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初三数学上册第一章

最新初三数学上册第一章

最新初三数学上册第一章
最新初三数学上册第一章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

一、平行四边形的相关内容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性质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边,角,对角线,对称性)

(1)边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

(2)角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3)对角线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4)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定义)。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注意:①必须是同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也就是一组对边平行,

另一组对边相等时,不一定是平行四边形。②有两条边相等,并且

另外两条边相等的四边形不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3.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定义:若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则其中一

条直线上任意两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相等,这个距离称为平行

4.线之间的距离,实际上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二、菱形的相关知识

1. 菱形的定义及性质

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菱形的性质:(边,角,对角线,对称性)

(1)边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相等。

(2)角的性质:菱形的对角相等。

(3)对角线的性质: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菱形是关于对角线的交点成中心对称图形,又以对角线所在直线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5)分割特殊性:菱形的两条对角线把他分割为四个全等的直角

三角形

2.菱形的判定

(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定义)。

(2)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4)两条对角线分别平分一组对角的四边形是菱形。

3.菱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菱形的面积公式

(1)菱形的面积=底×高

(2)菱形的面积=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三、矩形的相关知识

1.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也叫长方形

2.归纳总结矩形的性质:

(1)对边平行且相等(2)四个角都是直角;(3)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

(4) 对称性:既是关于对角线的交点成中心对称图形,又以对边的中

垂线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

(5)分割特殊性:矩形的两条对角线把它分割为四个面积相等的等腰

三角形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4.矩形的一条对角线把矩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矩形的两条对角线把矩形分成两对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因此,有关矩形的问题往往可化为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的问题来解决

5.矩形的判定方法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矩形具备下列一般平行四边形所不具备的特征:

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

3.矩形还是轴对称图形;

4.矩形的对角线把矩形分成了两对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5.矩形的面积等于两邻边的乘积

四、正方形的相关知识

1.正方形的定义及性质

正方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正方形。

正方形的性质:(边,角,对角线,对称性)

(1)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2)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对角线的性质:正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正方形是关于对角线的交点成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5)分割特殊性:正方形的对角线把他分割为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2.正方形的判定

(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定义)。

(2) 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3)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矩形是正方形。

(4)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3.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1)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2)正方形的面积=两条对角线平方的一半。

4.矩形、菱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1)矩形是有一个内角为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2)菱形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3)正方形是兼具矩形和菱形两者特征的平行四边形,他既是矩形又是菱形

特殊平行四边形专题练习

一、基础知识点复习:

(一)矩形:

1、矩形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

2、矩形的性质:①.矩形的四个角都是______;矩形的对角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矩形既是对称图形,又是图形,它有

条对称轴.

3、矩形的判定:①.有_____个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②.对角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③.对角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四边形是矩形.

4、练习:①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O,∠AOD=120°,AB=4cm,

则矩形对角线AC长为______cm.

②.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能判断它为矩形的题设是() A.AO=CO,BO=DO B.AO=BO=CO=DO

C.AB=BC,AO=CO D.AO=CO,BO=DO,AC⊥BD

③.四边形ABCD中,AD//BC,则四边形ABCD是 ___________,又对角线AC,BD

交于点O,

若∠1=∠2,则四边形ABCD是_______________.

(二)菱形:

1、菱形的定义:有一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菱形.

2、菱形的性质:①.菱形的四条边______;菱形的对角线_____________,且每条

对角线______________.

②.菱形既是对称图形,又是图形,它有

条对称轴.

3、菱形的判定:①.__________________边都相等的四边形菱形.

②.对角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③.对角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四边形是菱形.

4、菱形的面积与两对角线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练习:①.如图,BD是菱形ABCD的一条对角线,若∠ABD=65°,则∠A=_____.

②.一个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是6cm,8cm,则这个菱形的周长等于cm,

面积= cm2

③.若菱形的周长为8cm,高为1cm,则菱形两邻角的度数比为

(三)正方形:

1、正方形的定义:的平行

四边形叫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①.正方形的四个角是_____角,四条边_____,对角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正方形是______对称图形,又是 对称图形,它有______条对称轴. 3.正方形的判定:先判定这个四边形是矩形,?再判定这个矩形还是_____形; 或者先判定四边形是菱形,再判定这个菱形也是_____形.

