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文之陈独秀

论文之陈独秀

论文之陈独秀
论文之陈独秀

陈独秀的性格与命运

成长坏境给性格以重要影响,性格决定命运。陈独秀用其波澜壮阔、悲苦坎坷的一生诠释了这句话。

陈独秀成长于一个书香之家,受家庭氛围的熏陶,他身上有着传统知识分子的特性——孤傲而多才。父亲在他襁褓时就撒手人寰,因此,并没有一个成熟而理性的男人他成长路上的错误。我认为父亲是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少年时的第一偶像,我们的行为、性格或多或少的会模仿父亲。少年时没有父亲引导的陈独秀,颇有一种“不撞南墙不回头”“舍我其谁”的愤青气质。比如,对大胡子爹爹封建大家长式教育的反抗,对儒家四书五经和科举考试的厌恶,他直接而果决的表现了出来,并且以他特有的方式默默反抗。少年时的陈独秀不屑于隐忍、不向现实屈服,或他不屑于这么做。例如,白胡子爹爹让他背四书五经时,他不像也不愿背,就被白胡子爹爹拿直尺打手,即使手已经肿的老高了,陈独秀也不愿点头屈服,直到他的母亲哭着劝他、求他时,才偷工减料地完成了他的启蒙教育。所以,顺理成章的少年时的陈独秀是一个叛逆青年。历史上有很多名人有相似的少年经历,如少孤、有《广陵散》留世的嵇康。他祖父曾说:“这个孩子长大后不成龙便蛇。”

在国之将殇、族之将亡的时代,陈独秀同大部分爱国知识分子一样,有着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以爱国为己任,真正的做得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个时代的爱国之光如一轮明日,照亮了未来中国

的前进之路。而这光是由多少中国人的生命、智慧、热血凝聚而成的?恒河沙数。直到今天,我们依旧深深震撼。那是一个热血的年代,一个疯狂的年代,无数中国人为”国之富强民主”而抛头颅、洒热血,为救国而疯狂。在那样的年代里,救国革命的热潮势不可分挡,“习得文武艺,卖于救吾国”才是大部分人的价值观吧。了解陈独秀的历史后,我曾不止一次的慨叹与幻想,“也许不参与政治,凭借其出色的文学功力与天分,陈独秀可能会成为一个大专家、大学者,从而流放百世,名垂千古”。但那样也许才是最残忍的吧,让一个热血的爱国青年居于一隅,不问世事,不作为,想象都不可能吧。可以说,这条路即是陈独秀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这时“当失败是不可避免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陈独秀能在茫茫爱国青年大军中脱颖而出,名留于史,与他独到的政治见解与眼光、斐然的文采和高尚的人格密不可分。甲午战争后,在中国社会面临重大危机时,不足20岁的陈独秀就发表了《扬子江形势议略》,提出极富有见解的防御方案,希望清政府能维新变强,但随后戊戌变法的失败无情的击碎了他的天真与幻想。此时,陈独秀的政治见解虽不成熟,但他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与爱国心熠熠生辉。

留学日本的经历开阔了陈独秀的眼界,为他探索爱国之路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在留学期间,他剪发,誓与封建主义划清界限,体现他当时革新与革命的思想。当然,洋化也一定的危害性。比如,现在有人批评《新青年》对事物的看法太过极端,或全好或全坏,没有唯

物辩证的看待问题。的确,在今天看来,这无疑是一大弊端。但考虑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呢?在中国传统封建文化与西方平等、民主、科学的理性思想发生激烈碰撞之时,国人都位于混沌的边缘。如果此时有人再模棱两可的告诉他们,但东西方文化各有弊病、各有千秋,那才是真正的混沌吧!当时就需要一些人站出来以及其肯定的方式告诉国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应该向什么方向前进”,需要一个振聋发聩的声音去喊醒混沌的中国人。《新青年》就起到了这种作用,它指引了时代前进的步伐,培育了整整一代青年。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珲代英等都受过它深刻而重要的与影响。珲代英等写信给《新青年》说“我们素来的生活,是在混沌里面,自从看了《新青年》渐渐的醒悟过来,真像在黑暗的地方看到了曙光一样”。

作为《新青年》主编的陈独秀,此时显示出他的光辉和深远政治目光来。他不仅利用《新青年》反封建,也将其当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可以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杂志所到之处莫不激起思想革命的火光。在中国思想启蒙史上,伟绩卓著、彪炳千秋。陈独秀也应该被历史铭记,被世人铭记。

而陈独秀能以主角的姿态站在这段历史上并不是偶然的。从1903年起,陈独秀就就陆陆续续创办了很多杂志。如《国民月月报》、《安徽俗诺报》等。陈独秀曾回忆说:“我那时也是二十几岁的青年,为革命感情所驱使......日夜梦想革新大业。何物臭虫,层布满我衣袖,

也不自觉。”我不禁为他的坚持,纯粹、无私奉献,爱国热情而深深震撼,而这些正是他特有之处。

但曾经,无论政界或学界对陈独秀的评价基本是否定的。“右倾投降主义”、“叛徒”等,以偏概全将其彻底否定,但在历史上,陈独秀对党的创立和发展是起到重大作用的。陈独秀是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并且是中共“一大”到“五大”的领导核心,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例如党的“三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党的“四大”提出了民主革命总路线的基本思想,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使党的队伍从50多人迅速发展到63人,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一个重要的基础。其功劳是不容抹杀的。

