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颡鱼的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黄颡鱼的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黄颡鱼的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黄颡鱼的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黄颡鱼的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一、出血性水肿病

1、发病原因:是由细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

2、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体表泛黄,黏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部分鱼头部充血,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无食,胃苍白,肠充满黄脓液,肝脏土黄色,脾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3、流行情况及危害:在高温季节易暴发,且来势凶猛,蔓延快。该病在苗种及成鱼饲养阶段危害很大,一旦发病,就经常可见部分病鱼在水体中不停地旋转,不久即死亡。

4、治疗方法:捞出病情严重的鱼,换掉半池水,然后用0.3 mg/L强氯精进行水体消毒,每天1次,连续3天。服氟尔康,每千克饲料添加2 – 3 g,每天投喂1次,连续3天。投喂鱼肉浆或鲜鱼块时添加1%的食盐,要定时、定点投喂。

二、肠炎病

1、病原体:肠型点状气单胞杆菌,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2、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离群靠近岸边独游,缓慢,食欲减退,以至完全不能吃食。疾病早期,剖开鱼的肠管,可见肠壁和食道局部充血发炎,肠腔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黏液较多;疾病后期可见全肠、食道、胃呈红色,肠壁的弹性差,肠壁只有淡黄色黏液,脓血充塞肠管。严重时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黏液流出。疾病早期,肠上皮呈炎性水肿,上皮细胞的顶端及纹状缘受损,黏膜褶顶部的固有层毛细血管扩充血,黏膜褶底部的上皮细胞结构清晰可辨,杯状细胞显著增加,肠腔中有大量黏液和渗出的纤维素样物质。疾病后期肠上皮细胞坏死解体,在肠腔中可看到大量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和小片的肠上皮以及少量红细胞,固有层的毛细血管扩充血,炎症细胞浸润,结缔组织的胶原纤维肿胀,平滑肌细胞肿胀、变性。

3、流行情况及危害:肠炎病主要危害鱼种及成鱼。

4、防治方法:彻底清塘:选择优质健壮的苗种,下塘前用2%一3%的食盐水溶液药浴10 - 15分钟;加强饲养管理,掌握好投饲的质量;定期加注清水;开动增氧机及全池泼洒生石灰,使池水保持弱碱性、溶氧充足、水质肥爽清新;严格执行“四定”措施;在夏季加深水位,使水温变化较小且不高;发病季节,每100 kg鱼每天用大蒜素粉4 - 8克、食盐200 g拌饲料,分上、下午2次投喂,连喂15 - 20天。因鱼体有病原菌,首先要使用消毒剂对鱼池进行全面消毒,同时投喂药饵,每千克饲料第一天用菌克4 g,第二天减半,连续用药6天为一个疗程。

三、粘孢子虫病

1.病原体粘孢子虫

2.症状及病理变化

(1)由粘孢子虫引起的黄颡鱼皮肤病:引起的黄颡鱼皮肤病的粘孢子虫,比较常见的种类有野鲤碘孢虫、单极虫和中华尾孢虫等。患此病的黄颡鱼因皮肤组织被破坏,体表布有许多大小不规则的小白点。加之黄颡鱼因负担过重,使身体失去平衡,影响黄颡鱼正常的游动和摄食,使鱼体日渐消瘦而死亡。

(2)由粘孢子虫引起的黄颡鱼鳃病:侵袭黄颡鱼鳃瓣的粘孢子虫较常见的种类有球孢虫、异性碘孢虫、巨间碘孢虫、变异粘体虫和上述引起皮肤病的粘孢子虫等。患此病的黄颡鱼呼吸困难,常常外鳃盖骨开,游动无力,浮于水面,最后因窒息而死亡。

(3)由粘孢子虫引起的黄颡鱼肠道及其它脏器官病:黄颡鱼肠道及其它脏器病往往是被多种粘孢子虫寄生引起。病鱼体色发黑,游动无力,常在池塘的水体中上层活动,食欲减退,患病的后期基本停食。病鱼最后因消瘦而死亡。

3、流行情况及危害:以上所述由粘孢子虫引起的皮肤病、鳃病及脏器病,在全国都有流行,对黄颡鱼的危害较大。黄颡鱼在饲养的初期发生此病而导致大量死亡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4、防治方法:黄颡鱼鱼苗进池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杀灭池底的卵囊和孢子;发病时每亩用生石灰125 kg,干法清塘可抑制或杀死孢子,控制此病的进一步传播和流行;及时捞起死鱼,禁止随意乱丢,使用过的工具要注意消毒;用敌百虫防治。以90%的晶体敌百虫配

