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斯坦福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

斯坦福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

斯坦福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
斯坦福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

斯坦福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

摘要:斯坦福大学以培养“有用的人”为其教学宗旨,注意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积极创造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致力于打造高质量的教育,正是这样的教育理念,引领其成长为世界级一流大学。本文通过介绍斯坦福大学的教育理念及其成功经验,探讨了对我国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斯坦福;本科;应用型人才

前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得多样化,对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尤其需要。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道路上,应侧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认真处理市场需求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根据市场需求适时更新教学课程内容。为了让学生既能进修理论知识,又能真正掌握实践本事,全面达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高校与企业之间可以加强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斯坦福大学一直致力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套模式。

一、斯坦福大学的特色模式

1.1斯坦福大学的教学理念

面对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斯坦福大学以培养“有用的人”为目标,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斯坦福现任校长约翰?亨尼斯曾经告诉学生,“本科教育是整个学习生涯的升华,它不单单可以作为你工作的敲门砖,而且还是一个发展终身学习的机会。”斯坦福大学打着“寻求学术的出色、培养下一代的领袖”的口号,在“自由之风的劲吹”下,经由跨学科的学术讲授,激励学生锻炼自己的创造力和领导力。正如亨尼斯校长说,“我们的学生将成为最学富五车的领导者,他们的创造力将会与众不同,下一个世纪的进程将被他们引领。”“让自由之风劲吹”,斯坦福曾经的校长乔丹,将这句话镌刻在斯坦福校徽之上,让它作为斯坦福大学的校训传扬后世。亨尼斯校长同时也说道,校训,即鼓励师生向自由、没有阻碍的方向从事教学和相关科学研究。自创校这一百多年以来,斯坦福大学一直都有着独特的对自由的追求,他们用自我行动诠释着自由的深意。在如今的社会中,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自由是令人心驰神往的,但作为一种环境氛围,则需要通过长期努力来建设。

1.2斯坦福大学的课程设计

一所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由课程实现,斯坦福大学本科课程设计的理念是平衡知识的广度和知识的深度,例如工程学院的“T型学生”就很好体现了这种理念。“T型门生”具有撑持创业、改革、创造力和领导力的常识宽度,具有对数学、科学和工程基础的热忱,尤其是具有高等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常识和本领要求。在建校初期,斯坦福就没有被传统教育模式所牵绊,为斯坦福大学拟定了自由选修制度,要求学生选修课学习计划的三分之一要超过各系必修课门数。此举比艾略特在哈佛大学推行选修制影响力更大,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把为数更多的思想开放的人召唤到斯坦福来”。斯坦福大学的第八任校长名叫唐纳德?肯尼迪,此人亦有崇尚自由的精神,在他的任期,学生对《西方文化》课程提出不同见解,认为这门课只反映了男性和西方文化为代表的人类文明,没有反映女性的和东方的文化内容。肯尼迪校长不畏惧校内外保守势力否决课程内容大改的压力,坚持改革课程内容。

1.3斯坦福大学的技能培养

从建校之日起,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宗旨就是培养“有用的人”。创始人斯坦福认为,要创办一所伟大的学校,它不同于传统大学的学校,它特立独行,在世界大学里独树一帜,它的教育目标是使学生为自己成功的实际工作做好准备。培养“有用的人”的教育理念与美国的实用主义文化紧密相联,在美国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斯坦福的众多师生也纷纷支持。斯坦福大学以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活为方向,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来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其法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无比的先进,它重视培养学生法律实践技能,采取现场模拟教学的办法,在具体案例情境中提高专业能力。应用型人才,即把技术与理论应用到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他们掌握着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的基本技能。学生要能够实现创新,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要有能够满足岗位要求的特长,在竞争中要建立自己的优势,在岗位上发挥独特的作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而斯坦福的培养模式下,产生的人才大多数都是诸如此类的应用型人才。

1.4斯坦福大学的成功经验

斯坦福大学秉持“实用教育”的理念,逐渐发展成了与传统大学不同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优良传统的同时,斯坦福大学从没停止过创新,其人才培养模式也得到新的改变。斯坦福大学已经实现了从工业经济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向知识经济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实用教育”的理念,高规格的“领军人才”专业培养目标,综合性的学科专业,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等都在国际社会上家喻户晓,是我国高校学习的好榜样。

