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拓本的产生和碑帖的传拓方法

拓本的产生和碑帖的传拓方法

拓本的产生和碑帖的传拓方法
拓本的产生和碑帖的传拓方法

拓本的产生和碑帖的传拓方法

二、拓本的产生

用纸墨拓取石刻上的文字或图像,究竟起源于何时,现还无定论。明清金石学家普遍认为,最早之拓本为宋拓本;现代金石学家马衡认为,“拓石之法盖始于石经”(《凡将斋金石从稿》)。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汉魏石经)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惜不见拓本实物。现可知见之最早拓本有三,皆在清末敦煌石窟发现,即唐太宗书《温泉铭》、欧阳询书《化度寺碑》、柳公权书《金刚经》。其中唐太宗书《温泉铭》拓本末尾有题字一行:“永徽四年(653)八月围谷府果毅见(下缺)”为唐初人亲笔所书,故定其为此前之拓本无疑。其他二本纸墨相近,拓工精好,亦为唐拓本。借此,说明了明清金石学家认识上的局限。所以,拓本若以载籍为据始于梁、隋,如以实物为据则始于初唐无疑。在唐代拓本不称“拓本”,而称为“打本”。西安有一唐代的经幢,其最后一行刻有:“元和八年(813)八月五日女弟子那罗延建尊胜碑打本散施,同愿受持。”意思是说,有一位名叫那罗延的女弟子建立了这个经幢,从这个经幢上打拓下的经文墨本撒发给大家。这“打本”二字就是打印成本的意思。同时,“打本”也成为一个名词。又唐玄宗《石台孝经》后,也存有:“臣仅打本,分为上下卷,于光顺门奉献以闻”之纪录;窦蒙《述书赋注》中有“周宣王猎碣十枚,上有

篆-文,今见打本”之句,由此可知“打本”是唐人称拓碑的正名。

到了宋代,欧阳修跋《武班碑》云:“后得别本,模搨粗明,始辨其一二。”又跋《唐中兴颂》云:“模打既多,石亦残缺。”这里,他随意用模搨、模打,都是意同词,指打碑而言,不是影写了。在宋代古人法书,大都用石刻或木刻的方法传承,不在用唐人摹搨的方法,故宋人所谓拓本、摹本,实际上已与唐人所谓“打本”同义了。

宋人黄伯思在《跋刘宽碑》中云:“因令工椎拓二碑及阴文,装为三帙。”此时出现了“椎拓”这个词语。椎者,用木椎打纸入碑字也;拓者,用毡包在纸上擦墨也。椎与拓都是打碑的工序,而椎的目的是为了拓,拓本这个名词便由此而来。此外,在宋拓本题跋中,亦有毡蜡一词,同为拓本之称谓。清末随着照相术传入中国,石印、珂罗版印刷技术的应用,碑帖的复制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碑刻传拓这古老的复印方式渐渐退

出了历史舞台。传拓技术的发明,使金石碑帖文字与图形得以如实完整地复制下来,其意义不仅仅是为了文献保存与书法

的学习,还体现在中华文化传承与发扬之功绩上,直到今天也是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瘞鹤铭出水前拓本三、碑帖的传拓方法

1.整理器物。首先需清除碑石拓面的灰尘与油污,保持文字与纹饰的完整与清晰。可先用毛巾蘸清水擦去石面积污,字口或

楷体优秀的临摹字帖高清图片

楷体优秀的临摹字帖高清图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楷体优秀的临摹字帖高清图片》的内容,具体内容:楷体是我国书法字体中的一种独有的风格,它对我国书法的影响甚大。现如今,楷体的书法受到人们的临摹与学习。楷体书法被人们制作成字帖,受到人们的欢迎。下面是我整理的。楷体好看的临摹字... 楷体是我国书法字体中的一种独有的风格,它对我国书法的影响甚大。现如今,楷体的书法受到人们的临摹与学习。楷体书法被人们制作成字帖,受到人们的欢迎。下面是我整理的。 楷体好看的临摹字帖欣赏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 、"掠"(长撇)、"啄"(短撇)、"提"(直钩)等比划,使结构上更趋严整。如《武威医简》、《居延汉简》等。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一直沿用至今。 楷体精美的临摹字帖图片 楷书有模楷的意思,张怀瓘《书断》中已先谈到过。六朝人仍习惯地用着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论书》韦诞传中都云∶"诞字仲将,

京兆人,善楷书。"那是"八分楷法"的简称。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书之名,其内容显然和古称是不一样的,名异实同和名同实异之例,大概有以上这些,这些概念不弄清楚,势必至于把各方面的其他问题也永远混淆不清,一无是处了。 楷书的书写注意 清代书法家宋曹(书法约言论楷书》曰:"盖作楷先须令字内间架明称,得其字形,再会以法,自然合度。然大小、繁简、长短、广狭,不得概使平直如算子状,但能就其本体,尽其形势,不拘拘于笔画之间,而遏其意趣。使笔笔著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乃为有法。仍须带逸气,令其萧散;又须骨涵于中,筋不外露。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方是藏锋,方令人有字外之想。如作大楷,结构贵密,否则獭散无神,若太密恐涉于俗。作小楷易于局促,务令开阔,有大字体段。易于局促者,病在把笔苦紧,于运腕不灵,则左右牵掣;把笔要在虚掌悬起,而转动自活。若不空其手心而意在笔后,徒得其点画耳,非书也。 总之,习熟不拘成法,自然妙生。有唐以书法取人,故专务严整,极意欧、颜。欧、颜诸家,宜于朝庙浩救。若论其常,当法锤、王及虞书(东方画赞》、(乐毅论)、(曹娥碑》、(洛神赋》、《破邪论序》为则,他不必取也。" 按语:论述精到,实当可取。

【欧阳询碑帖欣赏】

关于欧阳询 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衡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他的字有多人评论。 页码:1/9 欧欧阳询阳询阳询碑帖欣碑帖欣碑帖欣赏赏

页码:2/9 欧阳询——化度寺碑 全称《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唐李百药撰文,欧阳询书。 碑立于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楷书35行,行书33字。原石久佚。 此碑书法笔力强健,结构紧密。早《九成宫》一年而书,故风格极相似,但谨严有余舒展不足。元赵孟俯评论云:“唐贞观间能书者,欧阳率更为最善, 而《邕禅师塔铭》又其最善者也。”清代金石家翁方纲对此碑书法评价极高, 认为此碑胜于《九成宫醴泉铭》。赞誉虽嫌过头,但可以说明此碑的书法确有其独到的地方。

