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①

房学军,马铁成,谷秀梅,李长吾

(大连工业大学,辽宁 大连 116034)

摘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完善和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文章尝试从专业设置调整、深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多层次设计人才培养途径等方面入手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人才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跃,由精英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同时也决定了高等教育必须走多样化发展的道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大致可分为学术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其中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层次,承担着为社会输出大量的各类具有专门知识的高级人才的任务。“如何应对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眼下高等教育界共同面对的一个新课题,而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理念回朔

我国高等教育依据人才类型和培养目标进行分类,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实用型三种类型。人才类型不同,所承担的任务也就不同,如研究型人才是以研究客观规律并将客观规律系统为科学理论培养为主要任务;应用型人才以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可供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操作应用的技术或方案为主要任务,强调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实用型人才主要任务是在第一线利用科学技术和操作技能直接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2%,各高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大量的地方院校比精英教育阶段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同时也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必然需求,在保证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型创新人才的同时,更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人才。如果说以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国家“985工程”和国家“211工程”等百余所大学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以培养实用型职业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那么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的600余所本科院责无旁贷应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主产区”。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跃式发展,一直以精英式教育为主的地方院校以及刚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应当重新定位,在名校与高职院校中寻找空间,“错位”发展,将突出办学特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

二、走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误区

当前,大学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高等教育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很多用人单位说“大学培养的人才不是我们所需要的,而我们真正需要的人才,现在的大学里又没有”,一方面是“人才”资源浪费,一方面则是求贤若渴,大学和企业双方都处于“人才”供需的胶着状态,这个问题除了社会因素外,实际上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有着直接关系,认清并走出人才培养中的误区是很重要的。误区之一:专业设置的盲从性。有的高校在招生中带有一定的盲从性,不能敏锐地感知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地调

①本文为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研究项目《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②作者简介:房学军(1970-),女,辽宁阜新人,大连工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整专业设置和招生数量,导致社会需求较少的专业毕业生无处可去。误区之二:重理论,轻实践。尽管很多高校都很重视“理论与实践并重”,但是在校期学生的实践动手时间很少,基于设备缺少、陈旧等实验室条件所限,大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较弱,到了企业能够马上拿得起来的大学生很少,多数人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岗位培训才能真正上岗。误区之三:教学模式僵化。很多高校的教学模式仍沿袭着从课堂到书本,从公式到做题,从背题到考试的简单重复,课堂上的“灌输式”授课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一张卷定成效的传统考核方式也促成了学生的“高分低能”,许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储备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的人才需要。误区之四:重通用,轻专才。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些课程开设多而杂,学生好像可以有很宽泛的从业空间,但对于真正需要专门人才的企业来说却又是无所适从。

大学和企业之间存在的人才供需矛盾直接反映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而解决的办法首先是从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教育部2007年1号文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成为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的六大举措之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价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即通常所说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的问题。包括了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等要素[1]。

大连工业大学建校五十年来始终坚持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立足轻纺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办学特色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在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的同时,学校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定位于:以满足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目标,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着重从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有机融合的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的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二)面向社会和行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设置

1.全面优化专业结构是学校服务定位的重要体现。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时,通过传统优势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衍生新专业,使新专业建设起点高、条件好,如以食品科学与工程、发酵工程专业为支撑,建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技术专业。按照“前沿、交叉、急需”原则,积极增设满足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需要的专业,如新增通信工程、网络工程、工业工程等专业。学校还根据行业人才需求主动调整专业方向设置,如纺织工程专业设有纺织材料与产品设计、纺织品加工工艺设计和染整技术三个柔性方向,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设有自动机械装备设计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增设公共营养专业方向等,突出了学校办学特色。

2.优化的课程体系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转变过于强调基础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想法,坚持基础教学要为专业教学服务,为相通相近学科搭建基础课程平台,提高学生的知识广延性和知识迁移性,按学科专业实际有针对性、选择性地设置基础模块,并根据专业需要,适度加大专业课程模块学时比例,提高学生从业过程的社会适应性。同时,着力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循序递进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以工科应用型本科专业为例,构建了以工程设计为主线,以科学研究和工程训练为依托,以综合实践为助推的现代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新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更加突出了操作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保证了实践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

(三)深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突破

大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不强、创新意识薄弱一直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问题。事实上,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训练并不能简单地通过课程的设置得以实现,更多地要依赖于广大教师

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意图贯穿于理论和实践的教学以及考核的各个环节设计之中。

1.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从各学科专业中选取3-5门主干课进行重点建设,调整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比例,精简理论教学内容,增加以理论学习和应用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内容,强调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内涵融合,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探索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交替递进的课程教学模式。

