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优化设计

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优化设计

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优化设计
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优化设计

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优化设计

发表时间:2016-11-10T11:09:47.777Z 来源:《电力设备》2016年第16期作者:郭磊

[导读] 全寿命周期运营成本与现有串联式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直流电源系统持平,待积累一定运行经验后,且厂家生产成本降低时,可进行推广应用。

(国网河南尉氏县供电公司河南开封 475500)

摘要: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已在各电压等级变电站逐步普及。所谓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即将变电站的站用交流电源系统、直流电源系统、UPS电源系统、通信电源系统一体化设计、一体化配置、一体化监控;采用一体化监控模块将站用电源各子系统通信网络化,实现站用电源信息共享,建立数字化电源软件平台;通过将站用电源所有开关智能模块化,集中功能分散化,实现模块外无二次接线,无跨屏二次电缆,建立智能化电源硬件平台;其运行工况和信息数据能通过一体化监控单元展示并转换为标准模型数据,通过以太网接口采用IEC61850规约接入站内智能监控系统,并上传至远方控制中心,使站用电源系统成为整体的开放式系统。

关键词:交直流;一体化电源;优化

1.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构成

变电站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应能够为全站交直流设备提供安全、可靠的工作电源,包括AC380V/220V交流电源、DC220V或DC110V直流电源和DC48V通信用直流电源。一体化电源系统主要由ATS、充电单元、逆变电源、通信电源、蓄电池组及各类监控管理模块组成。通信电源不单独设置蓄电池及充电装置,使用DC/DC电源模块直接挂于直流母线。逆变电源直接挂于直流母线对重要负荷(如计算机监控设备、事故照明等)供电。一体化电源系统采用分层分布架构,各功能测控模块采用一体化设计、一体化配置,各功能测控模块运行工况和信息数据应采用DL/T860(IEC61850)标准建模并接入信息一体化平台。实行一体化电源系统各子单元分散测控和集中管理,实现对系统运行状态信息的实时监测。

2.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的基本特点

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组织结构,各组件的测控模块采用一体化设计、一体化配置;各组件的运行工况和信息数据能够通过一体化监控模块进行现场显示,并以标准的IEC61850格式接入当地综合自动化系统,并且能够上传至调度控制中心,实现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运行状态信息的实时监测。与传统的站用电源方案相比,交直流一体化电源方案在结构上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1)将直流电源及交流不间断电源(UPS)的蓄电池合并为1组蓄电池。

(2)取消了通信电源的蓄电池,使用直流变换电源(DC/DC)直接从直流母线上为通信设备供电。

(3)取消了各组件独立的防雷保护装置,从整体上统一进行防雷配置。

(4)任意组件故障都不影响整个电源系统运行。

(5)各组件的测控模块统一接入一体化监控主机,一体化监控主机再通过“1个接口、1个规约”接入当地综合自动化系统。

3.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方案

3.1交流系统

变电站站用交流电源系统根据变电站无人值班要求,采用双电源智能化自动切换开关(ATS)实现对交流电源进线的监测和控制。ATS 开关不仅两路交流电源进线开关分合实现电气闭锁,而且还实现机械闭锁,这从根本上保证了电源的安全可靠切换,并且站用变备自投保护装置可取消。两路交流电源通过ATS开关进行切换,并可通过变电站监控系统或集控中心实现远程切换,这对变电站进行倒闸操作、事故处理等工作时显得尤为方便,可大大提高交流电源进线的可靠性,从而保证整个站用电一体化电源系统的可靠性。

3.2直流系统

由于磷酸铁锂电池成本较高,约为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组价格的3.5倍以上,投资较高,不宜大量采用。本方案采用并联智能电池组件+阀控式铅酸蓄电池进行直流电源设计。并联电池组件根据全站负荷进行统计计算,集中布置在二次设备室。通信直流电源系统采用两套独立的DC/DC直流变换设备,从220V直流系统隔离变换成48V后为通信负荷提供工作电源。DC/DC装置容量(3×20)A/48V。二次设备室内交流不停电电源系统(UPS),采用模块化结构,双主机冗余配置,容量8kVA,满负荷放电时间2h。除满足全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后台、打印机及关口表设备的供电要求外,还作为火灾报警、电量计费等装置的交流不停电电源。

3.3监控系统

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的监控系统监控范围为交直流系统的电压、电流、功率等电量数据,以及开关遥信状态,甚至能实现远方遥控操作,系统具备报警、历史记录等功能。监控系统采用分层通信模式,交流系统、直流系统、通信系统、UPS等各子系统分别设置监控器,负责子系统的控制和信息采集。总监控器与各子系统监控器进行通信,实现对整个一体化电源系统的监测与管理,并通过IEC61850规约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通信,交直流电源设备告警信息能上传至远方控制中心,满足无人值守变电站的要求。

3.4组屏方案

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的组屏包括:交流电源屏、交流配电屏、直流配电屏、UPS屏、通信电源屏、蓄电池屏等,配置统一的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监控系统。二次设备室内屏柜采用模块化布置方案,将多个屏柜通过底座组成一个模块,通过侧壁开孔在厂家完成柜间接线,整体运输,整体吊装,有效缩短施工工期。一体化电源部分模块如下配置:

(1)蓄电池屏,组1个模块;

(2)交流电源屏、交流配电屏,组1个模块;

(3)直流配电屏、UPS屏、通信电源屏,组1个模块。

结束语:

基于并联智能电池组件的直流电源可靠性高,配置灵活,可实现在线核容,减少维护工作量,节约一定的电缆及建筑费用,电池寿命中后期可实现在线更换故障单体电池,且可以新旧电池混用,节能环保,全寿命周期运营成本与现有串联式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直流电源系统持平,待积累一定运行经验后,且厂家生产成本降低时,可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祖成,马力,周贤培.配网20kV变电站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的应用与研究[J].电源技术,2015,12:2750-2752.

