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剂名词解释

方剂名词解释

方剂名词解释
方剂名词解释

七方,方剂分类之一。首见于《内经》,即大、小、缓、急、奇、偶、复七类。十剂方剂分类方法之一。始于北齐徐之才《药对》,指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剂。君药,方剂组成原则之一。即指方中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主药。逆流挽舟法,治疗方法之一。指用败毒散治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使陷里之邪,仍由里出表而愈,如逆水中挽舟上行之意,故称逆流挽舟。大承气汤,方名。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组成,具有峻下热结之效,用治实热积滞证。因本方有泻热结,承顺胃气之下行,可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大承气汤。增水行舟法治法名。对温病热结液枯的便秘症,以大量滋阴补津液之品,使热结液枯的粪便得以自下,犹如水涨则船行通畅之意。代表方如增液汤。和解少阳法治疗外感热性病邪在半表半里(少阳经)的方法。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等。代表方如小柴胡汤。痛泻要方方名。由白术、防风、白芍、陈皮组成,有泻肝补脾之功。用补脾泻肝的药物来治疗土虚木乘,脾受肝制的肠鸣腹痛泄泻,泻后腹痛不减的方剂。辛开苦降法治法之一。对肠胃不和,寒热互结,气失升降之心下痞、呕吐、下利病证的治法。常用辛温与苦寒药物伍,开结散寒,苦降泄热。如半夏泻心汤中干姜、半夏与黄芩、黄连的配合,即属辛开苦降法。清营凉血法治法之一。是清除热性病邪在营血的治法。其用药常以清营透热,凉血散瘀之品为主,如清营汤。凉膈散由川大黄、朴硝、甘草、栀子仁、薄荷、黄芩、连翘、竹叶、蜜组成,具有泻火通便,清上泻下之功用;主治上中二焦积热证。因本方治热证,清上泻下并行,使膈热自消,故名。理中丸理中丸,方名。由人参、白术、干姜、甘草组成,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之效,用治中焦虚寒证。因本方用药,使中焦寒得辛热而去,中焦之虚得甘温而复,清阳升而浊阴降,运化健而中焦治,故曰理中。开窍“三宝”指凉开方剂中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三方。三方组成均是以芳香开窍药配伍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品,用于治疗温邪热毒内陷心包的热闭证。玉屏风散固表止汗剂。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有益气固表止汗之效,用治表虚自汗,易感风邪之证。因本方益气固表实卫御风,有如挡风之屏障,而又珍贵如玉,故名玉屏风散。辛凉平剂指用性味辛凉,具疏散风热作用的方剂。主治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所致的恶寒轻、发热重、汗出不畅、咽痛等证的方剂。方如银翘散。生化汤方名。由全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甘草组成,主治产后血虚受寒,恶露不行之证。因本方温经散寒,养血化瘀,而能使新血生,瘀血化而自行,故名“生化”刚柔互济法药物配伍方法之一。指用温燥刚烈与甘寒柔润药物同时运用于一方的配伍法。如黄土汤中白术、附子与干地黄、阿胶的配合。滋阴熄风法治风法之一。是以滋阴为主,治疗因阴虚而动风的方