成0.1% - 0.5%浓度的水溶液浸洗鱼体5 - 10分钟,再以0.2 - 0.3 mg/L的浓度全池泼洒;隔一天在全池泼洒一次即可。

黄颡鱼患肠道孢子虫病时,可用孢虫清,每千克饲料用0.8克,连用3—5天进行防治。

四、水霉病

1.病原体:水霉菌

2.症状及病理变化:疾病早期肉眼看不出有什么异状,当肉眼能看到时,菌丝已侵入伤口,且已向外长出外菌丝,似灰白色棉毛状,俗称白毛病。由于霉菌能分泌大量蛋白质分解酶,机体受刺激后分泌大量黏液,病鱼开始焦躁不安,与其它固体物发生摩擦,以后鱼体负担过重,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直到肌肉腐烂,瘦弱而死亡。

3.流行情况及危害:水霉病在淡水水域广泛存在,在国养殖的地方都有流行,其繁殖适温为13 - 23℃。一般只要鱼体受伤都可被感染,而未受伤的则一律不受感染,且在尸体上水霉菌繁殖得特别快。水霉菌是腐生性的,是一种继发性的感染,对水产动物的种类没有选择性。

4、预防措施

(1)鱼体水霉病的预防:一是除去池底过多的淤泥,并用20 mg/L生石灰或20 mg/升漂白粉消毒;二是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鱼体抵抗力,尽量避免鱼体受伤;三是鱼苗下塘前用3%的食盐水溶液药浴消毒。

(2)鱼卵水霉病的预防:一是加强亲鱼培育,提高鱼卵受精率;二是鱼巢洗净后煮沸消毒(棕榈皮做的鱼巢),或用盐、漂白粉等药物消毒;三是产卵池及孵化用具进行清洗、消毒;四是鱼巢上粘附的鱼卵不能过多,以免压在下面的鱼卵因得不到足够氧气而窒息死亡,感染水霉菌后再进一步危及健康的鱼卵。

5、治疗方法

(1)全池泼洒纤虫净,每亩水体水深1米用200 g,一日一次,隔2天再泼洒1次。(2)患病早期,可将水温升高到25℃以上,可自愈。(3)服氟尔康2 – 3 g/kg饲料等抗生素类药物,以防细菌感染,疗效更好。

五、锚头鳋病

1、病原体:鲤锚头鳋。

2、症状及病理变化:发病初期,病鱼游动迟缓,急躁不安,食欲减退,鱼体消瘦;虫体附着处组织发炎、红肿,并出现石榴籽般的红斑。

3、流行情况及危害:全国都有此病流行,感染率高,感染强度大,流行季节长。在水温12 - 32℃之间都可以繁殖,故该病主要流行于夏季。

4、防治方法: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用1%的阿维菌素溶液全池泼洒,每亩水体水深1米用15 mL,疗效显著。锚头鳋对寄主有选择性,因此也可用轮养法防止其发生。

六、钩介幼虫病

1、病原体:钩介幼虫。

2、症状及病理变化:在母蚌外鳃腔发育成熟的钩介幼虫,被母蚌排出体外后,呈棉絮状胶丝,幼虫就用足丝粘附在黄颡鱼及其它鱼体上,用壳钩钩在鱼的鳃、鳍条以及其它体表皮肤上,使鱼体组织受到刺激,引起寄生的部位及其周围组织的增生,微血管阻塞、积血,色素消退,逐渐将幼虫包在里面。形成包囊。钩介幼虫可以感染各种规格的黄颡鱼。较大的鱼体其鳃丝或鳍条上可寄生几十个钩介幼虫,一般对鱼体是不会有太大的危害。但对于规格较小的黄颡鱼鱼苗,危害较大;特别是寄生在黄颡鱼鱼苗的嘴角、口腔及鳃组织上,病鱼出现红头白嘴现象,并使病鱼丧失摄食能力,呼吸功能受阻,导致病鱼死亡。

3、流行情况及危害:在黄颡鱼苗饲养期间,正是钩介幼虫离开母蚌悬浮于水中的时候,故常出现此病。加之黄颡鱼鱼苗是钩介幼虫的良好寄主,因此黄颡鱼鱼苗在培育期间多发此病。

4、防治方法:培育黄颡鱼鱼苗时,应彻底除去培育池中的河蚌,并用生石灰、茶粕清塘,每亩用量40 – 50 kg,能有效杀灭蚌类。黄颡鱼鱼苗培育池中加注新水时,应通过过滤设备,以免钩介幼虫随水进入培育池中。在发病初期,用人工摸蚌的方法,把池中的河蚌彻底清除,可避免钩介幼虫继续感染,使病情减轻。也可以将病鱼转入没有河蚌的鱼苗池中饲养,从而使病情减轻并好转。

七、裂头病

1、病原体: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为:①养殖池塘多为时间较长的老池塘,未做好池塘及鱼苗的彻底消毒;②放养密度过大;③水质不稳定,pH、氨氮变化剧烈;④水源受到污染,导致池塘水质恶化。