通风系统优化方案

通风系统优化方案 平禹煤电公司一矿 编制:陈占旭 2009年5月8日

一、矿井概况 平禹一矿位于禹州市北9km,郑平公路两侧。井田西起小王庄断层,东至315勘探线,北至二1煤层露头及魏庄断层为界,南到黑水河断层、肖庄断层,即-800m水平,东西长8km,井田面积10.5km2。 平禹一矿始建于1969年,1976年10月投产。设计生产能力60万吨/年,经过多次技术改造,2005年实际生产能力达100万吨/年,矿井二1、二3两层煤。主采二1煤层,煤厚0.99—12.55m,平均5.69m,一般4.0---7.0m,井田西北有一条封闭型的断层,造成局部瓦斯富存量较大,在开采过程中,由于二1、二3煤层间距较小,易出现未采煤层瓦斯释放到开采煤层的现象;二3煤层较薄平均厚度在1.8m左右。 矿井为低瓦斯矿井。 平禹一矿,地质构造处于白沙向斜的东北部。矿区北、西、南三面环山,为一向东南开阔的“箕形”向斜汇水盆地。多次受水灾的危害,造成矿井巷道普遍压力大,巷道变形快,有效通风断面小,通风阻力大,维护周期短。目前矿井正处于东区水灾复矿阶段。 矿井运输、回风大巷、采区上、下山及车场采用砌硂、U型钢、裸巷、锚喷、锚网、工字钢等多种支护形式,由于受压力和顶板(顶板破碎严重)条件影响,巷道变形较大,

一定程度上影响通风。 矿井目前的通风系统为中央边界抽出式,主要通风机为FBCDZNo26型对旋式,一台使用,一台备用,转速740r/min,风机叶片安装角度为-9/-9o,配用电机功率为2*355KW,两条立井进风和一条斜井进风,一条并联回风斜井:1、新鲜风流由副井(主井)进入主石门、东西大巷,经采区运输上山供给各采面、掘进工作面,乏风流经采区轨道上山进入采区回风巷,经风井由主要通风机抽出地面。2新鲜风流由明斜井进入三采区,经采区运输上山供给各采面、掘进工作面,乏风流经采区轨道上山进入采区回风巷,经风井由主要通风机抽出地面。掘进工作面采用局部通风机压入式通风。 二、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改造的必要性 平禹一矿目前总进风量为5416m3/min,总回风量5703m3/min(风速为9.70 m3/s,超过最高允许风速8m3/s),风机房水柱记读数为3000Pa。主石门的供风量为3547m3/min(风速为6.03m3/s,接近最高风速8m3/s),明斜井的供风量为1869m3/min(风俗为3.80m3/s)。 东翼实际进风量为2629m3/min。设计风量为(各地点)1160*(通风系数)1.2+300(一采区下车场至明斜井之间避免出现盲巷和风路絮乱情况)=1692m3/min。目前有效用风地点为2个扒修工作面(三皮带下山扒修需风量为

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技术协议

锦界北区晶登110KV升压 站工程 交直流一体化电源 技术规范书 陕西西北火电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二○一五年九月

一、一般要求 1、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包括交流电源、直流电源、逆变电源、通信电源)宜由一家供应商提供,统一进行设计、生产、调试、服务。 2、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宜整体使用各种功能模块进行配置,特别是所有进线、出线开关应使用智能开关模块:将开关、传感器、智能电路集成在一个可插拔式机箱模块内。直流绝缘监测功能分散到直流馈线模块内处理。要求模块外部没有二次接线,模块之间没有常规联络电缆,模块对外只有通信接线,以满足变电站上行下达信息传输的核心思想。 3、设置站用电源一体化监控模块,对全站站用电源进行统一管理。 4、取消UPS,使用逆变电源直接挂在变电站直流母线上运行。事故照明电源取自相关逆变电源输出。 5、取消通信蓄电池组配置及通信用充电设备,使用DC/DC模块直接挂在变电站直流母线上运行。 6、站用交流系统采用ATS开关并配置智能设备实现多运行方式自动投切。 7、单体蓄电池监测不宜有跨柜接线,对外只有通信接线,以满足变电站上行下达信息传输的核心思想。 8、操作用直流系统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9、所有站用电源智能模块均采用直流作为装置电源。 二、遵从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本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900.1-1993 电工术语基本术语 GB/T 2900.11-1988 蓄电池名词术语 GB/T 2900.17-1994 电工术语电气继电器 GB/T 2900.32-1992 电工术语电力半导体器件

申通管理信息系统优化设计

一、引言 1.1背景介绍 1.1.1公司简介 申通快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申通快递”)成立于2007年,注册资本5000万,是申通快递网络的总部,拥有注册商标“STO申通快递”。申通快递负责对申通快递网络加盟商的授权许可、经营指导、品牌管理等。目前,申通快递担任中国快递协会、上海快递行业协会和浙江快递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旗下的加盟商在各个省份也分别担任着副会长或理事单位。 申通快递品牌创建于1993年,是国内最早经营快递业务的品牌之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申通快递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完善、流畅的自营速递网络,基本覆盖到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和发达地区县级以上城市,尤其是在江浙沪地区,基本实现了派送无盲区。申通快递在全国各省市有六百多个一级加盟商(包括西藏拉萨等偏远地区)和两千多个二级加盟商、四千多个门店,50多个分拨中心,全国网络共有从业人员四万多名,上万辆干线和支线网络车,日均业务量近百万票,年营业额超过四十亿元,成为国内快递网络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民营快递体 系。 申通快递主要提供跨区域快递业务,市场占有率超过百分之十,使公司成为国内快递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随着国内快递需求的多样化,公司紧贴市场,不断进行产品创新,继续提供传统快递服务的同时,也在积极开拓新兴业务,包括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服务、第三方物流和仓储服务、代收货款业务、贵重物品通道服务等,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最重要的电子商务物流供应商。 1.1.2企业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快递公司利润率持续下滑。近年来,油价、人工费用的大幅提升,导致快递公司的利润率不仅没有随着企业营业额的上升,反而有所下降,急需寻找新 的利润源。 2、快递公司在管理信息化上的缺失,直接导致其难以提供专业化的快递服 务,在与其他快递公司的竞争中落于下风。 3、快递门店信息化水平低,许多门店依旧采取人工记录的方式来记录业务

