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黎平侗族鼓楼简介

贵州黎平侗族鼓楼简介

贵州黎平侗族鼓楼简介
贵州黎平侗族鼓楼简介

贵州黎平侗族鼓楼文化

……………闻名全国的文化遗产

追朔鼓楼的起源,也许要追究越僚人的?巢居?。关于中国南方古代民族的巢居,古文献中亦多有记载。张华的《博物志》中有?南越巢居?。《魏书》中有僚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

名曰‘干栏’?。不过,巢居只是还未完全开化的民族简陋的住屋而已,它肯定不是鼓楼,但从起源上看,所有干栏式木构建筑都同巢居有渊源关系,鼓楼当然也不例外。

从外观上来看,侗族鼓楼是一种极富有视觉效果的建筑。一座建好的鼓楼,楼顶是连串葫芦形的顶尖,直刺苍穹,犹如塔尖一样。中部是层层叠楼,形如宝塔的楼身。楼檐一般为六角、八角、四角,六角的俗称?六面倒水?,每一分水的突出部分都有翘角,它的重檐层层叠叠,从上而下,一层比一层大。鼓楼底部,多是正方形,四周有宽大结实的长凳,供人歇坐。中间是一个或方或圆的大火塘。从基本的轮廓和整体的形式上来说,鼓楼的形态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大体上在不脱离杉树原型的基础上揉合汉族密檐多层佛塔的造型,形成下大上小的楼塔形。鼓楼形态的第二个特征是它的高密度重檐叠加的楼体塔身。这是侗族鼓楼同汉族的重檐楼塔明显不同的地方。鼓楼形态的第三个特征是侗族的鼓楼在重檐数上皆为单数。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达21层。这是由于侗族把奇数视之为吉祥之数。

四角鼓楼

六角鼓楼

八角鼓楼

作为一种高度形式化了的文化物象,侗族鼓楼有构成这种外观图景效果的图像来源。鼓楼的最底一层,也就是鼓楼真正的实用性的这一部分,是一个大堂的形式。这是鼓楼的最基础的部分,成熟时期的鼓楼仍然把这个建筑形式保持下来。鼓楼的中间部分,即除掉鼓楼底层和楼阁塔顶,直接来源于侗族干栏式民居的形

象。无论是从低处往山坡高处看,还是从山坡上由高处往下看,

侗族寨子中层层叠叠的灰瓦屋顶都是最醒目的。这种效果无疑给

鼓楼的建筑师们一种取像构楼的灵感。

侗族建筑师们在师法取像上揉合了亭、阁、塔、殿等诸多的建筑物的形式之后,创造出了鼓楼这么一种既熟悉又新颖,既本土又他方,既实用又超越的独树一帜的民族建筑,鼓楼的这种外形上的结构也就是一个村寨和其鼓楼的关系的隐喻。侗族社会文化中,鼓楼当然是高于每个家庭的,它是中心而且高居在每个家庭之上。不管是在权力、权威、地位、身份上,它在一个社区中都居于最高的位置,当然这至高的伦理位置也得有相应的形式表征出来,鼓楼一般都是建立在一个侗族的中心位置。侗族鼓楼的顶端部位完全借用了宫廷建筑中显示最高伦理地位的样式,似乎也隐喻着将自己地方性文化中的最高权力纳入中央政府的权力范围。看来汉侗文化交往的历史过程也在鼓楼建筑中烙下了深深的印痕。

村寨中间的鼓楼

抛开鼓楼的外在形式,从符号隐喻的象征层面来看鼓楼,侗族鼓楼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符号,其中隐含了多层的文化积淀。

如一些侗族学者所言,侗族鼓楼在形像上来自于对杉树的摹仿。从远处看,鼓楼的总体轮廓形像就是一株巨大的杉树,鼓楼造型的这种象征意义上的取像是有文化根据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把杉树看作是鼓楼最原始的形式,这涉及到侗族先民的宗教信仰。在侗族的古歌和传说中,对杉树有许多传奇般的描述。具体到鼓楼的建造,侗族民间传说中就有直接讲述到鼓楼是按照杉树的样子来建造的例子。把鼓楼同巨树大柱联系起来,实际上是

在文化上给鼓楼一个神圣的身份,使鼓楼和自己本民族最古老的宗教信仰建立起一种渊源和传承上的关系。这也是后来的鼓楼具备宗族权威标志的最深层的文化合法性的基础。在巨树崇拜的语境中,巨树通天的象征赋予了巨树周围的空间是一种神圣空间,

许多神圣的事务都是围绕着这根圣柱而举行的。后来在圣柱的基础上发展出结构复杂的建筑,这个新的建筑自然秉承了神圣空间的性质。世界上有许多古老的民族都有柱子崇拜的习俗,把这种?柱?看作是通天通神的道路。北美印地安人的图腾柱,中国古代的华表等都是柱子崇拜的一种形式。侗族鼓楼在整体上看便是一棵神圣的文化柱,但其前身却只是一棵大树或一根大木柱,这

一点在今天侗族的习俗中仍可看到其痕迹。侗族人立寨必先立鼓楼,如果是一时财力物力人力做不到,也须先立一根杉木柱子以

作鼓楼之替身。侗族鼓楼中的四根主要支撑的主柱象征着四方和四季,十二根衬柱象征十二个月份,说明古老的杉树或大柱崇拜

是侗族鼓楼的神圣出身的一个来源。但是,即便排除?图腾?的因素,杉树仍然可以有神圣的象征身份,其原因就在于它同侗族

祖先的宗教宇宙观有联系。鼓楼后来成为家族的象征,家族的神圣性不能来自于家庭本身,它必须来自于天,来自于更大的宇宙

存在。因此给鼓楼寻找一个神圣的源头是至为重要的,而巨树从宗教信仰上起到了这种喻象的作用。侗族人建鼓楼在符号象征的意义上取像于杉树,还有取其生命力旺盛的象征含义。杉树有一特点,老杉树倒了之后,在其根部又会源源不断地发出新的树苗,并且越发越多以至成片成林,这对于将鼓楼视为宗族标志的侗家来说,其象征是再好不过的了。

侗族鼓楼的另一个重要的符号象征是取龙的形象。鼓楼匠师的这种取像涉及到侗族集体无意识中对龙的意象记忆。中国南方古代越人是以龙蛇为主要图腾的民族,断发纹身、划龙舟等习俗就是这种图腾文化的现象。这种文化记忆自然积淀在侗族人心灵深处,并且有将之表达出来的强烈冲动。侗族人在修建寨子的时候,就已经充分显示出对龙的意象的文化表达,风水、民居、寨门、风雨桥等无不与龙的喻象有关。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鼓楼,其实也是一条完整的龙的符号形象,但是在这里,它不是一条腾空舒

展的游龙,而是一条盘缠坐卧的龙,这从鼓楼圆环形层层上升的

檐面看最为形象和清晰,如果从高空垂直往下看效果更加逼真。青鳞鳞的层檐瓦片仿佛是巨龙身上的甲片,造型复杂多变的塔顶就是龙头,下大上小的鼓楼看起来就是一条盘卧着的龙,一条守

