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史之陈独秀

近代史之陈独秀

近代史之陈独秀
近代史之陈独秀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们是来自工管十一班的展示小组。我是孔亮。我们将给大家讲述我们眼中的陈独秀。首先由我来介绍陈独秀的家庭背景。

陈章旭,字晓峰,亦字太占,生于1819年9月17日,安徽人。1889年去世,享年70岁。清代书法家,也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主角——中共创始人陈独秀的祖父。

陈独秀的祖父陈章旭,是一个很古怪的人,他严厉之至,人称“白胡子爷爷”。陈独秀在自传里曾回忆过他。陈独秀生下来才两岁,就失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和祖父住在一起。陈独秀小时候是个聪敏的孩子,但在陈章旭眼里这些并不重要,会背书、以后升官出名才是孙子的头等大事。他管教甚严,让陈独秀修习四书五经,背不出就打,使得陈独秀苦不堪言。但他一个奇怪的孩子,无论挨了如何毒打,总是一声不哭,粗暴的教育反而成了一块试金石:让陈独秀的硬骨头初露端倪,把严厉可怕的祖父气得怒目切齿几乎发狂。祖父不止一次愤怒而伤感地骂道:“这个小东西将来长大成人,必定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凶恶强盗,真是家门不幸!”,说:“这个孩子长大后不成龙便成蛇。”陈独秀一直把这句话记着。

我们不得不说,陈独秀的祖父看人看得很准,这个孩子长大后果然成为20世纪中国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

中日甲午战争后,血气方刚的陈独秀受变法维新思想的影响,于1898年进入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学习。在求是书院里,陈独秀十分关心戊戌变法的进展,经常阅读《时务报》,这激起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因宣传反清言论,受到当局的追捕。

下面有请我们小组的同学为我们继续介绍。

陈独秀眼中的鲁迅

陈独秀与鲁迅,同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且一为《新青年》主编,一为《新青年》重要作者。以常理论,这两人之间产生亲密友谊似乎是很自然的事,然而,在回首当日与新青年同人的交往时,鲁迅却如是说:“假如将韬略比做一间仓库吧,独秀先生的是外面树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的。适之先生的是紧紧关着门,门上贴一张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的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刘)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陈鲁二人终未成挚友,原因大概的确也只能归于性格。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彼此做出精当的评价。即如以上鲁迅的寥寥数语,便传神刻画出了陈独秀那外表咄咄逼人,锋芒毕露而内心实无城府的独特性格。 反过来,对于鲁迅,陈独秀也有着一般人所不能及的深刻见解。鲁迅逝世后,陈独秀曾有一篇小文——《我对于鲁迅之认识》,只是此时的陈独秀,无论在政坛上还是文坛上,都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因此这篇短文也就不大为人所知了。然而历经了那么多风风雨雨,再回首凝眸,却越发见出其睿智清醒。 “世之毁誉过当者,莫如对于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和他的弟弟启明先生,都是《新青年》的作者之一。然而他们二位,都他们自己独立的思想,不是因为附和《新青年》作者中的哪一个人而参加的,所以他们的作品在〈〈新青年〉〉中特别有价值。 在民国十六七年,他还没有接近政党之前,一帮无知妄人,把他骂得一钱不值。后来他接近了政党,同是那一帮无知妄人,忽然把他抬到三十三层天以外,仿佛鲁迅先生从前是个狗,后来是个神。我却以为真实的鲁迅并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个人,有文学天才的人。 ……这位老文学家终于还保持着一点独立思想的精神,不肯轻于随声附和,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陈独秀的文字并未对鲁迅的具体作品进行评价,然而“毁誉过当”四个字,实在是写尽了鲁迅身前身后的是是非非,也预言式地写尽了鲁迅研究界数十载风风雨雨。“真实的鲁迅并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个人,有文学天才的人”的朴素断语也实在比后世那么多光辉赞誉要深刻得多。 而“独立思想”四个字,则更是对鲁迅的相知之言,点出了鲁迅最大价值所在。不过,这位曾叱咤一时而后经历坎坷的新文化运动主将,这位曾被讽为“陈独兽”的孤傲书生,在说这些话时,心中恐怕比一般的评论家有着更深的感触吧!

评陈独秀

评陈独秀 陈独秀(1879-1942),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对陈独秀先生,我觉得应从功与过两个方面来评价。 首先是功绩方面。对于陈独秀的历史地位,已有很多著作进行了论述。总的来说,我认为他主要有以下几大贡献: 一.在辛亥革命之前陈独秀组建岳王会,借岳飞精忠报国抗击金人的精神,宣传 鼓动革命,后来在辛亥革命过程中牺牲的烈士大多是出自岳王会可见,陈独秀领导的岳王会对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起了多大的作用 二.新文化运动是陈独秀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他 以《新青年》为战斗堡垒培养出一代以改造黑暗中国为己任的新人;他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率先向传统封建思想的堡垒发动了猛烈的攻击;他发动文学革命,把思想解放运动引向更加广阔的领域;他锐意改革北大文科,为青年学生开辟了思想自由的新天地。众所周知,20世纪中国有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即新文化运 动和五四运动,40年代的延安整风运动,70至80年代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这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影响最早而且时间最长的当然是第一次,即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如果没有这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就没有後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後两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扬,与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三.被毛泽东成为“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的陈独秀,通过《新青年》,以 科学和民主的思想惊醒了长期束缚在封建桎梏中的一代青年,于是在1919年5月4日这天掀起了思想解放热潮,这个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四.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他在党的"四大"提出了民主革命总路线的基本思想,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党的队伍也从50多人迅速发展到6万多人,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其功劳是不容抹杀的。他和李大钊一起创建的中国共产党,如今还在带领中国人民为建设现代化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披荆斩棘。毛泽东说过:“陈独秀给我的影响超过了其他任何人。”我想毛泽东的“实事求是”的思想也许就是陈独秀提倡科学精神的延续吧,毛泽东一直很尊敬与欣赏他的前辈兼老师陈独秀先生,但遗憾地是他没有继承和发扬陈独秀的民主与自由的普世真理而是走向了民主与 自由的反面____独裁(专制),也没有陈独秀的学识渊博和高尚人格,进而酿成了后来的“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悲剧,也为后来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带来了专制这个消极影响,如果毛泽东很好贯彻了陈独秀的民主自由与科学那今日之中国也不会出现国共两党两岸对立,也不会出现众多的官僚与贪官,经济发展也会比现在

