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环境

动物环境

动物环境
动物环境

第3课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第3课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条件,举例说出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的行为。 2、实验探究鼠妇是否喜欢阴暗的环境,搜集有关常见动物的迁徙行为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证据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鼠妇是否喜欢阴暗的环境,搜集有关常见动物的迁徙行为的资料,举例说出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的行为,了解动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条件。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鼠妇是否喜欢阴暗的环境,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常见动物的迁徙行为,了解动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条件。 教学准备: 课件、课前学生搜集有关常见动物的迁徙行为的资料、学生小组准备实验材料:纸鞋盒、潮湿的细沙、小刀、10到20只鼠妇(用小纸盒装着)。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图片显示,问题质疑,导入课题。 教师:看上图,四个小朋友在草坪上玩耍,波波无意间揭开一块潮湿的石头,发现藏在石头下的鼠妇。由此他们产生了一些疑问。你们知道他们的疑问是什么吗?(学生读出四个小朋友有感而发的问题,由此导入课题,进入探究活动1:鼠妇喜欢阴暗环境吗。) 二、探究活动:鼠妇喜欢阴暗环境吗 1、教师:鼠妇又叫潮虫,是一种常见的小动物,我们常常能在花园、庭院的砖缝、石头或花盆下面看到它们。而每当我们搬开石块等物体时,它们总会很快地爬走了。是出现在阴暗的地方。由此,你们会想到什么问题呢? 2、学生:鼠妇是否喜欢在阴暗的环境中生活? 3、教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探究。

4、指导学生开展“鼠妇喜欢阴暗环境吗?”探究实验活动,启发学生如何分析、判断并做出结论:观察鼠妇在实验过程中所停留的位置以及在有光和背光环境中的活动情况,从而判断鼠妇是否喜欢阴暗的环境。 5、教师:通过实验后,引导学生解释“搬开石块,鼠妇会爬走”这一现象的原因——鼠妇适应阴暗潮湿的生活环境,不适应具有明亮光线的生活环境。 三、探究活动2 动物的迁徙 1、教师:大多数生物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惯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许多生物的身体特征或行为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自然界中,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如气温、降水、食物等发生变化)时,动物会以某些适应性行为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向其他地区迁徙、洄游,或者进入冬眠、夏眠等。 2、展示书上插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图片说明:(1)角马迁徙;(2)大马哈鱼洄游;(3)大雁迁徙;(4)蝴蝶迁徙;(5)伯劳和家燕迁徙(介绍“劳燕分飞”的来历) 3、学生:利用课前有关常见动物的迁徙行为的资料,在班上进行交流与讨论,举例说说自己身边哪些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有迁徙的生活习性,从而引导学生了解明白动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条件,感受生物界的奇妙。 四、作业:同学间互相说说自己身边哪些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有迁徙的生活习性。 板书设计: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1)角马迁徙;(2)大马哈鱼洄游; (3)大雁迁徙;(4)蝴蝶迁徙; (5)伯劳和家燕迁徙(介绍“劳燕分飞”的来历)

小学自然《动物和环境》教案

小学自然《动物和环境》教案 1.使学生知道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说明“动物生活需要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用差异法判明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 3.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长方形扁纸盒2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若干条、干土、湿土。 2.挂图或投影片——热带草原上的动物、热带森林中的动物、南极动物、其他自然环境中的动物。 学生准备:捉蚯蚓。 导入新课 (1)提问:我们在自然课里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动物的知识。说一说,你认识了哪些动物?

(2)讲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关于动物的生活方面的知识。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1)看图:课本第4页插图。 (2)提问: ①图中有什么动物? ②蝴蝶生活在什么地方?(多在树林、草地、花丛)它多在白天活动还是夜里活动? ③蛾生活在什么地方?(树林、草地、稻田)它多在什么时间活动? ④鱼生活在什么地方?(水里)离开水鱼能生存吗?

⑤骆驼生活在什么地方?(沙漠)在高山、森林、海洋等自然环境中有骆驼吗? ⑥猴子多生活在什么地方?(树林)在草原、海洋、沙漠等自然环境中有猴子吗? ⑦白熊生活在什么地方?(北冰洋)北冰洋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在温带、热带的自然环境中有白熊吗? (3)讨论:蝴蝶多在白天活动,蛾子多在夜间活动;鱼终生生活在水中,骆驼可以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里……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呢? (4)讲解: 以上事实说明,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动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阳光、温度、空气、水等,其中有的是动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例如空气、水,离开这些条件动物就不能生存;有的对动物生活、分布等有很大影响。各种动物所需要的环境不完全相同,有的相差很大。例如,有的动物适宜生活在光线充足的白日,有的动物只在夜里出来活动,还有的终生生活在黑暗的地下;有

