长2.2%;油菜籽播种面积同比增长4%,其中双低油菜籽播种面积同比增长5.4%,占全部油菜籽播种面积的98.3%。养殖业在保产量、调布局中平稳发展。虽然生猪受价格持续下跌的影响,生猪存出栏与上年同期比较略有下降,但通过发展其他养殖业,我市的肉类产量仍与上年同期持平。同时,全市农业布局调整步伐加快,内五区传统农业正逐步退出。1-6月内五区实现农业增加值同比减少2.4%,四县(市)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

2、工业经济增长加快。1-6月,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834.5亿元,同比增长23%,增速比上年加快6.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4%,为近五年的新高。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719.5亿元,同比增长25.6%;增速同比加快8.5个百分点。工业发展加快的主要原因:一是大中型企业增长强劲。1-6月,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73亿元,同比增长26%,同比加快13.4个百分点。湖南中烟、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骨干企业实现产值分别增长19.7%、71.2%、71.6%;二是企业加快转型发展。如晟通科技、红太阳新能源、博世汽车等企业加大了新产品的开发,成效逐步显现。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39.2%;三是去年同期基数较低,今年工业实现恢复性增长。 3、现代服务业较快发展。近年来,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2009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50.1%。今年上半年现代服务业在结构调整中保持了较快发展态势。上半年,金融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3%,现代物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4%,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5.2%,旅游业总收入同比增长27.3%。受旅游业趋旺的影响,全市住宿业营业收入增长21.9%。 (二)需求动力呈多元拉动新格局 1、投资结构调整力度加大。1-6月,全市新开工项目2575个,同比增加346个,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增加41个,过江隧道、地铁2号线、湘江枢纽工程、高速公路建设等重大项目稳步推进。1-6月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06.3亿元,同比增长31.2%,同比加快3.2个百分点。投资重点进一步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倾斜。1-6月,全市工业投资增长47.1%;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8.4%;生态环境建设投资增长42.7%。民间投资意愿有所增强。1-6月,城镇民间投资增长37.4%,同比加快9.1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长37.1%,同比加快39.3个百分点。在投资快速增长的带动下,1-6月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68.5亿元,同比增长14.9%,同比加快0.9个百分点。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总则 一、编制背景 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对武汉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主要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为落实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建设部批准,武汉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2.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际国内制造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区域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武汉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城乡统筹,建设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城市。 3.总体规划本着延续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突出按照“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法制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1)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积极促进工业化发展,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3)培育和提升金融商贸、科教文化、交通物流和通信信息产业功能,形成系统完整、特色突出、集聚力强、辐射面广的现代服务功能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多元化服务能力。 (4)建设城市快速道路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进一步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

长沙市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

长沙市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上) 全文目录 长沙市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纲要 长沙市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上) 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比较优势研究 长沙市中长期经济发展预期目标研究 长沙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策研究 长沙市建设现代化教育中心的战略研究和对策思考 长沙市建设现代化科技中心战略研究 长沙市建设现代化商贸中心战略研究 长沙市建设现代化文化中心战略研究 长沙市建设现代化信息中心战略研究 长沙市中长期金融发展战略研究 长沙市高科技带动战略研究 长沙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研究 为长沙市中长期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加入WTO对长沙经济的影响与对策 长沙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建设中核心地位及作用研究 长沙市第三产业中长期发展研究 长沙市城市功能布局研究 长沙市城市建设品位研究 长沙市城市现代交通建设研究 长沙市城市现代化管理战略研究 构筑新高地超前翻两番——长沙工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长沙市外经贸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 加快长沙招商引资步伐研究 长沙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各项配套改革研究 长沙市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中) 长沙市旅游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 长沙市城市住宅与房地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长沙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策研究 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研究 长沙市中长期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长沙市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可持续发展研究 长沙市环境保护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 长沙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 确保社会长治久安促进长沙快速发展 长沙市市政公用事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 长沙市电力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 以“五城会”为契机推动长沙体育产业化进程 长沙人才市场现状及发展战略 建立科学的投资体系研究

