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鱼塘鱼出血病怎么治疗

鱼塘鱼出血病怎么治疗

鱼塘鱼出血病怎么治疗
鱼塘鱼出血病怎么治疗

出血病是一种传染性鱼病,症状主要是眼眶四周、鳃盖、口腔和各种鳍条中充血。如将皮肤剥开,肌肉呈点状充血,严重时全部肉呈红色。肠道、肾、肝也有充血现象。那当出现这种病害时,如何进行治疗呢?

需要养殖者先查明病因,然后根据具体的病因进行治疗。下面,是一些具体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大家可以进行参考:

1、应激性出血:当养殖鱼类受到撒网、拉网捕捞而惊吓且剧烈活动、天气突变、雷暴雨、池塘大量换水或加水时水流量太大、长途运输等情况时,会出现全身性体表(尤其是腹部)和鳃部出血现象,严重者短时间便会出现大量死亡。即使未死亡,也表现为生命垂危、全身发红、僵硬,体表少粘液、手感粗糙,失去商品价值。

防治措施:根据塘口自然条件,合理掌控放养密度及搭配品种数量;

合理使用增氧机等增氧设备,及时使用安进巨能氧、降硝底安或强氧底净,确保池塘水体有较高的溶氧水平;

选择正规饲料厂家的饲料产品,不要贪图便宜、省钱而用小厂家、生产不规范的厂家的饲料产品;科学合理进行喂养管理;切忌加料太猛和过量投喂。

2、中毒性出血(充血):主要表现为头部、口腔、鳃盖、鳃丝出血或充血,腹部出血。

处理措施:在池塘大量换水、使用消毒剂、杀虫剂以及调水改底的化工产品之后,用颤藻分解素全池泼洒,进行水体解毒。

3、细菌性出血病

预防与治疗措施:鱼种放养之前,使用药剂消毒;

定期使用药剂改底调水,维护水体藻相平衡与菌相平衡,抑制有害藻类和菌类滋生繁殖。

4、病毒性出血病;常见的有由草鱼呼肠孤病毒引起的草鱼、青鱼病毒性出血病和由弹状病毒引起的鲤鱼鲤春病毒性出血病。

预防与治疗:根据塘口自然条件,合理掌控放养密度及搭配品种数量;

合理使用增氧机等增氧设备或适时使用增氧药剂进行增氧;

选择正规饲料厂家的饲料产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喂养管理。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厂家--河南瑞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它是集畜牧、水产动物药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为一体的的现代化高新技术企业。如有不明白的,欢迎咨询。

黄颡鱼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贴士:黄颡鱼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一、出血性水肿病 1、症状: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部分鱼头部充血,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脓液,肝脏土黄色,脾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2、流行情况及危害:在高温季节易暴发,且来势凶猛,蔓延快。当水温在25~30℃时,一经出现该病,则明显形成病鱼的大批死亡现象。该病在黄颡鱼养殖中危害很大,一旦发病,就经常可见部分病鱼在水体中不停地旋转,不久即死亡。 3、防治方法:①捞出病情严重的黄颡鱼,换掉原池水的1/2;然后对病重池与原池用强氯精进行水体消毒,用量为0.2公斤/亩·米,每天1次,连续3天。②在投喂鱼肉浆或鲜鱼块时添加1%的食盐,定时、定点投喂。 二、肠炎病 1、症状:病鱼离群靠近岸边独游,游动缓慢,食欲减退,以至完全不吃食。疾病早期,剖开鱼的肠管,可见肠壁和食道局部充血发炎,肠腔内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内粘液较多;疾病后期可见全肠、食道、胃呈红色,肠壁的弹性差,肠内只有淡黄色粘液,血脓充塞肠管。严重时更有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疾病早期,肠上皮呈炎性水肿。 2、流行情况及危害:主要危害鱼种及成鱼,流行高峰为水温25~30℃。 3、治疗方法:①漂白粉(含有效氯30%)先溶于水,滤掉残渣(以下均同),然后全池遍洒,用量为0.7公斤/亩·米。②优氯净(含有效氯56%)全池遍洒,用量为 0.35公斤/亩·米。③全池遍洒五倍子(要先磨碎后用开水浸泡),用量为1.35公斤/亩·米。 三、车轮虫 1、症状: 虫体寄生鱼的皮肤、鳃、鳍等部位,刺激鱼分泌大量粘液,表面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粘液层,病鱼焦躁不安,离群独游,严重感染时病鱼沿塘边狂游,呈“跑马”现象。镜检可见大量车轮虫寄生于鱼体的鳃丝和皮肤粘液上。 2、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黄颡鱼鱼苗、鱼种,多发生于春末秋初。 防治: 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0.4~0.5克全池泼洒或用车轮必杀、杀虫克星等全池泼洒。 四、“一点红”病

