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词鉴赏之画面描绘题专练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诗词鉴赏之画面描绘题专练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诗词鉴赏之画面描绘题专练(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诗词鉴赏之画面描绘题专练教案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明确考试要求,了解何谓“描绘画面。”

2.掌握描绘诗句画面的方法。

3.试一试,结合练习提高诗句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描绘诗句画面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画是无字的诗,诗是无形的画;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每一首古诗都是一幅美的画卷。古诗词里有很多写景的句子,展现的画面之美令人心醉。读古诗,脑海里能描绘出形象鲜明的画面,能感知里面的色彩、声音、人物的情感,那才能说感受到了它的美,才能说踏入了欣赏它的门槛。描绘画面,对我们的想象能力、描述能力、审美能力都有要求。

二、真题再现

1.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描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画面。

3.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展现的画面。

4.诗歌的一二句刻画了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绘。

三、何谓描绘画面

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谓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自己的话,描绘某一句(联)所展现的画面。”

四、方法指导

(1)前提原则

写明句意——前提

忠于原诗——原则

(2)步骤

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例;

1.找出描写的全部景物:日夜春年

2.抓景物的特点或修饰词:海日残夜江春旧年

3.为景物加上修饰词(多为形容词),重新加以描述;

海日:海上刚升起的红日残夜:夜将近未尽之时

江春:江上的春景即新一年的景象旧年:旧的一年

4.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最后用顺畅优美的语言连缀成画面即可。

明确:在夜将近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面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将去,江面上已经呈现出新一年的景象。

五、小试牛刀

再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为例,同学们一起来试一试。

1.先找描写的全部景物:莺树燕泥

2.再找抓景物的特点或修饰词:早莺暖树新燕春泥

3.再为景物加上修饰词(多为形容词),重新加以描述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暖树:向阳的树

新燕:春时初来的燕子春泥:春天的泥粒

4.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5.最后用流畅(注意语序)优美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即可。(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还可以恰当的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

明确: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唱歌;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六、方法提炼

1.找全景物,加以修饰(写明句意)

2.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忠于原诗)

3.语言优美生动(恰当运用修辞)

七、学以致用

(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作者:韩愈(唐)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问: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明确: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的走进细看时,小草似乎又悄悄的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是什么颜色了。

(2)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用自己的话,描绘“带月荷锄归”展示的画面。

明确:如水的月色里,劳作了一天归来的诗人,肩上扛着还沾着泥土的锄头,走在长满杂草丛生的小路上,神情悠闲的慢慢朝家中走去。

八、当堂监测

秋词(其一)

唐代: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歌的三、四句刻画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

明确:在秋日的暖阳下,晴朗的天空,白云漂浮在开阔景色里,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飞到了云霄。

九、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学习如何描绘诗句画面这一问题,希望同学们能牢记答题方法,学以致用,能更好的领略诗歌的美。

诗词鉴赏之画面描绘题专练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诗词鉴赏之画面描绘题专练(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诗词鉴赏之画面描绘题专练教案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明确考试要求,了解何谓“描绘画面。” 2.掌握描绘诗句画面的方法。 3.试一试,结合练习提高诗句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描绘诗句画面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画是无字的诗,诗是无形的画;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每一首古诗都是一幅美的画卷。古诗词里有很多写景的句子,展现的画面之美令人心醉。读古诗,脑海里能描绘出形象鲜明的画面,能感知里面的色彩、声音、人物的情感,那才能说感受到了它的美,才能说踏入了欣赏它的门槛。描绘画面,对我们的想象能力、描述能力、审美能力都有要求。 二、真题再现 1.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描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画面。 3.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展现的画面。 4.诗歌的一二句刻画了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绘。 三、何谓描绘画面 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谓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自己的话,描绘某一句(联)所展现的画面。” 四、方法指导 (1)前提原则 写明句意——前提 忠于原诗——原则

