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隐蔽圈闭识别技术发展概述

隐蔽圈闭识别技术发展概述

隐蔽圈闭识别技术发展概述
隐蔽圈闭识别技术发展概述

隐蔽圈闭识别技术发展概述

所谓隐蔽圈闭,笼统地说就是指用常规解释分析手段难以识别的圈闭,如地层圈闭、岩性圈闭和低幅度构造圈闭。它们均是由于古构造运动、剥蚀、水动力变化以及成岩作用引起的,包括地层上倾尖灭、透镜体、潜山、礁体以及裂缝等。随着油气勘探的进一步深化,隐蔽圈闭在油气储量中所占位置日益重要。据统计,至1985年止,美国非构造油气藏的油气储量占总原始地质储量的42.7%采油量占总产量的44.8%。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有一半的油藏都具有岩性遮挡特点,背斜构造油气藏的面积占全盆地的14%;古比雪夫地区油气产量的一半来自非构造油气藏。加拿大阿尔伯达省,隐蔽圈闭占65%,帕宾那油田和天鹅山油田是主要的隐蔽油田,地质储量分别为9. 7×108 t和5×108 t。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隐蔽圈闭的勘探研究日益加深,90年代西部各油区相继发现了多种隐蔽油气藏,特别是近年来陆相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和地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拓宽了隐蔽圈闭预测研究的新领域,使国内寻找隐蔽油藏技术有了长足发展,探明的隐蔽油气藏储量占到总储量的20%左右。例如:济阳坳陷,隐蔽油藏储量占总储量的19.9%,占产量的29%;南襄盆地岩性油气藏的储量占探明储量的82.5%;江汉盆地潜江组岩性油藏储量占总储量的29%;松辽盆地隐蔽油藏个数占2. 8%;陕甘宁盆地三叠一侏罗系油气类型的65%为地层和岩性圈闭;辽河盆地西部凹陷隐蔽油气藏储量占总地质储量的43%。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隐蔽油气藏在已知圈闭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随着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隐蔽油藏的数量还会大幅度提高。

1隐蔽圈闭识别技术的应用

隐蔽圈闭识别技术的应用,首先要确定所研究的地区是否含有隐蔽圈闭的可能,其判别方法有:

1)根据工区总资源量和已知圈闭所评价的资源量来判断,如果二者相差悬殊,且又没有背斜或断块等圈闭供评价,这时候就要考虑寻找隐蔽圈闭;

2)如工区目的层段包含有明显的特殊地质体,可围绕该地质体寻找隐蔽圈闭,如盐丘、潜山和生物礁等;

3)如果地震资料显示目的层段具有明显的地层超覆、剥蚀或尖灭等地质现象,也可考虑寻找隐蔽圈闭。

然后根据盆地区域地质条件和本地区地震资料品质,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应用不同的识别方法,并结合多学科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隐蔽圈闭勘探的效果。隐蔽圈闭识别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应明确以下3点。

1. 1层序地层学对隐蔽圈闭勘探具有指导性

层序地层学从早期的地震地层学演变而来,它把沉积盆地放在一个动态地质背景下,即全球海平面升降、盆地基底构造沉降、沉积物供应速率变化、气候条件变化等为主控变量组成的动态环境,从盆地整体上系统地分析沉积地层格架及其内部岩相组合模式,即层序边界、体系域分布及准层序叠置等特征。由于地层及岩性圈团是因储集层岩性横向变化或因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因此,地层及岩性圈闭的形成必然与层序地层框架的形成密切相关。

20世纪80年代末期层序地层学诞生后,人们发现精确的地层对比是发现隐蔽圈闭的有利手段,而层序内部体系域的演化模式又为隐蔽圈闭的类型、成因及分布的解释奠定了良好的地质基础。目前人们之所以普遍认为层序地层学是研究和预测地层及岩性圈闭的最理想手段,是因为每一种地层圈闭常常处于某一特定的沉积环境(相带)中,并形成地层框架内一个

特定的地层单元。隐蔽圈闭中地层不整合遮挡和地层超覆圈闭都与层序边界形成有关,原生砂岩体圈闭则是层序及体系域内局部的砂体单元;生物礁圈闭的形成与海平面变化有关,有些礁体主要赋存在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早、中期。

由此可见,研究工区地层层序是寻找隐蔽圈闭的基础,它对寻找隐蔽圈闭具有不可多得的指导性和方向性。近年来,石油工业界许多学者将层序地层学作为隐蔽圈闭勘探领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

1. 2高品质的地展资料是寻找隐蔽圈闭的必要条件

隐蔽圈闭识别具体和细致的工作主要是以地震资料为依托,同时应用各种技术和方法并结合钻井和测井资料来进行。所以地震资料品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隐蔽圈闭识别的可靠性,一般要求地震资料具有高信噪比及较高分辨率,特别重要的是要具有高保真度。在信噪比差的地震资料中,隐蔽圈闭的地震信息易被噪声掩盖;地震资料的分辨率较低则很难分辨出微幅度的隐蔽圈闭。高保真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识别隐蔽圈闭的技术多与地震信号中所包含的振幅、能量、相位和频率等属性信息有关,如果保真度不好将严重影响这些技术的应用效果,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1. 3应注意各种方法的适应性和综合性

对隐蔽圈闭识别通常有两种认识,一种是已知的狭义的非构造圈闭类型,二是根据油区内的地质条件和可采储量状况判断可能潜伏的难以识别的圈闭。如是前者,隐蔽圈闭类型已知或者已知其大致位置,这时需要应用一些识别技术较为详细地对隐蔽圈闭的位置、展布,以及是否有工业价值进行描述,一般选择反演、速度分析和AVO等技术。如果是后者,就需要选择某些技术先做宏观的定性评价,一般选择地震属性分析和三维可视化等手段,指出油气远景区的位置,然后再应用一些定量的识别技术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总之,应根据不同的情况或不同的工作阶段选择合适的识别技术,这就是方法技术的适应性。另外,每一种识别方法都有其独到的优势和特点,对不同的识别目标或同一目标的不同侧面注意各种方法的融会贯通和相互渗透,以期达到最佳的识别效果,这就是方法技术的综合性。这两方面问题处理得好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识别隐蔽圈闭的方法

2. 1地震反演技术

地震勘探追求的目标之一是直接识别岩性,这就要求能从地震反射资料中准确反演出地层参数。人们习惯于用声波测井曲线来解释地层的岩性、物性等,因为声波时差测井资料不仅与地层“三性”的对应关系较准,而且对薄层也具有特殊的分辨能力。但是,声波测井曲线毕竟是一孔之见,它不能反映井孔以外地层岩性的变化。地震剖面具有反应区域地层和岩性的能力,但其垂向分辨率较低,因此需要对地震道进行高分辨处理。反演的最终成果类似于声波测井曲线的波阻抗或速度剖面,可用它来直接对地层岩性和物性进行平面解释。地震反演包括广义反演、多参数约束反演等、线性规划反演和测井约束地震反演等,其中测井约束地震反演的精度较高。这些反演方法主要用来识别砂岩上倾尖灭、透镜体及地质异常体等隐蔽圈闭。

地震资料反演应注意的问题主要为:

1)为了保证井约束反演的分辨率,反演中的低频和高频信息要从井资料获取,而不应该单纯依靠地震资料,因为地震资料在处理过程中由于去噪的原因往往要滤掉低频和高频信息,仅保留中频信息,即有效频带内的频率;

2)反演结果不仅应尽量与测井曲线吻合,还必须与已知的构造和地层信息吻合,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就是井旁道反演,在该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剖面的极性;

3)信噪比低的资料不可能得到好的反演结果,过多的噪声会干扰反演效果,造成假象闭;

4)用于约束反演的叠后地震资料,应该较好地保持振幅的相对强弱关系,这样符合地层的反射特征;

5)用于约束反演的测井声阻抗资料应做预处理和标准化,以确保同一层段约束反演的声阻抗值是统一的。

最近几年,地震叠前反演技术的应用逐渐增多。该技术是在叠前精细处理过程中,同时开展与储层及油气藏相关参数的反演,在获得构造信息的同时也可得到与储层及油气藏相关的异常信息。叠前反演更多地保持了原始地震资料的真实性,且无须测井资料及构造模型的约束,直接利用地震资料反演,反映储层及与油气相关的敏感特征参数,反演的结果可直接用于预测地下油气的富集带。由于碳酸盐岩地层非均质极强,介质横向变化大,资料难以追踪解释,合成记录也难以标定,因此,目前叠前反演方法更多地应用于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

在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利用叠前反演技术预测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孔缝洞发育带已见成效(图1)。叠加剖面上有三个明显的眉毛状反射(该反射层顶部为奥陶系碳酸盐岩风化面),经叠前孔隙度反演,可初步判定出它们均是高孔隙度吸收异常区,从而预测这些部位为孔缝洞发育区。