动物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动物地理学 绪论: 一、全球陆地动物可分为八个动物群 (1)热带森林动物地理群 (2)热带草原地带动物群 (3)亚热带森林地带动物群 (4)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地带动物群 (5)温带森林地带动物群 (6)温带草原地带动物群 (7)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动物群 (8)寒带苔原地带动物群 二、动物地理学的基本任务 阐明地球上动物分布的基本规律,为保护与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恢复与定向改变动物群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各自然带及景观中动物群的组成与结构特征; (2)动物群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3)动物群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4)野生动物资源的分布及其评价; (5)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6)濒危动物种的保护; (7)动物种和类群的分布范围与分布图的编制; (8)动物种的分布型、动物区系分析及分类; (9)动物种和类群分布的自然历史; (10)地理环境变迁与动物区系分化以及动物地理区划等。 三、动物地理学的研究方向 (1)区系历史方向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动物分布区和动物区系及其区域分异 从历史的观点比较、探索动物的同源性,研究动物种和类群的分布特征与规律,进行动物区系的划分; (2)生态地理方向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动物生态地理群, 从生态学观点比较、探索动物的同功性, 研究动物分布的内在因素与外界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地理变化,进行动物生态地理群的区分(3)景观动物地理学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地球上景观带、景观区和景观中的动物群。 研究不同景观带、景观区和景观中动物群的种类组成和数量状况 阐明优势种、常见种和稀有种的动物种; 研究他们彼此间以及与地理环境其他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

动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关系

动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他们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对其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教具准备:课件。 搜集有关陆地动物生活环境的图片;准备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资料;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 课时分配:三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现在我们看一段录像(教师播放兔的录像),请注意观察兔子的生活状态。 师:兔是陆地生活的动物,因为它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因而属于哺乳动物。生活中你们对兔子知道多少呢?它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生: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师:很好,这首儿歌生动地描述了小白兔的生活习性和运动状态,那么兔子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先观察兔的外形标本,想一想,光靠体表的毛就能维持兔子的恒定体温吗?体温恒定对它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生:观察小白兔的标本并进行记录: 1.体表的观察:家兔体表被__,分为__和__两种。__主要具有保护作用,__主要具有保温作用。 2.身体各部分的观察:家兔的耳廓较(长、短),家兔的耳能朝着声波方向转动,利于__声波。家兔的颈部(能、不能)自由转动,颈部的活动特点与其__生活相适应。家兔的躯干部(能、不能)屈伸自如,家兔躯干部活动特点与其__运动相适应。家兔的前肢(短小、粗大),家兔的四肢特点与__运动相适应。家兔的后肢(强大、弱小),有__趾。家兔的尾(粗长、短小)。 师:小白兔爱吃萝卜爱吃菜,它的牙齿有什么特点呢?请你们对照彩图来观察兔和狼的牙齿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生1:兔的牙齿分为门齿和臼齿,而狼的牙齿分为门齿、犬齿和臼齿;门齿的功能是切断食物;犬齿是撕裂食物;臼齿是磨碎食物;牙齿的不同表明这两种动物的食性不同,狼是肉食性的动物,有发达的犬齿,利于撕裂食物;兔子是草食性的动物,没有犬齿。 师:牙齿的不同是与它们的食性密切相关的。你们再来观察兔的内部结构,生:参照彩图和回忆人体的内部结构填写练习:心脏:家兔的心脏位于__腔,分为__个腔,其中___的肌肉壁最厚。思考并回答:家兔心脏的结构特点,使动、静脉血在心脏处(分开、混合),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较高、较低)。肺的观察并思考回答家兔的肺由大量的__组成,气体交换面积(大、小),呼吸作用较(强、弱);加之血液运氧能力强,体内产热(多、少);体表有__保温;通过汗液蒸发散热等,因此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能力,属__动物。:家兔的肺位于__腔中,分为左肺和右肺,肺呈__状,颜色是__色。家兔的肺由大量的_

《动物和环境》教学设计

《动物和环境》教学设计 一、目的要求 1.使学生知道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说明“动物生活需要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用差异法判明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 3.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长方形扁纸盒2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若干条、干土、湿土。 2.挂图或投影片——热带草原上的动物、热带森林中的动物、南极动物、其他自然环境中的动物。 学生准备:捉蚯蚓。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我们在自然课里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动物的知识。说一说,你认识了哪些动物? (2)讲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关于动物的生活方面的知识。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1)看图:课本第4页插图。 (2)提问:

①图中有什么动物? ②蝴蝶生活在什么地方?(多在树林、草地、花丛)它多在白天活动还是夜里活动? ③蛾生活在什么地方?(树林、草地、稻田)它多在什么时间活动? ④鱼生活在什么地方?(水里)离开水鱼能生存吗? ⑤骆驼生活在什么地方?(沙漠)在高山、森林、海洋等自然环境中有骆驼吗? ⑥猴子多生活在什么地方?(树林)在草原、海洋、沙漠等自然环境中有猴子吗? ⑦白熊生活在什么地方?(北冰洋)北冰洋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在温带、热带的自然环境中有白熊吗? (3)讨论:蝴蝶多在白天活动,蛾子多在夜间活动;鱼终生生活在水中,骆驼可以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里……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呢? (4)讲解: 以上事实说明,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动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阳光、温度、空气、水等,其中有的是动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例如空气、水,离开这些条件动物就不能生存;有的对动物生活、分布等有很大影响。各种动物所需要的环境不完全相同,有的相差很大。例如,有的动物适宜生活在光线充足的白日,有的动物只在夜里出来活动,还有的终生生活在黑暗的地下;有

动物与环境

动物和环境课时:一节 教学目的:1. 要求学生知道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 初步学会做“动物生活需要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 3.培养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研究适应蚯蚓生活的环境。 教学难点:用差异法进行实验,以判明事物的因果联系。课前准备:蚯蚓、挂图资料等。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 提问:我们在自然课里已经学习了很多动物的知识。说一说, 你认识了哪些动物? 讲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关于动物的生活方面的知识。二、学习新课1.认识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看图:课本第4页插图。提问:⑴图中有什么动物? ⑵蝴蝶生活在什么地方? ⑶蛾生活在什么地方?它多在什么时间活动?⑷鱼生活在世纪末地方?⑸骆驼生活在什么地方?⑹猴子多生活在什么地方?⑺白熊生活在什么地方? 讨论:蝴蝶多在白天活动,蛾子多在夜间活动;鱼终生生活 在水里,骆驼可以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里……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呢? 讲解:以上事实说明,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动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阳光……。 2.认识适宜蚯蚓生活的环境 讲述:下面,我们就研究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 讨论:根据你以往的观察说一说,蚯蚓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讲解: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研究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 实验一:蚯蚓对明暗环境的反应讲解:实验的方法。 小结: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实验二:蚯蚓对干湿环境的反应讨论:怎样实验才能达到实验目的?讲解:实验的方法。 小结: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提问: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知道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总结: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3.认识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讲解:因为各种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所以在地球 上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出示:挂图---热带森林中的动物。 提问:⑴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 点? ⑵在热带草原生活着什么动物?除图中画的,你还知道那些动物生活在热带森林? 出示:挂图---南极洲上的企鹅。 提问:⑴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南极)这里的自然环境有 什么特点?(寒冷) ⑵在南极生活着什么动物?为什么在这里看不到海

实验的动物环境及设施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环境条件和设施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同时规定了垫料、饮水和笼具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一切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的环境条件及设施设计、施工、工程验收及经常性监督管理。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19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 4792-1984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 GB 5749-1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8978-1996 污水排放综合标准 GB 50243-1997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59-199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照明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73-1984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GBJ 68-1984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 JGJ-71-1990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实验动物 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3.2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 指用于实验动物繁育、生产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3.3 动物实验设施 指以研究、试验、教学、生物制品、药品生产等为目的进行实验动物饲育、试验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4 环境及设施 4.1 选址 4.1.1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场所应避开自然疫源地。 4.1.2 宜选在环境空气质量及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 4.1.3 宜远离铁路、码头、飞机场、交通要道以及散发大量粉尘和有害气体的工厂、贮仓、堆场等有严重空气污染、振动或噪声干扰的区域。若不能远离上述区域则应布置在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4.1.4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设施应与生活区保持大于50m的距离。

青岛版(六三制)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动物与环境》单元检测

《动物与环境》单元检测 一、填空 1.动物依靠__________、皮肤和翅膀感知环境。 2._____________能够帮助鱼在水中躲避障碍物,感知水流的变化。 3.通过模拟活动来验证猜想的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_。 4.有些动物冬天躲进洞里,蜷缩着身子,不吃不动。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 5.有些动物由于季节变化、觅食、繁殖等原因,进行长距离周期性的迁移,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 1.青蛙的后肢比前肢()。 A.粗 B.一样 C.短 D.细 2.鱼的背部颜色比腹部颜色()。 A.深 B.浅 C.一样 D.亮 3.下列不属于鸟类羽毛特点的是()。 A.轻 B.防水 C.中空 D.重 4.下列动物中,不冬眠的是()。 A.刺猬 B.青蛙 C.大雁 D.蛇 5.下列属于猫的肉垫的特点的是()。 A.消音 B.飞翔 C.爬树 D.搏斗 三、实验 1.在模拟猫足肉垫的实验中: 我们用椅子的四条腿来模拟_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__模拟猫的肉垫。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猫足肉垫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用。 2.某同学为了研究鱼身体表面的黏液的作用,设计了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气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1)将气球吹到合适大小,用手摸一摸;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鱼身体表面的黏液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四、科学与生活

