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八年级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八年级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八年级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学主要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最后课内容。

2、教材编写特点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统计》中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做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3、教材内容的核心数学思想: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统计的内容在小学数学中占有越来越多的比重,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平均数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并能分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进而根据具体问题选择这三种不同的统计量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学数学有用并激发出学生想去学想去用的一种迫切的情感态度。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理解掌握了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会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已经积累了用平均数来比较数据水平的生活经验,同时也有了观察、比较、分析数据的经验和合作交流学习的经验。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1)平均数虽然求的很好但对于意义的理解却不深刻。

(2)对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等总结性的发言,有可能出现表述不清楚的情况。

(3)如何合理选用三种统计量来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学生即将遇到的问题。

(4)学生容易出现争论究竟用哪种统计量才对,而忽略了其实只是应用哪种统计量更合理的错误。

4、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

本节内容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较容易调动。引导学生用观察、猜测、比较、讨论等学习方式来发现掌握知识,采用“认知冲突——否定——建构新概念”的探究

方法来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课始终贯穿为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而学的一种教学理念。

三、说教法学法

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考虑到学生在生活中常用“平均数”来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我将教学的起点定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直接出现与学生原有认知冲突的的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平均数已经不能很好地代表有极端数据出现的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这种旧知识经验与新问题的冲突,使学生强烈的感受到必须用用另一种统计量来代表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进而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经历“认知冲突——否定——建构新概念”的探求新知的过程。用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真实的感觉到所学内容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迫切的想去学,想去思考,想去研究,想去应用,进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为可持续学习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坚实、完整的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观察、比较、讨论,经历“认知冲突——否定——建构新概念”的探究方法,感受引入中位数和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必要性,体验应用三种统计量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让学生以一种迫切需要自主学习探究的心态去学习,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知识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学有所用的,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发冲突

1、教师课件出示阿冲到华联超市应聘的情境图,并边解说信息:

一个职员说我每月650元,处于中等收入水平,另一个职员说我每月600元,经理说超市员工的月平均工资在1000元。听完之后,你觉得有什么好奇的吗?

2、同时出示华联超市月工资表图,学生交流,你觉得阿冲月工资应该是多少?

3、教师抛出问题,那么这三个数据是怎么得来的?经理的每月1000元是否欺骗?

4、生练习求华联超市员工工资的平均数。并交流讨论得出:当一组数据相差过大时,平均数不能发映出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那么,我们前面同学说的每月650元,每月600元又是怎么回事呢?

评析:教师通过具体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借助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反映出平均数所存在的缺陷,唤醒学生对新知的学习期待。温故知新,实现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联。

(二)分析探究,建构概念

1、师问,为什么说阿冲每月的工资是650元呢?生自主讨论,思考并分析原因。

2、反馈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并强调,从大到小的顺序或从小到达的顺序排列,取这组数据的中间那个数。

3、小结并出示中位数的概念。

4、650元每月的工资是通过中位数反映出来的,那么为什么有同学说阿冲每月600员工资呢?你们是怎么想的?生自主讨论。

5、学生交流,指导分析一组数据中的同一个数出现的次数。强调那个数出现的次数最多。

6、小结并出示众数的概念。

7、同桌练习说概念,教师巡视并指导概念中关键词的表述。

评析:立足学生的认知冲突,给与学生充分的时空思考、讨论、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明白一组数据特征的可以用不同的统计量来表示。自主合作,适度引导,积极强调概念的关键词,明确概念。

(三)迁移练习,巩固提高

1、课件出示教材练习第一题,要求学生自主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个学生板演。

2、师生合作验证,进一步巩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3、出示一组数据,7,36,7,20,18,16请同学找出求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同时引导学生,当一组数据为偶个数是,中位数怎么求?

4、小结,当一组数据为奇个数时,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取最中间的那个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当一组数据为偶个数时,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5、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师巡视指导并个别辅导。针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体讲解。

评析:学练结合,及时的巩固和练习有益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并设置不同的练习类型,生成教学资源,进一步巩固取中位数的方法。在练习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质疑、验证获得新的知识。

(四)交流收获,小结课堂

1、师,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教师提示,比如说怎么取中位数?你知道了什么?或者学会了什么方法。

2、生交流反馈,关注学生对概念的叙述的精准和规范。

3、立足学生的疑问,有些数据里找不到众数。师生合作探讨众数的不性。

小结,同学们不仅在这节课学会了这么多,而且还发现了问题,很不错。今后的学习就是这样边学边思考,才是会学习。

评析:一堂完整的课堂教学绝对不能缺少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梳理分析数据,寻找统计量的方法。进一步规范精准的表述数学概念,并且对学生的不懂问题进行了探讨。既是课堂小结,又是教学内容的延伸。