也有人将大革命的失败完全归咎于陈独秀,但这是不公正的。当时年幼的中国共产党深受共产国际的遥控,大革命的失败是由于苏联的错误指挥、党的理论水平较低等种种原因交纵的结果。而且陈独秀还曾向中国国际表示“中国共产党有自己的革命任务和革命道路”,甚至不惜得罪共产国际与斯大林。但历史并没有报陈独秀以公正客观的评价,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在被戴上“右倾投降主义”的帽子之后,党中央曾表示陈独秀只要写自我检讨与批判书,就能留在党内。但陈独秀坚决不写。他认为自己本来就没有叛党,自己是清白的,没有理由写检讨书,并不惜与共产党决裂。他这种“没做过就坚决不承认”的孤傲和倔劲也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他曾经五次被捕,被判有期徒刑八年。在狱中,他

也不曾屈服,用“千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来回复国民党的收拢。在陈独秀的一生中,他只向真理投降,却从未向任何敌人和恶势力有过投降之举。我认为这与他孤傲的性格密不可分。章士钊说他回头之草不吃,郑超麟说他不愿被人牵着鼻子走,李维汉说他是早期领导人中少数几个不搞阴谋的人。孤傲的性格使陈独秀不去搞阴谋诡计,或者说不屑于去做。他始终有自己的坚持、信仰,始终追求自己的理想,也正是这些,支撑他走完最后悲苦坎坷的晚年。蔡元培先生曾称赞陈独秀的人格说:“近代学者人格之美,莫如陈独秀。”

陈独秀的一生并不是成功的,他也犯过许多的错误,但我想他未曾后悔过,能将自己的一生都投入爱国事业、革命事业,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不枉世间走一回。也许他孤傲正直的性格不适合做政治家,但人生路的选择并不是以合不合适为标准的,而在于值不值得,愿不愿意。

浅谈陈独秀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浅谈陈独秀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陈独秀代表中国人民翻帝反封建,追求进步的社会理想,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陈独秀不仅在国家斗争和社会进步中大有作为,在现代文学发展中也有他卓越的贡献。 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而陈独秀与现代文学之间有着密切相连的关系。 一、陈独秀“打倒孔家店”: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宣传倡导“德先生”和“赛先生”,批判儒教和传统道德思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思想,因而《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青年人中影响很大。这种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在五四以前,所谓的文学大都是雕琢阿谀的,陈腐铺张的,迂晦艰涩的,而陈独秀提出“三大主义”中所倡导的国民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恰恰是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过程。陈独秀主张改文言文为白话文,文章内容也要趋向实际,这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使中国传统的文言文形式发生改变,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使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思想,这无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陈独秀的文化建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使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而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勉励青年冲上自由、进步、科学,要有世界眼光,要讲求实行和进取。《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在陈独秀等人的带领下,“五四“后的一年里,全国新出版的期刊猛增至400余种,期刊中的文中所运用的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从而更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而这就进一步促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使现代文学朝着更加社会化科学化的方向前进。 三、文艺理论主张:文学之文以情为主,应该华美而不重实用 所谓“无用”,即无实用之意,并非无价值。文章区别于文学,正是在实用与不实用上划清界线。应用之文以理为主,应该朴质而有用,清除“阿谀、虚伪、铺张的贵族古典文学”的恶劣文风。陈独秀一针见血地指出:“碑铭墓志,极量称物,读者决不见信,作者必照例为之。寻常启事,首尾恒有种种谀词。居丧者即华居美食,而哀启必欺人曰,苫块昏迷。赠医生以匾额,不曰术迈岐黄,即曰著手成春。”陈独秀深谙此弊,提出将应用之文与文学之文彻底分家。陈独秀对应用之文和文学之文的创作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使文学更趋于文学性,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都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现代文学得以发展和壮大,与陈独秀在五四时期及其一生的文学

陈独秀国家观的第二次转变

摘要:陈独秀的国家观主要经历了两次转变。第一次是从民族主义向自由主义的转变。第二次是从自由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本文主要考察陈独秀国家观的第二次转变。陈独秀国家观由自由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从抽象的国家向阶级性的国家的转变。第二,从资产阶级共和国向劳农阶级专政的国家的转变。第三,从和平改革向暴力革命的转变。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的十月革命在陈独秀国家观的此次转变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同时,陈独秀自身的爱国精神、与时俱进的素质等也是其实现国家观转变的重要因素。陈独秀国家观的第二次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陈独秀;国家观;转变;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不断传入,个人对国家的认识也变得复杂多样,因此,通过考察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的认识与发展以进一步加深对国家的了解并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是非常有必要的。 “陈独秀作为早期共产主义者中最早关注和明确提出国家本质问题并试图予以解答的代表人物”,[1]其对国家观的贡献尤为重大。陈独秀国家观由自由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从抽象的国家向阶级性的国家的转变。 第二,从资产阶级共和国向劳农阶级专政的国家的转变。 第三,从和平改革向暴力革命的转变。陈独秀国家观的第二次转变不仅对陈独秀本人而且对整个中国的政局具有重要的影响。 1 转变的表现 陈独秀在经历了由民族主义向自由主义的转变之后,又逐步实现了从自由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一是从抽象的国家向阶级性的国家的转变。自由主义国家观只是在抽象意义上谈论国家,对于国家的阶级性则毫无涉及。 二是从资产阶级共和国向劳农阶级专政的转变。陈独秀向往西方的民主与自由,极力号召向西方学习,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然而,当陈独秀认清资产阶级的虚伪性时,逐步向劳农阶级专政转变。 三是从和平改革向暴力革命转变。陈独秀主张以和平的方式对中国进行改良,然而,在内忧外患的中国,陈独秀逐渐认识到阶级斗争、暴力夺权的重要性,实现国家观由自由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1.1 从抽象的国家向阶级性的国家转变 在五四之前,陈独秀主张抽象的国家观。陈独秀在《爱国心与自觉心》中说:“不暇远征,且观域内,以吾土地之广,惟租借居民得以安宁自由。是以辛亥京津之变,癸丑南京之役,人民咸以其地不立化夷场为憾。”从中可以看出,陈独秀极度热衷于西方的自由主义,认为中国民众只有通过学习西方的思想才能由愚昧走向科学,由保守走向进步。陈独秀主张国家的全民性,认为西方的自由与民主属于全体人民,国家是为全民服务的。然而,他并没有看到西方民主的虚伪性,更没有看到国家的阶级性,使得民众只是抽象地爱国,空喊爱国口号,不知道国为何物,没有理解国家的本质并做出实际的爱国行为。 在五四运动之后,陈独秀逐渐认识到国家的阶级本质。陈独秀在《谈政治》中一改以前的提法,“意识到国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不久,陈独秀又进一步深化了其阶级性的观点,认为国家“就是一切统治阶级的所有物,谁取得统治权,谁便有权拿国家这一名义做统治全国人民之工具;国家权就是统治权,国家的利益就是统治阶级的利益”。由此可以看出,阶级性的提出是陈独秀国家观转变的重大标志。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因此,陈独秀在认清资本主义国家阶级本质的基础上,对自由主义国