(2)步骤 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例; 1.找出描写的全部景物:日夜春年 2.抓景物的特点或修饰词:海日残夜江春旧年 3.为景物加上修饰词(多为形容词),重新加以描述; 海日:海上刚升起的红日残夜:夜将近未尽之时 江春:江上的春景即新一年的景象旧年:旧的一年 4.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最后用顺畅优美的语言连缀成画面即可。 明确:在夜将近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面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将去,江面上已经呈现出新一年的景象。 五、小试牛刀 再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为例,同学们一起来试一试。 1.先找描写的全部景物:莺树燕泥 2.再找抓景物的特点或修饰词:早莺暖树新燕春泥 3.再为景物加上修饰词(多为形容词),重新加以描述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暖树:向阳的树 新燕:春时初来的燕子春泥:春天的泥粒 4.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5.最后用流畅(注意语序)优美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即可。(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还可以恰当的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 明确: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唱歌;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六、方法提炼 1.找全景物,加以修饰(写明句意) 2.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忠于原诗) 3.语言优美生动(恰当运用修辞)

诗词鉴赏之画面描绘题专练+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附解析】

七年级下册语文诗词鉴赏之画面描绘题专练 一、课内专练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烟笼寒水月笼沙”所展现的画面。 4.诗人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5.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线诗句所展示的画面。 6.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此时刚三十出头,正仕途得意,他触景生情,满是朝气和信心。B.这首登高抒怀之作,前两句写峰和塔之高,后两句写登塔的感想。C.“不畏”尽显诗人的勇气和决心,“浮云”在古诗中往往借代困难阻碍。D.后两句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样,都含蓄表现了诗人的远大抱负。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7.下列各项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B.诗的首联以劝说别人不要嫌弃农家腊酒浑的口吻,写农家在丰年殷勤待客的情谊。C.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D.尾联写诗人如果有“闲”时,哪怕拄着拐杖,也愿意“乘月”而来,再次拜访此地。8.请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画面。 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句“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10.阅读《游山西村》和《过故人庄》,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两首诗都交代了农家主人盛情待客的情况,《游山西村》诗中农家“_____”(填写原文诗句或短语),《过故人庄》诗中故人“_____”(填写原文诗句或短语)。主人尽其所有,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题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鉴赏 一、山中杂诗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2、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4、诗中说明了一个道理: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二、竹里馆 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 三、峨眉山月歌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3、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 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4、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友人的思 念之情。 四、春夜洛城闻笛 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感情的思想感情。 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 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 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 后的孤寂心情。 4、“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 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五、逢入京使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人教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题大全(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题荟萃 一、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四、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字的妙处。 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2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五、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个即给分) 3、“古人”指的是_____________ ,“来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 ;“独”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 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 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项综合全练(三)古代诗歌赏析(含答案)

