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叙事疗法

叙事疗法

叙事疗法
叙事疗法

吴老师讲叙事的三大技巧

在叙事里面有三大技巧:外化、解构、重写。昨天这位伙伴有说步骤,就是去贴近问题,去外化、去解构。我不记得怎么说,不过她说的很清楚。我想在那个步骤会做之前还是得练基本功,就是一些技巧,然后这些技巧再重新整合到访问里面。

那我们看外化,外化问题。

当人们跟我们谈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去思考:这个人永远不可能出问题。如果抑郁他不可能是抑郁,那个抑郁如何影响他?他对抑郁的看法?他对抑郁的控制或是努力,还是可以去看的。将人跟问题分开,去看人跟问题的关系。因为当人跟问题是相等的,他是过动儿,他就是一个坏孩子。过动怎么影响那个孩子,孩子就比较有思维的空间?当人们感到自己跟问题是分开的时候,人们会由无力感进入到自己原来是可以有力量去面对问题的。虽然我有忧郁的现象,但是我一路三年走下来,原来我在那个过程里面,我也是不简单的,这样子去跟问题分开来的确会让们觉得自己的一些平常看不

到的力量。外化是一个态度,他不只是一个技巧。我早期很喜欢用外化的问话,后来也用可是更希望外化流入我的会话跟问话里面,相信人可以不断地这个个可以怎么去思考那个问题,是不在努力的

不要急于或马上外化,这样做会使你找不到真正到底是什么压抑了当事人。虽然可以外化的点有很多,但只有被外化的点和来访者内心感受很好地契合时来访者才能有能力面对问题。有时候,确定什么需要外化的过程需要一些时间。

案例:如何做到“不急于外化”

1、我有些“焦虑障碍”:“你说你有些焦虑障碍,你能不能再多说一些。

在这样的对话后,来访者可能会找到紧贴着自己的描述,比如“紧张“颤抖”或“摇摆”,不管是什么,重要的是,这和来访者对自己顾虑的感受很贴近。

“失败”并不是一个最恰当的描述。在这种情况下,咨询师需要进一步地用问话来挖掘与来访者最贴近的表述。

你刚刚说你觉得很失败,不管在工作方面如何,但在教育孩子方面感觉很失败,那可不可以多说说,作为一个母亲是什么让你感到很失败。

在这样的对话后,来访者可能会找到紧贴着自己的描述,比如孩子的不“不爱学习”

是困扰她的最大问题。

外化问题的具体方法如下:

1、邀请来访者检视问题对他们生活与关系的影响。帮助他们觉察并描述自己与问题的关系。

例如:将来访者描述他们自己的句子形式进行改变,从形容词改成名词形式。

我有些抑郁。抑郁这个问题影响你有多久了,或者抑郁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抑郁对你真正的影响是什么?当这些影响最强或者最弱时,是什么在支持着抑郁,又是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扮演了补救的角色。

2、情节、问题的命名。命名能使问题的外化更有效果,可以突出问题本身,而不至于把人病态化。

我经常会感到害羞,甚至不能与别人正常沟通。

讨厌的害羞出现时会给你带来什么影响?哪些影响是令你满意的,哪些影响是你不满意的?

3、拟人化。在叙事的思维中,问题是

有生命、有动机、有需求、有伙伴的,可以通过问话的方式来对问题作拟人化的描述,以使来访者的问题外化。

例如:当来访者是一个想从麻烦中解脱出来的小孩时,就可以这样问。

麻烦先生是怎么捉弄你的?麻烦先生最喜欢在什么情况下来拜访你?

例如:邀请来访者与自己问题做一个对话,就可以这样问。

问题今年多大年纪?

怎么想到要进入到此人的生活?

想从此人的生活里获取什么?

什么时候问题最有力?

什么时候问题较无力?

问题受什么滋养来长壮?

问题受什么影响较会消弱?

谁是问题的好朋友?

谁是问题的敌人?

想要和问题保持怎样的关系呢?

我们可以用不来烦我、偶尔来说好了、驯服它、多体谅我、被我逮着了、和问题保持和和谐的关系。这些拟人化的词语来提示

来访者,他和问题之间想要保持的关系。

外化的注意事项:

不要急于外化或马上外化,没有花上足够的时间去推敲到底是什么压抑了当事人;

非正义事件(家庭暴力、虐待)不能直接外化;

如果不在后结构主义的概念框架下使用外化,外化的价值就会非常有限;

外化不仅仅是一个技巧,更多的是咨询师的一种态度,是要去贴近来访者的问题和宝贵特质、珍惜来访者问题和宝贵特质的态度。

非正义事件的处理:虽然叙事理论说可以接受一切与主流文化不符的现象,但这里并不包括对非正义事件、非正义行为,暴力、虐待等。

两种情况:

来访者是施暴者:

我们不能把家庭暴力行为作为外化的对象,而是要透明的探索施暴者背后的渴

望、需求、信念等,如他们希望与家人建立什么样的关系,这样的方式如何让他靠近那样的感觉等:如果家暴背后的信念是“控制别人”,就要去外化这个信念,探究什么时候这些信念比较薄弱,什么时候这样的信念比较强大?“想要控制别人”是怎样影响他的生活的。就是要去贴近来访者施蛊惑人心背后的想法和渴望,而不是去外化家暴行为。遇到可能会危及别人安全的情况还要进行危机干预。

处理方法:1对于施暴者的来访者,不能外化家庭暴力这个行为。2是要外化来访者施暴背后的想法、渴望和信念。遇到可能会危及别人安全的情况还要进行危机干预。

第二种情况来访者是暴力或虐待的受害者。

我们也不能直接把暴力或虐待行为外化,而是探索来访者遇到家庭暴力的经验是什么?比如:无助、伤心、绝望、瘫痪。然后去外化这些感受,如:

瘫痪是什么感觉?什么时候开始的?在瘫痪中是怎么走过来的?瘫痪对你的影

响是什么?你希望与瘫痪保持怎样的关系?等。

处理方法:1来访者是暴力或虐待的受害者。不能直接把暴力或虐待行为外化。2要探索来访者遇到家庭暴力的经验是什么,然后去外化这些感受。

可用的外化句式:

那个“问题”长什么样子?

悲伤是什么时候开始打击你的?你是怎么反抗的?

那个忧郁几岁?它靠什么长大的?

当愤怒来到你身上的时候,它想要怎么控制你?当你被它控制的时候,你做了一些什么事?

我想让你给紧张起一个名字,你想要叫它什么?

你是怎么打败自卑这个家伙的?

困扰——转换——来访者所谈的问题

什么在困扰你?

它让你困扰的地方在哪里?

你平日都如何在思考这个困扰?

这个困扰告诉你你是怎样的一个人?