五、板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

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八年级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从二年级上册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静态形状,发展到动态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符合儿童的空间发展水平。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大量感性、直观的生活实例,来感知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使学生掌握它们的运动规律及平移的方法。为以后学习-平

八年级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是安溪县湖上中学数学教师张象稳,能参加这次说课评比活动,我感到十分高兴,同时也非常珍惜这样一个难得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希望大家多多指教。我今天的说课课题是合并同类项。

以下我就五个方面来介绍这堂课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作用

本节课选自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3.4节第2课时内容,是一堂探究活动课。是在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用字母表示有理数,继而介绍了代数式、代数式的值、整式、同类项以及有理数运算律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的探索、研究。合并同类项是*的一个知识重点,其法则以及去括号与添括号的法则应用是整式加减的重点,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

的基础。因此学好本节知识是学好后续知识的主要纽带,同时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又合并同类项是建立在数的运算律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的运用。

2、难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特点与教学重、难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结合新课改理念,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了什么样的项是同类项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情境探究得出同类项可以合并,并形成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2)、能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的观察、思考、类比、探索、交流和反思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类思想,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2)、通过具体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会利用合并同类项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知识梳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1)、通过由数的加减推广到同类项的合并,可以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认知规律。

(2)、通过具体情境的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勤于思考意识。

4.美育目标

通过合并同类项,学生们能明显地感觉到数学的形式美、简洁美,感悟到学数学是一种美的享受,爱学、乐学数学。

二、教学方法、手段

1.教学设想

突出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教学方法

利用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生活情境及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索、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索,以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培养探索能力、创新意识。

3.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归纳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以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新课标提倡教学中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去获得新的知识,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因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乐意并全身心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法:主动观察→分析→思考→比较→探索→联想→猜测→类比→归纳→例题探索→练习挑战、巩固提高→总结

八年级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4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位数和众数,共分为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法3个部分。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8章第2节内容。《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体会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能比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认识到统计在社会生活及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位数与众数同平均数一样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数据代表,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基本概念,在此之前,教材已经安排了第1 节《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质疑习惯的良好素材。教材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以表格、统计图等方式呈现数据,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巩固了学生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获取能力,同时也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所见到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的主动意识。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能根据所给信息正确求出中位数和众数。同时注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自适用的范围。

(2)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3)能从表格统计图等参考资料中获取信息,并能求出相关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过程与方法:在数据的处理中,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区别与联系,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体验数学****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特质,唤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会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4、对教材的处理:

为了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充分挖掘趣味因素,限度的吸引学生的课堂投入,在引入课题时将引例以课本剧的形式呈现;为了体现数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增加了“问题1”;为更好地突出重点在“合作探究”中,增加了“概念学习” 1、中位数、2、众数,同时都各配以两个小练习,引出了相应的点评以完成对两概念的补充说明;为了内化知识形成框架,将:“议一议”作为课堂小结处理

二、说学生

学生在小学五年级下时已学习过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并能够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认识到了两个统计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价值。前两节又学习了平均数,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处理、描述和分析能力。而且八年级学生身心一进一步成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三、说教学法

1、说教法

课前将学生分为六个组,按成绩由低到高的顺序编上1~5号。根据教材内容和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首先在课前将教学内容以“预习学案”的形式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先独立自学完成,再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完成。重点、

难点问题课上分组展示解决。教师调控课堂及时追问与点评。在课前准备中,要求分组调查八年级各班男同学的运动鞋号码。

2、说学法

基于以上分析,学生以在自学教材、查阅相关参考书籍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完成学案为主,以课前小组内合作交流为辅进行。最后分组展示突破重难点。内化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

八年级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统计初步认识》中,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知识目标:理解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计算方法,明确平均数、中位数肯定有,众数却不一定有的事实;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个基本统计量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中位数众数的确定。

二、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概念教学中,主要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的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三个统计量的计算与确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自学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自学”“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

三、教学过程的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3分钟) 引入采用“故事法”引入——《从四十名到第十名》。通过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

充分体验到全面了解并分析数据的必要性。如何能对数据全面了解分析?今天我们将学习从三个不同侧面反映一组数据的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通过生动的故事,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自学辅导,建构新知(11分钟)

提出概念: (3分钟) 在学生还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中时,对故事的情节设问:主人公的成绩在哪一档次?中等成绩约是多少?哪一档分数的人最多?学生一一作答。在此基础上,老师把平时生活中的说法(如:中等成绩)规范化并抽象出统计中的基本概念(如:中位数)。这样可以使新的概念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便于理解和记忆。自学