1.5斯坦福大学的细节处理

斯坦福大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问题如师生间的交流、学生的受教育环境等等,都处理得妥善良好。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交流作为传播知识与文化教育的一种方式,是大学活力的源泉。在自由的交流中师生之间产生精神的碰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传递。斯坦福大学花重金投资,采取小班研讨课的方式给师生提供互相自由交流的机会。斯坦福大学认为人数过多会妨碍不利于师生之间的讨论,所以他们的小班研讨课一般只允许16个学生同时进行,而针对二年级学生专业导向性的研讨班课程,每班则只限报5个学生。另外,斯坦福大学还为大一、大二的学生提供住宿学院,细心挑选优秀教师与学生共同生活、学习,使学生能够随时向教师讨论生活、学习中的一切问题,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进行自由交流,获得书本上学不到而又有价值的知识。

二、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材的培养启示

本科大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有别于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首先,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开发能力的人才,而实用型人才是培养掌握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的人才。其次,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而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只是为学生提供了技能模块。最后,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重视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要求学生具有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变得更加广泛,为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发展及各高校自身发展的要求,对具有创新意识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越来越得以彰显。

目前,我国存在着大学教育模式与市场经济需求脱轨的现象。大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同时,企业也招不到令人满意的员工。研究表明,以上两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首先,我国高校教育模式不合理。目前的教育主要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采用教师板书学生抄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的实践环节缺少综合性创造环节,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考核学生多采用考分制,考核理论内容,轻视对实践环节,学生无法充分得到实践环节的训练,实践能力较低,毕业后不能够顺利地步入企业创造效益。基于以上原因,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必须改革,要朝着能够培养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方向努力。要做到这些努力,我国必须向以下方向进行发展。

2.1加强课程建设

我国高校加强通识必须优先教育课程建设,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数量,扩大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博览群书,广知天下。其次,我国高校在当下依然有院系和专业划分的问题,对此,斯坦福大学的大学院制对我国来说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进一步调整优化我国大学的院系结构和专业设置。这样既可以扩大学院的整体规模,同时又可以加强各院系之间的进一步合作与联系,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效率。面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变化,学校也要走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增设一些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求的新专业,一些传统的专业应该随时代的变化而产生相关改变,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

2.2扩大学生自由发展空间

如今,我国许多高校的培养方案都有一个显著的问题,那就是必修课程过于繁杂,选修课数量相应缺乏,尤其是学生自由选课的余地太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因此目前我国高校要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数量,给予学生更多选择机会,同时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加一些人文必修课,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全面发展。我国还应该合理地删减一些必修课,那些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的必修课可以被取代。重点是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利,给学生一片自由发展的空间。

2.3加强学生写作训练和演讲能力的培养

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在社会上立足的基础能力,相比斯坦福大学,我国几乎不重视对学生这方面的训练。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在课堂上常常处于一种被动地位,而且偏重于理论课程的学习,缺乏相应的写作和演讲训练,导致部分学生的在语言表达能力上有一定的欠缺,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可以借鉴斯坦福大学的做法,开设一些能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的课程,例如可以开设全校性的写作训练必修课,尤其是关乎学生毕业命运的论文训练环节,可以增加一些写作指导的环节,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水平。而且还可以建立一些培训中心,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束语

在了解过斯坦福大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后,相信我国大学生教育体制的改革也一定能从中获得经验,吸取教训。在今后的大学生教育教学中,我国必定会昂扬向上,洗心革面,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别敦荣,张征.斯坦福大学的教育理念及其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4

[2]商莹,张雪侠,袁战军,李安,张振国.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9)

[3]许青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2011(14)

