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数据的集中趋势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数据的集中趋势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数据的集中趋势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数据的集中趋势中位数和众数》。本节课选人教版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第一节的内容。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向大家做相关的解说。

一、教材分析

《数据的集中趋势中位数和众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第一节的内容。数据分析是统计的重要环节,中位数和众数是第三学段统计部分新学习的内容,它们都是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中位数是一个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位置代表值,能够表明一组数据排序最中间的统计量。

二、学情分析

对于学情的合理把握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八年级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局限,同时受到认知水平的影响,学生对权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可能会有困难,需要老师在讲解时多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知识与技能:会知道中位数和众数是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量,会求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过程与方法: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理解数字的特征,体会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位数、众数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置为:重点:会用中位数、众数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

难点:对中位数和众数意义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秉承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在结合教师对于知识讲解的同时,保证学生有充分自主思考探讨的机会。

六、教学过程

为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4个环节,分别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比较辨别,理解新知——深化拓展,灵活运用——总结收获,留置作业。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环节,我会通过PPT呈现教材中的关于某公司员工收入资料的问题2,要求学生先将这个公司员工月收入的平均数计算出来,之后再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

题:用算出来的平均数来反映公司全体员工月收入水平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你可以用什么更好的方法来说明呢?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我顺势引入今天的课题:中位数和众数。

(设计意图: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易受极端值影响,因此,在某些情境下,用它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就不太合适。由此解释了引入中位数和众数来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的必要性。)

2.抽象概括,初步认知

在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环节,我会先引导学生解决上一个环节遗留的问题:如果我们不用平均数来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那可以用什么统计量呢?我会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出这个公司员工月收入的平均数为6276。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发现,在25名员工中,仅有3名员工收入在6276元以上,因此,用月收入的平均数反应所有员工的月收入水平不太合适。教师指出用中位数可以更好地反应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并讲解中位数的概念: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称处于中间位置的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称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在学生理解中位数的概念后,要求学生计算员工收入的中位数。再提出问题:上述问题中员工月收入的平均数为什么会比中位数高的多?以此来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中位数和平均数在描述数据时的特点。当数据中出现极端值(很大或者很小的数据)时,就会造成平均数偏大或偏小。此时,用平均数去刻画数据的集中程度不太合适,从而引出不易受极端值影响的中位数这个量。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特征。)

3.深入分析,形成概念

在深入分析,形成概念环节,我会要求学生观察一下员工月收入工资表的数据,找出重复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哪个?如果要应聘这家公司的员工,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几个量中,哪个更能提供有用的信息?学生通过观察,将会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3000。我再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家公司员工收入在3000的人数最多,对于应聘员工,这个数据更有价值。从而指出众数的概念: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成为这组数据的众数。当一组数据有较多的重复数据时,众数往往能更好地反映其集中趋势。

(设计意图: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实际案例,再结合老师的适时引导以及讲解,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全面的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例题教学,应用新知

在例题教学,应用新知环节,我会让学生采用所学中位数、众数的知识用5分钟的时间独立求解教材中的例题4中的两个问题,分析12名选手的成绩。让学生独立完成问题(1),并同桌交流。问题(2)中,学生会根据求出的中位数分析数据,推测出他的成绩比一半以上的选手成绩好。继续追问:根据例4中的样本数据,你还有其他方法评价成绩为142min的选手在这次比赛中的表现吗?引导学生计算平均数,再将这名选手的成绩与这个平均数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学生都完成了例4这道题之后,我会要求学生同桌之间为一个小组,组内来做做教材中的例5,完成后请一到两个小组的代表到黑板上进行板演,我和其他学生一起进行点评,需要的时候我进行正确的板演。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例题的练习,在促进学生理解新知识的基础上,又能提升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5.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通过相互交流分享观点。我的问题是这样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刻画数据集中趋势时各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小结,帮助学生概括总结平均数的计算要用到很多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数据提供的信息,因此较为常用,但受极端值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易受极端值的影响。中位数只需要很少的计算,它也不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在作业布置方面,我会让学生课下以小组为单位,统计班里近10周以来的语文,数学,英语的周考成绩,分析数据,得出有用的信息。

(设计意图:设置开放性的作用,既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性。)

