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柯—知识考古学

福柯—知识考古学

福柯—知识考古学
福柯—知识考古学

解构主义下的话语理论

——读《知识考古学》

米歇尔?福柯的关注点与索绪尔和巴尔特不同,他从“语言”转向“话语”。斯图尔特?霍尔指出,“他要论证的是在‘话语之外,事物没有任何意义’。”意义和意义的实践因而是在话语的范围内被建构的。作为话语分析理论,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理解、陈述话语,包含着一套完整的话语分析和陈述描述方法。《知识考古学》是基于解构主义的话语理论,可以说是对结构主义的反叛,提供了福柯解构主体的认识基础。

(一)话语理论——话语和陈述

1.话语福柯定义的话语是陈述的整体,这个语句的整体不形成某个修辞的,或者形式的,可无限重复的单位和我们能够指出它在历史中的出现或者被使用的单位;它是由有限的陈述构成的,我们能够为这些陈述确定存在条件的整体。话语对象、陈述形式、概念的形成和主题的选择组成了单一的构成系统,将分离的陈述组织成话语,这四个原则共同组成了话语形成规则。福柯指出,话语形成的四个方面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一方面,从对象、陈述形式、概念到主题依次形成一个垂直的等级序列,只有前面的层次允许的情况下,后面的层次才是有可能的,反之,这样的关系在逆向中也存在,低级层次并不独立于高级层次。正是这样上下行关系,使话语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陈述《知识考古学》对“话语事件”进行描述,离不开对话语基本单位即“陈述”进行描述。知识考古学的基础概念是陈述,福柯的“话语”概念是建立在“陈述”概念基础之上的。在福柯看来,陈述是属于符号领域的范畴,陈述是一种从属符号的功能。书中提到,“陈述本身不是一个单位,而是一种功能。”换言之,符号成为符号,就在于其陈述功能,没有陈述功能,符号就不会是符号。“陈述的界限可能就是符号存在的界限。”符号的根本属性就在于它在说什么。陈述功能的实施包括陈述对象、主体、共存范围和物质领域四个方面的条件。陈述的四个方面是与话语形成的四个方面相一致的。陈述描述通向话语形成描述,两者可以相互理解、相辅相成。陈述的规则性是由话语形成本身所确定的。反过来,话语作为陈述的整体,是那种能够确定陈述存在条件的整体。

(二)福柯的知识观

福柯指出,话语涉及通过语言对知识的产生,他的分析目标就包括了在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产生机制。可以说知识是一种话语实践活动,知识实践是社会整体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他还认为,知识并不是主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知识和科学的标准都是历史性。而知识不是主

体的产物,而是历史实践的过程,主体和客观倒是被知识实践所作用、改变和建构。知识考古学关注的是科学存在的“事实”而不是探讨赋予其“权利”的特殊意义和原因,否认科学的产生和先验主体的创造,相反,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是“一个历史实践的过程”。

(三)解构主义特征——话语的历史性和实践性

“解构主义”是从结构主义演化而来的,认为结构主义还未摆脱形而上学的传统,解构主义实质上是对结构主义的破坏与分解,它的最大特点是就是反对二元对立,反对中心和反对权威。福柯的“考古学”拒绝思想史观,而是要分析历史中的“不连续性”、“断裂”等,发现和拾回被总体历史观筛漏的历史,由此“试图创造另外一种已说出东西的历史”。福柯的话语理论有着自己的特点——历史性和实践性,这直接区别于结构主义语言学,呈现出解构主义的特点。

知识考古学就是进行话语形成和陈述分析,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全面地“复原”话语在历史空间中衍生、扩散、演化的过程,它所追求的不是话语的意义(与结构主义相区别),而仅仅是把话语的历史再现出来。所以,福柯说“考古学似乎只是为了固定历史才研究历史。”话语存在于历史中,具有其自身的一致性和不连续性,具有自己的界限、断裂、转换,它的时间性的特殊方式等问题。它决不可能没有前因后果,缺乏背景因素,突兀地出现在某段历史阶段中。

福柯所谓的“话语”是一种特殊的实践,一种动态的而非静止的结构。话语包含这一个生产和扩散的历史过程,包含着与其相关的认知过程、社会关系、和特定的思想形式。知识考古学的任务就是要描述“话语事件”:话语这种特殊的实践在什么条件下进行的,话语这种特殊的事件在什么条件在出现的——也就是说,在一定历史时期性质各异的话语是如何形成的。这样,福柯就把历史性(历时性)引入了结构。在这一点上,知识考古学与强调“共时性”的结构主义符号学有着根本区别。

福柯将话语、表象、知识和“真理”彻底历史化的方法,与符号学的非历史化倾向形成对照。他指出,只有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语境内,事物才成为某种特定事物,才是“真实”。他认为,在每一个时期,话语所产生的知识的各种形式及其主体、客体和实践,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剧烈变化。关于所有主体知识以及围绕它们而进行的各种实践,福柯认为都具有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性。

福柯通过历史性和实践性来改造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其话语理论显示出了解构主义的特征,福柯进行的这种改造,其目的是要通过新的话语理论打通知识和实践两大领域,从而更深刻的理解现代社会的秘密。

