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国际经济学复习题答案

(完整)国际经济学复习题答案

国际经济学(2011)

一、名词解释

1、国际经济学

是指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2、绝对利益

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是指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自己的贸易伙伴国,在劳动生产率上占绝对优势。各国从事自己占据绝对优势的产品的生产,进而交换,便可以通过贸易获益,世界的总体福利水平也可以得到提高.

3、比较利益

由英国经济学家托伦斯提出、李嘉图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是指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低生产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在不同产品上存在区别,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它们便能从相互之间的国际分工和彼此贸易中获得利益。

4、国际分工

是指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和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它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外延伸的结果。

5、贸易乘数(2003)

是乘数理论在对外贸易研究中用来分析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和就业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描述经济内部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

6、一价定律

是指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相同的交易产品或金融资产经过汇率调整后,在世界范围内其交易成本一定是相等的.

7、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2009)

贸易创造是指产品从生产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成本较低的关税同盟中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的一种过程和现象。

贸易转移是指产品由过去从较低生产成本国进口转向从较高成本国进口的过程和现象。

8、流动借贷

是指国际借贷中形成了借贷关系并进入了实际支付的债权、债务关系,它对国际收支和汇率的走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9、固定借贷

是指国际借贷中形成了借贷关系但尚未进入实际支付的债权、债务关系,它对国际收支和汇率的走向没有决定性作用。

10、边际进口倾向

指每一单位增量国民收入中用于进口的比重。边际进口倾向越大,则每单位国民收入中用于进口的比重越大,乘数效应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就越小,反之则较大。

11、倾销(2004)(2006)(2009)

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并因此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

12、幼稚产业(2002)

是指某种产业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此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和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经过一段时间能够在自由贸易中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立,形成良性发展,这样的产业就称为幼稚产业。

13、外汇

是指货币当局以外币形式保有的可在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用作支付的债权。

14、汇率

是指两种货币之间进行交换的比价。

15、关税壁垒

是指通过征收各种高额进口税,形成对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的阻碍,这可以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从而削弱其竞争能力,起到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的作用.

16、非关税壁垒

是指除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是指进口国直接对进口商品的数量或金额加以限制;另一类是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是指进口国对进口商品制定严格的条件和标准,间接地限制商品进口。

17、开放经济(社论名词66)

是指一国与国外有着经济往来,如存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往来,即对外有进出口和货币、资本往来。

18、经济全球化(社论名词67)

是指经济活动的全球扩张、融合的过程,是各国经济活动从国内走向全球,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社会化的过程.

19、提供曲线

实质就是相互需求曲线,是指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的情况,因此提供曲线就是对应某一进口量所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

20、贸易条件

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反映该国的对外贸易状况,一般以贸易条件指数表示。

21、官方储备

是指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所掌握的外币储备资产及其对外债权.包括货币、黄金、外汇和分配的特别提款权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普通提款权。

22、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

固定汇率是指两国的货币比价基本固定不变,汇率波动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浮动汇率是指根据市场的供求状况任由汇率自由涨落,货币当局不进行干预的货币汇率。

23、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1999)

直接标价法又称应付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币为标准,用一定数量的本币来表示其价格,即外币不动本币动。

间接标价法又称应收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币为标准,用一定数量的外币来表示其价格,即本币不动外币动。

24、关税同盟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在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和外贸政策.

25、升水与贴水

升水是指远期汇率比即期汇率高。

贴水是指远期汇率比即期汇率低.

26、现值债务率(2009)

分为经济现值债务率和出口现值债务率:

经济现值债务率:未偿还债务现值/国民生产总值,80%为临界值.

出口现值债务率:未偿还债务现值/出口,20%为临界值.

27、偿债率(2001)

当年还本付息额/当年出口总收入,应小于20%。

28、国际收支

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国际债权债务关系.

29、贷方与借方项目

贷方项目是指在国际收支中表示国家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的项目,是本国商品、劳务的出口或金融资产的流入。

借方项目是指在国际收支中表示国家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的项目,是本国商品、劳务的进口或金融资产的流出。

30、所有权特定优势

是指企业在资产和所有权方面所获得的为其他企业所不拥有的优势,包括组织管理能力、金融融资和技术方面的优势以及企业的规模与其垄断地位及其他能力。这些优势组成了企业比投资所在国公司更大的优势,可以克服在国外生产碰到的附加成本和制度风险。

二、简述题

1、试推导贸易乘数公式.(P395)(2010)

从总需求角度有:Y=C+I+G+X

从总供给角度有:Y=C+S+T+M

令T=G,变换::

C+I+X=C+S+M

I+X=S+M

设dI为投资增量,dX为出口增量,dS为储蓄增量,dM为进口增量,则有:

dI+dX=dS+dM

变形后: dI+dX=(dS/dY+dM/dY)dY

整理: dY=(dI+dX)×[1/(dS/dY+dM/dY)]

若令dS=dI=0

则有: dY/dX=l/(dM/dY)即为贸易乘数。

2、试画出出口贫困增长的图形并作出分析。(P344)

如图:

说明:图中生产力提高,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生产点从A移至A',社会无差异曲线与价格线的切点,从C移到至C',由于这时新的价格线T'较原价格线T更为平缓,结果是出口增加,但出口相对价格下降,同量出口可换回的进口下降,无差异曲线II低于无差异曲线I,总体福利水平下降。它发生的条件为:出口国是发展中国家且经济单一;产品为初级或劳动密集型;出口量占世界销售的极大市场份额;产品弹性小,且国民经济高度依赖于该产品出口,以至于国际价格的下降需要用更大的出口量来弥补损失。

3、试分析本币对外贬值对进出口的影响机制。(2001)(2009)

(1)利用本币对外汇率的变化,可以调整出口货物的外币价格和进口货物的本币价格,达到调整国际收支的目的。

(2)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利用本币贬值,使出口的外币价格下降,促使出口上升,进口的本币价格上升,进口下降,调整收支。

(3)条件:①对方不报复;②本币对外贬值要快于对内贬值(通货膨胀);③要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即本国出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与本国进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也即进出口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较大。

(4)本币贬值将先造成收支的继续恶化,然后才会好转。多数情况下,本币的贬值会使一国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只有在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时才会改善。

4、试推导不考虑通货膨胀条件的远期汇率及升贴水公式。(P381)

(1)远期汇率公式推导:

公式只考虑利率和汇率的关系,设h代表本国,f代表外国,R为利率,E为汇率,o与t为时间,Y为货币量.

若有Y量本币存入银行,则本利和为:

Y(1+R h) ,(R h为本币一年期的利率)

如果将Y量本币换成外币存入银行,则本利和应为:

Y•E o(1+R f),(R f为外币一年期的利率)

如果远期汇率为E t,则到期时应有:

Y•E o(1+R t)/E t,(即一年后将外币本利和再用当时的汇率换成本币的数量)按照一价定律,本币一年的本利和应该与外币一年的本利和用远期汇率折算的本币数量相等,即:Y(1+R h)=Y•E o(1+R f)/E t

E t/E o=(1+R f)/(1+R h)

E t=E o(1+R f)/(1+R h)

E t即为所求的远期汇率。

(2)升贴水公式推导:

设 Y为存入银行的一笔钱,R h代表国内利率,E0代表即期汇率,R f代表外币利率,E f代表远期汇率,根据一价定律,有:

Y×E0(1+R f)/E f=Y×(1+R h)

E f=E0×(l+R f)/(1+R h)

E f/E0=(1+R f)/(l+R h)

两边同时减1(即左边减去E0/E0,右边减去(l+R h)/(l+R h)),得:

(E f-E0)/E0=(R f-R h)/(1+R h)

如果R h的数值很小忽略不计,则得出远期升贴水公式为:

E f-E0=E0(R f-R h)

5、用图形说明两国贸易价格的可能区域及利益分配(在2×2模型条件下).(P339)

贸易价格即贸易条件,是指单位出口能够换回的进口,即商品的国际交换比率,在实际中用出口价格指数去比进口价格指数,是利益分配的工具。

我们用2×2模型(即世界上只有A、B两个国家,两国均只生产X、Y两种产品)来说明,如图:

用单位劳动可以生产的X、Y的数量代替过去单位产品需要使用的劳动量.则:A国生产X和Y的数量为分别为10单位和15单位;B国分别为10单位和20单位。显然,A国的比较优势在于生产X,B国的比较优势在于生产Y。A国在贸易中用X换取Y,B国在贸易中用Y换取X。

在A国,国内交换比率为10X:15Y,B国国内交换比率为20Y:10X。若A国在国际市场上能够用10X换取多于15单位的Y,A国便会进入国际市场;反之,B国若能以少于20单位的Y换取10单位的X,B国愿意进入国际市场。国内的交换比率便是A、B两国进入国际市场的上、下限。图中,实际交换比率将处于由两国国内交换比率界定的两国交换区内,然而具体的交换比率即dY/dX的斜率,仅从供给方面是无法说明的,需由相互需求方程式才能说明。

在由比较利益决定的两国交换比率的上、下限内,实际而且是唯一的均衡贸易条件,是由两国对于交易对手的相对需求强度决定的,即双方正好能够吸收掉对方的出口。如对手对于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大于本国对于对手商品的需求强度,则交换比率越接近于外国国内的交换比率;反之,则越接近于本国国内交换比率.

