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尼采悲剧哲学大概

尼采悲剧哲学大概

尼采悲剧哲学大概
尼采悲剧哲学大概

尼采

一、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

尼采对希腊艺术精神进行哲学概括,发现希腊文化中有理性和非理性两种对立因素。在《悲剧的诞生》中他探讨了希腊悲剧所体现的古希腊人的健康的生命价值观。他指出,希腊人已经了解了叔本华所揭示的道理,即,生命是苦难、危险、难以言状的,但这种认识并没有使他们否认生命的价值从而采取悲观主义的态度;相反,他们敢于直面人生,不是肯定生活本身,而是赋予生活以价值。他们的价值观表达在酒神迪奥尼索斯和日神阿波罗两种形象中。

所谓日神冲动首先是指本体性的生命意志表现为具体事物的冲动,这种冲动创造出包括天地万物在内的整个现象世界;所谓酒神冲动是本体性生命意志否定、消灭具体事物和现象世界的冲动,而所谓酒神世界,便是本体性的意志世界本身。这是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的第一层解释。

人作为现象,并不是与本体完全割断的,他也秉有内在的生命意志,因此也秉有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当他释放自己的日神冲动时,他便进入梦境,或创造出造型艺术世界乃至奥林匹斯神话世界;当他释放酒神冲动时,他便进入醉境,或创造出酒神崇拜。音乐艺术世界,乃至泰坦神话世界。如图所示:

日神世界2: 梦、造型艺术、悲剧酒神世界2: 醉、音乐艺术、奥林匹斯神话泰坦神话

人的日神冲动人的酒神冲动

日神世界1 :现象、天地万物、希腊人的生活世界

生成和创造死亡和毁灭

本体性的日神冲动本体性酒神冲动

酒神世界1:本体、自在之物、永恒的生命意志

希腊悲剧是酒神与日神的综合,是黑暗的、本能的生命冲动与对型相和美的爱的结合。

苏格拉底是第一个堕落的天才,他把生命的价值归结为对知识的追求,这是对生命的变相否定,因为只要我们用知识去评价生活,我们势必把生活看做是消极的、被动的东西,把有意义的生活看做是深思而不是行动。

苏格拉底辩证法的精神是一种乐观的理性,它不但与寻求苦难的自我毁灭的酒神精神格格不入,而且也用理性主义的逻辑公式把日神性格化作无生命的木偶。与苏格拉底辩证法相适应的艺术形式是歌剧,歌剧是悲剧的堕落。

二、超人

尼采认为真正的哲学应当成为关于人的学说,而超人则是人的目标和理想,真正的哲学应当成为超人的学说。

人类处于破碎和尴尬的状态,人类是应当被超越的。人是尚未定型的动物,人的不确定性、未定型性意味着人身上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其中最主要的是向后返回到一般动物状态的可能性和向前自我超越的可能性。“人类是一根伸展在动物与超人之间的绳索。”所以尼采说,人类不是目的,超人才是目的,人类是创造超人的必不可少的并且是独一无二的工具和实验材料。这便是人类的悲剧性命运和地位。

从人类到超人的过渡:

1.最初的人:原始人、野蛮人,他们刚从动物脱胎而来,这时候群体与个体还处在原始的、直接统一的状态,在群体的习俗和道德范围内,个体间的差别也被认为是自然的、必然的、正当的、合理的。人们只知好坏之分而不知善恶之分。

2.奴隶、弱者、贱民、群盲

形而上学、基督教、奴隶道德的出现,使弱者、奴隶、卑贱者上升到统治地位。

首先,弱者美化自己和丑化强者,把自己对强者的怨恨、嫉妒和复仇欲神圣化为一种正义的道德要求。

然后,强者难以招架弱者的道德谴责,逐渐产生怜悯、羞愧、内疚和罪恶感,从而完全接受了奴隶道德。

奴隶道德的基本特征就是仇视现实生命的禁欲主义、悲观主义和追求天堂幸福的理想主义、乐观主义。

3.末人、今日之人

他们是处于现代处境下的奴隶、弱者,是所谓现代的贱民和群盲。末人是满足于现实的乐观主义者,他们在形而上学和基督教许诺的永久价值和幸福破灭后找到了一种永久价值和幸福的替代品,即对世俗功利和感性快乐的享受。末人是以实物、知识、审美娱乐等占有物充塞内心空虚的形式主义者。末人又是荡平一切个性和高贵事物的平等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

4.高人:这是一些不甘心于做庸人、末人而又没有能力成为超人的人。

5.更高的高人:那些悟得查拉图斯特拉学说之精髓的学生们就属于更高的高人他们正奋力以自己的方式成为超人。黄金大力狮子是更高的高人的象征。

超人的基本特征:

1.超人是人类的目标和大地的意义。上帝死了,超人在大地之上、在此岸世界建立自己的过度。超人就是那些以有限之生、有死之身获取无限和不朽意义的人。

2.超人是创造者和自我创造者。创造,是超人的最为本质的特征。

3.超人是自我立法者。超人自定善恶,高悬自己的意志为法律,同时成为自己的法律的法官和报复者。

4.超人是赠与者。超人是充实的、丰盈的、满溢的,超人的赠与是从丰满的自私中流溢出的无私。

5.超人是肉体与精神的高度统一体,是广义的艺术家。一个高等、健康、完

善而方正的肉体与一个自由、快乐、创造性的精神的结合,就是超人,就是广义的艺术家。所谓广义的艺术家,是说超人把自己的生命和生活创造成为艺术品。

6.超人是新的共同体的创造者。超人作为一个新的种族要克服彼此之间的离心倾向而联合起来。

三、力量意志(力量意愿)

有的人成为奴隶、弱者,另一些人却成为强者乃至超人,尼采必须对此做出哲学的解释。他必须为他的价值观寻找一种存在论、世界观的背景和支持。不过尼采认为他的力量意志学说即自己的存在论或世界观仅仅是自己用来解释世界并通过这种解释来支持其超人价值观的一种假设。他从价值哲学出发建构其存在哲学,复又以存在哲学支持其价值哲学,他的每一句话都可以理解为是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统一。

尼采的估价和解释活动两者,共同植根于一种当下的、前理性和元逻辑的、先于主客二分的、原初的直觉和体验。这一原点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首先赋予与自己相近的其他一切生命以力量意志,然后再赋予整个存在和世界以力量意志。

力量意志,即“趋向力量的意志”。在“力量意志”中,意志是一种趋向力量的意志,而力量是一种表现出意志的力量,即一种趋势、冲动、势能。由此可见力量意志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过程。

尼采趋向于对力量意志的二元区分:强力意志和弱力意志。前者是趋于强大、高超、丰富、充盈的力量的意志,后者是趋于颓废、衰退、没落、死亡、虚无的力量的意志。权力意志则强力意志和弱力意志相互斗争而产生出来的一种张力。