2、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食欲减退,离群缓游、反应迟钝,出现头朝上、尾朝下、悬垂于水中的特殊姿势。后期病鱼头顶部充血、出血、发红,在颅骨正上方形成一条带状凸起或出血性溃疡带,严重时头顶穿孔,头盖骨裂开,甚至露出脑组织。病鱼腹部膨大,鳍条基部、鳃盖充血,肛门红肿、外突。腹腔含有大量含血的腹水,肝肿大,肠道充血、发炎,肠腔充满淡黄色水样液体。

3、预防和治疗:①放养鱼苗前养殖池塘必须使用消毒剂或生石灰进行彻底清塘、消毒;

②鱼苗人池前必须使用高锰酸钾或碘制剂进行消毒;③必须对水源进行沉淀、过滤、消毒,以确保养殖用水的安全性。④降低养殖密度以尽量减少交叉感染的几率,亩放养量控制在1万–1.2万尾;⑤定期使用生石灰等水质改良剂;⑥在鱼病的早期,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病毒药物,连续投喂3 - 5天,可以有效地抑制疾病的蔓延,减少经济损失。

八、营养性疾病

1、病因:饲料中的某些营养成分过多或过少,营养不全;饲料成分变性或含量不足,均会引起黄颡鱼的营养性疾病的发生。

2、症状及病理变化:常见的是脂肪肝病、维生素缺乏症等。病鱼肝脏肿大,颜色粉白或发黄,胆囊肿大,胆汁发黑,胰脏色淡,病鱼零星死亡。

3、防治方法:改进饲料配方,提高饲料质量,适当增加维生素和无机盐的用量。

总之,对待黄颡鱼的疾病,同其它鱼类疾病防治一样,应贯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综合积极的防治措施,掌握防治鱼病的主动权。此外黄颡鱼是无鳞鱼,对各种药物较有鳞鱼更为敏感,用药浓度一般低于常规药量,最好在用药3小时后即向鱼池大量冲水,以防造成慢性药害。

夏季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

夏季传染病预防知识讲座 —细菌性传染病与肠道寄生虫病 同学们,炎热的夏季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由于夏季高温潮湿的气候特别频繁,蚊蝇和细菌繁殖特别快,从而使我们身边患有肠道传染病的同学特别多。那么,在这炎热的夏季,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了解细菌性肠道传染病呢,从哪些方面做好预防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学习一下吧。 夏季最容易发生的细菌性肠道传染病有:霍乱、伤寒、痢疾、甲肝、细菌性食物中毒、感染性腹泻等。这些疾病发病急、传播快、传染性强、危害性大、及易引起暴发流行。 肠道传染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带菌者。传播途径主要经口传播和粪便传播。例如,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传染病细菌性痢疾,它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它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物,饮水或食具,通过苍蝇、蚊虫等为媒介污染食物或用具,经口感染。急性菌痢的主要临床表现有:畏寒、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便等症状。在夏季如果食物或水源被严重污染,就可引起暴发或流行。 引起肠道传染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就是: (1)病原体繁殖快:当温度升至21℃以上时,细菌繁殖速度加快,35—37℃时细菌繁殖最为旺盛。夏季湿热,是病原体繁殖最恰当的时候,容易形成肠道传染病发病高峰。 (2)胃酸酸度低:(人体正常浓度的胃酸能杀死各种病原体,防止它们侵入人体。但在夏季,人体为了调节体温,体表血管扩张,内容量相对增多,以适应外界高温环境,而胃肠道则出现相对贫血;热天出汗多,体内盐分排出也多,血液中氯离子浓度相对减低;)夏秋季饮水量增加,大量喝水常常会冲淡胃酸,使病原体乘虚而入,尤其是喝生水,更容易得病。 (3)苍蝇多:夏季节苍蝇大量繁殖,苍蝇到处乱飞,而且在取食过程中边吸收边排泄,使大量细菌污了食物,人吃了以后就易感染肠道传染病。 平时我们不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如吃了腐败变质的食品、食用了被苍蝇等害虫爬过的食品,喝了生水,吃了没有清洗干净的瓜果,饭前不洗手等都容易引起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那么,如果患有肠道传染病,它都有哪些临床表现呢? 大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伴有发热、头痛、肢体酸痛、全身中毒症状。 夏季常见肠道传染病怎么样传播呢? 病原体随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中排除后,污染周围环境,再通过水、食物、接苍蝇等媒介经口腔进入人体,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引起发病,然后继续排除病原体再传染给其他健康人。 针对细菌性肠道传染病,我们同学自身应做好哪些预防措施呢? 首先要把好“病从口入”关,做好“三管一灭”。

