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物:自然教案-1动物和环境

小学生物:自然教案-1动物和环境

小学生物:自然教案-1动物和环境
小学生物:自然教案-1动物和环境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自然教案-1动物和环境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Natural Lessons-1 Animals and Environment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自然教案-1动物和环境

一、目的要求

1.使学生知道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说明“动物生活需要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用差异法判明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

3.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长方形扁纸盒2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若干条、干土、湿土。

2.挂图或投影片——热带草原上的动物、热带森林中的动物、南极动物、其他自然环境中的动物。

学生准备:捉蚯蚓。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我们在自然课里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动物的

知识。说一说,你认识了哪些动物?

(2)讲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关于动物的生活方面的知识。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1)看图:课本第4页插图。

(2)提问:

①图中有什么动物?

②蝴蝶生活在什么地方?(多在树林、草地、花丛)它多在白天活动还是夜里活动?

③蛾生活在什么地方?(树林、草地、稻田)它多在什么时间活动?

④鱼生活在什么地方?(水里)离开水鱼能生存吗?

⑤骆驼生活在什么地方?(沙漠)在高山、森林、海洋等自然环境中有骆驼吗?

⑥猴子多生活在什么地方?(树林)在草原、海洋、沙漠等自然环境中有猴子吗?

⑦白熊生活在什么地方?(北冰洋)北冰洋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在温带、热带的自然环境中有白熊吗?

(3)讨论:蝴蝶多在白天活动,蛾子多在夜间活动;鱼终生生活在水中,骆驼可以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里……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呢?

(4)讲解:

以上事实说明,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动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阳光、温度、空气、水等,其中有的是动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例如空气、水,离开这些条件动物就不能生存;有的对动物生活、分布等有很大影响。各种动物所需要的环境不完全相同,有的相差很大。例如,有的动物适宜生活在光线充足的白日,有的动物只在夜里出来活动,还有的终生生活在黑暗的地下;有的动物必须生活在水中,有的动物却可以生存在干旱的沙漠里;有的动物适宜生活在炎热的地方,有的动物适宜生活在寒冷的地方。

2.指导学生认识适宜蚯蚓生活的环境

(1)讲述:课前,同学们在野外捉了很多蚯蚓。下面,我们就研究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

(2)讨论:根据你以往的观察说一说,蚯蚓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3)讲解: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研究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

(4)实验1——蚯蚓对明暗环境的反应

①讲解:首先研究蚯蚓是适宜生活在明亮的环境还是黑暗的环境。怎样实验呢?如果想办法创设两个在某方面不同的环境——一个适宜蚯蚓生活,另一个不适宜蚯蚓生活,其他方面的环境条件相同,把蚯蚓放在两种不同环境的交界处,

通常蚯蚓会爬向适宜它们生活的环境。我们就根据这个想法进行实验。具体方法是:

边平行的口;在桌面铺一块黑湿布,将纸盒底朝上扣在黑布上,使光能从右面的开口照进盒子。这样,盒内的温度和湿度基本相同,但亮度会有不同——左边较暗,右边较亮。

将盒子掀开,把5条蚯蚓放在湿布上,再用盒子扣上,使几条蚯蚓在盒的中间处。

过一会儿,把盒子掀开,观察爬向哪边的蚯蚓较多?

②分组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多数蚯蚓会爬向黑暗的一边。)

④讨论:以上实验说明,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⑤小结: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5)实验2——蚯蚓对干湿环境的反应

①讲述:下面,我们要用实验的方法,观察蚯蚓是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还是干燥的环境。

②讨论:怎样实验才能达到上述实验目的?

③讲解:要观察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还是干燥的环境,可以这样实验:

找一个长、扁的纸盒,在盒底铺一块塑料薄膜,在盆底左边放干土,右边放湿土,干土与湿土隔开一段距离,造成温度、亮度相同,干湿条件不同的环境。

把5条蚯蚓放在干土与湿土之间,用玻璃片盖在盒子上。

观察蚯蚓往哪边爬?

④分组实验。

⑤汇报实验结果:爬进干土的有几条?爬进湿土的有几条?(多数蚯蚓会爬进湿土中。)

③讨论:以上实验说明,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③小结: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6)提问: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知道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

(7)总结: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8)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结论。

3.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1)讲解:因为各种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所以在地球上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热带草原上的动物。

(3)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热带草原)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②在热带草原生活着什么动物?除图中画的,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生活在热带草原?

(4)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热带森林中的动物。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热带森林)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②在热带森林生活着什么动物?除图中画的,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生活在热带森林?

(6)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南极洲上的企鹅。

(7)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南极)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寒冷)

②在南极生活着什么动物?为什么在这里看不到海狮、海象、海豹等海洋动物?

巩固应用

1.教师简单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2.提问:动物生活与哪些环境条件有关系?举例说明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布置作业

1.观察在什么地方容易捉到蚯蚓。

2.到大自然里寻找一些小动物,观察它们各自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四、课后小记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小学科学科优质课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 《了解空气》教学设计 湄江镇东南逸夫小学申茂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2.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思维设计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发明创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探究思路获得知识,懂得空气也像其他物体-样,要占据空间。 2、难点:通过设计、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发明创造的能力。 三、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乒乓球、塑料瓶、塑料杯、石块、漏斗、水瓶等。 2、学生准备:水槽、水、烧杯、、塑料杯、餐巾纸、吸管、剪刀、气球、塑料瓶、橡皮泥、白纸 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老师这一瓶水要倒到这个空瓶中,大家帮助我想想办法怎样倒水才不会倒到外面来?(用漏斗……) 好,我们就用漏斗试一试,(教师演示)你发现什么现象?(水不能很好地倒进入瓶中)这是怎么 回事呢? 你们猜猜看水为什么倒不进去了呢?[里面有空气]你看见了吗?[没有]那你怎么知道呢?这样吧,我们就用今天这节课一起来揭示其中的秘密,好吗?[好]。引出课题:了解空气