2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九成宫醴泉铭碑》由魏征撰文,欧阳询书。 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泉水之事。 此碑立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楷书24行,行49字。 此碑用笔方整,且能于方整中见险绝,字画的安排紧凑,匀称, 间架开阔稳健。明陈继儒曾评论说:“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

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 明赵涵《石墨镌华》称此碑为“正书第一”。 3 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亦称《温彦博碑》。岑文本撰文,欧阳询书,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十月立 。楷书36行,行77字,碑额阳文篆书“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虞恭公温公碑”十六字。 明赵涵《石墨镌华》评云:“此碑字比《皇甫》,《九成》善小, 而书法严整,不在二碑之下。”并叹:“时信本已八十余,而楷法精妙如此。” 诚然,欧阳询所书《虞恭公碑》已达到了艺术的化境, 细观次碑书法已脱离了“欧体”在《九成宫》,《化度寺》中所具有的凝厚严谨的特征, 而更趋于自然流畅。此时欧阳询作楷书已能随心所欲,运笔自如。

传拓技法与拓本赏析

传拓技法与拓本赏析 古籍馆金石组 传拓作为我国一门独特的传统技艺,其基本技法主要有扑拓、擦拓两种。传拓时根据着色的不同、器物的不同,又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这些多种多样的技法在传世的大量拓本中都有反映。如轻薄淡雅的蝉翼拓,浓黑闪亮的乌金拓,浓淡墨相间的镶拓,以朱、蓝等多种颜料拓成的朱拓和彩拓,用来拓制古器物形制的全形拓,以及专门拓制造像的高浮雕拓法等等。除了严格意义上的传拓,还有一些特殊的技法,不必经由捶拓这一步骤,亦能复制碑帖器物上的图文,如双钩、响搨、颖拓等。 扑拓与擦拓 扑拓法以扑子蘸墨,均匀扑于拓纸上,是最常用 的传拓方法。其特点是墨色均匀,周到精细,能最大 程度地体现原碑风貌。擦拓法以擦子蘸墨,平行而快 速地擦在拓纸上,传拓法帖多用此法。与扑拓法相比, 擦拓法的优点是用时少、速度快、光泽好,缺点是只 能用于较为平坦的碑石,凹凸不平者则难于操作。 全形拓 全形拓又称器物拓、图形拓、 立体拓。它是一种综合了素描、绘 画、传拓、剪纸等技术的特别技艺。 早期的全形拓不用整张纸,是将器 物各部位的纹饰及器铭分拓,再把 拓完的各部分拓片,按事先画好的 图稿拼粘在一起,故此也叫分纸拓。 现今青铜器全形拓的方法是:在拓 器物前,先选择出更能代表该器物 特征的最佳角度, 然后用铅笔在准扑拓法 大克鼎 噩侯御方鼎

备好的宣纸上轻轻画出“⊥”形图,以表示器物的水平线和垂直线,再以“⊥”形图为基础,画出被传拓器物原大的线描图,随后把标有器物各部位位置的宣纸分先后覆在被拓器物上,用蘸有白芨水的毛笔刷湿,上纸,用棕刷刷实,用墨拓黑后揭下,在拓完器物的各个部位以后用喷壶喷水把拓片整理平整,完成全形拓。 响搨 响搨是摹搨善本碑帖或法书墨迹的一种方法,即将薄纸覆于帖上,用细若游丝的线将字画的轮廓双钩描摹下来,或以薄纸覆帖上,就明窗等透光处影摹,再行填墨或用小扑子补墨。宋人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中记载:“以纸加碑上,贴于窗户间,以游丝笔就明处圈却字画,填以浓墨,谓之响搨。然圈隐犹存,其字亦无精采,易见。”宋人黄伯思《东观余论》中说:“摹,谓以薄纸覆古帖上,随其细大而搨之,若摹画之摹,故谓之摹。又有以厚纸覆帖上,就明窗景而摹之,又谓响搨焉。”

拓印

拓印 拓印,也称"拓石",也指现在的"碑帖"。就是把石碑或器物上的文字或图画印在纸上。也可用纸紧覆在物体(如植物的叶等)表面,将其纹理结构打拓在纸上。 1简介 所谓的拓印就是把一张坚韧的薄纸事先浸湿,再敷在石碑上面,用刷子轻轻敲打,使纸入字口,待纸张干燥后用刷子蘸墨,轻轻地、均匀地拍刷,使墨均匀地涂布纸上,然后把纸揭下来,一张黑地白字的拓片就复制完成了,这种复制文字的方法,称之为"拓印"。它是将石刻或木刻文字,用纸、墨拍印出来,以便保存和传播的工艺方法。 2来源 拓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公元前两千年重要大事记载便已被镌刻于骨板或青铜亦有刻于砖瓦陶瓷木料玉石以保存文字及图像者,唯用于长篇碑文最多之质材当推石料。在若干为保存权威性著述而实行之大型计划中,以自公元605年起至1096年完成,将400余万言佛经镌刻于7137件石牌或石碑一事最具规模。在此之前,自公元175年至 183年,儒家七经二十余万言已被刻于46面石碑之正反两面,以此为东汉学子学人和学官建立并保存了斯等著述之标准模板。嗣后六朝亦各有镌刻儒家经典之举,而以18世纪末之清朝总其大成。殿堂庙宇所在处之峭壁岩面,亦悉被用来镌刻巨型宗教语句。 关于拓印术的起源,历史上没有记载,迄今为止说法不一,难以定论。大多数人认为,拓印术始于东汉熹平年间。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即拓印术的出现肯定是在纸张发明之后才出现的,并且拓印方法起源甚古,且比雕版印刷早出现。 在隋代文字的拓印技术已经很发达,这也说明了在这之前,拓印术就出现了。 到了唐代,拓印术就与更发达了,不仅有民间进行拓印的作坊,而且政府的也专门成立了拓印的机构。 3变化 有关拓印方法的变化,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文字正体与反体方面的变化;最早的石刻上的文字是正写的凹下的文字,后来发展的石刻是反写凹下去的文字;另一个变化是石刻上下的拓印转向木刻上的拓印。 4作品 现存最早的拓印品,是在敦煌石室中保存下来的公元六世纪的遗物"温泉铭"。但这绝不