200MW供热机组热力系统优化设计

200MW 供热机组热力系统优化设计 O p ti m izati on on T herm odynam ic System L ayou t fo r 200MW H eating Pow er U n it 王 钟,黄 涛 (东北电力设计院,吉林 长春 130021) 摘 要:针对200MW 供热机组热力系统常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长春第二热电有限责任公司二期工程的热力系统布置以及运行维护等实际情况,提出了采用高压旋膜除氧器、取消低压补水除氧器、增加凝结水补充水箱、取消低加疏水泵等项优化设计,为同类型供热机组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关键词:200MW 供热机组;热力系统;除氧器;疏水泵;热网 中图分类号:T K 284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25306(2003)0420024203 收稿日期:2003203225 作者简介:王 钟(19672),男,高级工程师,现在东北电力设计院机务处工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条件的变化,按常规设计的200MW 供热机组热力系统已越来越不适应火电厂安全运行的要求,在设计时需对热力系统进行优化,使电厂运营效益最大化。下面以长春第二热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长春热电二厂)二期工程(3×200MW )热力系统设计为例,提出200MW 供热机组热力系统优化设计的几点建议。 1 设备及热负荷参数 长春热电二厂二期工程(3×200MW 供热机组),锅炉选用国产超高压中间一次再热、汽包锅炉,采用单炉膛、全钢构架悬吊结构、紧身封闭布置。汽轮机选用国产超高压CC 140 N 200212175 535 535 1.1 0.42型汽轮机。平均生产蒸汽负荷70t h ,对于工业热负荷:冬季最大负荷100t h ,最小负荷80t h ;夏季最大负荷70t h ,最小负荷40t h 。供汽压力1.0~1.2M Pa ,供汽温度250℃,回水率为零。设计采暖热负荷:最大1318.5t h ,最小418t h 。 2 热力系统优化设计 2.1 采用高压旋膜除氧器,取消低压补水除氧器 200MW 供热机组热力系统常规设计中,一般 设置低压除氧器系统,对除盐水加热除氧。系统主要包括低压除氧器及相关附属设备、中继水泵及相关 附属设备。从化学水处理车间来的除盐水补入低压 除氧器(大气式),加热除氧后,通过中继水泵升压进入高压除氧器。设置此套系统的原因是:供热机组的补水量大,普通高压除氧器允许的凝结水温升只有40℃,常温下的除盐水直接补入高压除氧器,由于温度偏低,达不到除氧要求。 如果采用高压旋膜除氧器,可取消低压除氧器、中继水泵及相关附属设备。取消低压除氧器后,补水有2种方式:一是补入高压除氧器;二是补入凝汽器。从运行经济性上分析,补入除氧器的热经济性要低于补入凝汽器,且补入除氧器要增加额外的运行费用(需提高补水泵压头),所以推荐采用补入凝汽器的方式。从化学水处理车间来的除盐水经凝结水补充水箱后补入凝汽器,这样设计的可行性、可靠性论证如下。 a . 正常运行时长春热电二厂二期工程工业抽汽量比较小,由其引起回热系统补水量较小,补水量最大约为100t h 。经哈尔滨汽轮机厂计算后认为,在补水量为70t h 时,凝汽器热井出水含氧量能满足运行要求,运行方式可行,且不需改变常规200MW 机组所配凝汽器本体的设计。 b . 由于二期工程扩建的机组为供热机组,在供热工况运行时凝结水量比纯凝工况运行时凝结水量要小很多,低压加热器的换热面积是按满足加热纯凝工况凝结水量设计的,因此将除盐水补入凝汽器不会改变低压加热器的设计、不会增加低压加热器的投资。 ? 42?

实验六PID控制系统参数优化设计

实验六 PID 控制系统参数优化设计 一.实验目的: 综合运用MATLAB 中SIMULINK 仿真工具进行复杂控制系统的综合设计与优化设计,综合检查学生的文献查阅、系统建模、程序设计与仿真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及预习内容: 1.控制系统优化设计: 所谓优化设计就是在所有可能的设计方案中寻找具有最优目标(或结果)的设计方法。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控制系统参数的最优化问题,即在系统构成确定的情况下选择适当的参数,以使系统的某些性能达到最佳;另一方面是系统控制器结构的最优化问题,即在系统控制对象确定的情况下选择适当的控制规律,以使系统的某种性能达到最佳。 在工程上称为“寻优问题”。优化设计原理是“单纯形法”。MATLAB 中语句格式为:min ('')X f s =函数名,初值。 2.微分方程仿真应用:传染病动力学方程求解 三.实验内容: 1.PID 控制系统参数优化设计: 某过程控制系统如下图所示,试设计PID 调节器参数,使该系统动态性能达到最佳。(习题5-6) 1020.1156s s e s s -+++R e PID Y 2.微分方程仿真应用: 已知某一地区在有病菌传染下的描述三种类型人数变化的动态模型为 11212122232 3(0)620(0)10(0)70X X X X X X X X X X X X ααββ?=-=?=-=??==?

式中,X 1表示可能传染的人数;X 2表示已经得病的人数;X 3表示已经治愈的人数;0.0010.072αβ==;。试用仿真方法求未来20年内三种人人数的动态变化情况。 四.实验程序: 建立optm.m 文件: function ss=optm (x) global kp; global ki; global kd; global i; kp=x (1); ki=x (2); kd=x (3); i=i+1 [tt,xx,yy]=sim('optzwz',50,[]); yylong=length(yy); ss=yy(yylong); 建立tryopt.m 文件: global kp; global ki; global kd; global i; i=1; result=fminsearch('optm',[2 1 1]) 建立optzwz.mdl:

智能变电站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智能变电站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伴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发展,智能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中。交直流电源智能化运行是通过整合交、直流电源实现的,为供电用电的一体化提供了解决方案,能有效地提高运行的稳定安全性,从而提高了变电站电源管理能力。而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具有集成度高、管理简便等优势,可集中监控和管理多套电源系统,提高了多套站用电源系统蓄电池组的共享性,随着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方案的广泛应用,其所存在的问题急需从根本上进行解决(包括标准化程度不高、各品牌间的兼容性差等)。为确保变电站的可靠运行,提出全模块化电源系统方案,以期提高维护效率并降低维护成本,为提高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的标准化程度提供参考。 标签:智能变电站;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研究;应用 引言 变电站内部供电系统的稳定运行是供电可靠的前提。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与智能化设备被大量的应用于变电站中,为提高电源管理的可靠性具有积极的意义。传统变电站电源系统由直流部分、交流部分、UPS、通信系统等构成。各个子系统的设计制造到现场的安装调试由不同的生产厂家对应负责,后期运行维护也由相应的专业人员负责检修。随着智能变电站系统的成熟发展,较多智能变电站在投运后逐步提出了交直流一体化电源设计。在智能变电站设计运行中,将传统变电站各个子系统实现统一化设计、统一化安装配置、统一化监测控制。采用直流变换器直接接入直流母线代替了通信蓄电池组,应用智能终端,合并单元等装置,采用庞大的交换机组。因此,改变传统变电站的不足,使智能变电站的电源更加可靠、合理。此外,技术更加先进,减少人力资源投入,实现自动化设计具有现代化的意义。 1智能变电站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现状 常规变电站中分散设计电源系统逐渐被淘汰,新诞生的智能变电站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变电站的使用与管理。现下,有关智能变电站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的研究包含: (1)如何可靠且稳定的将智能站交流电源启动切换实现的问题; (2)电力专用逆变电源产生能够影响负载设备的一些干扰,如被电气隔离的电源直流、交流输出与输入或动态瞬变、杂讯干扰等。同时,旁路控制逻辑维修中,任意运行状态下的不间断电源得以在维修旁路开关闭合下而连续供电且不会遭受影响的问题; (3)交直流变换电源模块、高频开关电源自主稳流、均流及稳压方面,同时整机效率、电网冲击、浪涌彻底消除及抗干扰能力,开机软启动问题等;

信息系统优化设计方案.doc

SF信息系统优化设计方案1 SF信息系统优化设计方案 十四信息领先实物流—永不停息的奔跑 一﹑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Sf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快递企业,在快递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低位。作为一家快递企业,速度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素,同时高质量的快递服务在企业经营中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方法,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成为sf的必然选择。时间成本概念使得企业不得不正视货物在企业内部中转所花费的时间。这部分时间成本推迟了企业资金的回收时间,延迟了资金的周转周期,从而导致了企业利润率的下降。而企业信息化则可以压缩企业与市场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提高货物的周转效率,以及企业效益。(1)企业信息化可以提高企业智能。它能帮助企业最大程度上的共享信息与思想。同时,它也能把正确的信息及时的传递给需要的人,以便其及时对信息作出反应。可以这样认为:企业智能来自于员工和部门之间知识、技能和思想的交流。依托于完善、通畅的企业信息网络,企业可以有效的促进员工之间、部门之间的沟通,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2)信息技术开发团队作为企业的技术支持部门,成为企业成功的一大重要因素。同时,它也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关键一环,如何更好的让它为企业服务,实现企业腾飞?这就需要它准确的定位自己的职责,了解自己的优劣势。针对信息部门的问题,转型迫在眉睫。在转型时,它应该从系统的开发者转型为企业内

部信息的收集者、企业外 部信息的提供者。优化整合内外部的优势资源,开发出更适合、功能更强大的信息系统。从以往的自主研发为主转为以外包或联合研发为主。既能发挥自身优势,又能更专注于核心业务。 (3)在现代企业竞争中,对市场信息的把握将决定一个企业能否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市场是变动不定的,但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通过对影响市场的因素的分析,可以推测市场的变动趋势。因此,收集和分析影响市场变动的各方面因素的信息,增强对市场的预见性是经营成功的“诀窍”。在收集信息应遵循广泛性、准确性、针对性、及时性等原则。通过对信息的筛选、甄别企业可以提高对市场的预见性。同时根据对市场的预测,企业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员工作为企业管理等级链的末梢,不应该仅仅只是作为一个决策的执行终端。针对企业中出现的信息化问题:企业拥有信息化技术相对完善的企业中间技术层(即企业信息开发团队),但企业的决策部门以及作企业末梢的一线员工的信息化建设却依旧薄弱。所以,企业员工在日常的工作中,应当更多的学习信息技术,提高日常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应该更多的发挥信息收集、筛选及转发作用。使之成为企业信息链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以此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关于企业员工职责的转变 (1)快递业务有两个基本的特点,一个是快件运转的速度,另外一个特点是对快件进行全程跟踪为客户提供服务。及速度与

直流电源系统

直流电源系统 1 工作范围 本泵站一套直流电源系统,主要包括1组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充电装置、绝缘监视装置、直流系统监控装置、配电及保护器具、监视仪表及报警信号等。中标方应负责完成该泵站直流电源设备的设计、制造、包装、运输、培训和交货及安装调试、试运行期间的技术指导;提供设备安装、调试所需的仪器和专用工具;提供所需的备品、备件。 直流电源系统馈电回路:控制回路为8 回;合闸回路为8 回。 2 产品符合的规范和标准 GB/T3859.1-1993 《半导体变流器基本要求的规定》 GB/T3859.2-1993 《半导体变流器应用导则》 DL/T459-2000《电力系统直流电源柜定货技术条件》 3 基本参数 额定输入电压:三相:380V 交流电源频率:50Hz 直流额定电压:230V 直流标称电压:220V 充电装置输出直流额定电流:20A 蓄电池额定容量:100Ah。 稳流精度:± 1% 稳压精度:± 0.5% 纹波系数:w 0.5% 噪声:w 55dB 防护等级:》IP30 4 特性 4.1 概述 除非另有规定,设备的电气特性应符合GB标准有关条款的要求。导线的安装应符合GB 标准有关条款的要求。