6、试述列昂惕夫反论的主要内容。(P349)(1999)(2005)(2010)

列昂惕夫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20世纪4、50年代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了分析,考察了美国出口产品和进口替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发现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专业分工基础之上的(即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低于进口替代产品的),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专业化分工之上的,即美国是通过对外贸易安排剩余劳动力和节约资本的。

7、试分析一国最佳外汇储备规模指标。(P376)(2004)

外汇储备资产是一国货币当局随时可以利用并控制的外币资产.它的作用是为国际收支失衡提供融资,通过干预外汇市场影响汇率,间接地调整收支失衡以及达到其他各种目的。适度的外汇储备资产规模是受若干因素控制的。通常分析一国最佳外汇储备指标为:

(1)一般要求保持三个月的进口支付水平的外汇。

(2)10%的国内生产总值,即国内生产总值有10%的沉淀作为应付外部失衡时调整之用。

(3)外汇储备应该为外债余额的30%,既可以应付支付外债的需求。

外汇储备资产少了经济安全受到影响,多了影响资金的经济效益,但随着国际融资的难易,国际储备的数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8、试画出技术差距论的图形并予以简要分析。(P350)

如图:

技术差距论认为:国与国之间技术差异的存在,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基本原因。新产品总是在发达国家诞生,其他国家由于技术方面的差距,要等一段时间后才能对新产品进行模仿,在这一段时间内便存在着贸易机会.图中T0~T1为需求滞后,取决于收入因素;T0~T2为反应滞后,取决于模仿国的厂商的反应;T2~T3为掌握滞后,取决于技术的传导与吸收因素;T0~T3为模仿滞后,贸易将在T1~T3之间存在。

9、试分析J曲线效应及其应对措施。(P374)

J曲线效应的含义:当一国货币贬值后,最初会使贸易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而不是改善,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后贸易收支恶化才会得到控制并好转,最终使贸易收支状况得到改善。这个过程用曲线描述出来与J相似,所以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改善的时滞被称为J曲线效应.如图:

本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存在时滞,其原因是出口增长需要投资增加生产,因此有时滞;进口本身有惯性,在认识决策甚至找到进口货物的替代品和生产出替代品都需要时间,因此贬值作用很难即刻体现。在于在短期内进出口需求弹性小于1,本币贬值恶化贸易收支,而在中长期大于1,本币贬值能改善国际收支。随着现代经济不断发展,这一过程越来越短,一般认为3—6月。这就要求贬值国要有一定的外汇储备预防J 曲线效应的影响。

10、试说明国际贸易中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情况。(P349)

持要素密集度观点的人认为,某种商品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小麦在非洲是劳动密集生产过程的产品,而在美国则是资本密集型的产品。所以,同一种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国外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也有可能在国内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11、试用图形说明小国关税的情形。(P356)

(1)关税是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个国家的关境时,由海关代表国家向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赋税。

(2)国际贸易中的小国,是指该国在市场中只是价格的接受者而非决定者.

(3)小国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的图形分析.如图1:

图1中,P e与Q e是封闭条件下的均衡价格和生产、消费量。P w、P t是自由贸易条件下和征收关税后的价格,Q1Q2为自由贸易下的进口量,Q3Q4为征收关税后的进口量。图1中经济效应与福利分析为:保护效应为Q1Q3是保护下国内生产的增长,效应大小取决于供给弹性的大小;消费效应为Q2Q4,是价格上升、需求下降的结果。贸易效应是保护、消费效应之和。税收效应为P w P t •Q3Q4,即ACFE″,是政府的关税收入。国际收支效应为(Q1Q3+Q2Q4)OP w,是进口下降引起的对外支付降低。福利变化为:生产者剩余增加P w P t AB,总量为OP t A,消费者剩余下降P w P t E″E′.损失的消费者剩余中,P w P t AB为生产者获得,P w P t•Q3Q4为政府税收,尚有ABC和F E′E″为净损失,是保护国内生产与市场限制进口的生产和消费代价.

(4)小国进口关税一般均衡的图形分析。如图2:

对X产品征税后,原来优势在于Y生产,现因X产品价格上升,资源转而生产X,生产点从A移至A',国家按国际价格交换,消费者按税后的国内价格交换,该国福利的变化由无差异曲线表示。图2中,征收关税前,生产点在A,消费点在C,征收关税后,生产点在A',消费点在C'。A'F的Y产品按国际价格能交换FC'的X产品。由于关税,A'F的Y产品只能交换FD的X产品,DC'为关税,福利水平下降.

12、试说明国际衡量一国外债负担的主要指标及其含义。(P392)(2009)

衡量一国外债负担的主要指标有:

(1)静态债务指标为:

①经济债务率:未偿还外债余额/国民生产总值,应小于30%。

②出口债务率:未偿还外债余额/出口收入,应小于100%.

③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出口收入,应小于20%。

(2)1995年起,世界银行开始采用现值法,即用债务现值代替债务名义值来衡量债务水平:

①经济现值债务率:未偿还债务现值/国民生产总值,80%为临界值。

②出口现值债务率:未偿还债务现值/出口,20%为临界值;当实际指标超过临界值的60%,为中等债务国家,以下则为轻度债务国家。

除了一般指标外,还要注意债务结构指标,即债务的币种结构、债务的期限结构、债务的来源结构以及债务的利息结构.

13、试推导吸收法的公式并说明其政策含义。(P347)

吸收法采用了凯恩斯的宏观分析,将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联系起来考察,偏重商品市场均衡,政策上倾

向需求管理。基本公式如下:

Y=C+I+G+(X—M)

其中:Y为国民收入,C为消费,I为投资,G为政府开支,X为出口,M为进口.

变换后为: X—M=Y-(C+I+G)

设:BOP=X—M,即设转移支付为0,并不考虑资本流动,则有:

BOP=Y-(C+I+G)

令:A=C+I+G为吸收,则有:

BOP=Y—A

如果当Y>A,即国民收入大于总支出时,国际收支处于顺差状况;Y<A时逆差;Y=A时平衡。

因此,调整国际收支从吸收法的角度来看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调整国民收入,二是调整吸收.前者需要资源的重新配置,以提高总体生产力,要求有闲置的资源.后者是使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得到调整,逆差时压缩,顺差时扩张.该方法与宏观经济结合较好,但涉及资源的实际利用水平,进口生产设备提高生产力与国际收支继续恶化的矛盾,同时也存在时滞的问题,并且在理论和政策上忽视货币在调整国际收支中的作用. 14、试用图形解释三元悖论的含义。(P397)

蒙代尔—克鲁格曼三元悖论:不可能三角定律的主要内容如下:

三角的每一边都表示一种政策选择:独立的货币政策、汇率的稳定性、完全的金融一体化。政策各有其吸引力。三角的任何两边可以进行组合,组合的结果分别由三角形的三个顶角表示,即:完全的资本控制、货币联盟和完全的浮动汇率.然而,三边不可能同时实现。如图:

如果一国货币政策是完全独立的,资本又是自由跨国流动的,便不能实行固定汇率,汇率必须要浮动。也就是说,固定汇率和货币政策的独立在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条件给定以后,这二者只能取其一。

15、试说明国际收支表中经常账户的基本内容。(P371)(2005)

国际收支表的标准组成:经常帐户、资本和金融帐户。

其中经常帐户:

(1)货物:一般货物、用于加工的货物、各种运输工具的采购、非货币黄金.

(2)服务:运输、旅游、通讯、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专利权费、特许费、个人娱乐、文化服务、其他商业服务、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

(3)收入:职工报酬、投资收入。

(4)经常转移:除了固定资产所有权的转移、与固定资产联系的收买或放弃为条件的资金转移、债权人不要回报的债务这三个之外的其他转移,如保险费、侨汇等。

三、论述题

1、试述李嘉图比较利益的基本内容并用予以评价。(P333~P337)

基本内容:

国际分工中若两个贸易参与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不相等,甲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成本均低于乙国,劳动生产率均高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则相反,其劳动生产率在任何产品上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个国家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为两国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一样.这样,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产品,而应该集中生产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不必停产所有的产品,而只应该停止生产本国国内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各个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上论点便是古典甚至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传统基础。

评价:

(1)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的评价。①该学说揭示出了国际贸易因比较利益而发生并具有互利性,证明了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以实现贸易互利,这是该学说的主要贡献。

②该学说的假设前提过于苛刻,并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如要素在国际完全不流动的假设,并不是经济现实。③按照该学说,比较利益相差越大则贸易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当今的贸易应该主要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展开,但事实是今天的国际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即今天的国际贸易实践使得人们对传统的比较利益学说的适用程度产生疑问。④按照该学说,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参加贸易的双方都可获利,为获得此利益,所有贸易参加国都应该积极实行自由贸易而非保护主义,但在实际中,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实行保护主义。

(2)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评价。①在该理论中,出现了同一商品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差异和交换比率的不同,这违背了李嘉图自己坚持的劳动价值论。当他看到这一情况时,表示无能为力,认为适用于国内交易的规则不适用于国际贸易。②该理论并未从根本上揭示出贸易发生的原因。国内国际贸易的功能都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即便国际贸易不存在超额利润,即比较利益,只要能使商品得到实现,贸易就会发生。因为从逻辑与现实出发,厂商首先要收回投资、获取平均利润后才会追求超额利润,因此,将国际贸易发生说成是为了追求比较利益(超额利润)是不符合实际情况。③比较利益学说暗含一层意思,即越落后的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则越会从中受益。这实际没有看到国际贸易具有的不等价交换和价值的流向,难于被相对落后的国家所接受.