碑帖拓本定级标准

碑帖拓本定级标准 (初稿) 2011-07-06前言 本标准的编写格式和方法按《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1.1-2000)和《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二部分: 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GB/T 1.2-2002)中的规定编写。 本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的国家标准。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提出,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并归口管理。 本标准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负责组织起草。 本标准参加编写单位: 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文物出版社、北京大学图书馆、山东大学、上海图书馆等。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 施安昌、孟宪钧、冀亚平、胡海帆、刘心明、仲威、卢芳玉。 引言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明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发明最多的国家,传拓技法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发明。一千四百年来,拓本保存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和丰富多彩的书法、绘画艺术。 由于天灾人祸,唐、宋、元三代拓本幸存者寥若晨星,弥足珍贵。拓本拓制时间有早晚之别,保存内容有完残多寡之异,原物亦有存佚之殊,存在形式

有整幅和割裱之分,文字种类有汉文和少数民族文字、外国文字之别。为了加强对拓本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确定拓本的级别十分必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01年第19号令发布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和《一级文物定级标准举例》所记述的拓本藏品定级的文件精神,并遵循拓本鉴别的“三性原则”,同时考虑到全国各地所存拓本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标准。依照本标准定级的拓本,等同于相应级别的文物。 本标准的定级对象,是通过传拓得到的金石器物的拓本。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拓本基本术语、定义和拓本级别。 本标准的适用范围: 全国各级各类型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的拓本保护、整理和利用工作,同时供出版、教学、科研及国内外相关业务单位使用。 2术语和定义 2.1传拓与拓本 传拓是用纸、墨和传拓工具从金石器物上棰印其文字和图画的技法。通过传拓所得到的墨本叫拓本,又称拓片。 2.2xx 金石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古铜器和石刻,广义包括甲骨、金属、玉、石、陶、泥、木、竹、墨等材质的器物。本标准用其广义。 2.2.1甲骨 主要指商周时期用于占卜并有契刻文字的龟甲和兽骨。 2.2.2青铜器 用红铜与锡合金制作的器物。2.2.3碑刻

当代书画鉴定三大家各有绝招自成三大流派

当代书画鉴定三大家各有绝招自成三大流派 建国后,中国书画鉴定逐步走上了科学性、系统性的研究道路。书画鉴定以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作为主要依据。这期间,出现了三位具有代表性的鉴定家,他们在书画鉴定上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形成了三大流派。谢稚柳艺术鉴 定谢稚柳先生 艺术鉴定即从书画艺术的本体,包括意境、格调、笔法、墨法、造型、布局等特征入手进行鉴定,是书画鉴定最直接的路径,是鉴定的筑基功夫。鉴定学中艺术鉴定最难,也最切实。艺术鉴定能解决的问题,一般便无需舍近求远地依靠其它的鉴定方法进行佐证。因此,优秀的书画家,加上厚实的书画史论功底,一般便是当然的鉴定家。古代鉴定家都是书画的行家里手,原因也基于此。正是从这一角度上,传统鉴定的“望气”方法才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谢稚柳最大的长 处和贡献正在于此。谢稚柳书法 在国家文物局古代书画鉴定组成员中,谢稚柳名列首席。他一生的书画鉴定是和他的书画创作互为作用、相互影响的。他从历代大量书画名作中得到创作养料,滋养了自己的创作。反过来,丰富的创作经验又直接对鉴定产生影响。从书画本体出发对书画进行鉴定成为谢氏的主导风格。可以说,谢稚柳的鉴定是艺术鉴定,同时也是鉴定艺术。谢稚柳画作

谢稚柳的鉴定艺术是在创作中一步一步深化的。他的过人之处是着眼直达书画本身,绝对不会敲边鼓。早在1966年,他在香港《大公报》上连载发表了《论书画鉴别》一文。这是一篇系统的鉴定学论文。从传统的鉴别方法,到鉴别方法的论证、辩伪,特别是讲到对书画本身认识时,精论迭出,显示出艺术家对鉴定的敏锐观察力。他从笔墨、个性、流派诸方面来认识作品的体貌和风格。笔墨是形成书画的基本条件,也是书画风格的重要内容,更是鉴定书画的主要依据。谢稚柳创造性地提出“性格说”,认为鉴定的标准,是书画本身的各种性格,即它的本质。一个画家可以产生水准高的作品,也会产生低劣的作品,问题不在于标准高低、宽严,而在于对书画本身的各种性格的认识,性格自始至终贯穿在优与劣的作品中。基于此,谢氏对于书画作品出现特例时,即某一画家临时变换习惯性画风,或者是早年所作的不成熟样式等等,总是不被迷惑,一锤定音,具有深邃的鉴别力。书画实践和他的望气性格使他的鉴定具有一种神奇性。从这点上看,谢稚柳是目鉴的天才。徐邦达先生 徐邦达技术鉴定在当代书画鉴定家中,徐邦达的鉴定著作最多,有《古书画鉴定概论》、《古书画伪讹考辨》、《古代书画过眼要录》、《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历代书画家传记考辨》、《重订清宫旧书画录》以及大量的鉴定论文,从各个方面详尽地对书画鉴定进行论述。从他的论著中,我们注

数字书法教室—书法互动教室

书法互动教室系统拓扑图 书法互动教室效果图

全息书法 全息书法技术是一种面向书法教学应用以笔画为基础的新型字库制作技术,字符编码遵循GB2312-80 和GB12345-1990编码标准,涵盖了国务院公布的《通用规汉字表》一、二级常用字。 全息书法字嵌有汉字规书写过程的完整信息,通过全息书法解析引擎可以完整地还原汉字的笔画、笔顺、结构、书写方式与书写过程动画和书写示视频。全息书法碑帖是以全息书法技术为基础存储的书法碑帖资源。 全息书法资源包含全息碑帖、软笔全息字库、硬笔全息字库。 在书法普及教学中的应用: 以全息书法技术为基础的EduOffice数字书法教学系统涵盖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规定的中小学基础书法普及教育的所有要求。系统提供了书法教学所需的各种功能,包括笔画工具、摹写讲解等,非常适合教师进行笔画、单字、结构、章法、书体、集字、组字等的教学,教师使用原帖摹写动画、名家双路示视频,以及直接书写示来展示讲解书写过程;并配套了书法练习和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参考课件等各种资源,适合中小学开展基础书法教学应用。 软笔书法教学 1、互动教学 教师可以将课件、练习等学习容分发给学生,可查看学生屏幕和

书写仪,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和练习结果,学生可在学习台直接答题、提交练习等。 2、分组与容发送 教师可将学生任意分组,可将课件、练习等学习容分发给不同小组,实现差异化、个性化分组教学。

