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尼采的_悲剧_内涵解读

尼采的_悲剧_内涵解读

尼采的_悲剧_内涵解读
尼采的_悲剧_内涵解读

尼采的“悲剧”内涵解读

王永崇

(重庆邮电学院法学院,重庆 400000)

[内容提要] 尼采的整个美学及哲学思想,从悲剧开始,围绕悲剧而展开,最终以悲剧收场。要从整体上来把握尼采的思想,就必须把握“悲剧”这一贯穿尼采思想始终的红线。抓住了“悲剧”,也就抓住了解开尼采思想之谜的钥匙。本文试图从死亡之悲剧、现实之悲剧、英雄之悲剧和超人之悲剧四个角度对尼采的“悲剧”内涵进行解读。

[关键词] 尼采;悲剧;内涵

[中图分类号] B0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3990(2006)01-0120-04

雅斯贝尔斯的《悲剧的超越》曾区分出两种对悲剧的诠释:其一是以“世界”为基础,世界之进程及所有成为既定事实的普遍溃毁都是悲剧;其二是把悲剧置于“存在”之上,而导致将悲剧视为普遍现象的“泛悲剧主义”[1]。 尼采的“悲剧”应该属于第二种,它不仅已经上升到“存在”的高度,而且还规定了人的基本认识方式和生存方式。尼采的整个美学及哲学思想,从悲剧开始,围绕悲剧而展开,而最终也以悲剧收场,悲剧成为尼采思想中“日神”、“酒神”、“权力意志”、“超人”等概念的运动场。要从整体上来把握尼采的思想,就必须把握“悲剧”这一贯穿尼采思想始终的红线。抓住了“悲剧”,也就抓住了解开尼采思想之谜的钥匙。

尼采径直从希腊精神中提取出“悲剧”作为自己哲学的主旋律,而并没有对“悲剧是什么”进行特殊的阐述——这在尼采看来无疑又犯了“形而上学的弊病”,不过我们仍可以透过尼采散现的思想,提取出尼采“悲剧”的四层涵义:

一、死亡之悲剧

“死亡”是人生无可回避的痛苦,它与生俱来,无论是君王或是平民,无论是“奴隶”还是“超人”都无一幸免。如果说人生有诸多不平等,向往纯粹平等是不可能的话,那么,在“死亡”这个问题上,众生平等。人生是一个奇特的旅程,生命的长短不是用时间来计算的,而是用意义来度量的。人出生之时手攒得很紧,而死时却是撒手人寰,什么东西也带不走。

在尼采那里,日神和酒神都植根于人的至深本能,“前者是个体的人借外观的幻觉自我肯定的冲动,后者是个体的人自我否定而世界本体的冲动。”[2]弗洛伊德继承和发展了尼采关于生理学和病理学的思想,把尼采的生命本能分为两种: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人除了求生的本能,表现为性、酒色、冒险与征服以外,人还有求死的本能,表现为对他人进行挑衅、侵略、迫害甚至自我毁灭。尼采充分理解希腊人基于对死亡的恐惧而塑造的奥林匹斯山诸神,并由此产生出“死亡之悲剧”,但尼采并不畏死。这种无畏不同于苏格拉底单纯而乐观地相信还有一个灵魂世界一样。苏格拉底死了,没有一个苏格拉底的灵魂再生,却有无数个苏格拉底们世世代代沿续着苏格拉底的“生命”。

死亡是生命的界限,但不是生与死的界限,而是一个生命形态与另一个生命形态的界限。人以向死而在的方式存在着,从而揭示出人的生存就是介入世界,与人、与社会、与物尽可能地发生接触。而生命与外物、外人(外在于已之人)发生关系时,凭借的是本能而不是理智。尼采对“死亡”重新作了注解,将生与死的本能、日神与酒神的本能融为一体。狄奥尼索斯曾从死神腾纳托斯逃出获得重生,每一次的毁灭不仅没有磨灭超人的生,反而愈加激发了超人的力量,来自生命本真的力量。奴隶们只是“沉默”,只是默默地等待“受死”,于是他们的“生”也只是“被生”;超人则是激昂的,踏着凶浪朝向毁灭而去,同时也是朝向新生而去,于是超人是“求死”,与此同时也是在“重生”。“死亡”在尼采被悲剧化而不是悲

收稿日期:2005-10-21

作者简介:王永崇(1972—),女,贵州凯里人,重庆邮电学院法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

120

观化了。

二、现实之悲剧

“梦”是日神的状态,“醉”则是酒神的状态,而“醒”则是与“梦”和“醉”相对的,是现实的状态。梦境的缠绵与期待,狂醉的放纵与发泄,都是“力的过剩”,是生命高涨洋溢的醉产生出种种的审美状态。日神的美感是把生命力的丰盈投身到事物上的结果。酒神的悲剧快感更是强大的生命力敢于与痛苦和灾难相抗衡的一种胜利感。艺术是改变事物、借事物来反映自身生命力的丰盈的冲动。

现实为什么是苦的?尼采的时代仍然承载着痛苦、罪恶与非正义,他接受叔本华的观点,认为欲望得到满足即为快乐,得不到满足即为痛苦。人的欲求无止境,痛苦也就无止境。意志愈发达,痛苦也就愈烈。这是现实之悲剧的第一重表现。与此同时,现实当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争斗,战争、死亡、恐惧、饥饿,都是在人征服自然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结果,人被物异化而成为物的奴隶。人日益追求着自己的创造物,而忘却了自己生命本真的存在意义。对生命的形而上之思,已经被湮灭在对物欲无止境的追逐当中,盲从而不自知。这是现实之悲剧的第二重表现。

迷恋幻象而忘却现实,这正是悲观主义者所要做的事情。他们企图通过彻底否定个体的生命意志,达到忘我的境界,进入禁欲主义和虚无主义,从而回避和忘却现实中的种种纷挠,以达到保全自身生命,摆脱痛苦折磨的目的。然而,对现实采取这种极端的否定态度,使得悲观主义者已经丧失了重塑新世界的希望,因此,死亡是悲观主义必然的结局。而超人是不畏惧醒的,是用梦与醉的状态带到现实中来,用来对抗现实的恶,压制现实的苦与悲的。尼采站到了悲观主义的对立面,“我自己就是第一个悲剧哲学家——即悲观哲学家的敌人和对手。”尼采用悲剧的方式拯救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他用“权力意志”代替了叔本华那里丧失了生命本能的“生命意志”,痛苦和力量都来自于对权力的渴望。尼采重新恢复了对于生命积极的意义,用悲剧特有的“形而上的慰藉”给予生命以新的希望。现实越是痛苦,生命就越是要反抗,哪怕这种反抗会导致自身的毁灭。

三、英雄之悲剧

对于“权力意志”的解读,有超人式的,也有平民式的。“在据尼采自己说宗旨为‘永恒复返思想’的《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权力意志’已经出现了。扎拉图斯特拉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智者,一种是民众。智者身上的热情是‘求真意志’,其实质是要‘所有的存在应当顺从’自己,如此意志就是权力意志:‘你们意欲创造一个你们可以屈尊崇拜的世界;这就是你们终极的希翼和陶醉’。可是,民众也有自己的‘权力意志’──他们所相信的善恶分明的伦理。”[3]尼采所赞赏的超人式的“权力意志”在与平民的“权力意志”对抗的过程中,没有被平民所接受。尼采对此倒似乎并不是非常在意,他在意的只是作为“权力意志”的占有者──它只属于真正的贵族,而不是那些被道德戒律阉割了的平民。然而,毕竟平民们是有他们自己的英雄的,克尔凯郭尔将平民的英雄与尼采超人式的贵族的英雄做了区别,一种是“悲剧英雄” ──属于大众;一种是信仰骑士──属于孤独者──在尼采那里同时也是世界的拯救者。