2.改变传统的“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和“一考定级”的学习评价方法,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研讨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等,同时推进考试方法改革,形成以引导创新思维为核心的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高级数据库应用》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试点,根据课程性质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教学单元,并设立相应的“项目训练课题”,学生分组后要以小组成员合作方式完成各项目要求,课程结业时要进行小组答辩,课程结业考核由平时表现、项目参与完成情况、答辩情况等多项内容综合给出。学生在上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极大锻炼。

(四)多层次设计人才培养途径,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人才培养途径即是实现人才培养的技术路线,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彰显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我校在个性化培养、校企合作培养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等方面作了较多的探索和实践。不仅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有效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1.个性化培养

学校深入贯彻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1999年起开始创办因材施教教改班,选拔优秀新生进入教改班学习,实施“1+3”分段培养模式;实行主辅修制,开办所有理工类、经管类和外语类辅修专业,使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完善;学校还制订了鼓励学生自主发展的优秀学生转专业等制度,从多种渠道实施个性化培养。

2.校企合作培养

学校密切与用人单位和行业研究机构的联系,坚持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培养,形成了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有效途径。

(1)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平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打通企业用人和学生就业渠道。学校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中的作用,实现校企双羸。经过与用人企业研讨和毕业生调查,学校确立了“一条线”、“三体系”、“重特色”的培养方案构建框架。“一条线”即以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三体系”即各专业以搭建“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综合素质和创新体系”三大并行和交融的体系为基本框架,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重特色”即各专业办学要充分依托学科专业在区域经济和行业领域中的优势特色,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鼓励创新,以优势求质量、以特色求发展。如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与中国华润集团在啤酒专门人才培养和用人方面达成意向,学校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设置,根据企业意见增加生物工程(啤酒方向)的专业课程,这样就缩短了学生毕业后再培训的时间,初步形成订单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2)利用和学校有着长期友好协作关系的企业建成一批条件完备、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组织各具特色的专业教学实习,如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等专业安排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生产劳动过程中全面了解专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也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学校借助校企合作平台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如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广域时代集团、索恩照明(天津)有限公司等创建“电气信息学科产学研基地”、“索恩照明工程(大连)研发中心”等教学实践基地,学生在专业实习过程中可以实际参与企业的生产技术项目,实习效果较好。

(3)本着教育要为社会和行业服务的原则,鼓励教师引入科研项目和企业实际问题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真题真做,实际上融实训、科研、就业等功能为一体。如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部分学生到“大连桑扶兰时装有限公司”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利用企业所提供的面料、设备完成的设计作品,普遍受到企业的好评,表现优秀的学生同时被企业优先录用。

(4)密切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引入社会优质资源加强实验室建设,如机械工程学院争取到东芝大连有限公司的设备赞助,引进磁鼓马达生产线、双工位注塑机、共立精机注塑模具等近千万元的设备,极大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艺术类部分专业以大连和平广场展览馆的商业舞台作为学生实践训练的

课堂,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表演)、数字媒体艺术、摄影等多个专业学生要通过服装设计、化妆、表演编排、表演、灯光媒体、摄影等多个环节的配合,才能完成一台完美的时装表演,这种实战演练使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三)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

近年来,学校不断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全方位、多领域引进境外优质教学资源。从2005年起,学校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等境外院校合作开展“2+2”本科人才合作培养项目,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在构建国际交流与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应该说,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具有多层面、整体性和系统性等特征。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也只是较初级的阶段,如何建立起能够准确反映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体系;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师的生产实践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符合的引进和用人考核机制;以及如何建立支撑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保障机制等诸多方面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双华,杜正聪.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保障条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4):95-98.

[2]杨兴林.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158,165-167.

[3]李辉,刘传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10):145-146.

[4]张炳生.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模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6):38-39.

[5]张述伟,匡国柱,孟长功.化工高等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4,(4):24-28.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惠州学院2012年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立项选题指南 本课题指南为选题的大体范围,申请者可以在本选题指南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确定申报选题。重点资助项目主要在立项项目中择优选择。 项目立项起始时间可从本年度项目实际研究的开始时间算起。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周期通常为一年,重点项目的研究周期可适当延长;教学改革项目可以按实际见效时间设计周期,通常为两年。 教学研究项目结项至少应提交项目研究报告和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研论文(增刊除外);教学改革项目结项需要提交教学改革项目完成与绩效评价报告、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改论文(增刊除外)。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构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强国的普遍经验。本类选题侧重于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研究与实践,突出创新特色与推广应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一流人才培养的优越环境或基地。重点研究我校现有人才培养的特点、问题,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资源配置,提出集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与层次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等为一体的提出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参考选题方向包括: 1-1.我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问题及对策研究 1-2.我校人才培养社会评价研究(毕业生社会需求及适应性情况) ※1-3.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与实践 ※1-4.基于职业化、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等某个视角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5.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与实践 1-6.多学科渗透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1-7.中文专业写作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1-8.服装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1-9.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精)