护着村寨的龙。

侗族鼓楼的第三个符号取像的来源是鱼窝。这又涉及到侗族文化的另一个深层的记忆。我们已经知道古老的百越民族文化是一个与水相关的文化,鱼同古越人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越人后裔的侗族自然把这种文化保存在自己的记忆中,甚至保存在自己的生活方式中。侗族在迁居到山地之后,仍然没有忘记把猎渔的习惯也带到这里,侗乡村村寨寨的寨内寨外都开出许多水塘用于养鱼。鱼是侗家人的美味食品和营养补充,文化上鱼则成为侗族对于自己根属上的记忆载体。侗族人在祭祀祖先时最重要的祭品就是鱼,鱼成为后人连通着祖先的一种文化符号,它的文化含义已远远地超出了食品的意义。

有的侗族学者还认为鼓楼在造型上取像于仙鹤的形象。这种说法也很有道理。如果从某个角度去看鼓楼,可以感觉到鼓楼的两翼轮廓线上的檐角翘翅,非常像一列逐级站在阶梯上正展翅欲飞的仙鹤,再看那?凌空垂悬的银练?,成了远空鹤影。细望鼓楼中间两道檐角线的翘翅,则颇似各种不同姿态在引颈注视着地面的仙鹤,自上而下地列成纵队。

应该说鼓楼是对汉族建筑样式的借用。侗族鼓楼的顶端部分完全是借用汉族建筑中的宫殿亭塔的式样,这是汉侗文化交流的结果,从侗族鼓楼的顶端设计来看,其目的是象征着阁顶部位的尊贵品位。汉族文化中,按礼仪,这些种类的屋顶只有在王公贵族的建筑物上才能够使用,而鼓楼的顶部形式却都使用了这些种类的屋顶,几乎每一座鼓楼顶部都使用了非常复杂的斗拱装饰。斗

拱在中国汉族建筑的使用中逐渐成为权贵、权威、等级、地位、身份的一种建筑文化符号,曾经一度只有宫殿、庙宇等建筑才允许在立柱上和内外檐的枋上安装斗拱,并以斗拱尺度的大小和层数的多少来表示建筑的伦理品位,侗族鼓楼在顶部亭阁的檐枋处采用斗拱装饰,除了力学上的需要之外,更主要的还是文化上的

原因。换言之,带斗拱的,高贵的庑殿式、宫阙式或攒尖顶式的亭阁楼顶,就是鼓楼的象征,而在它之下的围绕四周的各级披檐是

村寨民居的象征。

围绕在鼓楼四周的侗族民居

其实鼓楼身上还有很多符号,比如说鼓楼身上雕塑、绘画、纹饰、楹联等,这也是鼓楼楼身上的一种表层的文化符号体系,

它有机地融合了堂、楼、屋、亭、塔、阁、殿、杉树、龙、鱼窝、仙鹤、村寨等形象。在综合这些形象的同时,侗族的鼓楼建筑匠师也有意无意地运用着这些物象所具有的象征含义,由此而创造出这么一种立体的多层次的建筑文化。所以,侗族文化被专家学者称之为?鼓楼文化?,不仅因为鼓楼是侗族建筑中的杰出代表,更主要的是侗族的全部精神性的文化要素,从历史记忆、宗教信仰、艺术娱乐到法律、习俗、节庆、交往等等诸多方面都离不开鼓楼。如果说太极图是中国汉文化最具有原型性、积淀最深厚、可阐释性最强、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的话,那么,鼓楼之于侗族

文化来说,也是最具象征性的文化符号,其中积淀和蕴藏着侗族最重要的文化元素,以鼓楼为中心而展开阅读的视线,几乎可以洞观侗族文化的全幅图景。

鼓楼里面的雕塑

对于博大精深的侗族鼓楼文化,只有用一下几句话来表达才是最恰当的……

鼓楼是村寨的暖和窝,

没有鼓楼无处寻欢乐。

高高的杉木竖起鼓楼来,

有了聚集的地方有了欢乐的歌。

贵州侗族鼓楼

贵州侗族鼓楼略谈 黔、桂、湘交界地区近年成为旅游热点。这里山深林密,栖居着侗族人民。他们的住房别具民族风情,最大特点是建材以杉木和松木为主,不论规模大小,都不用“一钉一铆”,建筑造型独特,结构科学,工艺精湛,功能多样,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奇葩瑰宝。侗族鼓楼最为其代表建筑。 侗民有“未建寨先建鼓楼”之说。侗族寨子里必有鼓楼。寨中的各种活动如联欢议事、制定村规、迎送宾客、婚丧嫁娶等事都在鼓楼中进行。它是侗寨社区中心,是寨子里最复杂、最讲究的建筑。 鼓楼始建于何时,由于侗族无文字记载,无从考究。不过,侗乡世代相传:从有侗族村寨的时候起,就有鼓楼了。据清代雍正年间有关资料记载:侗人“以巨木埋地作楼高数丈,歌者夜则缘宿其上……”。可见明末清初开始见于史册了,距今约三个多世纪。侗族鼓楼建筑是侗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象征和标志。哪里有侗族,哪里就有鼓楼,只有侗寨才有鼓楼,有了鼓楼才算侗寨。鼓楼是侗族人民娱乐、仪事的公共场所,为侗族多元文化之载体。侗族鼓楼一般始建于明末清初,清朝中叶尤为盛行。建造鼓楼的主要大柱、枋梁需经过族中德高望众的老人选定,方可作为鼓楼建造用材。楼中最高层的中心位置一桦树牛皮大鼓,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则击鼓以号召群众。侗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集中居住的特点,较大的侗寨上千户人家,小者三、五十户。侗寨鼓楼一般是按族姓建造,每个族姓一座鼓楼。如果侗寨族姓多,往往一寨之中同时有几个鼓楼并立. 鼓楼既像楼阁又像塔,从外面看,屋檐多达十几层,而楼内却没有一般建筑的梁柱结构,重量平均分散在各层屋檐上。侗族工匠建造鼓楼时不用图纸,也不参考任何“手册”、“标准”等。他们有着秘不外传的施工口诀。据说这个口诀仅有26个字,鼓楼的大小繁简。全由这26个字的不同排列顺序而定。侗寨建筑工匠包括木匠、画匠、雕刻匠等,这些建造工匠一般都是从七八岁开始学起,技艺一般由父传子,一代传一代。现在的建筑学家们已经画出了侗族鼓楼的结构图,但仍不清楚在没有设计图纸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施工的。 鼓楼建筑系木质的四柱贯顶,多柱支架八角密檐塔式结构。“神奇的建筑师”凭一根丈杆,一支笔,错综复杂的金瓜梁方、斗拱支柱,以杉木开糟穿榫和接而成,不用一钉一铆,衔接不隙,丝毫不差,牢固严谨,经风霜,历雨露,百年不倒。更为罕见者是神奇的贵州省黎平县铜关乡述洞村独柱鼓楼。为了装饰、防腐,在鼓楼的外额上抹粉描绘或白灰泥塑龙凤鸟兽,古今人物,以及侗族生活风情的油饰图案。琳琅满目,栩栩如生。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

侗族鼓楼建筑艺术的美学认知[权威资料]