(3)我国理论界对比较利益学说的认识和评价。①20世纪50年代与苏联学者共同批判该学说。②20世纪60年代我国学者认为该学说具有合理内核,应该批判地吸收,这一观点在后来受到批判.③改革开放以来,对该学说的看法开始形成一分为二的情况,认为比较利益学说的合理内核可以作为我国国际贸易的理论论述之一,作为各个地区结合优势发展贸易的基础。

2、试述H-O模型的主要内容并予以评价。(P346)

(1)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认为,比较利益产生自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劳动成本差异。后人以机会成本差异代替了劳动成本差异,但劳动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未给以解释,H—O模型对此给予了说明。假设前提:

①使用两个国家(A、B)、两种要素(劳动与资本)、两种产品(X、Y)的模型.

②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方法相同,技术水平一样,投入系数相同,即具有同样的生产函数,产量只是

要素投入量的因变量。

③商品、要素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要素在国内可以完全流动,在国际间完全不流动。

④两个国家中一个是资本存量相对丰富的国家,因而利息率相对较低;一个是劳动存量相对丰富的国家,工资率较低。

⑤影响贸易的一些其他因素如运输、需求、贸易壁垒等被排除。

H-O模型的基本命题分析:

①每个国家用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来从事商品的生产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相反就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在国际贸易中,一个国家出口商品总是那些用自己相对丰富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总是那些需要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进行生产的产品。

②如果两个国家要素存量的比例不同,即使两国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成本的差异,从而使两国发生商品流动,即贸易关系。

③国际贸易的结果是使各贸易参与国之间的要素报酬(利息、地租、工资)差异缩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

(2)H—O模型的基本内容:同样产品的价格绝对差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价格绝对差是由成本绝对差决定的,成本绝对差是由要素价格差决定的,要素价格绝对差是由要素存量比率不同决定的,要素存量比率的差异是由要素供求决定的,而要素的供给则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因此,要素供给的禀赋不同造成了国际贸易的产生。

(3)简要评价:①H-O模式与比较利益说的异同点:从基本层面看,H—O模型是建立在相对优势上的,要素流动假设也基本一致,但 H—O模型认为一种要素无法进行生产,国内、国际贸易均为不同区域间的商品贸易,本质是相同的。李嘉图则认为国内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不能用于国际贸易,李嘉图认为劳动生产率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H-O模型则将劳动生产率一致作为分析的出发点。

②H—O模型的政策含义与案例分析:发挥一个国家固有的优势,从优势出发进行贸易,是各国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必须考虑的,这是其政策含义。例如,马来西亚出口锡,中东国家出口石油,中国和东南亚出口劳动密集型的服装、轻工产品,便是发挥自己优势的典型案例。

③对H—O模型的评价:从一国基本经济资源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易模式,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分析贸易的作用,是H-O理论有益的方面。但禀赋并非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同时该理论比较强调静态结果,排除了技术进步的因素以及许多实际存在的情况,影响了理论的广泛适用性,另外对于需求因素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

3、试述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的主要内容并予以评价。(P351)

产品生命周期指的是产品要经历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等时期,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是将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起来,使比较利益从静态发展成为动态.

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四阶段:第一阶段,由于创新国具备一系列有利条件,如广阔的市场,高水平的科技人员,科技投入高,且企业将创新转化为产品的能力强,因此创新在创新国发生,并对该产品有生产和市场的垄断。第二阶段,外国开始模仿,创新国产品在该国的竞争力下降。第三阶段,外国模仿者开始向第三国出口,创新国出口受到影响,且大幅度下降。第四阶段,外国产品进入创新国市场,创新国开始从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该种商品在创新国完成周期,而在模仿国开始其周期.该周期往复循环.

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考察了当周期发生变化时,比较利益是怎样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这样使得比较利益学说,H-O模型动态化,对于相对落后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确定自己的地位和参与格局,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如何进行生产结构的升级、改造具有指导性意义。

4、简述产业内贸易理论并予以评价。(P353)(2008)

(1)该理论的假设前提为:理论是从静态出发的;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具有规模收益;考虑需求的情况.

(2)产品的同、异质性。同一产业是指投入要素接近,产品用途可以相互替代,但不能完全替代;产品同质性是指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市场区位不同;产品的异质性是指产品间不能完全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产品的同质与异质,都会产生国际贸易.

(3)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即:①国家间大宗产品,如水泥、木材和石油的贸易.②合作或技术因素的

贸易,如银行业走出去引进来。③转口贸易。④政府干预产生的价格扭曲,使进出口同种产品有利可图。⑤季节性产品贸易.

(4)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国际产品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这体现在产品牌号、规格、服务等特点上的不同,需求因特点不同产生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

(5)需求偏好相似论。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动因。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因厂商首先满足的是国内市场;人均收入决定一个国家需求结构,收入相似则市场之间的隔阂较小,易于发生贸易。

(6)规模经济是贸易利益的源泉。具有相似禀赋的不同国家,其中若有一国因规模经济而使成本降低,它便会因此产生新的优势,而在贸易中受益。

(7)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衡量指数:采用巴拉萨指数和G—L指数.

(8)评价:产业内贸易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批判,尤其是其假定更符合实际,理论从需求角度进行考察。规模经济是当代经济重要的内容.这一理论是对比较利益的补充和发展,但理论基本是静态分析。

5、试述国际经济学的产生、对象及方法。(P324~P330)

(1)国际经济学的产生

当把国家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便产生了国际经济活动与国际经济关系。国家的经济活动以国际为背景时,为了探讨国际经济关系的内在联系,就有必要产生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即国际经济学。它是经济的一般理论在国际经济范围中的延伸和应用,是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来研究国际经济活动与国际经济关系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是整个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2)研究对象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国际贸易纯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收支、外汇理论、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经济发展、经济一体化、开放经济的宏观调节、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秩序等理论的研究等10项。

(3)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①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微观方面,主要分析国际市场中的交易、价格、收入分配、经济效率以及福利等;宏观方面,主要分析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国际收支各部分的关系、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收支的均衡过程等。

②静态与动态相结合。静态分析主要涉及的是比较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强调的是对变化的不同阶段的一些既定结果加以比较分析;动态分析则主要是强调对事物变化过程以及变化中各个变量对过程影响进行分析。

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性分析主要强调的是结构性的联系(如关税同盟造成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等);定量分析主要是对事物数量关系的变换进行分析(如关税水平对国内市场的有效保护率是多少)。国际经济学更强调二者的结合。

④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相结合。局部均衡分析是指只进行单个市场、单一商品、单一要素的价格与供求的考察,而一般均衡分析强调的是考察全部市场、全部商品的价格与供求关系的变化.

⑤理论与政策相结合。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在分析中相结合表现得最为明显,其各种理论本身大多具有很强的政策含义,是许多国际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⑥吸收与评价相结合。对于国际经济学中的合理因素要大胆吸收,对于其不足之处则要进行批判。

6、试述购买力平价论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P382)(2000)

购买力平价是指人们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无非是外国货币具有在国外购买商品的能力,同时,提供本国货币也是提供一种购买力,因此,两种货币的汇率应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而货币购买力实际上是物价水平的倒数,所以汇率实际由两国的物价水平之比决定,这个比就称为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理论包括绝对购买力平价论和相对购买力平价论。绝对购买力平价论指在每一个时点上,汇率取决于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比。相对购买力平价论是指当两国都有通货膨胀时,名义汇率=过去的汇率×两国通货膨胀之比.

评价:

购买力平价理论为国民经济的国际比较提供了一种比过去更为科学的方法,使比较较为实际。但购买力平价论没有反映出不同国家中同种商品的质量差异、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消费结构的差异、价格政策的区

别等。而且在估算发展中国家时,大多高估,而估算发达国家时大多低估,影响了它的适用性。

7、试述幼稚产业论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P368)(2002)

幼稚产业是指某种产业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此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和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经过一段时间能够在自由贸易中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立,形成良性发展,这样的产业就称为幼稚产业。

具有比较利益的产业处于幼稚状态,经过保护使之发展,具有现实的比较利益。

保护幼稚产业的政策含义与评价:对于幼稚产业的保护是必要的,在同样的游戏规则下,各国条件不一样,自由贸易可能会损害相对落后国家的利益,但保护的目的在于使受保护者得以进步,最终不需要保护,在国际市场中自我扶植,因此不是单纯地保护落后。

8、试推导两缺口模型并分析它的理论与实践意义。(P390)

两缺口模型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从理论上说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来弥补国内资金短缺的必要性.

(1)概念:在宏观经济学中,S=I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但当国内资源不足以支持理想的增长速度时,便出现了缺口,引进外部资源弥补这些缺口成为必要。

(2)公式推导:

该模型主要考虑的是储蓄与外汇缺口。设C为消费,S为储蓄,I为投资,T为税收,M为进口,X为出口。从国民经济的基本恒等式总收入等于总供给可以得出:

总供给: Y=C+S+T+M

总需求: Y=C+I+G+X

若T=G,则有: S+M=I+X

或 I-S=M-X

上式左边I-S是投资与储蓄差额,为储蓄缺口;右边M-X是进口与出口的差额,是外汇缺口。

(3)理论与实践意义:

由于投资、储备、进口和出口都是独立可变的,这两个缺口不一定能平衡。为使其达到平衡,可以有两种调节方法:①不利用外资的方法。当国内储蓄缺口大于外汇缺口时,就必须压缩投资或增加储蓄;当外汇缺口大于储蓄缺口时,就必须减少进口或增加出口。按这种方法,除非有可能增加储备和出口,否则经济增长速度就会减缓。②在缺口以外寻找资金,即利用外部资源。例如利用外资进口机器设备,一方面这项进口暂时不用出口来抵付,另一方面这项投资品又不需要国内的储蓄来弥补。可见利用外资可以同时弥补两个缺口,既可以满足投资需要,又可以减轻支付进口费用的压力,从而保证经济的增长.