武汉与深圳经济发展比较

武汉与深圳经济发展比较 1979年国务院成立深圳市,1981年升格为副省级,1988年批准为计划单列。深圳作为一个新兴城市,1988年多数经济指标不足武汉的一半,在全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排18位左右。经过近30年的建设和发展,2009年深圳的生产总值在19城市中排4位,武汉排9位。 一、武汉与深圳主要指标比较 2009年,武汉多数指标落后深圳。 武汉土地面积8494.41平方公里,大于深圳的1952.84平方公里,但建成区面积475平方公里,小于深圳的788平方公里。 武汉常住人口910万人,比深圳的891.23万人多18.77万人。武汉的户籍人口835.55万人,深圳241.45万人,是深圳的3.5倍。武汉的流动人口74.45万人,深圳652.78万人,只有深圳的九分之一。 武汉地区生产总值4620.18亿元,深圳8201.23亿元,不足深圳的五分之三。1980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53.44亿元,深圳仅2.70亿元。1990年,武汉176.83亿元,深圳171.67亿元,多深圳5.16亿元。2000年,武汉1206.84亿元,深圳2187.45亿元,少深圳980.61亿元。 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32.18亿元,深圳15484.08亿元,不足深圳的三分之一。1980年,武汉101亿元,深圳仅1.06亿元。1992年,深圳超过武汉,武汉396.74亿元,深圳434.70亿元,多武汉37.96亿元。 武汉第三产业增加值2328.98亿元,深圳4363.12亿元,为深圳的二分之一多。第三产业比重50.4%,深圳为53.2%,低深圳2.8个百分点。 武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1.10亿元,深圳1709.15亿元,多深圳1291.95亿元,这是近几年武汉加大投资力度的结果。1984年以后,深圳的固定资产投资一直高于武汉。到2006年武汉固定资产投资才超过深圳,当年武汉1325.29亿元,深圳1272.26亿元,多深圳53.03亿元。 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4.09亿元,深圳2598.68亿元,少深圳434.59亿元。2005年深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超武汉,当年武汉1128.64亿元,深圳1437.67亿元,多武汉309.03亿元。

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战略选择

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战略选择 发表时间:2009-12-09T14:13:50.890Z 来源:《企业技术开发》2009年第9期供稿作者:乔地[导读]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周边黄石、鄂州等8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基于两型社会下的思考 乔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 430000) 作者简介:乔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摘要:武汉城市圈作为国家试点的“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旨在为建立一个资源保护、环境友好的社会提供一个示范。而循环经济作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战略模式,正好吻合了“两型”社会的宗旨,应当成为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战略选择。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两型社会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周边黄石、鄂州等8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它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态赤字,不利于经济生态的平衡发展。“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建设为切入点,将经济与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运行过程结合起来,为武汉城市圈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带来新的战略机遇。而循环经济作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战略模式, 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战略创新,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科学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1循环经济——武汉作为中部重要城市发展的战略机遇选择 ①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趋势。“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运用生态规律来指导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以生态学的理论为基础,把人类经济子系统看作为生态大系统的一部分,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循环经济作为发展战略的一种必然趋势,是基于大规模的生态赤字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传统的“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工业化进程,维持的是“资源→产品→废弃”单向线性运行过程,其结果是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因此,就及需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来取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样,一种新的“资源→产品→再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逐渐形成。 ②发展循环经济是武汉城市圈的一种明智选择和超前战略。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各地区也还只是限制在建设一些生态工业园阶段。而且发展水平也很有限。只所以说武汉城市圈发展循环经济是它的一种明智选择,首先是因为武汉发展循环经济有一个大的政策支持环境,国家把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强调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政策上的强大支持。其次武汉城市圈智力资源丰富, 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武汉是全国高校较多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智慧库和智囊团作用。另外,发展循环经济也是基于“今天的生态就是明天的经济”这样一种理念而发展的。所以发展循环经济是武汉城市圈建设的一种超前战略,它使低代价的赶超战略成为可能,符合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和要求。也应成为武汉城市圈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机遇选择。 2武汉城市圈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的共同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①完善法律和政策体系,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支持。建立环境导向,消费引导,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一是要建立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规,通过法律法规确定循环经济在社会发展听地位,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二是要通过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收费、保险等政策调整,从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成本和收益入手,借助市场机制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原有的经济刺激模式,使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从而使得其生产和消费循着有利于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以达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共赢。 ②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大学智力支持,加快有关技术发展。科学技术是建设循环经济的决定性因素。是循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技术的进步能节约能耗的物耗,能实现资源的高效重复利用和环境保护。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如果没有先进技术的输入,循环经济将难以发展。武汉拥有大量的大学资源,因此,应充分利用,以发挥其巨大的大学智力支持。 3结语 循环经济是伴随着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的认识过程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排放废物”到“净化废物”再到“利用废物”,从任意排放到末端治理再到循环利用的过程。热力学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质是不会消失的,只是在其利用的过程中物质形态发生了转变和转移。循环经济就是使资源物资的利用尽可能多地转变为产品,尽可能久地利用再利用,从而达到尽可能小的污染排放。发展循环经济要借助于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认识,特别是产业代谢的研究,把整个经济系统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特殊形式来看待,最终就是要建立理想的经济生态系统,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基于循环经济的重大利好理念和与两型社会宗旨的完美吻合,发展循环经济也就成了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徐云.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编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邱晨,陈利根.国外循环经济立法的主要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资源与产业,2008,(6).