主要元器件(包括高频开关模块、整流模块、断路器等)应采用国际知名品牌。 4.2 噪声限制 布置在中控室的设备其噪声在中控室处测量应小于50dB设备在正常工作 时,距离设备1m处所产生的噪声应小于55dB 4.3 绝缘电阻和介电强度 交流回路外部端子对地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10MQ; 不接地直流回路对地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1MIQ; 500V以下、60V及以上端子与外壳间应能承受交流2000V电压1min; 60V以下端子与外壳间应能承受交流500V电压1mi n。 4.4 电磁兼容性 本系统设备的浪涌抑制能力(SWC)抗无线电干扰(RI)能力及抗静电干扰(ESD)能力应满足IEC61000-4《电磁兼容性试验和测试方法》的要求。 4.5 电磁干扰防护本系统设备的正常运行应不受电磁干扰的影响,中标方应在设备的输入 端 口加装吸收干扰的元件。 4.6 其它 (1)试验报告和证书 1)中标方应在合同生效后30 天(日历天数)提供与合同设备有关的所有最终试验报告的复印件,该报告应装订成册作为永久资料使用。 2)中标方应在直流电源设备出厂试验验收后30 天(日历天数)内提供下列报告(包括出厂试验记录)和证书给业主: 直流电源设备的整套出厂试验报告;直流电源设备出厂检验证书。 (2)互换性 中标方提供的合同设备的相同部件,其尺寸和公差应完全相同,以保证各设备部件之间的互换性。所有的备品备件的材料和质量应与原设备相同。 (3)电源 1)业主提供电源 交流380V系统电压变化范围80%-115%Un 频率变化范围48-52Hz 中标方提供的所有设备应能在上述相应的范围内正常运行,当输入电压下降到低于下限值时,设备应不致损坏。 2)内部直流稳压电源应有过压、过流保护及电源电压不正常的报警信号能防止损坏其它

热力系统运行方式节能优化调整

热力系统运行方式节能优化调整 发表时间:2018-09-11T16:30:16.5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1期作者:李鑫 [导读] 摘要:近几年对于机组的热力系统进行优化与改造之后,不仅有效提升了机组效率,更开阔了调整运行方式的空间。 国家电投集团东方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热力分公司河北石家庄 050000 摘要:近几年对于机组的热力系统进行优化与改造之后,不仅有效提升了机组效率,更开阔了调整运行方式的空间。通过运行部门不断加强对机组节能的管理,采用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获得广泛的认可与推行。机组设备运行方式得到进一步优化与改造之后,提升了能源的利用率,降低了能源消耗程度,提高了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帮助公司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本文分析了热力系统运行方式节能优化调整。 关键词:热力系统;运行方式;节能调整 目前阶段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低下的问题可谓是日益严重,并且在能源的使用过程当中,主要是以一次性的能源为主要对象,而煤炭等能源的使用和燃烧,会产生出大量的废气,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1 对节能技术的可行性认识 ①具有潜力大、易实现、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火电厂热力系统节能是电厂节能工作的新领域,是热力系统节能理论与高科技应用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实施时大都不需要对主设备进行改造,不增加新设备,因此,它广泛开展热力系统节能工作,对当前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技术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②热力系统节能有多种可行的途径。对于新设计机组,可通过优化设计,合理配套进行节能;而对于运行机组,可通过节能诊断,优化改造,监测能损,指导运行,实现节能目标。 ③热力系统节能潜力大,效果明显。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工程界很少注意热力系统的节能,缺少完整的热力系统节能理论以及必要的优化分析工具。在火电厂热力系统设计方面,存在着系统结构与连接方式不合理的现象;在电厂运行过程中,除去设计不足外还存在着运行操作和维护不当的因素,致使运行经济性达不到设计水平。所有这些,都导致了机组热经济性的降低,热力系统节能理论及其实用节能新技术可以全面推广。 2 热力系统运行方式节能优化调整 ①针对非线性协调系统进行有规划的设计,合理的提升火电单位的工作效率。非线性协调系统对于维持电厂热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以及能源的运用有着关键性的价值和意义。一般来讲,非线性协调系统可以运用并且开发等来对常规性的PID控制器进行改造,进而进一步提升控制系统的性能以及控制效率,使得煤炭的燃烧可以更加节能,促进和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在疏水泵系统上安装多级水封系统,在原先的暖风器的疏水扩管到上添加管道,并令其与凝汽器相连接,充分利用凝汽器内的真空抽吸暖风器疏水。具体流程为:炉暖风器疏水、多级水封、高价疏水扩容器到凝汽器。通过利用多级水封以及调整门来将暖风器疏水箱的水位维持在正常的水平,以免疏水箱内的水被抽干,致使将暖风器中的蒸汽被抽到凝汽器内部,而影响机组的经济性。将暖风器中的疏水吸到凝汽器内部之后,节能效果显著。在改造系统之后,还可以尽可能减少对日常维护暖风器疏水泵的工作量,让暖风器的疏水泵在运行过程中,有效解决“跑、滴、漏、冒”等现象,满足文明生产的要求。 ②通过进一步减少煤炭的燃烧来提升火电厂的发电工作效率。减少煤炭的消耗量,可以使得污染物质排放量进一步降低。在热力系统的火电发电机组当中,全面并且大力的推广性能管理系统,此系统适用的是基于离散线性坐标针对热力系统机组之中的锅炉密度以及流量等进行描述,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并且广泛的分析和研究了火焰等动态化的计算模型,将分析火焰的中心、高温腐蚀以及炉膛的结渣等问题,全面实现了运行的经济化以及条件话。另外,运用当前阶段国际先进的水蒸气物理计算指标,全面并且综合性的、立体化的构建出一种可以客观上反映热力系统火电机组性能的现代化模型,使得机组的能源消耗以及性能的分析可以更加合理和先进。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当中,还引入了相关的机组运行性能管理与检测系统模块,针对机组的运行进行实时监控,并且可以主动的针对机组进行管理,及时、准确、可靠的发现机组运行当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根据运行以及电力负荷的现状提出合理化的改进对策以及工作建议,进而为节能性的增强以及机组工作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③深入的研究机组锅炉燃烧的稳定性系数,并且对不充分燃烧的区域进行全面研究,对不充分燃烧的分布状况进行合理性的分析针对锅炉内部不充分燃烧的区域和分布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可以逐步的确定得出最佳的煤风配合比例,并且确定出整体燃烧措施的调整规划。另外,还需要根据电厂相关工作人员以及技术人员的工作经验,通过对特征参数以及主题词等的调整和提取,全面快速的检测出相关性能上的故障,为现代化的知识库建设以及电厂发展改革奠定坚实的条件。 ④提升机组的流通效率,进而逐步的降低机组运行过程当中缸内压力以及排气压力,使得机组的能耗降低。热力系统当中机组供电过程所消耗的煤炭量越少,管理的水准越高、管理的模式越先进,则可以使得经济成本控制效果达到最佳。为了更好的占领当前的市场,在竞价的过程之中可以报出相对较低的价格,而成本高则意味着煤炭消耗量进一步增加,并且管理不科学、不合理,这种企业在当前的市场竞争当中就会逐渐的处于劣势,最终可能会由于成本竞争压力过大以及成本费用较高而退出市场竞争。所以,这样的一个过程其本质上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最终的产能富余,主要依靠的是整个电力市场之间的竞争,这一点对于当前的电力环境而言非常关键。 ⑤针对热力系统的机组设备和相关设施进行日常运行的分析和实时监测控制。针对设备的运行参数进行研究,在全面的保障了安全运行和经济运行的前提基础之上,有计划的对机组进行调整,开展相应的优化测试试验,最终使得机组运行的基准参数得以确定,得出机组运行的基本工作情况,最终为提升机组系统运行效率提供必要的依据支持,逐步的降低煤炭的消耗量。另外,还可以在线的对机组性能进行检测,对运行和管理提供优化改良的措施方案。除氧器主要是用来出去锅炉给水时产生的氧气,它能够保持锅炉水的质量。如果在传统的运行方式下,排氧门是经常打开的,工质浪费严重。现在在确保锅炉给水时产生的溶氧达标的条件下,可以关闭排氧门,并对除氧器中的溶氧指标采取化学监督。根据情况来确定是否开启并调整溶氧,以达到减少工质损失的效果。 ⑥不断加快工业技术发展,将控制生态环境污染以及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作为主要的工作方向。为了使我国的热力系统得到进一步的节能改造,还需要将全面降低能源损耗以及提升能源燃烧效率为主要的工作目标,并且需要在以上工作基础之上,保证机组的模型对称、保证机组基本运行的效率,很好的提升机组在不确定环境之下以及不稳定环境之下的运行效果,控制品质,提升机组的工作水准。另外,还需要机组可以在短时间之内迅速的适应电网负荷量的变化,应对不同的电力压力,保证其机前压力不会超过规定的范围。加快产业技术革

