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版三年级第一单元 动物与环境

新版三年级第一单元 动物与环境

新版三年级第一单元  动物与环境
新版三年级第一单元  动物与环境

第一单元动物与环境

单元备课:

教材地位

本单元是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科学五四制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动物与环境》。是在一年级“动物感知环境”中的《动物的眼睛》、《动物的鼻子》、《动物的耳朵》、《观察蜗牛》四课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为高段“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奠定基础。因此本单元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标要求

这一单元是基于课标《生命科学领域》第9部分“动物能适应环境”中的9.1《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的学习内容,来组织这节教学内容的。课标中指出活动建议: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多种途径,认识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以及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9.1这个学习内容分成两个学段的学习目标。在1-2年级段的学习目标是: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3-4年级段的学习目标: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学情分析

七八岁的孩子天生喜欢一些小动物,也惧怕一些样子怪异的动物;对熟知的一些动物,它们的栖息地、食性、运动方式等生活习性知道一些,但也多数是儿童生活经验积累的直观印象。

鉴于低年级儿童的科学学习应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活动设计上,要尽量提供能够直接观察、体验和感知的图片、视频、模型等资源,要突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活动性和实践性。

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初步了解、简单描述动物的皮肤、四肢、翅膀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功能。知道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

2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通过欣赏、观察、实验、游戏体验等多种方法,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3、科学态度:学生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对常见动物的观察兴趣,愿意倾听和获取他人信息,分享自己的发现。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意识到保护身边的动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通过亲历观察、实验活动,感知科学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的多种途径,来认识动物各部分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以及动物与适应环境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动物探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指导学生去感受生命世界的神奇与精彩。

1、动物的四肢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初步了解、简单描述动物四肢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功能。

2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通过欣赏、观察、实验、游戏体验等多种方法,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3、科学态度:学生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对常见动物的观察兴趣,愿意倾听和获取他人信息,分享自己的发现。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意识到保护身边的动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通过亲历观察、实验活动,感知科学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

重难点:

本课重难点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的多种途径,来认识动物四肢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以及动物与适应环境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动物探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指导学生去感受生命世界的神奇与精彩。

教学准备:课件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设计三个环节来完成。

1、调查了解:同学们,家里养过宠物吗?都养过什么样的宠物?谁能给同学们分享一下。(从爱护动物的角度,适当评价一下学生的爱心。)

2、提问题,看视频:今天,老师带给你们一段走进动物的世界的视频,仔细观察看看视频里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又都在干什么?(狮子在奔跑,大象在行走,小猫在爬树等),它们靠什么运动呀?都有几条腿?(放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看视频唤起学生对动物四肢的好奇心,进而引发学生对动物四肢特点的深入探究。

3、引入课题:在科学上,我们把动物的4条腿叫动物的四肢,两条前腿叫做前肢,两条后腿叫做后肢。(提供袋鼠、羚羊带有标识四肢的图片)。这些四肢的动物,它们有趣的地方在哪里,又有什么本领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趣的《动物的四肢》。(板书课题)(课件展示猫的带有标识图片)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观察猫的足,说一说猫足的结构特点。

这个活动从整体感知-细致观察-深化认知三个层次上来进行探究活动:

1、整体感知:指导学生根据平时观察:说一说猫的四肢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了解学生已有认知水平)

2、细致观察:教师提供猫的真实照片(动态和静态的),然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猫的四肢,导出猫足的概念。猫有两条前肢、两条后肢,四肢的最前端叫作”猫足”。

小组探究活动:各小组对猫足两组真实照片和制作模型(橡皮泥自制教具)认真观察,教师指导学生发现猫足上有什么?重点说一说爪子和肉垫(脂肪质)的特点。

设计意图:观察、触摸猫足模型,感受爪子的锋利、肉垫的柔软和弹性(为真实感受,也可以引导学生摸一摸自己手掌肌肉的柔软和弹性);数一数前肢和后肢各有几个爪子(意识到细致观察会有新的发现)。

拓展活动:看视频(猫足前五后四),深入探究猫足其他的形态结构,发现猫前肢各有五指,后肢各有四趾(前五后四)等。

3、深化认知:猫有哪些高超的本领呢?看几个视频(彼此对打能捉鼠、活动会爬树、

走路捕食静悄悄,高处跳下不怕摔……)

(1)连一连:(活动利用教材33页中提供的图片资源,加以修改)猫的哪些本领主要和爪子有关,哪些本领又主要和肉垫有关呢?分别用线连一连,说说为什么这样连?

活动中也可提升处理猫足的爪子和肉垫其他本领“…………”(如爪子还有散热、清洁的本领;肉垫可以感应外部事物与环境等本领)。

设计意图:这个连一连的活动,就把猫足形态结构与具有的功能建立了联系,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建构了思维导图,把低年级学生不易表达的关系清晰呈现出来,起到了脚手架的作用。

(2)根据教材中的泡泡语“我们来模拟猫足的肉垫试一试”消音、防滑功能。(利用学生们最常见也最熟悉的乐高玩具,亲自体验、仔细观察感受实验现象)展示学生实验过程材料的图片。

(3)做游戏:模拟猫悄无声息地走路或奔跑,对比体会肉垫的消音、防滑功能。(模拟方法可以创新)

(放上课视频展示)

设计意图:低年级儿童更乐于参与直观、形象的游戏体验活动,能在活动体验中感受动物形态结构所具有的功能,使学生意识到动物因为有这样的形态结构,才有其那样的功能与本领。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因果联系中建构科学概念。

(4)认知拓展:猫的爪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伸能缩,平时玩耍、奔跑、洗脸时爪子是缩进去的,攀爬、捕食时爪子是伸开的,猫的四肢的运动是靠各器官配合完成的。

活动二:说一说,其他动物的四肢有什么特点。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知道猫的四肢本领很大,那么其它动物会有什么样的四肢,又会有哪些特点及本领呢?

(1)找特点:教师提供青蛙、猴子和鳄鱼的仿真模型,放手让学生在比较观察中描述这些动物四肢的不同特点(鳄鱼的四肢短粗有力,后肢趾间有蹼,前五后四;猴子四肢细长,指(趾)间分开,多数指(趾)间对握,行走灵活,前五后五;青蛙前肢短小,后肢发达且比前肢长而健壮,趾间由蹼,前四后五。)(分别展示图片)(放猴子嬉戏老虎的视频)(2)演一演:青蛙、猴子和鳄鱼分别是怎样运动的?(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学蛙跳)(3)看一看:通过视频再现这些动物不同的运动方式,(以蛙跳视频为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指导学生了解适合动物爬行、攀缘和跳跃等运动方式,需要四肢特点是不同的,并初步认识它们的生活环境与四肢特点是密切联系的。(放视频:蛙跳)

活动三:动物的四肢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过渡语:鳄鱼因为有了短粗的四肢,能在水陆两地自由的爬行,猴子因为有了细长有力的四肢能在森林里灵活摆荡;青蛙因为有了健壮的后肢能在池塘边跳跃捕食,那么生活在高山、草原、森林、海洋中诸多动物们,它们的四肢又是怎样适应环境的呢?

1、创设问题情境(出示图片)(以探究羚羊、猎豹为突破口):羚羊生活在草原、高原荒漠地带,那里常有猎豹或狼群出没,羚羊怎样才能活下来呢?启发学生观察思考:羚羊要想摆脱猎豹或狼群的追捕,必须善于奔跑,才会生存下来,因此必须拥有细长健壮的四肢。反过来想,猎豹又是怎样适应环境,需要怎样的四肢才会捕到食物呢?