模型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利用外部资源的必要性,它可以提高一国出口能力,使高收入高储蓄的良性循环出现,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国内的经济结构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引进外部资源的要求,同时应该发挥政府在调控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积极引进外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9、试述汇兑心理说的主要内容并予以分析.(P378)

汇兑心理学说是国际借贷说与购买力平价说的结合,认为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考察汇率才行。它的理论基础是主观效用论,它认为人们需要外汇是因为要购买商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的欲望,效用是外汇的价值基础,真正的价值在于其边际效用,而这又是人们主观心理决定的。人们在主观上对外汇的评价不同,造成了外汇供求的变化,导致汇率变动。汇兑心理学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质和量。质的因素是指货币特定的购买力、支付债务能力、制度性因素等.量的因素是指国际收支、货币数量、财政状况等。将这二者结合构成主观评价。外汇供给上升,边际效用就会下降,心理评价就低,汇率下浮。无数个人的供求构成了市场的总供求,供和求的交叉点就是外汇的价格。

对于汇兑心理学说的评价:该学说的理论基础是奥国学派的主观效用论,以主观评价决定外汇的供求,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批判的主观决定价值。

10、试分析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的经济含义。(P373)

新国际收支表的设计思想更为强调国际收支与国内经济的各种重要关系.

(1)国际收支表各项目之间的关系:经常账户反映了国内经济的储蓄和投资行为。一国的国际收支的改善必须通过调整国内经济吸收来进行(吸收为C+I+G之和)。经常账户的差额一定要等于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净余额加上储备资产交易,即可以利用金融资产的净流人和储备资产为经常账户赤字融资.

(2)国际收支的盈余与赤字:国际收支从会计账户设立的角度,账面的余额由于同一笔交易必须在借方、贷方记同样金额而为0,但实际上是有盈余和赤字,即进出口的余额、金融账户流动的余额等。

(3)国际收支状况的含义与经济分析:它反映了一国经济实力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决定着一国货币价格与汇率的变化方向;决定着一国的融资能力和资信地位;反映着一国经济结构的情况和变化;影响着一国国内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11、试述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P373)

国际收支的失衡是指经常账户、金融与资本账户的余额出现问题,即对外经济出现了需要调整的情况。

国际收支的失衡的经济影响:对外,国际收支失衡造成汇率、资源配置、福利提高的困难;对内,国际收支失衡造成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困难,即对外的失衡影响到国内经济的均衡发展,因此需要进行调整。调整措施:

(1)外汇管制.外汇管制是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本国对外的国际结算和外汇买卖实行管制,用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与本国货币汇率稳定的一种制度。该措施体现在出口所得需按照官方汇率出售给指定银行,进口用汇需得到有关当局的批准,本币出入境受到严格管理,个人用汇受到限制,实行外汇管制的目的在于集中使用外汇,控制进口数量,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2)调整国际收支失衡的其他政策措施。包括自动出口限制、进口押汇、进口许可、进口审批、卫生检疫制度、进口垄断、国内歧视性采购、征收歧视性国内税收等,目的在于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从贸易角度调整国际收支.除此之外,也可从鼓励外资流入等方面调整国际收支的资本和金融项目,这些就需要该国在对外开放的政策、基础设施、引进外资的环境等各方面做出一定的努力。

12、试述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内容与政策意义。(P385)(2003)(2007)

(1)研究出发点是20世纪70年代国际经济发展格局和跨国公司的高速发展。由资本流动对国际资源配置的影响,在注重资本流动的同时,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区位选择综合起来进行研究。

(2)基本内容。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区位特定优势三者结合决定了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较是否具有对外投资的优势,或者可以通过出口、技术转移来开拓该优势。理论的具体内容为:

①所有权特定优势。是指企业在资产和所有权方面所获得的为其他企业所不拥有的优势,包括组织管理能力、金融融资和技术方面的优势以及企业的规模与其垄断地位及其他能力。这些优势组成了企业比投资所在国公司更大的优势,可以克服在国外生产碰到的附加成本和制度风险。

②内部化。是指将企业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的能力。因为外部市场不完全,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可能会受到打击而丧失,内部化是在企业内部更好地实行资源配置,克服不利条件.

③区位特定优势。以上两种优势并不能决定企业是否必然实现直接投资,因此区位特定优势很重要,是投资的充分条件,包括东道国的劳动力成本情况、市场的条件与需求状况、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东道国政府的各种政策等。

④投资发展周期的概念.认为一个国家的对外资本流动,尤其是对外投资,与该国的经济发展程度高度相关。由于上述三个优势的动态变化,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该国与外部资本的流动也会发生净流入、流入流出并存、净流出等若干阶段,不同阶段资本的流动对于经济发展有不同的作用。

(3)评价:该理论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新的国际经济发展格局,解释了新的经济现象。但该理论很大程度上是前人理论的综合与折衷,没有重要的理论突破。当然,这并不防碍该理论在政策上的重要性和参考意义。

13、试用分析一国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过程及其政策搭配。(课本P264~P267)

(1)经济的对内与对外均衡。实现经济的对内均衡,主要是指国内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既实现资源的充分配置、物价稳定,同时可以获得有保证的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的对外均衡,主要是指一国与外部经济体之间的经济流入量和流出量相等,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但一国同时实现内外均衡是较为困难的。当一国经济失衡时就需要调整,以恢复经济的对内和对外的均衡,以求经济的平稳增长。

(2)经济均衡的调整.为了达到经济的对内和对外的均衡,一个国家可以采取诸如支出调整政策、支出转换政策和经济管制的方法。具体包括:

①财政手段。通过扩大、紧缩各种财政支出,增、减各种税收,加强或削弱国家采购等做法可以调节就业量的变化和经济增长速度,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进出口.

②货币手段。通过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方法,可以直接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间接调控国内市场的需求、进出口等,促进一国经济恢复均衡.

③支出转换手段。如通过货币对外汇率的变化,影响进出口,调整国际收支失衡。

④经济管制。采用各种法律、法令、行政和管理等手段,直接控制经济的运行,以使经济向预定的方向发展。通过这些政策手段,宏观经济一般可以从失衡状态得到调整,逐步恢复到均衡,达到较为理想的增长或发展状态。

(3)蒙代尔的政策搭配.一国在经济发展时,会出现四类情况:①宏观经济对内、对外同时处于均衡状态,这是最理想的状态;②宏观经济对内均衡,但对外不均衡,体现为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但国际收支失衡;

③宏观经济对内不均衡,但对外均衡,表现为国际收支平衡,但就业不足或过度,物价上涨较大或出现通货膨胀;④宏观经济对内、对外同时处于不均衡状态,这时经济必须调整。按照蒙代尔的政策搭配主张:①采用财政手段来调节国内的均衡,即当经济出现衰退时,采用扩张的财政政策治理,当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时,采用紧缩的财政政策来治理;②采用金融手段来调控对外均衡,即当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采用扩张的货币政策来调整,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来调整,这样比较容易达到对内、对外的同时均衡,如果政策搭配不适宜,就有可能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

14、试述关税同盟的内容与经济作用。(P398)

关税同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在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和外贸政策.

同盟成员国通过参加同盟是否利益更大,取决于若干条件。例如,关税同盟成员国与外部世界国家生产成本相差小则利益大。结成关税同盟前,成员间关税高,则结成关税同盟利益大.同盟成员与非成员之间的贸易壁垒低,则贸易创造多。关税同盟成员数目多,则低成本成员国存在的可能性大,故贸易创造的机会多。关税同盟成员间竞争性大于互补性,则结成关税同盟的利益大。地理位置近、运输方便则利益大。结成关税同盟前贸易量大、关系密切则贸易创造大等。

15、试述WTO的原则与基本内容。(课本P296)

WTO于1995年1月1日成立,正式取代1948以来作为临时性机构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它是经过成员国政府和立法机构批准的国际条约创建的常设经济组织。它的基本原则是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以自由贸易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1)原则:

①非歧视原则,也称无差别待遇原则。体现在最惠国待遇条款上。最惠国待遇:指缔约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方优惠和豁免,也给予缔约对方,分为有条件的和无条件两种.WTO实行的是无条件最惠国待遇,目的是防止缔约国之间的歧视,使它们平等贸易,推动自由贸易和缔约国经济发展。国民待遇原则:是缔约国相互保证给予对方自然人、法人和商船在本国境内享有与本国相应实体的待遇。目的是使双方贸易条件平等,不受歧视性待遇。

②关税减让原则.保证缔约方能真正享受关税谈判带来的利益,在做出互惠让步的基础上,逐步降低关税,达成关税减让.