侗族鼓楼建筑艺术的美学认知 侗族建筑的艺术呈现可谓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鼓楼作为侗族建筑中的符号样本,是侗族村寨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场域,它所承载的仪式性功能,以及它作为侗族村寨精神灵魂的象征,使其在村寨中彰显着独具一格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一、侗族鼓楼的文化认知 侗族鼓楼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其中古本《赏民册示》中描述道:“遣村团或百余家,或七八十家,三五十家,竖一高楼,上立一鼓,有事击鼓为号,群踊跃为要。”后清代各县志和通志以及李宗?P的《黔记》中均对侗族鼓楼的功能和形式有所记载。 侗族文化特质赋予了鼓楼作为仪式性建筑的作用和意义,它涵括了鼓楼的起源、鼓楼的功能、鼓楼的形制、鼓楼的文化价值等方面。鼓楼是侗族内部认同与精神价值维系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侗族集众议事、宣讲款词款约、宣传村规民约、摆古聊天、弹琵琶吹芦笙、踩堂“多耶”、迎宾送客等军事、政治、文化、宗教多重身份,是侗族聚落的灵魂,是民族精神的物化表征。 鼓楼作为宗族、村寨的象征,承载着侗族内部的群体意识,反映了一个侗寨的族群关系。鼓楼的修建代表了侗寨宗族关系,通常情况下是一寨一座鼓楼,并居于整个村寨的中心腹地;族姓较多的村寨出现一个“兜”一座鼓楼,分别坚守着自己的职责;还有一些大的村寨除了每个“兜”各建一座鼓楼外,整个村寨再合建一座鼓楼彰显侗族集体主义精神。鼓楼修建的主体材料也反映了侗族内部的集群关系,楼体材料由各“兜”成员共同捐献,更加凸显了鼓楼文化的公共性,它的修建凝聚着侗寨中的每家每户。

整个侗族地区近千座鼓楼,却无一座一模一样的鼓楼存在,这一建造奇观的背后叙述的恰好是鼓楼文化的族群认同和集体意识,鼓楼的精美和高大是一个村寨或族群关系的反映,从而在鼓楼建造的技术和艺术层面得以彰显,使其每一座鼓楼都有自己的故事,也有描绘自己形态的“笔墨”,壮观、雄伟、秀美、雅致、玲珑等修饰词汇貌似也无法完全形容鼓楼的千姿百态。 二、侗族鼓楼技术与艺术的美学认知 (一)鼓楼建筑的技术美 “未建村寨,先建鼓楼”的古俗说明了鼓楼在侗族村寨中的重要性,不用一钉一铆高超的建造技艺更进一步体现其文化价值,更是侗族建筑的“符号样本”。鼓楼样式繁多,从类型上可分为“卡房”厅堂式、楼阁式、门阙式、密檐式等多种形式,其中密檐式鼓楼最为常见,也最能彰显其精湛的营建技艺。 侗族鼓楼建筑的技术美主要体现在其建造结构当中,主要有抬梁穿斗混合式和穿斗式两种。抬梁穿斗混合式鼓楼现存较少,普遍存在于厅堂式鼓楼中,虽然这种结构金柱与檐柱之间可以有很开阔的内部空间,但是不能形成较大的体量,通常为一至三层高度的四边形平面类型,屋顶一般为歇山顶或悬山顶式。穿斗式是鼓楼建造结构中最为普遍的类型,由于受力情况和顶部造型的区别,又有中心柱型鼓楼、非中心柱型鼓楼之分。非中心柱型鼓楼与抬梁穿斗混合式鼓楼有一定的近似之处,平面均为四边形,“外观呈现为殿堂或楼阁”形式;其中抬梁穿斗混合式鼓楼加入了一些汉族抬梁式构造方式,将檩搭建在梁上,而非中心柱型鼓楼却是将檩条直接落在柱头上,采用了侗族传统的构造方式。 相比非中心柱型鼓楼而言,中心柱型鼓楼最为常见,不仅是研究侗族鼓楼的核心内容,它更是侗族穿斗式建筑构造的集中写照,反映了穿斗式结构在侗族建筑中的发展过程。中心柱型鼓楼有独柱型鼓楼与多柱型鼓楼之分。早期独

贵州省地方禽类品种以及简单介绍

贵州省地方出名禽类品种鉴别黔东南小香鸡:属小型肉用型鸡种。体型小、结构匀称,羽毛致密。头较小, 多为平头。单冠,冠、髯乌紫色或红色,虹彩橘红色;耳垂为红色,少数白色;喙黑褐色,胫青黑色。公鸡羽毛深红色兼有红花、黑红和白色,尾羽发达,呈墨绿色。母鸡羽毛以麻黄色为主,兼有黑色、白色,全身皮肤乌黑色。肉质香嫩味美。成年鸡体重:公1400克,母1300克。成年鸡屠宰率:半净膛,公%,母%;全净膛,公%,母%。开产日龄209天,年产蛋90~120个,蛋重40克,蛋壳呈浅褐色。 矮脚鸡:属蛋肉兼用型鸡种。体躯匀称,羽毛松软紧贴矮。公鸡为红黄色羽毛, 主副翼羽和腹、尾羽为黑翠绿色。单冠,虹彩橘黄色,喙短,背宽平,尾翘。母鸡以黄麻色为主,白色、黑麻色次之。喙、胫、爪为黑色,少数杂有黄色。胫短,整个体躯似匍匐地面。公鸡胫长,母鸡。成年鸡体重:公2300克,母1700克。成年鸡屠宰率:半净膛,公%,母%;全净膛,公%,母%。开产日龄150~180天,年产蛋120~150个,蛋重48克,蛋壳白色。 高脚鸡:属中型肉用鸡种。公鸡全身羽毛红黄色,腹、翅羽黑色,尾羽墨绿色 而带有光泽;多为单冠,间有玫瑰冠,虹彩橘黄色。母鸡羽毛多为麻黄色和黑褐色,多为单冠平头,少数为玫瑰冠,部分鸡有胡须。公鸡胫长,母鸡。喙、胫、爪多为黑色。成年鸡体

重:公2400克,母1900克。成年鸡屠宰率:半净膛,公%,母%;全净膛,公%,母%。开产日龄240天,年产蛋50~60个,蛋重48克,蛋壳呈浅褐色。 乌蒙乌骨鸡:属药用型鸡种。体形中等,多为单冠,公鸡冠大耸立,个别有 偏冠,肉垂薄而长,母鸡冠呈细锯齿状。羽毛以黑褐色为主,兼有白、芦花、黄、灰等羽色。羽毛为多片羽,丝毛较少见。冠、喙、胫、趾、泄殖腔、皮肤呈乌黑色,耳为乌绿色。成年鸡体重:公1900克,母1500克。屠宰率:半净膛,公%,母%。开产日龄185~200天,年产蛋100~130个,蛋重40~45克。 威宁鸡:威宁鸡体质结实,结构匀称,骨骼粗壮,羽毛紧密。公鸡单冠直立, 冠齿5-7个,羽毛红黄色,颈、胸、背、翅羽棕红色,主翼羽、副翼羽、腹羽和尾羽黑色,腿高粗壮。母鸡体稍长,背腰宽平,单冠间有风头,也有少数玫瑰冠,肉髯和耳叶较大而红润,眼大有神,虹彩橘黄色,喙粗短,黑色。羽色以黄麻色居多,黑麻色次之,少数有黑色和杂花色。腹部绒羽发达。腿长短适中,胫部间有距毛。胫、爪黑色该鸡具有耐粗饲、抗寒、抗湿、肉质鲜美、蛋大壳厚和蛋黄品质良好等特点。初生33克;30日龄222克;60日龄4对克;90日龄公鸡971克,母鸡851克;180日龄公鸡1700克,母鸡1500克;成年公鸡2400克,母鸡1900克。[3-4] 成年公鸡平均半净膛屠宰率%,母鸡%;成年公鸡平均全净膛屠宰率%,母鸡%。

