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沙与武汉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

长沙与武汉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

长沙与武汉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
长沙与武汉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

武汉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长江中下游的特大城市,依靠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实现了又好又快地发展,而作为后起之秀的星城长沙,在近几年来的高速发展中取得的成就,使其成为中部崛起中的又一匹“黑马”。近年来,武汉、长沙两市均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经济快速回升,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武汉的绝对额大,长沙的增长速度高。在逐步缩小与武汉差距的过程中,长沙需要向武汉学习和借鉴的方面很多。

一、2010年长沙与武汉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一)人口与土地

2010年长沙土地面积11815.96平方公里,比武汉的8494.41平方公里大3321.55平方公里;但长沙建成区面积272.39平方公里,比武汉的500平方公里少227.61公里。

2010年长沙常住人口704.41万人,比武汉的978.54万人少274.13万人;户籍人口650.12万人,比武汉的836.73万人少186.61万人。

2010年长沙城市化率为67.7%,武汉城市化率为64.7%,长沙的城市化率高于武汉3个百分点。

(二)经济总量

2010年,长沙实现GDP4547.06亿元,比武汉GDP5515.76亿元少968.7亿元,虽然差距是明显的,但相对于1994年长沙GDP总量仅相当于武汉的一半来说,进步是显著的。就增长速度而言,长沙GDP同比增长15.5%,高于武汉0.8个百分点。但从人均GDP来看,2010年武汉为60613元,而长沙为66443元,长沙人均GDP高于武汉5830元。

(三)工业增加值

2010年,长沙实现工业增加值2020.7亿元,同比增长19.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530.35亿元,增长24%。2010年,武汉工业增加值2079.82亿元,同比增长20.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941.33亿元,同比增长21.7%。长沙与武汉的工业增加值相差不大,但武汉的规模工业要强于长沙,其增加值比长沙多410.98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10年,武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753.17亿元,同比增长25.1%;长沙为3192.57亿元,同比增长30.7%,武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是长沙的1.18倍,但长沙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长率高于武汉5.6个百分点,说明两者的差距在缩小。

(五)消费品市场

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的商品集散中心,市场辐射范围包括中部六省,而长沙位于中部地区的经济腹地,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也十分明显,近年来经济总量稳步上升,虽然仍然比不上武汉,但相比前几年差距明显缩小。2010年,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523.2亿元,长沙为1812.1亿元,武汉比长沙多711.1亿元;武汉限额以上批零企业1188家,而长沙仅为887家,武汉比长沙多301家;武汉星级以上饭店97家,长沙为84家,武汉比长沙多13家。

(六)财政收入

2010年长沙地方财政收入506.32亿元,占长沙GDP的比重为11.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14.28亿元;武汉地方财政收入814.04亿元,占武汉GDP的比重为17.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总量390.19亿元。武汉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比长沙高6.5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比长沙多75.91亿元。

(七)城乡居民收入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10年,长沙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大关,达到22814元,同比增长12.7%,武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06元,同比增长13.2%,长沙高于武汉2008元,但武汉的增长速度高于长沙0.5个百分点。2010年,长沙农民人均纯收入11206元,同比增长1 8.8%;武汉农民人均纯收入8295元,同比增长15.8%,长沙比武汉多2911元,增长速度也高于武汉。

长沙、武汉两市主要指标比较

二、长沙与武汉经济结构及产业特征比较

(一)经济结构:武汉的服务业发展比重高于长沙

2010年,武汉三次产业比重为3.1:46.0:50.9,呈“三、二、一”结构;长沙为4.4:53.6:42.0,呈“二、三、一”结构,武汉服务业占GDP比重于高长沙7.1个百分点。从轻重工业结构看,武汉和长沙都属偏重工业,但武汉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76.8%,高于长沙10个百分点。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武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06.94亿元,多长沙149.94亿元;武汉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550.30亿元,多于长沙151.84亿元;武汉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83.70亿元,多长沙51.

21亿元;武汉房地产业增加值331.2亿元,多于长沙146.74亿元;武汉金融业增加值347.12亿元,多于长沙169.08亿元。说明,武汉的服务业特别是在金融业、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方面优势比较明显。

(二)科教实力:武汉科教实力仍处于领先水平

武汉作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最突出的优势就是科教综合实力雄厚,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人才和智力资源丰富。2009年,武汉被授予“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2010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的发展由此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末,武汉拥有国家级实验室、重点实验室18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科技研究机构108所,取得科技成果奖35 3项,专利申请12100件,专利授权5500件,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74.04亿元,比上年增长24.3%。2010年末,长沙拥有科学研究开发机构97个,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29项,专利申请6189件,专利授权3756件,签订技术合同3012项,成交额35.02亿元,比上年增长9.4%。

(三)经济外向度:武汉经济外向度高于长沙

2010年,武汉进出口总额180.55亿美元,约为长沙的3倍。其中,武汉出口总额87.54亿美元,是长沙的2.5倍。武汉的经济外向度高于长沙。2010年,武汉国内旅游人数8852.34万人次,国内旅游总收入721.4亿元;长沙国内旅游人数4784.41万人次,国内旅游总收入422.3亿元,分别比长沙多4067.93万人次和299.1亿元。

(四)文化产业:长沙则更具发展潜力

近年来,长沙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强,增速快,就业规模大。2009年末,全市从事文化产业活动的各类经营单位49962个,其中法人单位5397家,个体工商户44565户;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出(收入)达762.2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71.8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9.9%,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2009年武汉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59.92亿元,占武汉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7%。全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9417个,占全市法人单位的9.24%,文化产业拥有总资产1566.7亿元,从业人员23.94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的6.6%。

