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模式与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模式与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模式与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模式与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与实践

陈小虎1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167)

摘要: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知识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

大众化背景下的共同选择和普遍趋势,依据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及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多样化人才的现实需求,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我国是大势所趋。文章在系统分析了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的基础上,科学界定了“应用型本科教育”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建构创新性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规律性培养体系

The connotation and it’s cultivate system design of the applicati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Chenxiaohu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of Jiangsu 211167) Abstract: application education is the common choice of the developed country in the knowledge society. Based the trade and our nation’s needs, its also

must to be in our nation. the article ascertain its’concep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its connotation. On this condition to design the system

of application undergraduates.

Key-words: the applicati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ule cultivate system

21世纪,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层涵义是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多元化和多样性。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知识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共同选择和普遍趋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依据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及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多样化人才的现实需求,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我国是大势所趋。我们经过国内外比较研究和实践探索,研究总结出“应用型本科教育”及其办学规律,并

1陈小虎,(1962—),男,汉族,河北安新人,南京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高等教育管理

在此基础上致力于构建创新性“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

根据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专业性教育,它的性质、任务和功能发挥必然也必须受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和限制,同时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是20世纪人类在高等教育领域创造的最伟大成果之一。”20世纪50-6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经济发展、国家转型和教育民主化思潮等因素的联合推动作用下,世界经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出现了一个规模高速扩张时期。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推动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之一。按照大众高等教育理论首倡者,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的观点,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和普及化阶段的递进,高等教育的功能也随着发生重大变化。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治国英才和学术英才,高等教育还是有钱者或智力上具有卓越天赋者的特权。而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从满足培养少数英才的国家需求转向同时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和公民个人需求。高等教育的主体不再是培养精英人才,而是着重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专门人才。进入普及化阶段后,高等教育向所有想上大学的人开放,其功能进一步多样化,它与现实社会的各种需求联系更加紧密。因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马丁〃特罗提到的一个最重要的变化倾向是多样化,不仅表现为课程的多样化、教师成分的多样化、高等教育机构的多样化、学生经历的多样化、学生接受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以及高等教

育资金来源模式的多样化等,而且他认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就不能再使用过去的精英高等教育的评价标准,而必须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标准。适应社会不同需要和不同学生需要的新的高等教育机构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以及未来的职业取向上,都与传统的高等教育是格格不入的,根本无法用传统的标准来衡量,因而必须建立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精英高等教育的新的质量标准。为此,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所指出的: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必须趋向多样化。

不久之前,在联合教科文总部巴黎召开了自1998年以来又一次规模盛大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在这次高等教育大会上,有148个国家的教育部长以及众多的高等教育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来参与这次盛会,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等教育新动力社会变革和发展研究》,这个大会里边有一个重要的报告,这个报告指出,对世界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的政策提出了七大动力,第一是需求,第二是多样化,第三是机制合作,第四是终身学习,第五是通信和信息技术,第六是社会责任,最后是政府角色的变化。我们注意到,这次大会有个总结性的宣言,这次宣言有这样一个表述:从99年到现在,世界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激增了50%,2006年在校生高校数比1999年增加了5100万,这是报告给出的一个数字。与此相适应,我们中国高等教育恰好也是从99年连续十年的高速发展,这个使我们高等在校生规模增加了3.5

倍,是世界高等教育平均增长速度的7倍。

3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十年的中国高等教育高速发展,使中国高等教育这样的一个数字成为我们高等教育界大家的共识或者说比较耳熟能详的数字,这就是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在校生人数位居世界第二,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经超过7000万人,中国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员数量居世界第二,中国高等教育完成了历史性的跃升,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高等教育大国。这是我们高等教育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获得的伟大的成就。那么这样的一个发展的阶段性、标志性的成就,就使我们可以得出下面四个结论。

第一,经过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进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国,这个大家有共识。

第二,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开始走出了模仿和跟踪的阶段,进入了从完全追赶型的发展战略向追踪和自主发展并重的这样一个发展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开始影响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三,中国高等教育要从一个目标迈向另一个伟大的目标,这就是从高等教育大国开始迈向高等教育强国,这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一个新的使命。

第四,中国高等教育由于具有了这样的一个规模实力,中国高等教育正在或者说刚刚开始成为中国科技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动力源。

温总理在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题的一篇文章中明确地提

出,要确立教育兴国,教育立国,教育强国的战略,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国家使命。在去年年底第十七次全国党的高校工作会上,习近平副主席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任务。早在2007年的时候,陈至立副委员长在领导我们中国教育主要工作的时候,在教育部的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我国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创新能力、创建创新性国家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刘延东国务委员在去年会议里明确提出,要将完善学位制度和提高学位水平的工作要求,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时代要求联系起来,因此我们说中国教育有了一项新的使命,这就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又提出了新的任务,我们可以概括成要曾为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动力源。

因此,以上可以传递给我们这样一个信息,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深刻影响和改变了社会的发展。正如,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报告所宣称的,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动力机制已经发生变革,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满足这一变革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政策性文件》中指出:“各国政府和高等院校本身都已经或者正在对高等院校的结构与形式以及教学、训练和学习方法等进行深刻的变革,这样做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几乎世界各地的高等教育都取向多样化。”多样化是相对于单一结构而言的,作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它

既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今天,没有哪一类高等学校能够全面满足社会各方面、各层次的需求,也没有哪一所高等学校能够接纳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和学习意愿差异甚大的所有学生,正如美国学者布鲁贝克所言:“一所大学如果试图办成满足所有人需要的万能机构,那不是骗人,就是愚蠢。”因此,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都促使高等教育由单一走向多样化,即由仅仅为少数精英服务并以学术为准绳的传统大学结构形式,向多样化的,由不同规模、层次、学科结构和办学形式的高等学校构成的系统发展,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应对社会需求和大众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应答。另一方面,我国的大众高等教育发展和向普及化方向迈进,以及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创新型国家战略等都必然要求我国在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面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在实现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进程中,高等教育如何积极变革和应对,如何在学习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在传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主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使命。建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的有效机制,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便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在新世纪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不仅可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而且可以解决当前业已出现的高等教育发展与人才需求相脱节的矛盾,实现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真正构建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科学界定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体系,是与传统科学教育体系相对应的应用教育体系