2、参照羚羊、猎豹适应环境的例子,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描述海龟、猩猩、袋鼠等动物适应环境的四肢特点。(欣赏袋鼠跳跃、海龟游弋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动物的神奇)。

(三)拓展活动

了解脚掌的哪些特点让骆驼适合在沙漠中行走。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骆驼脚掌的特写图片或视频,认识到骆驼脚掌宽大、厚实,让自己不容易陷进沙漠里,脚掌厚可以隔热,保护脚不被高温的沙子烫伤。(两张骆驼脚与沙漠的图片)

建议:不局限于教材,也可以指导学生了解马蹄、大象等动物四肢的特点以及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四)梳理提升(结束语短片)(图文并茂)(放视频)

家有宠物小猫咪/爬树捉鼠怀绝技/若问本领在哪里/观察四肢看仔细//足下肉垫真神密/消音防滑似游戏/趾内利爪无与比/搏斗捕食真霸气//动物四肢真神奇/羚羊袋鼠跳有力/动物王国多秘密/适应环境是真理//爱护动物/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结束语和仄押韵,朗朗上口,高度概括了动物四肢结构特点,彰显动物的多样性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教育价值又不言而喻。

板书设计:

动物的四肢

(划线:适应)环境

反思:

11 动物的皮肤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接触和感知环境;初步了解动物的皮肤特点是与其所处环境是相适应的。

科学探究:能通过模拟实验,感知体验动物皮肤的特点;能将动物皮肤的特点与其所处环境建立联系,简单解释动物怎样通过皮肤适应环境。

科学态度: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皮肤表现出探究兴趣;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增进对动物的了解,逐渐喜爱动物,增强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观察、模拟实验等活动,了解动物皮肤表面特点;说出动物通过皮肤能够接触和感知环境。

教学难点

进行模拟实验,感知并体验动物皮肤的特点,并将动物皮肤的特点与其所处环境建立联系,试着解释动物是怎样通过皮肤适应环境的。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小鱼、气球

学生:洗洁精、毛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动物的皮肤,你能根据经验猜出图片中各是什么动物吗?

不同的动物生活的环境不同。动物皮肤的哪些特点能帮助它接触和感知环境呢?

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动物的皮肤

出示鱼的图片,我们从身边熟悉的鱼开始研究好吧?

二、探究活动

(一)初步观察

出示图片:鱼身体表面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

生:皮肤表面覆盖鳞片。

师:鱼鳞对鱼在水中生存有什么有利之处?

除了皮肤表面明显的鱼鳞,鱼的皮肤里还有哪些秘密呢?你想怎样研究?

进一步观察

想不想近距离仔细观察一下鱼?

要求:

1、在观察时“仔细看一看同一条鱼身体表面颜色,有什么发现?”“用手摸一摸,鱼的身体表面有什么感觉?”

2、摸鱼时不要用力捏鱼的身体,以免鱼受到伤害;不要大声说话,以免鱼受到惊吓。

3、在观察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不要争抢,懂得分享。

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1、鱼的身体背腹部颜色不同、身体表面滑滑黏黏的

“鱼的身体背腹部颜色不同、身体表面滑滑黏黏的,这对鱼在水中生存有什么作用?”你能通过自身的感受及生活经验作出初步推测。

2、结合图片帮助学生理解,鱼的背部颜色深,鱼上方的敌害从上向下看,不容易发现鱼。鱼的腹部颜色浅、成白色,鱼下方的敌害从下向上看,不容易发现鱼。鱼的这种特点使鱼保护了自己,适应了水中生活。

(二)模拟探究鱼身体表面的哪些特点有利于它们在水中生存

尝试给灰色背景中的小鱼涂上不同的颜色,观察小鱼涂上什么颜色才不容易被发现。

组内展示、交流并汇报发现:涂的颜色和背景同色或接近背景颜色的小鱼不容易发现。相反小鱼的颜色和背景颜色对比越明显就容易被发现。

展示池塘中不同颜色的鱼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哪个更不容易被发现?加深学生的认知。

拓展认知:为了加深学生对鱼身体表面体色不同的作用,拓展学生的视野,课件出示海洋鱼类与它们的生存环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不同环境中的鱼类都是通过皮肤接触、感知环境,让自己的体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三)身体表面滑滑黏黏的,这对鱼在水中生存有什么作用?

小组讨论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鱼表面粘液的作用。

1.实验前,检查气球是否完整、不漏气。

2.利用漏斗往气球中装水,小组合理搭配,确保不要洒太多水。

3.用手抓气球时,要用指腹,不要用指甲,以免扎破气球。

4.用手摸完气球后,要及时将手上的洗洁精清洗干净。

5.实验完成,用抹布将桌子才干净,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没涂洗洁精前让学生摸摸气球表面,试着用手抓一抓气球,看能否抓起;涂上洗洁精,再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气球表面,试着抓一抓气球,看能否抓起。

引导学生对比体验,直观感受到在模拟实验中洗洁精相当于鱼身体表面的黏液,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可以减少摩擦,减小鱼游泳时的阻力,使鱼游得更快,也可保护鱼不容易被捕捉。小结:鱼的身体表面有一层黏液,游泳时会减小水的阻力,完成对黏液作用推测的验证。小结:生活在水里的鱼,身体表面的鳞片、黏液和身体颜色都是为了相适水中的生活环境。教师提出问题“其它动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它们皮肤又是怎样的呢?”进入下一活动内容。

(出示图片视频)

三、拓展活动

其他动物为了适应环境,它们的皮肤又是怎样的呢?结合自己收集的材料小组内交流一下,组长汇总并做简单总结。

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分享下你们小组的交流结果?

老师也收集了一部分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四、总结收获

今天通过研究动物的皮肤,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今天我们用科学观察的方法,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学习活动,研究了动物的皮肤。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验证了我们的推测。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动物的皮肤特点与生存环境是相适应的。

结束语:动物的皮肤还有很多秘密,课下可以利用我们研究的方法继续研究其它动物的皮肤。

板书设计:

动物的皮肤

看:画一条鱼标出鳞片、深浅

摸:滑有粘液

反思:

3 动物的翅膀

学情分析:

1.知道鸟的翅膀颜色多样,形态各异、有大有小。

2.知道鸟的翅膀有多种功能,可以飞行、游泳、保持平衡等。

3.知道动物的飞行有远近、高低的不同。

4.“沾水不会飞翔了”,这是个有价值的信息,可为羽毛沾水实验做铺垫,同时也能比较“鸟和昆虫”翅膀的不同。遗憾之处:学生没有想到“鸟的翅膀是怎样适应环境”的。疑问之处:是不是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问题有点难?

教学准备:教材呈现四幅图:羽毛、滴管、盘子、彩纸,目的是提示课前需要准备的材料,提醒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动物翅膀的资料。

课标内容要求:

课程内容(课标要求):本课所属生命科学领域。

——通过本领域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的兴趣,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

——形成的主要概念:(1)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2)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鸟的翅膀长有许多羽毛,羽毛具有质轻、不易沾水、中空、坚韧等特点,知道昆虫的翅具有膜质、透明或半透明、有翅脉等特点,了解翅膀能帮助动物飞行、适应动

物飞行的环境等。

科学探究:用观察、解剖、模拟飞行等方式,分析研究翅膀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对比、分析、归纳能力。

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究动物身体构造特点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增进对动物的了解,逐渐喜爱动物,增强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课前搜集了有关动物皮肤的材料,说一说哪些动物有翅膀?(鸟类、昆虫类……)

提出问题:关于动物的翅膀,你最想知道什么?

导题:动物的翅膀有很多的秘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动物的翅膀。

板书课题:动物的翅膀

过渡:刚才同学们提到很多动物有翅膀,特别是鸟有一对翅膀。下面我们先看一段鸟类飞翔的视频。

2.播放鸟类飞行的视频

(朱鹮,企鹅,蜂鸟等)鸟儿飞翔

要求:认真观察鸟飞行的现象,思考感兴趣的问题。

引导:看了刚才的视频,联系你对鸟的了解,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关于鸟的知识?(比如鸟能生活在哪里?运动的方式有哪些?用什么飞行?)