港台及海外学者对陈独秀的研究

港台及海外学者对陈独秀的研究 作者:陈建明文章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07期点击数:1585 更新时间:2007年12 月12日 一、台湾、香港学者对陈独秀的研究 国民党政府兵败台湾,原已投降国民党的托派任卓宣(叶青)等人,也随之到了台湾。他们偶有回忆和谈论陈独秀的文字,但无甚价值。倒是台静农、胡秋原、郑学稼三人对陈独秀的回忆和评论,有足观处。台静农的《酒旗风暖少年狂——忆陈独秀先生》,讲了他“为未能做仲甫(陈独秀的字)的学生而遗憾”;陈独秀“谈及(苏)曼殊的日本女友”;章士钊在陈独秀面前自称“小瘪三”;陈独秀的“笔底寒潮撼星斗”;“艺术趣味终未灭”和“晚年遗愿”。[1]晚年陈独秀的气度、风貌、理想、心态,跃然纸上。由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编印的《台静农先生珍藏书札(一)》,全为陈独秀的手迹影印,共有114封陈独秀书信手迹,弥足珍贵。胡秋原在1996年11月14日与郑超麟的通信中,称陈独秀《给H和S的信》中H是他自己,S是薛农山(Shich)(按:S实为孙几伊);1997年1月8日致郑超麟信中,谓“弟自西游后即主张中国应实行资本主义,陈先生入川后在民生公司演讲,亦有此主张”;1997年5月31日信中,说陈独秀在抗日战争时期“坚信抗战必胜”。在他的著作《一百三十年来中国思想史纲》中,胡秋原引了三封信和一篇文章的大段原文,作了具体精辟的评介,可见胡秋原对陈独秀确有研究。陈独秀逝世后不久,胡秋原即写了《悼陈独秀先生》的文章,说陈独秀“是近三十年来中国文化政治史上的一个彗星,当年叱咤风云,此日销声匿迹,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这一形象的譬喻,倒也切中陈独秀的肯綮。台湾学者郑家稼辞世后,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在1989年出版了《陈独秀传》,该书陈独秀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旗手,马克思主义先锋,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书中有些资料比较难得,如陈独秀晚年从江津发出的致作者的14封函件的手迹,就很宝贵。但全书反共色彩浓厚。 香港学者对陈独秀的研究别成一家。一是因为香港有托派及有托派刊物《先驱》。居住在香港的中国托派元老一丁(即楼子春)于1986年4月接受香港《开放》杂志记者访问时说:“到目前为止,您知道,中共对中国托派,对陈独秀个人,曾经做了一些比较好的事情。近来我们见到,他们甚至对托洛茨基的生平和思想,都企图作出比较为公正的评价。这都是好事,值得欢迎。”[2]反映了今日托派(按:还在1988年,苏联政府已对托洛茨基——季诺维埃夫联盟中的托派平反,谓托派系工人运动中的一个派别,并非帝国主义收买的间谍、特务)对陈独秀的看法。如《先驱》1994年第二期发表的向青的文章《似曾相识燕归来》,借评论唐宝林《中国托派史》的机会发表了托派的陈独秀观:“一直到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开始前,陈独秀是中国托派里面政治能力最强的一个,他比所有别人都更懂得运用托派政纲,制订实际策略。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陈独秀非常积极地支持并且企图影响当时的抗日反国民党的群众运动,就是一个光辉的例证。”“大约从一九四○年起陈独秀倒退抛弃马克思主义,接受社会民主党那种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立场了。他认为一次世界大战不可能引起社会主义革命和殖民地民族独立,只能够是同盟国或者轴心国两个帝国主义集团之