2.2地展速度分析

岩性、孔隙度出现变化或岩石含烃类时,常常导致地震速度的变化。通过速度分析,可以间接确定引起速度变化的因素。确定速度变化的方法很多,其中较为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DIVA(差异层间速度分析)法。它利用从时差曲线求取的高精度速度与从地震速度分析中求取的叠加速度进行综合处理和分析,检测出速度的异常。由于隐蔽油气藏的出现必然存在一个速度变化异常区,所以DIVA法也是寻找隐蔽油气藏的有利工具。

需要指出的是,该方法需要的速度数据密度大,所以速度拾取的工作量大,最为重要

的是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人为因素影响较多,速度数据的质量难以保证,因此该方法适合于构造相对单一,断层少,目的层段岩性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地区。这样便于针对出现的速度异常区进行二次分析,以确定速度异常的真实性。另外,虽然这种图件可以准确地确定测线上低速异常的CDP位置,但难以准确确定异常对应的时间,而地震反演剖面反映出的速度信息,却能够非常清楚地表明速度异常与反射时间的关系。因此,实际应用过程中,要结合地震反演剖面读出异常时间,并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探井井位。

以美国得克萨斯Austin白云岩层裂缝性油气藏勘探为例。区域地质研究表明,该层段不存在断层,构造平缓。研究区的钻探结果显示,只要存在天然裂缝就能获得高产。在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首先拾取叠加速度做动校正,再沿一个关键层面拾取出一系列速度值,然后以速度值为纵轴,CDP位置为横轴,绘出一条速度曲线,并在同一坐标系内与另一层面的速度曲线进行对比。如果岩性和厚度均一,两条曲线应该大致平行,若中间层段存在局部变化,则两条曲线发散或交叉,由此确定出的低速区有可能与含油气性或高孔隙度有关。采用上述方法作出层间速度差分析图,确定出异常。本方法最高可检测出61 m/s左右的速度变化,并指导钻探获得成功(图2)。

2. 3 AVO分析技术

人们在20世纪60年代“亮点”法的启发下,探索出了比亮点法更可靠的方法,即利用原始叠前地震记录振幅随炮检距的变化规律,直接检测天然气,也就是所谓的AVO技术。通过研究反射波振幅随炮检距(或人射角)的变化特征,来研究反射系数响应随炮检距的变化,进而研究反射界面上覆、下伏介质的岩性特征及物性参数,达到预测油气的目的。不难看出,AVO技术实际上是利用了地震资料的叠前振幅特征,所以,它也属地震属性范畴,但由于AVO是一种直接检测油气的技术,其分析过程不以构造解释为前提,因此,特别适用于隐蔽圈闭含油气性检测和分析。

图3是Mississippi峡谷地区的一个实例。它是从三维资料中抽取的纵测线,图3a,图3b,图3c分别是小偏移距、大偏移距和中等偏移距叠加剖面。从小偏移距和大偏移距部分叠加剖面上可以看出,4s左右的位置有振幅随偏移距增强现象。各向同性介质模拟结果表明,含盐水砂岩的振幅随偏移距增加而减少,含气砂岩增高。研究人员最初认为该处异常

与烃类有关,但结合中等偏移距部分叠加剖面后,却发现目标位置从小偏移距到中等偏移距,振幅减弱,而从中等偏移距到大偏移距,振幅迅速增强。这种振幅随偏移距增加而出现转折的现象让研究人员异常迷惑,最后研究人员通过合理的地质和测井约束,并辅之以各向异性介质模拟和速度分析才得到了该位置为气藏的结论。由此可见,对于构造复杂的含油气储层,与含油气有关的AVO异常特征是非常复杂的。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合理的地质、测井约束和AVO模拟,并结合其他手段来判断AVO异常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由于AVO处理和分析只利Array用叠前CMP道集,所以在实际

应用中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它不能正确反映AVO异

常的准确位置和分布范围,以

此异常位置确定井位,极可能

造成错误;

2)在存在断层、地层尖灭

或透镜体的地震剖面上,叠前

CMP道集中会产生大量的绕射

能量,它们与目的层反射的干

涉常常掩盖正常振幅响应而

出现异常;

3)叠前CMP道集的AVO处

理不能消除侧面效应,也会出

现异常。

为了消除这些陷阱,在

AVO分析之前,进行保持振幅

的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并提高

CMP道集的叠加次数和尽可能

多地利用大偏移距的地震数

据,然后再进行AVO处理和综

合分析。

在实际应用中,特别是在

构造复杂地区,AVO异常特征

会很复杂,这时就要借助其他

手段进行分析和确认。

AVO技术发展到现在,其应用已经延伸到了多分量地震资料当中,目前大量的三维三分量和三维四分量数据体为多分量AVO分析提供了原始数据。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在Vacuum油田采集了一块时延多分量三维数据,解释人员对该数据曾利用多分量AVO反演出地层的裂隙密度和快横波的速度变化。现在AVO技术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处理和解释技术,它已贯穿了地震勘探的全部过程。

2. 4地展属性分析与三维可视化结合

2. 4. 1地震属性分析

地震属性分析作为解释的重要手段,源于D.Gaborhe等人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复数地震道分析,最初的属性只有瞬时振幅、瞬时相位、瞬时频率和极性分析,其后不久,数十种新属性得到应用。作为对此的响应,80年代中期出现了多元属性分析方法,它

可以同时对多种属性进行综合解释。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多维属性,如倾角、方位和相

干性倍受注目,使属性分析重新充满了活力。可以预见,多元属性分析和多维属性将变成一种标准,并特别强调对地层模式属性的量化分析。

在应用地震属性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地震属性的种类有几十种之多,有些地震属性所代表的地质意义有时是含糊不清的,有意义和无意义值的混合是分析油气藏的最主要障碍,在应用地震属性之前,应针对某种地质特征进行属性优化,选取最佳的属性集合;

2)属性提取的时窗大小是成功与否的关键,时窗选取应以刚好包含目标体为原则;

3)地震属性所表现出来的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储层特征,它不能准确解决储层描述的细节问题。

尽管存在上述弊端,但在宏观上量化地层模式时属性将能够指示出更多的地质含义,更重要的是,这些地质含义如果不是通过地震属性来呈现的话,我们可能并不知道。

另外,为了突出特殊地质现象在地震属性中的响应,需要对地震反射资料进行特殊处理(提取属性特征),并以特殊的方式进行显示,三维可视化就是其显示方式之一。

2.4.2三维可视化

三维可视化是地震资料的一种全三维解释技术,主要通过调整地震数据体的透明度,直接评价三维空间地下界面的地震反射特征。三维体可视化不仅可以做水平和大倾角地层的解释,还可以提高地震资料对特殊地质异常体的识别能力。亮点振幅可视化是全三维解释的最基本形式。它先采用高截和低截透明度滤波,揭示出三维空间中的振幅特殊现象,然后把检测到的目标体剥离出来,对其进行快速可视化,分析构造细节特征、内部岩性变化特征、波阻抗变化及可能的流体界面。

地质体本身是三维的,对其解释理应在三维空间内进行。三维可视化的许多应用实例表明,在满覆盖三维数据体上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可以揭示用传统解释方法无法识别的构造和岩性细节特征,也有助于人们从地震资料中较为定量化地得到沉积环境和地层相带的解释。

三维可视化的基本原理是将三维地震数据每一道中每一个采样点的数据转换成像素,该像素根据每一个样点所含地震属性的差异显示为不同的颜色和障度,这样三维数据体就由无数个像素组成,再经数值计算形成八位字节并以统计特征显示的三维像素体。通过调整像素体的颜色和障度就可以突出某个异常特征,从而表征出特殊的地震地质现象。

图4是印度某区三维数据体的一条剖面。如果应用常规地震资料解释方法解释该音}J

面,只能看到同相轴错断、终止和下拉等现象,可能凭感觉知道这里肯定有某种地质体的存在,但具体是什么,地震解释人员是不清楚的,只能逐条剖面进行解释。但在解释之前,利用三维可视化手段对目的层段(箭头所指)进行颜色和障度调节,并在三维空间中进行可视化分析,就可清晰显示出图5的结果。有了这一结论的指导,解释时就更容易知道哪里是有利区块,哪些该仔细分析,这对常规资料解释和油气圈闭寻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显示一个三维数据体,通过三维可视化的手段不仅显示出了各个断层的展布和相互交

切关系,更重要的是它清晰地揭示了小断层甚至裂缝所在的位置,这对寻找裂缝和小断块型隐蔽圈闭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性资料(图6)。如果用常规手段,这些小断层和裂缝是很难确定的。

在利用地震属性信息进行三维可视化的具体应用过程中,要注意对原始地震资料进行保幅处理,并充分结合地震特殊处理中提取出来的各种特征信息(包括反演波阻抗、AVO及速度分析的成果)进行多属性综合可视化解释。也就是说,要把可视化技术作为突出展示各种地震地质资料成果的综合平台,而不是一种孤立的显示方式。