学生交流:鸟能生活在天上、水里、地上;鸟能走、会飞,有的会游泳;鸟有一对翅膀,靠翅膀飞行。

总结:鸟的生活环境有天上、地上、水里等,天上的鸟主要运动方式是飞行,鸟用翅膀飞行。

二、探究翅膀

1.出示有关鸽子的图片(研究鸽子翅膀的特点)

谈话:我们首先以鸽子为例,学习认识鸟的翅膀有什么特点,同学们请仔细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

学生观察、记录。

汇报交流:同学们发现鸽子的翅膀有什么特点?

归纳总结:鸽子有一对翅膀,翅膀上长有多根羽毛。

过渡:(出示刚孵出的小鸽子图片)这是两只刚孵出不久的小鸽子,它们会飞吗?为什么?(不会飞,因为翅膀上还没有长出羽毛),看来羽毛是飞行的关键,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羽毛的特点。

2.研究羽毛的特点

提供研究材料:羽毛、滴管、水、盘子、小刀等。

引导:想一想,怎样利用这些材料研究羽毛?

提示:同桌或小组内先说一说研究方案(方法、步骤),再根据方案进行研究。

方法指导:可以先用眼睛仔细看一看,再用手来感知,再借助水和小刀来观察,可以按照由表及里的方法观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交流总结:经过用手摸一摸、掂一掂,发现羽毛表面很光滑,很轻;用滴管给羽毛滴上水,发现羽毛不易沾水;用小刀切开羽毛,发现羽毛中间是空的。

引导:羽毛的这些特点与鸟的飞行有什么关系?如何适应飞行?

分析:羽毛的特点与飞行的关系。

总结:翅膀上有许多羽毛组成,羽毛表面光滑,很轻、不易沾水、中空等,这样可以减少飞行阻力、减轻体重,有助于鸟飞行,适应鸟的生活环境。

3.研究翅膀大小与飞行时间长短的关系

过渡:观看信天翁飞行的视频。信天翁飞行视频

引导:你认为信天翁能飞行那么长时间与什么有关?(翅膀大小)

鸟飞行的时间长短真的与翅膀大小有关系吗?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进行观察比较。

指导:学生用同样的折纸方法把大小不同的纸做成“翅膀”大小不同的飞机进行试飞,观察飞行时间的长短。

提示:

交流:大“翅膀”飞机比小“翅膀”的飞机飞行时间长;由此可以推想,鸟的翅膀大飞行的时间就长。

总结:不同动物翅膀的大小不同,飞行方式也不同,大小不同的翅膀扇动的次数(频率)不同,大翅膀扇动次数(频率)少,更适合长时间的飞行(滑翔)。

4.研究翅膀的特殊结构及作用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鸟不仅生活在天上,也能生活在水里和地上,它们的翅膀又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呢?

三、了解其他动物的翅膀

观看企鹅游泳的视频。企鹅游泳视频

归纳总结:企鹅的翅膀形状像船桨,翅膀短小,羽毛短小,不能飞行;主要作用是划水游泳,适合在水里生活。

1.研究昆虫翅膀的特点与作用

过渡:活动这么长时间,我们一起做个游戏,轻松一下。

看视频,听儿歌:《两只小蜜蜂》

引导: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里除鸟有翅膀,昆虫也有翅膀,歌中唱到的小蜜蜂、小蝴蝶、小蜻蜓的翅膀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呢?

观察:蜻蜓、蝴蝶的图片。

分析:昆虫的翅膀有什么特点与作用?

分析:昆虫的翅膀有什么特点与作用?

归纳概括:昆虫的翅膀没有羽毛,膜质、透明或半透明状、有斑点、有网状的翅脉、五颜六色。这些特点使昆虫的翅膀轻便、灵巧,适合在花草间穿越飞行。(除了这些特点外,还有的昆虫的翅膀振动会发出声音)

2.测评:今天通过研究动物的翅膀,我们有哪些收获(知识、方法、表现)?

3.总结:今天我们用科学观察的方法,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掂一掂、滴上水、解剖、模拟飞行等学习活动,研究了动物的翅膀。通过研究发现,很多动物都有翅膀,动物的翅膀形态各异,五颜六色;有的翅膀有羽毛、有的没羽毛,有的翅膀是膜质、半透明的;翅膀的结构特点有的适合飞行、有的适合游泳,还能平衡身体。

布置课外学习活动:

动物的翅膀还有很多秘密,课下按照今天的学习方法,选择一种你熟悉的动物,继续通过科学观察研究动物的翅膀的结构特点,做好观察记录,分析它们是如何适应环境的,做一

份动物翅膀科学手抄报。

板书设计:

动物的翅膀

光滑,很轻、不易沾水、中空……适应环境

飞行时间长短(有关)翅膀大小

反思:

4 迁徙与冬眠

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教学对象是二年级下学期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直观思维能力形成,有效思维活动时间较短,思维活动浅显不深入。

2.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对部分动物的迁徙和冬眠有所了解(绘本故事,课文《秋天》《雪地里的小画家》对迁徙和冬眠有所涉猎),但是知识不完善,不能正确理解迁徙和冬眠的意思。

3.困难或障碍:二年级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有限,学生只能从表面知道哪种动物迁徙或是冬眠,并不能通过观察进行分类,更不明白动物为什么迁徙和冬眠。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

科学探究:能根据动物生存的条件,解释动物为什么迁徙或冬眠。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表现出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增强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教师播放冬天下雪的视频片段:(ppt出示冬天的图片)下雪了,大地白茫茫一片。

2.教师提出问题:小动物们到哪里去了?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交流。

3.教师总结:有的小动物藏到了窝里,有的小动物去了别的地方。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小动物是怎样度过寒冷冬天的。

(设计意图:通过冬天的图片引出课题,能引出学生关于冬眠和迁徙的生活积累。)

(一)它们是怎样过冬的?

1.教师课件展示:乌龟、青蛙、刺猬。

2.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它们怎样过冬吗?

3.学生交流、汇报。

4.教师总结:青蛙、刺猬等动物冬天缩进洞里,蜷着身子,不吃不动,这种现象称为“冬眠”。

除了乌龟、青蛙、刺猬,还有哪些动物也冬眠?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5.教师课件展示、介绍更多冬眠的动物。

(二)它们在做什么?

1.动物除了冬眠,还用什么方式安全过冬?

2.教师播放角马、大麻哈鱼、大雁迁徙的视频。

3.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它们在做什么吗?

4.学生交流、汇报。

5.教师总结:角马、大雁、大麻哈鱼等动物,由于季节变化、觅食、繁殖等原因,进行长距离的迁移,这种现象称为“迁徙”。

6.教师图片或视频展示、介绍更多迁徙的动物。

设计意图:二年级学生可以说出大雁、燕子飞往南方过冬,小狗、小猫换毛等过冬行为,教师要给予肯定。但是学生们对于大雁等动物到南方过冬的原因和还有哪些动物也如此,没有很科学的认识。教师要适时的引出概念:迁徙。并对迁徙的动物和原因跟同学们交流、规范。(三)动物为什么迁徙或冬眠?

1.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动物为什么迁徙或冬眠?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播放视频,补充总结。

设计意图:对动物迁徙、冬眠行为进行内因认识,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增强学生敬畏自然,保护动物,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意识。

三、拓展活动

1.提出活动指向:了解不迁徙也不冬眠的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2.学生分组交流。

3.师生交流。

4.总结:有的动物会换毛,有的动物会储存食物……

同时,指导学生将方法用文字或者画图的形式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板书设计:

冬眠迁徙

反思:

第四单元复习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梳理本单元知识。

科学探究:经历梳理知识的过程。

科学态度:能认真倾听他人发言。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以及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

教学准备:科学活动手册。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型:复习课

教学过程:

知识乐园:

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动物的皮肤:保护

动物的四肢:奔跑、爬行、攀援。

动物的翅膀:飞行、平衡。

动物的迁徙和冬眠:获得食物、过冬

科学实验手册的11到14页

学习的这些知识间有什么联系?

