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追随者行为模式的家长式领导效能研究

基于追随者行为模式的家长式领导效能研究

中华家长式领导模式:绝非明日黄花

中华家长式领导模式中华家长式领导模式::绝非明日黄花绝非明日黄花 郑伯埙 具“严明的纪律与权威、父亲般的仁慈及道德廉洁性”的家长式领导,仍是华人组织领导的普遍形式。对华人企业而言,采用施恩或树德的单一领导方式,或恩威、恩德并施的领导方式,效果较佳;恩威德并行,效果也不错。 “除了在天上,东西方永不相逢。” —英国诗人吉卜林 尽管现代组织中领导人肩负的任务,如指挥、组织、影响、决策及控制等,东西方并无二致,然而,领导的内涵、作风及做法却颇受文化的影响。正如Hofstede 等人的跨文化研究所证实的:在大多数情况下,领导者所选择的领导作风,会反映出其所处的文化脉络。 那么,镶嵌在东方文化下的领导模式究竟具有何种特色呢?在华人组织中,什么样的领导方式为佳?我们对华人组织领导长达20年的研究发现,家长式领导,即“在一种人治的氛围下,显现出严明的纪律与权威、父亲般的仁慈及道德廉洁性的领导方式”(Farh&Cheng,2000),是华人组织中,一种常见而普遍的领导形式。在这种领导形式下,华人领导人常常展现出威权领导、仁慈领导及德行领导等三种领导行为。 威权领导 威权领导 在威权领导下,领导者强调其权威是绝对、不容挑战的;对部属则会进行严密控制,而且要求部属毫不保留地服从。 我曾深入调研了一家台湾运动用品制造与外销公司。其老板L 先生就是明显的威权领导者。比如,他底下的两位员工这样描述他对三位员工做工作分配时不容商量的语气:

“ABC这个客户的货delay(延迟)了这么久,要我怎样向客户交代。黄某某你很无能,另外一个林某某也一样没有能力处理我们的大陆线,从今以后刘某某你调来帮忙处理大路线。调过来就调过来,这是我的命令。” L先生是在用专权来树立他的威权,他不太愿意授权,大多进行上对下的沟通,对讯息加以控制而不愿公开,并对部属进行严密的监控。除专权外,领导者还采取其他立威行为,比如: 贬抑部属:故意漠视部属的建议与贡献。 形象整饰:维护自己的尊严,表现信心及操控相关信息。 教诲:严格要求部属的绩效表现,斥责不好的表现,但会对部属加以指导。 华人企业的这种威权领导,来源于中国传统遵循“尊尊法则”的父权主义。Hamilton(1990)在总结中国父权制的本质时曾说:“中国的父权制强调下位者服从(或孝)的义务,赋予他们象征着顺从的角色义务(如丧礼),并且依据一套角色关系(如父子、君臣、夫妇)限定其权力与服从的行为。此种个人化的父权制形式,是基于下述的信念:所有人都必须服从角色的要求,以维系整体的和谐。”究竟这种概念是如何应用到企业组织当中的?杨国枢(1995)提出泛家族主义的说法来加以解释。他认为:华人会将他在家庭中所获得的经验与形成的习惯,类推到其他群体上。当类推到企业时,企业领导人就扮演着类似父亲的角色,而部属则扮演着类似子女的角色。因此,领导者必须保护与照顾部属的福祉,而部属就得忠于领导者,甚至完全服从领导者的指导。 仁慈领导 仁慈领导 仁慈领导是指领导者对部属个人的福祉做个别、全面而长久的关怀,包括对部属“个别照顾”和“体谅宽容”的施恩行为。

