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柯的“知识考古”社会学

福柯的“知识考古”社会学

福柯的“知识考古”社会学
福柯的“知识考古”社会学

福柯的“知识考古”社会学

一、恐惧与扭曲中的超越

米歇尔·福柯:法国人

1、儿时三个可怕的印象

2、思想来源

二、知识考古方法论

知识考古学:福柯的目的不像考古学那样在今人的世界里挖掘古人的遗迹,而是在对古人知识的追忆中揭示现实世界存在、异变和扭曲的根源。如是观之,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追根溯源地研究现实生活的新社会学,亦可称为在时间过程中理解现实的“历史社会学”。

1、福柯观点同解释学的异同

共同点:

认为现实不过是历史的延续,现实中存在和变化着的事物在历史中能捕捉到它嬗变的踪影。异同点:

(1)与解释学强调现实同历史不可分的一般论述不同,福柯认为无论现实还是历史,都是以扭曲的异化形式存在着和联系着。(福柯:现实和历史都是扭曲异化)

(2)与解释学不同的是,福柯不是在承认现实存在的前提下通过语言来理解生活中的意义,而是在否定现实的前提下揭开遮盖于其上的种种假象,找出被人们忽视的真实规定性和复杂联系,对现实的激烈抨击都是以个性、自由、解放等价值理想原则为根据而提出的。(福柯:否定现实揭露真实)

(3)福柯不仅要求现实按照理想原则发生变革,而且认为现实在历史中也是通过种种断裂性变化而展开的。不像解释学那样过度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传统的不可超越性,亦即反对历史仅仅是量变的进化过程的观点,而是在量变中看到了质变,在演进中看到了飞跃。(福柯:现实在历史中的断裂性展开)

(4)与19世纪那些崇尚社会质变的革命理论不同,福柯在肯定变革的激烈言辞中追求多样异质性,而不是普遍规律性。

多种多样的形式:意图抓住话语的特殊性和不连续性的历史学方法;对弥漫于多重的社会场域中的权力的反思;把“普遍知识分子”重新界定为“特殊知识分子”;以及对整体性和总体化思维模式的批判等等。

2、话语实践

语词、陈述、话语、档案、文体等都是福柯讨论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些论述福柯建立了丰富的语言学理论,但这不是一般的语言学理论,而是以语言为对象展开的社会学理论。

(1)话语实践

通过对语言的研究,揭示语言所指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被语言建构起来的,又是怎样在语言的控制下存在、断裂和异变的,福柯称之为“话语实践”。他指出:话语研究“揭示了另外一项任务。这个任务在于不把——不再把——话语当作符号的整体来研究,而是把话语作为系统地形成这些话语所言及的对象的实践来研究。”

(2)“实证性”的话语实践

①话语实践是人们面向实际的经验过程,福柯因此称之为“实证性”。他指出:“话语实践开始个体化和获得自律性的时刻,因此也是陈述形成的唯一和同一系统起作用的时刻,或者还有当这个系统被转换的时刻,我们将这些时刻称为实证性的界限。”

②所谓话语实践的个体化,是指陈述指向特定的经验现象,按照特殊的规则组织陈述去说明、表达某种经验现象。此时,话语实践并没有形成科学知识,但是,这种处于实证性或经验性层面上的陈述,却是科学知识或思想体系得以建立的前提和基础。

3、知识考古学同思想史的区别

(1)面对的对象

科学知识和思想体系是观念系统,是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而实证性的话语实践不是观念系统,因此是被思想史忽视的而由知识考古学关注的研究对象。

(2)理论概括的结果

知识考古学要在实证性的话语实践中揭示出具有差别性的规则,而思想史要在有差别的思想理论中揭示出无差别的普遍规律。

总之,在福柯看来,思想史认识论和各种科学史,实质都是最求共同的无差别的普遍规律和连续性线索,形成这种错误追求的原因之一是它们都停留在观念层面的研究上。知识考古学可以避免这种错误追求,因为它不去玄思那些观念,而是面对在特定条件、特定环境和特定关系中的话语实践,研究人们说出来的话语,亦即“说出来的事件”。

4、档案

档案:福柯把那些尚未成为哲学概念系统和科学知识体系的“说出来的事件”称为“档案”。知识考古学的宗旨是要翻阅、审理那些以说出来的事件构成的档案,虽然这些档案收藏的资

料不是哲学认识论和科学发展史的正文,但是它们蕴含着哲学认识论和科学发展史展开的前提。翻阅这些档案就是对现在人们面对的各种思想观念和科学知识的“考古”。

5、福柯的“实践”同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区别

福柯讨论语词、陈述、话语和档案等方面问题时,都不断地强调它们的实践性,这无疑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有关。

马克思和法兰克福学派讲的实践是以生产劳动和社会斗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行动过程,而福柯讲的实践是言谈、对话和书写的语言表达与交流过程。如果比较二者的区别,作为社会行动的实践具有较强的感性或物质性色彩,而言谈对话的实践则具有较强的理性或精神性色彩。

福柯的看法:他认为话语实践不同于纯粹观念或意识层面上的精神活动。记录和书写都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性的活动,符号也是思想内涵和物质形式的统一。

三、理性的疯狂

福柯将知识考古学的方法运用在《疯狂与文明》,得出“疯狂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的结论。

1、欧洲精神病史或疯狂史的演变

福柯把欧洲精神病病史或疯狂史区分为三个时期:(1)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序幕时期;(2)从17世纪开始的古典时期;(3)20世纪以来的现代时期。在这三个不同时期,由于理性对人性压抑的程度和形式不同,欧洲人的疯狂概念和治疗疯人的手段也不同,三个时期不仅表现了三种疯人类型和治疗疯人的三种形式,而且也表现了理性对人性的压抑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残酷的过程。

(1)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日常生活现象和美学现象

日常生活现象:

①麻风病患者:福柯发现,近代疯人的遭遇同中世纪麻风病病患者的遭遇是相同的,应当从研究麻风病的遭遇开始,在中世纪,麻风病在欧洲蔓延成灾,社会各界都为之而感到恐惧。建立很多麻风病院,大肆宣扬麻风病是一种原罪的表现,把麻风病人关押在于常人隔离的场所。

②精神错落者:在麻风病消失两三个世纪后,欧洲人开始在麻风病院或用对待麻风病人的手段管理圈禁“精神错乱者”。“愚人船”是文艺复兴时期典型对待疯人的方式,其并未想到如何医治病人,而是用船把疯人运到由江海湖泊隔离开的荒野或孤岛上。

美学现象:

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艺术和哲学理论的考察,福柯概括了欧洲人对疯人或疯狂的两种体验:一方面是悲剧性的疯狂体验,另一方面是被理性驯服的日常疯狂体验。

①悲剧性的疯狂体验反映在绘画中,疯狂被描绘为放荡、骚扰、危险等形态,显示出人类的粗野天性和隐秘信息;

②被理性驯服的日常疯狂体验被描述在文学和哲学作品中,疯狂被描述为愚蠢、狂妄、贪婪、自恋、迷幻等非理性状态,理性不仅警惕地同疯狂保持一定距离,而且同疯狂对话,嘲讽和讥笑疯狂。

(2)17世纪的禁闭——疯狂经历了一个沉默和被排斥的时期

到了17世纪开始的古典时期,欧洲进入了理性主义时代。科学理性或工具理性登上了欧洲文化的王位。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疯狂是各种非理性精神状态的总称,到了古典时期,疯狂连非理性的资格都被取消,是人的非人的兽性表现。

古典时期对疯狂的更进一步压抑,最根本的是由科学理性走上垄断地位造成的。在这种以科学为典范的理性主义统治下,人们的情感、意志、理想、选择都受到了贬低和压抑,科学理性在哲学和科学的哄抬下,升到一切文化形式之上。

①禁闭——文化现象、政治现象、经济现象

古典时期对待疯人的另一个变化是把疯人同穷人和罪犯不加区分地禁闭在一起,“大禁闭”以法国总医院建立为标志而开始,法国总医院是一个收容穷人、罪犯和疯人的行政机构。疯人承受的不仅仅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来自日常生活的排斥和歧视,而且进一步受到了政治权力的压迫。疯狂不再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同政治现象联系到一起。政府并负责总医院的经济支持,因此,疯狂现象又同经济现象联系起来。

②禁闭之外的治疗方式——灵与肉的统一

总医院之外出现的治疗疯狂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单纯的物理治疗,另一种是物理治疗同心理治疗同时进行。当时对疯狂的治疗都把调节神经元气运动作为主要方法,单纯的心理治疗或精神治疗尚未形成。疯人的灵与肉在医生那里还没有被分离开,疯人还是被作为精神和肉体的统一体看待的。

③禁闭的解除

疯狂到的古典时期结束于禁闭的解除。18世纪后期,欧洲知识分子开始批判禁闭制度。

政治斗争——福柯在这种抗议中首先看到的是政治斗争,因为关押在总医院中的疯人是禁闭制度最充分发挥效力的对象,也是维持禁闭制度最充分的理由。否定禁闭制度,要求建立新秩序。

经济危机的表现——耗费巨额资金维持收容院的存在,政府越来越无力支付这笔巨大的财政支出。

(3)20世纪,给疯狂套上颈圈——归结为自然现象,系于这个世界的真理

疯狂的现代时期开始于法国皮内尔和英国图克创立的新型精神病院。他们被称为疯人的解放者。但在福柯看来,皮内尔和图克建立的精神病院不是解放疯人的科学的医疗机构。而是从道德和心理上对疯人施行更残酷压迫的改造所。