科学殿堂:

对于本单元学习还有什么疑问?

师生交流

反思空间:

你能得到几颗星星

通过科学实验手册复习本单元内容。

板书:

知识树的形式梳理

板书设计:树形图

反思:

【环境-管理】实验动物环境设施控制.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控制 供实验动物保种、繁殖、生产的特定场所,以及动物生存的外部条件,总称为实验动物环境;其中动物房舍、辅助建筑以及所需的各种设备等,若用于动物繁殖、生产的称为实验动物设施,若是用于动物实验的称为动物实验设施。 实验动物环境可分为: ?外环境。是指实验动物设施或动物实验设施以外的周边环境。如气候或其他自然因素、邻近的民居或厂矿单位、交通和水电资源等。 ?内环境。指实验动物设施或动物实验设施内部的环境。内环境又细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前者是指实验动物的饲养间或实验间的整体环境状况;后者是指在动物笼具内,包围着每个动物个体的环境状况,如,温、湿度,气流速度,氨及其他气体的浓度,光照,噪音等等。 实验动物环境条件,对动物的健康和质量,以及对动物实验结果有直接的影响,尤其是高等级的实验动物,环境条件要求严格和恒定。因而,对环境条件人工控制程度越高,并符合标准化的要求,生活这样环境中的动物,就越具有质量上的保证,一致性的程度就越高,动物实验结果就有更好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也使同类型的实验数据具有可比较的意义。 影响实验动物环境的因素及其控制: ?气候因素。包括有温度、湿度、气流和风速等。在普通级动物的开放式环境中,主要是自然因素在起作用,仅可通过动物房舍的建筑座向和结构、动

物放置的位置和空间密度等方面来作有限的调控。在隔离系统或屏障、亚屏障系统中的动物,主要是通过各种设备,对上述的因素予以人工控制。在国家制定的实验动物标准中,对各质量等级动物的环境气候因素控制,都有明确的要求。 ?理化因素。包括有光照、噪音、粉尘、有害气体、杀虫剂和消毒剂等。这些因素可影响动物各生理系统的功能及生殖机能,需要严格控制,并实施经常性的监测。普通级动物要在适当的范围内,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此予以监控;尤其是清洁级以上等级的动物,应通过实验动物设施内的各种设备,按国家颁布的各个等级标准,严格予以控制。 ?生物因素。是指实验动物饲育环境中,特别是动物个体周边的生物状况。 包括有动物的社群状况、饲养密度、空气中微生物的状况等。例如,在实验动物中许多种类,都有能自然形成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群体的特性。对动物进行小群组合时,就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不同种之间或同种的个体之间,都应有间隔或适合的距离。对实验动物设施内空气中的微生物有明确的要求,动物等级越高要求越为严格。国家标准规定,亚屏障系统设施内空气落下的菌数少于或等于12.2个/皿时,屏障系统2.45个/皿时,隔离系统0.49个/皿时。实验动物的房舍设施 这里指的实验动物设施是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设施的总称,是为实现对动物所需的环境条件实行控制目标而专门设计和建造的。实验动物设施依其使用功能的不同,划分为各个功能区域,各自有不同的要求。 实验动物设施的等级及其规划结构要点

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完整整理)学习资料

八年级生物上册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一、知识结构 1 2 病毒 3、微生物 细菌 真菌 二、各种生物类群常见代表生物 藻类 如水绵 无种子 苔藓 如地钱 孢子植物 植物的分类 蕨类 如肾蕨 裸子植物 如油松、银杏 被子植物 玉米、向日葵 有种子 种子植物 注:(1)对动物的分类,除比较外部形态结构 还要比较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 (2)细菌真菌等的分类也是根据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 腔肠动物:珊瑚 软体动物:河蚌 环节动物:蚯蚓 节肢动物:蜘蛛 鱼类 两栖类:大鲵 有脊柱 爬行类:龟 鸟类 哺乳类 无脊柱 动物的分类 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 藻类植物:水绵、衣藻、海带; 苔藓植物:葫芦藓 蕨类植物:肾蕨 裸子植物:油松、侧柏、水杉 单子叶植物:玉米 双子叶植物:向日葵、花生、大豆

三、各种动物的特征: (1)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如海葵、海蛰、珊瑚虫) (2)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靠贝壳保护身体(如乌贼、章鱼、扇贝、蛾螺等) (3)甲壳动物:有坚硬外壳(水蚤、虾、蟹) (4)环节动物:身体由环状体节构成(如沙蚕、水蛭、蚯蚓等) (5)昆虫:身体可分为头(触角),胸(足3对,翅2对),腹(气管) (6)节肢动物门:身体有许多体节,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节肢动物门包括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 (7)两栖动物门: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在陆地生活用肺兼用皮肤呼吸。变态发育,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有辅助呼吸作用,心脏有二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8)鸟纲:有喙无齿,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骨中空,内充气体,心脏4腔,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生殖为卵生 (9)哺乳动物门:体表被毛、牙齿有门、犬、臼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心脏有4个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胎生哺乳。 四、几种淡水鱼类:“四大家鱼”:鲢鱼、鱅鱼、草鱼、青鱼。 鲤鱼、鲫鱼、中华鲟(“长江鱼王”活化石) 五、其它水生动物:腔肠动物(珊瑚虫等);软体动物(章鱼、河蚌等);甲壳动物(虾、 蟹等)爬行动物(龟、鳖等);哺乳动物(海豚、海豹、鲸 等,特点是胎生、哺乳)。 六、细菌与真菌菌落的比较: 七、细菌、真菌、动物和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

八年级上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八年级(上)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生物试题 命题:审核:满分:50分 一.单项选择题,答案填在题后表格中(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动物有名无实,俗称“鱼”而不是鱼。下列动物中真正属于鱼类的是( ) A. 中华鲟 B. 鲍鱼 C. 墨鱼 D. 甲鱼 2. 下列动物中体表有角质层的是( ) A.河蚌 B. 钩虫 C. 海葵 D. 蟹 3、鲫鱼不停地将水吞人口内,又从鳃盖后缘流出。流出鳃的水和进入鳃的水相比,水中其溶解的气体成分变化情况是() A.两者所含气体成分多少相同 B.流出的水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减少 C.流出的水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增加 D.流出的水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增加 4. 下列属于昆虫的是( ) A. 涡虫 B. 蜘蛛 C. 菜粉蝶 D. 虾 5、鱼在游泳时靠 _______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 A.胸鳍 B.腹鳍 C.背鳍 D.躯干部和尾部 6. 下列关于胎生、哺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以胎生方式繁殖后代 B.哺乳为幼崽提供优越的营养条件 C.胎生、哺乳大大降低了幼崽的死亡率 D.胎生提高了哺乳动物的产仔率 7、昆虫外骨骼的主要作用是() A.支撑身体,保护内部器官 B.有利于呼吸 C.有利于飞行生活D.防止被天敌捕杀 8、下列动物中有些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动的一组是() A.海龟、河蟹 B.血吸虫、水螅 C.海蜇、蚯蚓 D.水蛭、沙蚕