一次革命论与二次革命论

一次革命论与二次革命论 一次革命论 我国民主革命时期,“左”倾机会主义者的一种错误理论。以王明等为代表。他们反对中国革命有阶段之分,抹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区别,迷恋于所谓“毕其功于一役”,企图把社会主义革命和民主革命并作一步走,在民主革命时期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错误理论,混淆革命的阶段和步骤,对革命事业危害极大。 二次革命论 “二次革命论”是指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经过一段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各种条件成熟后,再来进行一次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又称“万里长城论”。[1] 其主要观点是认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隔着一道“万里长城”,民主革命只能由资产阶级领导,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反对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和建立工农民主专政,要求无产阶级避免用“过分激烈的行动”吓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应有一个长久的停顿,反对立即向社会主义转变。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内出现的一种对于中国革命性质、前途问题认识上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早在1920年,陈独秀就提出:“由封建而共和,由共和而社会主义,这是社会进化的一定轨道,

中国也难以独异”。1923年4月和12月,陈独秀先后发表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和革命的资产阶级》、《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等文,正式形成了他的“二次革命论”的右倾理论观点。 陈独秀把五四运动后中国的民主革命当作辛亥革命一样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他认为这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若失去了资产阶级的援助,在革命事业中便没有阶级的意义和社会的基础。同时,他认为中国工人阶级太幼稚,而资产阶级力量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他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观念和对阶级力量的错误估计出发,得出了中国革命的公式:“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 陈独秀认为中国革命既然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就应由资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只能站在消极的帮助地位,民主革命的胜利,自然是资产阶级握得政权,发展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只不过“获得若干自由及扩大自己的能力之机会”。只有等到资本主义发达起来了,无产阶级才可能进行本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即第二次革命。 这是一种反对把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否认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的理论。 历史证明,这种理论在中国是不正确的。“二次革命论”是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过程中的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硬要在两个革命阶段中间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 其错误就在于陈独秀等人根本不懂得俄国十月革命后和中国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所处的新的时代特点与中国国情,不懂得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浅谈陈独秀(吴云峰作)

浅谈陈独秀 摘要: 一是对陈独秀思想的评述基本是按照陈独秀一生的命运和政治选择为脉络进行的。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读者对陈独秀的思想有个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前后比较,看出一个思想家思想变化的过程。 二是将陈独秀的思想与其生平事迹结合起来写,将其思想的发展轨迹置于其人生道路的变化之中。这样可以使这本思想研究类的书变得生动、具体,读起来活泼一些。我认为,一个人的思想表现在他的行动之中,因此把思想与行动结合起来写,就会更具体丰满,读起来也有趣味得多。 三是对陈独秀的思想进行了适当的点评。 关键词:陈学政治选择思想与生平事迹五四运动《新青年》 正文: 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共产党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陈独秀的研究出现了比较热烈的局面,尽管学术界经常有人戏称“陈学”是“险学”,但“铤而走险”的研究者还是大有人在,于是此局面一直延续到今天。综观近30年来对陈独秀研究的成果,确实非常丰硕。 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对陈独秀思想进行专门研究的是魏知信,他的著作《陈独秀思想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专门论述了陈独秀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轨迹。1949年以前,有三本书涉及陈独秀的思想。其一是王森然著作《近代二十家评传》(北平杏严书屋1934年6月10日初版),该书对陈独秀的思想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作了很中肯的评价;其二是郭湛波著《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北平人文书店1935年11月初版),该书对陈独秀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进行了评述,其观点很有价值;其三是尼司编《陈独秀与所谓托派问题》(新中国出版社1938年5月版),该书对陈独秀托派问题的历史背景以及由此引起的陈独秀与中共之间关系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交代,对于了解陈独秀的托派思想和托陈之间关系的变化很有帮助。 而我所做的研究是在吸取和学习了以上前辈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之后所进行的。如果没有他们的成果供我学习借鉴,不敢谈论“陈学”。 首先,我们关注陈独秀一生的命运和政治选择。他青少年时代参加科举考试,后来进行反清爱国运动,组织岳王会,参与谋刺清廷五大臣,参加辛亥革命,求学日本,创办《新青年》杂志,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被中共开除党籍,出任中国托派中央总书记,被逮捕判刑8年,声明脱离托派,支持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思想上的自由主义者。终其一生,他几乎经历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所有重大运动(事件),并发挥了重大影响。这种复杂的人生经历,直接导致陈独秀思想内容的丰富多彩。 但是,我们对领导这一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陈独秀,还怀有某种偏见,觉得他好像就是革命的叛徒,背离了党,背离了人民------这样的认识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的。凤凰卫视台在纪念五四运动90年之际能够给我们讲述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作为一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陈独秀同胡适先生一样创办了《新青年》,开始通过唤醒民众思想的方式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在北大领导进步青年进行思想研究,当发现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政党来解决民主自由独立的问题的时候,他却被北大开除出校园(由于当局觉得他是个危险分子)。只身一人来到上

