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8-19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18-19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18-19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18-19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18-19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声律风骨兼备〞是就盛唐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而言的。

〝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已经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达到高潮的标志。

〝风骨〞主要包括:

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

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

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光彩。

本单元所选的六首诗都是〝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全诗以明月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所怀之人彻夜不寐的思念之情。

?送魏万之京?是一首送别诗,通过送别写出作者和魏万的深厚情谊。首先说魏万的走,随后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然后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到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最后勉励友人到长安后要有所作为,不要沉湎于欢愉之中。语重心长,情深义重,催人向上。

?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吊古伤今诗。作者在这首诗中,因有感于自己的沉沦不遇,通过对前贤的缅怀,发出了深沉的历史叹息,令人感慨不已。

?山居秋暝?是一首山水名诗,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燕歌行?通过记叙一场战役的全过程,描写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从而热情地颂扬了士兵们的英勇爱国精神,同时严厉地抨击了将领们享乐腐败和视士兵生命为儿戏的轻敌冒进的现实。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通过描写出征时的险恶环境,热情赞颂了出征将士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不惧艰苦、勇于征战的豪迈精神。

1.了解孟浩然、王维的生平及山水田园诗的创作特色。了解高適、岑参的生平及边塞诗的创作风格。

2.体悟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的思想感情,并分析产生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

3.鉴赏分析诗歌创作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4.加强诵读练习,体会律诗、绝句的押韵和节奏。

5.通过对诗歌内容、思想感情的分析理解,体会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体会对不幸者的同情和悲悯、对无能当权者的讽刺和愤恨。

1.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在诵读中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如?望月怀远??送魏万之京??与诸子登岘山??燕歌行?等。

2.通过各种途径积累诗歌中常见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如:月(?望月怀远?),相思、送别意象(?送魏万之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从而疏通自己写作的活水源头。

3.鉴赏分析和诵读结合进行。初读阶段以诵读为主,成诵以后,要通过鉴赏分析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主旨,从而深入诗歌的意境。如?山居秋暝?。

?望月怀远?

[常识·速览]

[识作者]

为李、杜开先的诗人——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

广东韶关)人,世称〝张曲江〞。任职时直言敢谏,举贤任

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

被采纳。他刚正不阿,为奸相李林甫所陷害,被贬为荆州

刺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

张九龄的诗早年辞藻淡雅清丽,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

遒劲。他的五言古诗,以凝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

生慨望,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作用。有?曲江集?。

[探背景]

因李林甫进谗言,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四年迁张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罢后不久又因他举荐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荆州刺史。此诗就是作者被贬期间所作。

[巧识文]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表达了诗人对所怀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竟夕难眠,又觉得只有在睡梦中才能相见。整首诗情意缠绵,却不流于伤感。语淡情深,清丽婉转。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该诗为怀人诗。首联意境雄浑阔大,读时最好能读出这种意境。后面几联语浅而情深,宜用深情语调款款读出。

[文本·精析]

1.〝海上生明月〞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此句以朴实而自然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明月与海潮共生的雄浑阔大的画面:一轮皓月从东海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自然景象中包含着诗人博大宽广的胸襟。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颈联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的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3.尾联写〝还寝梦佳期〞有什么作用?

【答案】寻梦之想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为含蕴。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4.有人认为此诗〝明月〞贯穿全诗,是这首诗的〝诗眼〞,试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送魏万之京?

[常识·速览]

[识作者]

唐代边塞诗人——李颀

李颀(?-约753),居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偶尔出

游东西两京,结交当代文士。开元二十三年及进士第,不久

任新乡尉。经五次考绩,未得迁调,因而辞官归东川。

李颀在唐代诗坛地位颇高,写有一些给他带来声誉的边塞诗,其中较著名的是?古从军行?。代表李颀诗歌创作成熟风格的是七言歌行?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在唐代诗人中,李颀是第一位以诗成功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的人。其诗所写人物的狂傲精神,正是诗人自身心态的反映,与诗风的豪爽俊丽、雄健磊落高度吻合。

[探背景]

魏万,号王屋山人。后改名魏颢,是李颀的晚辈朋友。他不但与李颀情意深厚,与李白等诗人也有交往。李白诗集中也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李颀的这首诗,是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

[巧识文]

这是一首送别诗,通过送别写出作者和魏万的深厚情谊。首先说魏万的走,随后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然后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到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最后勉励友人到长安后要有所作为,不要沉湎于欢娱之中。语重心长,情深义重,催人向上。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这首送别诗,首联以〝微霜〞意象透露离别的伤感,后两联推想别后情景,〝愁〞字及寒天萧瑟之景,很伤感。尾联以长者口吻谆谆告诫,语重心长。

[文本·精析]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现了怎样的季节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答案】〝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特征,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从表现手法和表情达意两方面赏析〝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两句诗。

【答案】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和化用的表现手法。〝树色催寒近〞把树人格化了。不是寒气使树变色、叶飘零,而是树色把寒气催赶来了。〝砧声向晚多〞化用〝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诗意,想象魏万寄居长安夜不能寐,岁暮的一片砧声,搅起纷乱的乡愁。〝树色催寒近〞和〝砧声向晚多〞相呼应,构成秋末到岁暮流动的时间意象,暗示出时光流逝、年华易老的深层意蕴。

3.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与诸子登岘山?

