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黎平侗族文化来源之一

黎平侗族文化来源之一

黎平侗族文化来源之一
黎平侗族文化来源之一

黎平侗族文化来源之一

侗族是我国南方一个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人口约290多万,主要分布在桂北、黔东、湘西、鄂西地区,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包括9个州、市和40个县、市、区。这里为云贵高原的边缘地带,属大丘陵地貌,地势高峻,溪流纵横,山峦连绵,森林密布。黎平是我国最大的侗族县和侗族文化中心,也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和贵州省3个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之一,面积4441平方公里,2000年共有侗族人口3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占全国侗族总人口的11.5%。本文以贵州黎平县为例,对侗族文化旅游资源特征和开发现状进行分析,并对今后的开发思路和对策进行探讨。

黎平侗族文化旅游资源特征分析民族文化指的是在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反映文化内涵的具体物质特征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是开展文化旅游的资源基础。民族文化的范畴十分广泛,就旅游业来说,主要有民族历史、民族建筑、民族文学艺术、民族工艺、民族习俗以及与此相关的传统节日庆典活动等。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源于百越的西瓯和骆越支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侗族人民以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了深厚的基础。黎平侗族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民风古朴浓郁,是中国侗族文化的中心,有着“侗都黎平”之美誉。这里是侗族女神“萨”的诞生和取义成仁之地,是侗族大歌的主要发祥地、侗戏的原生地和侗族建筑的集聚地,民族节庆活动众多,各种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谚语在民间广为流传。民俗风情文化。民俗风情是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文化风貌和心理素质的积淀,也是民族特色最直接、最真实的表现。侗族在衣着、饮食、节庆、礼仪、婚恋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殊传统、喜好和禁忌。侗族服饰多以紫色为底,无论男女极有特色,多彩多姿,花团锦簇,有高贵华丽的盛装,也有风姿绰约的简装,侗族服饰上由巧手经年累月描绘、制作的图案、绣片、银饰,更是令人赞不绝口,爱不释手。侗族长期以来形成以群体交流为主体的恋爱习俗主张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年轻人往往通过唱歌、跳舞等方式来传达情意,喜结良缘。侗族传统节日聚会很多,几乎每月都有,如侗年、花炮节、歌会、斗牛节、玩山节、芦笙会、粽粑节、茶歌节等。每逢节日,方圆数十里的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成群结队地赶来参加,人们通过唱歌、跳舞、演戏及走亲访友等一系列的娱乐社交活动,融入民族整体之中。侗族在历史上虽没有自己的文字,但他们通过习俗,传承了自己的歌、舞、乐、祭祀、庆典等民俗风情,保存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侗族建筑文化。侗族建筑多以青色为基本色,以石头、木材为主要材料,屋顶多覆青瓦或涂青色。侗族村寨从选址、布局、造型、尺寸、构造、装饰等,无不出自侗族文化的根基。侗族村寨多依山傍水,负阴抱阳,藏风聚气,遵循“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力图体现人与自然协调、互补、和谐的关系。每个村寨都有风雨桥、鼓楼、戏台等公共建筑,是侗族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堪称“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风雨桥(也叫花桥)是侗寨的第一标志,既是侗乡的交通枢纽,又是侗家的文化纽带,是侗族人迎宾接客、迎来送往的重要场所。风雨桥除桥墩用青条石外,其余全为木结构,坚固耐用,可延续二、三百年不坏。桥身不用粉饰,显露材料本色,淡雅大方,与侗族淳朴民风浑然一体。鼓楼是侗民聚众集会和娱乐的场所,它以挺拔的身姿、轻灵的飞檐、严整的结构、精美的雕饰,展示了侗族建筑艺术的特有风格。鼓楼结构独特,榫孔层叠交错,不用一钉一铆,且衔面无隙多以五至十一层为序,重檐为四方形或八方形,呈宝塔状直耸于空,雄伟壮观。

侗民爱看戏,每寨中必有戏台,戏台与鼓楼多按轴线布置于鼓楼广场两端,成对称布局。周围是侗族群众居住的吊脚楼它们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形成独具一格的建筑艺术群。黎平作为我国侗族文化之乡,保留着许多古朴纯正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建筑,它们遍布全县各地。如全国630座鼓楼中,有320座分布在黎平;全国500座风雨桥中,有290座位于黎平。其中,肇兴是全国最大最古老的侗寨,有“侗乡第一寨”和“鼓楼艺术之乡”的美誉,居住着4000多人,

已有近年历史,共有5座鼓楼、5座花桥、座戏台和数百座民居,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与民族风情于一体,蜚声海内外。

侗族文学艺术。从旅游吸引物的内涵和影响来看,文学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侗族文学有自己独特的样式,这在侗族的民间文学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如“耶”、款词、白话、侗戏等都是侗族特有的文学艺术品种。歌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侗族人认为“饭养身、歌养心”,在生活中许多场合都唱歌,从而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歌种,如大歌、情歌、酒歌、山歌、伴嫁歌、拦路歌、踩堂歌等。其中最具盛名的是大歌,它是一种无伴奏无指挥多声部合唱歌曲,一领众和,分高低声部合唱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范畴。侗族大歌优美动听,气势宏大,风格独特,其“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是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的,被欧洲音乐界誉为“音乐的清泉”。黎平县侗族大歌艺术团曾赴德国、法国、英国、比利时、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演出,并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和青年歌手大奖赛,在国内外产生很大的反响,成功地展现了侗族文化的魅力。

黎平侗族文化旅游开发现状与问题黎平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资源优势但是受区位和交通条件的制约而起步较晚。近年来,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2000年,黎平县委、政府提出把“旅游兴县”作为重点来抓确立了“以旅游产业为主导,以侗族文化为龙头,以专业化国际旅游城市为平台的侗乡文化之都”整体发展战略,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同时,举办各种文化艺术节、研讨会和庆典活动,如中国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侗族大歌”国际研讨会、侗族稻作与祭祀文化国际研讨会、黔东南自治州民歌大赛等重大活动,加快了旅游业的发展速度。黎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提高,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全球“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10个圣地之一,肇兴侗寨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评为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