(五)居民收入:长沙居民收入高于武汉

2010年长沙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位居中部省会城市首位,分别高于武汉200 8元和2911元。从恩格尔系数来看,2010年长沙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6%,比武汉低3.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7%,比武汉低3.6个百分点,说明长沙居民相对富裕。

从上述比较来看,武汉以较大的城市容量、较大的投入、较强的科教实力,依靠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在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第三产业等总量方面仍具有较大的优势,但近年来,长沙在工业经济的强力拉动下,在文化产业的支撑下,城乡居民富裕度较高,在发展速度方面具有优势,发展后劲十分强劲,与武汉的差距已在逐渐缩小。

三、启示

武汉可说是捷足先登,长沙如想后来居上,还得经历一定的时期和过程。同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新的发展形势和新的发展机遇下,长沙需扬长避短,学习和借鉴武汉的发展经验。

(一)全力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

骨干企业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一个地区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长沙虽然拥有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等国内知名企业,但和武汉相比,长沙的规模以上大中型骨干企业集团太少。2010年,武汉规模以上大型企业总产值3509.67亿元(长沙1797.62亿元),约为长沙的2倍;武汉规模以上中型企业总产值1621.54亿元(长沙757.66亿元),武汉比长沙多863.88亿元。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长沙正大力实施“千亿集群、百亿企业”工程,扶持壮大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烟草食品和材料工业等四大千亿产业,以及比亚迪、广汽菲亚特、威胜电子、晟通科技、蓝思科技等十大百亿企业,促进高端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推动优势产业向价值高端发展,形成一批具有科技创新力、市场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产业集群,推动长沙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

(二)大力培养和引进高新技术人才

与武汉相比,长沙的科教综合实力还存在较大差距。在新的形势下,竞争主要是人才、科技的竞争。长沙应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科技的投入,积极聚集创新人才,努力在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技术的突破;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储备,加大科技重大专项攻关力度,坚持以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作为全市自主创新的方向,突破一批带动性强的共性关键技术;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强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

从服务业内部来看,长沙传统服务业优于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仍是发展的一个短腿。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努力消除限制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障碍,鼓励服务创新,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互动发展。特别是要进一步推进文化强市战略的实施,加快发展现代传媒、新闻出版、动漫、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等产业,努力把长沙打造成全国以创意产业为重点的文化产业核心增长极。

(四)进一步助推消费结构升级

长沙城乡居民收入居中部第一,表明目前长沙消费升级的前景广阔,关键要进一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优化消费环境。一是提高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比重。要提倡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大力推广信贷消费;重点开拓新型家电、通信、旅游和教育消费等市场空间,充分挖掘计算机、汽车等新型消费品市场潜力。二是在大力推进“以旧换新”和“家电下乡”活动的同时,改造提升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等传统生活服务业,在积极兴旺旅游、引导休闲消费的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医疗保健、教育培训、养老服务等行业,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投资主体到农村投资商业设施,引导连锁经营向农村引伸。

(五)努力提高经济外向度

长沙应抓住“两型社会”建设机遇,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敞开对外通道,提升开放平台,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整体,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中部地区和东盟的联合协作,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建立与“3+5”城市群和周边地区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机制,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探索内陆型城市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有效模式。以湖湘文化为主题,建设国际文化名城,把长沙建设成为具有深刻历史内涵、鲜明时代特征、高度创新精神和广泛国际影响的文化名城。

3武汉商业地产发展分析1026178434

武汉商业地产发展分析 关键词:武汉商业地产发展分析 前言 年初,国家公布国内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排名,武汉以960亿元在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位居第5,仅次于 沪、京、穗、津。武汉城市总人口排第7,目前经营面积5000就以上的商业网点167个,10000万就以上37 家;最大商业集团武商集团经营商品品种多达20万种,年销售接近100亿元。人均拥有商业网点营业面积高 达0.85就,直逼上海,接近国际发达城市一般水平。加上近期湖北省将作为全国两个现代商业流通综合改革的试点省之一,这必将对武汉消费品市场增长产生积极作用。 此外,湖北省重点打造的中部9城市圈目前已渐成规模,以武汉为中心,覆盖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 宁、仙桃、天门和潜江等城市的武汉城市圈简称“8 1”城市圈。来自武汉市商业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8城市的商品净流入武汉市的消费品零售额比重上升至20 %,净流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接近100亿元。在积极引入 的同时,武汉市的百货、超市、餐饮行业纷纷走出,目前在8个城市开设了39家商业网点。 在进入武汉的外资零售企业中,有大型综合超市(如法国家乐福、美国沃尔玛)、仓储式会员店(如德国麦德龙、荷兰万客隆)、便利店(如日本7-11)、超大型购物中心(如香港特区的新东安百货)、商品批发集散中心(如香港特区的利联仓行)、标准化食品超市(如日本的友谊西友超市)。 表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走势比较 2003 年2004年2005年预计 854960.61200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亿)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3103.8104.2 超过1万就卖场(个)203750 外资商业门点(3000就以上)214560 MALL,成为武汉开发商的香饽饽 2002年,随着上海正大广场、深圳铜罗湾广场、厦门SM城市广场、大连和平广场、宁波天一广场、福州元 洪城等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MALL陆续建成开业,MALL逐渐为市民所接受。2003年,武汉的MALL开发也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以湘隆时代商业中心、大连万达商业广场、武汉销品茂为代表的商业地产,通过MALL 的形式迅速强占武汉商圈,王家墩中央商务区、龙王庙商业中心、永清商务区、汉正街改造、铜罗湾广场也逐一浮出水面,未来 3 —5年内,带MALL概念的购物中心总供应面积将超过200万就,武汉商业地产进入准 摩尔”时代。 与一般购物中心不同的是,MALL的特性不仅在于巨额资金的投入、投资周期长、极大的市场风险,在拿地开