[常识·速览]

[识作者]

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世称孟

襄阳。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并称〝王

孟〞。曾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不第。以隐

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耿介不随

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当时和后世之人所倾慕。

孟诗不事雕琢,多写山水田园的幽清境界,却不时流露出一种失意情绪,所以诗虽冲淡却有壮逸之气,为当世诗坛所推崇。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

[探背景]

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守襄阳时,常在此山与友人置酒吟诗。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望其碑者莫不流泪〞,诗人登上岘山,见到羊公碑,自然想到了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写了感时伤怀的主题。

[巧识文]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触景伤情的诗。孟浩然在这首诗中,因有感于自己的沉沦不遇,所以通过对前贤的缅怀,发出了深沉的历史叹息,令人感慨不已。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重音、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表停顿时间更长些,〝·〞表重音)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这是一首吊古伤今之作。〝伤〞,奠定了该诗的情调。虽说孟诗〝语淡〞,但〝味终不薄〞。尤其读尾联,通过重读〝尚〞〝泪〞字及拖长音节来读出浓浓的感伤自己无法建功立业之情。

[文本·精析]

1.这首诗是怎样将怀古伤今之情寓于说理和叙事写景之中的?结合全诗加以说明。

【答案】寓怀古伤今之情于说理和叙事写景之中。诗歌的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首联凭空落笔,似不入题,但却引出了诗人的无限感慨;第二联紧扣上联的〝古〞〝今〞,道出自己的怀古伤今来自这次的登临;第三联写登临所见,严冬天寒,更衬托出登临者的伤感;第四联既是写景,也是吊古伤今。〝读罢泪沾襟〞,是诗人的自我感伤,也暗用了〝堕泪碑〞的典故。

2.?与诸子登岘山?中诗人为什么读罢羊公碑会泪沾襟?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理想追求?

【答案】羊公在任时多有惠政,因而受到后人尊敬,而自己身为布衣,死后一定会湮没无闻,故而泪下沾襟。这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像羊公那样,进入仕途,为国爱民,以便名留青史的理想追求。

?山居秋暝?

[常识·速览]

[识作者]

〝诗佛〞——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州(今山西祁县)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被称为〝诗佛〞。开元九年(721),王维进士及第,官太乐丞,后犯禁,受牵连而贬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十四年(726),辞去官职。后又任右拾遗,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过着半官半隐的生

活。后任太子中允,又转为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多才多艺,诗、书、画都很有名,对音乐也很精通。

他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那么多描绘田园山水,最擅

长的也是田园诗。著有?王右丞集?。他又是杰出的画家,被

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探背景]

王维年轻时期,由于当时政治比较清明,曾创作过一些豪迈俊爽的诗篇。后来奸相李林甫当权,排斥异己,诗人几经贬谪,越发理佛参禅,产生了对仕途的厌倦情绪,于是退居山林,亦官亦隐,〝弹琴赋诗,啸咏终日〞。这首?山居秋暝?就是表现他山居的隐逸乐趣的。

[巧识文]

这是一首山水名诗,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王维的田园诗是属于〝静〞〝净〞的,这首诗就有静谧、明净的诗境,诗人沉浸于这美好的诗境中。读时,可用轻快的语调,读出诗人喜爱、陶醉的感情。

[文本·精析]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此联描绘了一幅雨后初晴图: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假设世外桃源。营造了寂静、清新、幽雅的意境。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空〞字在表达上有何好处?

【答案】〝空〞字,不是指空寂荒凉,而是表现雨后山野的静谧,也用以抒发诗人对大自然幽静宁谧的喜爱之情。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运用了哪些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①以静衬动。〝明月照〞〝清泉流〞,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以静衬动,衬托出了山野的清逸和幽深。②对比。诗句中蕴含了动静、

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多组对比,景物在对比中达到了和谐,传达出无限的美感。

4.为什么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答案】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

5.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一句?请简析。

【答案】王孙自可留。诗歌前半部分写空山等景物,描摹了一幅宁静淳美而又清新活泼的画面,表现了诗人的高洁情趣。最后作者通过化用典故把流连忘返的情绪和意愿和盘托出,深化主题。

?燕歌行?

[常识·速览]

[识作者]

唐代边塞诗派代表——高適

高適(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世称高常侍。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并称〝高岑〞。

高適是一位有政治才能的诗人,以七言古诗见长。早期

的诗歌大多感慨怀才不遇,仕途失意,一部分反映民生疾苦。

但其诗歌的主要成就是边塞诗,诗风粗犷豪放,遒劲有力,

语言洗练苍劲,情感深沉雄厚。著作有?高常侍集?。

[探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高適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但在这段时期内,他熟悉了边塞生活,并且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工夫研究。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征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二十六年,张守珪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適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故写下了此篇。

[巧识文]

这首诗通过记叙一场战役的全过程,描写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从而热情地颂扬了士兵们的英勇爱国精神,同时严厉地抨击了将领们享乐腐败和视士

兵生命为儿戏的轻敌冒进的现实。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该诗共28句,描述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每四句一韵,共换七韵,且用韵平仄相间,抑扬有节,具有音调之美。

共分四层,各层的节奏、押韵情况如下:

第一层: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扌从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第二层:战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第三层:被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第四层:死斗的结局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清人宋宗元说高適?燕歌行?中的〝沉痛语不堪多读〞。除第一层宜读得雄壮有力外,以下各层均有〝沉痛〞语,如〝战士……犹歌舞〞〝铁衣……少妇……空回首〞等诗句,表现了边塞兵士的凄情惨状。读来,语调宜格外沉痛。

[文本·精析]

1.读诗歌前八句,思考诗人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场面。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场面描写的。(结合〝扌从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答案】(1)作者描写了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出师〞的场面。(2)通过这一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写战事大败作铺垫。

2.〝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中〝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词有何作用?

【答案】〝本自〞和〝非常〞从汉将和天子两方面表现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那么已隐含讥讽,为下文张守珪的轻敌埋下了伏笔,传达出作者复杂的感情,既对将军们旗开得胜寄予厚望,又为他们恃勇轻敌、邀功求赏而忧虑。

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用意?

【答案】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4.〝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中〝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的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诗中对〝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等萧条、荒凉环境的渲染,有力地烘托了战场上战士〝力尽〞势孤〝斗兵稀〞的悲壮气氛,加强了对〝身当恩遇常轻敌〞的边将的控诉。

5.试分析〝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中〝久〞字的深意。

【答案】〝久〞是〝长久〞的意思。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作者并不是否定出征,而是对造成久戍不归的无能边将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和批判,深化了主题。

6.诗歌最后用〝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有何用意?