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

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 针对《基础会计》课程的特点,结合在教学中的经验,从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组织案例教学、会计教师队伍建设、基础会计考核方法和校企合作五个方面着手,浅谈如何提高《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 标签:基础会计;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校企合作 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首先应聘的是会计工作,从事基础的会计账务处理。校企之间面临的关键问题就是应届毕业生与企业衔接不上,毕业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差。《基础会计》是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后期相关会计课程的基础,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以后一系列专业课程的学习。另外,《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相关课程里操作性较强的一门课,是会计专业学生掌握做账基本技能的重要学科,掌握好基础会计里做账的基本技能,对学生毕业后顺利与企业衔接有很大的帮助。 1培养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可见,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浓厚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教师形成良性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学生开始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是对会计知识的“首次触电”,因此,培养学生对初学会计的兴趣至关重要。 1.1树立学生课堂主人的地位 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必须转变过去传统模式的教学方式,从过去教师单方面的输送知识转变为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引导、辅助的教学模式,形成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知识传播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需要像导演一样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在整学期的基础会计的学习过程中,树立学生的学习主角定位,每一位学生都是企业的一名会计人员,如提问相关问题的时候,笔者会以这样的语句“企业买了一辆车,你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最关心的是什么?价格?车型?品牌?还是油耗等?”答案当然是价格,以此引出货币计量的会计核算前提;“你作为这个企业的会计,你会怎么办?这样的一笔业务你会怎么去处理做账?”“你开办一个企业,你会想什么方式来筹集你需要的资金?”以此引出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定义,推导出会计恒等式,在启发学生思考的同时,树立学生课堂主人的地位,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及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1.2小案例密切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教师应针对学生现状,采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进行教学,将教材中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小例子引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总结报告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教学成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科学总结材料王瑞芳 戴一峰 林育兹 朱智强 苏新春 李兰英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探索与实践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成果总结总结总结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王瑞芳王瑞芳、、戴一峰戴一峰、、林育兹林育兹、、朱智强朱智强、、苏新春苏新春、、李兰英李兰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型、多元化办学局面的形成,我国众多高等院校理应分别类型与层次,选择不同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办学定位,注重特色办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我院自建院伊始,便确立“以有效教学见长”, 着力培养富于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因此,几年来,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确立“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12字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育为重点,注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 一、努力创建强化实践努力创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能力培养的新型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真实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构一个新型的课程体系,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积极实践的核心。我院将课程体系的基本取向定位为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名校和兄弟院校课程体系的优点,重新设计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几年来,我院课程体系的建设经历了两次规范与创新,由此形成一个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

浅析高职高专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浅析高职高专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对高职高专院校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加大。并对如何有效的进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开展多方的研究讨论。本文就高职高专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现状展开分析,并为如何有效的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献计献策。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变革,国家对技术型人才需求增大。而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后的职业技术人员的水平与素质。因此,必须对高职高专的教育工作予以足够重视,从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到具体的培养方案的设计,以及对方案的有效实施和及時的改革的每一流程都要严格把关,切实有效的施行,有效的提高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技术应用型人才,重点在技术与应用两个词,与其他的高校不同,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出的人才更加擅长的是对技术的运用能力,在动脑的同时还需掌握动手能力,在思维活跃的基础上还需反应灵敏。所以,在培养过程中,也有一定难度。而在传统的教育中,老师们过于重视对知识的讲授,在教课过程中,太过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导致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技术不能很好的应用。 因此,作为技术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对专业知识有良好的掌握,还需要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对传统的技术进行传承、改进和创新。以及对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专业能力就是指从事某个行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比如,学习车辆工程需要了解工程力学、电工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和测控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车辆的设计、制造、检测、实验记忆汽车销售等技能。专业能力是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具有很高的专业能力,才能在这个行业很好的发展。其次是社会能力,技术应用型人才也应具备良好的社会能力。包括人际关系的相处、对职业的肯定与尊重、对公共关系处理是否等当等。良好的社会能力是顺利的从事工作的保障。 二、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现状 在进行教育改革之后,我国社会更加重视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经济快速发展带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后,首批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建立了十余所高职院校。这些学校重点培养技术型人才,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技术厂商的全力赞助,为新一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打下了良好基础。 此外,有了成功的案例,我国其他地区也开始创办高职高专院校,促使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有的厂商和当地政府合资办学,为技术人

