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考试资料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考试资料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考试资料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考试资料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1、该课程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当今发展变化着的国际社会这个大系统,通过学习要对当今国际社会有一个总体的、基本的、正确的认识。

2、该课程的研究特点

第一、现实性很强;第二、综合性很强;

第三、政策性很强;第四、理论性很强;

3、该课程的目的:

一、了解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基本情况,获取有关的基本知识;

二、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问题、研究世界;

三、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觉悟。

4、该课程的基本方法:

第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二、要掌握世纪情况,重视资料的收集,做认真全面的分析研究;

第三、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6、战后初期美国争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第一、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笼;

第二、1947年6月5日“欧洲复兴计划”的提出;

第三、1947年美国开始保护和扶植日本右翼势力;

第四、1949年1月,杜鲁门提出“第四点计划”;

第五、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7、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8、美国实行冷战的主要步骤:

(1)提出并实行第四点计划;(2)推行马歇尔计划;

(3)组建北约组织;(4)欧洲复兴计划的提出。

9、冷战后大国关系中伙伴关系的特点:

(1)一种既非对抗又非结盟,不针对第三国的关系;

(2)平等互利、相互尊重、发展友好、互不对抗的关系;

(3)不结盟关系。

10、解决南北问题的途径:

(1)改革不合理的经济旧秩序;

(2)进行南北对话;

(3)加强南南合作。

11、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12、两极格局终止的时间:1991年

13、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

(1)两德统一; (2)华约解散; (3)苏联解体。

14、毛泽东在新中国诞生之初提出的外交决策是:

(1)另起炉灶;(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一边倒。

15、联合国的主要机构有:

(1)联合国大会;(2)秘书处;(3)国际法院;(4)安全理事会;(5)经济及社会;理事会;(6)托管理事会。

联合国的职责: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之间友好关系,推动国际合作,解决国际间的为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问题,协调各国行动中心。

16、解决南北问题,实现人类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17、当前国际形势总的特点是:

A、国际局势总体上趋于缓和;

B、多极化趋势有所发展;

C、大国关系在进行重大而深刻的调整;

D、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障碍;

E、天下并不太平,局部冲突时起时伏。

18、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包括:

(1)美国失去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2)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3)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济中心的形成。

19、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B、独立自主;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E、和平与发展。

20、南南合作的特点:

(1)区域一体化发展迅速;

(2)合作内容的多样化和合作伙伴的多元化;

(3)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调整了战略,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

21、国际组织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国际组织既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也包括由民间团体和个人组成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狭义的国际组织仅指若干国家或其政府通过签署国际协议而设立的政府间机构,它们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于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是研究的重点。

国际组织的特点:成员资格;宗旨目标;组织结构;拥有一定自主权;非营利原则22、世界经济格局: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和国家集团在世界经济领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

23、正确理解欧美关系:

(1)关系疏远表现:安全关系;政策问题;经济摩擦。

(2)联盟关系表现:价值观念与战略目标;安全防务;双边贸易。

24、第三世界形成的时间:1955年亚非会议。

第三世界形成的标志:不结盟运动。

25、雅尔塔体制含义:

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三国首脑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就如何加快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及处理战后问题达成的一系列协议。

26、新经济:

是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对应的概念,是由信息技术和当代其他高科技驱动,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加工、分配和使用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

27、不结盟运动含义:

不结盟运动是1961年由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理赫鲁、印尼总统苏加诺、加纳总统恩克鲁玛发起的,在南斯拉夫举行了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基本原则是反帝、反殖、反霸;独立、发展;和平、中立、不结盟。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崛起的重要标志之一,为改善南北关系,促进南南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28、经济全球化的二重性:

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二战后特别是近30年来在全世界日益增强的一个重要趋势。但经济全球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利弊兼而有之。

从利的方面看,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1)经济全球化推动和造就了世界经济的空前繁荣。(2)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3)经济全球化提升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而且促进了世界范围高科技的迅速发展。

从弊的方面看,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显而易见的消极影响,主要有:(1)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增大了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外在压力(3)加剧了全球性问题大规模地恶化。

29、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

(1)超越意识形态,灵活务实的外交思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经过冷静观察和客观分析,改变了战争不可避免的估计,认为世界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但制约战争的因素也在发展,世界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在短期内有可能制止战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平力量的继续发展壮大,有可能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因此,中国应该广交朋友,团结和支持一切维护和平的力量,在反对霸权主义和战争的同时,抓住时机,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增强自身维护和平的物质力量。

(2)建立国际新秩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建设的需要,果断作出了对外开放的决策,认为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并且把它确定为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的贯彻,使我国的外交工作发生新的变化。

(3)赋予了独立自主原则以全新的内容。进入20世纪80年代,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在总结过去30年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赋予了独立自主原则以全新的内容,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不结盟,“真正的不结盟”。具体而言,中国不同任何一个大国结盟,不参加任何对立的国家集团或军事集团,在大国关系中不支持任何一方反对另一方,对一切国际事物、国际争端和国际问题,都从世界人民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不受任何超级大国和外部势力的影响和支配。

