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叙事疗法

叙事疗法

叙事疗法
叙事疗法

学习叙事疗法

第一章寻访叙事的哲学观

叙事的哲学观会带来很多的省思和触动,还会让大家看到以前没有看到的生命力,下面介绍叙事的重要概念:

一、叙事的重要哲学观

法国哲学家福柯对叙事有很大的影响,他提到当知识成为真理的时候,它会变成一种权力来压制人们。因为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当我们没有办法尊重每个人的想法,而带着我们唯一的想法,觉得这个想法是唯一的知识来看待人们的时候,这样的量尺就变成唯一的真理。所以福柯说这样的权力会压制别人,用福柯的观点来看,往往我们的主流文化,我们的传统或是透过科学实证出来的结果都会去看很多人们的现象,探索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不正常的。福柯说如果我们把世界很快地用这样的正常或不正常的去看待的话,那么就会是一种集权似的方式在看待人们,而且人们会很不自觉地把知识这样的看待已经成为真理的知识和主流文化就内化到自我认同里头来规范自己,因此问题和主流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其实在长大的过程里面总是会受到很多很多的教导,听到很多的东西。所以我们不知不觉地就会把这些人应该是怎样的想法并入到我们的生活里面,成为我们如何来看待自己的规范看待自己。所以,在叙事的哲学观里很强调当人们去定义问题的时候,这个问题跟所谓的主流文化、跟所谓唯一的真理的知识有怎样的关联。

在福柯的哲学观里还提到比较不是主流文化、比较是属于每个人的独到性的一些想法和知识,这些在一般生活里是比较被忽略的,也比较不会纳入到自我认同里面的。因此叙事很重视怎么去协助人们。我们作为心理咨询的工作人员可以成为一种避免重复压制别人的工具,常常会去省思,看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想法,似乎是要求来找我们做咨询的个案要跟我们一样的想法去定义自己,因为我们做咨询工作的人的想法也往往受到很多主流文化的影响,传统的影响容易带领我们去看待自己和看待别人。也不是说主流文化就一定不好,或传统文化就是不好的,或者说科学就是不好的,这些东西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可是法国哲学家福柯非常恳切地邀请大家来这样看问题,人们不一定只使用一种方法来看待自己,我们做咨询工作也很重视一个概念,叫做多元文化。这个多元文化的概念就是能够看到每个人的差异性,因为每个人来自的环境成长的背景是不一样的。我们怎么样可以用它在地性的特别的东西跟他工作,而不是用唯一的方法。比如在国外工作,像白人老是拿自己的想法去看黑人、来看西班牙裔人、来看亚裔人、来看印地安人,或是看不同种族的人,那么白人就只是用一种唯一的方法去看别的人。其实这样是非常单

一文化不是多元文化,所以能够透过福柯强而有力的哲学观,让我们做咨询工作的人去省思:这样看个案是不是用一种方式看,我这种方式是怎么来的,我是不是要找找来做咨询的人有没有别的东西是我没有看到?

因此叙事工作怎么想,怎么看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这个东西看不透的话叙事可能学不起来。

因为我们可能学了许多叙事技巧,可是却不断地用唯一的知识来看待我们的个案,就是做叙事的外化、解构、重写可能也是很费力的。因为没有把那个哲学观展现出来,叙事的理论受到福柯的哲学观影响。因为这样的关联就看到其实人本身并不等于问题。问题怎么影响人们才是重要的议题。因为问题也往往会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它这样的看待会如何去影响人们才是需要去思索的。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因为当人们去(比如看有忧郁症的人,如果我们说他就等于忧郁,那么我们会用内化的方式去看这个人,觉得这个症状就等于这个人,他很没有力量,还有他似乎好象没有什么功能,这样的看待就是去看到他是等于这个问题的)看这些症状是怎么影响他这个人,症状会如何影响他自己的自我发展,他的症状会如何影响他和他爱人的关系,症状如何影响他跟孩子、跟工作中同事之间的关系。这样会让大家看到忧郁会怎样影响这个人。所以外化可以让人们看到他是怎么跟忧郁工作,他怎么去面对忧郁,而不是说他就是一个所谓的忧郁病人。

在叙事的哲学观里还提到我们一定要看到每一个人都属于他独特性的知识,然后我们要想办法看到每一个和我们谈话的人其实都是面对自己生命里的困难的专家和主人。不管一个人他怎么去看的,去生活的,其实他都是自己的主人和专家。在叙事哲学观里最主要的一个概念是我们要深深的感受到,到底是我们带着怎样的想法去看待来访者,我们的想法有没有去看怎样的人才是正常的人,怎样的人才是不正常的人。我们这样的看待是来自哪里?我们是不是可以用不一样的思维去看人们,然后让人们看到他过去没有看到的地方,而且福柯里面讲到主流的知识平常都是非常有权力的,非常能够去控制人的。可是属于人们的独特性一般来讲都比较没有力量,比较是被否定的。因此我们透过叙事的哲学观,我们可以去思考怎么去看到人们的地方性和独特性的知识,而不用唯一的主流的知识看人,不把人当物品,好象所有的人都应该是一个摸样的要用一样的方式去看待。福柯很强调我们要去思考、去解构的方式,不然的话,我们就在用集权的方式在控制人。

希望对于叙事这样的简单的一个引导让大家有一些简单的概念。

作业一、(回答到讨论达疑中去)

1、你觉得你能坐在这里学习,最难得的地方在哪里?你克服了哪些困难?

第二节叙事哲学观

把这个学说定义成一种世界观是不是比较好?也许吧,可是即便如此,还是不够。也许该说它是一种认识论,一种哲学,一种人的承诺,一种策略,一种伦理,一种生活等等。(麦克.怀特)

叙事治疗的诞生:1979年心理学家萨宾在美国首次提出了经验和叙事解构的观点,阐述了叙事对意义建构人格形成的作用。1986年他主编了《叙事心理学人类行为的故事性》一书,自此,叙事心理学作为一个正式领域开始从心理学家族中显现出来。

叙事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临床心理学的结合,诞生了叙事心理治疗。叙事心理治疗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是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夫妇,以及新西兰的大卫.艾普斯顿等。他们于20世纪80年代在家庭治疗的基础上提出了叙事心理治疗理论:叙事治疗就是指咨询者通过倾听他人的故事,运用(相应的哲学观和)适当的方法,使用问题外化,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从而引导来访者重构积极故事,以唤起当事人发生改变的内在力量的过程。

叙事哲学观的三个理论渊源(这些理论可能对学习者有挑战):

后结构主义社会建构论福柯对知识和权力的相关论述后结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根基上逆生出来,70年代开始广泛进入整个人文学科,迄今已经深刻影响和改变了西方学术和思想面貌的一种理论思潮或思维方式。

后结构主义和结构主义对“意义”和“自我认同”的看法大相径庭,这也是叙事治疗不同于传统心理治疗的最主要原因。也正是叙事治疗有效的理论根基。

“意义”:结构主义认为生活的意义是元素的反映,确定了元素就意味着决定了生活唯一的真理;后结构主义认为生活的意义是通过叙说的形式建构的,生活本身可以有多角度多元化的阐释,不同的阐释带来不同的意义。因此生活本身并不存在普遍成立的

唯一的解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阐释和建构生活意义的方式,多元化多角度的观点才能反映生活的全貌。——生活的意义是什么(需要人们自己去赋予)“自我认同”:结构主义认为,自我认同是自我的产物,个体的内部元素(如气质类型、性格元素)决定了人的自我认同,深藏在人性的中心,是不可改变的。后结构主义认为,自我认同是社会的产物,是经有历史和文化塑造的。比如男人不能穿裙子,是男人对自己性别角色的认同。事实上这个认同不是由于男人的生理性别(即个体的内部元素)决定的,而是由男性的社会性别(社会和文化的产物)决定的。所以人们可以通过叙述性的对话方式打破负向的自我认同,支持性的对话能够丰厚个体的生活和自我认同,替人们成为自己没有成为过的自己(而不是真正是谁)增加可能性。

“社会建构论”:基于后结构主义的范畴,社会建构论对社会现象的阐释更详细,他们认为(1)现实是由社会建构的;(2)现实由语言构成;(3)现实由叙事组成并得以维持;(4)没有绝对的真理。

第一点,现实是由社会建构的。(展示三幅图片:赵飞燕、杨贵妃、现代模特)不同时代对美有不同的看法,美究竟是什么,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它是由社会建构出来的。

第二点,现实是透过语言而彰显的。(展示漫画)

看到这幅漫画,会用怎样的语言来描述?1、小女孩看叶子;2、在一个温暖的午后,小女孩光着小脚丫,带着自己心爱的小猫眯怕到阁楼顶上,惬意地看着漫天飞舞的叶子。这两句话给了你什么不一样的感觉?第一句话描述了一个事实,当我们说话时就构建了一种现实。第二句话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暖暖的微风拂面很舒服。语言让情境产生了动态的效果,通过语言的描述,会带出一些原来没有的感受和意义。

语言并不是像镜子般反映自然而是创造我们所知的自然

第三点,现实由故事组成并得以维持。人们通过叙说来组织其经验和记忆,叙说将我们日常琐琐碎碎的经验串联起来,统整为一个有意义的实体。当我们叙说的时候,一些零散、不起眼的事件依发生的顺序组织成有意义的情节,事件有了意义,故事就鲜活了起来。

在一个人的生命故事中,我们相信没有描述出来的永远比描述出来的丰富。叙事的哲学不再支持与重复那些对个案伤害且无意义的主线故事,反而有兴趣看一些被忽略的“轶事”,即替代故事。

第四点,没有绝对的真理。社会建构论认为,由于我们无法客观认识现实,所以我们能够做的只是诠释经验,而诠释经验的方式有很多可能性,可是没有哪一种诠释是“真正”的真理。

例子(有问题还是没问题?):一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在主流文化看来,他是一个有问题的孩子。以叙事的观点来看不会这么认为,咨询师可能会去探索孩子怎么会想到

离家出走,在离家出走的过程里有怎样的挑战?看到哪些能力是以前没有看到的,离家是不容易的是怎么照顾自己,再透过这个特质去发现他是一个怎样的,甚或透过这个特制去陪伴他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可以看到,对于同样的事件不同的诠释方式可以发现不同的意义(“真理”并不唯一)。

现在我们来温习一下社会建构论对现实的看法。(1)现实是由社会建构的;(2)现实由语言构成;(3)现实由叙事组成并得以维持;(4)没有绝对的真理。

福柯的观点:

总之,现实也许不是绝对的真实,人的经验与意义不仅是由个人创造出来的,而且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社会建构论的代表人物福柯对此有更深入的阐述。

(1)科学的分类规定了何者为正常,何者为非正常。科学的分类以及社会、文化、主流知识规定了怎样的人是高功能的人,什么样的人是低功能的人;谁是有希望的,谁是没有希望的;什么样的妈妈是成功的妈妈,什么是失败的妈妈;什么是成功的男性,什么是不成功的男性,都有一个量尺。叙事哲学认为,并没有一个所谓的“非正常”的生命形式,只是有些形式的“常”是我们所不知道、不理解、不期待、或不喜欢的。

(2)“主流知识”即权力。这是福柯对知识和权力的经典论述。某些长期有效的知识,比如:功课好才是好学生;有钱才会被人看得起;女人要苗条才会漂亮等等。会主宰我们的行为成为主流知识。而人们也想当然的认为那是唯一的真理,成为一种权力。正像前面在社会建构论中提到的,没有绝对的真理。叙事的哲学就是要鼓励人们成功挑战把人压制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力。

(3)自我认同受主流文化的影响和控制,外界文化的规范和科学的分类,让人们觉得那是理所当然的现实。“我就应该是那样的人”,“只有那样,我才是一个有用的人”;“儿子学习好,才能证明我这个母亲对孩子的培养是成功的,如果儿子学习不好,我就是一个失败的母亲”。

(4)“系统化”的理论是一种社会控制,因为它将人们变成物品。以家庭为例,“系统化”的概念会诱导我们把家庭看成一个机器,每个成员都有一个即定的位臵。治疗师思考的重点都卡在如何重复循环的无效行为中,修复家庭的问题就是技术员修理坏掉的发动机一样。这样的哲学观把人物化了。

福柯的观点总结:

透过福柯的分析,(1)科学分类规定了何为正常,何为不正常。我们看到人之所以会产生问题,原因在于人对自己所认同的意义常常由主流知识代表的真理所决定。(2)主流知识即权力。这些真理透过权力运作,使人接受其指定的人格与关系的规范。(3)自我认同受主流文化的影响和控制。人们要脱开主流知识设下的单一真理,重新审视自

己的生活,定义生活的意义,才能发展出更多解决问题的可能。(4)系统化的理论是一种社会控制。

作业二:

根据对哲学观的学习,请回答下面的问题,并记录下来。

1、在助人的工作中,你觉得你个人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如很多咨询师对自己没有自信,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为来访者带来帮助。用叙事的哲学观来看,他们可能希望把事情做好,认为“咨询师一定要比个案高明”,这样的主流知识成为一种权利压制了咨询师,他是在用那样的量尺批判自己。那么你的挑战是什么?如何用叙事的哲学观来思考你个人的挑战?