侗族的风俗习惯

侗族的风俗习惯 “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 现有人口2514014,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的黔东、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县。侗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特产糯谷,以香禾糯最享盛名。 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后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原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侗文。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侗族地区一向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侗族诗歌韵律严谨,题材多样,尤以多声部无伴奏的侗族大歌为传统文化最精粹的部分,在文学和音乐方面都有极珍贵的价值。 侗族擅长建筑。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

筑艺术具有代表性。侗锦、侗布、挑花、刺绣以及银饰工艺品等,都充分表现了侗族多彩多姿的传统文化特色。 侗寨一般建在依山傍水之处,风光绮丽,寨前有“多金”(寨门),一来装点宅寨,二来抵御外患。寨内有禾堂,是议串、娱乐和晒物的地方。寨前寨后,古木参天,名叫风水树。周围棕榈成排,竹林掩映,花木点缀。寨内的房屋,保留着木楼式的民族建筑特色。吊脚楼,开口屋,或三柱两瓜,或五柱五瓜,四扇六扇不等。屋的高度,按照侗族的规矩,“要想发,不离八’’,或1.88丈,或l.68丈……杉、松为柱,杂木为枋,不用一铁一钉,全由卯榫嵌合。附属建筑的配置,有“屋后有仓不吉利,屋前有圈不安宁”的忌讳,畜圈设在吊脚楼下或厢房一侧,仓屋建于屋前或楼上。正屋前有槽门,进门为堂屋,是迎宾摆席的地方。后间置火炉,四季不断烟火。火炉三方摆木团,保留着“坐皆蹲踞”的古习。两旁是住房。村寨布局和谐统一,房屋样式美观适用,体现了侗民族的审美观念和高超的建筑艺术。 侗家的饮食,主食以大米为主,以麦类、薯类、玉米、小米为辅。炊具简单而适用,一般是在火炉上放个三角撑架,用鼎罐烧饭,用铁锅炒菜、炖菜。上山做工,用瓜葫芦 装甜酒,竹筒注泉水,篾饭盒带饭或

黎平县人民政府网:2014年黎平县事业单位招聘144人

黎平县人民政府网:2014年黎平县事业单位招聘144人2014公共基础知识题库 | 2014年事业单位考试试题 一、招聘对象及条件 (一)招聘对象: 1.应、往届大、中专(中师)及以上学历未就业毕业生、机关(参公)事业单位工勤编制人员、企业单位在职人员,部分岗位学历放宽至技校、职高、高中及初中(具体招聘岗位及学历等条件以《岗位一览表》(附件1)为准),中专(中师)学历报考者仅限2014年4月22日前系黔东南州户籍或黔东南州生源; 2.部分岗位仅定向招聘由省级及以上机关统一选派现仍在黎平县服务(含在黎平县服务期已满并取得服务证的人员)的“三支一扶”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人员(以上四类人员统称“基层服务项目人员”),其中:“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人员报考截止2014年5月12日前服务期满一届及以上; 3.部分岗位仅定向招聘担任黎平县村(农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或村(农村社区)委会主任、副主任,且截止2014年5月12日及以前必须任职满一届及以上; 4.部分岗位仅定向招聘驻黔东南州部队的随军家属(随军家属须具有中专(中师)学历及以上)和截止2014年4月22日前黔东南州户籍或黔东南州兵源的退役大学生士兵; 5.部分岗位仅定向招聘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少数民族乡土医师,年龄为40岁及以下(少数民族乡镇主体少数民族语言交流测试占考试总成绩的10%)。 (二)招聘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作风正派,有事业心,服从组织分配;

侗族文化资料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 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 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 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 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少数民族之侗族小资料 一、全国侗族分布 我国的侗族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靖县、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等县。根据20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879974。秦、汉时期,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聚居着许多部落,统称之为“骆越”(“百越”的一支)。每个氏族或村寨,皆由“长老”或“乡老”主持事务,用习惯法维护社会秩序。“合款”分大小。“小款”由若干毗邻村寨组成;“大款”由若干“小款”联合。“小款首”由寨内公推,“大款首”由“小款首”商定。共同议定的“款约”必须遵守,款民大会是最高权力组织,凡成年男子均须参加,共议款内事宜。这种组织一直保存到清朝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 二、全国各地侗族自治县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8月19日,广西龙胜县侗族人民和壮、瑶、苗等兄弟民族建立了龙胜各族自治县。1952年12月3日建立了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1954年5月7日建立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1956年7日23日建立了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同年12月5日建立了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1984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

贵州黎平侗族鼓楼简介

贵州黎平侗族鼓楼文化 ……………闻名全国的文化遗产

追朔鼓楼的起源,也许要追究越僚人的?巢居?。关于中国南方古代民族的巢居,古文献中亦多有记载。张华的《博物志》中有?南越巢居?。《魏书》中有僚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 名曰‘干栏’?。不过,巢居只是还未完全开化的民族简陋的住屋而已,它肯定不是鼓楼,但从起源上看,所有干栏式木构建筑都同巢居有渊源关系,鼓楼当然也不例外。 从外观上来看,侗族鼓楼是一种极富有视觉效果的建筑。一座建好的鼓楼,楼顶是连串葫芦形的顶尖,直刺苍穹,犹如塔尖一样。中部是层层叠楼,形如宝塔的楼身。楼檐一般为六角、八角、四角,六角的俗称?六面倒水?,每一分水的突出部分都有翘角,它的重檐层层叠叠,从上而下,一层比一层大。鼓楼底部,多是正方形,四周有宽大结实的长凳,供人歇坐。中间是一个或方或圆的大火塘。从基本的轮廓和整体的形式上来说,鼓楼的形态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大体上在不脱离杉树原型的基础上揉合汉族密檐多层佛塔的造型,形成下大上小的楼塔形。鼓楼形态的第二个特征是它的高密度重檐叠加的楼体塔身。这是侗族鼓楼同汉族的重檐楼塔明显不同的地方。鼓楼形态的第三个特征是侗族的鼓楼在重檐数上皆为单数。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达21层。这是由于侗族把奇数视之为吉祥之数。 四角鼓楼

