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刻拓片与传拓技艺

石刻拓片与传拓技艺

石刻拓片与传拓技艺
石刻拓片与传拓技艺

石刻拓片与传拓技艺

石桥

【导视】石刻包括汉画像石刻、摩崖石刻,石刻拓片就是从这些石刻上传拓下来的,又是怎样传拓下来的呢?这就传拓技术。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魅力邹城》节目又与您见面了!本期为您安排的是:解密《石刻拓片与传拓技艺》。下面请收看详细内容。

【解说】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金石拓片的历史作用不容忽视。近年来,由于对中华古籍保护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人们的古籍保护意识逐步增强,记录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金石拓片已引起更多人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传拓技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之一。传拓,作为一种技艺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并日趋成熟与完善,最终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传拓作为一种复制和保存文献资料的方法,被普遍运用在金石文字及其图像上,尤其是石刻文字。

【采访】所谓传拓,亦称棰拓。“传”与“拓”两字具有不同的含义。《字彙·人部》曰:“传,续也。”陆明德认为:“传者,相传继续也。”拓,就是用纸和墨从铸刻器物上捶印出其文字、图像或花纹。由于在传拓过程中要运用一套技术方法,故名传拓技法。又因此法主要应用于金石器物上,如拓印碑刻、墓志、甲骨、陶器、青铜铭文、

玉器花纹、瓦当、画像、铜镜、货币、铜器器形等,所以也称金石传拓技法。人们通常所说的拓片或拓本就是运用这种方法制作而成的。

【解说】传拓技术是在刻石已出现,纸张和墨广泛使用的条件下产生的。我国正式刻石的出现当从战国的“石鼓文”算起,从秦到汉,刻石已有数百种之多。相当数量刻石的出现,为传拓技术的发明提供了重要条件。如果说当时只有书写在一定载体上的文字而没有一定数量刻石的出现,就不会有传拓技术的产生了。在汉朝刻石、纸张和墨的出现,大大推动了传拓技术的发明、发展和使用。由此看来,传拓技术最早在汉魏之间,最晚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了。

拓制拓片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拓本《温泉铭》上有一行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题记,说明最晚为唐初时所拓。由此可见,在唐代就已经有石鼓文拓片流传。唐代诗人王建就有“古碣凭人拓”的诗句。可见唐代不仅已有拓片流行,而且拓制技艺已有相当水平。到宋代,拓片已盛行风靡,由于文化发达,刻帖业的兴盛,拓印技术得到了空前提高,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拓片,当时对拓片就有“下真迹一等”的评价。明清时期,传拓技艺得到进一步发展,拓片拓制水平不断提高,拓制更加精致,拓制范围不断扩大,种类和方法更加多样。由此可见,传拓技术发明于汉代,成长于唐代,极盛于宋元明清。

【采访】我们邹城的石刻文物保护也得益于传拓技艺,国家级文物《莱子候》、《峄山碑》、《四山摩崖刻经》以及汉画像石,传拓之后,原石从而得到很好的保护。尤其是,尖山摩崖刻经,现在荡然无存,

毁于60年代初期。所幸的是有拓片留存,但存世量不多,仅是山东省博物馆和泰山岱庙博物馆有保存的,个别收藏爱好者有零散的拓片,这些拓片已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了。据考证为清末民初年间传拓的,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和文物考古价值。

【采访】传拓作为我国一门独特传统技艺,基本技法有擦拓和扑拓两种。擦拓是用毡卷或扑子蘸墨后,在刷在碑上的纸上横向擦过,字迹就会出现在纸上,这种拓法适用于平面物体,一般《峄山碑》、《康熙碑》都采用这种方法。所谓扑拓,就是用细棉布或丝绸包裹棉花做成馒头形状扑子上墨。大致来说南宋以前多是擦拓,到北宋发明了扑拓之法。扑拓主要是拓《摩崖刻经》、《莱子候》、《汉画像石》等。

按用色的不同,拓本可分为墨拓和色拓两类;按其墨色深浅和使用材料的不同可分为乌金拓、蝉翼拓、朱拓、套色拓、腊拓等多种,种类不同,效果各异。

在传拓材料中用纸和用墨非常重要。传拓用纸要求纸质细腻、柔软而有拉力,以既薄又富有韧性者为佳的檀皮纸为最好。拓片用墨以油烟墨为好。《墨经》云:“紫光为上,墨光次之,青光又次之,白光最下。凡光与色不可废之,以文不渝者为贵”。现在都用北京的“一得阁”墨汁。

传统的传拓包括清理器物、上纸、上墨和揭取几个步骤。传拓中所需要的几种工具:棕刷、打刷、扑子、锤子等,锤子一般选用橡皮锤。只有工具趁手,程序合理,三者互相结合,才能拓出精美的拓片。

【解说】传拓技术的发明具有历史意义。首先,传拓技术为我们保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如已知现存最早的原藏敦煌石窟,现保存在法国巴黎图书馆的拓本《温泉铭》,原石在陕西温泉,石久佚,拓片却长久地得以保存下来了。国家图书馆珍藏的宋拓《神策军碑》,原石早已不存,而拓本却依存。邹城的《尖山摩崖刻经》,原石早已不存,而拓本却依存。类似以拓本或拓片形式保存至今的石刻资料有很多,为研究碑刻及历史文献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传统的传拓技术看似落后,但它却是印刷、摄影及其他技术不可取代的。运用传拓技法拓制出来的拓片,反映的是实物的原大原貌,经过数百年乃至上千年都墨如点漆,所以这项传统的传拓技术一直沿用至今,足以证明其存在的价值。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传拓技术不可能被其他技术所取代,而将继续长久的为保存人类的文化遗产做出卓越的贡献。

传拓技法与拓本赏析

传拓技法与拓本赏析 古籍馆金石组 传拓作为我国一门独特的传统技艺,其基本技法主要有扑拓、擦拓两种。传拓时根据着色的不同、器物的不同,又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这些多种多样的技法在传世的大量拓本中都有反映。如轻薄淡雅的蝉翼拓,浓黑闪亮的乌金拓,浓淡墨相间的镶拓,以朱、蓝等多种颜料拓成的朱拓和彩拓,用来拓制古器物形制的全形拓,以及专门拓制造像的高浮雕拓法等等。除了严格意义上的传拓,还有一些特殊的技法,不必经由捶拓这一步骤,亦能复制碑帖器物上的图文,如双钩、响搨、颖拓等。 扑拓与擦拓 扑拓法以扑子蘸墨,均匀扑于拓纸上,是最常用 的传拓方法。其特点是墨色均匀,周到精细,能最大 程度地体现原碑风貌。擦拓法以擦子蘸墨,平行而快 速地擦在拓纸上,传拓法帖多用此法。与扑拓法相比, 擦拓法的优点是用时少、速度快、光泽好,缺点是只 能用于较为平坦的碑石,凹凸不平者则难于操作。 全形拓 全形拓又称器物拓、图形拓、 立体拓。它是一种综合了素描、绘 画、传拓、剪纸等技术的特别技艺。 早期的全形拓不用整张纸,是将器 物各部位的纹饰及器铭分拓,再把 拓完的各部分拓片,按事先画好的 图稿拼粘在一起,故此也叫分纸拓。 现今青铜器全形拓的方法是:在拓 器物前,先选择出更能代表该器物 特征的最佳角度, 然后用铅笔在准扑拓法 大克鼎 噩侯御方鼎

