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叙事治疗模式案例

叙事治疗模式案例

叙事治疗模式案例
叙事治疗模式案例

叙事治疗模式案例

“病人”一家人在咨询室等候。气氛很严肃,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焦虑”两个字。一进门,一

位女士立刻过来说:“老师,快救救这孩子吧!他可是个好孩子。学习很好。可是现在都这

样子了。您看看。。。。”说着就拿出了一个小册子。

那是一本精神病院的病历。上面写着:“于新生(化名),男,某学校高三学生。两周前

出现幻觉。幻想一个同学会联合其家人运用高科技进入他的大脑,窥探他的思维,并控制他

的行为。他觉得他们会杀害他。。。”最后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一旦诊断为此病,多半预后很不好。下面看看咨询师与这一家的谈话过程。

“老师,你一定要让他吃药!吃药才能快点恢复。你看都快考试了,他就是不吃药,还说

自己根本就没病。”说着,妈妈从口袋里掏出三瓶药。咨询师见其中一瓶是中药,里面安神

的,另外两瓶是西药,抗精神病的,说明书里介绍了一连串的副作用。

咨:“我来跟孩子谈谈再说吧。”

“快过来!”爸爸命令道。

这是咨询师才看到“病人”:中等个头,穿戴整齐,眼睛炯炯有神,微笑着,似乎有点腼

腆。咨询师的心理稍稍松了一口气,他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呆滞木然,和别的孩子没什么不同。

于:“你说电脑能不能控制人的思维?”

咨:“你担心电脑能控制人的思维?”

于:“书上不是说电脑能控制手术刀,能做很精密的手术吗?我觉得既然它能进入人的身

体,当然就能进入人的大脑了,那肯定就能控制人的思维了。”

咨:“嗯”

于:“你说到底能不能?你见识比我广,肯定知道。快说啊!”

咨:“你觉得有人要控制你的思维。”

于:“就是啊,烦死我啦。总听见有个声音对我说该做什么了,我就真的做那件事。我也

不知道为什么非要那么做。所以我就觉得我被控制了。”

咨:“你觉得身不由己”

于:“是的。”

咨:“被谁控制着呢?”

于:“电脑啊!那么多电脑,它们会联网,一块儿控制我。一定要杀死我。我一天不死,

它们就一天不甘心。向我的大脑发命令,让我干这个干那个。”他说话的时候眼睛里透着诡秘的笑。

咨:“那谁在操作电脑呢?”

于:“很多人。都是些黑客。他们的电脑水平都很高。想让电脑干什么,它们就干什么。

你知道它们又没有头脑,人让干啥就干啥。”

咨:“那些人为什么要欺负你?”

于:“他们是一伙的,他们和我有仇。”

咨:“哦?”表示好奇

于:“就是,他们都是我一个同学家的工人。我这个同学家里很有钱,他们家有很多电脑,而且雇了很多人,我这个同学让他们干啥他们就干啥。”

咨:“这个同学让他们一起控制你。”

于:“不光他们,这个同学也参与,他们一起控制我,非要杀了我,他们才高兴呢。”

咨:“这个同学要控制你。”

于:“对!因为他和我有仇。”

咨:“有仇?”

于:“嗯,跟你说了吧,他觉得我抢了他的女朋友。”

咨:“哦?”

于:“就是,他觉得是那么回事,其实我根本没有,是他喜欢我的女朋友,可是我女朋友

不喜欢他,他就找我的茬。恨不得我赶快死。我死了,他就可以得到我的女朋友了。”

咨:“嗯。”

于:“有一次,他往我桌子上扔书,我说,“你干啥?”他说,“爱干啥就干啥,总有一天我要弄死你。”你看,他说的这么清楚。我当时很生气,就捣了他两拳。他打不过我,最后说,“你等着。”我知道他是想找他家里人来弄我,他们就势力很大,我可惹不起,我没办法了。”

咨:“你有点害怕。”

于:“不是有点,是非常害怕。你想啊,他们家那么有钱,哟那么多的电脑,要是这些电

脑联起网来对付我自己的话,那还得了。所以我就不去学校了,不让他看见我,惹不起我还

躲不起啊,可是好像还是不行。因为他家的电脑能在全世界进行搜索,最后还是会找到我的。我没有病,我爸逼着我去精神病医院,给我开了一些药,我不愿意吃,吃了之后头就昏沉沉

得,他们就更容易找到我了。”(他的故事讲得很完美,丝丝入扣,可见他的思路非常清楚,

没有思维跳跃,在他的生活世界之内这些完全是真实的。)

咨:“不吃药是因为怕他们更容易控制你。”

于:“就是啊,我的头脑不清晰了,他们就容易进入我的思维了。我每天都很小心,不给

他们机会。我的父母不理解,他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知道乱求医。我哪里有病?他们才有病!”

咨:“看来同学复仇这件事给你带来不少的麻烦。”(咨询师把问题拉回到同学复仇这件

事上。此处用到了外化的语言,即第三人称,创造他和故事之间的空间。)

于:“那是,烦死我了。天天都这样。”(这就是他的“问题故事”即具有控制作用的“成问题的故事”。)

咨:“有没有偶尔不这样烦时候?”(咨询师在探索例外情况)

于:“几乎没有。。。让我想想。。。好像我睡着的时候,他们就不在了。”

咨:“睡着的时候他们就不在了。”(对叙事心理治疗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这是

新生活的开端。需要小心地呵护,培养。咨询师没有想到进展的这么顺利,很高兴。但咨询师

尽量不表现出来,以免把他下回去了。如果迟迟不能找到例外,还可以让他反复讲述问题故

事。)

于:“对。。。”他好像在思考。“我生气的时候,他们就不敢动。

咨:“哦?”(表示兴趣)

于:“就是,可有意思了,我生气了,不要命了,大不了拼了,什么了不起的。我就说“来

吧,老子不怕!有本事来!”他们就不敢动了,远远的看着,好像在笑,也不知道在笑什么。”

咨:“他们欺软怕硬。”(咨询师在诱导他谈他和问题之间的相互影响)

于:“就是,好像是我硬他们就软,我软他们就硬,真的有意思。”他说着就笑了。

于:“有时侯我和妈妈说“咱不用怕,大不了死了。”她就吓坏了,她不知道我在说啥,

哈哈。。。”他笑的很开心。

咨:“你觉得可以战胜。。。”

于:“谁说的?不过有时候他们不过来罢了。我一不注意就被他们控制了。”表情变得严

肃。

咨:“他们的力量还是很大的。”(这时咨询师并没有强调他有能力战胜他们)

于:“就是啊,我得时刻注意才行。”(当事人反复是很正常的,当问题故事很强的时

候可能要反复很多次。)

咨:“得时刻注意。”

于:“只要我注意了,他们就不敢过来,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不怕!”

咨:“真的不怕?”