武汉环境投资开发集团有限武汉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危险废物处置投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广州中撰咨询

武汉环境投资开发集团有限武汉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危险废物处置投资建设 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典型案例〃仅供参考) 广州中撰企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广州

目录 第一章武汉环境投资开发集团有限武汉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危险废物处臵项目概论 (1) 一、武汉环境投资开发集团有限武汉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危险废物处臵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 二、武汉环境投资开发集团有限武汉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危险废物处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编制单位 (1) 三、可行性研究的目的 (1) 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原则和范围 (2) (一)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2)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 (2)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 (4) 五、研究的主要过程 (5) 六、武汉环境投资开发集团有限武汉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危险废物处臵产品方案及建设规模 (6) 七、武汉环境投资开发集团有限武汉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危险废物处臵项目总投资估算 (6) 八、工艺技术装备方案的选择 (6) 九、项目实施进度建议 (7) 十、研究结论 (7) 十一、武汉环境投资开发集团有限武汉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危险废物处臵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9) 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一览表 (10) 第二章武汉环境投资开发集团有限武汉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危险废物处臵产品说明 (16) 第三章武汉环境投资开发集团有限武汉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危险

废物处臵项目市场分析预测 (16) 第四章项目选址科学性分析 (16) 一、厂址的选择原则 (16) 二、厂址选择方案 (17) 四、选址用地权属性质类别及占地面积 (18) 五、项目用地利用指标 (18) 项目占地及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 (18) 六、项目选址综合评价 (19) 第五章项目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 (20) 一、建设内容 (20) (一)土建工程 (21) (二)设备购臵 (21) 二、建设规模 (22) 第六章原辅材料供应及基本生产条件 (22) 一、原辅材料供应条件 (22) (一)主要原辅材料供应 (22) (二)原辅材料来源 (22) 原辅材料及能源供应情况一览表 (23) 二、基本生产条件 (24) 第七章工程技术方案 (25) 一、工艺技术方案的选用原则 (25) 二、工艺技术方案 (26) (一)工艺技术来源及特点 (26) (二)技术保障措施 (26) (三)产品生产工艺流程 (27) 武汉环境投资开发集团有限武汉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危险废物处臵生产工艺流程示意简图 (27)

长沙大规划来了 到2020年 你所在的片区会有什么变化

长沙大规划来了到2020年你所在的片区会有什么变化提示:'长沙观察'为长沙电视台新闻频道微信官方平台今天继续来聊长沙的发展,《长沙市“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透露,到2020年,将长沙建设成为中部一流、国内领先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全力打造国家创新创意中心、国家交通物流中心,打造成为有特色、强辐射、高品质的文化创意之都、移动生活之都、现代物流基地、旅游休闲基地、现代金融基地、科技服务基地、健康养老基地。看到这些,你是不是有些兴奋了。来,再看看具体如何布局的。实施“一核、一轴、十片”的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一核”是指长沙市中心城区,以市域级服务业中心、城区型服务业中心和社区性服务业中心为层级,以江、河、城市干道为轴线,以商业中心、专业市场、交通枢纽、景点景区为支点,形成多点支撑、轴线辐射、点线面相结合的空间架构,重点发展现代金融、商贸商务、文化创意、信息消费、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等产业。“一轴”是指湘江现代服务业发展轴。南起天心区暮云、经过长沙主城区、北至望城区,直达长江水道,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相关业态。“十片”包括星沙片、望城片、浏永片、宁金片、麓谷片、金霞片、空港片、高铁片、暮云片、坪浦片。星沙片以长沙县主城区为主体,重点发展现代商贸、服务外包、科技服务等产业。