①图克的精神病院

图克的精神病院以给疯人提供休养的名义对疯人施行心理治疗,实质上是把宗教和道德融为一体对疯人实行恐怖性惩罚。

②皮内尔的精神病院没有把宗教作为治疗手段,但是那里施行了更严厉的道德惩罚。皮内尔的原则是:应当对疯人实施综合性的道德教育,使疯人在不断的刺激中向理性世界的道德标准屈服,而理性世界的一系列道德标准即是资产阶级的基本价值准则。

③总之,福柯认为,图克和皮内尔的精神病院是资产阶级确立的社会秩序的代表,是张扬和失范资产阶级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舞台。同中世界文艺复兴时期和古典时期不同,现代精神病院披上了科学的外衣,在科学治疗技术的掩盖下实施更严格的道德和心理惩罚。

2、对三个阶段的评价

(1)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对付疯人的手段是一般生活世界中的做法,即把疯人同正常人隔离开。

(2)古典时期对疯人实行禁闭,这种关押的手段虽然看上去残酷,但比起现代精神病院的做法尚显宽容,因为它仅仅是外部形体的惩罚和活动空间的限制。

(3)而在图克和皮内尔的精神病院中,疯人们遭到的不仅是隔离,形体惩罚和活动空间限制,而且更严重的是深入到他们的心理底层进行全方位的道德责难和心理制裁,逼迫疯人们从灵魂深处认可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社会秩序、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

3、总结

疯狂及其遭遇都是特定历史条件和意识形态的产物,向来被认为应当受到理性治疗的疯狂,是理性压迫的结果,疯狂的内涵和外延都应当受到重新审查。而在对不同时期疯狂的审查中,人们将发现,真正疯狂的是理性!因此,理性是真正的、应当得到限制的疯狂。

四、话语的深层结构

话语的结构在《临床医学的诞生》和《词与物》两部著作中,这个主题得到了充分地展开,不仅论述了语词或话语如何构造了事物,而且揭示了话语随社会条件的变化而演化出的历史性结构。

《临床医学的诞生》核心问题:科学话语如何制约或构造了人们的感性经验。福柯认为感性经验的变化归因于话语系统的变化。

1、福柯对医学话语同医学经验之间关系的探讨

临床医学的重要性:“临床医学的真正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医学认识的深刻改造,而且改造了一种关于疾病的话语的存在可能性。”关于疾病的话语就是临床医学知识,这种临床医学知识规定和支配了临床医学经验。

福柯考察了从18世纪到19世纪历史条件变化对医学话语同医学经验之间关系的影响。(1)分类医学——疾病同人体分离

福柯认为,18世纪的分类医学同当时的政治和经济条件密切相关。分类医学把疾病看成可以同人体分离的实体,可以离开人体到处传染,而在医院里疾病获得了更为便利的传染空间。经济学从政府为医院开支而承受巨大负担的角度看,认为应当废除医院。

(2)症状医学——疾病的象征符号化与语言结构化

①新的医学范式的出现

法国大革命期间,迫于大革命期间军事和政治的压力,革命政府开放了诊所。新诊所的建立形成了新的医学范式,“不仅疾病的名称、系统分类发生变化,而且应用于病人身体的基本感知符码,观察的对象领域,医生目光扫视的表面和深层,这种目光的整个定向系统也都发生了变化。”

②疾病的象征符号化与语言结构化

在新的医学范式里,分类医学转变为症状医学(临床医学的第一个阶段)。症状医学认为疾病是动态的非实体,是各种症状的综合性表现。这种疾病概念引起了疾病的象征符号化和语言结构化。疾病不再是确定的客观实体,而是表现病理发展的象征符号,对症状或疾病的观摩与解释都被融进特有的语言结构中。

(3)解剖医学——人类为科学的对象

①新的感知方式——洞视

从18世纪末开始,新的感知方式“洞视”出现。它同症状医学中的“注视”不一样。“注视”是关注疾病的表面现象的感觉方式,功能是捕捉各种象征符号,实质上存留与语言世界中;

“‘洞视’不是扫视一个领域,它切入一个点,一个中心点或关键点,因而超出了它所看见的东西。它不被直接的感觉方式所迷惑,……它实际上具有破除迷信的能力。”引向了病人身体的内部,试图探视人体的内部结构。

②解剖医学所引起的变化

解剖医学(临床医学的第二个阶段)的出现,引起医学发生一系列重要变化。

首先是死亡观念的变化。死亡是一种特殊的生命过程,它不仅被确认为病人已经死亡的某种标志发生以前就已存在,而且在这种标志出现以后仍然在继续,即死亡是一个时间过程,而不是瞬间的时间点。

其次是空间概念的变化。解剖医学要求医生将其目光由时间的一维性展开为空间的三维性。再次是医学的知识标准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具有理想性和政治色彩的“健康”状态,而是器官和组织的“正常”状态。

最重要的变化被福柯认为是:解剖医学使人成为科学的对象。

总结:人最初在科学视野之外——人体同疾病是两种实体(分类医学);然后,人体通过语言符号呈现在科学之中——疾病是人体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医学语言描述了这些表现(症状医学);最后,人体完全被抛入科学视野之中,并且被置于科学利刃之下——疾病是人体病变,可以通过解剖人体来明晰病情(解剖医学)。可见,福柯论述临床医学的诞生过程,不仅要剖析科学话语如何在特定历史条件中改变人们的感觉经验,而且还要揭示科学话语如何入侵人体,并进而进入人生的。

2、知识型同库恩“范式”的异同

在《词与物》中,福柯提出了一个基本范畴——知识型。这个范畴类似于库恩的“范式”。共同点:都在于揭示因条件的变化而引起了话语系统的变化,而话语系统变化的实质是思维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变现为连续性的断裂,并且也是科学、知识乃至社会的跃进。

区别:科恩在科学理论的层面上论述范式的转换,而福柯则主要在经验层面上,在话语实践中讨论知识型的转换。因此,一个是面对科学知识或理论思维的发展变化作出的哲学概括,另一个则是面对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发生了何种话语方式和思维方式变化而作出的社会学或历史社会学概括。

3、四种知识型

四种知识型及其不同特点和演化关系:

(1)第一种是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词与物统一的知识型”。

主要特点:追求相似性。

福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话语实践中区分出四种相似性:

①第一种是空间联系的相似性——适合,即关于动物与植物、大地与海洋、灵魂与肉体等在距离和运动关系上的相似性;

②第二种是关于相仿的相似性——仿效,这是注重表面形象相像的相似性,例如太阳和月亮像人的两只眼睛;

③第三种是关于类比关系的相似性——类推,即联系密切,可以作类比或类推行描述的相似性,例如星星与天空、植物与大地、矿藏与岩石等相似关系,或者可以称之为相关性;

④第四种是关于事物之间吸引和共振关系的相似性——交感的相似性。这个概念可在心理学、生理学和物理学几个层面上理解,其最基本的含义是:“交感是运动性原则:它让重物吸引泥土的浓重,让轻物吸引没有重量的以太,它驱使根伸向水,它使向日葵的巨大的黄色花盘随着太阳曲线转动。”

交感的相似性在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上的理解:

在心理学上,交感意指人们相互同情,在某些或某个事物上形成同感,达成一致意见;

在生理学上,symparthy意指人体的感应能力;

在物理上,symparthy意指共振、共鸣等物理现象。

称之为最强大的相似性时,是把它看成一种包含了心理、生理和物理各方面相似性,或者说是在身心关系和心物关系上来论述这种相似性的。实质上是在指出: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把世间有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用一种统一性的眼光看待世间的一切。

总结:福柯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寻求统一性的心理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词与物的关系上。当时,人们以为自己建立的各种关于对象的话语,都是各种对象的“记号”。这些记号同对象是完全相符的,人们说出和写出的话语与文字,都直接表达或描述着外在事物。

这意味着:人们在各种领域里都在追寻着相似性,因为联结项就是表示相似性的。这种词与物的相似性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们在文艺复兴时期追求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性、乃至整个世界统一性的世界观或思维方式。

(2)第二种是17——18世纪古典时期的“以词的秩序再现物的秩序的知识型”。

第二种知识型是从寻求共同性转入寻求特殊性的古典知识型,这是一种否定相似性、注重把握事物的特征与差异的知识型。具体表现为:在古典时期,人们用分析方法取代了类比方法。

第二种知识型的典型表现形式:

数学、起源学和分类学。

数学是计算各种类别事物之间秩序的科学,起源学是追溯事物秩序的发生和演化的科学,分类学则是在数学与起源学基础上揭示事物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的科学。

三种分类话语:

福柯还分析了三种分类学话语:自然史话语、财富分析话语和一般语法的话语。

①自然史话语

自然史最明显地表现了分类学特征。自然史的使命不过是对自然对象的命名,一切具有主观性和历史性的因素都被排斥在外,形状、数量、空间分布及相对规模是自然史的基本视角,掌握了这些规定性就可以对事物进行诸如物种性的分类。

②语法研究

语法研究具有了突出地位。福柯指出:“普通语法是对与同时性相关的词语秩序的研究,表象这一同时性,正是普通语法的任务。因此,普通语法的适合对象,既不是思想,也不是任何个体语言,而是被理解为一系列词语符号的话语。”语法研究是话语秩序与事物秩序分离的开始,因为正是语法研究使人们从词与物的直接统一性中分离出语言,专注于语言的规则,使语言作为一个可以离开事物而且表现出自身规则的系统。