浅谈自然地理环境对动物生理构造

浅谈自然地理环境对动物生理构造、身体形态及分布的影响 ——以骆驼为例 众所周知,自然地理环境对动物的生理形态、构造及分布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人也不例外。如生活在热带地区中的黑色人种,因为气候温暖湿润,鼻子的温暖湿润空气的功能不很重要,所以鼻孔一般是宽阔的;而同样是受地理环境影响的白种人,却因为生活在高纬度的寒冷地带,需要将吸入体内的空气暖化和湿润,鼻子显得长而突兀。再如,我们黄色人种由于处在白种人和黑种人的过渡地带,身体形态也由此表现出了黑白两色人种的过度特征。 下面我将以骆驼为例,深入探讨地理环境对骆驼的生态形态、构造和地理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繁衍于沙漠地区 沙漠,就是这样一种极度缺水、昼夜温差大、炎热与寒冷并存的不毛之地,繁衍着骆驼这种奇特动物。据考证,骆驼原产于1000万年前的北美大陆内部,后才越过白令海峡到达亚洲和非洲,并经演化形成双峰骆驼和单峰骆驼。 集中分布于干旱的沙漠地区,散居世界各地。 生活在现代的骆驼和它们的祖先一样,还是目前主要分布在干旱少雨的沙漠地区,如北非、中西亚、阿拉伯半岛等地方;但由于人为原因,在印度、澳大利亚、北美等一些国家或地区也有部分分布。另外,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旅游业的旺盛,骆驼凭着其独特的生存环境及其数量的日渐减少,现在也越来越多的被用作旅游资源分布于各类动物园或滨海沙滩供人们观赏骑乐。 我们都知道骆驼特别能耐饥耐渴,还能横穿号称是“死亡之海”的沙漠,因此还赢得了“沙漠之舟”的美称。那它的生存环境——沙漠,到底赋予了它什么样的功能?它是如何适应沙漠的? 生理构造——耐饥耐渴耐寒 骆驼颇能忍饥耐渴耐寒,每次吃饱喝足后能数日不吃不喝,仍能在炎热、干旱的沙漠地区活动,其中,双峰驼尤其能耐饥渴,它们可以十多天甚至更长时间不喝水;沙漠昼夜温差大,白天炎热,可达六七十度的高温,而晚上则会下降到零下甚至十几度的温度,而这样的冰火两重天对骆驼也是没有生命危险的。这是我们人类还有很多动物无法做到的。那是因为骆驼在沙漠中繁衍进化,其生理构造的适应成果: 鼻内管道:骆驼的鼻内有很多极细而曲折的管道,平时管道被液体湿润着,当体内缺水时,管道立即停止分泌液体,并在管道表面结出1层硬皮,用它吸收呼出的水分而不致散失体外;在吸气时,硬皮内的水分又可被送回体内。水分如此在体内反复循环被利用,故能耐渴。 胃部分工:骆驼的胃分为有三室,第一胃室它有20~30个水脬,专门用来贮水,一次饮水可达57升。与此同时,红血球可以大幅膨胀吸水来贮水,所以耐饥渴,可以多日不吃不喝,一旦遇到水草,可以大量饮水贮存。另外,骆驼的胃里有许多瓶子形状的小泡泡,那是骆驼贮存水的地方,这些“瓶子”里的水使骆驼即使几天不喝水,也不会有生命危险背有肉峰,内蓄脂肪:骆驼的驼峰里贮存着脂肪,这些脂肪在骆驼得不到食物的时候,能够分解成骆驼身体所需要的养分,供骆驼生存需要。另外,在极度缺水时,双峰驼还能将驼峰内的脂肪分解,产生水和热量。 反刍:骆驼在食物丰盛的时候能一次性吃很多食物,但它并不完全消化这些食物,而是