陈独秀堪称远见卓识的“最后见解

陈独秀堪称远见卓识的“最后见解” 2008-12-15 12:44 孙其明 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已步入人生晚年的陈独秀,对涉及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些重大问题重新进行了深入思考。当时,他思考得最多的是关于民主政治的问题,尤其是与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有关的民主政治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陈独秀晚年对民主政治所做的宝贵探索,主要反映在他当时所写的一部分文章和书信中。但在陈独秀生前,上述绝大部分文章和书信并未公开发表,直到陈独秀逝世六七年之后,才由陈独秀的学生和香港自由中国社分别结集在大陆、香港出版。1949年香港版被定名为《陈独秀的最后见解(论文和书信)》,又名《陈独秀最后对于民主的见解(论文和书信)》。[1]本文旨在对陈独秀晚年关于民主政治,特别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问题所作的思考和探索做点分析,以此求教于学术界的同行们。 一 陈独秀晚年对于民主政治,特别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问题的思考和见解,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当时他所写的《给连根的信》、《给西流的信》、《我的根本意见》、《致S和H的信》、《再论世界大势》、《被压迫民族之前途》等书信和论文中。陈独秀提出的基本观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重新认识资产阶级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充分肯定其历史作用,强调民主政治对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具有的普遍真实的价值。 自从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马克思主义者对如何看待资产阶级国家实行的民主政治制度,始终存有争议。绝大多数人虽然也承认以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代替中世纪的封建专制有进步意义,但同时又总是猛烈地抨击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伪善的,认为那只是资产阶级的统治方式和对无产阶级劳苦大众的欺骗等等。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这种看法实际上成了马克思主义者的主流或传统的观点。陈独秀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也曾受到过这种观点的影响,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大加批判。然而,到了晚年,陈独秀开始意识到,上述传统观点存在偏见,并开始重新思考,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看法。 在《给连根的信》中,针对自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托派们的偏见,陈独秀指出:“你们错误的根由,第一,是不懂得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之真实价值(自列托以下均如此),[2]把民主政治当作是资产阶级的统治方式,是伪善,是欺骗,而不懂得民主政治的真实内容是:法院以外机关无捕人权,无参政权不纳税,非议会通过政府无征税权,政府之反对党有组织言论出版自由,工人有罢工权,农民有耕种土地权,思想宗教自由,等等,这都是大众所需要的,也是十三世纪以来大众以鲜血斗争七百余年,才得到今天的所谓‘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3]在《给西流的信》中,陈独秀又说:“民主是自从古代希腊、罗马以至今天、明天、后天,每个时代被压迫的大众反抗少数特权阶层的旗帜,并非仅仅是过了时的一定时代中资产阶级统治形式,如果说民主主义已经过了时,一去不复回了,同时便可以说政治及国家也已过了时即已经死亡了。”[4]他还特别强调说:“近代民主制的内容,比希腊、罗马要丰富得多,实施的范围也广大得多,因为近代是资产阶级当权时代,我们便称之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其实此制不仅为资产阶级所欢迎,而是几千万民众流血斗争了五六百年才实现的。科学,近代民主制,社会主义,乃是近代人类社会三大

陈独秀论文 3000字

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期末论文 题目:陈独秀的最后民主见解 姓名:徐梦园 年级:2013级思政二班 学号:2013040097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4年12月

论文提要 陈独秀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家和民族灾难沉重的年代,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一生是跌宕起伏,领导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等重要的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曾当选过总书记;但也受过多次牢狱之灾,……1937年7月,陈独秀在经受过8年的监狱生活后,作为政治犯被释放出狱。我的论文就是讲述陈独秀晚年的主要思想和我对其思想的认识与评价。我对他的晚年民主思想是采取总分的模式,分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系统阐述陈独秀的晚年民主思想,就是从总体角度来看;接下来是分别从两个理论观点阐述,第二部分是关于他的新“二次革命”论的形成;第三部分就是关于他对于苏联经验和斯大林主义的批判思想;几十年过去了,陈独秀关于民主思想的见解有得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有的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应以一个公平的心态去评析陈独秀。

陈独秀的最后民主见解 徐梦园 摘要:陈独秀,一个中国现代史上有过辉煌有过末落的人物。因为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后期,成为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主要代表人物,给党和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1929年11月,他被开除了党籍。以后他又和托洛茨基派结合,并被选为中国托派的中央委员。1932年10月,陈独秀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处了13年徒刑。1937年七月,抗日战争的爆发,他被释放出狱。在晚年的时候,他的民主思想主要针对两个方面,一个是新“二次革命”论的形成;一个是反对苏联经验和斯大林; 关键词: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新“二次革命”论苏联经验反对法西斯 陈独秀,一个中国现代史上有过辉煌有过末落的人物,一生崎岖坎坷,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有重大的历史功绩,在中国传播马列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当中,曾做出过重要贡献。但是他却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思想上及其思想活动上有着严重的缺陷,因此,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后期,成为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主要代表人物,给党和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1927年8月7日,党中央召开了紧急会议,撤销了他总书记的职务。大革命失败之后,他没有听从党中央的劝告,继续走下坡路,1929年11月,被开除了党籍。之后他又与托洛茨基派结合,并被选为中国托派的中央委员。1932年10月,陈独秀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决13年徒刑。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他作为政治犯被释放出狱。陈独秀是一个生前和身后都引起颇多争议的历史人物,廖盖隆先生曾评价他:“总观陈独秀的一生,他的历史功绩是主要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确实有点像俄国革命中的普列汉诺夫。”也有人认为他的错误大约功绩,但是无论怎样,我们要学习的是他正确的思想和地方。 在面对反动派压迫和贫困生活的折磨下,陈独秀并没有思想和意识上消沉,反而继续探索属于他自己的民主思想。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我把1929年11月至1942年5月这一时期称为他的晚年时期,也就是1929年11月被开除党籍到1942年5月病逝这个期间。陈独秀的晚年民主思想不仅与他自身非凡而独特的经历密切相关,也同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初期中国革命的历史实践及其外部环境有关。下面,我就从总体角度阐述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 一、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的总体阐述 陈独秀的一生是追求民主的一生,他对待民主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早年时期,他的民主思想唤起了民众向封建堡垒冲锋陷阵的号角。在他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他所宣传的民主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民主的特性,但是他所要达到的目的归根结底都是实现独立民主之人格,自由平等之人权。在后期,他又对民主的真正内涵作出了必要的说明“吾人第一须知民主之定义,即为由大多数人民管理即治理国家。”“以言民主,其一即由大多数人民管理的政治,亦即由大多数人民代表政制行使国家统治权,此乃君主一人统治及贵族少数人统治之对称也。”总的来看,他的民主理论观点主要是有民主的历史发展、无产阶级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民主制与独裁制、社会主义与民主这几个部分组成的。