大众式的“悲剧英雄”在尼采蔑称为“群畜的温情”中,丧失了自我,丧失了作为超人的本能。“查拉图斯特拉首先认识到,乐观主义者也如同颓废者、悲观主义者一样,甚至可能更加有害。他说,善良的人不说实话。善,教诲他们站在缥缈的彼岸和安全感;你们诞生在、躲藏在善良人的谎话之中。奋不顾身皆受人的欺骗和蒙蔽。幸而世界不是按照下述本能建造的,即唯有温顺的群畜动物才在其中自行其乐的本能;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善良的人’,群畜动物,蓝眼睛,心地善良的‘美丽的灵魂’――或者,象赫伯特?斯宾塞希望的,成为利他主义的人,那就会使生命失去其伟大的性格,这就叫阉割人类……”[4]伟大的人格是属于第二种人的,那就是克尔凯郭尔所说的“信仰骑士”。“悲剧英雄”可以在顷刻之间造就,而“信仰骑士”却必须终生来践履,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还必须忍受孤独。克尔凯郭尔的一生就被孤独折磨着,让他身体羸弱而带有神经质,他曾希望从上帝那里获得安慰,却又不愿失去“信仰骑士”。在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折磨中,克尔凯郭尔书写了一个孤独者内心的独白。但尼采不同,尼采承认孤独,但孤独恰恰正是作为高贵者的性格,“对我们来说,孤独感不是选择的,而是天赋的。”[5]所以,他从不讳言自己的孤独,“……不要神经质……苦于孤独,这也是有害的──我问题苦于‘繁杂’……还在小的时候,7岁,我就已经知道,人类的话送不进我的耳朵。谁见过我为此闷闷不乐过吗?”[6]尼采从未想过会从上帝那里得到些什么,他也不愿作为上帝的信徒充当赠予者,象上帝那般“仁慈的施舍”。“ 同情,只有在颓废者

121

身上才算得上美德。”[7]尼采在黑夜里高歌:

我不知道受施者的幸福;而时常梦想偷窃肯定,比受施者更快乐。

由于我从不停止赠予,所以我贫穷;因为我看着期待的眼睛和渴求灿烂星空的夜,所以我嫉妒。

……

这是夜:啊,我必须是光明!渴望暗夜者!渴望寂寞!

(8)

尼采用悲剧精神化解了“信仰骑士”的孤独感,不躲避孤独,正如从不曾逃避黑夜一样。黑夜终将被太阳的光芒所刺破,超人将迎着朝霞的曙光走向新的世界。

四、超人之悲剧

超人源出希腊语uperanthropos,意为“在人之上”,指精神上和肉体上都具有非凡的力量,能够完成凡人所做不到的事业的人,犹如希腊神话中的“半神”和“英雄”。“超人”指遥远未来的一个全新的种族,是由强力意志最充沛的人所组成的一个超越民族范围的新的物种,是继“上帝之死”以后永存的充满权力感的“大地的新主人”。超人作为“高贵”的种族,他们的出现,代替了基督教圣徒的世袭领地。这一高贵的人可能会干出“残忍”的事情,会干出用庸俗眼光认为是犯罪的事情,超人只有对和自己平等的人才会承认义务。个体生命是不平等的,而是“较高级的人要对民众宣战”[9]。可见,“超人”不是与“民众”和解的结果,而是高于“民众”的立法者,“民众”就只能注定永远生活在被毁灭与绝望之中。他们没有毁灭自身的悲剧气质,因而也就无法理解超人的创造本质。“超人”将由传统价值观和理性主义所规定的道德律令“你应”变成了“我要”,超人的幸福公式是 “一个‘是’,一个‘不’,一条直线,一个目标……”[10]。

康德说:“对维利伯爵的这些话(《论快乐和痛苦》1781年),我可以肯定地说:驱使人前行的唯一原则乃是痛苦,痛苦高于快乐,快乐不是肯定的精神状态。”[11]超人犹如一位骑着烈马在痛苦的荒野中狂奔的骑士,超人从生存中获得最大成果和最大享受的秘密不在软弱沉默者那安逸而宁静的盲目乐观中,而在于“生活中险境中”!伟人和伟大时代的危险是异乎寻常的,成就超人的秘密在于“力的过剩”,而这个“力”是超人的生命力,超人在毁灭与创造的同时,又必然是一个挥霍者,“耗费自己便是他的伟大之处……自我保存的本能似乎束之高阁;汹涌的力的过强压迫禁止他有任何这种照料和审慎”[12]。他奔腾,他泛滥,他消耗自己,他不爱惜自己,——命定地,充满厄运地,不由自主地,就象江河决堤是不由自主的一样。尼采嘲笑那些只知道用时间来度量生命的人,他们是如此尊崇那些“长寿”而无能的人,以期能够维持自己最为微弱的生命力。失去了力量的生命只能是衰竭的,决不能称之为美。

然而,超人对自己生命力的挥霍必然使得他本身随着伟业的完成而变弱,甚至于要在有生之年为此“死过多次才行”,“人们不能设想的事情,关系人类命运症结的事情一旦完成——那就轮到自己了!……事业几乎会置自身于死地……伟业的可恨性!——另一件事,就是笼罩耳际的可怕沉寂。孤独感有无数层厚皮,刀枪不入。你向人群走去,你向朋友,这是新的荒野,面目索然,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反抗的表示。”

[13]伟业成就了超人,伟业也会毁灭超人。这在尼采开始权力意志之前就已经明白了的,所以,超人的悲剧从一开始就注定无可摆脱。同时,在英雄之悲剧那里用超人的权力意志化解掉的孤独感,随着超人力量的衰竭重新回到他的身边,而这一次,超人已经没有力量再一次地摆脱孤独了。

从死亡之悲剧开始,经过冲破现实之悲剧,摆脱英雄之悲剧的困绕,却仍然无可回避超人的悲剧结局。也正是超人的悲剧,奠定了悲剧理论在尼采美学思想体系中中流砥柱的地位。 (下转126页)

(责任编辑 吴宇飞)注释:

[1] 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M].北京:工人出版

社,1988,100-101.

[2] 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M].北京: 三联

书店,1986,3.

[3] 刘小枫.尼采的微言大义.

[4] 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M].北京: 商务印

书馆,1991,102.

[5] 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M].北京: 商务印

书馆,1991,143.

[6] 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M].北京: 商务印

书馆,1991,40.

[7] 尼采. 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M].北京: 商务印

书馆,1991,15.

[8]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 桂林: 漓江出版社,

2000,112-113.