黄颡鱼出血性水肿病诊治

科学养鱼1999年第12期Scientific Fish Farmin g1999(12) ?26? 我们于1999年4月至6月从湖南常德西洞庭人工混养池塘调运黄颡鱼亲鱼176尾,在水泥方池内进行人工强化培育。在培育期间,部分亲鱼出现体表、鳍条充血,腹部肿大等症状,并发生死亡,我们对其病因、病症及防治进行了初步探索,现报告如下: 一、养殖概况 亲鱼于1999年4月22日从常德西洞庭人工混养池 塘购买,雌雄比1∶1,雌鱼规格为50~100克/尾,雄鱼规格为100~200克/尾,放养于规格为214米×213米×015米的水泥方池内,放养密度为32尾/米2,保持水深45厘米。水面上放置占1/3池面的水葫芦供亲鱼遮荫避光和净化水质用。每天投以干虾和剪碎的小杂鱼,投饵率为1%~3%,定时用小型增氧器增氧,定期换水,每次换掉原池水的1/3。 池鱼从5月1日开始发病,5月5日出现死亡,5月6日将池鱼全部捕起,选出病情严重的亲鱼30尾,转入另一同样大小的方池内隔离治疗。同时,对原池亲鱼采用外用与内服并举的方法进行防治,并加强管理。 二、病症与病因分析 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部分鱼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脓液,肝脏土黄色,脾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病鱼食欲下降,甚至闭口不食。运动失调,常离群悬垂于表层水体的水葫芦根下,感染快,死亡率高。 我们将胃、肠内含物与体表粘液压片检查,没有发现寄生虫。然后,抽取5毫升病鱼腹腔积水注入到放有健康小鲫鱼、水体体积为1米3的小水泥方池内,水温28℃,2天后,鲫鱼出现暴发性出血症状,发病率90%,并出现死亡。因此,我们初步诊断黄颡鱼出血性水肿病由细菌引起。 从天气和饲养管理情况来看,5月1日以前为连绵阴雨天,气温、水温均较低,在14~15℃之间,而5月1日以后,天气转晴,由于养殖池水体小,到5月4日水温迅速升高至27℃,水质恶化,呈浓绿色,透明度降至20厘米以下;而投喂的鲜鱼块没有处理直接投喂,干虾采用遍洒法,没有及时捞残,有可能造成消化道感染。同时,初入池的黄颡鱼由于不适应环境,活动激烈造成皮肤磨损,从而导致病菌感染,病情恶化。 三、防治与效果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采用外用与内服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病进行防治。 首先,捞出病情严重的亲鱼,换掉原池水的1/2;然后对病鱼池与原池用013毫克/升强氯精进行水体消毒,每天1次,连用3天;同时,将干虾磨成粉后添加30%的三粉与012克的四环素做成药饵30克,每天1次,连喂3天;坚持在鲜鱼块中添加1%食盐定时、定点投喂。同时,加强管理,勤捞残渣剩饵,高温时增大换水量。 通过治疗,隔离池中病情严重的亲鱼,因大多数亲鱼不摄食,疗效不显著,一周后,死亡率达90%。而原池中病情较轻者,腹水症状消失,活动恢复正常,到6月10日人工繁殖实验结束,亲鱼没有再发病。可见加强水质与投饲管理能有效预防此病。 湖南省常德师院生物系 罗玉双夏维福刘良国姜新生 邮编415000 黄颡鱼出血性水肿病诊治