陈独秀的宪政爱国主义

陈独秀的宪政爱国主义 作者:陈永苗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05-9-2 本站发布时间:2005-9-2 21:57:52 阅读量:258次 不爱没有人权的国家 1914年11月10日陈独秀在章士钊主编的《甲寅》第1卷第4号发表《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立即毁誉等身而名动天下。陈独秀说,“盖保民之国家,爱之宜也;残民之国家,爱之也何居。”不能一看到国家两个字,就胡里糊涂就去爱,不爱没有人权的国家。他激动地说:“国家者,保障人民之权利、谋益人民之幸福者也。不此之务,其国也存之无所荣,亡之无所惜。”他的意思是说,现在的国家,对外不能御侮,对内残害人民,不要算了。 尽管公认陈独秀剑走偏锋,但陈独秀还是站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他把爱国作为信仰加以审问,认为只能爱有资格值得爱的国家。他说:“要问我们应当不应当爱国,先要问国家是什么。原来国家不过是人民集合对外抵抗别人压迫的组织,对内调和人民纷争的机关。善人利用他可以抵抗异族压迫,调和国内纷争;恶人利用他可以外而压迫异族,内而压迫人民。”看来能够防御外敌,并不是值得爱的条件。在外交和内政之间,只有内政是君子,保护人权而不是侵害人权的国家才值得爱。 爱国主义应该是理性的政治哲学,而不是盲目的政治信仰。在陈独秀看来,民族自爱心同个人自爱心具有相同的性质。个人自爱心无论如何发达,只要不伤害他人生存,没有什么罪恶。民族自爱心无论如何发达,只要不伤害他族生存,也没有什么罪恶。他爱国不能盲目。所爱国家对外不应压迫他国,对内不应压迫人民。如果没有这一界限,爱国心就是盲目的,甚至是有害的。 经过理性地考验,陈独秀确立了爱国主义信仰。对于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的问题,陈独秀的回答是明确的:“我们爱的是人民拿出爱国心抵抗被人压迫的国家,不是政府利用人民爱国心压迫别人的国家。”“我们爱的是国家为人谋幸福的国家,不是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 陈独秀的爱国是自由主义的,以个人自由作为终极目的。这让看起来是世界主义倾向的,

论陈独秀的新青年教育思想

论陈独秀的新青年教育思想 [摘要]新人教育就是教育的一切要从人出发,以人为本,分析人,关注人,发展人。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力主除旧布新,积极为打造新国民而努力。他在救亡图存的思考中提出的新青年教育思想虽历近百年却依然熠熠生辉,对我国当前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创新仍具有不可或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陈独秀新青年教育科学精神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奔走呼号,倡导从文化入手改造国民性以挽救危局,成为他早期文化革命的出发点。为达此目的,他对新教育寄予了极大的希望,从教育立论,提出了关于教育培育新青年的系列思想,主要涉及到教育的目的、方针和教育方法论、教育内容等众多方面,为今天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参考。 一、教育宗旨:培养健全的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国民性改造成为当时新学人群为之奋斗的一个主要目标,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由此而发。他在1915年的《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开宗明义,极力倡导国家的希望在于青年,但不是旧青年而是新青年,对新青年的期盼溢于言表。他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1]他尖锐指出,社会遵循新陈代谢之道则隆

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然其所见社会之青年难以恭维,心力智衰者不绝如缕,不能自觉也难以奋斗。为此,他深刻指出,新青年要符合六大特征:第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第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第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第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第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第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欲达到培养新青年之目标,陈独秀力陈教育之重要:“广义教育,非其力所能悉除,强毅之士,不为所挠,填海移山,行见教育精神,终有救国新民之一日。”[2]教育的宗旨不是培养几个精英分子,不是培养几个白面书生,不是培养一群升官发财苟且偷安之徒,而是培养适应时世社会需要的健全的人、健康的人、理智健全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所谓:“吾人所需教育者,亦去其不适以求其适而已。盖教育之道无他,乃以发展人间身心之所长而去其短,长于短即适与不适也。”“今之教学相期者,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相,第二当了解国家之意义,第三当了解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第四当了解未来责任之艰巨。”[3] 为击退当时卑劣无耻苟安诡易圆滑之国民性,增强抵抗力,完成国民培养新形象,陈独秀注意借鉴西洋教育经验。他认为,新国民教育应当多管齐下,从人格上追求独立自主人格而非依附型奴隶人格,从所学上要以科学人权并重,从思想上要与世界同流开放包容而非自国的,从社会经济角度则要经世实利于社会而非守退安隐于乱世,从生理上要锻炼身体坚强体魄,要向西洋教育学习“全身皆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何自而来乎?曰,革命之赐也。欧语所谓革命者,为革故更新之义,与中土所谓朝代鼎革,绝不相类;故自文艺复兴以来,政治界有革命,宗教界亦有革命,伦理道德亦有革命,文学艺术,亦莫不有革命,莫不因革命而新兴而进化。近代欧洲文明史,宜可谓之革命史。故曰,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乃革命之赐也。 吾苟偷庸懦之国民,畏革命如蛇蝎,故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末尝稍减。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底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而未有焉。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推 其总因,乃在吾人疾视革命,不知其为开发文明之利器故。 孔教问题,方喧呶于国中,此伦理道德革命之先声也。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化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国风》多里巷猥辞,《楚辞》盛用土语方物,非不斐然可观。承其流者,两汉赋家,颂声大作,雕琢阿谀,词多而意寡,此贵族之文古典之文之始作俑也。魏、晋以下之五言,抒情写事,一变前代板滞堆砌之风,在当时可谓为文学一大革命,即文学一大进化;然希托高古,言简意晦,社会现象,非所取材,是犹贵族之风,未足以语通俗的国民文学也。齐、梁以来,风尚对偶,演至有唐,遂成律体。无韵之文,亦尚对偶。《尚书》、《周易》以来,即是如此。(古人行文,不但风尚对偶,且多韵语,故骈文家颇主张骈体为中国文章正宗之说。——亡友王无生即主张此说之一人——不知古书传抄不易,韵与对偶,以利传诵而已,后之作者,乌可泥此?) 东晋而后,即细事陈启,亦尚骈丽。演至有唐,遂成骈体。诗之有律,文之有骈,皆发源于南北朝,大成于唐代。更进而为排律,为四六。此等雕琢的阿谀的铺张的空泛的贵族古典文学,极其长技,不过如涂脂抹粉之泥塑美人,以视八股试帖之价值,未必能高几何,可谓为文学之末运矣!韩、柳崛起,一洗前人纤巧堆朵之习,风会所趋,乃南北朝贵族古典文学,变而为宋、元国民通俗文学之过渡时代。韩、柳、元、白,应运而出,为之中枢。俗论谓昌黎文章起八代之衰,虽非确论,然变八代之法,开宋、元之先,自是文界豪杰之士。吾 人今日所不满于昌黎者二事: 一曰,文犹师古。虽非典文,然不脱贵族气派,寻其内容,远不若唐代诸小说家之丰富, 其结果乃造成一新贵族文学。 二曰,误于“文以载道”之谬见。文学本非为载道而设,而自昌黎以讫曾国藩所谓载道之文,不过抄袭孔、孟以来极肤浅极空泛之门面语而已。余尝谓唐、宋八家文之所谓“文以载道”,直与八股家之所谓“代圣贤立言”,同一鼻孔出气。