应用型人才培养大讨论心得体会

给理论安装飞翔的翅膀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 1. 引言 当黑暗的中世纪在蔓延的时候,西方人接受并完全接受了宗教结论和经院哲学,他们匍匐在神灵与“圣人”的面前,彻底相信知识已经完全被发现和创造。在自然哲学和世界观上,有绝对正确的亚里斯多德;在医学上有神圣的格林。人们认为,一切知识都由上帝和前人准备好了,只要去学习就行了。但是,1214年一个叛逆的异教徒罗吉尔〃培根在严谨肃穆的英国出生了。就是这个人,几乎付出了一生的监禁生涯,但是,他把那黑色的、愚蠢而又专权的大幕撕开了一道裂口,让科学的光芒,那不屈的真理照了进来。罗吉尔〃培根就是那位被认为是西方实证主义的鼻祖的人[1]。 作为一种具有明确规定的哲学思潮,实证主义开始于19世纪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实证哲学”。但作为一种哲学传统,实证主义却根臵于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之中。根据当代波兰哲学史家科拉可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的分析,古希腊斯多亚学派的怀疑论提出的一种现象主义观点应当被看作实证主义的雏形,这种观点认为,经验能够使我们确定给定的对象是否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外表,但我们却无法由此推断对象事实上的确正如它的外表所呈现的一样,因而我们必须区分经验材料的真实内容与我们由此推断的事物自身具有的性质。中世纪晚期的罗杰尔〃培根和奥康的思想,同样表达了一种关于人类认识范围和有效性的实证主义观点,他们在与目的论神学的论战中强调了人类技术对自然的控制作用:如罗杰尔〃培根就明确指出,知识的价值只能用使用的效果加以衡量,而获得知识的唯一合理手段就是实验和几何推演;奥康以“极端唯名论”的方式提出的“奥康剃刀”清除了一切被认为是不必要的实体,严格区分了尘世的知识和宗教的信仰,认为后者是无法证明的,也是无需证明的[2]。 尤为重要的是实证主义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程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程 (一)建设基础 升本以来,我校逐步确立了“培养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简称“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先后实施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工程教育”等人才培养改革措施,积极探索了“五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与企业共建师资队伍、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编制教学大纲、共同完成实践教学过程、联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构建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企业、创业与专业相结合的产学研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革命传统教育馆、孟二冬纪念馆、赛珍珠纪念馆、大学生创业园等特色文化育人平台。 (二)建设内容及措施 结合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践与地方院校转型发展新需求,深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科学制定多样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重点建设内容及相应措施如下: 1.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五个协同”育人途径,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拓展国际合作教育,加强人才培养过程管理,经过五年建设,构建通识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递进发展的能力培养体系;校企合作班达到25个;校企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的专业(群)覆盖率不低于85%,建设有较强示范性的产学研合作育人平台10个;构建创新创业课程、讲座、训练、竞赛、成果孵化“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打造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四创联动”的实践平台(基地);巩固与美国卡斯尔顿州立大学、苏比利亚湖州立大学、韩国全州大学等已形成的合作培养模式,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合作教育,建设期内达成学位项目3个,非学位项目7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 陈小虎刘化君曲华昌 (南京工程学院)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人才培养层次的正确定位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发展格局,是学科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 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以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正确的定位为前提。特别是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专科学校升格及并转而来,刚跨入本科院校系列,更要通过科学的分析社会需求,正确估价自身的办学实力,主动适应外界环境来实现自身的正确定位,优化教学资源分配,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及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1. 要有明确的服务区域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由省市或行业主办, 主要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需要,服务区域比较明确。因此,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在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方向上,更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 适时地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设置专业, 调整专业方向, 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同时也可以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2. 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研究表明, 培养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的科学家和培养“改造客观世界”的工程师是高等教育, 特别是理工院校并重的两个方面。然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及社会经济发展要依靠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种人才。学术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和发现新原理, 研究客观规律,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和学科体系。工程型人才则主要从事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技能型人才则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具体完成产品的制作。当然,实际工作中,对这几类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有所交叉。因此,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所对应的学校类型也不同。对于学术型人才, 显然主要由一流大学及研究生院培养;对工程型人才, 主要由本科院校培养; 而技术员一类人才, 以前主要由中等专业学校培养, 但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 中专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下移, 因此这一类人才的培养, 目前主要由高职高专学校来承担, 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显然, 我们工科院校尤其是应用型工程类院校,培养人才的重点应是工程型人才。 从这个定位出发, 应用型本科教育要紧紧抓住“工程性”这个涵义,从工程技术性的角度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所构建的教学体系,应在注意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 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突出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 3. 人才培养类型及定位应适应社会对各类专门人才类型的需求 社会是一个大系统, 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因此人才要有合理的结构。我们到企业及生产第一线调研时,许多企业反映,目前的高等教育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在改革中加强和完善。通过调研我们认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模式落后; 教育方法呆板;理论脱离实际, 缺乏社会实践。由此而造成的后果是,虽然近几年培养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社会急需的能胜任研究、开发、设计、策划等工作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仍然是目前非常紧缺的专门人才。