贵州黎平侗族鼓楼简介

贵州黎平侗族鼓楼文化 ……………闻名全国的文化遗产

追朔鼓楼的起源,也许要追究越僚人的?巢居?。关于中国南方古代民族的巢居,古文献中亦多有记载。张华的《博物志》中有?南越巢居?。《魏书》中有僚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 名曰‘干栏’?。不过,巢居只是还未完全开化的民族简陋的住屋而已,它肯定不是鼓楼,但从起源上看,所有干栏式木构建筑都同巢居有渊源关系,鼓楼当然也不例外。 从外观上来看,侗族鼓楼是一种极富有视觉效果的建筑。一座建好的鼓楼,楼顶是连串葫芦形的顶尖,直刺苍穹,犹如塔尖一样。中部是层层叠楼,形如宝塔的楼身。楼檐一般为六角、八角、四角,六角的俗称?六面倒水?,每一分水的突出部分都有翘角,它的重檐层层叠叠,从上而下,一层比一层大。鼓楼底部,多是正方形,四周有宽大结实的长凳,供人歇坐。中间是一个或方或圆的大火塘。从基本的轮廓和整体的形式上来说,鼓楼的形态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大体上在不脱离杉树原型的基础上揉合汉族密檐多层佛塔的造型,形成下大上小的楼塔形。鼓楼形态的第二个特征是它的高密度重檐叠加的楼体塔身。这是侗族鼓楼同汉族的重檐楼塔明显不同的地方。鼓楼形态的第三个特征是侗族的鼓楼在重檐数上皆为单数。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达21层。这是由于侗族把奇数视之为吉祥之数。 四角鼓楼

六角鼓楼 八角鼓楼 作为一种高度形式化了的文化物象,侗族鼓楼有构成这种外观图景效果的图像来源。鼓楼的最底一层,也就是鼓楼真正的实用性的这一部分,是一个大堂的形式。这是鼓楼的最基础的部分,成熟时期的鼓楼仍然把这个建筑形式保持下来。鼓楼的中间部分,即除掉鼓楼底层和楼阁塔顶,直接来源于侗族干栏式民居的形 象。无论是从低处往山坡高处看,还是从山坡上由高处往下看, 侗族寨子中层层叠叠的灰瓦屋顶都是最醒目的。这种效果无疑给 鼓楼的建筑师们一种取像构楼的灵感。

黔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黔南州绿壳蛋鸡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

黔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黔南州绿壳蛋鸡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的通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黔南府办函[2017]51号 【发布部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政府 【发布日期】2017.05.22 【实施日期】2017.05.2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黔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黔南州绿壳蛋鸡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 的通知 (黔南府办函〔2017〕51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都匀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州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黔南州绿壳蛋鸡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已经州人民政府同意,请认真抓好贯彻执行。 黔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5月22日

黔南州绿壳蛋鸡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7-2019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意见》精神和黔南州“稳定发展生猪,突出发展特色家禽”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大力助推扶贫攻坚,推动我州绿壳蛋鸡本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实现绿壳蛋鸡快速健康发展,促进农民脱贫增收,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 立足黔南州生态环境优势,依托长顺绿壳蛋鸡优异良种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发展前景,把发展绿壳蛋鸡产业作为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扶贫开发、培育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重要内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保护与开发并举,不断夯实长顺绿壳蛋鸡种质资源基础;以培育壮大产业为目标,以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不断地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做大规模;以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可持续为发展方向,着力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规模户+家庭农场的产业链条,逐步构建科、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产业化体系。最终实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经济协调发展、农产品生产上规模、农产品质量上档次、农民收入大提高、农村面貌大改变。 (二)主要目标。 以调结构、上规模、创名品为主线,坚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强力构建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绿壳蛋鸡特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体系,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把黔南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的绿色、有机绿壳蛋鸡商品供

侗族婚俗旅游开发初探

侗族婚俗旅游开发初探 ——以贵州肇兴侗寨为例 吴仕莲 【摘要】婚俗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民族的婚俗文化都具有鲜明的民族与地域特点。侗族婚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并表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如何充分利用现有和潜在的婚俗文化资源,进行旅游规划和开发已成为一个热门课题。本文以贵州肇兴侗寨婚俗开发为例,对侗族婚俗旅游的开发建设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侗族婚俗旅游肇兴侗寨 前言 随着新世纪“文化旅游热”的到来,“异国情调”、“异地风情”成为旅游地整体形象的代名词和吸引旅游者的驱动力,人们的旅游活动除了大自然的自然风光之外,异域的风光,特别是异域的民俗风情,也给旅游者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享受,如今民俗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已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特别是婚俗文化,它是各民族生活中最为鲜活、最富有情调和地方特色的部分,成为最能吸引旅游者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的一大亮点。 随着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泸沽湖的旅游价值凸显,摩梭人以特殊的“走婚”习俗为人们所知,以其所具有的原始性、独特性和神秘感成为当今现代都市人纷纷向往的旅游胜地。大理作为云南老字号的旅游目的地,在9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着手开发婚俗旅游,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两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日益突显出自身的缺陷,如“走婚”制,它是摩梭人特有的、传统的生活内容,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很大程度上,旅游者只能通过访问或道听途说来了解“走婚”文化,却无法参与到其中。本身缺乏必要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而云南大理婚俗一直是以婚俗歌舞“掐新娘”的形式展现给旅游者,“仪式”表演的性质较浓,很多演员因为表演场次过多而往往面无表情,使现场气氛极不协调。这种婚俗表演开发模式在初期曾有效地吸引和刺激了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也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表演内容脱离现实而又缺少创新,婚俗表演的舞台化、模式化味道日浓,渐渐失去了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海南三亚黎苗村、广西桂林、云南两双版纳等地的—些村寨中的婚俗表演也多少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由此而观贵州侗族婚俗,它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本身涵盖了侗族的服饰、饮食、居住、歌舞、生活情调、民族价值观等等,是侗族民族文化中韵味最为浓烈、最为古朴的精华部分,是一种集趣味性、知识性和综合性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相较前两者,它比“走婚”多了些随意性和参与性,比大理的婚俗表演又添了些生活化和人情味。那么能否找到一条适合自己本民族、本地区的模式开发婚俗旅游,将是决定侗族婚俗旅游能否在短期内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并为旅游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关键。 一、肇兴开展婚俗旅游的必要性 (一)婚俗文化对旅游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在现代社会,随着教育的发展和信息网络的发达,人们对外界事物了解的增多,在收入水平和余暇时间增多的情况下,人们热切希望到其他地方走走,亲自观赏和体验那些不同于本地的新、奇、异的事物和情景。婚俗作为少数民族生活中最为鲜活、最富于情调、最具有吸引力的部分,折射了整个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其内容能够吸引其他民族的旅游者,不同程度的满足了他们求新、求齐、求异的心理。 作为生活主体的旅游者,长期生活在紧张的节奏中面对人性的异化,很多人希望通过旅游找回生活中丢失的真诚与热情。而婚俗的大众化和较浓的人情味,最能让旅游者找到文化认同,满足这种文化于心理的需求。 婚俗在少数民族文化中具有更为集中鲜明的地方特色,而且带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容易激发旅游者亲身体验的动机。 (二)婚俗旅游能为民族地区带来经济效益

