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老年人的代际关系

谈谈老年人的代际关系

谈谈老年人的代际关系
谈谈老年人的代际关系

代际关系

代际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发展尤其是网络社会的逐渐呈现,代际群体的优势开始发生了转移。亲子或不同辈分之间的人们对周围事物和现实生活有着不同的理解,这种代际差异在局部上产生了断层;也由此,代际之间呈现出了一些隔阂与裂痕,代沟在新的时代发展条件下以新的形式出现了。因此,社会有必要及时总结代沟在转型社会中的动态发展,并有效谋求网络社会中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和谐。 一、代沟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的的新呈现 伴随着经济市场化、文化多元化、农村城市化,社会呈现出急速转型发展。网络社会的同时到来,数字化生存方式使得原先集中掌握资源的社会精英群体感觉自己似乎在瞬间由“老鸟”变成了“菜鸟”,他们的优势出现递减,代群优势发生着转移。有人甚至创作出了“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太快?”的心语吟唱,它道出了一部分人对时代剧烈发展的感慨以及无奈。e时代的到来,使得时代青年与他们的父辈之间形成了巨大的代际差异、隔阂甚至冲突,同时年轻一代内部的差异也在加深。长辈作为文化传承者的权威地位开始失落,自上而下的代际文化传承模式出现了偏差,代沟问题开始以新的元素和面貌出现。 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促成了极大的社会思想解放,同时个体的欲望被极大地激活,个人利益自觉意识出现空前觉醒,在价值观上,也从一维走向多元,社会的活力和自我更新能力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实用主义的流行、信息海量化和多元价值观,也使得文化在传承上出现了局部断裂,表现在新生代(又被称“新新人类”)身上,出现了两性交往从授受不亲到未婚同居的流行;青年成为消费主力,消费行为早熟(即即期消费提高,预期消费减低,青年中出现了“月光族”);哈韩、闪婚、玩股票、网语泛滥等另类、前卫抑或反叛的行为举止使得青年群体给人以标新立异的群体感觉,于是很多人对青年群体种种的行为也感到了不可理喻、不可适应。 二、新生代特征与渐深的代际不和谐 美国人类学家在其《文化与承诺》一书中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将文化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主要是指晚辈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主要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主要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玛格丽特米德着重分析了后喻文化的模式,她指出,在社会变迁的巨大推动下,新的代际传承模式必然出现。原先处于被教化者地位的晚辈能够“反客为主”,充当施教者的角色。这一传承模式的更新目前在我国转型社会也赫然出现了。问题是,代际角色的反转也使代际发展呈现出不和谐的一面。 如前所述,代际不和谐是与代际群体相异的特征是有关的。总结上世纪70年代晚期出生的新生代的群体特点大致是:独生子,提倡个性意识,网络青年,性观念开放,快餐文化的身体力行者,倾向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生活上坚持自立、自信、有主见。处于心理断乳期的他们在慢慢成长和走向社会中逐渐促成自我意识,形成了自我追求和自我认同。从时代特质和自身思想出发,代际群体产生了不同风格的偶像认同,比如在我们的访谈调查中,杭州延安新村社区一位上世纪70年代前出生的老伯对雷锋及其表现的时代精神非常怀念与推崇,并热切期望在现时的青年群体身上厉久弥新,而70年代晚期出生的人们(主要访问了在校大学生)则更崇尚缔造财富神话、并捐款回报社会的比尔. 盖茨和自主创新“中国芯”获2006年度中国经济人物奖邓中翰等新时代人物。偶像认同是反映了个体对自身进步的内心自律,显示了人们对未来成就感的渴望。在对待工作(劳动)与生活的关系上,年轻的白领王小姐认为工作本身就蕴藏着休闲,工作要为生活服务,消费最能体现工作价值;如果工作本身不足以促使生活质量同时提高的话,那还可以贷款消费;青春只有一次,青春意味着

浅谈老年人权益维护

浅谈老年人权益维护 :01-27 浅论老年~益保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益保障法》第二章的规定,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规定,一个国家老年人占总人口10%以上的,这个国家就进入老化。据此,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国家,老年人问题已成为国家、社会、法律、家庭已经老年人自身十分关心重视的问题。老年~益被忽视和被重视的过程。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和睦、家庭团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为调整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封建等级色彩较浓的婚姻家庭关系,国家立的第一部法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该法明确规定要对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考虑到当时老龄化问题并不突出,故未将老年人的权益保护列入婚姻法。文化大革命的XX年,一些地区、一些个人在所谓“破四旧,立四新”的口号下,抡起了践踏老人合法权益的拳头,致使一些老年人的子女以及他依法赋有赡养义务的人没有尽或没有较好的尽赡养老人的义务,还有一些赡养人不明白什么叫赡养义务,什么叫从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籍,照顾老人的特殊需要。1978年底,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在修改宪法时第一次将禁止虐待老人写进了宪法,1980年