【答案】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既是诗人代戍卒发出的呼唤,对士卒悲惨命运深表同情,也是诗人借赞叹汉名将李广的爱惜士卒以对比讽刺将帅的不恤士卒。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常识·速览]

[识作者]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他二十岁后有

十年时间,出入京洛求仕,三十岁应举及第,授右内率府兵

曹参军,后官至嘉州刺史,秩满罢官后卒于蜀中。自天宝八

年始,岑参两度出塞,经历了长达6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

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

壮志。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探背景]

这首诗是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写的。这期间,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的体会,曾经写了不少诗歌来反映。有一次,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岑参写了这首诗为他送行。

[巧识文]

这首诗通过描写将士出征时的险恶环境,热情赞颂了出征将士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不惧艰苦、勇于征战的豪迈精神。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该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韵位密集,换韵频繁,节奏急促有力,声调激越豪壮,诵读时注意体会这一特点。

君不见

△,走马川/行/雪海边

,平沙/茫茫/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

△,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该诗热情地歌颂了戍边将士勇敢、坚毅的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必胜的信念和乐观奔放的感情。所以,朗读时应激情澎湃,豪迈有力,犹如一支战

斗进行曲。

[文本·精析]

1.〝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案】描绘了一幅大漠黄沙、风急沙腾的景象。写边塞的环境,突出戍边将士生存条件的艰苦。写〝雪海〞〝黄沙〞,在颜色上形成映衬,意境苍凉开阔。

2.〝随风满地石乱走〞中〝乱〞在表达上有何特色?

【答案】〝乱〞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风的狂暴。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这就把环境的险恶渲染得生动可感、淋漓尽致,凸显了行军的艰苦。

3.〝金山西见烟尘飞〞中〝烟尘飞〞三字,有何表现力?

【答案】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

4.?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诗中有许多典型的细节描写,试举三例分析其作用。

【答案】

细节描写作用

半夜军行

戈相拨

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

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

风头如刀

面如割

写边地的严寒,既呼应了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

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幕中草檄

砚水凝

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

高適的性格,落拓不拘小节,务功名,尚节义,喜言王霸大略,衮衮不厌,属于心胸豁达、擅长纵横论辩的一类。他是一个十分切于实际,不务虚名,精明能干,不肯妄自菲薄的人。借助安史之乱的契机,〝义而知变〞,扶摇直上。他自己有一句话:〝时平位下,世乱节高。〞天下昏乱,忠臣乃见。高適以天下安危为己任,以功名自许,一年之中,连迁左拾遗、监察御史、侍御史、谏议大夫、御史大夫数职,转眼之间,就做到了淮南节度使。自唐以来,诗人显达至节度使者,唯高適一人而已。

【应用角度】该材料可应用于〝有为〞〝机遇〞〝性格与成就〞〝气节〞

〝实践〞等话题的作文中。高適注重人生实践,务实尚节,善抓机遇,积极有为。

素材二

岭南地区由于五岭的阻隔,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远远落后于中原,被很多北人鄙称为〝蛮夷之地〞。开元四年(716),暂时辞官返乡供养母亲的张九龄,看到家乡百姓翻越南岭的艰难,决心开凿大庾岭,加强岭南岭北的贸易往来,改善百姓的生活。于是不顾已离开官场的地位,上奏唐玄宗,提出凿山修路的建议,得到允许。开凿工程十分艰巨,荆棘丛生,山石嶙峋,留下了很多传说。据说在打通最后关口时,有一巨石当道,白天凿夜里合,久久难成。当时张九龄夫人身怀六甲,夜里便以身躯阻挡巨石合拢,终于凿通。迄今当地仍有张夫人庙,纪念这位贤相夫人。凿通之道便是至今还坐落在南雄市区约30公里的梅岭顶部的梅关驿道。

1 000多年来,梅关驿道成为岭南通往中原最便捷的驿道。长8 000米的梅关古道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高高矗立的关口,默默地诉说着张九龄这位盛世名相对岭南家乡的殷殷情怀。

【应用角度】本材料可以应用到与〝忧国忧民〞〝责任〞〝坚强〞〝爱国〞〝正确选择人生位置〞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

素材三

王维,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具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精通绘画、书法、音乐。他的人格精神、生存智慧和风度涵养也非常耐人寻味。王维的一生经历了得意者的〝得意〞,官至右丞,是中国文人中少有的〝高官〞,但他能从官位上走下来,丝毫没有位高权重的骄奢淫逸。王维也有隐逸者的〝逸志〞,但他却没有丝毫的逃避和厌世。在他的诗歌里,展示的是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对安静纯朴生活的执着向往。隐逸文化在他身上有着精粹的表达,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重视生命意义,甘于孤独沉寂的人格精神。〝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着、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

【应用角度】(1)王维具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精通绘画、书法、音乐。他的诗,〝诗中有画〞;他的画,〝画中有诗〞。这可用到与〝博与专〞〝全面发展〞〝才华素养与艺术渗透〞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

(2)王维的人格精神,他对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的描摹,对安静纯朴生活的

执着向往,对自由淡泊的精神世界的不懈追求,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一座高峰,一位代言人。这可以用于与〝物质欲望与精神追求〞〝坚守〞〝高洁〞〝超脱〞〝达观〞〝平淡〞等相关的作文写作中。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doc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教学目标: 1、读懂鉴赏诗歌 ,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3、掌握形象意境类题型的答题技巧 4、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重点: 1、读懂鉴赏诗歌 ,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通过例题归纳总结形象意境类题型的答题技巧 教学难点: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体会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合作研讨、探究归纳、对比阅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 一、专题总论 盛唐诗歌就时间上来说 ,是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就诗歌特征来说 ,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扬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气象的诗歌。 所谓“声律风骨兼备”是就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而言的。 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 ①诗人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 ②诗人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 ,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 ③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 ,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 ,具有了理想的光彩。 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 ,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 ,以及歌行与绝句的兴盛 ,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 盛唐是流派纷呈 ,风格众多 ,体裁和形式成熟、完备的时代。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 ,都在诗人的笔下以各种体制和风格得到充分的反映 , 文学史家习惯按题材来划分流派 ,他们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人 ,描写幽静、宁谧的自然世界;有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 ,歌颂从军报国 ,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慨。 二、形象意境类题型 形象――形象理解和分析 ,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象、物象、