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不外乎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世界主要是科学活动,改造世界主要是工程活动,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要借助一定的手段、方法和工具,即技术活动。关于科学、工程技术的关系,技术哲学家们早已对之做出了种种规定,但不管这些规定之间差别如何大,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技术是有别于科学的一个体系。科学的作用在于理解,以发现和创新为核心,工程技术的作用在于实践,以建设和应用为核心1,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我们决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美国教育家费依屈克(H.A. Foechek)早在1965年,就预言:“在将来某一时候,大学本科水平上可能至少有四种基本类型的学士学位教学计划——科学类(science)、工程科学类(engineering science)、工程类(engineering)和工程技术类(engineering technology)”。因而,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科学活动形成科学体系,对应于科学教育,科学体系由命题和概念构成,科学教育以基础知识和学科为主线;工程技术活动形成工程技术体系,工程技术体系由活动和实践构成,对应于工程技术教育,其教育内容以工程项目或生产流程为主线。它们分别以培养科学型、工程型和技术型人才为主。因而,应用型教育不同于以注重学理的科学教育体系,是强调应用的工程技术教育体系。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应用型教育的主体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不断演化提升的产物。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科学和技术在社会经济生产领域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和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决定了此时的应用型人才是生产过程中的中底端技术工人,并相应的产生了以初级和中级技术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应用型教育。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技术研发成为推动知识经济产业和信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因此,在当今及未来,需要更强调那些处于基础自然科学与实用型科目之间的技术型科学学科。”2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社会生产结构的变革,技术职业的能级和层次提高,推动着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和层级的提高,促进了应用型教育层次的高移,产生了本科层次的应用型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性技术人才类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是应用型人才的主体和核心,相应的以本科层次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培养为主体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成为了应用型教育的主体和中心环节。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某一专门技术领域的专门技术人才为主,是以应用为目的的专业性通才教育。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专业性通才教育,它既关注学生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储备,即科学家素质的塑造,以为学生未来长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更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是为学生进入现实和未来市场就业或创业做准备的教育,即工程师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它所关注的焦点,在于尽可能地提高受教育者适应当前与

未来产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创新性能力,因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突出表现在实践动手能力强、基础知识实、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快、创新意识高、综合素质好的高层次的实用性、技能性、职业性的专才基础之上的通才教育。

(四)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应用工程师和职业工程师为培养目标,是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能养成的科学统一与有机结合。

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为主,其培养目标是以应用为目的,以解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现场问题为主的职业性工程师,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应用工程师。因而,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为进入应用科学和现代技术领域就业的学生提供学术和职业准备的教育。它不仅强调对科学和技术等基础理论的学习,以获得未来发展的“学位和学术通行证”,更强调对于通向未来职业和行业的相关技能的训练,即获得“能力和技能通行证”。因而,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能养成的科学统一与有机结合。

(五)应用型本科教育应以高新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为主攻方向和主要特征。

传统的学术型教育以“认识世界”为己任,其科学研究指导思想是“学术中心”价值观,“基础研究的实施不考虑实际结果”,强调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和发现新原理,研究客观规律,并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和学科体系;而应用型本科教育则以“改造世界”为己任,以“学术资本主义”为追求,强调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

现实需要,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为重点,主动将基础研究和教学与产业创新结合在一起,着重于将科学认识和科学规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强调知识的资本化和研究的市场化,并在此过程中,日益向“创业型”大学迈进。

(六)应用型本科教育从组织形式及培养过程上应高度关注与社会的融合。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适应和满足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需求的直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技术实践需求的教育,建立以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的教育思想。应用型本科教育与社会的融合,意味着应用型本科教育必须确立“四用”原则,首先要明确其培养的学生的社会目标指向性,即解决“为谁所用”;其次,是必须强调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用新和新用”,有用,即应用型本科教育所学专业知识和能力具有系统性、适时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能够解决社会和行业发展当前及今后的需求,能够为学生进入职业领域发挥作用,即教育内容的有用性;用新,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将代表当前社会和行业发展最前沿、最尖端、最先进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以创新性过程传授给学生,即教育过程的先进性;新用,应用型本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将最新知识、技术、方法和工艺等加以创造性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即教育结果的创新性。以使应用型人才的知识、技能与不断发展的社会要求相适应,真正将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与满足社会需求相融合。

(七)应用型本科教育从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应高度重视与企业的深层联合。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已经由物质资源转换为知识与智力资源,特别是技术创新和新产品、新服务以及新公司的兴起。企业正日渐成为知识生产与创新的主体。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司的盈利方式已经发生了重要的新变化,早期的公司主要是从事非常专业的某个领域的研发,而现在公司的研究更多的放在产品上,而把专业的和基础的研究交给大学,企业主要是借助大学的基础研究在不同的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和在各个领域开发新产品,并以此获得更多的利润,这样大学就和企业建立了新的联系。因而,作为以技术教育及技术研发为己任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开展技术研发,服务于企业,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必然要求。正如美国的著名的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分析大学与社会外部关系的历史发展进程时指出:“大学—宗教团体的关系已成为历史陈迹;大学—国家的关系也正在产生急剧的变化;展望未来,将产生最激动人心的管理方法—高等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3(八)应用型教育应形成从初级到高级的完整的专业学位体系。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世界100多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及其类型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将国际教育从学前教育到博士生教育共分为6级,其中序数5相当于大学专科、本科和硕士生教育阶段,其中又区分为5A和5B两类,5A是理论型的大学教育,相当于大学本科;5B是实用技术

型教育,相当于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而5A类有又具体区分为5A1和5A2两种类型,5A1是按学科分设专业,一般是为研究做准备的,相当于我国“理论性、研究型”本科教育,而5A2是按行业分设专业,一般是指从事高科技要求的专业教育,培养各行各业的高级专业人才,相当于我们的应用型本科教育。4由此可见,作为一种人才类型,应用型人才应形成从初级到高级的合理结构,作为对应的教育机构,应用型教育应形成从学士学位到博士学位的完整的专业学位体系,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层次与能级提升的需求。