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查报告 目前,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结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还比较机械、保守。从课程层面看,传统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从市场供需层面来看,酒店教育受教育 传统模式及世俗偏见的影响与酒店业的需求严重脱节。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酒店教育,注重研究酒店业市场,加强与酒店的沟通、合作,借鉴国外酒店教育的经验, 科学办学定位、人才定位,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理念,构建适应时代发展、市场需求的酒店教育模式。 、建立以就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在顶岗实习的 基础上,实现轮岗定岗、五星定位。 酒店行业是服务性行业,酒店企业的从业者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酒店和酒店产品是及时消费品,所接受的是面对面的服务,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因此,酒店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就直接体现为服务质量,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操作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由于专业的实践性强,酒店企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摆在第一位,而且要提升实际操作能力的标准,以五星级酒店的标准制定实训方案。酒店服务与管理的技能训练、酒店礼仪规范尤其重要。前厅管理与 服务能力、客房管理与服务能力、餐饮管理与服务能力、康乐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非常重要。食品营养与卫生方面的知识、酒店市场营销、酒店财务 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会展概论、形体训练、计算机应用及实习、普通话的 训练、英语听说的训练等实践环节都非常重要。我们以集中训练和分散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对上述的主要课程进行训练,掌握主要的操作要 领。 完善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引导学生通过志愿者、义工、临时工等方式进行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设置专门学分。五星级酒店的实习实践是为了让学生更好 的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们在工作中所学到的实际经验必须在回到课堂教 学中以研讨会或者论坛的形式加以巩固。实习的学生们在工作环境中所学到的东 西经过进一步的消化吸收将来在他们进入最终社会时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技能。 二、引导职业导向,拓展其它技能,培养兴趣多样化。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我校预防医学专业于2007 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至今已向社会输送400 余名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现有在校生400余名。 本专业经过13年的不断探索,为适应社会经济对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需求,遵循教育部、卫生部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相关要求,借鉴兄弟院校办学经验,并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备初步创新精神、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能在疾病控制、卫生防疫、环境卫生、食品卫生监测等机构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和卫生事业管理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按照“加强实践、突出特色”的思路,不断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培养方案。总结近年来的工作,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效果如下: 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培养方案,构建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通过每年的专业实习检查和学生座谈,结合各实习单位的建议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参照《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相关课程要求,制定符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培养方案并不断完善。经过培养计划的修订,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更加准确,课程体系更加完善,行业特色更加突出。 (二)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1.开展实验教学改革 为了使学生建构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体系,专任教师开展了“整合构建预防医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如《环境卫生学》课程将原有四个分散的与水质检测相关的实验,整合为一个设计性实验,由学生事前做好实验设计,利用两天时间完成从水样采集到水质分析和消毒的全过程实验,将片段式的知识点融合,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将乳类粗脂肪、蛋白质含量测定及其卫生质量检验整合为一个综合性实验,使学生系统性掌握乳类的卫生质量及营养价值检测方法及相关指标的国家标准。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李超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广安638000) 摘要:指出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分析我国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给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若干建议,如建立多样性招录标准、深化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严格实行“宽进严出”模式和积极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等,最后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 关键词:模式;改革;可持续;实践 1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日渐暴露弊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职能,其中人才培养占据主导地位,也是高校的最初使命和基本逻辑起点,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服务社会,都是以人作为行为主体的[y。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的指导卜,为了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2] 2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小科学,导致中小学素质教育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卜举步维艰,大量优秀人才由于“分数问