在第一次修改婚姻法时将保护老人的合法权益写进了婚姻法。自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才真正引起国家、社会、法律的高度重视。老年~益保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老年人是国家的财富、社会的财富,他们含辛茹苦为国家、社会、子女奋斗了几十年,步入老龄后还在发挥着余热,他们的合法权益虽然得到了保护和重视,绝大多数赡养人对老年人尽到了赡养的义务,但不尽赡养义务,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在有些地方和有些家庭还相当严重,其表现:赡养人赡养意识缺乏。赡养人是指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赋有赡养义务的人。在通常情况下,赡养人是老年人的子女。婚姻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外孙子女。对于子女已经死亡或子女无力赡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的义务。这从两个层面明确了赡养人:即通常情况下是子女,特殊情况下是孙子女、外孙子女。老年~益保障法第十一条规定:赡养老人是指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籍,照料老年人的特殊需要。但是,有些赡养人没有认识到老年人的自身局限性,不去生活上照料,不在精神上慰籍,甚至不予经济上供养,使这些老年人感到孤独、心灰意冷、缺乏生活的信心。老年人受虐待、遗弃严重。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老年人年轻时未能读书或读书很少,无固定工作,老来没有养老金;有些老人子女多,住房紧张,以至在子女婚后仍和子女住在一起,在父母子女之间、翁婿之间、婆媳之间为生活琐事发生矛盾后,有些很难缓解,往往导致矛盾激化,此时的老

浅论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浅论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论文摘要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形势的不断发展,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件时有发生。本文客观地分析了当前涉及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案件的现状、分析了赡养纠纷案件的成因,比较全面地指出了当前赡养纠纷案件10个特点:1、农村赡养问题突出;2、物质赡养需求突出;3、精神慰藉已成赡养内容;4、因老人年轻时不孝、行为不轨引起;5、不可忽视儿媳幕后“拒养指挥人”的作用;6、老年人主动寻求诉讼保护的意识淡薄;7、因受法律的威慑、社会舆论、亲情血缘关系的影响,调解、撤诉的比例不断增大;8、只起诉个别赡养人的多,起诉女儿的极少;9、暴力拒养现象影响诉讼;10、因老人再婚引起赡养纠纷。针对这些特点,笔者提出了7个方面的建议:1、推广公证赡养协议,并赋予其强制执行力;2、审理该类案件应注重精神安慰;3、赋予法院根据赡养能力裁判赡养费用及增长比例;4、赋予儿媳(女婿)法定赡养义务;5、建立代位赡养制度;6、加大调解工作力度; 7、适当加大对虐待、遗弃罪的刑罚力度。最后,笔者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以社会养老保障为主的制度。 ; 关键词老龄赡养纠纷调查法律制度 ; 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呈上升趋势,老年人口的比重和绝对量越来越大。在我国13亿人口中,近1.4亿是老年,随着法律制度的健全和社会

文明程度的提高,尊老、敬老、爱老已成社会风尚。大多数老年人受到国家、社会和家庭的重视,得到了较好的扶助和赡养。但是,也有一些人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尊老、爱老、助老观念淡薄,加上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保障机制的某些滞后,在我国广大农村和城市的少数地区以及家庭,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案件时有发生,有些甚至还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严重影响了三大文明的建设进程。我们有必要对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做充分的研究。 ; 一当前涉及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案件的现状 ; 九十年代以前,我国无论城市和乡村,涉及老年人的诉讼案件很少,九六年我国颁布实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以来,此类案件呈上升趋势。笔者曾在安阳县人民法院做过调查:96年以前每年此类案件只占整个民事案件的2%左右。《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实施以来,此类案件以年7%的速度直线上升。且涉案范围又由过去较单一的赡养纠纷发展到析产、收养、侵权、侮辱、继承、再婚、虐待等诉讼案件。在城镇,因企业改制和经营不善引起的劳保工资、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纠纷等,在众多涉老案件中,民事方面的案件占多数,而属于赡养纠纷的又占整个民事案件的绝大多数。据安阳县法院的统计:自1999年开始,每年受理涉老案件都分别在50、80、100起以上,到2002年分别上升到100、160、200多起,其中受理并审结的赡养纠纷案件已经占涉老案件的65%以上,上升趋势的范围的扩大令人担忧。

浅谈如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浅谈如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最多的国家。联合国将一个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7%定义为“老龄化社会”,依此标准,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我国已经基本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老龄化比例为7.0%,2005年达到7.69%,老龄人口为1.00亿,目前我国老龄人口已超过1.67亿,占人口总量的12.5%,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43亿。 我国尊重和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在社会生活中充分尊重和照顾老年人,充分运用法律和道德等手段,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促进老年人各项合法权益的实现。《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民法通则》、《继承法》、《婚姻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基本法律,都明确了老年人的权利以及侵害老年人权利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我国运用法律手段保障老年人权益,在老年人赡养方面得到的充分的体现。 于好云老人,现年73岁。其有三男三女,共六名子女。老人因疾病多年来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起居均由小儿子一家照顾。另外五名子女除了在过年过节的时候买点食品偶尔探望一下老人外,对老人的赡养、治疗和生活费等事均不过问。 小儿子一家处在农村,靠打工维护生计,生活十分困难。2010年,老人病情加重,提出向另外几个孩子要赡养费和医疗费,遭到了他们的拒绝。老人无奈申请孙吴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给予法律援助。 通过法援律师的努力,于好云与其他五名子女达成的和解,多年来困绕在于好云老人心头的生活来源问题妥善地解决了,老人的后续治疗费也有了着落,压在小儿子心头的一块大石头也终于落地了。 对于那些没有亲生子女的老人,法律也对继子女的赡养义务给予了明确的规定。婚姻法第27条规定:继父或继母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本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也就是说,受继父母抚养和教育的继子女,对继父母有赡养义务。孙吴县西兴乡兴建村的白雅娟老人就这种情况。 白雅娟老人于1977年与高才结婚,婚后无子女。但是高才是二婚,与前妻生有二男一女。白雅娟与其结婚时,高才的孩子最大的才9岁,小的4岁。均是由白雅娟与高才共同抚养长大,并成家的。1996年,白雅娟与高才离婚。2010年,白雅娟以自己年老体弱无生活来源为由,诉讼高才的三个子女对自己承担赡养义务。孙吴县司法局法援中心对此次诉讼给予了法律援助。 法庭审理查明,白雅娟系高才的三个子女的继母,其对该子女尽到了抚养教育义务,尽管1996年白雅娟与高才离婚了,但是并不能改变白雅娟与高才子女之间已形成的继父母和继子女关系。根据婚姻法第27条的规定,高才的三个子女,应当对白雅娟尽赡养义务。 法庭支持了白雅娟的请求,她的权益得到了充分维护。