在对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界定如下: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为主,是为学生提供学术和职业准备,以培养应用科学和现代技术领域的高级管理岗位上的工程师和技术师为目标,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应用教育体系。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不同于科学教育体系的应用教育体系。相应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构建的是一种在培养理念、专业设臵、课程体系、师资构成、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人才质量评价方式等不同于传统学术性、理论型人才培养的全新的应用型创新性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

(一)以“应用”为主导的人才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

传统的人才培养是一种精英主义教育理念,是“为人类未来生活做准备”的闲暇教育观。在这种教育理念下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是高等学校的独特任务和使命,其培养目标是按照高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和科学知识的发展规律,培养学术性、理论型的研究型精英人才。

而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它关注的是为“人类未来职业生涯做准备”的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理念在现实中的弘扬和发展。因而其培养目标不是传统的学科和学术本位的,相反是对接现实,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产与劳动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教育,它更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强调具备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强调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而且具有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就业竞争能力,具备更高的适应社会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即生活和生存能力,培养的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

(二)以“职业元素”为中介构建专业及课程设臵

传统的学术性、理论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学科要求及学术发展的规律进行学科教育及其相应的课程体系设臵。关注的是知识和学术本身的发展,强调理论知识传承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学术知识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而相对忽视社会的需要和企业的需求,更无视受教育者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与养成,即这种学科导向的专业及课程设臵体系,更多关注的是“进口”而不是“出口”,更多关注的是“理想”而不是“现实”,从而不可避免的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现实和就业市场的严重脱节。

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以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为导向的专业教育,为了满足人才的多样化要求和企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强调按照行业、产业和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知识,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学科知识重组,紧随工业发展步伐组建“实基础、适口径、强素能、多方向”的强调行业适用性和较强现实针对性的课程活动模块组合。在遵循学科和知识内在联系规律的基础上,强调从实际出发,根据工业和企业界不断变动的职业和岗位需求设臵灵活性专业和构建课程,不仅关注“进口”与“过程”,更注重“出口”。因而,在设臵专业和课程体系时,强调由企业代表、学科、专业专家代表、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等组成的专业及课程设臵委员会,充分调查分析不断变化的市场、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模式的要求,结合现代企业人才的“职业元素”需求和本学科专业的具体学术要求灵活的制定和修改专业设臵以及课程体系方案。

具体而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重视将社会与市场上要求的应用型注册师、工程师、设计师等的岗位与职业标准,分为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长课程。普通教育课程要求在不削弱本科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能反映专业和就业市场发展潮流的内容,突出基础理论教学的工程应用特色,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核心课程强调专业基础性和本科的规格要求,努力拓宽学生的专业面,增强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专长课程,则突破按学科方向分模块的传统思维,结合就业市场,尤其

是产业结构人才需求来设臵,进一步加大实践和应用的比例,强化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培养和训练,注重职业素质的养成。一般而言,普通教育课程占30%,专业核心课程占50%,而专长课程则占到20%。(三)以产学融合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过程

传统的学术性、理论型人才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互相分裂的两段式培养。一般而言,理论教学环节的比重要大于实践教学环节,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仅目标、任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有差别,而且由不同的教师分别担任。担任理论教学任务的教师大多直接来自高校,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基础研究能力,但是相对缺乏实践经验,不了解学生将要面对的未来职业及实际工作岗位需要,因而,理论教学的主要任务集中在理论基础知识,教育方式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环节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处于从属地位,其作用和职能不是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主要是通过实践观摩与训练加深基础理论的学习与知识的深化和拓展。

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以产学融合为主要特征和途径。以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与企业的用人机制实现“零距离”融通,使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与企业的大学计划实现“无缝对接”。

应用型本科教育建立的是一支既能教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建立一支比例在30%以上的专兼职结合的来自行业和企业的技术骨干队伍。这些技术骨干要担任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师,必须具有在工业界担任5年以上某大领域的某大型企业的中层领导或技术骨干,正在从事管理、领导及

尖端技术的开发研制工作。这种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基础理论素养和较强的研究能力,而且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与企业界密切进行科研工作和技术开发工作,以保证自己在理论和技术方面的领先性。在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教学有鲜明的实践导向,不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抽象性,不把过多的时间用于原理的推导和分析,而是结合学生未来岗位要求与职业实践需求强调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和其他领域。教育方式也不再是传统的课堂讲授,而是以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参与式学习、项目教学为主,以课外生产实践、课外科技活动等素质养成平台为辅助,构建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生动活泼的,强调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关注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协同发展。

同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也不再是互相分裂的不同阶段,而是一定条件下的和谐统一。这种统一的前提条件就是,让学生直接融合企业的生产实践,使学生进入真实的企业现场环境中,真正做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贯彻产学研合作,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参与的原则,采用工学交替,定岗实践的方法,其根本的特征是学生要顶岗从事实际工作,其工作有明确的要求和责任,不能只是旁观,要以一个职业人的身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用人单位实际岗位的工作,为企业创造实际价值。在这个过程中,由经验丰富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者指导完成一定的工程设计任务,学校的教师与指导员负责密切配合企业,协助指导学生完成实习实践任务。这种实习实践时间较长,包含多个工作学期,大多的实习实践是与毕业设

计紧密相连的,毕业设计选题一般是解决企业实际运行和管理过程中的真实课题,根据企业实际工作确定选题,并在相应岗位上进行实验探索,最后完成毕业设计和论文,这既是一个实习实践过程,同时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在这种产学融合的教育模式中,真正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堂真正延伸到企业生产的第一线,变企业的生产车间为学生实践的大课堂;同时通过多种有效方式的融合,使企业的工程师成为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教师,将反映企业与岗位的职业要求与培训延伸到学校的课堂,使学校的课堂成为应用型人才真实岗位与职业训练的车间。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学以致用,深化了理论知识,锻炼了工程技能,受到了真正的企业教育和就业教育,把传统的、单纯的“授业型”继承性教育转向全方位的“育才型”创造性教育,把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实践实习转为脚踏实地的工程训练,从而保证了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四)以能力主导的多元化考核制度与评价方式