专项综合全练(三) 古代诗歌赏析 一、(湖南长沙中考)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 ① 天末怀李白 杜甫 ②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③④ 文章憎命迭,膻魅喜人过。 ⑤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①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当时李白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天末:天边。②君子:指李白。③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④膻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⑤汨罗:屈原在汨罗江含冤投水自尽。 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古代一些物象常常被寄予特定的含义,例如“鸿雁几时到”中的“鸿雁”就因为有借雁足传信的说法,常常被用来借指书信。 B.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元素,本诗在“风” “水”物象前分别添加“凉” 和“秋”两字,形成意象,构建了共同的意境。 C.“知人”是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作者视李白为知己,首联在看似不经意的寒暄中表现出作者对李白的关切。 D.“论世”也是一种重要的鉴赏方法。作者在动乱年代与李白一起被流放,所以才由李白的遭遇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感慨万千。 E.诗歌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一“憎” 一“喜”的对比,主要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命运坎坷的无尽感叹。 2 .诗人为什么说“应共冤魂语”?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山东潍坊中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六 ② 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①此词大约作于作者知颍州时。②六幺:绿腰,曲调名。 1.上片中“逐•••’出"两字极为精妙。请任选一字,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 2.词的下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态?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答: 三、(浙江杭州中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题。 ① 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②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蚊蝶飞。 春暮西园 [明]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注]①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历四月农忙时节的情景。②蚊(jij蝶:蝴蝶。 1.范诗通过“梅子金黄•••’杏子肥•…“ :等词语,写出了江南农村初夏的景象;高诗中”—:三字,凸显了暮春季节的特点。 2.两首诗的后两句都运用了衬托手法,请作分析。 答: 四、(山东滨州中考)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题。 浣溪沙•春日即事 刘辰翁 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1.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展现的画面。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竹里馆 一等奖创新教案_1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竹里馆一等 奖创新教案 “独”中见高雅 ——《竹里馆》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竹里馆》选自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课外古诗词诵读,旁批注释和诗歌后附的楷体字赏析典雅、凝练,但是七年级的学生受审美水平限制,理解、领悟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搭桥梁。本节课即从“诗中有画”、“志趣高雅”的特质切入,设计诵读赏析课。 【教学目标】 1.读出古诗的韵味并背诵诗歌。 2.描绘诗歌的画面美。 3.理解诗人高雅的志趣。 【教学重点】 1.读出古诗的韵味并背诵诗歌。 2.描绘画面,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理解王维高雅的志趣。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学生课前演唱《苔》 师:“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孤独了300年的一首小诗,随着《经典咏流传》的震撼播映,感动了亿万观众。还记得梁老师为什么乌蒙山的孩子唱《苔》吗? (学生答) 师:是的,梁老师是借这首诗告诉孩子们不要小看自己,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是版图不可或缺的那一快,未来已打开,要努力绽放。 诗言志,这节课让我们要走进王维的世界,一起来感受他的高雅志趣。

诵读: 1、指名读准字音,生评价,批注拼音。 幽篁(huáng) 长啸(xiào) 2、指名读出鲜明的节奏,生评价。 3、推荐班级朗读优生有感情朗读。 (师评价:老师觉得吴彤用平和、舒缓的节奏,恬静的声音传递出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这得益于她自身喜爱阅读和朗诵,理解能力强,相信赏析完诗歌,我们每个同学都可以做到。) 三、品析: 一)观画面之美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被赞为“诗中有画”,这首诗更是代表作。 1、现在请同学闭上眼睛,一边听朗诵,一边一笔一笔勾勒诗中的景物和诗人的活动。(播放配乐朗诵) (指名提问) 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景物,请写在黑板上;同学们在诗中批注出来。 你的画面中诗人在干什么呢,也请写在黑板上,同学们在诗中用另外一种符号批注出来。 (生评价是否全面及黑板上书写是否正确) 请同学再次闭上眼睛,边听吟唱边身临其境地感受环境,揣摩诗人的心境。(播放童声演唱版《竹里馆》) (指名提问,生答。) 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诗中的画面。时间是2分钟。 (学生展示,师从遣词造句、描写方面、抒情句式等方面点评,以肯定为主。) 悟诗人志趣 《竹里馆》美在画面,美在意境。表面看来,用字造语平平无奇。但四句诗合起来,却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如何做到的呢?以同学们的作文经验,一定立意有关。比如:《陋室铭》中刘禹锡选择了“谈笑有鸿儒”、“调素琴、阅金经”、可见其高雅志趣。

画面描述(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古诗文专项复习(部编版)