关于著名党史人物陈独秀的讨论会

关于著名党史人物陈独秀的讨论会 xxx三人在6501教室举行了一场关于著名党史人物陈独秀讨论会,品评了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宣传者的丰功伟绩,特别是在五四时期的历史功绩。讨论了陈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和发展中巨大作用,功过得失。这次讨论会由我们三人共同参与,每一位都积极发言,表达了对著名的党史人物陈独秀先生的看法和思考,让我们对陈独秀先生不管是个人的气节还是历史作用都有了有个更加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首先是由xxx发言,阐述了陈独秀的主要历史贡献,内容入下: 第一,五四爱国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不是书斋里的学者,单纯地呼吁思想启蒙,而是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与推动现实的政治斗争积极地结合起来。这使他的影响力更加巨大。五四爱国运动既是在以他为代表的先进分子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下爆发的,他本人又奋勇地投身到这场运动中。他不仅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还亲自上街散发《宣言》,并遭逮捕,被关押近百天。所以,毛泽东说,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等是起了大作用的。在五四运动中有左翼、右翼,陈独秀、李大钊是代表左翼的。毛泽东也是这个伟大事件的亲历者,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最主要的创立者。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人民的伟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进入新的阶段。一场广泛的深层次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运动也由此展开。在这个过程中,北京和上海分别成为中国南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在上海,陈独秀等发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与李大钊在北京成立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遥相呼应,既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全国的广泛传播,又最早酝酿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尽管党的一大召开时,陈独秀、李大钊都未能出席,

浅析陈独秀的新闻宣传思想

浅析陈独秀的新闻宣传思想 【摘要】 陈独秀在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新闻宣传思想特点及其表现:敢于反抗不合理的舆论、反映人民舆论、新闻要讲政治、提倡白话文,新闻宣传应有战斗风格等方面,对新闻宣传思想起到积极作用。陈独秀的新闻宣传思想成因:思想启蒙和早期的革命宣传、辛亥革命的失败、鼓吹舆论,西方民主思想等,对他以后从事报刊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他有关舆论、党报工作者的品格等方面的论述以及提倡白话文运动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在现代新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关键词】陈独秀宣传民主与科学特点表现成因白话文现代新闻思想

Abstract Chen duxiu in practice reflect the news propaganda thought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dare against unreasonable public opinion, reflect people's opinion, news to tell politics, advocate vernacular, news propaganda aspects should be fighting style of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news propaganda thought. Chen duxiu's news propaganda thought causes: thoughts enlightenment and early revolutionary propaganda, the revolution of 1911 failure, public opinion, western democracy advocates to him later thought, etc., in the newspaper activities have laid a good ideological basis. H e ‘’party newspaper’’ w orkers about public opinion, such aspects about the character and advocate a movement from the enormous contribution, history of modern journalism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and influence 【Key words】Duxiu Chen Publicity Democracy and science Features Performance Causes Vernacular Thought of Modern News