2.识别隐蔽圈闭的新方法

随着地震勘探难度的增加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关识别隐蔽圈闭的新技术也在不断涌现,如多元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多波多分量技术、全空间地震技术和面块切片(Surface slice)技术等,另外最近几年物化探技术用于隐蔽圈闭识别分析也在逐渐增多。

1)多元地震属性分析技术。该技术除了可以用多种地震属性表征同一个目标区外,还可与地层模式相结合,最终引导到自动地震相分析。它兼有迅速表征大的数据体和勾绘出在原始数据中不容易看到的细节的能力,在四维地震监测中也显示出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2>多波多分量技术。该技术是用多波多分量地震来检测介质的方位各向异性,以往的工作主要在海上,现在陆上也已开始应用,但工作量比较少,主要原因是横波采集成本高,条件苛刻。目前有一种从反射纵波中提取横波的方法,该方法利用纵横波对流体和裂缝的不同响应寻找隐蔽油气藏。

3)全空间地震技术是指VSP与地面三维地震同时测量,用垂向上得到的高精度信息来标定地面地震,以得出可靠的地震图像,或把地震数据转换成属性,然后利用地质和测井统计方法确定岩性。

4)面块切片技术是一种全新的三维数据显示和解释方式,是一定厚度的水平切片的叠合显示,实际上是对某个时间段的地震数据进行采样所得到的一个薄的数据体。该数据体只显示所指定的极性的同相轴,展示同相轴在一定时间值的水平延伸范围。该方法可以控制数据体的厚度和同相轴的极性,对识别小断层、裂缝、小幅度构造和小地质体十分有效。与面块切片技术具有同样效果的方法还有相干体技术。

5)非地震物化探方法是寻找烃或含烃物质在地表产生的可鉴定的化学反应物质,将其作为确定油气藏位置的线索.

总之,上面介绍的这些方法将使解释者能够提取更多的有用信息,从而使隐蔽圈闭的识别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3各种方法的综合应用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深人,人们将面对难度越来越大的隐蔽圈闭的勘探目标,针对一个具体的圈闭,应该选择最有效的识别方法。

通常相干体和面块切片技术可用于识别与小断层、小裂缝和小幅度有关的诸如小断块、缝洞和微幅度构造等的隐蔽圈闭;地震反演通常用于确定透镜体和地层尖灭等类型的地层隐蔽圈闭;对于潜山、礁体以及大型的缝洞型隐蔽圈闭,一般应用地震属性提取、三维可视化或体检测等技术进行预测,并指出有利位置,然后再结合反演、速度分析等技术有针对性地进行刻画。此外,物化探技术也曾应用于油气远景区的分析和隐蔽圈闭的识别。对于更复杂、更深层、更隐蔽的地层与岩性圈闭,必须根据工区特点以及隐蔽油气藏的类型,综合、合理地应用各种识别技术,使各种技术互相印证和渗透,充分发挥各技术的自身特点和优势。

比如,面块切片和相干体方法都可以分析小断层和裂缝。面块切片方法只是地震资料的一种特殊显示解释方式,并未进行特殊的处理计算,它的优势在于可反映地震反射细微的波形特征,象同相轴分叉、中断和反射杂乱等。相干体是一种利用数学方法突出相邻道之间地震信号的非相似性,它主要体现在地震信号的属性上,包括振幅、频率和相位等。有些规

模小的断层经常与振幅的强弱变化有关,这时单凭面块切片技术是无法检测到的。所以在实际的应用中就需要两种方法互相渗透,取长补短,从而使得断裂系统的分析更为全面。

又比如,应用速度差异分析法检测隐蔽油藏,由于叠加速度拾取方法受人为因素影响大,所以其结果往往不能让人信服,需要再利用资料反演的结果对速度异常的位置进行检测,以达到相互验证的目的,因为资料反演的过程比较客观一些,它基本上是依据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进行的。

实践证明,识别隐蔽圈闭仅用某单项技术很难获得成功,通常都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从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来表征隐蔽圈闭。许多国家都有针对不同的隐蔽圈闭类型综合应用各种识别技术的成功实例。

1)挪威的Lavrans油田曾成功应用阻抗和孔隙度地震资料反演、纵横波测井速度分析、油藏模拟以及三维多属性可视化等手段,表征出了位于不整合面以下的靠断层封堵的两个断块形单斜隐蔽油气藏,它们最后成了该油田两个最重要的油藏单元。

2)委内瑞拉的Maporal油田是应用多波多分量技术来确定碳酸盐岩裂缝方向和密度的成功例子。该油田碳酸盐岩裂缝位于地下3000m处,1994年油田科研攻关小组首次在油田进行了多波多分量的勘探数据应用研究,通过布设三条不同方位角的二维地震测线,分析来自不同方向的横波和转换波的传播速度,很好地确定了地下应力的作用方向,从而确定了地下裂缝的发育方向和密度分布,最终依据裂缝的发育和密度展布结果设计了一口水平井,并获得了成功.

3)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塔河油田,也是充分利用地震属性和三维可视化的手段在碳酸盐岩储层中寻找古溶洞发育区带并最终取得成功。

4)委内瑞拉的Lagunillas油田目的层深度在660-800m(300-500 ms)的中新世地层,岩性为页岩、粘土和非胶结的砂砾岩互层,其重油以胶质的形式与岩石搅在一起,储存在单斜中的透镜体或上倾尖灭的储集层中。通过常规、多波多分量和时间延迟地震资料的对比研究,不仅发现该隐蔽油藏,而且可以不断地跟踪油藏流体动态的变化.

5)在美国得克萨斯州LaSalle县,应用物化探技术在1700 m深的白垩系地层砂岩中识别出一个地层圈闭油气藏。研究人员先通过地震手段确定了地层圈闭的存在,为了寻找该圈闭油气渗漏的证据,进行了土壤气态烃的检测,结果在认为应存在油气渗漏的位置检测到了丙烷土壤气异常,最终发现了一个新油田。

4结束语

根据探区地震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圈闭所处层段和深度,可以采取不同的手段预测隐蔽圈闭。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只有将各种技术方法的应用成果与有效的地质和地球物理信息结合在一起使用时,这些方法才能发挥它们的最大作用。地震数据特别是三维地震数据在通过作图确定圈闭和储层的构造形态方面是无与伦比的,但对于复杂或隐蔽的油气圈闭,只有靠已经应用和正在不断出现的各种技术手段,才可以真实可靠地查清这些圈闭,并掌握相关的油气信息。一句话,在正确采集和解释地震数据的基础上,同时结合地质情况,合理地运用隐蔽圈闭油气藏识别技术来指导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对东部老油田来说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胡文海,陈冬晴.美国油气田分布和勘探经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68-90

2 Halboutly M T.寻找隐蔽油藏.刘民中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8. 10-25

3刘震,吴因业.层序地层框架与油气勘探[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78-86 4李庆忠.论地震约束反演的策略[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8,33(2);423-438

5 Fritz D A, Belsher T W. New exploration concept for the edwards and Sligo margins of cretaceous of onshore Texas[J]. AAPG Bulletin, 2000,84(7):905--922 6郭全仕.日趋成熟的AVO技术.见:中国新星石油公司石油物探研究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局研究院信息中心.SEG第68届年会论文概要.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104-114

7殷八斤,曾颧,杨在岩. AVO技术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191-205

8 Kidd G D. Fundamentals of 3D seismic volume visualiza-lion[J]. The Leading Edge,1999,18(6):702-710

9曹辉.关于地震属性应用的几点认识[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2,25(5):18-22

10刘文岭,牛彦启,李刚,等.多信息储层预测地震属性提取与有效性分析方法「J].石油物探,2002,41(1):100-106

11朱海龙.地震理论的研究进展.见:中国新星石油公司石油物探研究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局研究院信息中心.SEG第69届年会论文概要.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178一188

12高林.地震解释技术的重头戏:地震属性研究.见:中国新星石油公司石油物探研究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局研究院信息中心.SEG第69届年会论文概要[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13 Watney W L. Oil exploration and reservoirs, ELK city field,Oklahoma[J]. 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1983,29:851-866

14 Cambois. How to obtain reliable S-impedance from P-wave data[J]. World Oil, 2001,220(9);37-41

15 Linari V, Santiago M Seismic facies analysis based on3D multiattribute volume classification, La Palma Field, Maracaibo, Venezuela [ J ]. The Leading Edge,