法,多用于温热病后期,热伤真阴之神倦脉虚,舌绛少苔,

手足瘛疭之证。代表方如大定风珠。

镇肝熄风法治风法之一。是治疗由于肝阳上亢而引动内风的方法。多用于肝肾阴亏,肝阳偏亢,气血逆乱所致的头目眩晕,脑部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脉弦长有力者。代表方如镇肝熄风汤。滋阴润燥法治燥法之一。是治疗燥伤肺胃阴液的方法。症见咽干口燥、干咳少痰,或大便燥结、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等。代表方如百合固金汤。燥湿化痰法治痰法之一。是治疗湿痰内阻所致痰多易咯,胸脘痞闷,或呕恶眩晕,舌苔白滑,脉濡弦滑等病证的治法。代表方如二陈汤。培土生金法治法之一,又称补脾益肺法。土指脾,金指肺。借五行相生的理论,用补脾益气的方药来补养肺气的方法。代表方如参苓白术散。清肝宁肺法治法之一。对肝火犯肺之咳嗽痰血一证,按治病求本的原则,病位虽在肺,但病本在肝,治以直折肝火,使肝火清降,而肺自安宁。代表方如咳血方。阳和汤方名。由熟地黄、麻黄、白芥子、肉桂、炮姜、鹿角胶、生甘草组成,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用,主治阴疽属阳虚寒凝证。因本方温阳补血,散寒通滞,犹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化阴凝而使阳和之意。温经汤方名。由吴茱萸、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组成;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漏下不止,或月经不调证。因本方用药寒热消补并用,但以温养冲任为主,故名“温经”。补气生血法治法之一。对营血大亏之人,重用甘温益气药以大补脾肺之气,以资生血之源的治法。代表方如当归补血汤。复元活血汤方名。由柴胡、瓜蒌根、当归、红花、甘草、穿山甲、大黄、桃仁组成。功能活血祛瘀,疏肝通络。主治瘀血停滞胁下之胁痛证。因本方各药合用,使瘀血去,新血生,痛自舒,元气复,故名复元活血汤。金锁固精丸金锁固精丸,方名。由沙苑蒺藜、芡实、莲须、龙骨、牡蛎、莲肉组成,主治遗精滑泄证。由于本方用药以固涩精关为主,有如“金锁”之意,故名。四神丸方名。由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生姜、大枣组成。功能温补脾肾、涩肠止泻。主治五更泄泻证。因方中四药治泄功效神速,故名。补火生土法治法之一。借五行相生的理论,运用温壮肾阳的药物以温补脾胃的方法。如真人养脏汤之用肉桂。汤剂剂型之一。将药物配齐后,用水或黄酒,或水酒各半浸透后,再煎煮一定时间,然后去渣取汁,称为汤剂。鸡鸣散方名。由槟榔、陈皮、木瓜、吴萸、紫苏叶、桔梗、生姜等组成。具有行气降浊,宣化寒湿之功用。主治湿脚气。因本方宜在鸡鸣时服,故名鸡鸣散。透热转气法治法之一。是指对营分热证的治疗,在清营热的同时,于用药中佐以银花、连翘、黄连、竹叶等清热解毒药以透营分邪热转从气分而出的一种治法。方如清营汤中用药,即体现这种治法。升阳举陷法治法之一。是升发脾阳,以治脾虚气陷之法。常用于劳倦伤脾,中阳下陷之发热,自汗出、渴喜温饮、体倦肢软、面色白、大便稀溏、脉洪而虚,或脏器下垂等症。代表方如补中益气汤。扶正解表法治法之一。指用解表药与补益或助阳药组成方剂,以治疗体质素虚又感外邪而致的表证的一种治法,此时表证得解,正虚不受影响,代表方如败毒散。釜底抽薪法属寒下法。是用寒性而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泄大便以泻去肠胃实热积滞的治法。即如抽去锅底燃烧着的柴草,以降低锅内的温度一样,故名。方如大承气汤。凉血散血法清热法之一。是清血分热邪的治法。其用药以清热凉血与活血散瘀并用,适用于热入血分,迫血妄行,症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或神昏谵语,舌绛起刺等。方如犀角地黄汤。通因通用法反治法之一。对某些证象是“通”,而本质是瘀热或积滞的病证,不用温补固涩之品,而反治以通利药,故称。如见下利赤白,反用大承气汤泻下,即是。滋水涵木法治法名。借五行相生说明肝肾关系,运用滋肾阴而达到润养肝阴的方法。常用于肝肾阴亏,肝阳偏亢或肝火有余的证候。如一贯煎方中用地黄,即属此法。回阳救逆法温法之一。以温里助阳药与益气扶正药配伍,救治阳气衰微,甚或阴盛格阳等病证的治法。代表方如回阳救急汤。“三补三泻” 指六味地黄丸组方用药特点。即本方组成中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谓“三补”;茯苓、泽泻、丹皮谓“三泻”。消食导滞法消法之一。消除食滞恢复脾胃运化功能的方法。适用于食积停滞、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嗳腐吞酸、恶食,或大便泄泻,苔厚腻而黄,脉滑等。代表方如保和丸。健脾消食法消法之一。为治脾胃虚弱,饮食内停,症见食少难消,脘腹痞满,大便溏薄,脉虚弱等表现的治法。方如健脾丸。温补命火法即温补肾阳。用温肾助阳的药物,恢复脾肾阳气的方法。命门火不足,常见五更泄泻,腹痛肠鸣、肢冷不温、舌淡苔白、脉沉迟等。方如四神丸。八法治疗方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法。

首见于程钟龄·《医学心悟》补气托毒法治法之一。用溃坚排脓、清热解毒与益气扶正药物为主,以治疗疮疡后期,正气虚弱之证,使其速溃排脓,托毒外出的治法。方如透脓散。47 汗法解表法之一。是治疗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表证的治法,通过汗散以祛邪外出。温下剂泻下剂之一。具有温里通便作用,适用于脏腑间寒冷积滞之里寒实证。方如温脾汤。反佐药组成原则之一。即佐药中所配用的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多在病重邪甚,病人拒药时运用。使药组成原则之一。有两种意义。一为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二为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方剂学名词解释

