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政治生态分析_基于府际关系

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政治生态分析_基于府际关系

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政治生态分析_基于府际关系
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政治生态分析_基于府际关系

2010年5月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May ,2010第42卷 第3期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Vol.42 No.3

收稿日期:2009-11-10

作者简介:任维德,男,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乔德中,男,辽宁凤城县人,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政治生态分析:

基于府际关系

任维德,乔德中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

摘 要: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实践,肇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了

中国特色地方治理所具有的优越性。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中国特色的地方治理处于发展阶段,这就决定了它本身尚有不足之处,特别是作为其政治生态的府际关系存在诸多问题。针对当代中国地方治理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首先,依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的职责和权限。其次,对省级以下各级地方政府的税收权限及税种进行明确的划分,并尽快建立以均等化拨款为基础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再次,变梯度分权为均衡分权。最后,完善地方政府官员的产生方式,引导地方官员树立科学的政绩观。

关键词:当代中国;地方治理;政治生态;府际关系

分类号:D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18(2010)03-0046-05 府际关系,亦称国内政府间关系,通常是指国内各层次、各层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地方政府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其内容涉及政府之间的财权、事权和人事权等。其中,中央与地方关系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府际关系的基本格局。同时,地方政府间关系对府际关系也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以府际关系为视阈,将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置于其广泛而复杂的府际关系这一政治生态之中,探讨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内涵、特征,并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府际关系: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政治生态因素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在对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中,把政治生活看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指出:“一个社会中的政治互动构成了一个行为系统,一个政治系统通过这些互动为一

个社会权威性地分配价值。”[1](26)

这个行为系统处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这个环境可以分为社会内部和社会外部两个部分。“社会内部是由与政治系统处于同一社会中的那些系统所组成的,……它们是社会的功能部分,在此讨论的政治系

统本身只是它们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外部,是

环境的第二部分,它包括那些所有处于某社会本身以外的系统。它们是一个国际社会的功能部分,或者我们可以将其描述为‘超社会’、‘超系统’

环境,任何单个社会都是它的一个部分。”[1](26)

“从政治系统内部组织来看,它与其他所有社会系统都具有一个关键性特征,即它对于自身在其中起作用的条件作出反应的特殊适应能力。确实,我们将发现,政治系统累积形成了借以对付其环境的大量机制,运用这些机制,它就可以调节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的内部结构,甚至重新确立自己

的基本目标。”[1](21-22)

据此,我们把政治生态看作是政治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状态。

这里,我们简约、借鉴伊斯顿的政治系统论,将当代中国地方治理体系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系统,将一系列制约地方治理的府际关系要素,视为其政治生态系统,我们称之为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政治生态。就府际关系而言,当前影响中国地方治理的政治生态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

64?

其一,宪法秩序。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内容上,宪法规定了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包括国家的性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最重要的问题,都在宪法中作出明确规定。其中,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和民主集中制的政府组织原则,决定了国内政府间纵向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上下级地方政府间关系运行的制度框架,构建了规范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宪法秩序。

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它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中国实行的是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中央政府统一行使全部国家主权,统辖全国各级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的立法和行政权限均来源于中央政府的授权或委托,不得与中央法律和政令相抵触或冲突;地方政府隶属于中央政府,它们依中央政府的意志和需要而设立。地方行政机关的各种权力均受中央权力统辖,地方自治权被限定在统一的国家权力之内,是从中央政府权力中分离出来的由地方政府享有的权力;地方政府可以就具体治理形式与中央政府讨价还价,但无权宣布脱离中央政府管辖。同时,中国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决定了下级地方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上级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间的纵向关系具有明显的隶属关系。总之,在单一制模式下,中央政府集中了所有的权力和权威,地方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并受制于中央政府。此外,在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的组织原则通常与执政党的组织原则相互回应。[2](148)中国共产党“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通过宪法成为政府的组织原则。因而,中国政府间纵向权力的运行特征表现为,在尊重中央权威、发挥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总体原则指导下,强调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

在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有两种制度模式:一种是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平行关系,例如,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天津市政府之间的关系即如此。另一种是不同级别但又不隶属的地方政府之间的斜向关系,例如,内蒙古自治区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政府之间的关系即如此。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关系,不论是平行关系,还是斜向关系,它们彼此间都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管辖与被管辖的关系,而是主要表现为相互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这种横向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使得各级各类地方政府基于复杂的利益纠葛

和利益博弈关系,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形成相互依赖、资源互惠和利益共生关系,并通过达成制度性的公共政策予以规范,从而形成府际合作的政策网络体系。[3](18)

其二,财政制度。

财政是各级政府活动的基础,政府职能的履行离不开一定的财政资源,政府间的财政资源分配关系直接决定着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实现其职权的能力的大小。“财政制度作为经济基础向上层建筑转化的重要‘政治运算’,不仅影响着政府间纵向关系权力重心的位移,而且成为政府间纵向关系运行的重要内容。”[2](15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体制改革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79~1994年,以财政包干制为主体的多种体制形式并存阶段;1994年以来的“分税制”改革阶段。其中,分税制改革对地方治理格局的改变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原则是: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即既要考虑地方利益,调动地方发展经济、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又要适当增加中央的财力,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合理调节地区间的财力分配,把公平与效率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把税收立法权集中在中央,同时依法赋予地方适当的地方税收立法权等。[4](68)根据这一原则,将维护国家利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税种划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并采用分设国税与地税征收机构的做法。与此同时,确立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分税制改革使中央与省级地方的财权划分得到明确界定,并成为省级以下地方财政资源分配的借鉴范式,有利于地方政府在地方治理中的能力提升。

其三,人事制度。

地方政府官员的产生方式不同,对地方治理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如果地方(下级)官员由当地民众直接选举产生,他们在心理和行动上就要对地方(下级)民众的利益要求负责;反之,如果地方(下级)官员由中央(上级)政府任命或委派,那么,他们对中央(上级)负责的心理要大于对地方(下级)公众负责的心理。当代中国,尽管地方(下级)官员的产生是通过地方选举途径进行的,但“党管干部”和“下管一级”的干部人事制度,决定了人事任免权最终归中央(上级)政府所有。这种官员制度虽然有利于政府间纵向关系上下保持高

?

7

4

?