③任何缔约国取消数量限制原则。缔约国规定只能通过关税来保护本国产品,一般不得实行进出口限制。

该原则主要是针对禁止进口、配额管理和进口许可证等做法。

④反倾销与限制出口补贴原则.禁止缔约国在出口时实行倾销,并允许缔约国在某项工业由于倾销造成重大损害和威胁时,征收反倾销税加以抵制。关于出口补贴,WTO禁止缔约国对制成品实行对初级产品出口补贴,仅限于要求缔约国承诺对其加以限制.如出口补贴对另一缔约国国内工业有威胁时,该国可以征收反补贴税。

⑤透明度原则。缔约国政府必须公布本国有关外贸基本权利、义务的法规和条例,使缔约国政府和商人可以得到了解。目的是防止缔约国相互进行不公开贸易,从而导致歧视待遇。

⑥解决争端的机制.缔约国因关贸总协定的执行情况向缔约方提出抗议时,后者应充分考虑并进行协商。本原则不是对一国违反协议规定的行为进行法律制裁,而是能够协商,解决争端,保持缔约国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2)围绕上述六项原则,WTO的主要进展有:

①作为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WTO是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基础。

②WTO进一步明确、规范了上述原则和原来不十分清楚的贸易、法律概念及条文.

③扩展了多边贸易体制协调的领域,并在农产品、纺织品、知识产权、服务贸易等方面制定了过渡原则,将原GATT的原则、管理权限扩大到了上述领域。

④强化了争端解决机制及贸易政策审议机制,并使之法律化。

⑤较好地考虑了发展中国家的现实,规定或强化了差别优惠、免责条款、例外规定等。

⑥成员资格比过去更具代表性,吸收了国际组织以成员或观察员身份介入WTO的活动。

从发展趋势看,WTO在制定游戏规则、贯彻游戏规则、调节争端、协调多边贸易政策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

精选-国际经济学复习课后答案

第一章练习与答案 1.为什么说生产和消费只取决于相对价格? 答: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考虑的是所有商品的价格,而不是单一价格因素。 3.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个商品达到均衡时,另外一个商品是否也同时达到均衡?试解释原因。 答案:是 4.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试确定过剩供给(或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 5.如果改用Y 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B 国)和过剩需求曲线(A 国)来确定国际均衡价格,那么所得出的结果与图1—13中的结果是否一致? 答案提示:不一定一致,x 商品的价格是Px/Py ,而y 商品的价格是Py/Px. 7.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答案提示: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将更接近于大国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8.根据上一题的答案,你认为哪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福利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些? 答案提示:小国。 第二章答案 1.根据下面两个表中的数据,确定(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2)比较优势型态。 表1 X 、Y 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6 2 15 12 表2 X 、Y 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10 4 5 5 答案提示:首先将劳动投入转化为劳动生产率,然后应用与本章正文中一样的方法进行比较。(表2-2(a )和表2-2(b )部分的内容) 2.假设A 、B 两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如下所示,那么两国还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吗?解释原因。

表3 X 、Y 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4 2 8 4 答案提示:从绝对优势来看,两国当中A 国在两种产品中都有绝对优势;从比较优势来看,两国不存在相对技术差异。所以,两国没有进行国际贸易的动机。 3.如果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那么也必具有比较优势吗? 答案提示:不一定,比较优势的确定原则是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最劣。 5.假设某一国家拥有20,000万单位的劳动,X 、Y 的单位产出所要求的劳动投入分别为5个单位和4个单位,试确定生产可能性边界方程。 答案提示:2000000004 151=+Y X L L ;X L X 51=;Y L Y 41= 6.根据上一题的条件,再加上以下几个条件,试确定该国的出口量,并在图中画出贸易三角形。 (1)X 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 (2)进口为2,000个单位。 答案提示:封闭条件下,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是Y X P P =-=-455 141 。因为X 的国际相 对价格为2,所以此国出口X 进口Y 。出口1,000个单位的X 可以换得2,000个单位的Y 。贸易三角是C A DA ’(见图2-5(a ))。 7.在图2—2(b )中,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否有界限?试解释原因。 答案提示: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有界限的,因为一国生产能力和消费需求是有界限的。 8.试对下列说法加以评价: (1)由于发达国家工资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会无 利可图; (2)因为美国的工资水平很高,所以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缺乏竞争力; (3)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比较低是因为国际贸易的缘故。

国际经济学复习题答案

国际经济学复习题答案

厦门大学网络教育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国际经济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行业最有可能具有内部规模经济(D)。 A.好莱坞的电影业 B.加州硅谷的半导体产业 C.北京中关村的电脑城 D.美国的大型农场 2. 如果两国在商品的生产中具有不同的机会成本,那么两国能够从专业化与交换中( B ) A 均遭受损失 B 均获得收益C无法确定 D 既不受损,也不受益 3.进口关税的分类不包括是(B) A.从价税 B.营业税 C.复合税 D.滑准税 4.按进口商品的价值征收一定比例税收的关税税种是(B) A.从量税 B.从价税 C.复合税 D.滑准税 5.在比较优势模型中,发生国际贸易后两种商品的国际相对价格( C ) A.在贸易前两国的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之上 B.在贸易前两国的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之下 C.在贸易前两国的两种商品的国内相对价格之间 D.与贸易前的任何一个国家的相对价格相同 6.征收关税后,大国的社会福利水平(D) A.上升 B.稍微下降 C.下降很多 D.都有可能 7.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动因是国际间的(B) A劳动生产率不同 B 资源禀赋不同 C 绝对优势不同 D 资源使用效率不同

8. 在特定要素模型中,如果X、Y两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同样的幅度,则名义工资和劳动力在两部门之间的分配情况应当是(C )。 A. 名义工资上升,劳动力从X流向Y B. 名义工资上升,劳动力从Y流向X C. 名义工资上升,劳动力的分配不变 9.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驱动力是( A ) A劳动生产率的差异B技术水平的差异 C产品品质的差异D价格的差异 10.对于一个小国(价格接受国)来说,最优关税为(A ) A.零 B.禁止关税 C.毫无疑问的是正值 D.随着国家需求弹性的增加而增加 11.美国出口豪华型汽车、进口经济型汽车的贸易现象叫(B)。 A 产业间贸易 B 产业内贸易 C 公司内贸易 D 公司间贸易 12.各国实行贸易保护对国际分工的影响是(B )。 A 促进B阻碍 C 无关 D 不确定 13.在李嘉图模型中,我们假定(B )是各个国家产业部门唯一的生产要素 A 资本 B 劳动 C 土地 D 矿产 14.斯密绝对优势模型的基本假设不包括:(D) A.只有一种要素投入 B.规模报酬不变 C.无运输成本 D.规模报酬递减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试卷5份和试题库(含答案)

《国际经济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 分,共20 分) 1.要素禀赋 2.倾销 3.黄金输送点 4.三元悖论 二、单项选择题:从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正确的,将其标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 分,共20 分) 2.根据相互需求原理,两国均衡的交换比例取决于() A 两国的绝对优势 B 两国的比较优势 C 两国的相对需求强度 D 两国的要素禀赋 3.在当今的国际贸易格局中,产业内贸易更容易发生于() A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B 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 C 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D 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 4.课征关税会增加生产者剩余,减少消费者剩余,社会总福利的变化将() A 上升 B 降低 C 不变 D 不确定 5.以下选项中,哪个选项不属于国际收支统计中居民的概念?() A 外国企业 B 非盈利机构 C 国际经济组织 D 政府 7.布雷顿森林体系创立了() A 以英镑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 B 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 C 以英镑为中心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D 以美元为中心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8.在下列投资方式中,属于国际间接投资的是() A 在国外设立分公司 B 在国外设立独资企业 C 在国外设立合资企业 D 购买国外企业债券 9.经济非均衡的无形传导方式不包括() A 技术转让 B 信息交流 C 信息回授 D 示范效应 10.在斯图旺表中第三象限表示() A 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顺差并存 B 衰退与国际收支顺差并存 C 衰退与国际收支逆差并存 D 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逆差并存 三、判断正误题:正确的命题在括号里划"√",错误的命题在括号里划"×"。(每小题2 分,共20 分) 1.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都是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 2.出口的贫困化增长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几乎所有国家都曾出现过,并且很难避免。() 3.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有相同的起因和特征,彼此之间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 4.列昂惕夫反论提出的问题可能是由于美国的关税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给予了保护。() 5.按照技术差距贸易论,技术差距决定了国际贸易的某种格局。() 6.穆勒认为,对幼稚产业的保护成本不能超过该产业将来利润的现值。() 7.根据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从基期到报告期,通货膨胀的差异应该等于汇率的差别。() 8.牙买加体系基本特征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储备多元化、浮动汇率制及黄金货币作用的削弱。() 9.国民收入的国际差异会引起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10.两缺口模型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利用外部资源的必要性。() 四、简答题(每小题8 分,共24 分) 1.说明绝对利益学说的主要缺陷。 2.试说明马歇尔-勒纳条件。5分 3.。试述关税同盟的内容与经济作用 五、论述题(每小题12 分,共12 分) 1.试说明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 分,共20 分)

《国际经济学(第四版)》课后复习与思考参考答案-第1章到第4章

《国际经济学(第四版)》课后复习与思考参考答案-第1章到第4章 目录 绪论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1) 第一章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2) 第二章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7) 第三章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13) 第四章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16) 绪论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1.答:传统贸易理论研究产业(industry)或部门(sector)层面,假定企业同质;新新贸易理论研究企业(firm)层面,假定企业异质。 2.答:以斯蒂德曼为代表的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坚持并继承了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认为贸易的真正来源在于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并非资源禀赋的差距。新李嘉图主义以一种比较动态的、长期均衡的分析来解释国际贸易。新李嘉图主义贸易理论把收入分配置于突出位置,并贯穿分析的始终。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与李嘉图理论不同主要在于:李嘉图是从各国生产的角度即从各国的生产特点不同和劳动效率的高低不同上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差异;新