方剂学名词解释 1(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2(理血剂:是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作用,治疗血瘀证和出血证的方剂。 3(臣药:是方中能辅助君药加强其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4(反佐服法:是病情严重时,采用寒药热服,热药寒服,以防止药格拒的一种特殊的服药方法。 5(补益剂:是凡用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 6(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7(君药:是方中针对主病或病证的主要方面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8(药汗:是因外感风寒之邪而致营卫不和,在服用桂枝汤后所形成的微汗出。 9(温里剂:是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以祛除脏腑或经络间的寒邪,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10.固涩剂:是凡以收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以治疗气、血、精、津液耗散滑脱之证的方剂。 11.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作用,以疏解邪气、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12.引经药:是能引导方中诸药的药力直达病所的药物。 13.祛湿剂:是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一类方剂。 14.消食剂:是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除痞化积等作用,以治疗食积停滞的方剂。( 15(补法:是通过补益、滋养人体气、血、阴、阳,或加强脏腑功能,主治因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虚弱所引起的虚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16.反佐药:是根据病情需要,方中用与君(臣)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17.配伍:是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18.治燥剂:是凡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滋润的作用,用以治疗燥证的方剂。 19.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在表的病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20.治法:是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21.安神剂:是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治疗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剂。 22.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以消除脏腑经络间的寒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23.火郁发之:是火热病邪郁遏在里的病证,可用轻宣、升散、清疏、透散之品,使郁火病邪向外透散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24.佐助药:是在方中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其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的药物。 25.开窍剂:是凡用芳香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治疗神昏窍闭之证的方剂。 26.八法:是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一书中将诸多治法概括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种治疗大法。 27.佐制药:是方中用以消除或缓解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的药物。 28.透热转气:是温热病邪初入营分,在清营解毒的同时,配以清透之品,将营分的邪热向外透发,使之从气分而解的一种治 疗方法。 29.治风剂:是凡用辛散疏风或滋潜熄风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等作用,用以治疗治疗风病的方剂。 30.清法:是通过清泄气分、透营转气、凉血散血、泄火解毒、清热祛暑以及清虚热等作用,以祛除体内温热火毒之邪,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当代文学2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伤痕文学 在七八十年代,“文革”是中国人无法回避的事件,也是作家思考表达的焦点。由此产生了伤痕文学,无情地揭露了文革造成的社会问题,极力伸张人道精神,努力恢复人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地位。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最先出现的文学创作潮流。 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它是伤痕文学在社会内容上的扩展和深化。它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示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改革文学 改革文学是以社会政治经济的改革为题材的作品。因为长期存在的弊端和不能忍受的落后状况,使人们在反思的同时迫切要求实行改革。所以改革文学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是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相继出现的文学现象。 元小说“元小说”就是有意暴露叙事行为或者虚构性的小说。由于马原的小说 而引起注意。 全景式报告文学是在中长篇报告文学或系列报告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犹如某一专题的小型百科全书,以其视野开阔、信息量大、现象剖析渗透等特点引起读者重视。以钱刚、李延国的作品为代表 文化散文源于贾平凹在1992年首次提出的大散文。这类散文多以对历史文化 的反思和对人类生命意义的求索为主要内容。以文化氛围的宏大和思想意蕴的恣肆为特征。呈现出深邃、阳刚、博大、沉雄的气概。以余秋雨、马丽华为代表。 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与作者作家自发的写 作,明确提出来自1989年《钟山》杂志的卷首语。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代表作家有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等。 新历史小说最早可追溯到80年代中后期,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 文学形式。是先锋小说或新写实小说中诸多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观念在关于历史的文学叙述中的投射。代表作家苏童、刘震云、叶兆言 朦胧诗派又称“新诗潮”诗歌。因其在艺术形式上采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 不透明性和多义性。以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杨炼、江河、食指、芒克、多多等为代表。朦胧诗孕育于文革中的地下文学,1980年前后,朦胧诗迅速成为一股诗歌潮流,产生巨大影响 新潮小说又称先锋小说,出现于80年代前期。其创作的核心观念是表现自我,

语文课程论 名词解释

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 一、古代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 原始社会没有严格意义的课程,但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已经存在。 奴隶社会有专门的学校和课程:六艺 封建社会以儒家经典为主,基本特点是: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再学“五经”“四书”,传道明理; 以文选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蒙学教材: 1、综合类:《史籀篇》、《仓颉篇》、《急就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2、伦理类: 程端蒙的《性理字训》“天理流行,赋予万物,是之为命。人所禀受,莫非至善,是之谓性。” 清代李毓秀《弟子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信,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学教材: 《昭明文选》,宋代谢仿得《文章规范》,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孙洙《唐诗三百首》等。 3、历史类: 宋代王令《十七史蒙求》;胡寅《续千字文》;朱熹《小学》 4、诗歌类:《千家诗》 5、名物常识类:《幼学琼林》,《龙文鞭影》 6、工具类:《字学举隅》,《文字蒙求》 二、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经验 (一)识字教学(二)阅读教学(三)写作教学 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1、熟读、精思、博览1、注重基本功的培养 2、韵文化,便于朗读和记诵2、注重方法习惯的培养:评点法、出入法2、多读、多写、多改 3、注重思想伦理道德的教育3、从模仿入手 4、联系日常生活4、先放后收 5、激发儿童的兴趣 科举制度: 起于隋朝的人才选拔和官吏任用制度。 唐朝科举分两类: 常科:秀才、明经、进士、明书、明法、明算。每年定期举行。 制科:皇帝主持,根据需要临时下令举行。 唐朝进士极盛时每年不超过50人,平常10到20人。进士及第还要经过吏部考试才能授官。 宋代极盛时每年有四五百人,平时也有上百人,进士及第就可授官。 考试内容和方式: 唐朝到宋朝初年:口试、贴经、墨义、策问、诗赋。宋以后主要考经义。 经义:以五经中的文句为题,作文阐明义理。到了元代,则从四书中出题,答案需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不得任意发挥。明代中期以后要求文章必须采用八股文的形式。字数和格式有严格的规定。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550字、650字后改为700字。 第二节近现代语文教育 一、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兴起时期——语文单独设科(1901——1910) 1904年癸卯学制,标志语文学科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的语文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演进,也标志着现代语文教学的兴起。 二、中国现代语文教育体系的形成时期——国语、国文课程标准纲要的制定(1911——1926)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废止小学读经科,将各类学校的“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课程更名为“国文”。并且明确了国文课的教学目标:“国文的要旨在于通解普通的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德志。”为促进了语文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将小学、初中的“国文”改为“国语”,废止旧的国文教科书,采用语体文教科书,自此,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现代白话文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开始占领语文教科书的阵地。第三节当代语文教育 一、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 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工作,将新中国实施听说读写教育的学科正式定名为“语文”。这不