力量意志为超人提供了存在论支持,但力量意志并不承诺超人事业取得完全胜利的必然性。世界是强力与弱力斗争的海洋,力量、能量是守恒的。然而正因为如此,这个永恒生成变异的世界,像大海潮涨潮落、太阳东升西落、日夜不断更替一样,是一个不断重复、循环、复归的过程。超人的意义何在?由此进入了尼采的永恒回归的思想。

四、永恒回归

力量意志包含有永恒循环的可能性,强力意志、弱力意志等诸种力量在生成变异的过程中会轮流占有某种优势地位,这样一来,某一种力量关系瓦解或转变成另一种力量关系后,在某个或近或远的将来时刻又会重新出现。

那使超人得以可能的力量意志同时也包含着永恒循环的可能性,包含着毁灭超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可能性。面对力量意志的永恒回归,乐观主义的解释是无条件地肯定现存事物和我们自身的每个瞬间;对于那些不甘心于当弱者同时又没有找到通往强者之道的人,生命却意味着虚无。

超人的永恒回归学说努力克服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式的理解,将永恒回归转变为自己意欲和渴望的永恒回归。超人要“咬断黑蛇的头”,克服永恒回归的消极方面,将创造打入力量意志的永恒回归,从而让只此一次的生命获得永恒的价值。当人通过创造活动而把自己锻造为超人,才能改变力量意志世界的力量对比和力量关系,才能使力量意志世界按照创造者和超人所意欲的方式回归。超人所意欲、创造和实现的回归,是强力意志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力量意志结构或力量对比关系的回归。唯值此时,我们愿意自己的生命再来一次,乃至永恒。

五、重估一切价值

尼采对一切价值重新估价,也就是对传统的宗教、道德、哲学、艺术等所表现的西方文明的价值—真、善、美加以彻底破坏,推到前人设立的一切偶像,首先是上帝这个偶像。价值重估和重建的中心问题是价值标准问题。尼采职责传统价值观虚伪、病态,必须以新的、健康的、刚强的价值标准取而代之。

尼采认为生命本身就是价值标准,生命的最高价值是强力意志,它是一切伦理价值的标准。根据强力意志的价值标准,尼采批判了西方文明的全部,包括希腊开始的理性主义传统、基督教的道德传统和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主义文化传统三部分。

雅斯贝尔斯曾说尼采和祁克果的哲学给西方哲学带来颤栗,而此颤栗的最后意义尚未被估价出来。20世纪初的整整一代思想家和艺术家都在尼采的著作中找到了那些激发了他们富于创造性的作品的观念和意象。

尼采的价值重估理论直接指向了西方哲学传统,给传统西方哲学向现代哲学转型带来了革命性的贡献。首先,尼采的价值重估理论用强力意志取代了叔本华的生命意志,使得非理性主义以一种积极热情的方式出现在人们面前,如此不仅使得尼采成为非理性主义的最大代表,还使非理性主义真正具有了与传统理性主义哲学对抗的实力,尼采的哲学也因此启迪了众多20世纪的哲学流派。其次,尼采的价值重估理论彻底实现了意志主义,在自身的哲学中排除了所有的理性主义对世界的理性的建构,从而形成了比较彻底的反形而上学哲学。第三,尼采的价值重估理论宣告了那个时代价值观的破产,激发人们在一个普遍沉沦的时代摆脱对一切外在权威的依赖,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以求出类拔萃,宣告了新时期的人所应有的精神面貌。也许他的预言并不是全部科学的,但是他的这些振聋发聩的话语鼓舞了人们,很多第三世界的受压迫的人民在他的哲学中找到了一种力量,与压迫与不公进行斗争。第四,尼采的哲学后来给纳粹利用,这不能全部归结为纳粹的歪曲,而恰恰相反,是尼采哲学在某种程度上的一种历史逻辑的发展。这样一种天才的哲学掌握了群众之后具有如此大的破坏力,促使后人对人性进行进一步的反思,尼采的哲学也从正反两个方面留给我们说不完的话题。

德国哲学家-尼采

德国哲学家-尼采 尼采出生于勒肯的一个牧师之家,他自幼性情孤僻,而且多愁善感,纤弱的身体使他总是有一种自卑感。因此,他一生都是在追寻一种强有力的人生哲学来弥补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尼采的哲学打破了以往哲学演变的逻辑秩序,凭的是自己的灵感来作出独到的理解。因此他的著作不像其他哲学家那样晦涩,而是文笔优美,寓意隽永。有人称,尼采与其说是哲学家,不如说是散文家和诗人。尼采富于影响的代表作有《快乐的科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超越善与恶》以及《权力意志论》等。 尼采曾因向自己的意中人求婚受挫而对女性放弃了任何希望,于是他就开始拼命攻击女性,与此同时,为自己大唱赞歌。在他的自传《瞧这个人》中,他的自吹自擂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我为什么这样聪明?”、“我为什么这样智慧?”、“我为什么写出这么多的好书?”,竟成了这本书的主要章目。 尼采进一步发展了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倾向,他用权力意志代替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并试图把叔本华的消极绝望的悲观主义改造为积极乐观的行动主义。其哲学的意义主要体现为对西方文化的两大支柱—理性主义和基督教的批判。 尼采给西方文化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震动,在他之后,人们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理直气壮地以“理性”动物、“道德”动物自居了,人的虚荣、鄙俗、伪善、平庸的一面被尼采毫不留情地剥落在人前,让人无地自容。人们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权力意志—这个被掩盖已久、被压抑已久的人性中最深刻的东西,无论你是去极力地否定它还是去勇敢地肯定它,你都会感到内心的震颤,这就是尼采哲学的威力所在。 与叔本华一样,尼采在去世以后,其哲学才受到人们的重视,他的权力意志哲学和超人哲学对德国社会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赴前线的德国士兵的背包中有两本书是最常见的,一本是《圣经》,另一本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的强权思想对希特勒的影响也是众所周知的,其中有一句格言为希特勒终生恪守:“强人的格言,别理会!让他们去唏嘘!夺取吧!我请你只管夺取!”尼采和希特勒都是狂妄自大的人,所不同的是,尼采的疯狂是学者型的,只停留在口头和字面上;而希特勒是一位实践者,他把前者的思想付诸于实际行动。