3、 笔画教学 针对需要讲解的单字笔画,可分别提取单钩、双钩、笔画、笔势、笔画笔势、单字当前笔画、单字全部笔画,从不同侧重点讲解;碑帖单字笔画可一键转换为原帖摹写、单钩摹写、双钩摹写、原字摹写四种摹写教学方式,同时单字笔画配有摹写动画演示。

拓片制作技法及元碑拓制过程

拓片制作技法及元碑拓制过程 拓片的拓印的方法有四种。分别是扑墨拓法、擦墨拓法、蜡墨拓法、响拓法;而其中最常用的是扑墨拓和擦墨拓。现将其中拓法大略及《尊经阁记》碑拓制过程表陈如下,以记古技。 四种拓法: 一、扑墨拓法:先把要拓的花纹或文字尽可能剔刷清楚,用大小合适的宣纸盖上,把纸轻轻润湿,然后在湿纸上蒙一层软性吸水的纸保护纸面,用毛刷轻轻敲捶,使湿纸贴附在该物表面,随着它的花纹文字而起伏凹凸。之后除去蒙上的那层纸,等湿纸稍干后,用扑子蘸适量的墨或朱砂,敷匀在扑子面上,向纸上轻轻扑打,形成拓片。 二、擦墨拓法:主要用于拓印碑石。先把湿纸铺在碑石上,用棕刷拂平并用力刷,使纸紧覆凹处,再用鬃制打刷有顺序地砸一遍。待纸干后,用笔在拓板上蘸墨,用细毛毡卷成的擦子把墨汁揉匀,并往纸上擦墨,勿浸透纸背,使碑文黑白分明,擦墨三遍即成。 三、蜡墨拓法:用松烟子和蜡调合,做成饼状大墨团,将干纸贴在刻石上,用大蜡饼干擦,又名为干擦墨。

在气候严寒或洞窟潮湿地区,均可使用干擦墨拓法。 四、镶拓法:用小扑子先拓大字边缘,然后镶补完整的方法。先把字边拓好揭下,再全补上墨。摩崖大字题刻,多用此种拓法。 四、响拓法:拓善本碑帖,将透明薄纸平铺在碑帖上,用笔双钩轮廓,然后用小扑子影拓。或在原碑帖上覆一层薄纸双钩填墨,也叫响拓。传拓碑帖用墨,以晚清、民国初年碎墨最佳,将碎墨放入小罐内,加适当凉水,用木棍搅成墨汁,写字不洇即可用。松烟桐油合香料制成的墨,或现在精制书画墨汁,也是传拓碑帖佳品。用烟子合胶做墨汁,或用烟子合蛋清做墨汁,必须在墨汁中加薄荷精、樟脑精等香料少许,可免去拓片的腥臭味。直接用黑烟子合水传拓的最劣。 用的最多的是扑墨拓和擦墨拓。 《尊经阁记》拓制过程 元代文字学家、书法家杨桓篆额书丹的《尊经阁记》碑2008年在山东济宁发现,因其形制巨大,文字众多,字体奇特,而受到关注。《济宁日报》、《中国书法》杂志(2011年第10期)分别刊登文章,赞誉“一字点画囊多体,楷书篆意隶风骨”。

D11桂林《桂林故事——镌刻千年的桂林古书》节目文稿

D11广播播音作品—— 《桂林故事——镌刻千年的桂林古书》 节目文稿: 《桂林故事》节目版头: 悠悠岁月未老去, 山清水秀桂林城, 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阻隔, 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 桂林故事,听上一为您娓娓道来。 【主持人】文化桂林,时光印记,我是上一。中国古代,人们通过石刻记载历史。桂林石刻,始于东晋,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根据统计,桂林现存自隋朝至民国的摩崖石刻近2000件、近200万字。这些石刻跨越时光,千百年来向世人再现着桂林当时的民俗风貌,弥补了史书记载的不足,订正了文献记载的谬误,具有重要的历史、工艺和文化价值。可以说,桂林石刻是中华魁宝,是文化桂林最具特色的遗存之一。 为了保护这些摩崖石刻,传拓技艺发展成为了载史流芳的传统技艺。“传拓”一词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所谓“相承传拓之本”即为拓本。桂林,属喀斯特地貌,山石多为石灰岩石质,在气候和生物等自然环境的综合影响下,桂林摩崖石刻传拓技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独特的工艺技巧。2016年,桂林摩崖石刻传拓技艺入选为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为该项目的保护单位——桂海碑林博物馆,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使得桂林摩崖石刻传拓技艺得以成熟和完善,让众多的桂林石刻珍宝绽放了文化魅力! 韦可祥,桂林摩崖石刻传拓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师承杨寅生、胡湘武。自1997年起到桂海碑林博物馆开始就一直从事石刻传拓工作,经过近20年的实践和总结,继承和发展了具有石灰岩石质摩崖石刻的传拓技艺。

【同期声】韦可祥:我是1997年来到桂海碑林博物馆,来之前我对拓片或者传拓技艺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然后呢,来了以后,跟着师傅学了以后我才知道这一门手工艺。经过跟师傅学了一段时间以后,我知道这个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工作。为了传承这门技术,根据我自己的个人性格啊、兴趣爱好啊,我经过学以后就留下来了,一直坚持到现在。 【主持人】提起自己的技艺,韦可祥充满了自豪感,他说“很多珍宝就是在拓碑过程中发现的。” 【同期声】韦可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的出处到底在哪个地方。在83年的时候,我们馆里面的工作人员去独秀峰采集拓片的时候,发现有一块拓片被钟乳石或者是那个青苔啊覆盖了,经过他们清理以后就发现,这一块碑上面写有“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几个字。 【主持人】韦可祥说,前辈们对“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发现意义非同凡响,进一步证明了早在800多年前桂林山水的美就已经被世人大为赞赏。传拓技艺对于永久性保存石刻上的文字和图案具有重要的意义,前辈们对石刻瑰宝的发掘和保护深深地影响了韦可祥。 【同期声】韦可祥:桂林摩崖石刻传拓技艺出自在我们桂林这个地区。所有的山头里面的摩崖石刻,是把它用纸啊、墨啊、拓印下来,它有自己的特点。因为桂林的气候条件啊、石碑的存在方式啊或者地理环境不同,所以我们经过长年的摸索,形成了一种我们桂林独有的这个传拓技艺的一种技术。 【主持人】在实践中,韦可祥不断的摸索适用于桂林石刻的传拓技艺。在传拓的七个步骤中针对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沉着细致,完成每一副拓片作品。 【同期声】韦可祥:我们传拓所用的工具一般有几种,一个是棕刷,棕刷俗称是老虎刷,一个是打刷,就是用猪毛、猪鬃来做一个刷子,它主要作用就是把纸打进石刻的凹槽里面去。然后,有喷壶、有墨汁、墨包,墨包都是我们自己做的,一般拓碑主要就是这几种工具。如果在摩崖石刻方面呢,要有清理的工具,清理碑面的工具,比如说竹签啊、竹片啊,或者是刻刀,主要是把碑面表面上有水泥啊,各种青苔各种清理干净工具就可以了。