③财富分析

财富分析使语言真正成为一个可以被独立看待的符号系统。货币、符号和语言的联系,不仅说明人们可以在语言分析——语法研究中把话语同事物分析开来,而且由于货币在财富流通中的运用,说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可以把话语同事物分析开来。

(3)19世纪产生的现代的“以词的秩序表现人对物的关系的知识型。”

第三种知识型是19世纪开始的现代知识型,它的特点是崇尚历史、关注人性。从古典知识型向现代知识型的转变是通过两个阶段实现的。

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大体上是1775年至1795年;

第二个阶段是从1795年至1825年。李嘉图、居维叶和葆朴分别在政治经济学、生物学和历史比较语言学中代表了第二阶段的发展趋向。

第二阶段的表现:

①政治经济学:李嘉图把自己的目光集中于生产过程的分析,开始注意生产者及其活动过程,即注重人的生存与活动在经济领域里的地位和作用。

②在生物学中:居维叶率先越出古典分类学的视野,不再孤立地、静止地研究生物的各种器官,而是注重研究器官结构的功能,研究生命过程的变化。

居维叶在比较解剖学中不仅注意到生物有机体内部的连续性,而且也注意到不同有机体之间的不连续性,从生命过程有始有终的特点断定了生物有机体之间的分离性。

③在历史比较语言学中:葆朴把语言视为在一定的系谱关系上建立起来的有生命的形式。语言作为一种声音现实,它由自身的变化规律,有自己的演变历史,没有必要非得把它同外界事物对应起来考虑。

总结:政治经济学、比较解剖学和历史比较语言学是现代知识型的具体表现或典型代表,它们的供应不仅在于把时间、过程和历史引入了科学知识,引入了现代人思考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想境界之中,更重要的是:它们在现代知识中明示了人,张扬了一种能够自我意识、自我展现,并且在理性主义和启蒙主义指引下去作用自然,创造世界的现代人。福柯认为,现代知识型中呈现的人,是一个在二元分立的思维方式中被理解的人,所以,也是一个在人类自我意识里被分裂的人。

对现代哲学二元论思维方式的三种形式的批判:

现代人的二元分裂性是由现代哲学三种二元性思维方式导致的。

①第一种二元论思考:人是一个奇怪的经验——先验二元体。

一方面,现代哲学把人看成一定历史条件中存在的具体的人,在人所经历的各种经验过程中,人是一个受限制的被动的有限的存在;

另一方面,现代哲学又纷纷认为人是具有先验性的,人没有先于经验过程的理性范畴,就不可能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去主动地创造世界。

②第二种二元论思考:“我思”和“无思”的矛盾关系。

笛卡尔提出的“我思故我在”,这明确地肯定了现代人的主观自觉性,现代人可以在自明的理性观念和积极的自我意识支配下开展活动。

然而,由于人一定是经验过程中的,因此,人一定具有被动的、受到种种限制的方面,这些对人来说是“从来不能被他的思考、甚至是他的意识所接近的东西。”因此,人又具有无思、未思或无意识的那一面。

“我思”与“无思”的对立,是理性观念和经验行动的冲突。

③第三个二元论思考:关于历史起源的后退与回归的矛盾关系。

历史性引入现代知识之中,一定要关系到起源问题。因为历史是回顾,不断地回顾遥远的过

去实质就是追溯起源。但是仅凭思想的回顾无法探寻历史的起源,于是,人们的目光不得不转向现实经验,在现实经验中寻找历史的踪迹。在现实中追问起源,实质是起源问题的现实回归。

现实的经验过程并非起源后的历史的无缺损继续,而是历史不断丧失自身、不断压抑和异化自身的结果,人们只有在缺乏历史或起源的现实中不断地追问那些缺失,才能真正回归那未分化、未异化、未扭曲的起源。

总之,福柯通过对现代哲学二元论思维方式的三种形式的批判,不仅说明现代知识因为引入历史而形成了现代人的观念,而且还说明:现代哲学为人们确立了二元分裂的思维方式,在这种两极对立思维方式中思考与生活的现代人由此也便成了分裂的二元人。

(4)第四种知识型是当代的“词的秩序同物的秩序分离的知识型。”

简而言之,这是一种话语或话语同现实分裂的知识型。在这种知识型中,语言符号和话语实践形成了一个自我运行的领域,有自己的运行规则和运行秩序,而且语言符号作为一种新的自存领域,同现实世界产生对立、分离、异化。语言难以表达现实世界,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也无法理解无限繁杂而又不断分崩离析的语言符号。分裂的语言,分裂的世界。

五、权力征服身体与控制社会

1、谱系学

谱系学:《规训与惩罚》通常被看成是福柯采用谱系学研究方法的代表作。Genealogy的基本含义是:谱系、家谱、宗谱,或血统、家系、世系,被译为系谱学或谱系学等。

(1)知识考古学研究方法

福柯在《知识考古学》中采取了有别于历史主义和本质主义异中求同、变中求不变的研究方法,即在同中求异,在不变之中求变,揭示差异,展示断裂。

(2)谱系学的研究方法

如果说,知识考古学的重点在共同中揭示差异,在连续中揭示断裂,那么谱系学的重点则是在差异中揭示共同,在断裂中揭示连续。进一步说,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运用谱系学方法揭示了17世纪和18世纪不同形式中的的惩罚中的权力、知识和身体的历史演进、本质联系和谱系关系,论述了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权力与知识的结合对身体的迫害与压抑,说明了社会控制体系如何在历史演化中逐步积累、强大、深入和体系化。

2、知识与权力统一的新权力观

(微观物理学:福柯把他对惩罚权力的研究称为微观物理学,“在某种意义上,国家机器和

各种机构所运用的是一种权力的微观物理学,其有效领域在某种意义上是介于这些重大功能运作与具有物质性和力量的肉体之间。”)

(1)将人体引入权力——知识结构的意义

人体不仅是知识的反映、分析对象,而且也是权力的具体作用对象,人体由此而获得一种权力与知识的中介关系。

①把人体引入权力——知识结构的意义在于,使权力与知识的讨论超越传统认识论或传统知识论。引入了人体因素,就会使权力与知识关系不可回避地展开于社会过程之中。

②人体折射出各种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权力——人体——知识的三维结构中讨论权力——知识关系,不仅展开了知识社会学的视野,而且也触及了政治社会学的话题。(2)权力同知识的关系

其一,知识是在权力的制约中形成于发展起来的,没有脱离权力关系的抽象知识;

其二,权力离不开知识,不仅权力在特定的知识背景、知识结构中形成,而且知识本身就是权力;

其三,权力同知识不可分,只有在权利与知识的联系中才能把握权力的实质与作用。

于是,在福柯那里,权力与知识的关系实际上是一个持续的相互作用过程。

3、历史上的三种惩罚模式

(1)中世纪末期和旧制度时期的酷刑

①符合酷刑的三条基本标准

首先,它必须制造出某种程度的痛苦,这种痛苦必须能够被精确地度量,至少能被计算、比较和划分等级。

其次,死刑也是一种酷刑,因为它不仅剥夺了人的生存权,而且他也是经过计算的痛苦等级的顶点。

最后,极刑也是一种延续生命痛苦的艺术,它把人的生命分割成‘上千次的死亡’,在生命停止之前,制造‘最精细剧烈的痛苦’。

②支持酷刑建立和实施的基本原则

其一,酷刑是一套受控制的、有差别地制造痛苦的记述。它不仅明确地把酷刑引起人体的痛苦直接同罪行联合起来,而且还要区别等级。

其二,酷刑是一种惩罚仪式,通过它来展示罪行真相以及罪行轻重应当遭到的惩罚程度,具有训诫与警示的作用。

其三,酷刑要大张旗鼓地进行,目的不仅在于炫耀统治者的权威,而且表现统治者扬善除恶

的价值观念。

(2)18世纪反对酷刑的改革者的刑法

到了18世纪,在断头台和各种公开的刑场中的酷刑遭到了日益强烈的反对,改革者们打着“人性”的旗号提出了改革惩罚形式的主张。但是,资产阶级的改革并没有改变惩罚是权力统治和社会控制技术的性质,所达到的不过是在“人性”的旗帜下改变了惩罚的技术和控制的手段。

①由统治者同个体对立→惩罚权力的普遍化

福柯认为,由资产阶级改革者推进的刑罚改革,虽然在形式上使惩罚变得不像酷刑那样残暴了,但它却使惩罚变得更加有效、更加普遍、更加深刻了。因为之前的酷刑体现的是统治者同个体之间的直接对立,改革后的刑罚,以普遍原则把统治者的惩罚权力扩大到了全社会,权力对人们的控制与惩罚不是削弱了,而是趋向普遍化地加重加深了。

②实质:理性化和技术化手段加深权力控制社会

福柯进一步指出,刑罚改革的实质是以理性化和技术化的手段加深权力对社会的控制。

理性化:

理性化是古典时期资产阶级向封建贵族挑战并为确立自己的地位与秩序而举起的一面普遍适用的旗帜。理性要求效率、精于计算、能够操作、普遍适用、符合科学、明确规则等,这些都是理性的基本原则,结果是形成了一套符号化的惩戒技术。

符号化的惩戒技术:

惩戒不再是一种展示的仪式,而是一种表示障碍的符号,这种惩罚符号的技术倾向于颠覆整个现世性的刑事活动领域。

福柯概括了符号化惩戒技术的六方面原则:

〈1〉最少原则。传统的惩罚原则是处决应当与犯罪一样强烈,而符号化的惩戒技术能“使避免刑罚的愿望稍强于冒险犯罪的愿望”,这就达到了目的,因为这可以避免犯罪。

〈2〉充分想象原则。惩罚应当引起人们的清醒记忆和明确表象,以便能够使人们形成自我警示的避免犯罪的心理效应。

〈3〉侧面效果原则。刑罚不仅要惩治犯罪者,而且还要使那些没犯罪的人们也能从刑罚中受到教育或影响。

〈4〉绝对确定原则。应该把犯罪可能得到的好处同可能受到特定的惩罚确定地联系起来,以便使人们讷讷狗自觉遵守纪律、避免犯罪。

〈5〉共同真理原则。确定、审判和惩罚罪行时,必须遵照适用于一切真理的普遍性标准,

要有事实根据和合逻辑的真理性论证,避免主观臆断。

〈6〉详尽规定原则。应当有一部明确规定罪行和刑罚的法典,这不仅可以使人们具体认识罪行,而且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处理犯罪事实。

福柯认为刑罚改革不过是建立一种惩罚权力经济学,是把符号化惩罚技术推及整个社会,实现了对全社会的表象化的精神压迫和灵魂控制。

③惩罚的身体内在性转向——观念

把惩罚的对象由肉体转向精神、转向灵魂,从对肉体的摧残转向对表象的构建,这并非是惩罚脱离了身体,而是转向了身体的内在性——观念。

转变的实质——哲学的转向

转变实质上同17世纪和18世纪欧洲哲学发生的认识论转向有很重要的联系。笛卡尔、洛克、莱布尼茨、休谟等哲学家都从不同立场肯定了观念在人们行为和社会生活中的根本作用,只有观念正确了才能有健康而合法的社会行为。

(3)现代纪律约束、监视技术和监狱设施等

刑罚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全社会的权力控制,而指向表象或观念的控制最终一定要落实到人们的行动之中。行动必定是身体的动作,无法不同人的肉体联系起来。于是重新转向对肉体的控制,而其具体的表现就是监狱的诞生。

①监狱

监狱以其牢固的建筑和严厉的制度对犯人实行人身监禁,身体的行动和肉体存在都在监控系统中受到严厉控制。监狱是比酷刑和表象化刑罚更有效、更深入、更强大的权力惩罚,是从存在空间和延续时间对犯人的整体控制与深度改造。

②监控技术的创造

“层级监视”“规范裁决”和“检查机制”三种监控技术被创造出来,并且,由这三种技术支持的“纪律权力”也得到了加强和实施。

层级监视

是纪律权力得以实现的首要技术,这实质上是模仿自然科学观察自然、控制自然的方法来监视人、控制人。例如对士兵、患者、学生的有效监视,以上群体中出现了各种层次或级别的监视者。

规范裁决

是通过“内部惩罚”来维持“纪律权力”的手段。根据各种机构或体制的特殊要求,制定一些“内部规则”来实行超纪律的“内部惩罚”。“内部规则”具有特殊性,为了保证它的效力

不被限制,“纪律权力”一定要使它获得一般原则性,并称之为“规范”。

检查制度

被福柯视为“层级监视”和“规范裁决”的结合。在这种有限的技术中可以发现一个完整的知识领域,一种完整的权力类型。检查之所以能够达到这种效果,依靠于“观察权力”“书写权力”和“个案技术”。

【观察权力】被检查者一定要被置于可观察状态或可监视环境中,“纪律权力”可以包漏无遗地审视被检查者。

【书写权力】检查过程中有不断的书写记录,建立了可以对个人进行有效分类、复审、核对的档案,个人被投入文件控制之中。

【个案技术】是档案管理的表现形式,每个被检查者的文字记录都要被整理归案,形成了可以不断积累、翻阅、评审的个案资料,使检查和档案管理具体地落实到个人身上。

③全景畅视监狱

它是古典时期纪律权力普及蔓延的产物,是一个纪律权力无孔不入的“纪律社会”产生的标志。

主要特点:是把监狱的一切犯人、看护和各种设施都置于中央监视塔的监狱视野里,整个监狱呈现为环绕中央监狱塔而展开的环形结构。

设计原则:“全景畅视主义”,认为它充分表示了纪律机制的极度扩张。

具体表现:

〈1〉纪律机制扩展为各种机构的普遍性运作方式;

〈2〉纪律功能不仅具有惩罚的消极功能,而且也具有促进的积极功能;

〈3〉纪律机制渗透到一切非制度化的社会层面,使社会再更为广泛的层面上得到控制;〈4〉纪律机制成为国家控制社会的基本手段或基本形式,监狱成为国家机器就是最有力的说明。

福柯把纪律控制无处不在的资本主义社会称为“监狱金字塔”“监狱群岛”,认为全社会进入监狱系统。

《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

《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 米歇尔·福柯(1926——1984):法国20世纪著名思想家,法兰西学院思想系统史教授。主要著作还有:《词与物》、《话语的秩序》、《古典时期疯狂史》、《监禁与惩罚》、《性史》等。 本文以考古学的方法梳理人类知识的历史,似乎是在追寻落在时间之外、今天又归于沉寂的印迹。这实际上就是对话语进行描述,但不是描述书籍(与其作者的关系),也不是描述理论(与其结构和一致性),而是研究通过时间表现为医学、政治经济学、生物学的日常而神秘的总体。在这观念历史努力通过辨读文本揭示思想的秘密运动的地方,作者要表现的是“言及之物”的层次:它出现的条件,并和的形式及环节,变化的规律……“言及之物”的领域,就是所谓的“档案”。考古学旨在对之进行分析。 第一章引言 观念史、科学史、哲学史、思想史、还有文学史,它们中大部分已有悖于历史学家的研究和方法。在这些学科中,人们的注意力却已从原来描绘成“时代”或者“世纪”的广阔单位转向断裂现象。 冈奎莱姆对概念的位移和转换的分析可以成为分析的模式,他的分析说明,某种概念的历史并不总是,也不全是这个概念的逐步完善的历史以及它的合理性不断增加、它的抽象化渐进的历史,而是这个概念的多种多样的构成和有效范围的历史,这个概念的逐渐演变成为使用规律的历史。(P3) 今后文学分析不是将某一时代的精神或感觉作为单位,也不是“团体”、“流派”、“世代”或者“运动”,甚至不是在将作者的生活和他的“创作”结合起来的交换手法中作者所塑造的人物为单位,而是将一部作品、一本书、一篇文章的结构作为单位。(P4) (历史分析面临的问题)不再是传统和印迹的问题,而是分割和界限的问题;不再是基础遭到破坏的问题,而是导致基础的创造和更新转换的问题。(P5) ; 对文献资料提出质疑。考证文献的目的在于重建过去。 历史试图通过(文献)重建前人的所做所言,重建过去所发生而如今仅留下印迹的事情;历史力图在文献自身的构成中确定某些单位、某些整体、某些体系和某些关联。……历史是上千年的和集体的记忆的明证,这种记忆依赖于物质的文献以重新获得对自己的过去事情的新鲜感。(P7) 不连续性的概念在历史学科中占据了显要位置。不连续性曾是历史学家负责从历史中删掉

最简考古学概论—曹兵武

最简考古学概论 曹兵武著 (2014年版) 简介 在两万字篇幅内,本文试图让读者基本上能够了解考古学的发生和发展,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基本方法与程序,当代最新科技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以及考古学所描绘的早期中国的大致图景。 目录 第一节、考古学的定义与简史 (2) 延伸阅读:考古学文化、北京猿人、殷墟发掘 (4) 第二节、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6) 1.地层学与类型学 (6) 1.1地层学 (6) 1.2类型学 (7) 2.环境考古学与聚落考古学 (8) 2.1环境考古学 (8) 2.2聚落考古学 (8) 延伸阅读:考古发掘流程、公共考古学 (9) 第三节、现代科技与考古学 (10) 1.碳十四测年 (10) 2.热释光测年 (11) 3.古地磁测年法 (12) 4.孢粉分析研究古代植被 (12) 5.残存脂肪酸分析 (13) 6.其他 (15) 延伸阅读:水下考古学 (15) 第四节、考古学勾画的早期中国历史文化图景 (16) 延伸阅读:中国文明的起源 (19)