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过程决定了考核制度与评价方式的差异。传统的学术性、理论型人才考核及其质量评价方式是学科导向、以知识为本的考核与评价体系,这种考核主要是通过理论考试方式,考察的重点主要是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从事科学研究能力与潜力的水平。由于学生的课程学习、实践教学甚至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选题等都是围绕学科基础知识所开展,并且是在学校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理所当然的这种考核与评价是由学校所组织和管理的,教

师在其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是一种封闭式的人才质量考核制度和评价方式。

与此相对应的是,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实施的是一种能力为本的教育,其人才考核与评价也改变了传统的仅凭一张试卷成绩评价学生质量的做法,实行知识、技能、能力的综合考核,建立以应用能力考核为主的质量考核和评价体系,其特点是充分重视企业技术人员的参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是一种开放式、灵活性、个体性的质量考核与评价方式。具体而言,在基础理论考核方面,虽然仍由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师在此过程中仍居于主导地位,但是考核与评价方式却变过去以考试方式考核学生知识记忆与复述能力为注重考核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力和创新性;由于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实习实践比重要大于理论教学比重,同时,学生的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等大多是在融合企业的真实环境中进行,而且大部分学生的第一个工作是在所实习和进行毕业设计的企业中,因而,合作企业也高度重视对学生质量的考核与评价,所以学生实习期间和毕业设计的评价在学生质量考核与评价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因为这期间的评价重点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所以主要靠企业技术人员和指导人员或带班师傅的鉴定和企业出具的证明来进行,其考核方式也从传统的假对象假操作或在仿真环境下的模拟操作转换为真实的企业工作现场,采取实际操作、工艺制作、故障处理以及工程师参与答辩等方式,针对实际问题考核学生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

的能力。并结合学生知识考核成绩,技能掌握程度等级、专项能力考核成绩以及学习态度和创新创造能力等级等综合考评基础上确定学生系统的质量考核与评价体系。

注释:

1、[联邦德国] F〃拉普著,刘武等译:《技术哲学导论》,辽宁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8页

2、安德斯〃弗洛德施特洛姆,“大学创新如何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以瑞典为例”摘自国家行政学院网页

3、转引自蔡克勇.校企合作: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J]求是,1998,(6):38-41

4、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3):5-9

1

2

3

4

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

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 针对《基础会计》课程的特点,结合在教学中的经验,从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组织案例教学、会计教师队伍建设、基础会计考核方法和校企合作五个方面着手,浅谈如何提高《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 标签:基础会计;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校企合作 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首先应聘的是会计工作,从事基础的会计账务处理。校企之间面临的关键问题就是应届毕业生与企业衔接不上,毕业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差。《基础会计》是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后期相关会计课程的基础,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以后一系列专业课程的学习。另外,《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相关课程里操作性较强的一门课,是会计专业学生掌握做账基本技能的重要学科,掌握好基础会计里做账的基本技能,对学生毕业后顺利与企业衔接有很大的帮助。 1培养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可见,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浓厚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教师形成良性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学生开始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是对会计知识的“首次触电”,因此,培养学生对初学会计的兴趣至关重要。 1.1树立学生课堂主人的地位 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必须转变过去传统模式的教学方式,从过去教师单方面的输送知识转变为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引导、辅助的教学模式,形成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知识传播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需要像导演一样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在整学期的基础会计的学习过程中,树立学生的学习主角定位,每一位学生都是企业的一名会计人员,如提问相关问题的时候,笔者会以这样的语句“企业买了一辆车,你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最关心的是什么?价格?车型?品牌?还是油耗等?”答案当然是价格,以此引出货币计量的会计核算前提;“你作为这个企业的会计,你会怎么办?这样的一笔业务你会怎么去处理做账?”“你开办一个企业,你会想什么方式来筹集你需要的资金?”以此引出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定义,推导出会计恒等式,在启发学生思考的同时,树立学生课堂主人的地位,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及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1.2小案例密切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教师应针对学生现状,采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进行教学,将教材中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小例子引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