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导读:本文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本文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和设想,以期推动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 1生态城市的内涵和主要特点 1.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1.2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比较,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1.2.1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1.2.2高效性 生态城市能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使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使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共生关系得以协调。 1.2.3可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同时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保证其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1.2.4整体性 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的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秩序下寻求发展。 1.2.5区域性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于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2中国目前的城市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起步 2.1目前的城市状况 “九五”期间是环境保护大发展的五年,集中体现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全民族环境意识普遍提高、环保措施力度加大、环保投入大幅增加、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等方面。但是,环境污染依然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水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全

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刘亦彪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县域(包含长沙县、望城区、宁乡县、浏阳市,下同)经济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揽,加速转型创新,县域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但发展的制约因素逐渐凸显,部分指标呈回落趋势,经济增长仍然面临下行压力。 一、县域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一)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度提升。初步测算,上半年全市县域经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9.05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119.62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1067.26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302.18亿元,增长9.2%。上半年全市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41.6%,比上年同期提升0.2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5%,分别比上年同期和2013年提升4.5和0.1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4.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升0.1百分点。 (二)增速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上半年全市县域GDP同比增长11.3%,虽然较上年同期有一定回落,但各县(市、区)GDP增速均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浏阳市、望城区、长沙县、宁乡县GDP增速分别为12.3%(全市第一)、11.5%(全市第二)、11.3%(全市第三)、10.2%,分别高于全市2.2、1.4、1.2、0.1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3.0、2.2、2.0、0.9个百分点。 同时,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增速也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详细情况见下表)。

浅析武汉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班级:1118552 学生学号:111855218 课程结课论文 课程名称:城市经济学 题目:浅析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雄 专业名称:城市规划 指导教师:洪光荣 2013年12月31日

浅析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是带动区域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而以为中心形成的城市圈最有条件成为中部地区的核心增长极之一。因此,的崛起具有促进城市圈建设,利用龙头带动发展,力争和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有所作为等层次的战略意图。在这一契机下,尤其是十七大之后,城市圈作为“两型社会”的实验区,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全市经济呈现出良好运行态势,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在分析了近几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后,探讨了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经济发展问题成就对策 1 引言 从国家实行中部崛起战略至今,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其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许多经济指标都见证了这一成就。当然由于地理位置及产业结构等问题,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而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后工作的重点。 2 城市发展现状及规划情况 2、1 城市发展规划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2010年,市域需住人口994万人,其中主城区常住人口440万人;2020年达1180万人左右,主城区为502万人;未来城市将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多轴多心”

空间布局结构,逐步形成东部、东南、南部、西部和背部的六大新城 组团。 2、2 “1+8”城市圈 城市圈是由“1+8”9个城市构成的一个区域经济联合体,以为圈心,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城市圈的经济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1)

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本文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和设想,以期推动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 1 生态城市的内涵和主要特点 1.1 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1.2 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比较,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1.2.1 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1.2.2 高效性生态城市能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使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使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共生关系得以协调。 1.2.3 可持续性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同时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保证其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1.2.4 整体性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的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秩序下寻求发展。 1.2.5 区域性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于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 2 中国目前的城市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起步 2.1 目前的城市状况“九五”期间是环境保护大发展的五年,集中体现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全民族环境意识普遍提高、环保措施力度加大、环保投入大幅增加、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等方面。但是,环境污染依然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水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全国有36%城市河段的水质为劣5类,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大气污染十分突出,受监测的341个城市中,有66.7%的城市空气质量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固体废物、城市垃圾、“白色污染”仍然严重;全国城市垃圾真正达到无害化处理的还不到总量的10%;城市噪音扰民十分普遍,2001年监测区域55.7%的城市噪音处于中度以上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市民发生多种疾病。 2.2 生态环境建设的起步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1999年海南率先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生态省,2001年吉林和黑龙江又获得批准建设生态省,陕西、福建、山东、四川也先后提出建设生态省。许多城市如上海市、长沙市、宜春市、扬州市、威海市、深圳市等都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最近几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生态学会以及他们的地方学会举办了多次全国性地方性学术讨论会,将学术研究与交流推到了高潮。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于2002年8月19日至23日在深圳市召开,《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是这次大会的主要内容,将对世界城市建设与发展以及人居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3 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3.1 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笔者认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城市生态学和环境经济学为理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城市规划为蓝本,以环境保护为重点,以城市管理为手段,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新机制,建设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保持高度和谐的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创建清洁、优美、安静的城市,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高效的生态产业和人们的需求与愿望得到满足、和谐的生态文化与功能相整合的生态景观,实现自然、农业和人居环境的有机结合。 3.2 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它不仅涉及城市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还涉及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策法规等方面。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科技水平、人口素质、意识

