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癌痛诊疗规范(2022版)

癌痛诊疗规范(2022版)

一、概述

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 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 -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者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

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 1 )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者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者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

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准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弥漫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准确。

( 2 )神经病理性疼痛:由于外周神经或者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者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可以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幻觉痛及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

2.疼痛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癌症疼痛大多数表现为慢性疼痛。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慢性疼痛的发生,除伤害感受性疼痛的基本传导调制过程外,还可表现出不同于急性疼痛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如伤害感受器过度兴奋、受损神经异位电活动、痛觉传导中枢机制敏感性过度增强、离子通道和受体表达异常、中枢神经系统重构等。与急性疼痛相比较,慢性疼痛持续时间长,机制尚不清晰,疼痛程度与组织损伤程

度可呈分离现象,可以伴有痛觉过敏和异常疼痛,常规止痛治疗往往疗效不佳。

三、癌痛评估

应该对癌症患者进行疼痛筛查,在此基础上进行详尽的癌痛评估。癌痛评估是合理、有效进行止痛治疗的前提,应当遵循“常规、量化、全面、动态”的原则。

(一)常规评估原则。癌痛常规评估是指医护人员主动问询癌症患者有无疼痛,常规性评估疼痛病情,并且及时进行相应的病历记录,普通情况下应当在患者入院后 8小时内完成。对于有疼痛症状的癌症患者,应当将疼痛评估列入护理常规监测和记录的内容。进行疼痛常规评估时应当注意鉴别疼痛爆发性发作的原因,例如需要特殊处理的病理性骨折、脑转移、合并感染以及肠梗阻等急症所致的疼痛。

(二)量化评估原则。癌痛量化评估是指采用疼痛程度评估计表等量化标准来评估患者疼痛主观感受程度,需要患者的密切配合。量化评估疼痛时,应当重点评估最近24小时内患者最严重和最轻的疼痛程度,以及寻常情况的疼痛程度。

量化评估应在患者入院后 8小时内完成。癌痛的量化评估,通常使用数字分级法(NRS)、面部表情评估计表法及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三种方法。

1. 数字分级法(NRS) :使用《疼痛程度数字评估计表》(见图1 )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将疼痛程度用 0-10个数字挨次表示, 0表示无疼痛, 10表示能够想象的最剧烈疼痛。交由患者自己选择一个最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数字,或者由医护人员协助患者理解后选择相应的数字描述疼痛。按照疼痛对应的数字,将疼痛程度分为:轻度疼痛( 1-3 ),中度疼痛( 4-6 ),重度疼痛( 7-10 )。

图1. 疼痛程度数字评估计表

2.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法:由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疼痛时的面部表情状态,对照《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见图2 ) 进行疼痛评估,合用于自己表达艰难的患者,如儿童、老年人、存在语言文化差异或者其他交流障碍的患者。

图2.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

3.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 :主要是根据患者对疼痛的主诉,可将疼痛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类。

( 1 )轻度疼痛:有疼痛,但可忍受,生活正常,睡眠未受到干扰。

( 2 )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到干扰。

( 3 )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到严重干扰,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者被动体位。

(三)全面评估原则。癌痛全面评估是指对癌症患者的疼痛及相关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疼痛病因和类型(躯体性、内脏性或者神经病理性) ,疼痛发作情况(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加重或者减轻的因素) ,止痛治疗情况、重要器官功能情况、心理精神情况,家庭及社会支持情况以及

既往史(如精神病史,药物滥用史)等。应当在患者入院后8

小时内进行首次评估,并且在24小时内进行全面评估,在

治疗过程中,应实施及时、动态评估。

癌痛全面评估,通常使用《简明疼痛评估计表(BPI)》(见附件2 ) ,评估疼痛及其对患者情绪、睡眠、活动能力、食欲、日常生活、行走能力以及与他人交往等生活质量的影响。应当重视和鼓励患者表达对止痛治疗的需求和顾虑,并且根据患者病情和意愿,制定患者功能和生活质量最优化目标,进行个体化的疼痛治疗。

(四)动态评估原则。癌痛动态评估是指持续性、动态地监测、评估癌痛患者的疼痛症状及变化情况,包括疼痛病因、部位、性质、程度变化情况、爆发性疼痛发作情况、疼

痛减轻和加重因素,止痛治疗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等。动态评估对于药物止痛治疗中的剂量滴定尤其重要。在止痛治疗期间,应当及时记录用药种类、剂量滴定、疼痛程度及病情变化。

四、癌痛治疗

(一)治疗原则。癌痛应当采用综合治疗的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应用恰当的止痛治疗手段,及早、持续、有效地消除疼痛,预防和控制药物的不良反应,降低疼痛和有关治疗带来的心理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二)治疗方法。癌痛的治疗方法,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即针对引起癌痛的病因进行治疗。癌痛的

主要病因是癌症本身和/或者并发症等引起;需要赋予针对性的抗癌治疗,包括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份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中医药等,有可能减轻或者解除癌症疼痛。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癌痛三

阶梯止痛治疗指南》进行改良,癌痛药物止痛治疗的五项基本原则如下:

口服方便,也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还

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其他给药途径,包括静脉、皮下、直肠和经皮给药等。

指应当根据患者疼痛程度,有针对性

地选用不同性质、作用强度的镇痛药物。

①轻度疼痛: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

②中度疼痛:可选用弱阿片类药物或者低剂量的强阿片类药物,并可联合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及辅助镇痛药物(镇静剂、抗惊厥类药物和抗抑郁类药物等)。

③重度疼痛:首选强阿片类药,并可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及辅助镇痛药物(镇静剂、抗惊厥类药物和抗抑郁类药物等)。

在使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的同时,适当地联合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以增强阿片类药物的止痛效果,并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如果能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且无严重的不

良反应,轻度和中度疼痛时也可考虑使用强阿片类药物。如果患者诊断为神经病理性疼痛,应首选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或者抗惊厥类药物等。如果是癌症骨转移引起的疼痛,应该联合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抑制溶骨活动。

指按规定时间间隔规律性赋予止痛药。

按时给药有助于维持稳定、有效的血药浓度。目前,缓释药物的使用日益广泛,建议以速释阿片类药物进行剂量滴定,以缓释阿片药物作为基础用药的止痛方法;浮现爆发痛时,可赋予速释阿片类药物对症处理。