我对陈独秀的看法

我对陈独秀的看法 10电子信息工程林源鑫学号:2010052707 记得陈独秀曾经说过:“树将枯,岂可一枝独活,全巢将覆,焉能一卵独完。自古道国亡家破,四字相连。若是大家坏了,我一身也就不能快乐了,一家也就不能荣耀了。” 在我看来倡导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作为共产党的创始人与首任领袖是陈独秀最为辉煌的时刻,在那时候,他的思想高度与先进行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他只是播种者,而不是收获者,他把先进的思想种子散播到神州大地上,让人们觉醒,但最后又由于思想反复和右倾路线的推行,走向被撤消总书记的职务和开除党籍的深渊。 1914年,陈独秀发表了《《双枰记》叙》与《爱国心和自觉心》两篇文章,企图把愚弱的国民真正惊醒起来。为一个新的社会思潮开始形成,一个新的社会文化风气得以开创,一个从根本把中国人的思想乃至中国社会引入现代化轨道作铺垫。 文学革命的兴起对于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的推动作用无比巨大。就陈独秀而言,他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组织设计者,同时也是由胡适首先发难的文学革命的直接的诱发者和最有力的支持者。正由于陈独秀有力的督促和诱发,胡适很快就把自己的理论主张写成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从而以发难者的身份拉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序幕。 可见,五四文学革命,虽为胡适首先发难,陈独秀继而相应,但整个革命的兴起及其深入发展,陈独秀却起了特殊的作用:在当时情况下,倘若没有陈独秀的督促诱发,胡适未必能够很快地把自己的主张贡献在国人面前;同样,倘若没有陈独秀以《新青年》的阵地对他作坚强有力的支持,胡适的文学革命理论也不可能迅速地在全国范围内发生广泛积极的影响。对此,胡适本人也反复强调过,谓正因为文学革命得以陈独秀的声援,以及像他“这样一个坚强的革命家做宣传者,做推行者,不久就成为一个有力的大运动”。 陈独秀根据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特点,选择几个重要的方面主攻:(1)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倡导资产阶级民主政治。(2)清算封建主义旧道德,倡导以“独立自主人格”为核心的新道德。(3)反对迷信和偶像崇拜,倡导科学。(4)反对旧文学,倡导新文学。由此观之,陈独秀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统帅,在全面指挥和重点攻坚方面,建有特殊的功绩。 由陈独秀倡导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带给当时中国人民的思想震动以及留给后人的历史启示,远远胜于在这之前的任何一次社会变革和政治动乱。这是因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最适时地为一个行将衰亡的民族提出了一个最深刻最严峻的问题:当闭关锁国主义再也无法抵挡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以坚船利炮为物质形态的猛烈冲击时,古老的中国要想避免亡国灭种的实现危险,必须不失时机地追顺世界文化潮流,通过真正的经济变革和政治革新来迎接中国现代化的曙光。 陈独秀在理论上有一定的缺陷:(1)体现了较浓厚的轻视群众的思想倾向。(2)在某些理论问题上既有反复,也有矛盾。(3)在处理党内矛盾及党内同志相互关系时,有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的缺陷,爱大发脾气。(4)推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导致中国共产党陷入绝境。(5)政治上的幼稚天真。 陈独秀的主要错误是:对于蒋介石,汪精卫等人的政治面目没有清醒的认识,

读陈独秀《新青年》有感

新时代·新青年 ——读陈独秀《新青年》有感 一直有在床上看书的习惯,闲暇时会躺下惬意地翻上几页,欣赏大家之作。最近阅读的是一本名为品读人生的小册子,这里收录了清末至建国之初一众作家的作品,很意外地在这里读到了陈独秀先生的一篇名为《新青年》的文章,猜想这篇文章应该是陈老先生发表在他当年创办的杂志上的大作之一。将近百年过去了,在置身于21世纪的我看来,陈老先生的这篇文章依然有着振聋发聩,振奋人心的力量。这些激动人心的话语不仅仅是可以拯救当年的热血青年,也可以拯救迷失在现代社会中的青年。 陈独秀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是他让那个零落瘫痪的国家找到了生机和希望;是他在那个闭塞保守的年代振臂一呼,叫醒了沉睡的人们;是他在那个腐败堕落的社会看到了青年的力量。他在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新青年的殷切希望,对旧青年的痛心疾首。“自年龄言之,新旧青年固无以异,然生理上,心理上,新青年与旧青年,固有绝对之鸿沟,是不可不指陈其大别,以促吾青年之警觉。”新旧青年有着相似的年龄,但在生理和心理上却有着天壤之别,必须指出这些差异以警觉青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陈老先生忧国忧民的拳拳热心,他明白一个国家的复兴与发展都寄托于青年,必须从青年身上寻找活力与气魄,只有这样,国家才有希望。 首先从生理上来讲,旧青年大多数都是斯斯文文的白面书生,最主要的特征是“悉秉蒲柳之姿,绝无桓武之态,艰难辛苦,力

不能堪;青年堕落,壮无能为”,而放眼国外时发现外国青年都是壮健活泼,非常有活力。“英,美,日本之青年,亦皆以强武有力相高,竞舟角力之会,野球远足之游几无虚日,其重视也,不在读书授业之下。”对比的结果是发人深省的,陈先生在这里就对新青年提出了恳切的要求:“倘自认为二十世纪之新青年首应予生理上完成真青年之资格,慎勿以年龄上之伪青年自满也。”新青年首先应该有着健康的体魄,而不是遵从旧社会所提倡的孱弱书生形象。其实陈先生的观点放在今天也是有警示意义的。现在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点线上,很早就开始给孩子增加各种各样的学习负担,让年仅十岁左右的孩子身负重压,生活重心只有学习,忽视了锻炼,忽视了身体的重要性,小小年纪就老态龙钟,活力不足。今天的孩子就是以后的青年,未来的国家栋梁。这些本应该天真烂漫的祖国花朵们现在的形象是:架着近视眼镜,耷拉着脑袋,背着硕大无比的书包。尽管学习很重要,但是身体同样不能忽视,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国外学习,教育里本来就应该包含体育和锻炼,不能让素质教育仅仅成为口号。 然后从心理上来说,旧青年的头脑里延续的是做官发财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充满吾人之神经,填塞吾人之骨髓,虽尸解魂消,焚其骨,扬其灰,用显微镜点点验之,皆各有“做官发财”四个大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陈先生对于做官发财这种腐朽思想的鄙夷和不屑,在他看来,新青年头脑中必须斩尽这种腐败堕落陈旧的思想,必须有真实新鲜的信仰。只有这样的青年才可称之为二十世纪新青年,所谓的新主要是要有新的观念,新的精神,新的态度,只有这样才会去追求新的生活,才会建立起新的国家,新的社会。他把希望都寄托在广大血性青年身上,他用