任维德,乔德中 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政治生态分析:基于府际关系

度的统一和一致,然而,也使地方(下级)官员在心

理和行动上表现出唯中央(上级)意志是从的倾向,而对地方公众利益要求和公共事务的关注度自然会降低。

二、内涵与特征:地方治理的中国语意及其特色“治理”亦称公共治理,是作为补充政府管理和市场调节不足应运而生的一种社会管理方式。长期以来,治理与统治一词交叉使用,并且主要用于与国家的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中。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公共事务管理实践的发展及其需要,以及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的共同努力,赋予公共治理以全新的涵义,成为广泛运用于公共管理领域的基本概念。由于研究者对治理概念界定的方式和范围有所不同,对治理使用与阐述的角度和重点也有所差异,因而,治理的概念也就五花八门,甚至彼此存在争议。但研究者对其基本内涵的理解则是一致的:一是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政府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二是治理强调把原来由政府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即转移给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性团体,由后者承担越来越多的以往由政府承担的责任;三是治理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和合作,希望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系统内形成一个自主的、拥有一定权威的网络;四是治理主张管理手段、方法的多样性,即政府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方面可以而且应当拥有多种手段与方法。

治理的概念,内在地包含着地方治理。治理本质上是地方性的,或者说,地方性是治理的内在品格。将治理理论的分析框架应用于地方层面,地方治理可以定义为:“在一定的贴近公民生活的多层次的地理空间内,依托于政府组织、民营组织、社会组织和民间组织等各种组织化的网络体系,应对地方的公共问题,共同完成和实现公共服

务和社会事务的改革与发展过程。”[5](33)

它是以当代治理理念和思维为基础,将治理思想贯穿于地方政治与行政改革和地方公共事物管理模式再造的发展过程。

就地方治理在中国的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学者已经开始借助、使用“地方治理”的概念与分析框架来分析和研究我国的地方制度及其政治与行政改革。在西方国家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地方治理理念及其标准,移植到经济、政治、文化和传统迥异的中国时,如何实现与中国地方实际的对接就成为一个问题。我们当然不能用西方国家或者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提供的地方治理的标准来衡量、分析中国的地方治理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将地方治理看作一个制度变迁、演进的过程,看作公共管理策略工具不断改进和创新的过程,那么,毫无疑问,中国政府进行的分权化改革,不断调整着的中央与地方的府际关系,演进中的政府、市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基层参与性组织的发展,正

是当代地方治理的核心内容”[5](8)

由于中国地方治理的政治生态环境,即宪法秩序、财政制度、人事制度等方面与西方国家大相径庭,这就决定了当代中国的地方治理表现出以下特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其一,从地理空间上理解,当代中国地方治理中的“地方”是与中央相对应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及其以下地方的地域空间范围,它包括省、市、县、乡(镇)多个地方层级。其中,省级政府是最高层级的地方政府,是国家在地方上的总代理,统筹协调本辖区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事务;省级政府以下的市、县、乡(镇)政府,通常都是通过省级政府与中央政府发生联系的;省级地方治理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市、县、乡(镇)政府的贯彻和执行。

其二,从地方治理发动者及其角色作用的角度来看,当代中国地方治理是地方政府发动的、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治理,它更强调在政府、市场与社会互动基础上以公共权力运作为中心的地方治理,而非西方的“权力中心多元”或“没有政府的治理”。在中国现有的制度安排中,地方政府是地方治理最重要的主体。“中国地方治理是以政府为中心的权力主导型治理格局,不同层级的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外部主体之间围绕着一个权力中心形成了上下隶属关系,从而在地方治理中出现了地方政府围绕中央转、下级地方政府围绕上级地方政府转、非政府组织和私营部门围绕地

方政府转的单中心、集中化的治理体制。”

[4](4)

其三,当代中国的地方治理,实质上是一个以公共权力在政府间合理配置为主要内容的治理变迁过程。理解中国的地方治理应以公共权力的配置为中心,从横向和纵向的双重维度来把握。所谓横向维度,是指治理权威在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调整和分配;而纵向维度即指公共权力在政府间的合理调整和配置。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中央集权传统的单一制国家,纵向政府间权力配置在地方治理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纵向维度的权力配置过程决定着横向维度权力配置的实现程

?

84?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

度和演进过程。

其四,当代中国的地方治理过程,既包括正式制度,又包括非正式制度,法治与人治同时起着重要作用。从正式制度的层面看,宪法、政府组织法以及一系列法律法规,都对各级政府的职责、角色和政府间关系做出了规定。同时,由于法制建设和制度构建的不完善及其滞后性,地方治理的非制度化表现也十分明显。上下级之间讨价还价成为政府间沟通的重要途径,不仅存在于政策制定过程中,也表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甚至有些情况下,正式制度规范已经成为摆设,领导人的讲话和批示则成为政策制定与执行的依据。

三、府际关系失范:地方治理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

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实践,肇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了中国特色地方治理所具有的优越性。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中国特色的地方治理处于发展阶段,这就决定了它本身尚有不足之处,特别是作为其政治生态的府际关系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宪法秩序中有关政府间职权划分的规定过于笼统,弹性空间过大,直接导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某些职能、权力的界定不够清晰。

现行宪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这一富有弹性的规定,无疑给地方政府的活动营造了积极的空间。然而,这种过于笼统的规定实质上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分权的行政性特征,中央与地方的分权缺乏制度规范,中央掌握着地方生杀予夺的大权。

对职能、权力界定不够清晰的问题,在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同样表现明显。现行地方政府组织法将县级以上各级地方政府的职权捆绑在一起加以概括和列举,由于县、市、省三级地方政府的行政地位和行政层级不同,它们在公共行政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有较大的差异。笼统地列举三级地方政府的职权,必然导致地方各级政府职能、权力界限的模糊,不利于地方各级政府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能。

其次,从财力资源和财政制度的角度看,当代中国地方治理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难题:

一是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主要解决了中央政府与省级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划分问题,而对于省级以下各级政府的税收权限及税种并没有明确的划分。因此,“上级政府在同下级政府划分收入时将数额较大、较稳定的税种划归本级或作为共享税的情况十分普遍”[6](83)。这就出现了财力向省、市集中,而作为中央和上级事务执行者的基层县、乡(镇)政府财政日益困难的情况,表现为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的尴尬局面。

二是实行“分税制”后,中央政府开始把一定的财政转移支付作为对地方超额完成征税任务的奖励。对于税源充足的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容易完成税收,可以从中央得到更多的转移收入。而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却因税源不足等客观条件限制,无法获得与东部沿海地区同样比例的税收返还。这就使得“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进一步扩大了地区间财政收入的差距。

最后,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状况和水平存在严重的不平衡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央权力下放的不同步、不均等所致。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非均衡发展目标的梯度推进的区域发展政策。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开始逐步向地方分权,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刺激地方政府利益主体地位的增强。“然而,这一过程从时空分布上却呈现出由东部到中西部、由沿海到内地、由中心城市到边缘地区逐步推开的地区性政策倾斜和梯度分权格局。”[7](79)“权力是对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权力大,意味着能获取和支配更多的资源;权力小,则意味着在资源的获取和支配上受到更多的限制。”[8](199)在中国,由于中央权力下放的不同步、不均等,必然使同级地方政府的权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从而导致地区之间治理状况的非均衡。以公共服务的供给情况为例,“中国政府公共服务的地区供给及其绩效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格局。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一定差距”[7](77)。

四、调谐府际关系:改善地方治理的政治生态

问题产生的原因规定着问题解决的方式及其途径。针对当代中国地方治理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改善:首先,总结我国以往的有益经验,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通过制定和修改有关法律、法规,依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的职责和权限,明确规定府际关系运行的法律程序,使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职能、权力界定制度化、

?