如何评价陈独秀

如何评价陈独秀 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亲身参与了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之间的几乎所有事件,他就是陈独秀。 陈独秀一生是非功过众说纷纭,而面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我是这样看待的。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他的功绩有以下几点:1,在辛亥革命之前陈独秀组建岳王会,借岳飞精忠报国抗击金人的精神,宣传鼓动革命, 后来在辛亥革命过程中牺牲的烈士大多是 出自岳王会,可见,陈独秀领导的岳王会对 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起了多大的作用! 2,新文化运动是陈独秀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他以《新青年》

为战斗堡垒培养出一代以改造黑暗中国为 己任的新人;他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率 先向传统封建思想的堡垒发动了猛烈的攻 击;他发动文学革命,把思想解放运动引向 更加广阔的领域;他锐意改革北大文科,为 青年学生开辟了思想自由的新天地。 3,被毛泽东成为“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的陈独秀,通过《新青年》,以科学和民主的思 想惊醒了长期束缚在封建桎梏中的一代青 年,于是在1919年5月4日这天掀起了思 想解放热潮,这个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 的闸门,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 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 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产生了重 要的作用。陈独秀同志的积极鼓动也给他带

来了下狱的噩运。 4,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他在党的"四大" 提出了民主革命总路线的基本思想,领导了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党的队伍也从50 多人迅速发展到6万多人,为后来的革命奠 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其功劳是不容抹杀的。5,他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他传播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李大钊早,但他创办的《新 青年》杂志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 地,其重要作用是任何别的报刊不能替代的。当然,陈独秀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也存在缺陷和不足,犯过错误。 1,陈独秀轻蔑人民群众的思想,反对把国家重任放到人民群众身上,这是因为他还没有真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书笔记 2000字

《敬告青年》读后感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 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近些天我读了下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很有感触,被他的诚挚情感、锐利的目光所折服,所震撼。在该文中,陈独秀先是充 满诗意地将青年热情讴歌了一番,曰:“青年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 刃之新发于硎”。并感言“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并由此类推, 得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 则人身亡;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接着, 作者开始历数中国社会之黑暗,痛陈专制制度之罪恶,率先对青年们提出了六点期望。 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4、世界的而 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他提出的这六点,总的是 向青年人可以做到:民主、科学、人性、理性、改革和开放。我也很同意他提出的这 六点,因为,它指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研究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指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弱点,这也更突出了它的呼吁是多么迫切,而且也正如他所说,青年如 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 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将希望寄托于他们身上也是情理之中。 对于文章的这六个关键论点,其中我认为对后代最有启发性的是第六点:科学的 而非想象的。科学,对于当时那种各种思潮混杂的年代而言是多么的重要,他给人们 的不仅是理性的分析,更有追求革命创新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勇气!想象,既超托客观 之现象,复抛弃主观之理性,凭控构造,有假定而无实证。而且中国的迷信思想根深 蒂固,陈独秀呼吁人们崇尚科学破除旧思潮,开创新时代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循恶社会,作退 避安闲之想。而且他用辩证看法来对待问题“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庚子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尤具科学性。也只有重视科学才可避免“是犹有锁国之 精神,而无世界之智识”的重蹈覆辙。陈独秀看到“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他的目光的前瞻性,是可敬的。 文章分析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指出了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弱点,切中时弊,针对性极强。其中第一条“自主的而非奴隶的”,就是“人权”即“民主”思想;第六条“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是“科学”思想;第二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第四条“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则是提出了改革、开放思想,也就是说,95年前,陈独秀先 生就提出了中华民族要求生存、求发展,必须改革开放!民主是大智慧、是凝聚力、是科学决策的前提、是法治的保障、是权力制约和反腐的利器。没有民主就没有科学 发展。所谓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和哲学,而重在提倡科学精神,尊重科学规律,用科学的态度看待客观事物。 但仍有些许瑕疵,文中强调学习西方,却从未提及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犯 了片面性与狭隘性的错误,而且,他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是,离开改造 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实践理论,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有这种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实不可能的。 这篇文章是发表于五四运动之前的四年。用近代史的观点来说,当时的中国革命 还只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以可以说这篇“檄文”在激励号召青年同过去决裂的时候, 还未指明决裂之后的方向。摆脱了过去,又该何去何从,这个答案,则自然留给了其后 的革命来回答了。

《陈独秀传》读后感

《陈独秀传》读后感 近日,适逢建党九十周年,我认真读了《陈独秀传》,感触颇深。历史上对陈独秀的评价很有争议,包括党内对这位党的缔造者之一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陈独秀这个人很复杂,有很大的功,也犯了很大的错,但我认为,相比较而言,他的功劳应是主要的。他的功劳主要体现在思想方面,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与推动者之一,是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他提倡使用白话文,破除封建思想,宣扬马克思思想,而他还是党的缔造者之一,虽然他的性格倔强固执,导致最后因思想跟不上历史前进的步伐而犯了错误,但相比他的功劳来说,他可以说功大于过。 毛泽东在1945年中国共产党“七大”预备会议上,在指出陈独秀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以及后来搞托陈取消派“反对我们”之后说:“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份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集合起来,这才