陈独秀论文 3000字

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期末论文 题目:陈独秀的最后民主见解 姓名:徐梦园 年级:2013级思政二班 学号:2013040097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4年12月

论文提要 陈独秀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家和民族灾难沉重的年代,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一生是跌宕起伏,领导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等重要的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曾当选过总书记;但也受过多次牢狱之灾,……1937年7月,陈独秀在经受过8年的监狱生活后,作为政治犯被释放出狱。我的论文就是讲述陈独秀晚年的主要思想和我对其思想的认识与评价。我对他的晚年民主思想是采取总分的模式,分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系统阐述陈独秀的晚年民主思想,就是从总体角度来看;接下来是分别从两个理论观点阐述,第二部分是关于他的新“二次革命”论的形成;第三部分就是关于他对于苏联经验和斯大林主义的批判思想;几十年过去了,陈独秀关于民主思想的见解有得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有的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应以一个公平的心态去评析陈独秀。

陈独秀的最后民主见解 徐梦园 摘要:陈独秀,一个中国现代史上有过辉煌有过末落的人物。因为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后期,成为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主要代表人物,给党和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1929年11月,他被开除了党籍。以后他又和托洛茨基派结合,并被选为中国托派的中央委员。1932年10月,陈独秀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处了13年徒刑。1937年七月,抗日战争的爆发,他被释放出狱。在晚年的时候,他的民主思想主要针对两个方面,一个是新“二次革命”论的形成;一个是反对苏联经验和斯大林; 关键词: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新“二次革命”论苏联经验反对法西斯 陈独秀,一个中国现代史上有过辉煌有过末落的人物,一生崎岖坎坷,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有重大的历史功绩,在中国传播马列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当中,曾做出过重要贡献。但是他却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思想上及其思想活动上有着严重的缺陷,因此,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后期,成为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主要代表人物,给党和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1927年8月7日,党中央召开了紧急会议,撤销了他总书记的职务。大革命失败之后,他没有听从党中央的劝告,继续走下坡路,1929年11月,被开除了党籍。之后他又与托洛茨基派结合,并被选为中国托派的中央委员。1932年10月,陈独秀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决13年徒刑。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他作为政治犯被释放出狱。陈独秀是一个生前和身后都引起颇多争议的历史人物,廖盖隆先生曾评价他:“总观陈独秀的一生,他的历史功绩是主要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确实有点像俄国革命中的普列汉诺夫。”也有人认为他的错误大约功绩,但是无论怎样,我们要学习的是他正确的思想和地方。 在面对反动派压迫和贫困生活的折磨下,陈独秀并没有思想和意识上消沉,反而继续探索属于他自己的民主思想。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我把1929年11月至1942年5月这一时期称为他的晚年时期,也就是1929年11月被开除党籍到1942年5月病逝这个期间。陈独秀的晚年民主思想不仅与他自身非凡而独特的经历密切相关,也同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初期中国革命的历史实践及其外部环境有关。下面,我就从总体角度阐述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 一、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的总体阐述 陈独秀的一生是追求民主的一生,他对待民主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早年时期,他的民主思想唤起了民众向封建堡垒冲锋陷阵的号角。在他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他所宣传的民主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民主的特性,但是他所要达到的目的归根结底都是实现独立民主之人格,自由平等之人权。在后期,他又对民主的真正内涵作出了必要的说明“吾人第一须知民主之定义,即为由大多数人民管理即治理国家。”“以言民主,其一即由大多数人民管理的政治,亦即由大多数人民代表政制行使国家统治权,此乃君主一人统治及贵族少数人统治之对称也。”总的来看,他的民主理论观点主要是有民主的历史发展、无产阶级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民主制与独裁制、社会主义与民主这几个部分组成的。

浅谈陈独秀

浅谈陈独秀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一位学者不得不提,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起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刊物,教育、引导了整整一代人…他就是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先生。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 文化解放道路是一条悲壮之路。辛亥前后十余年,陈独秀一肩行李、一把雨伞,足迹遍及江淮南北,到处物色革命同志。在诸多活动中,他以办报刊为核心。三餐食粥,臭虫满被,亦不以为苦。先后办报刊数十种,“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全改观。”这并无任何自夸的成分。新文化运动前夕,陈独秀堪称新派独一无二的思想领袖,那时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人的影响力远远赶不上他。陈氏云:“社会的中坚分子应该挺身而出,组织有政见、有良心的、以国民为后援的政党,来扫荡其它对人民无用、腐朽的政党。”在北大担任文科学长的几年,是陈独秀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他在校期间,进行了几次慷慨激昂的演讲与空前绝后的举动,其他教授们是不敢效仿的。陈氏如是说:“若夫博学而不能致用,漠视实际上生活上之冷血动物,乃中国旧式之书生,非二十世纪新青年也。”他一辈子都以“新青年”自居。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政论家。他的政论文章汪洋恣肆、尖锐犀利。《敬告青年》等很多篇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代表作,至今仍给人很多启发。 五四运动能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发生那么大的影响,与陈独秀的活动、指导、影响是分不开的。在高度评价五四运动历史功绩的同时,不能忘记陈独秀在其中的巨大历史功劳。在其它各处领域他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他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他传播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李大钊早,但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其重要作用是任何别的报刊不能替代的;他是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