望城片以望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浏永片以浏阳市主城区为中心,以金阳新区、大瑶、镇头、沿溪为副中心,发展电子商务、旅游产业、文化创意等产业。宁金片以宁乡县主城区为中心,以沩东新城为载体,加快发展文化创意、现代物流、旅游产业等产业。麓谷片依托长沙高新区,重点发展信息消费、检验检测、动漫游戏等产业。金霞片以金霞经济开发区为主体,依托“一区三港”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物流、跨境电商、健康养生等行业。空港片以黄花镇为主体,发挥航空、地铁、磁悬浮轨道等交通资源优势,发展临空经济,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住宿餐饮等行业。高铁片以黄兴镇和黎托乡为主体,以长沙南站高铁枢纽为依托,发展高铁经济,重点发展商贸流通、商务会展、现代物流等行业。暮云片以暮云经开区为主体,突出地理信息、商务商贸、生态旅游等行业发展。坪浦片以洋湖湿地公园为依托,凭借岳麓科技园的优势,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旅游休闲、科技研发等业态。重点发展十大行业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现代金融大力支持长沙银行、湖南湘江新区农村商业银行等本地法人金融机构发展,积极发展金融控股集团、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民营银行等新型地方性金融机构,搭建期货交易中心、股权交易中心,积极引进一批国际国内知名金融机

二、武汉经济变迁

一、武汉济制度变迁的历程 武汉会展经济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898年—1929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市场经济时期,1949年—1978年的计划经济时期,1978年以来的市场化改革时期。 1、1898年—1929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市场经济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时期。工商业的发展带来了近代工业革命和技术革新。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本国工业水平,增强了与外国商品的竞争力,加强了各地间商品流通,建立了统一完善的国内市场。1889年底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开始大规模地推进早期现代化建设,在工业、交通、农业、金融、军事、教育等领域的现代化建设均取得杰出成就,其在商业领域的业绩亦颇为突出。交通的现代化为商品运销提供了较为便利的工具,工业、农业的发展为商品赛会提供了丰富的展品,也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营销对象与市场,这些是推动湖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张之洞主持湖北政务不久,就指示江汉关道仿照西欧各国做法,设立劝工劝商公所,陈列湖北土特产品和工业制品供各客商参观选购,对产品质量和工艺进行评价,以推动商品流通和工业生产,研究改进工商管理办法。 1898年,张之洞饬令江汉关道开办汉口商务公所,1902年9月,张之洞札委高松如等一同承办劝业场工程,为武汉劝业奖进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由于张之洞实行的开放政策,武汉这个落后闭塞的内陆城市的经济结构、社会状况、地理面貌、城市景观、大众意识,发生了深刻变化,不仅维护了汉口商埠的传统魅力,而且促进了武汉地区的贸易繁荣与近代化历程。而商业的发达,工业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又强烈地冲击着武汉地区的社会和民心,使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风俗发生变迁,由封闭走向开放,武汉也一跃成为具有强大辐射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2、1949年—1978年的计划经济时期武汉会展经济的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建国初期,随着国家对外贸易战略格局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变革,直接导致武汉由传统开放型城市变为内陆封闭型城市。而多元化交通格局的形成,也削弱了了武汉“九省通衢”的地理优势,武汉从商业重镇向工业基地转型。建国以后,武汉的工业、商业、科技、教育、文化在全国仍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3、1978年以来的市场经济改革阶段。与沿海地区及其他发达城市相比,改革开放初期,武汉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尽管有些许亮点闪现,但整体水平不高。在1992年1月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内地城市再次面临良好机遇,武汉经济也慢慢开始复苏。 部分二

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其对策

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其对策 徐林实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18)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还处在重工业的加速期,高耗能的产品仍占相当大的比例,并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问题。而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大量消耗及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之间的矛盾,缓解人口众多与资源相对短缺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黑色GDP:绿色GDP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05)05—0046—03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还处在重工业的加速期,高耗能的产品仍占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基本上处于依靠物质要素的投入来增加产品数量的粗放型模式,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问题,形势不容乐观。而环境战略尚没有真正地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没有做到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效地协调起来,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一、、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是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环境与发展的对立统一观已不单纯是哲学家们研究的课题,它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按照传统认识,经济学家对无处不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非稀缺的“环境物品”视为没有经济价值的公共物品,是独立于经济物品之外的、在成本核算中没有量化的可以自由取用的物品。