自然教案-1动物和环境

自然教案-1动物和环境 一、目的要求 1.使学生知道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说明“动物生活需要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用差异法判明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 3.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长方形扁纸盒2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若干条、干土、湿土。 2.挂图或投影片——热带草原上的动物、热带森林中的动物、南极动物、其他自然环境中的动物。 学生准备:捉蚯蚓。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提问:我们在自然课里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动物的知识。说一说,你认识了哪些动物? (2)讲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关于动物的生活方面的知识。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1)看图:课本第4页插图。 (2)提问: ①图中有什么动物? ②蝴蝶生活在什么地方?(多在树林、草地、花丛)它多在白天活动还是夜里活动? ③蛾生活在什么地方?(树林、草地、稻田)它多在什么时间活动? ④鱼生活在什么地方?(水里)离开水鱼能生存吗? ⑤骆驼生活在什么地方?(沙漠)在高山、森林、海洋等自然环境中有骆驼吗? ⑥猴子多生活在什么地方?(树林)在草原、海洋、沙漠等自然环境中有猴子吗? ⑦白熊生活在什么地方?(北冰洋)北冰洋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在温带、热带的自然环境中有白熊吗? (3)讨论:蝴蝶多在白天活动,蛾子多在夜间活动;鱼终生生活在水中,骆驼可以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里…… 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呢? (4)讲解: 以上事实说明,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动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阳光、温度、空气、水等,其

动物地理群

第一章 1关于动物地理学的概念,一般认为,它是研究现代动物的地理分布及其生态地理规律的科学。 ?我们认为:动物地理学是研究地球上现代的或和地质历史时期的各种动物(包括科、属、种等不同分类等级单位)和动物生态地理群的地理分布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生态地理分布规律的科学。 2(一)研究对象 ?动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动物区系或动物生态地理群。其中: ? 1. 动物区系: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某类或所有类动物各级分类学单位的总和。它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自然历史条件综合作用下,动物界长期发展演化的结果。 ? 2. 动物生态地理群:又称“动物生态群落”(ecological communities of animals)或“生态地理动物群”,简称“动物群”(zoogroup)。它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各种动物通过彼此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与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活动紧密相联的动物集合体。 3从总体上看,动物地理学的基本任务在于阐明地球上动物分布的基本规律,为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地利用野生动物资源、恢复与定向改变动物群提供科学依据。 4动物地理学在其学科领域内,已形成了三个不同研究方向,即:区系历史方向、生态地理方向和景观地理方向。 5综观动物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五个时期(或阶段): (一)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 (二)记载动物地理学时期(公元16世纪~18世纪末) 科学的动物地理学直到在十八世纪后半叶才开始形成,至十九世纪后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比较动物地理学时期(19世纪初~19世纪中叶) ?华莱斯(A·R·Wallace,1876)发表了名著《动物的地理分布》,被人们称为动物地理学的奠基人。 (四)原因动物地理学时期(大约在19世纪中叶~19世纪末) (五)生态动物地理学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以来) 第二章 1动物分类就是根据自然界中各种动物之间特征或特性上的共性和个性特征,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对其进行分门别类,并将其鉴别到种的过程。 动物分类的原则是指人们在对动物进行分门别类时所采用的基本准则。 动物分类的方法通常可分为人为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两种。 2.动物的命名 ?目前,国际上统一采用的动物种的命名法是瑞典分类学大师林奈(Linnaeus,1707-1778)首创的“双名法”。国际上动物命名法规规定:每一种动物都应有一个国际上通用的科学名称——学名(Science name)。 ?“双名法”规定:动物种的学名均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了的词所组成。其中前面一个词是该种动物的属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后面一个词是它的种加词(种名),第一字母不须大写。例如狼的学名为学名为Canis lupus,意大利蜂的学名是Apis

高考专题复习之动物与环境

高考专题复习之——动物与环境 高考试题分析: 考点一:动物生存条件分析 1.陆生动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生存空间:①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环境多样,适宜生存的空间大; ②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 ③长期与大陆分离,环境封闭,物种独特。 (2)气候:①气温适宜,生存条件好 ②冬季(终年)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3)环境:①生态环境发生改变,食物来源减少,饮用水短缺,生存空间减小; ②全球气候变化,草地退化,生存环境改变; ③生态良好,环境污染少。 (4)食物:①纬度(海拔)低,水热充足,植物繁茂,食物充足; ②纬度(海拔)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 (5)天敌:①缺少××××,天敌少; ②受到××××天敌威胁。 (6)人类活动:①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强度小,干扰少; ②森林、草原减少,污染加剧,食物减少,栖息环境遭破坏。 (6)动物本身:适应性强 2.水生动物(鱼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生存空间:①湖面(海域)广阔,生存空间大; ②跨度大(流程长),水域环境多样,种类繁多; ③河湖(海)相连,有利于×××洄游产卵。 (2)气候:①纬度低,水温高,生长速度快; ②纬度高,水温低,生长速度慢; ③水温适宜,利于产卵、繁殖; ④水域浅(纬度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 (3)水文:①盐度高(低),适宜咸水(淡水)鱼类生存; ②纬度(海拔)高,水温低,适宜冷水性鱼类生长; ③结冰期长,存活率低; ④水质好。