李嘉图主义不仅从各国生产的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且强调要从各国分配领域,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动态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比较优势的不同。 3.答:北京师范大学李翀教授认为,马克思曾经有一个六册著作的写作计划,准备研究国内和国际经济问题,建立一个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然而遗憾的是,马克思没有能够完成他的研究工作。将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应用于国际经济问题的研究,构建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学理论体系,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领城。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经济体系已经成熟,建立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学的条件已经具备。国际经济的本质是资本的跨国流动,因此,应该从商品资本、生产资本、货币资本的跨国流动三个方面来构建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学。在商品资本的跨国流动方面,需要从国际价值、生产价格和垄断价格等基本范畴出发,来分析国际贸易的原因、流向和利益分配。在生产资本的跨国流动方面,需要从生产资本本质的角度重新构建直接投资的原因、流向和利益分配。在货币资本的跨国流动方面,需要要用国际金融资产的虚拟价值重新解释汇率形成的基础和货币资本流动的原因。另外,还需要揭示世界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论证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命运。李翀:关于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学的构建,《学术月刊》2008年第6期。 第一章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1.答: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同且为直线。在自给自足经济下,各

《国际经济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国际经济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K135班 一、名词解释 1、国际经济学:是研究经济资源或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分配,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2、倾销:海外的货物以低于同样货物的销售价格在同一时候在国内市场类似条件下的出售。 3、国际收支(广义):在特定的时期(一般为一年)内,一个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 4、提供曲线:就是相互需求曲线,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的交换比率。 5、关税同盟: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签订条约或协定取消区域内关税或其他进口限制,并对非同盟国家实行统一的关税率而缔结的同盟。 6、贸易条件:即商品的国际交换比率。也就是单位出口能够换回的进口,用出口价格指数比进口价格指数。 7、外汇管制: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本国对外的国际结算和外汇买卖实行管制,用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与本国货币汇率稳定的一种制度。 8、汇率:又称为汇价。是不同货币在外汇买卖过程中形成的交换比率。 9、开放经济:一个经济与其外部存在着经济往来关系,如对外贸易、资金流动、劳动力流动等对外经济关系。 10、资本国际流动:指资本从一个国家、地区或经济体,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地区和经济体的过程。 二、判断题 1、如果小国对进口商征收关税,那么关税造成的消费者损失小于国内生产商收益与政府关税收入之和。× 如果小国对进口商征收关税,那么关税造成的消费者损失大于国内生产商收益与政府关税收入之和。 2、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即使其中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上郡具有绝对成本优势,各国也可以根据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贸易获益。√ 3、贫穷化增长适用于长期以来人口增长快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国家。× 贫穷化增长适用于经济是典型的单一经济,离开单一产品的的生产和出口,该国就会陷入困境的发展中国家。 4、社会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相同满意感的商品消费组合。√ 5、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若任何国家首先成功推广了一种新产品,则这种新产品将在该国经历整个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若任何国家首先成功推广了一种新产品,则这种新产品不会在该国经历整个生命周期。 6、幼稚产业是指那些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但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 7、跨国企业是指向六个以上不同国家出口的企业。× 跨国企业是指在数个国家设有生产工厂的企业。 8、在实施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美元是关键货币。√ 9、区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最常用但并不完善的指标是人均GDP。√ 10、若美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于英国,美元相对于英磅升值。× 若美国的通货膨胀速度低于英国,则美元相对于英磅升值。 11、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指出在贸易中两个国家均能通过出口其比另一国劳动生产率更高的产品获益。√ 12、共同市场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 完全的经济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 13、战略性贸易政策常常用来支持处于竞争激烈产业中的企业。× 战略性贸易政策常常包括对高技术企业的补贴和其他支持。 14、布雷顿森林体系要求成员国采取浮动汇率制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要求成员国采取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 15、货币分析法认为,国际收支赤字的根本原因是国内货币供给大于国内货币需求。√ 16、在金本位制下,一国的高利率和资本流入将有助于该国自动调整国际收支赤字。√ 17、一价定律认为关税不能影响进口产品价格。× 一价定律认为关税能影响进口产品价格。 18、如果德国的利率高于美国,则马克将在远期市场上贴水卖出。√ 19、从日本进口汽车应记入美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贷方。× 从日本进口汽车应记入美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借方。 20、若美国通货膨胀高于英国,美元相对于英磅贬值。√ 三、选择题 1、设一年前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是1美元等于8.2345元人民币,假设美国的物价比前一年上升8%,而中国的物价水平上升10%,则美元与人民币之间理论上的汇率为( A ) A.8.3870 B.8.085 C.10.2931 D.6.5876 2、列昂惕夫反论包括以下解释,除了( B )。 A美国对劳动密集型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 B美国实际上比其贸易伙伴拥有更多的劳动力 C美国的出口产品密集使用了熟练劳动力 D美国倾向于出口需要大量科学和工程技术投入的高技术产品 3.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如果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0%,美国为4%,那么( C ) A 美元相对于英镑升值4% B美元相对于英镑贬值4%

大学国际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试卷以及试题库(含答案)

国际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库 一、名词解释: 1、绝对优势: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或在劳动成本上低于另一国,则认为该国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2、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少的劣势。比较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或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家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3、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每一国只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全世界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完全由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来生产。 4、贸易三角:贸易三角是衡量贸易利益的重要工具,主要由均衡时的国家贸易条件、一国的出口量和进口量三条线围成,反映一国的出口在均衡的国际贸易条件下,能够换回多少进口。 5、不完全专业化: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专业化分工,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下,各国将只部分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出口,同时也要生产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这是因为随着某种产量的增加,机会成本呈现递增态势,因此原来在该产量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会因为专业化生产而导致比较优势的逐渐丧失。 6、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主要兴盛于15世纪到18世纪中叶,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因此主张采取奖出罚入的政策,主张取消进口以避免本国贵金属的流失,鼓励出口以增加贵金属的流入。重商主义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对货币或贵金属的认识。 7、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一国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时,要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放弃另一种产品生产的数量。一般情况下,生产中的机会成本包括:机会成本递增,机会成本不变和机会成本递减三种情况。 当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凹向原点时,机会成本递增;当生产可能性边界为直线时,机会成本不变,根据前面的假设,机会成本用-△Y/△X来表示。 8、社会无差异曲线:假设个人偏好与社会偏好保持一致,即可通过个体无差异曲线的加总,来构造一条可反映整个社会需求条件与福利的无差异曲线,即社会无差异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有两大用途:第一,通过结合预算线,社会无差异曲线可以用来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第二,从规范分析的角度出发,社会无差异曲线可以用来衡量整个社会的福利。 9、赫-俄定理(H-O定理):国际贸易源于不同国家之间商品价格的差异,而价格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生产要素价格差别导致的生产成本差异,而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别又与各国生产要素丰裕程度密切相关。因此,生产要素丰裕程度的差异是国家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同的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丰裕程度不一样,各国在生产那些能较密集地使用其丰裕要素的商品上必然会有比较利益,因此各国应该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商品,同时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商品。由于该理论强调不同生产要素在各国资源中所占比例和它们在不同产品的投入中所占比例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故又称为“要素比例理论”。 10、贫困化增长:如果转移至他国的利益部分超出了增长利益,那么A国的福利水平将低于增长前,这种情形就称为“贫困化增长”,“贫困化增长”需要满足几个前提条件:(1)经济增长偏向增长国的出口部门;(2)增长过在世界市场上是一个大国,其出口供给的变动足以影响世界价格;(3)增长过进口边际倾向较高,增长过的进口需求会因经济增长而显著增加;(4)增长过出口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非常低。 11、里昂惕夫之谜: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1947年美国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要素含量。在测算之前,他推断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应是资本丰富的国家,但结果却证明了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一结果与H-0理论相反,故称之为里昂惕夫之谜或里昂惕夫悖论。 12、生命周期:指随着技术的变化,产品像生物一样,从出生到衰退,完成的一次循环,在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各种的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也将发生变化。根据产品周期理论,产品完成一次循环,需要经历以下三个不同的阶段,即初始期、成长期、成熟期。 13、重叠需求: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的重叠需求理论,从需求面探讨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所谓的重叠需求是指在两国都有的需求,这种重叠需求是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品质处于这一范围内的商品,两国均可输出或输入。

国际经济学课后答案

第三章复习题(1),本国共有1200单位的劳动,能生产两种产品:苹果和香蕉。苹果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3,香蕉的单位劳动产品投入时2。 a.画出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b.用香蕉衡量的苹果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c.贸易前,苹果对香蕉的相对价格是多少?为什么? 答:a.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是一条直线,在400(1200/3)处与苹果轴相截,在600(1200/2)处与香蕉轴相截,如图2-7所示。 b.用香蕉衡量苹果的机会成本是3/2。生产1单位苹果需要3单位的劳动,生产1单位香蕉需要2单位的劳动。如果放弃1单位苹果的生产,这将释放出3单位的劳动。这2单位的劳动可以被用来 图2-7 本国生产可能 生产3/2单位的香蕉。 c.劳动的流动性可以使得各个部门的工资趋同,竞争可以使得商品的价格等于它们的生产成本。这样,相对价格等于相对成本,而相对成本等于工资乘以苹果的单位劳动产品投入。因为各个部门工资相等,所以价格比率等于单位产品劳动投入的比率,即生产苹果所需的3单位劳动与生产香蕉所需的2单位劳动比率。 (2)假设本国的情况和习题1相同。外国拥有800单位的劳动,外国苹果的单位劳动投入是5,香蕉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1。

a.画出外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b.画出世界相对供给曲线。 答:a.外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是一条直线,在160(800/5)处与苹果轴相截,在 800(800/1)处与香蕉轴相截。如图2-8所示。 b.世界相对供给曲线可以由苹果和香蕉的相对价格和相对供给量绘出。如图2-9。 从图2-9可以看出,苹果对香蕉的最低相对价格是3/2,在这个价格上,苹果的世界相对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在3/2的相对价格上,本国对苹果的最大供给量是400,外国对香蕉的供给量是800,这时,相对供给量为1/2。只要相对价格保持在3/2和5之间,相对供给量就不变。如果相对价格成为5,两个国家都会生产苹果,香蕉的产量为零。这时,相对供给曲线是水平的。所以,从图2-9中可以看出,相对价格为3/2时,相对供给在0到1/2之间;相对价格在3/2和5之间时,相对供给保持1//2不变;当相对价格为5时,相对供给从1/2图2-9 世界相对供 图2-8 外国生产可能曲