图像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论文

图像识别技术研究现状综述 简介: 图像识别是指图形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人们辨认出它是经验过的某一图形的过程,也叫图像再认。在图像识别中,既要有当时进入感官的信息,也要有记忆中存储的信息。只有通过存储的信息与当前的信息进行比较的加工过程,才能实现对图像的再认。图像识别技术是以图像的主要特征为基础的,在图像识别过程中,知觉机制必须排除输入的多余信息,抽出关键的信息。在人类图像识别系统中,对复杂图像的识别往往要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加工才能实现。对于熟悉的图形,由于掌握了它的主要特征,就会把它当作一个单元来识别,而不再注意它的细节了。这种由孤立的单元材料组成的整体单位叫做组块,每一个组块是同时被感知的。图像在人类的感知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人类随时随处都要接触图像。随着数字图像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的需要,出现了另一类问题,就是不要求其结果输出是一幅完整的图像,而是将经过图像处理后的图像,再经过分割和描述提取有效的特征,进而加以判决分类,这就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科学一图像识别。它以研究某些对象或过程的分类与描述为主要内容,以研制能够自动处理某些信息的机器视觉系统,代替传统的人工完成分类和辨识的任务为目的。 图像识别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文字识别、图像处理和识别及物体识别:文字识别的研究是从1950年开始的,一般是识别字母、数字和符号,并从印刷文字识别到手写文字识别,应用非常广泛,并且已经研制了许多专用设备。图像处理和识别的研究,是从1965年开始的。过去人们主要是对照相技术、光学技术的研究,而现在则是利用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计算机图像处理不但可以消除图像的失真、噪声,同时还可以进行图像的增强与复原,然后进行图像的判读、解析与识别,如航空照片的解析、遥感图像的处理与识别等,其用途之广,不胜枚举。物体识别也就是对三维世界的认识,它是和机器人研究有着密切关系的一个领域,在图像处理上没有特殊的难点,但必须知道距离信息,并且必须将环境模型化。在自动化技术已从体力劳动向部分智力劳动自动化发展的今天,尽管机器人的研究非常盛行,还只限于视觉能够观察到的场景。进入80年代,随着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的发展,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的研究已成为新的动向 图像识别与图像处理的关系: 在研究图像时,首先要对获得的图像信息进行预处理(前处理)以滤去干扰、噪声,作几何、彩色校正等,以提供一个满足要求的图像。图像处理包括图像编码,图像增强、图像压缩、图像复原、图像分割等。对于图像处理来说,输入是图像,输出(即经过处理后的结果)也是图像。图像处理主要用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判断图像中有无需要的信息;二是确定这些信息是什么。图像识别是指对上述处理后的图像进行分类,确定类别名称,它可以在分割的基础上选择需要提取的特征,并对某些参数进行测量,再提取这些特征,然后根据测量结果做出分类。为了更好地识别图像,还要对整个图像做结构上的分析,对图像进行描述,以便对图像的主要信息做一个好的解释,并通过许多对象相互间的结构关系对图像加深理解,以便更好帮助和识别。故图像识别是在上述分割后的每个部分中,找出它的形状及纹理特征,以便对图像进行分类,并对整个图像做结构上的分析。因而对图像识别环节来说,输入是图像(经过上述处理后的图像),输出是类别和图像的结构分析,而结构分析的结果则

智能感知人体识别

智能感知人体识别 摘要:先对在线视频信息处理降维,判断视频中是否有目标出现,进行视频信 息的存储或背景更新;然后对视频图像当前帧和背景帧差分检测和当前帧Canny 边缘检测,得到视频目标初始差分边缘模板目标检测、随目标在变化更新模板通过形状和色彩差异确认新目标的出现,进而识别分类。减少处理冗余信息的时间,提高视频目标检测识别效率。 关键词:信息处理降维;差分检测;Canny边缘检测;识别效率 0引言 目前生物识别技术已广泛用于政府、军队、银行、社会福利保障、电子商务、安全防务等领域。例如,一位储户走进了银行,他既没带银行卡,也没有回忆密码就径直提款,当他在提款机上提款时,一台摄像机对该用户的眼睛扫描,然后迅速而准确地完成了用户身份鉴定,办理完业务。这是美国德克萨斯州联合银行的一个营业部中发生的一个真实的镜头。而该营业部所使用的正是现代生物识别技术中的“虹膜识别系统”。此外,美国“9.11”事件后,反恐怖活动已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加强机场的安全防务十分重要。美国维萨格公司的脸像识别技术在美国的两家机场大显神通,它能在拥挤的人群中挑出某一张面孔,判断他是不是通缉犯。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社会认同度的提高,人脸识别技术将应用在更多的领域。 1、企业、住宅安全和管理。如人脸识别门禁考勤系统,人脸识别防盗门等。 2、电子护照及身份证。这或许是未来规模最大的应用,国际民航组织(ICAO)已确定,从2010年起,其118个成员国家和地区,必须使用机读护照,人脸识别技术是首推识别模式,该规定已经成为国际标准。中国的电子护照计划公安部一所正在加紧规划和实施。 3、公安、司法和刑侦。如利用人脸识别系统和网络,在全国范围内搜捕逃犯。 4、自助服务。如银行的自动提款机,如果用户卡片和密码被盗,就会被他人冒取现金。如果同时应用人脸识别就会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5、信息安全。如计算机登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在电子商务中交易全部在网上完成,电子政务中的很多审批流程也都搬到了网上。而当前,交易或者审批的授权都是靠密码来实现,如果密码被盗,就无法保证安全。但是使用生物特征,就可以做到当事人在网上的数字身份和真实身份统一,从而大大增加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系统的可靠性。 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数字图像技术的发展,数字视频检测和监控系统已经被应用于交通监控、银行系统和流水线产品检测等很多方面。传统的检测和监控是由人在主控室来操纵各路摄像机,或者是摄像机连续不断地工作,将拍摄到的图像视频信号存储起来供以后分析使用。这样就出现以下问题

射频识别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射频识别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2005-9-4 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应用射频识别作为一种新兴的自动识别技术,在中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简单介绍射频识别技术及其分类,以及目前射频识别技术在我国几个代表性领域的发展情况。 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实际上是自动识别技术(AEI,Automatic Equipment Identification)在无线电技术方面的具体应用与发展。该项技术的基本思想是,通过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人们对各类物体或设备 (人员、物品) 在不同状态(移动、静止或恶劣环境)下的自动识别和管理。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自动识别技术大致可以分为光学技术和无线电技术两个方面。本文主要介绍自动识别技术在无线电技术方面的应用。 1 射频识别技术简介 20世纪80年代,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成熟,射频识别系统的体积大大缩小,使得射频识别技术进入实用化的阶段,成为一种成熟的自动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是利用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以达到识别目的并交换数据。它与同期或早期的接触式识别技术不同。RFID系统的射频卡和读写器之间不用接触就可完成识别,因此它可在更广泛的场合中应用。 典型的射频识别系统包括射频卡和读写器两部分。 射频卡是将几个主要模块集成到一块芯片中,完成与读写器的通信。芯片上有EEPROM 用来储存识别码或其它数据。EEPROM容量从几比特到几万比特。芯片外围仅需连接天线

(和电池),可以作为人员的身份识别卡或货物的标识卡。卡封装可以有不同形式,比如常见的信用卡及小圆片的形式等。与条码、磁卡、IC卡等同期或早期的识别技术相比,射频卡具有非接触、工作距离长、适于恶劣环境、可识别运动目标等优点。 在多数RFID系统中,读写器在一个区域内发射电磁波(区域大小取决于工作频率和天线尺寸)。卡片内有一个LC串联谐振电路,其频率与读写器发射的频率相同。当射频卡经过这个区域时,在电磁波的激励下,LC谐振电路产生共振,从而使电容内有了电荷。在这个电容的另一端,接有一个单向导通的电子泵,将电容内的电荷送到另一个电容内储存。当所积累的电荷达到2V时,此电容可作为电源为其它电路提供工作电压,将卡内数据发射出去或接取读写器的数据。读写器接收到卡的数据后,解码并进行错误校验来决定数据的有效性,然后,通过RS232、RS422、RS485或无线方式将数据传送到计算机网络。简单的RFID产品就是一种非接触的IC卡,而复杂的RFID产品能和外部传感器接口连接来测量、记录不同的参数,甚至可与GPS系统连接来跟踪物体。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RFID工作原理图 2 射频识别技术的分类 射频识别技术主要按以下四种方式分类。

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及勘探方法

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及勘探方法 目录 1 隐蔽油气藏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1) 2 隐蔽油气藏的分类 (2) 3.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 (5) 3.1 层序地层理论 (5) 3.2 坡折带理论 (6) 3.3 复式输导体系理论 (7) 3.4 相势控藏理论 (7) 4 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方法和技术 (8) 4.1 高精度层序地层学指导下的准确选区选带是隐蔽油藏勘探的基础 (9) 4.2 地震资料高分辨率采集、高保真处理是隐蔽油藏勘探的保障 (11) 4.3 多井多层位标定、构造精细解释、变速成图是隐蔽油藏勘探成功的关键 (12) 4.4 地震属性分析、频谱分解、地震正反演等预测技术是隐蔽油藏勘探的手段 (14) 4.5已钻井重新认识、“滚动勘探”模式是隐蔽油藏勘探的重要途径 (16) 4.6 应用油气化探技术勘探隐蔽油气藏 (16) 4.7按照隐蔽油气藏的类型选择勘探方法 (17) 5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8) 5.1 存在问题 (18) 5.2 发展趋势 (18) 参考文献 (19)