尼采悲剧哲学中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尼采悲剧哲学中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从美学角度看,《悲剧的诞生》既是关于古希腊悲剧起源、毁灭与再生的艺术史专著,又是关于艺术本质的艺术哲学专著。不过,尼采之所以关注古希腊悲剧,主要不是出于历史的兴趣,而是出于他本人理解艺术的现实需要。他在书中所提出的“日神精神”、“酒神精神”、“苏格拉底精神”三个基本概念,不只是用于分析某种历史现象,而是用来理解艺术本身的。尼采从人生的需要角度理解艺术,强调艺术是人得以生存下去的最基本的、乃至唯一的手段。他强调只有作为审美现象,生存和世界的存在才具有了一种永恒的、充分的理由。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在美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种反抗悲观主义的悲剧人生观。这种人生观主张用艺术的方法,将人生的苦难、病态、荒诞转化为激励人们勇敢地面对现实,勇敢地生活下去的强化剂。尼采的这种悲剧人生观对其后的现代主义作家的文艺创作有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在卡夫卡、加缪、乔伊斯、萨特、艾略特等现代派作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一再看到这种悲剧人生观的影子。其次,从哲学角度看,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所关注的两个主要问题,在他后来的思想发展中始终占据着中心位置。一方面, 尼采对生命意志的酒神哲学的热情肯定演化为他后来的权力意志理论和超人学说。酒神精神一直是尼采哲学的主角,他的权力意志、超人、查拉图斯特拉都只是酒神精神的化身。另一方面,尼采对苏格拉底主义的批判,后来扩展和深化为对欧洲整个传统形而上学的全面批判(两千年以来,欧洲的传统形而上学一直以柏拉图的世界二分模式为范型),以及对基督教道德的批判,对一切价值的重估。因此,可以把《悲剧的诞生》看做是尼采的主要哲学思想的诞生地, 从而,期望从中能够发现帮助我们正确解读他的后期哲学的密码。 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其悲剧的起点就在于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其核心就在于日神与酒神的结合。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日神和酒神之间的区别。在希腊神话中,日神和酒神都是主神宙斯的儿子。阿波罗是太阳神、射神、音乐神、医神等,据说也是普罗米修斯所说的惊天秘密中将取代宙斯的人。所以,他所代表的是“官方”的、“正统”的、崇高静穆的、理性克制的,像太阳一样稳定、威严、温暖的艺术形象。并且由于阿波罗在雕塑、绘画等方面的重大影响,尼采将日神作为造型艺术如雕塑、绘画等的代表。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神抵,又为水果、蔬菜之神。他从宙斯的大腿中生出来的,因此他的出生中就带有狂诞的因子。在古希腊色雷斯人的仪式中,他身着狐狸皮,据说象征着新生。而专属酒神的狄奥尼索斯狂欢仪式是最秘密的宗教仪式。酒神的祭祀仪式时,人们聚集在

尼采哲学超级语录经典名言名句

尼采哲学超级语录经典名言名句 1、历史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一些对过往的伟大事物进行反思的人,他们从中获取力量,常常感受到人类生命的辉煌灿烂。——尼采 2、所有的精神最终都变成了在肉体上清晰可见的东西。基督教汇聚了无数渴望被征服的人以及所有那种卑恭而虔诚的高级或低级的放弃了所有行动的人的整个的精神。——尼采《反基督》 3、是否会四处游历,寻找适合自己的国度?抑或是漫步各处,探寻最适合自己安家落户的地方?不如寻一处强劲而安稳的地方,将其作为自己的祖国,建立自己的小家。无论是喧嚣的都市,还是寂静的荒野,只要是强劲而安慰的地方,就能让你高枕无忧。——尼采《曙光》 4、窥视深渊者,必为深渊所窥视。——尼采 5、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尼采 6、我是太阳!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7、一个勤奋的人虽然会因为他的勤奋而损害到他的见地或者精神上的清新与创意,但是他依然会受到褒奖。——尼采 8、他是思想家,这意味着:他善于简单的---比事物本身还要简单---对待事物。——尼采 9、我愿意这样死去,以便你们这些朋友因我之故而更爱世人;我愿意再变为泥土,让我在诞生我的大地中安息。——尼采《查拉图斯

特拉如是说》 10、乐观主义,为了重建的目的,为了什么时候能被允许再次成为悲观主义者。——尼采 11、美观战胜了重量和地心引力,它和权力意志都力图在建筑物中表现自己,建筑学是一种力量修辞学——尼采 12、灵魂的下水道-为了洗涤人类那肮脏的灵魂,一定要有下水道才可以。具有这种下水道功能的,对于那些高傲的伪君子而言,就是上帝了。——尼采《人性,太人性的》 13、今天,我执笔的这一瞬间,我展望自己的未来-就像平静的海面,没有任何希求能骚扰那完全的宁静。我一点都不期望任何东西或不同于它现在的情况,也不希望自己有所改变。——尼采《瞧!这个人》 14、我祈祷我的高傲陪伴我的智慧!——尼采 15、人是必须要被超越的东西。——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6、总有一天,孤独会令你疲惫总有一天,你的骄傲会蜷缩,你的勇气会崩溃总有一天,你会不再看到你的高贵之处,却十分亲近你的卑贱之处。——尼采 17、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尼采 18、与恶魔斗争的人要时刻警惕,以免自己也变成恶魔。如果你久久地注视着深渊,那深渊同时也在注视着你——尼采《善恶的彼岸》19、接受一种信仰,仅仅因为它是习俗。这无非意味着:不诚实、胆小、懒惰!那么不诚实、胆小、懒惰是伦理的前提吗?——尼采

尼采的哲学思想

尼采与他的哲学思想 尼采哲学在当时曾经被当作一种“行动哲学”,一种声称要使个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的哲学。他的哲学具有傲视一切,批判一切的气势。这正是他的哲学被后现代主义欣赏的重要原因。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不是拒斥,就是消解。然而对尼采哲学却情有独钟,后现代主义者从尼采哲学中吸纳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包括尼采哲学的基本思想观点,甚至尼采的哲学风格。尼采哲学中的消解倾向成为后现代主义的精神支柱,尼采绝没有想到,他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先驱。 对他来说,哲学思索家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学思索。他创立了不同以往的形态迥异的奇特哲学,展示自己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无须推理论证,没有体系框架,根本不是什么理论体系,是他对人生痛苦与欢乐的直接感悟。尼采,在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就已开始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尽管物质财富日益增多,人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机械模式压抑人的个性,是人们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创造文化的冲动,现代文化显得如此颓废,这是现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缩。尼采指出,要医治现代疾病,必须恢复人的生命本能,并赋予它一个新的灵魂,对人生意义做出新的解释。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

尼采猛烈的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在认识论上,尼采是极端的反理性主义者,他对任何理性哲学都进行了最彻底的批判。他认为,欧洲人两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人是上帝的创造物,附属物。人生的价值,人的一切都寄托于上帝。虽然自启蒙运动以来,上帝存在的基础已开始瓦解,但是由于没有新的信仰,人们还是信仰上帝,崇拜上帝。尼采的一句名言“一声断喝——上帝死了”——是对上帝的无情无畏的批判。他借狂人之口说,自己是杀死上帝的凶手,指出上帝是该杀的。基督教伦理约束人的心灵,使人的本能受到压抑,要是人获得自由,必须杀死上帝。尼采认为,基督教的衰落有其历史必然性,它从被压迫者的宗教,转化为统治者压迫者的宗教,它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 杀死了作为神的上帝,又迎来了资本的上帝,资本化身的上帝。尼采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被资本奴役,不会比被上帝奴役自由得多。但他的“上帝死了”的呼喊,断喝的启蒙价值是不能低估的。 尼采认为,在没有上帝的世界上,人们获得了空前的机会,必须建立新的价值观,以人的意志为中心的价值观。为此,要对传统道德价值进行清算,传统的道德观念是上帝的最后掩体,他深深的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腐蚀人们的心灵。尼采自称是非道德主义者和反基督徒,他猛烈批判基督教的道德,基督教所崇尚的美德。 尼采对现代理性也持批判态度。他首先拿具有理性的哲学家开刀,他指出哲学家的第一特性是缺乏历史感,几千年来,凡是经哲学家处理的一