水库网箱养殖黄颡鱼技术

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属鲶形目,鮠科,黄颡鱼属,俗称黄甲、黄鮟。为小型底栖鱼类,喜集群,多在水流缓慢、水生植物多的水域内生活。白天静栖于水底或隐藏于洞穴内,夜间活动、觅食,摄食水生昆虫及其幼虫、软体动物和小鱼。一般个体体长120mm,重30—100g,最大个体达300mm,重500—750g .由于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肌间刺少而深受消费者喜爱,是我国名贵鱼类之一,市场价在40元/kg以上。福建水口电站建成后闽江河道变宽,水流变缓,水质变肥,小型野杂鱼、虾增多,十分有利于黄颡鱼的繁衍生长。库区群众采捕、收购野生苗种进行网箱养殖,3m×3m×3m 的网箱,放养尾重25~50g的鱼种600—1000尾/箱,经6个多月的饲养,尾重可增至200~400g,单产可达10~20kg/m2,经济效益显著。现就主 要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水域的选择 选择靠近村庄、向阳背风、水深8m以上的库湾安置网箱。这样既方便管理又能避免枯水期网箱搭底(库区水位正常升降落差为3m)。或选择远离航道、码头、水流在0.1m/秒以内的水域。这样的水域环境相对安静,可减少鱼类的应激反应。 上游及周边地区有化肥厂、农药厂、造纸厂等污染源的水域不宜选择。 2网箱的制作 2.1网箱材料采用3×3聚乙烯网。 2.2网箱规格为带盖的六面体封闭式双层网箱。网箱长3m,宽3m,深3m;外层网目3cm,内层网目1.5cm。 2.3网箱支架由4根长3.5m,尾径4cm左右的带皮毛竹制成3m×3m的四方形漂架。 3网箱安装 3,1网箱的固定采用锚绳固定法。每10箱为1组,每组由2根直径2cm的聚乙烯纲绳沿网箱2边结扎串联为一排。箱间距1m,排间距5m。每排2端由锚绳拉直绷紧固定。铁锚每只重10kg。锚绳直径3cm,长度大于水深2.5倍。 3.2网箱下水时间网箱应于鱼种入箱前10—15天安装下水,箱壁附着藻类后可防止鱼体摩擦损伤,以提高鱼种成活率。 3.3饲料台的制作用直径6mm圆钢筋做框架,40目筛绢包衬缝扎制成1.5m x1.5m、边高0.2m的长方形饲料台。饲料台吊挂于网箱中央,以贴近箱底为准。 4鱼种的放养 4.1鱼种的采捕采用虾豪、定置张网捕捉。小丝网捕捉时,应用小剪刀将网线剪断后取鱼,不可用手强拉硬摘。电捕的鱼种不可选用。 4,2品种的选择水口库区有4种黄颡色,即黄颡鱼(P.fu—lvidraco)、光泽黄颡鱼(P.nitidus)、江黄颡鱼(P.vachelli)、细黄颡鱼(P.virgatus)。其中黄颡鱼生长快、个体大,最有养殖价值。在采捕、收购中,上述4种常混在一起,应注意辨认挑选。黄颡鱼主要特征:体黑褐色,口大,吻短而圆钝,胸鳍硬棘内外缘均具锯齿,其他3个品种体灰黄色,口中、小,吻较尖,胸鳍硬棘外缘光滑,内缘具锯齿。 4.3放养密度鱼种尾重25g的放养密度100尾/m2,尾重50g的放养70尾/m2。4.4鱼种消毒鱼种人箱时用3%~ 5%的食盐水溶液浸浴5~10分钟。 5饲喂方法 饵料以新鲜鱼肉为主,辅以蚯蚓、猪血、螺蚌肉等。饵料鱼主要来源于采捕、收

夏季常见疾病及预防知识

夏季常见疾病及预防知 识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夏季常见疾病及预防知识夏季温度较高,入伏以后空气中的湿度增大,而空气中的含氧降低,会给心肺疾病或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造成不利影响。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工作和运动人体消耗较大,大家应提高防范措施,预防中暑及其它疾病的发生。夏季是肠炎痢疾、中暑、心血管疾病、湿疹皮炎等多种疾病易发期。现为大家介绍几种夏季常见病的预防常识: 1、夏季肠道疾病多见于:急性肠炎、胃肠炎、痢疾、食凉不当引起的消化不良等疾病。 胃肠道疾病多见症状:急性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或急性高热等症状。胃肠疾患轻症患者可均情服用:胃肠安、藿香正气水、氟哌酸、黄连素片。腹泻次数增多或大便中含有粘液及脓血便,患者有里急后重感,高热而无明显腹痛、腹泻者应及时到医院进行化验检查,确诊疾病性质进行治疗,防止因脱水使病情恶化。 预防:生吃蔬菜水果或冷藏食品要切实加热消毒后再食用,冷食和冰镇饮料要适度,鱼蟹类水产品要选用鲜活品种当日食用且一定要煮熟煮透,不可生吃;少吃隔夜餐的饭菜;餐具,食物等要防苍蝇,蚊虫叮咬,做好洗涤消毒工作;不喝生水,防治水污染;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消灭苍蝇,蟑螂,老鼠等;注意个人卫生,常洗手洗澡。 2、中暑:中暑是夏天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多由于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出汗过多或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种内科急症。 中暑症状:全身疲劳无力,头晕胸闷,心悸,口渴,汗多或无汗,肌肉痉挛,严重者昏迷危及生命。