指按照患者病情和癌痛缓解药物剂量,

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由于患者个体差异明显,在使用阿片类药物时,并无标准的用药剂量,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使用足够剂量的药物,尽可能使疼痛得到缓解。同时,还应鉴别是否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性质,考虑联合用药的可能。

对使用止痛药的患者要加强监护,

密切观察其疼痛缓解程度和机体反应情况,注意药物联合应用时的相互作用,并且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尽可能地减少药物

的不良反应,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应当根据癌症患者疼痛的性质、

程度、正在接受的治疗和伴有疾病等情况,合理地选择止痛药物和辅助镇痛药物,个体化调整用药剂量、给药频率,积极防治不良反应,以期获得最佳止痛效果,且减少不良反应。

是癌痛治疗的

常用药物。不同非甾体类抗炎药有相似的作用机制,具有止痛和抗炎作用,常用于缓解轻度疼痛,或者与阿片类药物联合用于缓解中、重度疼痛。

非甾体类抗炎药常见有不良反应,包括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功能障碍、肾功能损伤、肝功能损伤以及心脏毒性等。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用药剂量和持续时间使用相关。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用药剂量达到一定水平以上时,再增加用药剂量并不能增强其止痛效果,可是药物毒性反应将明显增加。因此,如果需要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者对乙酰氨基酚,或者日用剂量已达到限制性用量时,应考虑更换为单用阿片类止痛药;如为联合用药,则只增

类止痛药用药剂量,不得增加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和对乙酰氨基酚剂量。

是中、重度癌痛治疗的首选药物。对

于慢性癌痛治疗,推荐选择阿片受体激动剂类药物。长期使用阿片类止痛药时,首选口服给药途径,有明确指征时可选用透皮吸收途径给药,也可暂时皮下注射用药,必要时可以自控镇痛给药。

阿片类止痛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存在

较大的个体差异,需要逐渐调整剂量,以获得最佳用药剂量,称为剂量滴定。对于初次使用阿片类药物止痛的患者,建议按照如下原则进行滴定:使用吗啡即释片进行治疗;根据疼痛程度,拟定初始固定剂量 5-15mg ,口服,Q4h 或者按需给药;用药后疼痛不缓解或者缓解不满意,应于 1 小时后根据疼痛程度赋予滴定剂量(见表 1 ),密切观察疼痛程度、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第 1 天治疗结束后,计算次日药物剂量:次日总固定量 =前 24 小时总固定量+前日总滴定量。次日治疗时,将计算所得的次日总固定量分 6 次口服,次日

为前 24 小时总固定量的 10% -20%。依法逐日调整剂量, 直到疼痛评分稳定在 0-3 分。 如果浮现不可控制的药物不良 反应,疼痛强度 <4 ,应考虑将滴定剂量下调 10-25%,并 且重新评价病情。

表 1. 剂量滴定增加幅度参考标准

对于未曾经使用过阿片类药物的中、重度癌痛患者,推荐 初始用药时选择短效阿片类止痛药,个体化滴定用药剂量; 当用药剂量调整到理想止痛及安全的剂量水平时,可考虑换 用等效剂量的长效阿片类止痛药。

对于已经使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疼痛的患者,可以根据患 者的疗效和疼痛强度,参照表 1 的要求进行滴定。

对于疼痛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阿片类药 物缓释剂作为背景给药,在此基础上备用短效阿片类药物, 用于治疗爆发性疼痛。阿片类药物缓释剂的剂量调整参考表 剂量滴定增加幅度 50% ~ 100% 25% ~ 50% ≤25% 疼痛强度(NRS)

7 ~ 10

4~6

2~3

1。

在我国常用的长效阿片类药物有吗啡缓释片、

羟考酮缓释片和芬太尼透皮贴剂等。在应用长效阿片类药物 期间,应备用短效阿片类止痛药,用于爆发性疼痛。当患者 因病情变化,长效止痛药物剂量不足时,或者发生爆发性疼

痛 时,即将赋予短效阿片类药物,用于拯救治疗及剂量滴定。 拯救剂量为前 24 小时用药总量的 10%-20%。每日短效阿 片拯救用药次数≥3 次时,应当考虑将前 24 小时拯救用药换 算成长效阿片类药按时给药。

阿片类药物之间的剂量换算,可参照换算系数表 (见表

2)。换用另一种阿片类药时,仍然需要子细观察病情变化, 并且个体化滴定用药剂量。

表 2.阿片类药物剂量换算表

等效剂量 非胃肠道:口服=1:3 非胃肠道:口服=1:1.2 吗啡(口服) :可待因(口 服)=1:6.5

吗啡(口服) :羟考酮(口 非胃肠给药 10mg

130mg

10mg

药物

吗啡

可待因

羟考酮 口服 30mg 200m g

如需减少或者停用阿片类药物,应该采用逐渐减量法,

一 般情况下阿片剂量可按照 10% -25%/天剂量减少,直到每天 剂量相当于 30mg 口服吗啡的药量,再继续服用两天后即可 停药。

③不良反应防治。阿片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便秘、 恶心、呕吐、嗜睡、瘙痒、头晕、尿潴留、谵妄、认知障碍 以及呼吸抑制等。除了便秘之外,这些不良反应大多是暂时 性的或者可以耐受的。应把预防和处理阿片类止痛药不良反应 作为止痛治疗计划和患者宣教的重要组成部份。 恶心、 呕吐、 嗜睡和头晕等不良反应,大多浮现在未曾经使用过阿片类药物 患者用药的最初几天。初用阿片类药物的数天内,可考虑同 时赋予甲氧氯普胺(胃复安)等止吐药预防恶心、呕吐,必 要时可采用 5-HT 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和抗抑郁药物。 便秘症

服)=l.5-2:1

芬太尼透皮贴剂μg/h , q72h 剂量=1/2 ×口服 吗啡 mg /d 剂量 25 μ g /

h(透皮吸收)