2018高考作文预测话题:代际沟通

2018年参加高考的大多是第一批00后的学生,而他们的父母大多是70后,两代人之间是近三十年的时间跨度,而这三十年,也是中 国经济发展最迅速最突飞猛进的三十年,同时也是各种理念变化最快捷的三十年.....两代人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同理念的碰撞,存在着代 际沟通的困难。所以,关注代际关系,关注代际间的沟通问题,对于 中国人的生活非常有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看,代际沟通问题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肯 定深有所感,便于抒发情感,也便于理性思考。既符合了高考作文一向倡导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命题理念,也有利于学生 写出真感情,进行自我审视。有利于考生对中国当前的伦理关系、社 会理念、青少年成长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同时,这一话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说到代际沟通,肯定 需要考生考虑”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要求考生直面自 己与父母之间的代际关系,并分析原因,同时需要考生既要站在自己角度进行自我抒发自我反思,同时站在父母角度思考他们的不易,以便于最后指出解决代际沟通问题最好的办法。所以特别能考查考生全面看问题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以上分析,这个话题也是2018高考作文备考的重点,需要2018届考生重点关注。 【命题范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0年前,一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小组在豆瓣网成立,拥有10

余万成员。这是由于一些50后父母用过去时代留下的印记教育子女,也用自己的生活思维规定子女的前途路线,造成了新生代80后子女的叛逆。中国年轻子女与原生家庭代际矛盾第一次以如此撕裂的状况 展现在公众视野之中。 10年后,这个小组已进入“雪藏”状态,当初那些“不听老人言” 的年轻人有的已经妥协,有的则仍在现实生活中继续坚持着自己的选择,但愤怒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理解和沟通,以及对更好 生活的追求。 上述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你联系个人的生活与感悟,写一封信给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敞开心扉谈谈你对代际关系和谐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2018年4月份长沙雅礼中学和河南省实验中学的联考作文题。 这一考题既结合了社会现实事件,又启发考生“联系个人的生活与感悟”,“敞开心扉谈谈你对代际关系和谐发展的认识与思考。”所以,这是一道既有利于学生抒发情感又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的作文命题。从我校学生写作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均言之有物,情感 真挚,思之有道,涌现出了一批佳作。 在审题立意上注意以下几点:

老年社会工作重点

老年社会工作重点(wyn)名词解释 1. 人口老龄化:指总体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是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年 长人口逐渐增加而导致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动态过程。 2. 积极老龄化: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证的机会尽可能 发挥最大效益的过程。 3. 直接服务方式:与老年服务对象直接接触 4. 间接服务方式:不直接接触老年服务对象,而以间接方式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或达到 服务的功能,如理发、行政、研究、组织、督导、方案设计、评估等。 5. 精神赡养:赡养人(一般为成年子女)对被赡养的老年人在更年轻、心理等方面给 予关心帮助,使被赡养老人能够得到更多温暖,能够享受到家庭特有的天伦之乐等。6. 社区照顾:动员社区内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满足社区老年人各种各样的需要, 将那些需要各类照顾的老年人尽可能留在他们熟悉的社区环境中接受照顾,幸福生活。 7. 正规照顾:由领薪专业人员在机构内或在受照顾者家中所提供的照顾,如敬老院、 福利院、老人日托中心、老人家务助理、老人社区医院。 8. 非正规照顾:没有政府直接干预,由家庭成员、亲属、朋友、邻里、同事、慈善机 构及其他志愿者提供的照顾。 9. 老年小组工作:在老年社会工作者的协助和指导下,把老年人组织在一起,按一定 的标志(年龄、文化程度、爱好等)将老年人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利用小组成员之间 的互动和小组的向心力、凝聚力,帮助老年人学习他人的长处,改变自己的行为,正 确面对困难,恢复自己的社会功能和促进自己适应环境能力的专业服务活动。 10. 怀旧:老年人回顾他们过去生活中最重要、最难忘的时间或时刻,从回顾以前美好的时光中让老年人重新体验快乐,帮助他们转变不良情绪。 11. 回顾往日成就:通过回顾过去岁月中那些令人骄傲的事件、时刻及自己的辉煌经历,让老年人减轻自责内疚的焦虑心理,重塑自我,找回生命的意义。 12. 失能老人:在身体上丧失或部分丧失正常功能和活动能力而不能生活自理的老年人。简答 1. 老年社会工作的内容:1)调整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2)发挥内在潜能3)调适人际关系4)制定社会政策 2. 老年社会工作的目标:1)调适老人生活环境2)促进老人人际关系和谐发展3)协助老年人充分认知老年、接受老年,协助老人增强个人能力4)帮助老人充分利用各 种社会资源5)政策参考 3. 影响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因素:1)经济因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促进或抑制老年社会工作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2)社会因素,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引起老年人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和代际关系的深层变革。3)政策因素,受到国家老年福利政策的影响。4)文化因素,社会的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待老年人的态度和行为。