七、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我以简明扼要、清晰明了的板书呈现出本节课的知识重难点,更好的帮助学生理清楚本节课的知识脉络。这就是我的板书。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李俊红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位数与众数”。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中位数与众数》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20章的教学内容,属于数学教学中“统计与概率”的领域。 这是一节概念课,也是一节体验统计思想的活动课,是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可以有不同的量度,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教学中重在对数据的分析,以学生现在知识“平均数”为基础进行延伸教学,又着力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比较与合理应用。学生对于概念学习的最好方法莫过于以具体情境为背景,在生活实际中探索。基于以上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2、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学习过程,运用说一说、比一比、议一议的活动,深入的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能够在具体情境中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进一步渗透统计观念。 依据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与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是:在活动中,体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数据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二、说教学、学法

本节课,结合概念教学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教学中以具体情境为背景,通过直观、图示、动画,让学生充分感知。采用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交流与尝试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突出学生以体验方法的来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并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例题进行加工、调整。在探求规律时适当给予启发、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通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具体情境为背景,在生活实际中探索的教学思路,教学过程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活动展开。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三,对比分析,深化新知四,巩固练习,分层达标, 五总结评价,情感激励 首先,创设情境,发现问题,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所以上课开始,我以灰太狼找工作的问题情境入手,课件出示招聘广告,体会到平均数有时候也会骗人,当一组数据中有极端数据出现时,使用平均数代表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不合适,需要寻找新的数据,从而引导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学习中位数和众数做好铺垫。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认识中位数, 结合工资表,我提出因为有极端数据出现,平均数1000不能代表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那么用什么数来表示合适呢?我们能不能找出一个合适数哪?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再小组合作交流,全班汇报。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表扬与肯定,同学们的方法非常好,都有道理。在数学上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 教案

20.1数据的集中趋势 教案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 在加权平均数中,知道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并能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 3. 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差别,初步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 难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三、考点分析: “数据的分析”主要研究如何收集、整理、计算、分析数据,既定性又定量地获取总体信息,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推断.本单元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另一部分是反映数据离散程度的极差、方差。基本要求是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及其在社会生活及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这部分知识在近几年的中考命题中多次出现,用统计的思想解决一些应用问题,已成为命题的焦点。 一、平均数 用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也叫算术平均数。 要点诠释: 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有三种: (1)定义法:如果有n 个数据x 1,x 2,x 3……x n ,那么)(1 21n x x x n x +++= ΛΛ叫做这n 个数据x 1, x 2,x 3……x n 的平均数,x 读作“ 拔”。 (2)新数法:当给出的一组数据都在某一常数a 的上下波动时,一般选用简化平均数公式a x x +'=,其中a 取接近于这组数据平均数的较“整”的数。 (3)加权法:即当x 1出现f 1次,当x 2出现f 2次……当x n 出现f n 次,则可根据公式: n n n f f f x f x f x f x ++++++= K K 212211求出x 。 注意: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化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二、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要点诠释: 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唯一的。如:一组数据1,3,2,5,4,首先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1,2,3,4,5,因为数字3处于中间位置,所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3。而另一组数据1,3,2,5,4,6,同样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1,2,3,4,5,6,因为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所以中间两个数据3,4的平均数3.5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三、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要点诠释: (1)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该组数据中的原始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 (2)如果一组数据中两个数据出现的次数相等且都最多,则这两个数据都是众数,众数可以有多个,如:一组数据1,2,2,3,3,4,5,这里2和3都出现了两次,次数最多,它们都是众数; (3)如果所有数据出现的次数都一样,那么这组数据就没有众数,如:一组数据1,2,3,4,5,则这组数据没有众数。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说明