芬 太 尼 透 皮贴剂

3

状,通常会持续发生于阿片类药物止痛治疗全过程,多数患

者需要使用缓泻剂来防治便秘,因此,在应用阿片类药物止

痛时宜常规合并应用缓泻剂。如果浮现过度镇静、精神异常

等不良反应,应当注意其他因素的影响,包括肝肾功能不全、

高血钙症、代谢异常以及合用精神类药物等;同时,需要减

少阿片类药物用药剂量,甚至停用和更换止痛药。

辅助镇痛药物,顾名思义能够辅助

性增强阿片类药物的止痛效果,或者直接产生一定的镇痛作用;包括抗惊厥类药物、抗抑郁类药物、皮质激素、 N- 甲基-D- 天冬氨酸受体(NMDA)拮抗剂和局部麻醉药等。辅助镇痛

药常用于辅助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骨痛和内脏痛。辅助用

药的种类选择和剂量调整,也需要个体化对待。常用于神经

病理性疼痛的辅助药物:

①抗惊厥类药物:用于神经损伤所致的撕裂痛、放电样疼

痛及烧灼痛。

②三环类抗抑郁药:用于中枢性或者外周神经损伤所致的

麻木样痛、灼痛,该类药物也可以改善心情、改善睡眠。

对于癌痛采用药物治疗期间,应当在病历中及时、详细记录疼痛评分变化和药物的不良反应,以确保患者的癌痛获得有效、安全、持续控制或者缓解。

用于癌痛治疗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主要

有介入治疗、放疗(姑息性止痛放疗) 、针灸、经皮穴位电刺激等物理治疗、认知-行为训练以及社会心理支持治疗等。适当地应用非药物疗法,可以作为药物止痛治疗的有益补充;而与止痛药物治疗联用,可能增加止痛治疗的效果。

介入治疗是指神经阻滞、神经松解术、经皮椎体成形术、神经损毁性手术、神经刺激疗法以及射频消融术等干预性治疗措施。硬膜外、椎管内或者神经丛阻滞等途径给药,可通过单神经阻滞而有效控制癌痛,有利于减轻阿片类药物的胃肠道反应,降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剂量。介入治疗前,应当综合评估患者的体能状况、预期生存时间、是否存在抗肿瘤治疗指征、介入治疗适应证、潜在获益和风险等。放疗(姑息性止痛放疗)往往用于控制骨转移或者肿瘤压迫引起的癌痛。

(一)患者和家属宣教。癌痛治疗过程中,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和配合至关重要,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止痛知识宣传教育。重点宣教以下内容:鼓励患者主动向医护人员如实描述疼痛的情况;说明止痛治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部份,忍痛对患者有害无益;多数癌痛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有效控制,患者应当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止痛治疗,按要求规律服药,不宜自行调整止痛方案和药物(种类、用法和剂量等) ;吗啡及其同类药物是癌痛治疗的常用药物,在癌痛治疗时应用吗啡类药物引起“成瘾”的现象极其罕见;应当确保药物妥善放置,保证安全;止痛治疗时,要密切观察、记录疗效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交流,调整治疗目标及治疗措施;应当定期复诊或者遵嘱随访。

(二) 患者随访。应当建立健全癌痛患者的随访制度。对于接受癌痛规范化治疗的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疼痛评估并记录用药情况,开展患者教育和指导,注重以人文关心,最大限度满足病人的镇痛需要,保障其获得持续、合理、安全、有效的治疗。

附件:1.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2022版)》编写专家委员会

2.简明疼痛评估计表(BPI)

3.常用癌痛治疗药物表

附件 1

孙燕韩济生

秦叔逵

王杰军于世英张力樊碧发黄宇光

梁军

陈元陈映霞冯继锋胡冰黄诚黄红兵

姜玲李萍萍李玲刘秀锋刘巍罗素霞

米卫东潘宏铭吴敏慧吴玉波吴穷王昆

王琼徐建国殷咏梅张沂平

刘凌罗林华

卫健委卵巢癌诊疗指南2022版(附旧版)

卵巢癌诊疗指南 (2022年版) 一、概述 在我国,卵巢癌年发病率居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第3位,位 于子宫颈癌和子宫体恶性肿瘤之后,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病死率位于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之首,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卵巢恶性肿瘤包括多种病理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上皮性癌,约占卵巢恶性肿瘤的80%,其次是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和性索间质肿瘤,各约占10%和5%,本诊治指南主要针对卵巢上皮性癌和恶性生殖细胞肿瘤。输卵管癌和原发腹膜癌发病率低,其生物学行为与卵巢上皮性癌类似,诊治原则可参照卵巢上皮性癌诊疗指南。对于本指南未涵盖的临床病例,建议主管医师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合理的个体化治疗,鼓励参加临床试验。 二、诊断技术和应用 (一)筛查方法和高危人群。 卵巢深处盆腔,卵巢病变处于早期时常无特异临床症状, 因出现症状就诊时,70%的患者已处于晚期。因此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大意义。可是现有基于普通人群的研究资料显示,无论是糖类抗原(carbohydrateantigen,CA)125>经阴道超声 单独筛查还是二者联合,均不能达到满意的筛查效果。对于普通人群的筛查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流行病学统计结果表明普通妇女一生中患卵巢癌的风险仅 为1%左右。而卵巢癌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和家族聚集特征,目前

已知与卵巢癌相关的遗传易感基因约有20个,其中以乳腺癌易感基因(breastcancersusceptibilitygene,BRCA)影响最为 显著。BRCA1和BRCA2胚系突变携带者在一生之中发生卵巢癌的累积风险分别达54%和23%,是卵巢癌的高危人群。对于 BRCA1/2胚系突变携带者,推荐从30〜35岁起开始定期行盆 腔检查、血CA125和经阴道超声的联合筛查。BRCA1/2胚系突变的筛查可采外周血或唾液标本通过二代测序的方法进行检测。 这两个基因突变的检测,不但有助于确定卵巢癌的高危个体, 对于卵巢癌患者兼有预测预后和指导治疗药物选择的意义(详 见靶向治疗部分)。止匕外,还有林奇综合征、利-弗劳梅尼综合 征家族的女性都是卵巢恶性肿瘤的高危人群,需要检测的基因 还包括ATM、 RAD51C、RAD51D、MLH1、MSH2、MSH6、 PSM2、EPCAM、STK11等。对于家族史比较明显但无法判断属 于哪种遗传性综合征的情况,可考虑行遗传相关的多基因检测。 检测结果应咨询相关医师,在发病风险、筛查方法以及诊断和治疗方面得到相应的指导。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卵巢上皮癌多见于绝经后女性。由于卵巢深居盆腔,卵巢上皮性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是非特异性症状,难以早期诊断,约2/3的卵巢上皮性癌患者诊断时已是晚期。晚期时主要因肿块增大或盆腹腔积液而出现相应症状,表现为下腹不适、腹胀、食欲下降等,部分患者表现为短期内腹围迅速增大,伴有乏力、消瘦等症状。也可因肿块压迫出现大小便次数增多的