社会批判理论的范式演进:从福柯、哈贝马斯到霍耐特的论文

社会批判理论的范式演进:从福柯、哈贝马斯到霍耐特的论文 法兰克福学派的早期社会批判理论在工具理性的意义上理解“理性”,强调“实践的意图”、人对于自然的绝对支配地位,忽视了工具理性对生活世界中人的交往行动方式和自由的限制,从而囿于意识哲学框架而不能自拔。福柯的权力理论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均以法兰克福学派为渊源,以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为己任,致力于对早期社会批判理论二难困境的系统解决。其中,福柯主张权力的策略模式,在永不间断的策略斗争行动过程中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哈贝马斯则主张主体间无支配的自由交往,把主体间相互理解置于交往行动理论的核心位置。但是,福柯偏离了规范共识和策略性互动,哈贝马斯也陷入了系统与生活世界二元结构的困境。这两种理论范式均不能成为新时期社会分析与时代诊断的规范性基础。霍耐特着力在后形而上学的哲学视野中继续为社会批判理论重构规范性基础。他的承认理论揭示了社会行动的“斗争和理解”的双重维度,为新时期社会斗争的兴起和主体间自由交往提供了规范性解释框架,从而实现了批判理论的“承认范式转向”。 一、福柯的权力理论与“非理性”的斗争 福柯的知识符号学分析一直阻碍着他对“个体起源”、“个体如何行动”等问题的清晰认识,致使他在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如何得到合理解释的问题上,陷入了自我矛盾的假设之中。只有在福柯试图运用“权力的策略斗争模式”系统分析社会事件和社会行动、并为时代作出诊断的意义上,他的权力理论才可称为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 福柯借用尼采的“权力关系多样性”理论,认为权力无处不在,是一种支配性、生产性的力量,如一张巨网笼罩在整个社会之上,一切社会关系均可从权力角度得到解释说明。但福柯反对将权力视为先于其实际表现和效应、具有恒常齐一性质的某物,反对以某一普适性权力概念作为出发点一劳永逸地解答所有现实问题的企图。他主张权力“去中心化”,从权力结构内部多元异质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考察权力,从而将权力微观化、复数化。正是在权力“去中心化”的意义上,他强调用斗争模式解释权力关系的动态性和多样性,认为一切个体(而非集体)均为权力所生产,为权力而斗争;言下之意是,权力主体并不是某一个或一类人,每个人都是权力的主体。 通常认为,权力一般可以作为契约规定或强力获取的拥有物(honneth, )。其中,前者源自人民权力的让渡,后者源于力量的对比,强者为王。福柯则反对这两种观点。他主张权力的策略模式,认为权力不应该作为一个固定的所有物和一个社会群体中某一个体的永久性特征,而应作为主体间策略冲突“敞开的”的产物。因此,社会权力的获取与维持发生在社会行动者之间不断的斗争当中,而不是发生在法律权力或强迫的单面行使中。 那么,在社会主体之间策略冲突的持续过程中,权力斗争的实现机制如何展现?福柯的“微观权力学”用“力量关系”来思考权力,把社会机体层次化、结构化、权力化,在微观层面考察渗透着权力效应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在宏观上把握社会中各种权力关系(结构)涌现和演变的机制,以及这一机制对人的压抑。(薛伟江,第17页)他视社会主体之间的策略行动为社会权力形成和实践体现的不间断过程。权力根植于长期不断的战斗、斗争,权力关系就是斗争关系,斗争是事物(人)的存在状态。一切都在权力斗争当中生长、灭亡、再生长、再灭亡,和平只是斗争的派生物。因此,权力总是许多具体个体间一种暂时的和不断重复的冲突形式。(honneth,)每个社会都处在持续不断的斗争状态之中,均是独立的个体与集体行动者之间策略关系的连结体。 可见,福柯利用权力概念是要揭示社会发展的“自组织”动力学,把社会首先理解为是一个策略斗争行动的永不间断过程。早期社会批判理论(如阿多诺、霍克海默等)跳过社会行动的现象,在一般意义上将社会结构静态地理解为自然控制活动的凝固形式。福柯的“权力微观物理学”则在动态上超越了早期社会批判理论,“是对阿多诺、霍克海默用历史哲学分析

《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

《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 米歇尔·福柯(1926——1984):法国20世纪著名思想家,法兰西学院思想系统史教授。主要著作还有:《词与物》、《话语的秩序》、《古典时期疯狂史》、《监禁与惩罚》、《性史》等。 本文以考古学的方法梳理人类知识的历史,似乎是在追寻落在时间之外、今天又归于沉寂的印迹。这实际上就是对话语进行描述,但不是描述书籍(与其作者的关系),也不是描述理论(与其结构和一致性),而是研究通过时间表现为医学、政治经济学、生物学的日常而神秘的总体。在这观念历史努力通过辨读文本揭示思想的秘密运动的地方,作者要表现的是“言及之物”的层次:它出现的条件,并和的形式及环节,变化的规律……“言及之物”的领域,就是所谓的“档案”。考古学旨在对之进行分析。 第一章引言 观念史、科学史、哲学史、思想史、还有文学史,它们中大部分已有悖于历史学家的研究和方法。在这些学科中,人们的注意力却已从原来描绘成“时代”或者“世纪”的广阔单位转向断裂现象。 冈奎莱姆对概念的位移和转换的分析可以成为分析的模式,他的分析说明,某种概念的历史并不总是,也不全是这个概念的逐步完善的历史以及它的合理性不断增加、它的抽象化渐进的历史,而是这个概念的多种多样的构成和有效范围的历史,这个概念的逐渐演变成为使用规律的历史。(P3) 今后文学分析不是将某一时代的精神或感觉作为单位,也不是“团体”、“流派”、“世代”或者“运动”,甚至不是在将作者的生活和他的“创作”结合起来的交换手法中作者所塑造的人物为单位,而是将一部作品、一本书、一篇文章的结构作为单位。(P4) (历史分析面临的问题)不再是传统和印迹的问题,而是分割和界限的问题;不再是基础遭到破坏的问题,而是导致基础的创造和更新转换的问题。(P5) ; 对文献资料提出质疑。考证文献的目的在于重建过去。 历史试图通过(文献)重建前人的所做所言,重建过去所发生而如今仅留下印迹的事情;历史力图在文献自身的构成中确定某些单位、某些整体、某些体系和某些关联。……历史是上千年的和集体的记忆的明证,这种记忆依赖于物质的文献以重新获得对自己的过去事情的新鲜感。(P7) 不连续性的概念在历史学科中占据了显要位置。不连续性曾是历史学家负责从历史中删掉