教你如何做拓片

教你如何做拓片 在数码照相、摄像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拓片”这个名词已渐渐被大家遗忘,只有少数的文物学科工作人员或爱好者在工作或茶余饭后的谈天中偶尔提起它。殊不知,比起数码类的现代技术,拓片还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这种不可替代性来源于拓片对原物一比一的真实写照,至今仍是最科学的记录方法之一。概括而言,拓片,就是将宣纸贴在器物表面,用墨拓印来记录花纹和文字。在古代社会,甲骨文字、铜器铭文、碑刻、墓志铭、古钱币、画像砖、画像石等有凹凸纹饰的器物,都广泛使用这种方法记录。对于不同材质的器物,现代已发展出各异的拓印工艺,如对木雕的拓印,就有“干拓”工艺。但拓印的基本方法万变不离其衷,可概括为以下四步:第一步,剔清要拓的花纹或文字,摩崖石刻、画像石、碑刻等可水洗,但青铜铭文、古钱币、甲骨文字、画像砖、木雕等上细微的土锈需用削尖的竹筷或牙签慢慢剔除干净。第二步,选取大小合适的宣纸覆盖要拓的文字或花纹,用毛巾轻轻润湿使宣纸贴于器物表面。倘有不能紧贴者,可在宣纸上再蒙上一层软性吸水的纸保护面(塑料袋也可),用蘸了白芨水的毛刷轻轻敲捶,赶走残留在宣纸与器表间的气泡。白芨水是用中药泡出的无色、透明但略有粘性的水,有利于宣纸附着在器物表面,拓印后易剥离。如若不方便购

买白芨,用清水也可。第三步,去除纸保护面,待湿纸稍干。这一步虽不需要人工操作,但对于干湿度的把握及其重要。宣纸偏湿,墨汁氲散;宣纸太干,宣纸不能紧贴印面,不利拓印。因此,一般纸张在肉眼看上去已无明显水印、但宣纸尚紧贴印面之时。第四步,用带墨均匀的扑子,向纸上轻轻扑打,用墨宁淡勿浓,多次均匀拍打后,黑白分明的拓片形成。这里的扑子,俗称“拓包”,用塑料薄膜包裹棉花,再在外包裹一层纹理细腻的丝绸或其他丝织物既可。拓包的大小根据器物大小而定,一般而言,在拓一件器物时需有两个拓包,一个用来匀墨,另一则用于在纸面轻轻扑打。做拓片的基本方法看似简单,但要完成一张高质量的拓片,操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还有很多。如:针对不同材质的器物,在拓印过程中要注意不同方面的问题;真正的拓片需要包含原作的创作理念等。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刻理解,需要工作者的耐心、细心和屡败屡战的尝试才行,“动手做拓片”活动之所以在博物馆联展中推出,其目的是想对有兴趣的学生起到一定的启蒙作用。 1·四穗叶蟠螭纹镜战国晚期-西汉早期该镜约24公分,尺寸较大。 2·四神规矩镜西汉铭文“清冶铜华清而明,以之为镜宜文章,延年益寿去不羊(祥),与天无极如日之光,千秋长

先秦书法鉴赏--十三少鉴别整理

先秦书法鉴赏--十三少鉴别整理 先秦书法鉴赏 先秦书法鉴赏十三少鉴别整理 太陽堂藝術之書法碑帖鑒賞先秦書法(不明具体朝代就以先秦二字替) ============================================== =====================朝代书法家碑帖名称书体收藏地收藏情况 ============================================== =====================先秦佚名《(冬戈)方鼎》金文先秦佚名《不婴簋》金文先秦佚名《邓闭敦》金文先秦佚名《君夫敦》金文<君夫敦释读(从右向左竖读):唯正月、初吉、乙亥,王在康宫大室。王命君夫曰:儥求乃友。君夫敢毒(从丰从女)扬:王休用乍(作之祖文),文父鼎(从将从鼎)彝。子子孙孙,其永用之(同止)。注释:毒——原文从丰从女,前人释读为对,鄙人根据形态学特征,视其若妦、或毒。鼎——原文从将从鼎,楷书无对应字,鄙人或省为鼎,或转为酱。> 先秦佚名《孟姜簋》金文先秦佚名《迷盘》金文先秦佚名《商(王卂)鼎铭》金文<释读(从右向左竖读):己

方奉见事于彭车(辖)弟(同夷)商奉马用乍(作的祖文)父甫奠(同尊)彝鼋> 先秦佚名《师虎敦》金文先秦佚名《师友敦》金文先秦佚名《使夷敦》金文先秦佚名《叔向父敦》金文<叔向父敦释文:叔向父作媿妃尊敦其子子孙孙永宝用> 先秦佚名《天亡殷》金文先秦佚名《卫公叔敦》金文<铭文释读(从右向左竖读):唯九月、初吉、庚午,公夷(叔)初见于卫(衛)。贤从(從)公命事畮,贤百畮翼。用乍(作)宝彝。注释:前人命名为卫公叔敦。叔:古文字作夷,而叔为后起字。卫(衛)——前人释读。原文中间,不从□(丁),从方,有些类徬。翼——原文若:从翚(翬)从皿;或从翮从东。楷书无对应字。鬲皿相通,翮类翤。前人释读为翼。> 先秦佚名《小臣邑斝铭》金文<《小臣邑斝》:“癸己,王易小臣邑见十朋,用母癸彝(《续殷》下.66)/王易小臣口口,才(在)大...《墨子·尚贤》:“汤有小臣。”齐彝器铭《叔夷钟》有:“伊小臣唯辅”。> 先秦佚名《小子蒚卣铭》金文先秦佚名《尹氏簋》金文先秦佚名《墙盘铭》篆书先秦佚名《石鼓文》篆书<石鼓文先秦刻石文字。我国遗存至今的石刻文字,要属《石鼓文》时间最早和最具代表性。石作鼓形,共十鼓,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径约三尺余。内容记述秦国君游猎,故又称