题”与大学无缘。 2. 1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灌输式教学而忽视主动性学习 我国高校大多数课程的教学都是教师的一言堂,课堂也就成为了教师的独角戏,师生互动环节甚少。期末考试以教师所列“重点”为主,课程成绩也是由任课教师自行评定。在此情况卜,学生平时学习懒散,期末考试前则忙于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学生明显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听从而不会质疑,会考试而不会思考,更小会形成开创性思维,难以适应现实的工作环境[3] 2. 2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知识的广度而忽视其深度 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中,必修课很多而选修课甚少,学生小仅学习压力大,而且知识领域的广泛性导致学生回圈吞枣、浅尝辄止,没有精力和时问去深入研究和探索自己喜爱的专业课程和研究方向。课程、教学及相关管理设施小完善,使毕业生知识技能结构小合理、动手能力弱、创新精神匾乏、环境适应和职业迁移能力严重小足。因此也难以确定学习重心和专业方向,与我国社会转型、市场竞争激烈的现实及其对人才需求极小适应。 2. 3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而缺乏实践环节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绝大部分时问都集中在课堂中学习书本知识,很少接触社会实际。实验设备与实训场地小完善,实验实训制度小健全,实验实训师资力量薄弱等,也直接给实验实训教学带来巨大困难。课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探讨甚少,学习方式单一,学习效果小理想。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 陈小虎刘化君曲华昌 (南京工程学院)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人才培养层次的正确定位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发展格局,是学科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 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以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正确的定位为前提。特别是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专科学校升格及并转而来,刚跨入本科院校系列,更要通过科学的分析社会需求,正确估价自身的办学实力,主动适应外界环境来实现自身的正确定位,优化教学资源分配,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及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1. 要有明确的服务区域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由省市或行业主办, 主要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需要,服务区域比较明确。因此,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在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方向上,更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 适时地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设置专业, 调整专业方向, 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同时也可以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2. 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研究表明, 培养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的科学家和培养“改造客观世界”的工程师是高等教育, 特别是理工院校并重的两个方面。然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及社会经济发展要依靠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种人才。学术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和发现新原理, 研究客观规律,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和学科体系。工程型人才则主要从事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技能型人才则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具体完成产品的制作。当然,实际工作中,对这几类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有所交叉。因此,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所对应的学校类型也不同。对于学术型人才, 显然主要由一流大学及研究生院培养;对工程型人才, 主要由本科院校培养; 而技术员一类人才, 以前主要由中等专业学校培养, 但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 中专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下移, 因此这一类人才的培养, 目前主要由高职高专学校来承担, 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显然, 我们工科院校尤其是应用型工程类院校,培养人才的重点应是工程型人才。 从这个定位出发, 应用型本科教育要紧紧抓住“工程性”这个涵义,从工程技术性的角度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所构建的教学体系,应在注意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 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突出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 3. 人才培养类型及定位应适应社会对各类专门人才类型的需求 社会是一个大系统, 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因此人才要有合理的结构。我们到企业及生产第一线调研时,许多企业反映,目前的高等教育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在改革中加强和完善。通过调研我们认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模式落后; 教育方法呆板;理论脱离实际, 缺乏社会实践。由此而造成的后果是,虽然近几年培养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社会急需的能胜任研究、开发、设计、策划等工作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仍然是目前非常紧缺的专门人才。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也就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性质、特点,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按照目前现代化工业生产过程中按职责、岗位的分工,作为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工程、设备、产品、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与设计工作。因此,普通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摘要:当前面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逐渐形成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价值取向等新形势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转向职业化,培养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实现这个目标的策略包括在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实践教育体系和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及建设应用型师资队伍。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需要目标更新 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分为法定、部定和校定三个层面。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从专业的角度来确定,虽然也包含素质,但主要强调的是专业素质,应用型本科院校也不例外。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反映,人才培养目标还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国家、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仅强调专业素质显然难以充分表达对这类人才新的要求,已不合时宜,需要实时进行调整。 一、根据国际上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便开始向着职业化和大众性的方向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以职业为导向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可是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尚未将培养目标转向职业化,仍然固守精英教育时期的培养模式,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深度,重理论轻实践。虽然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认识并确定了职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在其人才培养实践中并未真正体现出应用性。 (一)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提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中央在2005年初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十七大报告里又再次作了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研究型高校凭借优越的教育资源和雄厚的科研实力纷纷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己任。而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培养的人才在国家经济产业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实创新态度和创新能力是一种素质,它要求人们具有一种批判精神,时刻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报告培训资料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报告 2011年7月我校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被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支持建设专业,建设期为两年。两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建设方案和任务书中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预定建设目标,开展建设工作,现将两年的改革情况总结如下。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情况 1、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确立“工(农)学结合、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成立了由行业专家、企业(合作社)技术骨干、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了项目建设调研论证机制,组建调研组,制定调研计划,先后组织3批60余人次对本地农业生产、农机生产企业、农机销售公司、农机合作社进行广泛调研,收回调研表格、问卷1500余份,形成调研报告4份。通过分析本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经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确定了主要工作岗位;分析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根据任务的典型性、重要程度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工作任务的情况、完成任务的方式归纳、整合形成行动领域;按行动领域所包含的知识、能力的相互关系构建学习领域;从职业素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方面确定学习领域能力目标,依托“校企社”共建平台,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实施“工(农)学结合、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轮实践(协岗实习):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农机作业季节,学生到合作企业、农机合作社(部分农机户学生安排回村)进行第一轮生产实践。在每个生产环节的生产实训之前,安排相关课程的学习。在生产实践中,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学生农业机械的生产、使用、销售及基本维护能力。第二轮实践(顶岗实习):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农机作业季节,学生到合作企业、农机合作社等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第二轮顶岗生产实习。在校学习期间,学生主要进行农机作业标准、农机机务管理、农机新技术等课程的学习,为第二轮生产实习做准备。在生产实习中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农业机械操作、机务管理、农机检修等项目的生产实习,强化学生的农机操作和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行业背景及需求分析 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文件的出台,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纲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确立,宝鸡市“关于加快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以及眉县关于引进高端技术产业,兴建信息化产业园区五年规划蓝图的绘制,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目前,学历教育提供的人才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我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陕西省2011年计算机职位需求3万多个。伴随我县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将达到数千人。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我县信息产业建设,我校将重点建设计算机专业,培养大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以应对人力资源岗位空缺的不利局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目标 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构建“校企对接、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推行并完善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两年建设期内,主要完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 同时,学校围绕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双线齐进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实施“订单式”培养,突出实践应用特色,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及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结合行业资格准入政策,实施毕业生的“一书多证”制度,以区域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保证,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建成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专业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产学研结合紧密,具有鲜明中职特色的示范专业。 (二)课程建设目标 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专业团队,加强校本教材、实训教材开发,建设核心课程2门,特色课程2门。完成相关实习实训教材编写。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在已有的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跟踪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网络实验室和教学环境条件的建设,加强课程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争取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准。 (三)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到企业聘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实践操作能力突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利用2年时间,培养出1名平面设计和1名网络技术专业带头人,4名核心骨干教师7名双师型教师、4名兼职教师。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分析学校原有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现状,师资队伍建设将以巩固提高现有教师队伍为主,引进高水平人才为辅的策略,同时聘请本专业优秀的校外兼课教师。将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放在专业办学的首位,树立“专业办学,师资为先”的理念。力争组建一支专兼职的专业师资队伍,逐步建立起专业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显著、专业方向明确、中青骨干为主、结构层次合理的高素质校内专任师资队伍。同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逐年派遣师资到产学合作企业进行专业调研或技术实践,或参加专业性的技术研讨会,或参加技术培训学习,进一步加强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的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大讨论心得体会