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可供勘探的构造圈闭日益减少,隐蔽油气藏已成为未来最具储量接替前景的勘探目标。所谓隐蔽油气藏通常是指以地层、岩性为主要控制因素、常规技术手段难以发现的油气藏⑴。隐蔽油气藏成条件复杂、圈闭形态不规则、埋藏和分布具有隐蔽性、勘探难度较大,人们对隐蔽油气藏研究还不系统,对它的认识还不够完善。本文结合国内外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理论研究现状,总结了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思路与技术,分析了隐蔽油气藏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隐蔽油气藏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以指导日后隐蔽油气藏勘探。 1隐蔽油气藏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关于隐蔽圈闭,最早在1964年由美国著名石油学家Levorsen进行了完整的论证,随后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对地层圈闭、岩性圈闭和古地貌圈闭的油气勘探。目前普遍认为,隐蔽圈闭是指用常规技术方法和手段难以识别的圈闭,它们主要是 由于沉积、古构造运动、水动力变化及成岩作用所引起的,包括地层超覆、地层不整合、上倾尖灭、透镜体、古河道、潜山、礁体及裂缝圈闭等。隐蔽油气藏是指油气在隐蔽圈闭中的聚集。隐蔽油气藏的概念最早由卡尔(1880) [2]提出。威尔逊(1934)提出了非构造圈(Nonstructural trap)是“由于岩层孔隙度变化而封闭的储层”的观点[3]。莱复生(1936)提出了地层圈闭的概念[4],并发表了题为“地层型油田”的论文;Lveorsen在1966年发表的遗作《隐蔽圈闭》 (obseurea ndSubtletrpas) 提出现代意义的隐蔽油气藏的概念,认为是隐蔽和难以琢磨的圈闭。后来哈尔布特H(T.Halbouyt1982)等对这个概念作了的进一步阐述,其含义主要是泛指在油气勘探上难以识别和难以发现的油气藏,并不是专指 非背斜或地层岩性类型的油气藏⑸。萨维特认为隐蔽圈闭是用目前普遍采用的勘探方法难以圈定其位置的圈闭;朱夏指出,隐蔽圈闭也包括某些构造圈闭,圈闭是否隐蔽,取决于它们本身的形式和成因类型;庞雄奇等将隐蔽油气藏定义为:在现有理论和技术条件下,从物探和测井等资料上不能直接发现或识别出来的油气藏概称为隐蔽油气藏。 对于隐蔽油气藏的概念目前还存在不同的认识,主要的差异在于构造成因油藏是否属于隐蔽油气藏,如邱中健曾将极其复杂的小断块油气藏列入隐蔽油气藏的范畴,薛良清则认为隐蔽油气藏主要指非构造的地层、岩性圈闭被油气充注后形成的油气藏。潘元林等认为隐蔽油气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时期、不同技 术经济条件下,其含义也有所不同,而与具体的油气藏类型没有直接的关系,并认为就勘探的难易程度而言,构造油气藏具有特定的空间形态和分布规律,不论 是传统的勘探方法,还是现代的勘探技术方法,它们都是比较容易发现的;虽然

图像识别技术发展状况及前景

医学图像配准技术 罗述谦综述 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100054) 吕维雪审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310027) 摘要医学图像配准是医学图像分析的基本课题,具有重要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价 值。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医学图像配准的概念、分类、配准原理、主要的配准技术及评 估方法。 关键词医学图像配准多模 1 医学图像配准的概念 在做医学图像分析时,经常要将同一患者的几幅图像放在一起分析,从而得到该患者的多方面的综合信息,提高医学诊断和治疗的水平。对几幅不同的图像作定量分析,首先要解决这几幅图像的严格对齐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图像的配准。 医学图像配准是指对于一幅医学图像寻求一种(或一系列)空间变换,使它与另一幅医学图像上的对应点达到空间上的一致。这种一致是指人体上的同一解剖点在两张匹配图像上有相的空间位置。配准的结果应使两幅图像上所有的解剖点,或至少是所有具有诊断意义的点及手术感兴趣的点都达到匹配。 医学图像配准技术是9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医学图像处理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配准”的技术名词除registration外,mapping、matching、co-registration、integration、align-ment和fusion 等说法也经常使用。从多数文章的内容看,mapping偏重于空间映射;fu-sion指图像融合,即不仅包括配准,而且包括数据集成后的图像显示。虽然在成像过程之前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减小由身体移动等因素引起的空间位置误差,提高配准精度(称作数据获取前的配准preacquisition),但医学图像配准技术主要讨论的是数据获取后的(post-acquisition)配准,也称作回顾式配准(retrospective registration)。当前,国际上关于医学图像配准的研究集中在断层扫描图像( tomographic images,例如CT、MRI、SPECT、PET等)及时序图像(time seriesimages,例如fMRI及4D心动图像)的配准问题。 2 医学图像基本变换 对于在不同时间或/和不同条件下获取的两幅图像I1(x1,y1,z1)和I2(x2,y2,z2)配准,就是寻找一个映射关系P:(x1,y1,z1) (x2,y2,z2),使I1的每一个点在I2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相对应。并且这两点应对应同一解剖位置。映射关系P表现为一组连续的空间变换。常用的空间几何变换有刚体变换(Rigid body transformation)、仿射变换(Affine transformation)、投影变换(Projec-tive transformation)和非线性变换(Nonlin-ear transformation)。 (1)刚体变换: 所谓刚体,是指物体内部任意两点间的距离保持不变。例如,可将人脑看作是一个刚体。 处理人脑图像,对不同方向成像的图像配准常使用刚体变换。刚体变换可以分解为旋转和平移:P(x)=Ax+b(1) x=(x,y,z)是像素的空间位置;A是3×3的旋转矩阵,b是3×1的平移向量。

物联网感知层感知控制信息识别技术(1)

物联网感知层感知控制信息识别技术 文/郭松在物联网的“感知层”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利用现有物品的传感设备组成的系统,以最少的资金投入将物品的感知和控制信息识别出来。 通过物联网综合安全系统的应用例,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物联网的感知层信息识别。 在公共安全系统中有包括视频监控系统、防盗报警系统、门禁控制系统等的安防系统,消防火灾报警系统、电梯安全报警对讲系统等。这三个安全系统分属安防、消防、电梯三个行业,每种系统都有物联网的应用方案,有些已经开始应用。 而物联网的应用不是单独一种物品或系统的物联网应用,它是可以实现多种类物品或系统能够相互信息交换。物联网综合安全系统就是将用户现有的安防系统、消防系统、电梯安全系统等多种安全系统集成一起,实现感知、控制、管理一体化。 在物联网综合安全系统的“感知层”,视频监控系统的物品或传感设备有摄像机、硬盘录像机、视频矩阵,防盗报警的传感设备是报警探测器,门禁系统的读卡器,消防系统的火灾报警探测器,电梯安全系统的电梯数据采集器、5方报警对讲设备等。这些传感设备有开关量信号传输方式、有RS485总线传输方式、消防24V总线传输方式、DTMF双音多频传输方式等,而每种厂家的传感控制设备传输协议又是不同的。要将这些传感控制设备的感知和控制信息进行统一识别是物联网综合安全系统“感知层”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物联网的应用需要政府支持,但物联网的运营是要通过给用户提供增值的服务,为使用者节省费用、增加收益,来获取收益的。 介绍一种物联网综合安全系统应用方案,在用户现有安全系统基础上,在不影响原有系统的正常使用,只需添加加很少费用的软硬件设备,用一个本地电脑将安防系统、消防系统、电梯安全系统等传感控制器的感知和控制信息的统一识别、统一控制,实现物联网“感知层”的建设。 对物联网的深入理解将助于开阔思路,开发和利用创新技术来实现物联网的应用。本人将介绍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的几项专利技术,希望有助于物联网的建设和发展。 物联网应用技术一:《设备数据比对转换系统》,发明专利申请号201120207496.1 如何解决物联网“感知层”物品感知信息和控制信息的识别?尤其是对已经使用中的传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概述(一)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概述(一) 【摘要】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利用人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文章论述了现有的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原理、特征、应用的优缺点,介绍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标准化工作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身份鉴别;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化 网络信息化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个人身份的数字化和隐性化。如何准确鉴定一个人的身份,保护信息安全是当今信息化时代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性社会问题。目前,我国的各种管理大部分使用证件、磁卡、IC卡和密码,这些手段无法避免伪造或遗失,密码也很容易被窃取或遗忘。这些都给管理者和使用者带来很大不方便。生物特征身份鉴别方法可以避免这些麻烦。因此,这一技术已成为身份鉴别领域的研究热点。 所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与各种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和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生理特征与生俱来,多为先天性的;行为特征则是习惯使然,多为后天性的。将生理和行为特征统称为生物特征。并非所有的生物特征都可用于个人的身份鉴别。身份鉴别可利用的生物特征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普遍性:即必须每个人都具备这种特征。第二,唯一性:即任何两个人的特征是不一样的。第三,可测量性:即特征可测量。第四,稳定性:即特征在一段时间内不改变。当然,在应用过程中,还要考虑其他的实际因素,比如:识别精度、识别速度、对人体无伤害、被识别者的接受性等等。现在常用的生物特征有: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手形识别、指纹识别、掌纹识别、签名识别、声音识别等。下面将分别介绍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一、生物识别技术介绍 常用的生理特征有脸像、指纹、虹膜等;常用的行为特征有步态、签名等。声纹兼具生理和行为的特点,介于两者之间。 (一)基于生理特征的识别技术 1.指纹识别。指纹识别技术是通过取像设备读取指纹图像,然后用计算机识别软件分析指纹的全局特征和指纹的局部特征,特征点如嵴、谷、终点、分叉点和分歧点等,从指纹中抽取特征值,可以非常可靠地通过指纹来确认一个人的身份。 指纹识别的优点表现在:研究历史较长,技术相对成熟;指纹图像提取设备小巧;同类产品中,指纹识别的成本较低。其缺点表现在:指纹识别是物理接触式的,具有侵犯性;指纹易磨损,手指太干或太湿都不易提取图像。 2.虹膜识别。虹膜识别技术是利用虹膜终身不变性和差异性的特点来识别身份的,虹膜是一种在眼睛中瞳孔内的织物状的各色环状物,每个虹膜都包含一个独一无二的基于水晶体、细丝、斑点、凹点、皱纹和条纹等特征的结构。虹膜在眼睛的内部,用外科手术很难改变其结构;由于瞳孔随光线的强弱变化,想用伪造的虹膜代替活的虹膜是不可能的。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虹膜特征重复的案例,就是同一个人的左右眼虹膜也有很大区别。除了白内障等原因外,即使是接受了角膜移植手术,虹膜也不会改变。虹膜识别技术与相应的算法结合后,可以到达十分优异的准确度,即使全人类的虹膜信息都录入到一个数据中,出现认假和拒假的可能性也相当小。 和常用的指纹识别相比,虹膜识别技术操作更简便,检验的精确度也更高。统计表明,到目前为止,虹膜识别的错误率是各种生物特征识别中最低的,并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386以上计算机CCD摄像机即可满足对硬件的需求。 3.视网膜识别。人体的血管纹路也是具有独特性的,人的视网膜上面血管的图样可以利用光学方法透过人眼晶体来测定。用于生物识别的血管分布在神经视网膜周围,即视网膜四层细胞的最远处。如果视网膜不被损伤,从三岁起就会终身不变。同虹膜识别技术一样,视网膜扫描可能具有最可靠、最值得信赖的生物识别技术,但它运用起来的难度较大。视网膜识别