矿井通风系统的优化设计与应用

矿井通风系统的优化设计与应用 鉴定材料 临沂矿业集团邱集煤矿

二?一?年四月 1、鉴定大纲 2、计划任务书 3、工作报告 4、技术研究报告 5、社会经济效益分析报告 6、用户使用报告

矿井通风系统的优化设计与应用 鉴定大纲 临沂矿业集团邱集煤矿 二?一0年四月

矿井通风系统的优化设计与应用 鉴定大纲 一、鉴定条件 《矿井通风系统的优化设计与应用》项目是临沂矿业集团公司2010 年度科技计划,由山东省邱集煤矿研究实施,经过应用测试,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目前,技术文件已经齐全,应用后效果明显才,具备了鉴定条件。特申请鉴定。 二、项目名称 矿井通风系统的优化设计与应用 三、项目来源及编号 临沂矿业集团公司2010年度科技计划 四、鉴定目的 通过专家评议做出结论,以便进行推广应用。 五、鉴定形式 会议鉴定 六、鉴定内容 1、审查技术文件是否齐全、完整、正确、统一。 2、评价系统是否科学、合理、先进。 3、审查改造后的系统是否满足安全生产需要。 七、鉴定资料文件 1、计划任务书; 2、工作报告; 3、技术研究报告; 4、经济效益分析报告; 5、用户使用报告。

八、鉴定程序 1、成立鉴定委员会; 2、讨论并通过鉴定大纲; 3、项目完成单位向鉴定委员会汇报研究开发情况; 4、专家质疑; 5、专家评议,通过鉴定意见; 6、专家、评委签字。 鉴定委员会二0—0年四月

编号 类另U 二O一O年科学技术项目 计划任务书 项目名称:矿井诵风系统的优化设计与应用 负责单位:临沂矿业集团邱集煤矿起止年限:2006 年5月?2010 年4月

电力交直流一体化电源解决方案

关于变电站交直流一体化电源解决方案的 探讨 背景及现状 1、背景 电力系统中变电站内的操作电源是保证变电站控制、信号、保护、自动装置可靠运行的保障,变目前隆化分公司变电站一般配置三套各自独立的操作电源系统,即直流操作电源、通信电源、交流不间断电源(UPS),每套电源系统单独配置蓄电池组和监控管理系统。为控制、信号、保护、自动装置以及操作机构等供电的直流电源系统,通常称为直流操作电源。为微机、载波、消防等设备供电的交流电源系统,通常称为交流操作电源;为交换机、光端机、远动等通信设备供电的直流电源系统,则称为通讯电源。 2、现状 1、2、1直流操作电源 直流操作电源室站用交流电源正常和事故状态下都能保持可靠供电给变电站内所有控制、保护、自动装置等控制负荷和各类直流电动机、断路器合闸机构等动力负荷的电源。直流操作电源系统电源一般选择220V或110V,采用不接地方式。隆化分公司现有35千伏变电站均装设1组蓄电池及1套充电装置,采用单母线接线。 1、2.2通信电源 通信电源提供给变电站载波机、光端机等通信设备及保护复用设备电源。系统电压为48V,采用正接地方式。 1、2.3交流不间断电源 交流不间断电源在变电站中UPS主要是给不允许短时停电的计算机监控设备供