辅导: (8分钟)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必须想办法求出故事中的三个统计量,并找出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小组讨论、教师辅导)。因为新教材的编写比较适合学生阅读,这一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学生多有体验,要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太大的困难。这样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小组协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使他们互相帮助,体验在集体中的成长与发展。

巩固整理: (20分钟) 本节课的概念是一种动态性、操作性校强,所以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操作演练中去体验、理解与巩固概念。

(三)、探究交流,发展能力。 (6分钟) 作为这节课的内容,还可以适当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阅读图表、分析数据并计算的综全能力。小组为单位进行,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快、方法又巧。利用表二计算,首先需要学生读懂这些数据的含义,其次能正确的使用小学里乘法的意义导出“加权平均数”计算方法,第三这样的数据的中位数的确定有一定的技巧,对学生的思维与分析要求教高。这是对学生的一次挑战,利于对学生“思想方法”与“意志品质”的提升。

(四)结束新课,布置作业。(5分钟) 学生交流心得。老师相应补充:分析数据切不可盲目片面,学会全面分析;确定中位数:关键是将数据排序;确定众数:作好频数统计。完成作业本10.2.1。学生交流心得。老师相应补充:分析数据切不可盲目片面,学会全面分析;确定中位数:关键是将数据排序;确定众数:作好频数统计。

北师大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六章《6.2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北师大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六章《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 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 己的正确评判。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 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经常要求一些信息“用数据说话”,所 以对数据作出恰当的评判是很重要的。下面请看一例: 某次数学考试,小英得了78分。全班共32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 90分,22个80分,2个62分,1个30分,1个25分。 小英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4分,所以小英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数学成绩在班上 处于“中上水平”。小英对妈妈说的情况属实吗?你对此有何看法? 平均数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数据代表,但是在这里,利用平均数把倒数第五的成绩说成处 于班级的“中上水平”显然是不属实的。原因是全班的平均分受到了两个极端数据30分和 25分的影响,利用平均数反应问题就出现了偏差。 怎样说明这个问题呢?我们需要学习新的数据代表——中位数与众数。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问题: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如下: 员工经理副经理职员A 职员B 职员C 职员D 职员E 职员F 杂工G 月工资/元7000 4400 2400 2000 1900 1800 1800 1800 1200 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为2700元。职员C说:我的工资是19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职员D说: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1800元。 一位应聘者心里在琢磨:这个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样呢?你怎样看待该公司员工的收入?

北师大版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8.2 中位数与众数 新课标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贵州省贵阳市第七中学赵淑俊 ?教学目标: [ 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 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结合具体情境,区别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异,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 情感态度目标] 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信息的一个重要数学分支,素 必然要求材本身的真实性,以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将知识的 学习放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情境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 系. ?教学重点、难点: [ 教学重点] 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 教学难点]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信息卡(标记A、B、C、D 的四张彩色卡片)?教学过程:情境:(通过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认识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小王大学毕业后到处寻找工作,某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了一条招聘广告:招聘启事我公司因扩大规模,现需招聘职员若干名.我公司员工收入高,月平均工资2000元.有意者请于X 月X日到我公司面试. XX公司人事部X 年X月X日小王觉得这家公司的待遇还不错,于是就到这家公司进行面试,并被该公司聘用了.可是到公司上班两个月之后,他找到经理,说:“你们欺骗了我,我的工资才1100元,而且我也问过其他职员,都没有得到过2000元的.月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2000元?”而经理却不慌不忙的对小王说:“小王啊,不要这么激动嘛.我们公司的月平均工资确实是2000元!这是我们公司的工资表,你自己看啊!”说着拿出了一张工资报表:

[教师活动]请大家帮小王看一看工资表,该公司的月平均工资到底是不是 元?经理有没有欺骗小王呢? [学生活动]计算平均工资,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活动]为什么月平均工资比他得到的工资高那么多呢? [教师活动]该公司的月平均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工资收入?如果能, 明理由;如果不能,那你认为哪个数据反映员工的工资收入比较合适呢? [学生活动]互相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引入新课:(通过其他职员的讲述,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教师活动]在小王询问其它职员的时候,职员C 说:“我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 司算中等收入职员D 说:“我们好几个人的工资都是1100元?” 1200元正好处在所有员工工资这组数据的“正中间”,我们称它为中 位 数.9个员工中有3个人的工资是1100元,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称它为 众 数. [教师活动]中位数和众数,还有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平均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它 们都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位数和众数.请同 学们阅读教科书259页最后一段,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 1、 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 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 中位数. 2、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 众数. (加深对中位数和众数概念的理解,运用定义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 数?) [教师活动]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活动]互相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活动]给予适当的评价,并帮助学生归纳. 1、求中位数要先把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可以从小到大,也可以从 大到小.如果数据个数n 为奇数时,第 个数据为中位数;如 请说 练一练: 1、 数据 A.4 2、 数据 A.3 3、 数据 A.2 1, 3, B.3 1, 3, B.4 1, 2, B.3 4, 2, 4的中位数是( C.2 D.1 4, 5, 2, 6的中位数是( C.3.5 D45 3, 2, 3, 4的众数是( C.2 ) 和3 D.1 和4 (单位:米) 4、 某班8名男同学的身高如下: 1.5 , 1.5 , 1.6 , 1.65 , 1.7 , 1.7 , 1.75 , 1.8 试求出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XX 公司X 月工资报表: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数据分析》一章中的数据代表----中位数与众数。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能促进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实际情况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与众数 能力目标:经历探索中位数与众数概念的过程,在实际问题中能利用中位数与众数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 3、重点: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难点:数据较多时,确定一组数据的中间位置。 【学法、教法】 1.学法分析: 根据设计的导学案,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归纳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利用练习巩固概念,再通过具体的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 2.教法分析: 根据学生的体验再求知心理规律,设计了简单的数据引导学生归纳中位数与众数,由特殊到一般学会求中位数与众数的方法。再通过具体“比赛成绩分析”与“鞋店销售”实例让学生深刻体验中位数、众数。 【教学过程】 1、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归纳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 2、通过练习,在练习中总结中位数与众数的特点。 3、课本例题学习。 4、数据较多时,如何确定中间位置的探究,进而利用探究结果解决例3。 5、课堂训练。 自评:1、学案上设计了作业,但没有布置

2、课堂气氛不活跃,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到小组学习中 3、由于时间关系,在课堂训练中,第3小题一部分学生做出来了,还有一部分学生估计没理解,也没有在过多的讲解,分析。 4、在展示课件的时候应该是学生汇报结果,,一边展示。在课堂中出现了学生汇报完没有展示,学生还没汇报就给出结果的情况。

§8.2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8.2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八年级上册§8.2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执教者: 一、教材、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充分运用了多种教学设备:教学平台、实物投影、黑板、课外随堂练习 采用了多种教学辅导手段:教师讲练结合、小品、辩论赛、小组讨论、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等。把现代手段的教学平台与传统的黑板相结合,既发挥现代手段的优势让一些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又能用黑板表示概念让学生把该记的东西牢牢记住;把课外补充练习与书本题目相结合达到互相补充;把课外综合实践和课内小组相结合。把课堂的每一分钟都牢牢抓住学生的神经,让学生自我表演,把课堂充分还给学生,最终达到有效课堂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1.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判断。 教学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判断。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复习平均数的概念,同时也说明有些数据利用平均数是反应不出问题的,为引入其他数据代表奠定基础。另外,新课伊始,力求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挖掘出趣味因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投入,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 课件显示: 问题1:数据误导: 小马过河——河边上的牌子写着“平均深度为1.1m”,问一匹身高才1.4m的小马,能涉水过河而不出危险吗? (二)用现实生活的例子引入新课内容 为了把枯燥的数学内容融入到生活中,用小品的形式呈现李华应聘的真实场景,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揭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新的疑点,引起学生对“平均水平”的认知冲突,通过现实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请两位同学和老师用平常的语音和动作给“李华应聘”的情景表演一场对话,目的是让学生融入生活和课堂教学当中。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李俊红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位数与众数”。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中位数与众数》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20章的教学内容,属于数学教学中“统计与概率”的领域。 这是一节概念课,也是一节体验统计思想的活动课,是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可以有不同的量度,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教学中重在对数据的分析,以学生现在知识“平均数”为基础进行延伸教学,又着力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比较与合理应用。学生对于概念学习的最好方法莫过于以具体情境为背景,在生活实际中探索。基于以上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2、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学习过程,运用说一说、比一比、议一议的活动,深入的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能够在具体情境中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进一步渗透统计观念。 依据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与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是:在活动中,体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数据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二、说教学、学法