陈独秀的宪政爱国主义 , 爱国与执政党无关

陈独秀的宪政爱国主义 , 爱国与执政党无关 陈永苗 不爱没有人权的国家 1914年11月10日陈独秀在章士钊主编的《甲寅》第1卷第4号发表《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立即毁誉等身而名动天下。陈独秀说, “盖保民之国家,爱之宜也;残民之国家,爱之也何居。”不能一看 到国家两个字,就胡里糊涂就去爱,不爱没有人权的国家。他说激动 地说:“国家者,保障人民之权利、谋益人民之幸福者也。不此之务,其国也存之无所荣,亡之无所惜。”他的意思是说,现在的国家,对 外不能御侮,对内残害人民,不要算了。 尽管公认陈独秀剑走偏锋,但陈独秀还是站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他把 爱国作为信仰加以审问,认为只能爱有资格值得爱的国家。他说: “要问我们应当不应当爱国,先要问国家是什么。原来国家不过是人 民集合对外抵抗别人压迫的组织,对内调和人民纷争的机关。善人利 用他可以抵抗异族压迫,调和国内纷争;恶人利用他可以外而压迫异族,内而压迫人民。”看来能够防御外敌,并不是值得爱的条件。在 外交和内政之间,只有内政是君子,保护人权而不是侵害人权的国家 才值得爱。 爱国主义应该是理性的政治哲学,而不是盲目的政治信仰。在陈独秀 看来,民族自爱心同个人自爱心具有相同的性质。个人自爱心无论如 何发达,只要不伤害他人生存,没有什么罪恶。民族自爱心无论如何 发达,只要不伤害他族生存,也没有什么罪恶。他爱国不能盲目。所 爱国家对外不应压迫他国,对内不应压迫人民。如果没有这一界限, 爱国心就是盲目的,甚至是有害的。 经过理性地考验,陈独秀确立了爱国主义信仰。对于究竟应当不应当 爱国的问题,陈独秀的回答是明确的:“我们爱的是人民拿出爱国心 抵抗被人压迫的国家,不是政府利用人民爱国心压迫别人的国 家。”“我们爱的是国家为人谋幸福的国家,不是人民为国家做牺牲 的国家。” 陈独秀的爱国是自由主义的,以个人自由作为终极目的。这让看起来

陈独秀思想研究综述_吴娜

陈独秀思想研究综述 吴 娜, 于作敏 (鲁东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摘 要:陈独秀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史与革命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他一生的思想变化一直是史学界所关注研究的课题。主要就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史学界对陈独秀思想的研究做一综述。 关键词:陈独秀; 思想研究; 综述 中图分类号:D26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06)10-0105-04 A Survey of Research on the Thoughts of C hen Duxiu W U Na , YU Zuo -min (College of Histor y and Society ,Ludo ng Univers ity ,Yantai ,Shangdong 264025) Abstract :Chen Duxiu is an influential figure in the modern times of China ,the history of CCP and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The transfor mation of Chen Duxiu thoughts has been an important resear h project in the field of histor y .This ar ticle is mainly a survey of research on his thoughts done by those experts since the end of 1970s . Key words :Chen Duxiu ; r esearch on the thoughts ; sur vey 收稿日期:2006-09-15 作者简介:吴 娜(1980-),女,山东潍坊人,鲁东大学硕士生,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 于作敏(1968-),女,山东文登人,鲁东大学图书馆,副教授,从事图书馆学方面的研究。 陈独秀(1879-1942)是一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史与革命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他一生经历多起波折决定了其各个不同阶段思想表现、变化的复杂性。对于陈独秀思想的研究一直是史学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但在1979年以前,人们对陈独秀思想的研究基本上沿袭共产国际对他的批判,一直没能有所突破;史学界对陈独秀的思想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已开始基本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对其思想研究的思维更加多样、视角更为广阔、途径更加宽泛,从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书籍著作方面有《五四时期陈独秀思想研究》、《陈独秀大传》、《陈独秀思想研究》、《陈独秀研究》等书。有关的论文,自1979年以来至今,发表在各种学术刊物的文章约计有400余篇。本文主要就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史学界对陈独秀思想的研究做一综述。 一、关于陈独秀的民主思想 陈独秀的民主思想是他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于时代的快速多变使其对民主的认识也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他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因此,他的民主思想很具有代表性,研究它的人也很多。 1.早期民主思想 陈独秀早期的民主思想在此是指从早年投身民主运动起到发起新文化运动前。有研究者指出,陈独秀最 早表现民主理念是在创办《安徽俗话报》期间。虽然这时没有明确的“民主”概念,但陈独秀对国家、主权与国 民的认识表现出了初步的、粗浅的民主理念。[1] 有文章认为这时期陈独秀的民主思想着眼于提倡民权,他宣传 “主权在民”的思想,可以看出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2] 有研究者指出陈独秀在早年接受的是西方民主思想,并且把西方民主当作救世良方。 [3] 2.新文化运动前期对民主的提倡 有研究者认为陈独秀非常重视对封建专制思想的 批判,此时所宣传的民主思想属于资产阶级范畴。[4] 有研究者指出陈独秀吸取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人权 学说,作为反对官僚专制军阀统治的武器。[5](P17) 有文章指出陈独秀对民主思想的宣传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他在革命理论和实践方面仍有不彻底和脱离群众的毛 病。[6](P99)还有研究者对陈独秀这一时期的民主思想的 局限性作以论述。 [7] 3.无产阶级专政思想 陈独秀是大力主张无产阶级专政和民主精神的,有学者指出陈独秀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普遍的民主的“惟一手段”。只有经过无产阶级专政普遍的民主才 能成为事实。[8] 有研究者指出陈独秀在与无政府主义大辩论中,提出了社会革命胜利后,必须长期坚持无产阶 级强权,即无产阶级专政。 [9](P61) 4.晚年民主思想 第25卷第10期 怀化学院学报 Vol .25.No .10 2006年10月 JOURN AL OF HUAIHU A UNIVERSITY   Oct .2006 DOI :10.16074/j .cn ki .cn43-1394/z .2006.10.03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