唐诗宋词练习题库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 《唐宋诗词史》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填空 1、王维、孟浩然 2、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 3.张籍、王建 4.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5、柳永 6、李清照 7、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8、李益 9、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 10、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11.温庭筠、李商隐) 12、六对八对 13、“吴中四士” 14、高适岑参 15、《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诗中有画 16、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17、苦吟诗人(派) 18、独恨无人作郑笺 19、赵崇祚《花间集》 20、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 21、《渔家傲》(塞下秋来) 22、《江西诗社宗派图》杜甫 23、语言的典雅浑成音调的和谐优美 24、清空骚雅 25、陆时雍、《诗镜总论》、时带六朝锦色 26、“三包” 27、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 28、长河落日圆、王维 29、豪迈雄放、俊爽飘逸、清新自然 30、“七绝圣手” 31、元结、顾况 32、元白诗派、韩孟诗派 33、《珠玉词》、温润秀洁 34、恨到归时方始休、白居易 35、王绩 36、杜审言、崔融 37、陈子昂、杜审言、沈全期 38、草木本有心、张九龄

39、上官仪 40、“诗中有画” 41、个性鲜明 42、沉郁顿挫、新题乐府 43、杨亿、《西昆唱酬集》 44、杨万里、风趣、奇趣 45、雁点青天字一行、白居易 46、沈全期、宋之问 47、“四声八病”、永明 48、《诗薮·内篇》、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49、拗体律诗 50、刘长卿、韦应物 51、《与元九书》 52、郊寒岛瘦 53、刘禹锡、柳宗元 54、《云谣集》 55、民间词、文人之词 56、赵崇祚、《花间集》 57、晏殊、晏几道 58、高适、岑参 59、大起大落 60、篇制多、好作拗体、以诗入诗 61、陈起江湖集刘过陈与义戴复古刘克庄 62、贺铸青玉案 6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4、赤子之心 65、王之涣凉州词 66、陈起江湖集刘过陈与义戴复古刘克庄 67、贺铸青玉案3 68、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9、赤子之心 70、王之涣凉州词 二、名词解释 1、花间词派 花间词派是由五代后蜀赵崇祚所编《花间集》而得名。该集收录了温庭筠、皇甫松、牛峤等十八家词人的词500首。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内容以描写女性的体态、心理、生活为主,词风浓丽绣错、柔婉软媚。 2、中兴四大诗人 中兴四大诗人指南宋时期陆游、尤袤、范成大、杨万里。他们的诗歌反映了南宋时期民族的痛苦、愤怒、忧虑与期盼,抗金斗争是诗歌的主旋律,山水田园诗的清高一直伴随着

高中历史 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2教案新部编本 新人教版选修4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本课选取中国封建社会中期著名历史人物——唐太宗为典型,从政治统治思想与方略、经济措施、民族与对外政策、个人修养和为君素质等多个视角,全方位讲述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会一代明君的为君之法和治国之道。 学生通过对书籍的阅读或影视的欣赏,早已对唐太宗有“即定印象”,课堂教学犹如“经典再拍”,不可能在“新异”上吸引学生,惟有通过对事件的深入刻画和人物的重新定格,以理明义,加深学生认识。 课文以“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的出现、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开放的对外政策、晚年的反省为栏目标题,已基本框定了唐太宗“功大于过”的评价方向。但教学中因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即如“贞观之治”,背后依然隐藏着阶级剥削与压迫;同时加强对社会焦点、热点的联系,如盛世的出现与人才、制度的关系,选官与用人与社会兴衰治乱的关系等等,估计需要2课时。 1、掌握课文重要概念: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羁縻府州 2、理解“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对外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晚年自评 3、通过唐太宗的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关心百姓疾苦、晚年自省,认识其作为一代明君的为政策略和智慧;通过唐太宗实施的开明民族政策和全方位对外政策,认识唐朝民族友好交往的方式、影响的对外交往的繁荣局面;通过归纳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诸方面的政策,全方位认识其治国方略及其借鉴意义。 4、掌握重大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原则,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军面形成的历史原因、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教学难点】: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 直接导入法:上两节课,我们通过对秦始皇作为的概括进行了综合评价:他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他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开创历史发展新纪元,并且他还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但又实行暴政,秦短命而亡。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繁盛时期的统治者唐太宗,我们又可如何定位呢?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唐太宗,即李世民(济世安民),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大家对他了解多少呢? (先请个别感兴趣的同学讲讲对唐太宗的初步印象,进行简易评价,并在表扬其积极的前提下,根据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与原则性指导材料,指明其不足,引入课堂的全面评价,再次提醒学生注意评价要求,即要放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特定的历史时间和条件中去评价,从而引入课文对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等全面展开。) 一、玄武门之变 1、背景: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送魏万之京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送魏万之京 一、诗人名片 李颀(?~约753),赵郡(今河南赵县)人,家居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开元二十三年(735)考中进士,任新乡县尉,久未升迁,便辞官归隐。 李颀的诗歌成就主要在边塞诗、描写音乐的诗和赠别诗方面。能写各种体裁的诗,尤以七言歌行和律诗见长。 二、诗词故事 魏万——李白的铁杆粉丝 魏万后改名魏颢。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天宝十三载(754),因慕李白名,一睹李白风采,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扬州)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李白很赏识他,临别时专门为他写了一首长诗。 三、文题背景 魏万,是李颀的晚辈朋友。这首诗是李颀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 △ 。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 。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 。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 。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这首送别诗,首联以“微霜”意象透露离别的伤感,后两联推想别后情景,“愁”字情语及寒天萧瑟之景,很伤感。尾联以长者口吻谆谆告诫,语重心长。