备好的宣纸上轻轻画出“⊥”形图,以表示器物的水平线和垂直线,再以“⊥”形图为基础,画出被传拓器物原大的线描图,随后把标有器物各部位位置的宣纸分先后覆在被拓器物上,用蘸有白芨水的毛笔刷湿,上纸,用棕刷刷实,用墨拓黑后揭下,在拓完器物的各个部位以后用喷壶喷水把拓片整理平整,完成全形拓。 响搨 响搨是摹搨善本碑帖或法书墨迹的一种方法,即将薄纸覆于帖上,用细若游丝的线将字画的轮廓双钩描摹下来,或以薄纸覆帖上,就明窗等透光处影摹,再行填墨或用小扑子补墨。宋人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中记载:“以纸加碑上,贴于窗户间,以游丝笔就明处圈却字画,填以浓墨,谓之响搨。然圈隐犹存,其字亦无精采,易见。”宋人黄伯思《东观余论》中说:“摹,谓以薄纸覆古帖上,随其细大而搨之,若摹画之摹,故谓之摹。又有以厚纸覆帖上,就明窗景而摹之,又谓响搨焉。”

拓印

拓印 拓印,也称"拓石",也指现在的"碑帖"。就是把石碑或器物上的文字或图画印在纸上。也可用纸紧覆在物体(如植物的叶等)表面,将其纹理结构打拓在纸上。 1简介 所谓的拓印就是把一张坚韧的薄纸事先浸湿,再敷在石碑上面,用刷子轻轻敲打,使纸入字口,待纸张干燥后用刷子蘸墨,轻轻地、均匀地拍刷,使墨均匀地涂布纸上,然后把纸揭下来,一张黑地白字的拓片就复制完成了,这种复制文字的方法,称之为"拓印"。它是将石刻或木刻文字,用纸、墨拍印出来,以便保存和传播的工艺方法。 2来源 拓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公元前两千年重要大事记载便已被镌刻于骨板或青铜亦有刻于砖瓦陶瓷木料玉石以保存文字及图像者,唯用于长篇碑文最多之质材当推石料。在若干为保存权威性著述而实行之大型计划中,以自公元605年起至1096年完成,将400余万言佛经镌刻于7137件石牌或石碑一事最具规模。在此之前,自公元175年至 183年,儒家七经二十余万言已被刻于46面石碑之正反两面,以此为东汉学子学人和学官建立并保存了斯等著述之标准模板。嗣后六朝亦各有镌刻儒家经典之举,而以18世纪末之清朝总其大成。殿堂庙宇所在处之峭壁岩面,亦悉被用来镌刻巨型宗教语句。 关于拓印术的起源,历史上没有记载,迄今为止说法不一,难以定论。大多数人认为,拓印术始于东汉熹平年间。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即拓印术的出现肯定是在纸张发明之后才出现的,并且拓印方法起源甚古,且比雕版印刷早出现。 在隋代文字的拓印技术已经很发达,这也说明了在这之前,拓印术就出现了。 到了唐代,拓印术就与更发达了,不仅有民间进行拓印的作坊,而且政府的也专门成立了拓印的机构。 3变化 有关拓印方法的变化,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文字正体与反体方面的变化;最早的石刻上的文字是正写的凹下的文字,后来发展的石刻是反写凹下去的文字;另一个变化是石刻上下的拓印转向木刻上的拓印。 4作品 现存最早的拓印品,是在敦煌石室中保存下来的公元六世纪的遗物"温泉铭"。但这绝不

碑帖拓本定级标准

碑帖拓本定级标准 (初稿) 2011-07-06前言 本标准的编写格式和方法按《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1.1-2000)和《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二部分: 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GB/T 1.2-2002)中的规定编写。 本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的国家标准。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提出,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并归口管理。 本标准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负责组织起草。 本标准参加编写单位: 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文物出版社、北京大学图书馆、山东大学、上海图书馆等。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 施安昌、孟宪钧、冀亚平、胡海帆、刘心明、仲威、卢芳玉。 引言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明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发明最多的国家,传拓技法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发明。一千四百年来,拓本保存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和丰富多彩的书法、绘画艺术。 由于天灾人祸,唐、宋、元三代拓本幸存者寥若晨星,弥足珍贵。拓本拓制时间有早晚之别,保存内容有完残多寡之异,原物亦有存佚之殊,存在形式

有整幅和割裱之分,文字种类有汉文和少数民族文字、外国文字之别。为了加强对拓本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确定拓本的级别十分必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01年第19号令发布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和《一级文物定级标准举例》所记述的拓本藏品定级的文件精神,并遵循拓本鉴别的“三性原则”,同时考虑到全国各地所存拓本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标准。依照本标准定级的拓本,等同于相应级别的文物。 本标准的定级对象,是通过传拓得到的金石器物的拓本。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拓本基本术语、定义和拓本级别。 本标准的适用范围: 全国各级各类型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的拓本保护、整理和利用工作,同时供出版、教学、科研及国内外相关业务单位使用。 2术语和定义 2.1传拓与拓本 传拓是用纸、墨和传拓工具从金石器物上棰印其文字和图画的技法。通过传拓所得到的墨本叫拓本,又称拓片。 2.2xx 金石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古铜器和石刻,广义包括甲骨、金属、玉、石、陶、泥、木、竹、墨等材质的器物。本标准用其广义。 2.2.1甲骨 主要指商周时期用于占卜并有契刻文字的龟甲和兽骨。 2.2.2青铜器 用红铜与锡合金制作的器物。2.2.3碑刻

拓片制作技法及元碑拓制过程

拓片制作技法及元碑拓制过程 拓片的拓印的方法有四种。分别是扑墨拓法、擦墨拓法、蜡墨拓法、响拓法;而其中最常用的是扑墨拓和擦墨拓。现将其中拓法大略及《尊经阁记》碑拓制过程表陈如下,以记古技。 四种拓法: 一、扑墨拓法:先把要拓的花纹或文字尽可能剔刷清楚,用大小合适的宣纸盖上,把纸轻轻润湿,然后在湿纸上蒙一层软性吸水的纸保护纸面,用毛刷轻轻敲捶,使湿纸贴附在该物表面,随着它的花纹文字而起伏凹凸。之后除去蒙上的那层纸,等湿纸稍干后,用扑子蘸适量的墨或朱砂,敷匀在扑子面上,向纸上轻轻扑打,形成拓片。 二、擦墨拓法:主要用于拓印碑石。先把湿纸铺在碑石上,用棕刷拂平并用力刷,使纸紧覆凹处,再用鬃制打刷有顺序地砸一遍。待纸干后,用笔在拓板上蘸墨,用细毛毡卷成的擦子把墨汁揉匀,并往纸上擦墨,勿浸透纸背,使碑文黑白分明,擦墨三遍即成。 三、蜡墨拓法:用松烟子和蜡调合,做成饼状大墨团,将干纸贴在刻石上,用大蜡饼干擦,又名为干擦墨。