长沙市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

长沙市2010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 2010-7-23 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向好势头继续巩固 上半年全市经济形势分析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着力点,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市经济在高平台上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速度、效益与结构改善的良性互动,呈现出发展加速、效益提升、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初步测算,1-6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51.8亿元,同比增长15.0%,为近六个季度来的最高增速。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9.7亿元,同比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1003.1亿元,同比增长21.6%;第三产业增加值869.0亿元,同比增长9.4%。 (一)生产主要环节实现新发展 1、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全市农业战线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针,全市粮食生产、农业生产力布局调整、农村土地流转、农业招商引资等均取得新的发展。种植业在保面积、调结构中较好发展。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14千公顷,同比增长2%;其中早稻面积同比增长3.3%。全市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同比增长2.2%;油菜籽播种面积同比增长4%,其中双低油菜籽播种面积同比增长5.4%,占全部油菜籽播种面积的98.3%。养殖业在保产量、调布局中平稳发展。虽然生猪受价格持续下跌的影响,生猪存出栏与上年同期比较略有下降,但通过发展其他养殖业,我市的肉类产量仍与上年同期持平。同时,全市农业布局调整步伐加快,内五区传统农业正逐步退出。1-6月内五区实现农业增加值同比减少2.4%,四县(市)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

2、工业经济增长加快。1-6月,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834.5亿元,同比增长23%,增速比上年加快6.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4%,为近五年的新高。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719.5亿元,同比增长25.6%;增速同比加快8.5个百分点。工业发展加快的主要原因:一是大中型企业增长强劲。1-6月,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73亿元,同比增长26%,同比加快13.4个百分点。湖南中烟、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骨干企业实现产值分别增长19.7%、71.2%、71.6%;二是企业加快转型发展。如晟通科技、红太阳新能源、博世汽车等企业加大了新产品的开发,成效逐步显现。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39.2%;三是去年同期基数较低,今年工业实现恢复性增长。 3、现代服务业较快发展。近年来,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2009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50.1%。今年上半年现代服务业在结构调整中保持了较快发展态势。上半年,金融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3%,现代物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4%,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5.2%,旅游业总收入同比增长27.3%。受旅游业趋旺的影响,全市住宿业营业收入增长21.9%。 (二)需求动力呈多元拉动新格局 1、投资结构调整力度加大。1-6月,全市新开工项目2575个,同比增加346个,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增加41个,过江隧道、地铁2号线、湘江枢纽工程、高速公路建设等重大项目稳步推进。1-6月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06.3亿元,同比增长31.2%,同比加快3.2个百分点。投资重点进一步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倾斜。1-6月,全市工业投资增长47.1%;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8.4%;生态环境建设投资增长42.7%。民间投资意愿有所增强。1-6月,城镇民间投资增长37.4%,同比加快9.1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长37.1%,同比加快39.3个百分点。在投资快速增长的带动下,1-6月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68.5亿元,同比增长14.9%,同比加快0.9个百分点。

(岳政办函[2011]65号)关于印发《长沙市岳麓区2011年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岳政办函[2011]65号 长沙市岳麓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长沙市岳麓区2011年生态文明建设 实施方案》的通知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区直机关各单位,麓山景区及桔子洲景区管理处,大学科技园创业服务中心、岳麓科技产业园管委会: 《长沙市岳麓区2011年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八日

长沙市岳麓区2011年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为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改善区域整体环境质量,提升区域生态品位和城市价值,根据《长沙大河西先导区2011年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长先管发[2011]11号)、《长沙市生态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和2011年市政府环保考核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两型社会”建设这一主题,以主要污染物减排为抓手,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能力建设为保证,突出原生态保护与修复、城乡环境治理、环境创建等重点,全面深入推进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基本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优美、空气质量优良、人与自然和谐,社会氛围浓厚的环境友好目标。 二、具体任务 (一)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生态优势 1、切实保护原生态。按照《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基本生态控制线》要求对我区范围内面积大于2公顷的湿地、风景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及相对高差大于30米的山林地、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生态廊道等都予以重点保护,除市政公用设施外禁止开发建设。一是通过严格环境前置管理,切实保护现有原生态不被破坏。各街道(乡、镇)引进的项目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新、改、扩建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严格环 1

长沙市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

长沙市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上) 全文目录 长沙市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纲要 长沙市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上) 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比较优势研究 长沙市中长期经济发展预期目标研究 长沙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策研究 长沙市建设现代化教育中心的战略研究和对策思考 长沙市建设现代化科技中心战略研究 长沙市建设现代化商贸中心战略研究 长沙市建设现代化文化中心战略研究 长沙市建设现代化信息中心战略研究 长沙市中长期金融发展战略研究 长沙市高科技带动战略研究 长沙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研究 为长沙市中长期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加入WTO对长沙经济的影响与对策 长沙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建设中核心地位及作用研究 长沙市第三产业中长期发展研究 长沙市城市功能布局研究 长沙市城市建设品位研究 长沙市城市现代交通建设研究 长沙市城市现代化管理战略研究 构筑新高地超前翻两番——长沙工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长沙市外经贸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 加快长沙招商引资步伐研究 长沙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各项配套改革研究 长沙市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中) 长沙市旅游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 长沙市城市住宅与房地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长沙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策研究 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研究 长沙市中长期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长沙市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可持续发展研究 长沙市环境保护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 长沙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 确保社会长治久安促进长沙快速发展 长沙市市政公用事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 长沙市电力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 以“五城会”为契机推动长沙体育产业化进程 长沙人才市场现状及发展战略 建立科学的投资体系研究