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也就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性质、特点,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按照目前现代化工业生产过程中按职责、岗位的分工,作为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工程、设备、产品、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与设计工作。因此,普通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摘要:当前面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逐渐形成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价值取向等新形势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转向职业化,培养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实现这个目标的策略包括在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实践教育体系和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及建设应用型师资队伍。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需要目标更新 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分为法定、部定和校定三个层面。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从专业的角度来确定,虽然也包含素质,但主要强调的是专业素质,应用型本科院校也不例外。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反映,人才培养目标还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国家、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仅强调专业素质显然难以充分表达对这类人才新的要求,已不合时宜,需要实时进行调整。 一、根据国际上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便开始向着职业化和大众性的方向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以职业为导向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可是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尚未将培养目标转向职业化,仍然固守精英教育时期的培养模式,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深度,重理论轻实践。虽然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认识并确定了职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在其人才培养实践中并未真正体现出应用性。 (一)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提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中央在2005年初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十七大报告里又再次作了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研究型高校凭借优越的教育资源和雄厚的科研实力纷纷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己任。而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培养的人才在国家经济产业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实创新态度和创新能力是一种素质,它要求人们具有一种批判精神,时刻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 李军红 陈德义 庞永师 于茜薇 王亦斌 (广州大学 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摘要: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本科层次的高等技术教育,需要构建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模式。其中师资结构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从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对师资的要求出发,对加快建设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提出几点设想。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师资建设 1.问题的提出 2006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与政策分析”在对高等学校分类时指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其中一种分类是按“学术性人才培养——应用性人才培养”划分类型。教育部于2001年、2002年曾两次举办“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研究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的定位和办学思想。各个高等院校也分别结合本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研究,以期望建立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要是解决将所学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重在转化能力的培养。这对从事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2.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要求 何谓工程应用型人才,即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性专门技术人才。对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要求,笔者赞同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的五种能力:一是要掌握较扎实的自然理论基础知识和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二是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相关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三是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直接参与企业一线技术创新,解决企业实际面临的工程技术难题;四是掌握必要的经济、管理、法律等多学科知识,能够较好的处理技术活动中所涉及的经济、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问题;五是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他们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 要培养出达到上述能力要求的合格人才,必须以符合《高等教育法》关于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为出发点,满足“应用”这个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建立起应用型本科教育区别于其它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途径等方面的基本架构。 3.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现状 2006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与政策分析”指出,“高等教育尚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这一点,通过毕业生就业反映出的矛盾就极具典型意义。一方面,科教兴国和知识经济社会迫切需要拔尖创新人才和原创性成果,制造业大国对应用型人才有着旺盛的需求;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难,办学模式趋同等又难以有根本性的改观。” 教育部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355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将保持在72.6%的水平,也就是说会有近100万名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找到工作,就业难成为高等教育凸显的问题。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全社会应用型人才供小于求,特别是技术性应用型人才,仅有些重点城市的缺口就在10万左右。就业难是带有明显地域性和结构性的。从另一方面看,只要学校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结构性就业难的问题会迎刃而解。 本科层次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要解决如何将所学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重在转化能力的培养;它的培养既要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更要得到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认可,不仅应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满足应用性工作要求的各方面知识。而目前的情况是,本科毕业生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拓展知识能力弱、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差等问题。究其主要原因,