古诗文阅读-----画面描述 考点:画面描述 知识梳理: 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此类型题能综合考查语言等的应用,一般与描写景物的句子有关,是古诗文考查的常见题型。 答题思路: 1 抓住主要意象。句中的意象一般是名词,找到并一一列出来。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意象为:山、水、柳、花。 2 根据意象解读句意。将这些意象联系起来,诗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描绘时要注意紧抓句中与这些意象相关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围绕其特点进行描绘。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意象山、水的特点是“重”“复”(重重叠叠),意象柳的特点是“暗”(颜色深绿),意象花的特点是“明”(花色红艳),可描绘为:一座座山重峦叠嶂,一道道水迂回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时,忽然看见柳色深绿,花色红艳,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此题易错点:“柳暗花明”没有描绘出相对应的画面,比如“出现了柳暗花明的村庄”,出现了直接引用的现象。 3 合理发挥联想与想象。描述画面时尽量不要直译,要在解读句意的基础上,展开适当的联想与想象。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生动形象。我们还可以把古诗文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如:“阴阳割昏晓”描绘画面为: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山的南面阳光灿烂,山的北面幽暗昏黑。在解读句意子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但联想和想象的内容不能和原句或原文相违背。还有我们在平时的古诗文学习中,要有意识地调动自己地全部感受,去看、听、触、嗅每一首诗歌。 答题格式: “×××”句描写了······的景色/描绘了一幅······的美景/展现了·······的景色。 难点: 1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不要直接引用。 2 要抓住景物特征,用优美的语言再现诗歌意境。 3 有时要概括画面意境的特点(萧瑟凄凉、幽静淡然、生机勃勃等)或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②度深松。 青山霁③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①精舍:寺庙,这里指柏林寺。②微径:指小路。③霁:雨停天晴。(1)发挥想象,描绘“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的优美意境。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1)持续多日的大雨停了,天空迅速放晴,青山上还浮着轻云,云下的四五座山峰就像画出来的那样美丽。 (2)这首诗中,作者寻钟声穷尽“深松”,到达柏林寺,眼前豁然开朗,并见到了雨后美不胜收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无比惊奇、愉悦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发挥想象具体描绘诗境。“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的意思是:雨后初晴,山色青翠,白云悠悠飘荡;眺望西南,四五青峰,更加郁郁葱葱,犹若刚刚画成。描绘诗境时要抓住雨后景物的特点,明确写了雨后的山、烟雾笼罩的山。 (2)从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和诗人的行踪可以看出“望者”内心的愉悦,“雨后初霁”可谓“惊喜”。 故答案为:⑴持续多日的大雨停了,天空迅速放晴,青山上还浮着轻云,云下的四五座山峰就像画出来的那样美丽; ⑵这首诗中,作者寻钟声穷尽“深松”,到达柏林寺,眼前豁然开朗,并见到了雨后美不胜收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无比惊奇、愉悦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⑵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具体要做到:通读全诗,把握大意,理解情感。 2.选出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A. 首句紧扣诗题,点明地点。“千寻”二字极言其高,其意为在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的高塔。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词曲鉴赏 知识梳理与练习题精编(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词曲鉴赏知识梳理与练习题精编 (九)木兰诗 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两句运用对偶和互文的手法,表现了战争的频繁、激烈、残酷和持久。 2.用自己的话描述“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所呈现的画面。 【示例】在夜晚,凛冽的北风呼呼作响,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撒下来,映照着战士们身上冰冷的铠甲。 3.本诗写木兰代父从军后的征战生活,为什么只用了短短的六句话? 因为主题和人物塑造的需要,本诗不在于表现木兰驰骋沙场、杀敌立功的英勇,而重在表现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不慕荣利,热爱家乡、亲人的性格特点。 4.“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放弃功名,尽快回归故里,与家人团聚。 5.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 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同时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品质。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写边塞军营的生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 【解析】C.此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写的是将士们拼死作战,多年后归来的情景,“百”和“十”都是虚指。 (十)登幽州台歌 1.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悲凉之感。 2.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3.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情感: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从主题角度看,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以及寂寞苦闷的情怀。 B.从艺术表现角度看,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远眺,