黄颡鱼的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黄颡鱼的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一、出血性水肿病 1、发病原因:是由细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 2、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体表泛黄,黏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部分鱼头部充血,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无食,胃苍白,肠充满黄脓液,肝脏土黄色,脾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3、流行情况及危害:在高温季节易暴发,且来势凶猛,蔓延快。该病在苗种及成鱼饲养阶段危害很大,一旦发病,就经常可见部分病鱼在水体中不停地旋转,不久即死亡。 4、治疗方法:捞出病情严重的鱼,换掉半池水,然后用0.3 mg/L强氯精进行水体消毒,每天1次,连续3天。服氟尔康,每千克饲料添加2 – 3 g,每天投喂1次,连续3天。投喂鱼肉浆或鲜鱼块时添加1%的食盐,要定时、定点投喂。 二、肠炎病 1、病原体:肠型点状气单胞杆菌,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2、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离群靠近岸边独游,缓慢,食欲减退,以至完全不能吃食。疾病早期,剖开鱼的肠管,可见肠壁和食道局部充血发炎,肠腔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黏液较多;疾病后期可见全肠、食道、胃呈红色,肠壁的弹性差,肠壁只有淡黄色黏液,脓血充塞肠管。严重时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黏液流出。疾病早期,肠上皮呈炎性水肿,上皮细胞的顶端及纹状缘受损,黏膜褶顶部的固有层毛细血管扩充血,黏膜褶底部的上皮细胞结构清晰可辨,杯状细胞显著增加,肠腔中有大量黏液和渗出的纤维素样物质。疾病后期肠上皮细胞坏死解体,在肠腔中可看到大量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和小片的肠上皮以及少量红细胞,固有层的毛细血管扩充血,炎症细胞浸润,结缔组织的胶原纤维肿胀,平滑肌细胞肿胀、变性。 3、流行情况及危害:肠炎病主要危害鱼种及成鱼。

黄颡鱼常见疾病

黄颡鱼常见疾病 机械损伤 由于黄颡鱼喜集群生活,其胸鳍和背鳍长有硬棘,在生产操作和运输中易造成鱼体皮肤擦伤、裂鳍等机械性损伤,继发细菌感染和霉菌感染,并以烂鳍和生长水霉为主要症状。在拉网锻炼、运输中要细心操作。出苗时,暂养网箱时间不要过长,并尽可能降低暂养箱的放养密度。运输用水中可以适量添加土霉素,鱼种入池或入网箱前要用低浓度高锰酸钾或30%食盐水溶液浸洗消毒。 1、出血性水肿病 ⑴病原:系细菌性疾病。 ⑵症状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喉皮肤破损充血呈圆洞状;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糜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冻胶状黄色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色浓液,肝脏土黄色,脾脏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该病在苗种和成培育时期危害最大,尤其在苗种培育中较为流行,死亡率高达80%。在温季节暴发,来势猛蔓延快。当水温在25--30℃时则出现明显病鱼大批死亡现象。 (3)防治方法 养殖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水质情况,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溶解氧含量保持在5mg/L以上;适当降低鱼苗的放养密度;疾病发生后,每天进行水体消毒1次,连续3天。在投喂鱼肉浆时,每天应到饵料中添加1%食盐。 2、肠炎病 ⑴病原:点状产气单孢杆菌。 ⑵症状: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病鱼离群独游。剖开鱼腹,病情较轻者,食道和总前肠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血浓充塞肠管。鱼种和成鱼都有可能发生。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病菌感染可能来源于养殖水域的底层淤泥,鱼体摄食的浮游动物、水蚯蚓以及人工配合饲料中的鱼肉浆也有可能携带该病菌。流行高峰多发生在水温为25~30℃时。 (3)防治方法 池塘要彻底清塘消毒;不投喂霉变腐败的饲料,活饵应用2~3%食盐溶液消毒,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1%食盐或0.1%鲜大蒜汁进行投喂;全池泼洒每立方0.5g二溴海因;全池泼洒脱1ppm的漂白粉。每千克饲料中加土霉素饲料粉0.4--1克,连续5--7天。 3、水霉病 ⑴病原:水霉菌。 ⑵病症:水霉菌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出异状,当肉眼能看到时,菌丝已侵入伤口且向内外生长与蔓延扩散,呈似灰白色的棉絮状附着物,病鱼游泳失常,离群独游,焦躁不安,直到肌肉腐烂,失去食欲,瘦弱而死;若鱼卵上布满菌丝,则变成白色绒球状,霉卵成为死的鱼卵。严重危害孵化中的鱼卵和鱼体体表带有伤口的苗种和成鱼。此病在水温低时最易发生,多发生在冬季和早春。多因在拉网、分箱、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 ⑶防治方法 在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并掌握合理的放养密度。鱼种下塘前,用浓度为2~3%的食盐水溶液药浴消毒,全池泼洒亚甲基蓝,使池水达到2mg/L浓度,2天