在气候严寒或洞窟潮湿地区,均可使用干擦墨拓法。 四、镶拓法:用小扑子先拓大字边缘,然后镶补完整的方法。先把字边拓好揭下,再全补上墨。摩崖大字题刻,多用此种拓法。 四、响拓法:拓善本碑帖,将透明薄纸平铺在碑帖上,用笔双钩轮廓,然后用小扑子影拓。或在原碑帖上覆一层薄纸双钩填墨,也叫响拓。传拓碑帖用墨,以晚清、民国初年碎墨最佳,将碎墨放入小罐内,加适当凉水,用木棍搅成墨汁,写字不洇即可用。松烟桐油合香料制成的墨,或现在精制书画墨汁,也是传拓碑帖佳品。用烟子合胶做墨汁,或用烟子合蛋清做墨汁,必须在墨汁中加薄荷精、樟脑精等香料少许,可免去拓片的腥臭味。直接用黑烟子合水传拓的最劣。 用的最多的是扑墨拓和擦墨拓。 《尊经阁记》拓制过程 元代文字学家、书法家杨桓篆额书丹的《尊经阁记》碑2008年在山东济宁发现,因其形制巨大,文字众多,字体奇特,而受到关注。《济宁日报》、《中国书法》杂志(2011年第10期)分别刊登文章,赞誉“一字点画囊多体,楷书篆意隶风骨”。

D11桂林《桂林故事——镌刻千年的桂林古书》节目文稿

D11广播播音作品—— 《桂林故事——镌刻千年的桂林古书》 节目文稿: 《桂林故事》节目版头: 悠悠岁月未老去, 山清水秀桂林城, 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阻隔, 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 桂林故事,听上一为您娓娓道来。 【主持人】文化桂林,时光印记,我是上一。中国古代,人们通过石刻记载历史。桂林石刻,始于东晋,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根据统计,桂林现存自隋朝至民国的摩崖石刻近2000件、近200万字。这些石刻跨越时光,千百年来向世人再现着桂林当时的民俗风貌,弥补了史书记载的不足,订正了文献记载的谬误,具有重要的历史、工艺和文化价值。可以说,桂林石刻是中华魁宝,是文化桂林最具特色的遗存之一。 为了保护这些摩崖石刻,传拓技艺发展成为了载史流芳的传统技艺。“传拓”一词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所谓“相承传拓之本”即为拓本。桂林,属喀斯特地貌,山石多为石灰岩石质,在气候和生物等自然环境的综合影响下,桂林摩崖石刻传拓技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独特的工艺技巧。2016年,桂林摩崖石刻传拓技艺入选为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为该项目的保护单位——桂海碑林博物馆,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使得桂林摩崖石刻传拓技艺得以成熟和完善,让众多的桂林石刻珍宝绽放了文化魅力! 韦可祥,桂林摩崖石刻传拓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师承杨寅生、胡湘武。自1997年起到桂海碑林博物馆开始就一直从事石刻传拓工作,经过近20年的实践和总结,继承和发展了具有石灰岩石质摩崖石刻的传拓技艺。

【同期声】韦可祥:我是1997年来到桂海碑林博物馆,来之前我对拓片或者传拓技艺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然后呢,来了以后,跟着师傅学了以后我才知道这一门手工艺。经过跟师傅学了一段时间以后,我知道这个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工作。为了传承这门技术,根据我自己的个人性格啊、兴趣爱好啊,我经过学以后就留下来了,一直坚持到现在。 【主持人】提起自己的技艺,韦可祥充满了自豪感,他说“很多珍宝就是在拓碑过程中发现的。” 【同期声】韦可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的出处到底在哪个地方。在83年的时候,我们馆里面的工作人员去独秀峰采集拓片的时候,发现有一块拓片被钟乳石或者是那个青苔啊覆盖了,经过他们清理以后就发现,这一块碑上面写有“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几个字。 【主持人】韦可祥说,前辈们对“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发现意义非同凡响,进一步证明了早在800多年前桂林山水的美就已经被世人大为赞赏。传拓技艺对于永久性保存石刻上的文字和图案具有重要的意义,前辈们对石刻瑰宝的发掘和保护深深地影响了韦可祥。 【同期声】韦可祥:桂林摩崖石刻传拓技艺出自在我们桂林这个地区。所有的山头里面的摩崖石刻,是把它用纸啊、墨啊、拓印下来,它有自己的特点。因为桂林的气候条件啊、石碑的存在方式啊或者地理环境不同,所以我们经过长年的摸索,形成了一种我们桂林独有的这个传拓技艺的一种技术。 【主持人】在实践中,韦可祥不断的摸索适用于桂林石刻的传拓技艺。在传拓的七个步骤中针对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沉着细致,完成每一副拓片作品。 【同期声】韦可祥:我们传拓所用的工具一般有几种,一个是棕刷,棕刷俗称是老虎刷,一个是打刷,就是用猪毛、猪鬃来做一个刷子,它主要作用就是把纸打进石刻的凹槽里面去。然后,有喷壶、有墨汁、墨包,墨包都是我们自己做的,一般拓碑主要就是这几种工具。如果在摩崖石刻方面呢,要有清理的工具,清理碑面的工具,比如说竹签啊、竹片啊,或者是刻刀,主要是把碑面表面上有水泥啊,各种青苔各种清理干净工具就可以了。

石刻拓片与传拓技艺

石刻拓片与传拓技艺 石桥 【导视】石刻包括汉画像石刻、摩崖石刻,石刻拓片就是从这些石刻上传拓下来的,又是怎样传拓下来的呢?这就传拓技术。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魅力邹城》节目又与您见面了!本期为您安排的是:解密《石刻拓片与传拓技艺》。下面请收看详细内容。 【解说】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金石拓片的历史作用不容忽视。近年来,由于对中华古籍保护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人们的古籍保护意识逐步增强,记录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金石拓片已引起更多人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传拓技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之一。传拓,作为一种技艺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并日趋成熟与完善,最终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传拓作为一种复制和保存文献资料的方法,被普遍运用在金石文字及其图像上,尤其是石刻文字。 【采访】所谓传拓,亦称棰拓。“传”与“拓”两字具有不同的含义。《字彙·人部》曰:“传,续也。”陆明德认为:“传者,相传继续也。”拓,就是用纸和墨从铸刻器物上捶印出其文字、图像或花纹。由于在传拓过程中要运用一套技术方法,故名传拓技法。又因此法主要应用于金石器物上,如拓印碑刻、墓志、甲骨、陶器、青铜铭文、