《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教案说明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保亭思源实验学校黄程献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的本质、地位与作用 《中位数和众数》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数据的分析》第一节《数据的代表》中第二小节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中的统计部分。统计与概率是中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占有重要的位置。一个完整的统计活动过程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作出决策这五个环节。在七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即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利用这3个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并作出合理决策的应用课,这节课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提高学生对数据处理的能力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以后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结合具体问题解释中位数和众数的实际意义,并能分清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区别,根据实际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中位数、众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 (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实际情景理解其实际意义。 难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分析数据信息并作出决策。 二、教学诊断分析 学生分析: ①认知分析:在本节学习前学生对平均数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并在第二学段已初步接触了这三个基本统计量。②能力分析: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但在数学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尚需进一步培养.③情感分析: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探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有待加强;少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尚需通过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来加以带动。 基于以上分析,在教学中,可能存在的困难有: 本节课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容易理解,但在求中位数时容易出错,在教学中需强调两点:(1)先将一组数据按小到大(或大到小)的顺序排列;(2)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要求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作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出现的频数一样,求这组数据的众数时,是学生易出错点,有学生会认为这组数据的众数是每个数据都是众数,只要特别注意抓住概念中“最多”这个关键词,则可消除学生的误解。教学中通过7组数据分别代表几种不同情形,巩固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在教学中最大的难点是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选取适当的数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章 数据的分析 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教案_18

20.1.2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 一、教材分析: 1.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加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比较这三种统计量在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优势与不足,学习根据实际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2.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作为数据代表的意义,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统计量; (2)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特点与差异,根据具体问题选择这些统计量来分析数据; (3)经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难点:在具体问题中,选择适当量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二、教学方法: 教法分析: 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后,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他们研究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和思考方法. 学法分析: 数学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学生大多喜欢做活动、完任务,所以在课堂上要让学生们在活动中表现自我、发现自我,最终理解数学内容。在这里,我会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教学过程: 1.知识回顾: 什么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代表的数据意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作答,回顾一下这三个统计量的概念和意义,为后面的对比做好铺垫。 2.探究新知: 例:某商场服装部为了调动营业员的积极性,决定实行目标管理,根据目标完成的情况对营业员进行适当的奖励.为了确定一个适当的月销售目标,商场统计了每位营业员在某月的销售额,数据如下(单位:万元) 17 18 16 13 24 15 28 26 18 19 22 17 16 19 32 30 16 14 15 26 15 32 23 17 15 15 28 28 16 19 (1)月销售额在哪个值的人数最多?中间的月销售额是多少?平均月销售额是多少? (2)如果想确定一个较高的销售目标,你认为月销售额定为多少合适?说明理由.

河南省焦作市孟州河雍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 20.1.2 中位数与众数(第1课时)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20.1.2 中位数与众数 一、学生状况分析 从八年级开始,学生的思维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而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在七年级下,学生已经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上一节,已学会用“平均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同时,在小学时已初步接触中位数,这种已有的认知结构,是本节课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位数》属于“统计与概率”中的统计部分.统计与概率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在统计中,对数据的分析以及作出合理判断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三种数据代表,它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只是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充分体会平均数的特点的基础上,引入的第二种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它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知识方面看:它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知识的进一步完善.从数学的应用价值方面看:从“单一”的“平均数”分析逐步过渡到“多元”的综合分析,有利于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2)会用中位数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体会中位数在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中的作用,体会平均数的局限性..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经过探索、研究、解决问题,使学生经历中位数产生的过程,体会中位数产生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新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同知识技能目标 难点:理解中位数产生的过程及必要性. (四)教法与学法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本节内容特点,主要采用情境教学、启发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不断地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进行探索学习.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包含以下七个环节:初步感知引入新知归纳总结生成新知例题教学应用新知课堂练习自我检测课堂小结收获新知联系实际升华认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数据的集中趋势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数据的集中趋势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数据的集中趋势中位数和众数》。本节课选人教版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第一节的内容。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向大家做相关的解说。 一、教材分析 《数据的集中趋势中位数和众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第一节的内容。数据分析是统计的重要环节,中位数和众数是第三学段统计部分新学习的内容,它们都是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中位数是一个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位置代表值,能够表明一组数据排序最中间的统计量。 二、学情分析 对于学情的合理把握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八年级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局限,同时受到认知水平的影响,学生对权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可能会有困难,需要老师在讲解时多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知识与技能:会知道中位数和众数是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量,会求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过程与方法: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理解数字的特征,体会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位数、众数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置为:重点:会用中位数、众数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 难点:对中位数和众数意义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秉承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在结合教师对于知识讲解的同时,保证学生有充分自主思考探讨的机会。 六、教学过程 为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4个环节,分别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比较辨别,理解新知——深化拓展,灵活运用——总结收获,留置作业。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环节,我会通过PPT呈现教材中的关于某公司员工收入资料的问题2,要求学生先将这个公司员工月收入的平均数计算出来,之后再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 优秀教案