社会学理论试题集

华农大社会学专业07级 西方社会学史复习参考之四 拓展部分(作为以后深入和继续学习参考) 4 简述科层制的特点,正负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6 简述韦伯关于“感召性权威合法化”的论述? 7 米德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观点。 8 默顿怎样批评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1试论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争论的基本内容和分歧实质。 2 试论帕森斯“结构功能模式”同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结构论”的联系与区别。 5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8 异化劳动 9 普遍化的他人 6 米德怎样论述社会组织的心理基础。 7 简述布迪厄关于惯习“habitus”的基本观点。 8 简述城邦社会学的主要学术贡献及局限性。 4 试论哈贝马斯对西方社会学理性观的批判与重建。 5 有序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哪些环节建构的?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见解。 6 试论世纪初期社会思潮的历史地位。 8 反功能 9 合法性 12 主观主义 13 异化 16 社会几何学 18 姿势对话 21 实践的模糊逻辑 22 时空抽离化 3 什么是社会行动?它大约可分几类? 6 布劳怎样分析社会交换论中的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 7 莫顿的中程理论分析原则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原则区别 9 布劳怎样从微观的社会交换研究上升到宏观的社会结构研究? 10 简述利奥塔关于“重写现代性”的基本观点。 4 联系中国社会发展实践,详述帕森斯的A-G-I-L的模式理论。 6 试论帕森斯关于文化因素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 3 实体性社会结构 4 社会稳定 5 社会运行 6 宗教冲突 7 话语方式 8 次级结构 9 普遍语用学 10 社会建构论 11 秩序 8 简述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 9 简述吉登斯关于“时空抽离化”的论述。 2 依据人的社会化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谈谈你对当前青少年社会化障碍问题的认识。 3 举例论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4 联系当代社会专业化的趋势,论述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5 模式变量 6 实践的逻辑 4 教育制度的显功能 7 莫顿如何批判宏关结构功能主义的? 4 为什么说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实现了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 7 话语实践(福柯) 8 叙事知识(利奥诺) 10 本体性关怀(吉登斯)15 制度化(帕森斯) 16 旋转的中轴(贝尔) 8 怎样理解利奥塔对“元话语”的批判? 9 怎样来理解吉登斯的“方法论置括号”? 4 比较分析帕森斯的AGIL社会系统模式与丹尼尔.贝尔中轴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5 怎样借鉴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解释观念更新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意义? 6 概念行图示(贝尔) 7 认识的子集(利奥塔) 8 双重解读(布迪厄) 9 压抑文明(马尔库塞) 10 解放的认识兴趣(哈贝马斯) 1 当代社会学主要丛哪些角度去研究社会化问题? 2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其各自特点。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章节题库(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关注的新问题)【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关注的新问题 一、名词解释 1.网络分析 答:社会网络分析是新兴起的一套分析社会结构的理论和方法,其基本观点是将个人或组织之间的社会联系所构成的系统视为一个“网络”,并认为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网络所构成的大系统。社会网络分析包括两个层面:①它是一种理论,是从社会网络关系或人际关系的网络结构出发来解释社会现象;②它也指一套分析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网络分析的指标和测量方法。 2.社会网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研;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研;南开大学2005年研) 答:社会网络是指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社会网络关注的是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社会互动会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社会网络的三个层次分别是:社会单元(可以是人、群体或者位置)、社会单元之间的互动、社会单元互动形成的模式。 二、简答题 1.简述女性主义社会学理论的观点。 答:(1)传统社会学对女性的研究的忽视,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学家的传统研究课题忽视了对妇女经验的研究;

②社会学倾向于把社会作为一个单一性别(男性)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学家很少把社会性别作为重要的因素加以研究; ④社会学家解释权力与地位现象倾向于维护现状; ⑤某些方法论和研究情景会系统地阻碍某些信息的获取,而这些信息对于解释现象是不可或缺的。 (2)女性主义理论与社会学结合的优势: ①社会学为研究社会中的妇女以及妇女角色和地位的变化提供了极有用的理论和方法; ②由于把性别主义纳入社会等级化的理论以及认识到性别是不平等的根源之一,社会学也得到了丰富; a.性别跟阶级一样,是一种主要的分层系统;任何社会中的这种分层都来自于社会生产组织或制度。 b.社会生产可广义地看做是一种多方面的、等级性的组织过程,这一过程再生产和维持着社会生活。 c.对这一过程的有效分析应改变传统的研究思维。 d.意识形态掩盖着社会生产的真实性,同时又在个人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造成了分层结构。 (3)女性主义社会学侧重研究的问题是性别关系中的不平等或差异性,故被称为性别社会学或“女性社会学”。女性主义社会学理论是一种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密切相关的新理论,它在许多方面对传统的理论思维提出了挑战。这一理论广泛涉及了两性关系、妇女地位与发展、性别不平等与社会分层等诸多问题。因此与之相关的研究也是多学科或多视角的,影响女性主义理论与一般社会学理论结合的因素: ①作为职业的社会学组织;

社会学基本理论

社会学基本理论 一、社会概述 1、含义---唯实派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一个集合,而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唯名派认为,社会是代表其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实名而非实体。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认为,社会的实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经济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关系。 2、特征---社会是有组织、有文化的系统;社会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在任何社会发展时期,社会都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最大群体;社会有明确的空间界限,存在于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社会具有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社会有一套自我调节机制,它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活的机制”。 3、类型---根据阶级关系与生产关系分为亚细亚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根据人类学划分为原始社会、野蛮社会、文明社会;从社会存在方式划分为狩猎和采集社会、园艺社会、游牧社会、农牧社会、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从社会整体结构划分为公社社会与社团社会。 4、德国经典社会学家滕尼斯划分为公社社会与社会。公社社会指绝大多数的社会关系是建立在个人的亲友关系上的社会。社会是指绝大多数社会关系是建立在正式的、契约化的、非人格化的、专门化的基础之上的。 5、孔德划分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与实证主义阶段。