新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咏菊 唐·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①诗歌一、二两句刻画了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绘。 ②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①寒夜过后,初霜轻轻地附着在屋瓦上,芭蕉叶断,枯败的荷叶倾倒在水面的一幅萧条残败的深秋景象。 ②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霜降之时,芭蕉新折荷叶残败反衬菊花的清绝耐寒,表达了作者对凌寒不屈的品质的赞美。 【解析】【分析】①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再找出这些景物的修饰语,加上修饰语将这些景物重新描述,最后运用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此题一定要把萧条残败的深秋景象描绘出来。 ②运用反衬手法,夜里寒霜袭来,本来就残破的芭蕉和和残荷看起来更加不堪。只有篱笆边的菊花,金黄色的花朵在清晨的阳光下看起来更加艳丽。用霜降之时的芭蕉新折和荷叶的残败来反衬东篱菊的清绝耐寒。由此赞赏菊花凌寒的品格,也是借咏菊之耐寒傲冷逸清香亮霜景,自况言志:人在逆境当中就应该像菊花一样,不畏严寒、不怕艰苦,耐得住苦难和风霜。 故答案为:①寒夜过后,初霜轻轻地附着在屋瓦上,芭蕉叶断,枯败的荷叶倾倒在水面的一幅萧条残败的深秋景象。 ②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霜降之时,芭蕉新折荷叶残败反衬菊花的清绝耐寒,表达了作者对凌寒不屈的品质的赞美。 【点评】①描绘诗句所描写的画面。答此类题的前提是正确理解诗词,关键是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原诗词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意境。 ②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其对抒发思想感情的意义。通读全诗,明确反衬手法的具体运用,结合诗歌内容的理解,体会感情。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霁夜① (北宋·孔平仲②) 寂历③帘栊④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⑤。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明朝准拟南轩⑥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释】①霁:雨雪停止,天放晴。霁夜:雨过天晴之夜。②孔平仲:北宋诗人,新喻(今江西新余县)人,生卒年不详。治平二年(1065)举进士,曾任秘书丞、集贤校理,又提点江浙铸钱、京西刑狱。③寂历:寂静,疏落的样子,冷清。④帘栊:窗帘和窗牖。⑤戍墙铃:城墙上守城兵士播响的铃铛。⑥南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屋。

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各题。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句“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中的叠字在写景中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人“未眠”的原因。 【答案】(1)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2)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解析】【分析】(1)根据“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可想到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出作者内心漂泊异乡的凄苦心情。 (2)首联,“孤”含有孤寂之意,奠定全诗感情基调。“落帆”“停舫”意为黄昏时分船要泊岸停靠,暗含远离故乡之意;颔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交代停泊的原因,也写出羁旅奔波的艰辛。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以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内心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的心情。颈联,描写停舟靠岸后放眼所见景象。“人归”“雁下”写日落黄昏,是人回家鸟回巢的时刻,反观自身却是孤身一人,流落天涯,有家不能回,借人归雁下表达作者客居异乡的凄苦惆怅;尾联“独夜”“听钟”“未眠”,写出羁旅在外乡思客愁之深。 故答案为:⑴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⑵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语言的分析和理解。考生要懂得诗歌的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教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注意对关键语句的分析。 2.古诗阅读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喜风。 木兰花

期末诗歌鉴赏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附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诗歌鉴赏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下列选项中,对这两首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横跨齐鲁两地,青色峰峦连绵不断,借此烘托泰山的形象。B.“造化钟神秀”的意思是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都集中于泰山,可谓匠心独具。 C.“荡胸生曾云”写的是虚景,作者借云雾缭绕的想象,抒发对山野生活的向往。 D.“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具有了动态美,可谓别出心裁。2.“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堪称唐朝诗坛最明亮的“双子星”。李白的《望天门山》,先写天门山被江水从中间隔断,再以“____________①”一句描绘江水奔腾回旋之状;杜甫的《望岳》,则以“阴阳割昏晓”来凸显泰山之_______②,而 “___________③”一句最能表现诗人极力想要将山间景色收入眼底的心情。两首诗都围绕诗题中的“④________”字着笔,借自然雄奇壮丽的景色,抒发了青年诗人们的豪情壮志。 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乙】 碛中作①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②,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注释]①诗是岑参赴安西途中经过大沙漠时所作。砖:沙漠。②天;形容极西的地方。3.甲诗中的“不干”用得巧妙,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4.甲乙两诗都写于诗人第一次从军西征时,请概括两首诗表现的主题。 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5.全诗围绕一个“_______”字展开,按__________(顺序)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表现了诗人的_______________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景中,留恋村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不但准确生动地描绘了美景,又寓有发人深省的哲理,请你从景和理的角度对这一名句做简要赏析。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8.结合对本诗的理解,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9.请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绘“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所展现的画面。 10.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1. 【甲】望岳 杜甫【乙】江汉 杜甫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词鉴赏专项复习练习题