9

4

?

任维德,乔德中 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政治生态分析:基于府际关系

规范化。

其次,在中央和地方“分税制”的基础上,遵循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对省级以下各级政府的税收权限及税种进行明确的划分。同时,尽快建立以均等化拨款为基础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快实现由目前实行的“税收返还”为主的转移支付制度向以均等化拨款为基础的转移支付制度转变。

再次,变梯度分权为均衡分权。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战略,中央政府应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中、西部地区的建设中,特别是投入到中、西部地区的公共服务建设上,给予必要的税收优惠政策、投资优惠政策、人才培养优惠政策以弥补中、西部地区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不足。同时,规范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各地区地方政府应当尽快修改或废除具有地方保护主义性质的地方法规及政策,相应地制定规范不正当竞争的法规或政策,鼓励积极的竞争,消除不当的、消极的竞争,为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和公正的秩序框架。

最后,完善地方政府官员的产生方式,引导地方官员树立科学的政绩观。现行的官员产生方式决定了地方(下级)政府的人事任免权实际上归中央(上级)政府所有,地方(下级)政府官员普遍具有唯中央(上级)之命是从的思维及其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央(上级)政府决策的推行。但是,其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它使得地方(下级)政府制定的政策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不一定相符,甚至相左。解决问题的思路在于,完善地方

政府官员的产生方式,使社会公众在真正意义上参与地方政府官员的产生过程,形成社会公众监督地方政府官员的制度化途径,促使地方官员改变以往只重视中央(上级)而忽视当地及民众、只关注经济增长而轻视生态环境保护、只热衷于“形象工程”而不顾及地方实际的观念和作法,引导其树立科学的政绩观,把公众的满意度当作评价政绩的最根本的标准。参考文献:

[1]〔美〕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 ].王浦劬,

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2]张志红.当代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3]杨宏山.府际关系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马斌.政府间关系:权力配置与地方治理[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5]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王敬尧,陶振.分税制视野下府际关系的特征与走向[J ].江汉论坛,2008,(4).

[7]任维德.现状、原因、对策:中国政府公共服务的地区差距研究[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8]薄贵利.集权分权与国家兴衰[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于默颖】

Vie wpoint on Intergovernmental R elations :Analysis by

Political Ecology of Local G overnance in Current China

REN Wei -de ,QIAO De -zhong

(College of Public M anagement of I nner Mongolia Universit y ,H uhhot 010021,China )

Abstract :In current China ,the practice of local governance began with the reform and open in 1978.30years of

reform and open policy for have obtained magnificent achievement.It has proved that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local gov 2ernance has superiority.In the meantime ,we also note that Chinese characteristic local governance is still during the de 2velopment ,and this still has decided its deficiency.Especially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political ecology intergovern 2mental relations.In view of contemporary local governance ,we believe that should be consummated f 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it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exactly.The responsibility and authority of governments at all lev 2els should be exactly regulated.Secondly ,we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consistency of business power and financial power ,with responsibilities divided at all levels of local governments below province.As soon as possible establishes the financial transfer and payment system on the basis of the equalization allocation.Thirdly ,change the gradient decentrali 2zation to the balanced decentralization.At last ,perfect the production way of local authority officials ,and give guidance to local officials in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notion.

K ey w ords :current China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local governance ;political ecology

?

05?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

政治生态建设和班子成员情况报告

政治生态建设和班子成员情况报告 成立派驻纪检组以来,我组严格落实省、市、区相关文件,保持预防、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保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通过检查驻在部门开展不正之风专项整治情况、“三公经费”使用和报销情况、谈话提醒制度落实情况、“一卡通”工作整改情况、落实岗位职责情况,开展班子成员和重要岗位中层干部“一对一”谈话、普通干部职工座谈、“三重一大”事项全程参与、党组会议和廉政教育会驻会监督等工作,对驻在部门的政治生态和干部作风进行了深入了解,现将主驻在部门政治生态建设情况和班子成员情况汇报如下: 一、政治生态情况 (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最大政绩理念,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引导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细化实化具体化工作举措,充分发挥办公室最大职能作用,推动了区委区政府各项部署落地见效。 (二)压实管党治党责任。及时调整办公室新任领导班子责任分工,进一步明确党组书记为管党治党的第一责任人,机关党支部书记具体负责办公室党建工作,各班子成员严格履行“一岗双责”责任制,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与分管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召开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部署会议,对落实“两个责任”进行了研究,并制定责任清单和工作清单。党组书记牵头与班子成员、班子成员与分管股室负责人签订2018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20余份,压力层层传导、责任层层落实。

(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扎实开展“三会一课”,实行每月召开支委会和党小组会,每季度召开党员大会,并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等工作,引导全体党员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党纪党规、法纪法规等知识,并现场测试12次,参与区季度微测评活动4次,观看《围猎》《榜样·罗官章》等廉政教育片,积极倡导以正面先进为榜样、以反面典型为警醒,形成震慑,促使其自觉遵守各项纪律规定。 (四)严守党的各项纪律。严格遵守《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规定,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自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强化监督管理,不断完善财政资金管理、“三公”经费使用、公务接待以及会议活动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及时提醒党员干部,有效防止“四风”反弹。半年来,未发现区政府办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工作纪律的行为。 (五)强化廉政风险防控。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度,坚持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提交党组会议集体决策,邀请纪检组驻会监督,严格执行主要领导末位发言、会议全程纪实、重大事项“双记录”等机制,实现了议事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不断完善内部运行制度,修订财务、公车、食堂等管理制度8项,对出差、接待、采购、会务等费用报销流程、审批权限、报账资料进行了细化明确,对公车实行定点停放、定点加油和定点维修,对机关食堂实行采购员、库管员、出纳员、纪检员共同参与,每月询价,相互监督。落实了谈心谈话制度,实行了主要负责人与分管负责人、分管负责人与股室负责人、股室负责人与股室成员点对点、面对面,开展全覆盖式廉政谈话提醒。