这个困扰都传什么信息给你?

这个困扰在你的生活里扮演什么角色?

这个困扰尝试去告诉周围的人你是怎样的一个人?

练习一

1、女,咨询师,“督导老师说心理咨询要有欣赏功,我一直

关于叙事疗法

叙事治疗的精神与人性观 美好的人生,是一個過程,而不是成為什麼。 叙事治疗的精神与人性观 1.叙事治疗是一种同理心,一种态度,一种进入别人生命故事的态度,是以一种欣赏、谦卑、好奇的态度来面对生命。 2.叙事治疗强调不是技巧而是态度,治疗师不是用技术在工作,我们是带着自己的『灵魂』(非思考),进入另一个生命的。因为,只有生命能进入生命,只有灵魂才能与灵魂交流。 3.叙事治疗对生命的看法是: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之所以无法统整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发现自己生命的宝贝与美丽。 4.叙事治疗的咨询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咨询历程,像是一个寻宝之旅,我们请个案协助我们、带领我进入他生命的宝山,一起去寻宝,我知道的不会比他多,我们是伙伴、是合作关系,一路上会发现什么,也是未知,因此也是个充满『冒险』的生命之旅。 5.叙事治疗相信个案是有能力的,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生命的专家,叙事治疗师不再以改变个案为目的,反而是强调对个案生命的了解与感动。 叙事治疗的基本假设 叙事治疗强调社会脉络对人的影响,其重要的基本假设有: 1.『问题』才是问题,人不是问题,人与问题是分开的。 2.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专家」,问题的专家,没有人比他更了解他自己。 3.自己才是自己生命的作者,每个人都有能力依照自己的偏好,重写自己的生 命故事。 4.许多问题都是种族、阶级、性取向、性别等文化环境所营造出来的,因此 看问题不是看这个「人」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去看这个人背后的文化脉络。 5.只要人能发现自我资源(自我特质与宝贝),就能取得生命主权(agency) ,进而有能力脱离被害者(victim)的角色。 6.问题不会百分之百的操纵人,人的一生中,总有几次不被问题影响的例外 经验。因为这个「相信」,因此治疗师会把焦点放在「独特结果」的问话上。 叙事咨询师的角色 叙事治疗的咨询师不以「专家」姿态自居(White,1991),不试图给人忠告或分析他人,叙事的咨询师是站在「不知道」(not knowing)的立场,而不是从「我已经了解」的专家立场问话。 因此,叙事治疗的强调建立一个了解、合作的治疗关系,咨询师的责任是去塑造尊重、透明与好奇的环境,而且叙事的咨询师不再只专注于个案的改变与否,而是在于对个案生命的了解、欣赏与感动。 细说叙事治疗 ◎叙事治疗(后现代心理治疗)的特色: 1.去专家化 2.去病态化

幼儿园小班科学主题活动“有趣的糖”叙事案例分析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小班科学主题活动“有趣的糖”叙事案例分析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一、案例背景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即提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的教育要求。以前我们重视的是传递知识,教授技能,至于幼儿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他们在生活的哪些方面要运用到这些知识等问题却极少思考,特别是幼儿对学习的这些知识感不感兴趣也是忽略考虑的。现在我们提出教育内容生活化是为了让幼儿理解和体验到教育目标和内容对于他们当前的意义,把它作为引发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与条件。只有当幼儿真正感到所要学的内容是他当前想要知道的东西或想要解决的问题,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理解事物及其关系。 二、案例来源辞旧迎新之际,好日子特别多。最近,小朋友们常会带各种各样的喜糖与同伴分享。忽然我发现孩子们几乎每天都在玩糖、吃糖、聊起糖,有的甚至在活动中也在偷偷地吃糖。对于年龄较小的小班幼儿来说,糖是他们的最爱。对于糖,小班幼儿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往往也是以吃为主,很少会探索糖的一些特征、食用的益处和坏处、科学现象、卫生习惯等。因此我们想,如果单一地制止幼儿上课吃糖,不准他们带糖到幼儿园来,扼杀他们的兴趣显然是不对的。"糖"中的科学奥秘无穷,怎样抓住这样一个教育契机,利用幼儿所感兴趣的"糖"与孩子共同深层次的探索"糖"的知识?我们小班开始了有关糖的科学主题活动。 三、案例描述实录一: 为了满足幼儿的需要,我们请家长一起帮助孩子收集各种糖果,小朋友们特来劲,一到班上就唧唧喳喳聊开了。看到幼儿自然形成的

叙事治疗模式案例

叙事治疗模式案例 “病人”一家人在咨询室等候。气氛很严肃,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焦虑”两个字。一进门,一位女士立刻过来说:“老师,快救救这孩子吧!他可是个好孩子。学习很好。可是现在都这样子了。您看看。。。。”说着就拿出了一个小册子。 那是一本精神病院的病历。上面写着:“于新生(化名),男,某学校高三学生。两周前出现幻觉。幻想一个同学会联合其家人运用高科技进入他的大脑,窥探他的思维,并控制他的行为。他觉得他们会杀害他。。。”最后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一旦诊断为此病,多半预后很不好。下面看看咨询师与这一家的谈话过程。 “老师,你一定要让他吃药!吃药才能快点恢复。你看都快考试了,他就是不吃药,还说自己根本就没病。”说着,妈妈从口袋里掏出三瓶药。咨询师见其中一瓶是中药,里面安神的,另外两瓶是西药,抗精神病的,说明书里介绍了一连串的副作用。 咨:“我来跟孩子谈谈再说吧。” “快过来!”爸爸命令道。 这是咨询师才看到“病人”:中等个头,穿戴整齐,眼睛炯炯有神,微笑着,似乎有点腼腆。咨询师的心理稍稍松了一口气,他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呆滞木然,和别的孩子没什么不同。 于:“你说电脑能不能控制人的思维?” 咨:“你担心电脑能控制人的思维?” 于:“书上不是说电脑能控制手术刀,能做很精密的手术吗?我觉得既然它能进入人的身体,当然就能进入人的大脑了,那肯定就能控制人的思维了。” 咨:“嗯” 于:“你说到底能不能?你见识比我广,肯定知道。快说啊!” 咨:“你觉得有人要控制你的思维。”

于:“就是啊,烦死我啦。总听见有个声音对我说该做什么了,我就真的做那件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非要那么做。所以我就觉得我被控制了。” 咨:“你觉得身不由己” 于:“是的。” 咨:“被谁控制着呢?” 于:“电脑啊!那么多电脑,它们会联网,一块儿控制我。一定要杀死我。我一天不死,它们就一天不甘心。向我的大脑发命令,让我干这个干那个。”他说话的时候眼睛里透着诡秘的笑。 咨:“那谁在操作电脑呢?” 于:“很多人。都是些黑客。他们的电脑水平都很高。想让电脑干什么,它们就干什么。你知道它们又没有头脑,人让干啥就干啥。” 咨:“那些人为什么要欺负你?” 于:“他们是一伙的,他们和我有仇。” 咨:“哦?”表示好奇 于:“就是,他们都是我一个同学家的工人。我这个同学家里很有钱,他们家有很多电脑,而且雇了很多人,我这个同学让他们干啥他们就干啥。” 咨:“这个同学让他们一起控制你。” 于:“不光他们,这个同学也参与,他们一起控制我,非要杀了我,他们才高兴呢。” 咨:“这个同学要控制你。” 于:“对!因为他和我有仇。” 咨:“有仇?”