防治:第一,当出现中暑先兆症状或轻度中暑时,应立即离开高温作业环境,到阴凉安静地方休息,及时补充清凉含盐饮料。第二,应将昏倒的患者迅速抬到环境凉爽的地方,解开衣扣和裤带,有条件者,一方面可在患者头部、两腋下和大腿内侧等处放置水袋,用冷水、冰水擦身。同时,还可以用风扇向患者吹风。另一方面可以采用民间的刮痧疗法,也有较好的效果。上述治疗过程中,必须用力按摩患者四肢,以防止周围血循环停滞。第三,病人清醒后,可以适当给病人喝些凉开水,最好是服用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第四,若患者出现体温大于38℃、面红,大汗,皮肤灼热,血压下降,脉快虚脱应及时到医院治疗。 预防措施:在高温环境中工作、锻炼的人员应加强通风隔热措施,合理休息膳食搭配合理,补充含盐水分,适当掌握锻炼的强度和时间。特别提醒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肺功能低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在此季节中要科学安排日常生活,定期检查按时服药,防止慢性疾病急性发作。 3、心血管疾病:夏季温度高湿度大空气中氧含量降低,因此加重了有心脑肺疾患病人的心肺功能负荷。患有心肌缺血、高血压、哮喘的病人如出现胸闷、憋气、胸痛、心律不齐或出现上腹痛、后背痛、牙痛时应及时进行检查,防止突发病情变化。 防治措施:病人应经常检测血压,胸闷胸痛及时做心电图检查,并含服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急救药品。若症状不能缓解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宜防脑卒中:盛夏季节,气候炎热,往往会引起人的食欲减退,所摄入的营养相对减少;与此同时,由于昼长夜短,睡眠往往不足;烈日灼灼,体

黄颡鱼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贴士:黄颡鱼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一、出血性水肿病 1、症状: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部分鱼头部充血,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脓液,肝脏土黄色,脾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2、流行情况及危害:在高温季节易暴发,且来势凶猛,蔓延快。当水温在25~30℃时,一经出现该病,则明显形成病鱼的大批死亡现象。该病在黄颡鱼养殖中危害很大,一旦发病,就经常可见部分病鱼在水体中不停地旋转,不久即死亡。 3、防治方法:①捞出病情严重的黄颡鱼,换掉原池水的1/2;然后对病重池与原池用强氯精进行水体消毒,用量为0.2公斤/亩·米,每天1次,连续3天。②在投喂鱼肉浆或鲜鱼块时添加1%的食盐,定时、定点投喂。 二、肠炎病 1、症状:病鱼离群靠近岸边独游,游动缓慢,食欲减退,以至完全不吃食。疾病早期,剖开鱼的肠管,可见肠壁和食道局部充血发炎,肠腔内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内粘液较多;疾病后期可见全肠、食道、胃呈红色,肠壁的弹性差,肠内只有淡黄色粘液,血脓充塞肠管。严重时更有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疾病早期,肠上皮呈炎性水肿。 2、流行情况及危害:主要危害鱼种及成鱼,流行高峰为水温25~30℃。 3、治疗方法:①漂白粉(含有效氯30%)先溶于水,滤掉残渣(以下均同),然后全池遍洒,用量为0.7公斤/亩·米。②优氯净(含有效氯56%)全池遍洒,用量为 0.35公斤/亩·米。③全池遍洒五倍子(要先磨碎后用开水浸泡),用量为1.35公斤/亩·米。 三、车轮虫 1、症状: 虫体寄生鱼的皮肤、鳃、鳍等部位,刺激鱼分泌大量粘液,表面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粘液层,病鱼焦躁不安,离群独游,严重感染时病鱼沿塘边狂游,呈“跑马”现象。镜检可见大量车轮虫寄生于鱼体的鳃丝和皮肤粘液上。 2、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黄颡鱼鱼苗、鱼种,多发生于春末秋初。 防治: 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0.4~0.5克全池泼洒或用车轮必杀、杀虫克星等全池泼洒。 四、“一点红”病