(二)、教学新课: 1、认识“空间”、“占据” 这是倒水的瓶子,它里面空的部分就是瓶子的空间。而这个杯子里面空的部分叫做杯子的空间。 现在我把我水倒到这个杯子里,杯子的空间被水水给怎样了?[占了] 换句话说水占据了烧杯的空间。如果老师把这个石块放进这个杯子里,你们猜,会有什么现象呢?[水会满出来]真的吗? 我们来试一试:(演示实验)我再加满水,再试一次:(演示实验) 汇报:你看到了什么?而且,将石块慢慢的放进杯子以后,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看来,在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石块要占据空间,水就必须跑出来。(教师拿出去一个杯子给 学生观察) 2、了解空气 (1)、设计方案、动手实验 刚才,我们讲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得物体占据了空间,那么,上课前我们猜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空 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呢? 让我们一起来动动脑筋,想办法。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水槽、水、塑料杯、餐巾纸、塑料袋、剪刀、 气球、塑料瓶、乒乓球、吸管等器材,(师逐一摆出)现在,老师就请四个人一个小组,先讨论一下怎样 充分利用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讨论完了就动手试一试。而且在实验中要 注意对比,一个小朋友做的时候,其他的要仔细观察,然后轮流做一做。我们来比比看,哪个小组设计的 实验又多又好。 (2)、交流实验、形成共识 在刚才的实验中,老师发现每个小组设计的实验都各有不同,而且还都很捧呢!!现在那个小组愿意派个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设计呢? 1:你们是用什么器材来设计的? 2:是怎么做的?还有什么好的设计吗?其他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3:在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 3: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大家开动脑筋,积极配合,设计了各种的实验,老师觉得你们真是太出色了。那么现在大家能 不能再想想看这几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空气要占据空间)

小学自然课教案:《土壤的组成》

小学自然课教案:《土壤的组成》 一、猜测土壤的组成 师:上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土壤发现,土壤有哪些不同? 生:颜色不同。有黄色的、棕色的、还有土黄色的。 生:采集地点不同。有的是花园里的、有的是从山上采集的、还有的是菜园里的土。 生:土壤的颗粒大小不同,软硬也不同。 生:气味也不同。有的臭、有的像草药味。 ……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虽然有怎么多的不同,但你们发现没有,不论在哪里只要有土壤都会长有什么? 生:都会长植物。 师:能长植物的土就叫土壤。哪么植物为什么要长在土壤里呢?你认为可能与土壤里的什么东西有关? 生:我认为土壤里有水分。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 生:我认为有空气。植物也不能缺少空气。 生:还有蚂蚁、蚯蚓。 生:还有植物的根、叶。 生:还有植物的枝条。 生:还有小石头。 师:同学们猜想了土壤里有怎么多的东西,土壤到底有哪些东西组成?它与植物又有什么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设计实验验证 师:刚才这些都是我们的想法和猜测。怎样才能进一步地证明我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呢? 生:做实验。 师:实验是验证猜想的一种方法。下面我们先来设计实验验证土壤里是否有空气。 生:把土壤倒入水中。 师:可能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有气泡产生。 师: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什么? 生:要注意观察。 生:一个同学,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师:实验时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还要注意慢慢的倒。 (学生分组实验)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有许多气泡产生。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土壤里有空气。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还发现了什么? 生:水面上漂浮着一些杂物。

师:是什么杂物? 生:是植物的叶、枝。 生:还有根。 师:这些都叫植物残体。它们和动物的尸体一起在土壤中会腐烂,所以又叫腐殖质。土壤中有什么呢?请同学们用筷子把烧杯里的土充分搅拌。每个同学都要动手操作,但要注意什么? 生:注意不要太快,不然水会溅出来。 师:为了防止水溅出来,操作时要按同一方向进行搅拌。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搅拌后怎么样了? 生:有许多泡沫。 生:成了泥浆。 师:这种现象叫浑浊。烧杯里的土过一会儿会怎样,我们过一会儿再观察。现在看一看还有什么成分要证明的? 生:水分。 师:你想怎样证明呢? 生:用手摸。 生:也能看出来,是湿湿的。 师:请每一小组打开桌子上的塑料袋,仔细观察,并用手摸一摸新鲜土壤有什么感觉。 (学生都用手去摸土壤) 师:有什么感觉? 生:凉凉的。 生:软软的。 生:湿湿的。 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土壤中有水分。 师:还能用什么方法证明?(由于烧杯中的土壤没有全部沉下去,现象不明显,所以增加了这个环节) 生:可以加热。 师:加热时可能会有什么现象? 生:有白烟。 生:是白雾。 (师演示:在一块石棉网上放一些新鲜土壤,放在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有白雾向上升。 师:为什么是白雾而不是白烟? 生:我们在第一节课时就用冰块做过实验。 师:真棒!还能记得当时的情境。这是因为土壤里的水加热会变成了水蒸气,而水蒸气上升遇到冷空气又凝结成液体小水滴,就像前两天早晨的雾一样。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也说明土壤中有水分。 师:现在我们可以来观察烧杯里的土壤怎么样了。 生:都沉下去了。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 水力的利用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水力的利用 :水力的利用(常州市西横街小学戴峥琦) 一、重点、难点 我国是水力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水流有力量,我们可以利用它是本课的重点。 让学生认识到水力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自然资源还有很多很多,都是可以被我们人类改造和利用的,从而意识到从小要热爱自然,关心自然,做大自然的好朋友是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水流有力量,认识人类对水力以及对风力、太阳、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利用。 2、认识到水力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可被改造和利用的。 3、意识到从小要热爱自然,关心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三、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检测 一、 观察导入 激活思维 1、出示小水轮的模型,演示小水轮转动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小水轮是如何转动起来的。” 2、出示“木排顺流而下”及“洪水冲毁树木、房屋”的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