电,可靠性及稳定性较高,一般均采用一主一备串联运行方式,即正常时由主机供电,主机故障时,从机自动投入。UPS正常由交流电源供电,当交流电源消失或整流器、逆变器等元件故障,则由自带的蓄电池向逆变器供电。 隆化分公司现有变电站16座,各变电站内均配有UPS电源,由于其内置的蓄电池组容量小且没有专业的维护措施,因此造成蓄电池容量不足或损坏而无法满足自动化的要求。 1、2.4独立操作电源存在的问题 无法综合优化资源,各自独立的操作电源系统重复配置蓄电池组,使一次投资增加。 分散布置的设备增加了日常运行维护工作。 各操作电源系统的由于不同的厂家使安装、服务等协调困难。 分公司各操作电源维护班组无法统一管理。 智能一体化电源系统解决方案 2、1系统综述 基于以上各独立操作电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与有关厂家咨询提出智能一体化电源系统的解决方案,优化系统资源。智能一体化电源系统采用分层分布结构,各功能测控模块采用一体化设计、一体化配置,各功能测控模块运行状况和信息数据采用(IEC61850)标准建模并接入信息一体化平台。实行智能一体化电源各子单元分散测控和几种管理,实现对智能一体化电源系统运行状态信息的实时监测。 智能一体化电源系统应能够为全站交直流设备提供安全、可靠的工作电源,包括:380V/220V交流电源、DC220V或DC110V直流电源和DC48V通信用直

动环-交直流供电系统-通用-L3

正在作答: 动环-交直流供电系统-通用-L3 已切屏次数:2 本卷共150题,总分100分已答:0 未答:150 我要交卷单选(共50分) 待检查 1、一个电容器,当电容量一定时,电源频率越高,则容抗就( )。 A. 越小 B. 不变 C. 忽略 D. 越大 待检查 2、电流型谐振开关是由()组成 A. 电感和开关串联 B. 电感和开关并联

C. 电容和开关并联 D. 电容和开关串联 待检查 3、在停电形势较严峻的情况下,开关电源参数周期均充时间可调为()个月,蓄电池充电电流为10小时放电率的()倍。 A. 3,1.5 B. 3, 2 C. 1 ,1.5 D. 1,2 待检查 4、()是指一个输出端的负载变化时,使其他输出端电压波动大小。 A. 影响量

B. 负载调整率 C. 输出能力 D. 交叉调整量 待检查 5、在一套整流设备中,用霍尔器件检测负载电流。若霍尔器件故障误检测负载电流为无穷大。则整流器的输出电压会( )。 A. 视负载类型而定 B. 急降 C. 不变 D. 急升 待检查 6、中、大功率工频UPS的逆变器一般采取哪种拓扑结构

A. 全桥 B. 多桥 C. 半桥 D. buck-boost 待检查 7、三相变压器的短路阻抗Zk、正序阻抗Z1与负序阻抗Z2三者之间的关系() A. Zk=Z1=1/2Z2 B. Z1=Zk=√3Z2 C. Z1=Z2=1/2Zk D.

Z1=Z2=Z3 待检查 8、要使导通的可控硅截止应使用的方法是( )。 A. 给阴、阳极间加以反向电压 B. 撤掉控制极的电压 C. 给控制极加以反向电压 待检查 9、在印制板的丝印层上,Q121、D113、C14、R15分别表示()。 A. 二极管、电阻、电容、功率管 B. 功率管、二极管、电阻、电容 C. 功率管、电阻、电容、二极管 D.

火力发电厂热力系统的节能措施探讨

火力发电厂热力系统的节能措施探讨 为了提高火力发电厂整体优化运行及其管理水平,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对电厂热力系统节能减排策略进行探讨,符合国家能源战略发展目标的需求。 标签:节能减排;火电机组;策略;能源 1 引言 节能减排作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重点,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和节能减排的关系,真正把节能减排作为硬任务,使经济增长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目前我国能源的利用效率较低,且一次能源消费中以煤为主,煤炭的大量消费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作为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的11个重点领域之首的能源领域,发展思路是坚持节能优先,以降低单位GDP的能耗。 提高能源利用率是我國“十二五”规划及长期的战略发展目标,电力行业节能降耗潜力十分巨大。近年来,尽管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一些行业的能耗持续下降。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仍然较低。电力行业火电供电煤耗高出1/5。综观全国已投入运行的发电机组供电煤耗值,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相差约60克/千瓦时,也就是说,按世界先进水平,目前我国一年发电多耗原煤约1.1亿吨。能源效率低既是我国能源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也是节约能源的潜力所在。 2 对节能技术改造的可行性认识 2.1 具有潜力大、易实现、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 火电广热力系统节能是电厂节能工作的新领域,是热力系统节能理论与高科技应用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实施时大都不需要对主设备进行改造,不增加新设备,因此,它广泛开展热力系统节能工作,对当前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技术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热力系统节能有多种可行的途径 对于新设计机组,可通过优化设计,合理配套进行节能;而对于运行机组,可通过节能诊断,优化改造,监测能损,指导运行,实现节能目标。 2.3 热力系统节能潜力大,效果明显 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工程界很少注意热力系统的节能,缺少完整的热力系统节能理论以及必要的优化分析工具。

通风系统优化方案

xxxxxx煤业有限公司 2014年通风、抽放系统优化方案 科长: 分管领导: 通风科 2013-11-19

2014年通风系统优化方案 为进一步完善通风系统,保证矿井通风系统完善、合理、稳定可靠,现根据我公司井下通风系统现状,特制定2014年矿井通风系统优化调整方案。 一、矿井通风基本情况 矿井采用两翼对角抽出式和采区小风井独立进、回风相结合的通风系统。进风井有三个,即主井、副井和12区进风井;回风井有三个,即11区、12区、14区回风井。我公司为高瓦斯矿井。 11区回风井担负11采区上、下山及15采区开拓供风,12区回风井担负12采区供风,14区回风井担负14采区供风。11区回风井安装FBCDZ№.18-2×110型主通风机两台,电机功率为2×110Kw;12区回风井安装FBCDZ№.16/2×55型主通风机两台,电机功率2×55Kw/台;14区回风井安装FBCDZ№.18-2×110型主通风机两台,电机功率分别为2×110Kw;每个风井两台主通风机,互为备用。 矿井等积孔2.85m2,通风难易程度为容易,总进风量为6258m3/min,矿井总回风量为6387m3/min,矿井有效风量为5810m3/min。现11采区及14采区风量、负压不匹配。 二、系统优化的目的 减小通风阻力、提高通风能力,力求通风系统简单可靠,