浅谈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浅谈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一直都是情义并重的民族,在我看来家就是这情义的源头。家,绝对不单单指一个能睡觉能吃饭的处所,曾经有人这样给我解释过家的含义: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家一直都是我们能够依靠的避风港,而父母就是避风港的建造师。小时候,我们总盼望脱离父母的羽翼,快快长大摆脱父母的桎梏,于是一次次争吵,当时的我们有着年轻的冲动没有认识到这个想法是多么的幼稚。青年时,父母也还未老去,我们也偷偷品尝着离开父母自由的快乐,每个月当银行卡里多了生活费时或许才想起好久没有给父母打电话了。成年后在生活的浪潮里一次次被磨平棱角,在孤立无援和委屈难耐时会想和父母聊聊,当看到父母双鬓染上白霜时心中便满含酸楚的感慨:父母真的老了。虽然我们一直都明白要乘老人还在的时候常回家看看,也时刻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挂在嘴边,但是总是以没时间来为自己的无行动开脱。正是因为如此很多老年人养儿防老的希望落空。2013年7月1日起施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我们这些作为子女的敲了一记警钟。 每一部颁布的法律都是不断完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正是如此。这部法律经1996年8月29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通过;根据2009年8月2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0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修正;2012年1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修订,2012年12月28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2号公布;终于在2013年7月1日起施行了。我觉得新修订的版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顾及到老人所需要的心灵关怀。《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分总则、家庭赡养与扶养、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社会优待、宜居环境、参与社会发展、法律责任、附则共9章85条。这85条中最让我觉得有的意思的是第二章的第十八条: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第十八条一颁布便引起网民热议第,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子女无暇探望老人导致了很多悲剧的发生。有一次回老家给外婆外公上坟,从妈妈和舅妈的闲聊中听到一个让我惊讶的事情:村里面有一位老人,年纪大了眼睛也不好,平时为自己做点饭菜都是很艰难的事情。儿子虽然也住在同一个村子里面可是从来不管不顾。后来老人眼睛恶化了,在家看不清路不小心摔了一跤爬不起来,由于邻居出门了没听见呼救,老人就躺在地上两三天被活活饿死了,尸体也是发臭了以后才被邻居家发现的。我当时觉得特别的不可思议,父母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却得到这样的回报。因此最初看到第十八条法令的时候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醒子女们要多回家看看,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的发生。但是网上的激烈讨论也吸引了我去一探究竟,我的看法也在网民的讨论中产生了自我的激烈斗争。 对于第十八条群众的主要持有赞同和不赞同两种观点,一部分群众认为这条法令不过是一个花瓶只能看不能用。因为第一,这一条

2018高考作文预测话题之代际沟通

2018高考作文预测话题之代际沟通 【话题预测】 2018年参加高考的大多是第一批00后的学生,而他们的父母大多是70后,两代人之间是近三十年的时间跨度,而这三十年,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迅速最突飞猛进的三十年,同时也是各种理念变化最快捷的三十年.....两代人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同理念的碰撞,存在着代际沟通的困难。所以,关注代际关系,关注代际间的沟通问题,对于中国人的生活非常有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看,代际沟通问题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肯定深有所感,便于抒发情感,也便于理性思考。既符合了高考作文一向倡导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命题理念,也有利于学生写出真感情,进行自我审视。有利于考生对中国当前的伦理关系、社会理念、青少年成长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同时,这一话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说到代际沟通,肯定需要考生考虑”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要求考生直面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代际关系,并分析原因,同时需要考生既要站在自己角度进行自我抒发自我反思,同时站在父母角度思考他们的不易,以便于最后指出解决代际沟通问题最好的办法。所以特别能考查考生全面看问题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以上分析,这个话题也是2018高考作文备考的重点,需要2018届考生重点关注。

【命题范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0年前,一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小组在豆瓣网成立,拥有10余万成员。这是由于一些50后父母用过去时代留下的印记教育子女,也用自己的生活思维规定子女的前途路线,造成了新生代80后子女的叛逆。中国年轻子女与原生家庭代际矛盾第一次以如此撕裂的状况展现在公众视野之中。 10年后,这个小组已进入“雪藏”状态,当初那些“不听老人言”的年轻人有的已经妥协,有的则仍在现实生活中继续坚持着自己的选择,但愤怒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理解和沟通,以及对更好生活的追求。 上述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你联系个人的生活与感悟,写一封信给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敞开心扉谈谈你对代际关系和谐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是2018年4月份长沙雅礼中学和河南省实验中学的联考作文题。 这一考题既结合了社会现实事件,又启发考生“联系个人的生活与感悟”,“敞开心扉谈谈你对代际关系和谐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讲稿子