国际经济学复习题课后题答案

国际经济学复习指南 1、绝对利益:指在某种商品上,一个经济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若各个经济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2、比较利益:由托伦斯提出、李嘉图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在不同产品上存在区别,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 12、幼稚产业:具有比较利益的产业处于幼稚状态,经过保护使之发展,具有现实的比较利益。穆勒标准:某种产业由于技术不足、生产率低下、成本高于国际市场,无法竞争,在保护下,能够在自有贸易下获利,自我投资发展,即为幼稚产业。(368页) 13、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和政府证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用作支付使用的国际支付手段或债权。 14、汇率:汇率是一国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比关系,是外汇在市场中的价格。汇率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固定汇率、浮动汇率、远期汇率、即期汇率等。 28、国际收支:狭义的指的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同其他国家由于贸易、劳务、资本等往来而引起的资产转移。广义的是指系统记载的在特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 二、简答题与计算题 1、试推导贸易乘数公式(395页)

答:1)在开放条件下,对外贸易的增长可以使国民收入成倍增加,贸易乘数探讨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和就业之间的关系,描述了开放经济体系内部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 2)从总需求角度有Y=C+I+G+X; 从总供给角度有Y=C+S+T+M; 令T=G,变换:C+I+X=C+S+MI+X=S+M 设dI为投资增量,dX为出口增量,dS为储蓄增量,dM为进口增量, 则有dI+dX=dS+dM 变形后dI+dX=(dS/dY+dM/dY)dY 整理dY=(dI+dX)×[1/(dS/dY+dM/dY)] 若令dS=dI=0 则有dY=dX×[l/(dM/dY)]。 即:贸易乘数是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进口倾向之和的倒数。 9、试分析J曲线效应及其对应措施 答:(1)J曲线效应的含义:当一国货币贬值后,最初会使贸易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而不是改善,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后贸易收支恶化才会得到控制并好转,最终使贸易收支状况得到改善。这个过程用曲线描述出来与J相似,所以贬值对贸易收支改善的时滞被称为J曲线效应。如图所示。 (2)本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存在时滞,其原因是出口增长需要投资增加生产,因此有时滞;进口本身 有惯性,在认识决策甚至找到进口货物的替代品和生产出替代品都需要时间,因此贬值作用很难即刻体现。

国际经济学练习题及答案

国际经济学练习题 一、判断题 1、当开放贸易时,所有消费者的境况都会得到改善。 2、根据简单贸易模型,在贸易发生之前,如果各国的某种商品价格相同,这些国家之间就不会有交换该种商品的动机。 3、如果一国中某生产者通过贸易能使自己的境况得到改善,那么,该国中所有的生产者都会通过贸易来改善自己的境况。 4、在两国间均衡贸易价格条件下,一国对某种商品的过度供给必然与另一国对该商品的过度需求相等。 5、不存在free lunch,但却存在free trade。 6、一国即便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劣势,它也可以在该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 7、根据H—O理论,一国如果比他国拥有更多英亩的土地,该国便是“土地丰富”的国家。 8、在成本递增的条件下,各国并不一定要完全专业化于一种商品的生产。 9、H—O理论假设各国拥有相同的商品偏好。 10、我们或许可以通过更为细分化的生产要素定义而解决Leontief Paradox。 11、Stolper-Samuelson定理认为,贸易将使丰富要素的所有者得到更低的实际收入,同时使稀缺要素的所有者得到更高的实际收入。 12、如果各国的生产技术相同,贸易便不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13、一国的非技术性工人会比技术性工人更加反对贸易自由化。 14、大国可投资发展进口替代产业而不是出口产业,进而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 15、按照定义,小国的经济增长将不会使贸易条件发生变化。 16、青春期是一个贫困化增长的好例子。 17、一国生产要素的增长总会使该国更加自给自足,进而减少对国际贸易的依赖。 18、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国家一定会降低其公民的生活水平。 19、产业内贸易在充分竞争性产业中更为盛行。 20、根据H—0理论,各国应进行大量的产业内贸易。 21、规模经济是指资源的平衡增长导致平均成本上升。 22、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包括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以及收入分配效应。 23、如果瑞士旅行鞋的进口增加,英国皮鞋制造商就会受到损失。 24、自由贸易总是一种比征收关税更好的政策。 25、从量关税的优越性之一是其保护价值量与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保持同步。 26、关税对一个国家来说可能是最优的,但对全球来说不会是最优的。 27、关税给消费者带来的损失要大于它给生产者带来的收益。 28、与关税相比,配额给政府官员以更大的管理灵活性。 29、只要进口许可证是被拍卖的,配额的福利效应就与关税相同。 30、如果一国政府的税收收入很少,它就会倾向于采用关税而不是配额。 31、对于进口国来说,自愿出口限制比进口配额效果更差。 32、自愿出口限制实际上很少是自愿的。 33、对症规则(specificity rule)认为,关税通常不是纠正一国经济中扭曲的最佳方法。 34、贸易保护的国防理论和国家荣誉理论基本上是次优的。 35、如果“learning by doing”意味者今天更多的生产会使未来的成本降低,那么最好的政策就是实行保护性关税。

国际经济学章节复习试题含答案

1.国际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基础是() A.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不断扩大B.国际经济关系日益复杂 C.跨越国界的经济活动不断增长D.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密切 2.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A.国际经济活动B.国际经济关系 C.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D.国际经济活动与国际经济关系 3.国际经济学产生的时间()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4.以下不是国际贸易理论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的是() A.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 B.国际交换比例的确定 C.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D.国际贸易制度安排5.以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工具,集中于国际经济的货币方面的国际经济学的组成部分是()A.国际贸易 B.国际金融 C.国际要素流动 D.区域经济一体化 6.世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A.国际经济活动B.国际经济关系 C.国际生产关系D.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活动 二、判断改错题 1.国际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国际贸易理论。() 2. 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国际经济学的微观部分主要讨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4.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是站在单个国家角度来研究金融问题的。() 三、名词解释 1.国际经济学2.国际经济关系 四、简答题 1.简述国家之间的经济活动的四种形式。 2.简述国际经济学区别于一般经济学的特征。 3.简述国际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4.简述国际经济学的内容体系。

1.C 2.D 3.A 4.D 5.B 6.C 二、判断改错题 1.×。将“国际贸易理论”改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金融理论”。 2.×。国际经济学是从西方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的一门系统科学。 3.√。 4.×。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是独立于个别国家之外来研究所有国家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问题。 三、名词解释 1.国际经济学:以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家之间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分析,提示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传导机制及其发展规律。 2.国际经济关系:一国同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是世界范围内超越国家界限的国家间诸多关系的总和。 四、简答题 1.简述国家之间的经济活动的四种形式。 (1)国际贸易形式的经济活动。它主要包括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易与劳务交换,以及这些商业活动对世界经济及其有关国家的影响;(2)国际金融形式的经济活动。它主要包括国与国之间的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所引起的资本流动,以及与国际贸易和国际融资活动有关的国际结算、国际汇总、国际收支、汇率制度、国际货币体系、外汇管制及金融限制等政策;(3)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的经济活动。它主要包括国与国之间伴随跨国公司全球经营行为而引起的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以及这些生产要素流动对母国、东道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4)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活动。它主要包括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各种表现形式、理论依据及其实践。 2.简述国际经济学区别于一般经济学的特征。 (1)研究视角的独特性。国际经济学关注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在经济方面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决定,以及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资源国际流动对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的决定与影响。 (2)国际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存在着对商品贸易和要素流动的自然的和人为的障碍。这要求必须有一套专门的理论来解释国际经济活动。 (3)经济政策的相互影响。国际经济活动的相互联系使得一国经济政策不仅会影响本国的资源配置,而且还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的资源配置。特别是在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一国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考虑国与国之间经济活动的传递性及相互影响。因此,在研究与国际经济问题相联系的政策时,也需要有一种不同于一般国内经济政策的解释。 3.简述国际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1)国际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联系。从学科体系上来看,二者基本上都由宏观、微观两大部分组成。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国际经济学微观部分的国际贸易理论所研究的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实际上属于西方经济学中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而国际经济学的宏观部分国际金融理论所研究的货币机制、国际货币关系以及宏观经济调控等问题也基本上属于西方经济学中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另外,西方经济学中的基本观点和分析方法同样适用于国际经济学。 (2)国际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①研究对象不同。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合理配置的理论经济学,而国际经济学则是一门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的理论经济学。②研究范围不同。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部分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考察对象,从数量方面研究单个生产者与单位消费者的经济活动,研究单个行业、单个市场的经济状况变化;而国际经济学的微观部分,即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利益,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及依据。西方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学部分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独立的考察对象,研究其社会就业量、物价水平、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周期波动、经济中各个有关问题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等全局性问题;而国际经济学宏观部分,即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重点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在各国国民收入决定中的作用,以及各种国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国际经济学(含答案)

