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IPO市场周期:基于投资者情绪与政府择时发行的分析

中国IPO市场周期:基于投资者情绪与政府择时发行的分析

中国IPO市场周期:基于投资者情绪与政府择时发行的分析
中国IPO市场周期:基于投资者情绪与政府择时发行的分析

研究领域:金融学

中国IPO市场周期:基于投资者情绪与政府择时发行的分析

摘要:本文使用1993年至2008年数据证实中国IPO市场存在显著的周期性,在政府对发行上市具有控制能力的背景下,我们通过分析政府在市场情绪约束条件下的优化行为来解释周期形成机制。在投资者具有非理性行为偏差、市场存在严重套利限制的条件下,投资者情绪对二级市场和新股上市初期的表现具有显著影响。由于政府“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身份,它实际对新股上市初期的价格负有隐性担保责任,为了维护声誉,面对过度乐观的市场情绪,政府倾向于按价值核准新股定价,这使得IPO初期收益率的波动主要反映的是市场情绪的波动;但情绪对市场指数形成冲击,在市场缺乏自我平衡能力的条件下,政府将IPO 数量作为调控市场指数、平衡情绪冲击的工具,结果形成了IPO数量的波动。进一步的实证分析支持上述理论假说。

Abstract:Using the data from1993to2008,this paper verifies that there exists significant cycles in IPO market of China.In the circumstance that IPO process is under the control of government, we try to explain its cycle by solving the maximization problem constrained by investor sentiment faced by government.Based on the irrational behavioral biases and various limits of arbitrage, investor sentiment influences the secondary market and the initial trading prices of IPOs to a large extent.Subject to the dual characters of player and referee in market,government takes the implicit responsibility to support the initial trading prices of IPOs.To maintain its reputation and credibility,government inclines to price the IPOs according to their values in spite of the overoptimistic sentiment around the market.However,sentiments will shock the stock index,in the absence of market self-stabilization mechanism,government uses the IPO quantity as a policy tool to offset the sentiment effect on stock index,which leads to the fluctuation of IPO volume. Further empirical study supports the above theoretical hypothesis.

关键词:IPO周期投资者情绪政府

Key Words:IPO Cycles;Investor Sentiment;Government

JEL分类:G12;G14;G18

JEL Classification:G12;G14;G18

一、导论

在关于首次公开发行(IPO)的文献中,存在三个挑战有效市场假说的异象(anomaly),包括:a.IPO初始抑价发行,即由发行人和承销商确定的IPO股票发行价格低于其上市后形成的市场交易价格。b.IPO长期表现不佳,即IPO股票在长期内的收益率低于基准投资组合的收益率。c.IPO周期现象,即IP0股票在上市初期的收益率和IPO数量在时间序列上存在着很大的波动性,在某些特定的时期,IPO市场的平均初期收益率很高,IPO数量也很多,这个时期的市场被称为热销市场(hot issue market),而在另外一些特定时期,IPO的初期收益率相对较低,发行数量也相对较少,这个时期的市场被称为冷销市场(cold issue market),IPO市场就在冷热之间形成周期性循环反复的现象。本文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国IPO市场的周期性问题。

Ibboston and Jaffe(1975)在文献中首次提出了热销市场的现象,“在某些特定的时期,新股平均的初期回报率异常高,这样的市场可以被定义为热销市场”,他们使用美国1960年1月至1970年10月的数据发现,IPO平均上市初期回报率和上市数量在时间序列上都存在着强烈的自相关性或聚集性(clustering)。Ritter(1984)发现1980年1月至1981年3月期间的美国IPO市场属于典型的热销市场,且其形成与大量自然资源类公司的上市关系密切。Ibboston,Sindelar and Ritter(1988,1994)的研究发现美国月度IPO的初期收益率和IPO

数量存在着显著的周期性,并且这两个时间序列存在着领先——滞后关系,即在IPO高初期回报出现后,更多的公司倾向于进行公开发行和上市。

与对IPO初期抑价的解释相对应1,IPO周期理论模型主要分为信息不对称框架下的理性人模型和非理性投资者(投资者情绪)模型。在前者中,Alti(2005)的理论研究认为在投资者和发行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前期IPO具有信息溢出(information spillovers)效应,前期IPO的发行价格(尤其是相对于初始预期要高的发行价格)可以反映出市场投资者对IPO共同估值因子的私人信息,这会降低后续IPO的发行成本,从而吸引更多企业进行公开发行;Yung等(2008)则认为时变的实际投资机会所导致的时变的逆向选择成本是IPO周期形成的根源,比如当经济体受到外部正向冲击后,投资机会的增加将提高特定类型IPO的发行价格,高发行价吸引低质量公司进入IPO市场,逆向选择成本的增加将提高IPO上市初期抑价水平。在后者中,Lee等(1991)认为个体投资者的情绪对IPO 市场具有重要影响,IPO数量与投资者过度乐观的情绪(用封闭式基金折价水平代表)显著相关,与此相一致,Ritter(1991)的研究发现IPO公司上市后的长期价格表现要劣于配比公司,而在热销时期上市的IPO的长期收益率相对更低,他认为这与投资者情绪的周期性波动以及公司利用情绪发行股票的活动有关;Rajan等(2003),Derrien(2005),Ljungqvist 等(2005)的理论模型都认为IPO热销市场的形成、IPO初期抑价以及IPO长期表现不佳等异象的共同根源就是非理性、过度乐观的投资者情绪。

Lowry and Schwert(2002)的实证研究进一步发现IPO的周期性主要由发行人在注册期(registration period)所获信息驱动的,此时获得的有利的市场信息将导致随后更高的初期回报和更多的公司申请公开发行上市。Lowry(2003)和Ivanov and Lewis(2008)的研究都专注于IPO数量在时序上的波动原因,虽然使用的计量方法不同,但其实证分析都发现公司的资本需求(或实际经济条件)和投资者的乐观情绪是特定时期IPO数量的主要决定因素,而发行股票的逆向选择成本并不能显著影响IPO数量。

那么,中国IPO市场是否存在周期性呢?如果存在,则这种周期性的内在形成机制又是什么呢?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策含义,但是在我们所能获得的资料范围内,还缺乏严格、系统的研究2,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增强对上述问题的理解。

我们通过1993年至2008年的A股月度数据发现了判断IPO周期性的三个统计事实:a.IPO平均初期收益率序列具有高度的自相关性。b.IPO数量序列具有高度的自相关性。c.IPO 收益率和IPO数量在时间序列上存在领先——滞后关系,即如果前期的IPO上市初期收益率较高,则后期上市的IPO数量也将相对更多。由此我们判断内地A股市场IPO具有显著的周期性。

进一步,我们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试图对中国IPO周期形成机制做出尝试性的解释,我们的分析逻辑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首先,A股二级市场的价格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情绪(sentiment)的冲击,而IPO 股票由于其特殊性在上市初期更容易受到市场情绪的作用。很多研究已经证实中国股票市场价格走势与宏观经济形势、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存在较大的背离,我们认为股价受到市场情绪的驱动,而其中个体投资者的认知偏差是情绪形成的微观基础,卖空机制的缺失和政府对证券发行的严格管制则对潜在的理性套利者形成了严重的套利限制,使得股价受到非理性的情绪投资者的影响,相对于老股,IPO股票在上市初期的信息披露相对较少,对投资者来说,

1相关的文献回顾可以参考Ritter and Welch(2002)。

2杨胜刚、曾明贤(2006)使用2000年至2003年的中国A股IPO数据专门研究了热销现象,发现“IPO 各月收益率与各月发行数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他们又认为IPO市场持续的高收益不能否认热销市场的存在,其实证分析认为“市场氛围假说”只能部分地解释A股IPO的高收益率。韩立岩、伍燕然(2007)的实证研究已经部分涉及到了对中国IPO周期性的研究,他们认为新股首日收益是情绪指标,且情绪与市场收益之间存在双向反馈关系,其研究对理解中国IPO市场的异象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其价值的不确定性程度高,估值难度大,因而其股价更容易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

其次,政府对IPO 股票的定价、发行数量、发行上市时机拥有最终的核准权力,面对市场情绪,它倾向于主动“抑制”发行价格,这使得IPO 股票上市初期的收益率中包含了大量的情绪因素。由于政府在IPO 市场上“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身份,它实际对IPO 股票在上市初期的交易价格负有隐性担保责任,当面临过度乐观的市场情绪时,提高IPO 发行价格,确实可以增加(国有)企业融资收入,但过高的发行价格也使得IPO 股票在上市初期跌破发行价格的风险大大提高,这会增加政府的隐性担保成本,两相权衡,政府并不会充分利用市场情绪提高发行价格,它越重视自己的声誉,越倾向于按照其所认定的实际价值对IPO 定价进行最后的核准,这就使得IPO 股票在上市初期的收益率(市场交易价格相对于发行价的增长)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市场情绪波动。

再次,情绪对市场指数形成冲击,在市场缺乏自我平衡能力的条件下,政府倾向于利用IPO 发行数量来相机调控市场指数,冲销情绪对指数的扰动,由此形成IPO 数量的波动:市场情绪高昂时,指数增长过快,振幅很准发行上市的IPO 数量急剧增加,形成热销市场;当市场情绪相对低迷时,IPO 数量相对减少,形成冷销市场。实际上,从政府观察到市场情绪冲击到最终增加IPO 上市数量之间存在时滞,这就使得后期上市的IPO 数量与前期的市场情绪高度相关,而由于IPO 收益率直接反映了上市时期的市场情绪,由此以市场情绪作为“桥梁”,IPO 初期收益率与IPO 数量之间就会呈现领先——滞后关系,即前期的IPO 初期收益率越高,后期的IPO 数量越多。

最后,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到四个可供检验的假说:(1)IPO 上市初期收益率中含有大量的市场情绪因素。(2)前期市场指数变化对后期IPO 数量具有预测作用。(3)前期IPO 收益率对后期IPO 数量同样具有预测能力。(4)热销时期上市的IPO 的长期收益率要相对低于冷销时期上市的IPO 。进一步的实证检验支持上述假说。

由此,本文对中国IPO 市场周期形成的特殊机制做了初步的理论解释,在此过程中还从政府主动抑价这样一个新的角度解释了中国超高IPO 初期收益率的产生根源。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IPO 市场的内在运行逻辑,也为IPO 制度的改革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本文余下的结构安排为:第二部分检验中国IPO 市场是否存在周期性;第三部分建立以政府为决策主体的理论模型,分析IPO 周期形成的内在机制;第四部分实证检验上述理论假说;第五部分为结论。

二、中国IPO 市场存在周期性吗?