我的家乡黎平_高一作文

我的家乡黎平 黎平是我的家乡,它地处湘、黔、桂三省结合部,是黔东南东部一个新兴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县。 黎平县具有古朴的民俗风情和浓郁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2009年9月30日,被喻为“天赖之音”的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侗族人民的骄傲和自豪,是对我们侗族文化的传播和继承的充分肯定,侗族人民历来都视歌为宝,“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合唱的侗族大歌,曾被国外音乐界权威人士称为“东方闪光的清泉音乐”,尤如“天赖之音”,让人如痴如醉。 黎平是革命老区,1934年12月红军长征经过黎平,并在黎平城关的翘街召开了著名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这次会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是遵义会议的前奏,是红军走向胜利的一次会议,因此,“黎平会议”会址和红军纪念馆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黎平的山川秀丽,风景优美,山青水秀,自然风光绚丽多彩,气候宜人。位于黎平城南的南泉山,层峦叠嶂,古树参天,有寺、殿、阁、亭等建筑,山上还有清凉甘甜的龙嘴泉水,是享有盛名的佛教名山,身入其景,就会使人心旷神怡,心情舒畅,尤如进入仙境一般。 黎平天生桥是目前发现的举世无双的最大的天然石拱桥,该

桥巧夺天功,堪称世界之最,它有奇峰、峡谷、溶洞之美景,不仅是黎平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国和世界的宝贵遗产;鼓楼和花桥是黎平侗族村寨的标志,它是侗族古建筑和我国木制建筑史上的精华。侗族鼓楼,结构独特,层叠交错,不用一钉一铆,且衔而无隙,蔚为壮观,堪称建筑艺术之瑰宝。地坪风雨桥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单位。黎平肇兴侗寨具有“侗乡第一寨”之美誉。肇兴鼓楼群最为著名,在全国侗寨中绝无仅有,被誉为“鼓楼之乡”。这些绝妙的建筑,再现了侗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肇兴这个美丽的侗寨,2009年被评为全国最美的乡村之一,它吸引了很多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国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黎平侗乡的交通四通达,黎平飞机场的建成和黎平至广西、黎平至凯里、贵阳的高速公路,以及黎平至湖南的油路都已通车,听大人们说高速铁路也要修过黎平,这样,我们黎平的交通更方便了,既方便了外地游客前来黎平旅游观光,又给黎平人民通往外界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旅游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建设家乡,使我们的家乡更加美好,是每一个黎平人应尽的责任。我们现在还小,大的建设我们还做不了,我们就从小事做起,从保护环境,爱护花草,遵纪守法,讲究公共道德做起,做一个好公民。重要的是要好好学习,增加知识,长大了为建设家乡做出自己的贡献。黎平县城关第一小学五年级(3)班石

贵州地方鸡种

贵州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水草丰沛,生态气候条件优越,孕育了矮脚鸡、长顺绿壳蛋鸡、高脚鸡、黔东南小香鸡、乌蒙乌骨鸡、威宁鸡和竹乡鸡等7 个优良地方品种,是我国鸡种资源基因库的宝贵资源。 1 贵州地方鸡种品种来源、产区 1.1 矮脚鸡 品种来源:矮脚鸡属兼用型地方品种,饲养历史悠久,据1941 年《捧鲊地方志》记载,已有200 多年的饲养历史。产区内布依族、苗族、汉族等多民族聚居,历来有用鸡头祭祀、喝鸡血酒誓盟拜友、孝敬老人、宴请亲朋好友的习俗,且矮脚鸡性情温顺、产蛋多、肉鲜味美,故当地群众有饲养矮脚鸡的习惯。 产区:原产地为贵州省兴义市,中心产区为兴义市捧鲊、七舍、仓更、泥函等地,分布于兴义市及周边兴仁、安龙、贞丰、册亨等县。 产区自然生态条件:地处贵州省西南端,与云南、广西毗邻,海拔275~2 207 m,年平均气温16~20 ℃,最高气温35 ℃,最低气温-3 ℃;年降水量1 300 mm,相对湿度70%~84%,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1.2 长顺绿壳蛋鸡 品种来源:属兼用型地方品种。产区是汉族、苗族、布依族混居地,具有悠久的养鸡历史。当地群众从本地土鸡中发现少数产绿壳蛋的个体,所产绿壳鸡蛋风味极佳,被视为病人、产妇的滋补珍品。产区交通闭塞,养鸡多为自繁自养,春秋季节利用母鸡抱窝时选留绿壳蛋进行孵化繁殖,经长期选择,逐渐形成长顺绿壳蛋鸡。

产区:原产地及中心产区为贵州省长顺县鼓扬镇,主要分布于长顺县中南部鼓扬镇及周边中坝、云盘、摆所等7 个乡镇。 产区自然生态条件:产区喀斯特地貌特征明显,山高坡陡,峰峦叠嶂,平均海拔1 200 m。年平均气温16.3 ℃,无霜期288 d,年降水量1 400m,年平均日照时数1 202 h,气温温和,雨热同季,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农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小麦、油菜、马铃薯、甘薯及豆类等。 1.3 高脚鸡 品种形成:属肉用型地方品种。当地群众历来喜欢养大鸡吃肉,每逢节日和婚嫁喜事,都以大公鸡作为馈赠礼品。故而,当地人民逐渐养成选大鸡、大蛋留种的习惯,经长期选育逐渐形成高脚鸡这一地方品种。 产区:原产地为贵州省中部地区普定县,中心产区为普定县坪上乡硝硐村,主要分布于坪上苗族彝族布依族乡硝硐、岩上等村及六枝、织金县等偏远山区。 产区自然生态条件:产区地处贵州省中部偏西,云贵高原向东南倾斜的斜坡地带,地势较高,海拔1 200~1 800 m。年平均气温15.5 ℃,无霜期285 d。年降水量1 350 mm,相对湿度80%。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1.4 黔东南小香鸡 品种形成:属兼用型地方品种。产区为少数民族聚居地,耕地少、粮食产量低、饲料贫乏,鸡的饲养方式简单,鸡群白天在房前屋后、野外树林杂草丛自由觅食,晚上栖于楼脚、畜圈。在这样的经济和自然条件下,