(4)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新构想。它是指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实行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即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体现了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原则性,充分尊重台湾的历史和现实,考虑到国际范围内的实际情况,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5)提出二十八字方针:即“冷静观察,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泰然处之”。

30、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1)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2)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

(3)新科技革命的影响加深,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

(4)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5)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6)世界各国不断调整经济结构;

(7)跨国公司的作用日益突出。

31、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正确途径

(1)积极推动世界走向多极化,尊重各国和各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2)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凝聚各国人民的力量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

(3)尊重世界的多样性;

(4)正确引导经济全球化,促进各国实现共同发展;

(5)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3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和对外关系的突破:

20世纪70年代,中国从新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外交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一方面,继续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站在一起反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和“遏制”中国的政策,扩大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范围和程度;

另一方面,针对苏联霸权主义已以成为对中国的最大威胁,制定了改善与西方国家关系,建立从日本、欧洲再到美国的“一条线”、周围国家“一大片”共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统一战线。

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取得新的突破和重大成就。主要表现为:

首先,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其次,调整中美关系,实现中美建交。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发表了《上海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再次,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

最后,改善了中国与西欧国家的关系。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70年代出现了西欧国家同中国建交的高潮。

总之,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建国以来的最大发展。10年间,同中国建交国家达到75个。重要的是中国从70年代开始全面参与国际事务,在第三世界、联合国和其他国际舞台上日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3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指导思想搞多元化

指导思想多元化,实质上是指苏联共产党不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不再把共产主义作为苏联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否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用别的思想或主义作指导。新思潮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推行的一套理论。(2)政治上搞多党制和议会政治

政治上搞多党制和议会政治是戈尔巴乔夫全盘西化的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以所谓多党制取代共产党的领导,以议会制度取代苏维埃制度。

因为无产阶级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权益,如果实行多党制,无疑意味着承认无产阶级的分裂。其结果同样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瓦解。

(3)经济上搞私有化

苏联经济改革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和改革开放一样搞私有化,要从根本上改变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当然,在改革的头几年,并没有明确提出搞私有化。但随着改革政策的失误,经济危机的加深,苏联领导人不仅没有正确地总结教训,反而把经济搞不好的原因,除归咎于无产阶级专政的上层建筑外,还归咎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因而逐渐形成了这样的经济改革思路,其基本出发点是:认为现在国家集中的资产过多,人民同国有制关系疏远,职工没有主人翁感和积极性,因而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所以要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的道路。

(4)军队建设上搞非党化、非政治化

军队“非党化”和“非政治化”是戈尔巴乔夫推行全盘西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俄罗斯民主和反政变奠定了基础

34、日本的一党优位制:

在战后相当长时间里,自民党所代表的的保守政治力量在议会中基本上处于稳定多数,并且连续执政38年,而社会党、共产党等革新势力和公明党等中间势力长期处于在野地位。这种在法制上虽然容许政权交替但实际上却由一党长期执政的政治结构。

35、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构成部分:

(1)不当头的思想;

(2)不结盟的思想;

(3)一国两制思想;

(4)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思想。

36、和平演变战略:

“和平演变”战略是美国统治集团在企图用武力消灭社会主义国家受挫以后,改用和平手段以推翻共产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最后达到恢复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战略。这一战略从50年代初提出后就着手推行,到80年代末发展成为美国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战略。

美国的“和平演变”战略虽然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特点,但它的主要内容和本质是相同的。具体说来,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诋毁马克思主义,否认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和平演变”战略的理论前提。②“和平演变”战略的目标是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使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实行经济私有化、政治多元化、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西化,最终使社会主义演变成资本主义,实现以美国为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是。③在全面推行“和平演变”战略进程中,根据原苏联、东欧和中国等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具体情况,在不同时期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在东欧发生剧变和苏联解体之前,美国一直把为其和平演变的主要目标,把东欧作和平演变的战略重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在巩固和平演变“成果”的同时,又把和平演变的主矛头转向中国。④在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进程中,采用手法主要是:A、利用自己经济、科技的优势,对社会主义国家交替使用经济援助和经济制裁的两手政策,迫使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他们所希望的“改革”。

B、加强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宣传,对社会主义国家开展攻心战。

C、培养和支持社会主义国家的反对派,组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势力,作为从国内颠覆社会主义的力量。

D、通过秘密渠道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内应力量相勾结,筹划和制造动乱,以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所谓“人权外交”。

37、分析题

关于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作用有以下几种观点:

1)、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以后,有些人认为是西方推行和平演变的结果。

2)、有些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为了防止西方推行和平演变要采取针锋相对的对策,即应该确立以反和平演变为中心,开展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西方敌对势力的斗争。这才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最有效的保证。

3)、有人说,“近些年来很少有人谈西化了,既没有人鼓吹,也没有人声讨”。甚至说,这在理论上没有任何讨论的意义,“这已不是我们这个时代和这代人所面对的问题了”。

请回答:

(1)对第一种观点进行评析,说明应该怎样正确地认识这个问题。

(2)对第二种观点进行评析,说明什么是正确的对策。

(3)对第三种观点进行评析,说明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

[答案要点]

(1) 苏东剧变有内因和外因,这里只强调了外因,忽视了内因,有很大的片面性。内因才是根本。内因中又有直接的、深层次的以及根本的原因,这样分析了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左”的观点。社会主义国家要警惕和反对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是确定的,必要的。但根本的办法或对策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邓小平为我国制定的,一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正是抓住了一经济建设为中心,使我国综合国力迅速增长,国际威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步入小康社会,也就使我们有效的抵制和反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揭露西方的阴谋,并进行必要的斗争,但也不能以此为中心,那会影响以至于干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

(3)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西方绝没有放弃和平演变战略,没有放弃“西化”社会主义国家的阴谋,只是形式有所改变,无论是“中国威胁论”还是“中国崩溃论”,莫不如此。即使主张和推行“接触”政策的人也同样希望通过接触来改变中国。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这些年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的变化,决不是按照西方理论和愿望的变化。至于说“理论上没有任何讨论的意义,这已不是我们这个时代和这代人所面对的问题了”就更加不妥。和平演变和反和平演变的斗争是长期的,只是形式在不断变化,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38新旧马歇尔计划的目标、本质、目的?

马歇尔计划:目的:.帮助西欧恢复经济、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本质: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为了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服务的。

新马歇尔计划是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提议、为了扫除金融危机给全世界带来的阴影而建立一个富有“马歇尔计划”精神的全球恢复基金。林毅夫建议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外汇储备大国今后五年内拿出2万亿美元,主要投资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等“瓶颈”项目,以带动全球经济复苏。

国际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国际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 一、导论 (一)国际政治经学的产生: 1、时间:60年代末(经济全球化开始跨越国界) 2、地点:欧美(欧洲一体化道路,用经济手段解决安全问题 美国二战后成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取得了支配世界的地位,马歇尔计划,援助第三世界,使用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 3、引入国内的背景: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 (2)90年代中后期扩大改革开放,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引进国内。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概念 1、学科范畴 国际政治经济学(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国际体系中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 它有多个维系。 从政治对经济的影响看 (1)国际政治角度看,国家间政治安全问题影响着国际经济的合作。 (2)国内政治角度看,国内政治制度、政策的制定都会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 从经济对政治的影响看 (1)国际经济关系领域中,各种经济因素(资本、技术、劳动力)的跨国流动,都能够对国家间政治关系(如国际体系、格局)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2)国内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否,都与国内政治局面稳定息息相关。 与其他相近学科相比较: (1)政治经济学,研究国家领土范围内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影响,解决经济决定政治,以及如何使政治适应经济的问题。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跳出了经济活动的国界限制,经济行为体更加多样化,跨国公司与政府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政治与经济的互动。 (2)国际政治学,安全是主题,经济是议题,研究的核心概念是安全而非经济,更加关注军事与外交,经济只是一个外在变量。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政治与经济是同等地位,经济是学科研究的主题和内在变量。 (3)国际经济学,单纯地分析国际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领域出现的问题,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更加注重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国际经济。 2、研究意义 (1)全球层面:有利于理清国际经济体系、秩序和国际政治之间的关系。(例如布雷顿森林体系) (2)区域层面:有利于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带动区域内政治关系的变革。(例如欧共体)(3)国家层面:有利于使国家在面临全球化大潮的关键时期对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做出正确的决策。 3、思想来源:重商主义《国富论》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政治经济学试题和答案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2010-05-23 06:31:56| 分类:经济|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 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 一、名词解释 1、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2、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3、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它的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 4、企业经济行为:指企业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决策和行动。 二、不定向选择题 1、商品的价值是( B ) A、商品的自然属性 B、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 C、商品的有用属性 D、商品的价格表现形式 2、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BCD ) A、社会待售商品量成正比 B、商品的价格水平成正比 C、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 D、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E、商品的价格水平成反比

3、划分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是按照( B ) A、所有制形式 B、财产的组织形式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C、企业内部的现代化程度 D、企业对人、财、物的利用程度 4、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BCDE ) A、厂长负责制 B、产权清晰 C、权责分明 D、政企分开 E、管理科学 三、判断题: 1、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是资本家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 2、国家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中心是调节货币量。(∨)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 7、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是计划经济的要求。(× ) 8、现代企业制度就是承包经营责任制。(× ) 9、为了扩大出口,我国应当主要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 ) 10、调节经济总量,就是调节总产量。(× ) 四、填空题