李明老师-叙事疗法

李明老师 基本信息 中文名:李明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毕业院校:北京中医药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叙事心理治疗、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生 态心理养生等领域 主要成就:中国叙事疗法奠基人 现任职: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主讲人本主义心理咨询、认知行为心理治疗等课程。担任人本主义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课程的教学。主要究方向:人本主义心理学、宗教文化心理学。 个人经历 科研成果: (一)专著 1.《叙事心理治疗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2.《艺术心理治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二)译著 《性、生态与灵性》,人民大学出版社(待印)。 《叙事实践工作地图》,重庆大学出版社 (三)、课题 1、《中国高校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DIA030151),承担“要素研究之三:人力资源”,2006年1月。 2、卫生部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走出去”小组系列教材项目,《中医哲学》(大纲)和《中医科研方法》(大纲)的编写工作。 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各种心理期刊发表文章十数篇,发表论文《后现代叙事心理治疗探幽》、《整合性的后现代医学理念》、《 AQAL模型的心理学方法论意义》等数篇。 工作经历

2002. 2-2003.7 在鲁东大学“山东省心理卫生中心”担任中级心理咨询师。2002-2004 在鲁东大学担任心理学教师 2006.9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外聘教师 2007.7至今,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学术活动 2001 参加北京林业大学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研 讨会”。 2002参加“山东省心理学会年会”,并加入心理学会。 2005 到四川大学访学。参加黄玉顺教授主持的“生活儒 学论坛”。并随陈兵教授学习“佛教心理学”。 2005 参加北京林业大学主办的“第二届人本心理学大 会”,。 2006 参加广西师范大学和中国后现代发展研究院(美)联合举办的“首届中美过程(后现代)哲学与教育暑期高级研讨班”。 2007 参加“第三届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及超个人心理学大会”(广州)。2008 加入北京心理学会并加入中国心理学会。论文 被世界心理治疗师大会收录(WCP2008) 2011 李明老师荣获中美精神分析证书 2012-4-11李明老师在联合国参加学术会议 2012-5-6 李明老师在圣迭戈参加学术活动 2013 为推广叙事疗法在中国的发展,李明老师与京师博仁应用心理发展中心在结合了国内心理咨询工作者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叙事疗法工作坊”专业的叙事疗法系列课程 突出成就

教师教育叙事范文 个别学生教育案例分析

个别学生教育案例分析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其工作的对象是几十个性格各异的人,对个别学生的教育也要格外用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个别学生教育案例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个别学生教育案例分析一 谢莎莎,这是我们班典型的"后进生"。非常单瘦的女生,平时衣冠不整,11岁,父母离异,现和外婆住在一起。她在整个班级学生群中显得特别醒目,大部分同学是不愿跟她交往,还有几个调皮的男生喜欢捉弄,欺负她,所以她给人感觉较孤僻、不合群,学习上反应偏慢,兴趣又不大,最主要是学习习惯差且比较懒惰,作业马虎潦草,常有抄袭现象。 通过观察和了解,我对谢莎莎存在的问题基本上心中有了数:谢莎莎的孤僻、不合群,是其自卑感所致。而她的自卑一开始主要来自她的父母已经离异,现在这种与其她同学不协调的地位,使她极想回避这个事实而又无法摆脱,这种困惑时时伴随着她,加上周围人不良暗示的反复作用。而当她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挫折时,她就不敢求助于她人了。长此以往,她对学习也就失去了足够的信心,自然出现反应偏慢这种状态。反过来,学习上的不如意又加剧了其自卑感,并使其不断内化。 针对谢莎莎的情况,用常规的谈话、批评、表扬显然收效不大。谢莎莎失去的是自我心理暗示,因此,必须先帮助她建立起良好的自我心理暗示,其她工作才能开展。在征得家长、任课老师及同学们的

理解支持帮助下,我准备这样一步一步的帮助她: 1、分析现状,提出目标。根据对她平时学习情况的观察,我发现她虽然她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也不是最差,但总体仍偏差,不仅在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上更是显得吃力,而且由于学习习惯差和懒惰,对于基础性,识记性的学科知识掌握得也很差。对此,我找她进行了一次长谈,具体讨论她的学习目标问题,针对起点较低基础较差的现状,我与她共同制定了相对其她同学较低的目标,定位于书本的基础,背公式概念、做基本题,难的不作要求,比如,每天自己抽空到我这边来背诵一首古诗。目标的接近,使她有了试一试的信心。 2、对她进行具体指导,帮助她实现目标。 目标提出后,要做到并不易,而做不到显然又无法达到转化的目的。为此,我协同其她任课老师及部分学习较好的同学,给她各科搭配一个小帮手。谢莎莎看到这么多老师同学全力帮她,也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努力和配合。果然,在接下来的课堂表现以及老师在平时所进行的小测验或者默写、背诵等,尽管情况也不是特别理想,但较以前进步是明显的。 3、对于她的进步及时给予充分的表扬,让其体验成功。 有了成绩的进步,哪怕就是一次默写情况的好转,我都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对她的进步进行了一番表扬,让她在同学中也能够获得最为基本的尊重。使她增强了信心,提起了学习的兴趣。此后的上课,她显然比以前投入多了。 个别学生教育案例分析二