浅谈家长式领导

浅谈家长式领导 【摘要】本文对关于家长式领导的理论研究进行了陈述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家长式领导三元理论 在一些华人管理学者看来,具“严明的纪律与权威、父亲般的仁慈及道德廉洁性”的家长式领导,是华人组织领导的普遍形式。家长式领导的完整的理论是台湾学者郑伯埙(现任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暨研究所教授、工商心理学研究室资深研究员)首先提出的。樊景立(北大国际MBA客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组织管理系教授、前任系主任)与郑伯埙通过文化分析,更细致地界定家长式领导包含三种重要成分:威权、仁慈及德行领导。郑伯埙、周丽芳(台湾政治大学财政学系教授、研究发展处研发长)、樊景立则在上述概念框架下,以探索性与验证性因素分析进行家长式领导三元模式的概念建构与测量。在此两篇研究的基础上,郑伯埙等人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 郑伯埙提出了家长式领导二元理论,即家长式领导包含两方面的行为类型:立威与施恩。而之后,他与庄仲仁(台湾大学心理学系荣退教授)在研究军队基层领导行为效能时发现,品德是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凌文辁(现任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教授、广州大学社会心理学研究所所长)等人提出的CPM理论中也强调了德行是华人领导的必备特质。据此,他们又提出,家长式领导除了立威与施恩两个维度外还应该包括德行这样一个维度,即家长式领导的三元理论。简言之,家长式领导可定义为:在一种人治的氛围下,显现出严明的纪律与权威、父亲般的仁慈及道德的廉洁性的领导方式。可以看出,家长式领导包含三个维度,即权威领导、仁慈领导、德行领导。 首先是权威领导。郑伯埙提出,在立威方面,家长式领导表现出4种典型行为,包括专权作风、贬损部属能力、形象整饰与教诲行为,相对应部属会表现出顺从行为、服从行为、敬畏行为与羞愧行为。仔细看这些行为表现,似乎更像一个家庭当中的父母亲与儿女之间的关系。(这恐怕也是家长式领导得名的原因吧。)在一个家庭里父亲的权威是非常重要的,会直接影响儿女们的表现。在家庭里,我们常常会发现,每当儿女做一件事,做好的时候,父亲往往不会说什么,甚至还会故意挑一些过程或结果中不太尽如人意的地方。而当儿女做坏的时候,那则是先斥责再教诲。这种行为模式似乎从家庭中也延伸到了中国社会的组织里。其原因可能要追溯到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在儒家的五伦当中,父子关系仅次于君臣关系,而父亲的权威远远大于家庭其他成员,是家庭的核心,拥有绝对的权力。父亲在中国家庭的权威来源于儒家所强调的父子关系,本质即“孝”,所谓“孝”就是屈从于父亲的意志。在中国的组织里,领导扮演着类似于父亲的角色,部属则扮演类似儿女的角色,领导必须有父亲般的威严,而部属必须有儿女般的忠诚、服从。