侗族

民族概况: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芷江,靖州、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以及湖北恩施、宣恩、咸丰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960293。 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明、清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 侗家"。 侗族使用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部两个方言。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林业以产杉木著称。以生产鱼粳稻为主,善用稻田养鱼。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三江著名的程阳风雨桥,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桥上建有五座多脚宝塔,通道两侧有栏杆,形如游廊.桥梁结构不用一根铁钉,只在柱子上凿穿洞眼衔接,斜穿直套,结构精巧,十分坚固,令人叹为观止。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 形成历史: 秦、汉时期,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聚居着许多部落,统称之为“骆越”(“百越”的一支)。魏晋以后,这些部落又被泛称为“僚”。明代邝露所著的《赤雅》中说,侗族也是属于“僚”的一部分。现在侗族的分布和属于“百越”系统的壮、水、毛南等民族的住地相邻,语言同属壮侗语族,风俗习惯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侗族可能是由“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成。侗族经过原始社会发展阶段,于唐代由原始社会直接向封建社会过渡;有的人认为经过奴隶社会发展阶段。从唐至清,中央王朝在侗族地区建立羁縻州、土司制度,

长顺绿壳蛋鸡起源历史

长顺绿壳蛋鸡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长顺绿壳蛋鸡因产地地处贵州省长顺县而得名,是中国稀有的 珍禽品种。长顺绿壳蛋鸡是在贵州特定自然生态环境下,经长期自 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一种鸡,具有耐粗饲,抗病力强,觅食 能力强等特点。 二、产区分布 中心产区在长顺县南部鼓扬镇马场村、岩纳村、格道村一带, 相邻的交麻、中坝、营盘、种获乡、长寨和代化镇等6个乡镇亦有 分布。 三、产地环境 产区长顺县地处黔南,东经106°13′~106°38′,北纬25°38′~26°17′。境内喀斯特地貌特征显著,地势复杂,北高 南低,海拔660~1597.5米,山高坡陡,峰峦叠嶂,交通闭塞。气 候温和,降雨充沛,年平均气温20.3℃左右,相对湿度81%左右, 年日照1202h,年降雨量1250~1400毫米[1]。田少土多,农作物 以玉米、豆类、水稻、小麦、油菜、土豆、红薯等为主。林地、草 山草坡较宽,昆虫、嫩草、草籽等动植物饲料丰富。 四、形成的历史和起源 长顺绿壳蛋鸡原产于长顺县鼓扬镇,该地偏僻落后,交通闭塞,地势险峻,地理位置复杂,海拔660~l 597.5 m,年最高气温 32℃ ,最低一l℃ ,无霜区288 d,日照时数1 202 h,年降雨量 1 250~1 400 mm,相对湿度81% 。境内有珠江流域红水河水系鼓 扬河,全长12.8 km。 早在20世纪60年代,在鼓扬镇马场村、岩腊村、纪堵村一带,人们就发现有产绿壳蛋鸡的鸡群,世袭流传利用这种鸡蛋能治伤风 感冒,因此绿壳蛋鸡倍受保护,长期得以繁衍。按照农村习俗走亲 送礼、移民搬迁,绿壳蛋、绿壳蛋鸡也当成礼品随之在异地扎根发展。20世纪80年代,由于瘟疫严重侵袭,农户饲养的鸡几乎灭绝,只有在偏僻闭塞依山而居的村庄饲养的绿壳蛋鸡幸免于难而得以保留。20世纪90年代,绿壳蛋鸡发展虽然缓慢,但在防疫部门的防

侗族鼓楼

少数名族建筑 ——侗族鼓楼 日期:2011/4/2

侗族鼓楼 一、侗族居住区域的自然环境 侗族居住区主要分布在湘、黔、桂毗邻地带。桂北侗族地区位于东经109。一1 10。,北纬25。一26.5。之间,地处云贵高原边缘,居大丘陵地貌。这里地势高峻,溪流纵横,山峦连绵,湿热多雨。大的自然环境地形、气候等,使新石器时代的干栏式建筑,成为当地理想的建筑形式,建筑色彩也伴随着这种自然环境而产生。 侗族建筑的营造方式与环境的关系、社会文化因素、人的意识观念、生活习俗等密切相关,且又有它独特、庄重、淡雅的美感。 据说,侗族的祖先不在此地,因战争等各种原因而迁来,侗族原居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原为百越的一支,至今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 广西北部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年平均气温16。左右,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200毫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资源丰富,其中尤以杉树分布面广,蕴藏量大、产量多,是优良的建筑用材,满足了侗寨木楼建筑的需求。 二、侗族的居住观念 侗族人喜群居,俗话说:“独木不成屋,单家不成寨”。由于侗族居住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条件,使他们认识到只有依靠集体,互相团结才能生存。因此侗族人群体意识很强,住宅选址及一切生活习俗,仿佛都可以追寻到人类原始风习中那些具有生命力的遗迹。另据我们此次实地采访侗族老人,原来这种密集的群居,还有防匪防盗的遗风。所以至今大多数人仍喜欢群居,大的村寨可达五六百户,小的也有七八十户,一般村寨一百多户。 三、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从形式上分为歇山式(俗称屋顶形,因侗族房屋多为歇山顶形而得名)和攒尖顶式(俗称伞顶或尖顶)。鼓楼全用杉木凿榫衔接,不用钉铆,也没木楔,结构精巧,造型美观,顶层悬有一长形大鼓。鼓楼一般高达十多米,有几层至十几层不等。它与民居相比,从高度上、功能上和造型上来看都是不一样的。鼓楼形似宝塔,最早是为了便于人们有一个集会的场所以及为了击鼓传信息而建的。所以在侗族村寨中,人们常常环绕鼓楼建造房屋。村寨多以鼓楼为中心,房屋无论建在哪个位置都要看见鼓楼的楼檐,听见鼓楼的鼓声。因此,鼓楼是作为侗族村寨的标志和象征而存在的。它不仅仅是集会议事的场所,同时还起着凝聚人心的作用。走进侗寨,人们首先看到高高的鼓楼矗立中央,民居环绕在周

侗族的风俗习惯

侗族的风俗习惯 “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 现有人口2514014,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的黔东、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县。侗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特产糯谷,以香禾糯最享盛名。 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后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原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侗文。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侗族地区一向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侗族诗歌韵律严谨,题材多样,尤以多声部无伴奏的侗族大歌为传统文化最精粹的部分,在文学和音乐方面都有极珍贵的价值。 侗族擅长建筑。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

筑艺术具有代表性。侗锦、侗布、挑花、刺绣以及银饰工艺品等,都充分表现了侗族多彩多姿的传统文化特色。 侗寨一般建在依山傍水之处,风光绮丽,寨前有“多金”(寨门),一来装点宅寨,二来抵御外患。寨内有禾堂,是议串、娱乐和晒物的地方。寨前寨后,古木参天,名叫风水树。周围棕榈成排,竹林掩映,花木点缀。寨内的房屋,保留着木楼式的民族建筑特色。吊脚楼,开口屋,或三柱两瓜,或五柱五瓜,四扇六扇不等。屋的高度,按照侗族的规矩,“要想发,不离八’’,或1.88丈,或l.68丈……杉、松为柱,杂木为枋,不用一铁一钉,全由卯榫嵌合。附属建筑的配置,有“屋后有仓不吉利,屋前有圈不安宁”的忌讳,畜圈设在吊脚楼下或厢房一侧,仓屋建于屋前或楼上。正屋前有槽门,进门为堂屋,是迎宾摆席的地方。后间置火炉,四季不断烟火。火炉三方摆木团,保留着“坐皆蹲踞”的古习。两旁是住房。村寨布局和谐统一,房屋样式美观适用,体现了侗民族的审美观念和高超的建筑艺术。 侗家的饮食,主食以大米为主,以麦类、薯类、玉米、小米为辅。炊具简单而适用,一般是在火炉上放个三角撑架,用鼎罐烧饭,用铁锅炒菜、炖菜。上山做工,用瓜葫芦 装甜酒,竹筒注泉水,篾饭盒带饭或