叙事治疗

浅谈叙事治疗 赣南师范学院邱龙慧英 【摘要】叙事治疗由澳大利亚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夫妇以及新西兰的大卫艾普斯顿于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来,并得到迅速发展。它浸润了后现代主义精神,在叙事理论和社会建州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本文在阅读大量相关书籍和文献的基础之上,阐述了叙事治疗的原理,特征以及相关技术,并探讨了叙事治疗在中国临床应用中的适应性问题。 【关键词】叙事治疗后现代主义 叙事治疗是咨询师通过倾听来访者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帮助来访者澄清他是如何使用故事组织经验,赋予意义的,并通过发现其生活故事中遗漏的部分,引导来访者重建具有正向意义的生命故事,唤起来访者内在力量的疗法。他是由澳大利亚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夫妇以及新西兰的大卫?艾普斯顿于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来,并在后来得到快速发展。 后现代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是叙事治疗的两种理论基础,在这两种理论基础之上,叙事治疗形成了自己的治疗理念: 1.1现实是经由语言构成的。后现代主义者的观念则不同,把焦点放在语言如何组成我们的世界和信念,认为社会是在语言中建构他们的现实。言语并不是中性或被动的。每当我们说话的时候,就揭示一个现实,每当我们以言语表达时,就把言语所产生的区别予以正当化。对心理治疗师而言,工作中的重心在于,不管是信念、关系、感受或自我概念的改变,都牵涉到语言的改变。语言的变动性使治疗师与求治者之间对话,充满发展新语言的机会,因而可以把有问题的信念、感受和行为转化协调出新的意义,以新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活经验,藉此产生许多新的可能性[1]。 1.2问题才是问题,人不等于问题。叙事治疗认为:人不等于问题,家庭也不等于问题,许多问题都是种族,阶级,性取向,性别等文化环境所营造出来的,那么它也就有可能在这些知识与标准失效的情况下消失。因此,问题是独立于人和家庭的,人如果能够和问题的故事分开,就会开始感觉个人的自主,感觉自己有能力介入自己的生活和各种关系中。 1.3每个人都是自己问题的专家。当事人自己才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作者,咨询师相信个体会再度对生命获得主权,会重新获得自我的资源。因此,在叙事治疗中,来访者与治疗师拥有平等的话语权,治疗师是陪伴者。而不是权威和指导者。 1.4寻找自己生命的力量。主流文化影响人们,这是叙事流派的主轴,我们认为自己就是问题,认为自己是没有力量的。叙事治疗就是帮我们把问题和人剥离开,将问题“外化”。叙事治疗认为每个人都是面对自己问题的专家,都是生命的主人。叙事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帮助来访者解构受主流故事控制的旧故事,重新建构一个来访者真正希求的、具有个人力量的新故事。 二叙事治疗的基本特征 2.1关系取向的治疗立场 传统心理学认为,人的内心存在一个稳定、独立的自我。一旦这个自我发生

教育案例、叙事、

教育案例、叙事、调查示例

教育案例示例 2011-04-18 14:00:00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出处: 不要让多媒体成为华而不实的装饰品 ——一次赛课引发的思考 江宁区江宁小学郑松龙 最近,在一次青年教师赛课中,看到了两位教师处理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的教学片段,引发了我对多媒体运用的思考。 两位教师教的是《田忌赛马》一文(苏教国标本第七册),过程具体如下: 案例1: 师:请自由读课文,思考:两次赛马的经过是怎样的?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读课文,思考,同桌交流) 师:请同学们观看老师制作的动画,注意认真观察。(用flash 制作的两次赛马过程的多媒体课件,课件生动形象,连马嘶声马蹄声都惟妙惟肖,学生看得聚精会神。) 师:我们读完了课文,也看了老师制作的动画,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田忌为什么能战胜齐威王?

生:…… 案例2: 师:请自由读课文,思考:两次赛马的经过是怎样的?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读课文,思考,同桌交流) 师:请每个同学试着把准备好的小纸马在桌上摆一摆。摆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生:(摆弄小纸片制作的小马,模拟赛马的经过。) 师: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田忌为什么能战胜齐威王?请说清你的依据。 生:田忌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结果输了;他用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结果赢了;最后用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结果又赢了。最后结果2比1,田忌获胜。 生:田忌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更换了出马的次序。 生:我觉得,齐王的马只比田忌的马强一点儿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生:……

生:我觉得,田忌老是后出马才是赢得比赛的最重要的原因,要是一起出马,田忌准输。 师:大家说的都挺好,但是最后一位同学的观点看来有人不同意,又说不出道理,那么请大家在小组内试着再摆一摆,思考:田忌要想战胜齐威王还有哪些对阵顺序?摆完后全班交流一下。 (生再摆弄出马方式) 生:我们试过了,两人一起出马,一共有六种情况,只有书上的这种情况下田忌能赢,其余的全输。 …… 这两节课,第一节中用了精致的多媒体,学生很喜欢,但看过动画后学生的讨论却不够活跃,对田忌获胜的原因探讨也不够深入;第二节课没有用多媒体,评委有点意见,但教学效果却胜过了第一节课。 原因很简单,不是多媒体不好,而是多媒体没用好。是我们的教师对多媒体这一新鲜的教学手段的本质探讨不深。 目前,多媒体的使用存在两种不太好的现象。一种是在一些公开课、评优课上,多媒体成了必用之物,否则就是一种落后,或是不能参评。甚至在一些全国性的讲课比赛中,参赛老师也将大量时间花在多媒体课件的准备上,教学的内容反而忽视了,而费力制作的

叙事散文的写作方法及实例解析

叙事散文的写作方法及实例解析 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着一定的方法的。适当有效的方法不但可以提升完成一件事情的速度,还可以增强一个作品的相对质量。而方法却不一定是通用的,有的人适合于这样,而有的人又习惯于那样。写作就更是应该讲究方法的。适当的写作方法可以使散文更加完美。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找出一套真正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 严格说来,写作是不是有方法,是文学界争论的话题之一。但在准备散文考试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值得提请注意的能够有利于我们发挥的步骤。 第一,审题。 审题是写散文极其重要、极其关键的一步。这一步的好坏,直接决定全篇文章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决定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开。考生一定要先用足够的时间对题目做一番审读、揣摩。在准确理解题意后,再构思运笔行文。这一审读、揣摩的思维过程应包括:把握题目内涵、弄清相关要求和限制范围。 题目的含义往往是比较丰富,超乎字面的,如《冻雨》、《墙角树和孩子》、《网》、《乱》等,它们绝不仅仅是现实意义上的“冻雨”和“网”。考生只有细细琢磨出它们的比喻义、象征义,才能准确地把握题目的含义。审清题目含义必须紧扣题眼(题目中透露出的重点的、寓意的字眼),把握住题目中关键性的有效信息。 作文题在“要求”内容对文体、字数、表达方式等,都会作出明确的规定,考生必须把“要求”这项内容搞清楚,并且在行文中切实遵照执行。对于某些特殊性要求,虽然不在卷面上列出,但是仍然会在公开发布考场守则中提到,如“文中不可出现真实校名和姓名”等,考生也不可马虎大意。文中出现的具体校名、人名等一律要用“x”代替。 第二,立意。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立意的高下实际上决定了文章的优劣。审题完毕后,考生必须选择恰当的角度,妥善确立文章的中心和主旨。具体而言,考生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叙事立意要深刻:文章要力求写出深度,不能仅仅就事论事,罗列和堆砌细节事情,作表层化或一般化地泛泛而谈,而要根据题目充分联想,找出立意深远、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达到以小见大、见微知着的效果。主旨立意要新颖:文章主旨贵在创新,因而立意要面向实际、张扬个性,要富于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考生既可以选择“反弹琵琶”,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也可以变换切入角度,角度一新,立意也便随之一新。立意要鲜明、集中。切不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第三,叙事。