_五位一体_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_贺庆芝

“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东中部经验本文为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生物技术专业“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编号:230)成果“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贺庆芝曾怀才彭翠英 (南华大学药学与生命科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1) 【摘要】要培养“品格、素质、知识、技能、思想”相结合的“五位一体”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就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囊括教学、提升能力和思想培养等活动相结合的全新教育模式,研究建立完整的创新教学体系。 【关键词】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五位一体的内涵 1、在品格标准方面 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品德和人格,具有艰苦创业、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甘于奉献、敢于创造的创业精神; 2、在素质涵养方面 应用型人才应具备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在内的较高综合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敬业精神。 3、就知识结构而言 具备扎实、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知识,具备与专业性质相适应的社会、人文、自然科学知识,具备科技开发的理论与方法。 4、就能力要求而言 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设计、制作、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经营管理、组织交往、应急应变能力,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技术思想表达和技术应用能力;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实验、计算机、外语等专业技能和基本工艺操作技能[1]。 5、就应具备的思想而言 能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的实验设计、工作流程,并转移到生产、流通、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根据“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结合本科应用型人才特点,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适合于同时兼顾应用型和创新性的本科人才的模式: 1、打造囊括教学、提升能力和思想培养等活动相结合的全新教育模式 从某些方面看,规模较小的大学无论是在学生数目和学校配套设施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劣势。如果我们花时间用心去解析每个学生性格、取长补短、科学安排、充分配足资源,教学效果肯定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这篇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出打造囊括教学、提升能力和新思想活动相结合的全新教育模式的思路[2]。 (1)培养教学模式中的学生的个人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性的能力。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提醒我们,自我发展才是所有的散发式发展的活水源头。“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在学校的教学体系当中从上到下尽善尽美的呈现出来,要以科学的视角以人为本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培养学生们自主的发展的能力[3]。①创新教育方式。在教学模式中我们的目的是要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还应该同时把创造性思维方式融会贯通,充分理解,变成自己的理论。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学生们需要掌握的信息量太大,虽然在学习知识和得到经验方面有提升,尤其是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也会得到很大幅度的提高,只不过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面毕竟有限,各学科之间也缺少一个合理的整合和融会贯通,缺乏一个总体的全面性的思维[4],在创新设计课题方面会由于以上缺点,时常会带来难以独立解决等副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改变以上的缺陷,我们必选摒弃过时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教学传统方式,开启全新的创新教育模式时代,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学老师进行科学合理的选题,采用做任务的方式,把学生自身的兴趣,自由组合创新队伍,让学生在创新设计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自己构思方案和进行设计,整个过程贯彻创新的原则,形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机制,达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的。②营造创新教育环境。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加大力度孕育学生的创新思想和能力,采取越早越好的方式,即从新生一入学就组织丰富多彩的相关课外活动,不但可以达到学生对专业的了解,而且还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对专业的热爱和兴趣。与此同时专设实验室和配备一部分仪器设备,在专职教师的指导下,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充分提高精湛技能和必须的创新能力,凝结资源开拓包括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相结合的育人院校。 (2)以实践教学为切入点和重点,充分培养学生各具特色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在打造应用型人才和开拓育人为纲领的教学模式,需要有侧重点,一是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培养学生各具特色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教学是老师和同学之间的精彩互动,假若专职教师的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非常具有创造性和引导性,那么学生耳濡目染,长期以往,必将形成独到的创新能力思维,因此我们得出结论,专职教师的具有创造性和引导性的教课方式,将会很大程度上带动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研究建立一套完整的可用的创新教学体系 开创新的教学体系,需要积极不断的探索,大胆的走出课堂,以科学合理的选题方式,由专职教师研究教学项目的设计理念,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人能力的情况和不同的爱好兴趣,完全随机的组合创新成员。在以创新为原则的基础上,整个过程中我们要落实让学生在创新设计训练中全方位多角度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具有自己创新的构思方案和设计;指定的专职教师会参与进来共同解决训练项目中出现的问题,以此达到创新课题通过具体的创新对象,实现对创新课题组更加精确和仔细的指导,而且可以一对一地,进行全面的创造性思维的教育;教育强调工程基础,采取独立学习、项目团队、技术讨论等教学方式,形成集教学、训练和创新活动为一体的新的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的,从而逐渐形成一整套完备的教学体系[5]。 三、“五位一体"培养模式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1、建设“五位一体”培养模式的基础 近年以来,南华大学学生“双向导师制”实施、重要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值得肯定,在校史记上可以留下光辉的一笔。在2009-2012年之间,有一大批重要的“双向导师制”单位对于本校各个专业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咨询和服务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其中还包括一些长期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多年以来在与本校各年级各专业教师开展过多种项目和课题的科技合作,都很成功。来自于这些单位的精英人士,有的成为了学生的讲座专家,还有的成为了兼职教师。开设一定课时、举办讲座、指导论文,下一步要与这些单位在青年教师的实(下转第53页)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总结报告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教学成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科学总结材料王瑞芳 戴一峰 林育兹 朱智强 苏新春 李兰英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探索与实践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成果总结总结总结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王瑞芳王瑞芳、、戴一峰戴一峰、、林育兹林育兹、、朱智强朱智强、、苏新春苏新春、、李兰英李兰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型、多元化办学局面的形成,我国众多高等院校理应分别类型与层次,选择不同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办学定位,注重特色办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我院自建院伊始,便确立“以有效教学见长”, 着力培养富于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因此,几年来,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确立“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12字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育为重点,注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 一、努力创建强化实践努力创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能力培养的新型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真实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构一个新型的课程体系,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积极实践的核心。我院将课程体系的基本取向定位为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名校和兄弟院校课程体系的优点,重新设计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几年来,我院课程体系的建设经历了两次规范与创新,由此形成一个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

工商管理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论文

工商管理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企业规模和数量的扩大,社会对高校工商管理人才的重视度不断提升。但是从职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情况看,对人才的创新能力不足,与社会的需求不符,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在教育中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导致教学手段单一。本文就工商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 人才工商管理专业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工商管理型人才,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更高,导致我国职业院校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落后,所以需要加强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的完善,使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一、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首先,促进教学活动顺利地开展,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输送更加优秀的管理人才,通过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通过与学生工作岗位的联系,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活动的有效进行;其次,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需要保证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并构架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加强对教学方式的创新,通过将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1]。 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的理念不足。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保证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毕业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相应的工商管理实践技能,进而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培养出能够胜任工商管理工作的高素质、高能力水平的人才,但是由于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行业背景及需求分析 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文件的出台,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纲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确立,宝鸡市“关于加快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以及眉县关于引进高端技术产业,兴建信息化产业园区五年规划蓝图的绘制,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目前,学历教育提供的人才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我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陕西省2011年计算机职位需求3万多个。伴随我县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将达到数千人。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我县信息产业建设,我校将重点建设计算机专业,培养大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以应对人力资源岗位空缺的不利局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目标 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构建“校企对接、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推行并完善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两年建设期内,主要完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 同时,学校围绕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双线齐进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实施“订单式”培养,突出实践应用特色,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及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结合行业资格准入政策,实施毕业生的“一书多证”制度,以区域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保证,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建成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专业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产学研结合紧密,具有鲜明中职特色的示范专业。 (二)课程建设目标 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专业团队,加强校本教材、实训教材开发,建设核心课程2门,特色课程2门。完成相关实习实训教材编写。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在已有的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跟踪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网络实验室和教学环境条件的建设,加强课程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争取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准。 (三)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到企业聘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实践操作能力突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利用2年时间,培养出1名平面设计和1名网络技术专业带头人,4名核心骨干教师7名双师型教师、4名兼职教师。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分析学校原有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现状,师资队伍建设将以巩固提高现有教师队伍为主,引进高水平人才为辅的策略,同时聘请本专业优秀的校外兼课教师。将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放在专业办学的首位,树立“专业办学,师资为先”的理念。力争组建一支专兼职的专业师资队伍,逐步建立起专业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显著、专业方向明确、中青骨干为主、结构层次合理的高素质校内专任师资队伍。同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逐年派遣师资到产学合作企业进行专业调研或技术实践,或参加专业性的技术研讨会,或参加技术培训学习,进一步加强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的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大讨论心得体会