玉器花纹、瓦当、画像、铜镜、货币、铜器器形等,所以也称金石传拓技法。人们通常所说的拓片或拓本就是运用这种方法制作而成的。 【解说】传拓技术是在刻石已出现,纸张和墨广泛使用的条件下产生的。我国正式刻石的出现当从战国的“石鼓文”算起,从秦到汉,刻石已有数百种之多。相当数量刻石的出现,为传拓技术的发明提供了重要条件。如果说当时只有书写在一定载体上的文字而没有一定数量刻石的出现,就不会有传拓技术的产生了。在汉朝刻石、纸张和墨的出现,大大推动了传拓技术的发明、发展和使用。由此看来,传拓技术最早在汉魏之间,最晚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了。 拓制拓片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拓本《温泉铭》上有一行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题记,说明最晚为唐初时所拓。由此可见,在唐代就已经有石鼓文拓片流传。唐代诗人王建就有“古碣凭人拓”的诗句。可见唐代不仅已有拓片流行,而且拓制技艺已有相当水平。到宋代,拓片已盛行风靡,由于文化发达,刻帖业的兴盛,拓印技术得到了空前提高,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拓片,当时对拓片就有“下真迹一等”的评价。明清时期,传拓技艺得到进一步发展,拓片拓制水平不断提高,拓制更加精致,拓制范围不断扩大,种类和方法更加多样。由此可见,传拓技术发明于汉代,成长于唐代,极盛于宋元明清。 【采访】我们邹城的石刻文物保护也得益于传拓技艺,国家级文物《莱子候》、《峄山碑》、《四山摩崖刻经》以及汉画像石,传拓之后,原石从而得到很好的保护。尤其是,尖山摩崖刻经,现在荡然无存,

地方石刻资料的收集与利用

地方石刻资料的收集与利用 [文摘] 地方石刻是记载某一地区的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实际,是地方文献资源的实物证据,应列入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笔者通过工作实践并结合杭州石刻现状,论述了运用传拓技术及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石刻载体的转换并编制地方石刻目录的重要性,以拓宽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笔者在杭州从事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多年,深知其中甘苦。简言之,即头绪多、范围广、任务重。一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等,往往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的部分甚或大部,况且曾经是七大古都的杭州。于是,凡涉“地方”的文献资料,总力图收集网罗。但是,由于观念的滞后,常忽略地方文献载体的多样性,那就是对地方石刻以及所派生出来的相关资料的收录与利用。笔者于所在单位受命主持并完成了《杭州石刻》网络专题数据库的工作,曾屡次亲临实地考察、摄录,以致形成关于地方文献中石刻资料的收集与利用若干问题的思考。公诸并求教于图书馆同仁,旨在发掘、拓宽地方文献资源以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高城市品位;并供地方文献目录建设工作的借鉴以服务于全社会。本文所述石刻,侧重于地方文献的角度阐述其历史价值,而石刻艺术的发展及特性则从略。 1 地方石刻应纳入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 1.1 地方石刻的历史文献价值 石刻品种门类众多,如建筑石刻、宗教石刻、碑刻等。尤其是碑刻,它是碑、碣、墓志、摩崖、石经的统称,所涉内容范围极为广泛。王昶在《金石萃编》的自序中称,金石之学“迹其囊括包举,靡所不备,凡经史小学、暨于山川地志、丛书别集,皆当参稽会萃,核其异同,而索其详略”。诸如碑刻中的天文、地理。画像、石经、艺文、战争、宗教、祭祀、题名、筑路和造桥等,保留了许多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而散见于全国各地的石刻,正是一种区域性的地方文献资源,是地方历史文化长廊中的瑰宝。这种以石质材料为载体的地方文献资源,可以与地方文献书籍相互印证;它所记载某一地区的古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土

感受一下翰墨之韵拓片之美

感受一下翰墨之韵拓片之美 拓片,指将碑文石刻、青铜器等文物的形状及其上面的文字、图案拓下来的纸片。这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的一种技艺。 古之圣王,欲传其道于后世,常将重要的典章制度、法律、文献镂之金石,宜子孙永保。战国以后,“金”——青铜器渐渐式微,石刻方兴未艾,在宣扬政教思想、孝悌传统和佛教精神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原因无他,因石料易得,石质牢不可摧,能显出神圣庄严之气象也。 自东汉始,书法渐成为一门艺术,为便于欣赏和学习,时人便有了复制金石文字的需求,我国先民独创的传拓技术发挥了作用。相传,传拓产生于隋,最早的用途便是临摹习字。

唐代这种习字方法被上层士大夫普遍采用。两宋时,拓片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并延续至今。宋太宗时,《淳化阁帖》的问世,更是带动了刻帖的兴盛,引发了文人收藏、记录、研究古物的风气,金石学作为一门学问由此兴起,其所依托的载体——拓片一时炙手可热。 宋代著名的文学大家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其中的一个“一”便是指他收藏并引以为傲的“一千张拓片”;赵明诚、李清照也深陷这股热潮,他们“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钟鼎、甗、鬲、盘、匜、尊、敦之款识,丰碑、大碣,······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是正讹谬,去取褒贬”,编为《金石录》;夫妇二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及“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的书斋之乐,一直被后世传为佳话。

金石学大盛则是在清代,从乾嘉到同光年间,黄易、阮元、吴大澂等前赴后继。履荒榛,探窈壑,登危峰,伐颓垣,访碑拓碑,并出版一系列理论著作,共同迎来了传拓技艺及拓片收藏的鼎盛期。 此风潮至民国时期尚有余波,胡适、郭沫若、齐白石、鲁迅先生等均热衷收藏拓片。 拓片是记录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古代金石学者和收藏家将拓片作为其文化和学术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借助拓片,研读铭文,以考订经史,鉴定古物,编纂谱录。