成立了党。我说陈独秀在某几点上好像俄国的普列汉诺夫,做了启蒙运动的工作,创造了党。但他在思想上不如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在俄国做过很好的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陈独秀则不然,甚至有些很不正确的言论,但是他创造了党,有功劳。普列汉诺夫以后变成了孟什维克,陈独秀是中国的孟什维克。……关于陈独秀,将来修党史的时候还是要讲到他。”这个评价应该说是比较客观的,公道的。 在其他许多人的评价中,多数的舆论都认为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伟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在这些评价中,值得提出来的是他最亲近的一位托派理论家的说法: 郑超麟在《悼陈独秀同志》一文中说:“陈独秀同志能够从卢梭主义,进于雅各宾主义,进于马克思主义,进于列宁主义、托洛茨基主义。这个繁复而急剧的过程,完成于一个人的一生中,而且每个阶段的转变时候,这个人又居于主动的领导地位”。又说“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和巴贝夫相隔半个世纪;从罗、巴诸人经过傅立叶到马克思也相隔半个世纪;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托洛茨基又相隔半个世纪。但欧洲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国于半个世纪之间就可以过尽了……但中国这个发展缩在一个人之身,而且相隔不到几年……。”因此,陈独秀“不愧为法兰西十八世纪末叶的伟大思想家和伟大人物的同志”,“不愧为俄罗斯二十世纪初叶的伟大思想家和伟大人物的同志,不愧为列宁托洛茨基的同

我对陈独秀的看法

我对陈独秀的看法 10电子信息工程林源鑫学号:2010052707 记得陈独秀曾经说过:“树将枯,岂可一枝独活,全巢将覆,焉能一卵独完。自古道国亡家破,四字相连。若是大家坏了,我一身也就不能快乐了,一家也就不能荣耀了。” 在我看来倡导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作为共产党的创始人与首任领袖是陈独秀最为辉煌的时刻,在那时候,他的思想高度与先进行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他只是播种者,而不是收获者,他把先进的思想种子散播到神州大地上,让人们觉醒,但最后又由于思想反复和右倾路线的推行,走向被撤消总书记的职务和开除党籍的深渊。 1914年,陈独秀发表了《《双枰记》叙》与《爱国心和自觉心》两篇文章,企图把愚弱的国民真正惊醒起来。为一个新的社会思潮开始形成,一个新的社会文化风气得以开创,一个从根本把中国人的思想乃至中国社会引入现代化轨道作铺垫。 文学革命的兴起对于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的推动作用无比巨大。就陈独秀而言,他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组织设计者,同时也是由胡适首先发难的文学革命的直接的诱发者和最有力的支持者。正由于陈独秀有力的督促和诱发,胡适很快就把自己的理论主张写成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从而以发难者的身份拉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序幕。 可见,五四文学革命,虽为胡适首先发难,陈独秀继而相应,但整个革命的兴起及其深入发展,陈独秀却起了特殊的作用:在当时情况下,倘若没有陈独秀的督促诱发,胡适未必能够很快地把自己的主张贡献在国人面前;同样,倘若没有陈独秀以《新青年》的阵地对他作坚强有力的支持,胡适的文学革命理论也不可能迅速地在全国范围内发生广泛积极的影响。对此,胡适本人也反复强调过,谓正因为文学革命得以陈独秀的声援,以及像他“这样一个坚强的革命家做宣传者,做推行者,不久就成为一个有力的大运动”。 陈独秀根据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特点,选择几个重要的方面主攻:(1)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倡导资产阶级民主政治。(2)清算封建主义旧道德,倡导以“独立自主人格”为核心的新道德。(3)反对迷信和偶像崇拜,倡导科学。(4)反对旧文学,倡导新文学。由此观之,陈独秀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统帅,在全面指挥和重点攻坚方面,建有特殊的功绩。 由陈独秀倡导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带给当时中国人民的思想震动以及留给后人的历史启示,远远胜于在这之前的任何一次社会变革和政治动乱。这是因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最适时地为一个行将衰亡的民族提出了一个最深刻最严峻的问题:当闭关锁国主义再也无法抵挡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以坚船利炮为物质形态的猛烈冲击时,古老的中国要想避免亡国灭种的实现危险,必须不失时机地追顺世界文化潮流,通过真正的经济变革和政治革新来迎接中国现代化的曙光。 陈独秀在理论上有一定的缺陷:(1)体现了较浓厚的轻视群众的思想倾向。(2)在某些理论问题上既有反复,也有矛盾。(3)在处理党内矛盾及党内同志相互关系时,有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的缺陷,爱大发脾气。(4)推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导致中国共产党陷入绝境。(5)政治上的幼稚天真。 陈独秀的主要错误是:对于蒋介石,汪精卫等人的政治面目没有清醒的认识,