4.练习:①正方形的面积为4,则它的边长为____,对角线长为_____. ②已知正方形的对角线长是4,则它的边长是 ,面积是 。 ③如图所示,在△ABC 中,AB=AC ,点D ,E ,F 分别是边AB ,BC ,AC 的中点,

连接DE ,EF ,要使四边形ADEF 是正方形,还需增加条件:_______. 二、复习练习: (一)、选择题:

1、矩形ABCD 的长AD=15cm ,宽AB=10cm ,∠ABC 的平分线分AD 边为AE 、ED 两部分,这AE 、ED 的长分别为( )

A .11cm 和4cm

B .10cm 和5cm

C .9cm 和6cm

D .8cm 和7cm

2、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互相平分,要使它变为矩形,需要添加的条件是( ) A .AB=CD B .AD=BC C .AB=BC D .AC=BD

3、如图,在正方形ABCD 的外侧,作等边三角形ADE ,则∠AEBO ( )

A. 10° B .15° C .20° D .12.5°

A

D

E

A

B

C

4、如图,在菱形 ABCD 中,E 、F 分别是AD 、BD 的中点,如果EF=2, 那么菱形ABCD 的周长是( ) A. 4 B .8 C .12 D .16

(二)、填空题

5、已知正方形ABCD 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且AC=?16cm ,?则DO=?_____cm , ?BO=____cm ,∠OCD=____度.

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ABCD 是菱形,∠ABC=60°, 且点A 的坐标为(0,2),则点B 坐标( ),

点C 坐标为( ),点D 坐标为( )。

7、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长是9,两条对角线长分别是12和

56,它是 形,它的面积是 ,周长是 。

8、如图ABCD 是一块正方形场地,在AB 边上取定了一点E ,量得

EC=30 cm ,EB=10 cm ,则这块场地的面积是 cm 2,对角线的长是 cm

(三)解答题:

9、如图,四边形ABCD 是菱形 ,∠ACD=30°,BD=6,求: (1)∠BAD,∠ABC 的度数; (2)边AB 及对角线AC 的长。

x

y A

B

D

C

B

A C D

E E

F

10、在Rt △ABC 中,∠ACB=90°CD ⊥AB 于点D ,∠BCD=3∠ACD ,点E 是斜边AB 的中点,求∠ECD 的度数。

11、如图,四边形ABCD 是菱形,对角线AC=8cm ,DB=6cm,DH ⊥AB 于点H ,求DH 的长.

12、如图,矩形ABCD 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 ,DE ∥AC ,CE ∥BD ,求证:四边形OCED 是菱形。

13、如图:AE ∥BF ,AC 平分∠BAD ,且交BF 于点C ,BD 平分∠ABC ,且交AE 于点D ,连接CD , 求证:四边形ABCD 是菱形

14、如图,E 、F 、M 、N 分别是正方形ABCD 四条边上的点,且AE=BF=CM=DN ,

求证,四边形EFMN 是正方形 。

A

B

C

D

E

H

B

C

D

O

A B

C

D

O

E

F

A

C

D

E

F

N

初三数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初三数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证明 一、等腰三角形 、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的重合(“三线合一”) 3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两条腰上的中线相等,两条腰上的高相等) 4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两条腰的距离相等。 等腰三角形的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等于顶角的一半 6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距离之和等于一腰上的高 7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3、判定:在同一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等角对等边)。

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定义: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又叫做正三角形。 (注意:若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则说这个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而一般不称这个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2、性质:⑴等边三角形的内角都相等,且均为60度。 ⑵等边三角形每一条边上的中线、高线和每个角的角平分线互相重合。 ⑶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对称轴是每条边上的中线、高线或所对角的平分线所在直线。 3、判定:⑴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⑵三个内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⑶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⑷有两个角等于60度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二、直角三角形全等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有种: (1)、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2)、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3)、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4)、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1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 一、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把形如)0(≥a a 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 ” 表 示二次根号。 2.最简二次根式:若二次根式满足:①被开方数不含分母;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3.化简: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1)如果被开方数是分数(包括小数)或分式,先利用商的算数平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利用分母有理化进行化简。(2)如果被开方数是整数或整式,先将他分解因数或因式,然后把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 4.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5.代数式:运用基本运算符号,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起来的式子,叫代数式。 6.二次根式的性质 (1))0()(2≥=a a a )0(≥a a (2)==a a 2 )0(<-a a