尼采的悲剧哲学与审美生存

尼采的悲剧哲学与审美生存 马 毅Ξ (大连大学综合研究中心,辽宁大连 116622) 摘 要:第一位悲剧哲学家尼采,从希腊悲剧文化中提炼出悲剧艺术与悲剧精神,以此 解读人生、诠释生命,从而把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生活引向崇高的艺术审美境界之中。尼 采赋艺术以形而上的性质,认为艺术与哲学同根,只有在艺术审美生存方式中,人与世界 的存在才是合理的相互交融。从生存论的角度看,尼采的艺术哲学揭示了现实人的生存 之美,即人的生命之美是生成的人生;人的诚实之美是道德的人生;人的艺术与科学交融 之美是完整的人生。尼采开启并实现了哲学生存论与艺术审美论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尼采;悲剧哲学;审美生存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03)05-0031-03 Nietzsche’s tragic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 existence M A Y i (Centre of C om prehensive Research,Dalian University,Dalian116622,China) Abstract:The first tragic philos opher Nietzsche abstracts tragic art and spirit from the G reek tragic culture to explain human life,leads the existence of life to the lofty aesthetic state of art.He endows art with metaphysical qualities.He believes that art and philos ophy share the same root,and only in the aesthetic state of art can human beings and the w orld have the reas onable ultimate value.From the theory of existence, his artistic philos ophy displays the beauty of the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 in the reality,that is,the beauty of life lies in the generative life; the beauty of honesty lies in the m oral life;the beauty of the combination of art and science forms the complete life.N discovered and realized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the theory of philos ophical existence and the theory of artistic appreciation. K eyw ords:Nietzsche’s;tragic art;tragic philos ophy;aesthetic existence 一、悲剧文化与悲剧哲学 悲剧作为美学艺术的主要形式之一,从本质上是“指以极严肃的态度探索人在宇宙间所起作用的艺术作品”,“悲剧比其他艺术形式都更加突出地提出有关人的处境的种种问题”。[1]由此界定可见悲剧的艺术底蕴和魅力充分表现出哲学对人的生存处境以及探索人生意义的深层关照,即悲剧艺术与哲学思考都指向人的现实生存与生活,并以其不同的方式揭示纷繁复杂的日常生活背后隐藏的人类生存的种种矛盾、冲突和危机。亚里士多德曾指出,悲剧可以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在尼采之前,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和叔本华等大哲学家都探讨过悲剧的哲学意蕴,但尼采却认为他们都“缺乏悲剧的智慧”。这种智慧就是尼采在开山之作《悲剧的诞生》这部著名的美学作品中,运用悲剧艺术的审美视境洞察、领悟和解读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使人摆脱超越现实生活所有的压力和痛苦,从而把人的生存及生活置于崇高的审美生存境界之中,以达到审美艺术中的自由与享受,并使艺术返回到人的本来的形而上活动中。据此尼采确立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哲学的独特的“悲剧”世界观和生存观,并把自己称为“第一位悲剧哲学家”。 尼采作为一位悲剧哲学家,他首先是一位文化哲学家。出于对人的生命与生存的关怀,他着眼于文化这一人的存在的最深厚的背景,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审视与梳理,敏锐地洞见到传统的西方文化与希腊“正常儿童”创造的完美纯真的希腊文化及艺术已“断裂”,现代西方文化面临严重的危机,正在蜕变为一片“阴郁”、“萎靡不振文化的荒漠”。尼采指出,这种颓废的文化已经走向死亡,一种新的悲剧文化正在诞生,这就是尼采极其赞赏的前苏格拉底的希腊文化,其实质是悲剧文化,悲剧文化成为希腊人战胜人生悲苦、肯定生命,高扬人生快慰之生存的深层维度。尼采言明:“一种文化随着这种认识应运而生,我斗胆称之为悲剧文化。这种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智慧取代科学成为最高目的,它不受科学的引诱干扰,以坚定的目光凝视世界的完整图景,以亲切的爱意努力把世界的永恒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来把握。”[2]悲剧文化不相信理性与科学逻辑的死板对生命的遗忘和否弃,更不相信人与自己生活世界的断裂,而以坚定的信念崇尚本真的生命和美好的生活,信仰世界本体对生命个体的不断创造,信仰人与自己生活世界和谐的完美图景。悲剧文化的诞生昭示“永恒生命”的诞生,人将把世界永恒的痛苦与自己永恒的痛苦融为一体。 第24卷 第5期2003年10月 大连大学学报 J OURNA L OF DA LI AN UNI VERSITY Vol.24NO.5 J un.2003 Ξ收稿日期:2003-04-30  作者简介:马 毅(1955-),女,大连大学综合研究中心教授。

尼采的悲剧与学术的悲剧分析

尼采的悲剧与学术的悲剧 吴先伍 2013-04-08 09:57:53 来源:《自然辩证法研究》(京)2008年4期 内容提要:德国的庸人们由于坚持一种世俗的标准,对尼采的创造性思想进行评判,结果将尼采看成一个怪物,从而最终导致尼采走向疯狂。而中国采取了一种类似德国的违背创新规律的学术体制。中国的学者不愿意像尼采那样因为学术创新而走向疯狂,结果他们就将尼采的悲剧变为学术的悲剧,放弃了学术的创新。 关键词:尼采悲剧学术体制创新 作者简介:吴先伍,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芜湖 241000) 学术创新乃是学术的第一生命,没有创新的学术不过是没有源头的一潭死水,无法为人类社会持续高效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所以,进行学术创新乃是当代学人必须承担起来的社会责任。然而,纵观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学术创新一直是中国学术研究的一个软肋,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创新成果少之又少。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呢?本文拟从尼采悲剧出发,探讨中国的学术体制对于中国学术创新不足所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1 尼采的悲剧

尼采疯了是学术史上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学术史上的一个悲剧:一个具有非凡创造力的天才思想家由于疯狂,从这个世界上凋谢了。也正是因为有了尼采,疯狂似乎就成了那些具有卓越创造天才的一个重要特征,以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能够听到有人将满脑子奇思妙想的哲学家称为“疯子”。尼采是如何变疯的?答案似乎是确定的:由于生理上的疾病。著名的尼采研究者、存在主义大家雅斯贝尔斯说,“这样一种病态只是作为精神病才突然爆发的,它同官能性大脑疾病有关,极有可能同渐变性脑软化有关。”[1]93著名的尼采传记作家哈列维,甚至有意在《尼采传》中提及尼采的父亲“患了头痛症和神经质的毛病”,以暗示尼采后来变疯具有家族遗传因素[2]1。而中国的尼采专家陈鼓应则猜测,“他的病,也许和他在1870年普法战争时短期的军中生活有关”[3]28。由于这些研究都建立在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因而所得出的结论也是确实可信的。不过在笔者看来,仅仅从生理上分析尼采变疯这个悲剧是片面的、不充分的。虽然尼采悲剧的发生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生理上的原因,但尼采所生活的那个社会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什么样的人应当归属于疯子一类?在日常生活当中,并不是那些具备了所谓疯子必备的繁杂的病理性特征的人,而是那些所思所想、所言所行都不太正常的人。当我们说尼采或一个哲学家疯了的时候,我们并不关心尼采或那个哲学家是否具备了疯子所必备的病理性特征,而是看尼采或那个哲学家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是否与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相同。如果相同,他们就是正常人;如果不同,他们就是不正常的人,甚至是疯子。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个人的思想方式、言行方式符合常规,与普通大众保持着高度一致,那么这个人就是正常的;如果一个人的思想方式、言行方式不合常规,与普通大众迥然不同,一旦超出人们所能接受或容忍的范围,那么他就会被看成是不正常的,甚至会被冠以“疯子”之名。实际上,这种人并不是病理上的疯子。譬如耶稣,在基督教征服西方之后,