黄颡鱼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技术

水产动物病害学结业作业 姓名夏理海 班级渔业S161 学号201672400 指导教师苏应兵 院系动物科学学院 时间2016年10月12日

黄颡鱼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姓名:夏理海班级:渔业s161 学号:201672400 学院:动物科学学院 黄颡鱼是长江中下游江河、湖泊中常见的小型名优淡水经济鱼类。它以肉质细嫩、无肌间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广受消费者喜爱。但随着黄颡鱼养殖技术和生产规模的不断发展,黄颡鱼疾病问题日益突出,在生产中已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疾病防治是提高养殖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黄颗鱼在自然环境中抗病力很强,其原因是自然生态环境中病原微生物较少。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由于放养密度大,加之投饵、施肥等使池塘的生态环境渐趋恶化,病原微生物即大量繁殖,黄颗鱼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养殖黄颗鱼中,病害防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根据研究,目前已发现的黄顺鱼疾病有二十余种。现就黄颖鱼疾病防治问题综述如下。 一、细菌性疾病 1、黄颡鱼红头病 1.病原现已确定黄颡鱼红头病的病原为鲇鱼爱德氏菌。 2.症状该病在临床上根据症状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急性败血症型、慢性“红头病”型。急性败血症型发病急,死亡率高,一般在水温迅速升高或者水质恶化的情况下暴发,主要症状为:病鱼头朝上、尾朝下,或在水面呈间歇性螺旋状转游,病鱼腹部膨大,鳍条基部、下颌、鳃盖、腹部可见到细小的充血、出血斑,肛门及生殖孔充血、出血、外突等。慢性“红头病”发病慢,病程长,可达一月有余。初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程发展,病鱼食欲减退,离群缓游、反应迟钝。后期病鱼头顶部充血、出血、发红,在颅骨正上方形成一条带状凸起或出血性溃疡带,严重时头顶穿孔,头盖骨裂开,甚至露出脑组织,因此,养殖户又称该病为“红头病”、“红头顶病”、“红脑门”等。 3.流行情况黄颡鱼红头病发病流行的水温在 18~28℃,于每年的4-6月和9-10月暴发,主要危害25~100克的黄颡鱼鱼种或成鱼,该病传染性强,发病感染 10%~30%,死亡率可达70%,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4.预防方法:①调控水质。养鱼先养水,水质关乎养殖的成败。平时应定期使用有益菌改善水质,如EM原露,也可适量放养鲢鳙鱼。②定期杀虫,防止二次感染,可在每年 4、5、9月各进行一次杀虫,同时用杀菌药物进行水体消毒,防止细菌感染。③增加溶氧,在疾病流行季节可适当增加开机时间。④发病季节,