2、在助人工作中哪些个案对你是有挑战的?例如有些女性咨询师与高大的男性咨询会让她觉得有挑战,也有的咨询师害怕“趾高气昂”“咄咄逼人”的个案;有些咨询师对于沉默的个案会失去耐心。哪个个案对你来说是有挑战的?那样的“害怕”“失去耐心”是怎么来的?如果遇到那样的个案,你是怎样去陪伴那个“害怕”和“失去耐心”的?

咨询师的态度:合作,放空,塑造尊重、好奇、透明的咨询氛围

放空:就是叙事咨询师站在“不知道”的立场,而不是从“我已经了解”的专家立场问话(这种不知道不是咨询师一无所知,什么都不懂的不知道,指的是懂的是与咨询师咨询里程有关的知识,而不是别人生活内容与意义)。放空要做到:1、不以专家的姿态自居,相信个案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专家;2、不带有先入为主的想法,能够好奇的问话(像一个孩子一样);3、不做概念化的标签,看到个案生命故事的独特合作:1、不做指导者、控制者和责任人,而是共享、互动的陪伴者;2、不沉重、不着急、创造轻松和互相滋养的关系。

营造尊重、好奇、透明的咨询氛围:1、不专注与个案改变与否,专注于对个案生命故事的了解,欣赏和感动;2、不放弃、不失望,对个案的生命故事保持好奇;3、不隐藏、不压制,放开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叙事假释:

一、人不等于问题;

二、每个人都是面对自己生命问题的专家,自己才是自己生命的作者,咨询师要相信个案会再度对生命取得主权,会重新取得自我资源。

三、个案见治疗师之前早就自疗一段时间了;

四、个案的许多问题都是种族、阶级、性取向、性别等文化环境所营造出来的;

五、“寻找帮助”的概念会造成个案低估自己的能力,会限制他们自我资源的运用;

六、人的一生中总有几次不被问题影响的经验,问题是不会百分之百操纵人的;

七、咨询师的责任是塑造尊重、透明和好奇的环境;

八、意义并非实现存在,必须由我们透过交流的交互作用去创造意义。

第二章叙事的技巧——外化

首先学习的是叙事疗法的外化。在外化的精神里,人不等于问题,我们怎么贴近问题,让人们看到他是思考问题的专家。如果他是一个容易害怕的人,可以问“害怕是什么”?害怕会如何给你的生活带来一些影响?你对害怕的看法是什么?因此我们在外化里希望把问题分开,让人们能够带着珍惜问题的方式去靠近、贴近问题。外化不仅只用在问题上面,外化其实也可以用在特质或宝贵的事情上面。比如一个来访者发现自己原来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如果我们外化的话。就可以问,这个勇敢是什么?当你看到自己是一个勇敢的人的时候会给你带来怎样的影响?这叫贴近特质、靠近特质。因此要强调的是:每个人都是思考他们问题或特质的专家。当我们把那个“你的”去掉,让他站在外面来看这个“害怕”,这个“勇气”的时候,他们会有很多的想法,透过这样的外化,人们会丰厚他们对问题、特质等的看法。所以,希望大家对外化技术有个基本的概念。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方式。让人们有机会透过叙事的学派去用不一样的思维去珍惜,去看待自己的问题或自己一些宝贵的特质。所以大家不要觉得外化只有在问题上才可以用,其实在很多人们宝贵的正向的东西也可以用外化。

第二个我们看解构,主要是要去看看问题对人们的影响。我刚刚说到外化是把这个问题或特质摆在面前,让那个当事人去和它对话,解构是要看看问题对人的影响。其实除了看问题对人的影响也可以去看特质对人的影响,其实解构也有外化的精神。看到问题对人的影响,人们开始会有新的思索。在叙事里,其实很重视人的问题往往会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而来定义它是问题,所以在解构里,还会看这个问题有没有受到主流文化定义的影响。比如一个对于自己的肥胖是自卑的人,我们可以问他说“这个肥胖的自卑,一般社会对胖的人的看法是什么”?看到主流文化对胖的看法,我们可以邀请被访者去看这样的影响,这样的想法是怎么来的?然后他们可以尝试去看这种想法对他们的影响,其实他们比较希望用怎样的方式去看待自己,人们就会说,用胖来看自己是不公平的,其实自己也是一个很不错的人,自己也是一个热情的人,自己也是很善良的人。解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不要用一般主流的方式去看人们的问题。我们希望透过解构去珍惜,去看到属于人们独特性的知识。所以,解构有这么一个大的释框就是主流文化带给问题的影响,叙事的文字解释主要是要对事情有质疑,有好奇的精神。

不要觉得我说的都懂了,比如当一个个案说他是很无奈的时候,在我们一般思维里,小学生大概都知道这个字怎么写的,或是什么意思。可是如果“无奈”对于这个被访者

是一个很大的影响,透过解构精神可能要去好奇说“那个无奈是什么”?其实这里也有外化的精神,其实也在解构。可不可以告诉我,那个无奈是什么?什么时候想到生活里会有无奈?在无奈里生活最辛苦的地方是什么?最不容易的地方是什么?把这个文字透过好奇的方式看到他背后的东西。我发现能够对原来我们已经了解的文字去做这样的解构的好奇的问话,往往会看到被访者背后的故事。如果我们没有尝试去解构、尝试去好奇,是不会看到的。所以在这个地方,要强调除了主流文化的解构之外,其实对文字、用词的好奇的解构也是重要的。只是我们不太可能对所有文字都作解构,主要的解构还是要偏重在对人们有重要意义的东西。那个东西有可能是问题,有时候也许是他宝贵的东西,或是在对话里产生出来的一些新的体会。这就是解构!

接下来看重写。重写是叙事里的重头戏。我们刚刚讲到外化、解构,就是希望能陪伴人们去外化解构他的主线故事。可是,接下来我们要看看人们有哪些支线故事还没有看到,然后尝试去找,去丰厚这些支线故事,希望在这些支线故事里头可以找到一些亮点——所谓的特殊意义事件。当我们看到对人们有非常特殊意义的事件的时候,我们就尝试用行动蓝图和意义蓝图来丰厚这个特殊意义事件。行动蓝图是从特殊意义事件里面去看看有哪些行动,在怎样的时间、地点,跟谁,或发生什么事情等等。会从过去、现在、未来在不同的时间点去找不同的特殊意义事件,然后去看他的行动,当这个行动蓝图(行动可以是一个动作,可以是一个想法,可以是一个表达),当我们找到这样的行动蓝图(行动特殊意义事件)的时候,透过这个蓝图,我们就可以开始去看看这些行动带给人们的意义(蓝图)是什么。有时候可能是童年的特殊意义事件带给现在的自己有哪些意义,这个意义很可能是一个梦想、一个价值、一个宣誓、一个体会。也可以用未来看看现在,看到童年这样的一个特殊意义事件对未来会带来什么影响,也可以从童年去看,看到自己童年那经历的痛苦或是创伤,也可以看到里头宝贵的难得,童年的自己看到了自己这些新的体会对童年可以如何见证,对童年又可以带来什么影响。因此在意义蓝图里面也希望透过不同时空的自己,来见证不同时空的自己。在这里讲蓝图也许是比较复杂的概念,先听看看,以后在听课的时候会做更多的解释。需要强调的是,行动蓝图和意义蓝图都是透过不同时空,过去、现在、未来去找到不同的特殊意义事件的行动,再透过不同特殊意义事件的行动,去看到在不同时空可能拥有的意义,再做不同时空的见证。这样的见证有时候不一定是现在的自己、未来的自己,有时候也可能是重要的亲人,也可以是好朋友,小说里的人物,也可以是家里的宠物。当你回家的时候,猫看到主人有那么多新的体会、看到自己被童年的事件感动,猫替主人最开心的地方在哪里?所以行动蓝图和意义蓝图的见证并不见得只有人,有时候动物、小说里的人都可以去看一看的。透过行动蓝图和意义蓝图(去看)的用义是什么呢?就是希望不止外化、解构可以贴近故事,外化那个问题,更希望透过行动蓝图、意义蓝图让那个支线故事里

的特殊意义事件开始有变化,让人们觉得那个故事原来是对人们重要的,是宝贵的。因此就会从问题故事,转为较期待的故事。当人们在故事的转换里头,这些蓝图最重要的就是希望让人们慢慢看到较期待的自我认同。就是所谓自我价值开始有变化,很多人在行动和意义蓝图的见证的丰厚的过程里,开始由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人,自己是糟糕的人,慢慢透过不一样的故事,开始会觉得,原来我是一个还不错的人;原来我是一个不简单的人;原来我是一个从来没有放弃的人。当被访者对新的自我的感受有变化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叙事的工作,叙事的访问也能告一个段落。如果人们的自我认同没有相对变化,没有一些新的力量出来,我们叙事工作者还要努力,看看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丰厚让人们自我认同有变化。所以总结这些外化、解构、重写的技巧,它最终的目标就是希望陪伴人们看到对人们较有意义的自我认同——自我认同的再建构。

叙事地图。在叙事里,提到人们有无限的故事,当人们来找我们谈话的时候,他们会带着问题来找我们,这样带着问题的故事我们叫主线故事。这些问题故事通常会让人们觉得很苦,有时候会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是很糟糕的。当我们去了解、靠近这样的主线故事(问题故事)之后,我们要开始来看看他的支线故事。支线故事是和主线故事不一样的故事,它对当事人比较是有意义的故事,可能是他的难得,可能是他不容易看到的地方,也可能在主流文化里面是没有去被看到的,也许是一个特殊意义事件。所以当支线故事可以被我们咨询师看到以后,我们想办法看可不可以把它串联在一起,让本来是一小点,一小点的支线故事,后来是连成一条线,有力量的支线故事。这样的看到,会让当事人开始觉得会有比较喜欢的感觉,会觉得好象自己没有那样糟糕,自己也是一个难得的人,或是这么苦自己也一直没有放弃,一直在努力。所以在陪伴人们去谈他们状况的时候,大家在心里开始去思考,怎么样去了解他的主线故事,但是不要陷在主线故事里,知道了以后可能慢慢的要从故事里面去找以前没有被看到的支线故事。下面我们所说的外化、解构、重写等技巧,在主线故事也都可能会用上。有时候会把外化带入到主线故事里面,然后把解构带入到主线故事,或是把外化解构带入到支线故事里头。这些技巧,待会大家会有机会去学习,然后去做练习。只是熙娟老师想对大家说的这个主线故事和支线故事这个地图,对于我们做咨询是非常重要的。不只是要了解靠近主线故事(问题故事),我们需要更重要的去找到宝贵的支线故事,带着这样的地图去看看解构的技巧可以怎么进来,重写的技巧又可以怎么进来,其实外化、解构还有重写技巧他们也是一个精神,他不是只是一个死板的技巧。大家在学习的时候一方面也要练功,这些技巧,可是也要同时去体会他们也是宝贵的精神。所以就是让大家去看到这个地图。

叙事的态度。在叙事治疗中,“态度”远比“技术”重要。用心来学,也比用脑来学更重要。你的治疗学派,就是你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如果你要单独学会一项技术,

你就失去了感受叙事治疗最精华部分的机会。叙事治疗是一种叙说性的、语言性的、故事性的治疗方式,强调的是咨询师所使用的语言如何发挥作用来创造新的真实。它的目标不是对未来的追求理解、得到真理,或者是挖掘潜藏的事实,相反的是咨询师相信每个人的经验是他在某特定情境下的独特感受,问话的过程即可产生新的经验。怀着对生命的“相信”、“谦卑”和“警醒”的态度,在学习的过程中先自我解构,打破框架,不自我设限,相信你一定可以在叙事治疗过程中属于自己的最特别和最珍贵的经验。

叙事治疗的框架,首先我们用外化的态度来看来访者,把来访者和问题分开,这样来访者就有机会去看问题,去面对问题,有机会去看主流文化对人和问题的影响,以及问题对人的影响。当这些影响都被解构以后,我们就可以和来访者一起去寻找他们生命故事中的“特殊意义事件”,打开宝藏、发现力量,带着这份力量,来访者可以重新面对生活的挑战。这就是叙事的三大技巧,外化、解构、重写。

感受叙事治疗……案例

接下来我们了解外化、解构、重写的奥秘吧。

外化是由麦克.怀特和大卫.艾普斯两人发展起来的,它强调的是将人和问题分开,即“人不等于问题,问题才是问题”,当人感受到自己和问题分开时,人会由无力感进入到自己是可以有力量去面对问题。外化的假设,外化技巧的假设是相信人是思考自己问题的专家,绝对相信人有力量处理任何问题,相信人可以不断地去思考如何面对问题,面对挣扎和挑战去做思考,面对问题有其渴望与愿景。外化的目的:是通过外化让人们透过问题去看自己的力量与能力,去珍惜自己的问题。

例子:“害怕”是怎么知道在什么时候逮到你,什么时候可以进来制造想吐的感觉呢?这样问话很有趣,为什么,你为什么觉得有趣?我不知道,我只是喜欢这种说法。好象害怕并不是我的一部分,你知道我的意思吗?