本节课,结合概念教学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教学中以具体情境为背景,通过直观、图示、动画,让学生充分感知。采用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交流与尝试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突出学生以体验方法的来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并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例题进行加工、调整。在探求规律时适当给予启发、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通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具体情境为背景,在生活实际中探索的教学思路,教学过程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活动展开。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三,对比分析,深化新知四,巩固练习,分层达标, 五总结评价,情感激励 首先,创设情境,发现问题,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所以上课开始,我以灰太狼找工作的问题情境入手,课件出示招聘广告,体会到平均数有时候也会骗人,当一组数据中有极端数据出现时,使用平均数代表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不合适,需要寻找新的数据,从而引导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学习中位数和众数做好铺垫。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认识中位数, 结合工资表,我提出因为有极端数据出现,平均数1000不能代表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那么用什么数来表示合适呢?我们能不能找出一个合适数哪?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再小组合作交流,全班汇报。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表扬与肯定,同学们的方法非常好,都有道理。在数学上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数据的分析》中第二节《中位数与众数》,属于数学教学中“统计”领域。 首先进行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的学习,主要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可以有不同的量度,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在教学中重在对数据的分析,以学生现在知识“平均数”为基础进行延伸教学,着力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比较和合理应用。这样,中位数与众数两个概念的掌握就成为了教学成败的关键。对于概念学习的最好方法莫过于以具体情境为背景,在生活实际中探索。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这一哲理。 二、学情分析: 因为这些内容比较简单,在小学已经学过一些相关的统计量,所以学生对这些内容比较感兴趣,因此学习积极性肯定高,所以设计了一节合作探究课。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1、掌握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 的中位数与众数。 2、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3、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学习过程,运用比一比、议一议等活动,深入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并能在具体情景中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 2、结合具体情境,区别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三者的差异,能初步选择恰当的好素具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1、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信息的一个重要分支,必然要求素材本身的真实性,以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2、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情境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3、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避免机械的、片面的解释。 4、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渗透统计意识,增强统计意识。 5、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及意义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体验,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三者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在具

河南省焦作市孟州河雍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册 20.1.2 中位数与众数(第1课时)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20.1.2 中位数与众数 一、学生状况分析 从八年级开始,学生的思维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而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在七年级下,学生已经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上一节,已学会用“平均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同时,在小学时已初步接触中位数,这种已有的认知结构,是本节课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位数》属于“统计与概率”中的统计部分.统计与概率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在统计中,对数据的分析以及作出合理判断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三种数据代表,它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只是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充分体会平均数的特点的基础上,引入的第二种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它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知识方面看:它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知识的进一步完善.从数学的应用价值方面看:从“单一”的“平均数”分析逐步过渡到“多元”的综合分析,有利于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2)会用中位数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体会中位数在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中的作用,体会平均数的局限性..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经过探索、研究、解决问题,使学生经历中位数产生的过程,体会中位数产生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新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同知识技能目标 难点:理解中位数产生的过程及必要性. (四)教法与学法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本节内容特点,主要采用情境教学、启发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不断地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进行探索学习.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包含以下七个环节:初步感知引入新知归纳总结生成新知例题教学应用新知课堂练习自我检测课堂小结收获新知联系实际升华认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数据的集中趋势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数据的集中趋势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数据的集中趋势中位数和众数》。本节课选人教版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第一节的内容。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向大家做相关的解说。 一、教材分析 《数据的集中趋势中位数和众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第一节的内容。数据分析是统计的重要环节,中位数和众数是第三学段统计部分新学习的内容,它们都是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中位数是一个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位置代表值,能够表明一组数据排序最中间的统计量。 二、学情分析 对于学情的合理把握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八年级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局限,同时受到认知水平的影响,学生对权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可能会有困难,需要老师在讲解时多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知识与技能:会知道中位数和众数是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量,会求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过程与方法: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理解数字的特征,体会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位数、众数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置为:重点:会用中位数、众数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 难点:对中位数和众数意义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秉承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在结合教师对于知识讲解的同时,保证学生有充分自主思考探讨的机会。 六、教学过程 为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4个环节,分别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比较辨别,理解新知——深化拓展,灵活运用——总结收获,留置作业。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环节,我会通过PPT呈现教材中的关于某公司员工收入资料的问题2,要求学生先将这个公司员工月收入的平均数计算出来,之后再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八章《数据的代表》中,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 (2)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各中真实、贴近生活的素材和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体验事物的多面性和学会全面分析事物的必要性。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合作意识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数据代表的概念 难点: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判断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在概念教学中,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对三个统计量的计算和确定帮助学生完善新知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的实例吸引和鼓励学生,在整个教学中采取情景教学法