六角鼓楼 八角鼓楼 作为一种高度形式化了的文化物象,侗族鼓楼有构成这种外观图景效果的图像来源。鼓楼的最底一层,也就是鼓楼真正的实用性的这一部分,是一个大堂的形式。这是鼓楼的最基础的部分,成熟时期的鼓楼仍然把这个建筑形式保持下来。鼓楼的中间部分,即除掉鼓楼底层和楼阁塔顶,直接来源于侗族干栏式民居的形 象。无论是从低处往山坡高处看,还是从山坡上由高处往下看, 侗族寨子中层层叠叠的灰瓦屋顶都是最醒目的。这种效果无疑给 鼓楼的建筑师们一种取像构楼的灵感。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论文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侗族文化在服饰、建筑、音乐等方面极具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 中的一块瑰宝。然而,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经济条件制约、民族文化教育缺失、政府职能定位偏差等方面影响,近年来侗族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传承与 发展侗族文化需要从合理对待外来文化、大力发展地方经济、重视民族文化教育、反思政府职能定位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侗族;文化传承;文化发展 一、侗族文化的特征及其文化意义分析 (1)服饰文化 侗族女性的服饰千姿百态,或款式不同,或装饰部位不同,或 图案和工艺不同,或色彩和发型、头帕不同,她们平时穿着便装, 讲求实用,盛装时注重装饰审美,朴素与华贵相得益彰。根据整个 侗族妇女服装特点,可将侗族服装分为三种款式,即:紧束型裙装、宽松型裙装和裤装。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侗族的马尾背扇堪称一流绣品,其造型古老、绣工精制,图案严谨,色彩富丽,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聪慧和高超技艺。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 侗族服饰是农耕文化的再现。侗族是古越人的后裔,古越人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侗族服饰上有许多纹样图案,主要有谷粒纹、桂花纹、花瓣纹、田螺纹、水车花等纹样,这与农耕经济有着直接的联系。 侗族服饰是侗族族徽标志之一。鼓楼与服饰是侗族的两大族徽标志,有侗寨就有鼓楼,其标志特征十分明显。而服饰作为侗族的族徽标志主要是它凝聚着侗族人的精神,增强民族内部团结、统一和为集体生存而拼搏的战斗力。它是区别异族的标志,是本族相互认同的旗帜和联系整体的纽带。正是这种“族徽”作用而产生的审美原则,使侗族内部的“佬、坦、纹”三大支系在民族意识、民族文化上基本相同。 侗族服饰中的崇拜意蕴。侗族相信万物有灵。在侗族人心目中,凡龙凤花鸟、山川河流、古树巨石、桥梁水井等都能“显灵”,能驱邪除害,是人们的崇拜对象,认为穿上附有这些图案的衣物,以祈求平安无灾,得到神灵的庇护和保佑。反映到服饰上,就有许多与图腾崇拜有关的服饰纹样。谷粒纹与谷种有关,侗族的“尝新节”习俗就是谷种崇拜的反映;鱼骨纹、三角纹、菱形纹来源于鱼图腾;水波纹、

我的家乡黎平_高一作文

我的家乡黎平 黎平是我的家乡,它地处湘、黔、桂三省结合部,是黔东南东部一个新兴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县。 黎平县具有古朴的民俗风情和浓郁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2009年9月30日,被喻为“天赖之音”的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侗族人民的骄傲和自豪,是对我们侗族文化的传播和继承的充分肯定,侗族人民历来都视歌为宝,“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合唱的侗族大歌,曾被国外音乐界权威人士称为“东方闪光的清泉音乐”,尤如“天赖之音”,让人如痴如醉。 黎平是革命老区,1934年12月红军长征经过黎平,并在黎平城关的翘街召开了著名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这次会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是遵义会议的前奏,是红军走向胜利的一次会议,因此,“黎平会议”会址和红军纪念馆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黎平的山川秀丽,风景优美,山青水秀,自然风光绚丽多彩,气候宜人。位于黎平城南的南泉山,层峦叠嶂,古树参天,有寺、殿、阁、亭等建筑,山上还有清凉甘甜的龙嘴泉水,是享有盛名的佛教名山,身入其景,就会使人心旷神怡,心情舒畅,尤如进入仙境一般。 黎平天生桥是目前发现的举世无双的最大的天然石拱桥,该

桥巧夺天功,堪称世界之最,它有奇峰、峡谷、溶洞之美景,不仅是黎平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国和世界的宝贵遗产;鼓楼和花桥是黎平侗族村寨的标志,它是侗族古建筑和我国木制建筑史上的精华。侗族鼓楼,结构独特,层叠交错,不用一钉一铆,且衔而无隙,蔚为壮观,堪称建筑艺术之瑰宝。地坪风雨桥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单位。黎平肇兴侗寨具有“侗乡第一寨”之美誉。肇兴鼓楼群最为著名,在全国侗寨中绝无仅有,被誉为“鼓楼之乡”。这些绝妙的建筑,再现了侗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肇兴这个美丽的侗寨,2009年被评为全国最美的乡村之一,它吸引了很多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国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黎平侗乡的交通四通达,黎平飞机场的建成和黎平至广西、黎平至凯里、贵阳的高速公路,以及黎平至湖南的油路都已通车,听大人们说高速铁路也要修过黎平,这样,我们黎平的交通更方便了,既方便了外地游客前来黎平旅游观光,又给黎平人民通往外界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旅游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建设家乡,使我们的家乡更加美好,是每一个黎平人应尽的责任。我们现在还小,大的建设我们还做不了,我们就从小事做起,从保护环境,爱护花草,遵纪守法,讲究公共道德做起,做一个好公民。重要的是要好好学习,增加知识,长大了为建设家乡做出自己的贡献。黎平县城关第一小学五年级(3)班石