二、文化 1、含义--指某一民族或群体代代相传的、共享的整体生活方式,是赋予一个社会以特色的长期凝结和传承下来的思考行为方式及结果。 2、基本要素--符号、语言、价值、规范 3、特性--文化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与创造出来的;文化石后天习得的;文化石共有的;文化具有象征性;文化具有复合性;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文化具有普遍性;文化具有民族性与阶级性;文化有多样性。 4、文化特质--一组文化的组成要素。 5、文化从--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性。 6、文化模式--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 7、类型--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共同文化与差异文化。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站主导地位的、由大多数人共享的文化。亚文化是指仅仅作为社会上一部分群体所接受或特有的文化。 8、文化共同性来源有四个要素:物质上的相似性、生活上的相似性、人类环境资源的限制与影响、文化接触与传播的影响。 9、功能--文化石民族分野的标志;文化促进社会行为有了系统的规范;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10、文化分析中的种族中心主义与相对主义。 种族中心主义是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与标准来衡量别的文化,认为自己的文化石最优的。利:增进群体内的团结,减少团体内冲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课后习题(福柯的“知识考古”社会学)【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福柯的“知识考古”社会学 1.怎样理解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历史社会学或知识社会学视野? 答: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历史社会学或知识社会学视野: (1)概念 福柯对历史的考古是在对古人知识的追忆中揭示现实世界存在、异变和扭曲的根源。如是观之,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追根溯源地研究现实生活的新社会学,亦可称为在时间过程中理解现实的“历史社会学”。 (2)福柯把现实放到历史过程中考查,这与他对现实的历史本质的理解是一致的。福柯像狄尔泰和伽达默尔等解释学家一样,认为现实不过是历史的延续,现实中存在和变化着的事物在历史中能捕捉到它嬗变的踪影。 (3)与解释学强调现实同历史不可分的一般论述不同,福柯认为无论现实还是历史,都是以扭曲的异化形式存在着和联系着。因此,对现实和历史都不能不加怀疑地理解和解释,而要在种种矛盾关系中开展批判性地阐释。福柯像马克思和法兰克福学派那样,在否定现实的前提下揭开遮盖于其上的种种假象,找出被人们忽视的真实规定性和网络联系。并且,个性、自由、解放等价值理想从未被隐没,对现实的激烈抨击都是以这些理想原则为根据而提出的。 (4)福柯不仅要求现实按照理想原则发生变革,而且认为现实在历史中也是通过种种断裂性变化而展开的。因此,福柯反对历史仅仅是量变的进化过程的观点,而是在量变中看到了质变,在演进中看到了飞跃。福柯在肯定变革的激烈言辞中追求多样异质性,而不是普遍规律性。

2.通过考察话语方式研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方法论意义如何? 答:(1)福柯建立了丰富的语言学理论,但不是一般的语言学理论,而是以语言为对象展开的社会学理论。通过对语言的研究,揭示语言所指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被语言建构起来的,又是怎样在语言的控制下存在、断裂和异变的,福柯称之为“话语实践”。福柯指出话语研究揭示了另外一项任务,就是把话语作为系统地形成这些话语所言及的对象的实践来研究。 (2)福柯的语言学研究是由语言触及人的社会行动或社会实践的社会学研究,是在社会学视野里展开的语言学研究。 (3)福柯通过考察话语方式研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人们面向实际的经验过程,虽然话语实践没有形成科学知识,但是这种处于实证性或经验性层面上的陈述,却是科学知识或思想体系得以建立的前提和基础。 (4)给人们新的启示,让人们更加关注面向实际经验过程的话语实践。 3.为什么福柯认为近现代欧洲医学关于疯狂诊断反映了理性的疯狂? 答:(1)疯狂的现代时期开始于法国皮内尔和英国图克创立了新型精神病医院。在福柯看来,皮内尔和图克建立的精神病院不是解放疯人的科学的医疗机构,而是从道德和心理上对疯人施行更残酷压迫的改造所: ①图克的精神病院以给疯人提供休养的名义对疯人施行心理治疗,实质上是把宗教和道德融为一体对疯人实行恐怖性惩罚。这种做法使疯人在心理上持续地处于恐怖状态,不断地保持自己的负罪感。 ②皮内尔的精神病院没有把宗教作为治疗手段,但是那里施行了更严厉的道德惩罚。对

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

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 和很多人所接受的教育一样,在面对历史与现在甚至未来的关系上,我们总是默认现实是从历史中演变、进化过来的,至少是人类社会在依照着不易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控制下一步一步地在必然和偶然的交相影响下前进着。现实中的每一点都能够在历史中捕捉到由来和嬗变的踪影,历史是存在着规律和终极本质的。 但是这一貌似真理的观念在福柯看来却不尽然、福柯认为很多“现在”的历史学家往往只是用当下的原则书写历史,因此,虽然他们也可以追溯历史渊源,但却无非只是在观念系统上论述了从历史到现实的进化规律而已。福柯的理论中,历史往往存在着断裂和碎片、而且往往是以扭曲的异化形式存在着。因此,用历史学家的方法只能在今人的世界里追溯到古人的遗迹;而福柯是通过研究各个社会的不同的历史档案,来揭示产生不同知识领域的话语构成和实践,并由此揭示现实世界存在、异变的扭曲的根源。 可以说,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可称为在时间过程中理解现实的“历史社会学”。 (我所理解的是,“在时间过程中理解现实”,也许是从历史档案中,以当时、当地、当人的特殊性去理解具有差异性的历史。而不是简单地讲社会的推进理解成死板地规律。差异性、断裂性、最终的落脚就在于特殊性。) 那么,就要注意“历史档案”。福柯所谓的历史档案,在我看来也就是知识考古学的研究对象——面对在特定条件、特定环境和特定关系中的话语实践,研究人们说出来的话语,亦即“说出来的事件。”福柯把那些尚未成为哲学概念系统和科学知识体系的“说出来的事件”称为“档案”。 也就是实践层面上,人们说出来的“话语”。在《知识考古学》中,福柯对语言问题展开了充分地论述。但是他不是分析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运用规则,也不是分析语言作为概念、判断同其所指物的关系,而是去揭示语言是如何构建事物之间的关系的。通过对语言的研究,揭示语言所指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被语言建构起来的,又是怎样在语言的控制下存在、断裂和变异的,即福柯所谓“话语实践” (这是理解福柯知识考古学中的难点,我也不太理解,去揭示语言是如何构建事物之间的关系,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是社会事实、人的互动的网络体系是通过语言的表达被建构起来的?人们的话语的表达是主观的,实际发生的事实是客观的,何以在这两者之间发生主观