(一)数据说明

本文使用的是1993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A 股市场IPO 月度数据,在此期间共有1609个IPO ,相关数据如无特殊说明,皆来源于wind 资讯。需要指出的是,中国证券市场在1990年正式建立,在其发展初期,证券的发行上市受到多头监管,而1992年10月证监会的成立标志着统一集中的监管框架的开始建立,政府的相关行为也逐渐有了清晰一致的逻辑,这是本文分析的基点之一。因此,我们选择以1993年至2008年作为样本区间。下面先对几个关键变量进行说明:

1.IPO 上市初期收益率。如果某IPO (代号为i )在时期t 上市,其初期收益率(Initial it IR Return )定义为:

(1)

issue

i issue

i trade i it p p p IR ?=

其中,为该IPO 的发行价格,为该IPO 在上市初期的交易价格,为了保证结果的

issue i p trade i p

稳健性,我们选择了上市首日的收盘价和上市后第20个交易日(对应为上市后一个日历月)的收盘价两组数据,由此也得到了上市首日收益率和上市后20日收益率两组时间序列3。月

度t 的IPO 平均初期收益率为在t 时上市的所有IPO 的初期收益率的算术平均值,即:

t IR (2)

∑==

t

N i it

t

t IR

N IR 1

1其中为t 期上市的IPO 个数。

t N 2.IPO 数量。IPO 数量可以选用的指标包括每月上市的IPO 个数或每月上市的IPO 融资总金额,由于样本区间跨度较大,在此期间上市的IPO 公司在发行规模上的差异较大,最小的IPO 仅公开发行320万股(同达创业,交易代码600647),最大的公开发行则达到149.5亿股(工商银行,601398),如果使用月度IPO 个数作为数量指标,则会忽视这种规模差异,为了使各期的IPO 数量具有可比性,本文中选择的IPO 数量指标为IPO 融资总金额。

我们将按照上述定义产生的1993年至2008年各月份IPO 平均首日收益率和IPO 发行数量描绘在图1,从中可以看到,至少存在四个较为显著的热销时期:1993年9月至1994年3月,1996年12月至1997年4月,2000年4月至2001年6月,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这些时期内的IPO 平均初期收益率和IPO 数量相对周围各期要高出很多,而且有趣的是在发行数量高峰之前往往先存在着收益率高峰。但另一方面,有几个时期显然属于冷销时期,这些时期的IPO 平均收益率和IPO 数量都相对较低,如1994年11月至1995年6月,1996年2月至1996年8月,2005年2月至2005年6月,甚至有几个时期出现了数据的缺失,这代表着该时期没有IPO 上市,出现了IPO 暂停4。

1:中国IPO 上市首日收益率和IPO 融资总额时间序列图(1993年1月——2008年12月)

3

我们在计算各月平均初始收益率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异常值的干扰,剔除了首日收益率超过500%的IPO 样本,这些异常值在各年份的分布为:1993年为26家,1994年为6家,1995年和1996年皆为1家,1997年和1998年皆为2家,1999年为1家,2007年为2家。4中国股市自1993年以来,共有八次持续时间较长的IPO 发行暂停时期,分别是:1994年11月1日至1995年1月24日,1995年4月11日至1995年6月30日,1995年6月30日至1995年10月10日,2001年9月10日至2001年11月29日,2004年9月9日至2005年2月3日,2005年6月7日至2006年6月19日,2008年9月25日至2008年12月5日,2008年12月5日至2009年6月。

(二)关于IPO 周期性的三个统计事实

通过对图1的直接观察可知中国IPO 市场处于冷热循环之中,似乎具有周期性。但这种观察还较为粗略,下面我们将借助统计方法进行更为严格的IPO 周期检验。最常见的检验方法就是通过计算IPO 初期收益率和IPO 数量两个时间序列的自相关系数,来确认两个指标是否具有聚集性(clustering ),即高IPO 收益率(IPO 数量)时期之后倾向于再次出现高收益率(IPO 数量)时期,除此之外,通常还可以确认二者之间存在领先——滞后关系,即前期的高收益率倾向于引致后期出现更多的IPO 数量。相关的计算结果列示在表1。

表1:IPO 收益率与数量的自相关系数及其之间的交叉相关系数注:***代表该系数在1%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代表该系数在5%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代表该系数在10%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

1.IPO 初期收益率在时间序列上的聚集性

从表可以看出,IPO 首日收益率的第1阶自相关系数高达0.499,从第2阶到第6阶自相关系数皆为正数,且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性,从第7阶开始,自相关系数失去统计显著性;IPO 上市后20日收益率的自相关系数表现与此类似,其第1阶系数甚至高达0.573,因此,我们可以在统计上判断IPO 上市初期收益率具有显著的聚集性。

2.IPO 数量在时间序列上的聚集性

IPO 融资总量的第1阶自相关系数达到0.613,此后随着滞后阶数的增大,自相关系数数值逐渐缩小,但从第1阶到第12阶,自相关系数都大于零,且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性,因此,可以在统计上判断IPO 数量也具有显著的聚集性。

3.IPO 初期收益与IPO 数量的领先——滞后关系

为了初步判断IPO 初期收益率和IPO 数量之间是否存在领先——滞后关系,我们计算第t 期的IPO 初期收益率与第t+k(k=1,2,…12)期IPO 数量之间相关系数(此处称为交叉相关系数,其中根据首日收益率得出的称为交叉相关系数1,根据20日收益率得出的称为交叉相关系数2)。从表中可以看到,使用首日收益率进行计算时,前4期交叉相关系数具有统计显著性且皆为正数,而使用20日收益率进行计算时,前5期交叉相关系数具有统计显著性,且都为正数,这意味着当前期收益率较高时,后期的IPO 数量倾向于增加,这说明初期收益率和IPO 数量之间存在着领先——滞后关系5。

阶数

IPO 首日收益率IPO20日收益率IPO 融资总量交叉相关系数1交叉相关系数2

10.499***0.573***0.613***0.3691***0.308***20.389***0.382***0.538***0.288***0.335***30.205**0.306***0.346***0.341***0.348***40.172**0.21**0.214**0.228**0.246***50.149**0.154**0.293***0.1250.167**60.162**0.1150.319***0.0910.10370.1120.0590.317***0.0370.0818-0.0360.0020.331***-0.0070.0339-0.024-0.0560.259***-0.0240.06910-0.064-0.0480.166**-0.124-0.04411-0.046-0.0010.264***-0.110-0.05912

-0.003

-0.021

0.148**

-0.103

-0.076

5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使用交叉相关系数仅是初步判断,还可以使用更为严格的统计方法(如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来判断二者之间的领先——滞后关系,详细分析见第四部分。

综上所述,判断IPO周期性的三个程式化事实在中国IPO市场可以得到统计数据的证实,因此,我们判断中国IPO市场也存在显著的周期性。

三、中国IPO市场周期形成的内在机制

在IPO周期中涉及到IPO上市初期收益率和IPO数量的波动,以及初期收益率与IPO 数量的领先——滞后关系。在中国的新股发行市场上,无论是在审批制下(1993年至2000年)还是在核准制下(2001年至今),政府对IPO的发行主体、发行价格、发行数量、发行上市时机都保持了最终的核准权力,因此要解释IPO周期,必须深刻理解政府的相关决策、行为特点,而政府的行为又受到二级市场运行状态的制约。其中有如下几个要点需要重点阐述:(1)市场情绪驱动二级市场运行,而IPO股票在上市初期的交易尤其容易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2)面对市场情绪,在IPO定价方面,理性的政府并不会充分利用情绪提高发行价格,而倾向于根据其认定的IPO股票价值核准发行价格,这将使得IPO上市初期收益率的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市场情绪的波动。(3)市场情绪对市场指数形成冲击,政府通常将IPO发行数量作为调控市场指数、冲销情绪的工具,由此形成了IPO数量的波动。(4)市场情绪实际为收益率和发行数量的连接“桥梁”,当前期出现较高的IPO收益率后,由于存在发行上市的时滞,在后期才会有更多的企业上市,从而使得前期市场指数和IPO 收益率与后期的IPO数量形成领先——滞后的关系。下面将具体阐述上述要点,形成对中国IPO市场周期形成机制的理论解释,第四部分对上述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

(一)市场情绪影响二级市场的运行和对IPO股票的需求

所谓的情绪(sentiment)是指对证券的未来收益或收益相关因素(如未来现金流,收益风险)的错误信念,这种信念并不能被事实所证实,它往往表现为投资者的过度乐观或过度悲观,使得资产价格不能合理反映经济基本面,而是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Baker and Wurgler,2007)。因此,情绪是概括投资者非理性信念的一个综合性概念。作为一种假说,情绪现在已经具有了坚实的“微观基础”,投资者心理实验研究已经证实个体投资者具有各种非理性的心理偏差,如过度自信,框架依赖,保守主义等等,但是“实际的投资者和市场非常复杂,它不可能被几种选择性的心理偏差所完全概括”,因此,需要情绪这种宏观的、总括性的概念来描述由各种心理偏差最终导致的非理性的错误信念。

我们认为中国股票市场的价格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市场情绪的驱动,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假设主要是基于以下的分析:

1.从股市总体表现上看,股价不能有效反映经济基本面状态。大量的研究证实,中国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存在着严重的背离现象,股指与GDP增长率,工业生产值,工业生产率等宏观经济指标根本不存在相关性甚至出现负相关(刘骏民等,2004;伍志文等,2005)。另一方面,股价不能充分反映上市公司的实际盈利能力,上市公司的股价往往大大高于根据其财务指标计算得出的内在价值(赵宇龙等,1999;魏兴耘,2002;赵志君,2003)。从理论上看,股票的价值应该等于预期未来现金流的贴现之和,而宏观经济和公司的盈利水平是直接影响股票现金流的重要因素,如果股价长期不能对这些基本面因素做出充分的反映,则意味着市场投资者信念出现了持续的、系统的偏差,而这种非理性的或错误的信念正是情绪的本质含义,因此根据这种“股经分离”的现象,我们可以推断情绪在影响股票价格的运行。

2.个体投资者依然是中国股票市场最重要的参与者6,而他们具有各种显著的非理性心理偏差。各种实证分析显示,中国个体投资者不仅具有一般性的偏差,如过度自信,启发性简化,自我欺骗,情感性影响,社会交互现象等,同时还具有其本土化的偏差,如政策依赖心理,专家情结,过度恐惧等(李心丹等,2002;裴平等,2004)。这些心理偏差正是市场情绪产生的微观基础。

6即使在机构投资者已经获得超常规发展的2007年,个体投资者的市场份额依旧占到了51.3%(证监会,2008)。

3.中国股市存在着严重的套利限制(limit of arbitrage),使得市场自发的套利机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导致市场受到非理性情绪的驱动。新古典金融理论认为,套利是保证现代金融市场信息效率的根本机制。当非理性行为影响资产价格,使其偏离基本价值时,由理性主体进行的套利行为将会自动发挥作用从而迫使资产价格恢复至其价值,从而使得非理性行为不可能主导资产定价。因此,正如Wurgler等(2002)所言,“在讨论非理性交易行为如何影响价格之前,必须首先解释为什么无法针对这些行为进行理性套利”。我们认为市场情绪之所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中国股市的波动,主要是因为存在以下两种套利限制:(1)针对理性投资者的套利限制,其中最主要的是股票卖空机制的缺失。根据Miller (1977),Lamont等(2002),Hong等(2006)的一系列关于异质信念和卖空限制的经典研究,市场上的投资者分为乐观投资者和悲观投资者,理性的定价应该全面反映两者的信念。但是卖空限制的存在约束了悲观者通过卖空股票表达其信念,从而使得股价只反映相对乐观者的信念(即过度乐观的情绪),出现投机泡沫。以IPO问题为例,如果IPO股票上市初期的交易价格被过度乐观的市场情绪主导,此时若存在卖空机制,则理性投资者完全可以针对情绪交易者,以其愿意付出的泡沫价格卖空IPO股票,增加股票供给量7,满足基于情绪的需求。当股价在后期向价值趋近而下降时,理性投资者再次购入股票回补其卖空头寸,获得利润,这种套利收入将吸引大批理性交易者卖空,从而使得IPO股票初期交易价格不可能由非理性的情绪投资者主导。但由于禁止股票卖空,市场不能自发产生理性卖空行为,从而使得在市场交易层面上大大增加了情绪交易者对价格的影响力。如自从2006年以来,中国IPO市场开始实行机构投资者询价制度,可是由图1依然可以看到IPO首日涨幅并没有任何明显的下降趋势。如果承认由询价过程得出的IPO股票定价是其价值的真实反映8,那么上市后股价在短期内的快速上升显然偏离了这个价值。那么为何参与询价的机构投资者不去用交易行为捍卫其在询价过程中报出的价值信念呢?缺乏卖空机制是重要原因之一,当过度乐观的情绪交易者推高股价时,无法通过理性卖空获利,只能买入后依靠价格的进一步上涨获利,这将迫使理性投资者纵容情绪交易行为,甚至自己直接转化为情绪交易者,从而使得市场缺乏理性交易者对情绪交易者的制衡。