课外古诗词专项练习 《竹里馆》(王维) 1、诗中诗人“独坐”、“弹琴”、“长啸”可以看到一个内心 的诗人。 2、诗中用拟人的手法表现诗人并不感到孤独的句子是,诗中的 “相照”照应了一词。 3、本诗创设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4、诗中最显著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5、本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1、诗中用夸张的手法衬托笛声的动人和夜的宁静的句子 是, 由笛声引发诗人无尽的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2、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 4、请欣赏“散入春风满洛城”。 《逢入京使》(岑参) 1、诗中的“龙钟”的意思是;“传语”是指 “凭”的意思是。 2、“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形? 3、诗歌中作者的心情是复杂的,请解析。 4、析“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5、本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晚春》(韩愈) 1、本诗的作者是的,他是之一。 2、解释词语的意思。 杨花:才思:惟解: 3、诗中点明的季节是;诗人用的修辞从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 4、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怎样的人生态度?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1、诗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中的“古人、来者”指什么?此句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请描绘“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画面。 3、诗人登楼远眺,站在幽州台上,想到了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请赏析“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5、本诗作者抒情的句子是哪两句?属于哪种抒情方式?本诗的语言风格具 有怎样特点? 《望岳》(杜甫)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造化:钟:割; 阴:阳:眦:会当:凌:曾: 2、诗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中,“钟”、“割”字好在哪里?(请从用字的角度赏析词句) 3、远望泰山绵延、高大的句子是,近望泰山秀丽、高峻的句子是;给人启示的千古名句是。 4、诗句给人怎样的人生哲理? 《登飞来峰》(王安石) 1、诗歌的作者是(朝代)的家、家、家,也是。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与杜甫《望岳》中的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3、诗中的“浮云”指什么?“最高层”的含义是什么?“不畏”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4、、“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揭示了怎样的哲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游山西村》(陆游) 1、解释词语的意思。 豚:乘月:无时:闲: 2、描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画面。 3、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哪句?它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古诗词鉴赏。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________的景象,全诗传达出诗人________的心境。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诗中“独”字的妙处。 【答案】(1)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描绘了夜深人静,诗人月下独坐,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2)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独坐幽篁里”,这句话的意思是: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把握,首先明确诗歌内容,找出诗句中包含的意象,体会表达的作者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结合诗句内容,明确句意,揣摩写出的内容。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表达的感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第四句诗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 (2)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诗优美的意境。 【答案】(1)不能。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2)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直到半夜诗人也没有等到他约请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后课外诗词四首 《泊秦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能背诵、默写本诗。 2.学习诗歌中互文、用典等创作手法 3.体会理解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全诗。 难点:理解互文、用典手法和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彭波语文工作室,私人微信:pengbo1227A)【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视频欣赏]观看《金陵十三钗》中的评谈《秦淮景》。(《秦淮景》由江南民间小调《无锡景》改编而来,歌词提到了瞻园、提到了白鹭洲,描写了金陵十里秦淮的繁华景象。) 导入语:听过这段苏州评弹《秦淮景》你对秦淮有着怎样的认识呢? 过渡语:秦淮的繁华,金陵的古韵都在这条河上缓缓流淌,从六朝一直到唐朝。河两岸酒家林立,歌声不断,是赏玩的好地方。 介绍秦淮: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导入语:今天我们读一首杜牧的诗,他笔下的秦淮是怎样的情景。 (彭波语文工作室,私人微信:pengbo1227A) 二.关于作者 (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杜牧,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太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中书舍人等职。以济世之才自负。其诗多讽谕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有《樊川文集》。较为人熟知的作品有:《江南春》《山行》《赤壁》《清明》《阿房