9.鲍鱼是营养丰富的海鲜,它的贝壳可以做中药。你推测它应该属于() A.甲壳动物 B.鱼类 C.软体动物 D.腔肠动物 10. 带鱼、水牛、蝗虫、蚯蚓的呼吸分别依靠() A.鳃、肺、体壁、气管 B.体壁、气管、肺、鳃 C.鳃、肺、气管、体壁 D.体壁、肺、鳃、气管 11、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要注意保持蚯蚓体表的湿润,主要原因是() A. 有利于蚯蚓的正常运动 B. 有利于蚯蚓的血液循环 C. 有利于蚯蚓的正常呼吸 D. 有利于蚯蚓的正常消化 12、下列水生动物中属于环节动物的是() A.乌贼 B.海葵 C.水蛭 D.草履虫 13. 陆地动物适应陆地复杂环境的主要特征是() A.一般身体都有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 B.一般都有支持身体和运动的器官 C.一般都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器官 D.以上几项都是 14. 下列动物中有刺细胞的是( ) A.水母 B.蜗牛 C. 蛔虫 D. 肺涡虫 15. 鲫鱼鳃的各部分结构中,能够进行气体交换的是() A.鳃耙 B.鳃丝 C.鳃弓 D.以上三部分都能 16. 鸟类有发达的肺,还有鸟类特有的能协助肺完成呼吸作用的结构是( ) A.气管 B. 气囊 C. 支气管 D. 气门 17. 下列动物中不属于两栖类的是( ) A蟾蜍 B. 蜥蜴 C. 娃娃鱼 D. 青蛙 18.“鸟的全身都为飞行而设计”。下列与其飞行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 A.身体呈流线形,体表被覆羽毛 B.前肢变成了翼,有发达的胸肌 C.食量大,直肠短,可随时排便 D.具有筑巢、孵卵、育雏等行为 19. 关于腔肠动物,下列哪一项是错的() A.珊瑚、海葵、海蜇是腔肠动物 B.腔肠动物一般是脊椎动物 C.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食物和食物残渣都由口进出 D.都是生活在水中 20. 下列动物中,属于恒温的是() A.泥鳅 B.大鲵 C.蜥蜴 D.鹅 21. 下列关于恒温动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恒温动物比变温动物高等 B.恒温动物减少对环境的依赖性 C.再大幅度的温度变化也不会影响恒温动物的生存 D.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扩大动物的分布范围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GB 14925-2001) 点击次数:488 发布时间:2009-12-9 21:42:45 前言 本标准于1994年1月首次发布,经过5年的实施,取得大量检测数据,1999年8月修订,2000年1月通过复审,确认。本次修订界定了适用范围,其中环境条件分类及技术指标要求更为科学,操作性强,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修订标准区别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和动物实验设施环境指标;且根据不同种类动物的生物学特性,提出不同的环境要求;新增了各类动物居所密度指标。 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及附录I 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自实施日起代替GB 14925-1994。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实验动物学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荣瑞章、邵强、刘德惠、杨幼名、孙岩松、王禄增、程水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4925-2001 代替 GB 14925-1994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 Laboratory animal─Requirements of environment and housing facilitie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01-08-29 批准发 布 2002-05-01实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环境条件和设施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同时规定了垫料、饮水和笼具的要求。

实验的动物环境及设施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环境条件和设施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同时规定了垫料、饮水和笼具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一切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的环境条件及设施设计、施工、工程验收及经常性监督管理。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19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 4792-1984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 GB 5749-1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8978-1996 污水排放综合标准 GB 50243-1997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59-199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照明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73-1984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GBJ 68-1984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 JGJ-71-1990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实验动物 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3.2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 指用于实验动物繁育、生产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3.3 动物实验设施 指以研究、试验、教学、生物制品、药品生产等为目的进行实验动物饲育、试验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4 环境及设施 4.1 选址 4.1.1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场所应避开自然疫源地。 4.1.2 宜选在环境空气质量及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 4.1.3 宜远离铁路、码头、飞机场、交通要道以及散发大量粉尘和有害气体的工厂、贮仓、堆场等有严重空气污染、振动或噪声干扰的区域。若不能远离上述区域则应布置在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4.1.4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设施应与生活区保持大于50m的距离。

八年级生物各种环境中的动物测试-初中二年级生物试题练习、期中期末试卷-初中生物试卷

八年级生物各种环境中的动物测试-初中二年级生物试题练习、期中期末试卷、测验题、复 习资料-初中生物试卷-试卷下载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主要靠身体躯干和尾部的左右摆动 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 复习摘要: 鸟类主要特征 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外形特点:体型流线型,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为翼 骨骼:轻而坚固 肌肉:胸肌发达 呼吸:肺和气囊 体温:高而恒定

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兔 体腔:有膈 循环系统:心脏分四腔,有肺循环和体循环 消化系统: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盲肠发达 体温:恒定 神经系统:大脑发达 结构和生理 形态结构特点:体表被毛 生活习性:土中穴居 形态结构特点:有体节、环带、刚毛 生理特点:呼吸靠湿润的体壁完成 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 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 一般都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普遍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水域环境 水域环境的保护 腔肠动物,如海葵、珊瑚等 软体动物,如乌贼、河蚌等

甲壳动物,如虾类、蟹类等其他动物 其他水生动物 呼吸:用鳃呼吸 鱼类

典例解析: 例1 鲫鱼胸鳍和腹鳍的主要作用是() A 划水游泳B在水底爬行C平衡身体D控制前进的方向 解析:鲫鱼偶鳍(胸鳍、腹鳍)主要用来平衡身体,在缓慢流动时,可划水产生较小的动力,在迅速流动时,靠躯干和尾部的摆动产生动力。将捆住了胸鳍、腹鳍的鱼放回到水中,会明显看到鱼的身体平衡难以控制。 答案:C 例2 夏天的雨后,常有一些蚯蚓爬出地面,这是因为() A.蚯蚓要爬出地面呼吸 B.蚯蚓喜欢在潮湿的地面上爬行 C.蚯蚓爬出地面取食 D.蚯蚓爬出散热 解析:蚯蚓是靠湿润的体壁与疏松土壤中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来完成呼吸。雨后,土壤中水分增加,氧气太少,蚯蚓无法呼吸,只有爬出地面进行呼吸。 答案:A 例3 在无脊椎动物中,昆虫分布范围最广泛,活动范围最大,其主要原因是() A.体表有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外骨骼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练习及答案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基础训练: 1.鲫鱼的身体背面为深灰色,腹面为白色,这样的体色能避免被敌害发现,这是一种保护色。鲫鱼的体内有一个白色的囊,叫作鳔,其作用是调节身体的密度。 2.软体动物最主要的特征是身体柔软,靠贝壳保护身体 3.水中的各种生物都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可以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又受水域环境的影响。 4.在自然界中,会飞的动物早在几亿年前就出现了,先是无脊椎动物中的昆虫,后来是脊椎动物中的鸟类,以及哺乳动物中的蝙蝠,它们既是陆生动物,又适于飞行。在哺乳动物中,除个别种类外,一般都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陆生等特征。 5.下列哪种不是鸟类(D) A.家鸽B.野鸭C.褐马鸡D.蝙蝠 6.家鸽最发达的肌肉是位于(B) A.头部B.胸部C.腿部D.背部 7.关于腔肠动物,下列哪一项是错的(B ) A.珊瑚、海葵、海蜇是腔肠动物 B.腔肠动物一般是脊椎动物 C.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食物和食物残渣都由口进出 D.都是生活在水中 8.蚯蚓通过下列哪项进行呼吸(C) A.鳃B.肺C.体表D.环节 9.用肉眼观察蚯蚓的体表,可以发现靠近其身体前端的几节,颜色较浅且光滑,看上去象一个粗大的指环,这部分叫( D ) A.体节B.刚毛C.鳃部D.环带 10.体表有外骨骼的是(B) A.蛔虫B.蜘蛛C.蜗牛D.蚯蚓 11.青蛙的呼吸器官是( C ) A.鳃B.肺C.肺及皮肤D.气囊 12.下列各项叙述中,仅是哺乳动物具有的特点是(D) A.心脏分四个腔,用肺呼吸B.体温恒定 C.能以草为食,可消化草纤维D.胎生、哺乳,牙齿出现分化 13.鲫鱼不断地用口吞水,由鳃孔排出水,其意义是(D) A.让食物随水进入口中,完成摄食和消化作用 B.吞水排水,调节身体重量,有助于游泳 C.吞入新鲜水,保持体内外水分的平衡 D.水中氧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内,血液中二氧化碳渗出毛细血管排入水中,从而完成呼吸作用。14.下列哪项动物是地球上种类和数量最多的(A ) A.昆虫B.甲壳动物C.哺乳动物D.鸟类 15.下列哪种是对人类有害的节肢动物(A) A.蝗虫B.蜜蜂C.河蟹D.基围虾 16.蝗虫身体表面坚硬的部分是( D ) A.外壳B.角质鳞C.盔甲D.外骨骼 17.蚯蚓生活在什么环境中?(C) A.清澈、缓流、富含有机质的江河中B.浑浊、急流、富含有机质的江河中