(3))0,0(≥≥?=b a b a ab (乘法) (4))0,0(≥≥=b a b a b a (除法) 二、二次根式混合运算 1.二次根式加减时,可以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被开方数相同的最简二次根式进行合并。 2.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实数中的运算顺序一样,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或先去括号)。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一、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 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其中2ax 叫做二 次项,a 叫做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叫做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 二、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1.降次: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不管用什么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都是要一元二次方程降次) 2、直接开平方法 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 直接开平方法。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 2 =b 或b a x =+2)(的一元

2017-2018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2017-2018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 一、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把形如)0(≥a a 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 ” 表 示二次根号。 2.最简二次根式:若二次根式满足:①被开方数不含分母;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3.化简: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1)如果被开方数是分数(包括小数)或分式,先利用商的算数平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利用分母有理化进行化简。(2)如果被开方数是整数或整式,先将他分解因数或因式,然后把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 4.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5.代数式:运用基本运算符号,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起来的式子,叫代数式。 6.二次根式的性质 (1))0()(2≥=a a a )0(≥a a (2)==a a 2 )0(<-a a

(3))0,0(≥≥?=b a b a ab (乘法) (4))0,0(≥≥=b a b a b a (除法) 二、二次根式混合运算 1.二次根式加减时,可以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把被开方数相同的最简二次根式进行合并。 2.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实数中的运算顺序一样,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或先去括号)。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一、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 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其中2ax 叫做二 次项,a 叫做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叫做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 二、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1.降次: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不管用什么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都是要一元二次方程降次) 2、直接开平方法 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 直接开平方法。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 2 =b 或b a x =+2)(的一元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公开课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 全 册 教 案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21.1 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ax2+bx+c=0(a≠0),分清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与常数项等概念. 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通过丰富的实例,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让学生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 使学生经历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得到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过程,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ax2+bx+c=0(a≠0)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问题.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系数的识别. 教学设计 活动一:创设情境 1.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2.指出下面哪些方程是已学过的方程?分别是什么方程? (1)3x+4=1;(2)6x-5y=7;(3)-=0;(4)y=5;(5)x2-70x +825=0;(6)7+=4;(7)x(x+5)=150;(8)-=0. 3.什么是“元”?什么是“次”?