[9] 尼采.权力意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

122

并不在于他的自然属性,而更体现为他的创造功能性。

人们在进入赛博空间时,既在按自己的目的选择特定的语境,同时也在创造着特定的虚拟文化。赛博空间是计算机创造的维度,在这个空间的框架里,知识的各个要素,比如,文字、数据符号等都能得到精确的记忆、储存和控制,它让每一个认知的主体在其中可以随意地组合信息和知识。一种“柏科图式的认识论”在虚拟条件下实现了。知识的共享既是人类对外部认知和理解的心理需要,也是认识论的本质要求之一,也只有在赛博空间条件下,共享才有技术的基础。

以共享为特点的虚拟文化包容了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历史性、地域性等特点,对思维方式的开放性和创新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虚拟语境下,思维方式既是解构的又是建构的。思维方式是解构的,因为虚拟文化的构成本身是由人的一系列计算机指令进行选择和创建的结果,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让你去遵守,解构是创新的前提。同时,思维方式又是建构的,因为它在打破传统文化套路的同时,又创造出新的文化语境,主体的创造性在这里得到了最为突出的表现。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虚拟文化的匿名性使得向权威挑战不再只是少数人能做到的事,并且它还提供了一个民主和自由的空间。在这里,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资历的要求,没有强迫的任务,“劳动”在虚拟语境下成了一件自由而快乐的事情。

总的来说,在虚拟语境下,实践方式的转变造成了思维客体、思维主体和思维工具的转变,对话方式的转变造成了思维方式表述系统和建构系统的转变,而虚拟文化的特殊性则对思维方式的开放性与创新性提出新的要求,从而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责任编辑 吴宇飞)参考文献:

[1] 约翰?L?卡斯蒂.虚实世界[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

版社,1998,218.

[2] 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

上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79. [3] 福尔迈.进化认识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44.

Abstract:The appearance of cyberspace propose a “special context case” , called virtual context making changes in the practical mode and conversational mode, creating virtual culture and exerting big influence in the thinking mode of man.

Key words:virtual context; cyberspace; thinking mode

(上接122页)

[10] 尼采.偶像的黄昏[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12.

[11] 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1,110-111.

[12] 尼采.偶像的黄昏[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108-109.

[13] 尼采. 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1,78.

Abstract: The whole aesthetics and philosophy ideology of Nietzsche began with tragedy, developed by tragedy and ended in tragedy. To hold Nietzsche’s ideology as a whole, one should take the pessimistic theory, which permeated though Nietzsche’s ideology all along, as the main clue. Grappling with tragedy is grappling with the key of finding a clue to the Nietzsche’s ideology. This thesis tries to unscramble the intension of Nietzsche’s tragedy from four points: the tragedy of death, the tragedy of reality, the tragedy of hero and the tragedy of overman.

Key words: Nietzsche; tragedy; intension

126

《萨特与尼采》读后感

[《萨特与尼采》读后感]一、人生的悲剧性萨特和尼采都深深看破了人生的真相:人生是无意义的,人生是悲剧性的,《萨特与尼采》读后感。尼采认为,欲望无边却无法满足,生命的本质就是痛苦。(这一点和叔本华认识一致)。萨特认为,存在是虚无的,现实是恶心的,人正是在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的状态中生存着。其所是是过去带给我们的不可变的本质,其所不是是将来我们还没有形成的本质,人就是否定着过去及被将来所否定的现在,而现在是双重的否定。人的自由正在于这双重否定之中,由于人生是一个不断自身否定的过程,所以现在的我们,什么也不是。人的存在是由自为的存在介乎自在的存在之间的。自为的存在是人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像液体,自在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世界的存在,像固体;而实在的存在就是固体与液体的混合体,一种半流质、半透明、粘滞的存在,像黏液一样的让人看着恶心的东西。人的存在就像一个洞,洞中是虚无的,可这虚无要洞壁的存在来证明其存在。人的存在除了自我意识,还有靠他人的存在来印证。人与人之间可能有暂时的共在(我理解为共同利益),但由于人本质上是自由的,所以人的根本关系是冲突,而人又无法离开他人而存在,因此悲剧不可避免,永恒存在。二、既然人生是悲剧的,我们是否就悲观等死呢?萨特和尼采都否定了消极的人生观,都不相信上帝和理性的存在。他们清楚地看清了人生的悲剧本质,但并没有被这悲剧吓倒,而是各自提出了解决方案。尼采的解决方案是,用日神精神尤其是酒神精神来疗救人生的苦痛。日神像迷梦,让人沉醉在美妙的幻想中忘记痛苦;酒神像迷醉,让人们在生命的狂欢中忘却苦难的真相。就像选择记忆一样,我们应有意识地麻醉麻醉自己,如果纠缠于痛苦中不能自拔,那就会走向叔本华式的虚无主义。所以他提倡强力意志,提倡超人,人应该爆发出生命的活力和激情,爱我所爱,做我所做,赢取我所想得到的一切。萨特的解决方案是,存在先于本质。我们的出生是一个偶然,这个偶然导致了我们存在。可我们的本质却是由我们在生命旅途中不断地选择、奋斗而决定的,这种决定本质的过程,会持续一生,直到生命终止,我们的本质才最后盖棺论定。所以,你必须做一个主动积极的人,不断地选择--是做英雄还是做懦夫;不断地行动--为你选择的后果承担责任。人不是被上帝造就的,人就是这样被自己造就的。三、人是自由的几乎所有的西方人生哲学,都涉及到自由的话题。尼采和萨特都认为,人是自由的。但两人的认识并不一样。尼采的自由来自于自我超越以及对悲剧人生的超越。尼采把悲剧人生看作了审美人生,痛并快乐着,更让我们彻骨地感受到快乐难得和壮观。人生既然是一出悲剧,那就把它当作悲剧来演吧,演得轰轰烈烈,威武雄壮。在人生悲剧中,我们自己就是悲剧英雄,我们也要欢欣鼓舞地演这悲剧,从自身的痛苦乃至毁灭中体会生命的伟大和骄傲。萨特说人是自由的,这并不是说人就可以为所欲为,而是说人可以有所不为,读后感《《萨特与尼采》读后感》。拒绝,也是一种自由的权力。人有选择不做什么的权利,这是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说人是自由的。而人选择做什么的权利,是相对的,因为别人也是自由的,这样人就和他人永远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所以说他人即地狱。比如,你可以拒绝一次约会,享有这样的自由;但你不能选择跟一个不爱你的人结婚,因为人家不答应,你就无法享有这样的自由。萨特鄙弃那种人生的逃兵,鄙弃不自由者。当人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神就无法控制他们了。萨特憎恶悔恨,因为悔恨是一种自欺。这是意识到了自由而又不敢去正视它,认识了而不行动,行动了又不敢承担后果,这是懦夫的表现。自欺是不真诚的,真诚是的确不知道真相,或根据自己明白把握的真相行事。自欺则总是使事情处在若明若暗、不明不白的摸棱两可的状态,在必须作出的选择面前不选择,将选择不断往后推而不能勇敢面对,这是一种最不负责任的状态。四、伟大而真诚的友谊还有一个共同地地方,就是他们都曾得到过真挚的、刻骨铭心的友谊,然后,又失去它。尼采终身未婚,最后在极度孤独中达到疯狂。他曾和歌剧家瓦格纳是最好的朋友,尼采有很高的古典音乐造诣,自己写了很多曲子,也是很出色的诗人,写了几百首涵义隽永的诗歌。他特别欣赏和推崇瓦格纳的歌剧,瓦格纳也非常赞赏尼采