家长式领导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批判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家长式领导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批判 领导风格,是指领导者的行为模式,由工作行为和关系行为两种领导行为构成。企业领导风格就是习惯化的领导方式所表现出的种种特点。习惯化的领导方式是在长期的个人经历、领导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在领导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稳定起作用,具有较强的个性化色彩。每一位领导者都有其与工作环境、经历和个性相联系的与其他领导者相区别的风格。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组织行为家保罗·赫塞(Paul Hersey)和管理学家布兰查德(Kenneth Blanchard)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情境领导理论(Situational Leadership)。该理论认为,领导者的行为要与被领导者的准备度相适应才能取得有效的领导效果。 所谓领导风格,是指领导者的行为模式。领导者在影响别人时,会采用不同的行为模式达到目的。有时偏重于监督和控制,有时偏重于表现信任和放权,有时偏重于劝服和解释,有时偏重于鼓励和建立亲和关系。这些行为模式是可观察的,也是可以由被领导者“感受”得到的。 领导风格由两种领导行为构成:工作行为和关系行为。 2000年,樊景立与郑伯埙在回顾了自Silin以来的所有研究结论,将家长式领导定义为:一种表现在人格中的、包含强烈的纪律性和权威、包含父亲般的仁慈和德行的领导行为方式。根据这一定义,家长式领导包含三个重要维度:威权、仁慈和德行领导。威权是指领导者的领导行为,要求对下属具有绝对的权威和控制,下属必须完全服从。仁慈是指领导者的领导行为对下属表现出个性化,关心下属个人或其家庭成员。德行领导则大致可以描述为领导者的行为表现出高度个人美德、自律和无私。 家长式领导表现出权威领导、仁慈领导、德行领导行为,相对应的是部属表现出的敬畏顺从、感恩图报以及认同效法。这种对应关系体现了一个基本的假设:家长式领导的绩效是建立在领导者、下属对自己角色的认同以及下属的追随之上的,否则将导致管理绩效降低、人际和谐关系破坏,甚至公开的冲突。 家长式领导行为特征 任何领导行为都是以文化传统为背景基础的。所谓家长式领导,是指广泛存在于华人企业中的一种独特的领导行为,家长式领导的提出和研究都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的。 家长式领导的研究最早始于台湾。Silin(1976)总结了上个世纪60年代台湾企业的领导行为,发现这些企业的老板和经理人的领导行为具有与西方迥然不同的且清晰可辨的特色,Silin将其总结为教诲式领导、德行领导、中央集权、上下保持距离、领导意图及控制。Silin的这一研究促使了家长式领导概念的萌芽,并为后来提出家长式领导概念奠定了基础。 Redding(1990)经过深入研究,认为华人社会的经济文化具有不同于西方的特质,他认为父权家族主义是华人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Redding指出,家长式领导具备以下特征: 在心态上,下属必须依赖领导者;偏私性的忠诚使得下属愿意服从;领导者会明察下属的观点,据以修正自己的专断;当权威被大家认定时,不能视而不见或置之不理;层级分明,社会权力距离大;没有清晰的权威或严格的制度,领导者的意图并不明确表达出来;领导者是楷模与良师¨。

差序式领导

差序式领导 组织中的人际关系: 水平:同事垂直:领导下属 (关系取向)差序式领导:即对不同部属会有不同的领导方式,并且对其偏爱的部属有较多的偏私 即领导者会偏袒他所喜欢的部属,并且该部属也能够顺理成章地成为领导者心目中的“爱将”,而部属也深切期盼成为领导者的“爱将”。 姜定宇、张苑真提出差序式领导的内涵(重要组成):包括沟通照顾、宽容亲信和提拔奖励,测验结果 差序格局:信任格局和郑伯埙的忠、亲、才格局 费孝通:是以自己为中心,依照他人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划分成不同的同心圆,越接近中心圆圈的人,代表着与自己越亲近。同时个人会依照不同亲疏远近,而产生不同的互动方式。 黄光国(1988):将人际关系区分为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与混合性关系三种:情感性关系是一种长久而稳定的社会关系,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需求法则”进行交换;工具性关系是个人为获得某些资源和陌生人所建立的关系,期望能获得最大利益,因此以“公平法则”与对方交往;而混合性关系是指与家庭外社会网络中其他人的社会关系,预期日后会持续交往,会给予对方特殊帮助,因此以“人情法则”与对方交往。 杨国枢关系决定论:依照亲疏程度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即家人、熟人及生人三种关系:在家人关系中,彼此要讲责任,以“责任原则”运行;在熟人关系中,以既有的人情为基础,以合适的方式进行人情来往,以“人情原则”运行;至于生人关

系,依照当时的实际利害情形交往,以“利害原则”运行,强调角色责任 陈介玄和高承恕(1991):信任格局的基础包括个人连带(主观)和后天成就(客观),个人是否获得领导者的信任,会同时受到这两个因素的影响。 忠诚:分为组织忠诚和主观忠诚 郑伯埙的忠、亲、才格局(差序式动态观点):华人企业领导人会以关系、忠诚及才能三个层面,将组织中的成员归类为八大类型,分别为经营核心(亲/忠/才)、事业辅佐(亲/忠/庸)、恃才傲物(亲/逆/才)、不肖子弟(亲/逆/庸)、事业伙伴(疏/忠/才)、耳目眼线(疏/忠/庸)、防范对象(疏/逆/才)及边际人员(疏/逆/庸),而这种对员工的分类正是华人企业中具体的差序对待现象。 差序式领导:主要体现在管理行为以及资源分配上存在差异。1)在管理方式上,领导者会从决策沟通、照顾支持、宽容犯错以及亲信信任等四方面对自己人有较多的偏私。2)在资源分配上,主要是在关节协助、提拔奖励以及其他资源使用等方面会对自己人比较偏私。 员工的公平知觉: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互动公平 分配公平:员工的工作投入与所获的报酬感觉是否公平 程序公平:在决策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机制与策略是否符合公平原则 互动公平:是指组织在决策时主管能否考虑员工的需要,并给予尊重,让部属有表达意见的机会,并向员工说明决策原因。 差序式领导在控制家长式领导后对工作绩效仍有解释力 差序式领导对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心理授权和组织认同作为中介变量,