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

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 一、苗种培育 1、苗种培育池条件及清塘消毒。苗种培育池要求保水性强,进排水方便,水深 1."5 cm左右,面积1-5亩。鱼苗培育池在放养黄颡鱼苗种前要彻底清塘消毒。冬季或早春将池水排干,让池底暴露日晒,以减少病害。挖出过多淤泥,修补堤埂,填好漏洞,整平池底。池塘出水口处的池底要比其它地方深10-20 cm,以利于干池时的鱼种捕捞。 在黄颡鱼苗下塘前10-15天,进水口要设臵40-60目筛绢,过滤进水,以防野杂鱼和鱼卵进入池塘。同时用药物杀灭池塘中的病原体、野杂鱼及其它敌害生物。常用清塘药物有漂白粉和生石灰,用量: 漂白粉10-15 kg/亩、生石灰100-150kg/亩。 2、放养密度。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和池塘条件,合理确定放养密度。培养冬片鱼种的池塘,亩放黄颡鱼鱼苗 4."0- 5."0万尾;7-8月份进行分池饲养商品鱼的鱼种池,亩放黄颡鱼鱼苗 2."0- 3."0万尾。黄颡鱼鱼苗下池15天后,每亩搭配花白鲢夏花400-600尾。 3、肥水下塘。鱼苗培育时,初期采用肥水下塘发花,后期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鱼苗下塘前6-9天,池塘注水至40-50cm,施足基肥。一般亩施腐熟粪肥150-200kg,或亩施绿肥200-400kg。也可在鱼苗下塘前3-4天,亩泼洒生物肥(含活菌数 2."0×108个/克)3-5kg,培养浮游动物供鱼苗摄食。养殖中、后期,随着鱼苗的长大,要逐步加深池塘水位,同时要视池塘水质肥瘦,适当追施腐熟粪肥

或生物肥,保持水体肥度,使浮游动物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促进鱼苗生长。经过25-30天的培育,鱼苗全长基本达到 3."0cm以上,此时就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转入摄食驯化阶段。 4、饲料及驯食投喂。黄颡鱼为肉食性鱼类。自然界中主要摄食螺蛳、小虾、小鱼、摇蚊幼虫、昆虫等动物性饵料。 但在人工喂养后期,主要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其饲料的粗蛋白含量要求在38-45%。驯食方法: 每亩鱼种池设臵饵料台6-8m2 ,饲料台入水5cm左右,早晨7点前,傍晚6点后投饲诱食。用绞碎的鱼肉酱拌5-10%m范围内,边喂边敲桶,发生声响。以后,逐步缩小投喂范围,同时减少鱼浆比例,最后缩小到饲料台上。15天后改用集群抢食习性,驯食基本完成。再培育约一个月时间,鱼苗即可长到8-10cm。注意在饲料转换时,相邻的两种饲料要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且后一种饲料所占比例要逐步增加,让鱼适应。正常的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6-8%,具体投饲时要结合天气、水质、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投饲量。 二、成鱼养殖 黄颡鱼的成鱼养殖可分为池塘主养和池塘套养两种。生产者可因地制宜进行选择。 1、黄颡鱼主养 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的池塘均可进行黄颡鱼的养殖。池塘要求水深 1."8- 2."0m,面积可根据养殖规模而定。 池塘清整消毒同苗种培育池。