应用型人才培养浅谈

应用型人才培养浅谈 ---以郑州科技学院为例 摘要:本文以郑州科技学院为例,探索与实践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社会需求,以提高人才质量为培养目的,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强化能力培养,走特色办学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是与理论型人才相比较而言的人才类型。在知识方面,要求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在能力方面,不仅要有较强的应用实践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学生作为学校生产出的产品,学到的知识和能力不仅能够实用而且还要有发展后劲。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是大学生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如何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院自建院伊始,便确立着力培养富于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因此,几年来,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育为重点,注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了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我们制定了较完善的实践教学培养计划,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并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努力创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真实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构一个新型的课程体系,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积极实践的核心。我校将课程体系的基本取向定位为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名校和兄弟院校课程体系的优点,优化设计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兼顾了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其特点在于:第一,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突出了非专业课程的比重,专业口径被拓宽,学院的整个专业结构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与此同时,

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模块化

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模块化 前言:课程体系是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按照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组合而成的知识系统。科學、合理地设计课程体系,对保证教学质量、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有着重要意义。运用模块化思想探索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也有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 了解应用型人才的特征是准确制定培养目标,从而科学构建课程体系的基础。应用型人才与其他类型人才相比,有三大特征:一是知识学习以实践为参照,强调学习基础的、成熟的和实用的知识;二是以能力培养为本。这里的能力,不仅包括专业技能,还包括岗位适应、就业创业、人际关系等社会实践中所需要的综合能力;三是人才培养过程注重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实践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人格。课程体系的形成取决于培养目标及规格标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必须以人才的核心能力为参照。着力从三个方面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一是按照“平台+模块”思路,统一规划学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强化基本专业素质培养;二是突出行业性和职业性,强化综合专业知识结构的养成,体现人才的复合型、实践性;三是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突出外向型人才培养特点。 一、应用型课程体系模块划分 基于应用型“知识+能力+人格=人才”的理念,课程模块可规划为知识、能力以及人格培养三个母模块。知识模块又可划分为基础知识模块、专业知识模块等。能力模块又可划分为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模块。人格培养模块中又可划分为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模块等等。以人才培养目标母子模块为依据,在具体的专业课程体系里继续划分子模块,明确各模块课程组成,从而构建教学体系。 二、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原则 课程体系模块式设计是以社会所需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为导向,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为核心,按照学科教学内容的内在有机联系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分解和组合的过程。其原则一般如下。 (一)模块目标一致性原则 虽然各个模块相对独立,有其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子模块支撑,但每个模块都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是学生获得某个方面的学科知识,得到某种思维和能力的训练,从而具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某方面的素质的保证。各个模块的目标及功能最终指向高度一致。 (二)模块内部层次性原则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心得体会资料

为国家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的心得体会 2015年1月15、16日,美术学院全体教师齐聚一堂,以研讨会的方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展开大讨论。虽说每位老师只有短短10分钟的主题发言,但都认真对待,准备充分,对我院的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建言献策,人多力量大,老师们对这两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个体分析,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下面我将从个人角度谈谈一些对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的心得感受。 一.培养人才,教师首先需具备正能量精神 两天会议,让我深深体会到美术学院的老师内心深处都对学院与教育工作充满了浓浓的感情,这种感情已超出单纯的按劳取酬工作态度。据我多年的工作经验与观察,美术学院的老师常态化在课余不计薪酬义务的辅导学生和自觉自愿的加班,经常性的开展教研讨论,积极主动的联系项目与各类赛事,自掏费用参加、参观展览和参加学术会议活动等等,这些在学院发展历程中,已逐渐形成具有美术学院教师工作特色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它代表了美术学院教师所具备对学院与学生的责任感,对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感,对教书育人工作的奉献精神(非私利奉献);与之相对比,据我在其他独立学院的一些朋友处了解得知,一些老师仅把教书工作单纯作为一种职业,到点下班,不谈教学、工作和学生,下班后请别联系,做事前先谈报酬。每每谈及此事,朋友们对我院还具备这样优良的作风感到赞赏,我个人也认为,不管市场观念如何与高校教育结合,教育始终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他必须有一大批的具有正能量精神的教师甘愿为之努力奋斗。 与此同时,学院应对一线老师多些人文关怀,尊重教师,让其身份与地位应为平等;少些随意驱使,多给机会锻炼,不怕失败,成长过程总会跌倒,爬起来再干就会提升,教师个人的提升,就是对学院的提升;从制度与薪酬福利上也要体现人文关怀,这也是良好的催化剂,他能促进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会不自觉的为学生为学院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培养人才,应与国家发展趋势结合 当今时代,上下一致的提倡弘扬正能量精神,国家与社会提出“弘扬”,说明已然“缺失”,文化也如此。国家提出要发展文化,文化大发展,也就说明优秀文化消亡、变异严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理应为国家文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也是学院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以目前学院所具有的条件与地理位置,个人认为,中国西南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工作,以及依托中国科技城发展文化与科技结合,是学院特色的两大方面。这两方面