中国古典戏曲的悲剧性研究

中国古典戏曲的悲剧性研究 【摘要】:本论文希望以悲剧的视角来观照古代戏曲,梳理出古代戏曲对悲剧性意蕴的表达方式及其演化轨迹,论述其在审美风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从文学观念、文化传统、社会思潮等方面探讨形式背后的意义及产生的原因。尽管抒情诗的传统和曲本位的观念使悲情苦境成为古代戏曲表达悲剧性意蕴最重要的方式,但随着文人化进程的加深,悲情悲绪的客体化走向也愈益明显,突出表现在悲剧性境遇的营造上。这不仅标志着文人观照抒写苦痛方式的变化,也标示着悲剧意识在戏曲文学中的成熟,并推动了伟大悲剧杰作的诞生。而这种成熟又是文化思潮、社会现实与文学观念等内外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于文人剧作家的结果。从悲剧意识角度来看,大团圆模式是古代戏曲用以拯救苦难,弥合痛苦最重要的方式,体现了人类渴望从灾难与痛苦中被解救出来的共通的文化心理。具体到戏曲叙事层面,剧作家总会设计一个甚至几个人物形象充当苦难的见证者和挽救者,借以表达其拯救愿望,宣扬其救世理想,而大团圆结局则是拯救实现的重要标志。然而,传统的写意创作原则使大团圆的内涵与形之式间发生了分裂,从而出现了团圆主义背后的悲剧性问题。从团圆模式内涵的变化及拯救者形象的演变轨迹中,不难发现古代戏曲有一个从大团圆到悲剧化的发展历程,并以悲观幻灭为其总结性的审美风格,这一风格的形成可以说是文人救世理想长期影响渗透的结果。作为戏剧文类之一种,古代戏曲在话语类型、结构方式以及文本交流系统等方面有着不同于

西方戏剧的特点,因而在悲剧性意蕴的表达中形成了阴柔、婉约、感伤、凄美、悲凉等风格特色,并带来了文本存在形态的复杂性和多种可能性。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中虽没有悲剧这一概念,也未能形成系统的悲剧理论,但对悲剧之美的欣赏却有着深远传统,并在戏曲评点及其理论思想中得到了承续与深化,这些均为古典悲剧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典悲剧观的最终形成大致可从三个层面来看:“怨谱”说与“苦境”论继承了悲怨传统及诗歌意境理论,对悲剧风格及情感效应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卓人月、金圣叹等人的悲观主义审美趣味自觉以痛苦作为审美观照对象,从而使戏曲批评跳出了传统的感性鉴赏层面而上升至对人生本质的哲理思考层面。王国维的悲剧观既有对前二者以及其后清代曲坛延续的悲观主义审美趣味的承续,又借助西方理论对传统文化悲剧意识作了初步的总结,并始终立足于悲剧作为叙事文学这一特点详尽探讨了悲剧叙事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推动了古典悲剧观的真正形成。【关键词】:古典戏曲悲剧性叙述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207.37 【目录】:中文摘要6-7Abstract7-9引言9-27一、二十世纪中国古典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的论文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的论文 摘要:《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文学巨匠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女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和不幸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本文以女性主义的角度为出发点,从两个方面分析导致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即:教育和苔丝自身因素。 关键词:哈代;苔丝;悲剧命运;女性主义 一、引言 19世纪末出现妇女解放运动第一次高潮。而“哈代的作品中反映了与时代相吻合的女性解放的思想,而且在作品中,女性对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的反抗是非常激烈的”。托马斯?哈代大胆地将创作的目光投向农村,深入的关注普通农家的悲剧命运。他十分擅长刻画女性人物悲剧命运,旨在揭露男权社会给女性造成的伤害,批判男性中心主义。 二、托马斯?哈代及苔丝简介 托马斯?哈代是横跨19世纪和20世纪的著名小说家和诗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被沃尔夫誉为“英国小说家中最伟大的悲剧大师”。其作品即承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精髓又体现二十世纪的文学创新,气势磅礴。以辽阔深远的背景与渺小的人物形象之间的巨大反差和动人的对比描写,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和心灵的震撼。 《德伯家的苔丝》刻画了一个善良、坚强、自尊、宽容而美丽的女性形象——苔丝。由于天真无知而受到富家浪子的侮辱,身心饱受摧残。但“她并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勇敢地面对挫折;为减轻家里的负担,应付虚荣的父母,她勇于承受重担,奔走于不同农场,养家糊口;对待爱情,她自尊又执着”。她被“认为是唯一的一位逃脱了决定主义的人”,颠覆了传统的伦理道德。哈代极力要摧毁的正是这种道德观念,让女性摆脱僵化的传统习俗的控制。他对“堕落女性”的处境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苔丝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宽容,带给读者对妇女生存状态的反思。 三、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苔丝从一位天使般的少女到绞刑架上的杀人犯,是何种邪恶力量在逼迫、摧残、毁灭着这“有自我意志,完整个性的女性?”,把这一优雅迷人的高尚女性一步步推向死亡深渊?苔丝悲剧的根源何在?以下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审视《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被压迫的血泪史,剥下男权中心主义这张丑陋的外皮。 (一)教育。 英国女权主义思想家朱丽叶?米切尔在《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中指出“歧视存在的基础是教育,而不是经济。在英国要求同工,首先要求接受同等教育,因为这一原因致使妇女从事社会地位较低的工作”。从这一理论出发,剖析苔丝走向悲剧的一个主要因素:教育的贫乏。 “她最早的职业梦想是成为一名教师,但天不遂人愿”。由于家庭贫穷,苔丝很早就步入社会,她做过很多体力活,而且是同工不同酬。因所受教育贫乏,她无法获取较高社会地位与收入的工作,个人与娘家均陷入极度贫困,最终不得不接受亚雷克庇护。“接受庇护”是当克莱尔归来,苔丝杀死亚雷克,走向毁灭的直接导火线。另一方面教育对于女性的重要影响,表现在提高女性心智与觉悟上。苔丝受骗失身带着委屈,饱含心酸地控诉“名门小姐们都了解该防备什么,怎样去防备,因为她们都读小说,小说中会谈到这些男人们的诡计,可我从没机会读小说,哪能知道呢”。中国有句古话“女子无才便是德”,同样说明男权控制下的整个社会对女性受教育的排斥。压迫女性的邪恶力量让女性心智处于不开化状态,使女性沦为其奴隶。在这传统观念笼罩下,苔丝的梦想只能是幻想。教育问题不解决,苔丝式的妇女悲剧将不可逆转,女性终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正如西蒙?波伏娃所说:“女人在父兄所支配的家庭中,处于奴隶或仆人的地位,她始终是由男性做主而嫁给另外的男性。” (二)苔丝自身的因素。