活动二: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的学习 自学教材第2~3页,思考教师所提下列问题: 1.问题1中列方程的等量关系是________,所列方程为________,化简后为________. 2.问题2中列方程的等量关系是________,为什么要乘?所列方程为________,化简后为________. 3.观察上面化简后的方程,会发现:等号两边都是________,只含有______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______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4.任何一个方程都要化成它的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________(a≠________).为什么? 5.说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在确定各个系数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排除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理解的障碍,让学生体会到一元二次方程也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同时,通过设问也给学生学习探究搭建了交流平台. 活动三:尝试练习 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 (1)3x+2=5y-3;(2)x2=4;(3)3x2-=0;(4)x2-4=(x+2)2;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综合练习1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 总分120分120分钟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题3分) 1.在四边形ABCD中,∠A=60°,∠ABC=∠ADC=90°,BC=2,CD=11,自D作DH⊥AB于H,则DH的长是()A.7.5 B.7 C.6.5 D.5.5 2.下列说法:①矩形是轴对称图形,两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②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③有两个角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④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⑤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其中,正确的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3.不能判断四边形ABCD是矩形的是(0为对角线的交点)() A.AB=CD,AD=BC,∠A=90°B.OA=OB=OC=OD C.ABCD,AC=BD D.ABCD,OA=OC,OB=OD 4.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AC⊥BD,添加适当的条件使四边形ABCD成为菱形.下列添加的条件不正确的是() A.AB∥CD B.AD=BC C.BD=AC D.BO=DO 5.能判定四边形ABCD是菱形的条件是() A.对角线AC平分对角线BD,且AC⊥BD B.对角线AC平分对角线BD,且∠A=∠C C.对角线AC平分对角线BD,且平分∠A和∠C D.对角线AC平分∠A和∠C,且∠A=∠C 6.已知如图,在矩形ABCD中有两个一条边长为1的平行四边形.则它们的公共部分(即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A.大于1 B.等于1 C.小于1 D.小于或等于1 7.矩形各内角的平分线能围成一个() A.矩形 B.菱形 C.等腰梯形 D.正方形 8.如果一个平行四边形要成为正方形,需增加的条件是() A.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 B.对角线互相垂直 C.对角线相等D.对角线互相平分 二.填空题(共6小题,每题3分) 9.如图,凸五边形ABCDE中,∠A=∠B=120°,EA=AB=BC=2,CD=DE=4,则它的面积为_________ . 10.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点O,设有下列条件:①AB=AD;②∠DAB=90°;③AO=CO,BO=DO; ④矩形ABCD;⑤菱形ABCD,⑥正方形ABCD,则在下列推理不成立的是_________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①②?⑥; D、②③?④11._________ 的矩形是正方形,_________ 的菱形是正方形.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讲义(全册)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讲义(全册) 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最简二次根式.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次根式是在学完了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正函数》、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理解(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a≥0). (3)掌握·=(a≥0,b≥0),=·; =(a≥0,b>0),=(a≥0,b>0). (4)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灵活运用它们对二次根式进行加减. 2.过程与方法 (1)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概念.?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几个重要结论,并运用这些重要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 (2)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并运用规定进行计算.(3)利用逆向思维,?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的逆向等式并运用它进行化简. (4)通过分析前面的计算和化简结果,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给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来对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达到对二次根式进行计算和化简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要结论,二次根式的乘除规定,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二次根式(a≥0)的内涵.(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a≥0)?及其运用. 2.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规定及其运用. 3.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4.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1.对(a≥0)是一个非负数的理解;对等式()2=a(a≥0)及=a(a≥0)的理解及应用.2.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的条件限制. 3.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把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关键 1.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推理能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培养学生利用二次根式的规定和重要结论进行准确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单元课时划分 本单元教学时间约需1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21.1 二次根式3课时 21.2 二次根式的乘法3课时 21.3 二次根式的加减3课时 教学活动、习题课、小结2课时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简介_新课标_人教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简介 十四中 任彦彦 九年级上册包括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旋转、圆、概率初步五章内容,学习内容具体分配如下: 第21章 二次根式 约9课时 第22章 一元二次方程 约13课时 第23章 旋转 约8课时 第24章 圆 约17课时 第25章 概率初步 约14课时 一、 教科书内容安排 1.二次根式 学生在这一章,首先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掌握以下重要结论: (1)a 是一个非负数; (2))0()(2≥=a a a ; (3) a a =2 (a≥0). 关于二次根式的运算,掌握如下法则: b a ab ?= (a≥0,b≥0), b a b a = (a≥0,b>0)并运用它们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二次根式的加减”一节先安排二次根式加减的内容,再安排二次根式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内容。 在本节中,注意类比整式运算的有关内容。 2. 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一章就来认识这种方程,讨论这种方程的解法, 并运用这种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章首先通过雕像设计、制作方盒、排球比赛等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然后让学生通过数值代入的方法找出某些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加以体会,并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 “22.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节介绍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3.旋转 学生已经认识了平移、轴对称,探索了它们的性质,并运用它们进行图案设计。本书中图形变换又增添了一名新成员――旋转。“旋转”一章就来认识这种变换,探索它的性质。在此基础上,认识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 4.圆 在“圆”这一章,学生将进一步认识圆,探索它的性质,并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学生的解决图形问题的能力将会进一步提高。主要内容有:圆及其有关概念,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正多边形和圆,弧长和扇形面积。 5.概率初步 掌握概率的初步知识,学生还会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主要内容有:通过掷币问题引出概率的概念,用列举法求概率,利用频率估计概率,课题学习 键盘上字母的排列规律。 二 章节知识结构框图及目标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数学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1章有理数 第2章整式的加减 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 第4章图形认识初步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 1、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2、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 不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正、负数的概念 重点:负数的概念、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2、正数和负数 教师:如何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我们现在来解决问题4提出的问题。 结论:零下5℃用-5℃来表示,零上5℃用5℃来表示。 为了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如零上、向东、收入和高于等规定为正的,而把与它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正的用小学学过的数(0除外)表示,负的用小学学过的数(0除外)在前面加上“-”(读作负)号来表示。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读作正)号。 注意:①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不仅仅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如温度计中的0℃不是没有表示没有温度,它通常表示水结成冰时的温度。②正数、负数的“+”“-”的符号是表示量的性质相反,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三、巩固知识 1、课本P3 练习 2、课本P4例 义。 四、总结 ①什么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②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③引入负数后,0的意义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本P5习题1.1第1、2题。 1.2.1有理数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能够准确区分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2、掌握有理数的分类方法,会对有理数进行分类,体验分类是数学上常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重点:有理数的分类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导入新课 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 问题1:学习了负数之后,我们对数的认识范围扩大了,你能写出三个不同类型的数吗?(请三位同学上黑板上写出,其他同学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出,如果有出现不同类型的数,同学们可上黑板补充。)问题2:观察黑板上的这么数,并给它们分类。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接着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得出数的类型有5类: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二、讲授新课 1、有理数的定义 引导学生对前面的数进行概括,得出: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可以看作分母为1的分数,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即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让学生在总结出5类数基础上,进行概括,尝试进行分类,通过交流和讨论,再加上老师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出下面的两种分类方式。 (1)按定义分类:(2)按性质分类: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测试题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 第一章 证明(二)复习题一、选择题 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 75°,则其顶角为()A.36° B.45° C.60° D.72° 2、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a ,则其斜边上的高为( )A.a 23 B.a 2 C.2a D.a 42 3、如图,△ABC 中,AB=BD=AC ,AD=CD ,则∠ADB 的度数是( )A.36° B.45° C.60° D.72°(第3题图) (第4题图) 4、如图,△ABC 中,AB=AC ,∠A=36°,CD 、BE 是△ABC 的角平分线,CD 、BE 相交于点O ,则图中等腰三角形有( )A.6个 B.7个 C.8个 D.9个 5.逆命题“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的原命题是( )A.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B.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二、填空题 6、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 3cm 、6cm ,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cm. 7、如果等腰三角形的有一个角是 80°,那么顶角是度;8、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 4,腰上的高为2,则此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 9、在△ABC 中,AB=AC ,∠A=50°,AB 的垂直平分线DE 交AC 于点D ,垂足为E ,则∠DBC 的度数是. 10、△ABC 中,∠C=90°,AD 平分∠BAC ,交BC 于点D 。若DC=7,则D 到AB 的距离是 . 11、如图,在Rt △ABC 中,∠B=90°,∠A=40°,AC 的垂直平分线 MN 与AB 交于D 点,则∠BCD 的度数为. 12、如图,∠AOP=∠BOP=15°,PC ∥OA ,PD ⊥OA ,若PC=4,则PD 的长为 13、已知,如图,O 是△ABC 的∠ABC 、∠ACB 的角平分线的交点, OD ∥AB 交BC 于D ,OE ∥AC 交BC 于E ,若BC = 10 cm ,则△ODE 的周长 14、在△ABC 和△ADC 中,下列论断:①AB=AD ;②∠BAC=∠DAC ;③BC=DC ,把其中两个论断作为条件,另一个论断作为结论,写出一个真命题: 15、在△ABC 中,边AB 、BC 、AC 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 P ,则PA 、PB 、PC 的大小关系是 . 三、解答题 16、如图,AD ⊥CD ,AB=10,BC=20,∠A=∠C=30°,求AD 、CD 的长. 17、如图,在 Rt △ABC 中,∠C=90°,沿过B 点的一直线 BE 折叠这个三角形,使点C 与AB 边上的一点D 重合。当∠A 满足什么条件时,点D 恰好为AB 的中点?写出一个你认为适当的条件,并利用此条件证明 D 为AB 的中点. 18、已知:如图,△ ABC 中,AB=AC ,∠A=120°. (1)用直尺和圆规作AB 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 BC 、AB 于点M 、N(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 ). (2)猜想CM 与BM 之间有何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19、如图,求作一点P 使PC=PD ,并且使点P 到∠AOB 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0、已知:如图,∠A=∠D=90°,AC=BD.求证:OB=OC ; · D B