(2)针对股票供应者——企业的套利限制。当市场由过度乐观的情绪交易者主导时,即使由于卖空机制的缺失,理性投资者的套利交易无法发挥作用,股票的供应者——企业也可以进行以套利为目的股票供应。当股票的市场价格高于公司理性的内部人(如公司经理层或企业原有的大股东)判断的企业价值时,已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增发股票(SEO)、未上市公司通过首次公开发行,以高于价值的情绪价格直接增加股票供应,满足情绪投资者的非理性需求,而可交易资产数量的增加将大大减少股价中的泡沫成分(Hong等,2006),这同样将使股价趋近于实际价值9。但由于企业股票发行受到严格的管制,上述机制不能及时发挥作用,在股票发行层面上缺乏对情绪的自动制衡机制。

4.IPO上市初期的价格更容易受到投资者情绪的影响。根据Baker and Wurgler(2007),某些特定类型的股票特别容易受到投资者情绪的影响,这些股票具有两个共同特征,一是存在较强的套利限制,二是价值的不确定性高,市场对它进行估值的难度较大。像所有其它股票一样,IPO股票也面临着上述的套利限制。进一步,由于IPO公司的信息披露历史较为短暂,市场关于它的信息数量较少,市场很难根据有限的信息对其做出准确的估值,相对于已经上

7实际上,卖空本身是一种通过在市场上借贷股票而维持的股票供给创造机制。

8这正是实施询价制度的理论依据和政策目标,也是询价机构可以优先配售新股的合法性根源。

9关于政府管制企业股票发行的理论依据,超出了本文的研究范围,此处不做具体分析。但需要指出的是,自从中国证券市场正式建立以来,在绝大多数时间内政府对首次公开发行的价格实行了较为严格的低市盈率管制,即使如此,仍然有大量的企业排队等待发行上市,这意味着这些企业的内部人或大股东认为管制下的发行低价依然超过了其认可的企业实际价值。如果没有发行管制,大量的企业套利上市将迅速压低总体股价水平,而控制发行在理论上可以被看作是在“设租”,按照政府的偏好分配租金显然是设租的动机之一,而政府在过去18年已经显示了其租金分配的国有企业偏好。

市交易了若干年,进行了大量信息披露的公司来所说,显然IPO 公司的价值不确定程度更高,更容易受到投资者情绪的影响。事实上,这也正是中国投资者热衷于炒作新股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深交所对参与新股上市首日交易帐户的数据分析,参与“炒新”的投资者以中小投资者为主,账户市值在10万元以下的投资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85.73%(深交所,2009),如果将个体投资者作为情绪投资者,则这说明IPO 股票由于其特殊属性确实特别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

(二)面对市场情绪,政府倾向于按照其认定的价值核准IPO 股票的发行定价

由于政府对IPO 的发行主体、发行价格、发行数量、发行时机都保持了最终的核准权力,且上市的企业绝大多数是以政府作为实际控制者的国有企业,因此,可以将政府看作是IPO 市场上垄断的股票供应者,它准备出售一单位的股票,下面将通过构建模型分析政府在约束条件下的最优IPO 定价(核准)方法10。

假设政府认为该股票的实际价值为;为了分析方便,将模型设为两期,在第1期,市v 场情绪性需求为,政府对IPO 股票进行定价,第2期IPO 股票上市交易,市场的情0>θissue p 绪性需求为,IPO 的交易价格由其实际价值和市场情绪决定,即

01>θtrade p (3)

1

θ+=v p trade 在第1期,政府并不知道的确切实现值,但知道服从均匀分布11,且其数学期望仍然为

1θ1θ,即。

θ)2,0(~1θθU 政府的IPO 收益函数由两部分组成:a.IPO 融资金额。政府设立股票市场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国有)企业融资(林义相,1999),在发行股份数量一定的条件下,作为大量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者,其发行价格越高,政府的收益也越大,因此,当面对投资者过度乐issue p 观的情绪时,政府有提高发行价格的冲动。b.由其双重身份导致的政府隐性担保成本。一方面,政府是绝大多数发行股票、筹集资金的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者(直接参与市场的“运动员”),另一方面,政府对申请上市的企业进行实质条件审核,哪些企业能够上市由政府最终决定(市场的“裁判员”),这种双重身份使得公众投资者认为政府是上市公司的直接利益相关者,政府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对上市公司的质量和初期交易价格负有隐性担保责任,如果股价在上市初期就跌破发行价格,则作为上市公司实际控制者和发行上市的审批者,政府会感受到来自市场投资者的社会压力。我们将这部分成本称为隐性担保成本,为了从数量上刻画它,可以假设当时,政府要按照发行价格将所卖出股份从市场回购,issue trade p p

)2,0(~1θθU ]|[θrepurchase c E (4)

210

1)(41

)(21]|[v p d v p c E issue v

p issue repurchase issue ?=???=∫

θθθθ更为重要的是,即使进行了回购,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公正性、权威性和可信性也将受到质疑,

10此处的建模思路借鉴了Derrien (2005)的承销商价格稳定模型。

11此处是为了简化计算而设为均匀分布,关键假设在于下期情绪性需求的期望值与本期相同。12

可以将这里的回购成本看作是政府的“救市”或“托市”成本。

即声誉受到了损伤13,其后续的或其它的政策执行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相对于1单位的回购成本,政府的实际损失要大于1,我们可以使用一个政府“声誉损伤系数”来刻画1>β这一点。由此可以将隐性担保总成本表示为:

(5)

2)(41

]|[v p c E issue repurchase ??

=?θ

βθβ从此式可以看出,政府为了减少隐性担保成本有降低发行价格的动机,综合上述两式,政府在第1期通过IPO 可以获得的期望净收益为发行总收益减去期望担保成本,其定价问题转π化为一个以发行价格为控制变量的优化问题,即:

issue p (6)

2)(41

:max v p p issue issue ??

?=θ

βπ其一阶条件为:

(7)

0)(21=??=??v p p issue issue θ

β

π其二阶导数为:

(8)

022

2

β

πissue p 因此,政府的最优定价为:

(9)

θβ

?+

=2

*v p issue 即政府作为IPO 市场上的垄断供给者,其最优定价为IPO 股票的价值加上一个“情绪泡v 沫”

。θβ

?2

从中可以看到,,即政府的信誉损伤系数越大,最优定价水平越趋

022*

θ

βissue p 近于IPO 股票的价值。

如果,在政府的收益函数里,单位IPO 融资收入与单位担保成本具有同样的绝对

1=β值份量,则政府的最佳定价为,即充分利用市场情绪,使得发行价格中含

θ?+=2*

v p issue 有第2期可能出现的最大情绪因子,此时政府与利润最大化厂商没有任何区别。

但如前所述,我们认为在中国股票市场上,政府作为市场“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身份使得政府实际上成为股市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其所面临社会压力极大。如果它充分利用市场情绪提高发行价格,一旦上市初期情绪反转导致市场交易价格跌破发行价,作为主导市场制度变迁的核心主体,政府的权威性和可信性将受到极大的损失,在“稳定压倒一切”的观念

下,政府应该十分珍视自己的声誉,政府的声誉损伤系数,此时,即理

+∞→βv p issue →*

13

如可能被投资者指责以高发行价为国企“圈钱”,这显然与投资者的理念和风险承担能力有关。

性的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信誉,将倾向于按其认定的股票实际价值核准IPO 股票的定价,而不会充分利用市场情绪提高发行价格,置自己的信誉于市场情绪波动风险之中,这将使得IPO 股票的初期交易价格跌破发行价格的概率趋近于零,这正是我们在中国股票市场上观察到的所谓“新股不败神话”现象的理论根源之一14。

当,第2期的市场交易价格为,由于的期望值保持不变,其v p issue =*

1θ+=v p trade 1θ相对于发行价格的期望增长率为:

IR (10)

v

v E p p p E IR issue issue trade θθ==?=)()(1*

*

由此可知,中国IPO 上市初期收益率主要反映了市场情绪因素。

(三)面对情绪对二级市场指数的冲击,政府择时核准IPO 的上市以冲销情绪冲击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市场情绪会对二级市场的运行形成冲击,但是由于缺乏卖空机制,以及存在对企业发行股票的严格管制,在面对情绪(需求)冲击时,市场自发的股票供给创造机制无法立即自动发挥作用,市场缺乏自我调节稳定的能力,为了避免市场的严重失衡,政府往往倾向于使用“看得见的手”干预市场,从而形成所谓的“政策市”现象,而IPO 发行节奏正是政府调节二级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15。下面我们将根据IPO 的这种市场调节功能来讨论中国IPO 发行数量的波动机制。

假设在一段时期内政府的效用函数包括两部分:

a.发行数量。设立股票市场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国有)企业融资,筹集资金量越大,Q 市场规模扩张越大,政府的效用水平就越高。

b.市场指数的增长与政府意愿的增长水平之间的差距。政府通常希dI dG 2)(dG dI ?望二级市场指数的增长能够与经济基本面的增长保持一致。如果市场指数增长相对dI dG 过快,则容易积聚起投机性泡沫,蕴含巨大的系统性风险,一旦泡沫破裂,将威胁到社会稳定;如果指数增长太慢,则股票市场就丧失了融资、投资功能,政府通过发行上市推动(国有)企业改制的战略也会受阻,因此政府希望指数能与经济基本面保持一致16。但市场指数的变动不仅受到的影响,还要受到这一时期市场情绪水平的影响,越大,

dI dG 0>θθ越高。同时受到这一时期IPO 上市数量的影响,二者为负相关关系,越大,dI dI Q Q dI

越低。因此,我们可以将指数的变动描述为:

(11)

Q

dG dI ??+=ρθ其中,为市场指数对发行数量的反应系数。由上式可得:

0>ρ14

当然,声誉损伤系数从根本上还是取决于投资者的成熟程度,监管部门一直在强调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其目的之一在于摆脱对股票价格的隐性担保责任,使得投资者自担风险、摆脱对政府的依赖。可以预见随着投资者市场风险理念的成熟,政府的隐性担保责任会有某种程度的降低,但是如果“运动员”和“裁判员”双重身份不取消,声誉损伤系数不可能有根本性的降低。反之,在条件不成熟时期,片面强调“定价市场化”,提高发行价格,使其中包含了过多的市场情绪,只能置政府于声誉于风险之中,这很可能影响后续的实际以政府信用作为担保的国有企业IPO 上市进程。

15通过总结,可以知道其它干预手段还包括:调节股票交易印花税,放松或管制各种场外资金入市,通过媒体表达政府对市场的态度等。

16最能体现政府这种权衡困境的是证券监管层官员的一段话:“股价跌多了,投资者有意见,地方政府怕闹事;股价涨多了,中央政府担心形成泡沫,一旦破裂会影响社会稳定。所以,概括起来一句话,股票跌猛了,下面有意见;股票涨猛了,上面有意见;不涨不跌,大家都有意见,说这不像股票市场”(刘鸿儒,2008)。

(12)

2

2)()(Q dG dI ??=?ρθ政府的总体效用函数设为:

(13)

2

)(dG dI Q U ???=λ政府在特地时期的发行数量决策就可以转化为一个最优化问题:

Q (14)

2

)(:max Q Q U ????=ρθλ其中,为IPO 市场规模扩张的效用系数。由上式可以看到,一方面发行数量的增加0>λQ 会给政府带来正的效用,另一方面本期投资者情绪对市场指数构成冲击,而政府可以通过对发行数量的相机调整来抵消情绪对市场指数的冲击,使指数的变动尽量保持与经济基Q θ本面变动的一致17。

优化问题的一阶条件为:

(15)

0)(2=???+=??Q Q

U

ρθρλ其二阶导数为:

(16)

022

2

2

U 因此,政府的最优IPO 数量为:

(17)

θρ

ρλ?+=

122

*Q 下面可以进行简单的比较静态分析:

(1)与之间的关系,,最优发行数量与市场情绪呈正相关关系,当

*

Q θ01

*>=??ρ

θQ θ市场情绪强烈时,政府将增加发行数量,扩大股票市场规模,这正是中国IPO 热销市场形成

的根源之一。

(2)与之间的关系,,即规模扩张的效用系数越大,发行数量越大。*

Q λ021

2

*>=??ρ

λQ 实际上,在一些特定时期,如国企改革的攻坚时期,政府可能希望更多的国企能够上市融资

并借助证券市场转换经营机制,此时在市场情绪水平一定的条件下,政府会安排更多的国企发行上市。

(3)与之间的关系,,即市场指数对IPO 数量越不敏感,

*

Q ρ01

23*

ρλρQ 17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政府大规模增加IPO 将会对市场指数造成负面冲击,此时需要有市场情绪冲击的配