尼采悲剧哲学中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尼采悲剧哲学中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从美学角度看,《悲剧的诞生》既是关于古希腊悲剧起源、毁灭与再生的艺术史专著,又是关于艺术本质的艺术哲学专著。不过,尼采之所以关注古希腊悲剧,主要不是出于历史的兴趣,而是出于他本人理解艺术的现实需要。他在书中所提出的“日神精神”、“酒神精神”、“苏格拉底精神”三个基本概念,不只是用于分析某种历史现象,而是用来理解艺术本身的。尼采从人生的需要角度理解艺术,强调艺术是人得以生存下去的最基本的、乃至唯一的手段。他强调只有作为审美现象,生存和世界的存在才具有了一种永恒的、充分的理由。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在美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种反抗悲观主义的悲剧人生观。这种人生观主张用艺术的方法,将人生的苦难、病态、荒诞转化为激励人们勇敢地面对现实,勇敢地生活下去的强化剂。尼采的这种悲剧人生观对其后的现代主义作家的文艺创作有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在卡夫卡、加缪、乔伊斯、萨特、艾略特等现代派作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一再看到这种悲剧人生观的影子。其次,从哲学角度看,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所关注的两个主要问题,在他后来的思想发展中始终占据着中心位置。一方面, 尼采对生命意志的酒神哲学的热情肯定演化为他后来的权力意志理论和超人学说。酒神精神一直是尼采哲学的主角,他的权力意志、超人、查拉图斯特拉都只是酒神精神的化身。另一方面,尼采对苏格拉底主义的批判,后来扩展和深化为对欧洲整个传统形而上学的全面批判(两千年以来,欧洲的传统形而上学一直以柏拉图的世界二分模式为范型),以及对基督教道德的批判,对一切价值的重估。因此,可以把《悲剧的诞生》看做是尼采的主要哲学思想的诞生地, 从而,期望从中能够发现帮助我们正确解读他的后期哲学的密码。 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其悲剧的起点就在于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其核心就在于日神与酒神的结合。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日神和酒神之间的区别。在希腊神话中,日神和酒神都是主神宙斯的儿子。阿波罗是太阳神、射神、音乐神、医神等,据说也是普罗米修斯所说的惊天秘密中将取代宙斯的人。所以,他所代表的是“官方”的、“正统”的、崇高静穆的、理性克制的,像太阳一样稳定、威严、温暖的艺术形象。并且由于阿波罗在雕塑、绘画等方面的重大影响,尼采将日神作为造型艺术如雕塑、绘画等的代表。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神抵,又为水果、蔬菜之神。他从宙斯的大腿中生出来的,因此他的出生中就带有狂诞的因子。在古希腊色雷斯人的仪式中,他身着狐狸皮,据说象征着新生。而专属酒神的狄奥尼索斯狂欢仪式是最秘密的宗教仪式。酒神的祭祀仪式时,人们聚集在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范文

度米文库汇编之《悲剧的诞生》读后感 范文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范文一】 此时,记忆中,脑海里出现这样一个场景: 一个背着旅行包的旅者独自穿行在不知是什么地方的地方,前往不知是何处的何处,走过的路弯弯曲曲,歪歪斜斜,镜头中的他突然转变了方向,走向一条无人会在意的小道,这条小道满是蚊蝇与垃圾,腐烂刺鼻的味道就要刺穿人的心肺一般,然而他依旧沉醉在自己的梦中,幻想着自己是与世隔绝的世外人,他甚至以45度角 对着阳光微笑,享受着美好的他开始了奔跑,而此时魔鬼在一边等待着一个结局一一他坠入前方无底的深渊。魔鬼在癫狂中庆祝着这个悲剧诞生的时刻,他也在高速坠落中呐喊出死亡的悲壮诗歌,他却在最后一刻说了一句:永恒的美来了。 这是在我苦苦冥思我应该怎样表述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时,在脑海中忽然出现的一个场景,就是这个场景让我内心不再纠结,就是这个场景表达了我对这本书浅显的理解,或许下面我的阐释很笨拙,很混乱,但我只想用一种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对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对文本的细节理解: —、尼米的悲剧意识 在文中第三节的开始部分,尼采向我们提起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国王弥达斯曾在森林里长久地追捕狄奥尼索斯的同伴一一聪明的西勒尼,却没有捉到。后来西勒尼终于落到他手上了,国王就问

他:对于人来说,什么是绝佳最妙的东西呢?这个魔鬼僵在那儿,默不知声;到最后,在国王的强迫下,他终于尖声大笑起来,道出了下面这番话:可怜的短命鬼,无常忧苦之子 呵,你为何强迫我说些你最好不要听到的话呢?那绝佳的东西是你压根得不到的,那就是:不要生下来,不要存在,要成为虚无。而对你来说次等美妙的事体便是——快快死掉。 在文中,其实尼采并没有直接说明,他真正想要提出的是:最悲惨的事情便是活着。尼采的触角深深嵌入到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中,而且有很多观点也是从古希腊神话中找到根源,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奠定了尼采的悲剧根基。因为这是他的处女作,而早期受到的叔本华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弥漫着一种悲剧的氛围,甚至有些让人窒息,不过尼采的一些观点跟叔本华又不完全统一,比如尼采认为,叔本华的哲学最后导致了对人生意义的否定,这是他所不能客忍的,在他看来,纵然人生本来没有任何意义,我们也要赋予它一种意义,叔本华的悲剧是一种完全的悲观主义,而尼采在继承叔本华悲剧人生的同时,进一步提出我们应该在悲剧中寻找出路,应该从悲剧中寻到有意义的事情,他渴望找到可以让他得以超脱的东西作为后盾。 二、尼采的探寻 尼采个人的悲惨与孤独生活经历也使得他去寻求一种方式来解脱,在不断的寻找中,他想到了古希腊人的生活。 在第七节中他提到深沉的希腊人,唯一能够承受至柔至重至痛之痛苦的希腊人,就以这种合唱歌队来安慰自己,希腊人能果敢地直视所谓世界历史的恐怖浩劫,同样敢于直观自然的残暴,并且陷入一种渴望以佛教方式否定意志的危险之中。是艺术挽救了希腊人,而且通过艺术,生命为了自身挽救了希腊人”,尼采相信古希腊人必然有一种不同与常人的方式,才可以获得这样的快乐,因此尼采开始了他的追寻,并最终形成了他的悲剧哲学。 三、尼采的悲剧哲学 阿波罗:作为古希腊神话中的闪耀着,发光者,光明之神,在悲剧的诞生中构成一种美的假象。狄奥尼索斯:作为酒神,表示着和解,消隐,归闭,代表着一种迷醉的状态,其二者成为尼采悲剧诞生的主角。 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是尼采艺术化哲学的内涵。日神精神带给人日光的温暖,让人们在光明中为生存找到了意义,由此推演出外观与表面是艺术的真正本质,相对于本质,实在来说,外观反而是对人更有意义的,而所有的艺术,其最高使命就是使人们无瑕关注黑暗中的魔鬼,于是,即使悲剧是必然的,无意义是世界的真理,人们仍然要生活下去,而艺术的谎言赋予了生命悲剧一层屏障,借此,人们在表象的满足中继续旅行。所谓酒

尼采哲学名言

尼采哲学名言 导读:本文是关于尼采哲学名言,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一切荣耀、尊敬、智慧、感谢、赞美和力量归于我们的上帝,永永远远! 2、所有那些现代作家都是曾经幻想过要做画家的人。 3、沉默这种状态究竟是一种哲学沉思,还是精神失常式的发呆。我的沉默学会了不因沉默而泄露自己。 4、人要想学会飞,就必须先学会站立,行走,奔跑和攀岩,人不可能由飞而学会飞。 5、若一个人无法甘于平凡,就会试图让自己变得特别。不是变得特别好,就是变得特别差。一切取决于你自己。 6、多数思想家都写作的很差。因为他们不但向我们传达他们的思想,而且还传达思想的思想。 7、乞丐们,应被完全清除!确实,给乞丐施舍会使人生气,不给他们施舍,也同样使人生气。 8、如果我不在幸福周围包裹这么多苦难,这帮嫉妒者就不会容忍我的幸福。 9、真正的男子渴求着不同的两件事:危险和游戏。 10、人是一根绳索,驾于超人与禽兽之间。 11、历史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一些对过往的伟大事物进行反