黄颡鱼出血病治疗

黄颡鱼出血病治疗 黄骨鱼养殖池塘由于开春后改底较少,再加上5月份雨水较多,天气反复变化,容易出现泛底的情况。泛底导致水质混浊,水偏瘦,池塘溶氧低,氨氮亚盐居高不下,混浊水为细菌和病毒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条件,导致急性出血病频发。一旦发病,养殖户多盲目选择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从最近走访的结果来看,客户普遍反映一般的药物治疗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那么,黄颡鱼出血病到底该怎样治疗?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南海本地的实际情况,海大集团南海服务团队结合集团研究中心一起对出血病做了全面的研究。 一、出血病症状 1、外部症状 发病初期无明显临床表现,随着病情发展,鱼吃食减慢,严重时甚至不吃食。离群在池塘边游走或打转,有些悬垂于表层水体,只露出头(当地称“上吊病”),该病感染快,死亡率也很高。病鱼体表发黄,粘液增多,头部出血,眼球突出,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下颚发红,部分鱼躯体有点状出血,如图1、图2。 图1 头部出血 图2 病鱼外观

2、内部症状 解剖观察可见,腹部或胃积水,胃内没有食物或很少食物,胃表层血管严重充血。肝脏点状出血;脾脏点状出血,肠内也无食物,如图3。 图3 病鱼解剖图 二、出血病流行情况 发病时间:黄颡鱼出血病主要发生在每年4-5月的梅雨期和8-10月的高温期,其中5-6月和8-9月为高发期。 危害群体:鱼苗期主要是出血性水肿,规格3-5cm的鱼种容易患病,致死率很高;成鱼患病规格在0.1斤以上。 发病率:一般发病率在50%左右,死亡率在30%-60%。 发病水温、pH:水温在25℃以上,pH6.5-8。 三、出血病致病菌 经革兰氏染色,镜检下可看到细菌呈短杆形态(如图4),鉴定为阴性短杆菌。

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

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 一、苗种培育 1、苗种培育池条件及清塘消毒。苗种培育池要求保水性强,进排水方便,水深1.5 cm左右,面积1-5亩。鱼苗培育池在放养黄颡鱼苗种前要彻底清塘消毒。冬季或早春将池水排干,让池底暴露日晒,以减少病害。挖出过多淤泥,修补堤埂,填好漏洞,整平池底。池塘出水口处的池底要比其它地方深10-20 cm,以利于干池时的鱼种捕捞。 在黄颡鱼苗下塘前10-15天,进水口要设置40-60目筛绢,过滤进水,以防野杂鱼和鱼卵进入池塘。同时用药物杀灭池塘中的病原体、野杂鱼及其它敌害生物。常用清塘药物有漂白粉和生石灰,用量:漂白粉10-15 kg/亩、生石灰100-150 kg/亩。 2、放养密度。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和池塘条件,合理确定放养密度。培养冬片鱼种的池塘,亩放黄颡鱼鱼苗万尾;7-8月份进行分池饲养商品鱼的鱼种池,亩放黄颡鱼鱼苗万尾。黄颡鱼鱼苗下池15天后,每亩搭配花白鲢夏花400-600尾。 3、肥水下塘。鱼苗培育时,初期采用肥水下塘发花,后期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鱼苗下塘前6-9天,池塘注水至40-50 cm,施足基肥。一般亩施腐熟粪肥150-200 kg,或亩施绿肥200-400 kg。也可在鱼苗下塘前3-4天,亩泼洒生物肥(含活菌数×108个/克)3-5kg,培养浮游动物供鱼苗摄食。养殖中、后期,随着鱼苗的长大,要逐步加深池塘水位,