二、悟读,诗情画境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面对云山之景,也只有惆怅,前路茫茫,黯然神伤。凉秋的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人生也是这样啊!何不把握这宝贵的时光,成就一番事业?毕竟年华易老,时不我待。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这首诗的前两联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试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这首诗的前两联渲染了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和送别时的伤感氛围。“微霜”、“鸿雁”点出时令正是深秋时节,大雁哀叫着南飞;“游子”、“离歌”点出正是送别之时,友人即将远行。秋夜微霜,挚友离别,正因如此,“鸿雁”的叫声才“不堪听”。 2.试鉴赏这首诗的尾联的意蕴。 答案“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诗人以长者的语气,给魏万以亲切的嘱咐。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也不能放任自己沉迷其中;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3.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请从叙事、写景、抒情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说说这首诗的炼句之妙。 答案诗人是把叙事、写景和抒情交织在一起来写的。如首联,先说朋友要走,再说“昨夜微霜初渡河”,点明昨晚的景象,是一种倒叙的笔法。将深秋时节朋友告别的萧瑟气氛渲染得极为凄清,叙事中有景,有情。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的手法,加深了描写。“鸿雁”、“云山”是感官接触到的物象,但出自“愁里听”和“客中过”,即是由事见景,由景生情。尾联则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关心爱护,过来人对后来者的警诫。语句凝练、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琴歌 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①。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②。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高中历史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主要表现及对封建王朝产生的作用,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对外政策及其影响,唐太宗的自我评价。 过程与方法:分析讲解、材料解析、问题探究、课堂讨论、情境再现、史料研习、总结归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归纳唐太宗在政、经、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诸方面的政策,全方位认识其治国方略及其借鉴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难点: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后世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历史剧“贞观之治”的主题曲 ——引出贞观之治的开创者唐太宗 设问:同学们对唐太宗的了解有多少? 简介:唐昭陵,昭陵六骏等历史遗迹 让我们透过今天的历史遗迹,拨开层层云雾,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伟大帝王,还有那些值得后人品评的历史业绩。 (一)“天策上将”夺位登基——玄武门之变(626年) (阅读) (二)贞观政绩,流芳千古(唐太宗为帝——朝,确如其名——世民——济世安民)1.表现:

材料概括: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2.原因 主观上: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 1)政治上:①统治思想: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坚定民惟邦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②用人方面: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选官不避亲仇——提拔魏征 虚怀内谏——听取魏征直言 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 ③完善三省六部制 ④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唐律》——比《隋律》减少160多条死刑 (以民为本) 2)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强调“存百姓” 3)文化上:文德治国,崇仁厚尊孔——通过科举制延揽人才 客观上:隋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唐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 (三)开明的民族政策 1.唐初概况:边境不稳 当时主要的少数民族,有北方的突厥、西部的吐蕃、南部的南诏,还有东北的靺鞨等等,特别是突厥、吐蕃等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唐高祖时为稳定中原政权,曾采用息事宁人的态度,唐太宗时随着中国政局的稳定与发展,开始着手民族关系的调整。 2.统治方式:武力征服、设置机构、册封、和亲 具体表现: ①武力征服:(战而后和) 突厥:东突厥:武力征服,设羁縻腐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剌史、“大可汗”册封西突厥:武力征服,设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 ②设置机构 ③册封 ④和亲 吐蕃:文成公主入藏,中原文化影响吐蕃 公元638,吐蕃曾大举进攻唐朝,遭大败,松赞干布对唐俯首称臣,并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在上书谢罪的同时,请求与唐通婚。 641年,文成公主从长安出发,远嫁吐蕃。 3.民族政策及积极影响 民族团结的政策,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等局面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