政治经济学题库复习资料

《政治经济学》题库答案 第一套 一、名词解释 1.市场经济——是以市场配置资源或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它及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的性质无关。 2.价值形成过程——根据劳动二重性学说分析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一方面,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它们转移到产品中去,并成为产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工人劳动本身创造的新价值,是通过工人的抽象劳动加到劳动对象上,并成为产品价值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具体劳动不仅可以创造使用价值,还可以转移旧价值,这既是对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应用,又是对它的进一步扩展。在这个价值形成过程中,如果工人在一天里新创造的价值正好等于劳动力的价值,那么,它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是:预付的资本价值没有增殖,没有生产出剩余价值来,货币也没有转化为资本。所以,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不符合资本家生产的目的,资本家必须要把它变为价值增殖过程。 3.资本技术构成——从物质方面看,资本是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比例,这个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这种由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和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而必需的劳动量之间的比率决定的资本构成状况,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 4.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是指由资本积累引起的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的内在必然联系。它是对资本积累理论的科学总结,也是对资本积累过程对无产阶级命运影响的科学概括,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的阶级对抗性。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1)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2)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处于重要地位。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社会生产的前提,决定着劳动者及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决定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交换、消费的形式和方式,从而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2.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哪些特点?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基金,而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但考察资本主义再生产,必须从简单再生产开始。从对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到: ①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即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工人自己创造的。在孤立的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买卖是生产的前提条件,因而工人得到的工资表现为资本家从私人基金中预付的价值。而在连续不断的再生产过程中,工人在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同时还再生产出自身的劳动力价值。资本家不过是用工人上一个生产过程已经再生产出来的劳动力价值来进一步雇佣工人。 ②资本家手中的全部资本,也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不仅资本家手中的原始资本是依靠剥削、掠夺劳动者获得的,而且即使撇开一切积累因素的简单再生产,经过若干年或若干个再生产周期,资本家原预付资本就会被资本家用于生活消费而消失,他现在手中的任何资本都是资本化的剩余价值,都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 ③工人的个人消费是从属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需要的,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要素。工人的个人消费并不是生产过程以外的事情,它不过重新再生产出可供资本家剥削的劳动力。 综上所述,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考察,“它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相对过剩的危机,即生产和销售矛盾造成的相对过剩。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及社会化大生产。 生产资料归社会的少数人--资本家私人占有,资本家雇佣社会的大多数人--工人进行生产(社会化大生产),生产资料私有制下,自由竞争,盲目生产,资本家为最大程度赚取利润,一方面要生产更多的产品投放市场,一方面又要以最低的工资给工人,便会使生产及销售出现矛盾,大量产品卖不出去,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由此产生。所以说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避免经济危机。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单项选择题 1.1949年,西方成立的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封锁的组织是(B)。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B.巴黎统筹委员会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华盛顿统筹委员会 2.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最终崩溃于(D)。 A.1960年战后的第一次美元危机B.1968年美国实行"黄金双价制" C.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D.1973年美国第二次宣布美元贬值 3.美国最早提出遏制战略,具有"遏制理论之父"之称是的(A)。 A.乔治·凯南B.享利·基辛格C.斯坦利·霍夫曼D.莫顿·卡普兰 4.科索沃战争让欧盟得到的一个最重要的结论是(C)。 A.完全脱离北约B.和美国分享领导权C.建立独立防务D.维持现行体制 5.宣告"欧洲共同体"发展为"欧洲联盟"的条约是(C)。 A.《罗马条约》B.《布鲁塞尔条约》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D.《阿姆斯特丹条约》 6.下列国际组织中,以协助成员国稳定汇率、平衡外汇收支为主要宗旨的是(C)。 A.世界贸易组织B.国际清算银行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世界银行 7.万隆会议通过内容广泛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提出了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D)。 A.五项原则B.八项主张C.九项声明D.十项原则8.提出"和平共处"、"和平共渡"、"和平竞赛"的"三和"路线的是(B)。 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9.最终结束越南战争的美国总统是(A)。 A.尼克松B.约翰逊C.卡特D.肯尼迪 10.我国首次向海外派出维和民事警察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的任务区是(B)。 A.塞拉里昂B.东帝汶C.中东D.埃及边界11.1989年非洲大陆最后一块殖民地获得独立的是(C)。 A.安哥拉B.津巴布韦C.纳米比亚D.莫桑比克12.1971年7月为打破中美关系僵局而秘密访华的美国人是(A)。 A.基辛格B.布热津斯基C.布什D.万斯 13.联合国的主要审议机构是(D)。 A.安全理事会B.国际法院C.秘书处D.联合国大会 14.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C)。 A.1958年B.1960年C.1971年D.1973年15."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从解决(A)问题而开始提出的。 A.台湾B.香港C.澳门D.香港及澳门 16.日本经济出现高速增长、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是-1973 17.2001年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首脑会议的城市是(B)。 A.莫斯科B.上海C.东京D.墨西哥城 18.在东欧各国中率先走上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是(C)。 A.匈牙利B.捷克斯洛伐克C.南斯拉夫D.波兰19.当代的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A)。 A.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B.商业资本的全球化 C.借贷资本的全球化D.产业资本的全球化 20.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所推行的思想路线是(C)。 A.公开性、民主化和多元化B.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C.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D.全面完善社会主义21.美国最早正式提出"人权外交"的是(C)。 A.杜鲁门政府B.尼克松政府C.卡特政府D.里根政府 22.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D)。 A.1989年B.1991年C.1993年D.1995年 23.下列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属于制度机制导向型的是(A)。 A.欧盟B.东盟C.亚太经合组织D.北美自由贸易区 24.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陷入严重困难,被称之为"失去的10年"是指(C)。 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90年代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70年代 多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1.南南合作的形式有(ABCE)。 A.建立各种区域性合作组织 B.积极开展货币金融与合作 C.进行技术合作 D.进一步加强政治与外交合作 E.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合作组织在区域内部或区域之间加强贸易合作 2.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中国期间就台湾问题发表的观点包括(ABCDE)。 A.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 B.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 C.不支持台湾独立 D.不支持"一中一台" E.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3.1947年5月开始实施的《日本国宪法》,对日本天皇的规定包括(ABD)。 A.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 B.天皇地位以全体国民的意志为依据 C.天皇总揽统治权,神圣不可侵犯