合才能保证指数的稳定增长。

政府的最优IPO数量越大。例如当市场信息效率大大提高后,市场的总体股票需求曲线可能趋向于无限的价格弹性,此时市场指数的变动对IPO数量的反应程度就会大大下降,政府可以在不对指数构成大的负面冲击情况下,安排更多的企业发行上市。

四、对于假说的实证检验

本部分首先根据上面的理论分析得出若干可供实证检验的假说,然后选择适宜的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

(一)几个可供实证检验的假说

假说1.IPO上市初期收益率含有情绪因素,它与情绪代理指标呈现正相关关系。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即使面对强烈的市场情绪,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也倾向于按照其所认定的价值对IPO定价进行核准,因此,IPO上市初期的收益率含有市场情绪因素,可以使用IPO收益率对市场情绪指标的回归来检验这一假说。由于市场情绪不能被直接测度,我们选择了如下几个指标来代理它:

(1)市场平均市盈率P/E(股价与每股收益之比)和市场平均市净率P/B(股价与每股净资产之比)。前文已经说明,中国股市的价格与经济基本面存在着严重的“股经背离”现象,股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情绪所驱动,而P/E、P/B等指标通常用来刻画股票价格与其内在价值的对比关系,市场平均的P/E、P/B可以刻画在特定时期内的二级市场氛围,它们在时序上的变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情绪的波动。

(2)市场平均换手率。Baker and Stein(2004)的研究证实,在限制卖空的条件下,换手率是一个情绪代理指标,高换手率通常意味着过度乐观的非理性投资者主导了市场,而张峥、刘力(2006)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中国股票市场奇高的换手率正是异质信念在卖空机制缺失下催生投机泡沫的代理指标。

(3)新增A股个体投资者开户数量。在中国股市中,每当市场受到情绪冲击而表现火爆时,大量的个体投资者就会将其储蓄存款投资到股市中,如前所述,个体投资者的各种非理性的行为偏差使其相对于机构投资者更容易成为情绪交易者。我们的统计分析进一步证实市场指数收益率对新增个体投资者开户数量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预测能力,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领先——滞后关系18,这说明在开户前通常并没有股市投资经验的个体投资者很容易受到二级市场情绪氛围的影响“逐市而入”,这使得该指标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市场情绪冲击量。

假说2.前期市场指数变动对后期IPO上市数量具有正向预测能力,即前期市场指数上涨越高,后期IPO上市数量越多。

第二个理论模型已经论证了当市场情绪强烈时,政府将增加IPO上市数量以调整二级市场指数的运行。为了分析的简化,这个模型被设置为一个单期静态模型,并没有考虑时间因素,但实际上,政府从观察到市场指数变动,到核准企业公开发行及企业最终上市具有时滞,因此,前期的市场指数变动对后期的IPO数量具有正向预测能力,即前期的市场指数增加越大,后期的IPO上市数量越多。在下文的实证部分,我们将建立包含市场指数增量和IPO上市数量这两个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Vector Autoregression)通过观察相应的回归系数,以及基于VAR的格兰杰因果关系(Granger Causality)检验和脉冲响应(Impulse Response)分析来检验这种正向预测关系是否成立。

假说3.前期的IPO上市初期收益率对后期的IPO数量具有正向预测能力,即前期IPO收益率越高,后期IPO数量越多。

前面的理论分析已经证实,某一时期的IPO初期收益率主要反映了上市时的投资者情绪

18我们通过建立包含新增个体投资者开户数量与市场指数收益率(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基于VAR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确定了市场指数对开户数量的正向预测能力,限于篇幅,此处不再列出相应的检验过程。

因素,而政府核准的最优IPO 数量与市场情绪因素保持正相关关系,因此IPO 最优发行数量应该与该时期内特定的IPO 初期收益率呈现正相关关系。用数学公式可以表示为:

由(18)

v IR v

v E p p p E IR issue issue trade ?=?==?=θθ

θ)()(1*

*

因此,(19)

IR v

Q ?+=?+=

ρ

ρλθρρλ2

2*212如前所述,从政府观察到由情绪冲击造成的指数波动到核准公开发行,再到IPO 上市之间存

在一个时滞,因此,从时间序列上看,前期的IPO 收益率应该对后期上市的IPO 数量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即前期的收益率越高(市场情绪冲击越大),后期经政府核准后上市的IPO 数量越多。下文也通过建立VAR 模型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分析来检验这一假说。

假说4.IPO 上市后的长期收益率与上市时期的初期收益率呈现负相关关系,即热销时期上市的IPO 由于受到高情绪的冲击形成了较高的初期市场价格,在此价格基础上形成的长期收益率相对较低。

前面的理论分析已经证实,政府一般倾向于按照其所认定的价值核准IPO 定价,但当情绪冲击较为强烈导致指数涨幅过大时(此时主要反映情绪冲击的IPO 初期收益率也相对较高),政府会相机增大IPO 发行数量,由此导致了在特定时段内高初期收益率和高发行数量的IPO 热销现象。但是在长期内,随着新股成为“老股”,原过度乐观情绪对它的影响相对上市初期将逐渐衰减19。在这个过程中,热销时期由较高情绪冲击形成的IPO 上市初期价格中的“情绪泡沫”相对于冷销时期的IPO 价格泡沫更高,结果将导致IPO 长期收益率与其短期收益率呈现负相关关系。

在下文的实证中定义t 时期上市的股票i 的长期收益率:

(20)

issue

it

short it

long it it p p p LR ?=其中,表示发行价格,指IPO 上市初期交易价格,在计算中使用IPO 上市首日收

issue

it

p short

it

p 盘价,是指IPO 长期交易价格,由于“长期”较难定义,为了保证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我

long

it p 们在计算中选用了上市一年后、两年后和三年后三个收盘价,由此得到了三个长期收益率。我们可以根据在月份t 上市的IPO 定义一个投资组合(代号为t ),t 的IPO 的平均长期收益率

定义为该时期上市的所有IPO 的长期收益率的算术平均值,即:

t LR (21)

∑==

t

N i it

t

t LR

N LR 1

1

其中,为t 期上市的IPO 个数。t 的初期收益率显然为由前文公式1定义的,我们使用时t N t IR 间序列对的回归来检验假说4。

t LR t IR 19

虽然当新股逐渐成为“老股”时,原情绪对它的影响相对上市初期逐渐变小,但新的市场情绪冲击对整个二级市场的影响及对当期上市的新股的价格作用依然存在,这两点并不矛盾。

(二)实证检验结果

实证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的经济变量的描述性统计量及其样本区间列示在表2,数据频率为月度。其中,平均换手率和A 股新增个体投资者开户数数据来源于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其余数据直接来源于wind 资讯或根据其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虚假回归问题,我们对这些时间序列变量都使用ADF 方法进行了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这些序列都是平稳时间序列,可以进行回归分析或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限于篇幅,对于单位根检验的过程及具体结果,此处不再列出。

表2:

描述性统计量表3:

IPO 初期收益率对情绪代理指标的时间序列回归

1.对假说1的检验

为了检验假说1,我们直接使用IPO 初期收益率(包括首日收益率和上市后20日收益率)对四个情绪代理变量分别做时序回归。为解决时序回归中的自相关问题,我们在每个回归中加入一阶自回归项AR(1)。回归结果列示在表3,从中可以看到,IPO 初期收益率与四个情绪代理变量都呈现正相关关系,且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回归的R 平方最小为0.38,最大达到0.63,这说明IPO 上市初期收益率在时序上的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市场情绪的波动所解释,上述回归结果支持假说1,说明在政府相对市场交易价格主动抑制发行价格的条件下,IPO 上市初期的收益率主要反映的是市场情绪因素。

均值

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差样本数样本区间首日收益率(%)113.1282106.7900315.1800-62.370059.0773*******m01-2008m1220日收益率(%)105.9002103.5950275.3000-49.130056.57271681993m01-2008m12上市1年后收益率(%)-6.6608-12.5849306.6667-557.5233124.28191621993m01-2008m5上市2年后收益率(%)24.1673 1.5069647.3537-636.1702147.48101501993m01-2007m5上市3年后收益率(%)86.036561.30221626.9170-686.9520239.187********m01-2005m6上证综指差分

5.4189

3.1600747.8000-1082.9900212.74651921993m01-2008m12IPO 筹集资金总量(亿元)67.730730.6796823.28970.6480119.39281681993m01-2008m9平均市盈率37.767238.702571.04501

4.200013.30261321998m01-2008m12平均市净率 3.3055 2.9824 6.8875 1.5922 1.31081052000m2-2008m12平均换手率

0.41920.3337 2.14720.05160.33031921993m01-2008m12新增投资者开户数(万)

90.1589

33.4600

891.7900

-45.5700

154.5047

131

1998m2-2008m12

IPO 初期收益率

回归变量IPO 首日收益率IPO20日收益率常数项-19.7963-15.8648

90.8673***

97.0963***

-28.0563*-15.9625

91.5679***

97.7341***

平均P/E

3.3558***

3.3814***

P/B

37.4023***

34.6440***

55.6713***

39.1341***

0.1906***

0.1092***

AR(1)0.0937-0.09500.5542***0.3785***0.2519***0.3405***0.6063***0.5697***R 平方0.52970.63150.38440.42600.59720.62010.43690.4588样本区间

1998m2-2008m9

2000m3-2008m9

1993m2-2008m9

1998m3-2008m9

1998m2-2008m9

2000m3-2008m9

1993m2-2008m9

1998m3-2008m9

2.对假说2的检验

表4:IPO数量与指数、IPO数量与初期收益率的向量自回归模型

滞后项IPO_Proceed Index_Diff滞后项IPO_Proceed Initial_Return IPO_Proceed(-1)0.3196***-0.3146Initial_Return1(-1)0.5668***0.4465*** IPO_Proceed(-2)0.0866-1.4533***Initial_Return(-2)-0.08570.1155 IPO_Proceed(-3)-0.3874***0.2606Initial_Return(-3)-0.01890.0316 IPO_Proceed(-4)-0.2770***-0.2608Initial_Return(-4)0.1892-0.0473 IPO_Proceed(-5)-0.10520.1998Initial_Return(-5)-0.13890.1806 IPO_Proceed(-6)0.1662-0.8304***Initial_Return(-6)0.02700.0157 IPO_Proceed(-7)0.04120.7070**Initial_Return(-7)-0.2076-0.0662 IPO_Proceed(-8)-0.0207-0.7791***Initial_Return(-8)-0.0561-0.2343** IPO_Proceed(-9)0.02790.5848**Initial_Return(-9)0.1050-0.0239 IPO_Proceed(-10)0.02360.3497Initial_Return(-10)-0.3202*-0.0097 IPO_Proceed(-11)0.5640***0.4171Initial_Return(-11)0.14200.0748 IPO_Proceed(-12)-0.1759-0.4910Initial_Return(-12)-0.13600.0485 Index_Diff(-1)0.0499-0.0509IPO_Proceed(-1)0.6925***0.0651 Index_Diff(-2)0.1288***0.1912**IPO_Proceed(-2)0.0628-0.0735 Index_Diff(-3)0.04470.2842***IPO_Proceed(-3)-0.2919***0.0653 Index_Diff(-4)0.02890.3008***IPO_Proceed(-4)-0.0832-0.0019 Index_Diff(-5)0.1874***0.3028***IPO_Proceed(-5)0.10490.0460 Index_Diff(-6)0.1501***-0.0981IPO_Proceed(-6)0.1644-0.0109 Index_Diff(-7)0.1385***0.2922**IPO_Proceed(-7)-0.0730-0.0082 Index_Diff(-8)0.0791**0.3298***IPO_Proceed(-8)0.0850-0.0159 Index_Diff(-9)0.09750.3677***IPO_Proceed(-9)0.0295-0.0510 Index_Diff(-10)0.09380.0924IPO_Proceed(-10)-0.13360.0922 Index_Diff(-11)0.07650.0156IPO_Proceed(-11)0.4358***-0.0611 Index_Diff(-12)0.0789-0.1222IPO_Proceed(-12)-0.2388**0.0487常数项17.8571***48.5308**常数项 3.317750.2420** R-平方0.82480.5954R-平方0.72510.4668注:IPO_Proceed(-n)表示IPO数量的n阶滞后项,Index_Diff(n)表示市场指数增量的n阶滞后项,Initial_Return(n)表示IPO平均上市首日收益率的n阶滞后项,其中n=1,2…12。