石刻拓片与传拓技艺

石刻拓片与传拓技艺 石桥 【导视】石刻包括汉画像石刻、摩崖石刻,石刻拓片就是从这些石刻上传拓下来的,又是怎样传拓下来的呢?这就传拓技术。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魅力邹城》节目又与您见面了!本期为您安排的是:解密《石刻拓片与传拓技艺》。下面请收看详细内容。 【解说】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金石拓片的历史作用不容忽视。近年来,由于对中华古籍保护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人们的古籍保护意识逐步增强,记录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金石拓片已引起更多人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传拓技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之一。传拓,作为一种技艺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并日趋成熟与完善,最终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传拓作为一种复制和保存文献资料的方法,被普遍运用在金石文字及其图像上,尤其是石刻文字。 【采访】所谓传拓,亦称棰拓。“传”与“拓”两字具有不同的含义。《字彙·人部》曰:“传,续也。”陆明德认为:“传者,相传继续也。”拓,就是用纸和墨从铸刻器物上捶印出其文字、图像或花纹。由于在传拓过程中要运用一套技术方法,故名传拓技法。又因此法主要应用于金石器物上,如拓印碑刻、墓志、甲骨、陶器、青铜铭文、

玉器花纹、瓦当、画像、铜镜、货币、铜器器形等,所以也称金石传拓技法。人们通常所说的拓片或拓本就是运用这种方法制作而成的。 【解说】传拓技术是在刻石已出现,纸张和墨广泛使用的条件下产生的。我国正式刻石的出现当从战国的“石鼓文”算起,从秦到汉,刻石已有数百种之多。相当数量刻石的出现,为传拓技术的发明提供了重要条件。如果说当时只有书写在一定载体上的文字而没有一定数量刻石的出现,就不会有传拓技术的产生了。在汉朝刻石、纸张和墨的出现,大大推动了传拓技术的发明、发展和使用。由此看来,传拓技术最早在汉魏之间,最晚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了。 拓制拓片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拓本《温泉铭》上有一行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题记,说明最晚为唐初时所拓。由此可见,在唐代就已经有石鼓文拓片流传。唐代诗人王建就有“古碣凭人拓”的诗句。可见唐代不仅已有拓片流行,而且拓制技艺已有相当水平。到宋代,拓片已盛行风靡,由于文化发达,刻帖业的兴盛,拓印技术得到了空前提高,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拓片,当时对拓片就有“下真迹一等”的评价。明清时期,传拓技艺得到进一步发展,拓片拓制水平不断提高,拓制更加精致,拓制范围不断扩大,种类和方法更加多样。由此可见,传拓技术发明于汉代,成长于唐代,极盛于宋元明清。 【采访】我们邹城的石刻文物保护也得益于传拓技艺,国家级文物《莱子候》、《峄山碑》、《四山摩崖刻经》以及汉画像石,传拓之后,原石从而得到很好的保护。尤其是,尖山摩崖刻经,现在荡然无存,

地方石刻资料的收集与利用

地方石刻资料的收集与利用 [文摘] 地方石刻是记载某一地区的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实际,是地方文献资源的实物证据,应列入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笔者通过工作实践并结合杭州石刻现状,论述了运用传拓技术及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石刻载体的转换并编制地方石刻目录的重要性,以拓宽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笔者在杭州从事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多年,深知其中甘苦。简言之,即头绪多、范围广、任务重。一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等,往往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的部分甚或大部,况且曾经是七大古都的杭州。于是,凡涉“地方”的文献资料,总力图收集网罗。但是,由于观念的滞后,常忽略地方文献载体的多样性,那就是对地方石刻以及所派生出来的相关资料的收录与利用。笔者于所在单位受命主持并完成了《杭州石刻》网络专题数据库的工作,曾屡次亲临实地考察、摄录,以致形成关于地方文献中石刻资料的收集与利用若干问题的思考。公诸并求教于图书馆同仁,旨在发掘、拓宽地方文献资源以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高城市品位;并供地方文献目录建设工作的借鉴以服务于全社会。本文所述石刻,侧重于地方文献的角度阐述其历史价值,而石刻艺术的发展及特性则从略。 1 地方石刻应纳入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 1.1 地方石刻的历史文献价值 石刻品种门类众多,如建筑石刻、宗教石刻、碑刻等。尤其是碑刻,它是碑、碣、墓志、摩崖、石经的统称,所涉内容范围极为广泛。王昶在《金石萃编》的自序中称,金石之学“迹其囊括包举,靡所不备,凡经史小学、暨于山川地志、丛书别集,皆当参稽会萃,核其异同,而索其详略”。诸如碑刻中的天文、地理。画像、石经、艺文、战争、宗教、祭祀、题名、筑路和造桥等,保留了许多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而散见于全国各地的石刻,正是一种区域性的地方文献资源,是地方历史文化长廊中的瑰宝。这种以石质材料为载体的地方文献资源,可以与地方文献书籍相互印证;它所记载某一地区的古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土

碑帖拓本定级标准

碑帖拓本定级标准(初稿) 2011-07-06 前言 本标准的编写格式和方法按《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1.1-2000)和《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二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GB/T 1.2-2002)中的规定编写。 本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的国家标准。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提出,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并归口管理。 本标准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负责组织起草。 本标准参加编写单位: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文物出版社、北京大学图书馆、山东大学、上海图书馆等。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施安昌、孟宪钧、冀亚平、胡海帆、刘心明、仲威、卢芳玉。 引言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明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发明最多的国家,传拓技法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发明。一千四百年来,拓本保存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和丰富多彩的书法、绘画艺术。 由于天灾人祸,唐、宋、元三代拓本幸存者寥若晨星,弥足珍贵。拓本拓制时间有早晚之别,保存内容有完残多寡之异,原物亦有存佚之殊,存在形式有整幅和割裱之分,文字种类有汉文和少数民族文字、外国文字之别。为了加强对拓本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确定拓本的级别十分必要。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01年第19号令发布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和《一级文物定级标准举例》所记述的拓本藏品定级的文件精神,并遵循拓本鉴别的“三性原则”,同时考虑到全国各地所存拓本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标准。依照本标准定级的拓本,等同于相应级别的文物。 本标准的定级对象,是通过传拓得到的金石器物的拓本。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拓本基本术语、定义和拓本级别。 本标准的适用范围:全国各级各类型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的拓本保护、整理和利用工作,同时供出版、教学、科研及国内外相关业务单位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2.1 传拓与拓本 传拓是用纸、墨和传拓工具从金石器物上棰印其文字和图画的技法。通过传拓所得到的墨本叫拓本,又称拓片。 2.2 金石 金石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古铜器和石刻,广义包括甲骨、金属、玉、石、陶、泥、木、竹、墨等材质的器物。本标准用其广义。 2.2.1 甲骨 主要指商周时期用于占卜并有契刻文字的龟甲和兽骨。 2.2.2 青铜器 用红铜与锡合金制作的器物。

