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学课程介绍

病理学课程介绍

病理学课程介绍
病理学课程介绍

《病理学》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1. 地位:《病理学》是我校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蒙医学、护理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2. 作用(任务):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

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为后续课程内、外、妇、儿等临床学科提供理论知识基础,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二、授课教师和授课对象:

1.授课教师:内蒙古民族大学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张娟

2.授课对象: 16临床医学2班 73人

三、课程类型和学时学分:

1.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2.学时学分: 64学时 4学分

四、教学方式(授课形式和考核方式):

(一)授课形式:混合式

(二)考核方式:

??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成绩构成及比例

1.线上教学部分(40分)

1.1 雨课堂预习情况 30%

?要求利用网络平台或雨课堂课件进行课前预习,并完成预习测试,根据预习

反馈资料计分。每次预习,根据完成页数比例,按照百分制计算,期末综合统计。

①完整完成预习计100分;

②基本完成(欠缺10%以下)预习计95分;

③未完成预习,欠缺10%-30%,计80分;

④欠缺30%及以上,计0分。

1.2优慕课在线测试评价:40%

??每次测试成绩百分制,缺席测试计0分,期末(累计成绩/测试次数)*40%计入总成绩。

1.3在线时长、登陆次数、资源学习、线上讨论活跃程度 10%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线上、线下课堂讨论,评价标准: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统计参与次数,期末排名并综合评分,第一名100分,第二名95分,第三名90分......

1.4 线上作业

?每次作业百分制打分,期末综合统计。

(二)出勤:满分10分

??旷课 -5/次

??事假、病假 -3/次

??迟到 -1/次

(三)期末考试50分

?百分制试题*50%计入总成绩。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

1.《病理学》(第7版),李玉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病理学》(第2版),唐建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

3.《外科学》(第8版),陈孝平、江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4.《诊断病理学》(第2版),刘彤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5.《心脏病学》,曹林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6.《诊断学》(第8版),万学红、卢雪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7.《内科学》(第8版),葛均波、徐永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8.《医学寄生虫学》(第2版),高兴政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年。

9.武忠弼主编:中华外科病理学.第一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病理技术考试题

病理技师10月份考题 一:填空题: 1、显示碱性磷酸酶常用的染色方法(特殊染色法)和(免疫组织 化学法) 2、组织切片贴附于载玻片右侧(三分之二)的正中处 3、切片前将包埋组织周围过多的石蜡切去的过程是(修蜡块) 4、染色的物理作用有(毛细现象)(渗透)(吸附)。 5、固定组织常用的固定液(甲醛固定)、(醇类固定)、丙酮固定、 (混合剂固定) 6、细胞学诊断根据细胞标本来源不同分为(脱落细胞)和(穿刺 细胞) 7、细胞学制片的方法有(推片法)、(涂抹法)、(印片法)和离心 沉淀法。 8、优质切片的先决条件是(固定) 9、最常用的石蜡切片机(旋转式切片机) 10、常用于脱钙的酸类是(硝酸) 11、影响组织固定的因素(组织类型)(标本离体到开始固定的时间) (待检组织的体积和厚度)(固定液类型)(固定液与组织体积比)(固定时间)(温度)。 12、用于HE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手术切除组织标本一般固定 (6-48小时),活体组织保本固定时间保持在(1小时) 13、固定后标本应该水洗(10-20分钟)

14、组织固定后脱水剂是(从高到低的梯度酒精) 15、组织透明试剂(二甲苯) 16、组织浸蜡时间(2-3小时) 17、影响组织切片的最主要因素是(固定) 18、组织浸蜡温度(60℃左右) 19、最常用最经济的固定液(4%甲醛液) 20、与细胞水肿发生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是(线粒体)。 21、肝脂肪变性,肝细胞内出现的主要成分是(中性脂肪)。 22、淀粉样变性的特殊染色方法是(刚果红染色法)。 23、 HE染色中组织中沉积的钙盐呈(蓝色颗粒状)。 24、干酪样坏色的本质是(彻底的凝固性坏死)。 25、(脑和胰腺)最常发生液化性坏死。 26、(心肌细胞)不会发生增生。 27、大叶性肺炎的痊愈是通过(溶解吸收)。 28、胃溃疡的主要愈合方式是(组织增生)。 29、肺结核球内坏死物结局是(包裹钙化)。 二:选择题: 1、下列各种血细胞不是白细胞的是(C) A 中性粒细胞 B 单核细胞 C 血小板 D 淋巴细胞 2、在过敏性炎中最常见的炎症细胞是(D) A 淋巴细胞 B 中性粒细胞 C单核巨噬细胞 D 嗜酸性粒细胞