VAR模型估计的几个关键步骤和结果说明如下20:首先,我们对指数增长量Index_Diff 和IPO数量IPO_Proceed进行了单位根检验,使用方法为ADF检验,结果显示两个变量皆为平稳时间序列;然后,根据AIC准则确立最优滞后阶数为12阶;最后,该VAR模型的特征方程根的倒数都小于1,说明该模型是一个稳定模型。

估计结果列示在表4,从中可以看到在对IPO数量的回归中,市场指数的滞后项回归系数皆为正数,并且第2阶、5阶、6阶、7阶和8阶滞后项都具有统计显著性;在对市场指数增量的回归中,第2阶、6阶、7阶、8阶和9阶滞后项具有统计显著性,且其中的第2阶、6阶、8阶滞后项系数为负,这说明当前期市场指数增长较大时,本期的IPO上市数量会有大幅增长,而前期IPO上市数量的大幅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压低本期市场指数的增长水平。

20限于篇幅,此处及下文VAR模型的估计过程中的相关细节不再列出,仅对关键步骤和结果做出简要说明。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列示在表5,从中可以看到,市场指数和IPO数量互为Granger原因,即前期的市场指数增量对后期的IPO数量具有显著的预测能力,而前期的IPO数量对后期的市场指数也具有显著的预测能力。

表5:IPO数量与市场指数,IPO数量与初期收益率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原假说样本个数F-统计量概率市场指数不是IPO数量的Granger原因1228.16747 2.1E-10

IPO数量不是市场指数的Granger原因122 6.891667.2E-09

IPO数量不是首收益率的Granger原因1140.999620.45611

首日收益率不是IPO数量的Granger原因114 2.196950.01825

2:IPO数量与市场指数之间的脉冲响应

我们可以进一步使用脉冲响应定量分析IPO数量和市场指数之间动态关系,从图2可以看到,面对第1期市场指数增量一单位标准差新息(innovation)的冲击(大约为182点),IPO数量在第1期并没有及时反应21,在第2期产生了12.52亿元的正向响应,第3期响应迅速增加到33.53亿,此后响应逐渐衰减,到第18期时,响应仅为8.96亿,实际上,第15期之后的响应并不具有统计显著性。面对第1期IPO数量一单位标准差新息的冲击(大约为69.24亿元),市场指数在第2期做出了-18.87的负向反应,第3期的响应为-102.80,第5期的响应为-59.54,此后响应逐渐衰减而趋近于零,且在统计上并不具有显著性。

综合上述基于VAR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面对市场指数的大幅上涨,政府会在短期内加速IPO上市,而IPO的大量上市会在一定程度上压低指数,市场指数增量对IPO数量具有较强的正向预测能力,这支持假说2。

3.对假说3的检验

与前面的VAR建模过程类似,我们首先对IPO收益率进行了ADF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它是一个平稳时间序列;然后,使用AIC标准确立了最优滞后阶数为12阶;最后,估计VAR模型的特征方程根的倒数都小于1,因此该模型是一个稳定模型。

估计结果列示在表4,从中可以看到,在对IPO数量的回归中,初始收益率一阶滞后项具有统计显著性,且其系数为正;而对IPO初始收益率回归中,IPO数量的各阶滞后项的系数多数为负,但是都不具有统计显著性。这说明当前期IPO初期收益率较大时,本期的IPO 数量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列示在表5,从中可以看到,IPO初期收益率是IPO数量的Granger原因,但反之并不成立,因此,前期IPO收益率对本期的IPO数量具有显著的预测

21这也说明前文假设从政府观察到情绪对指数的冲击到公开发行上市之间存在时滞是合理的。

能力。

3:IPO数量与首日收益率之间的脉冲响应

IPO数量和首日收益率之间的动态响应关系如图所示3,从中可以看到,面对初期收益率一单位标准新息的冲击(大约为46.63%),IPO数量在第2期的响应达到27.32亿元,第5期的响应为25.28亿,此后响应值迅速向零值衰减,且在统计上失去显著性。面对IPO数量一单位标准差新息的冲击(大约为74.08亿元),IPO初始收益率的响应数值较小,基本在-4%到8%之间波动,且各期都不具备统计显著性。

综上所述,当政府观察到市场情绪推动IPO初期收益率快速增加时,它倾向于加速IPO 上市以抑制市场情绪对指数的冲击,因此前期IPO初期收益率对后期的IPO数量具有正向预测能力,这支持假说3。

4.对假说4的检验

表6:IPO长期收益率对初期收益率的时间序列回归

IPO长期期收益率

回归变量IPO上市1年后收益率IPO上市2年后收益率IPO上市3年后收益率

常数项52.72*110.26***178.35***

IPO首日收益率-0.52***-0.76***-0.79***

AR(1)0.70***0.55***0.46***

R平方0.550.340.24

样本区间1993m1-2008m51993m1-2007m51993m1-2005m5

为了解决时序回归中的残差自相关问题,我们在回归中加入了一阶自相关项AR(1)。回归结果列示在表6,从中可以看到,IPO首日收益率的回归系数皆为负,且在1%的水平上都具有统计显著性,即IPO初期收益率越高,其长期收益率越低。这支持假说4,说明在热销时期,IPO的初始交易价格包含了相对更高的情绪因素,导致抑价发行的IPO的初期收益率也较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情绪逐渐衰退时,热销时期上市的IPO的长期收益率就会相对冷销时期更低。

五、结论

IPO的周期性是IPO研究三大主题之一,但国内在这方面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我们首先通过严格的统计方法证实了中国IPO市场存在显著的周期性,具体发现包括:IPO上市初期收益率和上市数量在时序上存在聚集性;IPO收益率与IPO数量存在显著的领先——滞后关系。

我们认为在IPO发行主体,发行价格,发行数量,发行时机一直受到政府最终核准控制的制度背景下,要解释中国IPO市场的周期性,必须深刻理解政府的行为方式。中国股市存在着严重的“股经背离”现象,二级市场股价并不能充分有效地反映宏观经济、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等经济基本面,这意味着股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情绪的驱动,投资者的各种非理性行为偏差正是市场情绪产生的微观基础,而卖空机制的缺失及政府对企业股票发行的控制极大地限制了市场自发的套利活动,使得理性套利者无法有效制衡非理性的情绪投资者,这是情绪能够影响市场的重要原因。由于上市初期IPO公司在市场上的信息量较少,其估值难度较高,这使得它更容易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

我们的理论分析证实,由于政府在股市上“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身份,它实际对IPO 股票上市初期的价格负有隐性担保责任,当面临过度乐观的市场情绪时,提高发行价格虽然可以增加企业融资收入,但过高的发行价格将大大提高政府担保成本,两相权衡后,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政府倾向于按照其认定的实际价值核准IPO股票的定价,这就使得IPO初期收益率的波动主要反映的是市场情绪波动。这就从政府主动抑价的角度解释了中国IPO 超高初期收益率的产生根源。

投资者情绪会对二级市场指数形成冲击,在市场缺乏自我平衡能力的条件下,政府通过控制IPO发行上市数量来调控市场指数,冲销情绪对指数的扰动。结果导致了IPO数量的周期性波动:当市场情绪高昂时,发行数量急剧增加。实际上,从政府观察到情绪对指数的冲击,到核准企业公开发行上市,这之间通常存在时滞,这就使得发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前期的市场情绪,而IPO初期收益率反映是当期的市场情绪,结果导致IPO初期收益率与上市数量之间形成领先——滞后关系。

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也支持由上述理论分析得出的四个假说,具体包括:(1)IPO上市初期收益率中含有投资者情绪因素。(2)前期市场指数变化对后期IPO数量具有正向预测能力。(3)前期IPO上市初期收益率对后期IPO数量同样具有正向预测能力。(4)热销时期上市的IPO的长期收益率要相对低于冷销时期上市的IPO。通过上述理论和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对中国IPO市场的周期性做出初步的理论解释。

参考文献

韩立岩、伍燕然,2007:《投资者情绪与IPOs之谜——抑价或者溢价》,《管理世界》第3期。

李心丹、王冀宁、傅浩,2002:《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交易行为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第11期。

林义相,1999:《证券市场的第三次制度创新与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研究》第10期。

刘鸿儒,2008:《突破——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之路》,中国金融出版社。

刘骏民、伍超明,2004:《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模型》,《经济研究》第4期。

裴平、张谊浩,2004:《中国股票投资者认知偏差的实证检验》,《管理世界》第12期。

深圳证券交易所,2009:《新股上市首日投资者参与情况分析》,打印版。

魏兴耘,2002:《我国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与盈利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第5期。

伍志文、周建军,2005:《“股经背离”的存在性之争及其实证检验》,《财经研究》第3期。

杨胜刚、曾明贤,2006:《中国A股“HOT ISSUE”现象的实证检验》,《证券市场导报》第2期。

中国证监会,2008:《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中国金融出版社。

赵宇龙、王志台,1999:《我国证券市场“功能锁定”现象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第9期。

赵志君,2003:《股票价格对内在价值的偏离程度分析》,《经济研究》第10期。

Adogan Alti,2005.“IPO Market Timing”,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vol18,1105-1138.

Malcolm Baker and Jeffrey Wurgler,2007.“Investor Sentiment in the Stock Market”,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21(2),pages129-152.

Malcolm Baker,Jeremy C.Stein,2004.“Market Liquidity as a Sentiment Indicator”.Journal of Financial

Markets,Volume,Issue3,June,Pages271-299.

Derrien Francois,2005.“IPO pricing in hot market conditions:Who leaves money on the table?”,Journal of Finance,60,487-521.

Hong,Harrison,Jose Scheinkman and Wei Xiong,2006.“Asset Float and Speculative Bubbles”,Journal of Finance,Vol.61,pp.1073-1117.

Roger Ibbotson and J.Jaffe,1975.“Hot Issue Markets”.Journal of Finance30,pp.1027–1042.

Roger Ibbotson,J.Sindelar and J.Ritter,“Initial Public Offerings”.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1, pp.37–45.

Roger Ibbotson,J.Sindelar and J.Ritter,1994.“The Market's Problems with the Pricing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66–74.

Vladimir Ivanov,Craig M.Lewis,2009.“The Determinants of Market-Wide Issue Cycles for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14,567-583.

Lamont,O.A.,and C.M.Jones,2002,.“Short Sale Constraints and Stock Return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66,207-239.

Charles M.C.Lee,Andrei Shleifer,Richard H.Thaler,1991.“Investor Sentiment and the Closed-End Fund Puzzle”,Journal of Finance,vol46,75-109.

Ljungqvist,Alexander,Vikram K.Nanda,and Rajdeep Singh,2006.“Hot Markets,Investor Sentiment,and IPO Pricing”,Journal of Business79,1667-1702.

Michelle Lowry,and G.Schwert,2002.“IPO Market Cycles:Bubbles or Sequential Learning?”,Journal of Finan ce57,pp.1171–1200.

Michelle Lowry,2003.“Why does IPO Volume Fluctuate So Much?”,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ume67,Issue1,January,Pages3-40.

Miller,E.,1977.“Risk,Uncertainty,and Divergence of Opinion”,Journal of Finance32,1151–1168.