家长式领导研究评述_居晓红

Broad Discuss Community 博论社区 P. 178 摘要:随着华人企业发展,学者们对华人企业领导方式的研 究也在不断深入,继而具有华人特色的家长式领导成为了研究重点。笔者从家长式领导的起源和定义出发,深度挖掘并总结了不同学者对家长式领导维度研究和量表开发,并总结梳理了家长式领导的效能和效度研究,最后指出了未来应该深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家长式领导 权威 仁慈 德行 中国的高速发展使得华人企业国际化的同时在国际贸易中也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各国学者开始关注华人企业领导行为。本文希望通过梳理已有的家长式领导研究文献,总结家长式领导的效能和效度研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方向。 一、家长式领导的定义 家长式领导(paternalistic leadership)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的Silin博士通过对台湾某大型企业领导行为为期一年的观察分析,最早提出了类似“家长式领导”的概念。在Silin的研究基础上Redding将调研区域扩展至香港、台湾、菲律宾及东南亚的华人企业,并将华人特有的经济文化称为中国式资本主义(Chinese capitalism)。同时创新性地提出了仁慈领导的概念,认为这样的仁慈是以一种施恩的方式展现出来的。Westwood通过总结归纳Silin和Redding的研究,提出了首脑(headship)的概念来形容东南亚华人组织的领导。20世纪80年代台湾的郑伯埙开始研究家长式领导,通过个案研究发现台湾企业的领导行为和Silin与Redding的描述相似,继而郑伯埙提出家长式领导的二维结构:立威与施恩。 家长式领导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台湾学者郑伯埙和樊景立的经典定义:在一种人治的氛围下,显现出严明的纪律与权威、父亲般的仁慈及道德廉洁性的领导方式。这个定义包含了家长式领导的三个维度——威权领导、仁慈领导、德行领导。其中,威权领导表示企业领导注重自身的绝对权威,在下属中有绝对威信;仁慈领导是指领导者体谅关怀下属;而德行领导是指领导者以自身的高修养、高素质向下属树立榜样作用。 二、家长式领导的维度与量表开发 1.国外的研究成果——以Aycan为代表 国外的家长式领导理论以Aycan的四维模型为代表。Aycan 和郑伯埙有着同样的观点,认为家长式领导并不是一个一元的结构,并将家长式领导分为开发型(exploitative)领导和仁慈型(benevolent)领导两种类型。但是Aycan的开发型领导关注的是企业的产出和效益,而郑伯埙的仁慈型领导关心的是员工的福利待遇,因此两种领导类型在领导关注行为上的对象并不一致。之后Aycan又结合独裁式(authoritarian)管理和权威式(authoritative)管理这两种常见的管理方式,将家长式领导完善 成四个维度,分别是开发型领导、仁慈型领导、独裁型领导和权威型领导四种相互独立的类型(见表1)。从表中分析可得,仁慈型领导体现对下属的关心,下属以忠诚回报领导;权威型领导对下属有控制权,下属表现为对上级的服从和尊重;开发型领导培养下属,下属对领导表以忠诚;独裁型领导对下属控制和利用,下属表现为对上级的服从。   表1 Aycan的四维理论模型 Aycan在一次针对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十国的跨文化研究中,开发了一项单维的仅含五个题项的家长式领导量表。在后期的研究中Aycan以之前的量表为基础,提炼出测量家长式领导的21个题项,这些题项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相关系数为0.30-0.64不等。 2.国内的研究成果——以郑伯埙为代表 国内的研究以台湾学者郑伯埙的研究成果为代表,郑伯埙的家长式领导理论从早期的二维结构逐步完善至当前普遍认可的三维结构。早期郑伯埙的研究认为家长式领导包含立威和施恩两个维度。考虑到二维结构在概念界定和某些下属的子维度并不是十分契合。郑伯埙在后期的量表修订过程中,将以身作则、工作示范、公正无私3个子维度独立出来,与新增的其他题项一起形成了家长式领导的第三个维度——德行。郑伯埙、周丽芳等提出 的三维模式具体可以表述为:仁慈领导即领导者关注下属福利;德行领导即领导者表现出更高的个人操守与修养,树立对下属的榜样作用;权威领导即领导者看中身份的绝对权威,要求下属无 家长式领导研究评述 居晓红 黄加文 江西师范大学