《医学基础》课程标准

《医学基础》课程标准 1.课程基本情况 《医学基础》就是我院助产专业学生得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学生得专业技能与就业状况,根据社会需求,为适应社会发展,提高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得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拓宽就业渠道,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我们针对《医学基础》课程跨度大得特点,仅平面教学,学生学习难度大、效果不理想等目前教学存在得问题,从优化理论教学、改进实践教学、完善考核机制与加强师资培训等多个方面入手改革《医药基础》课程得教学模式,希望通过教学改革探索高职《医学基础》课程得教学规律,建立具有高职特色得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对医学知识得掌握,提高学生得综合素质。 2.课程性质 本课程就是高等职业院校助产专业学生得一门必修课程,它就是研究正常人体得组成、代谢、功能与在病理状态下人体得形态结构与功能变化及其机制得一门综合性学科。包括传统课程中得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等内容。本学期学习得内容就是基础医学概论中得正常人体结构与正常人体功能。其任务就是:使助产专业得学生获取所必需得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其功能得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她医学课程与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得能力,更好地从事医药卫生工作打下一定得基础。 3.课程定位 3、1 课程面向得专业岗位需求 通过前期得社会调研,结合近期得深入调查与论证及岗位得需求,确定课程面向得职业岗位主要有:妇产科专业医院、综合性医院妇产科、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月子护理中心、计划生育机构等。 3、2 专业课程需求 对于助产专业,《医学基础》就是一门专业核心课,为以下后续课程提供必需得理论基础,如《正常人体结构》、《成人护理》、《高级助产》、《妇科护理》、《儿童护理》、《老年护理》、《急危重症护理学》、《精神科护理》、《社区护理学》等 3、3 本课程与其她相关课程得关系 医学基础得前导课程有基础化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等课程,掌握有关医学得基本理论知识,为医学基础教学奠定了基础。医学基础为后面得《正常人体结构》等课程学习提供了理论知识,为后续得教学实习、护理实践打下坚实得基础。 4.课程目标 通过对《医学基础》课程得学习,使学生能概述现代医学相关知识,能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得工作任务,不仅具有妇产科护理得特色专长,还要具备普通护士得基本条件,能够应用所学得知识分析与解决生产中得实际问题,为学习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打下基础,并注意渗透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得辩证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得职业道德观念。 具体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1)熟知人体得基本结构与功能。 (2)知道常见疾病得概念、病因、症状。 职业技能目标: (1)能够准备描述人体得基本结构与功能。 (2)能够准备识别常见疾病。 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1)培养认真细致,为人民健康负责得工作态度。 (2)培养自主学习、不断探索新得医药知识。 (3)具备良好得职业道德。

XX学院《病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XX学院《病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疾病病变发生的原因、诱因、原理、过程、结局,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内在联系,《病理学基础》的专业术语,掌握有关的病理概念。理解常见病病变的组织学改变、大体观察、功能变化的原理和病变依据,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大体病变改变、组织变化、超微结构及显微镜下病变特点。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病理学知识解释常见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相关疾病的预防知识。使学生具有学生独立思考及正确认识、分析事物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使学生具备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具备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一)课程教学前要求 1.对教师要求 (1)认真研究教材,广泛收集材料,根据以往经验和学生情况,理清教学思路,完成教案撰写或课件制作。 (2)提前进入教室,做好上课准备。 2.对学生要求 (1)制定课程学习计划,明确学习任务和时间安排。 (2)认真预习教材,预习中善于思考,对疑惑之处做好记录。 (3)强化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图书馆、网络特别是本门课程的资源网站等广泛查阅、学习课程资源,特别是教师指定的课程资源,了解本领域专家学者的观点以及最新研究动态,培养思维能力,为课堂学习、讨论等做好充分准备。 (二)课程教学中要求 1.对教师要求 (1)按照理论坚实、够用的要求,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着重讲授重点和难点。 (2)积极采用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要求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积极进行讨论、训练或实务操作,着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课堂管理,维护课堂纪律,督查学生上课考勤工作。 (4)以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为目标,给学生布置综合练习和案例分析等形式的作业。 (5)给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籍和期刊,要求学生阅读,开阔学生视野。

青霉素课程设计

青霉素课程设计 生物学术知识2007-11-21 09:51:05 阅读1710 评论16 字号:大中小订阅青霉素的生产设计 姓名:曾长金 指导教师:李凛彭书明 完成日期:2007-11-21 【长金设计任务书】 (3) 一、设计题目:青霉素生产设计 (3) 二、设汁任务 (3) 三、设备型号 (3) 四、设计内容 (3) 五、设计基础数据 (3) 长金设计方案简述: (3) 一、青霉素【简介】 (3) 二、青霉素【生产背景】 (4) 三、青霉素【生产现状】 (5) 四、青霉素【生产原理】 (5) 五、青霉素【生产工艺简述】 (5) 设计方案 (6) 二、【培养基】 (6) 三、【生产】 (6) 四、【结果与讨论】 (7) 五、【青霉素生产菌种的选育】 (7) 六、【pH控制】 (7) 七、【发酵罐搅拌器的转速与青霉素产生菌生长代谢的关系】 (7) 设计心得 (8) 附图 (8) 【长金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青霉素生产设计 二、设汁任务 (1)保证青霉素能够高质量高效率的生产 (2)合理设计生产使青霉素取得高经济效益 三、设备型号 设备型式为筛板塔或浮阀塔. 四、设计内容 (1)设计方案的确定及流程说明。 (1)对发酵过程的控制 (2)杂菌的控制与灭菌 (3)空气与蒸汽的控制