Rajan and Servaes2003.Rajan,R.,Servaes,H.,2003.“The Effect of Market Conditions on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In:McCahery,J.,Renneboog,L.(Eds.),Venture Capital Contracting and the Valuation of High-tech Firms.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

Jay Ritter and Ivo Welch,2002.“A Review of IPO Activity,Pricing,and Allocations”,Journal of Finance57, 1795–1828.

Jay Ritter,1991.“The Long-Run Performance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Journal of Finance,vol46,3-27.

Jay Ritter1984.“TheHot Issue Market of1980”.Journal of Business57,pp.215–240.

Chris Yung,Gonul Colak,Wei Wang,2008.“Cycles in the IPO market”,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89,192-208.

作者:邵新建、范小云;

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

研究领域: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学;

电子邮箱:shaoxinjian2010@https://www.doczj.com/doc/f4532747.html,(邵新建),fanxiaoyun@https://www.doczj.com/doc/f4532747.html,(范小云);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试题及答案

当代中国的政府与政治 考试试题及答案 《当代中国的政府与政治》专用通关题库第01关 1\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多年来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向经济困难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说明我国_____。 A: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B:致力于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 C:尊重主权国家的独立权和平等权 D:致力于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释: [解析]题目中强调了“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体现了我国尊重主权国家的独立权;“向经济困难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体现了我国尊重主权国家的平等发展权。A项说法不正确,我国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不是“决定性力量”。B项的内容在题干中未体现。D项说法片面,“其他发展中国家”不等同于“周边国家”。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根据全国人大批准的中央预算,2012年我国将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增加到每人每年240元,并适当提高报销水平,补助1050亿元,增长37%。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安排资金358亿元。加快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支持做好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安排资金114.83亿元。上述财政安排所体现的政府职能是_____。 A:平均分配国民财富 B: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C:完善医疗卫生体制 D: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释: [解析]题目中涉及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等,看似繁杂,本质都属于政府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中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职能。故本题选D。 3\某县委2011年底试行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以来,逐渐地从“组织公开什么,群众就看什么”转变为“群众关注什么,组织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分析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分析 政治学与行政学一班 郭永胜 20114164

一:建国以来财政体制改革的内容? 自建国以来,伴随各时期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经历过多次变动,但总的趋势是由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逐步过渡到实行各种形式的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的体制。 (一)1950~1979年的“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时期:建国初期1949~1952年实行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一五时期”1953~1957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管理、分类分成的财政管理体制;1958~1960年前期实行“以收定支,五年不变”的办法,后期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变”财政管理体制;1961~1966年实行比较集中的、收益分成上继续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财政管理体制;以及“十年文革”时期变动不定的财政管理体制。 (二)1980~1993年的“分灶吃饭”财政管理体制 为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自1980年起,在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和地方财权的同时,实行了“分灶吃饭”的财政包干管理体制。这一阶段又分为以下三个时期:1980-1984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①;1985-1987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1988-1993年实行多种形式的财政包干分配体制。 (三)1994至今的“分税制”的分级财政管理体制 为了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发挥国家财政的职能作用,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国务院决定①,从1994年1月1日起改革地方财政包干体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二:我国的主要税种有哪些?征税对象是谁? 按现在大的分类,主要是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行为税和其他: 1、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车辆购置税等; 2、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3、资源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 4、财产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等; 5、行为税:印花税、车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6、其他税:农林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 流转税的征税对象:流转税是以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 所得税的征税对象:个人所得 资源税的征税对象:在我国境内开采应税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其它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盐七类。 财产税的征税对象:财产税是以纳税人所有或属其支配的财产为课税对象的一类税收。 行为税的征税对象:是指以纳税人的某种行为为课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税。三: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的原因? 分税制是指在国家各级政府之间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与财力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征,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并铺之以转移支付制度的预算管理体制。 分税制改革前,我国实行的是财政包干体制,这一体制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扩大,其弊端日益明显,

中国茶叶市场的现状及未来分析

中国茶叶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分析 世界茶叶80%产在亚洲。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和印度尼西亚五大产茶国的茶叶产量占世界茶叶总产量80%。中国茶叶产量从2000年的67.6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93.4万吨,增长了38.1%。茶叶产值从2000年的90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55亿元,增长了72.2%,是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并且在2005年,我国茶叶产量超过印度,重新夺回第一大产茶国地位,实现了以吴觉农为代表的近代茶人为之奋斗的目标。 一、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因素。 当前,我国茶叶产量、国销售、茶叶出口都处于历史最好的水平。主要得益于地方政府资金支持,茶叶企业改革不断深入,新的资本进入,茶叶新技术在茶叶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以及茶叶新产品的开发等,这些都为我国茶叶产业注入 新的活力。 1、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茶叶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并且通过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大力拓展国外市场等措施,促进了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在西部开发、扶贫政策和退耕还林等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各主要产茶省都

发展了相当数量的新茶园。茶农在茶叶良好经济效益促进下,生产积极性不断高涨,并且加大了对老茶园的改造力度,淘汰了一些生产效益低的茶园。我国茶园面积由2000年的108.9万公顷,增加到2005年的130万公顷,增长了19.4%。近年来新发展的茶园基本上按照规化要求进行建设的,生产能力高、茶园投入力度大,从而使得我国茶叶产量保持较快速度增长。 2、企业的多元化。 茶叶放开经营后,我国茶叶企业发生结构性变化,大多数国有加工、流通茶叶企业实现了股份化、民营化转制。一元茶叶是市第一家实行改制的“老字号”茶叶企业,改制后的股本为3000万,国有(企业)参股20%,10%社会法人股,主要是两家上游生产企业,其他70%职工股。改制后企业的机制变活了,企业有了自主权,有了资金积累,通过几年来的运作,一元的年销售量每年均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茶叶产业的发展,也吸引国大的集团纷纷进入茶叶领域,制药企业盘龙云海和白药集团已经开始涉足茶产业。白药集团认为普洱茶的发展过程与白药的发展过程极为相似,初期都是小家小户分散式生产,后来随着工艺技术改进,规模化生产成为必然。澜沧江啤酒集团也把开发茶产品作为今后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与此同时,个体私营茶叶企业在经过多年的市场经验积累,也开始得到快速发展,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更香茶叶发展到46家连锁店。 3、新的资本注入。

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

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 “十五”期间,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和档案事业发展的要求,把档案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格局,以档案网络建设为基础,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扩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目标,加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的进程,促进档案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十五”期间,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本着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安全保密的原则,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推动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在部分中心城市建设示范性数字档案馆,开展公众网上查询档案信息服务,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到“十五”末,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部门要努力建设并投入使用一批内部局域网,基本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和办公自动化;依托当地电子政务建设工程,建立为各级党政机关服务的档案目录信息中心,为逐步构建中国档案文献数据库创造条件;依托公众信息网,建立面向社会、服务公众的档案网站,逐步构建全国档案工作信息网。

一、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继续推进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提高各级各类档案馆、档案室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逐步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到“十五”末,全国应用计算机管理档案的普及率,力争东部地区省级机关档案部门达到90%,县以上各级国家档案馆达到70%;中西部地区省级机关档案部门达到80%,县以上各级国家档案馆达到50%。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局馆都要建设和完善局域网,并且与当地政务网联通。到“十五”末,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主要中心城市档案局馆力争全部建立局域网;省以下档案局馆的局域网建设以北京市、天津市、江苏省为试点,80%的区县市档案局馆建立局域网并与当地政务网联通。 3、西部地区要把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范畴,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逐步推进西部地区档案部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努力探索一条适合当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路子。 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政治生态分析_基于府际关系

2010年5月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May ,2010第42卷 第3期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Vol.42 No.3 收稿日期:2009-11-10 作者简介:任维德,男,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乔德中,男,辽宁凤城县人,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政治生态分析: 基于府际关系 任维德,乔德中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 摘 要: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实践,肇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了 中国特色地方治理所具有的优越性。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中国特色的地方治理处于发展阶段,这就决定了它本身尚有不足之处,特别是作为其政治生态的府际关系存在诸多问题。针对当代中国地方治理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首先,依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的职责和权限。其次,对省级以下各级地方政府的税收权限及税种进行明确的划分,并尽快建立以均等化拨款为基础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再次,变梯度分权为均衡分权。最后,完善地方政府官员的产生方式,引导地方官员树立科学的政绩观。 关键词:当代中国;地方治理;政治生态;府际关系 分类号:D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18(2010)03-0046-05 府际关系,亦称国内政府间关系,通常是指国内各层次、各层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地方政府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其内容涉及政府之间的财权、事权和人事权等。其中,中央与地方关系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府际关系的基本格局。同时,地方政府间关系对府际关系也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以府际关系为视阈,将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置于其广泛而复杂的府际关系这一政治生态之中,探讨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内涵、特征,并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府际关系: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政治生态因素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在对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中,把政治生活看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指出:“一个社会中的政治互动构成了一个行为系统,一个政治系统通过这些互动为一 个社会权威性地分配价值。”[1](26) 这个行为系统处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这个环境可以分为社会内部和社会外部两个部分。“社会内部是由与政治系统处于同一社会中的那些系统所组成的,……它们是社会的功能部分,在此讨论的政治系 统本身只是它们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外部,是 环境的第二部分,它包括那些所有处于某社会本身以外的系统。它们是一个国际社会的功能部分,或者我们可以将其描述为‘超社会’、‘超系统’ 环境,任何单个社会都是它的一个部分。”[1](26) “从政治系统内部组织来看,它与其他所有社会系统都具有一个关键性特征,即它对于自身在其中起作用的条件作出反应的特殊适应能力。确实,我们将发现,政治系统累积形成了借以对付其环境的大量机制,运用这些机制,它就可以调节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的内部结构,甚至重新确立自己 的基本目标。”[1](21-22) 据此,我们把政治生态看作是政治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状态。 这里,我们简约、借鉴伊斯顿的政治系统论,将当代中国地方治理体系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系统,将一系列制约地方治理的府际关系要素,视为其政治生态系统,我们称之为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政治生态。就府际关系而言,当前影响中国地方治理的政治生态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 64?

中国茶叶市场分析报告完整版

中国是茶叶原产地和第一生产、消费大国,有上千年的饮茶历史,茶叶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现在的国内茶叶市场看似波澜不惊,实际上却是暗流涌动,众多茶叶企业亟待破茧而出。 国内茶叶市场问题 目前我国茶叶市场整体需求趋于饱和,消费增长速度低于茶叶生产能力的扩张速度,呈现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加上历史积淀的影响,我国的茶叶市场呈现如下特点: 1.多:茶叶种类多,行业企业多。 由于历史、地理原因,我国茶叶种类众多,大约有上千种茶叶,仅名茶就有两百种左右,而每一种茶叶因采摘时节、产地不同又可分出众多子类。 与茶叶种类多相对应的就是我国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的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大约8000万茶农、7万家茶企。 2.乱:管理无序,标准缺失。 产品种类和行业企业众多本就容易形成混乱的市场局面,而行业管理不健全和产品标准的不易操作更导致了茶叶行业出现比较混乱的局面。 近年来,各地大建茶叶城、茶叶批发市场,甚至一个城市建有多个批发市场,超出了市场的需要,结果导致市场内商户的销量和利润越来越薄。而且批发市场由个体商户组成,自身所普遍存在的散、乱、杂和不易监管等特点,很容易发生漫天要价的情况。管理的松懈也导致食品行业普遍推行的QS认证在茶叶行业得不到有效执行。 我国现行茶叶品质标准中,关于茶叶的感官品质都采用定性语言描述,消费者难以理解和应用,致使标准在交易定价中很难发挥作用,形成实施上的标准缺失情况。普通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往往难辨良莠,听任一些不良茶商的信口胡言,以次充好,长此以往也会抑制消费者需求。 此外,行业内还存在假冒伪劣、农药残留超标的情况,也严重影响了行业形象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3.弱:企业实力弱,品牌意识弱。 我国茶叶企业数量虽多,但多数都非常弱小,规模上亿的企业屈指可数,而且没有能够主导行业发展的企业。2008年,7万家茶企共实现茶叶总产值300亿元人民币,而同年仅联合利华立顿一家茶加工企业年产值即达到23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茶叶产值的2/3强。 我国多数企业还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阶段,采用传统粗放经营模式,通过分布在各地的同乡和批发商销售。产品也主要依靠散装形式销售,茶企普遍缺乏品牌意识。目前我国有7万家茶厂,注册了自己品牌名称的还不到1000家。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202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202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家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19年12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国家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管理,推动政务信息系统跨部门跨层级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强化政务信息系统应用绩效考核,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发〔2016〕51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的国家政务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实施的国家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国家重点业务信息系统、国家信息资源库、国家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国家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数据中心、机房等)、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以及相关支撑体系等符合《政务信息系统定义和范围》规定的系统。 第三条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管理应当坚持统筹规划、共建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牵头编制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规划,对各部门审批的国家政务信息化项目进行备案管理。财政部负责国家政务信息化项目预算管理和政府采购管理。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国家政务信息化项目审批、建设、运行和安全监管等相关工作,并按照“以统为主、统分结合、注重实效”的要求,加强对政务信息化项目的并联管理。 第五条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中央网信办、国务院办公厅、财政部建立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协商机制,做好统筹协调,开展督促检查和评估评价,推广经验成果,形成工作合力。 第二章规划和审批管理 第六条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信息化发展规律和政务信息化建设特点,统筹考虑并充分论证各部门建设需求,编制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规划并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如内外部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适时组织评估论证,提出调整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各有关部门编制规划涉及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应当与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规划进行衔接。