九年级数学上教材内容概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案》 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最简二次根式.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次根式是在学完了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正函数》、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等内容 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0). (3(a≥0,b≥0); a≥0,b>0)(a≥0,b>0). 2.过程与方法 (1)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概念.?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 得出几个重要结论,并运用这些重要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 (2)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并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3)利用逆向思维,?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的逆向等式并运用它进行化简. (4)通过分析前面的计算和化简结果,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给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 二次根式的概念,来对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达到对二次根式进行计算和化简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 要结论,二次根式的乘除规定,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a≥0a≥0)是一个非负数;)2=a(a≥0)(a≥0)?及其运用. 2.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规定及其运用. 3.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4.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1a≥02=a(a≥0(a≥0)的理解及应用. 2.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的条件限制. 3.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把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关键 1.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推理能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培养学生利用二次根式的规定和重要结论进行准确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单元课时划分 本单元教学时间约需1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21.1 二次根式3课时 21.2 二次根式的乘法3课时 21.3 二次根式的加减3课时 教学活动、习题课、小结2课时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单元要点分析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21.1 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一下几点: 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③是整式方程。 知识点二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形式:ax2 + bx + c = 0(a ≠ 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知识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方程的解的定义是解方程过程中验根的依据。 21.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21.2.1 配方法 知识点一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如果方程的一边可以化成含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另一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开平方。一般地,对于形如x2=a(a≥0)的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解得x1=a,x2=a . (2)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2=p或(mx+a)2=p(m≠0)形式的方程,如果p≥0,就可以利用直接开平方法。 (3)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要正确运用平方根的性质,即正数的平方