华人组织中的家长式领导

华人组织中的家长式领导 字号: 小中大 | 打印发布: 2009-11-12 00:05 作者: 樊景立来源: 管理@人查看: 223次 世界各地都有领导,领导是一种普世现象。但不同文化下,领导的风格、内涵以及所产生的效能是不同的。一个美国领导和一个日本领导面对员工时,领导方法就不同,这主要是因为文化背景相异,领导风格必需反映文化价值。解释领导行为与效能的理论众多,常见的有魅力领导、转型领导、授权领导、情境化领导等等。然而这些领导理论大多孕育于北美或西欧文化。那么中国是否有孕育于其传统文化土壤而适用于今日社会的领导理论呢?我很高兴告诉大家,答案是肯定的。这个理论就叫家长式领导,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古老、落伍,一点都不响亮,但其中却含有深奥的中国古代哲人的智慧。从九零年代晚期起,台湾大学的郑伯埙教授和他的学生们就开始从事领导学的本土化、实证研究。我于九三年来到香港科大,就加入这个团队,今天很荣幸和各位报告我们有关家长式领导的一些研究成果。 传统文化与家长式领导 简言之,家长式领导就是将传统中国儒家治理家庭的模式运用到管理员工与公司的一种领导哲学、理论与方式。传统中国的大家长是如何治家呢?各位可以看看流传中国民间三百年,家喻户晓的“朱子家训”。理想家庭管教子女至少包括三方面;首先是树德,家长由修身做起,培养自己的达德(仁、义、礼、智、信、孝),进而以身作则起到典范作用。其次是施恩,也就是父母对子女的全面的、从生到死的深情大爱。最后是立威,传统家长是很有权威的,子女自小教导必需要服从长辈、守家法,一旦犯错,绝不宽待,严格处分。当这一套哲理经过适当修正后,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员工与公司时,就是所谓的家长式领导。它是一套同时具有严明的纪律与威权、仁慈以及道德廉洁性的领导方式。古代儒家哲理谈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把“齐家”“治国”之间,加上“管理员工与企业”,可以说是把修、齐、治、平的哲理发挥到现代企业管理中。 其实,这套领导哲学在中国的实践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儒家思想从汉朝开始,受法家的影响重视三纲,上下级的尊卑关系,并把这种关系用责任和义务来界定。 这样一来,在上下级的关系中,下级承担着较大的顺从感和义务,一旦有事情,唯有服从,威权精神贯穿中国三千年的帝制历史。至于德行领导及仁慈领导,它们是儒家领导哲学的核心内容。 家长式领导与企业管理