2014广中医方剂学方歌名词解释大题简答题解析

方剂学方歌名词解释大题简答题方歌 逍遥散 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偕 疏肝养血兼理脾,丹栀加入热能排 归脾汤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与麻仁 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芍桂枝,细辛甘枣通草施 血虚寒厥四末冷,温经通脉最相宜 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 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痛服之瘥 血府逐瘀汤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 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黄土汤 黄土汤用芩地黄,术附阿胶甘草尝 温阳健脾能摄血,吐衄便崩服之康 三仁汤 三仁杏蔻薏苡仁,夏朴通草竹叶存 加入滑石渗湿热,身重胸闷属湿温 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 芩翘贝母射干薄,温热流连正治方 清气化痰丸 清气化痰胆星蒌,夏芩杏陈枳实投 茯苓姜汁糊丸服,气顺火清痰热疗 实脾饮 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槟榔加 草果姜附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清胃散 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

或加石膏平胃热,口疮吐衄与牙宣玉女煎 玉女煎中地膝兼,石膏知母麦冬全阴虚胃火牙疼效,去膝地生温热痊仙方活命饮 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芍加贝母花粉兼乳没,山甲角刺酒煎佳一切痈毒能溃散,溃后忌服用勿差芍药汤 芍药汤内用槟黄,芩连归桂草木香清热燥湿调气血,里急便脓自然康败毒散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冒有奇功百合固金汤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甘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真人养脏汤 真人养脏诃粟壳,肉蔻当归桂木香术芍参甘为涩剂,脱肛久痢早煎尝天王补心丹 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当归身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养神温经汤 温经归芍桂萸芎,姜夏丹皮及麦冬参草扶脾胶益血,调经重在暖胞宫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益母桑,栀芩清热决潜阳杜仲牛膝益肾损,茯神夜交安服良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与紫苏,茯苓生姜共煎服痰凝气聚成梅核,降逆开郁气自舒消风散 消风散内有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知膏蒡通归地草,风疹湿疹服之康真武汤 真武壮肾温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水肿保安康温胆汤 温胆夏茹枳陈助,佐以茯草姜枣煮理气化痰清胆胃,胆郁痰扰诸症除杏苏散 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

一、名词解释 1.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出席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学术界的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完成了文艺工作者、作家的组织化。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历史的伟大开端。 2.1958年“两结合”创作方法:1958年3月,毛泽东提出“两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内容应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第三次文代会认为“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应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最好的创作方法”,“不只适用于文艺创作,也适用于文艺批评。” 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创作的方法之一,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式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 4.第二次文代会:1953年9月23日至10月6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更名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郭沫若。会议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会议代表。第二次文代会对建国四年来的文艺工作做出了总结;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未来中国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最高准则。 5.百花文学: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在中国,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文学界遂出现了突破僵化教条的、类似于当时苏联文学的那种"解冻",在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各地文学刊物纷纷发表在思想、艺术上得探索性作品,它们或者在题材、主题上有新意,或者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表达方式。文学界将这些文学作品称之为“百花文学”。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宗璞《红豆》、郭小川《一个和八个》、《在桥梁工地上》等 6.《红豆》:《红豆》通过写1949年某教会大学的大学生江玫与齐虹由于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分歧而导致的爱情悲剧。讲述了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的知识分子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故事,表现了知识分子在人生十字路口进行选择的艰难和选择成功的欢乐。思想和艺术贡献:知识分子的主题;人物塑造没有观念化的痕迹;诗意化的意境和散文化的笔法;倒叙的手法。 7.历史剧:以历史人物或事件为题材的戏剧。不论何种戏剧形式或剧种,都可以运用历史人物和事件来展示情节,创作故事。在历史剧的创作中,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强调历史的真实性,要求言必有据,事皆可证,这样就容易妨碍作者的创造性,戏剧效果不强;一种是只取一点历史因由,随意创造,这样又缺乏历史真实感。五六十年代历史剧的创作,涉及话剧、京剧、昆曲等多种戏剧样式。以话剧而言,数量约在20部之间。它们的作者主要是老一代的剧作家,如郭沫若、田汉、曹禺等。这些作家在处理他们所不熟悉的现实生活题材时,往往生硬而捉襟见肘;比较而言,“历史”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想象空间。

语文中的名词解释

语文中的名词解释:什么是实词和虚词 一、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也有人认为代词属于虚词,但多数学者认可代词为实词,因为代词虽然很难解释独立语义,但毕竟其指代内容是明确的。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一)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二)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 (四)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一、十、第八、每等。 (五)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六)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如:你、他们、这、彼等。 二、虚词

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表示某种语法关系。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叹词、拟声词。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却很大。 (一)副词: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的词。如:很、非常、一律、也、将来等。在虚词中,副词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许、大概”等)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词特点。(注:汉语的副词与英语不同,在英语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词都是副词,但在汉语中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形容词同样也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二)助词:在句中起辅助作用的词。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着”、“了”、“过”。文言文中助词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之”、“者”等。 (三)连词:在句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连词往往标示词、短语、句子、句群、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如:虽然、但是、因此、无论等。连词常常成对搭配使用或与副词搭配使用,如:“因为……所以……”、“即使……也……”、“只有……才……”等。 (四)介词:表示动作对象、时间等的引介关系的词。介词在汉语中比较复杂。如:在、从、对于、关于等。 (五)叹词:表示感叹或惊奇、惊喜、疑虑等语气的词。如:啊、唉、