高中语文专题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一、诗人名片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他二十岁后有十年时间,出入京洛求仕,三十岁应举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官至嘉州刺史,秩满罢官后卒于蜀中。自天宝八年始,岑参两度出塞,经历了长达6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是: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二、诗词故事 赤亭峰教子 公元752年,一天,岑参在武威办完军务,赶回西域途经赤亭,戍边的士兵请他题词、赋诗。岑参发现在他写完诗后,挤在士兵中的一个男孩随口吟了出来。他询问缘故。这个回鹘族放羊娃告诉他,他的爷爷早年流落到这里,用回鹘文教他读《论语》。岑参没吱声,给放羊娃题了一幅字:“论语博大,回鹘远志。”不料,第二天,放羊娃的父亲找到岑参,恳请他收孩子为义子,教以成人。岑参很喜爱这个聪明的孩子,就收下了,并把小孩的原名也更改为“岑鹘”。就这样,岑鹘随岑参参军入伍,在岑参的悉心教导下,岑鹘不仅聪明干练,而且精通汉语和回鹘语,为军队培养了许多翻译人才。 三、文题背景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作于天宝十三年(754)九月,是岑参奉送封常清出师平叛的一首祝颂诗。当时作者在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幕中,封常清奉命西征,岑参写此诗送行。在这首诗中,作者以豪迈的气概,通过对西北边地艰险环境的生动描绘,热情地歌颂了出征将士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征战的爱国豪情。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该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韵位密集,换韵频繁,节奏急促有力,声调激越豪壮,诵读时注意体会这一特点。 君不见 △,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 △,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 △。 △,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 △,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 △,车师/西门/伫/献捷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该诗热情地歌颂了戍边将士勇敢、坚毅的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必胜的信念和乐观奔放的感情。所以,朗读时应激情澎湃,豪迈有力,犹如一支战斗进行曲。 二、悟读,诗情画境 走马川、雪海边,向前眺望是一望无际的大沙漠。塞外的雪夜里,狂风怒吼,飞沙走石。气候环境之恶劣令人望而生畏,但在诗人眼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 三、品读,鉴赏评析 1.该诗可分为几部分?并概括其大意。 答案全诗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前六句):写西域环境的险恶,表现行军的艰苦。 第二部分(七至九句):写敌人侵犯,封常清出征。 第三部分(十至十五句):描绘封常清冒雪出征,一路不畏苦寒的情景。 第四部分(最后三句):表现对封常清出师必胜的信心。 2.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他的边塞诗,这一特点非常突出。诵读《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找出其中的“奇语”,并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答案如“平沙茫茫黄入天”,写出了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象。“轮台……石乱走”,形象地写出了风的强劲与狂暴。“将军……面如割”,生动地写出了军情的紧急和天气的恶劣。“马毛……砚水凝”,通过细节的描写显现了边塞天气的寒冷和将士们的豪迈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参考文档】盛唐之音阅读答案-word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盛唐之音阅读答案 盛唐之音 在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并且同在唐代达到了无 可再现的高峰,它们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体 现出盛唐时代风貌的是草书,特别是狂草。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 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诗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 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乃至将“兰亭”带入墓穴。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做进一步 的探索研究。但“兰亭”在初唐如此名高和风行,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即“兰亭”摹本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 唐诗的代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和多种“兰亭”摹本,的确是这一 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风流敏丽,与刘、张的诗歌气 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提出书法要“达 其情性,行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意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 为表情艺术的特征,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就 像陈子昂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理 论的提出,也预示着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 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不只是狂草,这 也是当时这个书法的时代风貌。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 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为动荡情 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吗?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 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期。当时传入的异国音乐,如龟兹乐、天竺乐等, 与传统的“雅乐”“古乐”融合,出现了许多新创造。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这些音乐歌舞都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世俗性的欢快心声。正是 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们的美的魂灵,所以统 称为盛唐之音。

高中历史选修4课时作业11: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基础夯实 1.唐太宗主张文德治国,完善了科举制,提高了进士科的地位。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 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2.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 3.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多种策略,既有战争,也有和亲,唐朝通过对东突厥的战争( ) ①解除了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②巩固了北方的边防③加速了唐朝与东突厥经济文化的联系④限制了东突厥社会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③文化政策的开放④古代商帮的推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5.唐太宗在《帝范》中写道:“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这表明晚年的唐太宗( ) A.基本上对自己的统治持否定态度 B.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 C.美化自己并掩饰统治期间的过错 D.对最高统治地位已无兴趣

能力提升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目所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贞观政要》材料二太宗后尝谓侍臣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贞观政要》材料三明代思想家李贽评论说:“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宗耳。不然,使遇好谀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谀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唐太宗的指导思想和采取的措施。 (3)材料三中李贽的评论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你的依据是什么? 7.(2016全国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

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阅读答案解析

[标签:标题] 篇一:王昌龄“从军行(其二)”阅读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从军行(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8.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9.简析诗中所使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及写景句的作用。(4分)参考答案:8.抒情主人公应是守卫边疆的戍卒将士。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4分)9.诗的最后一句是写景句,使用了以景托情或者说借景抒情的方法。前三句抒情,第四句写景。结尾句疆抒情主人公的情思提升到了一种全新的境界,展示了边境夜晚的一种和平宁静的景象,而这种和平宁静是将士们作出自我牺牲、忠于职守换来的。(4分) 篇二:语文复习题2013 语文复习杂题 边塞诗 我们这里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为这一类。唐代边塞诗体现了一种摄魂动魄的阳刚之美,读来令人回肠荡气,慷慨豪迈。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死生”、“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黄沙百战穿金甲”(王昌龄《从军行》)。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所奔涌出来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燕歌行》)。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始终洋溢着舍身忘我、捍卫疆土的崇高情感,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由于唐代边塞诗的繁荣昌盛,从而形成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从边塞风光,到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从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到边疆将士思念家乡的情怀,无不成为边塞诗派所要反映的内容。唐代著名边塞诗除上述所举之外,较具代表性的还有——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尤其是后面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对王昌龄的这首《出塞》历来评价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 一。这些评价未必恰如其分,但它确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此乃不争的事实。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该诗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而后两句的情,已然孕育于前两句的景。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杨慎《升庵诗话》卷二云:“此诗言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李锳《诗法易简录》进一步指出:“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看,这首诗脱稿不久,即已被广为传唱。 鉴赏边塞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把握时代特征。

2018秋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后习题:第1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含解析)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以备巡狩。……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 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 材料三(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旧唐书》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 (3)材料三和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纵观这三则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1)问时,要注意历史教训对唐太宗的影响。第(2)问时,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单概括。回答第(3)问时,要根据唐太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百姓处境的不同进行比较说明。 共识: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根本目的: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 (2)唐太宗调整政策,提倡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出现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 (3)变化: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认识: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百姓的基础上的。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减轻。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就不同了。在封建社会中,即使在“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下,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 2.导学号0246400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贞观十四年,太宗谓房玄龄曰:“朕每观前代史书,彰善瘅恶,足为将来规诫,不知自古当代国史,何因不令帝王亲见之?……朕意殊不同古人。今欲自看国史者,盖有善事,固不须论,若有不善,亦欲以为鉴诫,使得自修改耳。卿可撰

音乐性的美阅读答案

音乐性的美阅读答案 音乐性的美 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风貌的是草书,又特别是狂草。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如太宗)宫廷的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兰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风行,像冯、虞、褚的众多摹本,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的多种兰亭摹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或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这不正是《春江花月夜》那种“当时年少春衫薄”式的风流、潇洒和婷婷玉