期末考试复习题 (答案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 1.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是A A.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B.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基础。 C.两者是平行关系。 D.两者是交叉关系。 2.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C A.资本流动。 B.社会生产力。 C.自然条件。 D.生产关系。 3.俄林认为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是C A.生产要素在各国间自由流动。 B.不同商品之间实行自由贸易。 C.各个地区间商品的价格差别。 D.不同国家货币比价不同形成。 4.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围绕国际生产价格上下波动,是由于国际市场的哪一项因素决定的C A.国际价值。 B.垄断价格。 C.供求关系。 D.交换关系。 5.从需求方面考察关税同盟的静态效果,称为C A.贸易转移效果。 B.贸易创造效果。 C.贸易扩大效果。 D.贸易再造效果。 6.按照“要素比例说”,俄林认为要实现国际分工的利益最好是执行A A.自由贸易政策。 B.保护幼稚工业贸易政策。 C.超保护贸易政策。 D.有限保护贸易政策。 7.各国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应采取的贸易政策也应不同,提出这种观点的主要人物是B A.汉密尔顿。 B.李斯特。 C.凯恩斯。 D.亚当·斯密。 8.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是B A.保护成熟的垄断工业。 B.保护幼稚工业。 C.保持贸易顺差。 D.保护新兴工业。 9.从15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是A A.重商主义。 B.重农主义。 C.重金主义。 D.重本抑末。 10.重商主义追求的目的就是在国内积累货币财富,在对外贸易上采取的政策是A A.保护贸易政策。 B.自由贸易政策。 C.超保护贸易政策。 D.有限贸易保护政策。 11.世界贸易组织的总部设在C A.纽约。 B.布鲁塞尔。 C.日内瓦。 D.伦敦。 12.在WTO《农业协议》中,对那些对生产和贸易产生扭曲作用的国内支持政策,称为下列哪项政策,并需要减让承诺C A.绿箱政策。 B.蓝箱政策。 C.黄箱政策。 D.灰箱政策。 13.在《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中,禁止性补贴又称为A A.红灯补贴。

(完整)国际经济学复习题答案

国际经济学(2011) 一、名词解释 1、国际经济学 是指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2、绝对利益 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是指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自己的贸易伙伴国,在劳动生产率上占绝对优势。各国从事自己占据绝对优势的产品的生产,进而交换,便可以通过贸易获益,世界的总体福利水平也可以得到提高. 3、比较利益 由英国经济学家托伦斯提出、李嘉图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是指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低生产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在不同产品上存在区别,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它们便能从相互之间的国际分工和彼此贸易中获得利益。 4、国际分工 是指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和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它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外延伸的结果。 5、贸易乘数(2003) 是乘数理论在对外贸易研究中用来分析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和就业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描述经济内部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 6、一价定律 是指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相同的交易产品或金融资产经过汇率调整后,在世界范围内其交易成本一定是相等的. 7、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2009) 贸易创造是指产品从生产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成本较低的关税同盟中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的一种过程和现象。 贸易转移是指产品由过去从较低生产成本国进口转向从较高成本国进口的过程和现象。 8、流动借贷 是指国际借贷中形成了借贷关系并进入了实际支付的债权、债务关系,它对国际收支和汇率的走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9、固定借贷 是指国际借贷中形成了借贷关系但尚未进入实际支付的债权、债务关系,它对国际收支和汇率的走向没有决定性作用。 10、边际进口倾向 指每一单位增量国民收入中用于进口的比重。边际进口倾向越大,则每单位国民收入中用于进口的比重越大,乘数效应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就越小,反之则较大。 11、倾销(2004)(2006)(2009) 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并因此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 12、幼稚产业(2002) 是指某种产业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此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和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经过一段时间能够在自由贸易中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立,形成良性发展,这样的产业就称为幼稚产业。 13、外汇 是指货币当局以外币形式保有的可在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用作支付的债权。 14、汇率 是指两种货币之间进行交换的比价。

中国海洋大学王舒鸿国际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选择题 1. 最早实行金本位的时期是在 A 17世纪 B 18世纪 C 19世纪 D 20世纪 2.在金铸币本位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是 A.通货膨胀率B.铸币平价 C.购买力平价D.利率平价 3. 用来表示一国国际收支长期趋势的收支差额是 A 商品贸易差额 B 基本收支差额 C 经常项目差额 D 官方结算差额 4. 如果dx,dm分别代表出口的需求弹性和进口的需求弹性,则马歇尔—勒纳条件用公式表示为 A dx + dm <1 B dx + dm ≤1 C dx + dm >1 D dx + dm ≥1 5. 国际收支对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就应该 A 减少基础货币的国内部分,降低货币乘数m B 减少基础货币的国内部分,增加货币乘数m C 增加基础货币的国内部分,增加货币乘数m D 增加基础货币的国内部分,降低货币乘数m 6. 马歇尔——勒纳条件可用来判断 A 货币贬值程度 B 国际收支状况 C 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影响程度 D 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影响程度 7. 当一国处于高失业和国际收支赤字时,应采用()。 A、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 B、紧缩的货币政策和扩张的财政政策 C、扩张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 D、扩张的货币政策和扩张的财政政策 8. 根据国际收入调整论的吸收方法,若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则应 A 提高国民收入和国民吸收 B 提高国民收入,减少国民吸收 C 减少国民收入,增加国民吸收 D 减少国民收入和国民吸收 9.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世界各主要工业国家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 A.1951年B.1961 年 C.1971年D.1981 年 10. 在浮动汇率与资本可完全流动的情形下:() A.货币和财政政策都有效。 B.货币和财政政策都无效。 C.财政政策有效,货币政策无效。 D.货币政策有效,财政政策无效。

中国海洋大学王舒鸿国际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中国海洋大学王舒鸿国际经济学复习题及答 案 一、选择题 1.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 国家经济 B. 企业经济 C. 全球经济 D. 消费者经济 答案:C 2.以下不属于国际收支核算项目的是: A. 货物贸易 B. 服务贸易 C. 资本流动 D. 政府开支 答案:D 3.国际贸易理论主要研究的是: A. 国际收支平衡 B. 产品贸易 C. 资本贸易 D. 贸易政策 答案:B 4.绝对优势理论是由谁提出的? A. 亚当·斯密 B. 大卫·李嘉图 C. 保罗·萨缪尔森 D. 亨利克·西美尔 答案:A 二、简答题 1.解释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理论。

答案: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理论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以货 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资本流动等方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往来,所引 起的经济收支状况。基本平衡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应该保 持平衡,即经济往来的收入与支出应该相等。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往 来导致了收入大于支出,就会出现国际收支顺差;而如果支出大于收入,则会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发 展密切相关。 2.阐述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答案: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经典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生产成本优势,在特定商品的生产 中有着绝对优势。亚当·斯密以纺织品和酒类产业为例,说明了英国相 比其他国家在纺织品生产上的绝对优势,而葡萄牙在酒类生产上的绝 对优势。他认为,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通过充分利用自身的绝对优势,实现更有效的资源配置和贸易利益最大化。 三、论述题 国际经济合作的意义及形式。 答案:国际经济合作是各国在经济领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一种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国际经济合作有助于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各国通过合作可以 共同解决全球性经济问题,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促进跨国 公司的发展与合作,为全球增长提供动力。

国际经济学练习题及其答案

国际经济学练习题及其答案 班级: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 1、机会成本( ) A、由自己支付,而与他人无关 B、对劳务而言是零,因为劳务不会持续太久;对物品而言是正,因为物品具有长久性 C、是为了进行某一选择而放弃的评价最高的选择 D、是为了进行某一选择放弃的所有选择 2、如果两个人在商品的生产中具有不同的机会成本,那么他们能够从专业化与交换中( ) A、都受损 B、一人受益,一人受损 C、既不受益,也不受损 D、都能够受益 3、沿着外凸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向下移动时,随着一种物品产量的增加,生产该物品的机 会成本将会( ) A、保持不变 B、增加 C、减少 D、无法确定 4、一个国家( ),能够在其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之外的点上进行消费。 A、没有任何时候 B、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 C、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时 D、所有生产要素全部投入生产的时候 5、供给曲线除了表示不同的价格水平下所提供的商品最大数量外,还可以被认为是( )

A、愿意并有能力支付的曲线 B、边际收益曲线 C、供给的最高价格曲线 D、供给的最低价格曲线 6、在封闭条件下,一国生产技术的改进降低了棉花的生产成本,那么棉花的价格( ), 棉花的生产数量( )。 A、上升;增加 B、上升;减少 C、下降;增加 D、下降;减少 7、对于两国贸易模型来说,国际均衡价格一定处于两国贸易前的( ) A、最低相对价格水平之下 B、最高相对价格水平之上 C、相对价格水平之间 D、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8、“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是对比较利益理论的高度概括,这一理论是由经 济学家()提出的。 A、亚当·斯密 B、赫克歇尔和奥林 C、大卫·李嘉图 D、大卫·休谟 9、赫-俄提出的国际分工理论为( )。 A、绝对成本理论 B、比较成本理论 C、要素禀赋理论 D、保护贸易理论 10、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 )学说占主导地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