名词解释

处方药(Rx药):凭执业(助理)医师开写的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药品。 处方;指医疗和生产部门用于药剂调制的一种重要书面文件 非处方药(OTC):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药剂学: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药物:一般系指具有药理活性的原料药,包括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等,不能直接用于患者。 药品: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生产的原料药和制剂产品,有国家药品标准。 药物剂型:为了预防、治疗诊断的需要制成不同的形态,起药物制备成适合我们应用的适宜形式。,简称剂型。 药物制剂:以剂型制成的具体药品称为药物制剂。 增溶:指加入表面活性剂,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形成澄清透明的溶剂。 助溶: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潜溶:当混合溶剂中各种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在于各单纯他溶剂中的溶解度相比会出现极大值,该现象称潜溶,这种溶剂称潜溶剂。 乳剂:指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混合,其中一相液体以液滴状态分散于另一相液体中形成的非均相液体分散体系 混悬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的液体制剂。 絮凝:混悬微粒形成疏松聚集体的过程。 反絮凝:向絮凝状态的混悬剂中加入电解质,使絮凝状态变为非絮凝状态这一过程。 乳化剂: 助悬剂:系指能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或增加微粒亲水性的附加剂。 盐析:在溶液中加入大量电解质,由于电解质的强烈水化作用,破坏高分子的水化膜,使高分子凝结而沉淀,这一过程称为盐析。 盐溶:分子在等电点时容易相互吸引聚合或产生沉淀,加入盐离子,可以破坏这些吸引力,使分子分散溶于水中的现象。 有限溶胀:溶胀是指水分子渗入到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间的空隙中,与高分子中的亲水基团发生水化作用而使体积膨胀,结果使高分子空隙间充满了水分子,这一过程称有限溶胀。 无限溶涨:由于高分子空隙间存在水分子降低了高分子分子间的作用力(范德华力),溶胀过程继续进行,最后高分子化合物完全分散在水中形成高分子溶液,这一过程称为无限溶胀。 混合溶剂:与水以任意比例混合,与水分子形成氢键来改变介电常数(改变极性)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的溶剂。 液体制剂:系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可供内服或外用的液体形态的制剂。 乳析:系指乳剂放置后出现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的现象。 灭菌制剂:系指采用某一物理、化学方法杀灭或除去所有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牙胞的一类药物制剂。 无菌制剂:系指无菌环境中采用无菌操作方法或无菌技术制备的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牙胞的一类药物制剂。 等渗溶液:指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等张溶液:指渗透压与红细胞膜张力相等的溶液,属于生物学概念。 热原:微生物产生的一种内毒素,它存在于细菌的细胞膜和固体膜之间。 灭菌:系指用物理或化学等方法杀灭或除去所有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繁殖体和牙胞的手段。 无菌:系指在任一定物体、介质或环境中,不得存在任何活的微生物。 冷冻干燥法:是把含有大量水分的物料预先进行降温,冻结成冰点以下的固体,在真空条件下使冰直接升华,从而去除水分得到干燥产品的一种技术。 输液:是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一次给药在100ml以上)注射液。 注射剂:指药物与适宜的溶剂或分散介质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或混悬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或稀释成溶液或混悬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 纯化水:为饮用水经蒸馏法、离子交换法及反渗透法或其他适宜的方法制得的供药用的水。 倍散:小剂量的剧毒药以数倍量的稀释剂混合制成的散剂叫做倍散。 湿度:指单位质量干空气所带有的水蒸气量。 临界相对湿度(CRH):水溶性药物在相对湿度较低的环境下,几乎不吸湿,而当相对湿度增大到一定值时,吸湿量急剧增加,一般把这个吸湿量开始急剧增加的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指在一定总压及温度下,空气中水蒸气压与饱和空气中水蒸气压之比。

方剂学名词解释

1 七方七方,是方剂分类之一。首见于《内经》,即大、小、缓、急、奇、偶、复七类不同的方剂。 2 十剂十剂,方剂分类方法之一。始于北齐徐之才《药对》,指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剂。 3 君药君药,方剂组成原则之一。即指方中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主药。 4 逆流挽舟法逆流挽舟法,治疗方法之一。指用败毒散治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使陷里之邪,仍由里出表而愈,如逆水中挽舟上行之意,故称逆流挽舟。 5 大承气汤方名。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组成,具有峻下热结之效,用治实热积滞证。因本方有泻热结,承顺胃气之下行,可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大承气汤。 6 增水行舟法:对温病热结液枯的便秘症,以大量滋阴补津液之品,使热结液枯的粪便得以自下,犹如水涨则船行通畅之意。代表方如增液汤。 7 和解少阳法和解法之一。治疗外感热性病邪在半表半里(少阳经)的方法。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等。代表方如小柴胡汤。 8 痛泻要方方名。由白术、防风、白芍、陈皮组成,有泻肝补脾之功。用补脾泻肝的药物来治疗土虚木乘,脾受肝制的肠鸣腹痛泄泻,泻后腹痛不减的方剂。 9 辛开苦降法治法之一。对肠胃不和,寒热互结,气失升降之心下痞、呕吐、下利病证的治法。常用辛温与苦寒药物伍,开结散寒,苦降泄热。如半夏泻心汤中干姜、半夏与黄芩、黄连的配合,即属辛开苦降法。 10 清营凉血法治法之一。是清除热性病邪在营血的治法。其用药常以清营透热,