三、学法指导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索与互相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尽量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研究,最终学会学习。 四、教学设计 (一)提出问题 师:出示鸟巢、水立方的图片。由学习简要介绍北京奥运会。 生:自由回答。 师:你们知道奥运会背后的秘密吗。 生:不知道。 师: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北京奥申委根据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OC)的统一要求,比赛日期计划定在2008年7月25日至8月10日。获得举办权后,我国气象部门专家提出了在8月8日以后北京举办夏季奥运会最适宜。(幻灯片出示相关数据)。 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为什么要在8月8日以后举办奥运会呢,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 板书课题 师:出示教学目标。 请同学们自学教材258—260页。 出示问题:1、什么是中位数?什么是众数? 2、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应注意什么? (二)解决问题 师:通过自学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学会了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 出示例题:求出下列各组数据的中注位数和众数。 (1)15 20 22 35 20 (2)15 20 22 35 20 35 (3)15 15 20 20 35 35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庆阳市宁县良平初中白芳宁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位数和众数》。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结合我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实践,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法运用及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 章第2节的“中位数和众数”,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这一统计量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统计作用意义,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解决问题、用样本估计总体以及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有进一步认识。本节内容主要通过 3个实例,研究如何利用样本的中位数和众数估算总体中位数和众数的问题, 明确度量集中趋势三个主要特征数的各自特点和应用场合。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中位数和众 数的作用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二学段对中位数和众数这两种统计量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有 了一定的认识,即学生具有已有的经验,但如何把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统 计问题,用样本统计估计实际问题的思想学生接受起来依然比较困难,因此对 本节课我预设的教学难点是:会选择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恰当地表示数据的

”“ “ “ “ 集中程度。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基于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进一步认识中位数和众数,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进一步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作用,会选择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恰当地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 四、教法与学法 著名数学家、全国教书育人十大楷模姜伯驹说:“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是最 简单的,但那样做不是好教师——向着正确的方向向学生提问,或者为他们敲 门搭建一个台阶,让学生自己爬上去。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恰好最能 发挥这个作用。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是容易理解的,但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 义作用,用数据样本估计数据总体却是不容易的,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是在围 绕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作 用,以及会选择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恰当地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因此本节 课我采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体现循序渐进、 自主合作探究和分层推进的教学原则。 五、教学过程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教后学,即老师讲了之后再让学生去练,而“先 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明确规定“学”在先,教”在后,学”是教师组织 学生看书自学,尝试着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是教师引导学生更 正、讨论,重点解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即破解难点,结合教学实践,我对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拟采用两次“先学后教”,后“当堂训练”,设计如下: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亳州七中申德广 《中位数与众数》是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1章第2节的内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节课的教学作一说明: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数据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作出决策和预测。我们知道,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数据代表,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1节《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可以有不同的量度,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教材首先呈现给我们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统计表及一幅形象生动的漫画:这个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么样呢?画面中经理、职员C、职员D分别站在各自的角度得到了不同的结论,暗示了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交流和思维驰骋的时空。 接着课文安排两个“议一议”栏目,搭建了数学思考的平台,这里显然是本节课的重头戏,需要我们浓墨重彩写思维,展现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这两个概念的简单运用。 本节课的难点是:区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基于以上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里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能 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结合 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 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一 组数据做出自己的判断。 (2)数学思考目标:学会利用数据的代表分析问题。 (3)解决问题目标: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 的能力,从而避免机械的、片面的解释。(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数据代表的学习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是最基础的要求,当然,不同的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的收获和发展。 二、说学法: 其次,我想来说说学生和学习方法,虽然所教班级的学生年龄多在12—14岁之间,心里素质比较脆弱,富于形象直观思维,但他们都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表现欲望,因此他们往往对于和自己的直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特别是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就非常感兴趣。这就告诉我们,在学习素材的选取和呈现、学习内容和活动的安排上,一定要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 优秀教案

20.1.2 中位数和众数(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中位数,能够准确确定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并能说出其代表意义; (2)知道什么是众数,准确确定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能提出其代表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探究,形成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感知其代表数据的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以积极情感态度投入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和处理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所代表数据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否准确描述出具体问题,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 【教学方法】 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过渡】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平均数的计算及其所能代表的实际意义,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个简单的问题,看谁能回答的又快又准。 用两种方法计算下列数据的平均数: 30,33,57,57,40,33,30. (学生回答) 【过渡】大家回答的都很正确,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加权平均数,它代表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但是,它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适合代表一组数据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 二、新课教学 1.中位数 【过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关于平均的话语,比如说我们的课本中的这个问题,