宫赋》 过渡语: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 (彭波语文工作室,私人微信:pengbo1227A) 三.诵读感知 [教师范读]听范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学生活动]⑴自主朗读(提醒批注拼音、节奏)。⑵学生对读。 ⑶抽查朗读,学生点评。⑷教师范读。 读出节奏,注意停顿。(按音节停顿或按意义停顿)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学生活动]听视频诵读,学生跟读。 (彭波语文工作室,私人微信:pengbo1227A) 四.疏通诗意,体会情感 [过渡语]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用你自己的语言和大家分享一下这首词。 泊秦淮① 文|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②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③。 【教材注释】 ①选自《樊川诗集注》。秦淮,即秦淮河,长江下游支流,相传是秦时为疏通淮水开凿。秦淮河流经的南京夫子庙一带,在六朝时十分繁华。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②[商女]歌女。(彭波语文工作室,私人微信:pengbo1227A) ③[后庭花]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亡国之群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译】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

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七年级上、下册 古诗词鉴赏 逐课练习题精编(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七年级上、下册古诗词鉴赏逐课练习题精编 七年级上册 (一)观沧海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苍茫动荡,惊涛拍岸,吞吐日月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开阔的胸怀)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2.请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沧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请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描绘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概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解析】C.诗中描写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了苍凉壮阔的意境,并无悲凉伤感。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首句写景,既点明了季节是暮春,又寓情于景,将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等感情融入其

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次句紧扣诗题,将题目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其中“过”字凸显了诗人对好友旅途艰辛、被贬地荒凉的同情。 2.首句中描绘了哪些意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描绘了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诗人通过描绘南国暮春的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3.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比喻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希望它把自己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示例二】运用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有情有义的信使(借景抒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更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示例三】情景交融,把明月之景与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诗人听到好朋友王昌龄被贬谪(左迁)到荒远的龙标的消息,遥对着朋友所在的方向,写下了这首诗。 B.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传递着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全诗就事写景,借景抒情,特别是运用奇特的想象直抒胸臆,十分恰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从而使这首诗成为友情诗中的名篇。 【解析】B.“杨花”给人飘忽不定的感觉,“子规”啼叫声近似“不如归去”,二者传达出伤感的气氛,而不是使人赏心悦目。 (三)次北固山下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泊秦淮》《贾生》(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泊秦淮》《贾生》(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泊秦淮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近体诗的相关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大意,学习诗歌情景交融、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3.体会诗人对统治阶级的不满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歌大意。 2.体会诗人对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的不满以及忧国忧民之情。 教学难点: 1.了解近体诗的相关常识。 2.学习诗歌情景交融、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条河,它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从东水关至西水关的沿河两岸,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六朝之后更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河岸有夫子庙,也有舞榭歌台,儒学鼎盛,文人荟萃,商女云集。历史上,它曾有过许多个名字,直至唐宣宗大中二年,诗人杜牧途径此处,写下一首著名的诗歌《泊秦淮》,从此它的名声响彻大江南北,人人都称它为——秦淮河。 助读资料1: 秦淮河穿南京城而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梨花似雪柳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秦淮自古就是销金窟,繁华地。“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著名的诗歌《泊秦淮》。 二、揭示目标 1.了解作者及近体诗的相关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大意,学习诗歌情景交融、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3.体会诗人对统治阶级的不满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三、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文学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诗文多指陈及讽喻时政之作。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和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代表作品有《泊秦淮》《阿房宫赋》等。 助读资料2: 杜牧出自官宦世家,自从西汉以来,京兆杜氏就是名门望族。唐朝更有大名鼎鼎的贤相杜如晦,而杜牧的爷爷——杜佑也是官至宰相。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写过著名的史书《通典》。杜牧的父亲杜从郁,也是大官。这样的出身,使杜牧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精通历史,关心军事,才华横溢,十多岁开始研习兵法,写过13篇《孙子》注解,给当朝宰相上过《平虏策》并被采用。23岁写了非常著名的《阿房宫赋》。26岁考中进士。同时,出生于官宦世家让他对政治有相当的敏感性。 所以杜牧的咏史抒怀诗写得特别好。 四、朗读诗歌 1.听范读 2.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泊(bó)秦淮 杜牧 烟笼(lǒng)/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了解文体 助读资料3: 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平仄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