中国税务信息化行业市场发展分析报告

中国税务信息化行业市场发展分析报告

目录 第一节“互联网+税务”助推税务信息化行业巨变 (5) 第二节我国税务信息化发展历程 (5) 一、营改增收官在即,为税务信息化打下基础 (6) 二、金税三期打造纳税服务全国统一标准 (9) 三、金税三期系统承建商中最看好能对接广大企业客户的纳税服务平台承建商 (13) 第三节税务信息化行业盈利模式 (15) 一、纳税服务商依托高频刚需入口拓展企业级服务 (15) 二、电子发票是开创税务信息化全新模式 (16) 三、财税大数据挖掘推动税务信息化公司商业模式转型 (22) 第四节海外对比:国外税务信息化行业发展现状 (24) 一、美国税务信息化行业发展现状 (24) 二、Intuit:税务SaaS龙头依托海量用户转型综合企业级服务 (25) 三、海外税务信息化行业发展启示 (29) 第五节税务信息化公司估值 (30) 第六节重点公司分析 (32) 一、丰东股份 (32) 二、*st易桥(神州易桥) (34)

图表目录 图表1:互联网+税务助推税务信息化行业巨变 (5) 图表2:我国税务信息化发展阶段 (6) 图表3:我国营改增大事记 (6) 图表4:营改增累计减税规模 (7) 图表5:增值税与营业税比较 (7) 图表6:2015年营业税额状况 (8) 图表7:2015年我国税收结构 (9) 图表8:三期金税工程概况 (9) 图表9:金税三期的主要内容 (11) 图表10:金税三期的三步走规划 (12) 图表11:税务大数据解决方案示意图 (12) 图表12:金税三期工程各系统模块示意图 (14) 图表13:金税三期工程各项目模块主要承建商 (14) 图表14:金税三期系统中纳税服务平台的定位 (15) 图表15:方欣科技和神州易桥业务模式及运营情况对比 (16) 图表16:我国内地第一张电子发票 (16) 图表17:推广中的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 (17) 图表18:电子发票的业务模式 (18) 图表19:电子发票的优势 (18) 图表20:我国电子发票的发展历程 (19) 图表21:近年欧洲电子发票发票量 (19) 图表22:欧洲电子发票中B2B与B2C占比 (20) 图表23:我国电子发票相关政策 (21) 图表24:航信的电子发票服务平台 (21) 图表25:方欣科技大数据生态构建 (22) 图表26:Zestfinance公司的数据挖掘整体模型 (23) 图表27:Intuit公司2011-2016Q2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百万美元) (25)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复习要点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复习要点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国家制度和政府合法性的渊源。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人民民主共和政体。 2.党的根本组织制度是民主集中制,即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民主集中制是党内关系的最高原则。 3.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有常任制和非常任制两种。 4.组织领导是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的组织保证。 5.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国家的立法和执法活动更为重要、更为关键的步骤的立法。 6.党指挥枪是中国共产党处理与军队关系的传统和领导军队的根本原则。 7.“党管干部(即国家工作人员),是我们党和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党管干部”的核心在于管理主体的排他性,这个主体即中国共产党。 8.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核心是干部任免权。 9.我国干部管理的基本体制是学习苏联的干部管理制度,实行分部分级管理。 10.人民政协的性质,即人民政协是中共领导下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政协不属于国家机关体系,它存在于国家权力体系中。人民政协的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11.参加会议,行使人大的各项职权成为代表最重要最基本的权利与活动方式。 12.人民代表的权利:参加会议的权利、提案权、质询权、选举提名权、罢免权、批评建议权、表决权、言论免责权、人身特别保障权、其他权利。 13.新选举法有两点明显的原则性变化:一是将直接选举范围定在县级以下;二是将原来的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 14.元首是指国家最高权力的体现者。在现代国家中,国家元首,即一国首脑,是国家机关 的一部分。 15.结合第81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的规定,国家主席基本上可以被认定为国家元首。 16.元首的特征:元首对外代表国家;元首居于国家机关的首脑地位;依照宪法行使元首权;享有礼仪上的最高待遇。 17.国家主席的职权:公布法律权、发布命令权、任免权、外交权、宣战权、荣典权。 18.立法程序的四个阶段:提出法案、审议法案、表决和通过法案、公布法律。 1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程序:提出议案、审议议案、表决通过议案、公布。 2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监督权。 2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标志和具体化、制度化,是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实践基础。 22.固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部门有:①组织部、宣传部和统战部;②纪律检查委员会;③政法委员会;④其他直属机构。 23.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人权保障原则、法治原则、分权制衡原则与民主集中制原则。 24.中国共产党的中央组织有: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主席和总书记、中央书记处、中央军事委员会。 25.地方自治的形式:民族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自治。 26.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27.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核心。自治权的切实兑现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败的关键。 28.“一国两制”这一构想的最初提出是为了中国的和平统一问题。具体含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有关地区(香港、澳门和台湾)保持

中国茶叶的市场调研报告总结归纳

中国茶叶的市场调研报告 一、摘要 是茶叶有发源地,茶区分布广、丰富,茶叶种类之多堪称世界之最。在国内,茶类消费者为中老年人居多,但年轻人占据的比例也逐渐加大,说明茶在年轻人的消费中有了很大的提升空间。茶叶出口主要有六大国际市场,分别是摩洛哥、日本、美国、欧盟、俄罗斯、中东地区。由于国际市场质量门槛越来越高等原因,茶叶市场发展受到了阻碍,但从总体来看,我国茶叶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虽然面临许多困难,但总体向上的趋势从未改变。相信随着我国茶叶种植、生产水平的迅速提高,产品安全体系日趋完善,我国茶叶的优势会越来越显现,世界各国对我茶叶的消费会逐步增加。 二、调研的背景和目的 1、调研背景 商品经济的日益的发展,我国的外贸份额越来越大,其中不可或缺的传统的商品茶叶市场也相当的活跃。 2、调研目的 更好的研究我国的茶叶市场,以点看面了解的市场行情, 三、调研采取的步骤和方法 一)通过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茶叶的品种及其分类 二)对国内市场进行调研,获取国内消费者对茶叶的需

求情况和市场主要卖点。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渠道获得: 1、通过上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国内茶叶市场行情,获取相关数据。 2、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报刊,详细了解情况 3、走访一些茶叶销售店,询问一些社区的消费者 4、学校学生的意见和想法 三)详细了解我国茶叶的出口现状及出口目标市场,主要渠道: 1、通过互联了解我国茶叶的主要出口国对象及其出口特征 2、根据其出口特点制定营销方案 四、调研情况介绍 一)茶叶概述 1、茶叶分类 我国茶叶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基本茶类,一种是加工茶类。其中基本茶类又可分为六类:绿茶、青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加工茶类可分为花茶、果茶、紧压茶、保健茶等。 1) 绿茶 以制作方法不同可分为: a、炒青绿茶:眉茶、珠茶、细嫩炒青; b、烘青绿茶:普通烘青、细嫩烘青;

中国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一,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 以"金"字工程为代表的信息化重大工程初见成效: --金桥工程建成卫星站70个,主干网覆盖10个大中城市,正在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 ――金卡工程的12个试点城市全部实现了同城跨行的自动取款机联网,其中有的城市实现了国际自动取款机联网,发长量超过6000万张。全国电子联行系统每天处理5万多笔业务,金额达800一1000亿元,每天为国家增加可使用资金500亿元。 --金税工程稽核系统投入运行,据不完全统计,三年多来查出利用发票违法违纪件3万多起,追缴税款1.5亿元。--金关工程制定并实施了进出口企业代码、进出口商品代码"两项标准";建设了配额许可证管理系统、进出口统计管理系统。出口退税管理系统、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核销系统等"四个应用系统",并已经陆续投入运行,提高了对外经济贸易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减少了贸易摩擦。 第二,信息化建设促进了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生产力的提高。

目前电子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正在从单项应用向集成化、综 合化、网络化应用发展,在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提高 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例如: --"八五"期间,电子技术推广应用共完成8000多项。资 金投入产出比为1:5。 --全国约有50%的自来水公司采用了计算机控制技术, 每年节水挽回的损失相当于35亿元投资,可建设44个水厂。 --有色金属行业80%的铝电解槽实现了计算机控制,每 年可节电1.2亿度。 --在企业改造中采用电子信息技术,使生产的效率和效 益大幅度提高。成都飞机工业公司采用计算机集成生产管 理系统,使麦道飞机机头的装配周期从12个月缩短到6个月。库存积压下降20%。 --农业信息网已在十几个省市、200多个县推广应用。 收到良好效果。如1998年1月,山东省聊城市大量芹菜滞销。在网上发布现货待售信息后,一周内积压的芹菜全部售完。价格上涨了一倍多,取得直接经济效益200多万元。 第三,信息化建设推动了科研教育的发展,为新闻宣传提 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 --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实现了国际联网,使计算机 成为了解与交流科教信息的重要工具;在教育系统计算机

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

《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地方政府学)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1)我国现行宪法规定我国的国体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人民民主专政C.议行合一 D.民主集中制 (2)我国现行宪法规定我国的政体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民主专政 C.无产阶级专政 D.民主集中制 (3)中国的政党体制是:A.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B.一党独大制 C.多党制 D.一党制 (4)有权制定和修改宪法的国家权力机关是: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会议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会议 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 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团会议 (5)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公布以后,一个立法程序即告结束。公布法律者是:A.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B.国务院总理 C.中共中央总书记 D.国家主席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者是:A.中共中央总书记 B.国务院总理C.国家主席 D.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7)新中国成立至1954年,没有设置专门的国家元首机关,行使国家元首职权的机关是:A.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B.中共中央总书记 C.政务院总理 D.全国政协主席 (8)有权选举和罢免国家主席、副主席的国家机关是:A.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 C.全国人大常委会全体会议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会议

(9)根据1982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为:A.2年B.3年 C.4年 D.5年 (10)我国人民法院实行的是:A.一审终审制 B.二审终审制 C.三审终审制 D.四审终审制 (11)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宣布战争状态的国家领导人是:A.国家军委主席 B.国务院总理 C.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D.国家主席 (12)中国管理国务和政务的国家行政机关是:A.中共中央B.国务院 C.国家主席 D.全国人大常委会 (13)国务院总理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是:A.6年 B.5年 C.4年 D.3年 (14)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属于国务院的:A.组成机构 B.办公机构C.直属机构D.非常设机构 (15)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务院批准一批城市为计划单列市,这些城市属于:A.省级市 B.副省级市 C.地级市 D.县级市 (16)建国初期,我国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是:A.大区人民政府 B.直辖市人民政府C.省级人民政府 D.地区行署 (17)“市管县”体制萌芽于:A.解放前B.新中国成立初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后 (18)乡镇人民政府是:A.基层政府机关 B.群众自治组织 C.社会组织 D.派出机关