老年人法律知识法讲稿 陈茵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对易经——第八讲卦有何用的讲解,对“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吾十又五而志——意思是说人应该在十五岁左右的时候确定自己以后有做什么而去努力学习与行动,三十而立——意思是人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应该确定自己做人处事的原则,在这个基础上去做事,四十而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左右对自己在做什么、该做什么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没有迷惑。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就懂的自己现在的处境等都是自己以前所做事情的结果,而不是自己的命运的安排。六十而耳顺——六十岁了对待周围的事情不要用自己的观念去理解,不要对新事物、新观念觉得都不符合自己行为。七十二从心所欲——七十岁了就顺应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了。 今天,我想给大家讲讲我们有关老年人的一些合法权益,以及老年人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作为一个世界性问题,联合国提醒各会员国:要“铭记21世纪老龄化是人类前所未有的,对任何社会都是一项重大挑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1996年8月29日、由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我国制定该部法律的宗旨在于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美德,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老年人享有法律赋予的一系列的权利。现在将老年人的七大项权利,阐述如下: 一、老年人享有自由处分自己个人、合法财产的权利 老年人可以对自己名下的合法财产进行处分。常见的情况是自己名下的房产以分家析家的形式分给自己的子女所有。侵犯老年人对财产处分权的事例仍时有所见。比如一位老人患病请子女交手术费,却被子女要求以更改遗嘱、交出房产作为交换条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父母将自己财产以立下协议或遗嘱的形式分给多个子女后,结果部分子女却认为父母对财产分配不公、而拒绝赡养已经年老体弱的父母。 80岁的黄老伯有3个儿子、1个女儿。5年前老伴过世后,黄老伯的身体每况愈下,就轮流在几个孩子家生活。黄老伯不想一直再“流动”下去,于是就和最小的女儿商议,在小女儿家安度晚年,把房子留给小女儿。没想到,房子过户给女儿后,女儿以种种理由阻止父亲住在家中,一心想把父亲送进养老院。而3个儿子得知此事后,也纷纷与父亲翻脸。黄老伯陷入困境。

2018高考作文话题预测及范文:代际沟通

2018高考作文话题预测及范文:代际沟通 导读:本文2018高考作文话题预测及范文:代际沟通,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2018高考作文话题预测及范文:代际沟通 【话题预测】 2018年参加高考的大多是第一批00后的学生,而他们的父母大多是70后,两代人之间是近三十年的时间跨度,而这三十年,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迅速最突飞猛进的三十年,同时也是各种理念变化最快捷的三十年.....两代人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同理念的碰撞,存在着代际沟通的困难。所以,关注代际关系,关注代际间的沟通问题,对于中国人的生活非常有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看,代际沟通问题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肯定深有所感,便于抒发情感,也便于理性思考。既符合了高考作文一向倡导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命题理念,也有利于学生写出真感情,进行自我审视。有利于考生对中国当前的伦理关系、社会理念、青少年成长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同时,这一话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说到代际沟通,肯定需要考生考虑”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要求考生直面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代际关系,并分析原因,同时需要考生既要站在自己角度进行自我抒发自我反思,同时站在父母角度思考他们的不易,以便于最后指出解决代际沟通问题最好的办法。所以特别能考查考生

全面看问题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以上分析,这个话题也是2018高考作文备考的重点,需要2018届考生重点关注。 【范文】 远山苍凉,亲情未老 ——致母亲的一封信 河南省实验中学王焱 亲爱的母亲: 您好! 陪我走过了十八年的人生风雨,你早已成为我的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人。但是你是否注意到,时代,抑或是历史,逐渐在我们之间形成一条无形的沟壑。 十年的光阴,可以抹平一个年轻气盛的豆瓣小组的棱角,化愤怒为理性,化对立为包容。时光可以流逝,远山可以苍凉,但亲情不会变老:纵使代际存在,却揉不断父母与我们无私的爱。不论是我们身处平常生活、困厄的黑夜抑或是远方。 布衣疏食可以悠游浮生,却扯不断亲情的线。 纵使代际代沟存在,也不能模糊了我们的爱。我知道,疲惫之时,为我端上香茗的是你;夜深之时,为我掖好被角的也是你。我相信,代际关系的和谐相处是自然的一件事。纵使有人不理解、有人逃避,但是和谐的代际关系却依然充斥着平常生活,就像我,和你。这种代际关系,又如孟郊眼中慈母的线,又或是沈复笔下的朗切文字。平常

人口老龄化与代际关系的矛盾

人口老龄化与代际关系的矛盾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 1.我国面临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国家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有效实施,我国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转变,人口年龄结构也逐渐进入老年型。2000年,我国60岁和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达到10%和7%左右,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成为人口老年型国家。进入新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速。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19亿,占总人口比重8.87%,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从未来发展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走势不容乐观。伴随新中国成立后三次出生高峰人口陆续进入老年期,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加速发展态势,2013年,老年人口突破2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4.8%;2025年突破3亿,比例达21.1%;2033年突破4亿,比例达27.7%;2053年前后达到峰值4.87亿,比例达34.8%(根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相关课题成果测算)。与此同时,少儿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0-14岁少儿人口数量呈现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发展趋势,由2013年的 2.28亿增长至2023年的2.72亿,此后下降至2050年的2.21亿,占总人口的比例由16.7%提升至18.8%,然后下降到15.6%。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则呈现单向下降的态势,由2013年的9.36亿下降至2050年的7.13亿,占总人口的比例则由68.5%下降至50.3%。本世纪后半叶,老年人口、少儿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共同减少,占总人口的比例相对稳定,人口老龄化水准水平始终保持在30%以上。整体看,人口老龄化将贯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因素。 2.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老年抚养负担持续加重老年抚养比,即老年人口对劳动年龄人口之比,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是反映代际抚养负担的重要指标。与老年人口持续增长形成强烈反差的是,2013—2050年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2.23亿,