武汉与深圳经济发展比较

武汉与深圳经济发展比较 1979年国务院成立深圳市,1981年升格为副省级,1988年批准为计划单列。深圳作为一个新兴城市,1988年多数经济指标不足武汉的一半,在全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排18位左右。经过近30年的建设和发展,2009年深圳的生产总值在19城市中排4位,武汉排9位。 一、武汉与深圳主要指标比较 2009年,武汉多数指标落后深圳。 武汉土地面积8494.41平方公里,大于深圳的1952.84平方公里,但建成区面积475平方公里,小于深圳的788平方公里。 武汉常住人口910万人,比深圳的891.23万人多18.77万人。武汉的户籍人口835.55万人,深圳241.45万人,是深圳的3.5倍。武汉的流动人口74.45万人,深圳652.78万人,只有深圳的九分之一。 武汉地区生产总值4620.18亿元,深圳8201.23亿元,不足深圳的五分之三。1980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53.44亿元,深圳仅2.70亿元。1990年,武汉176.83亿元,深圳171.67亿元,多深圳5.16亿元。2000年,武汉1206.84亿元,深圳2187.45亿元,少深圳980.61亿元。 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32.18亿元,深圳15484.08亿元,不足深圳的三分之一。1980年,武汉101亿元,深圳仅1.06亿元。1992年,深圳超过武汉,武汉396.74亿元,深圳434.70亿元,多武汉37.96亿元。 武汉第三产业增加值2328.98亿元,深圳4363.12亿元,为深圳的二分之一多。第三产业比重50.4%,深圳为53.2%,低深圳2.8个百分点。 武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1.10亿元,深圳1709.15亿元,多深圳1291.95亿元,这是近几年武汉加大投资力度的结果。1984年以后,深圳的固定资产投资一直高于武汉。到2006年武汉固定资产投资才超过深圳,当年武汉1325.29亿元,深圳1272.26亿元,多深圳53.03亿元。 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4.09亿元,深圳2598.68亿元,少深圳434.59亿元。2005年深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超武汉,当年武汉1128.64亿元,深圳1437.67亿元,多武汉309.03亿元。

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战略选择

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战略选择 发表时间:2009-12-09T14:13:50.890Z 来源:《企业技术开发》2009年第9期供稿作者:乔地[导读]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周边黄石、鄂州等8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基于两型社会下的思考 乔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 430000) 作者简介:乔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摘要:武汉城市圈作为国家试点的“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旨在为建立一个资源保护、环境友好的社会提供一个示范。而循环经济作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战略模式,正好吻合了“两型”社会的宗旨,应当成为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战略选择。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两型社会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周边黄石、鄂州等8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它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态赤字,不利于经济生态的平衡发展。“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建设为切入点,将经济与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运行过程结合起来,为武汉城市圈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带来新的战略机遇。而循环经济作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战略模式, 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战略创新,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科学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1循环经济——武汉作为中部重要城市发展的战略机遇选择 ①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趋势。“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运用生态规律来指导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以生态学的理论为基础,把人类经济子系统看作为生态大系统的一部分,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循环经济作为发展战略的一种必然趋势,是基于大规模的生态赤字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传统的“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工业化进程,维持的是“资源→产品→废弃”单向线性运行过程,其结果是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因此,就及需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来取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样,一种新的“资源→产品→再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逐渐形成。 ②发展循环经济是武汉城市圈的一种明智选择和超前战略。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各地区也还只是限制在建设一些生态工业园阶段。而且发展水平也很有限。只所以说武汉城市圈发展循环经济是它的一种明智选择,首先是因为武汉发展循环经济有一个大的政策支持环境,国家把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强调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政策上的强大支持。其次武汉城市圈智力资源丰富, 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武汉是全国高校较多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智慧库和智囊团作用。另外,发展循环经济也是基于“今天的生态就是明天的经济”这样一种理念而发展的。所以发展循环经济是武汉城市圈建设的一种超前战略,它使低代价的赶超战略成为可能,符合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和要求。也应成为武汉城市圈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机遇选择。 2武汉城市圈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的共同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①完善法律和政策体系,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支持。建立环境导向,消费引导,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一是要建立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规,通过法律法规确定循环经济在社会发展听地位,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二是要通过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收费、保险等政策调整,从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成本和收益入手,借助市场机制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原有的经济刺激模式,使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从而使得其生产和消费循着有利于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以达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共赢。 ②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大学智力支持,加快有关技术发展。科学技术是建设循环经济的决定性因素。是循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技术的进步能节约能耗的物耗,能实现资源的高效重复利用和环境保护。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如果没有先进技术的输入,循环经济将难以发展。武汉拥有大量的大学资源,因此,应充分利用,以发挥其巨大的大学智力支持。 3结语 循环经济是伴随着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的认识过程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排放废物”到“净化废物”再到“利用废物”,从任意排放到末端治理再到循环利用的过程。热力学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质是不会消失的,只是在其利用的过程中物质形态发生了转变和转移。循环经济就是使资源物资的利用尽可能多地转变为产品,尽可能久地利用再利用,从而达到尽可能小的污染排放。发展循环经济要借助于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认识,特别是产业代谢的研究,把整个经济系统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特殊形式来看待,最终就是要建立理想的经济生态系统,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基于循环经济的重大利好理念和与两型社会宗旨的完美吻合,发展循环经济也就成了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徐云.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编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邱晨,陈利根.国外循环经济立法的主要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资源与产业,2008,(6).