浅谈国家文化安全与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浅谈国家文化安全与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2014-09-15 15:38:33)转载▼标签:文化 ----以侗族传统节日文化为例 (已经刊载2014年4期鼓楼) 【摘要】侗族传统节日文化是侗族文化的核心之一,它起着凝聚侗族精神,保存民族记忆,维系民族情感的作用。但随着“全球化”进程,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和冲击,正面临被遗忘和淡化的危险,威胁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所以,在国家文化安全背景下,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加强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文化安全侗族节日保护对策 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绵延不绝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特质的侗族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世界文化多样性中的一朵奇葩。但在当前全球化深度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着诸多的文化安全问题,自然,我们的侗族传统文化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如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流失,被同化、异化,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侗族传统节日文化是侗族文化的核心之一,它起着凝聚侗族精神,保存民族记忆,维系民族情感的作用。一旦蜕化、流失。其结果是,瓦解侗民族的文化认同基础,消失民族文化意识,全民族在缺乏文化自豪感的同时,丧失了文化的保护意识,在危及侗族文化安全后,进而威胁国家的文化安全。所以,在国家文化安全背景下,加强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显得尤其重要。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对侗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才可以防止侗民族传统文化出现断裂,化解侗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也才可以提升民族文化意识。在保有文化自豪感的同时,提升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发挥全民族传承和弘扬侗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在保护中的地位和价值 侗族传统节日文化是侗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但侗族传统节日文化所涵盖的文化内涵确是扩散性的。在侗族传统文化保护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在侗族传统文化保护中更具有特殊的价值。侗族传统节日文化推动着民间文化艺术和习俗的发展与延续,而民间艺术与习俗又是传统节日的载体,没有歌舞表演和风土人情的节日是缺乏灵魂的,没有民族节日作为民族艺术的平台,民间文化艺术也就得不到完整的展示、演示和保存。根据侗族文化学者潘登先生对侗族传统节日文化与侗族歌舞、侗族服饰和侗族特色饮食文化进行了分析研究,本节吸纳了他的成果和观点。 (一)侗族传统节日文化与侗族歌舞文化。侗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不管是在田间地头还是侗家的鼓楼里,随处都可听到歌声,其中有一个目的就是能在每一个节日里“多耶”(唱歌跳舞),展示歌喉和民族舞技。如今侗族大歌、侗族芦笙舞在世界上都有及大影响力,这无不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传统节日给予

2019-黎平县201X年政府工作报告-word范文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黎平县201X年政府工作报告 篇一:黎平县201X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X年2月5日在黎平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 议上 县长王崇松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代 表提出意见。 201X年政府工作回顾 201X年是非同寻常、非常艰难的一年。我们经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低温雨雪冰 冻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困难,我们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 决贯彻落实省州各项决策部署,在县委的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 支持和帮助下,认真履行政府职责,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围绕年初提 出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排难而进,一手抓抗灾救灾保民生,一手抓扩内需 调结构促增长,全面完成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任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经济发展继续保持了 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良好势头。 ——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201X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7.0753亿元,同比 增长12.8%;工业总产值完成11.2848亿元,同比增长8.1%;农业总产值完成9.6566亿元,同比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0708亿元,同比增长1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64亿元,同比增长21.6%;财政总 收入1.167亿元,比上年净增3077万元,同比增长35.8%,提前两年实现财政 收入过亿元目标;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3.8亿元,同比增长45.9%;各项 贷款余额10.8亿元,同比增长1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72元,同 比增长

侗族民俗文化

我喜欢侗族的民俗文化 【摘要】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一个和谐大家庭。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侗族的民俗文化,其独具特色的民族建筑,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精美绝伦的织绣工艺,古老的侗族大歌,以及其精美的服饰和不同于我们的日常食俗,无一不在向我们诉说着这个民族丰富、精致、细腻的民俗文化。 【关键字】侗族民俗文化建筑艺术服饰日常食俗 【正文】由于条件限制和时间的关系,我很遗憾不能亲自去一些有侗族人民居住的地方体验一下侗族的民俗文化,当然也很遗憾不能游历其俊美的自然风光。可是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了侗族人民的居住环境,以及他们的服饰、民居、习俗、饮食习惯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深入了解了侗族的民俗文化之后,我真的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去亲身体验一下正宗的侗族生活。我想,等你看完了这篇对侗族民俗特色的介绍之后一定会有和我一样的感受。下面我将对其建筑、服饰、文化艺术、民俗、以及日常食俗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建筑 侗族擅长建筑。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久负盛名的风雨桥鼓楼和风雨桥。侗寨鼓楼,鼓楼的造型十分别致,它的底部多为四方形,楼顶是多角形状,楼的层数均为单数,如9、11、13、15、17,楼顶悬有象征吉样的宝葫芦。十几层的鼓楼,全为杉木穿枋或接榫而成,不用一颗铁钉。檐下的如意斗拱,飞檐翘角,非常精巧。檐板上绘有各种古装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或生活风俗画,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整个鼓楼,远观巍峨庄严,气势宏伟,近看亲切秀丽,玲珑雅致。在过去,鼓楼的功用是昌鼓在楼顶,以便寨老击鼓报警和击鼓议事,如今的鼓楼已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功用,它成了侗族人民学文化和开展娱乐活动的场所。风雨桥极富民族特色,也是侗寨特有的建筑之一。因桥上建有廊和亭,即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坐落在广西三江林溪河上的程阳桥是风雨桥的代表。这座桥始建于1916年,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梁桥,全长76米,宽3.4米,高10.6米。在5座青石桥墩上,架四五尺围大的6根连排杉木两层为梁,上面以5座不同屋顶的楼阁相间,接连构成一条长廊式走道桥面,走道两旁设长凳,供行人避雨和休息,楼阁和廊檐绘精美侗族图案。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二、服饰 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衽无领,包大头巾,女子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下穿裙或裤。惯束腰带,包头帕。用黑、青(蓝)、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女裙分季节,多用黑色。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三江侗族女子穿长衫短裙,其长衫为大领对襟式,领襟、袖口有精美刺绣,对襟不系扣,中间敞开,露出绣花围兜,下着青布百褶裙和绣花裹腿、花鞋,头上挽大髻,插饰鲜花、木梳、银钗等。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男子服饰为青布包头、立领对襟衣、系腰带,外罩无纽扣短坎肩,下着长裤,裹绑腿,穿草鞋或赤脚,衣襟等处有绣饰。侗族的马尾背扇堪称一流