叙事疗法案例

来访者情况: 39岁的玛丽自己叙述说:自己最近和她结婚两年的丈夫菲尔分居,心情低落。她觉得自己的行为变得退缩,不参加以前觉得有乐趣的活动,比如艺术创作、滑雪和有氧健身操。她还给朋友们打电话,在电话里哭诉。这些行为都“不太像她”。朋友们给玛丽建议,说5年前她的第一任丈夫去世使她过于哀伤,至今还未完全恢复。她必须“解决”这个丧失,回到她现任丈夫身边,他是个“爱她的好男人”。这些朋友建议玛丽必须学会在关系中努力工作,他们还暗示她离开她丈夫是自私的行为。玛丽过来进行第一次治疗的时候穿着一身暗色商务套装。她着装正式,表现得很拘谨。 第一次治疗:谈论偏好 玛丽:我到这里来是因为我觉得我抑郁——我丧失了对生活的激情。我做的事情就只是工作和看电影。我的生活就是租电影碟片。在挑男人方面我的选择总是很差劲。菲尔给了我他的爱,给我安稳的感觉——但我离开了他。 治疗师:这是你想要的吗? 玛丽:不该吗? 治疗师:我不确定我理解了你的意思。你说“不该吗?” 玛丽:嗯,他对我一直很好。他说他爱我胜过任何人。我难道不该感激吗? 治疗师:你说你丧失了激情。我从未见过“应该”“感激”和激情之间有很多联系。 玛丽:这重要吗? 治疗师:这对你重要吗? 玛丽:我这么觉得的,但这难道不自私吗? 治疗师:我糊涂了。激情为什么和自私有关系? 玛丽:菲尔说我自私。 治疗师:为什么? 玛丽:他很多时候都这么说。 治疗师:他为什么会这么做? 玛丽:可能我确实自私。他说我喜欢事情随着我的性子,说我不想在关系中努力工作。 治疗师:现在你用“应该”“感激”和“工作”这样的词谈论这段关系。 玛丽:难道关系不该就是一份工作吗?每个人都这么对我说 治疗师:这段关系感觉像是一份工作? 玛丽:确实 治疗师:但你想在和菲尔的关系中有激情。 玛丽:是啊,没有激情。我真的丧失了对生活的激情。 治疗师:你在乎菲尔。 玛丽:是的,我在乎他。 治疗师:你是这种人吗,不和你在乎的人说话? 玛丽:不是。 第一次治疗(继续):探究问题演化的线索 治疗师:你总是有着对生活的激情?

叙事分析法及案例研究

叙事分析法及案例研究 11181027 何真宇 “叙事学”一词最早是由托多罗夫提出的。叙事学的产生是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双重影响的结果。叙事的方式:如果在叙事分析中不仅仅关注叙事的内容,而把注意力放在叙事方式上,则会关注:第一,叙事者在何种脉络中——与什么人互动中说出自己的故事;同时,也关注叙事的历史脉络——特定的历史脉络如何影响了叙事的意义。第二,关注叙事者针对不同的互动对象(倾听者,也就是研究人员)在言辞上的变化,关注这些言辞所指涉的意义;第三,关注叙事时语言风格如何影响到叙事的轮廓和意义;同时也关注语言的结构如何与叙事的主题结构相互联系。所有的这些方面,构成了叙事分析中极为重要的方面——叙事者是如何诉说故事的。 叙事分析是社会研究的一种方法,而社会研究从叙事分析角度看,就是一种如同叙事者所做的经验的再呈现。正如在前面所说的那样,任何再呈现都是策略性的,都是有所选择的——这是因为人们总是从某个角度、观点出发进行叙事,通过叙事建构自己的身份,并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身份宣称;这样,在基本经验中,叙事者只会有选择地挑选某些内容,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叙事;其次,任何叙事都是在特定的脉络中进行的,不管是微观互动脉络的还是宏观的社会历史脉络;而任何一种脉络,对基本经验的整体表达来说,都是一种限制;更进一步地,任何再呈现都是通过语言落实的,而语言本身在呈现上总是有限制的。这些限制,表现在叙事者的叙事中,同样也表现在社会研究上,如果社会研究本身也是一种再呈现的话。因此,无论是作为叙事的经验再现,还是作为叙事分析/社会研究的再现,叙事因此总是有限制的。 弗拉基米尔?普罗普(Vladimir Propp)的经典性研究《民间故事的形态分析》(1928年)被公认为是关于叙事本质的最重要的研究之一。他指出,故事中某个特定的动作可以由任何数量的不同人物完成,这就使我们有可能根据不同人物的功能来研究故事——这里的功能既指人物的动作,也指这些动作对故事造成的结果。 普罗普认为,人物的功能是故事的基本要素,他曾断言功能的数量共有31种,民间故事和童话中的功能的顺序总是相同的,所有这样的故事都有着同样的结

叙事疗法

吴老师讲叙事的三大技巧 在叙事里面有三大技巧:外化、解构、重写。昨天这位伙伴有说步骤,就是去贴近问题,去外化、去解构。我不记得怎么说,不过她说的很清楚。我想在那个步骤会做之前还是得练基本功,就是一些技巧,然后这些技巧再重新整合到访问里面。 那我们看外化,外化问题。 当人们跟我们谈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去思考:这个人永远不可能出问题。如果抑郁他不可能是抑郁,那个抑郁如何影响他?他对抑郁的看法?他对抑郁的控制或是努力,还是可以去看的。将人跟问题分开,去看人跟问题的关系。因为当人跟问题是相等的,他是过动儿,他就是一个坏孩子。过动怎么影响那个孩子,孩子就比较有思维的空间?当人们感到自己跟问题是分开的时候,人们会由无力感进入到自己原来是可以有力量去面对问题的。虽然我有忧郁的现象,但是我一路三年走下来,原来我在那个过程里面,我也是不简单的,这样子去跟问题分开来的确会让们觉得自己的一些平常看不

到的力量。外化是一个态度,他不只是一个技巧。我早期很喜欢用外化的问话,后来也用可是更希望外化流入我的会话跟问话里面,相信人可以不断地这个个可以怎么去思考那个问题,是不在努力的 不要急于或马上外化,这样做会使你找不到真正到底是什么压抑了当事人。虽然可以外化的点有很多,但只有被外化的点和来访者内心感受很好地契合时来访者才能有能力面对问题。有时候,确定什么需要外化的过程需要一些时间。