(完整版)长沙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05052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发展长沙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加强城市环境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市民身心健康,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和规划建设管理水 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府相关文 件,结合本市实际,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是长沙市总体规划的专项 规划之一,凡在规划区范围内有关绿地的一切生产与建设活动,均 应遵守本规划。如对本规划进行调整修改,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 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有关法规程序进行。 第二条本规划范围分市域和都市区两个层次,市域范围包括市区(即五个行政区:芙蓉区、天心区、雨花区、开福区、岳麓区),一个县级市(浏 阳市)、三个县(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总面积11819.5平方 公里,主要确定域内绿地系统总体布局结构和自然保护区范围;都 市区范围包括市区,长沙县的星沙镇、暮云镇、黄花镇、榔梨镇, 望城县的高塘岭镇、坪塘镇、丁字镇、雷锋镇、星城镇、含浦镇、 黄金乡,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 第三条划定市域重要绿色空间的保护范围,明确要突出体现的自然地域风貌特色。重点表现长沙山、水、洲、城相融相彰的基本构架,创造 平衡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规划绿地应合理安排、均匀分布,充分 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历史文化的 保护与发扬充分结合。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使物种的多 样性通过科学的物种规划与安排来促进和提高。注重植物景观的塑 造和树种选择,绿化建设应该与实际发展相结合,合理安排近、远 期开发建设的内容和进度,最大程度达到城市绿地按计划、有步骤 建设的目的。 本规划期限为2003年~2020年,其中分近、远两期,近期为2003 年~2008年,远期为2009年~2020年。 第四条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 ●《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号令) ●《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设部城建[1993]784号文件)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2002]112号令)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002年) ●《园林城市指标》(2000年)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1997年) ●《关于印发〈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的通知》(建设部城建[2000]106号文件)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务院[2001]20号令) ●《湖南省实施〈城市绿化条例〉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79年)

长沙大规划来了 到2020年 你所在的片区会有什么变化

长沙大规划来了到2020年你所在的片区会有什么变化提示:'长沙观察'为长沙电视台新闻频道微信官方平台今天继续来聊长沙的发展,《长沙市“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透露,到2020年,将长沙建设成为中部一流、国内领先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全力打造国家创新创意中心、国家交通物流中心,打造成为有特色、强辐射、高品质的文化创意之都、移动生活之都、现代物流基地、旅游休闲基地、现代金融基地、科技服务基地、健康养老基地。看到这些,你是不是有些兴奋了。来,再看看具体如何布局的。实施“一核、一轴、十片”的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一核”是指长沙市中心城区,以市域级服务业中心、城区型服务业中心和社区性服务业中心为层级,以江、河、城市干道为轴线,以商业中心、专业市场、交通枢纽、景点景区为支点,形成多点支撑、轴线辐射、点线面相结合的空间架构,重点发展现代金融、商贸商务、文化创意、信息消费、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等产业。“一轴”是指湘江现代服务业发展轴。南起天心区暮云、经过长沙主城区、北至望城区,直达长江水道,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相关业态。“十片”包括星沙片、望城片、浏永片、宁金片、麓谷片、金霞片、空港片、高铁片、暮云片、坪浦片。星沙片以长沙县主城区为主体,重点发展现代商贸、服务外包、科技服务等产业。

望城片以望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浏永片以浏阳市主城区为中心,以金阳新区、大瑶、镇头、沿溪为副中心,发展电子商务、旅游产业、文化创意等产业。宁金片以宁乡县主城区为中心,以沩东新城为载体,加快发展文化创意、现代物流、旅游产业等产业。麓谷片依托长沙高新区,重点发展信息消费、检验检测、动漫游戏等产业。金霞片以金霞经济开发区为主体,依托“一区三港”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物流、跨境电商、健康养生等行业。空港片以黄花镇为主体,发挥航空、地铁、磁悬浮轨道等交通资源优势,发展临空经济,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住宿餐饮等行业。高铁片以黄兴镇和黎托乡为主体,以长沙南站高铁枢纽为依托,发展高铁经济,重点发展商贸流通、商务会展、现代物流等行业。暮云片以暮云经开区为主体,突出地理信息、商务商贸、生态旅游等行业发展。坪浦片以洋湖湿地公园为依托,凭借岳麓科技园的优势,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旅游休闲、科技研发等业态。重点发展十大行业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现代金融大力支持长沙银行、湖南湘江新区农村商业银行等本地法人金融机构发展,积极发展金融控股集团、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民营银行等新型地方性金融机构,搭建期货交易中心、股权交易中心,积极引进一批国际国内知名金融机