当问题和人分开时,来访者可以脱离问题的束缚,站在问题对面来看问题对自己的影响。

外化的意义和重要性,简言之,外化的意义和重要性在于:

1、降低当事人面对问题的挫败感和挫折感。因为个人容易在努力解决问题却失败以后感到无力、无助、懊丧和消沉。

2、面对“严重的要命”的问题,外化可以让当事人轻松下来,从而能够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来减低心理压力。

3、能够让人们带着珍惜问题的方式去靠近、贴近问题,或自己的宝贵特质,用不一样的思维去珍惜、去看待自己的问题。开启新的可能性,使人能够采取行动。

4、提供与问题“对话”的可能。使人不必仅仅通过个人的独白来面对问题的困绕。

5、让人感受自己是面对问题的专家。

外化步骤一

首先要有外化的态度,全然地接纳和尊重来访者,相信“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相信来访者有能力面对问题。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外化不仅是技巧,更是一种态度。在咨询时,咨询师要放空自己,全然地接纳和尊重来访者,通过仔细的聆听,不放过任何来访者宝贵的经历;贴近来访者心灵的最深处,直到陪伴来访者发现自己潜在的力量。

奥汉隆:“我必须警告你,如果只把外化当成一种技巧,可能无法产生深刻的效果,如果你不从灵魂深处相信人不等同于他们的问题,他们的困难是由社会和个人建构的,那么你就看不到这些转化,当艾普斯顿或怀特在治疗时,你可以看到他们绝对相信人不等同于他们的问题,他们的声音、他们的姿势、他们整个人都放射出可能性和盼望,他们彻底受到乐观主义的影响。

外化的态度:从灵魂深处相信,人不等同于问题

例子:外化怎么看一个厌学的孩子

如果我们用外化的态度去看一个孩子,我们就可以去看“厌学”怎么影响那个孩子,怎么影响孩子和家里人的关系,这个“厌学”是怎么来的?“厌学”在过去这段时间有没有什么变化?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当人们自己跟问题是分开的时候,人们会由无力感转到自己原来是可以有力量去面对问题的。只有当把人和问题分开的时候,我们才能从心底深处去珍惜他这个人,珍惜他的问题。去探索厌学对孩子的影响,厌学是怎么找到这个孩子的。就是这样把人和问题或特质彻彻底底分开的一种态度。孩子是孩子,厌学是厌学,这样我们才能保持一种价值中立。才能从心灵深处保持对人的尊重、贴近、温暖、陪伴。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不是说你读了很多书就可以做到,而需要我们不断地修炼,及对自己人生经验的不断整合。所以我们要在生活中用这样的态度去看人,去看自己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就是先让自己用叙事的态度去生活。(作业1)听了上面咨询师和督导的对话,你的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和挑战是可以用外化的态度来看的?把它写下来,并说说用外化的态度怎么看你的问题和挑战?

外化步骤二

找到可以外化的点,要外化的可以是来访者谈到的负向的问题,如焦虑、恐惧、烦恼、对自己不满、抑郁、自卑;也可以是来访者谈到自己的一些正向的或宝贵的特质,如勇气、梦想、坚持、毅力等。通过这样的外化,人们会丰厚他们对问题、特质等的看法,让人们能够带着珍惜问题的方式去靠近、贴近问题。

外化的过程特别要注意语言的使用,重点在于是否使用了当事人的语言去贴近来访者。[案例]:我最近特别烦恼,做什么都静不下心来。这个“烦”是什么时候来到的?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点评:“特别烦”是来访者对自己的一个负性描述,把“烦”这个问题和人分开。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后,来访者说:我想还是自己内心深处还是自

卑吧。“自卑”是什么时候来到你身边的?你可以怎么称呼自卑呢?那就叫他自卑兄弟吧!现在我邀请你和“自卑兄弟”做一个对话怎样?[点评]:当让来访者想象怎么称呼“自卑”时,来访者会觉得自己和自卑是分开的,它并不是那么可怕,让来访者带着珍惜“自卑”的思维来和自卑进行“对话”,使人不必仅仅通过个人独白来面对问题的困绕。

[案例]:我从小的时候就很懂事,总觉得自己肩上有一种责任。要为爸妈分忧,要照顾弟弟妹妹。可成年后发现,责任压的我已经喘不过气来……。老师好奇的是,这个“责任”是怎么影响你的,让你觉得自己已经喘不过气来?[点评]:“责任”是来访者谈到的具有正向意义的特质,也可以外化,通过外化,让来访者去贴近这个特质,珍惜这个特质。在那么多的压力下,你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去求学,是什么力量在支撑你作出这样的选择?我想是自己心中有一个梦想吧。这个梦想是什么?这个梦想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点评:梦想是来访者谈到的具有正向意义的词语,也可以外化,当来访者站在外面去看这个梦想的时候,他们会有更多的想法出现。

外化的负向问题可以分以下类型:

1、感觉;例如:来访者说我很不满(或害怕、自我憎恨)。这个不满是什么时候开始的?通常在什么情况下它比较容易影响你?

2、人与人关系;我与丈夫正在冷战(相互怨恨、有误解)。冷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入侵你们婚姻,破坏你们幸福的?这样的问话会让来访者觉得夫妻双方没有哪一方是错误的,甚至可以让夫妻一起联手以客观的态度去看看冷战是如何影响他们,甚至是他们可以对冷战采取什么反攻而不是坐以待毙。如此也增加他们合作的可能。

3、习俗与文化;例如“重男轻女”,“功课好才是好学生”等。这个重男轻女的观念是如何影响你和家人的关系的?透过这样的问题,来访者会从怨恨“重男轻女”的单一角度了解到“重男轻女”的社会多元角度。人一旦脱离了原来看事情的角度,问题的可说性也就变大了。

4、问题的隐喻;例如:来访者说,别人都说我是“乡巴佬”。乡巴佬的形容对你来说代表了什么?

5、身体的一部分。我一直受到生病的左腿的困绕。生病的左腿会在什么时候不配合你?可不可以和他说说话?

可以外化的正向问题可以分类:

1、正向的品质:勇气、毅力、坚持、宽容、懂事、一个人应该给别人带来快乐等;例如:这样看来,自己还蛮勇敢的。[问]:这个勇敢是什么?当你看到自己是个勇敢的人的时候,会带给你怎么样的影响?

2、正向的情感,对孩子的爱,对丈夫的爱,对家庭的责任等。[例]:我自己是老

大,对家庭应该负有责任。[问]:对家庭的责任是怎样影响你作为老大的感觉的?例如:女儿给我做红烧排骨,在母亲节的时候,送花给我。[问]:女儿的红烧排骨,母亲节女儿的鲜花是怎样影响你做一个妈妈的感觉的?

3、关系的正向变化;自己14岁的时候,就可以种十几亩的田。[问]:14岁就可以种十几亩田,这让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自己?

不要急于马上外化,这样做会使你找不到真正到底是什么压抑了当事人。虽然可以外化的点很多,但只有当被外化的点和来访者的内心感受很好地契合时,来访者才有能力把自己应对问题的策略、技巧和想法,那些在他们生命历程中的已有部分,以及来访者目前的困境建立更多的联系。有时候,确定什么需要外化的过程,需要一段时间。在找到需要外化的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经常还会用到一种技术“解构式的倾听”,这部分内容将在解构中详细讲解。

例如:我有一些焦虑障碍。这并不是一个贴近来访者自身的描述,因此,这样并不是一个最恰当的描述。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咨询师需要进一步地用问话来挖掘与来访者最贴近的表述。你刚才说你有些焦虑障碍?那么关于焦虑障碍你能不能在多说一些?我总觉得我丈夫会背叛我,其实他对我很好的,但是我管不住自己的脑子,所以总是很焦虑。一想到这件事情,我就紧张,担心。[点评]:在这样的对话后,来访者可能会找到紧贴着自己的描述比如“紧张”、“颤抖”或“摇摆”,不管是什么,重要的是这和来访者对自己的顾虑的感受很贴近。例如2:我就是觉得在教育孩子方面我很失败,我的事业和其他方面虽然做的很成功,我还是觉得非常遗憾。[点评]:“失败”并不是一个最恰当的描述。在这种情况下,咨询师需要进一步地用问话来挖掘与来访者最贴近的表述。你刚刚说一直觉得很失败,不管你在工作各方面做的怎么样,在孩子这一块,都还让你有这样的感觉。那可不可以多说说,作为一个母亲,是什么让你感到很失败?就是学业上差,这孩子从小到大我感觉她就是不爱学习。其他没有什么,在品质、性格上心理上都很健康,就是不爱学习。点评:在这样的对话后,来访者可能会找到贴着自己的描述,比如孩子的不爱学习是困绕她的最大问题。

外化步骤三

找到了可外化点以后,就可以运用外化式问话来外化这些问题,外化式问话应该是灵活和富有创造性的,并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具体方法:

1、邀请来访者检视问题对他们生活与关系的影响,帮助他们觉察并描述自己与问题的关系。例如:将来访者他们的句子形式进行改变,从形容词改成名词形式。来:我有些抑郁。咨:抑郁这个问题影响你有多久了?或者抑郁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抑郁对你真正的影响是什么?当这些影响最强或最弱时,是什么在支持着抑郁,又是什么在这

样的情况下扮演了补救的角色?

2、对情节问题的命名。命名能使问题的外化更有效果,可以突出问题本身,而不至于把人病态化。如果来访者说自己经常会感到害羞,甚至不能与别人正常沟通。咨询师可以这样进行外化:“讨厌的害羞”出现时会给你带来什么影响?哪些影响是令你满意的,哪些影响是你不满意的?

3、将问题拟人化,在叙事的思维中,问题是有生命、有动机、有需求、有伙伴的,可以通过问话的方式来对问题作拟人化的描述,以使来访者的问题外化。例如:当来访者是一个想从麻烦中解脱出来的小孩时,就可以这样问。麻烦先生是怎么捉弄你的?麻烦先生最喜欢在什么情况先来拜访你?例如邀请来访者与自己问题做一个对话,就可以这样问:问题今年多大年纪了?怎么想到要进入到此人的生活?想从此人的生活里获取什么?什么时候问题最有力,什么时候问题较无力?问题受什么滋养来长大?问题受什么影响较会消弱?谁是问题的好朋友?谁是问题的敌人呢?想要和问题保持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用:不来烦我,偶尔来就好了,驯服它,多体谅我,被我逮着了,和问题保持和谐的关系。这些拟人化的词语来提示来访者他和问题之间想要保持的关系。

作业二(问题)学了这么多的外化技巧,对于作为咨询是的你产生怎样的影响和冲击?