家长式领导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批判

家长式领导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批判 领导风格,是指领导者的行为模式,由工作行为和关系行为两种领导行为构成。企业领导风格就是习惯化的领导方式所表现出的种种特点。习惯化的领导方式是在长期的个人经历、领导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在领导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稳定起作用,具有较强的个性化色彩。每一位领导者都有其与工作环境、经历和个性相联系的与其他领导者相区别的风格。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组织行为家保罗·赫塞(Paul Hersey)和管理学家布兰查德(Kenneth Blanchard)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情境领导理论(Situational Leadership)。该理论认为,领导者的行为要与被领导者的准备度相适应才能取得有效的领导效果。 所谓领导风格,是指领导者的行为模式。领导者在影响别人时,会采用不同的行为模式达到目的。有时偏重于监督和控制,有时偏重于表现信任和放权,有时偏重于劝服和解释,有时偏重于鼓励和建立亲和关系。这些行为模式是可观察的,也是可以由被领导者“感受”得到的。 领导风格由两种领导行为构成:工作行为和关系行为。 2000年,樊景立与郑伯埙在回顾了自Silin以来的所有研究结论,将家长式领导定义为:一种表现在人格中的、包含强烈的纪律性和权威、包含父亲般的仁慈和德行的领导行为方式。根据这一定义,家长式领导包含三个重要维度:威权、仁慈和德行领导。威权是指领导者的领导行为,要求对下属具有绝对的权威和控制,下属必须完全服从。仁慈是指领导者的领导行为对下属表现出个性化,关心下属个人或其家庭成员。德行领导则大致可以描述为领导者的行为表现出高度个人美德、自律和无私。 家长式领导表现出权威领导、仁慈领导、德行领导行为,相对应的是部属表现出的敬畏顺从、感恩图报以及认同效法。这种对应关系体现了一个基本的假设:家长式领导的绩效是建立在领导者、下属对自己角色的认同以及下属的追随之上的,否则将导致管理绩效降低、人际和谐关系破坏,甚至公开的冲突。 家长式领导行为特征 任何领导行为都是以文化传统为背景基础的。所谓家长式领导,是指广泛存在于华人企业中的一种独特的领导行为,家长式领导的提出和研究都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的。 家长式领导的研究最早始于台湾。Silin(1976)总结了上个世纪60年代台湾企业的领导行为,发现这些企业的老板和经理人的领导行为具有与西方迥然不同的且清晰可辨的特色,Silin将其总结为教诲式领导、德行领导、中央集权、上下保持距离、领导意图及控制。Silin的这一研究促使了家长式领导概念的萌芽,并为后来提出家长式领导概念奠定了基础。 Redding(1990)经过深入研究,认为华人社会的经济文化具有不同于西方的特质,他认为父权家族主义是华人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Redding指出,家长式领导具备以下特征: 在心态上,下属必须依赖领导者;偏私性的忠诚使得下属愿意服从;领导者会明察下属的观点,据以修正自己的专断;当权威被大家认定时,不能视而不见或置之不理;层级分明,社会权力距离大;没有清晰的权威或严格的制度,领导者的意图并不明确表达出来;领导者是楷模与良师¨。 关系行为 关系行为是领导者满足被领导者心理需求的领导行为。包括倾听、鼓励、表彰、表现信任、提升参与感、建立亲和关系和归属感等。领导者与被领导者进行双向或者多向沟通,是关系行为的主要特征。