给理论安装飞翔的翅膀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 1. 引言 当黑暗的中世纪在蔓延的时候,西方人接受并完全接受了宗教结论和经院哲学,他们匍匐在神灵与“圣人”的面前,彻底相信知识已经完全被发现和创造。在自然哲学和世界观上,有绝对正确的亚里斯多德;在医学上有神圣的格林。人们认为,一切知识都由上帝和前人准备好了,只要去学习就行了。但是,1214年一个叛逆的异教徒罗吉尔〃培根在严谨肃穆的英国出生了。就是这个人,几乎付出了一生的监禁生涯,但是,他把那黑色的、愚蠢而又专权的大幕撕开了一道裂口,让科学的光芒,那不屈的真理照了进来。罗吉尔〃培根就是那位被认为是西方实证主义的鼻祖的人[1]。 作为一种具有明确规定的哲学思潮,实证主义开始于19世纪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实证哲学”。但作为一种哲学传统,实证主义却根臵于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之中。根据当代波兰哲学史家科拉可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的分析,古希腊斯多亚学派的怀疑论提出的一种现象主义观点应当被看作实证主义的雏形,这种观点认为,经验能够使我们确定给定的对象是否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外表,但我们却无法由此推断对象事实上的确正如它的外表所呈现的一样,因而我们必须区分经验材料的真实内容与我们由此推断的事物自身具有的性质。中世纪晚期的罗杰尔〃培根和奥康的思想,同样表达了一种关于人类认识范围和有效性的实证主义观点,他们在与目的论神学的论战中强调了人类技术对自然的控制作用:如罗杰尔〃培根就明确指出,知识的价值只能用使用的效果加以衡量,而获得知识的唯一合理手段就是实验和几何推演;奥康以“极端唯名论”的方式提出的“奥康剃刀”清除了一切被认为是不必要的实体,严格区分了尘世的知识和宗教的信仰,认为后者是无法证明的,也是无需证明的[2]。 尤为重要的是实证主义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

国内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国内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摘要:随着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问题日益突出。在对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基础上,从录取培养机制、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育管理、科研及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分析对比国内外高校的不同之处,提出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不足。 关键字: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 0 引言 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及网络通信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已经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突出的表现在人才的竞争上,要想取得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持续竞争力,必须注重高级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加强素质教育,倡导个性张扬,构建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代高等教育和人才发展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一种应试教育,而这种教育造成我国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已是不争的事实。2005年,11名内地高考“状元”在面试环节被香港大学拒之门外,港大提出的理由是不愿录取“书呆子” [1] 。 因此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改革的课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运行方式[2] 。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三大属性:一是指导性,必须有一定的教育理念作指导,它制约着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二是全程性,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均是其体现;三是标准性,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范型性和可操作性。归根结底,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堵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1 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实施方案