20.1.2 中位数和众数(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中位数,能够准确确定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并能说出其代表意义; (2)知道什么是众数,准确确定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能提出其代表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探究,形成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感知其代表数据的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以积极情感态度投入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和处理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所代表数据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否准确描述出具体问题,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 【教学方法】 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过渡】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平均数的计算及其所能代表的实际意义,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个简单的问题,看谁能回答的又快又准。 用两种方法计算下列数据的平均数: 30,33,57,57,40,33,30. (学生回答) 【过渡】大家回答的都很正确,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加权平均数,它代表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但是,它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适合代表一组数据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 二、新课教学 1.中位数 【过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关于平均的话语,比如说我们的课本中的这个问题,

某公司员工月收入的资料,大家能计算出它的平均数吗? (学生回答) 【过渡】从平均数看,这个公司员工的平均收入在6276元,但是结合表中的数据,我们发现, 只有3名员工的工资是在这个平均值之上的,那这个平均值代表这个公司全体员工月收入水平,你认为合适吗? (学生回答) 【过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更合理的反映员工月收入平均水平? (学生讨论回答)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使用这样一个数值:一半人月工资高于该数值,另一半人月工资低于该数值, 才能合适的表示平均水平。如何才能得到这样的数值呢? 【过渡】在这里,我们引入这样一个概念: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称处于中间位 置的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称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过渡】现在,大家动手计算一下上表数据中的中位数吧。 【过渡】我们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将这些数据排列,然后找到处于这些数据中间的数据,即为 3400,这个数就是我们所求的中位数。 【过渡】结合数据,我们发现,有一半员工的收入大于3400元,有一半员工的收入小于3400元, 能够合理的反映员工的平均收入。 【过渡】对于数据中有极端情况出现下,我们一般采用中位数代表反映该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过渡】根据中位数的定义,大家总结一下该如何确定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吧。 第1步:排序,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 第2步:确定是奇数个数据或偶数个数据。 第3步:如果是奇数个数据,中间的数据就是中位数;如果是偶数个数据,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 据的平均数。 【过渡】从中位数的定义及确定方法中我们知道,正确的确定中间位置的数是关键。若只有几个 数,那么很好确定。若一组数据的个数为n ,你知道中间位置的数如何确定吗? 【过渡】同样的,需要分奇数与偶数来进行分析。 (1)n 为偶数时,中间位置是第2 n ,12n +个。 (2)n 为奇数时,中间位置是第 1 2n +个。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精选多篇)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精选多篇) 第一篇: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和众数》的说课稿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统计》中,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 (2)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各中真实、贴近生活的素材和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体验事物的多面性和学会全面分析事物的必要性。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合作意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数据代表的概念难点: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判断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在概念教学中,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对三个统计量的计算和确定帮助学生完善新知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的实例吸引和鼓励学生,在整个教学中采取情景教学法学法指导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索与互相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尽量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研究,最终学会学习。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多媒体课件演示)以故事“骗人的平均数”为切入点。 1、课件出示第一幅情境图 师:同学们,你们都是热心助人的好孩子,现在我的朋友阿冲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他解决吗?刚毕业的阿冲还没有找到工作,有一天阿冲路过某超市时看到一份招聘启示上写着:本超市要招聘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阿冲觉得条件不错,就去应聘。 2.课件出示第二幅情境图 师:可是过了一周后,阿冲发现大部分工作人员的工资都在1000元以下。于是阿冲找经理理论,认为是经理欺骗了他,经理拿出了员工工资表给阿冲看,平均工资确实是每月1000元。 二、合作交流,探索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统计表,帮助阿冲解决问题。 1、小组合作探讨: 问题1: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为什么大部分人的工资在1000元以下?小组交流并汇报:表面上看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但是由于经理和副经理的工资偏高,使平均工资高于其他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所以大部分人的工资不到1000元。在这里,用平均数1000元来反映他们的月平均工资水平是不合理的。基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更诱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数据能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 问题2: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用平均数1000元已不能很好地反映他们的月平均工资水平,那么你认为用哪个数才能更好地表示他们的月平均工资水平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研究数据的必要性。 (三)、理性概括,构建新知 师:找中间的数表示中等水平是比较合理的,我们给它取一个名字,在统计量中叫它中位数。(板书:中位数) (1)按照你们的理解,能说说一组数据中什么样的数叫做中位数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庆阳市宁县良平初中白芳宁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位数和众数》。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结合我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实践,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法运用及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 章第2节的“中位数和众数”,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这一统计量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统计作用意义,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解决问题、用样本估计总体以及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有进一步认识。本节内容主要通过 3个实例,研究如何利用样本的中位数和众数估算总体中位数和众数的问题, 明确度量集中趋势三个主要特征数的各自特点和应用场合。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中位数和众 数的作用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二学段对中位数和众数这两种统计量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有 了一定的认识,即学生具有已有的经验,但如何把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统 计问题,用样本统计估计实际问题的思想学生接受起来依然比较困难,因此对 本节课我预设的教学难点是:会选择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恰当地表示数据的