某公司员工月收入的资料,大家能计算出它的平均数吗? (学生回答) 【过渡】从平均数看,这个公司员工的平均收入在6276元,但是结合表中的数据,我们发现, 只有3名员工的工资是在这个平均值之上的,那这个平均值代表这个公司全体员工月收入水平,你认为合适吗? (学生回答) 【过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更合理的反映员工月收入平均水平? (学生讨论回答)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使用这样一个数值:一半人月工资高于该数值,另一半人月工资低于该数值, 才能合适的表示平均水平。如何才能得到这样的数值呢? 【过渡】在这里,我们引入这样一个概念: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称处于中间位 置的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称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过渡】现在,大家动手计算一下上表数据中的中位数吧。 【过渡】我们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将这些数据排列,然后找到处于这些数据中间的数据,即为 3400,这个数就是我们所求的中位数。 【过渡】结合数据,我们发现,有一半员工的收入大于3400元,有一半员工的收入小于3400元, 能够合理的反映员工的平均收入。 【过渡】对于数据中有极端情况出现下,我们一般采用中位数代表反映该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过渡】根据中位数的定义,大家总结一下该如何确定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吧。 第1步:排序,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 第2步:确定是奇数个数据或偶数个数据。 第3步:如果是奇数个数据,中间的数据就是中位数;如果是偶数个数据,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 据的平均数。 【过渡】从中位数的定义及确定方法中我们知道,正确的确定中间位置的数是关键。若只有几个 数,那么很好确定。若一组数据的个数为n ,你知道中间位置的数如何确定吗? 【过渡】同样的,需要分奇数与偶数来进行分析。 (1)n 为偶数时,中间位置是第2 n ,12n +个。 (2)n 为奇数时,中间位置是第 1 2n +个。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一、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8章第2节内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数据代表,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掌握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为统计学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1节《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着力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比较与合理应用,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两概念的简单运用。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小学五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中位数和众数,但在现有的认知结构中,仍然多是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刻画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引起学生对“平均水平”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入中位数众数的概念,让学生多角度地认识平均。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二、教学目标设计: 《初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应该更多地让学生说、动脑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初步形成用数据推断的思考方式。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及处理能力; (4)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课堂结构设计: 基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基础,在学法上我将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和相互交流相协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进程中,并且得到发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将设计如下的教学结构: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二)合作交流,探索问题—— (三)比较分析,总结概括——(四)综合应用,巩固提高—— (五)归纳小结,反思提高——(六)作业布置,及时反馈—— 在创设情境中,给出某公司员工工资表,假设你是应聘者,如何得知该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求解判断。紧接着给出该公司员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齐齐哈尔市龙江县景星镇中心学校李彦泉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位数和众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第一节第三课时的内容。本节课在学生学习了平均数以后,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发现平均数已经不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引入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使学生扩展统计量,对本章最后一节统计量的选择与应用学习打下基础。 另外,有关中位数和众数的知识,一直是历年以来中考的必考题目,要求学生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用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例引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难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的实例吸引和鼓励学生,在整个教学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 三、学法指导: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好习惯及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资源分析: 本课教学资源取自于农远工程模式二,他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可利用资源。本节课,我主要选用是农远资源库中的“课程资源”和“媒体资源”,对

这些优秀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利用。根据需要,我还从互联网上下载了部分教学资源,从生活中搜集一些身边的数学,自行开发设计成多媒体课件,整合出了适于本课教学的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上课我便和学生交流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话题,从而引出我的朋友小王大学毕业后到处找工作,有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了一条招聘启示:(课件出示) 招工启事 因我公司扩大规模,现需招若干名员工。我公司员工收 入很高,月平均工资2000元。有意者于2011年5月8日到 我处面试。 辉煌公司人事部 2011年5月1日 我的朋友小王认为月平均工资2000元,待遇不错,于是来到这家公司面试,很快被公司聘用了。他在公司里结识了职员C和职员E,职员C说他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里算中等收入。职员E说他们好几个人的工资都是1100元。小王很疑惑,觉得经理欺骗了他,于是他找到了经理,提出质疑:“你欺骗了我,我已问过其他员工,没有一个人的工资超过2000元。”经理拿出了该公司工作人员的月工资表,并再三强调月平均工资2000元没有错,(课件出示)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我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去思考: (1)该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经理是否欺骗了小王? (2)平均月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 学生通过计算、小组讨论并汇报:“该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2000元,经理没有欺骗小王。公司里仅有经理和副经理两个人的工资超过2000元,而其他7名员工的工资都低于2000元,所以月平均工资2000元不能真实地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我的朋友小王求职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认知