3、引导学生针对实验和投影片上出现的现象展开讨论,议一议自己的感受,说一说自己的看法,谈一谈小组的共识。 4、小结学生发言,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1、学生仔细、全面地观察实验及投影片上的景象。 2、小组活动 3、通过小组交流认识到水流是有力量的。 4、认真倾听老师小结。 1、学生能仔细、全面地观察实验和图片,并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认识。 2、能主动地、热烈地开展小组活动,各抒己见。 3、大部分同学通过小组互动,知道水流有力量,并能积极争取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 观察讨论 深入理解 1、利用看录象、投影出示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利用水力的相关资料,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看了这么多资料,你有什么想法?在小组中议一议。 2、巡回了解学生讨论情况,并适时给以帮助和指导,尤其应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明水力的利用。 4、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人类对水力利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学生看录象及投影呈现的资料,了解资料所体现的内容。 2、针对这些内容,小组展开讨论,各自发表看法。 3、每组选一名代表总结小组发言,并在全班展开讨论、交流、评价。

自然教案

1、光的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 1.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认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会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进行实验。 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认识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认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难点: 会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进行实验。 教学准备: 纸卷成的管、白炽灯;两个大小差不多能套在一起的小纸盒、半透明的白纸、胶水、蜡烛、火柴、剪刀、针;图片、动画、视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假如我们生活中没有光,会是怎么样一个世界? 2、讲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光的知识——什么物体能发光?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课题:光的传播 二、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认识光源 1、谈话:请你想一想,哪些物体能发光?(学生会说出很多物体,学生在回答的时候,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说出自己会发光的物体) 2、演示图片、课件或播放录像——各种光源。 3、讲述: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能发光:有的是靠电能发光,例如手电筒、各种各样的电灯;有的是燃烧发光,例如蜡烛、火把、火柴、煤等;有的是靠生物体内部变化发光,如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有的是靠天体内部变化发光,例如太阳光,星光。 4、光源定义: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5、问:你还知道有哪些光源?镜子是不是光源?月球是不是光源?为什么? (二)、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 1、播放动画或视频(阳光透过门窗或森林,手电筒、汽车灯射出的光)下载 2、以上现象说明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提出假设: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实验: ①讲解:为了证明光是否沿直线传播,我们来做个实验。(实验器材:纸卷的直筒、发光的白炽灯) ②讨论:通过直管能看见灯光吗?如果将直管弄弯,还能看见灯光吗?为什么? ③学生分组实验。 ④汇报实验,讨论:以上现象证明什么? 4、教师小结:通过对比实验,我们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并且,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三)、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实验 1、谈话: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证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教师边讲述边演示:选两个能套在一起的盒;在大盒底部正中用针扎一个小孔;去掉小盒的底,在底口粘一张半透明的白纸作屏幕;把两个纸盒套在一起。 3、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4、讲解实验过程:将蜡烛点燃,立在桌上,将盒子扎有小孔的那面对着蜡烛,推或拉小纸盒,调整屏幕和小孔的距离,在屏幕上能看到蜡烛的像吗?像是什么样的?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来自大自然的信息》教案

《来自大自然的信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运用查阅书刊、测量、观察等各种方法进行探究学习,并能对记录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与整理。 2.了解年轮带给我们的各种信息以及大自然的各种变化,知道大自然能够通过各种方式给我们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 3.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与交流,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 重点、难点 让学生通过研究年轮的情况,通过分析得出科学的假设、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大胆猜想、科学预测的能力。 教具准备 带有年轮的木片、放大镜、直尺、铅笔、橡皮、材料袋等。学生搜集的来自大自然的信息资料。 课前交流 孩子们,昨天咱们已经见过面了,老师非常喜欢你们,想和你们交朋友,不知道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交朋友?既然是朋友啦,走在大街上,可别不认识老师呀,赶快观察一下老师,看看从老师身上能得到哪些信息,帮助你记住老师? 学生说,师评价 总结:我发现同学们都特别会观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位观察了老师前后、左右、全身的重要特征,老师要向你们学习,观察事物就要抓住事物的显著特征去观察。老师相信这节课,你们也一定会通过认真观察有所收获,对自己有没有信心?好,上课! 【设计意图:课前谈话紧扣教学内容,以观察老师入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本课的观察课埋下伏笔,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看视频,引出课题。 刚才,同学们通过认真观察老师,从老师身上得到了很多信息,现在老师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看看又能得到什么信息?(出示课件:大自然录像)学生说,师评价