”“ “ “ “ 集中程度。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基于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进一步认识中位数和众数,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进一步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作用,会选择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恰当地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 四、教法与学法 著名数学家、全国教书育人十大楷模姜伯驹说:“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是最 简单的,但那样做不是好教师——向着正确的方向向学生提问,或者为他们敲 门搭建一个台阶,让学生自己爬上去。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恰好最能 发挥这个作用。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是容易理解的,但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 义作用,用数据样本估计数据总体却是不容易的,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是在围 绕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作 用,以及会选择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恰当地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因此本节 课我采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体现循序渐进、 自主合作探究和分层推进的教学原则。 五、教学过程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教后学,即老师讲了之后再让学生去练,而“先 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明确规定“学”在先,教”在后,学”是教师组织 学生看书自学,尝试着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是教师引导学生更 正、讨论,重点解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即破解难点,结合教学实践,我对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拟采用两次“先学后教”,后“当堂训练”,设计如下: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 20.1.2中位数与众数 众数》教案_20

《20.1.2中位数和众数——众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特点,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的方法; (2)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际,感知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经历数据分析处理的全过程,初步形成良好的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对实际问题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逐步建立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4、数学思想: 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加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 2、教学难点: 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三)核心素养: 1、用数学思想来解决具体实际问题,课程就以小文应聘的故事引入,让学生通过计算平均数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从而解决问题。 2、用数学的观点来分析鞋店老板进货时最看重哪个数据,让学生体会数学是来源于生活,有运用于生活。 3、用数学思维方式来解决历年中考题,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习惯。 教 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具体 资源 及环 境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由一则招聘启事,引发小文与吴经 理求职的故事: 被情境所吸引,充满 了兴奋与期待 由学生演 绎的微课 视频更能 引起学生 的兴趣 设置悬念, 引入新课, 明确新知 的学习方 向。 微课 视频 展示

(1)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计算众数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 吴经理是否欺骗了小文? (2)平均月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 观看视频并思考提出 的问题,得出“平均 数容易受极端值的影 响”的结论。 通过故事 的方式出 示学习内 容,适当改 变数据使 学习内容 更贴近现 实,使学习 内容有趣、 现实,从而 带动学生 学习、思考 问题的积 极性,为自 主学习奠 基。 导学 案第 一、 二页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20.1数据的集中趋势第4课时中位数和众数的认识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中位数与众数的认识 各位领导、老师们,您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的说课题目是:?中位书与众数?。下面我将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就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从如下几个方面展示:教材分析,学法、教法分析,教学程序设计,评价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中位数与众数?是人教版教材初中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十章第一节第4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抽样调查的概念,平均数的计算;对数据的处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能力,这位这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过渡作用。?中位数与众数?在统计与概率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过学习本节课,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与不同,为今后数据分析打下结实的根底。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数学思考:了解利用数据进行统计推断,开展建立数据分析观念。 问题解决: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情感与态度:通过让学生自己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创新,养成认真勤奋、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运用这两个统计量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处理;能结合情景理解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二、学法、教法分析 考虑到所教班级的学生年龄多在13-14岁之间,心理素质比拟脆弱,富于形象直观思维,但他们都有比拟强烈的自我开展意识和表现欲望,因此他们往往对于和自己直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特别是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就非常感兴趣。这告诉我们,在学习素材的选取和呈现、学习内容和活动的安排上,一定要多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时机,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自我、开展自我,感受到数学学习活动有意义、很重要、可以做,在这些过程中,初步学习数学思考的方法,形成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个问题的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这些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这正是他们的认识根底和新知识的生长点,所以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在概念教学中,先抽象介绍众数和中位数这两个统计量的概念,然后师生共同分析探讨这两个统计量的关键词,点出需要考前须知,然后通过具体实例练习帮助学生完善新知的构建,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方式启发学生,并及时反应。在整个教学中采用小组互动、讨论、练习法。 三、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学法、教法分析,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十章第2节第一课时说课教案§20.1.2中位数与众数 说课教师:谢照辉 单位:无梁镇第二初级中学 时间: 2012年8月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听课老师: 大家好! 我是无梁二中教师谢照辉,今天我说课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代表》第2节《中位数与众数》第1课时,属于“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测重在概念的研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三个数据代表,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1节《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教材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以表格、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方式呈现数据,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巩固了学生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获取能力,同时也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所见到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的主动意识。 2. 学情分析 (1)从学习能力来看,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从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从学习情感来看,八年级是学生渴望成功又面临着学习上的各种各样的困难,所以要抓住渴望进步的非智力因素,积极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八年级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5篇