侗族建筑风格

侗族是个有着悠久是和传统文化的少数民族,由我国古代秦汉时期的“百越”族系发展而来的,主要分布在湘桂黔三省区相邻地带的山区。侗族地区聚居得地方温湿多雨,土地肥沃,有着优良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其创造俏美独特的木构体系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建筑木材。此外,由于侗族地处偏僻,闭塞的地理环境使其文化体系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一定程度上的原始文化色彩,其建筑也不例外。别具特色的建筑表现了他们独特而丰富的传统文化。无论是依山傍水的村寨中别具一格的吊脚楼,还是气势恢宏形似宝塔的鼓楼和潇洒飘逸的风雨桥,都构成与其他建筑与众不同的特色和风格,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瑰宝。 侗族聚居地多为山区切气候多雨温湿,为防湿毒蛇虫兽的侵袭,底层不住人,都用于饲养家畜,安气,置柴草,放置农具和重物等,侗族的建筑风格为干栏式建筑,下面从侗族的风雨桥,吊脚楼和鼓楼三方面了解一下它的建筑风格。 风雨挢 在侗乡能和鼓楼媲美的,是侗寨的风雨挢,俗称花挢。凡侗族人聚居地区,有河必有挢,挢梁全都建筑在村前寨后的交通要道上。大部分为木挢,还有石拱挢石板挢竹筏挢等,宽四五米。青石作墩,杉木铺挢面,上面是瓦顶长廊。长廊两旁设栏杆长凳,形如游廊,可供行人躲避风雨,观赏休憩。 吊脚楼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鼓楼 鼓楼亦称凉庭,它是侗文化的象征,是侗寨的独特标志。鼓楼以高而大,伟岸稳重,巍巍挺拔见长。鼓楼楼檐层数为奇数,不管层次多少,均高于民居。鼓楼有厅堂式、干栏式和宝塔式三种类型,柱型有单柱和多柱之分,多柱型鼓楼中间的四根主柱象征四季,12根衬柱象征12个月,合起来寓意岁岁平安、四季祥和。鼓楼结构精巧,造型美观、典雅端庄,被文人誉为“秉凉亭之清幽,兼宝塔之奇伟”。 鼓楼是侗家人议事、休息和娱乐的场所。每逢节日,侗寨男女老幼便欢聚在鼓楼前"踩歌堂"或看侗戏。夏天,人们到鼓楼聊天乘凉;冬天,大家围坐在火炉边讲故事。

黎平县肇兴侗寨旅游商店建设标准

黎平县肇兴侗寨旅游商店建设标准 前言 为规范肇兴侗寨景区旅游商品的经营管理,维护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提升肇兴旅游景区旅游综合服务水平,促进肇兴景区旅游业健康发展,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旅游商店质量等级划分的基本条件、等级评定和管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黎平县区域内旅游商店旅游经营服务活动。 本标准起草单位:旅游行政管理部门。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旅游商品店的环境、安全、卫生、商品规范、服务和应急管理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黎平县肇兴侗寨景区的各类旅游商品经营场所,肇兴景区八寨一山参照本标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0001.2-2006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2部分:旅游休闲符号 GB 18584-2001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木家具中有害物质限制 CJJ 14-2005 公共卫生间的标准 GB9670—1996 商场、书店卫生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3.1 旅游商品 供给者为满足旅游者需求以出卖交换为目的而提供的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有形和无形的产品或服务的总和称为旅游商品。 3.2 肇兴侗寨旅游商品店 指位于肇兴侗寨内,能够接待游客的以经营侗族或肇兴侗寨特色的旅游商品为主的固定店面式场所。 4 旅游购物环境 4.1 选址 肇兴侗寨旅游商品店选址要符合《肇兴侗寨保护与整治规划》的要求。 4.2 店面装修 4.2.1 店面装修要求 4.2.1.1 店内装修装饰别致,具有侗族地方特色,色调应温馨、柔和; 4.2.1.2 照明光线充足,灯饰应根据光线设计进行选择,灯具外观彰显侗族特色; 4.2.1.3 灯位布局要合理、美观,灯头不宜过多; 4.2.1.4 墙体、地板为木质原色; 4.2.1.5 墙体有彩绘的,彩绘应以肇兴侗寨民俗风情或人文自然景观为基调; 4.2.1.6 店内空气流通、没有异味; 4.2.1.7 店内清洁整齐,地面有防滑措施。 4.2.1.8 有制作精美的介绍购物店特点和价格的广告宣传牌或宣传品; 4.2.1.9 旅游商店设有服务台,公布商店固定联系电话;