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4)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①移项;②使二次项系数或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平方项的系数为1;③两边直接开平方,使原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 ④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原方程的根。 知识点二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一移、二除、三配、四开。 (1)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⑵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 ⑶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把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⑷若等号 右边为非负数,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 21.2.2 公式法 知识点一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一般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如果b2-4ac≥0,那么方程的两个 根为x= a ac b b 2 4 2 - ± - ,这个公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式,我们可以由一元二方程的系数a,b,c的值直接求得方程的解,这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2)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就是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过程。 (3)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具体步骤: ①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a≠0),一般a化为正值②确定公式中a,b,c 的值,注意符号; ③求出b2-4ac的值;④若b2-4ac≥0,则把a,b,c和b-4ac的值代入公式即可求解,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公式

第二十一章 二次根式 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在实数范围内,负数没有平方根。 2、一般地,我们把形如 (a ≥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称为二次根号。 3、a (a ≥0)是一个非负数.当a 为带分数是,要把a 改写成假分数,即5322要写成538 4、二次根式的性质:(a )2=a (a ≥0), 2a =a (a ≥0) 5、用基本运算符号(基本运算符号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我们称这样的式子为代数式。 6、二次根式的乘法规定:a ×b =ab (a ≥0,b ≥0) 7、二次根式的除法规定:b a =b a (a ≥0,b >0) 8、最简二次根式条件:①被开方数不含字母;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9、二次根式加减法法则:先将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10、同类二次根式即指被开方数相同的最简二次根式 11、平方差公式:a 2-b 2=(a+b)(a-b) 完全平方公式:(a ±b )2=a 2±2ab+b 2 12、二次根式除法没有分配率,任何非零数的零次幂都是1,(ab )m =a m b m 第二十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1、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 2+bx+c=0(a ≠0),其中ax 2是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bx 是一次项,b 是一次项系数;c 是常数项。 3、 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方程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4、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1) 直接开方法:如果方程能化成x 2=p 或(mx+n )2=p(p ≥0)的形式,那么可得x=p ±或mx+n=p ± (2) 配方法:步骤:第一步,把方程化成一般形式(二次项系数是1);第二步,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第三步,配方,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第四步,把方程左边写成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的形式,即(x-k )2=h(h ≥0);第五步,用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 (3) 公式法:Δ=b 2-4ac 叫做方程ax 2+bx+c=0(a ≠0)根的判别式。当Δ>0时,方程ax 2+bx+c=0(a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ax 2+bx+c=0(a ≠0)有两个相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 结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 为重中之重) 第一章 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形如a (0≥a )的式子为二次根式; 1 性质:a (0≥a )是一个非负数; ()()02≥=a a a ; ()02≥=a a a 。 2 二次根式的乘除: ()0,0≥≥=?b a ab b a ; ()0,0>≥=b a b a b a 。 3 4 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加减时,先将二次根式华为最简二次根式, 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 5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1 一元二次方程:等号两边都是整式,且只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是2的方程。 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① 配方法:将方程的一边配成完全平方式,然后两边开方; ② 公式法:a ac b b x 242-±-=(其中当△=ac b 42->0时,方程有两个不同的实数根:a ac b b a ac b b x x 24,242221---=-+-=;当△=ac b 42-=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a b x x 221-= =;当△=ac b 42-<0时,方程无实数根 ) ③ 因式分解法:左边是两个因式的乘积,右边为零。 3 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韦达定理:设21,x x 是方程02=++c bx ax 的两个根,那么有 a c x x a b x x =?-=+2121, 第三章 旋转 1 图形的旋转 旋转:把一个平面图形绕着平面内某一点O 转动一个角度,就叫做图 形的旋转。 性质:①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②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的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③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会画出一个图形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30°、60°、90°后的图形。 2 中心对称: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 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 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中心对称。 中心对称图形: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 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 称图形。 会画出一个图形关于原点对称得图形,也就是中心对称图形。 3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 已知点P 的坐标是(x ,y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是(-x,-y ) 关于x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x,-y ) 关于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x,y ) 第四章 圆 1 圆、圆心、半径、直径、圆弧、弦、半圆的定义 2 垂直于弦的直径 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方弦所对的两条弧; 平分弦的直径垂直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3 弧、弦、圆心角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 相等。 4 圆周角 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 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 直径。 5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点在圆外 r d >