八年级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5篇 八年级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1 我今日说课的内容是中位数和众数,共分为说教材、说同学、说教学法3个部分。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8章第2节内容。《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依据具体问题,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依据统计结果做出合理的推断和猜测,体会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沟通。”“生疏到统计在社会生活及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并能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中位数与众数同平均数一样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数据代表,是挂念同学学会用数据说基本概念,在此之前,教材已经支配了第 1 节《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学问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育同学应用数学意识和质疑习惯的良好素材。教材有意识地支配了一些以表格、统计图等方式呈现数据,这样既加强了学问间的联系,巩固了同学对各种图表信息的猎取力量,同时也增加同学对生活中所见到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的主动意识。 2、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把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能依据所给信息正确求出中位数和众数。同时留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自适用的范围。 (2)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3)能从表格统计图等参考资料中猎取信息,并能求出相关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过程与方法:在数据的处理中,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区分与联系,把握处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学问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特质,唤起同学学数学的爱好。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把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会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并作出自己的推断。 4、对教材的处理: 为了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充分挖掘趣味因素,限度的吸引同学的课堂投入,在引入课题时将引例以课本剧的形式呈现;为了体现数学更贴近同学生活实际又增加了“问题1”;为更好地突出重点在“合作探究”中,增加了“概念学习” 1、中位数、2、众数,同时都各配以两个小练习,引出了相应的点评以完成对两概念的补充说明;为了内化学问形成框架,将:“议一议”作为课堂小结处理 二、说同学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齐齐哈尔市龙江县景星镇中心学校李彦泉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位数和众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第一节第三课时的内容。本节课在学生学习了平均数以后,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发现平均数已经不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引入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使学生扩展统计量,对本章最后一节统计量的选择与应用学习打下基础。 另外,有关中位数和众数的知识,一直是历年以来中考的必考题目,要求学生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用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例引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难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的实例吸引和鼓励学生,在整个教学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 三、学法指导: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好习惯及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资源分析: 本课教学资源取自于农远工程模式二,他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可利用资源。本节课,我主要选用是农远资源库中的“课程资源”和“媒体资源”,对

这些优秀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利用。根据需要,我还从互联网上下载了部分教学资源,从生活中搜集一些身边的数学,自行开发设计成多媒体课件,整合出了适于本课教学的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上课我便和学生交流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话题,从而引出我的朋友小王大学毕业后到处找工作,有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了一条招聘启示:(课件出示) 招工启事 因我公司扩大规模,现需招若干名员工。我公司员工收 入很高,月平均工资2000元。有意者于2011年5月8日到 我处面试。 辉煌公司人事部 2011年5月1日 我的朋友小王认为月平均工资2000元,待遇不错,于是来到这家公司面试,很快被公司聘用了。他在公司里结识了职员C和职员E,职员C说他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里算中等收入。职员E说他们好几个人的工资都是1100元。小王很疑惑,觉得经理欺骗了他,于是他找到了经理,提出质疑:“你欺骗了我,我已问过其他员工,没有一个人的工资超过2000元。”经理拿出了该公司工作人员的月工资表,并再三强调月平均工资2000元没有错,(课件出示)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我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去思考: (1)该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经理是否欺骗了小王? (2)平均月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 学生通过计算、小组讨论并汇报:“该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2000元,经理没有欺骗小王。公司里仅有经理和副经理两个人的工资超过2000元,而其他7名员工的工资都低于2000元,所以月平均工资2000元不能真实地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我的朋友小王求职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认知