德国著名考古学史家西拉姆说:“人类要想看清未来的100年,首先需要了解过去的5000年”①。考古学就正是这样一门让人类回头去看自己过去5000年甚至更长的历史的学科,它通过发掘、记录、整理、分析和解释人类在过去生产与生活中留下的物质遗存,拼凑、复原和认识已经消失的古代社会、文化与历史。 第一节、考古学的定义与简史 考古学是通过田野调查与发掘获得的古代遗物与遗迹等遗存,研究和复原人类古代生活与社会文化及其发展演变的一门科学。 同样是复原和研究过去,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不同在于,历史学家主要依据历史文献的资料进行研究,而考古学必须经过野外调查和发掘,获得古代人类遗留的物质遗存,然后通过对这些物质遗存进行分类、比较、分析、综合,获得关于人类行为、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考古学的方法和理论一般被分为三个层次:处理资料的基础部分——考古学技术;从资料推测过去人类行为和复原历史的中间部分——考古学理论;推导社会和文化发展规律、得出的抽象的关于规律的考古学认识部分。 具体地说,所有的考古学工作都涉及到以下四个层次的目标: 1.发现、发掘、记录和保护过去人类的物质遗存,揭示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定位和相互关系,包括它们存在的物质性背景; 2.重建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的古代遗存所代表的人类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3.建立古代遗存的编年序列,进而建立一个特定地区的文化史; 4.提炼、解释由古代遗存所体现的人类行为和文化过程所所体现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人类对自己过去的兴趣由来已久,曾经尝试诸如神话传说、文献记载等多种方式记忆和认知过去。现代考古学发源于欧洲。希腊和罗马时代的学者与皇帝曾经尝试比较系统地搜集古代的文物,进行带有研究和教育性质的展示。从罗马帝国灭亡到中世纪这段时间里,对人类的过去感兴趣的人大大减少了,欧洲被认为是因为蛮族的入侵而进入了一个漫长的黑暗的中世纪,遥远的过去甚至希腊和罗马时代的辉煌,都被认为是一种传说,只在那些神话和英雄中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圣经》是当时人类的历史知识和历史体系的惟一来源。十五世纪中期肇始的文艺复兴运动重新唤起了欧洲人对古典时代希腊和罗马艺术的强烈兴趣,这种兴趣又反过来诱发了人们寻找和收藏古物的兴致。16世纪,一些人开始发掘意大利的罗马废墟,以为日益膨胀起来的古物市场输送原料。在16世纪的西欧和北欧,一些古代的仪式性建筑引起了当时学者的特殊兴趣,比如对史前的巨石遗迹特别是英国的斯通亨基(Stonehenge)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一些人的研究甚至得到了王室的赞助。1709年之后,对被公元79年维苏里(Vesubius)火山的喷发所淹没的庞贝(Pompeii)古城的连续发掘,成为当时人类重新认识罗马时代人类文化成就的一扇窗口,当1千多年前的历史细节和惨剧以实物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时,那种心灵的触动和感应是无法用语言传达的。也是在这段时间里,欧洲的旅行者开始有意识地对《圣经》的发源地中东地区进行大量的考察,在满足自己宗教感情和寻根之欲外,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自己的历史和文明源头的了解。 ① [德] C. W. 西拉姆著,刘迺元译:《神祇·坟墓·学者——欧洲考古人的故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中国历史常识一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中国历史常识一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考试中经常会出现历史常识题。对于这类试题,部分考生经常不知所措,无从下手。针对这一问题,中公网校就整理归纳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常识问题,希望同学们平时多积累,在考场上有出色的发挥。 一、先秦(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 这是指中国大地上开始有了人类活动至秦统一前的历史。这段历史时期,历经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一)原始社会 中国的原始社会经历了1OO多万年。按生产力和考古学的划分,分为旧石器 和新石器两个时代;按古人类学家的划分,则分为猿人、智人两个阶段;按社会组织则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资料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众多的原始社会遗址表明,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多元的。 (二)夏、商、周 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6世纪,商汤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小屯),因此商朝也叫殷朝,它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周厉王时发生 了“国人暴动”,起义的平民和奴隶攻人王宫,周厉王出逃,于是出现了“共和行政”的局面。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西周末年,社会矛盾进一步加深,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人镐京,杀死周幽王,西 周灭亡。幽王的儿子周平王继位后,将王都迁到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夏、商、周这一历史时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甲骨文和金文,是这一时期文化的代表。西周的典章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埋藏。先后起来争霸的诸侯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出现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

考古基础知识

考古基础知识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与历史科学有关系。历史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文献资料,而考古学所研究的对象,则主要是古代人类在社会中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考古学所研究的实物,是古代人有意识地经过加工制造的实物,这种实物包括两大类:一是遗迹;二是遗物。所谓遗迹,主要是指古代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聚居村落及其相关的建筑遗迹和埋葬死者的。所谓遗物,主要指古代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生活实践中遗留下来的实物,包括劳动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此外,与古代人类活动有关,或者是能够反映人类活动的自然物,如农作物、家畜、渔猎、和采集所得的动、植物遗存也属于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一个单位。如一个灰坑、一座墓葬、一个地层,都是一个单位。层位关系是指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叠压或打破关系。确定层位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弄清诸单位形成的先后顺序。任何遗迹堆积都是在某一时期的地层表面上形成的,因此确定遗迹堆积形成的年代,主要看它的基底或开口处位于那个层面。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主要分为地层堆积和遗迹堆积。地层堆积是指不破坏原来地表而形成的大面积成层分布的堆积。一般分为三种形式。 生土层:在人类活动前形成的纯天然堆积。 熟土层:人类居住或长期活动在地表形成的大面积新的土层。 间歇层:在熟土层之间出现的不含任何人工遗物的自然堆积层。 1、遗址的各个堆积单位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形成的。被叠压的堆积单位一定早于叠压它的堆积单位。 2、遗迹堆积与地层堆积是相联系的。遗迹的堆积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低于地表的,如坑、沟、井、墓葬等。另一种是高于地表的,如城墙、河堤等。 3、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力的破坏,现在的堆积单位交界面往往不是下层堆积的原有表面。 4、同一时期的堆积处于不同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时间上可以相差很远。 5、遗迹和遗迹内堆积不可混为一谈。 6、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应出晚期遗物。 7、晚期堆积单位会打破早期堆积单位。被打破的堆积单位一定早于打破它的堆积单位。 8、某堆积单位所包含的年代最晚的一件遗物是该堆积单位可能的最早年代。 9、某堆积单位的年代可以该堆积单位所压和被压得上下两堆积单位的年代分别作为它的上限和下限。 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有调查、发掘和清理。这是田野考古最主要的工作,对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指导。 1、依据土质、土色和包含物划分文化层; 2、平剖面结合,将文化遗存置于立体空间内分析研究; 3、必须遵循由晚及早的原则逐层予以揭露。 探方法:探方法是探方发掘法的简称。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探方),以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这种发掘方法就叫探方发掘法。 收集原则,按单位收集,遗物要按单位来编号,如H1:2:M8:9。代号: M墓葬 G沟 H灰坑 Y窑址

考古考研知识点

北大版“考古学通论知识点概要”(转载自博雅论坛) 考古学导论 1、金石学古器物学考古学新考古学后进程考古学公众考古学女权考古学环境考古学聚落考古学民族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功能考古学实验考古学 2、遗物遗址遗存遗痕灰坑窖藏 3、考古图宣和博古图金石录水经注梦溪笔谈武经总要营造法式 4、田野考古学洛阳铲探方探沟隔梁关键柱磁方位角罗盘水平方格法大面积揭露法浮选法 5、考古三大杂志 6、考古学年代相对年代绝对年代地层学原理类型学原理标准型器旋回地层学地质年代学气候年代学三大信息库年轮法放射性时钟C14 AMS 达曼表 7、考古学文化研究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中间理论 8、环境考古学三大气候系统六大环境系统植物考古学动物考古学孢粉分析学植硅酸分析脂肪酸分析 9、技术与经济失蜡法合金polanyi模式 大题 1、考古学与历史学、人类学(北大论文赵辉写的) 2、中国考古学史 旧石器时代 一.解释题 人类化石 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腊玛古猿禄丰古猿巨猿爪哇人元谋人郧县人建始人蓝田人北京人金牛人南京人和县人马坝人柳江人河套人山顶洞人 文化遗址 周口店萨拉乌苏西侯度文化丁村观音洞水洞沟硝灰洞泾渭文化 合河文化寺裕文化百色盆地富林文化富源大河遗址 工具类 石器石片石器石核石器硕石石器石叶细石器小石器尖状器刮削器 砍砸器石球盘状器大三棱尖状器球状器雕刻器手斧 加工工具石锤石占 制作技术类 石料加工各部名称 台面打击点半锥状石片角辐射线同心波纹阴面阳面锥疤 直接打击法锥击法碰站法砸击法锐棱砸击法 间接打击法击钎法压剥法 修理技术压制法指垫法 技术模式 奥杜威技术阿舍利技术勒瓦娄哇技术莫斯特技术石叶技术细石器技术 修理台面技术预制石核技术盘状石器技术 技术研究方法 微痕分析法埋藏学孢粉分析法植硅酸分析脂肪酸分析石器拼合

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

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 和很多人所接受的教育一样,在面对历史与现在甚至未来的关系上,我们总是默认现实是从历史中演变、进化过来的,至少是人类社会在依照着不易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控制下一步一步地在必然和偶然的交相影响下前进着。现实中的每一点都能够在历史中捕捉到由来和嬗变的踪影,历史是存在着规律和终极本质的。 但是这一貌似真理的观念在福柯看来却不尽然、福柯认为很多“现在”的历史学家往往只是用当下的原则书写历史,因此,虽然他们也可以追溯历史渊源,但却无非只是在观念系统上论述了从历史到现实的进化规律而已。福柯的理论中,历史往往存在着断裂和碎片、而且往往是以扭曲的异化形式存在着。因此,用历史学家的方法只能在今人的世界里追溯到古人的遗迹;而福柯是通过研究各个社会的不同的历史档案,来揭示产生不同知识领域的话语构成和实践,并由此揭示现实世界存在、异变的扭曲的根源。 可以说,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可称为在时间过程中理解现实的“历史社会学”。 (我所理解的是,“在时间过程中理解现实”,也许是从历史档案中,以当时、当地、当人的特殊性去理解具有差异性的历史。而不是简单地讲社会的推进理解成死板地规律。差异性、断裂性、最终的落脚就在于特殊性。) 那么,就要注意“历史档案”。福柯所谓的历史档案,在我看来也就是知识考古学的研究对象——面对在特定条件、特定环境和特定关系中的话语实践,研究人们说出来的话语,亦即“说出来的事件。”福柯把那些尚未成为哲学概念系统和科学知识体系的“说出来的事件”称为“档案”。 也就是实践层面上,人们说出来的“话语”。在《知识考古学》中,福柯对语言问题展开了充分地论述。但是他不是分析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运用规则,也不是分析语言作为概念、判断同其所指物的关系,而是去揭示语言是如何构建事物之间的关系的。通过对语言的研究,揭示语言所指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被语言建构起来的,又是怎样在语言的控制下存在、断裂和变异的,即福柯所谓“话语实践” (这是理解福柯知识考古学中的难点,我也不太理解,去揭示语言是如何构建事物之间的关系,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是社会事实、人的互动的网络体系是通过语言的表达被建构起来的?人们的话语的表达是主观的,实际发生的事实是客观的,何以在这两者之间发生主观