西方社会学主要理论

一 结构功能主义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思想渊源 社会科学中的功能主义有着长期的历史。A.孔德和H.斯宾塞在其著作中都有所论述。□.迪尔凯姆、A.R.拉德克利夫—布朗和B.K.马林诺夫斯基对功能主义也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现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是在以往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他在以后的许多论著中,为形成结构功能主义的系统性理论作出了很大努力,并成为结构功能分析学派的领袖人物。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行动系统的4个子系统之一,其他3 个是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和文化系统。在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以及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的社会制度,是社会的一些结构单位。社会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须满足4种功能条件:①适应。确保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②目标达成。制定系统的目标和确定各目标的主次关系,并能调动资源和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目标。③整合。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④潜在模式维系。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其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在社会系统中,执行这 4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为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和文化模式托管系统。这些功能在社会系统中相互联系。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社会系统内的各亚系统之间,在社会互动中具有输入—输出的交换关系,而金钱、权力、影响和价值承诺则是一些交换媒介。这样的交换使社会秩序得以结构化。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趋于均衡的,4种必要功能条件的满足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性。 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发展了结构功能方法。默顿认为,在功能分析上,应该注意分析社会文化事项对个人、社会群体所造成的客观后果。他提出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的概念,前者指那些有意造成并可认识到的后果,后者是那些并非有意造成和不被认识到的后果。进行功能分析时,应裁定所分析的对象系统的性质与界限,因为对某个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事项,对另一系统就可能不具这样的功能。功能有正负之分,对群体的整合与内聚有贡献的是正功能,而推助群体破裂的则是负功能。默顿主张根据功能后果的正负净权衡来考察社会文化事项。他还引入功能选择的概念,认为某个功能项目被另外的功能项目所替代或置换后,仍可

《现代社会学理论》精.doc

《现代社会学理论》 一、结构 见书P7——P15页 第二章行动:社会安排中的意义和动机(构建理论) 韦伯和齐美尔认为,社会是人类意图的产物。 1、韦伯:德国社会学家。是社会学的一位奠基性的人物,也是构建理论的奠基人。认为人总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社会现实的行动者,其行动方式要看他们是以怎样的方式理解其行为的,以怎样的方式赋予行为以意义的。将社会行动体系分为四类:工具理性行为、价值理性行为、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对于非理性行为我们可以用直接性观察理解其行为的意义,而对于理性行为,我们以说明性理解其行为意义。对说明性理解要求在因果和意义两方面都必须是充分的。 2、齐美尔:德国社会学家,与韦伯同为建构主义经典理论的奠基人。认为社会的缘起在于其成员的心智中,考察的对象是个体的人及其境遇、行动。 3、符号互动理论:齐美尔影响了20世纪早期的美国社会学思想,最突出的是由芝加哥大学米德发展起来的符号互动论。符认为:社会是由代表心理过程的姿态和语言(符号)的交换构成的。 4、米德: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分支——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其符号互动论的核心概念是自我,人类在描述自我时,既用主我“I”也使用宾我“me”。主我是思考着行动着的主体,宾我me是主我I所思考的那个客体的自我,是自我的一个面相,是他人对自我凝视的一种表达,社会经由宾我me进入个体,并且同时被主我I所建构和重构。符号互动论者讨论的互动是主我与宾我之间的内在对话,社会期待与个体的要求和表达在其中进行协调。一个发达完整的自我意味着,人们能够比较确信,自己赋予一个符号的意义与他人所赋予的意义大体一致。 5、戈夫曼:符号互动论者,认为世界就是一个大舞台,主张一种拟剧视角,印象管理是其核心主张。其核心理论概念仍是自我。一是正式自我,它定位于社会情境中。正式自我是外在于人的,并寓于社会控制模型中,又是在与个人的关联中发挥作用的。第二是进行表演或印象管理的自我,这种自我是冲动的,情绪的和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也正是在正式自我和表演的自我之间不断协调的过程。 6、现象学:现象学受韦伯的影响较大,代表人物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关注的是行动者通过哪些方式,将感觉材料转变成各种类型化或心智图像来解释社会世界。 舒茨对韦伯行动的意义与行动的动机是同一的观点提出的质疑,将行为的动机分为两类,一是因果动机和目的动机。 7、常人方法学:想要用一种科学的方式将社会世界类型化是不可能的,因此,社会学家必须以与行动者的做事方式完全相同的方式来解释社会。代表人物,[美]加芬克尔,致力于对日常生活中例行性的平凡活动进行直接经验性的研究,认为这些活动的核心特质是反身性。 8、帕森斯:自愿行动。 9、哈贝马斯:把行动分为两个主要类型:沟通行动和策略行动,但主张这两种类型的行动都是理性的,可以被观察者理解的。沟通行动理性是为了平衡把理性行动仅看作目的性的或工具性行动的片面观点,沟通行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成理解。 第三章理性:个人利益最大化 1、马歇尔:马歇尔体现了19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功利主义社会学思想的基础。马从需求、个人欲望或目标的角度入手来说明人的活动,并引入效用这个关键词来点明一个行动者可能追求的各种社会对象的相对价值。 2、帕累托:与马歇尔同时代的意大利政治经济学家,帕累托最优:成功的公共决策应该建立起一种个体效用的计算方法,应该明确地以全部人口的效用最大化作为目标。 3、交换理论:关注的焦点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的成本和收益。其核心假设是,人们会理性行动,争求价值最大化。 4、其他见书P95—96 第四章结构:决定经验的隐秘模式 1、弗洛伊德(略) 2、列维:原始的思维(略)