波阻抗反演及其在隐蔽圈闭预测中的应用

文章编号:1001-6112(2004)01-0063-05 波阻抗反演及其在隐蔽圈闭预测中的应用 柏 涛1,徐志伟2 (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26;2.吉林油田,吉林松原 131100) 摘要:笔者应用波阻抗反演地震剖面结合测井、岩心资料研究了松辽盆地南部青山口组和姚家组的层序,共识别出9个层序,20个体系域,建立了该区的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对波阻抗反演地震剖面进行层序地层、沉积微相、构造解释,共识别出5种类型的隐蔽圈闭,即地层超覆、砂岩透镜体岩性、构造-岩性、断层-岩性和砂岩上倾尖灭型圈闭,并总结了它们在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分布规律。 关键词:沉积微相;层序地层;隐蔽圈闭;波阻抗反演中图分类号:TE122.3 文献标识码:A 地震记录中获取具有真实地质意义的地层参 数,一直是石油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的研究目标。各种地震反演技术正是在这一实际需求的刺激之下兴起的,波阻抗反演是其中最成熟的一种地震反演技术。目前波阻抗反演有多种计算方法,如神经网络算法[1]及地震和测井资料联合反演算法[2]。 本次采用的是宽带约束反演。宽带约束反演是用井中测得的波阻抗作为初始模型和约束条件,应用随机反演理论,与最优化计算技术相结合进行空间外推,从而获得最佳宽带波阻抗剖面[3]。这种技术能很好地将测井垂向上的高分辨率与地震在横向上的连续性结合起来,使地震对储层的预测精度大大提高[4]。理论及实践表明,它是解决砂体展布、沉积微相识别和落实岩性圈闭的重要手段[5]。 1 方法原理 在层状介质条件下,地层波阻抗与反射系数之间的关系为: I i =I i -1×(1+R i )/(1-R i ) 式中,I 和R 分别为地层波阻抗和反射系数。假定给定的N 层地质模型波阻抗初始值为I 0(0),对上式两边取对数并作级数展开,略去高次项有: L (i )=L (0)+Σi j =1 2R j I =1,2,…,N 式中,L (i )为对数波阻抗。这即为约束反演的基本原理。 为确保在实际处理过程中运算稳定并易于加入约束条件,采用共轭梯度法,通过多次迭代修改初始模型,逐步逼近求取地层波阻抗。 2 处理流程 利用F ocus 或ProM AX 系统处理得到高保真纯地震数据,从地质模型出发,通过不断修正、更新地层模型,使模型正演合成地震道与实际地震道达到最佳吻合,得到最终反演结果(图1)。 图1 处理流程图Fig.1 Flow chart of processing 收稿日期:2003-01-27;修订日期:2003-11-05. 作者简介:柏 涛(1976— ),男,(汉族),吉林省松原市人,博士生,主要从事隐蔽油气藏勘探研究.第26卷第1期2004年2月 石 油 实 验 地 质 PETR OLEU M GEOLOG Y &EXPERIMENT V ol.26,N o.1 Feb.,2004

智能制造背景下的感知系统

智能制造背景下的感知系统 目录 摘要 (2) 智能感知技术 (2) 感知技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 基于人体分析 (3) 基于行为分析 (3) 基于车辆分析 (4) 基于图像分析 (4) 智能感知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

用 (5) 我国发展感知信息技术具备有利条件 (6) 我国在发展感知技术方面的不足与改进方法 (7) 世界各国对于智能制造的发展动向 (7) 结束语 (9) 参考文献 (10)

摘要:当前,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加速创新、融合和普及应用,一个万物互联智能化时代正在到来。感知信息技术以传感器为核心,结合射频、功率、微处理器、微能源等技术,是未来实现万物互联的基础性、决定性核心技术之一。尤其是,感知信息技术不同于传统的计算和通信技术,无需遵循投资巨大、风险极高、已接近物理极限的传统半导体的“摩尔定律”,而是在成熟半导体工艺上的多元微技术融合创新,即“More than Moore”/“超越摩尔”。 关键词:智能感知技术互联网

智能感知技术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什么是智能感知技术。所谓的智能感知技术就是重点研究基于生物特征、以自然语言和动态图像的理解为基础的“以人为中心”的智能信息处理和控制技术,中文信息处理;研究生物特征识别、智能交通等相关领域的系统技术。 当前,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加速创新、融合和普及应用,一个万物互联智能化时代正在到来。感知信息技术以传感器为核心,结合射频、功率、微处理器、微能源等技术,是未来实现万物互联的基础性、决定性核心技术之一。尤其是,感知信息技术不同于传统的计算和通信技术,无需遵循投资巨大、风险极高、已接近物理极限的传统半导体的“摩尔定律”,而是在成熟半导体工 艺上的多元微技术融合创新,即“More than Moore”/“超越摩尔”。 PC时期Wintel联盟垄断了整整20年,移动互联网时期ARM+安卓又 形成了新一轮垄断。在如今的感知时代,“超越摩尔”是我国一个打破垄 断束缚的难得历史机遇,如果加大在此领域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已有的半导体产业基础和市场优势,有很大可能在未来智能时代实现赶超发展,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 感知技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其次,我们要重视感知技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信息技术从计算时代、通讯时代发展到今天的感知时代经历了三个浪潮:PC的普及产生了互联网,

陆相层序地层学应用指南111

第二节断陷型湖盆层序地层模式与隐蔽圈闭 断陷型朔盆的生成发展受控于盆地边界的同生大断裂活动。 若盆地两侧均发育边界同生断层.则形成地堑型陆相盆地;苦亨地地一侧存在阶段性活动的边界同生断层,则形成箕状型陆相盆。断陷型濒盆由于向生断层酌发肯一股可识别出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及岗位体系域,同一体系域内陡坡带、深洼区及缓坡带的沉积层序特补gf足下同。 低位体系域沉积时,较大面积山露地友,陆源沉积物被搬运到盆地内形成储集性较好的浊积砂体(图5—3),盆地陡坡的冲积扇或扇二角洲砂体的粒度粗、结构混杂,储集韧性较差盆地缓坡河流沉积的是在湖侵体系域早期,内早期河流Dt积物被湖浪改造而充填形成的分选好、泥质含量少、侧向变化快的砂体*易形成地层圈闭。低位体系域往往不具有品质良好的烃源岩(表5 湖侵体系域发育品质良好的烃源岩,即生油凝缩段。盆地缓坡发育滨浅湖或水进式三角洲砂体储层,它与湖侵体系域的期泛泥岩间互构成良好储盖组合的储层。陡坡发有的洪水型浊积扇砂体直接被沉积在较深水暗色泥省之中,形成良好的岩性圈闭。 高位体系域发育早期的盆地深洼区发育色暗质纯、分布相对较r的烃源岩(表5—2)c 高位体系域发育的晚期,在盆地缓坡发育河控型二角洲,在湖盆陡坡发育扇三角训,在盆地的断垒带之上发育沿长轴方向分布的三角训,在盆地深洼区发言滑塌型浊积朗(图5—3)。岗位体系域是某——层序户储集砂体最为发育、储集物性最好、油气资源量最多的层段。