凉血散瘀之品为主,如清营汤。 11 凉膈散理中丸,方名。由人参、白术、干姜、甘草组成,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之效,用治中焦虚寒证。因本方用药,使中焦寒得辛热而去,中焦之虚得甘温而复,清阳升而浊阴降,运化健而中焦治,故曰理中。 13 开窍“三宝”指凉开方剂中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三方。三方组成均是以芳香开窍药配伍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品,用于治疗温邪热毒内陷心包的热闭证。 14 玉屏风散固表止汗剂。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有益气固表止汗之效,用治表虚自汗,易感风邪之证。因本方益气固表实卫御风,有如挡风之屏障,而又珍贵如玉,故名玉屏风散。 15 辛凉平剂指用性味辛凉,具疏散风热作用的方剂。主治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所致的恶寒轻、发热重、汗出不畅、咽痛等证的方剂。方如银翘散。 16 生化汤方名。由全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甘草组成,主治产后血虚受寒,恶露不行之证。因本方温经散寒,养血化瘀,而能使新血生,瘀血化而自行,故名“生化” 17 刚柔互济法药物配伍方法之一。指用温燥刚烈与甘寒柔润药物同时运用于一方的配伍法。如黄土汤中白术、附子与干地黄、阿胶的配合。 18 滋阴熄风法治风法之一。是以滋阴为主,治疗因阴虚而动风的方法,多用于温热病后期,热伤真阴之神倦脉虚,舌绛少苔,手足瘛疭之证。代表方如大定风珠。 19 镇肝熄风法治风法之一。是治疗由于肝阳上亢而引动内风的方法。多用于肝肾阴亏,肝阳偏亢,气血逆乱所致的头目眩晕,脑部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

现当代名词解释

名解 1,朦胧诗 朦胧诗是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朔,芒克,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它孕育于“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当时食指,芒克,多多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新的探索,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朦胧诗的思想核心是对人的自我价值的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心灵奥秘的探险。朦胧诗的审美艺术特征是:①打破现实主义审美模式,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向抽象,由物象转向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不再侧重一个场景,一个过程的具体描摹和对一种政治情绪的表现或“升华”,而是重于表现多变,曲折和复杂的主体世界②主体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的状态,在结构上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即外在的形式完全决定于内在情绪的节奏,特征与状态③采用近似于早期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运用象征,通感,抽象词与具象词的巧妙搭配和超现实想象等多种艺术手法,使意象叠合,寓于暗示性。北岛《回答》,《宣告》,《迷途》《一切》,舒婷《致橡树》《双栀船》《会唱歌的鸢尾花》,顾城《一代人》《远和近》《我是个任性的孩子》,江河《纪念碑》,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杨朔《大雁塔》 2,政治抒情诗(特点,局限性,作家,代表作) 特点:①“诗人”会以“阶级”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这种评述和反应一般说来不可能出现多种视角和声音,因为其精神上的“资深”,来自当时对现实历史所作的统一叙述②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但用了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③政治抒情诗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是所要表现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求节奏鲜明,声韵铿锵。 郭小川《望星空》,诗集《投入火热的斗争》,叙事诗集《将军三部曲》,《致大海》《白雪的赞歌》《深深地山谷》,贺敬之《东风万里》《十年颂歌》,诗集《放歌集》 局限性: 3.第一次文代会(时间,地点,意义,内容) 1949,4,2在北平,由郭沫若提议召开, 意义:①第一次文代会实现了党对文学的全面领导,确立了新生政权与文学艺术家之间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②确立了以毛泽东“讲话”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③确立了今后文学的总方向,为工农兵服务④成立了一个组织:文联(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会后成立下属协会(作家协会,戏剧家协会) 内容: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作题为《新的人民的文艺》的报告,矛盾总结国统区文艺运动,作题为《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的报告。会议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矛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联)。 4.新写实小说的特点 原生态: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 ●理性批判精神的缺席:表现现实生活的荒诞、丑恶、灰暗或无奈,创作主体往往对现实 采取一种无奈的认同态度,缺少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 ●“零度”叙述: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是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

名词解释——语文

四始六义:《诗经》有四始,关于此“四始”各家说法不一:一、一般指“风”﹑“小雅”﹑“大雅”﹑“颂”的首篇。《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二、指“风”﹑“小雅”﹑“大雅”﹑“颂”。《<诗>大序》:“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孔颖达疏引郑玄《答张逸》云:“四始…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三、指“大雅”的《大明》,“小雅”的《四牡》﹑《南有嘉鱼》﹑《鸿雁》。《<诗>大序》:“是谓四始。”孔颖达疏:“《诗纬泛历枢》云:…《大明》在亥水始也;《四牡》在寅木始也;《嘉鱼》在巳火始也;《鸿雁》在申金始也。?……《纬》文因金﹑木﹑水﹑火﹑有四始之义以《诗》文托之。” 《诗经》的“六义”。最早记载于《周礼·春官》,汉代《毛诗序》中明确提出:“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对于“六义”的解释,有着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唐代孔颖达提出了“三体”“三法”的说法,也就是将“六义”分为两组,“风”“雅”“颂”这三者是指体裁,“赋”“比”“兴”这三者是作法。 歌行体:“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风骚:1.指《诗经》和《离骚》。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楚辞》中屈原的《离骚》,后来泛指广义文化;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独领风骚。永明体: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被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全(现当代)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 新青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人的文学": 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双簧信:

大学语文名词解释

1、六义说:源自《毛诗序》,六义说实本于《周礼》,六义为风、雅、颂、赋、比、兴。风即《国风》,主要是各地方民歌;雅包括《大雅》、《小雅》,主要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歌曲;颂包括《鲁颂》、《商颂》、《周颂》,主要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2、赋比兴:赋、比、兴都是《诗经》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赋者,直言之也,也就是直接敷陈。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也就是比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也就是兴发。 3、《楚辞》: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一种新型诗体,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因西汉刘向编辑《楚辞》而得名。 4、初唐四杰:指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诗人,他们的创作活动都基本集中在高宗和武后时期,以出众的文才盛名当时。他们的诗歌都充满进取精神,有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他们的创作给初唐诗坛吹进清新的空气,为变革齐梁以来的绮靡文风、开创唐诗的新局面有大功。 5、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派是指以山水或田园为歌咏对象的诗歌流派,为山水诗歌奠定基础的南朝诗人谢灵运,为田园诗开创新局面的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主要是王维、孟浩然等。 6、边塞诗派:盛唐时重要诗歌流派,其代表诗人为高适、岑参等人,他们的诗歌多以边塞奇丽风光为描绘对象,也反映了戍边将士的建功立业、思念故土等思想情感,多有慷慨悲凉的情调。 7、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指中唐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进一步发展了杜诗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他们除追求诗歌的雄奇怪异之美外,还大胆创新,或以散文章法结构诗篇,或在诗中大量使用散文句法,他们的“以文为诗”对宋诗有很大影响。 8、元白诗派:元白诗派是指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9、花间词:花间词是指晚唐后蜀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多以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要内容,其风格是香艳浓丽、婉约缠绵,他们的词大多被收入赵崇祚编辑的词集《花间集》中,故称。 10、豪放词:豪放词是指以苏轼和辛弃疾等爱国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摆脱了词为“艳科”的格局,在词的表现内容、境界方面均有所提高。视野广阔,气象恢宏,语言宏博,不拘音律。 11、婉约词:婉约词是指自花间词以下、以温庭筠、柳永、周邦彦等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表情达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转,充分发挥了词“专主情致”的特点。重儿女情长,委婉含蓄,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 12、公安派:明代万历年间,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

方剂简答题+论述题

4 方剂简答题+论述题+名词解释+绪论总结+43个方剂组成 1、龙胆泻肝汤主治何证?方中配伍当归、生地黄的意义何在? 本方主治肝胆实火上扰之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或肝经湿热下注之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 肝主藏血,肝经有热,本易耗伤阴血,加用苦寒燥湿之品,再耗其阴,故用生地、当归滋阴养血,以标本兼顾。 2、桂枝汤与玉屏风散均可治表虚自汗,其功用主治有何区别? 桂枝汤所治疗之自汗是因外感风寒,营卫不和而导致,而玉屏风散所治疗之自汗乃因卫气虚弱,腠理不固所导致。 故桂枝汤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为治,玉屏风散功专益气固表,兼以祛风取效。 3、简述小蓟饮子的主治证及配伍特点。 主治: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尿中带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脉数 配伍特点:止血之中寓以化瘀,使血止而不留瘀;清利之中寓以养阴,使利水而不伤正。 4、祛痰剂一般分几类?请于每一类中至少举出一首代表方剂。 (1)燥湿化痰,二陈汤(或温胆汤、茯苓丸) (2)清热化痰,清气化痰丸(或小陷胸汤) (3)润燥化痰,贝母瓜蒌散 (4)温化寒痰,苓甘无味姜辛汤(或三子养亲汤) (5)熄风化痰,半夏白术天麻汤(或定痫丸) 5、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均用人参、炙甘草,其意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二方所用人参、炙甘草的意义并不相同。 小柴胡汤主治邪在半表半里之少阳证,用人参、炙甘草是益气健脾,一则扶正以助祛邪,二则实里而防邪入 半夏泻心汤原治疗小柴胡汤证误下损伤中阳,外邪乘虚而入,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方用人参、炙甘草益气健脾以补其虚。 6、逍遥散与一贯煎同治疗肝郁胁痛,其有何区别? 逍遥散所治疗以情志不遂而肝气郁滞,引起胁痛,且以肝逆而乘脾,兼现神疲食少,故以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为治 一贯煎所治则以肝阴不足,气郁生热,而导致胁痛,且以郁热不散而犯胃,兼现吞酸吐苦,故以滋养肝肾,疏泄肝气立法。 7、固涩剂常分为几类?请于每一类中至少举出一首代表方剂。 固涩剂一般分为5类。 固表止汗,牡蛎散; 敛肺止咳,九仙散; 涩肠固脱,真人养脏汤或四神丸; 涩精止遗,金锁固精丸或桑螵蛸散; 固崩止带,固冲汤或固经丸、完带汤。 8、简述黄芪在补阳还五汤、当归补血汤、防己黄芪汤中的配伍意义。 补阳还五汤主治气虚血瘀之证,方中重用生黄芪大补脾胃之元气,令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当归补血汤主治血虚发热证,方中重用黄芪,一则取“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意;二则大补脾肺之气,以资生血之源,使气旺血生防己黄芪汤主治正虚表气不固之风水、风湿,方中用