于:“当然,我怕什么?大不了来个你死我活,我得主动一点。”

咨:“你想采取主动。”

于:“嗯。总是逃也不是办法,我已经一个月没去学校了。功课落下了不少。不过我不怕,我的学习很好的,你知道吗?我总是考第一名,不是因为我特别努力,因为课程实在是简单,我学的很快。”

咨:“你想回学校面对他。”

于:“嗯。”

咨:“已经决定了?”

于:“嗯。”(至此,新故事已经出现,需要为这个新故事准备未来了)

咨:“难道你不害怕看到他?”

于:“怕也没有用。”

咨:“你见到他会和他打招呼吗?”

于:“不一定,要看他的态度,打了架之后,他家经常来我家道歉,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想我会对他笑一笑,就算过去了。”

咨:“这样啊,可是怎么面对同学们呢?他们会问,这两天你去哪儿了?”

于:“我就跟他们说我病了。”

咨:“请想象一下现在回去会遇见什么人?”

于:“第一个会遇到门卫,他一般不会问的,然后我就直接去教室,也许他们刚下课,或

者正在上课,我就直接去我的座位上。”

咨:“他来找你打架怎么办?”

于:“我就跟他说清楚,实在不行就打吧,没什么大不了的。”

咨:“好了,现在我们设想一下别人看到你的改变后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于:“都有谁?”

咨:“你想有谁就有谁。”

于:“我们班主任知道我的事,我想他知道了一定会很高兴地,他很关心我的学习,我的

成绩很好,你知道的,然后就我的那个同学了,他也许会觉得奇怪,我为什么不怕他了,我

想告诉他我想通咯,没什么大不了的,大家都是同学,没什么深仇大恨的,做不成朋友也可以做同学,还有我妈,她总让我吃药。”

咨:“对啊,这个问题你准备怎么解决?”

于:“吃吧我又不甘心,实在是太难吃了。不吃她又不放心,你给个建议吧。”

咨:“你觉得吃药时安慰她是吗?”

于:“是的。”

咨:“那就吃那个中药,那是安神补脑的,对学习也有帮助。”

于:“好吧”

咨:“你准备好了吗即将面对的一切?”

于:“准备好了。”

咨:“大声点说。”

于:“准备好了。”(他笑了,这是结束仪式。)

幼儿园小班科学主题活动“有趣的糖”叙事案例分析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小班科学主题活动“有趣的糖”叙事案例分析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一、案例背景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即提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的教育要求。以前我们重视的是传递知识,教授技能,至于幼儿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他们在生活的哪些方面要运用到这些知识等问题却极少思考,特别是幼儿对学习的这些知识感不感兴趣也是忽略考虑的。现在我们提出教育内容生活化是为了让幼儿理解和体验到教育目标和内容对于他们当前的意义,把它作为引发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与条件。只有当幼儿真正感到所要学的内容是他当前想要知道的东西或想要解决的问题,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理解事物及其关系。 二、案例来源辞旧迎新之际,好日子特别多。最近,小朋友们常会带各种各样的喜糖与同伴分享。忽然我发现孩子们几乎每天都在玩糖、吃糖、聊起糖,有的甚至在活动中也在偷偷地吃糖。对于年龄较小的小班幼儿来说,糖是他们的最爱。对于糖,小班幼儿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往往也是以吃为主,很少会探索糖的一些特征、食用的益处和坏处、科学现象、卫生习惯等。因此我们想,如果单一地制止幼儿上课吃糖,不准他们带糖到幼儿园来,扼杀他们的兴趣显然是不对的。"糖"中的科学奥秘无穷,怎样抓住这样一个教育契机,利用幼儿所感兴趣的"糖"与孩子共同深层次的探索"糖"的知识?我们小班开始了有关糖的科学主题活动。 三、案例描述实录一: 为了满足幼儿的需要,我们请家长一起帮助孩子收集各种糖果,小朋友们特来劲,一到班上就唧唧喳喳聊开了。看到幼儿自然形成的

关于叙事疗法

叙事治疗的精神与人性观 美好的人生,是一個過程,而不是成為什麼。 叙事治疗的精神与人性观 1.叙事治疗是一种同理心,一种态度,一种进入别人生命故事的态度,是以一种欣赏、谦卑、好奇的态度来面对生命。 2.叙事治疗强调不是技巧而是态度,治疗师不是用技术在工作,我们是带着自己的『灵魂』(非思考),进入另一个生命的。因为,只有生命能进入生命,只有灵魂才能与灵魂交流。 3.叙事治疗对生命的看法是: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之所以无法统整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发现自己生命的宝贝与美丽。 4.叙事治疗的咨询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咨询历程,像是一个寻宝之旅,我们请个案协助我们、带领我进入他生命的宝山,一起去寻宝,我知道的不会比他多,我们是伙伴、是合作关系,一路上会发现什么,也是未知,因此也是个充满『冒险』的生命之旅。 5.叙事治疗相信个案是有能力的,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生命的专家,叙事治疗师不再以改变个案为目的,反而是强调对个案生命的了解与感动。 叙事治疗的基本假设 叙事治疗强调社会脉络对人的影响,其重要的基本假设有: 1.『问题』才是问题,人不是问题,人与问题是分开的。 2.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专家」,问题的专家,没有人比他更了解他自己。 3.自己才是自己生命的作者,每个人都有能力依照自己的偏好,重写自己的生 命故事。 4.许多问题都是种族、阶级、性取向、性别等文化环境所营造出来的,因此 看问题不是看这个「人」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去看这个人背后的文化脉络。 5.只要人能发现自我资源(自我特质与宝贝),就能取得生命主权(agency) ,进而有能力脱离被害者(victim)的角色。 6.问题不会百分之百的操纵人,人的一生中,总有几次不被问题影响的例外 经验。因为这个「相信」,因此治疗师会把焦点放在「独特结果」的问话上。 叙事咨询师的角色 叙事治疗的咨询师不以「专家」姿态自居(White,1991),不试图给人忠告或分析他人,叙事的咨询师是站在「不知道」(not knowing)的立场,而不是从「我已经了解」的专家立场问话。 因此,叙事治疗的强调建立一个了解、合作的治疗关系,咨询师的责任是去塑造尊重、透明与好奇的环境,而且叙事的咨询师不再只专注于个案的改变与否,而是在于对个案生命的了解、欣赏与感动。 细说叙事治疗 ◎叙事治疗(后现代心理治疗)的特色: 1.去专家化 2.去病态化