(4)成品的鉴定 (3)设计结果概要或设计一览表。 (4)生产工艺流程图 (5)对本设计的评述或有关问题的分析讨论。 五、设计基础数据 (1)进料泵频率、发酵罐温度、罐重、PH值、搅拌器转速、发酵罐压力。 (2)溶解氧含量、泡沫高度、硫铵含量、糖浓度、前体浓度。 (3) BA用量、破乳剂用量、重相液位。 (4) 碳酸氢钠的用量、活性碳的用量、结晶温度、丁醇用量、青霉素钠盐晶体效价。 长金设计方案简述: 一、青霉素【简介】 青霉素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青霉素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结构见图』 【青霉素发展史】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从在被污染的葡萄球菌培养基中发现了“青霉素”。1939年,英国牛津大学病理学家弗洛里和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得到了英国和美国的关组织和基金会的支持,经过努力提纯出青霉素的结晶。 1940年,青霉素时入临床试验阶段,经过对五位受试者的临床观察证明青霉素具的较好的效果。1943年青霉素药物完成了商业化生产并且正式进入临床治疗。进入八十年代,特别是八十年代的后5年,即1985-1990年,世界青霉素产量增长迅猛,市场需求扩大,可以说这一时期是青霉素发展的黄金时期;九十年代初期,世界青霉素虽然遭受了一次重创,但是经过几年的努力,其产量已恢复到了原来的水品,1995年市场已趋稳定。从1995年开始,青霉素市场对其原料药的需求,无论是青霉素G钾,还是青霉素V钾,都已经达到饱和。青霉素类的抗生素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特点】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但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如耐药金葡)所产生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青霉素G有钾盐、钠盐之分。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毒性很小,由于β-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人类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故对人类的毒性较小,除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显.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四肽则链和五肽交连桥的结合而阻碍细胞壁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有效,由于革兰阴性菌缺乏五肽交连桥而青霉素对其作用不大。 【应用】-见手册 二、青霉素【生产背景】 青霉素是抗生素的一种,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药物。由于青霉素是一种酸性物质,性质不稳定,通常用碱中和,酸碱中和之后的产物即为盐,所以青霉素通常以青霉素工业盐的形式存在。 青霉素产品链很长,包括原料药、中间体和制剂。青霉素工业盐为最初级产品,可作为原料药直接加工成制剂,这大约消耗国内青霉素工业盐产量的20%,另有一小部分加工成兽药或饲料添加剂,而75%左右的青霉素工业盐是制备6-APA、7-ADCA的原料。 6-APA(六-氨基青霉烷酸)是青霉素工业盐、酰基酶在严格的工艺条件下,经过裂解后获得的重要的中间体,是合成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派拉西林的重要原料。7-AD

病理学学习教案.doc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教师姓名课程名称病理学专业护理专业班级 授课日期授课顺序第1次课章节名称第一章:绪论及疾病概论 教 简述病理学的概念、任务、范围和地位 学 说出病理学的方法、疾病与健康的概念 目 简述疾病的原因;疾病过程中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等共同规律 的 说出疾病经过及其含义 和 简述疾病的几种转归,脑死亡及判断依据 要 求 教 重点: 1、病理学的方法、疾病与健康的概念 学 2、疾病的原因;疾病过程中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等共同规律 重 3、疾病经过及其含义 点 和 难点:脑死亡的判断依据 难 点 教学 教材、大纲、参考书、自制课件、计算机、大屏幕等 资源 评估 提问或答疑 反馈 作业 单元目标测试 /

课 后 记 病理学教案 教师姓名课程名称病理学专业护理专业班级 授课日期授课顺序第 2 次课 章节名称第二章:组织损伤、修复与适应 一、组织损伤二、组织修复(一)再生 教说出变性、坏死、失活组织、坏疽、再生的概念 学学会对各种变性进行命名,并总结出各种变性的原因、机制与结局目初步描述各种肉眼和镜下的病理变化 的简述坏死的原因、类型、对机体的影响、结局 和说出细胞坏死时核的改变(镜下改变),几种坏疽的特点 要说出再生类型、再生能力和影响再生的因素(全身、局部性因素)求 教重点: 1、变性、坏死、失活组织、坏疽、再生的概念 2、对各种变性进行命名,并总结出各种变性的原因、机制与结局 学 3、描述各种肉眼和镜下的病理变化 重 4、细胞坏死时核的改变(镜下改变),几种坏疽的特点点 难点: 1、对各种变性进行命名,并总结出各种变性的原因、机制和 2、描述各种肉眼和镜下的病理变化 难 3、几种坏疽的特点 点 教学 教材、大纲、参考书、自制课件、计算机、大屏幕等 资源