石刻砖雕

恭王府的砖雕 砖雕是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一门艺术,砖雕所用的材料是用经过细致加工的熟粘土为原料,经过柴窑烧制而成的,它坚硬而且紧密细致。经过雕刻艺人的双手雕出活灵活现的艺术品。砖雕作品一般都附着于建筑物上,无论是皇家、达官贵人或平民的建筑物上都会出现砖雕作品。我们常见的有门额、门罩、屋脊、墙体、窗口、戗檐等部位的砖雕。砖雕即是艺术品,还有实用功能。砖雕一般雕出有动物、花卉、纹饰等,表现出幸福、吉祥、和谐等寓意。 恭王府古建筑中现存的砖雕形式多、题材丰富、基本上每一座建筑物都有砖雕,特别是后罩楼后檐墙上的46扇什锦窗砖雕,体现了清代中期高超的砖雕艺术水平和工艺水平。 p.26 正脊上的砖雕分脊花:清水脊是北京四合院式建筑屋顶最具特点的屋脊形式。一般房屋只在脊的两端加一组花草砖,高规格的房子要把这个脊盖的很高,并在上面用砖雕组成二房连续花卉纹样,其中间更要加一组雕刻非常精美的适合纹样装饰,此砖雕分为分脊花。 p.43 墀头墙戗檐上的砖雕花饰:这块砖雕采用的是深浮雕的手法,雕刻艺术精湛,保存数百年至今仍完好无损,是北京砖雕中少见的精品。 p.52 坡脊上的砖雕立兽:坡脊上的立兽不只是起着装饰的作用,这些动物各自都有神奇的本领,或驱鬼降魔,或喷雨避火。另外,立兽的多少还代表着宅主人的身份,能够安放五个立兽的房屋,其级别必定是王府之类,七个以上的只有皇宫的主体建筑才能使用。 P.60 博风头上的砖雕装饰:北京四合院的大门楼是装饰的重点部位,不只是大门正面要饰满砖雕彩画,山墙的侧面也要加一组砖雕。砖雕的内容以吉祥图案为主,比如万字纹、牡丹花、菊花、太极图等等,寓意万事如意。 (在侯芳的红皮书上) 恭王府的石刻 石刻艺术如果从先秦时的石鼓文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人们往往把雕与刻联系在一起,这里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也有一些区别。一般指的是雕是雕出立体的作品来,如石雕、砖雕等,而刻指的是平面加工以刻文字为主,石刻一般又分为摩崖石刻和碑刻。 恭王府作为我国保存最完好的王府。王府内有大量的石刻文物,如王府内狮子院的一对汉白玉石狮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王府后花园中西洋门处有门额石刻两处,后花园中还有石柱石刻7处,这些石刻文字不多,但都很富有诗意,对了解恭王府的历史很有启发。恭王府最著名的石刻是两座碑刻,一座是举世闻名的福字碑,另一座是中路神殿东配殿廊下的道光皇帝扇面绘画和恭亲王奕 与醇亲王奕譞书写的书法作品的石碑(以下简称父子碑),这两方石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恭王府的宝物。 福字碑(129*54*14)选用优质的铜青石镌刻,福字是康熙帝御笔手书,书法水平很高,是国宝级文物。 父子碑的扇面绘画为道光皇帝1828年所画,1833年奕 出生后,由道光皇帝赐给奕 。此碑是1889年镌刻的,当时正是奕 最后一次被罢官在家休息的时候,而此时正是光绪15年,光绪皇帝已亲政,正是光绪皇帝之父醇亲王奕譞飞黄腾达的时候,由奕譞临摹上石,兄弟二人写了数百字的感怀文章,第二年50岁的奕譞就去世了。此碑体现了父子情谊和兄弟情谊,文物价值很高。此碑(90*90)见方,选用汉白玉石,碑的两面均有镌刻,可惜的是此碑碑帽下落不明。 福字碑与父子碑不是一般石匠所刻,而是由专业的碑刻艺人采用传统的手工方法精雕细琢所完成的。因传统工艺很复杂,我们这里就简述一下:首先将碑面磨平并磨光,然后在碑面上涂上一层浓墨,墨迹干后在碑面上将熔化的蜜蜡(蜂蜡)再刷一层,蜜蜡凝固后再用

碑拓工具材料

传拓简史 (一)名称的由来 传拓技法,是以纸紧覆进石器物的文字、图画上面,然后用墨打印;因在传拓过程中有一套技术方法,故名。由于此法主要应用于金石器物上,如拓因碑刻、墓志、甲骨文字、陶器文字、青铜铭文、玉器花纹、瓦当图案、画像石、铜镜、货币、铜器器型等,所以也称金石传拓技法。 传拓技法的“拓”是个多音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力读音不同。“拓”字的规范语音读tà,但在民间大多读作tuò,拓也作搨。 人们通常所说的拓本或拓片,就是指用这种技术方法而形成的纸本或者纸片而言。 拓印,通俗的说法叫拓碑,或者叫打碑帖。唐、宋时期,拓碑称为“打碑”,拓本名曰“打本”或者“墨本”。据记载,唐·天宝四年的《石台孝经》后刻《李齐古表》,表内就有“臣谨打本分为上下卷,于光顺门奉献以闻”;唐·元和八年,《那罗延经幢》后有“弟子那罗延尊胜碑,打本散施”;汉·《仓颉庙碑》碑阴的宋·《嘉祐五年题字》末有“万年朱吉打碑记”;唐·《八关斋报德记》碑阴有唐大中五年的崔倬补刻跋,跋云:“在前刺史唐氏得墨本”,最末为“曹州□□县主簿□□师傅打石碑”;宋·田克仁重刻《郙阁颂》跋曰:“克仁开禧年得由墨本于京口”;苏辙题灵严寺诗后的跋说:“原石久佚,此为靖康初,得墨本于(艹仕)平李时升家再模石”等。时至今日,西安仍旧有人把拓本称为“打本”或者“墨本”。 至于唐人所云“模搨”,是指摹写古人书法的墨迹而言,于我们今天所讲的这一传拓技法不是一回事。 (二)传拓的肇始 我国的传拓技法,历史悠久,至少已有千年。《隋书·经籍志一》载:“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可见“传拓”一词早已有之。有从前面提到的《石台孝经》、《那罗延经幢》、《八关斋报德记》等刻跋来看,拓本在唐时已经流行,那么,传拓这种技术方法,至少应在隋代已经产生,甚至更早。 秦·《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梓唐代在宝鸡被发现后,很奎就有了拓本应世。韩愈《石鼓歌》曰“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韦应物《石鼓歌》:“令人濡纸脱其文,既击既扫白黑分。”由此可见,唐时人们对传拓技法不仅已经掌握,而且还能拓出上好黑白分明的拓本来。清·道光年间,甘肃敦煌石窟曾发现一大批珍贵文物,其中有唐太宗书《温泉铭》拓本、欧阳询书《化度寺(sss 邑)禅师舍利塔铭》拓本、柳公权书《金刚经》拓本,这些都时唐代拓本中的佳作,县珍藏于法国巴黎图书馆,三拓本的发现也足以说明这一点。 (三)传拓石刻简史 传拓首先是从拓印石刻开始的,其技法主要是擦拓。 宋代拓发沿袭唐代。擦拓仍是主要方法。所拓之碑,多集中于隋、唐名碑。在当时,所拓墨色,已分出两种,乌金拓(图1)与蝉翼拓(也称蝉衣拓,图2)。

碑帖学在书法学科中的定位及其重点内容的思考

碑帖学在书法学科中的定位及其重点内容的思考2013级专业硕士邹秀丽 2136402030 要想了解碑帖学在书法学科中的定位,我认为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书法?什么是碑帖?以及碑帖学科在书法学科中的重点内容,也就是说开设碑帖学科对书法学有什么帮助,有什么益处? 我们是书法专业,艺术性是其根本,但也需了解它的书写载体、临习范本,除了一些真迹的流传影印本,大部分是碑帖影印本是我们日常所运用的临本,所以有必要搞清楚我们日常所用的碑帖的时代、流传拓本、版本优劣、版本真伪、碑帖传拓等等内容的来龙去脉。 首先我认为书法学和碑帖学是密不可分的。 “碑帖”一词最晚应在宋末始见,是对石刻文字拓本为习字范本的总称,又可统称为字帖。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而目前的书法学习,正是书学者临习的流传碑帖影印本,进而从中汲取古人的笔法、墨法、结构章法布局等等,所以说学习书法就得跟碑帖打交道,就得运用到碑帖学相关内容。书法学离不开碑帖学,密不可分。 其次我认为碑帖学对书法学习在源头上的审美有了规范性、制约性的作用。 书法学习离不开碑帖,书法强调取法乎上,以古为徒。那么就得了解你所临习的范本的时代,版本流传、碑帖拓本的真伪、优劣等等问题。但是不了解碑帖是原拓,是翻拓或者是重拓,也不懂的版本流传最好的版本,就拿过字帖进行临写,那么学者从中理解的某个朝代的某个书家的艺术审美特征首先是不准确的,其次是不古,最后有可