案例:如何做到“不急于外化” 1、我有些“焦虑障碍”:“你说你有些焦虑障碍,你能不能再多说一些。 在这样的对话后,来访者可能会找到紧贴着自己的描述,比如“紧张“颤抖”或“摇摆”,不管是什么,重要的是,这和来访者对自己顾虑的感受很贴近。 “失败”并不是一个最恰当的描述。在这种情况下,咨询师需要进一步地用问话来挖掘与来访者最贴近的表述。 你刚刚说你觉得很失败,不管在工作方面如何,但在教育孩子方面感觉很失败,那可不可以多说说,作为一个母亲是什么让你感到很失败。 在这样的对话后,来访者可能会找到紧贴着自己的描述,比如孩子的不“不爱学习”

小班科学主题活动“有趣的糖”叙事案例分析

小班科学主题活动“有趣的糖”叙事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即提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的教育要求。以前我们重视的是传递知识,教授技能,至于幼儿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他们在生活的哪些方面要运用到这些知识等问题却极少思考,特别是幼儿对学习的这些知识感不感兴趣也是忽略考虑的。现在我们提出教育内容生活化是为了让幼儿理解和体验到教育目标和内容对于他们当前的意义,把它作为引发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与条件。只有当幼儿真正感到所要学的内容是他当前想要知道的东西或想要解决的问题,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理解事物及其关系。 二、案例来源 辞旧迎新之际,好日子特别多。最近,小朋友们常会带各种各样的喜糖与同伴分享。忽然我发现孩子们几乎每天都在玩糖、吃糖、聊起糖,有的甚至在活动中也在偷偷地吃糖。对于年龄较小的小班幼儿来说,糖是他们的最爱。对于糖,小班幼儿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往往也是以吃为主,很少会探索糖的一些特征、食用的益处和坏处、科学现象、卫生习惯等。因此我们想,如果单一地制止幼儿上课吃糖,不准他们带糖到幼儿园来,扼杀他们的兴趣显然是不对的。“糖”中的科学奥秘无穷,怎样抓住这样一个教育契机,利用幼儿所感兴趣的“糖”与孩子共同深层次的探索“糖”的知识?我们小班开始了有关糖的科学主题活动。 三、案例描述 实录一: 为了满足幼儿的需要,我们请家长一起帮助孩子收集各种糖果,小朋友们特来劲,一到班上就唧唧喳喳聊开了。看到幼儿自然形成的谈话气氛,我及时地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揣上一包糖,参与到孩子的谈话中:“这么多的糖果宝宝真好看,它们是从那里来的?”夏儿急忙说:“这是我阿姨结婚的喜糖,里面有好多不一样的糖呢。”叶晨宇说:“妈妈昨天带我去超市,超市的糖真多,我挑选了玉米糖、棉花糖。”这下,班上可开了锅,大家都跟着嚷了起来:“我也去了超市,我有大白兔奶糖、棒棒糖,我的是巧克力……”看见孩子们十分兴奋,他们在家中以建构了对糖初步的认知。为了把孩子这些零散的糖的概念清晰化,我提出了

叙事疗法课程工作坊(中级)纪实

你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旅人 ——叙事治疗中级工作坊纪实 “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就是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工作中真正受益的是咨询师,来访者来教你的时候,还给你付费。”——李明博士5月1—3日,由京师博仁举办的,为期三天的叙事疗法中级工作坊在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圆满结课! 第一天:心理咨询师的武功秘籍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顾名思义,你我都是这漫漫旅途中的旅人。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如果把来访者比作一位旅人,那么咨询师该如何定位呢?司机?导游?或者旅人呢?在叙事治疗工作坊中,李明博士告诉我们,咨询师不能决定来访者的方向,他只能是一个你人生某段旅途中的陪伴者。如果您理解为不作为的陪同者那就错了,在这里,咨询师不仅是一个智者,更是一位让人最值得信赖的陪伴者,凭借他的专业知识和助人能量,帮助旅人在他的精神家园里自由翱翔! 不了解心理咨询的人,常常用“心理垃圾桶“来比喻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在一般人看来,咨询师每天要面对很多有问题的来访者,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就像垃圾一样,被来访者统统倒给了咨询师;另外,更 有“心理马桶”这样的说法,由此可见,咨询师的工作确实岌岌可危之状,长时间的积累,注定要走向崩溃的边缘了。而在叙事疗法看来,咨询师才是最大的受益者,每个来访者都是最了解自己的生活的人,是他们的各种丰富有趣故事,丰盈了咨询师的能量。 当然这个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对于咨询师的要求必须是合格的,是掌握了咨询秘籍的咨询师!大家都知道有一种叫做吸星大法的武功,它可以吸引他人内功而为自己所使用,但同时吸入寒气也会害己,这就要求咨询师要学习把负面能量变成正面能量,就像莲花把淤泥变为自己的营养一样,叙事疗法就是心理学技术中的“吸星大法”。具体说来咨询师不再把焦点关注在“人”或者“问题”上,而在于一个个“美丽的例外“中,发现了这些例外,你就可以通过独特的视角,改写故事,引向积极。这

幼儿园叙事案例

幼儿园叙事案例 分析: 桌面游戏时,玩具筐放在桌子中间一直以来成了一条默认的规则,个子小的浩浩因为拿玩具有困难破坏了这条规则遭到霖霖的反对, 一个坚持遵守规则,一个执意破坏规则,冲突便发生了。严厉制止 或者帮助浩浩拿一些玩具出来可以很快化解争执,但是于孩子的内 心不会有任何触动。 我想劝浩浩自己把筐子送回到桌子中间,就问他:“浩浩,你为什么要把玩具筐拉到自己这里?”“因为我的玩具太少了。”浩浩边 从玩具筐里拿玩具边说。 我看看其他小朋友拿到的玩具,再看浩浩的玩具,确实他的比较少,应该与他够玩具困难有关。我又问他:“如果其他小朋友还想 用玩具,可是筐子离得太远够不着怎么办?”浩浩抬头看看周围的小 朋友说:“那我就给他、她,还有他……(浩浩指着没有和他争玩具 筐的小朋友),就是不给他(浩浩指着霖霖强调不给他)! “玩具是大家的不是你的,大家自己拿着玩就可以,不用你给的。”我说。 “玩具就是我的!”浩浩边玩边坚决地说。 分析: 这时,因为浩浩把筐子拉到自己面前,桌面的空间小了,玩积塑时有些玩具放不下掉到了地上,浩浩便不再管玩具筐,干脆把玩具 都拿到地上玩起来。我把玩具筐又放回桌子中间,并提醒他:“浩浩,我把玩具筐放回去了。”浩浩抬头看看玩具筐没有反对,继续 在地上玩玩具。 分析:

浩浩对老师把玩具筐又放回桌子中间没有反对,说明他从内心里已经意识到错误并想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下去,况且玩具筐放在自 己这边实实在在缩小了玩玩具的空间,但是倔强的他还是不肯自己 把筐子放回去,而是选择了在地上玩。 一会儿,浩浩拿着插好的积塑造型对我说:“老师,你看!” “哦!浩浩真棒!你插的是什么?”我马上表扬他。 “我插的是树林。”浩浩得意地对我说: “你看,这儿还有小鸟的家呢。”他又指指插塑造型下方的一个方形小洞说。 可爱的浩浩彻底地把自己从事件中脱离开来。 浩浩因为不足龄,初入园时我们对他给予了很多的关心与帮助,很多事情都依着他,这次他在游戏中抢玩具筐与我们平时或多或少 地宠了他有关。但这个事件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工作中的失误,桌面游戏时没有关注到象浩浩这样拿玩具有困难的幼儿,所以 没有调整游戏场地与规则。事件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讨论这样 几个问题:“抢玩具筐对不对?“拿不到玩具怎么办?”“玩具放在 哪里玩起来更方便?”让幼儿自己来修订规则,选择游戏场地与玩法,这样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听我简要地说了可乐的表现,可乐妈妈大吃一惊:“小家伙那么调皮,我回家要好好找他!”我忙说:“是啊,如果现在还不开始调整,上小学时就要成问题了!”“我已经做好上小学后天天被老师找 的心理准备了。”可乐妈妈回答得有些无奈。我听了觉得有些奇怪,可乐妈妈怎么那么快就说泄气话呢?于是劝她道:“现在班上一出什 么事,小朋友就说是可乐做的,我很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但是,小朋友都是在看的,可乐确实总是做一些违反班级常规的事,所以 小朋友才会对可乐留下不好的印象。如果我们现在开始帮助可乐学 会控制自己的行为,那么到了小学这个新环境,可乐是有机会重新 树立自己的形象的。”我希望以“新环境新起点”来鼓励可乐妈妈,让她重新树立信心。果然,可乐妈妈似乎精神一振,眉头也略为舒 展了。

叙事疗法

叙事疗法 咨询师--通过倾听来访者的故事,运用适当的方法,使问题外化、解构、重写,帮助来访者找出遗漏的故事片段,从而引导来访者重新架构积极的故事,以唤起来访者发生改变的内资力量的过程。咨询师通过叙事心理治疗,不仅可以让当事人的心理得以成长,同时还可以让咨询师对自我的角色有重新的统整和反思。 一、叙事哲学观: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解构、重写” 等技巧,使人变 得更自主更有力量去面对问题和挑战。 (一)叙事建构观念:现实是社会建构的;现实是由叙事组成的;现实是由语言构成的;没有绝对的真理,真理并不是唯一。 (二)叙事假设:问题才是问题,人不是问题,人与问题分开。 (三)叙事故事态度:咨询师做好身心准备,睡好休息好,心情放松,愉悦的心境工作。 二、过程与技术:以之所以能改变来访者的人生,重要原因就是它可以帮助来访者重新建构自己的生活。在叙事故事中来访者使用的语词,以及来访者的社会地位及主要社会关系,来访者内化了的社会价值观有关 (一)叙事故事的方法: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方法,使人更自己,更活力 1、其重点:帮助当事人如何重新检视自身的生活,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从而回到正常的生活。 2、其方法:1).故事叙说——重新编排和诠释故事,说故事可以改变自己,发现新的角度,产生新的态度,从而产生新的重建力量,故事创造一种世界观,一种人生价值,治疗心理疾病和精神扭曲,从中寻找自信和认同。治疗的故事所引发的不是封闭的结论,而是开放的感想。“你是怎么办到的” 2.)问题外化——将问题与人分开,新思索一种种关联,找出个体原有问题不相容的地方,创造新的可能性,向原发界定和规范自己的真理挑战。 3).由薄到厚——形成积极有力的观念,方法是在消极的自我认同中,寻找隐藏在其中的积极的自我认同。 (二)探索叙事技巧:解构、外化、重写、见证与仪式。 解构:一起去寻找生命故事中的特殊意义事件,打开生活宝藏,发现力量。 外化:相信人是思考问题的专家,把来访者和问题分开,去看问题和面对问题。 重写:重新面对生活的挑战,寻求个人力量,放松、乐观、聆听音乐、朗诵,开发自我潜能。 1\行动兰图:把特殊意义的细节串联起来,形成来访者的行动兰图。比如特殊故事丰厚、挖掘特殊事件。

教育叙事案例一(教学叙事)

教育叙事案例一(教学叙事) 按教学计划,这周要讲授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丑小鸭》.以前有过教学《皇帝的新装》的失败,心中似留下一道抹不去的阴影:对篇幅 极长的童话体裁我似乎没有熟练驾驭的本领.所以这次提前几天,我 就开始考虑教学方案.网上和手头的资料虽多,却没有太多实用的价值,自己去组织设计,灵感又迟迟不肯光顾.冥思苦想之下,只有慨叹:备课的痛苦谁人知! 终于,想出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先布置学生自学,看看他们有什么好的想法,到时再做定夺不迟.提前两天我便把作业布置了下去:自学《丑小鸭》,把自己的所感所悟形成文字《我眼中的“丑小鸭”》.要求有二:第一,不得参阅任何资料.第二,提倡个性化的分析和解读. 没想到,这个“没有办法的办法”竟成了“最好”的办法. 课上,学生对丑小鸭形象的解读可以说是异彩分呈,五花八门,真正达到了我预期的培养学生创造力,引导他们对文章进行“个性化”解读的目的.在学生自学成果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多数同学在“丑小 鸭为什么会变成白天鹅”这个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和阐释.于是,在 几个同学发言之后,我把这一问题抽取出来,抛给学生,以期通过他们的深入论辩和分析对课文有进一步的理解与认知.而学生的观点之多是我在抛出这个问题之前所没有想到的. “因为它没出生时就是一个天鹅蛋,否则无论如何它也变不成一只白天鹅的.” “别说天鹅蛋,就算它是凤凰蛋,如果没有承受痛苦的耐力和意志,恐怕它也挨不到变成白天鹅的那一天吧?!” “丑小鸭的‘丑’也是它能变成白天鹅的原因……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应该感谢收留它的老太婆……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应该感谢嘲笑过它的野鸭、母鸡和猫儿……