[马斯,福柯,现代性]福柯与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的争论

福柯与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的争论 福柯和哈贝马斯之间的争论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界前沿的一次伟大争论。在西方,对待现代性问题上,福柯和哈贝马斯代表了两种绝然不同的立场。福柯是现代性最著名的批判者,而哈贝马斯却是现代性最著名的辩护者。对于这次论争,前人也做过大量的研究,他们从不同的侧而对福柯和哈贝马斯之间的论争进行了分析。总体上说来,主要是从福柯和哈贝马斯的理论来进行的比较研究,最终见出二者在理论上的差异。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仅仅是对福柯和哈贝马斯之间的理论比较,而没有发现二者论争的实质,更没有解决二者为什么会争论的原因。 福柯和哈贝马斯是在现代性这个问题上进行争论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尽管今人无法给现代性一个确定的界限和定义。对于现代性,安东尼吉登斯说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现代性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在它的内部包含着丰富的而又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从不同的方而分析就会有不同的结论。要真正分析清楚福柯和哈贝马斯之间的论争,还必须回到现代性这个根本性的问题。 一、现代性的根源 现代性是一个时间概念,它是相对于前现代而言的。在前现代时期,时间和空间是统一的,二者在所指上具有一致性。前现代时期,没有统一的计时工具和可见的机械钟,对大部分的人而言,时间和地点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参照地点空间才会分清楚与自身相关的时间。事情总是和某个地点相联系对大部分人而言,社会生活的空间维度都是受在场的支配,即地域性活动支配的。随着现代机械钟的出现,时间逐渐变得精确,人们在辨别事物的时候不再是以地点作为基点,空间逐渐变成一个不确定的对象。空间变成一个不确定对象,时间也逐渐变得虚化。每个人都确信有着自己的空间,但无法从流动、变化、转瞬即逝中的事物中找到依靠。现代性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让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现代同传统的决裂,传统的稳固性在时间里支离破碎,时间由零碎逐渐变成统一,空间迅速地膨胀,这是现代性出现的重要标志。 时钟让无法掌握的、流动的时间变得有掌握的可能,让盲目的人变得自觉起来,确定具体的上下班时间。这种统一时间的情况最初只是出现在某一处,渐渐地扩展,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虚化的时间让掌控空间变得可能。 统一时间是控制空间的基础。时间已经虚化,由完全无拘无束的自由状态变成了可以掌控的形式在前现代社会,空间和地点总是一致的。时钟让人可以感觉到时间在流动,让一切变得转瞬即逝,传统不断被颠覆,不断地膨胀着空间。 时间和空间的分离,时间变得可以掌控,空间无限地膨胀现代和传统之间的界限变得愈加模撇现代的机器大生产、大工业通过技术、空间生产,使现代从传统中断裂,现代性的时间得以呈现;资本主义的全球性扩张,使传统的、固定的、稳定的空间进一步打破,全球化的影响得以出现。现代性正是来源于此。 二、现代性的呈现

社会学的现代发展与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学的现代发展与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学从创立到繁荣,其中心都在欧洲。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学发展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美国。二战之后,欧洲社会学研究又进入复兴和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并且向世界其他地区包括许多发展中国家拓展,使得社会学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也受到高度重视,并迅速发展起来。 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社会学进入现代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 第一,加速化,即自从二战后,西方社会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学调查。可以说,社会学的应用研究成为一种世界趋势。 第二,多样化,即西方社会学没有统一的社会学理论,观点分歧,学派林立。 第三,分科化,即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趋势加强,分科社会学种类增多。 第四,定量化,即在研究方法方面,社会学越来越注重定量研究,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大大加快了资料处理的速度,使社会学研究方法准确、快速、规范。第五,心理化,即侧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 自古典社会学以来,社会学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即能否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在这点上社会学理论往往被分为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阵营;二是关注社会的组成,即社 会是如何产生及为何产生,也即社会是如何运行的。围绕这两点,社会学在现代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学派。在这里,仅选择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理论流派作一简介。 一、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初步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鼎盛于60年代,至今仍是西方社会学中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