价值与价值观(一)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一框价值与价值观 编写人:姜炎炎审核人:王中印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组名_______ 【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1.识记价值、价值观的含义 2.理解人的价值及评价标准 3.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按图索骥自主学习】(具体要求:先通读一遍课本,找出问题,再研究预习案,在课本上规范的勾划并标注以下知识;用红笔标注不明白的问题) 一、人生价值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1)内涵:指一事物对于主体的,即一事物能满足主体需要的和 。 (2)特征: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和。注意: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它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人即主体的需要,而是客体即事物的某种性质、结构和属性,二者缺一不可。 2.人的价值 (1)人的价值就在于,就在于对社会的和,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以及的需要。 (2)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①人在社会中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回报社会,满足他人的需要。 ②人在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同时,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 的满足。 (3)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的。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 、为贡献了什么。 注意:实现人生价值并不否认个人利益,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要求:既要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也不能否认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从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是片面的。 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的含义: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

[权益保障,老年人]浅谈如何贯彻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实施

浅谈如何贯彻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实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也越来越严重,老年人的权益越来越难实现,2013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就此法的内容进行分析,进而从我国老年人权益现状进行研究,该法进一步修订的重要意义,该法的不足之处以及如何保障该法的实施几方面来详细论述。 关键词:权益;保障;老龄化;精神慰藉 一、我国老年人权益现状研究 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如果子女对父母不孝顺,那么我国那些老年人的权益又该如何保障呢,但是实际上就目前我国的现状来说,很多子女根本做不到给父母更多的精神上的安慰,由此我国许多老年人的权益得不到很好地保障。 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的重要意义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订,进一步完善了养老法律制度,是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美德,增强全社会的责任意识,改善维护老年人权益的各种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本法修订后第一章总则阐述了立法的目的,老年人的界定,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权利,老龄科学研究、对突出贡献的老年人给予奖励、老年人应当遵纪守法、老年节等等。第二章第18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1]。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本条注重家庭成员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不仅仅局限于家庭里,全社会应该共同担负起责任,当然国家也应该对此负起责任,本法进一步修订对老年人的精神上的安慰有了进一步的规定,有时间有机会多回家看看,陪老年人聊聊天谈谈心,抽空回家和年迈的父母一起吃吃饭,这样无疑给他们很大的安慰。 第三章规定了社会保障,如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本章第31条更明确规定了国家对经济困难的老年人给予基本生活、医疗、居住或者其他救助。老年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或者其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能力或者扶养能力的,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有关规定给予供养或者救助。这样详尽的规定有利于对那些孤苦无依的老人的关照,更能减少对老年人的虐待,有利于对老年人权益的保障。 新修订的该法把“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更注重精神需求,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该法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能忽视,忽视老年人。人的生活除了和支持老年人,要经常看望或者打电话给他们。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规定,支持个人家庭休假权的相关规定。法律和法规,鼓励家庭成员和共同生活或居住在附近的老年人,对老年人与配偶或维护人员提供条

价值观的代际分化及其本质

价值观的代际分化及其本质 代际冲突是社会转型的结果之一,也是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特征。代际冲突的重要原因就是价值观的代际分化,或者说“代沟”。然而,对价值观的代际分化或代沟,存在着“不可避免论”和“主观虚构论”两种倾向。对究竟是否存在价值观的代际分化,应该作辩证的分析。价值观的代际分化或代沟,其本质是价值观的代际断裂,这已被一系列的实证调查所印证。 标签:价值观;代际分化;代沟;本质 一、前言 价值观的代际分化和代际整合是现代社会,特别是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变迁的一种重要变迁形式,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代际价值观变迁的重要表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代际分化和代际整合,是20多年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正确地阐述清楚这个问题,有利于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变迁。 二、价值观代际分化的现实存在 “代沟”是一个不见于传统语言的新生词语,这是因为传统社会不常见到代沟这种现象。那么,究竟什么是“代沟”?从一般理论视角来看,简单说来,代沟就是指代与代之间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模式、情感体验和语言习惯等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异、隔阂和冲突。这种差异、隔阂和冲突因社会环境和条件的不同以及社会文化变迁的缓急而时隐时现,或转化为激烈冲突或表现为和平相处。即使在社会平稳发展的时候,代沟也不可能完全消失,而只是更加隐蔽或表面上显得相安无事而已,“隐”并不意味着“消失”,“和平共处”并不意味着“没有差异”。同时,代沟基本上在“差异”、“隔阂”和“冲突”等三个层面上展开,代际差异是代沟的基本层面,这种差异将导致代际隔阂,而差异发展到极端和尖锐的程度,则导致代际冲突。社会学者周怡在对代沟的专门研究中,对代沟给出了如下定义:“所谓代沟是指由于时代和环境条件的急剧变化、基本社会化的进程发生中断或模式发生转型,而导致不同代之间在社会的拥有方面以及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的选择方面所出现的差异、隔阂及冲突的社会现象。”笔者认为,这个定义是迄今为止所有关于代沟的定义中比较完整的定义。 然而,进一步的问题是:“代沟”真的存在吗?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倾向或回答:一种是“代沟必然论”,一种是“代沟虚构论”。前者认为代沟是现代社会一种普遍而不可避免的现象。该说在承认代沟存在的前提下,对代沟的社会意义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代沟对社会发展具有进步意义,而大多数人则认为代沟具有更多的负面作用,因此要善于处理代沟问题。代沟虚构论则认为代沟是根本不存在的、危言耸听的虚幻现象,它只不过是某些人想当然的虚构。代沟虚构论者往往认为代沟对社会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消极作用,甚至将其视为洪水猛兽。