尼采哲学的意义生存模式

2007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Nov12007第6期(总162期)JOURNAL OF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No16  尼采哲学的意义生存模式3 马 毅 【提 要】尼采的生存论哲学提供了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生存模式,即生命—创造—生成—超人—永恒轮回。其中权力意志是生命存在价值的内在动力,它激活生命,不断能动地为生命创造、生成各种可能性的意义存在。生命的本质内涵是自我创造,不断生成和毁灭,这一过程永恒轮回,在永恒轮回中有可能生成为最高的意义存在即超人。这一生存模式由于夸大感性和意志而忽视了人存在的社会性与现实性。 【关键词】尼采哲学 生命意义 意义生存模式 〔中图分类号〕B5161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952(2007)06-0038-05 西方哲学经过古代的客观本体论、近代的主观知识论到现代的意义生存论三次转向,终于使哲学由关注外在的世界返回到生活世界而关注人本身。尼采是意义生存论哲学的确立者和代表。雅斯贝尔斯曾断定:“在尼采的生存性阐释中,有一个健康的观念是标准的,它不可在生理与医学上得以论证,而是以人在自身完整的生存意义上的价值为取向。”①尼采面对传统哲学设定的虚无存在和现代人平庸颓废的生存状况,以权力意志、超人、永恒轮回等思想,力图要为人的生存和未来发展确认和植入一种真实的生活意义,使人生活在自己建构的意义世界中。尼采从批判、克服传统形上学的虚无主义哲学出发,肯定现实感性的生活世界和人的肉体生命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这一存在的本质内涵是:肉体生命所表征的权力意志是世界的本体;权力意志不断扩充人的内在生命力,赋予人的生命以最大的力感和创造性本能;它促使人在各种可能性的生成中自由地按照自己的个性成为自己所是的,并在永恒轮回的生死中走向超人境域。这是尼采试图为人的意义生存所建立的基本模式。 一 权力意志的生命存在之“力” 尼采在他的意义生存模式中首先以权力意志表征生命意义。生命与权力意志是两个不可分开的概念。 海德格尔曾认为,尼采的权力意志表明形而上学的终结。其实它是一种新形而上学的标志,其根本点在于以权力意志的生命观与传统哲学否弃生命的意志观和叔本华否弃意志的生命观相抗衡。尤其是叔本华用生存意志说明世界的恐怖与生命的痛苦和死亡的本质,其目的是宣布万事万物皆无意义。尼采通过透视主义的方法,发现了“激励自身追寻新价值的激情”,而“世界比我们认为的更有价值。”②“世 3 本文为2006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L06DZX020)。 ① 雅斯贝尔斯:《尼采其人其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第119页。 ② 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商务印书馆 1996年版,第703页。 ? 8 3 ?

历史趣闻哲学家尼采为什么说“我是太阳” 尼采的哲学观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哲学家尼采为什么说“我是太阳”尼采的哲学观点 导语:尼采在他有生之年中,所提出的哲学观点都十分鲜明,他是反传统主义者,他的学说无论是在德国还是世界范围都有极大的影响,那么他提出的主要 尼采在他有生之年中,所提出的哲学观点都十分鲜明,他是反传统主义者,他的学说无论是在德国还是世界范围都有极大的影响,那么他提出的主要哲学观点都有哪些呢?首先尼采提出了强力意志论,虽然这个观点继承了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但尼采也没有完全套用叔本华的理论,他抛弃了叔本华全面否定生命的悲观主义思想。强力意志论肯定了人性,对人生存价值有一定的肯定。尼采表示,强力意志是人的本质特性,人要肯定自己,并要成为自己的主人,所以尼采高呼“上帝死了”,来告诫人们不要受宗教的束缚。人生来就为了死去,这是人的宿命,这无疑是一种悲剧,所以尼采认为人要不断地追求自己的欲望,让有限的生命不留下遗憾。 尼采的第二种观点是“超人”。尼采认为“超人是大地的意义”,“超人”是超越弱者,征服了他人的人,并且,尼采还把人分成“上等人”和“下等人”,在他心中,“上等人”就是超人,可以支配“下等人”,而“下等人”则是愚蠢,荒谬的代名词,这样一来,尼采的学说便有了等级制度的意义,他赞扬天才和杰出群众,同时鄙夷群众,并且尼采对于女人态度一向高傲,具有大男子主义。尼采哲学观点还有许多细小的分支,虽然尼采在有生之年,但是他的学说没有得到一定的发扬,但是在他去世不久这些观点便影响了整个德国乃至整个世界。 “我是太阳。”这句话是在尼采与1883-1885年间创作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的第一卷开卷部分提出的。同时这句话也被广为流传和熟知,那么尼采为什么说我是太阳呢?尼采主张的 生活常识分享

尼采人生哲学经典语录大全.doc

尼采人生哲学经典语录大全 尼采人生哲学经典语录 1) 最大的痛苦乃精神的最后解放者,由于这个痛苦,我们才得以了解事物最后且最深的真理。 2) 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一点,因为我们始终要失去它。 3) 何为恶?侮辱他人便是恶。何为人性?不让任何人蒙羞便是人性。何为人所能得到的自由?那便是无论采取何种行为,都不会令自己蒙羞。 4) 自由的保证是什么?是对自己不再感到羞耻。 5) 最深沉的精神也必须是最轻佻的,这几乎是我哲学的公式。 6) 基督教的教字只是一个误解,实际上只有一个基督徒,而他已在十字架上死去了。 7) 人生乃是一面镜子。在镜子里认识自己,我要称之为头等大事,哪怕随后就离开人世。 8) 希望是最大的灾难,因为他延续了人的苦难。 9) 人类唯有生长在爱中,才得以创造出新的事物。 10) 对自己的害怕成了哲学的灵魂。 尼采人生哲学经典句子语录 1) 宗教上最深的误解认为坏人没有宗教。 2) 大多数思想家写得拙劣,因为他们不仅要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且要传达思考的过程。 3) 害虫叮人不是出于恶意,而是因为它们要维持生命。批评家也一样他们需要我们的血而不是痛苦。