思的人,他们从中获取力量,常常感受到人类生命的辉煌灿烂。 12、如果阁下长时间盯着深渊,那么,深渊也会同样回望着阁下。 13、人就像一棵树,他愈想伸向高出和明亮处,它的根就越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向深处。 14、盲目地一味勤奋的确能创造财富和荣耀,不过,许多高尚优雅的器官也同时被这唯其能创造财富和荣耀的美德给剥夺了。 15、怨天尤人、得过且过,只能让自己的生活愈加苦痛。唯有起身行动、改变,才有可能扭转不好的潜能。 16、哲学家是文化的医生。 17、总有一天,孤独会令你疲惫总有一天,你的骄傲会蜷缩,你的勇气会崩溃总有一天,你会不再看到你的高贵之处,却十分亲近你的卑贱之处。 18、我祈祷我的高傲陪伴我的智慧! 19、乐观主义,为了重建的目的,为了什么时候能被允许再次成为悲观主义者。 20、那些不能将我杀死的事物,会使我变得更有力。 21、人生是一面镜子,到它里面去寻找我们自己,便是我们应当努力的第一目的。 22、摧残**就是摧残生命,使欲望得到升华才能防止欲望的泛滥。 23、一个勤奋的人虽然会因为他的勤奋而损害到他的见地或者精神上的清新与创意,但是他依然会受到褒奖。

关于美学中悲剧和喜剧的思考

关于美学中悲剧和喜剧的思考 摘要:审美源自人的自我实现。作为审美个体的人通过不同的人生体验,得到对不同事物的审美判断,喜剧、悲剧就是反映人生命价值或意义的不同审美意识形态。文学艺术中的悲剧和喜剧而言,他们都根源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表现。然而,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总结和艺术感悟。 关键词:悲剧喜剧审美 (一)、喜剧的分类 1、行为喜剧:这一类喜剧主要是讽刺人们不合理的言行举止、道德观念、处世哲学和生活方式。这种形式于17世纪由莫里哀首创,此后形成道德喜剧。 2、低级喜剧:它不完全是一种喜剧形式,而是各种滑稽材料或即兴说口、互打、追逐、争吵、醉态、讲笑话和恶作剧等手段换取观众笑声的“杂耍”。演出自始至终都没有严肃的场面。 3、幽默喜剧:这种喜剧往往把人的某一种品质夸张到极致,如嫉妒、贪婪、或饶舌,这种高度类型化手段使人物性格显得单一而鲜明。 4、浪漫喜剧:这种喜剧多以浪漫爱情为题材,如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等。 5、黑色喜剧:这种喜剧寓幽默于恐惧或避讳的情境之中,制造冷笑料。在中国,属于这种风格的主要是冯小刚的喜剧电影系列。它的特征是冷冷的调侃,皮笑肉不笑的嘲讽,面无表情的戏谑。 6、悲喜剧:这种喜剧包含着悲剧因素。这个形式是欧里庇得斯在他的《阿尔塞斯特》中首创的。易卜生在19世纪末就曾坚定的表示,悲喜剧比悲剧更能发人深省。 (二)、喜剧的本质和审美效果 1、喜剧的本质是美的本质在审美形态的渗透和展开,是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在矛盾运动状态的某一特定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审美形态。喜剧是在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矛盾运动中,主体以压倒的优势对审美对象进行无情的嘲讽与揶揄时所表现的一种审美形态。具体来说,①历史上陈旧生活方式的灭亡是喜剧得以形成的客观基础;②喜剧中表现的人物是历史的丑角,体现了人的非本质,他们用另一个本质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本质遮掩起来;③喜剧是一个不断的解蔽奇珍的过程,充满了思想性和智慧性;④从喜剧艺术的审美心理而言,喜剧艺术给你更多的带有愉悦性,迎合了人们趋乐避苦的心理本能;⑤就喜剧艺术的审美效果而言,喜剧艺术的本质还在于它的可笑性。 2、喜剧属于戏剧的一种类型,他有自己特定的美学涵义:(1)他是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中一切喜剧性的审美现象。同悲剧一样,现实生活中的喜剧与艺术美学中的喜剧也是不一样的,艺术中的喜剧具有强烈的审美形态,既表现了现实中的喜剧性冲突,又表现了主体的审美态度(2)剧情发生排除偶然性,并且集中表现喜剧性本质(3)艺术中的喜剧具有鲜明的否定性与批判性,它是美对丑,善对恶的彻底胜利。从创作者创作心理角度来看,他是人对生命的乐感及自娱入世情怀的折射。喜剧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这说明其实喜剧它是没有悲剧那种悲怆性的体验的,而是一种自我胜利的优越感。当旧事物被历史实践所抛弃时,人们并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审视那些已经失去存在依据的旧事物。还加之以其智慧的微笑,在审美上嘲笑它们,并通过这种喜剧意味的笑来否定、揭露丑恶的脆弱,从而达到对美的肯定。所以喜剧精神的实质就是一种乐观主义精神,是人对自己力量和尊严的充分自信。 (三)、悲剧的分类 1、命运悲剧:这一类的悲剧表现了英雄人物与至高无上的神的旨意或者不可抗拒的命运之间悲壮而有徒劳的抗争。古希腊时期人们对宇宙、对自然知之甚少,坚信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在主宰命运,于是,悲剧的主人公大都是神或英雄,他们崇尚事迹和精神能够净化人