贵州黎平侗族传说故事

贵州黎平侗族传说故事 麒麟山位于黎平县肇兴镇纪伦侗寨以南1公里,面积316公顷,最高海拔980米,山 上森林茂密,花香鸟语,山下梯田空旷,溪流脉动。四周侗寨萦绕,民族文化回环。巅峰 悬崖峭壁,连绵起伏,因顶部有块奇石,形如麒麟,故名。 相传,很久以前有只麒麟来到肇兴,游到麒麟山,它眺望脚下的侗寨,风光旖旎却人 烟稀少,夫妻和睦却人丁不旺,地大物博却乏人劳作,方圆几十里地所有村落住户叠加起 来也估摸算作“五百肇兴”旧指黎平县肇兴、来马、宰柳、登杠、纪堂、登江、归杩、岑所、上地坪和从江县平乐等陆姓侗寨累计有五百户,统称“五百肇兴”。性情温和的它, 触目伤怀,随地心生善念,决定驻足不前,化作麒麟石,定居麒麟山,春夏秋冬不畏严寒,不惧酷暑,甘于奉献吃苦,默默地为散落于大山深处的侗族人们祈祷、赐福、送喜、添丁……。 有了麒麟神的庇佑,千百年后,麒麟山下的侗寨,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一派繁荣景象。就人口而言,已由原来的“五百肇兴”发展到了现在的万余之众,仅当今的肇兴侗寨 就已成为驰名中外的“千户侗寨”和“天下第一侗寨”。 侗民们对于麒麟以及麒麟山的信仰与崇拜,不单纯地表现在他们的意识之中,还融入 了民俗生活,深入民族文化领域。 禁封活动。麒麟山权属归“五百肇兴”共有,关于它的保护,侗民们有专项款约:凡 麒麟山内,树木不准采伐,动物不准捕杀,山体不准破坏。质朴侗款,敬慕麒麟山为神, 也让麒麟山水秀山青,生态溢满斑斓。 蕴藏文化。麒麟乃吉祥神兽,民间有“麒麟送子”“驱除邪恶”“发富发贵”等传说。因此,麒麟山神秘故事、民族历史、自然环境,适宜心灵养生和心理治疗,能满足人们 “求福、求贵”等心理精神需求,文化等同于民族宗族发祥地,性质功能可团结山下村落 侗民融为一体,形成民族内部凝聚力和亲和力。 千年文化积淀,千年历史传奇,铸就麒麟山非凡色彩,侗民们对于麒麟山的敬仰“内 化于心,外化于形”。在他们心中,麒麟山已不是普普通通的大山,其传奇文化早已升华 为各个侗寨的“风水宝地”和“旺丁神山”。 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地区。 座座鼓楼高耸于侗寨之中,巍然挺立,气概雄伟。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呈宝塔形。瓦檐上 彩绘或雕塑着山水,花卉、龙凤、飞鸟和古装人物,云腾雾绕,五彩缤纷。从江县高增侗 寨鼓楼高达二十余米,十三层次;黎平纪堂侗寨一寨就有三个鼓楼,侗寨风光可说十足了。 鼓楼始建于何时?由于侗族无文字记载,无从考究。不过,侗乡世代相传:从有侗族 村寨的时候起,就有鼓楼了。据清代雍正年间有关资料记载:侗人“以巨木埋地作楼高数丈,歌者夜则缘宿其上……”。可见明末清初开始见于史册了,距今约三个多世纪。侗族

贵州民族文化论文

谈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侗族 学生:XXX 学院班级,学号:********* 摘要: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主要分布在贵州的黔东南,并且它有着丰富文化,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的美誉,但由于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和时代的变迁,侗族的传统文化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许多传统文化迅速消失。 关键词:侗族、传统文化、变迁 (一)侗族 侗族自称Gaeml(发音近似于汉语的“干”、“佄”或“更”字),依据联合 国倡导的“名从主人”原则,国际标准译名为“Kam”、“Kam People”。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明、清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其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贵州省和湖南省交界处的地方,而在贵州则主要分布在黔东南的锦屏、天柱等地。 (二)侗族文化变迁的原因 90年代以来,侗族的传统文化受到很大冲击,许多传统文化迅速消失,状 况令人担忧。如何从传承弘扬的高度来充分认识侗族的民族文化,对于贵州各级政府至关重要。因为,随着大规模的城镇化,民族文化将随着村落的消失而灭亡。因此,保护侗族传统文化对于传承世界文明有着积极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影响侗族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是物质文化的传播,它是文化传播的先导,不受国家民族的限制,直接进入人民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例如有了汽车就不再骑马坐轿,有了电灯就不再用菜油灯,煤油灯。其次是现代传媒,移动通讯,电话普及城市乡村,电视广播进入千家万户,网络覆盖全国,而且“三网融合”一切都信息化、数字化,不但传统文化收到冲击,就连近代传入的电报、话剧、电影都逐渐消失、衰落。其三是近代教育,改变了整个知识体系,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传统文化日益减少,在这

黎平县手工艺品的市场前景研发

黎平县手工艺品的市场前景研发 主要内容:近年来黎平县大力发展旅游业,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消费项目少,带动能力不强,旅游商品都是大多都是竹木工艺品,品种部少不,但大多的都不易携带,也没有形成具有规模的旅游商品,形成具有代表黎平特色并有规模的旅游商品对黎平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手工艺品市场研发企业发展 Main contents: 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by developing tourism province has begun, but less consumption ability is not strong, tourism commodities are mostly bamboo handicrafts, few varieties, some easy to carry, nor form scale of tourism commodities, forming characteristics and representative of scale liping tourism commodities for lip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Keyw ords: handicraft marke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 手工艺品,俗称“民间手工艺品”,是指民间的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以手工生产为主的一种工艺美术品。手工艺品的品种非常繁多,如宋锦、竹编、草编、手工刺绣、蓝印花布、蜡染、手工木雕、泥塑、剪纸、民间玩具等。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的社会历史、风俗习尚、地理环境、审美观点的不同,各地的手工艺品具有不同的风格特色,充分的展示了中国手工艺术的风采①。黎平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少数民族,所以手工艺品大多都是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适合作为旅游商品的手