立么?它们与刘、张、四杰的诗歌的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共同具有着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随其性欲,便以为姿”,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这与诗中的陈子昂一样,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它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并非偶然。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么?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慢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正如当时的边塞诗派和田园诗派一样。这些音乐歌舞不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测试)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测试) 1.唐太宗的主要政绩包括() ①重用人才②善于纳谏③完善科举制④轻徭薄赋⑤减轻刑罚 A.①②③B.②③⑤C.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善于用人,他在位时重用敢于犯颜直谏的魏征,任用房玄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贞观年间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故①②③④⑤均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基础性的题目。 2.贞观元年,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这说明唐太宗() ①尊重法律的独立性②认可皇权有限③主张法权高于皇权④重视法制建设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分析:即不能由我一个人说了算,就应当按照法律办,由可以看出唐太宗重视法治建设,尊重法律的独立性、认可皇权有限,但没有主张法权高于皇权,这也不符合古代中国的史实,因此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材料引文主要强调了法律不是我(太宗)一个人的法律,而是天下所有人都应当遵守的(法律)。 3.唐朝时期中国以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实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文化政策的是( ) 答案:D 解析:分析:“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开明、兼容”,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唐朝身穿丝绸的妇女反映的是唐朝时期中国贵族妇女的社会生活状况,并不能反映唐朝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唐朝文化政策的准确理解。解题时抓住题干中的核心信息、

4.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下列史实反映了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 ①在东突厥故地设置羁縻府州②以文成公主赴吐蕃和亲 ③设鸿胪寺接待各少数民族④提出“示存异方之教”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A 解析:分析:这一题属于唐朝民族关系的史实,材料反映了唐太宗对各个民族平等的态度,在东突厥故地设置羁縻府州、以文成公主赴吐蕃和亲反映了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同等对待的史实,符合唐太宗的主张,所以选A。 点评:唐太宗的民族政策较为宽松,采取和亲等方式加强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有效的进行中央集权统治。 5.唐太宗统治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发展。下列关于唐太宗时民族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东突厥归附后,唐太宗在其部落原处设置羁縻府州 B.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官位可以世袭 C.在攻下西突厥政权后,设置安西都护府 D.加强与西藏的联系和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并册封喇嘛教首领 答案:D 解析:分析:A项正确,唐太宗在东突厥归附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由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并可以世袭,在攻下西突厥政权后,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因此ABC项均正确。D项错误,是康熙帝时期采取的措施。点评: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汉族与边疆民族的交往空前频繁。唐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远远超过以往各代。长安、洛阳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唐朝的民族政策在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6.《旧唐书》载,贞观年间,“绝域君长①,皆来朝贡;九夷重译②,相望于道。”(①绝域君长:指各个国家。②九夷重译:指各国翻译人员。)《旧唐书》的这一记载反映了唐朝()①国势强盛②成为世界中心③对外开放④国际影响深远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分析:唐太宗在对外关系方面采取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

盛唐诗专题教案1

盛唐诗专题教案1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教学目标: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过程: 专题总论 盛唐诗歌就时间上来说,是指开元、天宝至大历初年的诗歌。就诗歌特征来说,主要是指盛唐诗人所创作的具有昂扬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气象的诗歌。 所谓“声律风骨兼备”是就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而言的。 盛唐诗歌的风骨主要包括: ①诗人们能从观察宇宙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对时代与人生进行积极思考; ②诗人们在追求建功立业的道路上,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心和铮铮傲骨; ③崇尚独立人格和高洁品质,这使他们的追求功名的热情少了些庸俗气,具有了理想的光彩。盛唐诗歌的声律完备主要是指律诗体裁的成熟和普及,诗人们已经能娴熟地使用这一体裁表情达意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杜甫是典型代表)。古体与律诗的截然划分,以及歌行与绝句的兴盛,都是盛唐诗歌达到高潮的标志。 盛唐是流派纷呈,风格众多,体裁和形式成熟、完备的时代。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都在诗人的笔下以各种体制和风格得到充分的反映, 文学史家习惯按题材来划分流派,他们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人,描写幽静、宁谧的自然世界;有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慨。最杰出的代表:李白、杜甫 如果以创作方法来划分这个时期的诗歌流派,成就最大,影响最远的,无疑是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 李白和杜甫各以自己的诗歌天才、广博而精湛的艺术修养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运用不同的创作方法,建立各自的艺术风格,从各方面表现了这个伟大而变动的时代,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推向高峰,他们不仅是唐代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也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中这两个流派的最杰出的代表。 (1)山水田园诗人: 王维:《山居秋暝》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解说】一幅清新朴实的农家风景画,呈现在读者面前。诗人将恬静乐观的生活情趣,诚挚亲切的友情,纯朴浓郁的农村风俗,熔为一体,表现出和谐的美。

晋城市2021版高三语文第一次校际联考试卷B卷

晋城市2021版高三语文第一次校际联考试卷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一下·长沙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2月8日凌晨2时23分,嫦娥四号探測別器发射成功,开启了中国月球探测的新旅程。月球虽然“近在尺”,可是对人类来说,它依旧________。各国探月工程的研究技术一直____________。不仅仅嫦娥四号成功发射是人类驱赶未知迷雾的又一大壮举,更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大突破。 这次登陆月球背部,(),月球背面会考验设备的长期耐低温性能、电池在低温条件下是否耐用等。登陆月球背面,我们会看到不同角度的画面,会看到正面着陆时无法拍摄到的特殊效果。月球背面的夜景难能可贵,会有_________的感觉,可能还会有不同的反光效果。 人类正是因为对未知领域的向往,才促使科学文化向前迈进。无论是古代神话,还是现代幻想,月球在人类的想象空间中,都扮演着_________的角色。进一步看,发射探月卫星进一步了解月球,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通过探索月球表面,带来更多的疑问,发现更大的未知空间,对激发人类的好奇心来说,意义非凡。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扑朔迷离参差不齐别出心裁举重若轻 B . 错综复杂良莠不齐别出心裁举足轻重 C . 扑朔迷离参差不齐异乎寻常举足轻重 D . 错综复杂良莠不齐异乎寻常举重若轻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不仅仅嫦娥四号成功发射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大突破,更是人类驱散未知迷雾的又一大壮举。 B . 嫦娥四号成功发射不仅仅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大突破,更是人类驱散未知迷雾的又一大壮举。 C . 嫦娥四号成功发射不仅仅是人类遣散未知迷雾的又一大壮举,更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大突破。 D . 嫦娥四号成功发射不仅仅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大突破,更是人类遣散未知迷雾的又一大壮举。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盛唐之音 阅读答案