全面净化政治生态研讨汇报材料

全面净化政治生态研讨汇报材料 政治生态,是指各类政治主体生存发展的环境和状态,是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生活等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为政行为。健康洁净的党内政治生态,是党的优良作风的生成土壤,是党的旺盛生机的动力源泉,是保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条件,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历史使命的有力保障,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标志。 净化政治生态,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党支部以及党员干部在净化政治生态中应该怎么做,应该发挥怎么样的作用,尤为重要。通过学习,我的感想体会如下: 一、提高站位,牢记宗旨,遵守纪律,争做合格党员 党员作为党组织最为基础的一分子,其个人的先进性纯洁性决定了党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净化政治生态,不仅是党组织的自我革新自我进化,更是每位党员建堡垒立旗帜的进程,是每位党员都应参与的必修课。 全面净化政治生态。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彻底肃清黄兴国等恶劣影响。黄兴国作为党的高级领导干

部,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违反组织纪律,违规选拔任用干部,违反廉洁纪律,纵容默许亲属利用其职务上的影响获取巨额利润,给天津市的政治生态带来恶劣影响;武玉海、王福祥作为天铁集团高层领导,其违纪违法行为无疑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进程。对于天铁集团每名党员,都应从上述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要提高政治站位,杜绝“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切实认识到他们等给天津市给天铁集团政治生态带来的恶劣影响,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要以此为鉴,时刻提醒自己遵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和组织纪律,自觉抵制不良政治风气,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 其次,要牢固树立党章意识,牢记党的宗旨。每位党员都是党组织的一面旗帜,只有牢固树立党章意识,才能在工作生活中自觉用党的纪律约束自己,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而使自己心中有敬,心中有戒;只有牢记党员宗旨,才能时刻牢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从而明白做什么要遭受人民群众反对唾骂,做什么会让人民群众支持赞扬。 再次,要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政治纪律是政治生态的根本,是党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纪律。党员干部要自觉做到对党绝对忠诚,对党章绝对遵从,对党的宗旨绝对执行,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严格执行党的大政方针,落实各项规定,令行禁止,做合格党员,从而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为政治生态的山清

政治生态突出问题全面整改进展工作评估报告(2020年整理).pdf

XX政治生态突出问题全面整改 进展工作评估报告 XX全面整改工作领导小组: 根据《关于开展公司政治生态突出问题全面整改进展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XX党总支高度重视,认真组织,严格按照整改要求、规定时间开展政治生态突出问题全面整改,完成了自我评估,目前各项整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初步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强力治标,集中整改政治生态突出问题方面 二、长效治本,持续净化公司政治生态方面 公司纪检监察部: 按照《关于开展XX公司政治生态突出问题全面整改进展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XX厂开展了第二次全面整改,整改任务进展顺利,整改情况较好,现将第二次全面整改任务进展情况评估报告如下: 一、总体状况 开展政治生态突出问题全面整改进展评估工作以来,南阳复烤厂党总支将自查自纠工作和整改工作作为一项长期重要政治任务,第一时间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召开专题会议4次安排部署此项工作,统一思想认识,要求广大干部职工站在维护行业形象的高度,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促进企业转型发展,保护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角度,深刻认识自查自纠工作的的极端重要性。4月16日下午,XX厂总支委员会召开专题学习交流,对照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关于赵洪顺等烟草系统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剖析材料中严肃指出的七个“依然严峻”的突出问题、六个方面的原因剖析以及四项工作建议,对照行业《全面整改工作方案》特别是“九个有无”和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选人用人突出问题及以权谋私等问题进行了学习交流。4月16日至4月17日,XX 厂四个支部相继召开了学习交流,共4名领导干部(其中副科级以上干部4名)参加了学习交流,谈认识、谈体会、谈问题、谈整改。整个学习交流让干部职工普遍受到警醒、教育,提高了全面从严的思想认识,厂各部门、各支部利用学习交流活动,原原本本、认认真真的学习了《关于XX行业政治生态突出问题全面整改有关具体工作措施的通知》、《中共XX局(公司)党组会议纪要》、行业各级专题会议精神和领导讲话等内容,做到了“读原文、悟原理、知实质”,真正的对照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关于赵洪顺等烟草系统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剖析材料中严肃指出的七个“依然严峻”的突出问题、六个方面的原因剖析以及四项工作建议,对照行业《全面整改工作方案》特别是“九个有无”和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选人用人突出问题及以权谋私等问题再次进行了自我审视、自我警醒、自我剖析。通过学习交流活动,干部、职

浅谈如何加强政治生态建设

浅谈如何加强政治生态建设 政治生态是相对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秩序而言的一种社会政治状态,实质上为一种“软环境”、“软实力”,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其核心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关键是领导班子的团结和谐。加强政治生态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加强政治生态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县正处在科学发展的新时期和加速崛起的关键阶段,既面临发展机遇,又面临重大挑战。这迫切需要我们以昂扬的精神风貌、扎实的工作作风,团结和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努力化危为机、危中求进,在激烈竞争中赢得主动,在复杂形势中抢得先机;迫切需要我们以良好的政治生态内聚人心、外树形象,形成推动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强大合力。应该说,优良的政治生态是**奋起直追、赶先进位的首要环境,是凝聚党心、振奋民心的前提保证,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所在。为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加强政治生态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二、双措并举,加强政治生态建设 政治生态建设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需要从“政治内生态”建设和“政治外部生态”建设两个方面同步推进。“政治内生态”决定着政治生态的性质和特征,“政治外部生态”影响着政治

生态的面貌。有些地方把政治生态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政治生态环境建设”,这将不利于政治生态建设的全方位展开,也不利于对政治生态建设绩效进行量化评估。 (一)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是政治内生态建设的核心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是优化政治内生态的核心和根本途径。要加强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推进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重点抓好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建设,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严格执行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等“三重一大”事项县委常委会研究制度;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带头维护法治的尊严和权威,坚持依法办事。要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推进管理方式创新,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建设,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为政治生态建设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和良好法治环境。 (二)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是政治外部生态建设的关键 组织部作为党委的重要办事机构,要把加强政治生态建设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结合起来,始终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为县委当好参谋助手。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从领导干部抓起,牢固树立政治生态环境是生产力的理念,“内讲干事讲团队、外讲形象争先进”,以深化“提升素质能力、提高工作水平”活动为载体,以开展对标先进行动为抓手,着力解决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形成风清气正、团结和谐、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环境。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六个要”:

调研报告: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关于县域政治生态现状调查

调研报告: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关于县域政治生态现状调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强调,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政治生态是全党政治生态的基础,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必须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把全面从严治党覆盖到“最后一公里”。 为找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着力点,省纪委在分析研判各县(市、区)管党治党情况的基础上,深入部分县(市、区)访谈党员干部、开展问卷调查、进村入户走访,着力把脉县域政治生态现状与未来,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一、县域政治生态明显好转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加快重塑县域政治生态,迎来了鼓舞人心的积极变化。 一是“烂树”、“病树”、“歪树”大幅减少,县域“森林”焕发新的生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县(市、区)党委、纪委管党治党责任意识普遍增强,大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全省县(市、区)共查处人数由2013年的9801人,上升到201X年的23564人,清除了一大批政治生态“污染源”。 二是腐败存量持续消减,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打虎”“拍蝇”力度强劲,全省基层纪律审查立案数由2013年的

9252件上升到2016年的17393件,全省检举控告类信访举报数从2014年的63461件(次)下降到201X年的35255件(次),表明纪律震慑在增强、突出问题在减少。 三是社会评价群众满意度指数一路走高,全面从严治党赢得干部群众一致好评。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群众满意度指数由2012年的82.75%逐年上升至201X年的85.87%,特别是领导干部清廉自律等与政治生态关联度较高的指标,均同比上升。 四是党风政风呈现“四多四少”积极变化,党内正气上升、社会风气上扬态势明显。在政治生活上,清朗关系多了,亲缘政治少了;在纪律作风上,知敬畏的多了,坏规矩的少了;在选人用人上,重实绩的多了,跑关系的少了;在干事创业上,讲实干的多了,搞空谈的少了。 二、全面净化县域政治生态任重道远 从调研情况看,县域政治生态中的顽症痼疾还没有彻底根治,一些新的问题又浮出水面,制约政治生态的根本好转。 净化县域政治生态的政治责任落实不平衡。一是有的“关键少数”没有抓好“关键责任”。调研中,个别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对经济发展说得头头是道,对管党治党则无话可谈;一些班子成员对分管领域的管党治党不清不楚。个别领导干部对基层站所干部的违纪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一个领域政治生态持续恶化。二是基层落实“两个责任”“说得多、做得少”的问题较突出。近年来,全省因主体责任落实不力被问责的1437名党员干部中,乡科级及以下占86.8%。三是基层纪检机关“三转”出现“回头转”,有的县纪委参与与主业无关的工作。四是个别党组织和党员的

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大家手笔)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主要是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腐败活动减少了但并没有绝迹,反腐败体制机制建立了但还不够完善,思想教育加强了但思想防线还没有筑牢,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这一论断,振聋发聩,令人警醒。严守规矩和纪律、重构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全体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严肃担当的重大政治责任。 政治生态是一定政治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政治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形成的生态联动,是一个地方或一个领域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党的十八大深刻分析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风险”,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是优化政治生态尤其是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任务和重要标准。 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经过90多年血与火的考验尤其是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与锤炼,党内政治生态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但也不可否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些地方和领域的政治生态出现新问题。比如,拉帮结派的山头主义、人身依附的宗派主义、我行我素的自由主义、不讲原则的好人主义、唯利是图的个人主义、游戏人生的享乐主义等等,在一些地方盛行。这表明,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确实面临着“重构政治生态”这一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制度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决定性因素,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完善的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使好人更好地做好事、使公共权力最大程度地释放出谋求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发展的正能量。规矩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基本规范,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也是总规矩,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也是重要的党内规矩。纪律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保障。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当前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必须从制度、纪律、规矩三个方面共同用力,形成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良性政治生态。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做好“破”和“立”这两篇文章。所谓“破”,就要继续坚定不移开展反腐败斗争,以坚决的反腐败清除破坏纪律和规矩的行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少数党员、干部以权谋私、恃权腐败,不仅严重侵犯国家资产和人民利益,而且严重损害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和形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党内腐败分子的坚决查处,尤其对高层领导干部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的严肃查处,向世人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敢于直面问题、纠正错误,勇于从严治党、捍卫党纪,善于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先进政党。面对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客观实际,我们必须保持高压态势不放松,坚持零容忍态度不动摇,继续以猛药去疴的决心和刮骨疗毒的勇气坚决查处腐败,清除一切有损党内政治生态的消极腐败因素。 所谓“立”,就要继续坚定不移从制度上纠正“四风”,以完善的制度强化党的纪律和规矩的权威,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定不移的反腐败斗争必须与坚持不懈的制度改革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我们党将制度改革和完善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凸显制度治党,彰显制度权威,取得了显著的优化政治生态的成效。当前,必须结合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强化重点领域的制度改革与完善,着力健全党内监督制度、着力健全选人用人管人制度、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尤其是权力运行体

深化政治巡视推动党内政治生态实现根本好转

深化政治巡视推动党内政治生态实现根本好转 作者:李宝珠 来源:《奋斗》2017年第23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政治巡视,坚持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不动摇。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就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忠诚履行党章赋予的监督职责,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政治巡视,发挥利剑作用,实现党内政治生态根本好转。 一、聚焦坚持党的领导,突出政治建设,切实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化政治巡视就要强化政治建设“首位”意识,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来抓,把讲政治的要求贯穿于全面从严治党全过程,保证党员领导干部时时、处处、事事讲政治。 一是严明政治纪律。加强对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和党章党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着力发现无视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我行我素、无所顾忌,违反“五个必须”要求、搞“七个有之”等活动的问题,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牢固樹立“四个意识”,坚持“四个服从”,确保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基层真落实、不走样、不打折。 二是保持政治定力。加强对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监督检查,着力发现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弱化、精神极度空虚、思想消极颓废、价值观发生偏差等问题,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经受住各种诱惑和考验,铸牢理想信念宗旨之魂,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公仆本色。 三是提升政治能力。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能力的监督检查,着力发现政治站位不高、全局大局观念不强、缺乏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问题,督促党员领导干部注意加强政治历练、积累政治经验,增强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自觉在大局下思考和行动,使自己的政治能力与担任的领导职责相匹配。 四是强化政治担当。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政治操守、政治品格的监督检查,着力发现那些不问政治是非、不讲政治原则,在大是大非面前无动于衷、置身事外,见风使舵、投机钻营,遇到重大政治事件和敏感问题没有态度,甚至故意耍滑头、当“墙头草”等问题,引导广大党员