能你正好选了一本后人的伪本,导致学习南辕北辙,又怎么能谈到取法乎上呢?简直让人贻笑大方了。所以说先要了解碑帖的版本的流传,最接近原刻石、原迹、原时代的审美特征,你才能谈及书法鉴赏。 当然有人以自己的审美出发,就认为后世的这个翻刻本或者伪本好,我们不排斥后世的碑帖的价值,因为造伪,翻刻的工匠绝大部分工艺精湛的,但是你要是将自己所用的本子硬说是它本来的面目,就是你对古人书法的一种审美移情,是你强加于古人身上的个人诠释,并不是古人的真实面目,与古人无关。另一方面对古代书法认识上的错误,那么就对那个时代的整体时代特征没有掌握,书法艺术讲究格调高古,看来理解有误区,大概追寻古人的想法只能是做白日梦了。 再次我认为碑帖学应设为书法学科的必修科目,以体现它在书法学科中的贯穿始末的重要地位。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审美特征是重要的,但是对于与书法直接联系的碑帖也是十分重要的。虽然碑帖学作为一门学科目前还不成熟,没有系统性,但是我们不妨将与书法相关的碑帖内容从中抽离出来,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作为书法的辅助课程也是十分关键的课程告知学生,以让学生对我们每天所持的课本有了深入的了解,最起码达到知道版本的流传问题,传拓技艺的高低、优劣所呈现的审美的不同,提供了更多的审美取向,开阔学子的视野,了解研究碑帖的方法论以用及到实践中,对古代书法有一定的梳理作用,对审美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我认为碑帖学在构建完善、系统、多元的书法学体系起到

拓片的装裱

拓片的装裱 (一)全拓的装裱 为了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在博物馆陈列或展览中,一些实物必须靠好的形式来体现。 有些陈列品,如石刻和青铜器的文字或花纹,就必须依靠拓片这一表现手法全面地表现出来,通过艺术处理,才能给观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参展的拓片必须经过精心的托裱。拓片的托裱是一种专门技术,它与字画的托裱是有区别的。石刻上的文字和纹饰都以凹凸不平和黑白不同的变化呈现在拓本上。在托裱时千万不能将其刷平展开。如果刷平展开就会使字和花纹变形,原物的本来面目就会失真,则是大错误。 托裱对拓片有着保护作用。拓片使历代名迹得以较好地保存下来,成为我国非常珍贵的民族二化遗产。如:我国古代的著名学者欧阳修,曾把他收集的商周青铜器铭文、汉唐石刻拓本2000多余件,装裱成轴,多达千卷。在徽宗宣和末年,编成了一部30卷的《金石录》,当然对这些拓本长说也是一种保护。 在对拓片进行托裱之前,首先要对拓片进行仔细的观察,确定方案后方可实施。因为传拓时是把纸刷在字和花纹的里面,这里面的纸即已伸开,到了拓成揭起时,虽然宣纸有收缩性’但伸耳的部分绝不会恢复如前。 尤其对新拓片,在托裱之前,把它折叠起来,用纸包住,不要压得太实,避免文字紧贴。放进蒸笼内蒸20一30分钟,使墨胶牢固地定在

拓片上,不至于在托裱过程中因湿水而脱墨。 具体托裱方法是把要托的拓片反铺在台面上,在上浆水时,不能用大排笔,只能用两三管小排笔或大毛笔。用羊毫笔蘸浆水,在刷浆水时,一定按拓片纹饰或文字的结构,用笔慢慢刷抹。拓片有皱纹的地方,让它原样皱着。浆水上湿点关系不大。将托纸覆上后,用鸡毛帚轻轻一扫,稍等一会儿。将吸水纸铺在旁边,把上好托纸的拓片提起,放在铺好的吸水纸上,用棕刷刷实, 起吸湿作用。然后在托好的拓片四边刷上稠浆,在下边贴一小纸条作启口,上墙。待数日干后揭下,裁剪整齐即可。留边应宽,以便书跋题笺。 在托裱立体图形拓片时,其方法与上述托裱整张拓片方法相同,只是应将青铜器铭文的全文粘附在立体图形上端的某一位置上,要合乎章法。这样,才能成为一幅完整的立体图形拓片。装裱成轴后,可作为艺术品欣赏或珍藏。 (二)册页的装裱 装裱之法因人所好不同,目的不一,其装裱形式也就不一样。在唐宋时期盛行剪裱本,也就是将拓片剪成条分页装裱成册页。如敦煌石室发现的四种碑刻古拓,仍保留唐代的形状,为剪裱本。有些人把好的字剪下来进行装裱,则是为了以之作为学习书法的范本。 此方法要求拓片的字数和行数,必须依照原石刻的文字顺序,其跳行空格、损泐之字均不能剪弃,也都应尽量剪裱。每页有若干行、抬头、年月、落款以及首尾附题小跋的位置均应画好样式;文词必须连贯,方