同时要视池塘水质肥瘦,适当追施腐熟粪肥或生物肥,保持水体肥度,使浮游动物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促进鱼苗生长。经过25-30天的培育,鱼苗全长基本达到3.0cm以上,此时就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转入摄食驯化阶段。 4、饲料及驯食投喂。黄颡鱼为肉食性鱼类。自然界中主要摄食螺蛳、小虾、小鱼、摇蚊幼虫、昆虫等动物性饵料。但在人工喂养后期,主要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其饲料的粗蛋白含量要求在38-45%。驯食方法:每亩鱼种池设置饵料台6-8m2,饲料台入水5cm左右,早晨7点前,傍晚6点后投饲诱食。用绞碎的鱼肉酱拌5-10%m范围内,边喂边敲桶,发生声响。以后,逐步缩小投喂范围,同时减少鱼浆比例,最后缩小到饲料台上。15天后改用集群抢食习性,驯食基本完成。再培育约一个月时间,鱼苗即可长到8-10cm。注意在饲料转换时,相邻的两种饲料要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且后一种饲料所占比例要逐步增加,让鱼适应。正常的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6-8%,具体投饲时要结合天气、水质、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投饲量。 二、成鱼养殖 黄颡鱼的成鱼养殖可分为池塘主养和池塘套养两种。生产者可因地制宜进行选择。 1、黄颡鱼主养 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的池塘均可进行黄颡鱼的养殖。池塘要求水深,面积可根据养殖规模而定。池塘清整消毒同苗种培育池。

黄颡鱼几种常见疾病的防治技术

黄颡鱼俗称嘎鱼、黄姑、黄腊丁等,因其鱼肉味鲜美、营养丰富,颇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来,天然水域黄颡鱼资源锐减,各地逐步兴起黄颡鱼人工养殖热,养殖过程中也陆续发生了一些病害。黄颡鱼是无鳞鱼,药物较易从皮肤浸入体内,对药物的敏感度相对较高,尤其要慎用硫酸铜和高锰酸钾。现将笔者几年来对黄颡鱼常见疾病的诊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烂鳃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少食或停食。体表无异,鳃丝腐烂并附有污物。 防治方法: 1、做好清塘工作,鱼种放养时用2%食盐水浸洗5分钟。 2、治疗以外消为主,使用溴氯海因0.3~0.4×10-6g/m3或等量三氯异氰尿酸全池泼洒,连续2~3次均可治愈。 二、暴发性出血病 病原:该病由细菌引起。 症状: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腹部膨大,肛门红肿,鳍基充血、鳍条溃烂,腹腔积水。该病

在高温季节暴发,来势凶猛,蔓延迅速。 防治方法: 1、合理放养,每0.067公顷放鱼种2500~3000尾,经常加注新水,水质过肥时应及时使用降氨药物(如“中水”降氨宁)或“科恩”生物净水剂调节水质,排除池塘有毒气体。 2、发病时,池塘使用二溴海因0.3~0.4×10-6g/m3全池泼洒,连续2次,病症严重者,尚需用颗粒型溴、氯消毒剂全池直接播撒1次。 3、饲料中添加克暴灵或鱼血康,添加量为4‰~5‰,连喂3~5天。若投喂鱼浆鱼块的,再加1%的食盐,治疗效果更好。 三、肠炎病 病原:点状产气单胞菌。 症状:鱼独游,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粘液流出,食道和肠充血发炎。 防治方法: 1、彻底清塘,鱼种下塘时用2%食盐浸浴。不投霉变食物,活鲜动物性饲料用2%~3%的食盐水浸泡或饲料中添加1%的食盐。