岳麓区生态调研报告

目录 城市生态系统概述 (3) 一、岳麓区基本概况 1.1行政区划 (4) 1.2自然条件 (4) 1.3土地面积 (5) 1.4人口及其比例 (5) 1.5生态环境 (5) 二、土地利用情况、生态敏感区域及其相应对策 2.1土地利用情况 (7) 2.2生态敏感区 (9) 三、能源水资源利用与处理 3.1.1能源分类 (11) 3.1.2岳麓区能源利用现状及构成 (11) 3.1.3资源能源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2) 3.1.4能源产业发展目标 (12) 3.1.5节能减排措施 (12) 3.2.1水资源概况 (14) 3.2.2水资源利用情况 (15) 3.2.3水资源短缺危机调查 (15) 3.2.4水污染现状 (16) 3.2.5岳麓区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16) 四、绿化面积、主要树种配置是否合理 4.1岳麓区绿化规划 (18) 4.2岳麓区绿化概况 (19) 4.3岳麓山绿化概况及树种具体配置 (20) 五、垃圾处理 5.1垃圾的危害 (25) 5.2案例:岳麓山垃圾处理 (25) 5.3 岳麓区垃圾处理措施及目标……………………………………………………………28 六、环境污染 6.1环境污染 (29) 6.2 案例:岳麓区大气污染的治理 (29) 6.3噪声污染 (32) 6.4.光污染 (33) 6.5岳麓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 (35) 七、生态建筑 7.1生态建筑定义及岳麓书院的建筑特点 (35) 7.2岳麓书院历史沿革及现状 (35) 7.3岳麓书院的外部生态环境空间形态 (36) 7.4名山大川的“古逸”选址理念 (36) 7.5儒道文化的总体生态环境意象 (36) 7.6岳麓书院的空间结构 (37) 7.7书院中的微小气候营造 (37) 八、交通系统 8.1区域交通现状介绍 (40) 8.2现状分析——以岳麓山之交通为个例 (43) 8.3总结 (44) 8.4未来展望 (44) 九、城市功能与规划格局 9.1发展方向:长沙市总体规划引导规划引导下的岳麓区 (44) 9.2生态规划理念在岳麓区规划中的体现 (45) 9.3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岳麓区的核心,长沙市的财富 (47) 参考文献 (53)

二、武汉经济变迁

一、武汉济制度变迁的历程 武汉会展经济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898年—1929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市场经济时期,1949年—1978年的计划经济时期,1978年以来的市场化改革时期。 1、1898年—1929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市场经济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时期。工商业的发展带来了近代工业革命和技术革新。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本国工业水平,增强了与外国商品的竞争力,加强了各地间商品流通,建立了统一完善的国内市场。1889年底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开始大规模地推进早期现代化建设,在工业、交通、农业、金融、军事、教育等领域的现代化建设均取得杰出成就,其在商业领域的业绩亦颇为突出。交通的现代化为商品运销提供了较为便利的工具,工业、农业的发展为商品赛会提供了丰富的展品,也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营销对象与市场,这些是推动湖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张之洞主持湖北政务不久,就指示江汉关道仿照西欧各国做法,设立劝工劝商公所,陈列湖北土特产品和工业制品供各客商参观选购,对产品质量和工艺进行评价,以推动商品流通和工业生产,研究改进工商管理办法。 1898年,张之洞饬令江汉关道开办汉口商务公所,1902年9月,张之洞札委高松如等一同承办劝业场工程,为武汉劝业奖进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由于张之洞实行的开放政策,武汉这个落后闭塞的内陆城市的经济结构、社会状况、地理面貌、城市景观、大众意识,发生了深刻变化,不仅维护了汉口商埠的传统魅力,而且促进了武汉地区的贸易繁荣与近代化历程。而商业的发达,工业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又强烈地冲击着武汉地区的社会和民心,使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风俗发生变迁,由封闭走向开放,武汉也一跃成为具有强大辐射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2、1949年—1978年的计划经济时期武汉会展经济的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建国初期,随着国家对外贸易战略格局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变革,直接导致武汉由传统开放型城市变为内陆封闭型城市。而多元化交通格局的形成,也削弱了了武汉“九省通衢”的地理优势,武汉从商业重镇向工业基地转型。建国以后,武汉的工业、商业、科技、教育、文化在全国仍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3、1978年以来的市场经济改革阶段。与沿海地区及其他发达城市相比,改革开放初期,武汉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尽管有些许亮点闪现,但整体水平不高。在1992年1月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内地城市再次面临良好机遇,武汉经济也慢慢开始复苏。 部分二

武汉商业地产及商圈发展全面分析报告

武汉商业地产及商圈发展全面分析报告 前言 年初,国家公布国内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排名,武汉以960亿元在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位居第5,仅次于沪、京、穗、津。武汉城市总人口排第7,目前经营面积 5000㎡以上的商业网点167个,10000万㎡以上37家;最大商业集团武商集团经营商品品种多达20万种,年销售接近100亿元。人均拥有商业网点营业面积高达0.85㎡,直逼上海,接近国际发达城市一般水平。加上近期湖北省将作为全国两个现代商业流通综合改革的试点省之一,这必将对武汉消费品市场增长产生积极作用。 此外,湖北省重点打造的中部9城市圈目前已渐成规模,以武汉为中心,覆盖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仙桃、天门和潜江等城市的武汉城市圈简称“8+1”城市圈。来自武汉市商业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8城市的商品净流入武汉市的消费品零售额比重上升至20%,净流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接近100亿元。在积极引入的同时,武汉市的百货、超市、餐饮行业纷纷走出,目前在8个城市开设了39家商业网点。 在进入武汉的外资零售企业中 , 有大型综合超市 ( 如法国家乐福、美国沃尔玛 ) 、仓储式会员店( 如德国麦德龙、荷兰万客隆 ) 、便利店 ( 如日本 7-11) 、超大型购物中心 ( 如香港特区的新东安百货 ) 、商品批发集散中心 ( 如香港特区的利联仓行 ) 、标准化食品超市 ( 如日本的友谊西友超市 )。 MALL,成为武汉开发商的香饽饽 2002年,随着上海正大广场、深圳铜罗湾广场、厦门SM城市广场、大连和平广场、宁波天一广场、福州元洪城等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MALL陆续建成开业,MALL逐渐为市民所接受。2003年,武汉的MALL 开发也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以湘隆时代商业中心、大连万达商业广场、武汉销品茂为代表的商业地产,通过MALL的形式迅速强占武汉商圈,王家墩中央商务区、龙王庙商业中心、永清商务区、汉正街改造、铜罗湾广场也逐一浮出水面,未来3—5年内,带MALL概念的购物中心总供应面积将超过200万㎡,武汉商业地产进入准“摩尔”时代。 与一般购物中心不同的是,MALL的特性不仅在于巨额资金的投入、投资周期长、极大的市场风险,在拿地开发之前必须“招商先于设计”,更有别于一般的商业营销模式,MALL要求开发商具备广泛的商家联盟,每个MALL城至少具备3—4个旗舰商家,这显然增加了开发的风险及难度。而目前绝大多数开发商显然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上对经营并不在行,因此大型Mall的收益情况并不理想,甚至沦落为小商品集散