拓印

二、拓碑的方法: ◎拓碑必备的工具:一、白芨水:中药行有售,其性黏若胶水,使用前需煮过如胶水一样泡稀使用。〈也可使用白芨粉但效果不佳〉二、刷子:棕刷:敲打宣纸,使文字凹入用软毛刷:上白芨水及裱宣纸用三、拓包:用眠布包栗米,沾墨汁,拓印碑面用(拓包必须绷紧)四、墨汁:着色用,可使用墨汁或研磨之墨汁五、其它:宣纸、清洁用之刷子、装墨汁及白芨水之盆子,喷枪、卫生纸、抹布等 ◎拓碑的方法:第一阶段准备工具1、拓碑前必须先清洁碑上的灰尘2、纸的准备必须比碑大,上下左右稍大约二~三公分。3、白芨水必须于当天或前一天准备,切勿提早储存,以免失去黏性。4、拓包二个,一个沾墨汁,一个均匀墨色。〈可交替使用〉5、刷子、盆子、墨汁、喷枪第二阶段上纸1、先在碑上刷一层白芨水,必须涂均匀。2、上纸由上而下对其四角之后用软毛刷由上而下由中而左右由内而外刷平,同时赶走空气使纸与碑面密合第三阶段敲打1、用棕刷敲打,使文字凹入均匀,但不能太大力敲打,以免拓纸破裂。2、敲打时力量需均匀,不轻不重,每个字凹入约0.5公分左右即可,由上而下先纵或先横敲打皆可,俟字全部均匀凹入籍告完成。第四阶段上墨色1、上墨时左右手各执一拓包,左手沾墨汁,右手柔搓,左手拓包引色至右手拓包,使之平面均匀,并先行试打在预备纸,查看色泽是否均匀。2、使用拓包必须上下正打,不可左右斜打或过分用力,亦不可专打一处,也不可东打一下、西打一下;必须由上而下或由左而右,渐次密集吋吋相连,连续地步轻不重地先纵后横或先横后纵地上色,直至全碑皆上色完毕即可。第五阶段取下1、取下拓本的最好时机是拓本八至九分干时最为恰当,因此时拓本较不易破损且易于取下,若尚湿即急于取下,则易破裂。2、大型碑于取下前必须二至三人协助,由上而下与碑面成垂直,平均提起拉开,并事先预备好报纸,平面放置,让他自然干,若让拓本晒太阳则拓本将形成凹凸不平及僵硬的现象。 ◎优良碑拓的特征:1.墨色均匀、黑白分明。 2.字迹清晰不渗墨。 3.字迹完整不变形。这是战国时代秦国的诅楚文,与石鼓文两件刻石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石刻文字,诅楚文原石自宋代出土后不久就不见了,然今日的后人得睹见秦时古文字端赖拓墨之术与保存之功。这是东汉时的曹全碑,原碑石在中国大陆西安碑林,距今约1800余年前,然今天的台湾人仍能睹见曹全碑的秀逸多姿风格,拓墨之术功不可没。 ◎野外拓碑注意事项:1、注意天气变化,风过大或太热均不适施工。2、若有需攀爬岩墙时,注意安全。3、各项拓碑工具务必备齐,外加清洁用具等均需妥备4、需有防蚊虫叮咬措施或药品。5、若是至庙宇或墓场拓印,建议您三牲、水果之礼,不可少。毕竟中国人是相信这套的。 ◎碑拓的保存与运用:辛苦拓印而得的碑拓,如果没有妥善保存、运用,殊为可惜,建议如下:一、编号与纪录:碑拓需详加纪录,编号、地点、时间、文字或图样、样式、内容、字数、大小等均需详细纪录,不但便于整理、寻找,亦可整理出版嘉惠后学。二、装裱:可将碑拓请良善之裱功师父,加以精裱。再好的碑拓如无经装池,则不显其价值,因此精选良善之师父是很重要的。三、或作为展示或为欣赏或临摹学习、教学均可,例如乡土教学课程野外参观时如能将该处之碑拓图案拓印回校彼此交流或作研究社会历史或欣赏其书法之美均是很好的运用。 三、碑帖的拓法: 1、洗碑对于新碑要洗去石粉的碎块。对于旧碑要洗去泥垢杂草,洗后要吹干。对于有些碑,由于常年倒在地上,碑面长满青苔,要用火烧去青苔。经过火烧过的碑,容易变酥。这就是有些碑锤拓树次就碎裂的原因。 2、准备传拓用纸各个时期用纸是不同的。南北朝时期用桑皮纸,唐朝时多用棉料纸。传拓碑刻用纸,是很讲究的。太薄易破,纸厚不能呈现笔锋;另外纸要有韧性,竹纸不耐久,棉纸易干起毛,藤纸虽佳,但不宜捶拓。拓碑刻古器物等用纸,先用小裁刀剔去纸上疙瘩、草棍、沙粒等杂质,裁掉纸边红色印记,把纸清扫干净再使用。闷纸,也是传拓碑刻的一个重要步骤。传拓碑刻闷纸,主要方法是清洗碑刻,按刻石尺寸裁纸,四边余3厘米,用棉连纸、料半纸等均可,把纸折成20×20方块,或长方形,每折相错5毫米,以便揭开使用,然后将一张叠好的纸放入清水盆内,湿透后取出放在洁净的湿布上,每一张湿纸,加上叠好的一张干纸,用湿布包好,双手用力压纸,待湿干均匀后取用。 3、上水蜡古人是上白芨水,有的用薄浆水,也可以用水蜡。各个时期方法不同,性能也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主要是使拓纸能稍粘住。 4、上拓纸其方法是用椎包将纸与石之间,拓平,挤出空隙,把纸平服地贴在石面上。注意用力轻重适宜,纸张不能皱,不能破。然后,用垫纸的毡子吸干拓纸的水分。 5、

铜器拓片工作流程

銅器拓片工作流程 1.所需材料與工具 所需用具包括:單宣紙、雙宣紙或厚棉紙、搨(拓)包、硯台、墨汁、墨條、噴水器、乾淨抹布、白笈片(粉)、羊毛筆、鬃刷或油漆刷,其中較特殊的是大大小小的搨(拓)包,也得費工夫自己DIY製作,依據文物的對象與功能,製作出大小尺寸不同、功能也不同的搨(拓)包。配合由大到小數個搨(拓)包的製作材料為:脫脂棉花或細海綿、絹布、綾布或細綿布、橡皮筋或粗棉繩。 其他工具:水桶、剪刀、熱水杯(碗)、調墨用盤或較大的平底碟子等。 2.前置工作 正式拓器物前的準備時間要完成幾件事: 宣紙事先裁剪好備用,宣紙大小約略大於要拓的器面,上下留天地,左右留兩柱的空間,一般約為3~6公分。(圖五十二) 白笈片(粉)調熱水且攪拌均勻,呈適宜的黏稠膠狀後備用。(圖五十三)研磨墨汁使墨色更為飽和。 3.拓器物步驟: (1) 上紙: A.羊毛筆或刷子沾白笈水均勻塗抹於器物銘文或紋飾上(白笈水為黏著劑與保護膜,黏度不宜過高,濃度過高則容易導致不易著墨,此外乾燥後的拓紙作品不易揭下或易造成破損,但是濃度過低時,則容易在操作的過程中滑動與脫落)。 B.宣紙附著於器物上,以乾淨的掃刷,於紙張的中心由上而下、由內而外方向的輕輕撫刷,使其平貼於器物上。 C.以微濕抹布將宣紙輕壓,使紙張更為服貼,水份則讓宣紙更有張力。 D.特別注意器物紋飾上的高落差位置,不得施力過重,以免破壞紙面或過度變形,因而造成缺陷。 (2) 敲紙:(圖五十四) A.已附著的宣紙上再覆蓋一層厚棉紙(或厚宣紙)用以吸取紙上多餘的水分。 B.鬃刷(彈性越佳越密實越好,尤以頭髮為佳)在紙張表面上敲打,使宣紙與器面緊密接合,陰陽刻文更為清楚,方向可為橫向而縱向或由縱向而橫向,無一處遺漏。