叙事治疗模式案例

叙事治疗模式案例 “病人”一家人在咨询室等候。气氛很严肃,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焦虑”两个字。一进门,一位女士立刻过来说:“老师,快救救这孩子吧!他可是个好孩子。学习很好。可是现在都这样子了。您看看。。。。”说着就拿出了一个小册子。 那是一本精神病院的病历。上面写着:“于新生(化名),男,某学校高三学生。两周前出现幻觉。幻想一个同学会联合其家人运用高科技进入他的大脑,窥探他的思维,并控制他的行为。他觉得他们会杀害他。。。”最后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一旦诊断为此病,多半预后很不好。下面看看咨询师与这一家的谈话过程。 “老师,你一定要让他吃药!吃药才能快点恢复。你看都快考试了,他就是不吃药,还说自己根本就没病。”说着,妈妈从口袋里掏出三瓶药。咨询师见其中一瓶是中药,里面安神的,另外两瓶是西药,抗精神病的,说明书里介绍了一连串的副作用。 咨:“我来跟孩子谈谈再说吧。” “快过来!”爸爸命令道。 这是咨询师才看到“病人”:中等个头,穿戴整齐,眼睛炯炯有神,微笑着,似乎有点腼腆。咨询师的心理稍稍松了一口气,他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呆滞木然,和别的孩子没什么不同。 于:“你说电脑能不能控制人的思维?” 咨:“你担心电脑能控制人的思维?” 于:“书上不是说电脑能控制手术刀,能做很精密的手术吗?我觉得既然它能进入人的身体,当然就能进入人的大脑了,那肯定就能控制人的思维了。” 咨:“嗯” 于:“你说到底能不能?你见识比我广,肯定知道。快说啊!” 咨:“你觉得有人要控制你的思维。”

于:“就是啊,烦死我啦。总听见有个声音对我说该做什么了,我就真的做那件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非要那么做。所以我就觉得我被控制了。” 咨:“你觉得身不由己” 于:“是的。” 咨:“被谁控制着呢?” 于:“电脑啊!那么多电脑,它们会联网,一块儿控制我。一定要杀死我。我一天不死,它们就一天不甘心。向我的大脑发命令,让我干这个干那个。”他说话的时候眼睛里透着诡秘的笑。 咨:“那谁在操作电脑呢?” 于:“很多人。都是些黑客。他们的电脑水平都很高。想让电脑干什么,它们就干什么。你知道它们又没有头脑,人让干啥就干啥。” 咨:“那些人为什么要欺负你?” 于:“他们是一伙的,他们和我有仇。” 咨:“哦?”表示好奇 于:“就是,他们都是我一个同学家的工人。我这个同学家里很有钱,他们家有很多电脑,而且雇了很多人,我这个同学让他们干啥他们就干啥。” 咨:“这个同学让他们一起控制你。” 于:“不光他们,这个同学也参与,他们一起控制我,非要杀了我,他们才高兴呢。” 咨:“这个同学要控制你。” 于:“对!因为他和我有仇。” 咨:“有仇?”

叙事治疗模式案例

叙事治疗模式案例 “病人” 一家人在咨询室等候。气氛很严肃,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焦虑”两个字。一进门,一 位女士立刻过来说:“老师,快救救这孩子吧!他可是个好孩子。学习很好。可是现在都这 样子了。您看看。。。。”说着就拿出了一个小册子。 那是一本精神病院的病历。上面写着:“于新生(化名),男,某学校高三学生。两周前 出现幻觉。幻想一个同学会联合其家人运用高科技进入他的大脑,窥探他的思维,并控制他 的行为。他觉得他们会杀害他。。。”最后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一旦诊断为此病,多半 预后很不好。下面看看咨询师与这一家的谈话过程。 “老师,你一定要让他吃药!吃药才能快点恢复。你看都快考试了,他就是不吃药,还说 自己根本就没病。”说着,妈妈从口袋里掏出三瓶药。咨询师见其中一瓶是中药,里面安神的,另外两瓶是西药,抗精神病的,说明书里介绍了一连串的副作用。 咨:“我来跟孩子谈谈再说吧。” “快过来!”爸爸命令道。 这是咨询师才看到“病人”:中等个头,穿戴整齐,眼睛炯炯有神,微笑着,似乎有点腼 腆。咨询师的心理稍稍松了一口气,他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呆滞木然,和别的孩子没什么不同。 于:“你说电脑能不能控制人的思维?” 咨:“你担心电脑能控制人的思维?” 于:“书上不是说电脑能控制手术刀,能做很精密的手术吗?我觉得既然它能进入人的身 体,当然就能进入人的大脑了,那肯定就能控制人的思维了。” 咨:“嗯”

于:“你说到底能不能?你见识比我广,肯定知道。快说啊!” 咨:“你觉得有人要控制你的思维。” 于:“就是啊,烦死我啦。总听见有个声音对我说该做什么了,我就真的做那件事。我也 不知道为什么非要那么做。所以我就觉得我被控制了。” 咨:“你觉得身不由己” 于:“是的。” 咨:“被谁控制着呢?” 于:“电脑啊!那么多电脑,它们会联网,一块儿控制我。一定要杀死我。我一天不死, 它们就一天不甘心。向我的大脑发命令,让我干这个干那个。”他说话的时候眼睛里透着诡秘的 笑。 咨:“那谁在操作电脑呢?” 于:“很多人。都是些黑客。他们的电脑水平都很高。想让电脑干什么,它们就干什么。 你知道它们又没有头脑,人让干啥就干啥。” 咨:“那些人为什么要欺负你?” 于:“他们是一伙的,他们和我有仇。” 咨:“哦?”表不好奇 于:“就是,他们都是我一个同学家的工人。我这个同学家里很有钱,他们家有很多电脑, 而且雇了很多人,我这个同学让他们干啥他们就干啥。”

李明老师-叙事疗法

李明老师 基本信息 中文名:李明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毕业院校:北京中医药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叙事心理治疗、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生 态心理养生等领域 主要成就:中国叙事疗法奠基人 现任职: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主讲人本主义心理咨询、认知行为心理治疗等课程。担任人本主义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课程的教学。主要究方向:人本主义心理学、宗教文化心理学。 个人经历 科研成果: (一)专著 1.《叙事心理治疗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2.《艺术心理治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二)译著 《性、生态与灵性》,人民大学出版社(待印)。 《叙事实践工作地图》,重庆大学出版社 (三)、课题 1、《中国高校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DIA030151),承担“要素研究之三:人力资源”,2006年1月。 2、卫生部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走出去”小组系列教材项目,《中医哲学》(大纲)和《中医科研方法》(大纲)的编写工作。 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各种心理期刊发表文章十数篇,发表论文《后现代叙事心理治疗探幽》、《整合性的后现代医学理念》、《 AQAL模型的心理学方法论意义》等数篇。 工作经历

2002. 2-2003.7 在鲁东大学“山东省心理卫生中心”担任中级心理咨询师。2002-2004 在鲁东大学担任心理学教师 2006.9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外聘教师 2007.7至今,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学术活动 2001 参加北京林业大学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研 讨会”。 2002参加“山东省心理学会年会”,并加入心理学会。 2005 到四川大学访学。参加黄玉顺教授主持的“生活儒 学论坛”。并随陈兵教授学习“佛教心理学”。 2005 参加北京林业大学主办的“第二届人本心理学大 会”,。 2006 参加广西师范大学和中国后现代发展研究院(美)联合举办的“首届中美过程(后现代)哲学与教育暑期高级研讨班”。 2007 参加“第三届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及超个人心理学大会”(广州)。2008 加入北京心理学会并加入中国心理学会。论文 被世界心理治疗师大会收录(WCP2008) 2011 李明老师荣获中美精神分析证书 2012-4-11李明老师在联合国参加学术会议 2012-5-6 李明老师在圣迭戈参加学术活动 2013 为推广叙事疗法在中国的发展,李明老师与京师博仁应用心理发展中心在结合了国内心理咨询工作者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叙事疗法工作坊”专业的叙事疗法系列课程 突出成就