考古学作业

我对考古学习的一点感想 环境科学一班64100110 宋阳转眼间就到了考古与科技这门选修课结课的时间,虽然仅有短短的十节课,但是通过老师的介绍,自己还是确有收获的。 犹记得当初在选课时我曾臆想着考古是什么、考古学家到底是做什么?。有时,我会想:当一个考古学家多好,当开启一个充满宝藏的墓穴时,或者抚摸着一件件覆盖着历史尘埃的文物时,那感觉当是多么的幸福。是不是如果发现了一件宝贝就发财了之类的……现在想来,那时的思想是有点幼稚,将考古比之于挖宝,但也有点情有可原,因为很多人都是同样的看法。 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正确认识考古是极为重要的。它既不神秘也不有趣,更不能等同于挖宝。它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作,是一个为之奉献终生的工作。就其重大意义来讲,考古面对的是没有流逝的历史,它要让历史的长河重新流淌,它能将已知和未知的过去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帮助人类认识真正的自己。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来讲,考古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营生,这是不为过的。 老师在课堂上讲述了很多他自己参与的考古实例,我非常喜欢听这些趣味丛生的故事,对我来说这更像是一种冒险,充满了挑战和刺激。但是随着我对考古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我越发感觉到这个工作需要一种精神,一种细致入微、吃苦耐劳的精神。一

个人在荒郊野外敲敲打打,更需要忍受寂寞,这些苦痛都是我们平常体会不到的。还有团队协作更是重中之重,一个人总不能把一个遗址从勘探到挖掘到研究都完成吧,即使这个遗址只有一平方米大小,闭门造车、自我封闭是出不了成果的。 专心致志地聆听老师的讲解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然而很多同学其实只是抱着应付的心态来上课。其实,强迫自己在这种环境下去做自己的事倒不如去听听课,其实考古真的挺有意思。 作为一名环境科学的学生,我想谈一谈我的专业与考古的联系,这两门学科中间形成了一个交叉学科便是环境考古学了。考古学对于古环境研究及对地球环境变迁具有重要的作用。 考古学并不仅仅被动地接受有关古环境研究的成果,二者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首先,虽然环境气候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动和大气物理要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的变化来实现的,故研究古环境气候的演变,主要依靠地质、地理、古生物等学科对沉积环境、古地貌、动植物群落的变化与分布的研究。但是,自从人类出现以后,随着文化的不断进步,人类由消极地适应环境逐渐向积极主动地改造环境转变。特别是全新世以后,随着工具的改进、技术的进步、农业的出现、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日益给自然的生态环境以越来越多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引起区域性生态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因此,不了解人类文化是很难

2009年中山大学考古学基础考研真题答案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 https://www.doczj.com/doc/d28752686.html, 12009年中山大学考古学基础考研真题答案 考研英语的方法: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d28752686.html, 2阅读理解复习方法——阅读三步曲 大家都知道有这样一种说法:考研的关键是英语,英语的关键是阅读。在考研英语中,可以说,所有的题除了写作外,都在直接或间接的考阅读理解能力,或至少与之相关。而且,阅读理解本身所占的分量极大,每题的分也比较大,因此,在考研英语的复习中,怎么重视阅读理解都不为过。 下面我来具体谈谈阅读理解的复习方法: 首先了解阅读的命题趋势,综合分析近5年的考研真题,我们发现,阅读理解有以下一些趋势,题材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环保等重大热点方向。很多文章都摘自报刊评论。四篇文章中总有一篇比较难的/,那我们该如何复习那?首先,选择合适的阅读理解复习参考书非常重要,结合众多考研者的成功经验、各个辅导班推荐以及我们的分析,以下参考书组合都是比较理想的/1《历年真题》把近10多年年的真题搞透,逐篇的分析,逐篇的翻译,一天一篇。许多考生没有认真研究真题,结果上了考场完全傻了,因此,真题是必备的,值的注意的是真题不是试卷本身,而是有答案的详细讲解和完全翻译的书,如新东方编的还是不错的,复习时,第一遍按照常规的方法做一遍,完了之后,在结合正确答案仔细分析每道题的出题的思路和正确答案的理由,。2/各个英语辅导名师编著的英语阅读理解,真题的出题思路反映考试大纲的要求,但毕竟材料的时效性存在不足,还应该补充更多阅读一些这方面的材料,如,新东方的阅读,黑博士的阅读120篇/240篇等。另外,真题我们着重的是研习,而这些材料着重的则是练习,需知阅读理解水平必须要经过大量的练习才提高。以上所选资料可供大家参考3/英语报刊杂志,近几年的考研阅读出题趋势偏向报刊文章,所以,整个英语复习期间,最好能每天抽点时间阅读一篇报刊文章就好了,而且前面我讲过,读这类材料有助于提高语感。需要注意的是读第一遍的时候最好不要看翻译否则对阅读水平的提高不大,整篇看完后,在看翻译,检验一下自己的阅读,这些资料可以作为补充。 怎样才能学好那: 1/掌握基本阅读方法是基础。很多人在阅读中往往只用一种阅读方法,这样对于平时阅读还可以,但对于考研对阅读的高要求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在阅读理解复习的前期,应该把阅读分成这么几个部分。略读、泛读、精读、扫读/这么几个部分 2/真题分析是核心 3/长难句分析是主要工作。看过真题的考生都有这样的感觉。阅读中的长难句太多,这使短文变的很难,的确如此,考研与四、六级不同,考研更多的是考能力,而四、六级更多的是考水平和速度。事实上,考研阅读每篇大概用10—20分钟来做,而四、六级最多能用8—10分钟就的做完。长难句不过关,对考研阅读水平就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在一点就是花点时间去看看语法,两者结合。会事半功倍的,值得强调的是语法较差的考生一定要做这项工作。 4/树立主动的阅读意识是关键。这是一种意识,软性条件,就看谁的意志力强,能坚持每天的计划,久而久之,主动的阅读意识就能加强,考试也就没什么可担心的。 其实阅读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就看我们自己能不能正确的面对这个问题,只要处理的好,这根本就不是问题。 考研英语阅读复习冲刺攻略 现在,复习的时间越来越紧,考试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在最后的几个月高效而又有的放矢地备考,是许多同学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的广大同学的实际备考情况,建议大家应在冲刺阶段做好如下的几项工作: 一、紧抓词汇复习 全国统考英语完全考察考生对书面语的理解和创作。在我们对书面英语的理解过程中,词汇可以说是基石。有的同学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我在前一段的复习过程中单词已经背的差不多了,现在还再复习单词是不是有点浪费时间。那么我们以大纲样题阅读理解Part A 的第四篇(其实是96年真题第三篇)第一段为

自主话语的幻想与反主体的考古学_读福柯的_知识考古学_

?青年论坛? 自主话语的幻想与反主体的考古学 ———读福柯的《知识考古学》 张 梅 《知识考古学》是福柯阐述其研究方法的重要著作。在《知识考古学》中,福柯放弃了其在《疯癫与文明》中所关注的话语实践与社会制度的依赖关系,转而关注于自主话语领域的形成。福柯采用严格的考古学分析,试图通过对于话语事实的纯粹描述,揭示主体对一套深层话语规则(discursive regularities )的依赖———正是这套深层规则决定了主体可能想什么、说什么和经验到什么。这一揭示延续其先前著作中对于至高无上理性主体的批判。在福柯看来,传统思想史学家所主张的作为所有意义之起源的统一主体观念只是一种产生于控制话语形成(discursive for mati ons )的结构规则(structur 2al rules )的幻想,而对这种结构规则的揭示表明:在话语形成中意义之统一和在先的主体观念完全是一种多余,主体实际上是由话语形成的分散系统所决定的一个位置。客观地说,在《知识考古学》中,福柯由自主话语出发质疑自笛卡尔建立“我思”主体以来的统一的主体范畴,开启了另一类思考主体的思维空间,这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由于福柯排除了话语形成所赖以产生的社会实践背景,将考古学局限于对话语形成的纯粹形式分析,因而他在解释个人如何能够占据某些在话语层次上被构造出来的主体位置的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本文试图对福柯由自主话语出发拒斥任何主体的正当性提出质疑。 一、主体、知识与考古学的方法 主体是福柯研究工作关注的焦点,正如福柯在接受访谈时所言:“我的目的是要创立一种据以在我们的文化中把人变为主体的各种方式的历史。我的工作是研究将人转变为主体的三种客体化方式:第一种是力图给予自身以科学地位的探讨方式。例如,在普通语法、语文学和语言学中对讲话主体的客体化。……在我的工作的第二部分,我研究对我所称的‘分离实践’中的主体的客体化。……举的例子有疯子和精神健全的人,病人和身体健康者,罪犯和‘好孩子’。最后,我力图寻找……人把自己转变为主体的方法。例如我选择了性欲这一范畴……。因此,我研究的总题目不是权力,而是主体。”(见德莱弗斯、拉比诺,第271-272页) 人是如何被建构为主体的?福柯认为这是由于现代知识(savoir )的巨大作用。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知识成为了使现代社会建立并由此获得巨大发展的动力,它能够驱使成千上万的现代人按照其模式进行思考和行动。知识何以具有如此巨大的威力?福柯指出,这是由其拥有的独一无二的话语(discourse )结构决定的。《知识考古学》正是要通过剖析现代知识的话语形成过程,解析它的形成模式和规则,以揭示主体如何在知识中被建构起来。对于知识,福柯指出:“我的研究目标,是认知主体遭受他自己所认知的知识的改变过程,或者,是在认知主体的认识活动中他所受到的改变过 ? 611?