给理论安装飞翔的翅膀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 1. 引言 当黑暗的中世纪在蔓延的时候,西方人接受并完全接受了宗教结论和经院哲学,他们匍匐在神灵与“圣人”的面前,彻底相信知识已经完全被发现和创造。在自然哲学和世界观上,有绝对正确的亚里斯多德;在医学上有神圣的格林。人们认为,一切知识都由上帝和前人准备好了,只要去学习就行了。但是,1214年一个叛逆的异教徒罗吉尔〃培根在严谨肃穆的英国出生了。就是这个人,几乎付出了一生的监禁生涯,但是,他把那黑色的、愚蠢而又专权的大幕撕开了一道裂口,让科学的光芒,那不屈的真理照了进来。罗吉尔〃培根就是那位被认为是西方实证主义的鼻祖的人[1]。 作为一种具有明确规定的哲学思潮,实证主义开始于19世纪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实证哲学”。但作为一种哲学传统,实证主义却根臵于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之中。根据当代波兰哲学史家科拉可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的分析,古希腊斯多亚学派的怀疑论提出的一种现象主义观点应当被看作实证主义的雏形,这种观点认为,经验能够使我们确定给定的对象是否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外表,但我们却无法由此推断对象事实上的确正如它的外表所呈现的一样,因而我们必须区分经验材料的真实内容与我们由此推断的事物自身具有的性质。中世纪晚期的罗杰尔〃培根和奥康的思想,同样表达了一种关于人类认识范围和有效性的实证主义观点,他们在与目的论神学的论战中强调了人类技术对自然的控制作用:如罗杰尔〃培根就明确指出,知识的价值只能用使用的效果加以衡量,而获得知识的唯一合理手段就是实验和几何推演;奥康以“极端唯名论”的方式提出的“奥康剃刀”清除了一切被认为是不必要的实体,严格区分了尘世的知识和宗教的信仰,认为后者是无法证明的,也是无需证明的[2]。 尤为重要的是实证主义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 【摘要】大规模的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培养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首先要深入认识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特征和核心能力,同时要从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等四方面科学合理地构建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本科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一、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条件 (一)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是国际高等教育的共同主题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国民素质和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富有科学技术竞争力和高文化素质的人才的竞争。大力培养各个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实现经济科技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走向全球:美国创新的新发展报告》中说:“没有人去创造、应用和开拓新思想,就不会有创新过程。创新事业不仅需要科学家和工程师来推进,而且需要有文化和思想敏锐的人才来经营和管理。获得智慧型人才是全球化主要推动力。” 近年来,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本科阶段非常注重创新教育。在美国,各级各类学校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对教育进行全面改革,注重开发个性、原创精神和创新能力。英国的大学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研究方法论的教育,又要发展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提高文献检索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日本一直倡导“启发式”和“实践性”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德国更是提出大学是创新运动的缔造者。

正是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才使得美国、德国、日本和英国等国家率先成为创新型国家,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综合创新指标明显高于其它国家,其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通常在70%以上,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强。 (二)本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保证 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推进和加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型人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取得了巨大发展,同时也需要大批能把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据统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3200万人,居世界首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总量1000万人,研发人员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研究和发展总经费也居世界第六位,但创新综合指数则排名28,属中等偏下的水平。同时,人均产值很低,每百万元产值所需的人数,约为美国的16倍、德国的13倍。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绝对值已经上升到世界第五位,但很大一部分是依赖国外直接投资,关键技术掌握在投资商的手中。2002年,在国际竞争力排名中,一些与人才有关的指标(如合格工程师、信息技术人员),我国在49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最后,与科技人员数量排名第一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因此,我国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匮乏、特别是本科层次的匮乏,严重阻碍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就大学而言,不仅要认识到自己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选择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更要重新审视自己本科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办学思路,改变培养模式,更好地担负起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使命。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程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程 (一)建设基础 升本以来,我校逐步确立了“培养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简称“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先后实施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工程教育”等人才培养改革措施,积极探索了“五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与企业共建师资队伍、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编制教学大纲、共同完成实践教学过程、联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构建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企业、创业与专业相结合的产学研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革命传统教育馆、孟二冬纪念馆、赛珍珠纪念馆、大学生创业园等特色文化育人平台。 (二)建设内容及措施 结合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践与地方院校转型发展新需求,深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科学制定多样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重点建设内容及相应措施如下: 1.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五个协同”育人途径,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拓展国际合作教育,加强人才培养过程管理,经过五年建设,构建通识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递进发展的能力培养体系;校企合作班达到25个;校企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的专业(群)覆盖率不低于85%,建设有较强示范性的产学研合作育人平台10个;构建创新创业课程、讲座、训练、竞赛、成果孵化“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打造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四创联动”的实践平台(基地);巩固与美国卡斯尔顿州立大学、苏比利亚湖州立大学、韩国全州大学等已形成的合作培养模式,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合作教育,建设期内达成学位项目3个,非学位项目7