外化的注意事项:

1、不要急于外化或马上外化,没有花上足够的时间去推敲到底是什么压抑了当事人。

2、非正义事件、家庭暴力、虐待,不能直接外化。对非正义事件的处理:虽然叙事理论说可以接受一切与主流文化不符的现象,但这里并不包括对非正义事件,非正义行为,包括家庭暴力,虐待等。这里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来访者是施暴者。我们不能把家庭暴力行为作为外化的对象,而是要透明地探索施暴者背后的渴望、需求、信念等,如他们希望与家人建立什么样的关系,这样的方式如何让他靠近那样的感觉等。如果家暴背后的信念是“控制别人”,就要去外化这个信念,探究什么时候这些信念比较薄弱,什么时候这样的信念比较强大?“想要控制别人”是怎样影响他的生活的。就是要去贴近来访者施暴背后的想法和渴望,而不是外化施暴行为。遇到可能会危及别人安全的情况,还要进行危机干预。处理方法:一是对于施暴者的来访者,不能外化家庭暴力这个行为,二是要外化来访者施暴背后的想法、渴望和信念。遇到可能会危及别人安全的情况还要进行危机干预。第二种情况是来访者是受害者。我们不能把暴力或虐待行为外化,而是探索来访者遇到家庭暴力的经验是什么?比如:无助、伤心、绝望、瘫痪;然后去外化这些感受,如:瘫痪是什么感觉,什么时候开始的?在瘫痪中是怎么走过来的?瘫痪是怎么影响你的?你希望和瘫痪保持怎样的关系等。处理方法:一是不能

直接对受害者外化暴力或虐待行为。二是探索来访者遇到家庭暴力的经验是什么,然后去外化这些感受。

下面看看常见的外化句式,这些都是熙娟老师的经验总结,要好好领悟。例如:

⑴、那个“问题”长的什么样子?

⑵、“悲伤”是什么时候开始打击你的?你是怎么反抗的?

⑶、那个“忧郁”几岁?它靠什么长大的?

⑷、当“愤怒”来到你身上时,它想要怎么控制你?当你被它控制的时候,你做了一些什么事?

⑸、我想要你给“紧张”起个名字,你想叫它什么?

⑹、你是怎么打败“自卑”这个家伙的?

还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把“困绕”换成来访者所谈的问题:什么在困绕你,他让你困绕的地方在哪里?你平日都如何在思考这个困绕?这个困绕在告诉你,你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个困绕都传了什么信息给你?这个困绕在你的生活里都扮演了什么角色?这个困绕常告诉周围人,你是怎样的一个人?

3、如果不在后结构主义的概念框架下使用外化,外化的价值就非常有限。

4、外化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多的是咨询师的一种态度,是要去贴近来访者问题和宝贵特质,珍惜来访者问题和宝贵特质的态度。

对外化的小结:被外化的部分可以随时间变化和转换,不存在唯一恰当和正确的外化。注意,外化是一种技巧,更是贯穿叙事问话的一种精神。所以在后面的学习中,会发现在解构、重写里面也有外化的影子。外化只是叙事的第一步,接下来更重要的是解构问题,并重写替代性生命故事。

第三章叙事疗法——解构

按熙娟老师介绍:

今天要跟大家讲叙事的三个技巧,外化解构和重写。首先我们……

第一节:主线故事和支线故事:

在学习解构技巧之前,对叙事的地图要有一个了解。在叙事里提到,人们有无限的故事,当人们来找我们谈话的时候,他们会带着问题来找我们,那样的问题故事我们叫主线故事。主线故事通常会让人们觉得很苦,有时候会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会觉得自己是很糟糕的。当我们去了解、去靠近这样的主线故事、问题故事之后,我们要开始来看看他的支线故事。支线故事是什么呢?支线故事是和主线故事不一样的故事,它是对当事人比较有意义的故事,可能是他的难得,可能是他不容易被看到的地方,也可能在主流文化里面是没有被看到的,也许是一个特殊意义事件。所以当支线故事被我们

咨询师看到以后,我们想办法可不可以把它串联在一起,让本来是一小点一小点的支线故事变成是连成一条线,有力量的支线故事。这样的看到会让当事人开始觉得自己的自我认同会有比较喜欢的感觉,会觉得好象自己没有那么糟糕,自己也是一个难得的人,或是这么苦其实也一直没有放弃,一直在努力。所以,在陪伴人们去谈他们的状况的时候,大家在心里开始去思考,怎么样去了解他的主线故事。

叙事治疗的咨询框架:……

概述

当把人和问题或一些特质分开后,我们就可以对这些问题或特质进行解构了。什么是解构?解构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进行解构的问话?下面就开始解构之旅。

第二节解构技巧概述:

解构就是邀请来访者探索问题、感受、想法的来历与历史,以及他们的影响力和结果。邀请来访者看到自己是如何被建构的,提供从不同的观点和角度来看自己故事的机会,以引出其他可能的叙事。所以这个过程还有一个名称叫“打开包装”。

其实人的问题、态度、信念都已经被内化,想当然地被认为是人的一部分,如同胳膊和腿一样。通过外化可以把这些问题放在面前,我们就有机会了解他的构造、形成等等。然后我们再去看这些问题、态度、信念的来历,受什么特定文化影响,对人和关系产生什么影响等等,就是解构了。

解构的意图:解构就是要让来访者开始了解自己的问题故事、感受、想法是如何被建构的。这样来访者自己就会看到这些故事并不是必然的,它们并不代表唯一的真理,只是一种建构,而且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建构的。

这种解构的意图并不是要质疑已有的叙事,而是打开它的包装,提供机会从不同的观点和角度来考虑其他的可能性。

解构[案例]:麦克怀特老师曾经陪伴过一对父母和他们20来岁的女儿,女儿患有精神分裂症,全家人在这个过程中很辛苦,麦克老师就邀请他们看:外面的人是怎样看待他们这样家庭的?他们说是被排斥的,很难交到朋友。然后问:这样想法是怎么来的,这样的想法对这个家庭的影响?看看这个家,在面对有一个精神分裂的孩子背后的坚韧和努力,这些都是别人没有看到的支线故事。主流文化觉得,一个有精神病患孩子的家庭,就是一个有问题的家,麦克老师就去解构这些主流文化对特们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思维让他们看到,原来他们是一个努力的家庭,一直在想办法克服社会对他们的歧视,活出自己的生命力来。解构后,看到自己的家人如何在主流文化的重压下去生活,去感受到这个家的力量。

每个人都是经营自己生命的主人,但往往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会不知不觉地做我们生命的主人,引导我们如何去生活,甚至判决我们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进而削弱我们的

生命力。为了找回我们的生命力,我们必须解构主流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去看主流文化如何在塑造我们,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无益的。进而重新去体会、欣赏过去不被主流文化肯定的独特地方。希望通过解构找回你被主流文化压抑的支线故事,和你宝贵的生命力。

解构的目的:

1、探索问题、感受、想法的来历与历史;

2、探索问题、感受、想法对人、环境、人际关系的影响力;

3、探索主流文化对于人的问题、感受想法的影响;

4、探索问题本身有那些策略,即问题在什么时候对人的影响比较大,什么时候影响小,想要和问题保持怎样的关系;

5、最终目的是发现特殊意义事件,让那些不被人知道的支线故事浮现出来。

小结:

解构的步骤一解构的聆听

如何解构?解构有两个部分:首先是解构的聆听,其次是解构的问话。

解构的聆听——以放空、外化、好奇的态度去听,时刻保持对来访者用词的关注和贴近。并不企图教给个案什么,也不说服个案什么。只是好奇地对来访者有重要意义的词汇进行简短回应。去了解这些用语背后的故事和意义。[如]:你说到你自己好苦,那个“苦”的感觉是什么?可不可以多说一些?那个恨是什么?在“回避”中生活,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同龄人该有的“活力”对你来讲是什么?你说到在现实面前必须妥协,那个“在现实面前必须妥协”指什么?

[事例分析]:解构的聆听更多的是一种态度。我们来看例子,体会解构的聆听和一般倾听的区别:

唉,童年的时候爸爸经常打妈妈和我们,我那时特别爱上学,但有时也逃学。逃学不是为了出去玩,而是偷偷去看爸爸妈妈有没有吵架,看他们是不是还好。我觉得自己那时真的好可怜。

一般咨询师在倾听的时候会比较同意来访者的看法,然后去和来访者共情。因为有这样的想法,一般咨询师的反应如下:小时候不仅经常挨打,还担心爸爸妈妈好不好,我能体会到你那时真的好可怜、好苦。要做到解构的聆听,叙事咨询师不是同意来访者的思维或顺服来访者的思维,而是用一种外化、好奇的态度想:小小的她怎么就会想到偷偷地去看爸爸妈妈有没有在吵架?她说的那个可怜是什么?“觉得自己好可怜”这样的想法是怎么来的?可怜的日子里小小的她是怎么过来的?在可怜的日子里,最不容易的地方在哪里?有了这样的思维过程,叙事咨询师的反应如下:你刚才谈到那个可怜是什么?可不可以多说一点?怎么样觉得自己是可怜的?小小的你怎样就想到逃学去偷

偷看看爸爸吧妈妈有没有在吵架?这就是一个解构的聆听的过程。其实“可怜”这两个字大家都知道它的意思,可以对于来访者来说却是影响很大的。解构的聆听就是不顺服来访者的思维,不是想当然地认为他就是可怜的,而是去好奇那个“可怜”,看“可怜”对他的影响是什么,去看可怜背后的生命故事,去看可怜的日子里他是怎么过来的?

来访者的用词与句子

所做到解构的聆听,咨询师要对来访者所用的词句子非常专注,这些用词和句子通常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对人们影响大的感受(包括正向和负向的)。负向的感受如:无奈、无助、悲伤、痛苦、生气、愤怒、走不下去、矛盾、害怕、恐慌、焦虑,……;正向的感受:不放弃、勇气、愿意、认真、热情、希望、珍惜、爱、妥协,……。二是人们内心的渴望:我渴望那种艺术般的生活;自己能够有自信的面对生活;希望孩子有个好成绩。任何对人们有重要意义的用语和句子。如:一个人应该是孝顺的,妈妈在我上学的时候为我做12斤大棉被。一个人活着应该为别人带来快乐。

练习一

[案例]:我一直觉得妈妈对我不够重视。我在家排行最小,上面两个哥哥。我从小就特别懂事,不太用爸爸妈妈操心。相反,大哥总是让家人担心。特别是在我十六七岁的时候,嫂子生了一个男孩,妈妈那个时候把所有的精力和心思都投入到大哥一家人身上。虽然家里只有我一个女孩子,但是妈妈并没有给我更多的关爱,反而由于我的懂事而忽视了我。

请从来访者的叙事中找出你认为有重要意义的用词或句子:

A、妈妈把所有的精力和心思都投入到大哥一家人身上;这是一个对来访者有重要意义的细节,可以进行好奇和解构。当然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B、由于我的懂事而忽视了我;是来访者一个负向感受,可以进行好奇和解构。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C、我从小就特别懂事,不太用爸爸妈妈操心;这虽然是一个对于来访者是一个正向的描述,但这一点对于来访者并没有什么重要意义无法触击到他谈话的主要问题——妈妈忽视我。

正确的答案是:A、B

练习二:下列哪个咨询师的思维过程是解构的聆听的思维?

A、他妈妈重男轻女,就一个女孩子,却没有给他更多的关爱,父母观念太落后了。[这不是解构聆听的思维,而是对于来访者的叙述做评判]

B、由于懂事而被忽视了,这样的感受是怎样的?我想听她再多说一些。[选项很好,咨询师对来访者的重要用语保持了好奇,是解构聆听的思维]

C、懂事的孩子反而受了较少的关爱,真让人觉得挺委屈的。[这不是解构聆听的

思维,咨询师无形中同意和顺服了来访者的思维]

D、家里虽然只有一个女孩子,但并没有得到妈妈更多的关爱,这样的经验对来访者很重要,我要了解这样的经验背后的意义。[很好,咨询师试图探索这样经验背后的一些故事,没有顺服地认为她很委屈和可怜。是解构的聆听]

练习三:请选出你认为做到了解构聆听的回应。

A、怎么说是“懂事的孩子反而受到忽视”老师想多听你讲一些?[是对来访者的聆听的回应,对来访者的想法充满好奇]

B、你觉得妈妈有些重男轻女,虽然只有你一个女孩,却没有重视你,你觉得好委屈。是对来访者的一种情感反映,没有好奇和解构来访者的想法[这样的回应也不错,只是在叙事中不这样用]。

C、妈妈那个时候把所有的精力和心思都投入到大哥一家人身上,在那样的日子里,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可不可以多说一些?[是解构的聆听的回应,好奇来访者当时的内心感受]

D、家里的孩子多,妈妈精力很有限,也许一时顾不过来,而你有了被忽视的感觉,这一点你能理解吗?[不是解构的聆听的回应,是在说服和教育来访者] 答案为:A、C

解构步骤二解构的问话

如何设计解构的问话。解构的问话就是打开包装,探索对于来访者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感受、态度、信念的来历和历史;探索主流文化对人和这些问题的影响;探索这些问题、感受态度和行为对来访者和他们人际关系的影响问话,让来访者了解自己是如何被影响和建构的,以引出来访者的支线故事和特殊意义事件。

解构的问话的句式(可以有以下几种类型)

1、问题、感受、想法的来历的问话;

2、问题、感受、想法的影响;

3、特定文化的影响力;

4、问题的策略及与问题的关系。

下面我们分别来看一下这些不同问话。

这种问话关注于问题、感受、想法的来历、历史以及最近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问:

这个想法是怎么来的(how)?