微党课讲稿: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抓手

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抓手 实践证明,党内政治生活严肃认真,党风政风就不会有问题;一个地方政治生态出问题,首先是党内政治生活出了问题。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抓手。(弘利教育) 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重视党内政治生活,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严明党的纪律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事实证明,这是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在革命战争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规范逐步形成,并从统一思想、消除错误认识、凝聚人心等方面为取得胜利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为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党继续重视党内政治生活并把它定位于实现“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六有”政

治局面的目标。随后还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讨论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党内政治生活作了明确规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迈进,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就需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自然成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成为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抓住了这个点,我们党定能更好凝心聚魂、强身健体。 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对净化政治生态发挥支撑作用 从政治学的基本理论看,政治生态是一定社会中形成的政治环境、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模式、政治评价标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是政治环境之所以形成、政治关系之所以构建、政治行为之所以达成、政治评价标准之所以确立的内在机制和发生机理。它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从政行为。但

2020年党内政治生态自查报告

导语党内政治生态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政治文化发展等各方面,营造好的党内政治生态是迫切而必须的。下面是为你整理的党内政治生态自查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党内政治生态自查报告范文一 在全县广大干部中开展以“遵纪守法、遵规守矩、履职尽责”为主题的加强政治生态环境建设活动以来,根据教育局的要求,按照学习讨论落实活动方案安排,我认真开展学习讨论,通过深入问题剖析、查找问题深层原因,反思整改落实等环节,结合我个人的工作实际,形成一份剖析报告,内容如下 一、自身认识体会和主要做法 全县深入开展加强政治生态建设活动,对于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凝聚力量,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高度重视、提高意识。我对此次学习讨论落实活动高度重视,通过这次学习讨论活动,提高了政治理论水平,更新了思想观念,强化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规矩意识。我认为党员领导干部要从自身做起、以上率下、率先垂范,真正做到忠守于党、克己奉公、严于律己、敢于担当。通过学习党员干部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对存在的问题认真查找、整改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拾级而上、取得实效。 痛定思痛,知耻后勇。领导干部要深刻反思、以史为鉴;要认真整改、对症下药;要坚持原则、敢于担当;要反躬自省、问心无愧;不能装聋作哑、退避三舍、随波逐流。 严肃纪律,改进作风。无规矩,不成方圆。大到国家、小到组织,没有法律制度的约束,国将不国,天下大乱;纪律是保障、是抓手、是生命线。没有纪律的约束,各行其是,必然杂乱无章。我们通过严肃工作纪律、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作风等手段,不断提高工作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 理论功底不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不够。主要是学习的自觉性不高。特别是当工作与学习发生矛盾时,往往认为学习是“软指标”,可以往后推一推,从而导致学习的自觉性不高,而且学习的系统性不强,学习效果不佳。学习制度坚持的不好。缺乏持之以恒自觉学习政治理论的精神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导致对当前的形势和教学动态把握不好,思想意识淡化,满足于现状,缺乏上进精神。 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表现在没有深入学校调查研究,对学校教学仪器装备的现状没有很好了解。二是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观念。表现在工作上有时为完成任务而工作,局限于上级布置什么就做什么,不去深究工作的是否有不足之处,该如何做才可以最大程度的优化学校教学资源的配置,如何规划才能提高学校的信息化装备水平,导致工作效率不高。 工作作风不扎实。在工作中,往往习惯于宏观的把握,对自身工作的琐碎之处重视度不够甚至于忽略,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工作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工作作风上有时比较松

2020优化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学习心得体会三篇

2020优化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学习心得体会三篇 通过践行廉政准则,优化政治生态学习教育活动,我对规定的篇目进行了认真学习,感受到了反腐关口在不断前移,反腐制度在不断升级。通过学习,我认为《廉政准则》是全体党员干部的从政指南。下面我结合个人的学习情况谈几点体会: 一是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提高自身素质。首先,努力提高政治素质。不断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加强党性修养,面对复杂的环境,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增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其次,努力提高思想素质。通过学习,继续提升人格修养,成为一个道德的人。第三,要提高自身作风素质。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密切联系群众;始终坚持实事实是的工作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工作作风;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二要进一步自觉接受监督,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在自身方面保持艰苦奋斗本色。经验和教训都告诉我们必须强化外部监督尤其是公众的监督,让每个人都成为领导干部的廉政监督员。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群众最有发言权。在工作方面,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公私分明、廉洁从政,必须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本色。在城乡环境治理工作方面,不打人情分,做到公平公正,在农村垃圾治理等费用方面对群众公开从政。 三要进一步增强法纪意识,做遵纪守法的模范。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权力观和政绩观,并把它溶化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自我对照自己

的所作所为,有没有与廉政准则不相符合的地方,在自己的履职过程中,在自己 的生活中,是否廉政准则当成自己的人生信条。作为一名干部,要珍惜党和人民 的培养、信任,珍惜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的机会,不论在八小时之内,还是八 小时之外,不论在工作圈,还是生活圈、社交圈,都要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 的法律法规,认真执行党内监督各项制度,以廉政准则为镜子,时刻对照、检点 自己的工作行为,严格要求自己,带头廉洁自律,自觉做到条件变了艰苦奋斗的 作风不丢,环境变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减,时代变了甘于奉献的传统不变,成为 遵纪守法的模范。 我社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要求,及时召开会议,成立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 制定部门实施方案,研究提出贯彻实施意见,组织专题学习,开展讨论交流,提 高对加强政治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政治生态 环境建设年活动中,以建设年活动促进财政各项工作。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讨论,如何加强我县供销社的政治生态环境建设,我认为要体现在三个着力解决上:一是要着力解决思想作风问题。要坚持不懈地推进思想解放,真正把解放思 想体现在分析问题、制定对策上,体现在解决供销社实际问题上,体现在结合实 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上,全方位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尤其 是公务员行为规范的学习教育,做到相互补台不拆台,积极补位不越位,齐心协 力把工作做好。要深入开展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和权力观、政绩观教育,不 断增强宗旨意识,时刻规范廉洁从政行为,真正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二是要着力解决本领恐慌问题。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时刻引导机关干部长存本领恐慌之忧,培养学习兴趣,体验学习乐趣,努力 使学习成为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断用学习获得的新知识、新思维来