2014年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实施方案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学院省级高职品牌师范院校动员暨工作安排会议精神,认真做好《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建设方案》中关于2014年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相关工作,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书》中2014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相关任务,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 项目组组长:梁尔涛 成员:王记生张艳丽王卓亚廉洁刘杰李海安 项目组下设六个分项目组,分别是: 1.人文财经系项目组(组长:张艳丽) 2.艺术系项目组(组长:李海安) 3.机电工程系项目组(组长:王卓亚) 4.信息工程系项目组(组长:刘杰) 5.建筑工程系项目组(组长:廉洁) 6.基础部项目组(组长:王记生) 二、建设任务 (一)根据《建设任务书》中的相关内容,2014年本项目组主要拟完成以下两项工作: 1.以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主要包括:一、从学院宏观层面上,探索构建“2412”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期间,两年完成必要的理论知识教学,完成课程分散实训、课程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四个实践教学环节,最后一年顶岗实习,获取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二、工科专业重点探索“三位一体”和“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企业和学生三位一体,岗课结合、校企结合、双证结合三结合。三、文、管、艺术类专业重点探索“教—学-—做”一体化,做中教与做中学等人才培养模式。 2.引入行业企业标准,重新设计专业建设标准和课程体系。项目建设期内,学院将邀请行业、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与专业建设标准制定和课程体系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① 房学军,马铁成,谷秀梅,李长吾 (大连工业大学,辽宁 大连 116034) 摘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完善和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文章尝试从专业设置调整、深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多层次设计人才培养途径等方面入手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人才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跃,由精英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同时也决定了高等教育必须走多样化发展的道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大致可分为学术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其中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层次,承担着为社会输出大量的各类具有专门知识的高级人才的任务。“如何应对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眼下高等教育界共同面对的一个新课题,而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理念回朔 我国高等教育依据人才类型和培养目标进行分类,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实用型三种类型。人才类型不同,所承担的任务也就不同,如研究型人才是以研究客观规律并将客观规律系统为科学理论培养为主要任务;应用型人才以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可供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操作应用的技术或方案为主要任务,强调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实用型人才主要任务是在第一线利用科学技术和操作技能直接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2%,各高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大量的地方院校比精英教育阶段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同时也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必然需求,在保证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型创新人才的同时,更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人才。如果说以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国家“985工程”和国家“211工程”等百余所大学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以培养实用型职业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那么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的600余所本科院责无旁贷应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主产区”。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跃式发展,一直以精英式教育为主的地方院校以及刚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应当重新定位,在名校与高职院校中寻找空间,“错位”发展,将突出办学特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 二、走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误区 当前,大学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高等教育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很多用人单位说“大学培养的人才不是我们所需要的,而我们真正需要的人才,现在的大学里又没有”,一方面是“人才”资源浪费,一方面则是求贤若渴,大学和企业双方都处于“人才”供需的胶着状态,这个问题除了社会因素外,实际上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有着直接关系,认清并走出人才培养中的误区是很重要的。误区之一:专业设置的盲从性。有的高校在招生中带有一定的盲从性,不能敏锐地感知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地调 ①本文为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研究项目《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②作者简介:房学军(1970-),女,辽宁阜新人,大连工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应用型人才培养浅谈