4) 坚信比谎言更是真理的敌人。 5) 当我们疲倦时,我们就会受到早已征服的想法的袭击。 6) 如果人们将极端行为归咎于虚荣,将中庸行为归咎于习惯,将小题大作的归咎于恐惧,那是很少会有错的。 7) 凡具有生命者,都不断的在超越自己。而人类,你们又做了什么? 8) 强烈的希望,比任何一种已实现的快乐,对人生具有更大的激奋作用。 9) 在所有的禁欲道德里,人把自己的一部分视为神,加以崇拜,因此被迫把其他部分加以恶魔化。 10) 痛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 11) 上帝死了!上帝已经死了!而正是我们谋杀了他!我们怎么才能安慰自己,这凶手中的凶手? 12) 我们怎样找回自己呢?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他是一个幽暗的被遮蔽的东西。如果说兔子有七张皮,那么,人即使脱去了七十乘七张皮,仍然不能说:这就是真正的你了,这不再是外壳了。 13) 我向后回顾,再向前瞻望,我从未在刹那间看到这么多美好的东西。今天我埋葬了我的四十四个岁月,组词,并非没有意义;我有权利来埋葬它-凡有生命的事都保留下来,永垂不朽。 14) 许多人浪费了整整一生去等待符合他们心愿的机会。 15) 道德使人愚昧习俗代表了前人的经验,代表了他们对于有用和有害的东西的看法但是,对习俗的情感(道德)关心的却不是这些经验本身,而是习俗的神圣性和不可争辩性。因此,这种情感妨碍新经验的获得和旧习俗的修改,道德成为创造更新更好习俗的障碍:它使人愚昧。 16) 道德有两种: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曰贵族道德;谦逊而服

尼采《悲剧的诞生》

尼采的悲剧 中文师范0901 3091002023 23号翟秋林 论文摘要: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将日神与酒神两种倾向并列为希腊悲剧艺术的基础,从两方面对悲剧的诞生进行了溯源,其中,又以强调个体自由、忘我超越的酒神精神作为整个悲剧艺术的内在核心。本文试图从尼采该书的主要观点出发,结合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基本形式,在人物的命运、品质和行动中揭示酒神的存在,从而诠释酒神本质在悲剧人物身上的折射效果及美学意义。 关键词:日神、酒神、悲剧 正文: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第一部产生重大影响力的哲学著作,这本书涉及的是哲学中的重要分支——美学。在这一领域,学术界一向重视黑格尔、帕克以及后来的本雅明、阿多诺等人的研究成果,尼采的这一著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悲剧的诞生》一书却一直为艺术家和诗人们推崇。写《悲剧的诞生》的时候,尼采还只是一个意气风发、初露头角的青年学者。然而仔细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他不仅阐述了西方艺术的源头,而且也为他自己的悲剧命运写好了注脚。也许这本书的问世本身就意味着尼采悲剧命运的开始。 在这本书里尼采开门见山的解释了希腊悲剧产生的原因。尼采指出,是阿波罗精神和狄俄尼索斯精神。即日神和酒神。我觉得要理解这部著作,核心就是明白尼采对这两种思维的阐述和偏向。日神、酒神,是尼采借用古希腊人的神话所寓指的观念。日神作为伦理之神,其要求的那种提倡适度和个体界限,并将自高自大和过度视作“怀有敌意的恶魔”的日神式思维。日神在尼采眼里,成为不折不扣的批驳对象。尼采认为古希腊悲剧是酒神倾向的典型表现,一种从“自我”中解脱出来、让任何个人意志和个人欲望保持沉默的艺术。这种艺术能使人在毁灭中遗失个体的概念,在集体的狂酔渲染中高呼“我们相信永恒的生命”。这种悲剧的魅力源于对生命的忠诚,对原始欲望和恐惧最真切的体悟和承认,悲剧里弥漫的酒神思维让人敢于直视痛苦,并在痛苦中获得快慰。酒神思维是奔放的,狂野的,是一种英雄式的悲壮,如同为人类取火不惜受秃鹰撕啄之苦的普罗米修斯,又如同解开斯芬克斯谜语却难逃弑父娶母命运的俄浦狄斯,他们的个体毁灭的悲剧成就了一种超越个体的壮美。在我看来,尼采早期十分推崇的这种酒神式思维,深深影响了他后来的整个哲学观,他反基督束缚反理性主义甚至反知识体系,提倡的是肯定人生、肯定生命。而酒神思维里体现的那种人类深层潜藏并将涌动爆发的激情、欲望、狂放、恐惧、抗争,无一不在他意识中幻化为生命的本质。尼采说“过度显示为真理,矛盾——生于痛苦的极乐,从自然的心底里诉说自我”。带着酒神思维的尼采,在悲剧中发掘出属于他的极乐世界,同时也是他的艺术观。 尼采这一个悲剧人物,究竟如何完成他整个酒神式过程? 他从一种酒神式的状态出发,由于某种逾越限度的行动而受难。最终,他又必须以自我毁弃的姿态,抵达更深一层的酒神本质。正如普罗米修斯选择永恒的受苦却牢牢掌握着击败宙斯的秘密,俄狄浦斯选择自我惩罚而拯救了罪孽中的城邦——在他们自我毁弃的行为中诞生了一种福祉,这一福祉的力量,正与古老的酒神颂的狂欢遥遥相对。 悲剧人物究竟为何永恒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希腊悲剧艺术的美学意义又