2016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2016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 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 一、学习目标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学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3、了解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4、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 二、重点 一、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 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其中2ax 叫做二次 项,a 叫做二次项系数;bx 叫做一次项,b 叫做一次项系数;c 叫做常数项。 二、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1.降次: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不管用什么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都是要一元二次方程降次) 2、直接开平方法 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直接 开平方法。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 2 =b 或 b a x =+2 )(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知,a x +是b 的平方根,当0≥b 时,b a x ±=+, b a x ±-=,当b<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第22章 二次函数 一、学习目标 1、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 2、学会画二次函数的图象 3、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 4、学会函数图象的平移 5、能够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重点 1、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①一般式:)0(2≠++=a c bx ax y (a 、b 、c 为常数),则称y 为x 的二次函数。 ②顶点式:)0()(2≠+-=a k h x a y ③交点式(与x 轴):)0())((21≠--=a x x x x a y 2、抛物线的性质 ①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永无止境的抛物线。 ②a ,b ,c 为常数,a≠0,且a 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开口方向向下。a 还可以决定开口大小,a 越大开口就越小,a 越小开口就越大。 ③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直线a b x 2- =. ④对称轴与抛物线唯一的交点为抛物线的顶点P 。特别地,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 轴(即直线x=0) ⑤抛物线有一个顶点P ,坐标为P ( a b a c a b 44,22 --) 当a b x 2- =时,P 在y 轴上;当042=-ac b 时,P 在x 轴上。 ⑥二次项系数a 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 当a >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a <0时,抛物线向下开口。 |a|越大,则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本全部内容

????? ?????????? ? --?????---... 5.351...2.03121321.0...321.,,负分数:如,,,正分数:如分数,,负整数:如,,,正整数:如整数数理有第 一讲 有理数 概念图 1、 像5,1,2,21 ,…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它们都比0大,为 了突出数的符号,可以在正数前面加“+”号,如+5,+1.2 2、 在正数前面加上“—”号的数叫做负数,如-10,- 3,… 3、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你能用所学过的数表示下列数量关系吗? 如果自行车车条的的长度比标准长度长2mm ,记作+2mm ,那么比标准长度短3mm 记作什么?如果恰好等于标准长度,那么记作什么? 探索【1】 下列语句:①所有的整数都是正数;②所有的正数都是整数;③分数都是有理数;④奇数都是正数;⑤在有理数中不是负数就是正数,其中哪些语句是正确的? 探索【2】 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集合内:15,-6,-0.9,21,0,0.32,-411,5 1 ,8,-2,27,