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22年版)

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22年版) 原发性肺癌诊疗标准〔2022年版〕 一、概述 原发性肺癌 〔primary lung cancer,PLC〕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从病理和治疗角度,肺癌大致可以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on mall cell lung cancer,NCLC〕和小细胞肺癌〔mall cell lung cancer,CLC〕两大类,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80%~85%,其余为小细胞肺癌。由于小细胞肺癌独特的生物学行为,治疗上除了少数早期病例外,主要采用化疗和放疗结合的综合治疗。如果没有特别说明,肺癌指代非小细胞肺癌。 二、筛查和诊断〔一〕肺癌的危险因素由于我国工业化不断开展导致空气污染日益加重,加之烟草流行率全球最高以及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越来越高。在未来几十年中,肺癌将一直是我国癌症防治的重中之重。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说明,肺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以下因素。 1.吸烟和被动吸烟吸烟是目前公认的肺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香烟在点燃过程中会形成60余种致癌物。烟草中的亚硝胺、多环芳香碳氢化合物、苯并芘等,是对呼吸系统致癌性很强的物质。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确定吸烟为肺癌病因。吸烟与肺癌危险度的关系与烟草的种类、开始吸烟的年龄、吸烟的年限、吸烟量有关。欧美国家吸烟者肺癌死亡率约为不吸烟者的10倍以上,亚洲那么较低。 2.室内污染室内污染主要包括室内燃料和烹调油烟所致污染。室内煤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和烹调油烟均可产生苯并芘、甲醛、多环芳烃

等多种致癌物。室内燃煤与肺癌的关联首先由我国云南宣威进行的研 究发现,两项病例对照研究报告了燃煤量与肺癌的阳性关联,随后队 列干预研究中显示改炉改灶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当地肺癌发病率。我 国上海、甘肃、香港的研究也说明烹调油烟〔炒、炸〕与肺癌的发病 危险相关。近年来雾霾污染备受关注,雾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 括数百种大气颗粒物,需进一步探索其对肺癌发病的影响。 4.室外空气污染室外空气污染物中的致癌物主要包括苯并芘、苯、一些金属、颗粒物质、臭氧等。Chen等系统评价1950年至2007年的 17项队列研究和20项病例对照研究时发现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 每增加10μg/m3,肺癌死亡危险增加15%~21%。 5.职业因素多种特殊职业接触可增加肺癌的发病危险,包括石棉、石英粉尘、镍、砷、铬、二氯乙醚、矿物油、二氯甲醚等。孙统达等 对中国石棉接触人员癌症死亡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说明,石棉与 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Dricoll等估计全球范围内肺癌的职业因素归因比例在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0%和5%,我国男性和女性职业因素归因比 例为10.6%和7.0%。 6.肺癌家族史和遗传易感性肺癌患者中存在家族聚集现象。这些 发现说明遗传因素可能在对环境致癌物易感的人群和〔或〕个体中起 重要作用。Matakidou等的系统评价结果显示肺癌家族史与肺癌的RR 为1.84〔95% CI:1.64~2.05〕;林欢等报道了633例的肺癌家系调查,家系中有1个肺癌患者的调整OR为2.11,2个以上的肺癌患者调 整OR到达4.49。在非吸烟者中那么为1.51〔95% CI:1.11~2.06〕。目前认为涉及机体对致癌物代谢、基因组不稳定、DNA修复及细胞增殖和凋亡调控的基因多态均可能是肺癌的遗传易感因素,其中代谢酶基 因和DNA损伤修复基因多态性是其中研究较多的两个方面。 7.其他与肺癌发生有关的其他因素还包括营养及膳食、社会心理 因素、免疫状态、雌激素水平、感染〔HIV、HPV〕、肺部慢性炎症、 经济文化水平等,但其与肺癌的关联尚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评价。 美国全国肺癌筛查试验证明,LDCT 筛查可降低高危人群20%的肺 癌死亡率,是目前最有效的肺癌筛查工具。我国目前在少数地区开展

2022年肾癌诊疗规范(2022年版)

肾癌诊疗标准〔2022年版〕 一、概述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简称肾癌〕是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占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肾癌的组织病理类型最常见的为透明细胞癌,其次为乳头状肾细胞癌及嫌色细胞癌,以及集合管癌等少见类型的肾细胞癌。肾癌发病率仅次于前列腺癌及膀胱癌,占泌尿系统肿瘤第三位。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开展,早期肾癌的发觉率逐渐增长,局限性肾癌经过根治性肾切除术或者保存肾单位的肾脏肿瘤切除术可获得中意的疗效。据统计,目前确诊时既已属晚期的患者已由数年前的30%下降至17%,随着靶向医治的延续开展及新型免疫医治药物的兴起,晚期肾癌的疗效也逐渐得到改善。 二、流行病学及病因学 〔一〕流行病学 在世界范围内,肾癌的发病率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3%,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北美、西欧等西方兴旺国家发病率X,而非洲及亚洲等开展中国家发病率X。全世界范围内,肾癌发病目前排在男性恶性肿瘤第9位〔21.4万例新患者〕及女性第14位〔12.4万例新患者〕,其男女发病率约为2∶1,发病顶峰在60~70岁。依据GLOBOCAN 2022年世界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研究数据,肾癌的全球发病率居恶性肿