政治经济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测试(闭卷) 考试时间: 90 分钟 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20 分) 1、生产力是() A、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B、生产物质的能力 C、创造新产品的能力 D、人们发现并运用自然规律的能力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商品与货币的关系 B、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C、政治与经济运动的关系 D、世界经济走向 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 A、研究生产力的内容和要素 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行批判 D、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4、社会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由()关系组成的体系。 A、生产、分配、占有、消费 B、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C、分配、占有、交换、消费 D、生产、交换、盈利、消费 5 、1只绵羊= 2 把石斧表示的是() A、一般的价值形式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货币形式 D、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 、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 A.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C.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7 、资本积聚() A.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8 、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A. G— W?P? W’— G’ B. W? P? W’— G’·G— W

C. P? W’G’·G—W?P D. G’— W? P? W’ ) 9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 a 、价值手段与流通 手段 b、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 c、储藏手段与支付手段 d、流通手段与储藏手段 10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A.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B.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历史和道德因素决定的 D.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二、多项选择题(32 分) 1、货币是() A、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B、一种特殊等价物 C、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具有流通手段的金属 2、货币的职能有()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E、世界货币 F、国际货币 3、影响商品经济运动的规律有() A、竞争规律 B、供求规律 C、盈亏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4、生产社会化,是指() A、劳动过程本身的社会化 B、由分散的小生产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 C、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 D、生产工具的社会化 E、生产过程的社会化 F、产品的社会化 5、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使经济危机具有形式上的可能性的货币职能是()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十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经济制度 1、市场经济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①按劳分配要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 ②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市场机制的制约; ③按劳分配不是在全社会按照统一的标准实行,而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 ④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商品生产和经营的主体,具有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因而也是分配的主体。 2、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 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即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投资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 3、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形式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4、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 国有经济生产经营方式: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国有经营的单一经营方式;在现阶段,主要包括:股份制经营、国有经营、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股份合作制等。 集体经济生产经营方式:城镇集体经济所有制、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 5、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的客观必然性 ①分配结构主要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②经营方式的多样化也决定着分配方式的多样化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在此仅述要点,须详细阐述) 6、如何认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形式包括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按个体劳动分配、按经营收益分配和按福利制度分配。 ③实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为:同5 ④国家对个人收入分配进行调节时应妥善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必须坚持两个重点,一是对个人的高收入加以调节,二是对收入低、生活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提供帮助。(219-223) 7、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㈠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归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所有制形式。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㈡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㈢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①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只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使其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才标志着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 ②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革命和经济制度,保证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③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才能有利于集中力量解决国民经济中的关键问题,发展生产力,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复习资料

依篇也纯粹个人乱写,同老师UP噶也有D出入,唔好当真!!有咩唔岩就发去班群讨论,又或者+我Q348288332。 1、(多)1947年春天美国借口希腊、土耳其的威胁,需要对他们进行援助以填补真空,这个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标志美苏同盟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2、(多)大西洋联盟政策: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 3、(多)1971年7月,尼克松首次提出了“五大力量中心”论,即美国、苏联、西欧、日本和中国。 4、(单)1958年,法、意、荷、比、卢几联邦德国等西欧六国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西欧经济开始起飞。 5、(单)1964年,法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成为第一个与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 6、(多)以美元为中心(即布雷顿森林协定)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7、1969年10月28日伯兰特正式提出“新东方政策”。 8、(单)戈尔乔夫写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的核心内容是: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 9、(单)华沙军事条理组织是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同盟。 10、(单)在东欧国家中最早被“清除”出去的国家是南斯拉夫(1948年6月)。 11、(单)1960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12、(多)发起及讨论不结盟运动噶五条友:A多托、B纳赛尔、C尼赫鲁、D恩克鲁玛、E苏加诺。 13、(单)伊朗是政教合一制。 14、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的战略(内向发展战略)是把发展本国制成品的生产放在优先地位。 15、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提出“欧洲复兴”计划。 16、(多)冷战期间,东西方关系有哪几个特点: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德国问题是东西方关系的焦点,集团间的对峙是东西方斗争的重要形式,东西方关系有时紧张到了极点。 17、南北关系包括南北经济关系和南北政治关系两个范畴。在当前,经济发展问题是其核心问题。 18、(单)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核心是北方国家属于垄断和主导地位,控制与剥削南方国家。 29、(单)不结盟国家在其第一次首脑会议上,就进一步发展了亚非会议“经济合作”的原则。 20、(单)1964年,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展了《联合宣言》,“77国集团”就此形成。