想学考古入门看什么书

想学考古入门看什么书 对于同学们来说,学习考古是一定要看有关的书籍的,那么,有什么的入门考古书籍呢?下面由为大家整理的想学考古入门看什么书,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想学考古入门看什么书一《考古学:发现我们的过去》 这本书是从事考古研究的必读书,该书介绍当代考古学技术、方法和理论框架的简洁的导论性著作,在不到300页的篇幅中,详略得当地全面介绍了考古学的方法和理论。说明案例和个案研究体现了新旧大陆考古遗址的时空平衡。本书还提供大量的学习帮助,包括考古区域的地图、广泛的例证、章介绍和摘要、每章结束时的深入阅读指南、词汇表、参考书目和索引等。对考古学是什么?考古学研究的宗旨是什么?考古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考古学(第3版发现我们的过去)》将用系统的阐述、丰富的案例和生动的图片给出回答。 想学考古入门看什么书二《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 本书为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科林;伦福儒和专业考古作家保罗;巴恩所著,是最近十多年来风靡全球、影响最大的一部教科书。自1991年问世以来,1996年、2000年先后发行第二、三版,每一版都把全球考古最新的重大发现和研究融入其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本书是目前了解世界考古学发展最有权威、最为全面的一体。 全书600余面(包括600余幅图版),涵盖了考古学的历史、理

论、方法、技术和实践等多个方面和多个层面;100多个专题专栏文字,涉及从水下考古到碳14测年、从农业起源到文明衰退等诸多领域,并简要总结了30个有影响的发掘实例;通过墨西哥、澳大利亚、东南亚和英国四个重要考古项目实施案例研究、展示了考古学理论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书后还附有考古学专业名词解释大量的参考文献和深入阅读资料指南,方便了有兴趣的读者按图索骥。 此次本社出版该书(第三版)的中文版,希望能让中国考古界更多地了解西方处理一系列考古学问题的方法,给中国考古学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研究视角,推动中国考古学理论方法的进一步发展。 想学考古入门看什么书三《考古学概论》 钱耀鹏主编的《考古学概论》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编者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学科基本内容和中国考古学的基础知识为主要线索,贯彻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抽象思维逐步深化的教学理念,力求突出考古学的认知途径与研究方法,系统而扼要地揭示考古学的学科结构体系、综合性研究特点,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尽可能凸显考古学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全书图文并茂,收录90余幅插图,便于学习和理解。《考古学概论》适用于高校考古学、博物馆学及历史学等相关本科专业的教学,也是考古、文物及博物馆工作者值得参考的专门性著作。这本书也是接触考古学的必读教材之一。 想学考古入门看什么书四《中国考古通论》 这本教材是笔者在南开大学上课时所接触,为该校考古及博物馆

2012年南京大学663考古学基础真题及详解(考古方向)【圣才出品】

2012年南京大学663考古学基础真题及详解(考古方向) 一、名词解释 1.石璋如 答:石璋如(1902~2004),河南偃师人,甲骨文专家、博士生导师,是中国著名的甲骨文研究专家之一。他在河南中山大学就读期间即参与殷墟考古发掘工作,1932年毕业后在中央研究院研习考古专业,历任助教、研究员等,后随中研院史语所迁往台湾。他的主要著作有:《殷墟建筑遗存》、《殷墟墓葬》、《骨卜与龟卜探源》、《殷代车的研究》、《小屯的文化层》、《小屯—安阳殷墟发掘报告》、《中国的远古文化》等 2.李家沟文化 答:李家沟文化是河南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该遗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李家沟村,面积约30万平方米,1973年调查发现。1976~1977年间由西安半坡博物馆进行发掘,发掘面积530平方米。该文化内涵可分为三期,一期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二期为仰韶文化泉护类型,三期为仰韶文化半坡晚期类型。李家沟遗址的发掘对进一步研究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各类型的相互关系及演变提供了新的资料。 3.石峡文化 答:石峡文化是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遗存,分布在广东省的北江、东江流域,因最早发现于广东曲江县石峡遗址而得名。该文化的经济以农业为主,遗址中出土不少稻谷。农具比

较先进,为石锄、有段石锛,劳作效率相对较高。陶器中也出现了少量的印纹陶,陶器上拍印了方格纹、曲尺纹、漩涡纹。与北邻的江西赣江流域樊城堆文化关系最为密切,有人将这两个文化并称为樊城堆-石峡文化。 4.何尊 答:何尊是西周初的青铜器,是一名何姓贵族所作的祭器,1965年出土于陕西宝鸡。何尊圆口方体,通高38.8厘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兽面纹,角端突出于器表。体侧并有四道扉棱。造型浑厚,工艺精美。器内底有铭文12行119字,是一篇完整的训诰,记述了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成周之事,与《尚书·召诰》、《逸周书·度邑》等古代文献相合,史料价值极高,现藏宝鸡市博物馆。 5.走马楼简牍 答:走马楼简牍是1996年在湖南长沙走马楼出土的三国吴的简牍文书,数量大约有10余万片,多达200余万字。这批简犊包括木简、竹简、木牍、签牌、封检等,上有三国吴嘉禾元年~六年(公元232~238年)的年号。出土简牍呈灰棕色或黄褐色,长短宽窄各异,字体工整有序,隶中带楷。每片字数多少不等,木牍每枚80~120字,竹简每枚30字~40字。其内容可大致分为经济券、司法文书、民籍、账簿及名刺、官刺等类。经初步统计,数量达10余万片,超过全国历年出土简牍的总和,是上世纪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此简牍是研究三国吴国社会经济历史的宝贵资料,现由湖南省长沙市文物工作队收藏。 6.栖霞山石刻 答:栖霞山石刻是中国南方地区佛教石刻,位于南京市东北20公里的栖霞山,时代为

625考古学专业基础

辽宁大学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科目代码:625 科目名称:考古学专业基础满分:300 分 考核目标 1掌握考古学基本理论 2掌握考古学主要发现 3了解相关的历史常识 4文字表达能力及逻辑性 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考查范围 一、考古学的基本涵义 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考古学的学科体系 科技手段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二、考古学的基本方法 田野考古 考古年代学 考古学文化及其命名 考古学文化的层次

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 类型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考古学分期 考古层位学及其基本内容 考古类型学及其基本内容 聚落考古 三、中国考古学简史 金石学的产生及其发展 二十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及主要考古学家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及主要考古学家四、石器时代考古与史前社会 中国古人类和旧石器文化的分布、年代 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分期与文化概述 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与区系类型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考古学文化的发现及特征氏族社会 中国远古社会的传说 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 五、商周时期考古与社会 夏、商、周族的起源 夏朝的考古发现

商周时期的主要的城址、建筑与墓葬 商周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社会经济 商周时期的陶瓷器与青铜器 甲骨文与金文 春秋时期列国城市的兴起 商周时期边远地区的青铜文化 商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商周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六、战国秦汉时期考古与社会 战国时期都城与墓葬 战国时期的农业、手工业与货币遗存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等级关系的变化、社会经济与变法、改革秦汉时期的城址与墓葬 秦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与货币遗存 战国秦汉时期的陶瓷器与青铜器 大国争霸与秦统一 秦汉时期的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 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与经济制度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战国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七、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考古与社会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的城址

从知识考古学视角审视我国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

从知识考古学视角审视我国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 摘要: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从知识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学生轻视生命只是袒露于外的一种社会现象,若从根源上加以追溯就会发现,这一现象受社会传统文化影响较深,同时隐含了对生命教育的呐喊。要想遏止这种现象,就需要正确处理文化、教育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关键词;知识考古学学生轻视生命 伊丽莎白?卢卡斯曾说过:“如今有一种比艾滋病更易传染、更致命的疾病,那就是否定生命。”[1]现实中,有人由于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出现的变故而选择结束生命。当自杀的群体由成人蔓延到学生,从大学生蔓延到小学生,自杀对象的迁移以及低龄化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历时3年多,对全国13个省份的约1.5万名学生作了调查,于2007年公布了一份《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结果触目惊心:20.4%的中学生曾考虑过自杀,6.5%的中学生甚至为自杀做过计划[2]。此外,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对“2013年全国中小学生自杀问题调查”作了专门介绍。根据搜集到的2013年全年中小学生79例自杀案例发现,从学生自杀意愿来看,大多数学生