老年人权益保护

1996年我国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这些法律条文只是对老年人基本需求,即生存性需求的保护,而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人注重发展性需求和价值性需求越发明显,面对这种发展状况,这些举措显得不够具体,不够完善,因此就目前老龄化进程的现状,修改《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显得迫不及待。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已于2012年12月28日修订通过,自2013年7月1日起实施。 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行了大幅修改,可以说是一次全面的修改。法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把成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法律,以增强法律的适用性。 法条从50条增加为85条,新增单列“社会服务”“社会优待”、“宜居环境”为三章以突出对老年人优待与帮助,完善敬老与养老,保障老年人获得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 老年人享有那些合法权益? 1、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老年法》第三条第一款的第一句话就讲:老年人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这里包括国家帮助和社会帮助两个方面。 国家的帮助包括: 一是28条规定:国家通过基本养老保险,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二是29条规定:国家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保障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要;据我了解今年的农村新型医疗保险额每人是530元,个人与村集体出资200元,余下的330元由街道、镇出10元,区财政出320元;就是政府出大头、个人出小头,而报销最高限额可达到70%。 三是30条规定:国家逐步开展长期护理保障工作,保障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对生活长期不能自理、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失能程度情况给予护理补贴。 四是31条第2款规定:老年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或扶养人(或有无能力),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有关规定给予供养或者救助,意思就是要对其进行“五保”、“低保”和进行困难补助。五保就是吃、住、穿、医等完全由国家和集体包下来,低保370元/人,全部由政府负责。 五是33条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福利制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增加老年人的社会福利,如政府发放公交车IC卡、对60周岁老年人发80元/人的基础养老金;对80周岁、90周岁、10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分别发放110元、140元、500元的高龄补贴;对实行计划生育后的老人发放计划生育扶助金等。如独生子女父母到60周岁后,生男的补贴老年全年960元、生女的补1200元。34条还规定,随着经济的发展、物价上涨等情况,适时提高养老保障水平。 社会的帮助包括: 一是35条规定:国家鼓励慈善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为老年人提供物质帮助,如各级慈善总会发放困难补助金等; 二是36条第二款规定:负有抚养义务的组织或者个人,按照遗赠扶养协议享受遗赠后,应该承担该老年人生养死葬的义务。 2、有享受社会服务和社会优待的权利 新《老年法》第四章、第五章两章自37条至59条共23条都讲这个权利。这两章是新《老年法》新增的内容。其主要精神是: 第一,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城乡社区养老服务,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救援、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服务(37条)。 第二,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委会)应当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如老人协会活动室、日照站、康复中心等服务设施纳入配套设施规划,政府要逐步加大投

我国_代际关系_研究述评

《青年研究》 2002年第2期 我国“代际关系”研究述评 沈汝发 内容提要:代际关系一直是社会学、青年学、文化人类学和人口学等诸多领域学者关注的重点。本文以我国研究者所进行的代际研究文献为分析文本,从研 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等方面总结了我国学者关于代际研究的成果。 一、引言 代际的划分和更替是一个客观现象和自然过程,它是一个基于人口学的自然事实。但当它与重大的社会历史现象相联,从而构成一代人的共同经验和文化价值时,代际的划分和代沟的出现便更多的是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课题,成为社会学者和文化人类学者所关注的社会事实。自20世纪80年代,代际理论传入我国,我国的各个领域的学者就分别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青年学和人口学等多维视角对代际关系和代沟现象进行了描述与分析研究,迄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但遗憾的是,尽管现代社会正处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时期,代际关系也相应出现了新的特点,却很少有学者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对代际问题进行新的系统研究。 代际更替与代沟现象是社会与文化变迁的产物,而变迁越迅速越彻底,这种更替就越明显,冲突越激烈。当代社会文化正处于传承与断裂的过程中,尤其是网络对传统社会的冲击,更是形成了两种迥然不同的代际文化。代与代之间隔阂加深,冲突加剧,而新的一代的内部,代际差异亦越发明显,代际更替明显加快。这就需要我们的社会学者、青年学者和文化人类学者在新的时代情境中共同关注代际关系这一重要的课题。 二、研究概况 代际关系问题一直是社会科学者所关注的对象,因为即使在文化变迁较慢的社会也存在着代际差异、隔阂与冲突,但代际问题真正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因为当时社会正处于急剧变迁时期,而代际冲突尤其明显。美国人类学家杰弗里?戈若较早的研究了代沟现象,他在1948年出版的《美国人:一项国民性研究》中提到,由于迁徙到新的环境中,美国的父辈丧失了欧洲的父辈所具有的权威性,他们常遭到更能适应新生活的儿子的拒斥。而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则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1970年出版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文化的研究》一书,她认为代沟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伴随物,同时,她还肯定了年轻一代在新时代中的历史作用,提出了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24