(4)食物:①多条河流入海(湖)/寒暖流交汇(上升流/水温变化明显)底层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②水草丰美/其他鱼类为×××提供充足饵料。 (5)天敌:缺少天敌制约,繁殖速度快,种群密度大。 (6)人类活动:水质下降,污染加重; 过度捕捞。 (7)动物本身:适应性强 3.思维建模 4.真题演练 (2013全国1卷)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图8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6分) (2014全国2卷)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沼泽广布。

青岛版三年级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动物与环境》教案

第一单元动物与环境 单元备课: 教材地位 本单元是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科学六三制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动物与环境》。是在一年级“动物感知环境”中的《动物的眼睛》、《动物的鼻子》、《动物的耳朵》、《观察蜗牛》四课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为高段“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奠定基础。因此本单元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标要求 这一单元是基于课标《生命科学领域》第9部分“动物能适应环境”中的《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的学习内容,来组织这节教学内容的。课标中指出活动建议: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多种途径,认识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以及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这个学习内容分成两个学段的学习目标。在1-2年级段的学习目标是: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3-4年级段的学习目标: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学情分析 $ 七八岁的孩子天生喜欢一些小动物,也惧怕一些样子怪异的动物;对熟知的一些动物,它们的栖息地、食性、运动方式等生活习性知道一些,但也多数是儿童生活经验积累的直观印象。 鉴于三年级儿童的科学学习应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活动设计上,要尽量提供能够直接观察、体验和感知的图片、视频、模型等资源,要突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活动性和实践性。 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初步了解、简单描述动物的皮肤、四肢、翅膀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功能。知道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 2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通过欣赏、观察、实验、游戏体验等多种方法,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3、科学态度:学生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对常见动物的观察兴趣,愿意倾听和获取他人信息,分享自己的发现。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意识到保护身边的动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通过亲历观察、实验活动,感知科学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 ~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的多种途径,来认识动物各部分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以及动物与适应环境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动物探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指导学生去感受生命世界的神奇与精彩。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初中生物学习材料 马鸣风萧萧精心整理制作 中考生物专题复习: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2分) 1.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是() A.大树底下好乘凉B.地衣加速了岩石的风化 C.沙漠中仙人掌的叶特化成刺 D.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加疏松 2.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A.农民 B.玉米 C.土壤 D.耕牛 3.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往往降雨量多、气候湿润,这种现象说明() A.生物生存依赖环境 B.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C.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D.环境影响生物生存 4.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总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蝗虫具有外骨骼,不易被天敌吃掉 B.鲫鱼身体呈梭型,用鳃呼吸,适于水中生活 C.家鸽前肢变成翼,适于空中飞翔 D.野兔神经系统发达,能迅速躲避天敌 5.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这种生物的数量变化曲线最可能是() A.B. C.D. 6.“草盛豆苗稀”体现了草和豆苗之间的关系是() A.合作 B.竞争 C.共生 D.捕食 7.在生态系统中,下列哪项是消费者()

A.蘑菇 B.野兔 C.阳光 D.牧草 8.下列现象能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仙人掌的叶变成刺 B.望梅止渴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沙漠植物具有发达的根系 9.如图示农田生态系统中两条主要的食物链.如果有人大量捕捉青蛙,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A.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 B.水稻虫害严重 C.蛇的数量迅速增加 D.田鼠的数量迅速增加 10.2012年3月31日晚8点30分~9点30分,全球共147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以倡导低碳生活为主题的“地球一小时”熄灯接力活动.低碳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图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 B.通过②过程不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C.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D.碳在无机环境和各种生物之间以碳酸钙的形式循环 11.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了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河流干涸致使鱼虾死亡,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产.这种现象说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B.生物能影响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活 D.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现象 1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可作为下列哪项的实例() A.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B.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3.管理不善的玉米地里杂草丛生,会影响玉米的产量,这主要是因为() A.杂草与玉米互利共生的结果

最新402动物地理分布汇总

402动物地理分布

第二章:动物的地理分布 第一节:生物圈(biosphere) 生物圈又称生态圈,是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由大气圈(atmosphere)、水圈(hydrosphere)、土壤岩石圈(lithosphere)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共同组成,范围大致处于自海面下10km、地表下300m以及地 表上的大气层(垂直高度约 15km)之间。 生物圈内已有记载的生物约 250万种,这些生物类群通过食 物链紧密联系,并与其相适应的 环境组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一、水圈: 包括地球表面约71.8%的水域,也是构成大气圈及土壤岩石圈的一部分。水是生命起源和存在的基本前提,水生生物体内的水分占70%~80%以上,水母和有些软体动物甚至可以高达80%~95%,陆栖动物体内的水分也占50%以上。它不仅是原生质的最主要成分,也是作为生命代谢活动的氢和有机体体内氧的来源之一。水还是生物体内新陈代谢的一种介质,因而没有水就不可能有生命。 地表的水不断蒸发成水蒸气,在高空大气层中遇冷凝结成雨水而复降至地面,构成往复不息的循环。据测算,每年从海洋表层蒸发的水量约有1m的深度;在陆地则主要通过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将水释回到大气层。生物有机体不断地从环境中摄入水分,在完成代谢作用的生命活动之后又把水排出,这样,也构成一种循环。 水本身的物理特性同样对于有机体的存活和分布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地球表面的水体巨大、导热较慢,因而贮存着大量的热