自杀是由压力陡增所导致的意志崩溃引起的[3]。学生轻视甚至否定生命这一现象如今如此猖獗,并不仅仅是个体单纯的心理脆弱或一时冲动,必定有其深厚的文化历史原因,需要我们进行深层次挖掘。 一、知识考古学的概念辨析 知识考古学,即用考古学的方法对人类知识的历史进行再梳理,以追寻那些遗落在历史之外,如今又归于沉寂的踪迹。它认为,我们如今的知识包含了对过去历史的积淀,要想弄清现在知识的真面目,我们就需要对其进行深入考察与挖掘,分辨它在以往不同时期的踪迹,推断过去文化的演变历程[4]。在此,学生轻视生命这种现象被作为一个“事件”来考察,通过对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进行深层挖掘,找出这一“事件”背后所掩盖的历史文化痕迹。 二、知识考古学视角下的解读 学生轻视生命主要指学生身上发生的自杀、杀人等轻视和否定生命的现象。 1.学生轻视生命现象的外露是探寻其文化根源的线索 考古学就是根据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实物,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科学。拿研究对象――学生轻视生命这一现象来说,它被人们关注,不仅是因为它对教育事业带来了消极影响,更重要的是它不是偶发性的,而是在过去文化积淀的基础上产生的。知识考古学认为,历史是社会文化的积累

考古学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

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 考古地层学 (一)定义 考古地层学是关于区分遗址各个堆积单位并确定其先后次序的科学获取考古资料的方法论。 (二)原理 1、遗址的各个堆积单位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形成的。被叠压的堆积单位一定早于叠压它的堆积单位。 2、遗迹堆积与地层堆积是相联系的。 3、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力的破坏,现在的堆积单位交界面往往不是下层堆积的原有表面。 4、同一时期的堆积处于不同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时间上可以相差很远。 5、遗迹和遗迹内堆积不可混为一谈。 6、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应出晚期遗物。 7、晚期堆积单位会打破早期堆积单位。被打破的堆积单位一定早于打破它的堆积单位。 8、某堆积单位所包含的年代最晚的一件遗物是该堆积单位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可能的最早年代。 9、某堆积单位的年代可以该堆积单位所压和被压得上下两堆积单位的年代分别作为它的上限和下限。 (三)对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指导 1、依据土质、土色和包含物划分文化层; 2、平剖面结合,将文化遗存置于立体空间内分析研究; 3、必须遵循由晚及早的原则逐层予以揭露。 探方法:探方法是探方发掘法的简称。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探方),以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这种发掘方法就叫探方发掘法。(名词)(探访包括哪几部分,探访编号) 考古类型学 (定义)(名词)考古类型学是通过对遗存形态的分类排比,研究遗存演化序列的科学整理考古资料的方法论。 (原理)(简答)1、考古类型学所研究的遗存必须属于同一类别。 2、考古类型学研究应从层位关系入手,最终要经过层位关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福柯的“知识考古”社会学

福柯的“知识考古”社会学 一、恐惧与扭曲中的超越 米歇尔·福柯:法国人 1、儿时三个可怕的印象 2、思想来源 二、知识考古方法论 知识考古学:福柯的目的不像考古学那样在今人的世界里挖掘古人的遗迹,而是在对古人知识的追忆中揭示现实世界存在、异变和扭曲的根源。如是观之,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追根溯源地研究现实生活的新社会学,亦可称为在时间过程中理解现实的“历史社会学”。 1、福柯观点同解释学的异同 共同点: 认为现实不过是历史的延续,现实中存在和变化着的事物在历史中能捕捉到它嬗变的踪影。异同点: (1)与解释学强调现实同历史不可分的一般论述不同,福柯认为无论现实还是历史,都是以扭曲的异化形式存在着和联系着。(福柯:现实和历史都是扭曲异化) (2)与解释学不同的是,福柯不是在承认现实存在的前提下通过语言来理解生活中的意义,而是在否定现实的前提下揭开遮盖于其上的种种假象,找出被人们忽视的真实规定性和复杂联系,对现实的激烈抨击都是以个性、自由、解放等价值理想原则为根据而提出的。(福柯:否定现实揭露真实) (3)福柯不仅要求现实按照理想原则发生变革,而且认为现实在历史中也是通过种种断裂性变化而展开的。不像解释学那样过度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传统的不可超越性,亦即反对历史仅仅是量变的进化过程的观点,而是在量变中看到了质变,在演进中看到了飞跃。(福柯:现实在历史中的断裂性展开) (4)与19世纪那些崇尚社会质变的革命理论不同,福柯在肯定变革的激烈言辞中追求多样异质性,而不是普遍规律性。 多种多样的形式:意图抓住话语的特殊性和不连续性的历史学方法;对弥漫于多重的社会场域中的权力的反思;把“普遍知识分子”重新界定为“特殊知识分子”;以及对整体性和总体化思维模式的批判等等。

首都师范大学考古学专业介绍

首都师范大学考古学考研介绍 一,奖助学金 下表所列是首师大的奖助学金,一般学校每个月是600的助学金,一年6000,首师大则是每月700,每年7000,而且奖学金覆盖率要比其他学校广。另外还有个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挺好入选的,今年招生的10位考古学学生,共有6位入选,每人每年一万软民币。 二,师资力量

首师大的考古学系领导是袁广阔,我们称他阔爷。 https://www.doczj.com/doc/d28752686.html,/a/40_1476.asp 这是阔爷的资料。 接下来是钱益汇老师,我们称他钱老板。 https://www.doczj.com/doc/d28752686.html,/a/40_815.asp 他也是我的导师。 还有王涛老师。https://www.doczj.com/doc/d28752686.html,/a/40_2228.asp https://www.doczj.com/doc/d28752686.html,/a/40_2214.asp 这位是朱光华老师,我们称他朱大仙。 还有尤悦老师,示威美女呢。https://www.doczj.com/doc/d28752686.html,/a/40_2232.asp 袁泉,也是位美女。https://www.doczj.com/doc/d28752686.html,/a/40_2245.asp 另外,还有后晓荣、欧阳启明、韩建业等老师。 三,地理优势 另外,首师大相比地处其他城市的高校,拥有无与伦比的地理优势。无论是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还是社科院考古所,都很近。公交和地铁不用半小时。

四,讲座 首师大的讲座频率也是很高的,学校对邀请知名学者做讲座投入很大资金。袁广阔、钱益汇、王涛等老师都有很广的人际网,接下来一个月,袁婧、王昌遂等大神级人物回来首师大讲课,平均每周一次。 五,综合排名

1.考古学基础概念

1.考古学基础概念 考古学定义 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考古学属于人文学科,是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考古学研究的年代范围始于人类的产生(约距今300万年开始的旧石器时代),其下限至明清之际。通过考古发掘和田野调查来获取研究对象,其基本研究方法主要是考古发掘中的考古地层学,考古资料整理中的考古类型学以及分析研究时的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三大研究方法论。中国近代考古学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前身是金石学。 遗存 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包括遗迹和遗物两大类。遗迹是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窖藏等人工建筑和设施以及游牧民族所遗留下来的活动痕迹。遗物是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及装饰品,也包括墓葬的随葬品和墓中的画像石、画像砖及石刻、封泥、钱币等。 遗迹 是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窖藏等人工建筑和设施以及游牧民族所遗留下来的活动痕迹。遗迹是经过人类有意识加工的,能够反映当时人类的活动,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遗物:是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及装饰品,也包括墓葬的随葬品和墓中的画像石、画像砖及石刻、封泥、钱币等。遗物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都经过人类有意识的加工和使用,能够从不同方面反映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情况,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遗址:是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通常指代发现遗迹、遗物的地点,也可以指代聚落考古的基本单位。一般由人类活动的各种遗迹现象以及遗物构成。如洞穴遗址、贝丘遗址、古窑址等 贝丘遗址 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的一种,以文化层中包含大量古代人类食余抛弃的贝壳为特征。多属于新石器时代,有的延续到青铜时代。主要分布在沿海、湖泊和临河地带,世界各地都有广泛分布。其堆积层中往往夹杂着贝壳、食物残渣以及石器、陶器等文化遗物,还发现有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遗迹。根据贝丘的地理位置和贝壳种类的变化可以了解古代海岸线和海水温差的变迁,对于复原当时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有很大帮助。中国的贝丘遗址集中分布在北起辽东半岛、南至两广及云南的东南部诸省区。 洞穴遗址 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的一种,是指利用山岩自然洞穴,在其中生活或一度埋葬死者,从而留有原生文化堆积的一种遗址类型。年代主要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个别可到较晚时期。它们反映出人类生产力低下、依赖洞穴作为栖息地、就近利用所处地理环境进行狩猎和采集活动的历史。旧石器时代的洞穴遗址,有代表性的如北京人洞穴遗址;新石器时代则以华南石灰岩溶洞发育区最为突出,数量较多,有代表性的如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等。 石器 是以石头为原料制作的工具,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在很长的时期内,石器在生产中占有支配地位。在考古学上,把主要使用石器的时期称为石器时代。根据石器的制作方法,可分为打制和磨制两大类。每个时代的石器在制作工艺和器形上都有不同的特征,因此石器常常成为判断遗迹年代或文化性质的重要标尺。 三棱大尖状器 是一种大型石片石器,由于首先在丁村遗址发现,又称“丁村尖状器”。是一种挖掘工具,是采集经济的反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