教师教育叙事范文 个别学生教育案例分析

个别学生教育案例分析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其工作的对象是几十个性格各异的人,对个别学生的教育也要格外用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个别学生教育案例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个别学生教育案例分析一 谢莎莎,这是我们班典型的"后进生"。非常单瘦的女生,平时衣冠不整,11岁,父母离异,现和外婆住在一起。她在整个班级学生群中显得特别醒目,大部分同学是不愿跟她交往,还有几个调皮的男生喜欢捉弄,欺负她,所以她给人感觉较孤僻、不合群,学习上反应偏慢,兴趣又不大,最主要是学习习惯差且比较懒惰,作业马虎潦草,常有抄袭现象。 通过观察和了解,我对谢莎莎存在的问题基本上心中有了数:谢莎莎的孤僻、不合群,是其自卑感所致。而她的自卑一开始主要来自她的父母已经离异,现在这种与其她同学不协调的地位,使她极想回避这个事实而又无法摆脱,这种困惑时时伴随着她,加上周围人不良暗示的反复作用。而当她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挫折时,她就不敢求助于她人了。长此以往,她对学习也就失去了足够的信心,自然出现反应偏慢这种状态。反过来,学习上的不如意又加剧了其自卑感,并使其不断内化。 针对谢莎莎的情况,用常规的谈话、批评、表扬显然收效不大。谢莎莎失去的是自我心理暗示,因此,必须先帮助她建立起良好的自我心理暗示,其她工作才能开展。在征得家长、任课老师及同学们的

理解支持帮助下,我准备这样一步一步的帮助她: 1、分析现状,提出目标。根据对她平时学习情况的观察,我发现她虽然她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也不是最差,但总体仍偏差,不仅在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上更是显得吃力,而且由于学习习惯差和懒惰,对于基础性,识记性的学科知识掌握得也很差。对此,我找她进行了一次长谈,具体讨论她的学习目标问题,针对起点较低基础较差的现状,我与她共同制定了相对其她同学较低的目标,定位于书本的基础,背公式概念、做基本题,难的不作要求,比如,每天自己抽空到我这边来背诵一首古诗。目标的接近,使她有了试一试的信心。 2、对她进行具体指导,帮助她实现目标。 目标提出后,要做到并不易,而做不到显然又无法达到转化的目的。为此,我协同其她任课老师及部分学习较好的同学,给她各科搭配一个小帮手。谢莎莎看到这么多老师同学全力帮她,也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努力和配合。果然,在接下来的课堂表现以及老师在平时所进行的小测验或者默写、背诵等,尽管情况也不是特别理想,但较以前进步是明显的。 3、对于她的进步及时给予充分的表扬,让其体验成功。 有了成绩的进步,哪怕就是一次默写情况的好转,我都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对她的进步进行了一番表扬,让她在同学中也能够获得最为基本的尊重。使她增强了信心,提起了学习的兴趣。此后的上课,她显然比以前投入多了。 个别学生教育案例分析二

教育案例、叙事、

教育案例、叙事、调查示例

教育案例示例 2011-04-18 14:00:00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出处: 不要让多媒体成为华而不实的装饰品 ——一次赛课引发的思考 江宁区江宁小学郑松龙 最近,在一次青年教师赛课中,看到了两位教师处理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的教学片段,引发了我对多媒体运用的思考。 两位教师教的是《田忌赛马》一文(苏教国标本第七册),过程具体如下: 案例1: 师:请自由读课文,思考:两次赛马的经过是怎样的?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读课文,思考,同桌交流) 师:请同学们观看老师制作的动画,注意认真观察。(用flash 制作的两次赛马过程的多媒体课件,课件生动形象,连马嘶声马蹄声都惟妙惟肖,学生看得聚精会神。) 师:我们读完了课文,也看了老师制作的动画,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田忌为什么能战胜齐威王?

生:…… 案例2: 师:请自由读课文,思考:两次赛马的经过是怎样的?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读课文,思考,同桌交流) 师:请每个同学试着把准备好的小纸马在桌上摆一摆。摆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生:(摆弄小纸片制作的小马,模拟赛马的经过。) 师: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田忌为什么能战胜齐威王?请说清你的依据。 生:田忌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结果输了;他用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结果赢了;最后用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结果又赢了。最后结果2比1,田忌获胜。 生:田忌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更换了出马的次序。 生:我觉得,齐王的马只比田忌的马强一点儿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生:……

生:我觉得,田忌老是后出马才是赢得比赛的最重要的原因,要是一起出马,田忌准输。 师:大家说的都挺好,但是最后一位同学的观点看来有人不同意,又说不出道理,那么请大家在小组内试着再摆一摆,思考:田忌要想战胜齐威王还有哪些对阵顺序?摆完后全班交流一下。 (生再摆弄出马方式) 生:我们试过了,两人一起出马,一共有六种情况,只有书上的这种情况下田忌能赢,其余的全输。 …… 这两节课,第一节中用了精致的多媒体,学生很喜欢,但看过动画后学生的讨论却不够活跃,对田忌获胜的原因探讨也不够深入;第二节课没有用多媒体,评委有点意见,但教学效果却胜过了第一节课。 原因很简单,不是多媒体不好,而是多媒体没用好。是我们的教师对多媒体这一新鲜的教学手段的本质探讨不深。 目前,多媒体的使用存在两种不太好的现象。一种是在一些公开课、评优课上,多媒体成了必用之物,否则就是一种落后,或是不能参评。甚至在一些全国性的讲课比赛中,参赛老师也将大量时间花在多媒体课件的准备上,教学的内容反而忽视了,而费力制作的