应用型人才培养浅谈 ---以郑州科技学院为例 摘要:本文以郑州科技学院为例,探索与实践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社会需求,以提高人才质量为培养目的,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强化能力培养,走特色办学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是与理论型人才相比较而言的人才类型。在知识方面,要求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在能力方面,不仅要有较强的应用实践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学生作为学校生产出的产品,学到的知识和能力不仅能够实用而且还要有发展后劲。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是大学生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如何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院自建院伊始,便确立着力培养富于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因此,几年来,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育为重点,注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了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我们制定了较完善的实践教学培养计划,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并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努力创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真实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构一个新型的课程体系,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积极实践的核心。我校将课程体系的基本取向定位为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名校和兄弟院校课程体系的优点,优化设计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兼顾了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其特点在于:第一,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突出了非专业课程的比重,专业口径被拓宽,学院的整个专业结构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与此同时,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实践报告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 入学时刻:_________ 试点单位:_________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制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实践要求 一、实践内容 要求学生在教案的撰写过程中,能运用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在正确明白得教学理论和原则指导下,反思自己所接触的课程与教学实践,解决实际教学中所显现的具体问题。具体要求如下: 1、把握课程与教学的差不多概念。运用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问题,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水平,如运用调查研究法,调查教师参与新课程过程中显现的哪些问题,缘故有哪些,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教师自身、学校资源等方面对新课程推行的阻碍;如观看研究法,发觉教学中显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熟练把握并运用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置,结合学科教学,把握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如基础知识、差不多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作好三个目标的和谐,专门是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个目标的实现。把握课程与教学评判的模式及方法,结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推行,把握常见的课程评判模式、教学评判方法,如目标评判模式、外观评判模式、CIPP评判模式、自然探究评判模式。结合学科教学,把握常见教学评判方法,如测验、档案袋评判、课堂观看,要紧关注一下档案袋评判方法,对推行新课程教学、促进学生进展及督促教师自身水平提高都有比较好的作用,具体要求可参考书本。 3、了解课程内容、课程类型与结构的差不多理论,关注课程设计的取向及模式。结合新课程的推行,为课程实施提供可参考的策略。结合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作好本校的校本课程开发。 4、借鉴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如国内的教学模式,引导——发觉教学模式、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等;国外教学模式,把握学习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等。调整教学手段,基于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多的采纳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运算机、网络等,以便及时吸纳最新的信息和研究成果。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通过语言与非语言表达、板书、结课与导课的艺术,生动形象的展现新课程的内容。 总之,在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撰写教案,结合自身教学体会,注意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二实践形式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教学体验,依据课程与教学设计方法、教学模式等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陕西省机电技工学校 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汽车检测与维修项目组 2016年3月 目录 引言 (3) 1.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现状分析 (4)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现状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5) 2.汽车维修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 (6) 汽车行业发展调查 (7) 汽车维修专业领域人才需求分析 (7) 3.人才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与目标 (8) 基本思路 (8) 改革目标 (8) 4.办学模式的改革 (10) 办学模式改革的总体框架 (10) 办学模式改革的组织实施 (11) 5.课程模式改革 (12) 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12)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架构 (13)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14) 6.教学模式改革 (15) 教学组织与实施模式改革 (15) 教学手段与方法 (15) 7.教学设施与环境改革 (16) 建立适应新课程体系的多元实训模式 (16) 教学设备与设施配置 (17) 8.教师队伍建设 (17) 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 (17) 专业带头人的培养 (17) 骨干教师的培养 (17) 双师型教师培养 (18)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18) 9.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创新 (18) 10.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预期效益 (19) 陕西省机电技工学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引言 为了使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对汽车维修中、高层次技能

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推动下,积极开展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按照学校“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校企互动、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指导思想,确立以培养用人单位满意的品学兼优的汽车维修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构建汽车维修专业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适应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需要和汽车行业人才大量需求的需要,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社会生产力转化的中枢,为社会输送企业真正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实现职业教育宗旨,真正体现职业教学的价值。 结合行业人才需求、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院校调研分析报告及我校现在开设的专业现状,特编制本方案,以期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和办学水平,使学校的发展更具特色,竞争优势更加突出,使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在渭南地区乃陕西省均具有较强竞争力。 1.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现状分析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现状 我校汽车维修专业设立至今已近10年,是学校的特色专业,为长足、重点发展汽车维修类专业,学校于****年成立“汽修教研室”。汽修教研室现共有2个专业(层次及专业方向):汽车维修(中级工班)、汽车维修(高级工班),有高级工、中级工、短期培训等多层次培养模式。汽车维修专业已被确定为我校今后重点支持发展的专业。 学生情况 汽车维修专业开办至今,累积毕业生达****多人,目前在校生共***人。近两年在校生人数保持**%的增长幅度,就业率始终保持在**%以上。**%以上毕业生就业于本(外)地,主要在汽车制造、维修保养、美容配件等企业从事相关工作,大多数已成为企业汽车生产、维修服务工作岗位的主力军,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满意率达**%。近两年在参加的省市各类技能大赛中,共有**人次获得一、二、三等奖。

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

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语文教育的创新与实践分校: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稿日期: 1

目录 第一章语文教育改革中的“职业化” (3) 一、教材选文的职业化倾向 (3) 二、传统选文的职业化发掘 (4) 三、课外辅导的职业化眼光 (5) 四、课外辅导的职业化眼光 (5) 第二章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教学 (6) 一、新课标实行后语文教育教学转变的必然性 (6) 二、新课标下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6) 第三章语文教育本体的回归 (7) 一、语文教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8) 二、语文教育民族化性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9) 三、语文教育民族化是学生个体健康发展的需要 (10) 四、语文教育民族化也是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12) 参考文献 (13) 2