瘤第14位,死亡率居第16位。近几十年来,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肾癌的发病率都呈现延续增长趋势,包含北美、局部欧洲、亚洲、大洋洲及局部拉丁美洲,但肾癌的死亡率在兴旺国家中趋于稳定或下降。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的资料显示,从1988年至2022年我国肾癌的发病率为上升趋势。人口结构老龄化、生活方法西方化及早期筛查的推广可能是发病率增高的原因。2022年至2022年肾癌的发病率分别为3.96/10万、4.44/10万、4.64/10万、5.08/10万、4.5/10万。2022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公布了癌症数据,汇总了339家癌症登记点的数据,共覆盖中国2.8亿人群。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肾癌发病率为 4.99/10万,其中男性肾癌发病率为6.09/10万,女性肾癌发病率为3.84/10万。 〔二〕病因学 肾癌的病因尚不明确,其发病与遗传、吸烟、肥胖、高血压及抗高血压药物等有关。吸烟和肥胖是最公认的致肾癌危险因素。 ⒈遗传性因素:大局部肾细胞癌是散发性的,遗传性肾癌占肾癌总数的2%~4%,多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法在家族中遗传,由不同的遗传基因变异造成,这些基因既包含抑癌基因又包含癌基因。已明确的遗传性肾癌包含VHL〔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双侧多发的肾透明细胞癌和肾囊肿〕、MET基因相关的遗传性乳头状肾细胞癌〔Ⅰ型〕、延胡索酸水化酶基因异常引起的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和肾细胞癌

2022中国乳腺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全文版)

乳腺癌在 2022 年已成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在中国女性中,其发病率亦连续多年高居首位,且仍呈持续上升趋势。得益于筛查及早诊早治的普及,以及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乳腺癌患者 5 年生存率已大幅提升,但不同地区间诊断及治疗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 2022 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导领导成立了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推行肿瘤诊疗质量控制,规范肿瘤诊疗行为,促进全国范围内肿瘤诊疗规范化、同质化、标准化,最终提升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推动乳腺癌规范化诊疗质控工作,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委托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依据《乳腺癌诊疗规范》、《乳腺癌合理用药指南》、《中国晚期乳腺癌规范诊疗指南》等国家级乳腺癌诊疗指南规范,结合循证医学、临床经验,在符合科学性、普适性、规范性、可操作性指导原则下,起草并制定了《中国乳腺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 版)》,具体如下。

乳腺癌患者首次治疗前完成临床 TNM 分期诊断的病例数占同期接受首次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病例数的比例。 乳腺癌患者首次治疗前完成临床 TNM 分期诊断率=∑乳腺癌患者首次治疗前完成临床 TNM 分期诊断的病例数/∑ 同期接受首次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病例数×100%。 治疗前全面评估病情,是肿瘤规范化治疗的基础。 TNM 分期诊断普通需在首次治疗前 30 d 内完成。 乳腺癌患者首次治疗前完成临床 TNM 分期检查评估的病例数占同期接受首次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病例数的比例。

乳腺癌患者首次治疗前完成临床 TNM 分期检查评估率=∑乳腺癌患者首次治疗前完成临床 TNM 分期检查评估的病例数/∑ 同期接受首次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病例数×100%。 治疗前全面评估病情,是肿瘤规范化治疗的基础。 临床 TNM分期检查符合基本策略 1 或者符合基本策略 2。 (1)基本策略 1:乳腺超声或者乳腺 X 线(钼靶)或者乳腺磁共振成像+胸部 CT+腹部超声(或者腹部 CT 或者腹部磁共振成像);(2)基本策略 2 :乳腺超声或者乳腺 X 线(钼靶)或者乳腺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TNM 分期检查普通需在首次治疗前 30 d 内完成。 乳腺癌患者抗肿瘤药物治疗前完成肿瘤病理学诊断的病例数占同期接受 首次抗肿瘤药物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病例数的比例。

癌痛规范化治疗流程、癌痛示范病房相关制度文档版 (1)

菏泽市定陶区人民医院 癌痛规范化治疗相关医师人员培训制度 1、接诊癌痛患者的医师基本要求: 1有 5 年以上肿瘤科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2接受过系统的癌痛规范化治疗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 3熟练掌握《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范性文件 4熟练掌握癌痛患者全面疼痛评估方法: 5熟练掌握各种止痛药物的特性、使用方法以及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 6能够独立开展癌痛患者疼痛评估和治疗工作,并能对下级医生的癌痛治疗进行纠正和指导。 2、在符合癌痛患者接诊要求的上级医师指导下开展癌痛治疗的住院医师要求:1 每年至少接受 1 次癌痛规范化治疗培训的继续教育课程培训,每次培训时间需要在 2 学时以上; 2住院医师在接受完整的规范化癌痛治疗培训后要求获得培训合格证; 3熟悉《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范性文件: 4熟悉癌痛患者全面疼痛评估方法。 5熟练掌握各种止痛药物的特性、使用方法以及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 3、无痛病房医师培训制度 1肿瘤专科要求每年至少开展 1 次癌痛相关培训,培训内容涉及《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麻醉药品用药指导原则》和《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法则法规的学习和癌痛发病机理、癌痛评估、癌痛规范化治疗、阿片类药物副反应的处理、难治件癌痛的诊疗规范等内容:

2每次培训安排主治以上的高年资医师授课,授课学时数作为教学考核内容指标之一 3每次培训内容参加人员需登记在册,纳入院内培训学分记录并作为年终考核指标之一: 4每季度进行不定期的一次考核,考核内容围绕癌痛规范化诊疗,考核成绩作为年终考核指标之一。

癌痛诊疗规范(2022版)

一、概述 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 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 -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者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

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 1 )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者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者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