病理技术上岗考试卷及答案

病理检验技术上岗考试卷 姓名:时间: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8分) 1.切取的组织块厚约__cm。一般用于固定的甲醛液浓度为__。 2.浸蜡的温度应高于蜡熔点__度。 3.切片贴附于载玻片右侧__正中处。切片前将包埋组织周围过 多的石蜡切去的过程为__。 4.展片温度一般为_,烤片温度一般为__。 5.我们常用的盐酸乙醇分化液浓度为__。 6.显示碱性磷酸酶常用__和__显示法。 7.染色的物理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织固定的常用方法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8.诊断细胞学根据细胞标本来源的不同分为______和___ ___。 9..细胞学制片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10.常规石蜡切片制作的程序是取材、_______、固定后处理、___、____、浸蜡、____、切片、贴片等。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35分) 1.优质切片的先决条件是 A 固定 B 染色 C 透明 D 切片 2.下列哪种溶液被推荐为病理标本的首选固定液 A 10%福尔马林液 B 中性缓冲甲醛液 C 酒精 D Zenker固定液 3.配制中性缓冲甲醛液最好用 A 蒸馏水 B 自来水 C 磷酸盐 D 醋酸 4.常用的组织石蜡切片的透明剂是 A 乙醇 B 丙酮 C 乙酸 D 二甲苯 5.固定的目的下列哪项正确 A 增加组织硬度 B 防止细胞自溶 C 凝固细胞内物质 D 以上都对 6.最常用的石蜡切片机是 A 骨组织切片机 B 冰冻切片机 C旋转式切片机 D 超薄切片机 7.具有剧毒作用的固定剂是 A 重铬酸钾 B 四氧化锇 C 铬酸 D 苦味酸 8.常用于脱钙的酸类是 A 硝酸 B 硫酸 C 醋酸 D 磷酸 9.下列哪项不是脱落细胞涂片常用的固定液 A 丙酮 B 95%乙醇 C 10%福尔马林 D 乙醚酒精固定液 10.在常规制片中(HE染色)细胞核的染色原理正确的是 A 细胞核带负电荷,呈酸性,易与带正电荷的苏木素酸性染料结合而染色

医学基础课程标准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Swyxjc课程类型:B 学分:3 总课时:64 理论课时:48 实践课时:16 教学场地要求:校内标准教室、校内基础医学实验室 任课教师要求:(1)教师应具备医学专业或医学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2)专业实训课教师应具备医学专业或医学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技术职称。 二、课程定位 《医学基础》是生物制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医学基础》课程或活动,使学生能概述现代医学相关知识,能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为药物制剂工或医药商品购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打好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具有吃苦耐劳品质,树立为病人或患者服务的意识,为发展学生各专门化方向的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医学基础的前导课程有基础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基础等课程,掌握有关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医学基础教学奠定了基础。医学基础为后面的《药物制剂技术》《药品分析与检测技术》学习提供了理论知识,为后续的教学实习、药品生产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熟知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知道常见疾病的概念、病因、症状。 2.能力目标 (1)能够准备描述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能够准备识别常见疾病。 3.态度目标 (1)培养认真细致,为人民健康负责的工作态度。 (2)培养自主学习、不断探索新的医药知识。 (3)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课程设计 1.设计思想 本课程的设计思想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岗位需求为核心,以职业标准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根据职业岗位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需求,融合药品购销员国际职业标准和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知识能力要求,将教学内容整合为三个学习单元20个学习项目。在这20个学习项目中,又以典型案例为载体,科学设计学习型任务,实施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项目的学习和各项目标。

浅谈医学院校病理学课程改革.docx

浅谈医学院校病理学课程改革 病理学属于临床医学基础范畴,其主要是对相关疾病的病理特征、病理原因、发病机制治疗中病理的改变与转归进行研究,通过对病理学的学习,可以为临床医学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实现临床医学的顺利开展。病理学系统化教学是需要其他如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等一些医学基础课程作为前期铺垫,同时,与后期的临床课程也衔接紧密。给予病理学课程的重要性,为进一步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医学高质院校必须要对病理学课程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 一、病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缺乏统一性当前,医学高职院校所应用的病理学教材没有实现“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以疾病为切入点”,教学形式主要是以教师讲义为主。在校本教材的编制工作中,各高校虽然都注重“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并结合了自身发展特点进行了教材的编写,但是,各高校在教学条件、教学设备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性,无法实现教学编写的统一性。 (二)病理学教学难度大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病理学科担任着两者沟通链接的桥梁学科,其教学的有效开展是需要生理、解刨、组织、药理、生化等多门基础学科作为前期基础铺垫,学生通过只有对正常形态下人体机制结构机能进行充分了解,才能实现对理解病理状态下机体结构以及功能改变的理解与掌握。然而,由于受到学制与学时的限制影响,在进行病理学科教学时,对作为铺垫的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必须要在大一完成,在加上课程教学内容繁多,课时较少,