方剂学特殊治法及名词解释7页word

特殊治法及名词解释 1.辛甘化阳: 指用辛味药与甘药相互配伍以扶助阳气,强壮阳气的治法。 例如:桂甘汤(桂枝之辛与甘草之甘相互配伍,辛甘合化为阳,从而起到通心脉,和血气,振奋心阳的作用,用治心阳不振的心动悸等证。 以及小建中汤(饴糖+桂枝)苓桂术甘汤桂枝汤。 2.酸甘化阴: 指酸味药和甘味药相互配伍以益阴的治法。化阴,即敛阴,滋阴并进而使阴血日长之意。临床常用于阴不济阳之风。 例如:桂枝汤(白芍之酸与甘草之甘相合配伍,酸甘并用,既敛又滋,从而起到化阴滋营的作用,以补充营阴的不足)。 以及小建中汤(白芍+饴糖)。 3.釜底抽薪: 指用寒苦降下,通导大便以泻除实热之邪的方法。本法好比实抽取锅底下燃烧底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泛指寒下法,以其苦寒泄降,清除实热积滞,导热下行,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例如:——大承气汤 4.急下存阴: 指在热性病过程中,热邪积滞内结,津液日益不耗损,此时急须应用寒下方剂以通导大便,清泻实热,从而达到保存津液的一种治法. 例如:大承气汤峻下热结,以治疗实热积滞,内结肠胃之阳明腑实证。——大承气汤(还有通因通用)。

5.通因通用: 为反治法之一,指应用通下的方药来治疗表现上有通泄的病症的一种治法。 例如:-——芍药汤,大承气汤 6.逆流挽舟: 为治疗痢疾初起而有表证(外感夹湿型痢疾)的一种方法。 例如:——败毒散 7.营卫不和: 正常状况下,卫行脉外,固护营阴,为卫阳提供营养,营卫调和。病理状 态下,卫气虚弱,腠理疏松,卫阳不能固守营阴,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 故见汗出恶风,是为营卫不和。 例如:——桂枝汤 8.增水行舟: 指以滋阴增液的药物组成方剂,功能滑润肠道,导下便结津枯,尤偏于阴 亏液涸之便秘的一种治法。滋阴增液,润肠通便,犹如水涨则船行通畅, 故名之。 例如:——增液汤增液承气汤 9.制性存用: 指的是方剂中通过药物的配伍,使某一药物的药性被其他的药物所制约,但又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 例如:银翘散—荆芥、大黄附子汤—大黄、麦门冬汤—半夏 10.热结旁流:

现当代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有考南师大文学院的请联系qq:309875834 (现代部分) 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并提出“八事主张”:“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话;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以进化论的眼光断定白话文为中国文化之正宗,并旗帜鲜明的反对拟古主义和摹仿主义。 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章《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到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到愚昧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这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提出文学改革的主张,态度比胡适更为坚决。 1918年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一文,提出新文学应是“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他所谓的“人的文学”,是以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文学。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的主张,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指的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又名礼拜六派(因鸳鸯蝴蝶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而得名),始于20世纪初,1912—1917年为其繁盛期,直至1949年才基本消失。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小说新报》、《小说大观》等。文学主张是把小说作为“游戏”和“消遣”的工具。这一类文学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总体特征是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代表作品有:徐枕亚《玉梨魂》、李涵秋《广陵潮》、包天笑《上海春秋》等。 其主流为言情小说,有坏的支流如黑幕小说等。鸳鸯蝴蝶派小说内容多为才子佳人恋爱婚姻,接触到婚姻制度不合理,但又常囿于礼教。其中好的有一定社会、艺术价值,但也有许多作品以营利为目的而粗制滥造。这一流派在小说形式、技巧方面有承前启后作用。文学研究会对其游戏、消遣的文学观进行过批判。 1921年1月,于北京成立。代表人物:周作人、郑振铎、茅盾(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叶圣陶)、朱自清、冰心、庐隐、俞平伯、老舍、丰子恺等。《小说月报》为代用会刊,还编印了《文学旬刊》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 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信仰:“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以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其主要倾向;文学研究会倡导和创作的反映各种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问题剧”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盛极一时;文学研究会注重翻译,以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名著居多。

名词解释题库及答案

1.《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全篇按《风》、《雅》、《颂》三类编辑。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对后世影响深远。 2.《楚辞》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增入《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3.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4.《红楼梦》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共一百二十回,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红楼梦》对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的腐朽等社会现实及道德观念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5.《呐喊》 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1923年8月首次出版。收1918年4月至1922年10月期间的作品共14篇。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等著名作品。《呐喊》显示了鲁迅对传统文学和外来文艺的有机结合,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形象,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代表了鲁迅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它的出版,改变了文学革命初期仅有理论建树而创作不丰的局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