第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八年级(上)生物单元检测(一)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哪种生物是在水中生活的无脊椎动物() A .鱼B.鲸 C .青蛙D.珊瑚 2.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特点是() ①体表被鳞片②身体成梭形③体表有黏液④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⑤具有鳍⑥身体两侧有侧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③④⑤⑥ D.②③⑤⑥ 3.下列哪组动物不是在水中生活() A.海葵、海蜇、珊瑚虫 B.河蛙、乌贼、章鱼 C.龙虾、水蚤、蜘蛛、蟹 D.蛇、河马、牛 4.关于软体动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软体动物都是全身柔软 B.身体柔软,外有贝壳保护 C.河蚌、田螺是软体动物 D.大多数生活离不开水,也有生活在陆地上的5.蛇、骆驼、豹、昆虫适于陆地生活,是因为它们具有() A.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 B.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 C.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器官 D.以上三项都正确 6.下列动物中,皮肤具有呼吸功能的一组是() A.蝗虫和蚯蚓 B.蚯蚓和鲫鱼 C.蚯蚓和青蛙 D.蝗虫和鲫鱼 7.在水中生活的水蛭是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它被称为()A.腔肠动物 B.软体动物 C.环节动物 D.甲壳动物 8.据研究,蚯蚓在环保方面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因而许多国家都成立了蚯蚓养殖厂,并 把蚯蚓养殖厂称为“环境净化装置”。蚯蚓能用来净化环境的主要原因是() A.能在湿润土壤的深层生活 B.能分解枯叶朽根等有机物 C.身体分节,运动灵活自如 D.身体柔软,能在垃圾中钻洞 9.家兔的消化管与草食性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是() A.消化管长,盲肠发达 B.消化管短,盲肠不发达 C.消化管长,盲肠不发达 D.消化管短,盲肠发达 10.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不包括() A.牙齿不分化 B.胎生、哺乳 C.体温不恒定 D.体表被毛11.近年来,由于竹林面积不断减少,大熊猫的生存危机日趋严峻。对此现象解释不科学的 是() A.大熊猫主要以竹子为食,竹林减少引起了食物危机 B.栖息地范围减少,致使其群体割裂,影响繁衍质量

中考生物生物圈中的动物专题复习

专题三:生物圈中的动物 1、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1)、水中生活的动物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水中生活的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游泳 ﹡鱼类能在水中生活,与此相适应的特征主要有两个:①用鳍游泳 ②用鳃呼吸。(鳃丝密布毛细血管,可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鱼在游泳时,靠尾鳍和躯干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腹鳍、背鳍、胸 鳍保持平衡, 靠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四大家鱼:草鱼、鳙鱼、青鱼、鲢鱼。 (2)、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在陆地生活的动物,有着许多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特征:有防止 体内水分散失的结构(如:鳞、甲、外骨骼、皮肤);具有支持躯体 和运动的器官(如:足),以便觅食和避敌;除蚯蚓等外,一般都 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呼吸器官(如:气管、肺);还普遍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蚯蚓的身体是由环状体节构成的,这样的动物叫做环节动物,如:沙蚕、水蛭。 ﹡蚯蚓的运动与其腹面的刚毛有关,蚯蚓的呼吸是靠湿润的体壁来 完成的,所以体表要靠分泌黏液来始终保持湿润。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蚯蚓是雌雄同体,异体 受精。 ﹡家兔的体表有体毛,它用肺呼吸,心脏四腔,有体循环和肺循环 两条循环路线,运输氧气能力强,所以,家兔有能力调节体温来维 持体温的恒定,这样的动物叫做恒温动物(哺乳类、鸟类)。家兔靠 跳跃来运动,后肢长且肌肉发达。 ﹡与家兔草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它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盲肠;家 兔的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其中门齿适于切断食物,臼齿适于磨碎

各种环境中的生物复习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2—2013年度下学期初二生物导学案 第一章复习案 编制人:张立刚复核人: 使用时间:2012.10.8 编号:5 【学习目标】概述无脊椎动物类群(如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概述脊椎动物类群(如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重要特征 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重点】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难点】 【思维导航】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自学环节】(根据教材提示深入理解,掌握内容,通过自学独立完成) 1.目前已知的动物大约有万种,这些动物可分为 和两大类。 2.鱼在游泳时,靠产生前进的动力,靠保持平衡,靠保持前进的方向。 3.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就叫 。 4.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不停地交替张合,那是鱼在。当水流经过鳃时,鳃丝里的毛细血管与水进行了,血液变成血。 5.有口无肛门的水生动物是,身体柔软、体表有贝壳是。6.用高科技的方法开发海洋的资源,这就叫。 7.蚯蚓通过和的配合使身体蠕动。它在糙纸上的运动速度比在玻璃板上要。 8.蚯蚓的身体是由许多构成的,与、同属于。 9.在观察蚯蚓的过程中,要保持蚯蚓体壁湿润,原因是。10.兔属于动物,它的繁殖和哺育后代的方式与人类相似具有的特征。 11.兔的体毛光滑柔软,有作用,用呼吸,心脏分成腔,输送的能力强,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能为身体提供足够的,体温恒定,属于。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体温不恒定,属 于。

12.家鸽的体型呈形,前肢变成,体表被覆,胸骨上覆着发达的,有辅助呼吸。体温。 13.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是,其身体分为、、三个部分。 胸部有对足,对翅,体表有,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 【合作探究】(组长认真组织,合理分工,严格检查) 1.鱼怎样适应水中生活? 2.陆生动物怎样适应陆地生活? 3.鸟类适应飞行的特征? 4.环境的变迁对动物的生存有怎样的影响? 【知识链接】 1、我国特有珍稀动物 A.娃娃鱼(大鲵)----两栖动物。B.白鳍豚----哺乳动物。 C.扬子鳄----爬行动物。D.大熊猫----哺乳动物。 【课堂反馈】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综合测评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综合测评 1.下列这些水中生活的动物中,哪一组都是无脊椎动物? A.海龟、鱿鱼; B.海蜇、青蛙; C.蜘蛛蟹、章鱼; D.鲤鱼、河蚌。答〔〕 2.鱼的呼吸器官是: A.鼻孔; B.鳃; C.口; D.鳔。答〔〕 3.观察了蚯蚓的外部形态后,小青同学对蚯蚓的外部形态做了下列的描述,其中错误的是: A.身体分节; B.身体前端有口; C.身体腹面粗糙,有刚毛; D.体表干燥。答〔〕 4.蝗虫是比较常见的昆虫,它危害玉米、高粱和水稻等多种农作物,是有名的农业害虫。蝗虫的呼吸是靠: A.气管; B.肺; C.体表; D.头部。答〔〕 5.属于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类群是: A.节肢动物; B.环节动物; C.爬行动物; D.两栖动物。答〔〕 6.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不但可以疏松土壤,还可以: A.是常见的中药材; B.处理垃圾; C.增加土壤的肥性; D.前三项都对。答〔〕 7.家鸽是同学们熟悉的一种鸟,它适于飞行的外形特点是: A.扁圆形; B.流线型; C.长柱形; D.扇形;答〔〕 8.下列哪一组动物都是恒温动物? A.蜥蜴和大猩猩; B.喜鹊和斑马; C.海龟和虎; D.眼镜蛇和狮。答〔〕 9.鸟的身体里有发达的气囊,这些气囊的作用是: A.可减轻身体比重; B.有利于双重呼吸;