学生学习时间繁重,此时前期课程铺垫教学不足,为后期的病理学科教学开展与后期相关课程的衔接效果不好,加大了病理学的教学难度。 (三)存在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病理学属于临床医学基础范畴,其主要是对相关疾病的病理特征、病理原因、发病机制治疗中病理的改变与转归进行研究,课程内容繁杂且较多,但是,在病理学科教学实际中,受课时与学制的限制,教师对病理学的教学不能做到系统的讲授,将教学内容进行了压缩概括,只是针对病理学总论部分进行讲授。由此可见,病理学教学中的重点与难度问题就是教学中的组织学改变,这是病理学教学急需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四)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不紧密由于没有做好病理学前期课程的教学铺垫,再加上述问题的凸显,造成致使病理学授课内容与后续专业课程衔接不紧密,甚至脱节现象凸显。 二、医学高职院校病理学课程改革策略 (一)病理学科课程内容的重组传统病理学课程教学主要的授课顺序是“先总论、后各论”“先基本概念、后疾病病理”,教学效果不理想,医学高职院校通过结合护理专业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对病理学课程内容实施革新,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以疾病为切入点”的教材内容,对相关病理知识的讲解以各系统、器官的疾病为切入点,由此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将基本概念和病理变化通过疾病串联起来,节省了对病理基础知识与概念的讲解时间,同时还可以依据各专业特点进行授课内容的选择,促进后期专业课程与病理学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如:对病理学教学内容依照营养专业后续专业课程进行设置,首

最新整理《病理学》课程标准讲课稿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课程代码:010501506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 总学时:40 其中:理论学时32 课内实践学时8 独立实践学时8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过程与归转,重点是研究疾病过程中机体所出现的组织形态、功能及代谢的变化,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疾病诊断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在医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常用基本概念。 (2)熟悉常见病的病理变化特点、病变的发展变化规律、临床病理联系。 (3)了解引起疾病的常见原因、发病机制。 2.能力目标 (1)学会观察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病理变化的方法,能够识别基本病理过程,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病理学知识综合分析病理学变化。 (2)能对所学疾病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进行独立分析,做出初步结论。 (3)能够利用运动发展的观点认识局部病变与整体之间的联系,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遍和特殊规律。 3.素质目标 (1)能够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正确理解机体与环境、内因与外因、局部与整体、形态与机能、损伤与抗损伤的辩证关系。 (2)具有独立自学、主动学习的意识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工作态度。 (3)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理论教学 绪论 主要教学内容 一、病理学及其任务 二、病理学的内容 三、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四、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五、病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要求 1.掌握病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2.熟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3.了解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学习方法及其发展简史第一章疾病概论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 一、健康的概念 二、疾病的概念 三、亚健康的概念 第二节病因学 一、疾病发生和原因 二、疾病发生和条件

病理学病理学技术理论考试试题考试卷模拟考试题

《病理学技术理论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下列关于解剖学姿势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足尖朝前 B.标准姿势即为立正姿势 C.上肢垂于躯干两侧 D.两眼平视前方 E.手掌朝向前方(拇指在外侧) 2、不属于扁骨的是( ) A.肩胛骨 B.颅盖骨 C.肋骨 D.胸骨 E.髋骨 3、参与形成肋弓的是( ) A.第7~8对肋骨的前端 B.第8~10对肋骨的前端 C.第8~11对肋骨的前端 D.第9~10对肋骨的前端 E.第9~12对肋骨的前端 4、关于食管的描述下列正确的是( ) A.平第10胸椎体高度与胃贲门连接 B.总长约20cm C.上端在第 7颈椎体下缘与咽相接 D.上端在第 6颈椎体下缘与咽相接 E.平第12胸椎体高度与胃贲门连接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

5、McBurney点的位置为() A.左髂前上棘与脐的连线的中点处 B.右髂前上棘与脐的连线的中、外 1/3交点处 C.左髂前上棘与脐的连线的中、内 1/3交点处 D.右髂前上棘与脐的连线的中点处 E.两侧髂前上棘连线的右侧中、外 1/3交点处 6、冰冻切片时用甘油明胶封片是进行哪种染色() A.脂肪染色 B.网状纤维染色 C.巴氏染色 D.HE染色 E.伊红染色 7、显微镜镜头的数值孔径的标准简写() A.NA B.NF C.ND D.AN E.FN 8、下列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组合中哪种组合成像质量最佳() A.目镜10×物镜10× B.目镜25×物镜4× C.目镜4×物镜20× D.目镜1×物镜100× E.目镜2×物镜40× 9、组织透明剂必须具有() A.透明和脱乙醇作用 B.透明和固定作用 C.透明和软化组织作用 D.透明和硬化作用 E.脱乙醇和溶解石蜡作用 10、甲基绿派洛宁染色法显示 DNA和RNA染液最佳pH值应是() A.pH7.0 B.pH4.8 C.pH2.0 D.pH6.5 E.pH9.0