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孔泾源司长一行莅临格林美武汉循环产业园调研格林美的循环经济发展情况

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孔泾源司长一行莅临格林美武汉循环产业园调研格林美的循环经济发展 情况 2012年5月31日下午,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孔泾源司长、连启华副司长、试点处彭绍宗处长和董文调研员,以及宏观处刑晓东副调研员,在湖北省发改委肖安民副主任、战略规划办王培锦副主任等的陪同下莅临格林美武汉循环产业园,考察格林美的循环经济发展情况,陪同人员还有武汉市发改委程致舜巡视员、两型办童赛雄副主任和新洲区发改委、阳逻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同志。董事长许开华教授进行了热情接待和详细汇报,并陪同参观了视频监控系统、电子废弃物仓库、电子废弃物拆解分厂、塑木型材分厂和拟建的废灯管回收利用车间。 董事长许开华教授向孔司长一行汇报了格林美开采城市矿山的实践,介绍了格林美在再生资源行业取得的专利技术、奖励及荣誉等成果,汇报了格林美城市矿产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及六大产业链的生产运行情况。孔司长一行兴致勃勃听取了汇报,并表示格林美提出的开采“城市矿山”的概念非常新颖、形象,格林美自主研发的废旧电池、废弃钴镍资源的回收利用技术很牛,并对利用电子废弃物拆解得到的废塑料生产的塑木型材尤为赞赏。孔司长希望格林美加大回收力度,把3R循环消费社区连锁超市开遍全国,把利用废弃资源生产的钴镍粉末和塑木型材销售到国外,快速做大做强。 图1. 董事许开华教授向孔泾源司长(左二)、连启华副司长(前右一)介绍格林美视频监控系统

图2. 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孔泾源司长(前左一)一行在董事长许开华教授陪同下参观格林美电子废弃物仓库 图3. 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孔泾源司长(二排左一)、连启华副司长(二排右一)一行在湖北省发改委肖安民副主任(三排左一)和董事长许开华教授陪同下参观格林美电子废弃物分厂,观看拆解工艺流程视频

武汉商业现状分析及商圈简述培训课件

武汉商业现状分析及商圈简述 第一章武汉商业现状分析 第一节概况 武汉地处中国内陆市场腹地,商业是武汉发展一条重要主线,武汉因商而立,以市而兴,具有深厚久远的商业文化积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武汉商业得到了长足进步,成为武汉市经济重要支柱产业。 商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8.6亿元,比“九五”末增长79.6%,年均增幅12.4%。全市实现批零贸易增加值239亿元,同比增长12.5%;餐饮及住宿业增加值104亿元,同比增长12.6%,合计占全市CDP的15.33%,保持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较高贡献率。 作为华中经济重镇,武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以及工业基础,使武汉级具发展优势2006年上半年,武汉市生产总值达1218亿元,在19个副省级城市中排行第12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610亿元,增长37%,位于19个城市中的第9,比上年同期上升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11亿元,增长15%,位于19城市第二季度。其中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打6467。5元,增长16%,位于19位城市第13位,上升1位,达到2003年来同期最高位次。 第二节行业发展 武汉市目前正处于现代流通方式蓬勃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①连锁经营快速发展。2005年底连锁网点达到2440多个,全年连锁经营实现销售额316亿

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8%,比“九五”末增加近20个百分点。②商贸物流经过探索和发展,初步形成了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专业物流配送和第三方物流三个层次的物流体系,有力支撑了连锁经营网点扩张和市场辐射范围扩大。③企业信息化管理,电子商务有了长足进步。五年来商业企业加大信息化投入、不断提升ERP系统,强化供应链管理和BTB、BTC营运能力建设,进一步增强了信息化系统对跨地区经营的支持。 餐饮业蓬勃发展,成为超百亿的商业行业。2005年实现营业收入145亿元,占社零总额12.85%,总规模居全国第6位。5家餐饮企业进入全国餐饮百强行列。 交易市场辐射能力增强。全市各类交易市场699个。其中:消费品市场625个,全年交易市场交易额近1000亿元,同比增长9.0%。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年交易180亿元,辐射全国近600个县市。西汉正街建材市场年交易建材货物600万吨,批发至我国中、西、北部地区,被中国建材市场协会确认为“中国建材第一市”。 “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武商、中商、中百、汉商集团等四家上市公司以商贸业为主,多业态、多元化发展。武商、中百集团被列为全国重点培育的流通企业集团。 外资商业投资迅速增长。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一批世界知名的跨国商业集团齐驻武汉,并已实现由单店向多店发展。目前,我市外资及港台商业企业15家,设立营业门店109个,其中:3000平方米以上大卖场31个。 遍布武汉三镇的商业购物中心、特色商业街、连锁超市、专卖店、便利店、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和一批大中型饭店、酒楼、食品医药店、仓储运输、服装、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