虽然有些同学的观点稍显牵强,语言略带稚嫩,但那毕竟是经过他们自己认真思考而得出的结论.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比得出一个结论更让人欣喜的收获.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 题更重要.”我想,这“提出一个问题”的实质亦即“主动探究的过程”吧. 在以上论辩告一段落之后,我又伺机抛出一个问题:“在它自身条件与它历经挫折和磨难却永不言败之间,哪一个更为重要?”学生又是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正当难解难分之时,一名平日并不活跃学生的一句发言把全班同学,包括我在内,给震惊了――“它是天鹅蛋 那是科学方面的问题,而后者是文学方面的问题,哪个更重要得看从 哪个角度说”.几秒钟后,大家才反应过来,教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是一个多么“个性”的认知!一个多么“独特”的解读啊!掌声中,有赞许,有敬佩,但更多的是对这位同学观点的会意与认同. “巧妙利用了科学方面的规律,又经过了文学的加工和渲染,丑小鸭的形象才有了真实而又能打动人心的魅力!”水道渠成的结论为 本节课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节课,我觉得特别得累!累在我要时时跟着学生的思路走,累在我要刻刻逼迫自己与学生一起去迸发创新的火花.这节课,我又觉得 特别得乐!乐在听到那么多精彩的发言,乐在与学生一同感受了“快乐思维”的真谛. 于是,想起某位同仁的一句话――“累并快乐着”

叙事疗法外化技术练习

外化问题练习 (Statement of Position Map no. 1 立场地图1) ?两个人一组 ?想一件生活或工作中的一个小问题(不要把“人命关天”的大问题拿来谈,因为我们在这里无法处理) ?让来访者给咨询师讲述问题的情况,然后咨询师根据以下指南提问。每一类问题都有一些后续的问题。 1.命名问题 a.充分描述问题 b.了解问题在来访者生活中的发展过程 c.商量着给问题取一个名字。 ?可否询问一些关于问题的细节和背景? ?能否详细描述一下问题? ?这个问题出现之前和之后有过什么想法和感受? ?这个问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出现得比较多? ?你可以给这个问题取个名字吗?或者刚才您提到的A,B或者C(在访谈中来访者所提到的问题名称)是否可以作为问题的名字呢? 2.探讨问题产生的影响或者有关影响的问题 a.问题对来访者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 b.问题对来访者生活的导向、希望和梦想 c.问题的种种伎俩 d.问题使用的语气语调和内容哪些最有说服力 e.谁是支持问题的——也就是说,什么人、什么力量是和问题站在一边 的 ?(问题的名字)对你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 ?(问题的名字)对你的人际关系有影响吗?如果有的话,会影响你和谁的关系,如何影响你们的关系?

?这个(问题的名字)对你的工作有什么影响? ?(问题的名字)对你生活的哪些其他方面有影响? ?(问题的名字)对他的生活有什么居心? ?(问题的名字)使用什么策略来说服你听从它的命令? ?(问题的名字)会不会诱惑你或者恐吓你去做(问题的名字)希望你做的事情? ?(问题的名字)给你设定了什么计划? ?(问题的名字)会让你做出什么样的行为、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和观念? ?(问题的名字)想告诉你什么,或者想让你相信它看待事物的什么观点? ?(问题的名字)会召集什么人来增强它们的力量,帮助它们实现目标? ?(问题的名字)让你如何看自己? ?(问题的名字)会利用你生活中的什么特点或者背景 ?(问题的名字)使用什么例子让你相信他的目标是对的? 3.评估问题的影响-请来访者对问题选择自己的立场 ?你怎么看(问题的名称)对你的生活的影响? ?你对这种影响有什么感觉? ?这种影响是积极的、消极的?既是积极的又是消极的,还是两者都不是? ?你觉得这种影响是可以接受的还是不可以接受的?或者两者都有? 能否具体说说? ?所以你对问题对你的影响是一种什么立场? 4.论证评估——在问题及其影响和愿望、目标、希望、梦想、价值、原则、 决心和信念之间的关联 ?为什么这种影响是好的还是不好的?

李明(中国叙事疗法奠基人)

李明(中国叙事疗法奠基人) 李明导师从2002开始一直致力于叙事疗法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在叙事疗法这个领域做了大量的引介、科研和教学工作。出版国内第一部叙事疗法专著《叙事心理治疗导论》,发表专著译著多篇,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多篇。李明导师多次往返于国际叙事疗法最前沿学术交流。 李明导师运用叙事心理疗法先后为汶川、舟曲、玉树、盈江、彝良、雅安等重大灾区群众做心理援助工作,2008年为奥运会志愿者做心理督导,为十八大安保武警官兵做心理保障,为中直机关心理健康促进中心心理咨询师做督导工作,为国家电网、中国联通等大型国有企业做EAP保障。通过大量的案例实践,逐渐完成了这一学派的本土化工作,被业内人士公认为“中国叙事疗法奠基人”。 为推动叙事疗法在中国的发展,李明导师与京师博仁应用心理发展中心在结合了国内心理咨询工作者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叙事疗法工作坊”系列课程。定期开设叙事疗法系列工作坊、叙事疗法公益讲座活动,同时对有志叙事疗法事业的各界人士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李明博士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毕业院校:北京中医药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 主要成就:中国叙事疗法奠基人 现任职: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咨询中心主任 中央国家机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督导 担任人本主义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课程的教学。 主要究方向:叙事心理治疗、人本主义心理学、宗教文化心理学。 其他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生态心理养生等 科研成果 (一)专著 1.《叙事心理治疗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2.《艺术心理治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二)译著 《性、生态与灵性》,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叙事实践工作地图》,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年9年1日 (三)课题 1、《中国高校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DIA030151),承担“要素研究之三:人力资源”,2006年1月。 2、卫生部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走出去”小组系列教材项目,《中医哲学》(大纲)和《中医科研方法》(大纲)的编写工作。 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各种心理期刊发表文章十数篇,发表论文《后现代叙事心理治疗探幽》、《整合性的后现代医学理念》、《AQAL模型的心理学方法论意义》等数篇。 工作经历 2002.2-2003.7 在鲁东大学“山东省心理卫生中心”担任中级心理咨询师。 2002-2004 在鲁东大学担任心理学教师 2006.9 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外聘教师 2007.7至今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咨询中心主任 2013.3 至今担任京师博仁应用心理发展研究中心叙事疗法系列课程主讲导师 学术活动 2001参加北京林业大学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研讨会”。 2002参加“山东省心理学会年会”,并加入心理学会。 2005到四川大学访学。参加黄玉顺教授主持的“生活儒学论坛”。并随陈兵教授学习“佛教心理学”。 2005参加北京林业大学主办的“第二届人本心理学大会”。 2006参加广西师范大学和中国后现代发展研究院(美)联合举办的“首届中美过程(后现代)哲学与教育暑期高级研讨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