县域“政治生态分析研判报告”word精品模板

县域“政治生态分析研判报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强调,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政治生态是全党政治生态的基础,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必须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把全面从严治党覆盖到“最后一公里”。 为找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着力点,四川省纪委在分析研判各县(市、区)管党治党情况的基础上,深入部分县(市、区)访谈党员干部、开展问卷调查、进村入户走访,着力把脉县域政治生态现状与未来,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县域政治生态明显好转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加快重塑县域政治生态,迎来了鼓舞人心的积极变化。 一是“烂树”、“病树”、“歪树”大幅减少,县域“森林”焕发新的生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县(市、区)党委、纪委管党治党责任意识普遍增强,大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全省县(市、区)共查处人数由2013年的9801人,上升到2017年的23564人,清除了一大批政治生态“污染源”。 二是腐败存量持续消减,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打虎”“拍蝇”力度强劲,全省基层纪律审查立案数由2013年的9252件上升到2016年的17393件,全省检举控告类信访举报数从2014年的63461件(次)下降到2017年的35255件(次),表明纪律震慑在增强、突出问题在减少。 三是社会评价群众满意度指数一路走高,全面从严治党赢得干部群众一致好评。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群众满意度指数由2012年的%逐年上升至2017年的%,特别是领导干部清廉自律等与政治生态关联度较高的指标,均同比上升。 四是党风政风呈现“四多四少”积极变化,党内正气上升、社会风气上扬态势明显。在政治生活上,清朗关系多了,亲缘政治少了;在纪律作风上,知敬畏的多了,坏规矩的少了;在选人用人上,重实绩的多了,跑关系的少了;在干事创业上,讲实干的多了,搞空谈的少了。 全面净化县域政治生态任重道远 从调研情况看,县域政治生态中的顽症痼疾还没有彻底根治,一些新的问题又浮出水面,制约政治生态的根本好转。

如何优化党内政治生态

如何优化党内政治生态 党内政治生态是一种整体性、系统性、联动性的生态圈,优化党内政治生态要坚持制度生态、法治生态、权力生态、反腐生态并重,形成紧密相连的生态圈层和独立运行的生态系统,从而开创江苏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格局和新境界。 构建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生态。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发挥党内政治生活思想引领、作风引导、激浊扬清的作用,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制度体系,形成良好的制度生态。一是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在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的基础上,以学习型党组织为载体,创新型党组织为依托,创新党内学习制度、培训制度、教育制度、考核制度。二是严格执行制度落实。制度不执行,就是摆设;制度不落实,就是天窗;制度不贯彻,就是稻草人。加大制度执行力度,要同步加大问责力度,根据问责条例,严肃查处、绝不姑息;同步加大监督力度,根据监督条例,敢于亮剑、常态监督,做到制度执行中有监督,执行后有问责,形成制度执行、监督、问责的三位一体。 营造法治型党组织的法治生态。通过法治政党引领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和法治市场建设,以法治型党组织推动党内政治生活规范化、法治化。一是推动法治型党组织创建工作。对各级党组织而言,就是要树立法治理念,增强法治意识,

健全党内规章制度,完善党内体制机制,运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二是积极培育党组织的法治文化。法治生态是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内容,法治文化是法治生态的根基,要营造崇尚法治、遵从法治、认同法治、维护法治等法治至上的文化氛围,开展法治主题宣讲、专题教育、系列培训、成果巡展等活动,使人人都能讲法治,处处都是法治圈,时时都能受教育。 完善权力规范运行的权力生态。权力生态是党内政治生态的核心要素,形成权力规范运行的生态图景,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关键。一是以权力流程推进权力清单化。根据党组织职责功能,制定党组织的权力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明确权力边界。以权力流程推进权力运行,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研发权力运行监控系统,确保权力运行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监控、约束和规范。二是以党务公开推进权力透明化。借鉴政务公开的有益探索,各级党组织要树立正确的党务公开观念,深刻认识到党务公开实质就是权力公开,积极利用新媒体创新公开载体,围绕党组织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监督公开,细化公开内容,通过党务公开实现党内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促进权力生态的和谐健康。 健全标本兼治系统的反腐生态。反腐生态是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保障,反腐生态健康有序,党内政治生态就一定和谐清爽。一是加强常态反腐。注重易腐的地方、领域、环节,

政治生态建设和班子成员情况报告

政治生态建设和班子成员情况报告政治生态建设和班子成员情况报告 成立派驻纪检组以来,我组严格落实省、市、区相关文件,保持预防、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保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通过检查驻在部门开展不正之风专项整治情况、“三公经费”使用和报销情况、谈话提醒制度落实情况、“一卡通”工作整改情况、落实岗位职责情况,开展班子成员和重要岗位中层干部“一对一”谈话、普通干部职工座谈、“三重一大”事项全程参与、党组会议和廉政教育会驻会监督等工作,对驻在部门的政治生态和干部作风进行了深入了解,现将主驻在部门政治生态建设情况和班子成员情况汇报如下: 一、政治生态情况 (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最大政绩理念,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切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引导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细化实化具体化工作举措,充分发挥办公室最大职能作用,推动了区委区政府各项部署落地见效。 (二)压实管党治党责任。及时调整办公室新任领导班子责任分工,进一步明确党组书记为管党治党的第一责任人,机关党

支部书记具体负责办公室党建工作,各班子成员严格履行“一岗双责”责任制,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与分管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召开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部署会议,对落实“两个责任”进行了研究,并制定责任清单和工作清单。党组书记牵头与班子成员、班子成员与分管股室负责人签订2018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20余份,压力层层传导、责任层层落实。 (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扎实开展“三会一课”,实行每月召开支委会和党小组会,每季度召开党员大会,并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等工作,引导全体党员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党纪党规、法纪法规等知识,并现场测试12次,参与区季度微测评活动4次,观看《围猎》《榜样·罗官章》等廉政教育片,积极倡导以正面先进为榜样、以反面典型为警醒,形成震慑,促使其自觉遵守各项纪律规定。 (四)严守党的各项纪律。严格遵守《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规定,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自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强化监督管理,不断完善财政资金管理、“三公”经费使用、公务接待以及会议活动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及时提醒党员干部,有效防止“四风”反弹。半年来,未发现区政府办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工作纪律的行为。 (五)强化廉政风险防控。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度,坚持重