书法欣赏文档

书法欣赏目录?用以兽毫为主制成的毛笔作为表现它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书法是我国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工具的 线条造型艺术。先秦书法?先秦,书法艺术的孕育时期?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我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体、章法。金文?金文?金文是殷周时代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 ?周宣王时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这是中国文字的第一次改革。?”大篆“,把史籀以后的文字叫做”古文“后人把史籀以前的文字称作”籀文“也叫?金文属于大篆?金文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殷代与周初1(《大盂鼎》、《利殷》?)周代中期2(?毛公鼎?散氏盘毛公鼎?散氏盘 ? 散氏盘《虢季子白盘》)春秋战国时期:3(? ”书家第一法则“石鼓文被清代康有为誉为秦代书法?秦代,书法艺术的启蒙时期? ”秦篆“小篆是与大篆相对而言,为秦代通用文字,故也称? (郭沫若)”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 据《史记》载,秦刻石有: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

峄山六处? 隶书? 秦隶汉代书法? 汉代,书法艺术的奠基时期? 汉隶?”八体书“。规定”以书取人“汉代,故又称”史书令史“为学童应试内容,其中隶书是重点,所谓。”史书“隶书为? 隶变隶“隶书虽在秦代广泛应用,但在汉代才成熟而定型化,这个过程被文字学家称为。隶变是书法史上一个伟大的变革。”变定型后的隶书彻底消灭了中国文字的象形形态,它臆造偏旁,混同了形体不同的字,同时也分化了形体相同的字,强同使异,强异使同,造成汉字形体的巨大变化。是从笔画到结字都方正平直化的新书体。? 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之美。?,指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磔“,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来楷书中变为撇;所谓”波“所谓 的捺笔。”燕尾“?书享誉一代的首推蔡邕。”八分“。汉代书法家中,以”八分“成熟定型化的汉隶,又名?隶书笔法与 艺术风格分类:一、笔法圆浑,挺劲含蓄。《西峡颂》、《石门颂》二、方整挺劲、爽利痛快。《衡方碑》、《张迁碑》三、方圆兼济、法度森严。《史晨碑》、《曹全碑》、

感受一下翰墨之韵拓片之美

感受一下翰墨之韵拓片之美 拓片,指将碑文石刻、青铜器等文物的形状及其上面的文字、图案拓下来的纸片。这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的一种技艺。 古之圣王,欲传其道于后世,常将重要的典章制度、法律、文献镂之金石,宜子孙永保。战国以后,“金”——青铜器渐渐式微,石刻方兴未艾,在宣扬政教思想、孝悌传统和佛教精神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原因无他,因石料易得,石质牢不可摧,能显出神圣庄严之气象也。 自东汉始,书法渐成为一门艺术,为便于欣赏和学习,时人便有了复制金石文字的需求,我国先民独创的传拓技术发挥了作用。相传,传拓产生于隋,最早的用途便是临摹习字。

唐代这种习字方法被上层士大夫普遍采用。两宋时,拓片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并延续至今。宋太宗时,《淳化阁帖》的问世,更是带动了刻帖的兴盛,引发了文人收藏、记录、研究古物的风气,金石学作为一门学问由此兴起,其所依托的载体——拓片一时炙手可热。 宋代著名的文学大家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其中的一个“一”便是指他收藏并引以为傲的“一千张拓片”;赵明诚、李清照也深陷这股热潮,他们“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钟鼎、甗、鬲、盘、匜、尊、敦之款识,丰碑、大碣,······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是正讹谬,去取褒贬”,编为《金石录》;夫妇二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及“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的书斋之乐,一直被后世传为佳话。

金石学大盛则是在清代,从乾嘉到同光年间,黄易、阮元、吴大澂等前赴后继。履荒榛,探窈壑,登危峰,伐颓垣,访碑拓碑,并出版一系列理论著作,共同迎来了传拓技艺及拓片收藏的鼎盛期。 此风潮至民国时期尚有余波,胡适、郭沫若、齐白石、鲁迅先生等均热衷收藏拓片。 拓片是记录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古代金石学者和收藏家将拓片作为其文化和学术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借助拓片,研读铭文,以考订经史,鉴定古物,编纂谱录。

《孙秋生造像记》高清拓本及释文

《孙秋生造像记》高清拓本及释文 《孙秋生造像记》高清拓本及释文 2016年02月21日17:50 by:艺术迷网分类:书法-> 历代名家书法 正文我来说两句 《孙秋生造像记》龙门造像记名品之一。正书,上截记十三行,行九字;下截题名十五行,行三十字。《始平公造像记》与《孙秋生造像记》风格接近,是当时流行的字体,只是一阳刻,一阴刻而已。 《孙秋生造像记》全称《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记》,北魏刻石。景明三年(502)五月刻,在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南壁。古阳洞内两侧壁上层的八大龛,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的造像龛,孙秋生造像龛即是其中之一,它位于古阳洞南壁,自窟口向内第3龛即是。该龛为尖拱龛,高254厘米,宽150厘米,深65厘米,造一佛二菩萨。在龛的右侧刊刻造像记,即孙秋生造像碑,高153厘米,宽50厘米,蟠龙螭首,方