说课稿 人教版 数学 初中 数据的集中趋势

数据的集中趋势 说教材 《数据的集中趋势》选自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主要是在学习了平均数的基础上引入加权平均,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其统计意义,并介绍了中位数、众数等几个统计中常用来刻画数据特征的量。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可以更好的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研究和深入分析。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中位数、众数和加权平均数,了解它们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等过程,学生能够体会权的作用,发展建立数据分析的观念,提高实践能力和与人分析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中的数据分析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重难点 重点:平均数的意义以及各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各个统计量的计算方法。 难点:形成数据分析观念,能判断具体情境中采用何种统计方法能更好的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在初一阶段已经接触过统计知识,掌握了统计调查的方法,初步形成数据处理的观念,但是对于数据分析的知识还有待学习,分析数据的能力还有待加强。这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适应初中生活,充满自信,爱表现自己,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多给学生创造自我展示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优势,弥补其不足,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说教法、学法 教师劳动创造性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境,教师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本节主要采用问题情境法、谈话法等,通过创设生活中的例子,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第26讲_中位数和众数 讲义

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26讲:中位数和众数 一: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一:中位数 ➢定义: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意义:中位数是刻画一组数据“中等水平”的一个代表,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唯一的 ➢求法: 1.把数据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排列 2.确定这组数据的个数 3.当数据是奇数个时,取最中间的一个数作为中位数;当数据是偶数个时,取最中 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作为中位数 例1:求数据2、3、14、16、7、8、10、11、13的中位数 例2: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种零件的个数是15、17、14、10、15、19、17、16、14、12。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零件的中位数。 知识点二:众数 ➢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意义:众数是刻画一组数据“大多数水平”的重要代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众数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求法:众数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而不是出现次数,若一组数据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数据出现的次数并列最多,则这些数据都是众数,故众数可能不止一个。 例3:一组数据2、3、x、5、7的平均数是4,则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知识点三: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综合 ➢平均数 ✧优点:平均数能充分利用各数据提供的信息,在实际生活中常用样本的平均数估 计总体的平均数。 ✧缺点:在计算平均数时,所有的数据都参与运算,所以它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中位数 ✧优点:中位数不受个别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 大时,一般用中位数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缺点:不能充分地利用各数据的信息。 ➢众数 ✧优点:众数考察的是各数据所出现的频数,其大小只与部分数据相关,当一组数 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更能反映问题。 ✧缺点:当各数据重复出现的次数大致相等时,它往往就没有什么特别意义。 ➢三者的联系: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 例4: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家庭的基本情况,加强学校、家庭的联系。某中学积极组织全体教师开展“课外访万家活动”,王老师对所在班级的全体学生进行实地家访,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的后续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可以有不同的量度,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因此本节课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2.地位和作用在信息社会里,常常需要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根据大量纷繁复杂的数据做出一个合理的决策,而统计正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人们更好地决策提供依据及建议。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统计特征量,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 b.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 c.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一组数据做出自己的判断。 (2)数学思考目标:学会利用数据的代表分析问题。 (3)解决问题目标:培养学生统计数据应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从而避免机械地、片面的解释。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例引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唤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这两个概念的简单运用。 教学难点:a. 区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 b. 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评判。 四、教学手段 根据教材内容和8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准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现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规律,建立概念,逐步完善学生对数据处理的认知结构。 五、教学设计 本节课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探索问题——理性概括,寻找差异——实践应用,鼓励创新——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上课,我先指导学生复习有关平均数的知识,为引入主题做好准备。 师: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有人也说是数字时代,因为人们经常要“用数据说话”,所以对数据做出恰当的分析是很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数据的代表以及如何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 出判断。我们一起来看下列一组例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