尼采的悲剧哲学与审美生存

尼采的悲剧哲学与审美生存 马 毅Ξ (大连大学综合研究中心,辽宁大连 116622) 摘 要:第一位悲剧哲学家尼采,从希腊悲剧文化中提炼出悲剧艺术与悲剧精神,以此 解读人生、诠释生命,从而把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生活引向崇高的艺术审美境界之中。尼 采赋艺术以形而上的性质,认为艺术与哲学同根,只有在艺术审美生存方式中,人与世界 的存在才是合理的相互交融。从生存论的角度看,尼采的艺术哲学揭示了现实人的生存 之美,即人的生命之美是生成的人生;人的诚实之美是道德的人生;人的艺术与科学交融 之美是完整的人生。尼采开启并实现了哲学生存论与艺术审美论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尼采;悲剧哲学;审美生存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03)05-0031-03 Nietzsche’s tragic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 existence M A Y i (Centre of C om prehensive Research,Dalian University,Dalian116622,China) Abstract:The first tragic philos opher Nietzsche abstracts tragic art and spirit from the G reek tragic culture to explain human life,leads the existence of life to the lofty aesthetic state of art.He endows art with metaphysical qualities.He believes that art and philos ophy share the same root,and only in the aesthetic state of art can human beings and the w orld have the reas onable ultimate value.From the theory of existence, his artistic philos ophy displays the beauty of the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 in the reality,that is,the beauty of life lies in the generative life; the beauty of honesty lies in the m oral life;the beauty of the combination of art and science forms the complete life.N discovered and realized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the theory of philos ophical existence and the theory of artistic appreciation. K eyw ords:Nietzsche’s;tragic art;tragic philos ophy;aesthetic existence 一、悲剧文化与悲剧哲学 悲剧作为美学艺术的主要形式之一,从本质上是“指以极严肃的态度探索人在宇宙间所起作用的艺术作品”,“悲剧比其他艺术形式都更加突出地提出有关人的处境的种种问题”。[1]由此界定可见悲剧的艺术底蕴和魅力充分表现出哲学对人的生存处境以及探索人生意义的深层关照,即悲剧艺术与哲学思考都指向人的现实生存与生活,并以其不同的方式揭示纷繁复杂的日常生活背后隐藏的人类生存的种种矛盾、冲突和危机。亚里士多德曾指出,悲剧可以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在尼采之前,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和叔本华等大哲学家都探讨过悲剧的哲学意蕴,但尼采却认为他们都“缺乏悲剧的智慧”。这种智慧就是尼采在开山之作《悲剧的诞生》这部著名的美学作品中,运用悲剧艺术的审美视境洞察、领悟和解读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使人摆脱超越现实生活所有的压力和痛苦,从而把人的生存及生活置于崇高的审美生存境界之中,以达到审美艺术中的自由与享受,并使艺术返回到人的本来的形而上活动中。据此尼采确立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哲学的独特的“悲剧”世界观和生存观,并把自己称为“第一位悲剧哲学家”。 尼采作为一位悲剧哲学家,他首先是一位文化哲学家。出于对人的生命与生存的关怀,他着眼于文化这一人的存在的最深厚的背景,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审视与梳理,敏锐地洞见到传统的西方文化与希腊“正常儿童”创造的完美纯真的希腊文化及艺术已“断裂”,现代西方文化面临严重的危机,正在蜕变为一片“阴郁”、“萎靡不振文化的荒漠”。尼采指出,这种颓废的文化已经走向死亡,一种新的悲剧文化正在诞生,这就是尼采极其赞赏的前苏格拉底的希腊文化,其实质是悲剧文化,悲剧文化成为希腊人战胜人生悲苦、肯定生命,高扬人生快慰之生存的深层维度。尼采言明:“一种文化随着这种认识应运而生,我斗胆称之为悲剧文化。这种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智慧取代科学成为最高目的,它不受科学的引诱干扰,以坚定的目光凝视世界的完整图景,以亲切的爱意努力把世界的永恒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来把握。”[2]悲剧文化不相信理性与科学逻辑的死板对生命的遗忘和否弃,更不相信人与自己生活世界的断裂,而以坚定的信念崇尚本真的生命和美好的生活,信仰世界本体对生命个体的不断创造,信仰人与自己生活世界和谐的完美图景。悲剧文化的诞生昭示“永恒生命”的诞生,人将把世界永恒的痛苦与自己永恒的痛苦融为一体。 第24卷 第5期2003年10月 大连大学学报 J OURNA L OF DA LI AN UNI VERSITY Vol.24NO.5 J un.2003 Ξ收稿日期:2003-04-30  作者简介:马 毅(1955-),女,大连大学综合研究中心教授。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命运分析

The Tragedy of Tess in Tess of the D’ Urberville Abstract: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is the famous British novelist and poet Thomas hardy’s masterpiece. It is known as the treasure of English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 The novel describes a pure gir l’s tragic fate. This thesis tries to probe the inevitable factors and significance of her tragedy from the aspects of social environment, religion, moral, family, nature and so on. Key Words:tragedy; factor; Tess; Alec; Angel. Thomas Hardy (1840-1928)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English critical realism at the time of the 19th century. In his whole life he published fourteen accomplished novel, forty-seven short stories, more than nine hundred poems. In his youth, Hardy had been greatly influenced by some liberal thinkers such as Darwin and John Stuart Mill. In his novels, Hardy incorporated many of these themes in order to portray a real world. Darwin’s challenge led Hardy to lose faith in Christianity, and this lack of faith gave his novels their tragic, bleak element. Tess of the D’ Urbervilles written by Thomas Hardy in 1891, is a tragic story of a beautiful country girl, Tess Durbeyfield, who is the daughter of a poor villager. She is a pure and loyal young woman. In order to support the poor family, she has to follow her parents’ advice and visit the so-called distant relative—D’Urbervilles. Later, she is seduced by Alec D’Urbervilles, the son of a rich merchant. From then on her destiny changes greatly. At last, Tess manages to elude Alec and gives birth to her baby, but she loses the baby finally. After the death of her baby, she leaves home and goes to work as a dairymaid at a distant farm, where she meets Clare, a pastor’s son. They fall in love and get married. On their wedding night Angel confesses to her the sins of his past, Tess forgives him and tells him her story with Alec, b ut Angel can’t accept the truth, he deserts her and leaves her to Brazil. After Angel’s leaving, Tess lives a very hard life. She meets Alec again and is pursued by him once more. Without hope for Angel’s back, Tess has no choice but go to Alec again. Unfortunately, Angel comes to find Tess and tell her he still loves her. Now, Tess hates Alec deeply. With deep sad she kills Alec and runs away with Angel. They live a

尼采的悲剧与学术的悲剧分析

尼采的悲剧与学术的悲剧 吴先伍 2013-04-08 09:57:53 来源:《自然辩证法研究》(京)2008年4期 内容提要:德国的庸人们由于坚持一种世俗的标准,对尼采的创造性思想进行评判,结果将尼采看成一个怪物,从而最终导致尼采走向疯狂。而中国采取了一种类似德国的违背创新规律的学术体制。中国的学者不愿意像尼采那样因为学术创新而走向疯狂,结果他们就将尼采的悲剧变为学术的悲剧,放弃了学术的创新。 关键词:尼采悲剧学术体制创新 作者简介:吴先伍,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芜湖 241000) 学术创新乃是学术的第一生命,没有创新的学术不过是没有源头的一潭死水,无法为人类社会持续高效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所以,进行学术创新乃是当代学人必须承担起来的社会责任。然而,纵观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学术创新一直是中国学术研究的一个软肋,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创新成果少之又少。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呢?本文拟从尼采悲剧出发,探讨中国的学术体制对于中国学术创新不足所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1 尼采的悲剧

尼采疯了是学术史上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学术史上的一个悲剧:一个具有非凡创造力的天才思想家由于疯狂,从这个世界上凋谢了。也正是因为有了尼采,疯狂似乎就成了那些具有卓越创造天才的一个重要特征,以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能够听到有人将满脑子奇思妙想的哲学家称为“疯子”。尼采是如何变疯的?答案似乎是确定的:由于生理上的疾病。著名的尼采研究者、存在主义大家雅斯贝尔斯说,“这样一种病态只是作为精神病才突然爆发的,它同官能性大脑疾病有关,极有可能同渐变性脑软化有关。”[1]93著名的尼采传记作家哈列维,甚至有意在《尼采传》中提及尼采的父亲“患了头痛症和神经质的毛病”,以暗示尼采后来变疯具有家族遗传因素[2]1。而中国的尼采专家陈鼓应则猜测,“他的病,也许和他在1870年普法战争时短期的军中生活有关”[3]28。由于这些研究都建立在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因而所得出的结论也是确实可信的。不过在笔者看来,仅仅从生理上分析尼采变疯这个悲剧是片面的、不充分的。虽然尼采悲剧的发生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生理上的原因,但尼采所生活的那个社会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什么样的人应当归属于疯子一类?在日常生活当中,并不是那些具备了所谓疯子必备的繁杂的病理性特征的人,而是那些所思所想、所言所行都不太正常的人。当我们说尼采或一个哲学家疯了的时候,我们并不关心尼采或那个哲学家是否具备了疯子所必备的病理性特征,而是看尼采或那个哲学家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是否与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相同。如果相同,他们就是正常人;如果不同,他们就是不正常的人,甚至是疯子。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个人的思想方式、言行方式符合常规,与普通大众保持着高度一致,那么这个人就是正常的;如果一个人的思想方式、言行方式不合常规,与普通大众迥然不同,一旦超出人们所能接受或容忍的范围,那么他就会被看成是不正常的,甚至会被冠以“疯子”之名。实际上,这种人并不是病理上的疯子。譬如耶稣,在基督教征服西方之后,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读书笔记要求与书目