浅析文化、价值和价值观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浅析文化、价值和价值观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6-11-16T16:07:56.257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8月作者:朱芳芳 [导读] 站在哲学的高度上理解文化和价值观的关系,对于初学者的我而言无疑是困难的。 湖北大学 摘要:站在哲学的高度上理解文化和价值观的关系,对于初学者的我而言无疑是困难的。可是,我们应该感到欣喜,正是有了前人的呕心沥血,有了时间与历史的考证,此刻的我们才能够如此思路明确,有勇气去借用他们的观点。在这篇文章中,我的主要观点是,文化指的是人们的具体的生活,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价值是一种主体人与客体对象之间的关系的概念。价值观是人的意识对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价值观是文化的最深层次,文化的不同取决于价值观的不同,建设符合当今时代召唤的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优秀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文化;价值;价值观;关系 在中国,对于文化与价值观的关注应当是20世纪90年代。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历史格局,将价值观的关注提升到了关乎国家发展的高度。自此,在中国学术界掀起了文化与价值观的大讨论,并且站在价值观的角度去思考一切关乎国家发展的重大事件,对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文化与价值观紧密联系的关系不但是一个重大的学术理论,更是一个需要迫切关注的现实问 题。 (一)何为文化、何为价值、何为价值观。 在我看来,比生命更久远的是知识,比知识更深刻的是文化。当我们要给文化下一个定义时,我们会发现那些我们越是熟悉的东西,往往越是最难用语言言说的。其实我们认真归纳一下那些与人相关的文化,我们不难发现文化的样貌总是以物质的或精神的存在于我们周围。我一直以来比较赞同赫尔德文化的定义,“文化”指的是人们的具体的生活,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例如,一个人的行为活动不能称之为文明,但是一群人的行为活动就会有一个历史性的特定名称。由于文化的本质,决定了文化具有区分的功能,它仅仅包括自己的活动区域内的成员,而不包括其他的成员,但是,文化最主要的社会功能就是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进而塑造全面、完善的人,推动社会进步、文明。 随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告诉发展,价值逐渐具有了其独特的重要价值,价值概念也被广泛应用,现在它已经在哲学领域中独占一席之地。在我看来能够将人本问题和价值问题充分交融权衡的价值哲学家应当是作为创价学会的第一任会长的木口三郎先生,他首先规定了价值的范畴,对真理和价值做出了严格的本质上的区分,并将真理从中剔除出去。木口三郎先生通过潜心的探究和深刻的沉思在他的《文化与价值》一书中给价值确定了明确的定义,“价值不是被评价的客体概念,而是一个主体与人之间关系的概念—它是这种关系客体的一个象征。”这种关系性的价值定义也是我所认同并为之不断探求的动力。价值不是单纯被评价的客体的概念,而应当是一种主体人与客体对象之间的关系的概念。 尽管价值观在现实社会中无法以实型被人们所理解和应用,但是它却以另外一种强大的力量,实实在在地牵引并作用于社会和个体的一切生存活动中。关于价值观的概念的判定,学术界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立场。主张广义的价值观的学者认为,价值观相当于哲学基础理论中的价值论,是以价值为特定的研究对象得理论学说,并且是系统的理论学说。狭义上的价值观是指,价值观就是价值观念的简称。因此相对于狭义价值观的局限性我更认同的是广义价值观的理论。在我看来,如果要给价值观赋予一个定义,那么价值观就应当是意识对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所反映的对象不是一般的客体,而是一种处于主体地位作用于主体并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关系。 二文化、价值和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文化与价值的关系 相对论的观点认为,所有与人类有关的价值都根植于其特有的历史文化中,这些价值判定只可能具有本土的、暂时的意义,因此在他们看来,不存在普遍的的价值。在我看来,文化与价值的关系理解,大前提价值是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传统相对论观点在此理解上的不足之处,由于文化的特定性导致的价值判定的暂时性,继而证明普遍的价值不存在。这种论述在语言逻辑上固然成立,可是在现实生活实践中是靠不住的。由于我们接受了相似的文化教育我们的文化给我们传达了相似的价值理念,所以我们总是会做出不约而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因此,普遍的价值是存在的。 由于文化是伴随着人类文明而产生的,所以,首先在时间发生上文化是先于价值而存在的。文化是恒久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之中的,而价值是在人类关系中体现的,是需要性的体现,而这种需要性的关系中总是被包含在生产方式的总和中的。在我看来,文化是先于价值而存在,并且蕴涵着价值,价值总是存在于文化中,并且影响着文化。 (二)价值与价值观的关系 价值与价值观的联系就是,价值观内在蕴含着价值,一旦形成和确立,就作为个体的一个主观条件或内在因素对人的具体活动发挥引导和定向作用。价值观是建立在价值基础之上的,但是,同时又区别于价值理念,价值观是以价值为特定的研究对象的理论学说,并且是系统的理论学说。因为事物的价值存在的合理性,首先必然是有益于人类的,其次它存在的根本是它与人类的关系互动,从而它才能被发现货展现出来,但是人是有高级意识的,价值观的形成是价值存在的必然,因此,价值观与价值是不可能完全剥离而存在的两个独立个体。鉴于价值和价值观二者的概念区别和应用的区别,价值和价值观也有不同之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由于受到阶级立场、认知能力和评判标准的限制,人们的价值观各有不同。在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的发展中,处于利益的考量,不但不同阶级的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价值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是同一阶级的人们对同一的事物价值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人们的认知能力和评价标准的差异性导致的。 (三)文化与价值观的关系 尽管在我看来人类社会的构成是复杂的,但是应用理论科学加义归纳我们的社会主要是由政治、经济、文化这三者构成的,而这三者又各具文明,既有物质文明,也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当下社会,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资源的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吃饱穿暖的需求,尽管人民人需要更多的物质资源,但这种物质资源是一种包含了文化的物质,同时对于精神上的需求也在不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