叙事散文的写作方法及实例解析

叙事散文的写作方法及实例解析 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着一定的方法的。适当有效的方法不但可以提升完成一件事情的速度,还可以增强一个作品的相对质量。而方法却不一定是通用的,有的人适合于这样,而有的人又习惯于那样。写作就更是应该讲究方法的。适当的写作方法可以使散文更加完美。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找出一套真正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 严格说来,写作是不是有方法,是文学界争论的话题之一。但在准备散文考试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值得提请注意的能够有利于我们发挥的步骤。 第一,审题。 审题是写散文极其重要、极其关键的一步。这一步的好坏,直接决定全篇文章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决定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开。考生一定要先用足够的时间对题目做一番审读、揣摩。在准确理解题意后,再构思运笔行文。这一审读、揣摩的思维过程应包括:把握题目内涵、弄清相关要求和限制范围。 题目的含义往往是比较丰富,超乎字面的,如《冻雨》、《墙角树和孩子》、《网》、《乱》等,它们绝不仅仅是现实意义上的“冻雨”和“网”。考生只有细细琢磨出它们的比喻义、象征义,才能准确地把握题目的含义。审清题目含义必须紧扣题眼(题目中透露出的重点的、寓意的字眼),把握住题目中关键性的有效信息。 作文题在“要求”内容对文体、字数、表达方式等,都会作出明确的规定,考生必须把“要求”这项内容搞清楚,并且在行文中切实遵照执行。对于某些特殊性要求,虽然不在卷面上列出,但是仍然会在公开发布考场守则中提到,如“文中不可出现真实校名和姓名”等,考生也不可马虎大意。文中出现的具体校名、人名等一律要用“x”代替。 第二,立意。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立意的高下实际上决定了文章的优劣。审题完毕后,考生必须选择恰当的角度,妥善确立文章的中心和主旨。具体而言,考生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叙事立意要深刻:文章要力求写出深度,不能仅仅就事论事,罗列和堆砌细节事情,作表层化或一般化地泛泛而谈,而要根据题目充分联想,找出立意深远、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达到以小见大、见微知着的效果。主旨立意要新颖:文章主旨贵在创新,因而立意要面向实际、张扬个性,要富于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考生既可以选择“反弹琵琶”,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也可以变换切入角度,角度一新,立意也便随之一新。立意要鲜明、集中。切不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第三,叙事。

叙事分析法及案例研究

叙事分析法及案例研究 11181027 何真宇 “叙事学”一词最早是由托多罗夫提出的。叙事学的产生是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双重影响的结果。叙事的方式:如果在叙事分析中不仅仅关注叙事的内容,而把注意力放在叙事方式上,则会关注:第一,叙事者在何种脉络中——与什么人互动中说出自己的故事;同时,也关注叙事的历史脉络——特定的历史脉络如何影响了叙事的意义。第二,关注叙事者针对不同的互动对象(倾听者,也就是研究人员)在言辞上的变化,关注这些言辞所指涉的意义;第三,关注叙事时语言风格如何影响到叙事的轮廓和意义;同时也关注语言的结构如何与叙事的主题结构相互联系。所有的这些方面,构成了叙事分析中极为重要的方面——叙事者是如何诉说故事的。 叙事分析是社会研究的一种方法,而社会研究从叙事分析角度看,就是一种如同叙事者所做的经验的再呈现。正如在前面所说的那样,任何再呈现都是策略性的,都是有所选择的——这是因为人们总是从某个角度、观点出发进行叙事,通过叙事建构自己的身份,并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身份宣称;这样,在基本经验中,叙事者只会有选择地挑选某些内容,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叙事;其次,任何叙事都是在特定的脉络中进行的,不管是微观互动脉络的还是宏观的社会历史脉络;而任何一种脉络,对基本经验的整体表达来说,都是一种限制;更进一步地,任何再呈现都是通过语言落实的,而语言本身在呈现上总是有限制的。这些限制,表现在叙事者的叙事中,同样也表现在社会研究上,如果社会研究本身也是一种再呈现的话。因此,无论是作为叙事的经验再现,还是作为叙事分析/社会研究的再现,叙事因此总是有限制的。 弗拉基米尔?普罗普(Vladimir Propp)的经典性研究《民间故事的形态分析》(1928年)被公认为是关于叙事本质的最重要的研究之一。他指出,故事中某个特定的动作可以由任何数量的不同人物完成,这就使我们有可能根据不同人物的功能来研究故事——这里的功能既指人物的动作,也指这些动作对故事造成的结果。 普罗普认为,人物的功能是故事的基本要素,他曾断言功能的数量共有31种,民间故事和童话中的功能的顺序总是相同的,所有这样的故事都有着同样的结

小班科学主题活动“有趣的糖”叙事案例分析

小班科学主题活动“有趣的糖”叙事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即提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的教育要求。以前我们重视的是传递知识,教授技能,至于幼儿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他们在生活的哪些方面要运用到这些知识等问题却极少思考,特别是幼儿对学习的这些知识感不感兴趣也是忽略考虑的。现在我们提出教育内容生活化是为了让幼儿理解和体验到教育目标和内容对于他们当前的意义,把它作为引发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与条件。只有当幼儿真正感到所要学的内容是他当前想要知道的东西或想要解决的问题,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理解事物及其关系。 二、案例来源 辞旧迎新之际,好日子特别多。最近,小朋友们常会带各种各样的喜糖与同伴分享。忽然我发现孩子们几乎每天都在玩糖、吃糖、聊起糖,有的甚至在活动中也在偷偷地吃糖。对于年龄较小的小班幼儿来说,糖是他们的最爱。对于糖,小班幼儿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往往也是以吃为主,很少会探索糖的一些特征、食用的益处和坏处、科学现象、卫生习惯等。因此我们想,如果单一地制止幼儿上课吃糖,不准他们带糖到幼儿园来,扼杀他们的兴趣显然是不对的。“糖”中的科学奥秘无穷,怎样抓住这样一个教育契机,利用幼儿所感兴趣的“糖”与孩子共同深层次的探索“糖”的知识?我们小班开始了有关糖的科学主题活动。 三、案例描述 实录一: 为了满足幼儿的需要,我们请家长一起帮助孩子收集各种糖果,小朋友们特来劲,一到班上就唧唧喳喳聊开了。看到幼儿自然形成的谈话气氛,我及时地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揣上一包糖,参与到孩子的谈话中:“这么多的糖果宝宝真好看,它们是从那里来的?”夏儿急忙说:“这是我阿姨结婚的喜糖,里面有好多不一样的糖呢。”叶晨宇说:“妈妈昨天带我去超市,超市的糖真多,我挑选了玉米糖、棉花糖。”这下,班上可开了锅,大家都跟着嚷了起来:“我也去了超市,我有大白兔奶糖、棒棒糖,我的是巧克力……”看见孩子们十分兴奋,他们在家中以建构了对糖初步的认知。为了把孩子这些零散的糖的概念清晰化,我提出了