内科护理学课程设计方案

内科护理学课程设计方案内科护理学是中央电大护理专业一门必修的主干专业课。在07年以前的教学计划,是限选省开课程,07年春季开始,为中央电大统设必修课。为了更好的实施这门课程,特制定本课程设计方案,向学习者和辅导教师介绍课程概况、媒体的种类及其内容、课程的学习的进度安排、课程的实践环节要求、课程的考核、学习的建议和教学的组织等内容。使大家在接触这门课程之前,对课程的概貌和要求有基本的了解,以便有针对性的安排学习活动。一、课程概况 1.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内科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护理学专业统设必修课。内科护理学是研究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对内科疾病患者进行整体护理、促进健康的科学。通过学习,掌握内科常见疾病的基本知识,了解新的诊断检查技术和治疗方法,并能应用护理程序对内科病人进行整体护理。2.课程的内容体系及基本要求内科护理学包括十章的内容,绪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风湿性疾病、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内科护理学具有

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学习这门课程,不仅是学习理论知识,还须注重临床实践,应特别注意培养学习者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病人临床表现、制定护理措施以及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有见习。考虑到电大护理专业的学员是在职的护理人员,多数学员已定岗,因此,对于非内科岗位的护理学习者要有20学时的见习。即组织到相应的病房,随主治医以上职称的医生查房。3.内科护理学与基础医学课程之间的关系学习内科护理学须具有相应的基础医学课程的基础。特别是应具有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课程的知识。内科护理学涉及的各系统常见疾病,例如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高血压病。要更好的理解高血压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治疗以及护理,需要比较熟悉心血管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高血压的病理学知识,这样才能比较好的理解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治疗以及护理。内科护理学7学分,一学期开设。二、媒体种类及其相互关系本课程提供文字教材、录像教材、IP课件、网上学习支持服务等多种学习资源。1.文字教材姚景鹏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内科护理学文字教材是一本融学习内容和指导内容为一

病理学技术考点总结

酶组织细胞化学技术 酶组织化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1、金属沉淀反应,如硫代胆碱铜法,可证明胆碱酯酶和酯酶; 2、藕联偶氮色素法 3、色素形成与染色法 一碱性磷酸酶(AKP) AKP最适宜PH值为9.2-9.4,可被金属阳离子或某些氨基酸激活,多见于活跃的部位,如小动脉、肾小管上皮等。 ?AKP染色方法: 1、Gomri钙钴法:AKP为黑色 注意事项:此法对含铁血黄素和钙盐也可形成棕黑色沉淀,必要时应予以鉴别。并且用于透明的二甲苯为AR级别。 2、Gossrau偶氮吲哚酚法:酶活性部位呈暗褐色(坚牢蓝VB)、浅红色(坚牢蓝BB)、蓝色(坚牢紫B) 二酸性磷酸酶(ACP) ACP前列腺活性最强,在肝脏内毛细胆管旁活性最强。 ?ACP染色方法: 1、Berry硝酸铅法:ACP为棕黑色,特异性抑制酶是氟化钠。 2、Leder-Stutt改良萘酚AS-TR磷酸酯法:ACP为红色。 三三磷酸腺苷酶(ATP) ATP分为三类:膜性ATP、肌球蛋白ATP、线粒体ATP,以上三种酶不可用甲醛固定,用冷冻法。 ?ATP染色方法: 1、Wachstein-Meisel镁激活酶法:ATP为棕黑色。 2、Dubowitz-Brooke钙激活酶法:ATP为棕黑色。 注意事项:镁激活的ATP正常肝定位于毛细胆管;钙激活ATP区分于红肌纤维和白肌纤维有意义,对于区分神经性肌萎缩和肌源性肌萎缩有价值。

四胆碱酯酶(CHE) 广义胆碱酯酶分为胆碱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胆碱酯酶的活性中心是丝氨酸,主要分布于血浆、胰腺和唾液腺;乙酰胆碱酯酶主要分布于神经肌肉接头等处。 CHE染色法 1、Snell-Garrett胆碱铜法:CHE呈黄色或棕黄色。 2、Karnovsky-Roots铁氰化铜法:CHE呈红棕色或深棕色。