癌痛规范化治疗流程癌痛示范病房相关制度文档版

癌痛规范化治疗流程癌痛示范病房相关制度文档版 一、癌痛规范化治疗相关医师人员培训制度 1、接诊癌痛患者的医师基本要求: 1有5 年以上肿瘤科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2接受过系统的癌痛规范化治疗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 3熟练掌握《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范性文件 4熟练掌握癌痛患者全面疼痛评估方法: 5熟练掌握各种止痛药物的特性、使用方法以及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 6能够独立开展癌痛患者疼痛评估和治疗工作,并能对下级医生的癌痛治疗进行纠正和指导。 2、在符合癌痛患者接诊要求的上级医师指导下开展癌痛治疗的住院医师要求:1 每年至少接受1 次癌痛规范化治疗培训的继续教育课程培训,每次培训时间需要在 2 学时以上; 2住院医师在接受完整的规范化癌痛治疗培训后要求获得培训合格证; 3熟悉《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范性文件: 4熟悉癌痛患者全面疼痛评估方法。 5熟练掌握各种止痛药物的特性、使用方法以及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 3、无痛病房医师培训制度 1肿瘤专科要求每年至少开展1 次癌痛相关培训,培训内容涉及《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麻醉药品用药指导原则》和《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法则法规的学习和癌

痛发病机理、癌痛评估、癌痛规范化治疗、阿片类药物副反应的处理、难治件癌痛的诊疗规范等内容: 2每次培训安排主治以上的高年资医师授课,授课学时数作为教学考核内容指 标之一 3每次培训内容参加人员需登记在册,纳入院内培训学分记录并作为年终考核指标之一: 4每季度进行不定期的一次考核,考核内容围绕癌痛规范化诊疗,考核成绩作为年终考核指标之一。 二、癌痛规范化治疗相关护护理人员培训制度 1、接诊癌痛患者护士的基本要求: 1有 3 年以上肿瘤科护理工作经验,3年以下的护士应在高年资护士的指导下进行接诊 2接受过系统的癌痛规范化治疗培训 3了解《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文件: 4熟练掌握癌痛患者全面疼痛评估方法: 5熟练掌握各种止痛药物的特性、使用方法以及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5在医生指导下开展癌痛患者疼痛评估和治疗工作,并对低年资护士进行指导。 2、无痛病房护士培训制度 1肿瘤专科要求每季度开展一次癌痛相关培训,培训内容涉及《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麻醉药品临床应用药导原则》和《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法则法规的学习和癌痛发病机理、癌痛评估、癌痛规范化治疗、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难治性癌痛的诊疗规范等内容2每次培训安排主治以上的高年资医师或主管护师授课,护士应尽可能参加,并有纪录。 3每次培训内容纳入院内培训学分记录并作为年终考核指标之一 4每季度进行不定期的一次考核,考核内容围绕癌痛规范化诊疗,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2011年版) 一、概述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癌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一)癌痛病因。癌痛的原因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肿瘤转移累及骨等组织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检查操作、放射治疗,以及细胞毒化疗药物治疗后产生。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包括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躯体性疼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内脏痛通常表现为定位不够准确的弥漫性疼痛和绞痛。 (2)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

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常被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枪击样疼痛。幻觉痛、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治疗后慢性疼痛也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2.疼痛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癌症疼痛大多表现为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相比较,慢性疼痛持续时间长,病因不明确,疼痛程度与组织损伤程度可呈分离现象,可伴有痛觉过敏、异常疼痛、常规止痛治疗疗效不佳等特点。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慢性疼痛的发生,除伤害感受性疼痛的基本传导调制过程外,还可表现出不同于急性疼痛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如伤害感受器过度兴奋、受损神经异位电活动、痛觉传导中枢机制敏感性过度增强、离子通道和受体表达异常、中枢神经系统重构等。 三、癌痛评估

2022中国晚期乳腺癌规范诊疗指南(最全版)

2022中国晚期乳腺癌规范诊疗指南(最全版) 摘要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2020年中国乳腺癌新发病例41.6万例,死亡病例约11.7万例。在每年新发乳腺癌患者中,约3%~10%的患者在确诊时即有远处转移。早期患者中约有30%可发展为晚期乳腺癌,晚期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20%,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3年。晚期乳腺癌虽难以治愈,但可通过应用新型治疗药物、优化治疗模式等方法来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以期达到长期带瘤生存的目的。晚期乳腺癌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非常重要,且因为一、二线解救治疗后缺乏标准治疗方案,中国乳腺癌诊疗专家组根据国内外乳腺癌研究进展、真实世界临床数据更新,进行认真分析、讨论和总结,对不可手术的局部晚期和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在2020版基础上进行更新,制定了中国晚期乳腺癌规范诊疗指南(2022版),以供临床医师参考。【关键词】乳腺肿瘤;诊断;治疗;指南 晚期乳腺癌包括局部晚期乳腺癌和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局部晚期乳腺癌通常包括可行根治性手术的部分ⅡB期(T3N0M0)和ⅢA期(T3N1M0)乳腺癌以及难以行根治性手术的皮肤、胸壁或区域淋巴结受累的ⅢB、ⅢC期乳腺癌。本指南中的局部晚期乳腺癌仅针对初始不可手术、尚未出现远处转移的ⅢB、ⅢC期乳腺癌。

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方案选择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且一、二线治疗后常缺乏标准治疗方案,故如何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是每一位肿瘤科医师所面临的挑战。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3年,不同分子亚型患者的生存时间有所不同。近年来,各个分子亚型中均涌现出一些新型抗肿瘤药物,如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kinase, CDK)4/6抑制剂、抗体偶联(antibody-drugconjugates,ADC)药物等,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格局也在不断演变及更新。2022年,在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倡导下,国内从事乳腺癌内科、外科、放疗、影像、病理等诊断及治疗领域的专家在2020版基础上更新了《中国晚期乳腺癌规范诊疗指南(2022版)》。本指南所采用的证据级别和推荐级别如表1所示。需要指出的是,本指南仅提供在中国范围内的应用诊疗建议,晚期乳腺癌的治疗较为复杂,在此基础上,各级医疗机构可能需要结合当地情况、药物可及性及患者的个体差异等,予以多学科、个体化的综合治疗。

2022年最新版中国胃癌诊疗指南解读(全文)