叙事疗法案例

来访者情况: 39岁的玛丽自己叙述说:自己最近和她结婚两年的丈夫菲尔分居,心情低落。她觉得自己的行为变得退缩,不参加以前觉得有乐趣的活动,比如艺术创作、滑雪和有氧健身操。她还给朋友们打电话,在电话里哭诉。这些行为都“不太像她”。朋友们给玛丽建议,说5年前她的第一任丈夫去世使她过于哀伤,至今还未完全恢复。她必须“解决”这个丧失,回到她现任丈夫身边,他是个“爱她的好男人”。这些朋友建议玛丽必须学会在关系中努力工作,他们还暗示她离开她丈夫是自私的行为。玛丽过来进行第一次治疗的时候穿着一身暗色商务套装。她着装正式,表现得很拘谨。 第一次治疗:谈论偏好 玛丽:我到这里来是因为我觉得我抑郁——我丧失了对生活的激情。我做的事情就只是工作和看电影。我的生活就是租电影碟片。在挑男人方面我的选择总是很差劲。菲尔给了我他的爱,给我安稳的感觉——但我离开了他。 治疗师:这是你想要的吗? 玛丽:不该吗? 治疗师:我不确定我理解了你的意思。你说“不该吗?” 玛丽:嗯,他对我一直很好。他说他爱我胜过任何人。我难道不该感激吗? 治疗师:你说你丧失了激情。我从未见过“应该”“感激”和激情之间有很多联系。 玛丽:这重要吗? 治疗师:这对你重要吗? 玛丽:我这么觉得的,但这难道不自私吗? 治疗师:我糊涂了。激情为什么和自私有关系? 玛丽:菲尔说我自私。 治疗师:为什么? 玛丽:他很多时候都这么说。 治疗师:他为什么会这么做? 玛丽:可能我确实自私。他说我喜欢事情随着我的性子,说我不想在关系中努力工作。 治疗师:现在你用“应该”“感激”和“工作”这样的词谈论这段关系。 玛丽:难道关系不该就是一份工作吗?每个人都这么对我说 治疗师:这段关系感觉像是一份工作? 玛丽:确实 治疗师:但你想在和菲尔的关系中有激情。 玛丽:是啊,没有激情。我真的丧失了对生活的激情。 治疗师:你在乎菲尔。 玛丽:是的,我在乎他。 治疗师:你是这种人吗,不和你在乎的人说话? 玛丽:不是。 第一次治疗(继续):探究问题演化的线索 治疗师:你总是有着对生活的激情?

叙事疗法课程工作坊(中级)纪实

你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旅人 ——叙事治疗中级工作坊纪实 “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就是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工作中真正受益的是咨询师,来访者来教你的时候,还给你付费。”——李明博士5月1—3日,由京师博仁举办的,为期三天的叙事疗法中级工作坊在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圆满结课! 第一天:心理咨询师的武功秘籍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顾名思义,你我都是这漫漫旅途中的旅人。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如果把来访者比作一位旅人,那么咨询师该如何定位呢?司机?导游?或者旅人呢?在叙事治疗工作坊中,李明博士告诉我们,咨询师不能决定来访者的方向,他只能是一个你人生某段旅途中的陪伴者。如果您理解为不作为的陪同者那就错了,在这里,咨询师不仅是一个智者,更是一位让人最值得信赖的陪伴者,凭借他的专业知识和助人能量,帮助旅人在他的精神家园里自由翱翔! 不了解心理咨询的人,常常用“心理垃圾桶“来比喻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在一般人看来,咨询师每天要面对很多有问题的来访者,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就像垃圾一样,被来访者统统倒给了咨询师;另外,更 有“心理马桶”这样的说法,由此可见,咨询师的工作确实岌岌可危之状,长时间的积累,注定要走向崩溃的边缘了。而在叙事疗法看来,咨询师才是最大的受益者,每个来访者都是最了解自己的生活的人,是他们的各种丰富有趣故事,丰盈了咨询师的能量。 当然这个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对于咨询师的要求必须是合格的,是掌握了咨询秘籍的咨询师!大家都知道有一种叫做吸星大法的武功,它可以吸引他人内功而为自己所使用,但同时吸入寒气也会害己,这就要求咨询师要学习把负面能量变成正面能量,就像莲花把淤泥变为自己的营养一样,叙事疗法就是心理学技术中的“吸星大法”。具体说来咨询师不再把焦点关注在“人”或者“问题”上,而在于一个个“美丽的例外“中,发现了这些例外,你就可以通过独特的视角,改写故事,引向积极。这

幼儿园叙事案例

幼儿园叙事案例 分析: 桌面游戏时,玩具筐放在桌子中间一直以来成了一条默认的规则,个子小的浩浩因为拿玩具有困难破坏了这条规则遭到霖霖的反对, 一个坚持遵守规则,一个执意破坏规则,冲突便发生了。严厉制止 或者帮助浩浩拿一些玩具出来可以很快化解争执,但是于孩子的内 心不会有任何触动。 我想劝浩浩自己把筐子送回到桌子中间,就问他:“浩浩,你为什么要把玩具筐拉到自己这里?”“因为我的玩具太少了。”浩浩边 从玩具筐里拿玩具边说。 我看看其他小朋友拿到的玩具,再看浩浩的玩具,确实他的比较少,应该与他够玩具困难有关。我又问他:“如果其他小朋友还想 用玩具,可是筐子离得太远够不着怎么办?”浩浩抬头看看周围的小 朋友说:“那我就给他、她,还有他……(浩浩指着没有和他争玩具 筐的小朋友),就是不给他(浩浩指着霖霖强调不给他)! “玩具是大家的不是你的,大家自己拿着玩就可以,不用你给的。”我说。 “玩具就是我的!”浩浩边玩边坚决地说。 分析: 这时,因为浩浩把筐子拉到自己面前,桌面的空间小了,玩积塑时有些玩具放不下掉到了地上,浩浩便不再管玩具筐,干脆把玩具 都拿到地上玩起来。我把玩具筐又放回桌子中间,并提醒他:“浩浩,我把玩具筐放回去了。”浩浩抬头看看玩具筐没有反对,继续 在地上玩玩具。 分析:

浩浩对老师把玩具筐又放回桌子中间没有反对,说明他从内心里已经意识到错误并想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下去,况且玩具筐放在自 己这边实实在在缩小了玩玩具的空间,但是倔强的他还是不肯自己 把筐子放回去,而是选择了在地上玩。 一会儿,浩浩拿着插好的积塑造型对我说:“老师,你看!” “哦!浩浩真棒!你插的是什么?”我马上表扬他。 “我插的是树林。”浩浩得意地对我说: “你看,这儿还有小鸟的家呢。”他又指指插塑造型下方的一个方形小洞说。 可爱的浩浩彻底地把自己从事件中脱离开来。 浩浩因为不足龄,初入园时我们对他给予了很多的关心与帮助,很多事情都依着他,这次他在游戏中抢玩具筐与我们平时或多或少 地宠了他有关。但这个事件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工作中的失误,桌面游戏时没有关注到象浩浩这样拿玩具有困难的幼儿,所以 没有调整游戏场地与规则。事件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讨论这样 几个问题:“抢玩具筐对不对?“拿不到玩具怎么办?”“玩具放在 哪里玩起来更方便?”让幼儿自己来修订规则,选择游戏场地与玩法,这样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听我简要地说了可乐的表现,可乐妈妈大吃一惊:“小家伙那么调皮,我回家要好好找他!”我忙说:“是啊,如果现在还不开始调整,上小学时就要成问题了!”“我已经做好上小学后天天被老师找 的心理准备了。”可乐妈妈回答得有些无奈。我听了觉得有些奇怪,可乐妈妈怎么那么快就说泄气话呢?于是劝她道:“现在班上一出什 么事,小朋友就说是可乐做的,我很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但是,小朋友都是在看的,可乐确实总是做一些违反班级常规的事,所以 小朋友才会对可乐留下不好的印象。如果我们现在开始帮助可乐学 会控制自己的行为,那么到了小学这个新环境,可乐是有机会重新 树立自己的形象的。”我希望以“新环境新起点”来鼓励可乐妈妈,让她重新树立信心。果然,可乐妈妈似乎精神一振,眉头也略为舒 展了。