出现在哪里啊(where)?

是什么时候出现的(when)?

是跟谁在一起的时候会出现的(who)?

最近有没有什么变化(how about)?

例如来访者谈到很焦虑,我们就可以这样设计解构的问话:

那个焦虑是如何进入你的生活的?你说的焦虑具体指什么?那个焦虑在什么情况下比较容易出现?那个焦虑通常在什么情况下比较容易来烦你?和什么人在一起时那个焦虑容易来找你?那个焦虑近来有没有什么变化?

在问话中,我们还可以对来访者谈到的感受、想法的来历进行探索。下面我们有一些经典的例子:请你把每个问话放到表格相应的位臵来试试。

(1)是什么时候开始,“无奈”闯入你的生活?

(2)这样“无奈”的感觉最近有没有什么变化?

(3)“孩子学习不好母亲会有错”,这个想法是怎么来的?

(4)“女人不要有太多意见”这个想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5)有谁告诉过你,有谁支持这个看法?

(6)在你的脑子里,“女人不要有太多意见”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7)“再苦也要撑下去”是怎样有这样的感受的?

(8)在怎样的情况下,那个“无奈”比较会来烦你?

(9)和什么人交往时,那个“恐惧”会来找你?

(在具体的务实工作中,不一定这几个方面都要问,还需要灵活运用)

在其他理论框架下,通常也会对问题进行了解,但叙事的问话非常注重语言的使用,充分渗透了外化的精神,我们来体会一下:下面哪些是叙事的问话你什么时候开始焦虑的?

那个焦虑通常在什么时候比较容易来烦你?[点评]:充分渗透外化精神,体会语言的细致和精微运用,去贴近来访者提到的那个问题、感受或想法。

两个问话虽然都是在问焦虑的历史,而叙事采用了外化和拟人化的问话方式,暗示了焦虑是和来访者分开的,是独立于来访者的,来访者不等于“焦虑”。所以大家在用的过程重要仔细体会语言的细致和精微运用,

[拓展阅读]:

1、问题的历史。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在问题没有出现前又怎么样?在近来又怎么样?有时候是问题的历史,有时候是宝贵的特质的历史:这个想法是怎么来的?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去了解问题的时候他是什么啊?出现在哪里啊?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跟谁在一起的时候他的面貌是不一样的。跟某些人在一起好象没有问题,跟某些人在一起问题好严重,跟有些人在一起问题好象还好,所问题不是死的,问题是根据不同的情境有变化,我们就可以这样子去了解。

2、主流文化对人的影响。譬如有时候中国人说要孝顺,孝顺当然是很好的,可以

关于叙事疗法

叙事治疗的精神与人性观 美好的人生,是一個過程,而不是成為什麼。 叙事治疗的精神与人性观 1.叙事治疗是一种同理心,一种态度,一种进入别人生命故事的态度,是以一种欣赏、谦卑、好奇的态度来面对生命。 2.叙事治疗强调不是技巧而是态度,治疗师不是用技术在工作,我们是带着自己的『灵魂』(非思考),进入另一个生命的。因为,只有生命能进入生命,只有灵魂才能与灵魂交流。 3.叙事治疗对生命的看法是: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之所以无法统整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发现自己生命的宝贝与美丽。 4.叙事治疗的咨询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咨询历程,像是一个寻宝之旅,我们请个案协助我们、带领我进入他生命的宝山,一起去寻宝,我知道的不会比他多,我们是伙伴、是合作关系,一路上会发现什么,也是未知,因此也是个充满『冒险』的生命之旅。 5.叙事治疗相信个案是有能力的,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生命的专家,叙事治疗师不再以改变个案为目的,反而是强调对个案生命的了解与感动。 叙事治疗的基本假设 叙事治疗强调社会脉络对人的影响,其重要的基本假设有: 1.『问题』才是问题,人不是问题,人与问题是分开的。 2.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专家」,问题的专家,没有人比他更了解他自己。 3.自己才是自己生命的作者,每个人都有能力依照自己的偏好,重写自己的生 命故事。 4.许多问题都是种族、阶级、性取向、性别等文化环境所营造出来的,因此 看问题不是看这个「人」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去看这个人背后的文化脉络。 5.只要人能发现自我资源(自我特质与宝贝),就能取得生命主权(agency) ,进而有能力脱离被害者(victim)的角色。 6.问题不会百分之百的操纵人,人的一生中,总有几次不被问题影响的例外 经验。因为这个「相信」,因此治疗师会把焦点放在「独特结果」的问话上。 叙事咨询师的角色 叙事治疗的咨询师不以「专家」姿态自居(White,1991),不试图给人忠告或分析他人,叙事的咨询师是站在「不知道」(not knowing)的立场,而不是从「我已经了解」的专家立场问话。 因此,叙事治疗的强调建立一个了解、合作的治疗关系,咨询师的责任是去塑造尊重、透明与好奇的环境,而且叙事的咨询师不再只专注于个案的改变与否,而是在于对个案生命的了解、欣赏与感动。 细说叙事治疗 ◎叙事治疗(后现代心理治疗)的特色: 1.去专家化 2.去病态化

幼儿园小班科学主题活动“有趣的糖”叙事案例分析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小班科学主题活动“有趣的糖”叙事案例分析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一、案例背景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即提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的教育要求。以前我们重视的是传递知识,教授技能,至于幼儿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他们在生活的哪些方面要运用到这些知识等问题却极少思考,特别是幼儿对学习的这些知识感不感兴趣也是忽略考虑的。现在我们提出教育内容生活化是为了让幼儿理解和体验到教育目标和内容对于他们当前的意义,把它作为引发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与条件。只有当幼儿真正感到所要学的内容是他当前想要知道的东西或想要解决的问题,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理解事物及其关系。 二、案例来源辞旧迎新之际,好日子特别多。最近,小朋友们常会带各种各样的喜糖与同伴分享。忽然我发现孩子们几乎每天都在玩糖、吃糖、聊起糖,有的甚至在活动中也在偷偷地吃糖。对于年龄较小的小班幼儿来说,糖是他们的最爱。对于糖,小班幼儿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往往也是以吃为主,很少会探索糖的一些特征、食用的益处和坏处、科学现象、卫生习惯等。因此我们想,如果单一地制止幼儿上课吃糖,不准他们带糖到幼儿园来,扼杀他们的兴趣显然是不对的。"糖"中的科学奥秘无穷,怎样抓住这样一个教育契机,利用幼儿所感兴趣的"糖"与孩子共同深层次的探索"糖"的知识?我们小班开始了有关糖的科学主题活动。 三、案例描述实录一: 为了满足幼儿的需要,我们请家长一起帮助孩子收集各种糖果,小朋友们特来劲,一到班上就唧唧喳喳聊开了。看到幼儿自然形成的

叙事治疗模式案例

叙事治疗模式案例 “病人”一家人在咨询室等候。气氛很严肃,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焦虑”两个字。一进门,一位女士立刻过来说:“老师,快救救这孩子吧!他可是个好孩子。学习很好。可是现在都这样子了。您看看。。。。”说着就拿出了一个小册子。 那是一本精神病院的病历。上面写着:“于新生(化名),男,某学校高三学生。两周前出现幻觉。幻想一个同学会联合其家人运用高科技进入他的大脑,窥探他的思维,并控制他的行为。他觉得他们会杀害他。。。”最后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一旦诊断为此病,多半预后很不好。下面看看咨询师与这一家的谈话过程。 “老师,你一定要让他吃药!吃药才能快点恢复。你看都快考试了,他就是不吃药,还说自己根本就没病。”说着,妈妈从口袋里掏出三瓶药。咨询师见其中一瓶是中药,里面安神的,另外两瓶是西药,抗精神病的,说明书里介绍了一连串的副作用。 咨:“我来跟孩子谈谈再说吧。” “快过来!”爸爸命令道。 这是咨询师才看到“病人”:中等个头,穿戴整齐,眼睛炯炯有神,微笑着,似乎有点腼腆。咨询师的心理稍稍松了一口气,他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呆滞木然,和别的孩子没什么不同。 于:“你说电脑能不能控制人的思维?” 咨:“你担心电脑能控制人的思维?” 于:“书上不是说电脑能控制手术刀,能做很精密的手术吗?我觉得既然它能进入人的身体,当然就能进入人的大脑了,那肯定就能控制人的思维了。” 咨:“嗯” 于:“你说到底能不能?你见识比我广,肯定知道。快说啊!” 咨:“你觉得有人要控制你的思维。”

于:“就是啊,烦死我啦。总听见有个声音对我说该做什么了,我就真的做那件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非要那么做。所以我就觉得我被控制了。” 咨:“你觉得身不由己” 于:“是的。” 咨:“被谁控制着呢?” 于:“电脑啊!那么多电脑,它们会联网,一块儿控制我。一定要杀死我。我一天不死,它们就一天不甘心。向我的大脑发命令,让我干这个干那个。”他说话的时候眼睛里透着诡秘的笑。 咨:“那谁在操作电脑呢?” 于:“很多人。都是些黑客。他们的电脑水平都很高。想让电脑干什么,它们就干什么。你知道它们又没有头脑,人让干啥就干啥。” 咨:“那些人为什么要欺负你?” 于:“他们是一伙的,他们和我有仇。” 咨:“哦?”表示好奇 于:“就是,他们都是我一个同学家的工人。我这个同学家里很有钱,他们家有很多电脑,而且雇了很多人,我这个同学让他们干啥他们就干啥。” 咨:“这个同学让他们一起控制你。” 于:“不光他们,这个同学也参与,他们一起控制我,非要杀了我,他们才高兴呢。” 咨:“这个同学要控制你。” 于:“对!因为他和我有仇。” 咨:“有仇?”