盛唐之音阅读答案 盛唐之音 李泽厚 ①在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远流长,并且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再现的高峰,它们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体现出盛唐时代风貌的是草书,特别是狂草。 ②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诗摆脱出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乃至将兰亭带入墓穴。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做进一步的探索研究。但兰亭在初唐如此名高和风行,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即兰亭摹本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和多种兰亭摹本,的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风流敏丽,与刘、张的诗歌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③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提出书法要达其情性,行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意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征,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就像陈子昂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理论的提出,也预示着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不只是狂草,这也是当时这个书法的时代风貌。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吗?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④盛唐本就是一个音乐高潮期。当时传入的异国音乐,如龟兹乐、天竺乐等,与传统的雅乐古乐融合,出现了许多新创造。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这些音乐歌舞都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世俗性的欢快心声。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们的美的魂灵,所以统称为盛唐之音。 ⑤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是绝句和七古乐府,因为它们能入乐,为大家所传唱。如同音乐与诗的关系,舞蹈之于书法亦然。盛唐草书那如走龙蛇、刚圆遒劲的笔墨线条,那奇险万状、连绵不断的结体布局,那变化无常、不可遏制的情态气势,不正是这纸上的舞蹈吗?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也把中国书法推上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 16.文章对初唐书法的风度体貌与刘、张诗歌的气质风神进行类比分析,有哪些作用? 17.简要分析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18.盛唐之音有什么意蕴?请从表现形式和内在属性两个方面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6. ①得出它们鲜明地具有初唐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的结论; ②证明上文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的观点; ③自然引起下文对盛唐时期的草书、狂草与李白的诗歌具有一种音乐性的美的进一步论述。

2020语文新教材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人教上册练习:第三单元 第9课 声声慢(寻寻觅觅) 课后课时作业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代的文学作品,与其说是艺术实践,倒不如说是“审美人格”的建构。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为人熟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时所作,作者借月夜孤鸿既表现了内心深处的幽独、寂寥,也表达了、蔑视流俗的心境。()。如果没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则无法呈现这种审美人格。 魏晋风度能永远地让人铭记,这和那个时期人物磊落坦荡的心胸。王羲之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世说新语》记载,郗太傅派人向王丞相家求女婿,王家男儿们个个表现矜持。唯有王羲之“坦腹卧,如不闻”,却获郗太尉赞赏,把女儿嫁给他,这也是“”一词的来源。它启示我们,生活的境遇无论如何呈现出生命状态的本真,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胸,也许会达到高出俗流的人格。 交流出智慧是一条颠覆不破的真理。曹植喜欢结交文士,喜欢与这些文士高谈诗词歌赋,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个更为艺术更具审美情怀的姿态,其《洛神赋》《白马篇》都是的佳作。“盛唐之音”的形成也如此。因此,思想交流与对话的展开离不开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这种文化境遇也更有助于推动审美人格的建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孤高自许息息相关乘龙快婿琅琅上口 B.孤芳自赏休戚相关东床快婿琅琅上口 C.孤高自许息息相关东床快婿脍炙人口 D.孤芳自赏休戚相关乘龙快婿脍炙人口 ★答案★ C 解析①孤高自许:指孤特高洁,不流于世俗,并以此称许自己。孤芳自赏:

指自命清高,自我欣赏的人,含贬义。由后文“蔑视流俗”可知,这里应用“孤高自许”。②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休戚相关: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这里没有“利害”,应用“息息相关”。③东床快婿:指为人豁达,才能出众的女婿。乘龙快婿:意思是称意的女婿好比乘坐于龙上得道成仙;旧时指才貌双全的女婿。“东床快婿”这一成语本就是由王羲之的这段典故而来。④脍炙人口: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被众人所称赞。琅琅上口: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语境有“佳作”,这里应用“脍炙人口”。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可以说,有了作者本真高洁的人格追求,才有旨趣淡远、含蓄蕴藉的艺术B.可以说,作者不如意的生活境遇和作者本真高洁的人格水乳交融在创作中C.艺术追求上的旨趣淡远、含蓄蕴藉与人格上追求的本真高洁交融在创作中D.人格上追求的本真高洁与艺术追求上的旨趣淡远、含蓄蕴藉交融在创作中★答案★ C 解析该段主要是谈作家审美人格的建构,根据后文“如果没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则无法呈现这种审美人格”,A项,说的是先有人格追求后有艺术,与后句意思不符。B项,没谈到艺术。D项,“人格追求”与“艺术追求”顺序颠倒,与后句不照应。所以★答案★为C。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论生活的境遇如何,呈现出本真的生命状态,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胸,也许会拥有高出俗流的人格。 B.生活的境遇无论如何,呈现出本真的生命状态,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胸,也许会获得高出俗流的人格。 C.生活的境遇无论如何,如能呈现生命状态的本真,表现出心胸的磊落坦荡,就能形成高出俗流的人格。 D.无论生活的境遇如何,呈现出本真的生命状态,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胸,也许会达到高出俗流的人格。 ★答案★ A 解析B项,语序不当,“生活的境遇”不是“呈现”“表现”的主语,应放在“无论”后面。C项,除“生活的境遇无论如何”语序不当外,“如能……就能”说法太绝对,不合逻辑。D项,“达到”和“人格”不搭配。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古代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喜欢用典。用典包括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成句、引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