八年级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5篇

八年级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5篇 八年级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1 我今日说课的内容是中位数和众数,共分为说教材、说同学、说教学法3个部分。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8章第2节内容。《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依据具体问题,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依据统计结果做出合理的推断和猜测,体会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沟通。”“生疏到统计在社会生活及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并能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中位数与众数同平均数一样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数据代表,是挂念同学学会用数据说基本概念,在此之前,教材已经支配了第 1 节《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学问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育同学应用数学意识和质疑习惯的良好素材。教材有意识地支配了一些以表格、统计图等方式呈现数据,这样既加强了学问间的联系,巩固了同学对各种图表信息的猎取力量,同时也增加同学对生活中所见到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的主动意识。 2、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把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能依据所给信息正确求出中位数和众数。同时留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自适用的范围。 (2)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3)能从表格统计图等参考资料中猎取信息,并能求出相关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过程与方法:在数据的处理中,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区分与联系,把握处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学问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特质,唤起同学学数学的爱好。 3、重点与难点 重点:把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会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并作出自己的推断。 4、对教材的处理: 为了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充分挖掘趣味因素,限度的吸引同学的课堂投入,在引入课题时将引例以课本剧的形式呈现;为了体现数学更贴近同学生活实际又增加了“问题1”;为更好地突出重点在“合作探究”中,增加了“概念学习” 1、中位数、2、众数,同时都各配以两个小练习,引出了相应的点评以完成对两概念的补充说明;为了内化学问形成框架,将:“议一议”作为课堂小结处理 二、说同学

初二数学第1课时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20.1.2 中位数和众数 第1课时中位数和众数 【知识与技能】 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过程与方法】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情感态度】 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教学重点】 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 【教学难点】 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除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也常用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正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中位数是一个位置代表值,例如在一组不相等的数据中,小于和大于它们的中位数的数据各占一半. 说一说下面两组数据的中位数分别是多少?你能说说这两个中位数的意义吗? (1)5,6,2,3,2;(2)5,6,2,4,3,5. 二、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在一次男子马拉松比赛中,抽得12名选手的成绩(单位:分)如下: 136 140 129 180 124 154 146 145 158 175 165 148

(1)这12名选手成绩的中位数是多少? (2)一名选手的成绩为142分,他的成绩如何? 【教学说明】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依定义进行探讨.显然(1)是(2)的铺垫,只要找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就可以知道142分的成绩如何.在学生独立探索过程中,教师巡视,关注学生将数据按顺序排列的情况,关注学生是否能准确书写解答过程.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如果一组数据中两个数据的频数一样,都是最大,那么这两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当一组数据中有较多的重复数据时,众数往往是人们所关心的一个量. 说一说 下面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解释它的意义. 5,2,6,7,6,3,3,4,3,7,6 【教学说明】让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对众数意义的理解.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教材P 117练习 2~3.教材P 118练习1、2 【教学说明】针对上述练习,加深学生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 【答案】1.解:中位数是662 +=6(个),表示车间工人日加工零件数大于或小于6个的人数各占一半. 2.解:应多进M 号的运动服,少进XXL 号的运动服. 3.解:平均数: 1321461581631721815268321⨯+⨯+⨯+⨯+⨯++++++=(岁).众数是15岁,中位数是15152+=15(岁),含义略.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是怎样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及各自特征的?与同伴交流. 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20.1”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20.1数据的集中趋势第4课时中位数和众数的认识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中位数与众数的认识 各位领导、老师们,您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的说课题目是:?中位书与众数?。下面我将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就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从如下几个方面展示:教材分析,学法、教法分析,教学程序设计,评价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中位数与众数?是人教版教材初中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十章第一节第4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抽样调查的概念,平均数的计算;对数据的处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能力,这位这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过渡作用。?中位数与众数?在统计与概率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过学习本节课,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与不同,为今后数据分析打下结实的根底。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数学思考:了解利用数据进行统计推断,开展建立数据分析观念。 问题解决: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情感与态度:通过让学生自己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创新,养成认真勤奋、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运用这两个统计量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处理;能结合情景理解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二、学法、教法分析 考虑到所教班级的学生年龄多在13-14岁之间,心理素质比拟脆弱,富于形象直观思维,但他们都有比拟强烈的自我开展意识和表现欲望,因此他们往往对于和自己直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特别是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就非常感兴趣。这告诉我们,在学习素材的选取和呈现、学习内容和活动的安排上,一定要多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时机,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自我、开展自我,感受到数学学习活动有意义、很重要、可以做,在这些过程中,初步学习数学思考的方法,形成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个问题的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这些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这正是他们的认识根底和新知识的生长点,所以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在概念教学中,先抽象介绍众数和中位数这两个统计量的概念,然后师生共同分析探讨这两个统计量的关键词,点出需要考前须知,然后通过具体实例练习帮助学生完善新知的构建,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方式启发学生,并及时反应。在整个教学中采用小组互动、讨论、练习法。 三、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学法、教法分析,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