侗族文化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317616782.html, 侗族文化研究综述 作者:粟生荣杨文教吴彩霞 来源:《神州·下旬刊》2019年第06期 摘要: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聚居于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侗族文化历史悠久。在现代看来,侗族文化与艺术有着独特的魅力,其古老的建筑与艺术等对人们而言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为了传承侗族文化,不少文化工作者都纷纷加入侗族文化的“挖掘”队伍中。本文主要对侗族文化中的艺术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侗族文化的未来发展,以為侗族文化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侗族文化;侗族艺术;传承与发扬 中国侗族人口总数在五十六个民族中约排第十二。其民族文化是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特别是文化艺术方面,具有很强的侗族文化代表性,如音乐、戏曲、舞蹈与建筑等,这些共同组成了侗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一、侗族文化 侗族文化大体包括音乐、舞蹈、戏曲、建筑、工艺、服饰和节日等,前五者属于侗族艺术,其中建筑中的鼓楼和花桥,花桥又称风雨桥,与音乐中的大歌是侗族的三大“国宝”;后两 者属于侗族民俗,但侗族服饰文化的艺术性也较强,它会根据侗族人民所处地域与服装制造工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侗族节日文化是侗族文化艺术的集中体现,如较具代表性的祭牛神、吃新节、花炮节等,节日里人们会举行盛大活动,并且活动都由侗族艺术元素组成,这对于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二、侗族艺术 (一)侗族音乐 侗族音乐可以根据地域方言分为两种,即北部与南部方言区民歌。北部方言区民歌主要是单声部山歌,包括白话歌、酒嫁歌、玩山歌等,它们各具特色但又具有地域统一性,如曲调高亢嘹亮、歌词押韵等。南部方言区民歌可分为大歌、小歌、仪式歌或习俗歌三类,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侗族大歌,它是侗族一种多声部合唱的的歌唱形式。但与传统意义上的合唱不同,它既不需要指挥也不需要音乐伴奏,仅需侗族人民的自然和声就可进行歌曲传唱,且演唱具有支声复调的特点,民族特色十分鲜明。这种独特的演唱方式对于我国音乐而言是新型的,具有非比寻常的音乐发展意义。 (二)侗族舞蹈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贵州篇)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贵州篇)第一批(90个) 贵阳市花溪区高坡苗族乡批林村 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大寨 贵阳市开阳县禾丰布依族苗族乡马头村 遵义市赤水市丙安乡丙安村 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大坪镇龙潭村 遵义市凤冈县绥阳镇玛瑙村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吉昌村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石板房村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屯村 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云山村 铜仁市德江县楠杆土家族乡兴隆社区上坝自然寨 铜仁市江口县太平土家族苗族乡云舍村 铜仁市石阡县白沙镇马桑坪村 铜仁市石阡县白沙镇箱子坪村 铜仁市石阡县国荣乡楼上村 铜仁市石阡县国荣乡葛容村高桥自然村 铜仁市石阡县河坝场乡小高王村 铜仁市石阡县聚凤仡佬族侗族乡黄泥坳村 铜仁市石阡县聚凤仡佬族侗族乡廖家屯村

铜仁市石阡县聚凤仡佬族侗族乡瓮水屯村 铜仁市石阡县石固仡佬族侗族乡公鹅坳村 铜仁市石阡县五德镇大寨村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县巴铃镇百卡村卡嘎布依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往洞乡增冲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往洞乡则里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丙妹镇岜沙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谷坪乡银潭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下江镇高仟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扬武乡排莫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南哨乡翁座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隆里乡隆里所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河口乡文斗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镇上郎德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镇下郎德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镇南猛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控拜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坝寨乡坝寨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坝寨乡蝉寨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坝寨乡高场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坝寨乡高兴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坝寨乡青寨村

黎平——我美丽的家乡

黎平——我美丽的家乡 一、基本概况 我的家乡黎平县地处黔、桂、湘三省交界处,是贵州省黔东南州面积最大的一个县。黎平有“杉海粮仓油壶”、“侗乡之都”、“侗族大歌之乡”、“鼓楼之乡”等美称。黎平东接湖南靖州、通道县,南连从江和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西倚榕江县,北靠锦屏县、剑河县,全县共有15个乡10个镇,面积4441平方公里,少数民族人口占82%,其中侗族人口就占了70%,为中国侗族人口最多的县、贵州省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中国侗族文化生态旅游中心。这里有四项吉尼斯世界之最——肇兴鼓楼群、高屯天生桥、述洞独柱鼓楼、杉阴沉木。 黎平县辖10个镇、13个乡、2个民族乡:德凤镇、高屯镇、中潮镇、孟彦镇、敖市镇、九潮镇、岩洞镇、水口镇、洪州镇、尚重镇、顺化瑶族乡、雷洞瑶族乡、永从乡、罗里乡、茅贡乡、坝寨乡、口江乡、双江乡、肇兴乡、龙额乡、地坪乡、德顺乡、大稼乡、平寨乡、德化乡。 我是大稼乡一个土生土长的苗族孩子,大稼素有“杉王之乡”和“小香港”之称。黎平的杉树林面积十分广泛,尤其我们大稼乡的杉树最为茂盛,无论从我家门前还是屋后都能看到大片大片的杉树林,只可惜现在的杉树林已大不如从前。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大稼乡为了发展经济,砍伐了大片的老杉树林,在当是确实繁盛一时,可现在山上大杉树少见,大稼乡的经济也只能和其他乡镇一样发展缓慢,“小香港”之称就是当时繁盛一时而得名。我家是在八十年代末建造的,我家最高的四根杉木中柱至少有十三米,我清晰的记得那几根柱子的顶部至少有三十公分,且其他的边柱都和这几根差不多大,现在在大稼乡再也找不到这么些大片大杉树林。 二、交通状况 黎平地处云贵高原的崇山峻岭之中,山脉纵横、沟谷狭窄,即使如此,也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如今的黎平在交通上已有很大改善,其中最值得我们骄傲的是黎平机场的通航。2005年11月6日黎平机场正式通航。通航当天,黎平各乡镇的人都纷纷涌入机场周围,早上的太阳还未升起机场周围就挤得水泄不通,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在场的每一个人到容光焕发、精神抖擞,飞机从远处飞来,有些人甚至好奇得目瞪口呆。当时在场人的心情可用一首小诗来形容:“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黎平机场可起降波音737 等大型客机,目前开通了黎平?贵阳、黎平?广州、黎平?桂林三条航线,预计今后五年内将开通黎平?北京、黎平?上海、黎平?重庆、黎平?长沙等航线。目前黎平与相邻县有黎平?锦屏、黎平?榕江、黎平?从江、黎平?靖州四条省道。现在厦蓉高速在贵州境内的都匀至榕江段已建成并投入运营,黎平县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将建成连接厦蓉高速的黎平至榕江段。从黎