政治经济学试题与答案全集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要联系( B ) A.生产力和经济基础 B.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C.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基本经济规律是( A ) A.某一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B.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C.在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和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D.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 3.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D ) A. 剩余价值理论 B. 商品经济理论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 D.阶级斗争理论 4.纸币的发行量取决于( B ) A.市场购买力 B.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C.商品价格总额 D.商品的供求状况 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B ) A.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B.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 历史和道德因素决定的 D. 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6.任何社会再生产从其容看(B ) A.既是生产力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B. 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C.既是使用价值的再生产,又是价值的再生产 D.既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又是涵的扩大再生产 7.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式上表现为( D ) A.货币资本 B.生产资本 C. 流通资本 D.社会总产值 8.生产成本( C ) A.同资本主义生产费用是不同的量 B.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C.由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构成 D. 是计算全部生产资料的耗费 9.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 C ) A.产业资本中的商品资本便不复存在 B. 商业资本仍是产业资本的职能形式 C.有利于产业资本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增加利润总额 D.使流通环节增多,延缓了产业资本的周转 10.资本主义绝对地租来源于( C ) A.农产品在流通领域中的贱买贵卖 B. 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C.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D.工业资本家转让给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 11.新殖义在实质上同旧殖义是相同的,二者的区别在于(D ) A.仅仅是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 B.发达国家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方法有所改变 C.体现着国际分工的不同发展阶段 D. 所采取的控制和掠夺的方法有所改变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 D ) A.使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 B.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 D.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 13.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A ) A.与自由竞争时期相比,这一规律在垄断阶段的作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B.只是在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范畴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本章重点难点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 学习目的 了解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 A、揭示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 B、反映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科学 C、为各阶级共同利益服务的科学 D、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 2、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 A、17世纪初期产生的 B、17世纪中叶产生的 C、18世纪初期产生的 D、18世纪中叶产生的 3、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就是() A、政治法律关系 B、神会历史关系 C、人文教育关系 D、经济利益关系 4、在人类的各种社会关系中起支配与制约作用的是() A、宗教关系 B、生产关系 C、政治关系 D、家族关系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 A、利益性的统一 B、科学性的统一 C、抽象性的统一 D、规范性的统一 6、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政治经济学是() A、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B、古典政治经济学 C、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D、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7、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为() A、各个阶级的共同利益服务的 B、无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C、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D、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参考答案:1、D 2、B 3、D 4、B 5、B 6、C 7、C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 A、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和谐方面的关系 B、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 C、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体系 D、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 E、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

电大世界政治经济学复习整理(单选、多选、名词解释)

单项选择题 1,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是在(C 70年代) 2,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是(C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20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转换的最鲜明特点是(C在和平条件下苏联一极的崩溃)4,战后导致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是(D.雅尔塔体制) 5,冷战结束以来,大国之间经常建立“伙伴关系”,这关系是(D既非对立又非结盟的关系) 6,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D.世界主要国家实力的消长和力量对比的改变) 7,导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的主要原因是(B.1955年5月5日联邦德国正式加入北约)8,“和平演变”战略的提出者是(A.杜勒斯) 9,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是(B.法国) 10,1969年联邦德国政府提出的“新东方政策”的主要内容是(A.改善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 11,世界经济格局的核心内容是指(A.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 12,确立了美元在战后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的是(B.“布雷顿森林协定”)13,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内部,各国投票权力大小均实行(C.按资金份额多少决定的原则) 14,战后新殖民主义政策的突出表现是(C.“第四点计划”) 15,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出现于(C.尼克松政府时期) 16,以西方国家为主体的跨国公司的经营目标是(A.最大限度地追求国际高额垄断利润)17,以建立没有贸易壁垒的世界市场为宗旨的是(D.世界贸易组织)