李明老师-叙事疗法

李明老师 基本信息 中文名:李明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毕业院校:北京中医药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叙事心理治疗、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生 态心理养生等领域 主要成就:中国叙事疗法奠基人 现任职: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主讲人本主义心理咨询、认知行为心理治疗等课程。担任人本主义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课程的教学。主要究方向:人本主义心理学、宗教文化心理学。 个人经历 科研成果: (一)专著 1.《叙事心理治疗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2.《艺术心理治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二)译著 《性、生态与灵性》,人民大学出版社(待印)。 《叙事实践工作地图》,重庆大学出版社 (三)、课题 1、《中国高校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DIA030151),承担“要素研究之三:人力资源”,2006年1月。 2、卫生部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走出去”小组系列教材项目,《中医哲学》(大纲)和《中医科研方法》(大纲)的编写工作。 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各种心理期刊发表文章十数篇,发表论文《后现代叙事心理治疗探幽》、《整合性的后现代医学理念》、《 AQAL模型的心理学方法论意义》等数篇。 工作经历

2002. 2-2003.7 在鲁东大学“山东省心理卫生中心”担任中级心理咨询师。2002-2004 在鲁东大学担任心理学教师 2006.9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外聘教师 2007.7至今,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学术活动 2001 参加北京林业大学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研 讨会”。 2002参加“山东省心理学会年会”,并加入心理学会。 2005 到四川大学访学。参加黄玉顺教授主持的“生活儒 学论坛”。并随陈兵教授学习“佛教心理学”。 2005 参加北京林业大学主办的“第二届人本心理学大 会”,。 2006 参加广西师范大学和中国后现代发展研究院(美)联合举办的“首届中美过程(后现代)哲学与教育暑期高级研讨班”。 2007 参加“第三届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及超个人心理学大会”(广州)。2008 加入北京心理学会并加入中国心理学会。论文 被世界心理治疗师大会收录(WCP2008) 2011 李明老师荣获中美精神分析证书 2012-4-11李明老师在联合国参加学术会议 2012-5-6 李明老师在圣迭戈参加学术活动 2013 为推广叙事疗法在中国的发展,李明老师与京师博仁应用心理发展中心在结合了国内心理咨询工作者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叙事疗法工作坊”专业的叙事疗法系列课程 突出成就

教师教育叙事范文 个别学生教育案例分析

个别学生教育案例分析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其工作的对象是几十个性格各异的人,对个别学生的教育也要格外用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个别学生教育案例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个别学生教育案例分析一 谢莎莎,这是我们班典型的"后进生"。非常单瘦的女生,平时衣冠不整,11岁,父母离异,现和外婆住在一起。她在整个班级学生群中显得特别醒目,大部分同学是不愿跟她交往,还有几个调皮的男生喜欢捉弄,欺负她,所以她给人感觉较孤僻、不合群,学习上反应偏慢,兴趣又不大,最主要是学习习惯差且比较懒惰,作业马虎潦草,常有抄袭现象。 通过观察和了解,我对谢莎莎存在的问题基本上心中有了数:谢莎莎的孤僻、不合群,是其自卑感所致。而她的自卑一开始主要来自她的父母已经离异,现在这种与其她同学不协调的地位,使她极想回避这个事实而又无法摆脱,这种困惑时时伴随着她,加上周围人不良暗示的反复作用。而当她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挫折时,她就不敢求助于她人了。长此以往,她对学习也就失去了足够的信心,自然出现反应偏慢这种状态。反过来,学习上的不如意又加剧了其自卑感,并使其不断内化。 针对谢莎莎的情况,用常规的谈话、批评、表扬显然收效不大。谢莎莎失去的是自我心理暗示,因此,必须先帮助她建立起良好的自我心理暗示,其她工作才能开展。在征得家长、任课老师及同学们的

理解支持帮助下,我准备这样一步一步的帮助她: 1、分析现状,提出目标。根据对她平时学习情况的观察,我发现她虽然她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也不是最差,但总体仍偏差,不仅在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上更是显得吃力,而且由于学习习惯差和懒惰,对于基础性,识记性的学科知识掌握得也很差。对此,我找她进行了一次长谈,具体讨论她的学习目标问题,针对起点较低基础较差的现状,我与她共同制定了相对其她同学较低的目标,定位于书本的基础,背公式概念、做基本题,难的不作要求,比如,每天自己抽空到我这边来背诵一首古诗。目标的接近,使她有了试一试的信心。 2、对她进行具体指导,帮助她实现目标。 目标提出后,要做到并不易,而做不到显然又无法达到转化的目的。为此,我协同其她任课老师及部分学习较好的同学,给她各科搭配一个小帮手。谢莎莎看到这么多老师同学全力帮她,也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努力和配合。果然,在接下来的课堂表现以及老师在平时所进行的小测验或者默写、背诵等,尽管情况也不是特别理想,但较以前进步是明显的。 3、对于她的进步及时给予充分的表扬,让其体验成功。 有了成绩的进步,哪怕就是一次默写情况的好转,我都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对她的进步进行了一番表扬,让她在同学中也能够获得最为基本的尊重。使她增强了信心,提起了学习的兴趣。此后的上课,她显然比以前投入多了。 个别学生教育案例分析二

叙事治疗

浅谈叙事治疗 赣南师范学院邱龙慧英 【摘要】叙事治疗由澳大利亚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夫妇以及新西兰的大卫艾普斯顿于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来,并得到迅速发展。它浸润了后现代主义精神,在叙事理论和社会建州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本文在阅读大量相关书籍和文献的基础之上,阐述了叙事治疗的原理,特征以及相关技术,并探讨了叙事治疗在中国临床应用中的适应性问题。 【关键词】叙事治疗后现代主义 叙事治疗是咨询师通过倾听来访者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帮助来访者澄清他是如何使用故事组织经验,赋予意义的,并通过发现其生活故事中遗漏的部分,引导来访者重建具有正向意义的生命故事,唤起来访者内在力量的疗法。他是由澳大利亚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夫妇以及新西兰的大卫?艾普斯顿于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来,并在后来得到快速发展。 后现代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是叙事治疗的两种理论基础,在这两种理论基础之上,叙事治疗形成了自己的治疗理念: 1.1现实是经由语言构成的。后现代主义者的观念则不同,把焦点放在语言如何组成我们的世界和信念,认为社会是在语言中建构他们的现实。言语并不是中性或被动的。每当我们说话的时候,就揭示一个现实,每当我们以言语表达时,就把言语所产生的区别予以正当化。对心理治疗师而言,工作中的重心在于,不管是信念、关系、感受或自我概念的改变,都牵涉到语言的改变。语言的变动性使治疗师与求治者之间对话,充满发展新语言的机会,因而可以把有问题的信念、感受和行为转化协调出新的意义,以新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活经验,藉此产生许多新的可能性[1]。 1.2问题才是问题,人不等于问题。叙事治疗认为:人不等于问题,家庭也不等于问题,许多问题都是种族,阶级,性取向,性别等文化环境所营造出来的,那么它也就有可能在这些知识与标准失效的情况下消失。因此,问题是独立于人和家庭的,人如果能够和问题的故事分开,就会开始感觉个人的自主,感觉自己有能力介入自己的生活和各种关系中。 1.3每个人都是自己问题的专家。当事人自己才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作者,咨询师相信个体会再度对生命获得主权,会重新获得自我的资源。因此,在叙事治疗中,来访者与治疗师拥有平等的话语权,治疗师是陪伴者。而不是权威和指导者。 1.4寻找自己生命的力量。主流文化影响人们,这是叙事流派的主轴,我们认为自己就是问题,认为自己是没有力量的。叙事治疗就是帮我们把问题和人剥离开,将问题“外化”。叙事治疗认为每个人都是面对自己问题的专家,都是生命的主人。叙事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帮助来访者解构受主流故事控制的旧故事,重新建构一个来访者真正希求的、具有个人力量的新故事。 二叙事治疗的基本特征 2.1关系取向的治疗立场 传统心理学认为,人的内心存在一个稳定、独立的自我。一旦这个自我发生

教育案例、叙事、

教育案例、叙事、调查示例

教育案例示例 2011-04-18 14:00:00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出处: 不要让多媒体成为华而不实的装饰品 ——一次赛课引发的思考 江宁区江宁小学郑松龙 最近,在一次青年教师赛课中,看到了两位教师处理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的教学片段,引发了我对多媒体运用的思考。 两位教师教的是《田忌赛马》一文(苏教国标本第七册),过程具体如下: 案例1: 师:请自由读课文,思考:两次赛马的经过是怎样的?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读课文,思考,同桌交流) 师:请同学们观看老师制作的动画,注意认真观察。(用flash 制作的两次赛马过程的多媒体课件,课件生动形象,连马嘶声马蹄声都惟妙惟肖,学生看得聚精会神。) 师:我们读完了课文,也看了老师制作的动画,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田忌为什么能战胜齐威王?

生:…… 案例2: 师:请自由读课文,思考:两次赛马的经过是怎样的?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读课文,思考,同桌交流) 师:请每个同学试着把准备好的小纸马在桌上摆一摆。摆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生:(摆弄小纸片制作的小马,模拟赛马的经过。) 师: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田忌为什么能战胜齐威王?请说清你的依据。 生:田忌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结果输了;他用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结果赢了;最后用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结果又赢了。最后结果2比1,田忌获胜。 生:田忌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更换了出马的次序。 生:我觉得,齐王的马只比田忌的马强一点儿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生:……

生:我觉得,田忌老是后出马才是赢得比赛的最重要的原因,要是一起出马,田忌准输。 师:大家说的都挺好,但是最后一位同学的观点看来有人不同意,又说不出道理,那么请大家在小组内试着再摆一摆,思考:田忌要想战胜齐威王还有哪些对阵顺序?摆完后全班交流一下。 (生再摆弄出马方式) 生:我们试过了,两人一起出马,一共有六种情况,只有书上的这种情况下田忌能赢,其余的全输。 …… 这两节课,第一节中用了精致的多媒体,学生很喜欢,但看过动画后学生的讨论却不够活跃,对田忌获胜的原因探讨也不够深入;第二节课没有用多媒体,评委有点意见,但教学效果却胜过了第一节课。 原因很简单,不是多媒体不好,而是多媒体没用好。是我们的教师对多媒体这一新鲜的教学手段的本质探讨不深。 目前,多媒体的使用存在两种不太好的现象。一种是在一些公开课、评优课上,多媒体成了必用之物,否则就是一种落后,或是不能参评。甚至在一些全国性的讲课比赛中,参赛老师也将大量时间花在多媒体课件的准备上,教学的内容反而忽视了,而费力制作的

叙事散文的写作方法及实例解析

叙事散文的写作方法及实例解析 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着一定的方法的。适当有效的方法不但可以提升完成一件事情的速度,还可以增强一个作品的相对质量。而方法却不一定是通用的,有的人适合于这样,而有的人又习惯于那样。写作就更是应该讲究方法的。适当的写作方法可以使散文更加完美。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找出一套真正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 严格说来,写作是不是有方法,是文学界争论的话题之一。但在准备散文考试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值得提请注意的能够有利于我们发挥的步骤。 第一,审题。 审题是写散文极其重要、极其关键的一步。这一步的好坏,直接决定全篇文章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决定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开。考生一定要先用足够的时间对题目做一番审读、揣摩。在准确理解题意后,再构思运笔行文。这一审读、揣摩的思维过程应包括:把握题目内涵、弄清相关要求和限制范围。 题目的含义往往是比较丰富,超乎字面的,如《冻雨》、《墙角树和孩子》、《网》、《乱》等,它们绝不仅仅是现实意义上的“冻雨”和“网”。考生只有细细琢磨出它们的比喻义、象征义,才能准确地把握题目的含义。审清题目含义必须紧扣题眼(题目中透露出的重点的、寓意的字眼),把握住题目中关键性的有效信息。 作文题在“要求”内容对文体、字数、表达方式等,都会作出明确的规定,考生必须把“要求”这项内容搞清楚,并且在行文中切实遵照执行。对于某些特殊性要求,虽然不在卷面上列出,但是仍然会在公开发布考场守则中提到,如“文中不可出现真实校名和姓名”等,考生也不可马虎大意。文中出现的具体校名、人名等一律要用“x”代替。 第二,立意。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立意的高下实际上决定了文章的优劣。审题完毕后,考生必须选择恰当的角度,妥善确立文章的中心和主旨。具体而言,考生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叙事立意要深刻:文章要力求写出深度,不能仅仅就事论事,罗列和堆砌细节事情,作表层化或一般化地泛泛而谈,而要根据题目充分联想,找出立意深远、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达到以小见大、见微知着的效果。主旨立意要新颖:文章主旨贵在创新,因而立意要面向实际、张扬个性,要富于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考生既可以选择“反弹琵琶”,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也可以变换切入角度,角度一新,立意也便随之一新。立意要鲜明、集中。切不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第三,叙事。

叙事疗法案例

来访者情况: 39岁的玛丽自己叙述说:自己最近和她结婚两年的丈夫菲尔分居,心情低落。她觉得自己的行为变得退缩,不参加以前觉得有乐趣的活动,比如艺术创作、滑雪和有氧健身操。她还给朋友们打电话,在电话里哭诉。这些行为都“不太像她”。朋友们给玛丽建议,说5年前她的第一任丈夫去世使她过于哀伤,至今还未完全恢复。她必须“解决”这个丧失,回到她现任丈夫身边,他是个“爱她的好男人”。这些朋友建议玛丽必须学会在关系中努力工作,他们还暗示她离开她丈夫是自私的行为。玛丽过来进行第一次治疗的时候穿着一身暗色商务套装。她着装正式,表现得很拘谨。 第一次治疗:谈论偏好 玛丽:我到这里来是因为我觉得我抑郁——我丧失了对生活的激情。我做的事情就只是工作和看电影。我的生活就是租电影碟片。在挑男人方面我的选择总是很差劲。菲尔给了我他的爱,给我安稳的感觉——但我离开了他。 治疗师:这是你想要的吗? 玛丽:不该吗? 治疗师:我不确定我理解了你的意思。你说“不该吗?” 玛丽:嗯,他对我一直很好。他说他爱我胜过任何人。我难道不该感激吗? 治疗师:你说你丧失了激情。我从未见过“应该”“感激”和激情之间有很多联系。 玛丽:这重要吗? 治疗师:这对你重要吗? 玛丽:我这么觉得的,但这难道不自私吗? 治疗师:我糊涂了。激情为什么和自私有关系? 玛丽:菲尔说我自私。 治疗师:为什么? 玛丽:他很多时候都这么说。 治疗师:他为什么会这么做? 玛丽:可能我确实自私。他说我喜欢事情随着我的性子,说我不想在关系中努力工作。 治疗师:现在你用“应该”“感激”和“工作”这样的词谈论这段关系。 玛丽:难道关系不该就是一份工作吗?每个人都这么对我说 治疗师:这段关系感觉像是一份工作? 玛丽:确实 治疗师:但你想在和菲尔的关系中有激情。 玛丽:是啊,没有激情。我真的丧失了对生活的激情。 治疗师:你在乎菲尔。 玛丽:是的,我在乎他。 治疗师:你是这种人吗,不和你在乎的人说话? 玛丽:不是。 第一次治疗(继续):探究问题演化的线索 治疗师:你总是有着对生活的激情?