[地方,石刻,资料,其他论文文档]地方石刻资料的收集与利用

地方石刻资料的收集与利用 地方石刻资料的收集与利用 地方石刻资料的收集与利用 地方文献论文更新:2006-4-8 阅读: 地方石刻资料的收集与利用 [文摘] 地方石刻是记载某一地区的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实际,是地方文献资源的实物证据,应列入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笔者通过工作实践并结合杭州石刻现状,论述了运用传拓技术及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石刻载体的转换并编制地方石刻目录的重要性,以拓宽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笔者在杭州从事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多年,深知其中甘苦。简言之,即头绪多、范围广、任务重。一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等,往往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的部分甚或大部,况且曾经是七大古都的杭州。于是,凡涉“地方”的文献资料,总力图收集网罗。但是,由于观念的滞后,常忽略地方文献载体的多样性,那就是对地方石刻以及所派生出来的相关资料的收录与利用。笔者于所在单位受命主持并完成了《杭州石刻》网络专题数据库的工作,曾屡次亲临实地考察、摄录,以致形成关于地方文献中石刻资料的收集与利用若干问题的思考。公诸并求教于图书馆同仁,旨在发掘、拓宽地方文献资源以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高城市品位;并供地方文献目录建设工作的借鉴以服务于全社会。 本文所述石刻,侧重于地方文献的角度阐述其历史价值,而石刻艺术的发展及特性则从略。 1 地方石刻应纳入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 1.1 地方石刻的历史文献价值 石刻品种门类众多,如建筑石刻、宗教石刻、碑刻等。尤其是碑刻,它是碑、碣、墓志、摩崖、石经的统称,所涉内容范围极为广泛。王昶在《金石萃编》的自序中称,金石之学“迹其囊括包举,靡所不备,凡经史小学、暨于山川地志、丛书别集,皆当参稽会萃,核其异同,而索其详略”。诸如碑刻中的天文、地理。画像、石经、艺文、战争、宗教、祭祀、题名、筑路和造桥等,保留了许多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而散见于全国各地的石刻,正是一种区域性的地方文献资源,是地方历史文化长廊中的瑰宝。这种以石质材料为载体的地方文献资源,可以与地方文献书籍相互印证;它所记载某一地区的古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土人情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实录,可弥补书籍资料的不足;某些地方石刻史料与历史文献记载有所不同,因而又是研究考证并修订地方文献的实物证据。 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如城市规划、旧城改造、风景名胜以及历史文化遗址的修复或保护等工作的展开,社会对地方文献查阅的需求有所增加,已不满足于对旧有一般地方文

铜器拓片工作流程

1.所需材料與工具 所需用具包括:單宣紙、雙宣紙或厚棉紙、搨(拓)包、硯台、墨汁、墨條、噴水器、乾淨抹布、白笈片(粉)、羊毛筆、鬃刷或油漆刷,其中較特殊的是大大小小的搨(拓)包,也得費工夫自己DIY製作,依據文物的對象與功能,製作出大小尺寸不同、功能也不同的搨(拓)包。配合由大到小數個搨(拓)包的製作材料為:脫脂棉花或細海綿、絹布、綾布或細綿布、橡皮筋或粗棉繩。 其他工具:水桶、剪刀、熱水杯(碗)、調墨用盤或較大的平底碟子等。 2.前置工作 正式拓器物前的準備時間要完成幾件事: 宣紙事先裁剪好備用,宣紙大小約略大於要拓的器面,上下留天地,左右留兩柱的空間,一般約為3~6公分。(圖五十二) 白笈片(粉)調熱水且攪拌均勻,呈適宜的黏稠膠狀後備用。(圖五十三)研磨墨汁使墨色更為飽和。 3.拓器物步驟: (1) 上紙: A.羊毛筆或刷子沾白笈水均勻塗抹於器物銘文或紋飾上(白笈水為黏著劑與保護膜,黏度不宜過高,濃度過高則容易導致不易著墨,此外乾燥後的拓紙作品不易揭下或易造成破損,但是濃度過低時,則容易在操作的過程中滑動與脫落)。 B.宣紙附著於器物上,以乾淨的掃刷,於紙張的中心由上而下、由內而外方向的輕輕撫刷,使其平貼於器物上。 C.以微濕抹布將宣紙輕壓,使紙張更為服貼,水份則讓宣紙更有張力。 D.特別注意器物紋飾上的高落差位置,不得施力過重,以免破壞紙面或過度變形,因而造成缺陷。 (2) 敲紙:(圖五十四) A.已附著的宣紙上再覆蓋一層厚棉紙(或厚宣紙)用以吸取紙上多餘的水分。 B.鬃刷(彈性越佳越密實越好,尤以頭髮為佳)在紙張表面上敲打,使宣紙與器面緊密接合,陰陽刻文更為清楚,方向可為橫向而縱向或由縱向而橫向,無一處遺漏。 C.鬃刷敲紙時應保持上下垂直的定向姿勢,且施力力求均勻與協調。

拓本的产生和碑帖的传拓方法

拓本的产生和碑帖的传拓方法 二、拓本的产生 用纸墨拓取石刻上的文字或图像,究竟起源于何时,现还无定论。明清金石学家普遍认为,最早之拓本为宋拓本;现代金石学家马衡认为,“拓石之法盖始于石经”(《凡将斋金石从稿》)。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汉魏石经)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惜不见拓本实物。现可知见之最早拓本有三,皆在清末敦煌石窟发现,即唐太宗书《温泉铭》、欧阳询书《化度寺碑》、柳公权书《金刚经》。其中唐太宗书《温泉铭》拓本末尾有题字一行:“永徽四年(653)八月围谷府果毅见(下缺)”为唐初人亲笔所书,故定其为此前之拓本无疑。其他二本纸墨相近,拓工精好,亦为唐拓本。借此,说明了明清金石学家认识上的局限。所以,拓本若以载籍为据始于梁、隋,如以实物为据则始于初唐无疑。在唐代拓本不称“拓本”,而称为“打本”。西安有一唐代的经幢,其最后一行刻有:“元和八年(813)八月五日女弟子那罗延建尊胜碑打本散施,同愿受持。”意思是说,有一位名叫那罗延的女弟子建立了这个经幢,从这个经幢上打拓下的经文墨本撒发给大家。这“打本”二字就是打印成本的意思。同时,“打本”也成为一个名词。又唐玄宗《石台孝经》后,也存有:“臣仅打本,分为上下卷,于光顺门奉献以闻”之纪录;窦蒙《述书赋注》中有“周宣王猎碣十枚,上有

篆-文,今见打本”之句,由此可知“打本”是唐人称拓碑的正名。 到了宋代,欧阳修跋《武班碑》云:“后得别本,模搨粗明,始辨其一二。”又跋《唐中兴颂》云:“模打既多,石亦残缺。”这里,他随意用模搨、模打,都是意同词,指打碑而言,不是影写了。在宋代古人法书,大都用石刻或木刻的方法传承,不在用唐人摹搨的方法,故宋人所谓拓本、摹本,实际上已与唐人所谓“打本”同义了。 宋人黄伯思在《跋刘宽碑》中云:“因令工椎拓二碑及阴文,装为三帙。”此时出现了“椎拓”这个词语。椎者,用木椎打纸入碑字也;拓者,用毡包在纸上擦墨也。椎与拓都是打碑的工序,而椎的目的是为了拓,拓本这个名词便由此而来。此外,在宋拓本题跋中,亦有毡蜡一词,同为拓本之称谓。清末随着照相术传入中国,石印、珂罗版印刷技术的应用,碑帖的复制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碑刻传拓这古老的复印方式渐渐退 出了历史舞台。传拓技术的发明,使金石碑帖文字与图形得以如实完整地复制下来,其意义不仅仅是为了文献保存与书法 的学习,还体现在中华文化传承与发扬之功绩上,直到今天也是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瘞鹤铭出水前拓本三、碑帖的传拓方法 1.整理器物。首先需清除碑石拓面的灰尘与油污,保持文字与纹饰的完整与清晰。可先用毛巾蘸清水擦去石面积污,字口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