71,-4 3 ,3.4,1358. 正整集:{ }; 负数集:{ }; 正分数集:{ }; 负分数集:{ }; 整数集:{ }; 自然数集:{ }. 探索【3】 如果规定向南走10米记为+10米,那么-50米表示什么意义? 轻松练习 1、下列关于0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0是自然数 B.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C.0是偶数 D.0既不是非正数,也不是非负数 2、某班数学平均分为88分,88分以上如90分记作+2分,某同学的数学成绩为85分,则应记作( ) A.+85分 B.+3分 C. -3 D.-3分 3、在有理数中( )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

九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关于x 的方程中,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有( ) A .221 x x + B .02=++c bx ax C .()()121=+-x x D .05232 2 =--y xy x 2.化简 1 321 21++ -的结果为( ) A 、23+ B 、23- C 、322+ D 、223+ 3.已知关于x 的方程2 60x kx --=的一个根为3x =,则实数k 的值为( ) A .2 B .1- C .1 D .2- 4.要使二次根式1-x 有意义,那么x 的取值范围是( ) (A )x >-1 (B ) x <1 (C ) x ≥1 (D )x ≤1 5.有6张写有数字的卡片,它们的背面都相同,现将它们背面朝上(如图 2),从中任意一张是数字3的概率是( ) A 、61 B 、31 C 、21 D 、3 2 6.已知x 、y 是实数,3x +4 +y 2 -6y +9=0,则xy 的值是( ) A .4 B .-4 C .94 D .-94 7、下列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8.已知两圆的半径分别是5cm 和4cm ,圆心距为7cm ,那么这两圆的位置关系是( ) A .相交 B .内切 C .外切 D .外离 9.如图3,⊙O的半径为5,弦AB的长为8,M是弦AB上的动点,则线段OM长的最小值为( ) A.2 B.3 C.4 D.5 10.已知:如图4, ⊙O 的两条弦AE 、BC 相交于点D,连接AC 、BE. 若∠ACB =60°,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AO B =60° B . ∠ADB =60° C .∠AEB =60° D .∠AEB =30°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方程 x 2 = x 的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如图所示,五角星的顶点是一个正五边形的五个顶点.这个 五角星可以由一 个基本图形(图中的阴影部分)绕中心O 至少经过____________次旋转而得到, 每一次旋转_______度. 13.若实数a 、b 满足1 112 2+-+-= a a a b ,则a+b 的值为 ________. 14.圆和圆有不同的位置关系.与下图不同的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是_____.(只填一种) 15.若关于x 方程kx 2–6x+1=0有两个实数根,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16.如图6,在Rt △ABC 中,∠C=90°,CA=CB=2。分别以A 、B 、C 为圆心,以2 1AC 为半径画弧,三条弧与边AB 所围成的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_. 17.已知:如图7,等腰三角形ABC 中,AB=AC=4,若以AB 为直径的⊙O 与BC 相交于点D ,DE ∥AB ,DE 与AC 相交于点E ,则DE=____________。 18. 如图,是一个半径为6cm ,面积为π12cm 2的扇形纸片,现需要一个半径为R 的圆形纸片,使两张纸片刚好能组合成圆锥体,则R 等于 cm 三.解答题 19.(6 分)计算:÷ (6分)解方程:2(x+2)2=x 2 -4 图2 O A B M 图3 图4 图5 图7 图 6 12题图

新北师大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新北师大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平行四边形 .....; .....的定义:两线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不相邻的两顶点连成的线段叫做它的对角线 ...。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边相等,邻边之和等于周长的一半 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对角线互相平分;共有4对全等的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若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则其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两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 离相等。这个距离称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 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菱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且四条边都相等, 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每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都是对称轴。 菱形被对角线分成了4个面积相等的直角三角形;所以菱形的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菱形的判别方法: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矩形的性质与判定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 ..。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矩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且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对称轴是对边中点的连线所在的直线 ※矩形的判定: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根据定义)。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且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 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利用对角线相等且平分) 3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正方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正方形的性质: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 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四条对称轴。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正方形常用的判定: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正方形、矩形、菱形和平行边形四者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鹏翔教图3 ※梯形定义: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一条腰和底垂直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 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