2005年,由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机构发表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中指出:在环境领域,全球过去5O年内人口急剧增长,人类对生态资源采取了过度的开发和使用,有60%以上的生态系统资源没有被可持续利用。自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基于经济的复兴,人类将土地变为耕地的面积几乎等于I8和l9两个世纪的总和。地球10%~30%的珍稀野生动物已濒临灭绝,15个生态系统中只有4个环境 有所改善,其中,淡水资源已难以承受人类的需求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可见,随着自然资源的日益短缺,适宜的环境已不再是大自然的无偿赠予,环境已成为稀缺的经济物品。矿业开采对地壳的改变,诱发了多种地质灾害,破坏和影响了地下水和地表水;大气的污染带来了气候异常变迁;化学物质、生活废弃物对土壤和水的污染等等这些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改变已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并对人类的生存延续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更新了环境在经济中的位置。新的价值观认为资源是有限的,把过去认识中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变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素、制约要素和生产力要素,从新的系统观的角度,把人、自然、科学技术等要素看成一个大系统,从新的经济观的角度要求经济活动要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内进行,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都共赢。循环经济的技术范式是,加大资源的循环利用,倡

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孔泾源司长一行莅临格林美武汉循环产业园调研格林美的循环经济发展情况

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孔泾源司长一行莅临格林美武汉循环产业园调研格林美的循环经济发展 情况 2012年5月31日下午,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孔泾源司长、连启华副司长、试点处彭绍宗处长和董文调研员,以及宏观处刑晓东副调研员,在湖北省发改委肖安民副主任、战略规划办王培锦副主任等的陪同下莅临格林美武汉循环产业园,考察格林美的循环经济发展情况,陪同人员还有武汉市发改委程致舜巡视员、两型办童赛雄副主任和新洲区发改委、阳逻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同志。董事长许开华教授进行了热情接待和详细汇报,并陪同参观了视频监控系统、电子废弃物仓库、电子废弃物拆解分厂、塑木型材分厂和拟建的废灯管回收利用车间。 董事长许开华教授向孔司长一行汇报了格林美开采城市矿山的实践,介绍了格林美在再生资源行业取得的专利技术、奖励及荣誉等成果,汇报了格林美城市矿产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及六大产业链的生产运行情况。孔司长一行兴致勃勃听取了汇报,并表示格林美提出的开采“城市矿山”的概念非常新颖、形象,格林美自主研发的废旧电池、废弃钴镍资源的回收利用技术很牛,并对利用电子废弃物拆解得到的废塑料生产的塑木型材尤为赞赏。孔司长希望格林美加大回收力度,把3R循环消费社区连锁超市开遍全国,把利用废弃资源生产的钴镍粉末和塑木型材销售到国外,快速做大做强。 图1. 董事许开华教授向孔泾源司长(左二)、连启华副司长(前右一)介绍格林美视频监控系统

图2. 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孔泾源司长(前左一)一行在董事长许开华教授陪同下参观格林美电子废弃物仓库 图3. 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孔泾源司长(二排左一)、连启华副司长(二排右一)一行在湖北省发改委肖安民副主任(三排左一)和董事长许开华教授陪同下参观格林美电子废弃物分厂,观看拆解工艺流程视频

智慧长沙发展总体规划(2016—2020)

智慧长沙发展总体规划(2016-2020) 为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社会管理创新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国务院关于积极推 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国家发改委等8部委《关于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高技〔2014〕1770号)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实施“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湘政办发〔2015〕86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抢抓国家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战略”“大数据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机遇,围绕“两型社会”和把长沙建设成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以“四化融城、信息惠民”为目标,构建宽带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智能融合的信息化应用、高端绿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可持续的创新发展环境和可靠的信息安全体系。大力提升长沙信息化水平,逐步满足政府、企业和市民对信息化的需求,有效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居民幸福指数,营造“惠民、兴业、善政”的社会环境,把长沙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区域性智慧城市,国家创新创意、智能制造中心城市,率先实现小康梦、两型梦、 1民生为根本,以为民、便民、惠民为目的,推动创新