能,水的辐射热能为陆栖动物提供有利的生存条件。水在4℃时具有最大的密度而使冰块漂浮于水面,从而保证了水栖生物得以安全地度过越冬期。海洋中暖水和冷水垂直对流所导致的海流,对于气候条件以及水生生物的分布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气圈: 气圈内的大气中,氧约占21%,氮占78%,二氧化碳占 0.03%,此外还含有数量不等的水蒸气和少量惰性气体。氧的存在及溶解于水的性质,是一切动物呼吸和生存的先决条件。氮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是机体蛋白质的主要成分。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硝酸盐等含氮分子,经过复杂的合成过程制成蛋白质,动物则依赖吃其他生物而取得氮。生物有机体死后分解再将氮释出。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成分和主要原料,它还构成对大气层外紫外线辐射和臭氧的屏蔽,此外,它还能与水合成弱的碳酸,对维持水环境的中性方面起着化学缓冲作用。 三、土壤岩圈: 地球是有地壳(crust)、地幔(mantle)和地核(core)三部分构成。地壳为地球表面的一个薄层,由表层的土壤和地底层的坚硬的沉积岩和玄武岩所构成的厚层,厚度约为5km~100km,占地球总体积的0.5%。地壳的表层与生命有关。 生物体所有的矿物质代谢,都是在地壳之间进行的。生物体内的矿物质含量极微,但这些微量元素却是有机体必不可少的,而且是直接或间接取自地壳的。有机体死后分解,又将这些物质还给自然环境。 地壳是生物体栖息的地点,它的形态特点以及地壳运动必然对气候以及有机体的存活产生巨大影响,地壳的升高和卷曲引起山脉形成和地形改变,山脉常构成气候和动物分布的屏障。降雨能把陆地

环境污染对动物健康以及动物产品安全的危害分析

环境污染对动物健康以及动物产品安全的 危害分析 武清黎 (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晋中 030801) 摘要:研究旨在观察环境污染对动物健康以及动物产品安全危害,为了给人类提供无污染的安全、优质、富有营养的绿色动物产品,关键在于环境污染的控制。 关键词:重金属;土壤;动物产品 去年12月初,中国近半国土不同程度出现雾霾天气。地球因养育了生命,所以伟大而又美丽。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却只有一个。地球环境,是要靠每一个人来维护的。现在,我们生存的环境都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如环境污染,毒气蔓延,花草枯萎,动物濒临灭绝。环境的恶化威胁着我们人类的生存。然而这一切都是人类自己造成的,而恢复地球的美丽,保护地球环境,只有人类才能做到。解铃还需系铃人,我们必须将环保事业进行到底。 1 我国目前主要环境问题 在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环境问题,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来自人口的压力,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最大的威胁。加之中国的工业化起步晚、起点低,而且面临快速发展的形势容易使人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经济而忽视生态,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种种原因导致了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1.1 大气污染问题 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据专家测算,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削减40%。此外,2000年中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1.2 水环境污染问题 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2 动物性产品安全问题日趋严重 绿色食品是指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富有营养的食品。其生产基地的生态环境要求在生长区域内没有污染源,遵循在生产操作过程中如养殖、加工各环节对农药、饲料添加剂、兽药限量使用的原则。动物产品卫生标准,包括农药

高中地理动物专题

微专题动物 【知识构建】 【知识精析】 1、渔场的成因 渔场的形成结合成因分析,由果及因推理成因。渔场即渔业资源丰富、鱼类汇集、渔业活动频繁的场所。据此推理鱼类汇集的成因,思维过程是:鱼类汇集←饵料(浮游生物)丰富←营养盐类、有机物质丰富←特殊 的海域位置。而特殊的海域位置包括温带海区、大陆架海区、寒暖流交汇海区、上升流海区、河流入海口 海区。 答题思路影响因素 饵料丰富寒暖流交汇:海水受到扰动,将深层的营养类物质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 上升流:将深层的营养类物质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 河流入海口:将营养类物质带到入海口有利于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 生存空间岛屿众多,大陆架宽广,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 水温、水质位于热带(温带),海洋生物种类多、鱼类生长迅速、成熟早、生命周期短、产卵季节长;水源污染少,水质好。 2、渔业(某种生物)资源丰富的成因