面对这样的画面,有什么感受? 总结:是啊,这是你的感受,也是老师的感受。大自然不仅美丽,而且还蕴含着许多科学信息,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探究来自大自然的信息 师板书课题:16、来自大自然的信息 2.联系生活,畅说自然信息。 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知道了来自大自然的信息有这么多,你还知道有哪些呢? 学生说,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有利于下一步开展探究活动】 二、自主观察——研究年轮 1.指学生说年轮并板画年轮。 刚才有同学说树木的年轮可以告诉我们大树的年龄,那什么是树木的年轮呢?指生说并到黑板上板画树木年轮,师相机评价。 2.师出示课件,明确年轮、髓心。 树木的年轮到底什么样呢?一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年轮图片及文字介绍:年轮,也叫生长层或生长轮。是木本植物茎横切面上的同心圆轮纹。通常每年长一层,形成一轮,所以叫年轮,在年轮的中间有一个圆心,叫髓心,是木本植物第一年的年轮, 3.学生从一号袋拿出老师准备的年轮木片,找年轮、髓心。 4.学生观察年轮,提出疑问。 现在请大家再来仔细观察一下树木的年轮,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观察时间大约1分钟)指生说,年轮怎么有疏有密?怎么有宽有窄?髓心怎么偏了?颜色好像有深有浅?、、、、、 5.引导学生猜测年轮蕴含信息。 同一棵树上的年轮怎么会有这么多情况?你觉得跟什么有关?树木生长环境、温度、水份、气候等。 6.激发学生研究年轮兴趣,制定研究方法。 要想观察年轮,推测它的信息,需要哪些材料、用什么方法呢?利用集体的智慧,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小组讨论) 指小组说师评价。 方法1:以年轮髓心为原点,沿东西和南北方向画“+ ”需要的工具是铅笔

推荐精品语文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我爱大自然》优质课教案

《我爱大自然》教案 教学目标 1.在习作中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3.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在习作中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法,学生训练法。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图片。 2.学生准备相关资料,为训练做准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风起云涌,潮涨潮落,奇花异木,高山深谷……大自然像一位魔术师,它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撼。大自然是人类的故乡,是

心灵的家园,大自然赐给我们生命与灵感,它是美的源泉……让我们通过自己的习作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2.出示大自然的相关图片。 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作业。 二、新授 (一)作文讲解。 1.多向互动,激活思维。 (1)准备。这次习作提供了四个不同的内容,自己准备选择什么内容,初步说说准备从哪几方面展开。 (2)分组。把写相同项目的同学分为一组,小组内交流,选择表达方式。 (3)互助。资料不足或有困难的小组,可向其他小组或老师求助。 2.交流展示,互评互长。 自由交流,促进学生共享学习的成果,扩大视野,反馈评价,培养良好的交际和习作能力。在学生已体验了表达的过程后,教师再进行梳理,渗透写法,可谓水到渠成。可以展开如下的指导:(1)请各小组派代表上前交流展示。其余同学边听边看边想,然后各抒己见。 (2)分小组展示、评议。 (3)提示写法。 ①描写大自然的美景,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情。 ②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时,可以仿照学过的《春》《大自然,心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光的反射》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 《光的反射》(第一课时) 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中心小学刘春梅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光的反射”一课,是首师大版科学第六册“光与生活单元”的教学内容。 从课标和教材的要求来看本课聚焦的是光的反射概念。学生建立光的反射概念之后,教材又安排了通过纸筒在平放的镜子中分别找一找上、中、下三个气球(拴在铁架台上)、两个平面镜用纸或胶条连接在一起,看镜子中的像、自制万花筒、自制潜望镜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看到的现象除了与镜面反射有关还与漫反射也有关,所以本节课聚焦的是两个科学概念:光的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一个认识(命题或判断):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 镜面反射是指光遇到镜面障碍物发生偏折返回的现象;漫反射是指光遇到粗糙面障碍物向四面八方反射的现象。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方式都为发生定义,即“属概念”为光现象,“种差”为发生偏折返回,即以发生方式的区别下定义。这里以建构主义学习为指导思想,以逻辑学概念定义理论为依据,通过设计揭示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发生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和认识反射和漫反射的发生过程及特点,遵循发生定义方式获得科学概念。采用逻辑思维方法中的典型归纳法(科学归纳法),即:由一根光线、一束光线的行为推广到无数光线的行为,建立普遍结论(光的反射和漫反射的科学概念)。 一个认识: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它是经历认识过程,得到

的科学判断,也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通过设计学生的观察活动建立此认识。具体的观察活动设计,又是以逻辑学理论为依据。选择运用典型归纳法,即:一个物体漫反射可以形成视觉,可以代表多个物体或无数个物体。视觉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由于不易察觉、观察,为此教师根据观察实验方法中的增强感觉知觉的方法——对比法,设计有光和无光条件,指导学生对物体的视觉效果进行对比感知。 对于科学概念和科学判断的深入理解,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中逐步推动。本课指导学生建立的光的反射概念就注意到了这一点。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初步体会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 2. 学习典型归纳法的使用,发展推断科学认识的能力;学习演绎法的应用,发展解释和预测能力。 3. 学生保持对镜面反射、漫反射及其相关现象探索的积极性,并能够与同伴协调合作,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教学重点:建立光的反射、漫反射的科学概念;初步体会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 教学难点:理解表面粗糙的物体也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 三、教学准备 手电筒、镭射笔、小平面镜、白纸片、白纸环、纸箱、塑料盒、靶等 四、教学过程 (一)通过打靶活动,感知光的反射现象

人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第2课走近大自然》教案 (3)

走近大自然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材简析: 本课与上学期所学的“大家都来做”有些相似,但本课主要是利用自然界中的材料进行造型。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自然界中垂手可得的材料进行造型游戏。 2.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作品。 3.走进自然,更加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1.是否能积极参与这次活动的全过程。是否能与学生团结合作。 2.是否能对自己所选材料的特性有近一步了解,是否进一步领略大自然的美丽。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幅欣赏图片、有关录像资料、电教设备。 学生:收集各种废旧瓶子、彩色纸、绳子、竹竿等,带小碗或小盘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 通过录像、实物投影设备观看岩画、沙雕等装饰大自然的造型活动的录像。欣赏大地艺术作品的图片。 请学生谈一下观看的感受,说一说这种艺术形式与自己以前接触过的艺术形式有何不同。 活动二: 出示教师制作的小冰花,请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引起学生兴趣。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它是怎样做成的。 活动三:

看看自己带的材料哪一些直接就可以用来制作小冰花,哪一些还需要进行改造再做。 2-3人一组,制作小冰花的胚子。 活动四: 将冰花胚放到小碗或小盘里,拿到操场上使其上冻。 在等待冰花上冻的时间里,学生观察自己学校的校院里哪一个地方、适合进行什么样的大地艺术创造活动。并根据各组讨论结果分配各组下节要准备的工具材料。 活动五: 将冻好的小冰花小心的取出,大家一起玩一玩,并把它吊到学校里的松树上,再运用带来的其它材料,把松树打扮成圣诞树。 活动六: 收拾整理,整队回班。 第二课时 活动一: 带队来到校园里。将材料工具放好。 回忆曾经学过的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中小动物是怎样在雪地里作画的。利用带来的工具在沙地上仿造一下各种小动物的脚印。体会造型的快乐。 活动二: 各组派代表交流自己组上节课讨论得要进行的艺术活动的创作思路,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以提出建议,使其思路更趋合理。可以根据造型内容交换各组需要的工具、材料。 活动三: 小组合作完成作品。教师要指导组长分配任务,鼓励每个人都要发扬合作精神,还要注意安全。 活动四: “大地艺术展”,互相参观。 活动五: 收拾与整理。 教学评价:

小学校本课程《亲近大自然》教案

《一》亲亲大自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是多样的,一年四季无处不在。 2、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用不同的方式去感受、发现大自然的美。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初步渗透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思想。 教学重点:学生有感受四季、体会大自然的美。 教学难点: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里呢?看到了什么风景?生:喜欢。我去过…….. 师:老师放假的时候也喜欢出去看看,见了很多优美的风景,老师把他们拍下来了,你们想看吗?生:想看 师生欣赏风景优美的图片 大自然真美啊,这节课就让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去亲亲大自然吧! 板书课题:亲亲大自然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一)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师:同学们,刚才欣赏了老师拍摄的图片,老师有小问题问你们呢?这些图片是老师什么季节拍摄的呢?这张是什么季节呢?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 师:同学们,真聪明,大自然把一年分为美丽的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生:春夏秋冬 二.合作交流,体验生活 师:你喜欢的季节有那些美好的景物,同位前后位之间,说一说,讨论一下,看谁把自己喜欢的季节描绘的美。春 师:谁来描绘美丽的春天?生:小鸟草树花也开了师:春天有这么多美好的景物啊!春天真美。夏 夏天,又是什么样子的呢?生:荷花青蛙树果树 师:听了你们的描绘,老师觉得夏天太美了!秋 师:在秋天你们看到了什么那些美丽的景色?生:苹果挂在枝头,稻子在田野黄

成一片。师:啊呀,秋天也好美啊冬 师:你会看到过那些风景呢? 生:大雪满屋顶的雪。冬天好美啊! 同学们刚才的描绘太美了,我们来看看同学们刚才说的风景有多美吧,请同学们欣赏。 师: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描绘,看了这些图片,老师真想说:大自然真美啊!你们想说什么呢?生:想 让我们由衷的说一句:大自然真美! 三、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一)、大自然的求救信 告诉同学们一个不好的消息,这么美的大自然,现在遇到麻烦了呢?她给我们发来了一封求救信呢?同学们想知道发生了什么吗?大自然昨天给我们寄了一封信,让我们帮帮她,你们愿意帮忙吗? 1、乱摘花草 师:这样做对不对?小花会说什么?遇见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呢? 2、乱踩草地 师:这样做对不对?小草会说什么?你会对乱踩草地的人说什么?我们怎么做? 3、乱扔垃圾 4、捉小鸟 5、垃圾扔水里 师:同学们真有爱心,老师相信有了你们的努力,大自然会永远美丽的。(二)、环保公约 为了让更多的人爱护大自然,我们制定个环保公约吧!三、课后践行,内化感悟师:同学们让我们伸出我们的双手为我们学校来自大自然的朋友们去做一件事情吧。比如为小草做点什么,为小树做点什么? 师:有了我们的保护,大自然才会永远美丽,然我们再做一次深呼吸,闻闻大自然的味道,多么清新。再看一看蔚蓝的天空,多么晴朗,让我们行动起来做大自然的好朋友,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

小学科学课教案

摆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感觉是会出错的,深刻理解重复精确实验的价值;感受探究单摆的快乐。 【教学重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难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长中短棉线各一、重中轻镙帽各一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 2、师出示自制单摆问: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 3、揭题:摆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用摆做实验: 1、推测: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摆绳长度、摆锤大小等,如出现摆的幅度这个因素,可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实验。) 2、对摆绳长度、摆锤大小两个因素,分别展开讨论: 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3、学生小组实验研究搜集数据。 4、集体汇报。问: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有关吗?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吗? 5、小结。 三、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1、师: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什么样的摆摆动的慢,什么样的摆摆动的快,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2、阅读课本P61下面的插图和文字。让学生进行推测。 3、师出示如图的两个摆,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演示实验。 4、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5、师引导:摆的长度并不等同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白天和黑夜 3. 昼夜交替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昼夜的产生和变化的原因。主要教学内容有:一、从同一地区白天和黑夜的现象入手引发学生思维。二、通过模拟实验来了解昼夜的成因。三、推算昼夜区域和某地时间。四、列举历史上比较著名的集中昼夜成因观点,进行人类探索昼夜成因的科学史教育。 预期教学效果 1、能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 2、知道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3、能够根据地球自转大致推算出某地的时间。 4、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内容,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探究昼夜变化的成因。 难点:

小学自然课教案:《土壤的组成》电子教案

小学自然课教案:《土壤的组成》

小学自然课教案:《土壤的组成》 一、猜测土壤的组成 师:上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土壤发现,土壤有哪些不同? 生:颜色不同。有黄色的、棕色的、还有土黄色的。 生:采集地点不同。有的是花园里的、有的是从山上采集的、还有的是菜园里的土。 生:土壤的颗粒大小不同,软硬也不同。 生:气味也不同。有的臭、有的像草药味。 ……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虽然有怎么多的不同,但你们发现没有,不论在哪里只要有土壤都会长有什么? 生:都会长植物。 师:能长植物的土就叫土壤。哪么植物为什么要长在土壤里呢?你认为可能与土壤里的什么东西有关? 生:我认为土壤里有水分。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 生:我认为有空气。植物也不能缺少空气。 生:还有蚂蚁、蚯蚓。 生:还有植物的根、叶。 生:还有植物的枝条。 生:还有小石头。 师:同学们猜想了土壤里有怎么多的东西,土壤到底有哪些东西组成?它与植物又有什么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设计实验验证 师:刚才这些都是我们的想法和猜测。怎样才能进一步地证明我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呢? 生:做实验。 师:实验是验证猜想的一种方法。下面我们先来设计实验验证土壤里是否有空气。 生:把土壤倒入水中。 师:可能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有气泡产生。 师: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什么? 生:要注意观察。 生:一个同学,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师:实验时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还要注意慢慢的倒。 (学生分组实验)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有许多气泡产生。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土壤里有空气。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还发现了什么? 生:水面上漂浮着一些杂物。 师:是什么杂物? 生:是植物的叶、枝。

优秀教案小学三年级自然《探索自然》教案

优秀教案小学三年级自然《探索自然》教案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科学 《探索自然》教学设计 社旗县青台中心校张生 超

《探索自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是学生进入科学课学习的入门课,也是《十万个为什么》单元的起始课,这节课主要侧重对学生观察能力上的初步培养和训练,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针对教材所设计的活动,我将本科的教学内容做了部分调整,调整为以下五个层次的教学活动:1、看照片。2盲人猜物。3、尝试与指导。4、实地观察。5、交流与拓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使用各种器官获取各种信息。 2、了解一片草地(或花坛等)的植物、动物和其他。 3、通过对自然的感知及描述,使他们的观察变得敏锐。 过程与方法: 1、是学生通过有趣的感知活动,体会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奇妙作用。 2、通过对学校花坛一角的观察,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敏感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2、在活动中培养信任感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会使用各种感觉器官获取多种信息 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根据学生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认识和感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法、实地考察法、游戏法、对比发现法教学准备: 盲人猜物的游戏材料、考察学校花坛、教学辅助课件、观察记录表、哨子等。 教学过程 课前铺垫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我们要上一节什么课吗?看,老师告诉你们(毛笔蘸水写“科学”二字在黑板上) 仔细看这两个字,要知道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一起去发现、去研究这奥妙无穷的科学世界了! (学生仔细观察活动) 谁能把刚才的发现说出来? 看来大家已经体验到仔细观察带给我们的乐趣,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浓浓的兴趣一起开始探索自然、探索科学吧!(板书课题) 一、看照片。

小学自然教案 呼吸器官

呼吸系统 一、教学对象大班 二、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人的呼吸器官,了解呼吸的意义和呼吸器官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人体呼吸器官的形态)和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说明人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成分不同的实验)。 3.向学生进行呼吸卫生教育,使学生知道呼吸卫生的基本要求。 三、课前准备 1.挂图——人的呼吸器官。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人有哪些消化器官? 2.讲述: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人的呼吸器官及其作用。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人的呼吸器官 (1)谈话:你知道人有哪些担负呼吸任务的器官?它们在人体的哪个部位?(2)出示人的呼吸器官图。 (3)讲述:对照人的呼吸器官图说说,人有哪些呼吸器官,它们分布在人体的哪个部位,它们是什么样的。 (4)讲解: 人的呼吸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鼻、咽、喉在人的头部。气管在人的胸腔内,表面呈一环一环的,很有弹性。气管从上往下不断分支,成为支气管和很多小支气管,像树枝一样。 肺在胸腔内,有两个——左肺和右肺。肺很有弹性,由很多很多小肺泡构成。肺泡内是空的,与小支气管相通,可以容纳气体,表面包着很多很细的血管。(5)提问:指图说明,人吸气时气体经过哪些器官?呼气时气体经过哪些器官? 2.指导学生认识呼吸的意义(认识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成分是不一样的)(1)谈话:人为什么总要不停地呼吸? (2)讲述: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应该研究人吸进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是否有什么不同。为此,我们来做两个实验。 (3)实验1:比较呼出和吸进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①讲解:每组桌上都有一个用广口瓶、直玻璃管和弯玻璃管组装的实验装置,在瓶里装着澄清的石灰水。首先通过弯玻璃管吸气,让瓶外的空气经石灰水进入人体,观察石灰水变浑吗?再通过直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吹气,观察石灰水变浑吗? ③讨论: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什么?(或问:以上实验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与吸进去的气体成分有什么不同?也可以问:为什么呼气时石灰水变浑,而吸气时石灰水不变浑?) ④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知道,人呼出的气体比吸进去的气体含的二氧化碳多。 (4)实验2:比较呼出和吸进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①讲解、演示:我们再来做个实验,实验步骤是: 取一个广口瓶,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严,倒着立在水槽中,然后把玻璃片移开

小学三级自然课教案

小学三级自然课教案

————————————————————————————————作者:————————————————————————————————日期:

空气与风 空气的介绍与形成: 空气是指地球表层大气层中的气体混合。它主要由 78%的氮气、21%氧气、还有1%的稀有气体和杂质组成的混合物。空气的成分不是固定的,随着高度的改变、气压的改变,空气的组成比例也会改变。 空气中的氧气对于所有需氧生物来说是必须的。所有动物需要呼吸氧气。此外植物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是近乎所有植物的唯一的碳的来源。 <流动的空气> 课题空气的流动 教学目标 1自然界里的风是由于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观察、分析、推理、想象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具有实事求是、严谨踏实、与人合作、乐于探索的科 学态度。 重点自然界里的风的形成(烟的流动路线、方向分析研讨) 难点培养学生的能力(推测自然中风的形成,可以分为白天黑夜)课型实验、讲授 板书设计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风 示意图 课后小结 教材理解1发现“空气流动形成风”。2推测风的形成。 课前准备塑料袋、气球、气筒、蜡烛、火柴(打火机)示意图:海陆风形成示意图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意图目标 导入新课我们已经研究了热空气 的性质,热空气有什么性 质? 1发现空气的流动形成 风。 (1)使塑料袋里的空气 流动 请你用塑料袋再捉点空 气。怎样让袋里的空气流 动起来?你有什么感 觉? (2)提问:气球 这是气球和气筒,你用什 么办法可以使它鼓起 被点起来回答问题 用塑料袋兜一些空气, 学生合作让空气流动 起来。学生可以将手或 者脸对着袋口,感受流 动的空气。 思考问题 活动:怎样用充气筒使 气球鼓起来? 气球 塑料袋 气球 气筒 活动导入,激 发学生兴趣 发现空气的 流动形成风

二年级自然课教案

心怡小学自然课教案 年级:二年级

教师:蓝金林 课时:十五课时 二零一六年七月 目录 第一课时认识自然 (3) 第二课时认识植物 (3) 第三课时认识动物 (5) 第四课时人类的进化 (6) 第五课时宇宙的奥秘 (7) 第六课时生肖和星座 (8) 第七课时物质的形态 (9) 第八课时水循环 (10) 第九课时七大洲和四大洋 (10) 第十课时世界八大奇景 (11) 第十一课时奇特的地貌 (12) 第十二课时中国自然旅游胜地 (13) 第十三课时常用的能源 (13) 第十四课时自然灾害 (14) 第十五课时玩游戏回顾自然灾害 (15)

第一课时认识自然 教学目的:让小朋友们对自然有个大致感性的认识;地球水循环;激发对自然课的兴趣 教学方法:图画,比喻,问答,游戏的形式 教学内容: 1.什么是自然? (1)提问,小朋友们畅所欲言,并且将不同的想法板书下来或者画下来。(2)自然(NATURE),广义指的即是自然界、物理学宇宙、物质世界以及物质宇宙。“自然”指的是自然界的现象,以及普遍意义上的生命。现在有天然、自然界现象、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情感等含义。 (3)提示:自然是美好的,我们要爱护自然,爱护花草树木,和自然和谐相处。 2.河里的水都到哪里去了?——水循环 (1)提问“下雨的水是从哪里来的?”“河里的水都到哪里去了?”,小朋友举手回答,给予鼓励 (2)展示水循环的PPT 第二课时认识植物 教学目的:让小朋友们了解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植物 教学内容: 1.导入:提问“小朋友们认识哪些植物?” 2.定义:植物有明显的细胞壁和细胞核,其细胞壁由葡萄糖聚合物——纤维素构成。植物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就是说它可以借助光能及动物体内所不具备的叶绿素,利用水、矿物质和二氧化碳生产食物。释放氧气后,剩下葡萄糖——含有丰富能量的物质,作为植物细胞的组成部分。(植物细胞,如下图)细胞壁:保护细胞内部结构,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细胞膜: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保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细胞质: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液泡:成熟的植物细胞中有中央大液泡,其中含有细胞液,与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等有关;叶绿体: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在黑板上画出植物细胞简图,简单介绍后让小朋友辨认,回答正确有奖励。

美术《走近大自然》教案

《走近大自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自然界随手可得的材料进行造型游戏。 2、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作品。 3、走近自然,更加热爱自然。 教学重、难点: 1、是否能积极参与这次活动的全过程。 2、是否能与同学友好合作。 3、是否对自己的材料特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4、是否能进一步领略大自然的美丽。 教具学具: 瓶子、罐子、彩色纸、绳子、彩纸、工具、画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组织上课。 二、讲授新课: 1、导入 沙雕是一种以沙和海水为基本材料的雕塑艺术,它通过堆、挖、雕、掏等手段塑成各种造型。沙雕只能用沙和水为材料,不允许使用任何化学粘合剂。作品完成后经过外表喷洒特定胶水加固,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可以保持几个月。沙雕属于大地艺术的一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其体积的巨大是传统雕塑难以比拟的,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沙雕是一门边缘艺术,融合雕塑、绘画、建筑、体育、户外娱乐等各大元素。一般的爱好者不需要特别的专业训练,所有的人只要愿意都可以做。 冰雕是一种用天然的冰加工而成的艺术品。它是俄国人首创的。1740年,欧洲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寒冷天气,除了南部地区外,均被坚冰封锁,所有的河流湖泊都结上了厚厚的一层冰。在这寒冷的冬天里,专横跋扈的俄国女皇安娜伊万诺夫开了一个很残酷的玩笑:下令工匠用冰块在彼得堡的内瓦河上建一座宫殿,用作失宠的王子米歇尔格里申的新婚住所。工匠们无奈,在河上建成了一座长17米,辟有3间冰室的冰宫,冰宫内还摆放着各种造型美观