2022年最新版中国胃癌诊疗指南解读(全文)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2020年最新统计,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所有癌症的第三位,给国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担。除了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之外,早期诊断率低是我国胃癌的另一个特点,早期胃癌仅占我国新发胃癌病例的20%。多数病例被发现时已处于晚期,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50%。几十年来,虽然我国在胃癌的防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胃癌仍是比较突出的健康问题。 《中国癌症研究》英文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CJCR)组织我国肿瘤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修订的肿瘤诊疗规范(2022年版)进行编译,部分癌种已分别发表在2022年第3期和第4期,以促进我国肿瘤临床研究成果与诊疗经验的国际传播与交流。本文是对2022年新版中国胃癌诊治指南的述评和阐述。 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在全球范围内,东亚地区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而北美和北欧则较低。放眼我国,胃癌高发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黄河中上游区域。遗传因素、饮食和卫生条件的差异是胃癌区域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和日本的胃癌治疗指南一直是中国医生和研究人员诊断和治疗胃癌的重要依据。但是,单纯照搬美国和日本的经验,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情况。在

此背景下,中国卫生部于2011年编制了第一版《胃癌诊疗规范》,并先后更新了多版。近十年来,在我国胃癌的诊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胃癌诊疗水平,国家卫健委在2018版指南的基础上更新了2022版中国胃癌诊疗指南。 为满足当前我国胃癌诊疗需求,2022年新版指南紧跟国际前沿,在诊疗两方面均进行了更新。随着政府对胃癌筛查的推动,早期胃癌的比例逐年上升。为进一步降低诊断假阴性率,防止更多患者漏诊,新指南将原PGI/PGII诊断标准从7.0降至3.0,以便更多的高危人群能在早期被发现。然而,新版指南对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绝对适应症变得更加谨慎,旧版指南规定的大于2 cm无溃疡的cT1a肿瘤或小于3 cm有溃疡的cT1a肿瘤为内镜治疗绝对适应症,但在新指南中则变为相对适应症。 手术依然是胃癌治疗的基石,随着近年来多项腹腔镜胃癌手术相关临床研究结果的发表,新版指南扩大了腹腔镜手术适应症。2018版指南仅在临床I期患者中将腹腔镜手术作为常规治疗手段,而在2022年指南中,将适应人群扩大到浸润深度在T2以内的患者,新指南还鼓励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索腹腔镜手术以推动这一技术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在胃癌的药物治疗中,Checkmate 649 和Attraction 2 研究的成功确立了免疫治疗在胃癌药物治疗中的重要地位。遗憾的是,新指南并未将免疫治疗纳入胃癌的一线辅助治疗。同样,我们也遗憾地未在指南中看到抗体-药物偶联物,例如DS-8201。而随着新一代传统化疗药物,如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等进

癌症疼痛防治规范方案2023年版

癌症疼痛防治规范方案2023年版 简介 本文档为癌症疼痛防治规范方案2023年版的概述,旨在提供一套简洁且经过验证的指导原则,以帮助医务人员高效地管理癌症患者的疼痛。 目标 - 提供适用于各种癌症类型和疼痛程度的标准化治疗方案 - 减少癌症患者疼痛对其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 促进癌症患者的整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主要内容 1. 病史记录 - 医务人员应准确记录患者的病史,包括疼痛的起始时间、疼痛的程度和性质、疼痛的诱因等。 - 定期对病史进行更新和评估,以便调整治疗计划。 2. 疼痛评估和分类

- 使用经过验证的疼痛评估工具,如视觉模拟评分法或数字疼痛评分法,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 - 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的疼痛分为轻度、中度或重度,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3. 多学科治疗团队合作 - 建立多学科治疗团队,包括医生、疼痛科专家、心理健康专家等,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 团队成员应密切合作,定期开展讨论和评估,以确保患者得到全面和有效的治疗。 4. 药物治疗 - 根据疼痛的程度和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如镇痛药、抗炎药等。 - 医务人员应严格监测患者用药情况,及时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 5. 非药物治疗 - 配合药物治疗,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物理治疗、放松疗法、心理支持等,以增强疼痛管理效果。

6. 定期随访和评估 - 设立定期随访和评估机制,及时了解患者的疼痛状况和治疗 效果。 -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疼痛得到有效控制。 结论 癌症疼痛防治规范方案2023年版提供了一套简洁可行的指导 原则,可帮助医务人员有效管理癌症患者的疼痛。实施该方案可以 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并有效改善整体康复状况。

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标准

(2022 年版)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肿瘤性疾病诊疗行为,提高我国癌痛规范化治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改善对肿瘤患者的医疗服务,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制定本标准。 一、科室基本标准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或者肿瘤专科医院,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肿瘤科、疼痛科或者晚期肿瘤治疗、临终关心相关科室。 1.三级肿瘤专科医院和三级综合医院: ( 1 )开展肿瘤科临床诊疗工作 5 年以上,床位不少于 30 张,年收治中晚期肿瘤患者 800 例次以上,能够为肿瘤患者提供规范化疼痛治疗; ( 2 )具有独立设置的肿瘤科门诊,能够为癌痛患者提供门诊服务,年开展癌痛治疗 240 例或者 1500 例次以上; ( 3 )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肿瘤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三级医院中处于率先地位; (4)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每年培训 5 名以上癌痛治疗医师、 6 名以上癌痛治疗护士的能力。 2.二级肿瘤专科医院和二级综合医院: ( 1 )开展肿瘤科临床诊疗工作 5 年以上,床位不少于 20 张,年收治晚期肿瘤患者 400 例次以上,能够为肿瘤患者提供规范化疼痛治疗; ( 2 )具有独立设置的肿瘤科门诊,能够为癌痛患者提供门诊服务,年开展癌痛治疗 150 例或者 900 例次以上; ( 3 )技术水平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二级医院中处于领先地位; ( 4 )具有培训同级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经验和能力。 开展疼痛科临床诊疗工作 2 年以上,设置疼痛科门诊。 1.三级医院疼痛科门诊能够独立开展癌痛治疗等工作,每年开展癌痛治疗 150 例或者 1000 例次以上;或者疼痛科每年收治癌

2022中国食管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完整版)

2022中国食管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完整版) 食管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全球范围内,食管癌发病居恶性肿瘤第7位,其中,超过50%的食管癌新发病例发生在我国。食管鳞癌为我国特有的高发肿瘤之一。我国2020年肿瘤登记年报数据显示,食管癌位于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第6位,死亡第4位。 随着食管癌早期筛查、早期微创治疗技术的普及以及放化疗等综合诊疗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已较前有所提高,但不同地区间诊断及治疗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 201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领导成立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推行肿瘤诊疗质量控制,规范肿瘤诊疗行为,促进全国范围内肿瘤诊疗规范化、同质化、标准化,最终提升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推动食管癌规范化诊疗质控工作,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委托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食管癌质控专家委员会,依据《食管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等国家级食管癌诊疗指南规范,结合循证医学、临床经验,在符合科学性、普适性、规范性、可操作性指导原则下,起草并制定了《中国食管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版)》,具体如下。 食管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 Quality Control