序地层学与隐蔽圈闭预测以河南泌阳凹陷为例 陈文学姜在兴鲜本忠善 邱隆伟操应长” 第二节应用层序地层学预测隐蔽油气藏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一、相关理论 1层序地层界面的级别及成因意义 层序地层学对地层单元的划分具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不同级别的层序地层单元之间以不同级别的层序地层界面为界。层序地层单元划分的规模可以从层序、体系域、准层序组、准层序到纹层、纹层组、岩层及岩层组等。小规模的层序地层单元,如纹层、纹层组及岩层、岩层组等,可以作为各类沉积体的基本组成单位;而准层序、准层序组以及体系域、层序等更大规模的层序地层单元的重要意义则在J:它们能够记录地质历史上海平面的周期 性升降变化或海水的周期性进退。与梅相沉积类似,陆相地层中各级别的层序地层界面主要

《物联网感知识别技术》

南京邮电大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物联网感知识别技术》 专业班级学号姓名 得分1、一维条形码通常由哪几部分构成? 左侧空白区、起始符、数据符、校验符、终止符、右侧空白区 2、EAN-13商品条形码文字字符为693234010515X,计算该条形码的校验符; 10的倍数-(偶数和*3+奇数和) 3、Code39条形码的条形码字符分别为、,请使用二进制表示这两个条空; 01100 0010、11000 1000 4、EAN分配给ISBN系统专用的前置码为978备用码为979国际物品编 码协会分配给ISSN系统的前置码为977。 5、根据下表,将UPC-A条形码001200000657C转换为UPC-E条形码。0126570c

6、主动式电子标签、被动式电子标签、半主动电子标签的区别? 7、读写器工作方式分为读写器先发言、标签先发言? 读写器管理协议分为读写层、消息层、传输层? 8、简述RFID系统的两种耦合方式? 电感耦合。变压器模型,通过空间高频交变磁场实现耦合,依据的是电磁感应定律 电磁反向散射耦合:雷达原理模型,发射出去的电磁波,碰到目标后反射,同时携带回目标信息,依据的是电磁波的空间传播规律。 9、数字通信系统理论框图? 10、反向不归零编码、曼切斯特编码、密勒编码原理,分别采用反向不归零编码、曼切斯 特编码、密勒码对二进制序列10100100进行编码; 11、利用ASK、FSK、PSK对信号进行调制; 12、写出高频中最常用的协议标准

13、ISO/IEC 14443协议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4、ISO/IEC 14443 TYPE A 协议中PCD激活PICC的过程。 15、EPC码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1、无接触读取 2、远距离读取 3、动态读取 4、多数量、品种读取 5、标签无源 6、海量存储量等优势 16、EPC标签可以分为几类?简述每一类标签的特点。 EPC标签是电子产品代码的信息载体,主要由天线和芯片组成。EPC标签中存储的惟一信息是96 位或者64位产品电子代码。为了降低成本,EPC标签通常是被动式射频标签。根据其功能级别 的不同,EPC标签可分为5类,目前所开展的EPC测试使用的是Class l Gen 2标签。 (1)Class OEPC标签。满足物流,供应链管理中,比如超市的结账付款、超市货架扫描、集装 箱货物识别、货物运输通道以及仓库管理等基本应用功能的标签。Class OEPC标签的主要功能 包括:必须包含EPC代码、24位自毁代码以及CRC代码;可以被读写器读取;可以被重叠读取;可以自毁;存储器不可以由读写器进行写入。 (2)Classl EPC标签。又称身份标签,它是一种无源的、后向散射式标签,除了具备ClassOEPC标签的所有特征外,还具有一个电子产品代码标识符和一个标签标识符,Class1EPC 标签具有自毁功能,能够使得标签永久失效,此外,还有可选的密码保护访问控制和可选的用户 内存等特性。 (3)Class 2 EPC标签。也是一种无源的、后向散射式标签,它除了具备Class 1 EPC标签的 所有特征外,还包括扩展的TID(Tag Identifier,标签标识符)、扩展的用户内存、选择性识 读功能。Class 2 EPC标签在访问控制中加入了身份认证机制,并将定义其他附加功能。 (4)Class 3 EPC标签。是一种半有源的、后向散射式标签,它除了具备Class 2 EPC标签的 所有特征外,还具有完整的电源系统和综合的传感电路,其中,片上电源用来为标签芯片提供部 分逻辑功能。 (5)Class 4 EPC标签。是一种有源的、主动式标签,它除了具备Class 3 EPC标签的所有特 征外,还具有标签到标签的通信功能、主动式通信功能和特别组网功能。

自动识别技术发展现状

自动识别技术发展现状 班级:物流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2015年10月20日

目录 1、自动识别概念 (3) 2、自动识别技术简介 (3) 3、自动识别技术分类 (3) 4、自动识别技术特点 (4) 5、常见的自动识别技术 (4) 5.1、条码技术 (4) 5.2、磁条(卡)技术 (4) 5.3、IC卡技术 (5) 5.4、生物识别技术 (5) 5.4.1语音识别技术 (6) 5.4.2视觉识别技术 (6) 5.4.3人脸识别技术 (6) 5.4.4指纹识别技术 (7) 5.5图像识别技术 (7) 5.6.光学字符识别技术(OCR) (7) 5.7.射频识别技术(RFID) (8) 6、自动识别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8) 6.1、自动识别技术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和技术支撑 (8) 6.2、自动识别技术已成为我国信息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10) 6.3、自动识别技术可提升企业供应链的整体效率 (10) 7、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 (11) 8、自动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 (11) 8.1、多种识别技术的集成化应用 (12) 8.2、无线通讯相结合是未来自动识别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13) 8.3、自动识别技术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控制,智能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14) 8.4、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将继续拓宽,并向纵深发展 (15) 8.5、新的自动识别技术标准不断涌现,标准体系日趋完善 (16)

1、自动识别概念 自动识别系统是现代工业和商业及物流领域中,生产自动化、销售自动化、流通自动化过程中所必备的自动识别设备以及配套的自动识别软件所构成的体系。 自动识别包括:条码识读、射频识别、生物识别(人脸、语音、指纹、静脉)、图像识别、OCR光学字符识别 自动识别系统几乎覆盖了现代生活领域中的各个环节,并具有及大的发展空间。其中比较常见应用有:条形码打印设备和扫描设备,手机二维码的应用,指纹防盗锁,自动售货柜,自动投币箱,POS机等. 2、自动识别技术简介 自动识别技术是将信息数据自动识读、自动输入计算机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它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综合性科学技术。近几十年内自动识别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一个包括条码、磁识别、光学字符识别、射频识别、生物识别及图像识别等集计算机、光、机电、通信技术为一体的高新技术学科。 3、自动识别技术分类 按照国际自动识别技术的分类标准,自动识别技术可以有两种分类方法: 1.按照采集技术进行分类,其基本特征是需要被识别物体具有特定的识别 特征载体(如标签等,仅光学字符识别例外),可以分为光存储器、磁存 储器和电存储器三种; 2.按照特征提取技术进行分类,其基本特征是根据被识别物体的本身的行 为特征来完成数据的自动采集,可以分为静态特征、动态特征和属性特 征。