的冰制家具、床上用品以及炊具,宫内的小花园里还"长着"用冰塑的各种花草树木。冰宫修好后,女皇命王子在冰宫中举行了婚礼,并且在那里度过了洞房花烛之夜。安娜伊万诺夫的恶作剧导致了冰雕艺术的诞生。从此,艺术园地中又增添了冰雕这一奇葩。 2、师:其实我们小朋友就是一个天生的大地艺术家,因为我们小朋友没有一个不喜欢玩泥巴,没有一个不喜欢堆雪人。今天老师看到每组小朋友已经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废旧物品和颜料。看来一场比武较量的争夺赛马上就要开始了。 3、发展阶段:你准备怎么做? 老师举例:九月的田野是青草长得最茂盛的时候,那青青的草儿就像大地的头发,我想邀请几个同学与我一起把田埂两边的青草编成小辫子。扎上彩纸做的蝴蝶结,远远望去,那田埂定会像一个盛装的小姑娘。 三、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四、进行评比 五、讲评: 学生互相进行评论,老师点评。 六、小结 七、课后拓展: 可以装饰其他墙面、树杆、山石等。 《走近大自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与上学期所学的“大家一起做”有些相似,但本课主要是利用自然界中的材料进行造型。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自然界中垂手可得的材料进行造型游戏。 2、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作品。 3、走进自然,更加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自然课教案

自然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及意义 自然课是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自然课讲的都是些最基本的自然常识,但涉及面很广,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无所不包,同时也是中学地理、化学、生物的基础。 课程主要以实验为主。通过课上实验的演示以及语言解说,引起同学们对自然物理及生化知识的兴趣;感受自然世界的神奇奥妙;激发同学们自己动手的热情;同时将实验原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二、教学人员及安排 班级代课老师 陈楚烽班曾泽亮 刘垲晨班周旭培(科长) 马海华班陆照文 三、教学内容及细节 (一)第一节 1、冰棍冒气 炎热的夏天,暑气逼人,要是能够吃上一根冰棍的话,那该有多惬意啊!可是,你注意过吗,冰棍从冰柜里拿出来时往往还冒白气呢!真有趣,通常只有热的东西才冒热气,冰棍为什么也会冒气呢? 夏天的气温比冰棍的温度要高得多,冰棍一遇到空气就融化了,融化时要从周围的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下降。平时空气里含有一定的水蒸气,由于温度突然降低,就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的状态。也就是说,冰棍周围的空气由于温度降低,便容纳不下原来所含的那么多水蒸气了。在这种情况下,多余的水蒸气就结成微小的水珠,形成一团团漂浮着的雾状水滴,经光线照射,就形成了白色的水气。 云、雾、雨、雪形成的原因也是这样的。江、河、户湖、海里的水,受到阳光照射后,不断的变成水蒸气,飘散到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的空气受热上升,升到一定高度,遇到冷空气,就凝成一团团悬浮的小水滴,这便是云。靠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冷也能结成悬浮的小水滴,这便是雾,所以云和雾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在合适的条件下,云里的小水滴不断的合成大水滴,直到上升的气流托不住它的时候,便降落下来,形成了雨。如果是冬季,这些水滴就结晶成雪花漫天飞舞。不过,空气中饱和水汽的凝结,必须有它凝结的“核心”才行,这个核心就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尘埃,它是促进云、雾、雨、雪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 同学们,你们看科学多有趣啊,就让我们用心去观察吧! 2、淀粉实验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小学科学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解读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分析;根据教学内容陈述教学目标;陈述教学事件目标;开展教学目标等五个环节我觉得最难理解的是教学评价所谓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活动进行的评价教学评价是“持续不断的”、“形式多样的”、“影响深刻的”教师在传统的科学教学活动中,科学学习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评价注重近期的、显性的效果,衡量指标是刚性的、偏于理性的,评价方法单一,强调定量分析,大多以笔试题、客观题为主我认为在教学中实施开展教学评价往往会遇到以下问题:1、如何体现“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如何体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一方面考试是学科终结性评价的主要手段,通过考试可监控小学科学教学质量,能加强科学学科地位,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考试又是一把“双忍剑”,教师的心思只为了应付考试,也让考试“指挥”着科学教学课堂实践,未能更好体现科学教学新理念2、如何体现既关注学业成绩又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即从只关注结果“总结性”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性”和“发展性”?从只关注传统“双基”目标向“三维”目标转变?3、“忙碌”的科学教师如何更好体现评价方式多样化?4、科学新课程倡导的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制度

很难有效地建立起来小学科学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解读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分析;根据教学内容陈述教学目标;陈述教学事件目标;开展教学目标等五个环节我觉得最难理解的是教学评价所谓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活动进行的评价教学评价是“持续不断的”、“形式多样的”、“影响深刻的”教师在传统的科学教学活动中,科学学习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评价注重近期的、显性的效果,衡量指标是刚性的、偏于理性的,评价方法单一,强调定量分析,大多以笔试题、客观题为主我认为在教学中实施开展教学评价往往会遇到以下问题:1、如何体现“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如何体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一方面考试是学科终结性评价的主要手段,通过考试可监控小学科学教学质量,能加强科学学科地位,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考试又是一把“双忍剑”,教师的心思只为了应付考试,也让考试“指挥”着科学教学课堂实践,未能更好体现科学教学新理念2、如何体现既关注学业成绩又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即从只关注结果“总结性”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性”和“发展性”?从只关注传统“双基”目标向“三维”目标转变? 3、“忙碌”的科学教师如何更好体现评价方式多样化? 4、科学新课程倡导的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制度很难有效地建立起来小学科学的教学设计的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