提高矿井防灾、抗灾能力,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三、通风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采区通风负压大,其原因是: 1、11区、12区、14区的主要进、回风巷部分段巷道喷浆层脱落、巷道底板隆起,造成巷道断面小、回风阻力大。 2、15采区未形成独立的通风系统,现15采区通风采取压入式通风,风机安设在11采区大煤仓向东35米处,增加了11采区的通风负担,使11采区通风负压偏大。 3、我公司属典型的“三软”煤层,工作面上下巷巷道受采动影响极易底鼓、变型。 (二)采区变电所未形成独立通风系统: 1、15采区未形成独立通风系统。 2、12区、14区采区变电所目前没有形成独立的通风系统。 四、通风系统优化方案和计划 针对以上问题,特制定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改造方案: (一)通风系统主要优化方案 1、矿井主要进回风巷道局部地段变形严重,影响巷道的通风断面,增加了通风阻力,需要对其进行扩修。2012年对矿井主要进回风巷扩修了1200米;2013年截至目前已扩修了750米,预计年底完成850米;2014年计划对矿井主要进回风巷进行扩巷降阻1050米。

变电站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的解决方案

1 引言 站用电源是变电站安全运行的基础,随着变电站综自化程度的越来越高以及大量无人值班站投运,相应提高站用电源整体的运行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笔者认为,站用电源始终需要立足于系统技术来研究和发展,根据实际问题、发展现状提出发展思路。现有站用电源在资源整合、自动化水平、管理模式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大的优化空间,结构紧凑、经济可靠的变电站交直流一体化电源模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 传统站用电源现状分析 传统变电站站用电源分为交流系统、直流系统、UPS 、通信电源系统等,各子系统采用分散设计,独立组屏,设备由不同的供应商生产、安装、调试,供电系统也分配不同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这种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站用电源自动化程度不高。由不同供应商提供的各子系统通信规约一般不兼容,难以实现网络化管理,系统缺乏综合的分析平台,制约了管理的提升。 (2)、经济性较差。站用电源资源不能综合考虑,使一次投资显著增加。 (3)、安装、服务协调较难。各个供应商由于利益的差异使安装、服务协调困难,远不如站用交直流电源一体化的“交钥匙工程”模式顺畅。 (4)、运行维护不方便。站用电源分配不同专业人员进行管理:交流系统与直流系统由变电人员进行运行维护,UPS由自动化人员进行维护,通信电源由通信人员维护,人力资源不能总体调配,通信电源、UPS等也没有纳入变电严格的巡检范围,可靠性得不到保障。 3 变电站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的解决方案 变电站站用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是使用系统技术,针对变电站站用交流、直流、逆变、通信电源整体,根据实际问题、发展现状提出解决方案的站用电源系统。 目前有关生产研发厂家已提出三代产品,分别是: (1)、智能型站用电源交直流一体化系统 主要实现:

通风系统优化

平禹煤电有限责任公司一矿通风系统优化分析报告 河南理工大学 平禹煤电有限责任公司一矿 二O一O年五月

平禹煤电有限责任公司一矿 通风系统优化分析报告 课题组主要成员名单: 河南理工大学: 平禹煤电有限责任公司一矿:

目录 1 矿井概况 (3) 2通风系统优化分析 (4) 2.1矿井通风系统分析概述 (4) 2.2矿井通风系统优化设计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5) 2.3平禹煤电有限责任公司一矿通风系统优化技术路线 (6) 2.4 对通风网路分支风量及风阻值测算结果的评价 (6) 2.5 平禹一矿新风井风机选型 (7) 2.6 平禹一矿通风系统优化分析 (7) 3. 结论 (16) 附件Ⅰ——矿井通风系统图和网络图 (17) 附件Ⅱ——解网数据文件 (21)

1 矿井概况 平禹煤电有限责任公司一矿(原新峰矿务局一矿,以下简称平禹一矿),1969年9月开始建井,1976年10月正式投产,建有一对竖井和一对斜井。设计生产能力60万吨/年,1991年生产能力为20~30万吨/年;至2005年9月,实际生产能力达100万吨/年;2005年10月19日,位于东大巷扩砌处,底板突水最大涌水量达38056m3/h,造成本矿淹井。经数月注浆堵水及排放工作,与2006年6月恢复生产。 采掘范围内,二1煤层厚度大部比较稳定,一般厚5~8m,最大厚度达14m,结构简单,偶含一薄层泥岩夹矸,顶板大部为泥岩、砂质泥岩,局部直接顶为砂岩,底板为砂质泥岩或细粒砂岩。二3煤层大部厚2.0m。1981年3月上旬,二采区轨道上山二1煤层曾发生自燃,1982年该处冒顶后再次发生自燃,1985年7月7日,+30m总回风巷掌子面突水,最大流量2375 m3/h;矿井历年瓦斯相对涌出量1.33~14.23/t.d,绝对瓦斯涌出量0.30~11.19m3/min,属低瓦斯矿井。 矿区内含煤地层为石灰系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含煤地层总厚705m,太原组为一煤组,山西组为二煤组,下石盒子为三、四、五、六煤组,上石盒子组分七、八、九煤组。含煤总厚39.72m,含煤系数为5.63%。其中山西组下部的二1煤层全区可采,二3煤层为大部可采,下石盒子组的四6煤层为局部可采,上石盒子组的七4煤层为大部可采煤层,其他煤层不可采或偶尔可采。可采煤层总厚9.0m,可采含煤系数1.28%。 二1煤层位于山西组下部,下距太原组顶部硅质泥岩或菱铁质泥岩4.50m左右,距太原组下部L4石灰岩55.50m,距本溪组铝土质泥岩68.50m左右;上距香炭砂岩23.00m 左右,距砂锅窑砂岩64.00m左右。煤层埋深140.00m~1090.00m,煤层底板标高为+25m~-950m。 二1煤层直接顶板岩性多为泥岩、砂质泥岩,其次为细~中粒砂岩。老顶大多为灰白色、浅灰色厚层状中~细粒石英长石砂岩(大占砂岩);泥岩或砂质泥岩多为深灰~灰色,水平层理,富含植物叶化石,较松软,与二1煤层为明显接触,局部为炭质泥岩伪顶,呈过度接触。 二1煤层底板为黑色泥岩或粉砂岩,含植物根化石和黄铁矿结核,具透镜状层理、波状层理和水纹层理,遇水易膨胀,受击打呈楔形碎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