浅谈中职卫校护理专业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117471045.html, 浅谈中职卫校护理专业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作者:林瑛 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第26期 摘要:病理学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提高护理专业学生对疾病的认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中职护理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对病理学进行整合和优化,并合理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重组、信息技术的运用、强化与专业课程的对接等方法进行课程改革和实践,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利用信息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员团队协作精神等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095-02 在中职卫校护理专业,病理学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提高护理专业学生对疾病的认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病理学的内容抽象,只有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使学生在短暂的时间内能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为毕业后更好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二十年病理教学实践中,我认为病理学课程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与实践。 1 采取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中职卫校的学生,起点较低,缺乏学习兴趣,但动手实践能力较强,因此,在校学习过程中如能模拟社会职业角色,以任务式分工合作完成学习内容,对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尽早适应社会、胜任工作、融入社会群体将会有很大益处。我在由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举办的职业 学校教师培训班的课程中,学习了德国职业学校很多优秀的教学方法,其中对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尤其深刻。我在12级护理班讲授病理学的“肿瘤”这一章节时就运用了此种教学方法。先将学生分若干小组(组长和组员),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找出问题,如肿瘤的概念、特性、良恶性肿瘤的区别等,各个小组讨论汇总问题,课后小组讨论,利用资源找出答案,制作PPT,然后每个小组推举一名学生在讲台上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并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解疑,互相问答,最后做出评价。通过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认为上课前大家都在进行认真准备,怕完不成组长分配的工作任务,会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讲授内容时,学生都在认真听讲,说话、玩手机、思想开小差等现象都消失了。所以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健康个性的养成和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尤其是在人和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成员之间合作的机会,增加课堂上学生之间合作、互助的频度和强度,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 病理学是中央电大医科类专科护理学专业、药学专业一门必修课。病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它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和条件、疾病过程中的机能、代谢、形态结构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发生机制的科学,为进一步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新的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依据基础医学课程优化组合的原则,将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以其内在的有机联系为基础,以新的课程结构的形式重新组合,将疾病时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形态学改变有机联系在一起,强调人的整体观念,注重病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特别是基本病理过程和重大疾病的基础知识的介绍。 本课程课内学时108,6学分。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强调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通过学习,使学员初步具备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机体的机能和代谢改变、疾病的转归与结局等方面认识、分析疾病的能力,为学习后续各科临床课和提高工作质量打下扎实的疾病学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前修课是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人体生理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等医学基础课等,后续课是临床各科专业课。 三、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 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必须注重病变的观察和分析,注重复制疾病的动物模型实验的观察、分析和总结。通过实验培养严谨的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培养观察疾病、分析疾病的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是病理学教学中必须实施的环节。 对于教学内容,本大纲按“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内容是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要求重点学习,也是考核的重点。 考虑到护理学专业与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考核的侧重点有区别,具体要求在本课程的考核说明体现。 四、媒体的选择与配合 为适应远距离开放教育学习的需要,本课程采用多种媒体教材进行学习,在多种媒体一体化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以文字教材为主媒体,录像教材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为辅助媒体,为学习者提供自主选择学习媒体的方便。 文字教材《病理学》,融学习目标、教学内容、重点提示、学习小结、多种题型练习题

《药理学》课程标准

《药理学》课程标准 建议课时数:72 适用专业:口腔医学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免疫学等医学基础课程 开设单位:医技学院药理教研室 一、课程设置 (一)设置依据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机制的科学。本课程主要介绍药物的作用、临床应用、用法、不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和联合用药等。其任务是为临床口腔医生工作中能正确开具处方、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并作出用药监测、用药指导、用药咨询等提供理论依据。(二)课程定位 《药理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教学以医疗机构的口腔医生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前提设置教学内容。药理学基础及相关知识、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用药、内脏疾病用药、内分泌系统疾病用药、心血管疾病用药、感染性疾病用药重点应用设置课程单元,以相关职业岗位标准考核学生,旨在使学生掌握临床常用药物的分类和使用,具备问合理用药能力和分析处方的能力,毕业后能胜任口腔医师岗位的工作需求。 药理学的前导课程有基础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基础等课程,掌握有关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为药理学教学奠定了基础。药理学为后面的《口腔内科学》《口腔外科学》等课程的学习提供了理论知识,为后续的教学、实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设计思路 总体设计思路:根据口腔医学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医院、社区、老年福利院等行业合作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云南培养高技能应用型医学人才。 本课程在设计过程中,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规格,以及专业岗位群技能要求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本课程标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共包括14个学习项目。课程内容的选取既突出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同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口腔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教学过程中,通过校院合作,校内实训基地等多种途径,采取做学一体、工学结合等形式,强化实训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熟知局麻药和急救药品的使用。 2.知道合理用药的内容,能够开具口腔医学相关的处方。 3.知道药理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4.知道影响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 5.熟悉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以转化医学理念开展病理学教学和实践的探讨