对陈独秀的客观评价

对陈独秀的客观评价 陈独秀,一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重大影响而又十分特殊的领袖人物,民国以来,尤其是到五四 运动、大革命和抗战前期,他一直都是一位大名鼎鼎、无人不晓的历史风云人物,并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他既是近代中国一位有重要影响而十分复杂的历史人物,又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之一。 陈独秀出于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热忱,开始 了他的政治生涯,并因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离开了“举人“的旧路,踏上了“共产党”的新路。 陈独秀几乎参加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全过程,从拒俄运动、辛亥革命到反袁斗争;从励志会、青年会、暗杀团、欧事研究会到岳王会;从《国民日报》、《甲寅》、《安徽俗话报》到 《新青年》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更为辉煌的是他 成为了“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 “五四运动”既是指1919年5月4日的学生爱国运动,又是指这一时期的新文化运动。陈独 秀最先撑起了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成为新文化

运动的旗手。他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掀起了思 想解放运动的高潮。无庸讳言,陈独秀在领导新 文化运动中确实发表过一些过激的言论,对一些 问题也确实是矫枉过正。然而,矫枉过正对于中 国这样一个传统包袱过于沉重的民族来说,不啻 为跳出窠臼的必要动力。新文化运动的某些观点“固然偏激武断,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不能不说,它是打破宗法礼制、圣贤名教一统天下的禁锢, 为中国文化步入现代化进程,立下不世之功的。” 因此,毛泽东和孙中山都对陈独秀领导的新文化 运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然而,长期以来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旗手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突出,反 而被其他文化人盖其锋芒。对此,一位台湾的学 者做出了公正的评价:“中国大陆的文化界长期以 来高举鲁迅而贬低陈独秀,在台湾及海外则高举 胡适而贬低陈独秀,两者都是有欠公平,而不合 乎实际的。事实上,陈独秀无疑是这一时代的新 文化运动的重要的领导者,而鲁迅和胡适乃是陈 独秀主办《新青年》时代的左右大将罢” 新文化运动中的陈独秀非常注重启迪民智、 民德的工作。他从辛亥革命的失败中认识到,仅

时代的先驱者(近代史论文)

时代的先驱者—(读《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有感)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历史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诚然,历史的长河就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逐渐向前流动着,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是人类在时间轴的射线上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痕迹,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文明必然是这个国家与民族的象征与发展的源动力,在满目疮痍,备受奴役的近代中国,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上,树立起华夏儿女的伟大复兴的旗帜,英勇前行着。他们,就是20世纪的新青年—五四运动的引领者,参与者。 作为一名21世纪的大学生,对于一个世纪前与我们同龄的五四儿女,我总有一种格外的欣赏与偏爱,读了陈平原先生的《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我对他们又有了新的理解,陈平原先生站在学术与文化的角度,不掺杂政治与偏见,客观平和的对五四的前因后果,历史大环境,时代意义进行了深刻而严谨的分析,读完之后让我受益匪浅,回味无穷,对于五四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五四运动,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写道: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中国发起的一次群众运动,其宗旨在反对帝国主义与北洋政府,一般认为,这次运动是现代中国一场文化与思想上的启蒙运动。虽然它简明扼要的概括了五四运动的时间地点,目的及历史意义,但陈平原先生认为这其实是不准确的,他忽略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大环境与时代背景,对于五四运动的潜在意义也有待进一步说明,我们知道,一个国家能否前进与发展取决于自身文明的开放与多元,文明又取决于国民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思想程度最为开放的就要数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争不断,但文化没有因此而停滞不前,孔孟之道,老庄之言,还有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后世贡献了思想的饕餮盛宴,而中国也在那时开始了飞腾之路,直到明清时期,科举的八股,思想上只能尊孔从儒,外交实行闭关锁国,中国的封建化已经逐渐深入国民的骨髓,难以根除,接着悲惨的近代史就开始了,在这其间,虽然有美国史学家拜伦所总结的三次变革,但其都以未认识到思想改革的重要性而失败,只有1919年5月4日进行的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方体现思想改革的重要性所在。 要论谁是五四运动的先驱者与引领者—陈独秀功不可没,陈平原先生评价他为:五四运动的“潜动力”。作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界改革之先驱,陈独秀就正如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一般,当之无愧为时代的新青年,虽然在他之前,已经有发行量较大的《申报》和《民报》,但他们报刊只是传递新闻的一种工具而已,只有陈独秀,赋予了《新青年》杂志以新潮的思想,为它注入了灵魂,从此,《新青年》这个杂志就如同新时代的老师一般,培养了一代代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新青年,十几年后,思想史家郭湛波评价《新青年》为:不仅是个人思想文化的变迁,更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变迁,很多人以为《新青年》就是宣传马克思的教科书,其实并不准确,在陈独秀的眼中,《新青年》的思想应该如同蔡元培先生的北大指导思想—兼容并包,应做到“精神之团结”,与北大文学教授联合而共同出版《新青年》杂志,为新青年注入了各种思想流派,例如胡适宣扬的资本主义民主共和,李大钊崇尚的马克思主义等等,在新青年中都有体现,真正体现了陈独秀先生的百花齐放的思想,《新青年》的成功也为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传入我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如毛主席在建国后回忆当时学生时代曾说:“唯《新青年》杂志,为我们当代学生带来了新思想与文化,为我们革命党人的革命提供了精神基础。”正是因为《新青年》的思想启蒙的成功,使得当时中国的大学生们有机会获得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为五四运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对陈独秀的评价