黄颡鱼出血性水肿病诊治

科学养鱼1999年第12期Scientific Fish Farmin g1999(12) ?26? 我们于1999年4月至6月从湖南常德西洞庭人工混养池塘调运黄颡鱼亲鱼176尾,在水泥方池内进行人工强化培育。在培育期间,部分亲鱼出现体表、鳍条充血,腹部肿大等症状,并发生死亡,我们对其病因、病症及防治进行了初步探索,现报告如下: 一、养殖概况 亲鱼于1999年4月22日从常德西洞庭人工混养池 塘购买,雌雄比1∶1,雌鱼规格为50~100克/尾,雄鱼规格为100~200克/尾,放养于规格为214米×213米×015米的水泥方池内,放养密度为32尾/米2,保持水深45厘米。水面上放置占1/3池面的水葫芦供亲鱼遮荫避光和净化水质用。每天投以干虾和剪碎的小杂鱼,投饵率为1%~3%,定时用小型增氧器增氧,定期换水,每次换掉原池水的1/3。 池鱼从5月1日开始发病,5月5日出现死亡,5月6日将池鱼全部捕起,选出病情严重的亲鱼30尾,转入另一同样大小的方池内隔离治疗。同时,对原池亲鱼采用外用与内服并举的方法进行防治,并加强管理。 二、病症与病因分析 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部分鱼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脓液,肝脏土黄色,脾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病鱼食欲下降,甚至闭口不食。运动失调,常离群悬垂于表层水体的水葫芦根下,感染快,死亡率高。 我们将胃、肠内含物与体表粘液压片检查,没有发现寄生虫。然后,抽取5毫升病鱼腹腔积水注入到放有健康小鲫鱼、水体体积为1米3的小水泥方池内,水温28℃,2天后,鲫鱼出现暴发性出血症状,发病率90%,并出现死亡。因此,我们初步诊断黄颡鱼出血性水肿病由细菌引起。 从天气和饲养管理情况来看,5月1日以前为连绵阴雨天,气温、水温均较低,在14~15℃之间,而5月1日以后,天气转晴,由于养殖池水体小,到5月4日水温迅速升高至27℃,水质恶化,呈浓绿色,透明度降至20厘米以下;而投喂的鲜鱼块没有处理直接投喂,干虾采用遍洒法,没有及时捞残,有可能造成消化道感染。同时,初入池的黄颡鱼由于不适应环境,活动激烈造成皮肤磨损,从而导致病菌感染,病情恶化。 三、防治与效果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采用外用与内服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病进行防治。 首先,捞出病情严重的亲鱼,换掉原池水的1/2;然后对病鱼池与原池用013毫克/升强氯精进行水体消毒,每天1次,连用3天;同时,将干虾磨成粉后添加30%的三粉与012克的四环素做成药饵30克,每天1次,连喂3天;坚持在鲜鱼块中添加1%食盐定时、定点投喂。同时,加强管理,勤捞残渣剩饵,高温时增大换水量。 通过治疗,隔离池中病情严重的亲鱼,因大多数亲鱼不摄食,疗效不显著,一周后,死亡率达90%。而原池中病情较轻者,腹水症状消失,活动恢复正常,到6月10日人工繁殖实验结束,亲鱼没有再发病。可见加强水质与投饲管理能有效预防此病。 湖南省常德师院生物系 罗玉双夏维福刘良国姜新生 邮编415000 黄颡鱼出血性水肿病诊治

全雄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

一、地点选择 应选择在水源充足,水质清新,上游周边无污染源,排灌方便、高进低出,交通方便、车辆能直接到达池边,池底为泥沙质、壤土的地方挖池建塘。其中尤以泥沙质为佳。 二、池塘规格 1.面积。每口池塘以1~3亩为宜。太小,水质易突变;太大,不好管理。 2.水深。1.7~2.0米。太浅易缺氧。水体深,水质稳定、养殖容量大、增产潜力亦大。 3.形状。以长方形,东西长、南北宽最为理想。但在实际建池中尚应按自然地形地貌因地制宜,以投资省、工程量小、易施工为原则,择优而定。 三、机械设备 1.增氧机。采用 1.5千瓦涌浪式增氧机,一般1~3亩的池塘配备1台,5亩池塘配备两台。 2.自动投饵机。采用220伏单相照明电源,功率90瓦,料箱能装80公斤料,投饵面积80平方米的投饵机。自动投饵机可安装在池中部,抛洒远程达10米,抛洒面积为80平方米,饲料投喂完毕(每餐的投喂时间设定为1小时左右)可自动关闭电源。一般面积在20亩以内的池塘安装1台即可。 四、清塘消毒 冬季干池,清除塘埂杂草、池底多余淤泥(黄颡鱼为底层鱼类,淤泥越少越好,一般保留5厘米厚左右),让池底冻晒干裂。池底经风吹、霜冻、曝晒,变得干燥疏松,增加了与空气的接触面,有利于底泥中有机质的分解。放苗前10天左右,每亩用75公斤生石灰化水趁热全池泼洒。 五、鱼种放养 1.准备工作。放养前4~6天注入新水,进水口用双层密网过滤,防止敌害生物进入池塘。水深控制在1.5米左右。 2.鱼苗质量。选择体质健壮、活力强、游动敏捷、光泽鲜艳、规格整齐、无伤病、无寄生虫附着的健康鱼苗。 3.鱼苗规格。全雄黄颡鱼为体长3厘米的夏花苗,配养25克/尾重的鲢、鳙鱼。 4.放养密度。全雄黄颡鱼放养量为10000尾/亩,鲢、鳙鱼放养量为100尾/亩(鲢、鳙比例为9∶1)。鲢、鳙能滤食水体中多余的浮游生物,起到调节水质、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作用。草鱼、鲫鱼、鲤鱼的抢食能力强,会与黄颡鱼争食,不宜搭配混养。 5.放养时间。当水温基本恒定在24℃以上时即可放苗。福建省古田县一般在6月中旬放养。搭配的鲢、鳙鱼应在黄颡鱼放养15天后再下池,以利于主养鱼生长。 6.鱼苗消毒。用100公斤水、40公斤食盐和80万单位青霉素配制成药浴溶液,鱼苗放养前在此溶液中浸浴10~15分钟(具体视当时的水温和鱼体忍耐度灵活掌握),可有效地防止各种细菌性疾病和水霉病的发生。浸浴可在帆布桶内或在铺垫薄膜的船舱中进行。 7.注意事项。 (1)同一口塘,要放同一规格的苗,并一次性放足。 (2)运苗容器里的水温与池塘水温的温差要小于2℃,若温差太大,要进行缓苗调温处理,即先把装苗的尼龙袋连苗带袋浸泡于池水中,半小时后,解开袋口并往袋内少量多次地添加池水,直到袋内水温与池塘水温相近时,再行放苗。 (3)有风天气,应在池塘的上风处放苗,让鱼苗自动随风分散于水中,避免被风浪拍打群集、拥挤于岸边而造成窒息或损伤。 六、饲养管理 1.饲料种类。前期选用鳗粉料,一个月后改用黄颡鱼专用人工配合膨化料(蛋白质含量