几种鱼类出血病原因分析

几种鱼类出血病原因分析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类生病出血情况主要有下面四种:应激性出血、中毒性出血、细菌感染性出血、病毒性出血。有时会有两种、三种情况并发现象。 1、应激性出血 当养殖鱼类受到撒网、拉网捕捞而惊吓且剧烈活动、天气突变、雷暴雨、池塘大量换水或加水时水流量太大、长途运输等情况时,会出现全身性体表(尤其是腹部)和鳃部出血现象,严重者短时间便会出现大量死亡。即使未死亡,也表现为生命垂危、全身发红、僵硬,体表少粘液、手感粗糙,失去商品价值。 发病主要原因 1、放养密度过高; 2、池塘长期溶氧不足; 3、饲料营养水平过高,鱼类生长太快,鳃部、体表毛细血管脆而薄; 4、个别饲料厂家生产不规范,违规添加抗生素、促生长剂等;

2、中毒性出血(充血) 发病主要原因 1、过量使用消毒剂、絮凝剂以及不合格的改底调水产品; 2、过量泼洒或投喂杀(驱)虫药; 3、饲料生产时违规添加三聚氰胺、氧化酸败的劣质油脂、抗生素、促生长素,饲料原料霉菌毒素、重金属离子超标; 4、池塘水体蓝藻大爆发。 5、池塘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等超标。

症状表现 中毒性出血主要表现为头部、口腔、鳃盖、鳃丝出血或充血,腹部出血。对病鱼解剖,都会有肝脏、肾脏等出血或充血现象,无一例外。 3、细菌性出血病 1、单一养殖品种细菌性出血病 池塘底质污染恶化、气温、水温过高导致池塘水体中有害细菌如嗜水气单胞菌、各种弧菌、链球菌(主要危害罗非鱼、石斑鱼等)、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鮰鱼引起套肠病)等大量滋生繁殖,感染并危害鱼类,

导致鱼类体表、上下颌、口腔、鳃盖、鳍条、肠道等严重出血,尤以腹部和头部出血最为严重,甚至肌肉、肠道等充血、出血。有的病鱼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有腹水。解剖可见肝、脾、肾脏肿大,严重出血,瞟充血,肠粘膜出血、肠道发炎出血。 2、多品种爆发性出血病(败血症) 在高温期主要由嗜水气单胞菌等引起的一种爆发性疾病,症状同上,危害面更大。池塘中草鱼、青鱼、鲤鱼、鲫鱼、团头鲂、鲮鱼、鲢鱼、鳙鱼等所有鱼类均会爆发感染,而且死亡率能高达80%以上。

黄颡鱼几种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方法

黄颡鱼几种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方法 一、发病原因 1.鱼池未经消毒,或消毒处理不严,或消毒药物失效。 2.苗种放养密度过大,水质变坏,降低了鱼的抗病力。 3.苗种期间投喂的浮游生物、水蚯蚓等活饵料未经消毒处理,带进了病原体;或者是因这些饵料的重金属离子含量超标等,鱼吃了大量这类活饵料而致病;或因饲料腐败变质,或因投饲不匀,或是施肥不当引发鱼病。 4.鱼种的体质差,或在运输过程中受伤而病原体侵入,或苗种本身带病。 5.苗种和工具未经消毒处理,带进了病原体。 6.水源不良,或者是病死鱼的交叉重复感染。 二、预防措施 1.彻底清理鱼池,严格清塘消毒。 2.苗种放养时,先用2%~3%食盐溶液等药物消毒鱼体。 3.放养体质健壮、规格大的无病害苗种。 4.最好不喂来自城市污水池、排水沟里捞来的水蚤、水蚯蚓等活饵料,采用人工培养活饵料的办法。 5.不喂变质饲料,坚持“四定”“四看”投饲原则,肥料经充分发酵腐熟后才下塘。 三、几种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方法 1.出血性水肿病 (1)病原:据初步研究,病原体系细菌类。 (2)症状:病鱼体表泛黄,黏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色脓液,肝脏上有黄色斑块,脾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3)危害及流行:该病在苗种和成鱼饲养期间危害最大,有时可见部分病鱼在水体中不停地旋转,不久即死亡。尤其在苗种培育过程中较为流行,死亡率高达80%。在高温季节暴发,来势猛、蔓延快,水温25~30℃时出现病鱼大批死亡现象。 (4)防治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