形碑座上有3个后刻的小坐佛龛,造像碑文可分为3部分,自上而下,第一部分,额题;第二部分,发愿文;第三部分,邑子题名,共刻人名139人。在题名的末尾,最后一行,刻写“景明三年岁在壬午五月戊子朔廿七日造讫”。 孙秋生造像龛的尖拱内的雕刻大致分3层,上层刻10身飞天,每侧5身,中间刻一宝珠,下层刻尖拱坐佛11尊,在最左侧坐佛下方刻一类似于化生像的形象,与其对称的右侧刻一类似莲蕾的雕刻;中间一层刻化生像10身。龛梁中间刻一对相背的龙首,在龛梁的转折处各刻一束腰,装饰纹样为人字形,梁端刻一对反顾龙首,踏按于龛柱上。龛柱柱头装饰双圆覆莲瓣,柱身为素面八棱形,龛柱由二托重力士像承托。龛内刻一佛二菩萨像。龛下中间刻二龙盘绕之香炉,两侧对称刻出4身供养像(三身存残迹)。右侧造像碑雕刻于孙秋生造像龛和法生造像龛(南壁向内数第2龛)之间的空余壁面,与二造像龛没有打破关系,造像碑的高度大致就是造像龛由龛底到龛柱的高度,即造像碑的高度上限是龛柱柱头的位置,这一现象在古阳洞北壁的魏灵藏造像龛、杨大眼造像龛等都或多或少得到了印证。这说明在孙秋生造像龛雕刻前,造像碑的位置、规模、形制已经有了计划,造像龛与造像碑是统一规划设计的。

经典的隶书碑帖作品欣赏

经典的隶书碑帖作品欣赏 经典的隶书碑帖作品欣赏西汉中期以来,隶书的脱去篆体(包括结构、笔画的写法)而独立的形式,已经完全形成。所见有代表性的例如本世纪出现于西陲流沙中的西汉宣帝五凤元年(前57年)、成帝河平元年(前28年)、新莽始建国天凤元年(14年)的书简、乐浪汉墓出土的西汉平帝元始四年(4年)、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的漆盘上的铭文等等,不但结构全变,从字形来讲也全成方形或扁方形,笔势则长波更自然横出,和接近篆体的直垂形大大不同了。 历代经典的隶书碑帖作品相像的字形还能在东汉的碑刻中见到很多。最著名的如桓帝延熹八年(165年)的《华山庙碑》、灵帝建宁二年(169年)的《史晨碑》、中平二年(185年)的( 曹全碑)、又三年(186年)的( 张迁碑)等等,其他不再一一例举了。 隶书的起源介绍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 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又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汉朝的许慎 [2] 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赢政统一文字后,汉朝复兴和发掘传统文字的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时,征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

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盖文字者…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但是也有人认为,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例如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来评价其重要性(《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是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字体。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点等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

石刻砖雕

恭王府的砖雕 砖雕是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一门艺术,砖雕所用的材料是用经过细致加工的熟粘土为原料,经过柴窑烧制而成的,它坚硬而且紧密细致。经过雕刻艺人的双手雕出活灵活现的艺术品。砖雕作品一般都附着于建筑物上,无论是皇家、达官贵人或平民的建筑物上都会出现砖雕作品。我们常见的有门额、门罩、屋脊、墙体、窗口、戗檐等部位的砖雕。砖雕即是艺术品,还有实用功能。砖雕一般雕出有动物、花卉、纹饰等,表现出幸福、吉祥、和谐等寓意。 恭王府古建筑中现存的砖雕形式多、题材丰富、基本上每一座建筑物都有砖雕,特别是后罩楼后檐墙上的46扇什锦窗砖雕,体现了清代中期高超的砖雕艺术水平和工艺水平。 p.26 正脊上的砖雕分脊花:清水脊是北京四合院式建筑屋顶最具特点的屋脊形式。一般房屋只在脊的两端加一组花草砖,高规格的房子要把这个脊盖的很高,并在上面用砖雕组成二房连续花卉纹样,其中间更要加一组雕刻非常精美的适合纹样装饰,此砖雕分为分脊花。 p.43 墀头墙戗檐上的砖雕花饰:这块砖雕采用的是深浮雕的手法,雕刻艺术精湛,保存数百年至今仍完好无损,是北京砖雕中少见的精品。 p.52 坡脊上的砖雕立兽:坡脊上的立兽不只是起着装饰的作用,这些动物各自都有神奇的本领,或驱鬼降魔,或喷雨避火。另外,立兽的多少还代表着宅主人的身份,能够安放五个立兽的房屋,其级别必定是王府之类,七个以上的只有皇宫的主体建筑才能使用。 P.60 博风头上的砖雕装饰:北京四合院的大门楼是装饰的重点部位,不只是大门正面要饰满砖雕彩画,山墙的侧面也要加一组砖雕。砖雕的内容以吉祥图案为主,比如万字纹、牡丹花、菊花、太极图等等,寓意万事如意。 (在侯芳的红皮书上) 恭王府的石刻 石刻艺术如果从先秦时的石鼓文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人们往往把雕与刻联系在一起,这里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也有一些区别。一般指的是雕是雕出立体的作品来,如石雕、砖雕等,而刻指的是平面加工以刻文字为主,石刻一般又分为摩崖石刻和碑刻。 恭王府作为我国保存最完好的王府。王府内有大量的石刻文物,如王府内狮子院的一对汉白玉石狮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王府后花园中西洋门处有门额石刻两处,后花园中还有石柱石刻7处,这些石刻文字不多,但都很富有诗意,对了解恭王府的历史很有启发。恭王府最著名的石刻是两座碑刻,一座是举世闻名的福字碑,另一座是中路神殿东配殿廊下的道光皇帝扇面绘画和恭亲王奕 与醇亲王奕譞书写的书法作品的石碑(以下简称父子碑),这两方石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恭王府的宝物。 福字碑(129*54*14)选用优质的铜青石镌刻,福字是康熙帝御笔手书,书法水平很高,是国宝级文物。 父子碑的扇面绘画为道光皇帝1828年所画,1833年奕 出生后,由道光皇帝赐给奕 。此碑是1889年镌刻的,当时正是奕 最后一次被罢官在家休息的时候,而此时正是光绪15年,光绪皇帝已亲政,正是光绪皇帝之父醇亲王奕譞飞黄腾达的时候,由奕譞临摹上石,兄弟二人写了数百字的感怀文章,第二年50岁的奕譞就去世了。此碑体现了父子情谊和兄弟情谊,文物价值很高。此碑(90*90)见方,选用汉白玉石,碑的两面均有镌刻,可惜的是此碑碑帽下落不明。 福字碑与父子碑不是一般石匠所刻,而是由专业的碑刻艺人采用传统的手工方法精雕细琢所完成的。因传统工艺很复杂,我们这里就简述一下:首先将碑面磨平并磨光,然后在碑面上涂上一层浓墨,墨迹干后在碑面上将熔化的蜜蜡(蜂蜡)再刷一层,蜜蜡凝固后再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