叙事疗法

吴老师讲叙事的三大技巧 在叙事里面有三大技巧:外化、解构、重写。昨天这位伙伴有说步骤,就是去贴近问题,去外化、去解构。我不记得怎么说,不过她说的很清楚。我想在那个步骤会做之前还是得练基本功,就是一些技巧,然后这些技巧再重新整合到访问里面。 那我们看外化,外化问题。 当人们跟我们谈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去思考:这个人永远不可能出问题。如果抑郁他不可能是抑郁,那个抑郁如何影响他?他对抑郁的看法?他对抑郁的控制或是努力,还是可以去看的。将人跟问题分开,去看人跟问题的关系。因为当人跟问题是相等的,他是过动儿,他就是一个坏孩子。过动怎么影响那个孩子,孩子就比较有思维的空间?当人们感到自己跟问题是分开的时候,人们会由无力感进入到自己原来是可以有力量去面对问题的。虽然我有忧郁的现象,但是我一路三年走下来,原来我在那个过程里面,我也是不简单的,这样子去跟问题分开来的确会让们觉得自己的一些平常看不

到的力量。外化是一个态度,他不只是一个技巧。我早期很喜欢用外化的问话,后来也用可是更希望外化流入我的会话跟问话里面,相信人可以不断地这个个可以怎么去思考那个问题,是不在努力的 不要急于或马上外化,这样做会使你找不到真正到底是什么压抑了当事人。虽然可以外化的点有很多,但只有被外化的点和来访者内心感受很好地契合时来访者才能有能力面对问题。有时候,确定什么需要外化的过程需要一些时间。

案例:如何做到“不急于外化” 1、我有些“焦虑障碍”:“你说你有些焦虑障碍,你能不能再多说一些。 在这样的对话后,来访者可能会找到紧贴着自己的描述,比如“紧张“颤抖”或“摇摆”,不管是什么,重要的是,这和来访者对自己顾虑的感受很贴近。 “失败”并不是一个最恰当的描述。在这种情况下,咨询师需要进一步地用问话来挖掘与来访者最贴近的表述。 你刚刚说你觉得很失败,不管在工作方面如何,但在教育孩子方面感觉很失败,那可不可以多说说,作为一个母亲是什么让你感到很失败。 在这样的对话后,来访者可能会找到紧贴着自己的描述,比如孩子的不“不爱学习”

教育叙事案例一(教学叙事)

教育叙事案例一(教学叙事) 按教学计划,这周要讲授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丑小鸭》.以前有过教学《皇帝的新装》的失败,心中似留下一道抹不去的阴影:对篇幅 极长的童话体裁我似乎没有熟练驾驭的本领.所以这次提前几天,我 就开始考虑教学方案.网上和手头的资料虽多,却没有太多实用的价值,自己去组织设计,灵感又迟迟不肯光顾.冥思苦想之下,只有慨叹:备课的痛苦谁人知! 终于,想出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先布置学生自学,看看他们有什么好的想法,到时再做定夺不迟.提前两天我便把作业布置了下去:自学《丑小鸭》,把自己的所感所悟形成文字《我眼中的“丑小鸭”》.要求有二:第一,不得参阅任何资料.第二,提倡个性化的分析和解读. 没想到,这个“没有办法的办法”竟成了“最好”的办法. 课上,学生对丑小鸭形象的解读可以说是异彩分呈,五花八门,真正达到了我预期的培养学生创造力,引导他们对文章进行“个性化”解读的目的.在学生自学成果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多数同学在“丑小 鸭为什么会变成白天鹅”这个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和阐释.于是,在 几个同学发言之后,我把这一问题抽取出来,抛给学生,以期通过他们的深入论辩和分析对课文有进一步的理解与认知.而学生的观点之多是我在抛出这个问题之前所没有想到的. “因为它没出生时就是一个天鹅蛋,否则无论如何它也变不成一只白天鹅的.” “别说天鹅蛋,就算它是凤凰蛋,如果没有承受痛苦的耐力和意志,恐怕它也挨不到变成白天鹅的那一天吧?!” “丑小鸭的‘丑’也是它能变成白天鹅的原因……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应该感谢收留它的老太婆……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应该感谢嘲笑过它的野鸭、母鸡和猫儿……

虽然有些同学的观点稍显牵强,语言略带稚嫩,但那毕竟是经过他们自己认真思考而得出的结论.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比得出一个结论更让人欣喜的收获.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 题更重要.”我想,这“提出一个问题”的实质亦即“主动探究的过程”吧. 在以上论辩告一段落之后,我又伺机抛出一个问题:“在它自身条件与它历经挫折和磨难却永不言败之间,哪一个更为重要?”学生又是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正当难解难分之时,一名平日并不活跃学生的一句发言把全班同学,包括我在内,给震惊了――“它是天鹅蛋 那是科学方面的问题,而后者是文学方面的问题,哪个更重要得看从 哪个角度说”.几秒钟后,大家才反应过来,教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是一个多么“个性”的认知!一个多么“独特”的解读啊!掌声中,有赞许,有敬佩,但更多的是对这位同学观点的会意与认同. “巧妙利用了科学方面的规律,又经过了文学的加工和渲染,丑小鸭的形象才有了真实而又能打动人心的魅力!”水道渠成的结论为 本节课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节课,我觉得特别得累!累在我要时时跟着学生的思路走,累在我要刻刻逼迫自己与学生一起去迸发创新的火花.这节课,我又觉得 特别得乐!乐在听到那么多精彩的发言,乐在与学生一同感受了“快乐思维”的真谛. 于是,想起某位同仁的一句话――“累并快乐着”

李明(中国叙事疗法奠基人)