典型案例1人才培养模式

典型案例一 产教融合创新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实施背景 如何构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是示范性特色专业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专业自开办以来,一直在积淀,一直在成长,针对目前高职会计专业重理论、轻实践,传统学科式培养等种种弊端,我们积极探索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主要目标 本专业以开放的办学思路,利用广阔的社会资源,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会计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三强化、五阶段、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理实一体,德技双馨,校企共同育人,产教深度融合”特征,体现会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三强化”策略序化课程,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平台之上保证“五阶段”实践教学组织模式的实施条件,全面带动专业建设与改革。 三、实施过程 (一)设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流程 本专业注重健全过程监控,积极通过开展学校与企业,乃至家长的调研、走访、座谈和制度试行等,完善适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共管制度,特别是在非毕业综合实习阶段的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体系、校内学习和校外实际工作一致性的教学监控制度、学生校外实习期间素质教育制度等做了进一步的探索。 设计流程说明: 1.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广泛深入的会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2.针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开展会计职业岗位群分析; 3.制定初步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并进行行业专家论证; 4.依据会计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专业教学内容; 5.确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报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评审; 6.校企共同全面、全员、全程监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 与实施,并考核评价。 图1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流程图 (二)调研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及职业岗位群分布 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初期,广泛的社会调研十分必要。进行实地调研时,本专业直接深入到企业与被访者接触,当面提问并记录对方的回答。小组座谈会时,通过邀请行业专家和资深的专业教师开座谈会,积极征求各位专家对专业教学标准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调研的内容涉及会计专业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 陈小虎刘化君曲华昌 (南京工程学院)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人才培养层次的正确定位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发展格局,是学科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 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以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正确的定位为前提。特别是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专科学校升格及并转而来,刚跨入本科院校系列,更要通过科学的分析社会需求,正确估价自身的办学实力,主动适应外界环境来实现自身的正确定位,优化教学资源分配,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及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1. 要有明确的服务区域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由省市或行业主办, 主要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需要,服务区域比较明确。因此,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在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方向上,更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 适时地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设置专业, 调整专业方向, 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同时也可以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2. 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研究表明, 培养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的科学家和培养“改造客观世界”的工程师是高等教育, 特别是理工院校并重的两个方面。然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及社会经济发展要依靠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种人才。学术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和发现新原理, 研究客观规律,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和学科体系。工程型人才则主要从事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技能型人才则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具体完成产品的制作。当然,实际工作中,对这几类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有所交叉。因此,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所对应的学校类型也不同。对于学术型人才, 显然主要由一流大学及研究生院培养;对工程型人才, 主要由本科院校培养; 而技术员一类人才, 以前主要由中等专业学校培养, 但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 中专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下移, 因此这一类人才的培养, 目前主要由高职高专学校来承担, 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显然, 我们工科院校尤其是应用型工程类院校,培养人才的重点应是工程型人才。 从这个定位出发, 应用型本科教育要紧紧抓住“工程性”这个涵义,从工程技术性的角度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所构建的教学体系,应在注意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 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突出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 3. 人才培养类型及定位应适应社会对各类专门人才类型的需求 社会是一个大系统, 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因此人才要有合理的结构。我们到企业及生产第一线调研时,许多企业反映,目前的高等教育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在改革中加强和完善。通过调研我们认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模式落后; 教育方法呆板;理论脱离实际, 缺乏社会实践。由此而造成的后果是,虽然近几年培养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社会急需的能胜任研究、开发、设计、策划等工作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仍然是目前非常紧缺的专门人才。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也就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性质、特点,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按照目前现代化工业生产过程中按职责、岗位的分工,作为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工程、设备、产品、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与设计工作。因此,普通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摘要:当前面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逐渐形成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价值取向等新形势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转向职业化,培养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实现这个目标的策略包括在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实践教育体系和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及建设应用型师资队伍。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需要目标更新 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分为法定、部定和校定三个层面。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从专业的角度来确定,虽然也包含素质,但主要强调的是专业素质,应用型本科院校也不例外。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反映,人才培养目标还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国家、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仅强调专业素质显然难以充分表达对这类人才新的要求,已不合时宜,需要实时进行调整。 一、根据国际上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便开始向着职业化和大众性的方向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以职业为导向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可是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尚未将培养目标转向职业化,仍然固守精英教育时期的培养模式,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深度,重理论轻实践。虽然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认识并确定了职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在其人才培养实践中并未真正体现出应用性。 (一)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提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中央在2005年初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十七大报告里又再次作了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研究型高校凭借优越的教育资源和雄厚的科研实力纷纷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己任。而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培养的人才在国家经济产业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实创新态度和创新能力是一种素质,它要求人们具有一种批判精神,时刻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一、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预期目标:满足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需求,深化校企合作深度,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调研并制订相关管理制度。 验收要点: 1.通过企业调研详细了解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员工队伍、用工需求、用工计划、岗位技能要求,细化人才培养方案及评价报告。 2.建立有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和评价的管理办法。 3.继续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长效运行机制,更加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4.签订与企业的长期培养合作协议。 5.学校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共同承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研究。 6.坚持毕业生双证制度。提高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争取达到95%。 二课程体系: 预期目标: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优化课程体系机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建设精品课程;改革各类课程教学和实训教学的考核方式,突出能力考核;开发工学结合校本教材。 验收要点: 1.修订可行性机械加工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计划,进一步完善机械加工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 2.加强精品课建设,计划在2015年之前完成三门专业主干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建设。 3.加强与课程配套的网络课程建设,建设2个以上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4.专业模块:CAD/CAM模块、数控车模块、数控铣模块、加工中心模块教学和考

核全部在实训室进行。 5.完善教学资源库。 6.开发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钳工工艺学?,形成与企业对接的课程体系。 三、教学模式改革: 预期目标: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形成本校的特色。在理论、实践教学中实行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岗位教学法。力争使教学成果在同类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中得到推广。 验收要点: 1.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2.普通课实行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专业课实行项目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3.课件、教案、教学录像的资料库。 4.继续探索网络教学平台及记录。 四、评价模式: 预期目标:依照企业用人标准制定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修改本专业教师考核方案。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学校整体办学的功能和社会效益。 验收要点: 1.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完善教学计划。 2.形成与企业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对接的评价标准。 3.与企业共同制定培训内容和培训项目。 4.建立满足社会与企业用工人员综合素质、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要求的考核标准。

应用型人才培养浅谈

应用型人才培养浅谈 ---以郑州科技学院为例 摘要:本文以郑州科技学院为例,探索与实践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社会需求,以提高人才质量为培养目的,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强化能力培养,走特色办学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是与理论型人才相比较而言的人才类型。在知识方面,要求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在能力方面,不仅要有较强的应用实践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学生作为学校生产出的产品,学到的知识和能力不仅能够实用而且还要有发展后劲。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是大学生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如何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院自建院伊始,便确立着力培养富于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因此,几年来,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育为重点,注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了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我们制定了较完善的实践教学培养计划,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并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努力创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真实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构一个新型的课程体系,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积极实践的核心。我校将课程体系的基本取向定位为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名校和兄弟院校课程体系的优点,优化设计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兼顾了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其特点在于:第一,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突出了非专业课程的比重,专业口径被拓宽,学院的整个专业结构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与此同时,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当前,高职教育如何发展,各地都在实行积极探索。办好高 职教育需要进一步转变观点,跳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结合之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产学结合 高职教育如何发展倍受社会各界注重,办好高职教育应进一步转变办 学理念,适合高职教育特点,跳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结合之路。 一、深入理解产学合作教育的重要性 什么是产学合作教育?一般认为,所谓产学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 生的全面素质、综合水平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 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有 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它由 学校、学生、社会三个要素构成,包括学校和社会两个课堂,核心是 教育,主体是学生,其基本特征是学校的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目 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对社会与生产的适合水平,促动学生全面 发展。 高职教育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早已被西方发达国家广泛采用,成 为当今国际职教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我国高职教育起步 较晚,但非常重视这种模式。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 育的决定》指出:“与企业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提升高等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全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 教育部于2002年10月、2003年12月、2004年2月召开了三次全国