隐蔽圈闭识别技术发展概述样本

隐蔽圈闭识别技术发展概述 所谓隐蔽圈闭, 笼统地说就是指用常规解释分析手段难以识别的圈闭, 如地层圈闭、岩性圈闭和低幅度构造圈闭。它们均是由于古构造运动、剥蚀、水动力变化以及成岩作用引起的, 包括地层上倾尖灭、透镜体、潜山、礁体以及裂缝等。随着油气勘探的进一步深化, 隐蔽圈闭在油气储量中所占位置日益重要。据统计, 至1985年止, 美国非构造油气藏的油气储量占总原始地质储量的42.7%采油量占总产量的44.8%。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 有一半的油藏都具有岩性遮挡特点, 背斜构造油气藏的面积占全盆地的14%;古比雪夫地区油气产量的一半来自非构造油气藏。加拿大阿尔伯达省, 隐蔽圈闭占65%, 帕宾那油田和天鹅山油田是主要的隐蔽油田, 地质储量分别为9. 7×108 t和5×108 t。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隐蔽圈闭的勘探研究日益加深, 90年代西部各油区相继发现了多种隐蔽油气藏, 特别是近年来陆相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和地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拓宽了隐蔽圈闭预测研究的新领域, 使国内寻找隐蔽油藏技术有了长足发展, 探明的隐蔽油气藏储量占到总储量的20%左右。例如:济阳坳陷, 隐蔽油藏储量占总储量的19.9%, 占产量的29%;南襄盆地岩性油气藏的储量占探明储量的82.5%;江汉盆地潜江组岩性油藏储量占总储量的29%;松辽盆地隐蔽油藏个数占2. 8%;陕甘宁盆地三叠一侏罗系油气类型的65%为地层和岩性圈闭;辽河盆地西部凹陷隐蔽油气藏储量占总地质储量的43%。从当前的发展趋势看, 隐蔽油气藏在已知圈闭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随着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 隐蔽油藏的数量还会大幅度提高。 1隐蔽圈闭识别技术的应用 隐蔽圈闭识别技术的应用, 首先要确定所研究的地区是否含有隐蔽圈闭的可能, 其判别方法有: 1) 根据工区总资源量和已知圈闭所评价的资源量来判断, 如果二者相差悬殊, 且又没有背斜或断块等圈闭供评价, 这时候就要考虑寻找隐蔽圈闭;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概述

摘要: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利用人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文章论述了现有得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原理,特征的优缺点,介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身份鉴别;人体生物特征;发展趋势 1. 引言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一大特征是个人身份的数字化和隐性化, 如何准确鉴定一个人的身份,保护信息安全是当今信息化时代必须解决得一个关键性社会问题。生物特征身份鉴别技术是身份鉴别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指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鉴别认证的技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包括采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征(如人脸、指纹、虹膜、静脉、视网膜进行的身份认证技术和利用后天形成的行为特征(如签名、笔迹、声音、步态进行的身份认证技术。与传统的身份鉴定手段相比,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身份鉴定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不会遗忘或丢失; (2防伪性能好,不易伪造或被盗; (3 “随身携带” ,随时随地可用。正是由于生物特征身份识别认证具有上述优点,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认证技术受到了各国的极大重视。 2.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目前, 常用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所用的生物特征有基于生理特征的如视网膜、人脸、指纹、虹膜,也有基于行为特征的如笔迹、声音等。下面就这些常见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进行讨论研究。 2.1. 视网膜识别人体的血管纹路也是具有独特性的,人的视网膜表面血管得图样可以利用光学方法透过人眼晶体来测定。用于生物识别的血管分布在神经视网膜周围,即视网膜四层细胞得最远处。如果视网膜不被损伤,从三岁起就会终身不变,如同虹膜识别技术一样,视网膜扫描可能具有最可靠,最值得信赖得生物识别技术,但它运用起来的难度较大。视网膜识别技术要求激光照射眼球的背面以获得视网膜特征得唯一性。视网膜技术的优点:视网膜是一种及其固定得生物特征,因为它是隐藏的,故而不易磨损,老化;非接触性得;视网膜是不可见得,不会被伪造。缺点是:视网膜技术未经过任何测试, 可能会给使用者带来健康的损坏。 2.2. 人脸识别人脸识别作为一种基于生理特征的身份认证技术,与目前广泛应用的以密码、 IC 卡为媒介的传统身份认证技术相比,具有不易伪造、不易窃取、不会遗忘的特点;而人脸识别与指纹、虹膜、掌纹识别等生理特

条形码自动识别技术

条形码自动识别技术 条形码自动识别技术2010-04-09 15:03条码本身不是一套系统,而是一 种十分有效的识别工具它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来支持成熟的管理系统。条码使 用能够逐渐地提高准确性和效率,节省开支并改进业务操作。 条码是由不同宽度的浅色和深色的部分(通常是条形)组成的图形,这些部 分代表数字、字母或标点符号。将由条与空代表的信息编码的方法被称作符号法。符号法有许多种。下面列举的是一些最常使用的符号法。 通用产品码(UPC码)和它在世界范围的相似物国际物品码(EAN码)在零售业被非常广泛地使用,它们正在工业和贸易领域中被广泛地接受。UPC/EAN码是 一种全数字的符号法(它只能表示数字)。 在工业、药物和政府应用中最浒的是39码,糨是一种字母与数字混合符号法,它具有自我检验功能,能够提供不同的长度和较高的信息安全性。它被一 些工斑马打印机业贸易组织所接受,包括汽车工业活动组织(AIAG)、保健工业 贸易通讯委员会(HIBCC)和美国国防部(DOD)。工业应用包括追踪生产过程、仓 库库存,还有识别影印领土这样的特别应用。作为一种字母与数字混合符号法,39码除有数字外,还能够支持大写字母并有一些标点符号。 与39码相比,128码是一种更便捷的符号法,糨能够代表整个ASCII字母 系列。它提供一种特殊的"双重密度"的全数字模式并有高信息安全性能。128 码正在逐渐代替39码。HIBCC和统一编码委员会(UCC)已接受一种特殊版本的128码(UCC/EAN-128)用来进行送货箱的标记。在ANSI的送货箱标记标准中也 承认UCC/EAN-128码。在需要将序号、批量号和其它有关信息输入到产品标签 上的应用中使用UCC/EAN-128码的趋势有进一步的发展。 两维码符号法正在跟进 两维码符号法是条码发展的下一步骤。它们比传统的条形码的密度高得多,所以能提供较高的信息完整程度。因为它们能够将更多的信息放入更小的面积内,所以它们为许多不同的应用所接受。

隐蔽油气藏研究的难点和前沿

第12卷第4期2005年10月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 Eart h Science Frontier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 Vol.12No.4Oct.2005 收稿日期:20050509;修回日期:200506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238059);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10419) 作者简介:郝 芳(1964—  ),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隐蔽油气藏研究的难点和前沿 郝 芳1,2, 邹华耀1, 方 勇1 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 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系,湖北武汉430074 HAO Fang 1,2, ZOU Hua 2yao 1, FAN G Yong 1 11Key L aboratory of H y d rocarbon A ccumulation of Minist ry of Education ,China Universit y of Pet roleum ,Bei j i ng 102249,China 21Depart ment of Oil and Gas Engineering ,Facult y of Eart h Resources ,China Uni versit y of Geosciences ,W uhan 430074,China HAO F ang ,Z OU H u a 2yao ,FANGYong.The diff iculties and frontiers of subtle oil/gas reservoir research.Ea rt h Science F ron 2tiers ,2005,12(4):4812488 Abstract :Subtle oil/gas reservoir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main exploration targets in China.As petroleum ex 2ploration goes into a more mature stage ,the search for subtle oil/gas reservoirs expands into areas with more complicated conditions.The accumul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petroleum in deeply buried subtle traps ,the structure of the unconformities in relation to subtle oil/gas reservoir distribution ,the reasons for the loss of petroleum in the former subtle traps ,and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adjusted subtle oil/gas reservoirs have become the difficulties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the f rontier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The existence of active source rocks and reservoir rocks with relatively high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in the deep part of basins is f undamen 2tal for petroleum accumulation in deeply buried subtle trap s.Advances made in recent years on the kinetic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n overpressured environments will improve our ability to predict the maturity and hy 2drocarbon potential of deeply buried ,overpressured source rocks.Several mechanisms causing abnormally high porosity in deeply buried sandstones may become the basis and principle for predrilling assessment of the quali 2ty of the reservoirs.The structure of unconformities ,especially the thickness and the sealing ability of paleo 2soil layers ,and the thickness and permeability of semi 2weathered rocks below the paleo 2soil layers are keys to the study of subtle oil/gas reservoirs associated with unconformities.In superimposed basins ,the formerly ac 2cumulated subtle reservoirs usually have undergone adjustments owing to the effects of multiple 2stage tectonic movements.The adjustments of former subtle reservoirs could lead to the occurrence of a series of genetically related oil layers with complicated oil/water or gas/water contacts.The stacking pattern of different tectonic movements is very important for predicting adjusted subtle oil/gas reservoirs.In the center part of the J unggar Basin ,for example ,the subtle oil/gas reservoirs have all the above attributes :having been deeply buried ;hav 2ing complicated unconformities ;and having undergone tectonic adjustments.Therefore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J unggar Basin may become a “natural lab ”for research on complicated subtle oil/gas reservoirs. K ey w ords :subtle oil/gas reservoirs ;deeply buried intervals ;structure of unconformities ;tectonic stacking ;adjustment of subtle oil/gas reservoirs 摘 要:隐蔽油气藏已成为中国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之一。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隐蔽油气藏勘探向复杂条件拓展,深层隐蔽油气藏发育与保存、不整合面结构与隐蔽油气藏分布、调整改造型隐蔽油气藏形成和保存机理成为隐蔽油气藏勘探和成藏机理研究的难点和前沿。深部存在活跃源岩和具有较高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