李明(中国叙事疗法奠基人) 李明导师从2002开始一直致力于叙事疗法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在叙事疗法这个领域做了大量的引介、科研和教学工作。出版国内第一部叙事疗法专著《叙事心理治疗导论》,发表专著译著多篇,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多篇。李明导师多次往返于国际叙事疗法最前沿学术交流。 李明导师运用叙事心理疗法先后为汶川、舟曲、玉树、盈江、彝良、雅安等重大灾区群众做心理援助工作,2008年为奥运会志愿者做心理督导,为十八大安保武警官兵做心理保障,为中直机关心理健康促进中心心理咨询师做督导工作,为国家电网、中国联通等大型国有企业做EAP保障。通过大量的案例实践,逐渐完成了这一学派的本土化工作,被业内人士公认为“中国叙事疗法奠基人”。 为推动叙事疗法在中国的发展,李明导师与京师博仁应用心理发展中心在结合了国内心理咨询工作者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叙事疗法工作坊”系列课程。定期开设叙事疗法系列工作坊、叙事疗法公益讲座活动,同时对有志叙事疗法事业的各界人士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李明博士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毕业院校:北京中医药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 主要成就:中国叙事疗法奠基人 现任职: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咨询中心主任 中央国家机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督导 担任人本主义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课程的教学。 主要究方向:叙事心理治疗、人本主义心理学、宗教文化心理学。 其他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生态心理养生等 科研成果 (一)专著 1.《叙事心理治疗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2.《艺术心理治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二)译著 《性、生态与灵性》,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叙事实践工作地图》,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年9年1日 (三)课题 1、《中国高校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DIA030151),承担“要素研究之三:人力资源”,2006年1月。 2、卫生部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走出去”小组系列教材项目,《中医哲学》(大纲)和《中医科研方法》(大纲)的编写工作。 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各种心理期刊发表文章十数篇,发表论文《后现代叙事心理治疗探幽》、《整合性的后现代医学理念》、《AQAL模型的心理学方法论意义》等数篇。 工作经历 2002.2-2003.7 在鲁东大学“山东省心理卫生中心”担任中级心理咨询师。 2002-2004 在鲁东大学担任心理学教师 2006.9 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外聘教师 2007.7至今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咨询中心主任 2013.3 至今担任京师博仁应用心理发展研究中心叙事疗法系列课程主讲导师 学术活动 2001参加北京林业大学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研讨会”。 2002参加“山东省心理学会年会”,并加入心理学会。 2005到四川大学访学。参加黄玉顺教授主持的“生活儒学论坛”。并随陈兵教授学习“佛教心理学”。 2005参加北京林业大学主办的“第二届人本心理学大会”。 2006参加广西师范大学和中国后现代发展研究院(美)联合举办的“首届中美过程(后现代)哲学与教育暑期高级研讨班”。

案例分析--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 “丁零零”上课铃响了,刚刚还嘈杂的教室顿时安静了下来,我帮着外语老师去考查单词。我一眼瞥见王薇薇在写单词是眼睛总是向下看。我晓得她定是在打小抄。我不动声色,走了过去。将她的抄袭之物悄无声息的收了起来。她顿时脸色有些难堪。趴在桌上哭了起来,下课了,我将她叫入无人的角落。再一次为他缘由。她抽泣着道出家中的事情。原来父亲前几年到外地打工,挣了一些钱,后因父亲迷上赌博,输光了积蓄,又外借了很多高利贷,家庭经济状况紧张,父母近日里的吵闹,并在离异与否期间纠结着。我听后心里一阵阵的同情与难过着。我轻轻的抚摸她的头,拉着她的手,劝说道:“父母的事情你可尽力去劝和,但是大人们自有他们的人生轨迹和命运安排。凡事不可强求,若是每个人都不开心的生活,各自遭受着精神折磨。那便更是得不偿失了,可无论怎样,你都要把握好自己,你的优秀便是父母心中最大的安慰和满足。”听后,孩子若有所思。默默的离开了。第二日,孩子在我桌上放了一听饮料和一个苹果。并写给我一张写有感谢的字条。而后我还分别给她的父母打了电话,告知孩子最近的学习情况及在校表现,并对其父母有所劝戒, 她的父母满是感激,父母的行为有所收敛. 家庭争吵有所缓解.我因担心父母离异会给她的心灵造成永远的伤害.于是日后处处留心观察她的表现, 经常关心和关注孩子的心情,我虽未良好的阻止其父母的最终离异结局.但对于孩子而言,相对的结果终归是较为圆满的. 而后,我私底下做过调查。处于我校我所教的班级中有时甚至有半数的孩子家庭属于离异状态。其余人等父母分居两地也具一定比例。孩子在父母离异期间所产生的情绪的波动及心理上的伤害是难以言表的。因此,针对于当时社会范围内出现的普遍家庭危机现象开了一次别具意义的班会.给孩子们讲张海迪、保尔等很多中外名人坚强生活的事例,鼓励她们遇事要学会坚强、乐观,要阳光的面对生活.同时培养他们具有积极乐观的精神力量。并让孩子们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集体中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真挚的友谊暖流会让人的不良情绪渐渐减少并逐步消失。从此事中,我愈发的感受到教师温和言行教育对于学生的鼓舞力量是难以言表的.正如歌中所言: “一句知心的话语胜过万句雷霆; 一声亲切的呼唤更有起死回生的力量.”此后,我誓愿做一个儒雅温和的教师, 用言育人;用情感人.不知要胜过恶语相加,暴力相向

叙事治疗讲义

叙事治疗模式 一、发展背景 最早提出比较完整的叙事理论的是古希腊时期的大哲学家柏拉图,“叙事学”一词直到1969年才由法国思想家托多罗夫(T. Todorov) 正式提出。1979年,心理学家萨宾(Theodore R. Sarbin) 在美国心理学会的年会上首次发表了“经验和叙事结构”的观点,阐述了叙事对意义建构与人格形成的作用。1986年,他主编了《叙事心理学:人类行为的故事性》一书,标志着叙事心理学作为一个正式的领域开始从心理学家族中独立出来。叙事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相结合,诞生了叙事治疗。 叙事治疗源起于1980年代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Micheal White)和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David Epston)的开创性工作,他们首先将此引入家庭治疗,并盛行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随后,他们于1990年合作出版了《从叙事方法到治疗终点》(Narrative Means to Therapeutic Ends)一书,肇始了叙事治疗在心理治疗和社会工作领域的兴起。 二、理论基础 贝特森和布鲁纳的叙事隐喻(人们用自己熟悉的认知建构一个框架支配行为)以及戈夫曼和福柯的社会建构理论是叙事治疗的两大理论基石。贝特森认为,人们对于事件的理解,赋予事件的意义,都受制于特定的语境,即受到相关背景知识的影响,同时也与那些无法被意识显现的事件有联系。(认知隐喻理论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方式,它组织人们的思维,支配人们的行为,使得人们能够用熟悉的源域知识对不熟悉的目标域进行推理,如圆圆的,外面硬里面软,可以吃,只见过鸡蛋的人认为是鸡蛋,只见过鸭蛋的人认为是鸭蛋。人类的认知总是遵循以自我为中心、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由自我到非我的发展规律"。言语隐喻,包括基于隐喻的约定俗成的表达均反映了人们通过更具体和熟悉的有形知识对模糊、抽象的领域进行概念化时背后依赖的概念隐喻( 例如时间、因果关系、空间方位、情感等) 隐喻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审视自己的人生经历,重构自我,而通过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人们可以重新定义自己的过往和未来。本土知识和专家知识)。布鲁纳指出,任何叙事首先就是对最原初的生活经验的组织,其中包括故事的开始、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