对陈独秀的评价(一) 一枝独秀开正艳,狷介狂傲众人羡。 政治潦倒心失意,才华锋芒实难掩。 陈独秀,在政局混乱的时代,却生就一副不会钻营圆滑的傲骨和思想先进的才骨。这也许决定了他未来在文化思想界的巨大成就和最终在政治上的郁郁不得志。 他在思想上的先进和自由,使他在文化领域和初期的政治生涯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创办《新青年》杂志;他是五四运动的倡导者,传播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是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然而,即使他光芒耀人如此,终由于他的狷介狂傲和固执的个性,使他命运多舛。他曾被推选为中央局书记,但是大革命中,即使他心中百般反对共产国际的指令,但却最终执行。而在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国际将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他,他被冠以“右倾投降主义”(后改为“右倾机会主义”)的罪名。他了解到苏联共产国际与自己思想的偏差,于是准备组织托派,而这一举动和他在对中东问题的不同意见导致他被开除党籍。但即使这样,固执坚持的他依旧不悔。 他在看待问题时,有时的确过于偏激,掺入了自己的感情因素。他认为,斯大林统治时期的苏联,并非社会主义国家,而是“世界列强之一。”他是深深厌恶斯大林的,但这样说,过于偏激了。 另外,他应该及时抵制共产国际的错误决策,作为那时中共的最高领导,如果他真的努力去抵制,还是可以在自己的国家上采取正确的决策。 从人性的角度,他所处的混乱复杂社会背景决定他这样一个毫无心机、没有手段、光明磊落的人难以担当一个新兴政党的领袖,但这却不能淹没他的大学者、大专家的贡献。

(二) 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亲身参与了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之间的几乎所有事件,他就是陈独秀。 陈独秀一生是非功过众说纷纭,而面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我是这样看待的。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他的功绩有以下几点: 在辛亥革命之前陈独秀组建岳王会,借岳飞精忠报国抗击金人的精神,宣传鼓动革命,后来在辛亥革命过程中牺牲的烈士大多是出自岳王会,可见,陈独秀领导的岳王会对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起了多大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是陈独秀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他以《新青年》为战斗堡垒培养出一代以改造黑暗中国为己任的新人;他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率先向传统封建思想的堡垒发动了猛烈的攻击;他发动文学革命,把思想解放运动引向更加广阔的领域;他锐意改革北大文科,为青年学生开辟了思想自由的新天地。 被毛泽东成为“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的陈独秀,通过《新青年》,以科学和民主的思想惊醒了长期束缚在封建桎梏中的一代青年,于是在1919年5月4日这天掀起了思想解放热潮,这个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陈独秀同志的积极鼓动也给他带来了下狱的噩运。 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他在党的"四大"提出了民主革命总路线的基本思想,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党的队伍也从50多人迅速发展到6万多人,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其功劳是不容抹杀的。 他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他传播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李大钊早,但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其重要作用是任何别的报刊不能替代的。 当然,陈独秀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也存在缺陷和不足,犯过错误。

中国近代史上东西方文化的论战

中国近代史上东西文化论战 陈独秀在文化史上的贡献长期以来被忽略。探讨陈独秀在东西方文化论战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有助于正确评价陈独秀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东西方文化论战实质上是国粹主义,全盘西化、折衷调和、综合创新等各种文化观相互抵制、批判、影响、吸收的过程。这些观点纷繁复杂:折衷调和派中有派、全盘西化中有完全的全盘西化和不完全的全盘西化,新的文化观中有积极的偏激的文化观,旧的文化观中有改良的顽固的文化观。如果不清楚发起人陈独秀在东西方文化论战中的态度和作用,就难以搞清楚一些文化观的由来和各种文化观对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影响,也说不清陈独秀是如何转变为一个社会主义者的。 一、对东西方文化的辨析 在东西方文化的论战中,陈独秀做出了贡献,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区别异质。1915年9月,陈独秀发表《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等文章,将东西方文化两个不同质的东西加以区别,在当时是一个振聋发聩的话题,引起人们的重视。由此,才有对东西方文化谁优谁劣、谁向谁学习的问题。这很像黑格尔写《小逻辑》,马克思写《资本论》一样,都是矛盾分析法,从浑沌中找出差别,一切矛盾由此展开。不同的是,黑格尔分析的是精神世界,马克思分析的是资本主义社会,陈独秀分析的是东方文化。在陈独秀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将东西方文化与新旧对立联系一起思考,新派内部,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赞同的如汪叔潜(注: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1916年2月15日1卷6号。),反对的如张煊(注:张煊《驳〈新潮〉〈国故和科学的精神〉篇》,《国故》1919年5月3期。)、常燕生(注:常燕生《东西文化问题质胡适之先生》《现代评论》1926年8月9日。),基本倾向是接受了陈独秀的观点:东方文化是旧,西方文化是新,认识新旧关系即认清了东西方文化关系。 (二)剖析模式。为什么东西方文化同时存在而又不属于同一时代(东方文化代表了封建时代,西方文化代表了资本主义时代)呢?这在当时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陈独秀在《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中抽出西方文化模式——法兰西为近世文明代表,对其进行典型分析。他从近世文明人权说、生物进化论、社会主义三个特征方面,具体说明法兰西人的突出作用,为国内新派提供西方文化的范本。陈独秀说明东西方文化区别,从其质而不是从量的规定性入手,否定了东洋文明,这种方法影响了东西方文化论战首先集中于异同优劣的争论。该文同时也暴露了陈独秀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绝对分开,将“近世文明东西洋绝别为二”的绝对化的理论弱点。 (三)探求原因。1915年12月,陈独秀在《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一文中,提出西洋民族以战争、个人、法治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家族、感情为本位。陈独秀从民族本性、根本思想的差异上分析两种文化的对立,这种新的分析方法刺激了中国知识阶层的觉醒和思想革命。然而,观念活动本身不能说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最后原因。陈独秀从民族思想的差异去说明东西方文化的对立,在方法上有漏洞:每个民族作为人类共同体一部分,都遇