病理学在基础医学教育中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及临床医学与法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1]。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病理诊断作为疾病治疗的依据,同时病理形态学观察能够为法医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形态学证据,故其在现代医学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的目标,在病理学教学改革中引入“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理念,对病理学及基础医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转化医学是近年出现并迅猛发展的医学新概念,是将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医学,以及将医疗的实践反馈给实验室,从而完善相关基础研究,开展新的研究计划。这种理论是强调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双向转化的医学研究新模式[2-3]。基础医学教育是转化医学发展的基础:从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开始着手规划,培养出既懂基础研究又精通临床、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能较好结合基础与临床的高水平人才。 1提出转化医学教育理念,促进基础医学教育和科研实践的衔接和过渡 1992年,《Science》杂志首次提出了“从实验室到临床”的概念[4],1996年,《Lancet》杂志第一次出现“转化医学”这一名词[5]。在医学领域中,教育、研究与实践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而教育是指导科研与实践的基础。转化医学以将科学研究转化为医疗实践并最终服务于临床为目标,其实现离不开基础医学教育培养的高素质的转化医学研究队伍。高等医学院校是转化医学研究的主体之一,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注重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探索、培养其发现和创新能力,能够有重点地培养医学生以临床实际需求为研究出发点的思维方式和科研技能。同时,提高基础医学科研水平,能够优化先进技术的运用,充分利用高学术水平的人力资源,将基础科研与临床紧密衔接,将医学研究实验室建成转化医学人才培养教育实践基地,进一步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2运用转化医学理念,改革病理应用教学,衔接法医学当前对医学生的教育重点强调基础医学教育与临床应用相结合,消除基础和临床脱节的现象。转化医学理论正是强调基础向临床和临床向基础的双向转化的思想,即基础医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应用于临床,临床实践工作需要及时反馈基础医学教学。这个理论的提出,为消除基础与临床之间的脱节现象,加强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提供了新途径。转化医学倡导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医学的发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进行学科知识的整合,增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将交叉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建立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课程体系,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本校于2010年就正式启动了“运用转化医学理念,培养医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其中开设“临床前综合技能实验课”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其内容是将与临床紧密相关的几门基础学科,主要包括生理学、生化学、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等,每次课程的内容为具体的临床疾病,如病理学教学内容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其中主要涉及的教学手段有动物实验、病理基础知识和病理学基本技能,引导学生从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观察大鼠糖尿病后的临床表现和相关并发症、解剖糖尿病大鼠并进行各个脏器取材、组织标本制备和显微镜下观察;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设计糖尿病发生机制、预防措施等相关内容的研究课题,分组讨论糖尿病的危害和转归结局。这个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医学学科的分隔,加强了临床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 在实施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本校又运用转化医学理论,逐步将病理基础理论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病理理论和实验课内容融合后分成四部分:“总论理论知识”“基础综合知识实验课”“各论理论知识”和“临床综合知识 以转化医学理念开展病理学教学和实践的探讨* 王娟1,蔡文元1,颜贝2,景丽1,常越1,徐远义1,曹相玫1△(1.宁夏医科大学病理学系,宁夏银 川750004;2.宁夏医科大学附属总医院精子库,宁夏银川750001) 【提要】转化医学是强调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双向转化的医学研究新模式,为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病理 学在基础医学教育中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及临床医学与法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该文阐述 了在病理学教学改革过程中,运用转化医学理念,将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技能培训相结合,培养学生参与科研工作、临床 医学诊断分析、法医病理学知识运用及病理技术创新的衔接和转化,探讨转化医学对病理学教学和实践应用的启示,实 施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病理学;教育,医学;学生,医科;院校,医学;转化医学 doi:10.3969/j.issn.1009-5519.2016.14.05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9-5519(2016)14-2245-0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81560501);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Z14080);宁夏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NGY2015068);宁夏医科大学校级课题项目(XM2015002)。 △通讯作者,E-mail:657972634@https://www.doczj.com/doc/f117471045.html,。

病理学课程介绍

《病理学》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1. 地位:《病理学》是我校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蒙医学、护理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2. 作用(任务):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 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为后续课程内、外、妇、儿等临床学科提供理论知识基础,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二、授课教师和授课对象: 1.授课教师:内蒙古民族大学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张娟 2.授课对象: 16临床医学2班 73人 三、课程类型和学时学分: 1.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2.学时学分: 64学时 4学分 四、教学方式(授课形式和考核方式): (一)授课形式:混合式 (二)考核方式: ??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成绩构成及比例 1.线上教学部分(40分) 1.1 雨课堂预习情况 30% ?要求利用网络平台或雨课堂课件进行课前预习,并完成预习测试,根据预习 反馈资料计分。每次预习,根据完成页数比例,按照百分制计算,期末综合统计。 ①完整完成预习计100分; ②基本完成(欠缺10%以下)预习计95分; ③未完成预习,欠缺10%-30%,计80分; ④欠缺30%及以上,计0分。 1.2优慕课在线测试评价:40% ??每次测试成绩百分制,缺席测试计0分,期末(累计成绩/测试次数)*40%计入总成绩。 1.3在线时长、登陆次数、资源学习、线上讨论活跃程度 10%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线上、线下课堂讨论,评价标准: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统计参与次数,期末排名并综合评分,第一名100分,第二名95分,第三名90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