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结合大数据技术,提升数据应用效益,构建民生服务新体系,向市民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建立高度包容的信息社会,逐步缩 2 系,突破区划、部门、行业界限和体制性障碍,充分整合信息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信息资源,消除部门间信息孤岛,提高城市整体运行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全社会信息资源利用 3 良性互动,推进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全面融合,以信息化实现科学、高效、动态的资源配置,促进在更高层次上的技术创新、业务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构筑现代“两型”产业体系和智能化基础设施。推动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探索大数据与传统产业协同发 4 为导向,建立政府投资和市场融资相结合的多元投融资机制,培育信息化建设主体,完善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市场运作体系,激发市场活力,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智慧长沙工程项目的 5 大数据资源的采集获取和分析利用能力,发掘数据资源支撑产业创新发展的潜力,推动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变革。学习兄弟省、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智慧城市应用工程,带动我市信息产业发展,在着力培育本地明星企业的同时,针对我市信息产业规模相对较小、缺少龙头大型企业、产业链配套能力弱等问题,强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的IT 6 城市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速推进信息设备、系统国产化进程,信息设备系统尽可能采用国产自主可控产品,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强化网络和

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实质

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实质 循环经济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一个关键词,这就是由人口资源环境国情及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关于循环经济的内涵,可谓见仁见智:目前主要就是从人与自然关系、技术范式、经济形态等方面表述的。中国有什么样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什么样的制度保障?本文对此做一些讨论。 循环经济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与实践基础。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崇尚节俭、尽量做到物尽其用,就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基础。发展循环经济在我国有一个内涵不断扩大、思路逐步清晰、重点不断调整的过程:如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政策激励等措施,鼓励企业开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业“三废”的“吃干榨尽”;从1994年国家倡导清洁生产,现在又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说,这些都就是我国寻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与再循环(recycle)(3R 原则),这成为许多研究者的共识,并将减量化解释为输入端方法,再利用侧重于生产过程,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方法。“3R”来自于杜邦的“3R制造法”,三者均就是提高资源效率的途径。将之用来指导企业生产无疑就是正确的,也就是必要的;但作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遵循的原则尚嫌不够,更应强调资源效率与环境友好。在市场经济日臻完善、政府职能转变的条件下,我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用发展的思路解决资源约束与环境污染矛盾,降低发展成本,以尽可能 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 对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阶段、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的我国来说,循环经济首先就是资源节约战略。循环经济追求的不就是简单地降低资源消耗,而要使资源尽可能得到高效利用与循环利用,从而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的目的。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工业化模式,我国不能照搬。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我们必须将节约放在优先位置。资源利用的减量化与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一直就是我国资源节约的主要手段,也就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涵。 减少污染物排放就是循环经济的另一个题中之义。工业污染防治的最初措施就是“末端治理”。这就是一种只投入不产生经济效益的措施,即使在发达国家也已改变了这种费而不惠的技术路线。清洁生产强调生产的全过程控制,从源头削减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实际上,这也就是企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如

武汉大学循环经济结课论文

第1章绪论 1.1循环经济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人类在过去的世纪里,经济发展显示出了极大的进步,物质享受水平也不断提高,但伴随而来的生态、资源和环境等问题也不得不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 1.1.1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地球上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彼此之间相互作用以及与其所生存的自然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是生命支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持着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生物资源提供了地球生命的基础,包括人类生存的基础。这些资源的社会、伦理、文化和经济价值,从有记载的历史的最早时期起,就已经在宗教、艺术和文学方面得到认识。可以说没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就不存在人类的任何发展。 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正以非常快的速度在减少。由于食物链的作用,地球上每消失一种植物,往往有1~30 种依附于这种植物的动物和微生物也随之消失。每一物种的丧失减少了自然和人类适应变化条件的选择余地。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必将恶化人类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发展机会的选择,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1.1.2能源的匮乏 化石燃料能源仍然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化石燃料的支撑,世界经济的增长将不可避免地受阻。但是这些化石燃料能源的产生和形成对于人类的发展历史来说是不可再生的,其在整个地球上的储藏量是固定的,如果按照目前的发展和开采速度,终究会被消耗殆尽的。到那时人类的经济系统不可避免的就要面临崩溃。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能源问题,人类的发展只能是暂时的,而不能是可持续的。如何建立新型的能源消耗模式,最大限度地延长能源使用年限,循环利用资源则是循环经济应该探索的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