某地某种水生生物丰富的条件有:食物充足(饵料丰富)、生存空间大、生存环境好(关照充足、水温适宜、水质好、天敌少、人类活动干扰少)。做题时要结合图文资料具体分析具备这些条件的原因。 答题思路影响因素 食物充足营养类物质、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 生存空间岛屿众多,大陆架宽广,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 水温、水质位于热带(温带),海洋生物种类多、鱼类生长迅速、成熟早、生命周期短、 产卵季节长;水源污染少,水质好。 天敌天敌少 人类活动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干扰少。实行禁止捕捞,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 3、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的原因 不同植被(动物)需要不同的水热条件,动植物丰富,说明水热资源丰富且差异大,导致水热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跨纬度广→热量差异大;跨海陆广→水分差异大;地形起伏大→垂直方向上水热差异大;生物生存空间广、森林、湿地面积广;受人类活动影响小等。 答题思路答题思路 水热条件地处低纬度(热带),热量丰富,物种丰富,繁衍生长速度快,生物多样性丰 富 水热差异跨纬度广,热量差异大,物种丰富 跨海陆(经度)广,水分差异大,物种丰富 地形起伏大,垂直地带性显著,物种丰富 面积广大,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物种丰富 生存空间面积广大,地域辽阔,生物生存空间广、森林、湿地面积广,物种丰富 天敌地形较封闭(远离大陆),天敌少 人类活动地形较封闭(远离大陆),人因稀少,受人类活动干扰少 4、动物与环境、动物迁徙的原因 动物的迁徙行为是一种适应现象,是由于繁殖、觅食、气候变化等原因而进行一定距离的迁移,凭借这种活动,可以满足它们在特定的生活时期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使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荣得到可靠的保证。 如:部分鸟类迁徙(候鸟)、鱼类迁徙(洄游)、驯鹿的千里踏雪大迁徙、美洲的彩蝶王等。直射点的季节移 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降水的时空变化→水、草的时空差异→动物。 5、陆生动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如何提高生物对污染环境的 适应性能力 一、什么叫生物的适应性 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比如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但生物体的有些适应特征(如北极熊的白色、绿草地中蚱蜢呈绿色等等)是通过遗传传给子代的。并非生物体接受某种刺激后才能产生,这与应激性是不同的。下面是几种典型适应性的实例: 1.保护色 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保护色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水母、海鞘等水生生物的躯体近乎透明,能巧妙地隐身于水域中;昆虫的体色往往与它们所处环境中的枯叶、绿叶、树皮、土壤等物体的色彩非常相似;生活在草地、池塘中的青蛙是绿色的,活动在山间溪流石块上的棘胸蛙却是深褐色的,而树蛙则随着它所栖息的不同树种而具有不同的体色;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狐和白熊,毛是纯白色的,与冰天雪地的环境色彩协调一致,这有利于它们捕猎动物许多鱼类背部颜色深,腹部色

浅,从上向下看,与水底颜色一致,从下向上看,却又像天空。分割色是保护色的又一种形式,如虎、豹、斑马、长颈鹿身上都有鲜艳的花纹,在光暗斑驳的环境配合下,能使其轮廓模糊不清。某些种类的比目鱼和蜥蜴能随背景变化而改变体色,以保护与环境的协调,这又是保护色的一种形式。还有些动物在不同的季节具有不同的保护色。例如,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的羽毛是纯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换上棕褐色的羽毛,与夏季苔原的斑驳色彩很相近。有些蝗虫在夏天草木繁盛时体色是绿色的,到了秋末则变为黄褐色。 2.警戒色 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叫做警戒色。例如,黄蜂腹部黑黄相间的条纹就是一种警戒色。据有人研究,鸟类被黄蜂螫一次,会记忆几个月,当它们再见到黄蜂时就会很快地避开。有些蛾类幼虫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斑纹,身上长着毒毛,如果被鸟类吞食,这些毒毛就会刺伤鸟的口腔黏膜,吃过这种苦头的鸟再见到这些幼虫就不敢吃了。又如欧洲有一种塔蛛,腹部呈现红色,其皮肤腺能分泌毒液,当它受到攻击时,其腹部向上,显示红色肚皮以示对天敌的“警告”。其他如瓢虫的斑点,毒蛇鲜艳的花纹等。警戒色的特点是色彩鲜艳,容易识别,能够对敌害起到预先示警的作用,因而有利于动物的自我保护。 3.拟态 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叫做拟态。例如,竹节虫的形状像竹枝,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