一、食管癌患者首次治疗前临床TNM分期诊断率 1. 指标代码:EC-01。 2. 指标名称:食管癌患者首次治疗前临床TNM分期诊断率。 3. 定义:首次治疗前完成临床TNM分期诊断的食管癌患者数占接受首次治疗的食管癌患者数的比例。 4. 计算公式:食管癌患者首次治疗前临床TNM分期诊断率=首次治疗前完成临床TNM分期诊断的食管癌患者数/同期接受首次治疗的食管癌患者数×100%。 5. 患者就医类型:住院和门诊患者。 6. 设置理由:反映治疗前全面评估病情,是肿瘤规范化治疗的基础。 7. 指标类型:结果质控。 8. 表达方式:比例提高。 9. 除外患者:未接受抗肿瘤治疗的患者。 10. 指标参考依据:《食管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国际抗癌联盟(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 UICC)/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AJCC)食管癌分期标准第8版。 二、食管癌患者首次治疗前临床TNM分期检查评估策略符合率 1. 指标代码:EC-02。 2. 指标名称:食管癌患者首次治疗前临床TNM分期检查评估策略符合率。

中国鼻咽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版)

中国鼻咽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 版) 前言 我国是全球鼻咽癌患者数最多的国家。得益于鼻咽癌高发地区高危人群的筛查、早诊早治的普及、放疗技术改进、化疗方案及其他药物的不断发展,我国鼻咽癌治疗的总体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但在不同地区及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间,诊治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异。201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导成立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推行肿瘤诊疗质量控制,以规范国内不同医疗机构的肿瘤诊疗行为,促进全国范围内肿瘤诊疗规范化、同质化、标准化,最终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为进一步推动鼻咽癌规范化诊疗质控工作,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委托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鼻咽癌质控专家委员会依据《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鼻咽癌诊疗指南》及其他国内外权威指南,结合循证医学、专家共识及我国国情,在符合科学性、规范性、普适性、可操作性的指导原则下,起草并制定了《中国鼻咽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版)》。 鼻咽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 一 鼻咽癌患者首次治疗前临床TNM分期评估率 (一)鼻咽癌患者首次治疗前临床TNM分期诊断率 1.指标代码:NPC-01-01。 2.指标名称:鼻咽癌患者首次治疗前临床TNM分期诊

断率。 3.定义:鼻咽癌患者首次治疗前实际完成临床TNM分期诊断的病例数占鼻咽癌患者首次治疗前需要完成临床TNM 分期诊断的病例数的比例。 4.计算公式:鼻咽癌患者首次治疗前临床TNM分期诊断率=∑鼻咽癌患者首次治疗前实际完成临床TNM分期诊断的病例数/∑鼻咽癌患者首次治疗前需要完成临床TNM分期诊断的病例数×100%。 5.患者就医类型:住院和门诊患者。 6.设置理由:反映治疗前全面评估病情,是肿瘤规范化治疗的基础。 7.指标类型:结果质控。 8.表达方式:比例提高。 9.除外患者:无。 10.指标参考依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肿瘤临床实践头颈部肿瘤》2021年第1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鼻咽癌诊疗指南》2020年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鼻咽癌诊疗指南》2021年版、国际抗癌联盟(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 UICC)/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AJCC)鼻咽癌TNM分期标准第8版。 (二)鼻咽癌患者首次治疗前临床TNM分期检查评估率1.指标代码:NPC-01-02。

胰腺癌诊疗规范(2022版)

一、概述 胰腺癌( cancer of pancreas )是常见的胰腺肿瘤,恶性程度极高,近年来,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胰腺癌半数以上位于胰头,约 90%是起源于腺管上皮的管腺癌。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胰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胰腺癌诊疗水平,改善胰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诊断技术与应用 老年,有吸烟史,高脂饮食,体重指数超标 为胰腺癌的危(wei)险因素,暴露于β -萘胺、联苯胺等化学物质可导致发病率增加。 1.多数胰腺癌患者缺乏特异性症状,最初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混淆。当患者浮现腰背部疼痛为肿瘤侵犯腹膜后神经丛,为晚期表现。 2.80-90%胰腺癌患者在疾病初期即有消瘦、体重减轻。 3.常浮现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症状。 4.40 岁以上患者有下列任何表现的患者需高度怀疑胰腺癌的可能性,如果患者是嗜烟者更应高度重视: ( 1 )不明原因的梗阻性黄疸。

( 2 )近期浮现无法解释的体重下降>10%。 ( 3 )近期浮现不能解释的上腹或者腰背部疼痛。 ( 4 )近期浮现含糊不清又不能解释的消化不良症状,内镜检查正常。 ( 5 )突发糖尿病而又无诱发因素,如家族史、肥胖。 ( 6 )突发无法解释的脂肪泻。 ( 7 )自发性胰腺炎的发作。 1.胰腺癌患者病变初期缺乏特异性体征,浮现体征时多为发展期或者晚期。 2.黄疸。黄疸为胰头癌患者常见体征,表现为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大便颜色变白,小便发黄,皮肤瘙痒。 3.腹部肿块。胰腺癌患者触及腹部肿块多为晚期,极少能行根治性手术切除。 1.B 型超声检查:是胰腺癌诊断的首选方法。其特点是操作简便、无损伤、无放射性、可多轴面观察,并能较好地显示胰腺内部结构、胆道有无梗阻及梗阻部位、梗阻原因。局限性是视野小,受胃、肠道内气体、体型等影响,有时难以观察胰腺,特殊是胰尾部。 2.CT 检查:是目前检查胰腺最佳的无创性影像检查方法,主要用于胰腺癌的诊断和分期。平扫可显示病灶的大小、部位,但不能准确定性诊断胰腺病变,显示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较差。增强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