侗族文化研究

侗族文化研究 内容摘要:侗族聚居区素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称,勤劳聪慧的侗族人民以歌代言,以歌传情,以歌记事,创造了丰富的民歌文化,形成了意蕴深厚的“饭养身,歌养心”的文化传统。由于以前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是靠着优美的歌声一代一代往下传, 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它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侗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 关键词:侗族诗歌侗族大歌民间文学艺术 “诗的家乡,歌的海洋” 侗族的诗歌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诗歌,它由歌词和曲调共同构成,并以吟唱的方式代代相传,类似于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侗族诗歌的韵律严谨,题材广泛,情调健康明朗,比喻生动活泼。其中抒情诗歌优美细腻,真挚热情。;叙事诗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长,是侗族民间文学的一项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诗歌歌词多以人类起源、民族迁徙和习惯法为题材,具有史料价值。以《珠郎娘姆》、《莽岁》、《三郎五妹》、《蝉之歌》等流传最广。 歌词鉴赏:《鼓楼》 书写这么一个古老的字 并非易事 执笔者吃百家饭 采撷百姓的花朵 才有成竹在胸 才有运筹帷幄和炉火纯青 族长鼓椎一击笔枪便飞舞起来了 狼毫的雕梁画栋

羊毫的泼墨渲染 飞檐与牛皮鼓 是画龙点睛之笔 牛皮鼓凝重呵一滴眼泪陨落 也会击疼它的心扉 兄弟们臂膊搭着臂膊肩膀比着肩膀 筑成了该字的间架结构 天塌下来也固若铁塔 鼓楼是一个古而又古的字啊 如一颗永远的太阳 亘古不变 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音乐曲调既多又美,一领众和、多声合唱的“大歌”声音宏亮,气势磅礴,节奏自由。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也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它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之声。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胜》、《嘎音也》、《嘎戏》等。大歌——侗语称“嘎老”(Ga lao),“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侗族大歌以“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要演唱方式。大歌的主旋律是在低声部,高声部是派生的。低声部是众唱的,声音大;高声部由1个或2、3个歌手在低声部旋律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即兴变唱。但有时高声部也可为主旋律,即当低声部唱一个漫长的持续低音时,唱高声部的歌手以自己较为鲜明的旋律线,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变体,它虽源出低声部,但都超过了低声部的地位,而形成了主旋律。侗族大歌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队)才能演唱,参加演唱的人越多,效果越好。几乎每个侗寨都有歌队,有的侗寨多达10来个歌队。对歌、赛歌一般在“侗年节”、“吃新节”、“春节”等节日。更为有趣的是村与村,寨与寨举行对歌比赛活动。那时,男女青年们不断地用目光相互偷看对方,彼此含情脉脉,他们常常通过唱大歌的这种形式初识相恋,直至结下良缘。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侗家人把“歌”

侗族传统建筑技术文化解读

广西民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侗族传统建筑技术文化解读 姓名:胡宝华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 指导教师:万辅彬 20080401

侗族传统建筑技术文化解读* 作者:胡宝华学位:硕士 摘要 在现代化进程迅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传统技艺也在迅速消失,记录和研究这些传统技艺已经成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当务之急。 本论文以侗族传统建筑及其营造技术为研究对象。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综合了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分别对侗族村寨、传统木作工具、鼓楼营造及其文化功能、家屋形制及其营造仪式、福桥结构及其文化审美等内容开展研究和探讨,并从社会文化整体上对侗族传统建筑营造技术进行梳理和解读,提出侗族传统建筑在继承百越民族干栏建筑和融合汉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优秀代表。文章认为,侗族传统建筑不仅是侗民族适应环境而创造的一种物质文化,它们还承载了侗民族的人文气质与精神文化,此外,侗族传统建筑还起到强化民族认同感、维系民族凝聚力的制度性作用。 最后,论文在探讨侗族传统建筑发展变迁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应该强调文化自觉和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侗族传统建筑营造技术文化保护传承 * 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Innovation Project of Guangxi Graduate Education),项目编号2007106080712M20。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CULTURE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 THE DONG ETHNIC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lots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are going into extinction. So, it has become urgent to research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The paper researches on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culture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 the Dong ethnic. Based on field work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the paper analyses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culture of the drum building, traditional residence, Fu bridge. The paper explores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 the Dong ethnic from Ganlan architecture of the Baiyue ethnic which lived in south of China in ancient times, and combined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Han culture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 the Dong ethnic is a basic part and typical example of traditional wooden architecture of China. The paper thinks that the Dong’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s not only material culture but also the spiritual cultural and systems culture. In the end, based on reflection on the changes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 the Dong ethnic,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should emphasize the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and discover the modern worth of traditional culture. KEYWORDS: the Dong ethnic;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ulture; protection; promotio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