国家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国家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管理,推动政务信息系统跨部门跨层级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强化政务信息系统应用绩效考核,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发〔2016〕51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的国家政务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实施的国家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国家重点业务信息系统、国家信息资源库、国家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国家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数据中心、机房等)、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以及相关支撑体系等符合《政务信息系统定义和范围》规定的系统。 第三条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管理应当坚持统筹规划、共建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牵头编制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规划,对各部门审批的国家政务信息化项目进行备案管理。财政部负责国家政务信息化项目预算管理和政府采购管理。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国家政务信息化项目审批、建设、运行和安全监管等相关工作,并按照“以统为主、统分结合、注重实效”的要求,加强对政务信息化项目的并联管理。

第五条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中央网信办、国务院办公厅、财政部建立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协商机制,做好统筹协调,开展督促检查和评估评价,推广经验成果,形成工作合力。 第二章规划和审批管理 第六条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信息化发展规律和政务信息化建设特点,统筹考虑并充分论证各部门建设需求,编制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规划并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如内外部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适时组织评估论证,提出调整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各有关部门编制规划涉及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应当与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规划进行衔接。 第七条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或者核报国务院审批的政务信息化项目,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项目审批管理的政务信息化项目,原则上包括编报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等环节。 对于已经纳入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规划的项目,可以直接编报可行性研究报告。 对于党中央、国务院有明确要求,或者涉及国家重大战略、国家安全等特殊原因,情况紧急,且前期工作深度达到规定要求的项目,可以直接编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

2021企业信息化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2021年企业信息化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目录 1.企业信息化行业现状 (4) 1.1企业信息化行业定义及产业链分析 (4) 1.2企业信息化市场规模分析 (5) 2.企业信息化行业前景趋势 (6) 2.1信息技术服务开启高速发展 (6) 2.2产品信息化 (7) 2.3设计信息化 (7) 2.4技术服务的平台化 (7) 2.5延伸产业链 (8) 2.6行业协同整合成为趋势 (8) 2.7生态化建设进一步开放 (8) 2.8呈现集群化分布 (9) 2.9需求开拓 (10) 2.10企业信息化产业与互联网等产业融合发展机遇 (10) 2.11行业发展需突破创新瓶颈 (11) 3.企业信息化行业存在的问题 (13) 3.1行业服务无序化 (13) 3.2供应链整合度低 (13) 3.3基础工作薄弱 (13) 3.4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 (13)

3.5供给不足,产业化程度较低 (14) 4.企业信息化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15) 4.1企业信息化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15) 4.2企业信息化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15) 4.3企业信息化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15) 4.4企业信息化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16) 5.企业信息化行业竞争分析 (17) 5.1企业信息化行业竞争分析 (17) 5.1.1对上游议价能力分析 (17) 5.1.2对下游议价能力分析 (17) 5.1.3潜在进入者分析 (18) 5.1.4替代品或替代服务分析 (18) 5.2中国企业信息化行业品牌竞争格局分析 (19) 5.3中国企业信息化行业竞争强度分析 (19) 6.企业信息化产业投资分析 (20) 6.1中国企业信息化技术投资趋势分析 (20) 6.2中国企业信息化行业投资风险 (20) 6.3中国企业信息化行业投资收益 (21)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复习提纲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课程复习提纲导论对于政府、政治、中国政府与政治的观点有基本的了解,着重要掌握的概念是“国家机构政府”。 一、国家机构的政府 是有阶级社会的政府,它和国家、阶级、政党是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政府是国家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政党争夺的主要对象。 第一章在正确认识宪法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所发挥作用的基础上,要理解现行宪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特别要重视宪法规定中,公民要享有怎样的基本权利,要履行怎样的基本义务? 二、宪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 2、基本人权原则 3、法制原则 4、民主集中制度原则 三、公民的基本权利: 1、平等权 2、政治民主和自由权 3、宗教信仰自由权 4、人身自由权 5、受益权 6、特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四、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遵纪守法和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第二章中国政党制度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较有自己的特点,当代中国政党与政府的关系的新态势下,党政关系改革也成为重要的政治变革内容。重点要掌握的是在当前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这样的问题一般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请大家注意平时的积累。 1、中国政党制度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较有自己的特点,什么特点? 答:中国政党形成了新型的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制度。这一制度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多党合作制;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制指中国共产党与八个民主党派之间的合作。 2、当代中国政党与政府的关系的新态势下,党政关系改革也成为重要的政治变革内容。内容是什么? 答:作为一项制度,它包含着三方面内容。第一,多党合作制以宪法为活动的根本准则。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权威和最高效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作为政党在宪法中得到承认。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在法律上是平等的,都是中国的合法政党。各民主党派可以按照自身的纲领、章程,独立地开展各种活动。中国共产党尊重和支持各民主党派独立自主地处理内部事务。第二,多党合作制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不论是中国共产党,还是各民主党派,都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自己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都得到各民主党派的支持与拥护。第三,多党合作制具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传统。中国共产党通过座谈会、讨论会等形式与各民主党派共商大事,各级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为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重要场所。各民主党派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更好地反映所代表的阶层、群体的意见,发挥咨询作用,有利于促进执政党决

中国茶行业的SWOT分析

中国茶行业的SWOT分析 当今,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茶叶因兼具防病强身功效而备受消费者青睐,饮茶时尚风靡全球,国际茶业一片繁荣。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中国的国粹。在历史上,中国茶香飘四海,茶文化饮誉中外,丝茶之邦,盛极一时。然而,现在中国是茶业大国,却不是茶业强国。改革开放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内各茶区奋起直追,产量、出口均有较大增长,各地茶市日趋兴旺,名茶佳茗琳琅满目,茶厂茶号星罗棋布,值得欣喜。但同时也要看到,环顾国内茶市,品牌众多而强势名牌寥若晨星,茶商林立而龙头企业凤毛麟角,小规模、分散化是阻碍我国茶业与国际接轨的最大软肋。有关专家学者认为,从总体上看,中国茶业还处在产品阶段、市场待开发期。老问题没有解决,新问题接踵而来。近年来,我国茶叶出口因“绿色壁垒”而频遇寒流。继欧盟提高茶叶农药残留标准之后,今年日本出台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茶叶设限更严,门槛更高。严峻的现实再次昭示:中国茶业必须更弦易辙,改变一盘散沙的小生产,走产业化道路,舍此别无他路可走。近一时期,各地不少茶叶企业就市场转化进行不懈探索,取得一定成效,但进一步发展却步履维艰,瓶颈尚未突破。问题的症结依然是企业规模问题。各地现有茶商企业,规模有限,品牌竞争力低,其辐射半径不出省,甚至出不了市县。至今,全国还没有一个真正的茶叶龙头企业,也没有一个真正叫得响的茶叶品牌,这就难以跻身国际茶市强手之林,我国茶业正面临新的挑战。 1、发展优势strengths (1)中国茶的文化力 中国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中国民族产业的茶可借此融入世界,扩张国际市场。一些企业在国际化战略方面做了初步尝试并已取得一定成效。如2010年的中日韩茶文化交流会,中日韩茶道交流会是东亚地区乃至亚洲地区最大型的茶道文化交流会议,目的在于共同交流和探讨茶道文化,发展茶产业、促进茶经济、弘扬茶文化精髓。茶最能代表民族的,其国际化潜力也将是巨大的,从此角度来说,我国茶行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2)饮茶习惯的惯性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茶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国人有饮茶的传统,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之说,在很多场合,茶现仍无可替代,且很多茶品牌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在国内拥有相当稳定的需求量。从高端茶市场的历史演进过程看,茶消费的品牌结构及地域结构都较为稳定。 (3)产品稀缺性 高档茶的供给增长尤其受到一定限制,诸如工艺、产量或者产地等方面客观因素,产量增长比较缓慢,短期内难以大量扩产,给产品的稀缺性带来了可能,适度稀缺是高档茶的重要特征。由于消费者对高档茶价格基本不敏感,高档茶具有较好的提价能力,尤其在经济波动时期,抗风险能力较好。 2、发展劣势weakness (1)营销方面整体战略部署缺失 我国绝大部分企业营销方式仍停留在企业或产品导向阶段,大多表现为广告大战、会展招商、名促暗扣、让利返点等初级竞争手段。某些龙头企业不过是依

浅谈中国政府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题目浅谈中国政府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姓名 学号 专业 指导教师

目录 绪论 (1) 一、中国政府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1) (一)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的发展 (1) (二)发展信息产业,奠定物质基础 (1) (三)互联网的安全管理与规范使用 (2) 二、中国政府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2) (一)政府信息化要发展,必须解决安全问题 (2) (二)信息产业发展落后制约政府信息化的发展 (2) (三)中国网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政府站点建设现状 (3) 三、如何解决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仍面临的诸多实际问题 (3) (一)信息公开统一协调,引入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3) (二)科学地界定公开与保密的关系 (3) (三)政务公开多渠道,让民众能更好的享有知情权 (4) (四)利用因特网,实现政府信息公开 (4) 总结 (4) 参考文献 (4)

浅谈中国政府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将信息化技术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逐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近年来,为了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程度相适应,中国政府对国民经济信息化与政府信息化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重视,将信息化建设与建设服务型政府联系起来,以此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一举措给中国服务型政府的行政体制带来了新的方向及目标,同时也将中国政府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凸显出来。本文主要从政府推进信息化的举措以及目前政府信息化面临的问题这两个方面,简单叙述和总结中国政府信息化工作的发展状况以及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信息化电子政务网络安全政府信息公开 绪论 信息化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手段。当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然而在面临人口劳动力的大量流动、资源环境日益趋紧等方面的挑战的同时,同时也面临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带来的机遇。在此背景下,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更为复杂。一方面,政府在城市综合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突出矛盾均亟待利用信息化手段加以解决;另一方面,中国信息化起步相对较晚,且存在区域和领域信息化发展的双重不均衡,信息化自身建设发展亟待加强。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政府信息化已成为政府变革的必然趋势,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政府部门作为国家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和管理者,其管理水平和服务功能的强化和发展将对社会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中国政府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自电子政务问世以后,其特有的便捷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征,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了新的途径,特别是在促进政务信息公开,提高日常办公效率,规范简化行政审批,增强政府与民众的沟通协作,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是大幅度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的最佳方式,它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得到广泛运用并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政府对全球性的信息化革命始终给予高度关注,并针对我国国情作出了一系列的详细部署,以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实现从传统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这些改革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的发展 在政府信息化的浪潮中,各地方和部门纷纷进行了相应的改革,电子政务在某些方面初具雏形。以网上办公为突破口,力促提升政府办公效率。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我们已深深地感到,政府行政的社会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推行电子政务,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政务管理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支持各级政府履行职能的有效手段。全球化的经济要求每一个政府都必须作出有效而灵活的反应,产生并依赖于工业化时代的传统政府运转方式,因其程序繁琐、效率低下、成本较高而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改进政府行政方式、创新政务流程势在必行。[1] 电子政务建设西方发达国家走在了前列。据调查显示,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电子政务系统比较完善。这些城市的政府行政效率普遍较高。遵循统一规划,共同建设,加强协调,讲求实效,资源共享,安全保密的原则,以建设远程及移动办公系统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网上办公“覆盖延伸”工程,实现了从一般工作人员到政府领导网上办公的闭合运行;政府与所属各地区和各部门之间的公文办理网络化闭合运行;利用无线移动网络技术,将政府办公桌面从固定的模式,实现了可移动办公,取得了的良好好效果,提升了办公效率。 (二)发展信息产业,奠定物质基础 信息产业发展对政府信息化的促进作用信息作为一种智力型资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