C.有利于散热降温; D. A、B、C全对。答〔〕 10.课堂上,许多同学对鸟类体温恒定的原因做了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A.鸟类所生活的环境温差不大; B.鸟类的食量大,消化能力强,呼吸作用旺盛,产生的热量较多; C.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的结构; D.羽毛的保温作用。答〔〕 11.小春同学在公园看到了一些动物,其中属于昆虫的是: ①②③④ A. 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④。答〔〕 12.小孙同学家养了五条漂亮的金鱼。在观察金鱼时,他注意到金鱼的口在水中有节奏的张开、闭合,鳃盖也一张一合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请你帮小孙同学解释,鱼不停地用口吞水,再从鳃孔排水的意义是: A.进行呼吸; B.排出废物; C.交换体内外的水分; D.摄取食物。答〔〕 13.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下列有关软体动物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很多种类的软体动物都可以食用; B.软体动物有水生的也有陆生的; C.软体动物的身体比较柔软,所以体外都有贝壳保护; D.软体动物大都生活在水中。答〔〕 14.下列哪项不是海虾和大闸蟹的共同特征? A.水中生活的无脊椎动物; B.腹部折贴在头胸部的下面;

初二生物教案: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初二生物教案: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本章内容涉及许多动物,又有不少探究活动,似乎有些 杂乱。其实,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本章内容始终是围绕以下 三个问题展开的: (1)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分别是怎样适应各自的环境的? (2)动物各主要类群的特征是什么? (3)环境的变迁对动物的生存 有怎样的影响? 第一个问题是本章各节的核心问题。我们一 节一节地看一下。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重点是探究 鱼怎样适应水中生活。鱼之所以能够在水中生活,有两点至 关重要:一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 中呼吸。鱼的游泳是靠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完成 的,尾部的摆动产生前进的推动力,各种鳍的协调配合使身 体保持平衡并且控制运动的方向;呼吸是靠鳃来完成的。鳃 之所以能完成呼吸功能,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以 及其他与呼吸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重点探究陆生动物怎样适应陆地生活。基本思路是通过 将陆地环境同水域环境相比较,来分析动物在陆地上生活所 面临的挑战,再分析动物是怎样适应陆地环境的。例如,陆 地气候相对干燥,动物面临着体内水分散失的威胁,与此相 适应,陆生动物的体表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在对 陆生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做了总体分析后,教材又以蚯 蚓和兔为代表作进一步分析。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

重点探究鸟和昆虫怎样适应空中飞行生活。关于鸟类适应飞 行的特征,要求进行较全面的探究。关于昆虫,则重点观察 各种形态的翅。第二个问题涉及动物的许多类群,因此需 要弄清重点。重点是了解五大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可归纳为表1),这五大动物类群是环节动物、节肢动物、鱼类、鸟 类和哺乳动物。五大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动物类群主要特征无脊椎动物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彼此相 似的环状体节构成节肢动物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 骨骼,足和触角分节脊椎动物鱼类体表常常被有鳞片,用鳃 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鸟类体表被覆羽 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体 温高而恒定哺乳动物体表被毛,胎生、哺乳 除上述五个类群外,本章还介绍了不少其他类群的动物,如 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等,对这些类群有大致了解即可。第三个问题包括第一节中水域环境的保护和第二节中动物栖 息地的保护两部分内容,在课本中占的分量不重。应该通过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认识到保护动物栖息环境的重要意义。 关于本章内容还应该注意避免两个误区。第一,不要误认为 动物可以严格分为水中的、陆上的和空中的三大类,课本中 这三节的标题并不是动物类群的名称。第二,这三节标题只 是就动物的生存环境和活动范围所作的大致划分,实际上, 许多动物的活动并不局限于某一种环境,而是跨越多种环

实验动物规范修订稿

实验动物规范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 GB 14925-2001 前言 本标准于1994年1月首次发布,经过5年的实施,取得大量检测数据,1999年8月修订,2000年1月通过复审,确认。本次修订界定了适用范围,其中环境条件分类及技术指标要求更为科学,操作性强,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修订标准区别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和动物实验设施环境指标;且根据不同种类动物的生物学特性,提出不同的环境要求;新增了各类动物居所密度指标。 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及附录I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自实施日起代替GB 14925-1994。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实验动物学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荣瑞章、邵强、刘德惠、杨幼名、孙岩松、王禄增、程水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 GB 14925-2001 代替 GB 14925-1994 Laboratory animal─Requirements of environment and housing facilitie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01-08-29 批准发布 2002-05-01实施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环境条件和设施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同时规定了垫料、饮水和笼具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一切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的环境条件及设施设计、施工、工程验收及经常性监督管理。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19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 4792-1984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 GB 5794-1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8978-1996 污水排放综合标准 GB 50243-1997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59-199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照名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 73-1984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GBJ 68-1984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 JGJ-71-1990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 3 定义

八年级生物复习提纲

八年级生物复习提纲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动物的分类:根据动物体有无脊柱可分为:脊椎动物 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 鱼无脊椎动物 体形:梭形 体表:鳞片;分泌黏液 体色:腹白背暗(保护色) 身体分布:头、躯干、尾 感觉器官:侧线(感觉水流、测定方向) 运动器官:鳍:尾(控制并保持前进方向)胸腹(保持平衡) 尾部和躯干(产生前进的动力)整体起协调作用 呼吸:鳃,鳃丝(内布满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口与鳃盖交替张合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鱼所以能够在水中生活,有两个特点至关重要:一是靠鳍游泳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用鳃在水中呼吸。 鱼离不开水的原因: 其呼吸器官是鳃,而鳃中有许多的鳃丝,鳃丝在水中时能展开来,离开了水就不能展开,就得不到充足的氧气而死亡。 四大家鱼是:草鱼、青鱼、鲢鱼、鳙鱼 模拟实验:科学研究过程中,在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就可以用模仿实验某一对象制作模型,用模型来做实验,或者模仿某些条件来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就叫模拟实验。 第二节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陆地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 (1)陆地气候相对干燥;与此相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比如爬行动物具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鳞、甲、外骨骼(防止水分散失)] (2)陆地动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有专门的运动器官] (3)除蚯蚓等动物外,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有专门呼吸器官(蚯蚓除外)] (4)陆地生活的动物还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作出反应。[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发达] ⑵蚯蚓: 生活环境:白天在洞穴居,晚间出来活动。 食性:枯枝落叶、垃圾 运动:1身体分为许多体节(可运动灵活),环带上的肌肉(收缩), 可带动刚毛运动。 呼吸:靠体表皮肤(分泌黏液),黏液溶解氧气进入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到达蚯蚓全身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集体备教: 第四节生态系统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本章的重点,生态系统是以后各章节的 基础,所以我们在这里一定要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食物链、 食物网三大概念。本节知识要求学生在对各种生物的认识基 础上理清生物之间的互相关联,目的也在于培养学生的归纳 和逻辑思维;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学生生物学知识基础积累和 思维能力的培养。 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力目标: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能自己完成对一小生态系统内食物链的确定。 情感目标: 1、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 3、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教学策略: 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教材安排了一个资料分析,试图 让学生通过分析活动自己找到答案。教师也可用生活中常见 的事例让学生分析,如家庭水族箱、一块农田或一条小河。 生产者的学习是一个难点,教师可做一个训练练习,如 问学生:你父母每天上班劳动,创造劳动价值,他们是生产 者吗?为什么?从而强化生产者的社会学概念和生物学概念 的不同。明确指出在地球上,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 有机物,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主要让学生弄清两点:一是生物 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二是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 流动。这里可结合农业生产中的例子如捕蛇、青蛙和消灭麻