浅谈《仪器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

浅谈《仪器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 仪器分析是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现代化分析方法。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医药、化工、生物工程、食品保健等产业的飞速发展,精密测量与分析仪器的使用和普及,正进入一个新的高潮期。特别是近来我国环境日益恶化,食品质量事故频发等,仪器分析监测地位不可替代。仪器分析方法所包括的分析方法很多,目前有数十种之多.本人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初步探讨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用社会需要,适应分析监测岗位,熟练仪器操作技巧,正确对仪器进行日常维护。 1 《仪器分析》课程的特点及现状 1.1 起点高 仪器分析课程是一门综合能力很强的化学专业必修课程。它涉及到的化学学科知识,理论性强、内容广泛,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化学学科专业及与各专业相关的新领域和边缘学科。因此,仪器分析课程起点较高。 1.2 多学科交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知识结构也在不断更新。知识爆炸正是源于各学科知识间的相互渗透、交叉发展和横向延伸.仪器分析涉猎了光学、电学、磁学和计算机等技术,且交织着数学、物理、生物、医学、电子技术和化学等学科基础知识.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原理和技术上均采用当今最先进最前沿的科技,可以说仪器分析是一门灵活性很强,理论水平较高的统筹性交叉学科。 1.3 发展速度快,应用范围广 分析仪器在20世纪经历了50年代仪器化、60年代电子化、80年代智能化和90年代信息化等发展过程。近年来则朝着微型化智能化和全能化方向飞速发展。可以说任何一种理论或技术的进步,都会对分析仪器产生不小的促动同时,各行各业引人注目的前景和突破性成果都离不开强有力的分析测试手段!仪器分析已融入众多的前沿性的交叉学科信息,直接决定着社会生产和科技领域的成果。 1.4 内容抽象,难以理解 仪器结构复杂,理论抽象,所需仪器又十分昂贵,大多数院校很难完全拥有,实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科学总结材料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科学总结材料王瑞芳戴一峰林育兹朱智强苏新春李兰英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总结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王瑞芳、戴一峰、林育兹、朱智强、苏新春、李兰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型、多元化办学局面的形成,我国众多高等院校理应分别类型与层次,选择不同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办学定位,注重特色办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我院自建院伊始,便确立“以有效教学见长”,着力培养富于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因此,几年来,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确立“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12字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育为重点,注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 一、努力创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真实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构一个新型的课程体系,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积极实践的核心。我院将课程体系的基本取向定位为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名校和兄弟院校课程体系的优点,重新设计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几年来,我院课程体系的建设经历了两次规范与创新,由此形成一个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

系在兼顾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将所有的课程划分为3-4大模块,每个模块各包括2-3个课程类别,即课程组,每个课程组则包括若干门课程。其突出特点在于:第一,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突出了非专业课程的比重,专业课与非专业课的比例把握在50:50左右,专业口径被拓宽,学院的整个专业结构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与此同时,为了使学生能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获得更大的课程选择空间,获得更多身心健康自由发展的机会,我院大幅度增加选修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被掌握在40:60左右(不包括基本技能课)。第二,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人才培养更具社会适应性。为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训练,在课程体系中大大提高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文科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理工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35%.同时还创新性地设置“教学实践周”,将每学年第二学期的最后两周定为“教学实践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如2008年7月的“教学实践周”,各系都根据自己的教学特色,对实践周的教学活动进行细心的设计与安排,在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热情、增进理论学习积极性上取得显著成效。国际经贸系电子商务专业在实践周期间将学生按项目分组实践,其中一组学生完成的“上海埃森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电子商务规划”项目得到该公司认可并采用。 为确保上述课程体系的有效、有序实施,我们还加大相关基础建设的力度。

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

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 对策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问题,日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很难适应当今农村发展的需要,本文就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分析,以期找出相应的对策进而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高等农业院校的发展是我国新形势下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需要和进步的标志。同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对现今高等院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高等专业院校作为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人才,其高校的专业培养模式和培养观念,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1.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现状 对高等农业院校的应用型人才而言,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更宽厚的知识,更强的知识和技术能力以及社会的适应