尼采的生命哲学

尼采的死亡哲学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导读讨论稿 有言称“哲学是对死亡的联系”。的确,死亡对于人类来说是个永恒的谜,人类对于死亡的思索也是永无止境的,生与死更是古今中外哲学家们苦思冥想、孜孜不倦探索的哲学话题。死亡哲学的内容固然千头万绪,且见仁见智,但无论如何,死亡的意义或价值问题都是它的一个基本的或轴心的问题。而所谓死亡的意义或价值问题,说透了就是一个赋予有限人生以永恒(或无限)的意义或价值问题,因而归根到底是一个人生的意义或价值问题。 1.珍爱、敬仰生命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第一卷中对死亡的说教者一节中,死亡的说教者说到“世上充满了多余的人,生命被这些过多的多数人糟蹋了,但愿用‘永生’之说把他们从此生中骗走。”尼采将死亡的永生论者、厌世者、看破红尘者、多愁善感者、禁欲者、虚无主义者都是死亡说教者的别称。 “在死亡的说教者中间,有些是灵魂的痨病患者:他们刚刚诞生,就已经开始死亡,渴望倦怠和断念的教义”。死亡的说教者有这么7种类型——内藏淫乐或自加撕裂的猛兽的可怕者,灵魂的痨瘵者,认为“人生只是苦恼”者,认为“肉欲是罪恶”者,认为“生育是苦事”者,认为“同情是需要”者,爱劳苦、紧急、新鲜、陌生者。从查拉图斯特拉对于死亡说教者的批判中我们可以得知尼采是一个重视生命者,他抨击基督徒宣扬的将全部希望寄予“来世的生活”。尼采认为虽然死亡不可避免,但是对于生命决不能怀有轻视的态度,相反,我们要尊重、珍爱和敬仰生命。 2自由的死和成就之死 什么是“自由的死”或死的自由呢?尼采回答说,这就是“当我愿意死,死就来到”。那么,究竟我在什么时候愿意死呢?自然是“在适当的时候死去”。在《查》中,查拉图斯特拉教导人们要在最恰当的时候死亡。然而究竟在什么时候死才死得其时呢?于是尼采提出了“成就之死”的问题。成就之死就是一个人在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赋予自己、人类和大地以新的意义之后死去。这样的死是光荣的,是美丽的,值得庆祝的。尼采认为人生的轨迹是先上升后下降的,死得其时也就是在我们人生轨迹的巅峰时刻死去,这样的死亡才死而无憾,这样的死亡才是死亡的真正意义所在。 查拉图斯特拉呼喊着:“我希望有宣传速死的说教者来临”,尼采认为最卑劣的人就是在没有创造能力时苟延残喘的人。因此,人们应该不惜任何代价追求个体价值之实现,而不能如蝼蚁苟且偷生。这与尼采对于生命的珍视并不矛盾,虽然尼采认为不能苟活于世,但是并不代表我们不需珍视生命,只是生命之美在于生命的创造力,在于生命的内在力量,当我们不断超越自我,创造价值时,我们的生命便会绽放出绚烂之花;但如果我们如行尸走肉般苟活于世,生命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生命便黯淡无华,甚至走向腐朽。因此我们在敬仰生命的同时,更应在创造中生成和超越,使生命价值走向更高更完美的境界。 人类虽然不能“战胜”死亡,但是人们仍然可以通过劳作、游戏和创造,获得自足的幸福。尼采憧憬着自由的死去,他以查拉斯图拉的口吻说道:“当你们死,你们的精神和道德当辉灿着如落霞之环照耀着世界”。 因而,所谓“成就之死”实际上讲的是“成就之生”,所谓“失败之死”,实际上讲的是“失败之生”。尼采认为,许多人的生和死都是失败的,因为他们毫无创造精神和进取精神,结果,少年斑白,精神先老,虽生犹死。这些人是死得太晚了。“生者何其多, 悬挂在枝头何其久长。但愿来一次风基, 将一切腐物和被虫蛀之物从枝头抖落。”而强者的死是荣誉—“颇有建树的人死了, 他胜果系早, 被心怀希望和期许的人们包围着。如此死去也罢, 乃是

西方主要哲学家名录-著作

西方主要哲学家名录(一) 2010年07月07日星期三22:23 转自:https://www.doczj.com/doc/b018382825.html,/yfcheng_schen/blog/item/d6afbf47d71979016b63e511.html 1)泰勒斯 又译为泰利斯,古希腊哲学家,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希腊七贤之一,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有名字留下来的哲学家。“科学之祖”泰勒斯是古希腊第一个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爱奥尼亚学派的创始人。 泰勒斯的哲学观点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他认为世界本原是水; 2)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公元前540年——前480年),古希腊哲学家、爱非斯派的创始人。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赫拉克利特在哲学思想上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辩证法方面。 3)巴门尼德 巴门尼德(希腊语Παρμεν?δη? 或?λε?τη? 英语Parmenides of Elea,约公元前515年~前5世纪中叶以后)是一位诞生在爱利亚(南部意大利沿岸的希腊城市)的古希腊哲学家。他是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认为没有事物会改变;我们的感官认知是不可靠的。 4)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Σωκρ?τη?;英译:Socrates;前470年—前399年)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古希腊哲学家,与耶酥、孔子和释迦牟尼一同被尊为人类的导师, 5)耶酥 他是一位影响人类历史二千年之久,且继续塑造人类道德文化者的说话。 不是音乐家,但世上无数出色的音乐家,因他的名创作了无数伟大的乐章,“弥赛亚神曲”便是一例。 不是作家,但世上无数出色的作家,以他的言论为题材,写出了无数不朽名着,“约翰福音”便是一例。 不是教主,但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乃由他而出,信众遍布五大洲,超过十三亿人。 不是出身君王之家,但人类纪元竟以他的降生为分水岭,人们称他出生前的年代为公元前(B.C.),出生后的年代为公元(A.D.) 6)柏拉图 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的理论,被1949年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为是唯心主义的。但他对西方哲学的启蒙作用被普遍认可,也因为他卓越的人格而备受尊重。著有《苏格拉底的申辩》、《理想国》、《巴门尼德》、《智者》等对话体著作。

浅析尼采的悲剧观

浅析尼采的悲剧观 摘要:悲剧是西方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西方文艺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一反理性主义的传统,首次用日神和酒神的概念对悲剧进行了独特地解读,认为悲剧是日神和酒神对立斗争的产物,同时认为悲剧能够产生一种形而上的慰藉的审美快感,并且提出了一种审美的艺术哲学和人身哲学。本文将围绕日神与酒神的二元关系,从悲剧的起源、悲剧的本质、悲剧的效果和尼采悲剧观的意义四个角度对尼采的悲剧理论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尼采是以反叛者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的,他是第一个公开宣布上帝死了的人,他要求重估一切价值。而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也一反理性主义的传统,从非理性的古希腊人原始的两种艺术冲动出发来重新阐释悲剧乃至所有艺术。这两种艺术冲动即是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尼采认为,日神和酒神的二元斗争最终促使了悲剧的产生,而日神与酒神,特别是酒神精神,不仅仅是悲剧产生的根源,而且是所有真正的艺术乃至人类生存意义的根本所在。 一、日神和酒神 要弄清楚尼采的悲剧理论,就必须弄明白日神和酒神这两对《悲剧的诞生》中最核心的概念。日神是个体化原理的壮丽的神圣形象,与之相对应的人的生理状态是梦,相对应的艺术形式是造型艺术。日神阿波罗是发光之神,它支配着内心幻想世界的美丽外观,它是个体化原理的壮丽的神圣形象。希腊人敏锐地感到生存的可怕和恐怖,但却为了生存下去而借日神创造出美丽的外观幻像,以此来忍受痛苦和恐怖。日神象征着光明、美丽、适度和静穆等美好的形象。日神对应于人的生理状态是梦,表现在艺术上即是光辉、静穆而伟大的造型艺术。酒神是个体化原理崩溃之时从人的最内在基础即天性中升起的充满幸福的狂喜,对应于人的生理状态是醉,相对应的艺术形式是音乐。酒神精神是尼采悲剧观里最核心的概念,如果说日神是人幻想的美丽外观,酒神则是人内在最根本的精神实质。酒神即狄奥尼索斯,在酒神状态下,人们处于一种极度癫狂的迷醉状态,各种制度戒律等个体化原理都被瓦解,人与人在这种迷狂状态下消解了所有的敌对和疏远,每个人都感到自己同邻人团结和解,人与人甚至人与自然都在此刻融为一体,人不再是艺术家,而成为了艺术品。与酒神相对应的生理状态自然是醉,而最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最能带动人达到那种自弃的忘我境界的音乐。 悲剧产生的根源:酒神信徒魔变的萨提尔歌队 关于悲剧的起源,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提出:“悲剧起源于酒神颂歌队领队的即兴口 诵”,“悲剧的前身是萨提尔剧”[ 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96:48-49.]。但亚里士多德却没有更进一步解释原因。 尼采认为,歌队之所以能成为悲剧的起源,是因为萨提尔歌队是酒神信徒的魔变!“魔变是一切戏剧艺术的前提”[ 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译林出版社,2011:37.]最先, 酒神信徒在纵饮狂欢中,仿佛变成了酒神的随从萨提尔,自己面前发生了变化,感觉自己进入了另一个肉体,另一世界。酒神信徒在这种魔变中将自己视为萨提尔,而作为萨提尔的自己又看见了神。作为对这一魔变现象的艺术模仿,萨提尔歌队产生了,他们用舞蹈、声音、言词的全部象征手法来谈论这些幻想,最后“试图把这位神灵(酒神)作为真人显现出来,使这一幻想及其灿烂的光环可以有目共睹。” [ 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译林出版社,2011:38.],于是不断向日神形象世界迸发