雀等来说明破坏食物链给人类造成的危害,以及保护每一个 集体备教:物种的重要性。 在学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时,教师可引 导学生讨论:什么样的生态系统容易破坏?什么样的生态系 统不容易破坏?为什么?学生经过讨论之后一定会得出结论: 只有那些生物种类多、数量多,自然条件好的生态系统,自 动调节能力才强,才不容易被破坏。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 认识,要使我们周围的生存环境变好,我们每个人必须爱护 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师:(展示图片:水族箱),大家仔细观察这个水族箱,你们 都发现了什么? 生:水族箱中有小鱼、水草、假山、水,它们共同组成了一 个整体。 师:非常正确。就像这个水族箱一样,在一定地域内,生物 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一片树林,一块 农田,一个湖泊,等等,都可以看做一个个生态系统,除此 之外,你们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 生:校园生态系统,花园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师:很好。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生态系统到底是由什么构成 的? 生:(讨论)生态系统是由动物、植物和周围的环境构成的。 师:很好,除此之外,生态系统中还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 菌,以及真菌。下面,我们来观察两幅图片(书中23页)。 师: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 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生: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并且贮存在体内,所以它扮演的是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 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所以扮演的是消 费者;细菌和真菌能使动物体和植物体分解,它扮演的是分 解者。 师:非常好。下面我们讨论一下动物、植物、细菌、真菌这 几个角色,注意,要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学生讨论找出生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的关系。

(完整版)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复习教案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复习教案 一、复习目标 1、掌握动物的运动、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 2、利用 所掌握的知识完成有关的练习题二、复习重点掌握动物的运动、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三、复习难点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完成有关的练习题四、复习过程(一)、投影出示复习目标。(二)、投影展示复习提纲:1、动物是怎样运动的?2、什么是先天性行为?什么是学习行为?3、如何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4、什么是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有哪些特征?5、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有哪些方式?(三)、指导学生自学要求学生依据复习提纲阅读课本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解决提纲中的问题。(四)、学生自学完毕后交流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时点评,并将本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1、动物的运动是由于骨的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要靠骨骼肌的牵拉。完成动作都需要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当然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 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分 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 形成 生来就有的本能 不是生来就有的,在成长过程中形成 获得途径 由遗传物质控制 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 适应性 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 进化趋势 无脊椎动物主要的行为方式 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复杂,在它们的全部行为活动中所占比重也越大 3、社会行为是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具 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这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4、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传递信息、用气味传递信息、用声音传递信息。五、复习巩固后完成练习题。1、骨的运动:骨的___的变化产生运动,骨的运动要靠___的牵拉。2、骨骼肌的特性:骨骼肌有受___而___的特性。当骨骼肌受到___传来的___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___活动,于是躯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 [作者:何俊宝转贴自:洁净室资讯网原创点击数:270 更新时间:2005-8-31 文章录入: hejb] 【字体:】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环境条件和设施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同时规定了垫料、饮水和笼具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一切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的环境条件及设施设计、施工、工程验收及经常性监督管理。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19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 4792-1984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 GB 5749-1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8978-1996 污水排放综合标准 GB 50243-1997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59-199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照明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73-1984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GBJ 68-1984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 JGJ-71-1990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实验动物 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3.2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
指用于实验动物繁育、生产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3.3 动物实验设施

指以研究、试验、教学、生物制品、药品生产等为目的进行实验动物饲育、试验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4 环境及设施 4.1 选址 4.1.1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场所应避开自然疫源地。 4.1.2 宜选在环境空气质量及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 4.1.3 宜远离铁路、码头、飞机场、交通要道以及散发大量粉尘和有害气体的工厂、贮仓、堆场等有严重空气污染、振动或噪声干扰的区域。若不能远离上述区域则应布置在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4.1.4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设施应与生活区保持大于50m的距离。 4.2 建筑卫生要求 4.2.1 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所有围护结构材料均应无毒、无放射性。 4.2.2 内墙表面应光滑平整,阴阳角均为圆弧形,易于清洗、消毒。墙面应采用不易脱落、耐腐蚀、无反光、耐冲击的材料。地面应防滑、耐磨、无渗漏。天花板应耐水、耐腐蚀。 4.3 建筑设施要求
4.3.1 建筑物门、窗应有良好的密封性。 4.3.2 走廊宽度不应小于1.5米,门宽度不应小于1.0米。 .3.3 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室通风空调系统保持正压操作,应合理组织气流布置送排风口的位置,避免死角,避免断流,避免短路。 4.3.4 各类环境控制设备应定期维修保养。 4.3.5 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室的电力负荷等级,应根据工艺要求确定。应备有应急电源。 4.3.6 室内的配电设备,应选择不易积尘的设备,并应暗装。电气管线应暗敷,由非洁净区进入洁净区的电气管线管口,应采取可*的密封措施。 5 环境条件分类及技术指标要求 5.1 分类 5.1.1 普通环境:该环境设施符合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不能完全控制传染因子,适用于饲育教学等用途的普通级实验动物。 5.1.2 屏障环境:该环境设施适用于饲育清洁实验动物及无特定病原体(SPF,specific pathogen free)实验动物,该环境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环境空气的进出。 5.1.3 隔离环境:该环境设施采用无菌隔离装置以保存无菌或无外来污染动物。隔离装置内的空气、饲料、水、垫料和设备均为无菌,动物和物料的动态传递须经特殊的传递系统,该系统既能保证与环境的绝对隔离,又能满足转运动物时保持内环境一致。该环境设施适用于饲育无特定病原体(SPF)、悉生(Gnotobiotic)及无菌(germ free)实验动物。 5.2 技术指标要求

八年级生物中考复习知识点总汇

八年级生物中考复习----知识点总汇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一、动物的概述 1.目前,已知的动物约有150万种。 2.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根据生活环境,可将它们分为陆地生活的动物、水中生活的动物、空中飞行的动物。 二、水中生活的动物 1.最常见的水生动物是鱼。此外还有: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等。 2.腔肠动物的特征是: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如:海葵、海蜇、水母、珊瑚虫。 3.软体动物的特征是: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如:河蚌、扇贝、蛾螺、乌贼、章鱼、鱿鱼。其中,贝壳已退化的有:乌贼、章鱼、鱿鱼。 4.甲壳动物的特征是:体表有质地较硬的甲。如:虾、蟹、水蚤。 5.水中生活的哺乳动物有:海豚、海豹、海象、鲸。 6.水中生活的爬行动物有:乌龟、海龟、甲鱼、鳖、鳄鱼。 海马、鲨鱼是鱼类。四大家鱼是:青鱼、鲢鱼、草鱼、鳙鱼。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鱼是较低等的脊椎动物。 三、鱼 1.鱼的体形呈梭形,其作用是:减少游泳时的阻力。鱼的体表有鳞片和黏液,其作用是:减少游泳时的阻力。 2.鱼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尾部三部分。 3.鱼游泳时,靠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其他鳍起辅助作用。 靠背鳍、胸鳍、腹鳍维持身体平衡。靠尾鳍控制前进的方向。 4.鱼的感觉器官是侧线,可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5.鱼的呼吸器官是鳃。鱼鳃分为鳃盖和鳃丝。鱼鳃为鲜红色,因为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鳃丝既细又密,其作用是:大大增加了跟水的接触面积, 促进血和外界气体进行气体交换。 6.鱼的呼吸特点是:鱼的口和鳃盖交替张合,其目的是进行呼吸。水由鱼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