18,亚太经合组织的性质是(D.地区经济论坛) 19,以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最终崩溃于(D1973年美国第二次宣布美元贬值) 20,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B.有一定矛盾,但从长远看是相互促进、并行不悖的) 21.(A国家利益)是指满足国家生存与发展所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条件 22.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为了满足对外扩张和输出大量商品的需要,在国际贸易领域美国积极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1947年美国推动23国签署了(C关税及贸易总协定)23.(A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领域 24.20世纪90年代,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美国率先打出(D新经济)的旗帜 25.提出对苏联实行全面冷战和遏制政策的是:(B杜鲁门主义) 26.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待第三世界的立场与政策最为开明积极的西方国家是:(C西欧) 27.提出超越遏制的是以下哪一位总统:(B布什) 28.标志着美苏军备竞赛出现质的升级的是(D星球大战计划) 29.(B 2001年)年9月11日,美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 30.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的对外关系政策是(C政治大国战略) 31.二战后日美签订了(D《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日本获得真正的独立。 3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上第二经济强国是(A日本) 33.(B1955年体制的形成)标志着欧美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日本得以确立。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格局:指世界经济中若干中心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和态势。这些中心力量主要是指一些国家与国家集团,它们拥有雄厚的科技实力、金融实力、市场控制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并能够对世界经济事务进行主导或施加重大影响,这些中心力量间力量对比的态势及关系结构,便构成了世界经济格局。随着这些中心力量经济实力的消长和关系互动的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动,在世界经济不平衡发展规律下,中心力量的经济实力对比总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世界经济格局也是一个动态系统。 2、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这是美国在二战后经济实力迅速膨胀的背景下,为建立一个围绕美国经济和黄金运转的世界经济新秩序而进行的一种尝试。1944年,由美国发起与组织的联合国家与联盟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最后协定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2个附件,统称《布雷顿森林协定》。其内容可以概括为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这种体系对战后经济的稳定和贸易的迅速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加强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利于美国对外扩张和掠夺,利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和维持。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3、雅尔塔体系:1945-1991年间的国际政治格局。美、苏、英在二战后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的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势力范围划分的一系列协议而确立的国际关系体制。其实质是美苏英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世界秩序重新作出安排。雅尔塔体系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不可避免地忽视了中小国家的合理利益与诉求,具有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为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础,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开了先河。 4、发展中国家:狭义上来看发展中国家一般是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那些在历史上曾经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后来摆脱殖民统治,取得民族独立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低的国家。广义上来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对立,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是后发国家,发展起步晚;历史上曾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压迫和剥削;总体发展水平落后;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强,但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市场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无论在经济贸易上还是政治军事上,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5、世界政治格局: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与态势。而世界主要政治力量主要指一些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这些政治力量间力量对比的态势及关系结构便构成了世界政治格局,随着这些政治力量的发展变化,世界政治格局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世界政治格局是一个动态系统。根据格局的内部结构和外在形态,世界政治格局可分为单极格局、两极格局、多极格局、两极多元格局四种形式。 6、休克疗法: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 萨克斯为解决玻利维亚的经济危机而提出的一套激进的经济转型方式,并广泛应用于东欧中亚一些国家,其基本内容为经济的自由化、私有化和稳定化。自由化和私有化为核心内容,稳定化为必要条件。由于这种经济转型方式的应用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在短期内可能使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震荡,甚至导致出现“休克”状态,因此,把它称为“休克疗法”。实践证明,“休克疗法”作为一种稳定经济,治理通货膨

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和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B ) A. 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 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D. 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2. 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C ) A. 劳动资料 B. 劳动对象 C. 生产工具 D. 生产的产品 3. 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 B ) A.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抽象劳动 4.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D ) A. 简单劳动 B. 商品的使用价值 C. 价格标准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 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D ) A. 一般的价值形式 B.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 货币形式 D.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 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 A ) A. 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B. 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C. 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D. 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7.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 )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 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8. 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取得剩余价值属于( A ) A.绝对剩余价值 B.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全体资本家长期获得的,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条件。 C.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D. 超额利润 9. 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 C ) A.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C.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 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10. 计件工资是( A ) A. 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B. 名义工资的转化形式 C. 实际工资的转化形式 D. 货币工资的转化形式 11. 资本积聚( A ) A. 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 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 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 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12. 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 )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解决商品内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关键是() A. 货币的出现 B.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划分 C. 商品交换的实现 D. 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 2、某资本主义工厂工作日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4小 时,月工资总额为5万元,则该厂资本每月获剩余价值() A. 5万元 B. 10万元 C. 30万元 D. 60万元 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 A. 劳动力成为商品 B.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 C. 工人的劳动时间必须超过一定点 D. 价值增殖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4、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是() A. 获取绝对剩余价值 B. 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C. 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D. 降低劳动力价值 5、剩余价值的实现是在产业资本循环的() A. 购买阶段 B. 生产阶段 C. 销售阶段 D. 流通阶段 6、当预付总资本量一定时,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快慢取决于() A. 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 B. 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C.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平均周转速度 D.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以及各自的周转速度 7、商品的生产成本是() A. c+m B. c+v C. v+m D. c+v+m 8、资本主义利润率反映的是()