党员学习: 净化政治生态从改进工作作风做起

净化政治生态从改进工作作风做起 政治生态问题的重要性,在当前一些腐败窝案集中发生地表现得更为明显。如山西吕梁、广东茂名、湖南衡阳、安徽萧县和泗县等地,均发生系统性、塌方式腐败,这些地方政治生态中正常的规则、风气、导向均遭到腐败分子与腐败现象的严重破坏,乱象丛生,给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而在这些地方进行“灾后重建”、净化政治生态的路径选择同样具有标本意义。 当前,中央反腐之风劲吹,一些地方“腐败窝子”陆续被连根拔起,在案件查处的同时“灾后重建”也已提上议事日程。净化、重建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路在何方?对其路径的选择具有标本意义。政治生态的外在表现就是风气: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最近,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分析一些地方出现腐败窝案、串案的原因时认为,一个地方风气不正,其实是政治生态不好的外在表现;如果放任不良风气持续存在,就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导致政治生态恶化和腐败现象蔓延。广东茂名的腐败窝案就是一个明证。在腐败案发前的茂名,“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调动”的官场潜规则大行其道,进而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干部任用“逆淘汰”现象。其中,有些基层干部的“从众”令人感喟。据报道,茂名市辖内信宜市有个镇长,努力工作卓有成效,每次开干部大会都受表扬,但多年没有提拔。为了升任镇党委书记,他抵押贷款5万元,凑了20万元行贿,此后很快被提拔,最终却也因此受到处理。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不仅仅是利益集团里的“圈钱”游戏,它搞乱干部价值取向,侵蚀干部队伍肌体,也带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乏力。 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净化政治生态,是新形势下党中央提出的党的建设的迫切任务。包括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内的一系列重要举措,既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我们党风和政治建设的关切和期盼,也体现了党中央花大力气解决党内存在不良风气、政治生态存在污染等严重问题的坚强决心。 如何做到改进作风、净化政治生态呢?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看,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坚持用群众观点来统领党的建设,统领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在一些党员身上存在的“四风”,政治生态受到污染,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在思想上丢掉了群众观点,在实践上背离了群众路线。 1、在腐败案发生地,正常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被买官卖官等潜规则破坏,是腐败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用人腐败危害最大、最根本,也最致命,它会摧毁整个基层政治生态。如果“做事不如作秀”、“不跑不送、原地不动”成为常态,那么干部风气难以扶正,政治生态难以健康。必须改革完善干部选拔机制,保证“干事者得利、有为者有位”,让干部从正确的用人导向中看到希望和方向。 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要注重源头治理。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根本出路在改革。应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经过实践经验的成功做法,及时上升为制度,把主要靠领导者个人选人,逐步转到主要靠制度选人方面来;把由上级部门对干部的制约,逐步扩大到由民意和社会舆论来加以监督;逐步扩大干部选拔任用信息公开的内容和范围,让干部的选拔、任用、评估制度在阳光下运行。对于一把手提拔干部的责任,应像审计经济责任一样追查到底,使一把手选人用人,慎之又慎,如履薄冰,不敢轻举妄动。

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e9050138.html, 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作者:孟宪丽 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7年第02期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1-000-02 摘要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进行了系统部署,以此作为指导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行动纲领,同时也将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作为当前我党的重要政治任务,从而更好的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保持我党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规范政治生活净化政治生态 一、充分认识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大意义 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党内政治生活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法宝,能够有效的锤炼党员干部,纯洁党风政风,解决党内矛盾和问题。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更需要从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做起。 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来自于科学的理论指导、严密的组织体系和铁的纪律,这都需要依靠规范的党内政治生活作为保障。在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来有效防范和清除弱化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消极因素,充分发挥党的各项优势,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实现党内的自我净化和自我完善。自从党成立以来,就对党内政治生活高度重视,而且一直以来党内政治生活也为党的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但仍有一些时期里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则和规定遭到破坏,影响了党的事业顺利开展,因此保证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健康,党才能风清气正、团结奋斗,充满生机和活力。自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活展现出了新气象,党内政治生活总体上状况是好的,但个别党员干部中也存在一些不良行为和不良风气,形成了党内“雾霾”,严重地损害了党内政治生态和党的形象。针对于这种现象,更需要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以此来为党的建设提供重要的动力支撑。 二、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思想教育 中国共产党人以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什重要精神支柱,同时也是党保持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一旦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则会导致党

单位政治生态情况分析报告

单位政治生态情况分析报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强调,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政治生态是全党政治生态的基础,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必须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把全面从严治党覆盖到“最后一公里”。 为找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着力点,四川省纪委在分析研判各县(市、区)管党治党情况的基础上,深入部分县(市、区)访谈党员干部、开展问卷调查、进村入户走访,着力把脉县域政治生态现状与未来,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县域政治生态明显好转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加快重塑县域政治生态,迎来了鼓舞人心的积极变化。 一是“烂树”、“病树”、“歪树”大幅减少,县域“森林”焕发新的生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县(市、区)党委、纪委管党治党责任意识普遍增强,大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全省县(市、区)共查处人数由2013年的XX人,上升到2017年的XX人,清除了一大批政治生态“污染源”。 二是腐败存量持续消减,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打虎”“拍蝇”力度强劲,全省基层纪律审查立案数由2013年的X件上升到2016年的X件,

全省检举控告类信访举报数从2014年的XX件(次)下降到2017年的XX件(次),表明纪律震慑在增强、突出问题在减少。 三是社会评价群众满意度指数一路走高,全面从严治党赢得干部群众一致好评。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群众满意度指数由2012年的82.75%逐年上升至2017年的85.87%,特别是领导干部清廉自律等与政治生态关联度较高的指标,均同比上升。 四是党风政风呈现“四多四少”积极变化,党内正气上升、社会风气上扬态势明显。在政治生活上,清朗关系多了,亲缘政治少了;在纪律作风上,知敬畏的多了,坏规矩的少了;在选人用人上,重实绩的多了,跑关系的少了;在干事创业上,讲实干的多了,搞空谈的少了。 全面净化县域政治生态任重道远 从调研情况看,县域政治生态中的顽症痼疾还没有彻底根治,一些新的问题又浮出水面,制约政治生态的根本好转。 净化县域政治生态的政治责任落实不平衡。一是有的“关键少数”没有抓好“关键责任”。调研中,个别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对经济发展说得头头是道,对管党治党则无话可谈;一些班子成员对分管领域的管党治党不清不楚。个别领导干部对基层站所干部的违纪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一个领域政治生态持续恶化。二是基层落实“两个责任”“说得多、做得少”的问题较突出。近年来,全省因主体责任落实不力被问责的1437名党员干部中,乡科级及以下占86.8%。三是基层纪检机关“三转”出现“回头转”,有的县纪委参与与主业无关的工作。四是个别党组织和党员的政治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有的单位落实“三会一课”存在形式主义,一些地方只顾“富口袋”、忘了“富脑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