语文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栾丹 摘要:语文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新发展之中,如何为“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服 务,如何为“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服务,是我们新的探索方向。基于对市场的考察,结合教学大纲中确定的教育目标,我们选择了以“培养学生职业化素质”为核心的总路径,并拓展到“现实化”、“社会化”、“生活化”等各个领域,以期最终实现接触社会、了解职业、积极学习、创建高品质人生的终极目标。语文教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语文教育的民族性却在逐渐地丢失或淡化,其发展也因此陷入了困惑之中。民族化是语文教育的根本,语文教育民族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个体成长的需要、语文学科自身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语文教改,语文教育,职业化,课程改革,民族化 第一章、语文教育改革中的“职业化” 我们都发现,在职业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教学现象,就是语文教学在现今职业教育里逐渐被边缘化。在教学实践中,传统教学的理念、方法和内容等,不适合社会要求和学生需要,从而导致学科地位进一步弱化,成了中职教育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对于教师而言,在具体教学操作上也逐渐失去了可以借鉴的前例,很难寻找切实可行的具体操作模式和针对性强而有吸引力的教学设计。这使得语文课,老师不愿意讲,学生不愿意听,课上起来又似乎没什么用处,也似乎起不到真正应该有的作用。 而语文真的走到了中职语文教学的终点了吗?显然不是。现今社会上大批劳动者,生活上、心理上产生的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社会劳动者的劳动素质、社会公德以及对祖国文化、文字的认同感等等。这些都成为正在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一旦发展起来,必将成为危害社会安定、团结、稳定的“痼疾”。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这是我们对中华“民族之根”的认同,这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必要根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GDP指数的上扬,也不仅仅是高楼大厦、华宅汽车,而是建立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成长之上的,是亿万社会劳动者的生活富裕、心理富足的生活愿景。 对此,语文教学必须寻找新的出路,才能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大潮之中,建设文化的高地,形成对现代化的伟大促进力。而新的出路在哪里呢? 语文教学大纲表明,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新的时代,为语文教学提出职业化的新方向、新要求:培养社会需要的劳动者,引导学生接受优秀历史文化的熏陶,提高全面素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一、教材选文的职业化倾向 新的教材首先应该适应社会、时代和学生的实际。新的教学改革现在已经深入到现今教育的各个层面之中,在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中,我们也应该客观分析社会的要求、时代的特征和当今学生的心理实际。 3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概论”课专题化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概论”课专题化教学改革[摘要]文章讨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概论”课专题化教学改革,分别从 教育理念、专题设计、专题讲授、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式、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概论”课专题化教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盐城师范学院校级教学研究课题立项重点课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概论’课专题化教学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3YCTCJY005) 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切实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盐城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校”)2012年开展了关于教育思想的大讨论,提出我校作为地方本科高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学校转型发展的目标追求是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能力为标志、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构建体现时代性特点、区域特色的发展新模式,完成有多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应用型大学的战略转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也应适应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正是在此背景下,从2012年秋学期开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首先进行专题化教学改革尝试。 一、教育理念上,坚持育人为先 应用型人才是指厚基础、重实践、高能力、强应用的人才类型。这样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既要加强专业教育,注重“厚基础、宽领域、广适应、强能力”,也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注重“树理想、强意志、勇实践、讲奉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概论”课的专题教学,首先在教育理念上应该明确不只是理论知识的简单传授,更重要的是育人,是以提高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认识水平和道德情操为己任的。“概论”课的专题讲授应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历史进程,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帮助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科学总结材料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科学总结材料王瑞芳戴一峰林育兹朱智强苏新春李兰英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总结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王瑞芳、戴一峰、林育兹、朱智强、苏新春、李兰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型、多元化办学局面的形成,我国众多高等院校理应分别类型与层次,选择不同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办学定位,注重特色办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我院自建院伊始,便确立“以有效教学见长”,着力培养富于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因此,几年来,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确立“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12字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育为重点,注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 一、努力创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真实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构一个新型的课程体系,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积极实践的核心。我院将课程体系的基本取向定位为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名校和兄弟院校课程体系的优点,重新设计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几年来,我院课程体系的建设经历了两次规范与创新,由此形成一个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

系在兼顾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将所有的课程划分为3-4大模块,每个模块各包括2-3个课程类别,即课程组,每个课程组则包括若干门课程。其突出特点在于:第一,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突出了非专业课程的比重,专业课与非专业课的比例把握在50:50左右,专业口径被拓宽,学院的整个专业结构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与此同时,为了使学生能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获得更大的课程选择空间,获得更多身心健康自由发展的机会,我院大幅度增加选修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被掌握在40:60左右(不包括基本技能课)。第二,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人才培养更具社会适应性。为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训练,在课程体系中大大提高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文科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理工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35%.同时还创新性地设置“教学实践周”,将每学年第二学期的最后两周定为“教学实践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如2008年7月的“教学实践周”,各系都根据自己的教学特色,对实践周的教学活动进行细心的设计与安排,在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热情、增进理论学习积极性上取得显著成效。国际经贸系电子商务专业在实践周期间将学生按项目分组实践,其中一组学生完成的“上海埃森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电子商务规划”项目得到该公司认可并采用。 为确保上述课程体系的有效、有序实施,我们还加大相关基础建设的力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