浅谈《仪器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

浅谈《仪器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 仪器分析是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现代化分析方法。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医药、化工、生物工程、食品保健等产业的飞速发展,精密测量与分析仪器的使用和普及,正进入一个新的高潮期。特别是近来我国环境日益恶化,食品质量事故频发等,仪器分析监测地位不可替代。仪器分析方法所包括的分析方法很多,目前有数十种之多.本人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初步探讨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用社会需要,适应分析监测岗位,熟练仪器操作技巧,正确对仪器进行日常维护。 1 《仪器分析》课程的特点及现状 1.1 起点高 仪器分析课程是一门综合能力很强的化学专业必修课程。它涉及到的化学学科知识,理论性强、内容广泛,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化学学科专业及与各专业相关的新领域和边缘学科。因此,仪器分析课程起点较高。 1.2 多学科交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知识结构也在不断更新。知识爆炸正是源于各学科知识间的相互渗透、交叉发展和横向延伸.仪器分析涉猎了光学、电学、磁学和计算机等技术,且交织着数学、物理、生物、医学、电子技术和化学等学科基础知识.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原理和技术上均采用当今最先进最前沿的科技,可以说仪器分析是一门灵活性很强,理论水平较高的统筹性交叉学科。 1.3 发展速度快,应用范围广 分析仪器在20世纪经历了50年代仪器化、60年代电子化、80年代智能化和90年代信息化等发展过程。近年来则朝着微型化智能化和全能化方向飞速发展。可以说任何一种理论或技术的进步,都会对分析仪器产生不小的促动同时,各行各业引人注目的前景和突破性成果都离不开强有力的分析测试手段!仪器分析已融入众多的前沿性的交叉学科信息,直接决定着社会生产和科技领域的成果。 1.4 内容抽象,难以理解 仪器结构复杂,理论抽象,所需仪器又十分昂贵,大多数院校很难完全拥有,实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科学总结材料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科学总结材料王瑞芳戴一峰林育兹朱智强苏新春李兰英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总结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王瑞芳、戴一峰、林育兹、朱智强、苏新春、李兰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型、多元化办学局面的形成,我国众多高等院校理应分别类型与层次,选择不同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办学定位,注重特色办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我院自建院伊始,便确立“以有效教学见长”,着力培养富于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因此,几年来,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确立“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12字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育为重点,注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 一、努力创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真实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构一个新型的课程体系,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积极实践的核心。我院将课程体系的基本取向定位为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名校和兄弟院校课程体系的优点,重新设计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几年来,我院课程体系的建设经历了两次规范与创新,由此形成一个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

系在兼顾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将所有的课程划分为3-4大模块,每个模块各包括2-3个课程类别,即课程组,每个课程组则包括若干门课程。其突出特点在于:第一,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突出了非专业课程的比重,专业课与非专业课的比例把握在50:50左右,专业口径被拓宽,学院的整个专业结构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与此同时,为了使学生能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获得更大的课程选择空间,获得更多身心健康自由发展的机会,我院大幅度增加选修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被掌握在40:60左右(不包括基本技能课)。第二,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人才培养更具社会适应性。为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训练,在课程体系中大大提高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文科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理工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35%.同时还创新性地设置“教学实践周”,将每学年第二学期的最后两周定为“教学实践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如2008年7月的“教学实践周”,各系都根据自己的教学特色,对实践周的教学活动进行细心的设计与安排,在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热情、增进理论学习积极性上取得显著成效。国际经贸系电子商务专业在实践周期间将学生按项目分组实践,其中一组学生完成的“上海埃森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电子商务规划”项目得到该公司认可并采用。 为确保上述课程体系的有效、有序实施,我们还加大相关基础建设的力度。

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

(三)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 1.专业定位与建设规划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动态调整情况(具体包括 专业调研数量,调研企业、院校情况,专业论证等开展情况)) 专业定位与建设规划(2分)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1 分) 高职高专层次的应用英语专业在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服从于高职高专教育“应用”和“度”的特色,重在培养技能型人才。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强调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性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讲解理论时注意广度和深度。反复操练运用所学的理论,通过不断实践,达到运用自如、举一反三的目的,以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将来工作的实际需要。本专业强调在综合素养上下功夫,强调学生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应用英语专业旨于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具有较丰富的英美文化知识以及根据高职高专教学和培养特点,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适合在外资企业、涉外旅游、中小学以及等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工作,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本专业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据学院办学理念及专业规划进行专业设置,确立专业培养目标。 我们定期开展应用英语人才需求调查,从行业企业取得宝贵的一手资料,并以调查结果为依据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专业建设符合市场需求,进而保证专业的良好发展。在成都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进行广泛的市场需求调查,在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成都地区(除中等学校、小学、幼儿园外)对普通高校毕业生最近三年总需求专业作出排序,在所调查的41个专业大类中,电子通讯类、计算机软件类、贸易类、机械工程、英语类位居前五,成都地区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使得市场对于应用英语人才的需求会逐年增多。因此,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具有较丰富的英美文化知识,掌握应用英语必备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及外事机构所需要的礼仪、接待、文秘、商务等理论专门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语言能力和专业基本技能独立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涉外文秘和外事英语等实际工作,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在经过三年系统的语言和专业训练后,具备英语应用能力,获取等级证书,利用英语体现良好的社交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职业操作能力,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保守岗位秘密,熟练业务技能;具备经营管理能力,积极有效沟通,创造性开展工作,良好的协调团队关系等等;具备电脑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具有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学生可选择在国内各类教育类、商贸类和外资企业、驻外和对外机构中从事以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