尼采

浅谈尼采的酒神精神 提起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尼采,在人们脑海中必定会闪现出“超人”、“权力意志”等词语以及那句石破天惊的“上帝死了!”。其实尼采是凭借其著作《悲剧的诞生》而迈进哲学殿堂的,其中的核心概念,“酒神精神”日后成为尼采哲学舞台上当之无愧的主角。它自始至终没有退场,只是不断地变换着面具,最终尼采还把酒神精神阐发为一种形而上学,并称他的哲学为酒神哲学。酒神精神在尼采的哲学体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尼采在论希腊悲剧时说,希腊悲剧的唯一主角是酒神狄俄尼索斯,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都只是酒神的化身。同样,尼采哲学的唯一主角是酒神精神,权力意志、超人、查拉图斯特拉都只是酒神精神的化身。 尼采从叔本华那里继承了意志是世界的本质和“个体化原理”是现象的形式的观点。但是,叔本华把悲剧看作由否定“个体化原理”进而对整个生命意志的否定,尼采却把悲剧看作通过否定“个体化原理”而对整个生命意志的肯定。悲剧不是生命的镇静剂,相反是生命的兴奋剂和强壮剂。悲剧之所以给人以“个体毁灭时的快感”,是因为它“表现了那似乎隐藏在个体化原理背后的万能的意志,那在现象彼岸的历万劫而长存的永生”。悲剧是“个人的解体及其同原始存在的合为一体”,它给人一种“形而上学的安慰”:“不管现象如何变化,属于事物之基础的生命始终是坚不可摧和充满欢乐的”。“存在的一切必须准备着悲惨的没落,我们不得不进窥个人生存中的恐怖”,但是,在悲剧的陶醉中,“我们在这短促的一瞬间真的成了万物之源本身,感到它的热烈的生存欲望和生存快感”。尼采用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形象,来命名这种个人解体而同作为世界本体的生命意志合为一体的神秘的陶醉境界,称之为酒神境界。因为在他看来,原始的酒神祭,那种无节制的滥饮,狂歌乱舞,表现了个体自我毁灭和与宇宙本体融合的冲动,正显示了悲剧艺术的起源。宇宙生命生生不息,个体生命稍纵即逝,那么,要肯定生命,就必须有超越个人的眼界,立足于宇宙的生命,肯定生命的全体,包括肯定其中必定包含的个人的痛苦和毁灭,这就是酒神精神的精髓。 尼采认为,痛苦是生命必不缺少的部分。生命是一条毯子,苦难之线和幸福之线在上面紧密交织,抽出其中一根就会破坏了整条毯子,整个生命。没有痛苦,人只有卑微的幸福。伟大的幸福正在战胜巨大痛苦所产生的生命的崇高感。痛苦磨炼了意志,激发了生机,解放了心灵。人生的痛苦除了痛苦自身,无解救途

作文备考人物素材——尼采

作文备考人物素材——尼采 创造一轮自己的太阳——尼采 教学目标: 1.素材积累:从人物的人生经历深入人物内心,感悟其情感,体会其对人生的态度; 2.掌握并运用素材:范文及点评。 教学重难点: 掌握并运用素材:范文及点评。 教学课时:共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个人曾自负地说:“我的思想是说给200年后的耳朵听的。”同学们,你们知道是谁吗?是的,他就是尼采。而200年后,恰是现在。你们准备好了吗? 尼采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人:他是一个大学教授,一个诗人,一个哲学家,一个孤独的漂泊者、一个疯子。 有人说:他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真实的人”,不了解尼采,就不可能了解我们这个世纪的西方哲学思潮,文艺思潮和社会思潮。 有人说:他杀死了上帝,但他不是传说中的那个恶魔。 但在另一些人眼里,他简直是魔鬼的化身,他的某些言论,是可忍,孰不可忍。长期以来,他还有着“法西斯主义思想先驱”的恶谥。 但是,如果你不了解尼采,那么这么多的有人说,都是道听途说。所以,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走进尼采,准备好心灵的震动吧! 二、走进尼采 1.简介: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 2.生平

1844年10月15日诞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的洛肯镇。 1858年14岁10月起,在南姆堡近郊帕弗达预科学校读书。 1864年20岁10月,进波恩大学,修习神学与古典语言学。 1865年21岁10月,转入莱比锡大学。 1867年10月,被征召入南姆堡炮兵联队。 1869年受聘巴塞尔大学。 1872年1月,出版《悲剧的诞生》。 1885年执笔《善与恶的超越》 1888年续写《快乐的知识》,完成《道德的谱系》等作品。 1889年患严重的中风与精神分裂。 1900年56岁8月25日在魏玛咽下最后一口气息,8月28日葬于故乡洛肯镇。死后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斯宾诺莎、康德、叔本华、黑格尔并列为世界哲学史上不朽的思想家。 3影响 在尼采去世后的一个世纪中,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如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里尔克、赫塞、托玛斯·曼、斯蒂芬·乔治、萧伯纳、纪德、萨特和马尔卢这一些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著作不仅在德、法语区域闻名遐迩,而且还流传于遥远的北美、南美、亚洲、大洋洲、非洲。 三.尼采的方方面面 1.七代牧师家庭出身的“小修士” 尼采1844年10月15日出生于德国的萨克森的勒肯,一个七代牧师家庭。 但尼采自认为是波兰贵族后裔,并引以为自豪。 尼采自幼身体孱弱,经常忍受着神经痛、近视、头晕目眩等带来的痛苦。五岁时父亲死于脑组织麻痹症。 童年时代显现出极高的语言和音乐天赋,十岁能写诗作曲。 童年的尼采循规蹈矩,沉静、忧郁,有“小修士”之称。 2.普夫塔中学的“苍鹰” 到普夫塔中学的第一年,他写了好几首诗。其中有一首是: 不要问我, “你的故乡在何方?”我决不接受空间的约束,也不受时间的框框。我像苍鹰一般自由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