塔尔科特·帕森斯(T.Parsons,1902-1979的社会学理论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第一,社会行动论。帕森斯认为,人们的社会行动包括以下四个结构要素:行动者、目的、情境、规范,而且在它们的基础上构成了更高一级的社会行动体系。社会行动体系包括有机行为体系、人格体系、社会体系、文化体系四个亚系统。因此,人的社会行动要受到有机体、人格、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第二,一般系统理论。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不过是更一般意义上的行动系统的一个亚系统。他认为,一般行动系统具有四个基本的功能要求:适应功能(即系统保持与外部环境的交换,并将获得的生存资源分配给整个行动系统。它由行为有机体系来承担、目标获得功能(即确立目标的优先顺序,并调动系统的资源来实现这些目标。它由人格系统来承担、整合功能(即系统必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一个功能总体。它由社会系统来承担、潜在模式维持功能(即系统根据某种规范维持某种社会行动的延续性。它由文化系统来承担。这四个功能必要条件的满足与否,决定了社会系统或其他一切行动系 统的生存能力。第三,均衡论。帕森斯系统功能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社会系统的整合和均衡。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系统总是趋于稳定与均衡状态的,一旦发生反常现象,原有的均衡被破坏,社会系统就会通过反馈机制进行自我调节,自发地返回均衡。帕森斯的宏观的、高度抽象的、严密的理论体系对西方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他的理论没有充分地看到社会冲突与社会变革的作用,具有明显的保守倾向。 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 Merton,1910-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层理论。默顿主张建立一个介于宏观理论与纯粹经验研究两者之间的“中层理论”。这种中层理论能将理论与经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最终推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第二,均衡功能论。在默顿看来,社会单位对系统可能有正功能,也可能有负功能;可能有“显功能”,也可能有“潜功能”。他认为,社会单位对整个体系之和谐与整合与否,应由验证法来一一加以研究,不可一概而论。默顿的功能论是一种均衡的功能论。他不仅想知道为什么个人会顺从他人和群体的意志去行事,而且也想知道为什么某些人会走向偏差而导致社会的非整合。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复习笔记(米歇尔·福柯)【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复习笔记 第八章米歇尔·福柯 一、福柯的生平与思想渊源 1.生平简介 在当代的学术界中,思想与理论日益成为一种学院化,学科化,也就是专业化的职业,因此,在当代思想家中很少有人像福柯这样,思想与生活交织得如此紧密。福柯对先锋派艺术的迷恋,隐秘的爱情生活,各种极限体验以及他以独特方式参与的政治活动都构成了他思想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福柯的思想渊源 (1)康德与批判哲学传统 ①对康德的继承 “如果说福柯确实是根源于某种哲学传统的话,他属于康德开创的批判传统,我们可以把他的工作称为思想的批判史”。在福柯看来,康德开创的传统,包含了两个方面:a.对知识条件的批判性考察。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正是继承了康德的这一传统,而且,福柯笔下那个多少有点古怪的“考古学”一词就是来自康德本人; b.康德是现代哲学中第一个对“当前”的历史处境进行思考的哲学家,福柯晚年的工作则承继了康德对启蒙与革命问题的探索。 ②与康德的不同之处 a.在考察知识问题时,福柯将康德分析中带有哲学人类学普遍色彩的先验图式转化为一种历史先验。 b.尽管福柯将黑格尔等思想家视为是康德传统的一部分,但福柯的分析视角虽然强调

历史性,却与这些康德哲学的历史化途径迥异,因为福柯考察的不是“历史的逻辑”,而是“历史的实践”,他的理论也不是具有目的论结构,隐含了某种末世论观念的历史哲学,而是“从历史和社会学的角度来处理理性、非理性这些传统上属于哲学的问题”; c.福柯对任何主体哲学都抱有深刻的怀疑,所以他也严厉地批评指出,在康德的传统中包含了某种西方文化固有的强调“内在性”的倾向,他则希望借助历史学的批判分析摆脱先验主体的束缚,因此利科才称福柯的思想为“没有先验主体的康德主义”。 ③福柯仍然在一些关键取向上深受康德的影响,这突出地表现在他的历史分析中所隐含的批判取向,这一点往往为福柯的评论家所忽视。福柯的批判方式,特别要求他的读者具有独立运用理性的能力和勇气,这一点同样是康德基本思想原则的现代体现,而且也是福柯与康德在思想上最大的亲缘之处。 (2)尼采 ①尼采对福柯的影响 尼采的思想使福柯得以反思他从法国教育体制和学术界那里获得的一系列“想当然”的观念,从而彻底改变了他的思想。尼采对福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a.尼采在《不合时宜的沉思》中对历史(学)的批判性态度,是福柯力图避免传统历史学分析的问题而独辟蹊径的一个重要动力; b.尼采强调,知识并不像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哲学主流传统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使我们摆脱尘世权力斗争,获得内在自由的东西,相反,知识本身正是权力或力量斗争的产物和工具,这一点对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权力分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尼采对基督教道德始终抱有毫不妥协的批判态度,并曾试图用谱系学的方法来探讨道德本身的复杂历史,这一思路是福柯独特分析取向的一个重要基础,并影响了福柯晚年对自我技术问题的探讨;

韦伯与福柯现代性理论的比较 - 中国社会学网

韦伯与福柯现代性理论的比较 刘梦阳① (云南师范大学 哲学与政法学院,云南 昆明650091) 摘要摘要::韦伯与福柯都是讨论现代性的大家,韦伯将现代性的负面比作“理性的铁笼”,而福柯将现代性对人们的监控看做是“全景监狱”。但是将二者的现代性理论放在一起比较的研究却很少。他们各自的理论有其显著的特点。二者在在现代性思想方面的差别主要集中在方法论、分析视角、对待现代性的态度和关注焦点这四个方面的不同。但是殊途同归,二者都对现代性进行有逻辑、有价值、有深度的批判。但是二者都剑指现代性的症结却都没有提出超越的方案和设想。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斯·韦伯 米歇尔·福柯 现代性理论 一、引文 提到现代性理论,学者们一般会把福柯与马克思、福柯与哈贝马斯、卡尔·马克思与马克斯·韦伯进行比较,但将韦伯与福柯二者放在一起比较的却几乎没有。他们一个是经典社会理论家,一个是后现代理论家(虽然福柯本人不认同这个说法);一个中规中矩,一个剑走偏锋。乍看上去二者的理论、思想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是韦伯和福柯都是讨论现代性的大家,比较二者的现代性思想确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二者理论既截然不同,又殊途同归。使二者的现代性理论碰撞,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火花。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二、福柯与韦伯现代性思想的差异 (一)方法论的差异方法论的差异::理想类型与系谱学 韦伯的学术研究都是在他的理想类型的方法论的指导下展开的。韦伯的理想类型意味着“每一种定义都不是要穷尽性地描述推理和社会的特殊情形,而是要提供一个概念框架。”[1] P33理想类型是研究的“工具”,而非社会“模型”。 ① 作者简介:刘梦阳,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社会学专业研究生。