叙事分析法及案例研究

叙事分析法及案例研究 11181027 何真宇 “叙事学”一词最早是由托多罗夫提出的。叙事学的产生是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双重影响的结果。叙事的方式:如果在叙事分析中不仅仅关注叙事的内容,而把注意力放在叙事方式上,则会关注:第一,叙事者在何种脉络中——与什么人互动中说出自己的故事;同时,也关注叙事的历史脉络——特定的历史脉络如何影响了叙事的意义。第二,关注叙事者针对不同的互动对象(倾听者,也就是研究人员)在言辞上的变化,关注这些言辞所指涉的意义;第三,关注叙事时语言风格如何影响到叙事的轮廓和意义;同时也关注语言的结构如何与叙事的主题结构相互联系。所有的这些方面,构成了叙事分析中极为重要的方面——叙事者是如何诉说故事的。 叙事分析是社会研究的一种方法,而社会研究从叙事分析角度看,就是一种如同叙事者所做的经验的再呈现。正如在前面所说的那样,任何再呈现都是策略性的,都是有所选择的——这是因为人们总是从某个角度、观点出发进行叙事,通过叙事建构自己的身份,并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身份宣称;这样,在基本经验中,叙事者只会有选择地挑选某些内容,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叙事;其次,任何叙事都是在特定的脉络中进行的,不管是微观互动脉络的还是宏观的社会历史脉络;而任何一种脉络,对基本经验的整体表达来说,都是一种限制;更进一步地,任何再呈现都是通过语言落实的,而语言本身在呈现上总是有限制的。这些限制,表现在叙事者的叙事中,同样也表现在社会研究上,如果社会研究本身也是一种再呈现的话。因此,无论是作为叙事的经验再现,还是作为叙事分析/社会研究的再现,叙事因此总是有限制的。 弗拉基米尔?普罗普(Vladimir Propp)的经典性研究《民间故事的形态分析》(1928年)被公认为是关于叙事本质的最重要的研究之一。他指出,故事中某个特定的动作可以由任何数量的不同人物完成,这就使我们有可能根据不同人物的功能来研究故事——这里的功能既指人物的动作,也指这些动作对故事造成的结果。 普罗普认为,人物的功能是故事的基本要素,他曾断言功能的数量共有31种,民间故事和童话中的功能的顺序总是相同的,所有这样的故事都有着同样的结

叙事疗法

吴老师讲叙事的三大技巧 在叙事里面有三大技巧:外化、解构、重写。昨天这位伙伴有说步骤,就是去贴近问题,去外化、去解构。我不记得怎么说,不过她说的很清楚。我想在那个步骤会做之前还是得练基本功,就是一些技巧,然后这些技巧再重新整合到访问里面。 那我们看外化,外化问题。 当人们跟我们谈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去思考:这个人永远不可能出问题。如果抑郁他不可能是抑郁,那个抑郁如何影响他?他对抑郁的看法?他对抑郁的控制或是努力,还是可以去看的。将人跟问题分开,去看人跟问题的关系。因为当人跟问题是相等的,他是过动儿,他就是一个坏孩子。过动怎么影响那个孩子,孩子就比较有思维的空间?当人们感到自己跟问题是分开的时候,人们会由无力感进入到自己原来是可以有力量去面对问题的。虽然我有忧郁的现象,但是我一路三年走下来,原来我在那个过程里面,我也是不简单的,这样子去跟问题分开来的确会让们觉得自己的一些平常看不

到的力量。外化是一个态度,他不只是一个技巧。我早期很喜欢用外化的问话,后来也用可是更希望外化流入我的会话跟问话里面,相信人可以不断地这个个可以怎么去思考那个问题,是不在努力的 不要急于或马上外化,这样做会使你找不到真正到底是什么压抑了当事人。虽然可以外化的点有很多,但只有被外化的点和来访者内心感受很好地契合时来访者才能有能力面对问题。有时候,确定什么需要外化的过程需要一些时间。

案例:如何做到“不急于外化” 1、我有些“焦虑障碍”:“你说你有些焦虑障碍,你能不能再多说一些。 在这样的对话后,来访者可能会找到紧贴着自己的描述,比如“紧张“颤抖”或“摇摆”,不管是什么,重要的是,这和来访者对自己顾虑的感受很贴近。 “失败”并不是一个最恰当的描述。在这种情况下,咨询师需要进一步地用问话来挖掘与来访者最贴近的表述。 你刚刚说你觉得很失败,不管在工作方面如何,但在教育孩子方面感觉很失败,那可不可以多说说,作为一个母亲是什么让你感到很失败。 在这样的对话后,来访者可能会找到紧贴着自己的描述,比如孩子的不“不爱学习”

小班科学主题活动“有趣的糖”叙事案例分析

小班科学主题活动“有趣的糖”叙事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即提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的教育要求。以前我们重视的是传递知识,教授技能,至于幼儿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他们在生活的哪些方面要运用到这些知识等问题却极少思考,特别是幼儿对学习的这些知识感不感兴趣也是忽略考虑的。现在我们提出教育内容生活化是为了让幼儿理解和体验到教育目标和内容对于他们当前的意义,把它作为引发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与条件。只有当幼儿真正感到所要学的内容是他当前想要知道的东西或想要解决的问题,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理解事物及其关系。 二、案例来源 辞旧迎新之际,好日子特别多。最近,小朋友们常会带各种各样的喜糖与同伴分享。忽然我发现孩子们几乎每天都在玩糖、吃糖、聊起糖,有的甚至在活动中也在偷偷地吃糖。对于年龄较小的小班幼儿来说,糖是他们的最爱。对于糖,小班幼儿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往往也是以吃为主,很少会探索糖的一些特征、食用的益处和坏处、科学现象、卫生习惯等。因此我们想,如果单一地制止幼儿上课吃糖,不准他们带糖到幼儿园来,扼杀他们的兴趣显然是不对的。“糖”中的科学奥秘无穷,怎样抓住这样一个教育契机,利用幼儿所感兴趣的“糖”与孩子共同深层次的探索“糖”的知识?我们小班开始了有关糖的科学主题活动。 三、案例描述 实录一: 为了满足幼儿的需要,我们请家长一起帮助孩子收集各种糖果,小朋友们特来劲,一到班上就唧唧喳喳聊开了。看到幼儿自然形成的谈话气氛,我及时地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揣上一包糖,参与到孩子的谈话中:“这么多的糖果宝宝真好看,它们是从那里来的?”夏儿急忙说:“这是我阿姨结婚的喜糖,里面有好多不一样的糖呢。”叶晨宇说:“妈妈昨天带我去超市,超市的糖真多,我挑选了玉米糖、棉花糖。”这下,班上可开了锅,大家都跟着嚷了起来:“我也去了超市,我有大白兔奶糖、棒棒糖,我的是巧克力……”看见孩子们十分兴奋,他们在家中以建构了对糖初步的认知。为了把孩子这些零散的糖的概念清晰化,我提出了

叙事疗法课程工作坊(中级)纪实

你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旅人 ——叙事治疗中级工作坊纪实 “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就是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工作中真正受益的是咨询师,来访者来教你的时候,还给你付费。”——李明博士5月1—3日,由京师博仁举办的,为期三天的叙事疗法中级工作坊在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圆满结课! 第一天:心理咨询师的武功秘籍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顾名思义,你我都是这漫漫旅途中的旅人。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如果把来访者比作一位旅人,那么咨询师该如何定位呢?司机?导游?或者旅人呢?在叙事治疗工作坊中,李明博士告诉我们,咨询师不能决定来访者的方向,他只能是一个你人生某段旅途中的陪伴者。如果您理解为不作为的陪同者那就错了,在这里,咨询师不仅是一个智者,更是一位让人最值得信赖的陪伴者,凭借他的专业知识和助人能量,帮助旅人在他的精神家园里自由翱翔! 不了解心理咨询的人,常常用“心理垃圾桶“来比喻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在一般人看来,咨询师每天要面对很多有问题的来访者,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就像垃圾一样,被来访者统统倒给了咨询师;另外,更 有“心理马桶”这样的说法,由此可见,咨询师的工作确实岌岌可危之状,长时间的积累,注定要走向崩溃的边缘了。而在叙事疗法看来,咨询师才是最大的受益者,每个来访者都是最了解自己的生活的人,是他们的各种丰富有趣故事,丰盈了咨询师的能量。 当然这个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对于咨询师的要求必须是合格的,是掌握了咨询秘籍的咨询师!大家都知道有一种叫做吸星大法的武功,它可以吸引他人内功而为自己所使用,但同时吸入寒气也会害己,这就要求咨询师要学习把负面能量变成正面能量,就像莲花把淤泥变为自己的营养一样,叙事疗法就是心理学技术中的“吸星大法”。具体说来咨询师不再把焦点关注在“人”或者“问题”上,而在于一个个“美丽的例外“中,发现了这些例外,你就可以通过独特的视角,改写故事,引向积极。这

幼儿园叙事案例

幼儿园叙事案例 分析: 桌面游戏时,玩具筐放在桌子中间一直以来成了一条默认的规则,个子小的浩浩因为拿玩具有困难破坏了这条规则遭到霖霖的反对, 一个坚持遵守规则,一个执意破坏规则,冲突便发生了。严厉制止 或者帮助浩浩拿一些玩具出来可以很快化解争执,但是于孩子的内 心不会有任何触动。 我想劝浩浩自己把筐子送回到桌子中间,就问他:“浩浩,你为什么要把玩具筐拉到自己这里?”“因为我的玩具太少了。”浩浩边 从玩具筐里拿玩具边说。 我看看其他小朋友拿到的玩具,再看浩浩的玩具,确实他的比较少,应该与他够玩具困难有关。我又问他:“如果其他小朋友还想 用玩具,可是筐子离得太远够不着怎么办?”浩浩抬头看看周围的小 朋友说:“那我就给他、她,还有他……(浩浩指着没有和他争玩具 筐的小朋友),就是不给他(浩浩指着霖霖强调不给他)! “玩具是大家的不是你的,大家自己拿着玩就可以,不用你给的。”我说。 “玩具就是我的!”浩浩边玩边坚决地说。 分析: 这时,因为浩浩把筐子拉到自己面前,桌面的空间小了,玩积塑时有些玩具放不下掉到了地上,浩浩便不再管玩具筐,干脆把玩具 都拿到地上玩起来。我把玩具筐又放回桌子中间,并提醒他:“浩浩,我把玩具筐放回去了。”浩浩抬头看看玩具筐没有反对,继续 在地上玩玩具。 分析:

浩浩对老师把玩具筐又放回桌子中间没有反对,说明他从内心里已经意识到错误并想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下去,况且玩具筐放在自 己这边实实在在缩小了玩玩具的空间,但是倔强的他还是不肯自己 把筐子放回去,而是选择了在地上玩。 一会儿,浩浩拿着插好的积塑造型对我说:“老师,你看!” “哦!浩浩真棒!你插的是什么?”我马上表扬他。 “我插的是树林。”浩浩得意地对我说: “你看,这儿还有小鸟的家呢。”他又指指插塑造型下方的一个方形小洞说。 可爱的浩浩彻底地把自己从事件中脱离开来。 浩浩因为不足龄,初入园时我们对他给予了很多的关心与帮助,很多事情都依着他,这次他在游戏中抢玩具筐与我们平时或多或少 地宠了他有关。但这个事件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工作中的失误,桌面游戏时没有关注到象浩浩这样拿玩具有困难的幼儿,所以 没有调整游戏场地与规则。事件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讨论这样 几个问题:“抢玩具筐对不对?“拿不到玩具怎么办?”“玩具放在 哪里玩起来更方便?”让幼儿自己来修订规则,选择游戏场地与玩法,这样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听我简要地说了可乐的表现,可乐妈妈大吃一惊:“小家伙那么调皮,我回家要好好找他!”我忙说:“是啊,如果现在还不开始调整,上小学时就要成问题了!”“我已经做好上小学后天天被老师找 的心理准备了。”可乐妈妈回答得有些无奈。我听了觉得有些奇怪,可乐妈妈怎么那么快就说泄气话呢?于是劝她道:“现在班上一出什 么事,小朋友就说是可乐做的,我很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但是,小朋友都是在看的,可乐确实总是做一些违反班级常规的事,所以 小朋友才会对可乐留下不好的印象。如果我们现在开始帮助可乐学 会控制自己的行为,那么到了小学这个新环境,可乐是有机会重新 树立自己的形象的。”我希望以“新环境新起点”来鼓励可乐妈妈,让她重新树立信心。果然,可乐妈妈似乎精神一振,眉头也略为舒 展了。

叙事疗法

叙事疗法 咨询师--通过倾听来访者的故事,运用适当的方法,使问题外化、解构、重写,帮助来访者找出遗漏的故事片段,从而引导来访者重新架构积极的故事,以唤起来访者发生改变的内资力量的过程。咨询师通过叙事心理治疗,不仅可以让当事人的心理得以成长,同时还可以让咨询师对自我的角色有重新的统整和反思。 一、叙事哲学观: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解构、重写” 等技巧,使人变 得更自主更有力量去面对问题和挑战。 (一)叙事建构观念:现实是社会建构的;现实是由叙事组成的;现实是由语言构成的;没有绝对的真理,真理并不是唯一。 (二)叙事假设:问题才是问题,人不是问题,人与问题分开。 (三)叙事故事态度:咨询师做好身心准备,睡好休息好,心情放松,愉悦的心境工作。 二、过程与技术:以之所以能改变来访者的人生,重要原因就是它可以帮助来访者重新建构自己的生活。在叙事故事中来访者使用的语词,以及来访者的社会地位及主要社会关系,来访者内化了的社会价值观有关 (一)叙事故事的方法: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方法,使人更自己,更活力 1、其重点:帮助当事人如何重新检视自身的生活,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从而回到正常的生活。 2、其方法:1).故事叙说——重新编排和诠释故事,说故事可以改变自己,发现新的角度,产生新的态度,从而产生新的重建力量,故事创造一种世界观,一种人生价值,治疗心理疾病和精神扭曲,从中寻找自信和认同。治疗的故事所引发的不是封闭的结论,而是开放的感想。“你是怎么办到的” 2.)问题外化——将问题与人分开,新思索一种种关联,找出个体原有问题不相容的地方,创造新的可能性,向原发界定和规范自己的真理挑战。 3).由薄到厚——形成积极有力的观念,方法是在消极的自我认同中,寻找隐藏在其中的积极的自我认同。 (二)探索叙事技巧:解构、外化、重写、见证与仪式。 解构:一起去寻找生命故事中的特殊意义事件,打开生活宝藏,发现力量。 外化:相信人是思考问题的专家,把来访者和问题分开,去看问题和面对问题。 重写:重新面对生活的挑战,寻求个人力量,放松、乐观、聆听音乐、朗诵,开发自我潜能。 1\行动兰图:把特殊意义的细节串联起来,形成来访者的行动兰图。比如特殊故事丰厚、挖掘特殊事件。

教育叙事案例一(教学叙事)

教育叙事案例一(教学叙事) 按教学计划,这周要讲授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丑小鸭》.以前有过教学《皇帝的新装》的失败,心中似留下一道抹不去的阴影:对篇幅 极长的童话体裁我似乎没有熟练驾驭的本领.所以这次提前几天,我 就开始考虑教学方案.网上和手头的资料虽多,却没有太多实用的价值,自己去组织设计,灵感又迟迟不肯光顾.冥思苦想之下,只有慨叹:备课的痛苦谁人知! 终于,想出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先布置学生自学,看看他们有什么好的想法,到时再做定夺不迟.提前两天我便把作业布置了下去:自学《丑小鸭》,把自己的所感所悟形成文字《我眼中的“丑小鸭”》.要求有二:第一,不得参阅任何资料.第二,提倡个性化的分析和解读. 没想到,这个“没有办法的办法”竟成了“最好”的办法. 课上,学生对丑小鸭形象的解读可以说是异彩分呈,五花八门,真正达到了我预期的培养学生创造力,引导他们对文章进行“个性化”解读的目的.在学生自学成果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多数同学在“丑小 鸭为什么会变成白天鹅”这个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和阐释.于是,在 几个同学发言之后,我把这一问题抽取出来,抛给学生,以期通过他们的深入论辩和分析对课文有进一步的理解与认知.而学生的观点之多是我在抛出这个问题之前所没有想到的. “因为它没出生时就是一个天鹅蛋,否则无论如何它也变不成一只白天鹅的.” “别说天鹅蛋,就算它是凤凰蛋,如果没有承受痛苦的耐力和意志,恐怕它也挨不到变成白天鹅的那一天吧?!” “丑小鸭的‘丑’也是它能变成白天鹅的原因……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应该感谢收留它的老太婆……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应该感谢嘲笑过它的野鸭、母鸡和猫儿……

虽然有些同学的观点稍显牵强,语言略带稚嫩,但那毕竟是经过他们自己认真思考而得出的结论.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比得出一个结论更让人欣喜的收获.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 题更重要.”我想,这“提出一个问题”的实质亦即“主动探究的过程”吧. 在以上论辩告一段落之后,我又伺机抛出一个问题:“在它自身条件与它历经挫折和磨难却永不言败之间,哪一个更为重要?”学生又是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正当难解难分之时,一名平日并不活跃学生的一句发言把全班同学,包括我在内,给震惊了――“它是天鹅蛋 那是科学方面的问题,而后者是文学方面的问题,哪个更重要得看从 哪个角度说”.几秒钟后,大家才反应过来,教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是一个多么“个性”的认知!一个多么“独特”的解读啊!掌声中,有赞许,有敬佩,但更多的是对这位同学观点的会意与认同. “巧妙利用了科学方面的规律,又经过了文学的加工和渲染,丑小鸭的形象才有了真实而又能打动人心的魅力!”水道渠成的结论为 本节课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节课,我觉得特别得累!累在我要时时跟着学生的思路走,累在我要刻刻逼迫自己与学生一起去迸发创新的火花.这节课,我又觉得 特别得乐!乐在听到那么多精彩的发言,乐在与学生一同感受了“快乐思维”的真谛. 于是,想起某位同仁的一句话――“累并快乐着”

叙事疗法外化技术练习

外化问题练习 (Statement of Position Map no. 1 立场地图1) ?两个人一组 ?想一件生活或工作中的一个小问题(不要把“人命关天”的大问题拿来谈,因为我们在这里无法处理) ?让来访者给咨询师讲述问题的情况,然后咨询师根据以下指南提问。每一类问题都有一些后续的问题。 1.命名问题 a.充分描述问题 b.了解问题在来访者生活中的发展过程 c.商量着给问题取一个名字。 ?可否询问一些关于问题的细节和背景? ?能否详细描述一下问题? ?这个问题出现之前和之后有过什么想法和感受? ?这个问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出现得比较多? ?你可以给这个问题取个名字吗?或者刚才您提到的A,B或者C(在访谈中来访者所提到的问题名称)是否可以作为问题的名字呢? 2.探讨问题产生的影响或者有关影响的问题 a.问题对来访者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 b.问题对来访者生活的导向、希望和梦想 c.问题的种种伎俩 d.问题使用的语气语调和内容哪些最有说服力 e.谁是支持问题的——也就是说,什么人、什么力量是和问题站在一边 的 ?(问题的名字)对你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 ?(问题的名字)对你的人际关系有影响吗?如果有的话,会影响你和谁的关系,如何影响你们的关系?

?这个(问题的名字)对你的工作有什么影响? ?(问题的名字)对你生活的哪些其他方面有影响? ?(问题的名字)对他的生活有什么居心? ?(问题的名字)使用什么策略来说服你听从它的命令? ?(问题的名字)会不会诱惑你或者恐吓你去做(问题的名字)希望你做的事情? ?(问题的名字)给你设定了什么计划? ?(问题的名字)会让你做出什么样的行为、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和观念? ?(问题的名字)想告诉你什么,或者想让你相信它看待事物的什么观点? ?(问题的名字)会召集什么人来增强它们的力量,帮助它们实现目标? ?(问题的名字)让你如何看自己? ?(问题的名字)会利用你生活中的什么特点或者背景 ?(问题的名字)使用什么例子让你相信他的目标是对的? 3.评估问题的影响-请来访者对问题选择自己的立场 ?你怎么看(问题的名称)对你的生活的影响? ?你对这种影响有什么感觉? ?这种影响是积极的、消极的?既是积极的又是消极的,还是两者都不是? ?你觉得这种影响是可以接受的还是不可以接受的?或者两者都有? 能否具体说说? ?所以你对问题对你的影响是一种什么立场? 4.论证评估——在问题及其影响和愿望、目标、希望、梦想、价值、原则、 决心和信念之间的关联 ?为什么这种影响是好的还是不好的?

李明(中国叙事疗法奠基人)

李明(中国叙事疗法奠基人) 李明导师从2002开始一直致力于叙事疗法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在叙事疗法这个领域做了大量的引介、科研和教学工作。出版国内第一部叙事疗法专著《叙事心理治疗导论》,发表专著译著多篇,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多篇。李明导师多次往返于国际叙事疗法最前沿学术交流。 李明导师运用叙事心理疗法先后为汶川、舟曲、玉树、盈江、彝良、雅安等重大灾区群众做心理援助工作,2008年为奥运会志愿者做心理督导,为十八大安保武警官兵做心理保障,为中直机关心理健康促进中心心理咨询师做督导工作,为国家电网、中国联通等大型国有企业做EAP保障。通过大量的案例实践,逐渐完成了这一学派的本土化工作,被业内人士公认为“中国叙事疗法奠基人”。 为推动叙事疗法在中国的发展,李明导师与京师博仁应用心理发展中心在结合了国内心理咨询工作者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叙事疗法工作坊”系列课程。定期开设叙事疗法系列工作坊、叙事疗法公益讲座活动,同时对有志叙事疗法事业的各界人士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李明博士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毕业院校:北京中医药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 主要成就:中国叙事疗法奠基人 现任职: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咨询中心主任 中央国家机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督导 担任人本主义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课程的教学。 主要究方向:叙事心理治疗、人本主义心理学、宗教文化心理学。 其他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生态心理养生等 科研成果 (一)专著 1.《叙事心理治疗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2.《艺术心理治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二)译著 《性、生态与灵性》,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叙事实践工作地图》,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年9年1日 (三)课题 1、《中国高校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DIA030151),承担“要素研究之三:人力资源”,2006年1月。 2、卫生部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走出去”小组系列教材项目,《中医哲学》(大纲)和《中医科研方法》(大纲)的编写工作。 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各种心理期刊发表文章十数篇,发表论文《后现代叙事心理治疗探幽》、《整合性的后现代医学理念》、《AQAL模型的心理学方法论意义》等数篇。 工作经历 2002.2-2003.7 在鲁东大学“山东省心理卫生中心”担任中级心理咨询师。 2002-2004 在鲁东大学担任心理学教师 2006.9 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外聘教师 2007.7至今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咨询中心主任 2013.3 至今担任京师博仁应用心理发展研究中心叙事疗法系列课程主讲导师 学术活动 2001参加北京林业大学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研讨会”。 2002参加“山东省心理学会年会”,并加入心理学会。 2005到四川大学访学。参加黄玉顺教授主持的“生活儒学论坛”。并随陈兵教授学习“佛教心理学”。 2005参加北京林业大学主办的“第二届人本心理学大会”。 2006参加广西师范大学和中国后现代发展研究院(美)联合举办的“首届中美过程(后现代)哲学与教育暑期高级研讨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