贵州特产美食之《侗族菜系》

贵州特产美食之《侗族菜系》 来源:山妹子特产商城(https://www.doczj.com/doc/0b19236694.html,) 牛瘪、羊瘪是侗族独具特色的食品之一。牛、羊为草食动物,百草中含有人体不可缺少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和钙质等。加工后的牛、羊瘪不但味道可口,而且有健胃助消化之功能,常吃牛、羊瘪的人很少患胃病。它是侗族男女老少均喜欢的食品。在侗乡宰牛杀羊出售,如果不配有瘪,牛、羊肉是很难找到销路的。 相传,古代侗族有个人经常腹泻、肚痛,四处求医,药吃了不少却未见效。他见牛、羊吃百草身体健壮而少疾病,于是试食羊瘪,几经服用,腹泻止了,肚子也不疼了。消息传开,大家仿效,并逐渐完善了制作工艺,不断添加香料。从此,这种饮食习俗代代相传,每逢过年过节,都杀牛、羊吃瘪,并且将之作为款待贵宾的佳肴。 牛瘪、羊瘪这道别具民族风味的食品,已不再为侗族人民所专用,早已传往别的地区和别的民族。如今城镇的屠户们也和侗乡农村一样,既卖牛、羊肉,也卖牛、羊瘪。好些餐馆、酒楼也专项经营牛瘪、羊瘪招徕顾客。 腤鱼、腤肉腤鱼、腤肉及其腤桶也是侗族饮食文化的又一大特色。侗家人的腤桶,在某些方面有点像“冰箱”。它是侗家人用来腤制鱼、肉、菜的圆木桶,在侗家人的手工技艺中占有不可缺少的位置,与侗家人的饱食生活紧密相连,它体现了侗家人的无穷智慧和丰富经验。 侗族日常生活的食品,最主要的要数腊鱼、腤肉,它甜、酸、辣三味俱全,色、鲜、嫩三者俱备,冷热可食,非常可口。腤制的鱼肉可放几十年,时间在5年以上的鱼肉味道更鲜美。每当贵客来到侗寨时,侗家人会毫不吝惜地用自己珍贵的腤鱼腤肉来招待客人。 相传,侗族祖先原以狩猎为生,猎物时有时无,多了吃不完,少了要挨饿。有一先民想了一个办法,将吃不完的猎物切成小块,与吃不完的米饭和辣椒装入木桶,用石块压上,便又去撵山狩猎去了。月余后返回取出,兽肉不但不腐不臭,吃起来味道还鲜美可口。从此大家效仿,并不断改进腤制方法,世代相传,沿袭至今。 烤鱼烤鱼是侗族菜系中的一大菜肴,其制作方法是将鱼肚剖开取出内脏后,放入花椒等佐料,用荷花叶或芭蕉叶包裹后放于炭火中反复烧烤,烤熟后置于盘中再拌以其他佐料,味道鲜美,十分开胃。 荷叶捆鸡荷叶捆鸡也是侗族一大特色菜肴。其制作方法是将拔毛洗净后的仔鸡去掉内脏,将佐料放入鸡肚内,用荷叶包好捆好在炭火中慢慢烧烤。烧熟后的鸡肉满屋飘香,味美无比。

贵州省发展生态家禽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

贵州省发展生态家禽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 为加快推进全省生态家禽产业发展,实现全产业推进、裂变式发展、泉涌式增长,助推脱贫攻坚,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产业扶贫的重大决策部署,立足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强化政策扶持与科技支撑,优化产业布局,发挥特色优势,突出发展重点,实施品牌引领,推进全产业链协调发展,构建完善生态家禽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促进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营销网络化发展,实现产业兴、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市场导向。统筹资源优势、地理环境、产业基础、技术支撑等因素,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优化产业布局和品种品质结构,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坚持突出重点,示范引领。围绕主推品种、主推技术、重点产区、地方品牌,科学合理布局。坚持典型示范引领,探索推广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模式和机制。培育打造一批公共品牌、区域品牌和企业

品牌,示范引领带动全省生态家禽产业快速发展。 ——坚持主体带动,利益联结。培育壮大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和合作社示范引导作用,推动产业化经营发展,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实施产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聚焦贫困村组、贫困农户,点面结合,实现贫困农户精准脱贫、长效脱贫。 ——坚持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坚持全产业链推进,强化政策扶持,激发内生动力,完善政府引导、部门推动、市场主体、社会参与发展机制,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实施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围绕重大关键性技术问题,加强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强化科技支撑作用。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1)通过3年时间,全省生态家禽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地方特色家禽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水平明显提高,逐步形成种禽繁育、生态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等配套完善的生态家禽产业体系。(2)全省生态家禽年出栏3亿羽,禽蛋年产量30万吨,品种结构不断优化、产品品质不断提高,生态家禽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3)生态家禽产业发展实现66个贫困县(含14个深度贫困县)、20个极贫乡镇全覆盖,带动精准脱贫80万人以上,人均增收3200元以上。 2.年度目标。

贵州侗族导游词3篇.doc

贵州侗族导游词3篇 侗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也是少数民族当中的一员。下面是带来的贵州侗族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贵州侗族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侗戏大致在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形成。侗戏的剧目,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描写汉族生活的剧目,大多从汉族戏曲中进行移植;一是描写侗族生活的剧目。后者如《吴勉》,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明初侗族民族英雄吴勉率领人民起义抗粮抗税,不幸被俘,不屈而死。《秦娘美》,写珠郎与娘美相爱,地主银宜欲霸占娘美,谋杀珠郎,娘美设计刺杀银宜,为爱人报了仇。《门龙》,描写门龙离家十八年未归,其母逼其妻改嫁,其妻不从,直等门龙归家,夫妻团聚。此外,还有《雪》、《乃桃补桃》、《金汉》、《妹莽子》等。 侗戏角色虽有生、巳之分,但并未形成定型的行当,一般是根据剧中人物的需要来分配演员。只有小丑有些独特的表演,动作滑稽可笑,以说白为主,蹦蹦跳跳,称为"跳丑脚"、演员念白很少,以唱为主。唱腔一般是上下句结构,中间都有过门。演员每唱完一句,都要在过门中与另一个演员互走一字,交换位置。遇有三人以上在场时,也只有对唱的两人在过门中互走一字,其余的人原地不动。侗戏的音乐,由于受侗族叙事歌和琵琶歌的影响,长于叙事,唱腔平稳柔和,