(完整版)北大社会学考研北大社会学考博试题

北大社会学考博试题- - 1998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社会学理论 1名词解释(3分/题) 结构化 Bourdieu 沟通行动 2从理论与方法两方面论述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产生、原因及学科建设的意义,以及你的观点。(21分) 3比较韦伯与Durkheim对现代社会的论述。(20分) 4中国农村体制改革目前遇到的难点与关键点是什么,试用社会结构动因及运行机制分析之。(25分) 5费孝通"乡土中国"的特点,对当今有什么意义,举例说明。(25分) 社会学方法 1社会学理论解释的类型。(10) 2比较实验方法与抽样调查方法。(10) 3当代社会学方法的进展与特点。(15) 4近十几年来社会学实地研究(包括社区研究、田野调查和个案研究的进展与问题,以案例或自己的调查说明。(20) 5设X1、X2、Z(定类变量提示可以设为虚拟变量)与Y可以写成多元回归方程,请写出来。(?) 1999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入学考试 社会学理论 1.帕森斯结构功能论的基本观点?以后的学者有哪些批评?功能主义和新功能主义如何对待这些批评?(20) 2.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分析"现代性"的几种主要观点?(10) 3.马林诺夫斯基说,三十年代出现了社会学的中国学派,他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你有什么看法?(10) 城乡社会学方向 1.用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中国农村社会的制度或组织变迁?(20) 2. 用一个或几个理论分析中国农村的非农化过程。(20) 3. 试以社会学的观点分析中国社会目前面临的"需求不足"现象。(10) 4、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有人认为与亚洲某些国家在经济活动中重视人际关系的特点有关,你有什么看法?(10) 社会学研究方法 1、试述社区调查与大规模问卷调查的优缺点,并以实例说明。(20) 2、试述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方法论之争。(10) 3、韦伯的个体主义方法论与科尔曼的个体主义方法论的差异?(10) 城乡社会学方向 1.说明社会学研究在方法上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的不同?(20) 2.如果进行进城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差异和相互关系的调查,请设计问卷的基本结构和设计程序。(20) 3. 4.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的关系和应用。(10) 2000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入学考试试题理论 1. 名词解释(20) 社会有机体生活世界福柯社会学本土化 2. 比较帕森斯与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的异同(20) 3. 科塞的功能主义冲突论与达伦多夫辨证冲突论的异同(20) 4. 家庭社会学方向题(1)试述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家庭对社会变迁的对应策略(2)试述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家庭对社会变迁的对应策略方法 1. 社会学研究的不同研究层次主要运用那些研究方式与方法(12) 2. 社会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2) 3. 舒茨与韦伯社会学方法的异同(12) 4. 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发展状况以及你的理解(24) 5. 统计(40):多元回归路径模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2001年博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社会学理论第一部分 公共试题 1名词解释(每题5分)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趋势)【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一、简答题 1.怎样理解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历史社会学或知识社会学视野? 答:对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历史社会学或知识社会学视野,可作如下理解: (1)知识考古学的概念 知识考古学是用以探讨知识何以可能的主体和客体条件以及“真理体制”得以建立的实践过程的方法。福柯对历史的考古是在对古人知识的追忆中揭示现实世界存在、异变和扭曲的根源。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追根溯源地研究现实生活的新社会学,亦可称为在时间过程中理解现实的“历史社会学”。 (2)福柯把现实放到历史过程中考查,这与他对现实的历史本质的理解是一致的。福柯像狄尔泰和伽达默尔等解释学家一样,认为现实不过是历史的延续,现实中存在和变化着的事物在历史中能捕捉到它嬗变的踪影。 (3)与解释学强调现实同历史不可分的一般论述不同,福柯认为无论现实还是历史,都是以扭曲的异化形式存在着和联系着。因此,对现实和历史都不能不加怀疑地理解和解释,而要在种种矛盾关系中开展批判性地阐释。福柯像马克思和法兰克福学派那样,在否定现实的前提下揭开遮盖于其上的种种假象,找出被人们忽视的真实规定性和网络联系。并且,个性、自由、解放等价值理想从未被隐没,对现实的激烈抨击都是以这些理想原则为根据而提出的。 (4)福柯不仅要求现实按照理想原则发生变革,而且认为现实在历史中也是通过种种断裂性变化而展开的,福柯力图通过“停在表面”的方法去把握那些流变的、断层的、随机

的具体现实。因此,福柯反对历史仅仅是量变的进化过程的观点,而是在量变中看到了质变,在演进中看到了飞跃。福柯在肯定变革的激烈言辞中追求多样异质性,而不是普遍规律性。 2.通过考察话语方式研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方法论意义如何? 答:(1)福柯建立了丰富的语言学理论,但不是一般的语言学理论,而是以语言为对象展开的社会学理论。通过对语言的研究,揭示语言所指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被语言建构起来的,又是怎样在语言的控制下存在、断裂和异变的,福柯称之为“话语实践”。福柯指出话语研究揭示了另外一项任务,就是把话语作为系统地形成这些话语所言及的对象的实践来研究。 (2)福柯的语言学研究是由语言触及人的社会行动或社会实践的社会学研究,是在社会学视野里展开的语言学研究。 (3)福柯通过考察话语方式研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人们面向实际的经验过程,虽然话语实践没有形成科学知识,但是这种处于实证性或经验性层面上的陈述,却是科学知识或思想体系得以建立的前提和基础。 (4)给人们新的启示,让人们更加关注面向实际经验过程的话语实践。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由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变迁?请举例说明。 答:(1)消费社会的产生 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西方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从过去的生产社会转向以符号为中介的消费社会。在《物体系》中,布希亚分析了“物”在当代日常生活中的组织结构与功能变迁。他指出,所有社会成员都是通过物的生产、安排、使用和消费活动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