A.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B. 预付不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C. 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D. 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9、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 A. 资本主义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B. 资本主义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C. 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 D. 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差别 10、银行利润的来源是() A. 银行资本家自有资本的平均利润 B. 银行雇员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C. 生产部门的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D. 存贷款利息差额再减去经营银行的业务费用的余额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商品两因素的关系。 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与意义是什么? 3、简述产业资本循环的几个阶段,采取的职能形式和执行的职能。 4、为什么说剩余价值既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5、简述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 三、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2、试述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并进一步转化为平均利润。 四、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某制帽厂,资本家雇佣了400名工人,每天共支付工资8000元,消耗生产资 料12000元,工人一天劳动10小时,生产1000顶帽子,每顶帽子28元。试计算: (1)资本家每天榨取多少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2)如果劳动力价值不变,劳动生产率不变,劳动日延长2小时,剩余价值率提高到多少?属于哪种提高剥削程度的方法? (3)如果劳动日仍为10小时,工资不变,由于采用了新技术,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商品的市场价格不变,剩余价值率又提高到多少?这属于哪种提高剥削程度的方法?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介绍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介绍 一、课程特色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首先出现的新兴学科,而且是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994年起为本科生开设这门课程,成为国内最早开设该课的院系之一。1999年,该课程入选北京大学主干基础课;2004年又入选骨干基础课建设项目。 教学组在课程设计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高起点和高标准,争取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并积极向国际一流水平努力。在具体工作中力争体现该课程的三大特点:(1)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和交叉研究方法;(2)提倡综合视角和使用多元方法的研究特色;(3)注重解答现实问题,鼓励政策、对策研究。 二、教学内容 经过多年努力,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已经形成了比较合理完善的课程框架。授课的核心思路是全面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沿革发展和主要内容,继而以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为凭依,讨论和分析重大的国际政治经济现象,追述国际体系的变迁。 课程一般分为六个版块。第一部分是主要的理论部分,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的产生过程、关注重点、主要流派、研究方法。集中分析和讨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世界市场与民族国家的相互作用。 第二和第三部分的重点是考察世界市场体系,分析它如何依靠经济与科技的力量不断扩展,又如何为国际政治环境所左右。其中第二部分介绍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分析方法,回顾两次相互依存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历史,对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主张做出对比分析。第三部分介绍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基本概念,讨论金本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浮动汇率体系等国际货币制度的优势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课程心得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课程心得本学期,我学习了《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的课程,到今天课程结束了,但是我却有了很深刻的感触。 对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这门课本身,很容易上让我们去了解并熟悉的政治知识,这学期中,我们接触了很多跳出条条框框的对现实世界、政治、制度等的评述与考量。将一副真正场景展示给我们。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觉得自己在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上有了一个大概而全新的理解。以前看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之类的一些东西时,往往觉得是套话空话,很无聊,现在通过这门课,我倒是开始能在这些言语中读到一些弦外之音,让我自己也感觉很欣喜。而上课时,并不是仅仅讲制度,老师也讲了很多制度现状,说实话,真的有很多东西是以前没有接触过,或者说有些东西,以前并未能联系起来看,现在通过上这门课,打破了这种区隔化,使得我对世界政治有了更深层次的看法,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以前那种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状况。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世界格局》为我开启并引导了相关知识的理解,将来我一定会继续关注、学习和更新这方面的内容。在还没有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我就已经充满了很大的好奇心,因为从小跟着爸爸一起看实时政治,所以对政治这方面充满了极大的兴趣。我很有信心,能将这门课学好。 这门课程从社会学一样,都是由马惠平老师讲授给我们的老师,两节课的讲课形式都差不多,但是对于讲社会学老师更加温和,讲国际关系,老师更加严肃,这样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对这门学科有了更大的兴趣。在家里这门课的时候老师大都一样用PPT和图片给我们展示,老师能教实时新闻用用得恰当自如,不仅能给我们带来课本上的执行而且还能给我们讲述很多课外知识让我们有了新的收获和体验。并且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和了解,发现老师也是一个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她能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提倡我们要有自己的想法去学习和对待政治上的问题。针对这门课程,我们拥有一个叫做国际关系的演讲,每个同学对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时事政治进行演讲,并且每个人准备一个视频来对自己的演讲加以补充。和社会学不同的是,国际关系,并没有社会学那么温和语气平缓,而是更加激愤。大家都基本上是脱稿演讲,每个人都有精彩的内容,听完以后你会有自己的想法,你会更加激动。有了激动的演讲,再加上令人振奋的视频,你会觉

政治经济学原理试卷试题包括答案.docx

..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其填在题干后的括号。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B) A. 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 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D. 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2. 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C) A. 劳动资料 B. 劳动对象 C. 生产工具 D. 生产的产品 3.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 B ) A.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抽象劳动 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D ) A. 简单劳动 B. 商品的使用价值 C. 价格标准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 1 只绵羊= 2 把石斧表示的是(D) A. 一般的价值形式 B.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 货币形式 D.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 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A) A.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B.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C.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D.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 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 ) A. 劳动力成为商品 B. 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8. 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取得剩余价值属于(A) A. 绝对剩余价值 B.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 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全体资本家长期获得的, 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条件。 C.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D. 超额利润 9.社会再生产就其容来讲包括( C ) A.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涵式扩大再生产 C.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10.计件工资是( A ) A. 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B. 名义工资的转化形式 C. 实际工资的转化形式 D. 货币工资的转化形式 11. 资本积聚( A ) A.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12. 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