优美动人。唱腔主要有 "平板"、"哭板"、"仙腔"三种。"平板",用胡琴伴奏,故又称 "胡琴歌",为侗戏最基本的唱腔。"哭板",无乐器伴奏,在表现悲哀情绪时于唱,往往要伴有自然的哭声。"仙腔",用于神仙出现时演唱。伴奏乐器主要有二胡,辅之以琵琶、牛腿琴,打击乐器有大锣、小锣、钹、边鼓、铃等。侗戏多在戏台上演出,很少在平地上演出。戏台通常是用木板搭盖,一般无顶盖,观众可三面围观。在装扮上,通常只穿侗族生活服装,整齐、鲜艳。脸谱以黑、白二色为基础,小丑除在鼻子上画一个青蛙以外,两颊上还要各写一个"丰"字,以示吉祥。 侗戏的演出,有一定的仪式。第一天开演正戏之前,要供神请师,由"掌簿"主持:台口中间摆上酒、菜、纸钱等供品,由掌簿焚香请神,然后鸣放铁炮。每个剧目开演之前,先由一演员朗诵一段开场白;正戏结束后,全体演员唱歌致谢;整个演出结束后,要跳加官,被提到名字的人,都要把红包扔到台上以作赏钱,他们大多是寨里的头面人物和富裕人,除此之外,戏班不再收钱。 侗族的村寨都建有鼓楼,戏班的组织是以鼓楼为单位,一个鼓楼有一个戏班,属业余性质。一个戏班一般为十几个人,有戏师傅、歌师傅、演员和伴奏人员,无女演员。戏班除在本寨演出外,也到外面去"走寨"演出。演出时间,主要集中在春节、二月二、三月三、秋后或本寨的会期。活动方式有"尾夜"和"多夜"两种。"尾夜",是村寨之间进行联欢,旨在联络双方感情。演出时间一般从上午开始,直到吃夜饭、散戏之后,戏班的小伙子们便与姑娘们去"行歌坐月"。"多

贵州黎平侗族传说故事

贵州黎平侗族传说故事 麒麟山位于黎平县肇兴镇纪伦侗寨以南1公里,面积316公顷,最高海拔980米,山 上森林茂密,花香鸟语,山下梯田空旷,溪流脉动。四周侗寨萦绕,民族文化回环。巅峰 悬崖峭壁,连绵起伏,因顶部有块奇石,形如麒麟,故名。 相传,很久以前有只麒麟来到肇兴,游到麒麟山,它眺望脚下的侗寨,风光旖旎却人 烟稀少,夫妻和睦却人丁不旺,地大物博却乏人劳作,方圆几十里地所有村落住户叠加起 来也估摸算作“五百肇兴”旧指黎平县肇兴、来马、宰柳、登杠、纪堂、登江、归杩、岑所、上地坪和从江县平乐等陆姓侗寨累计有五百户,统称“五百肇兴”。性情温和的它, 触目伤怀,随地心生善念,决定驻足不前,化作麒麟石,定居麒麟山,春夏秋冬不畏严寒,不惧酷暑,甘于奉献吃苦,默默地为散落于大山深处的侗族人们祈祷、赐福、送喜、添丁……。 有了麒麟神的庇佑,千百年后,麒麟山下的侗寨,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一派繁荣景象。就人口而言,已由原来的“五百肇兴”发展到了现在的万余之众,仅当今的肇兴侗寨 就已成为驰名中外的“千户侗寨”和“天下第一侗寨”。 侗民们对于麒麟以及麒麟山的信仰与崇拜,不单纯地表现在他们的意识之中,还融入 了民俗生活,深入民族文化领域。 禁封活动。麒麟山权属归“五百肇兴”共有,关于它的保护,侗民们有专项款约:凡 麒麟山内,树木不准采伐,动物不准捕杀,山体不准破坏。质朴侗款,敬慕麒麟山为神, 也让麒麟山水秀山青,生态溢满斑斓。 蕴藏文化。麒麟乃吉祥神兽,民间有“麒麟送子”“驱除邪恶”“发富发贵”等传说。因此,麒麟山神秘故事、民族历史、自然环境,适宜心灵养生和心理治疗,能满足人们 “求福、求贵”等心理精神需求,文化等同于民族宗族发祥地,性质功能可团结山下村落 侗民融为一体,形成民族内部凝聚力和亲和力。 千年文化积淀,千年历史传奇,铸就麒麟山非凡色彩,侗民们对于麒麟山的敬仰“内 化于心,外化于形”。在他们心中,麒麟山已不是普普通通的大山,其传奇文化早已升华 为各个侗寨的“风水宝地”和“旺丁神山”。 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地区。 座座鼓楼高耸于侗寨之中,巍然挺立,气概雄伟。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呈宝塔形。瓦檐上 彩绘或雕塑着山水,花卉、龙凤、飞鸟和古装人物,云腾雾绕,五彩缤纷。从江县高增侗 寨鼓楼高达二十余米,十三层次;黎平纪堂侗寨一寨就有三个鼓楼,侗寨风光可说十足了。 鼓楼始建于何时?由于侗族无文字记载,无从考究。不过,侗乡世代相传:从有侗族 村寨的时候起,就有鼓楼了。据清代雍正年间有关资料记载:侗人“以巨木埋地作楼高数丈,歌者夜则缘宿其上……”。可见明末清初开始见于史册了,距今约三个多世纪。侗族

侗族的风俗习惯

侗族的风俗习惯 导读: 侗族的风俗习惯 侗族:简介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天柱、锦屏、黎平、从江、榕江、剑河、三穗、镇远、铜仁、江口等县(市)和玉屏侗族自治县,湖南省的通道、新晃、芷江、靖州等侗族自治县及绥宁、会同、黔阳等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罗城、环江等自治县。此外湖北省的恩施、宣恩、咸丰等县(市)还有数万人。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原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侗文。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以生产鱼粳稻为主,善用稻田养鱼。林业以产杉木着称。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多通汉语。原无文字,1958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 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 侗族:历史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百越”中的一支)。古代侗族先民原来居住在广西梧州一带,后来一部分向东移动到贵州、湖南一带;另一部分移至广西定居下来。12-13世纪,江南一些汉族人因战乱而迁到侗族地区;14世纪,从江西迁移来大批的汉族农民;14世

纪末,又在侗族地区屯军,军人多为江西籍的汉族人。以上这些移民和屯军,以后有大部分融合到侗族中。 侗族:习俗 侗族家里来了贵客,通常要拿出最好的苦酒和腌制多年的酸鱼、酸肉及各种酸菜进行款待,因而有“苦酒酸茶”待贵客之说。侗族民间用鸡、鸭待客时,首先主人要把鸡头、鸭头或鸡爪、鸭蹼敬给客人。客人应双手接过,或转敬给席上的长者,以表示主客之间互相尊重,以诚相待。 到侗族家里做客,食用腌鱼时,主人将一堆酸鱼块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光,留1、2块,以表示“有吃有余”。生诞婚丧之日,都要进行不同规模的宴客活动。 在广西三江地区的侗族民间,婚后妇女头胎儿女诞生,都有以“三朝酒”祝贺之习。“三朝”指三天,即在小孩出生后十天内,选其中二个单数日子,如:五、七、九(有的地方生男选单日,生女选双日),进行祝贺。孩子周岁时,还要喝对周茶(有的吃周岁酒)。 侗族:节庆 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 新婚节 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卯日是侗族人的“新婚节”,常有数十对青年男女在这一天成亲,类似今天的“集体婚礼”。贵州剑河县小广、化敖等地还保留此风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