附件2: 课外阅读参考书目 A.文学类 1、《诗经选》余冠英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2、《唐诗选》(上、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3、《宋词选》胡云翼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4、《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编岳麓书社1983年版 5、《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6、《红楼梦》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7、《鲁迅选集》(上、下)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8、《四世同堂》老舍著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 9、《围城》钱钟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10、《笑傲江湖》金庸著三联书店1994年版 11、《平凡的世界》路遥著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12、《莎士比亚全集》(英)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1978年版 13、《浮士德》(德)歌德著,郭沫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14、《巴黎圣母院》(法)雨果著,陈敬容译三联书社1950年版 15、《红与黑》(法)司汤达著,郭宏安译译林出版社1994年版 16、《高老头》(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 17、《战争与和平》(俄)列夫·托尔斯泰著,草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 18、《泰戈尔诗选》(印)泰戈尔著,石真、谢冰心译人民文学出版1958年版 1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奥斯忒洛夫斯基著,梅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20、《百年孤独》(哥)加西亚·马尔科斯著,黄锦炎、沈国正、陈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B.历史类 1、《史记》司马迁著岳麓书社1988年版 2、《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胡绳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著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4、《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版 5、《剑桥中国史》(英)费正清主编(多卷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4年版 6、《历史研究》(上、中、下)(英)汤因比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中国的现代化》(美)吉尔伯特·罗兹曼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C.哲学类 1、《论语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2、《孟子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3、《周易外传》(清)王夫之注中华书局1976年版 4、《老子新译》任继愈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5、《庄子集释》(清)郭庆藩辑中华书局1961年版 6、《孙子兵法》郭化若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7、《坛经校释》(唐)慧能中华书局1983年版 8、《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著中华书局1983年版 9、《传习录》吴光,钱明等编校(见《王阳明全集》上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尼采哲学超级语录经典名言名句

尼采哲学超级语录经典名言名句 1、历史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一些对过往的伟大事物进行反思的人,他们从中获取力量,常常感受到人类生命的辉煌灿烂。——尼采 2、所有的精神最终都变成了在肉体上清晰可见的东西。基督教汇聚了无数渴望被征服的人以及所有那种卑恭而虔诚的高级或低级的放弃了所有行动的人的整个的精神。——尼采《反基督》 3、是否会四处游历,寻找适合自己的国度?抑或是漫步各处,探寻最适合自己安家落户的地方?不如寻一处强劲而安稳的地方,将其作为自己的祖国,建立自己的小家。无论是喧嚣的都市,还是寂静的荒野,只要是强劲而安慰的地方,就能让你高枕无忧。——尼采《曙光》 4、窥视深渊者,必为深渊所窥视。——尼采 5、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尼采 6、我是太阳!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7、一个勤奋的人虽然会因为他的勤奋而损害到他的见地或者精神上的清新与创意,但是他依然会受到褒奖。——尼采 8、他是思想家,这意味着:他善于简单的---比事物本身还要简单---对待事物。——尼采 9、我愿意这样死去,以便你们这些朋友因我之故而更爱世人;我愿意再变为泥土,让我在诞生我的大地中安息。——尼采《查拉图斯

特拉如是说》 10、乐观主义,为了重建的目的,为了什么时候能被允许再次成为悲观主义者。——尼采 11、美观战胜了重量和地心引力,它和权力意志都力图在建筑物中表现自己,建筑学是一种力量修辞学——尼采 12、灵魂的下水道-为了洗涤人类那肮脏的灵魂,一定要有下水道才可以。具有这种下水道功能的,对于那些高傲的伪君子而言,就是上帝了。——尼采《人性,太人性的》 13、今天,我执笔的这一瞬间,我展望自己的未来-就像平静的海面,没有任何希求能骚扰那完全的宁静。我一点都不期望任何东西或不同于它现在的情况,也不希望自己有所改变。——尼采《瞧!这个人》 14、我祈祷我的高傲陪伴我的智慧!——尼采 15、人是必须要被超越的东西。——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6、总有一天,孤独会令你疲惫总有一天,你的骄傲会蜷缩,你的勇气会崩溃总有一天,你会不再看到你的高贵之处,却十分亲近你的卑贱之处。——尼采 17、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尼采 18、与恶魔斗争的人要时刻警惕,以免自己也变成恶魔。如果你久久地注视着深渊,那深渊同时也在注视着你——尼采《善恶的彼岸》19、接受一种信仰,仅仅因为它是习俗。这无非意味着:不诚实、胆小、懒惰!那么不诚实、胆小、懒惰是伦理的前提吗?——尼采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 一、康德的崇高 康德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康德认为有两种意义的形式,一种是我们凭借感官可以把握的有限度的形式,另外一种是我们无法把握的同时也无法与之较量的无限的形式,前者包括了优美,后者则属于崇高。他认为巨大并不等于崇高,崇高属于伟大的东西。崇高在形式上则是无限的没有秩序的。崇高的事物主要存在于自然界。巨大表现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他认为自然中只是包含崇高的事物,并不包含着崇高的根据或崇高的原因。康德说:“真正的崇高不能含在任何感性的形式里,而只涉及理性的观念:这些观念,虽然不可能有和它们正恰适合的表现形式,而正由于这种能被感性表出的不适合性,哪些理性里的观念能被引动起来而召唤到情感的面前。” 崇高首先是引起人们生命力阻碍的感觉,接着是更强烈的生命力的爆发,从而克服生命力的阻碍。对于崇高的愉快不只是含着积极的快乐,更多的是惊叹或崇敬,这就可称做消极的快乐。 二、审美形态的特征: 1.生成性(就是强调在某种关系中运动的过程) (1)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 从历史的纵向来看丑和荒诞都是随着现代艺术的兴起逐渐成形的;从横向看来,与白色象征圣洁,这种西方的审美习惯被我们接受需要一个过程一样,有些审美形态其实我们还在熟悉、体验的过程中,比如荒诞,我们东方国家对它的接受和理解受西方影响。 (2)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 比如有些人可能终其一生也没有体验到生命存在的悲剧性,而对蓬勃成长的儿童来讲,也很少有可能体会荒诞。 小结:审美形态的生成性也就是美的生成性 2.贯通性 指民族文化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 就是了解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我们为什么对荒诞的把握不太好到位,因为在“荒诞”背后的是西方现代文化对理性思维方式的一个反省,就是它是转了一圈重新思索人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存在,人不可能是世界的主宰,不要立自己为神。 我们的文化一开始没有把理性征服摆到那么高的位置,所以没有从那个高处掉下来,对“荒诞”的体会可能始终无法真正感同深受。反之,我们的“神游”、“平和”对西方来说同样如此。 3.兼容性 是以一定存在形式和审美风格为特征,以人生样态为底蕴,审美情趣贯彻其中的有机整体。 4.二重性 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即基本的存在体验是共通的,可以理解的,比如荒诞我们可能从总体上现在把握没有西方深,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这种体认还是能够互相交流。 三、悲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