能力。应用型人才相对于学术型人才而言,比学术型人才更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应用型人才知识广、能力强、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能力。当前,高等农业院校都积极的需找策略去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存在的一些现状还不容忽视。 1.1思想陈旧、缺乏改革的积极性 在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我国的高等教育仍然是相对封闭的教育。就教学思想来看,在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科学轻技术、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育理念,这些都严重的阻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且对于高校的管理者来说,管理者的行政体制思想比较严重,因此,高校在专业的设置、人才的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教育过程的执行和管理制度的设计等方面都存在了不同程度的偏差。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他们大多不愿意深入到社会第一线进行实践和训练。 1.2教学内容滞后、对课程的作用认识不足 在对我国高等农业高校来说,对于农学类的一些专业的理论课程的教育内容容易出现更新滞后,与先进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随着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的技术和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但是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只能反映一定时期的内容,而对于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不能及时在教材中出现,如果教材不能及时的进行内容的更新就会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出现滞后。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① 房学军,马铁成,谷秀梅,李长吾 (大连工业大学,辽宁 大连 116034) 摘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完善和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文章尝试从专业设置调整、深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多层次设计人才培养途径等方面入手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人才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跃,由精英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同时也决定了高等教育必须走多样化发展的道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大致可分为学术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其中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层次,承担着为社会输出大量的各类具有专门知识的高级人才的任务。“如何应对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眼下高等教育界共同面对的一个新课题,而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理念回朔 我国高等教育依据人才类型和培养目标进行分类,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实用型三种类型。人才类型不同,所承担的任务也就不同,如研究型人才是以研究客观规律并将客观规律系统为科学理论培养为主要任务;应用型人才以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可供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操作应用的技术或方案为主要任务,强调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实用型人才主要任务是在第一线利用科学技术和操作技能直接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2%,各高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大量的地方院校比精英教育阶段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同时也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必然需求,在保证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型创新人才的同时,更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人才。如果说以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国家“985工程”和国家“211工程”等百余所大学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以培养实用型职业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那么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的600余所本科院责无旁贷应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主产区”。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跃式发展,一直以精英式教育为主的地方院校以及刚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应当重新定位,在名校与高职院校中寻找空间,“错位”发展,将突出办学特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 二、走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误区 当前,大学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高等教育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很多用人单位说“大学培养的人才不是我们所需要的,而我们真正需要的人才,现在的大学里又没有”,一方面是“人才”资源浪费,一方面则是求贤若渴,大学和企业双方都处于“人才”供需的胶着状态,这个问题除了社会因素外,实际上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有着直接关系,认清并走出人才培养中的误区是很重要的。误区之一:专业设置的盲从性。有的高校在招生中带有一定的盲从性,不能敏锐地感知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地调 ①本文为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研究项目《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②作者简介:房学军(1970-),女,辽宁阜新人,大连工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应用型人才培养浅谈

应用型人才培养浅谈 令狐采学 ---以郑州科技学院为例 摘要:本文以郑州科技学院为例,探索与实践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社会需求,以提高人才质量为培养目的,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强化能力培养,走特色办学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是与理论型人才相比较而言的人才类型。在知识方面,要求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在能力方面,不仅要有较强的应用实践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学生作为学校生产出的产品,学到的知识和能力不仅能够实用而且还要有发展后劲。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是大学生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如何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院自建院伊始,便确立着力培养富于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因此,几年来,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育为重点,注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了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我们制定了较完善的实践教学培养计划,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并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努力创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真实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构一个新型的课程体系,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积极实践的核心。我校将课程体系的基本取向定位为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名校和兄弟院校课程体系的优点,优化设计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兼顾了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其特点在于:第一,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突出了非专业课程的比重,专业口径被拓宽,学院的整个专业结构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与此同时,为了使学生能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获得更大的课程选择空间,获得更多身心健康自由发展的机会,大幅度增加选修课。第二,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人才培养更具社会适应性。为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训练,在课程体系中大大提高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为确保上述课程体系的有效、有序实施,我们还加大相关基础建设的力度。第一,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建立起完整、科学的课程数据库。该课程数据库贮藏着多门课程的详细档案资料,包括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历次开课记录、学生对主讲教师的教学测评,以及主讲教师对该课程内容与教学进度安排的意见和建议等。第二,加大实验室、实习场所的建设力度,积极搭设院内实践教学的良好平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序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革新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高校突破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讲授结论性知识的教学形式,更加注重教学的互动性、启发性、针对性,使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有更强的观察力、表达力、思辩力、创新力和外语、计算机技能,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概论”课专题化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概论”课专题化教学改革[摘要]文章讨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概论”课专题化教学改革,分别从 教育理念、专题设计、专题讲授、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式、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概论”课专题化教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盐城师范学院校级教学研究课题立项重点课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概论’课专题化教学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3YCTCJY005) 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切实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盐城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校”)2012年开展了关于教育思想的大讨论,提出我校作为地方本科高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学校转型发展的目标追求是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能力为标志、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构建体现时代性特点、区域特色的发展新模式,完成有多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应用型大学的战略转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也应适应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正是在此背景下,从2012年秋学期开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首先进行专题化教学改革尝试。 一、教育理念上,坚持育人为先 应用型人才是指厚基础、重实践、高能力、强应用的人才类型。这样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既要加强专业教育,注重“厚基础、宽领域、广适应、强能力”,也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注重“树理想、强意志、勇实践、讲奉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概论”课的专题教学,首先在教育理念上应该明确不只是理论知识的简单传授,更重要的是育人,是以提高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认识水平和道德情操为己任的。“概论”课的专题讲授应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历史进程,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帮助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