家长式领导对下属工作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e2164654.html, 家长式领导对下属工作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作者:袁佳 来源:《中国经贸》2016年第13期 【摘要】家长式领导是一种适于中国文化情境的领导理论,形成于中国悠久历史积成的 深厚文化基础上。“仁慈”、“德行”、“威权”灵活运用产生的领导魅力,能激发出中国组织惊人的能量。本文研究家长式领导的三个维度(仁慈领导、德行领导、威权领导)如何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本研究把家长式领导放入政府部门去研究,有助于完善家长式领导方面的现有研究,探索如何改造本土化的领导方式使其在中国的政府组织中发挥更加建设性的作用,并对于提高领导者的行政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 【关键词】家长式领导;领导-成员交换(LMX);工作主动性 一、引言 领导者的行为将直接关系到组织的发展,如何提升领导者管理能力及管理团队成员的创造力水平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在我国社会环境下,关系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要素,无论是在政府组织机构,还是在企业,关系管理正逐步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话题。尤其是在政府机构或者是人际关系较为复杂的单位中,领导与下属成员间的关系较为关键,组织成员更加重视与领导之间良好的上下级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公务员群体在中国的政府体制中具有特殊和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家长式领导行为的研究中针对政府公务员的研究是比较缺乏的。深入分析家长式领导行为在政府机关部门的应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本文将探讨这种富有东方特色的领导行为怎么影响下属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为政府部门公务员的工作绩效和工作主动性的提升提供更全面的借鉴指导。 二、家长式领导的内涵 家长式领导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风格,它迥异于西方。中国组织像个大家庭,领导像家长,成员像子弟。家长式领导这种领导艺术是以特别悠久的中国历史形成的特别深厚的中国文化为基础的。中国历史文化悠久,自古就有关于“仁慈、德行、威权”的文化传统根源。“威权领导”源于中华文化“家”这一核心概念。《易经·家人》——上,如父。拥有绝对权威,不容挑战,必须服从;下,如子。必须服从、敬畏,并以自己的不服、不敬为愧。上(即领导)以威慑下(即下属),使下不敢越轨。“仁慈领导”源于中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伦常。以情动人,使下感恩报恩。“德行领导”源于儒家核心文化“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人“以天下为己任”;“格物”、“致知”,教人不断提高知识与技能,令人敬佩和仰慕,主动仿效,提高道德情操。提高品德,仿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楷模。提高知识技能,有“格物”、“致知”的具体途径。

家长式领导量表评述

家長式領導量表之評述 張嘉惠李志鴻 亞洲大學心理學系 緒論 華人社會的文化價值與西方的差異是明顯的,西Array方所發展出來的領導模式,硬是套用在文化十分不同 的華人社群中,可能產生削足適履的問題,不但無法 捕捉華人領導的原有風貌,甚至可能發生歪由事實的 情形。綜觀家長式領導行為之研究,從Silin開研究之 先河以來,Redding、Westwood以及鄭伯壎等人 (1995a,1995b,2000)的持續探討,讓家長式領導 成為近年來組織行為研究領域的重要焦點。 測驗摘要 鄭伯壎等人(2000)根據家長式領導的三種組成 要素—威權、仁慈及德行,編製家長式領導量表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Scale,PLS),並以確認性因 素分析來檢驗其概念建構。結果顯示,在台灣企業組 織與教育組織的樣本中,此量表具有內部一致性,且 不論是仁慈、德行及威權分量表,或整個家長式領導 三元模式的確認性因素分析,皆具有建構效度。在外 部效度的分析中,仁慈、德行、威權領導能有清楚區 辨的向度。整體而言,三個分量表與整體量表還算可 以接受;但細部來說,在仁慈、德行及威權領導的概 念與測量方面,則有待進一步的改善。 評估性意見 量化研究推理結論的可能及有效,來自於測驗量 表的信效度。回顧近年來諸多家長式領導之相關研 究,家長式領導的測量工具一直面臨信、效度強度不 足的困境。探索性因素分析之結果,亦有若干值得商 榷之處,例如三階層次中的若干概念並未經過審慎的 計量驗證、因素負荷量的說明不足、若干因素的測驗 題數過少、未提供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可能性等等。然 而,其使用心理學的科學方法,嘗試建立研究量表信 效度,讓研究成果可以不斷的接受後續的追隨者繼續 其在不同時空與對象之中的檢證,並且持續的探討相 關的議題、驗證模式等努力,則值得大加讚許。整體 而言,家長式領導要在因素結構與層次上,強而有力 的說服研究者與實務者,仍有待繼續的努力。表一是 家長式領導2000年量表音素分析結果。 討論 家長式領導緣起中國傳統文化,存在於東方社會組織情境中。因此,家長式領導無疑是本土社會科學研究 者應該深度了解與探討的重要焦點與現象。我們不應該將家長式領導局限於一個封建、無上權威的層面上。我 們也可以擁有一個「現代化」的「家長式」領導模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