陈独秀功大于过总结陈词

谢谢主席,再次问候在场各位,现在 我们来回顾一下对方辩友为我们展示 了那些错误观点: 第一:把陈独秀先生的过无限的扩大化,请对方辩友摸摸自己的良心,他 的过的真的如你们所说的那样大么, 这些过相比较于他的功是不是微乎其 微呢? 第二:把一些有的没有的过一股脑的 强扣到我们这位有着卓越历史功勋的 伟人头上,别说我们是坚决不同意的,就是全国人民都不会同意的呀,对方 辩友。是的,我们承认他犯过错,但 是我们看到这些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 下都是不可避免的呀,首先当时敌强 我弱的阶级力量对比形势悬殊,我们 党成立时间不长,理论水平还不高, 缺乏革命经验,即使是中央领导人, 在理论上政治上也很不成熟,再者加 上共产国际脱离中国实际来指导中国 革命,最后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 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既然是探索,就会有错误,所以在种种客观及主观 条件下,陈独秀是很难不犯错误的 第三对方辩友张口闭口都是陈独秀先 生的错,对方辩友怎么不看看独秀先 生为我们做的那些不可磨灭的功绩呢,况且有些过错本是应当由共产国际、 联共(布)和陈独秀共同,对方辩友 不要把大革命的失败归咎玉陈独秀一 个人呀,这样对这位伟人是不公平的 哟 对方辩友对陈独秀如此偏颇,我们不怪对方辩友,因为事实上后来人对陈独秀的历史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复杂是因为把我们评价他是把他与那个时代联系起来了。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起,到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可称为“辛亥革命时期”,代表人物是孙中山。从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起,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可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时期,代表人物是陈独秀。从1927年井冈山斗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发展时期,代表人物是毛泽东。虽然辛亥革命和第一次大革命都失败了,但历史是不能割裂的,没有辛亥革命和大革命,就没有1949年的胜利。同时,历史也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主要看其对历史是否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三个时期还有不少英雄人物,但谁也没有比这三个人的历史功绩大。就陈独秀本人说,1927年以后的错误,与此前他的历史功绩比较起来是次要的,因为那已经是“毛泽东时代”了,陈独秀已经失去了对历史的影响力。 总之我们要历史地看问题,不能以后来的历史眼光来苛求前人,我们从宏观上全面客观地来评价陈独秀一生功过,不能不承认他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他在推动中国历史前进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917年,我们伟大的毛主席这样评价陈独秀:“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魄力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拟。所以对其做功大于过的肯定性评价,符合党的历史的实事求是的结论 陈独秀先生理应受到我们后人的尊敬。谢谢 问题1我们看看陈独秀的墓志铭:一代宗师,仲甫先生;科学民主,二旗高擎。南陈北李,建党丰功;晚年颓唐,浩叹由衷。昔毛泽东主席“七大”评价,功过分明。“五四运动总司令”、“创造了党”,两语千钧,可为墓铭。对方辩友是否承认在此墓志铭中我们伟大的毛主席是肯定陈独秀先生是功大于过的呢? 问题2据史料记载从1923年到1927年的5年中,苏共中央政治局为讨论中国革命问题开过122次会,作出过738个决议,平均两天半一个。大事如孙中山在世时为实现国共合作,要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小事如蒋介石执掌国民党大权以后,什么时候派什么人去找蒋介石谈话,谈话要注意什么等,都有指示,在

评价

开篇语: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之际,电影《建党伟业》于6月15日高调上映,影片描述1911年到1921年间中国的风云变幻,窃国者、改革者、共和派、立宪派,各色人物悉数登场。后世的人对这些历史的弄潮儿,往往贴上简单的标签:陈独秀在官方文献中曾被扣上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投降主义等九顶帽子,改革开放以来又被一一摘去;张国焘背叛的是自己亲身参与创建的党,他曾是著名的学运领袖,尤善演讲,后来一手创建红四方面军;五四运动中的三大“卖国贼”,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经历,曹汝霖建立了民国中央医院,章宗祥参与起草了第一部国人自己的刑法典,陆宗舆则创立了首钢的前身…… 随着大量史料的发掘和重要人物回忆录的出版,那些随时代沉浮的人们不再仅仅是个符号,而渐被还原成一个人。 在电影《建党伟业》中,陈独秀的戏有20多场,仅次于毛泽东,而此前,以陈独秀为主要角色的影视作品十分鲜见。扮演陈独秀的演员冯远征说:“我在拍《建党伟业》时重新认识他、靠近他、演绎他。他是一个立场鲜明、非常有远见的人,一大召开前,他就说不能让共产国际介入,中国命运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在戏里写的很清楚。” 在中共党史上,对陈独秀的定位历经了几次剧烈变迁,他曾经是“五四”运动总司令、中共中央总书记,但1949年官方文献对陈独秀的评价是:机会主义的二次革命论、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托陈取消派、反共产国际、反党、反革命、汉奸、叛徒。 改革开放30年来,这9顶沉重的大帽子逐一被摘去,只剩“右倾机会主义”。有学者认为,这顶帽子也应该摘掉,因为陈独秀所犯的种种错误,很大程度上是共产国际错误指挥造成的,大革命失败后又把责任强加在他身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