黄颡鱼的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黄颡鱼的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一、出血性水肿病 1、发病原因:是由细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 2、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体表泛黄,黏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部分鱼头部充血,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无食,胃苍白,肠充满黄脓液,肝脏土黄色,脾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3、流行情况及危害:在高温季节易暴发,且来势凶猛,蔓延快。该病在苗种及成鱼饲养阶段危害很大,一旦发病,就经常可见部分病鱼在水体中不停地旋转,不久即死亡。 4、治疗方法:捞出病情严重的鱼,换掉半池水,然后用0.3 mg/L强氯精进行水体消毒,每天1次,连续3天。服氟尔康,每千克饲料添加2 – 3 g,每天投喂1次,连续3天。投喂鱼肉浆或鲜鱼块时添加1%的食盐,要定时、定点投喂。 二、肠炎病 1、病原体:肠型点状气单胞杆菌,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2、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离群靠近岸边独游,缓慢,食欲减退,以至完全不能吃食。疾病早期,剖开鱼的肠管,可见肠壁和食道局部充血发炎,肠腔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黏液较多;疾病后期可见全肠、食道、胃呈红色,肠壁的弹性差,肠壁只有淡黄色黏液,脓血充塞肠管。严重时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黏液流出。疾病早期,肠上皮呈炎性水肿,上皮细胞的顶端及纹状缘受损,黏膜褶顶部的固有层毛细血管扩充血,黏膜褶底部的上皮细胞结构清晰可辨,杯状细胞显著增加,肠腔中有大量黏液和渗出的纤维素样物质。疾病后期肠上皮细胞坏死解体,在肠腔中可看到大量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和小片的肠上皮以及少量红细胞,固有层的毛细血管扩充血,炎症细胞浸润,结缔组织的胶原纤维肿胀,平滑肌细胞肿胀、变性。 3、流行情况及危害:肠炎病主要危害鱼种及成鱼。

黄颡鱼(黄骨鱼)养殖技术

黄颡鱼(黄骨鱼)养殖技术 一、黄颡鱼的生物学习性 1、黄颡鱼的特征:黄颡鱼在分类上隶属于鲶形目,鮠科,黄颡鱼属。目前用于人工养殖的主要是黄颡鱼和江黄颡鱼。黄颡鱼的分布很广,许多天然水域都有它的踪迹。黄颡鱼虽然个体较小,但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很受消费者欢迎。在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亦有巨大的市场,是出口创汇的优良品种。黄颡鱼人工养殖是近年开发的养殖新技术。 2、黄颡鱼的生活习性:为底层鱼类,喜息于静水或缓流中。在池塘中,白天潜于水底,晚上出来觅食。但仔鱼在晴天喜在上层集群。 黄颡鱼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在自然条件下,孵化出膜3—5天,以自身的卵黄为营养,以后幼鱼以轮虫、枝角类、水蚯蚓等为食。成鱼阶段主食各种小鱼、虾。人工养殖时,既可摄食动物饵料,也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在生长速度方面,以江黄颡鱼最快,自然条件下,一龄鱼20—50克,二龄鱼50—150克。人工养殖时,一龄可达150—300克。 黄颡鱼适应性很强,是淡水养殖鱼类,盐度要低于2‰,最适生长水温为22—28℃。 二、成鱼养殖 1、池塘条件:面积3—5亩,水深1.5—2米,但水深应保持在1.5米以上。淤泥池塘淤泥不宜过厚,低于10厘米,以泥沙质底为佳。池塘要求排灌方便,水量充足。鱼种下池前用生石灰 进行清塘消毒,每亩池塘用生石灰75—90公斤,以彻底清除野杂鱼类和杀灭病原生物。 2、鱼种投放密度:黄颡鱼及搭配品种的每亩放苗量见下表: 套养黄颡鱼种的放养规格不宜过小,池中不宜再配养其它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如大口鲶、 乌鳢等。 黄颡鱼规格(厘米)每亩放养数(尾)配养鱼(鲢、鳙)备注 2 2000—2500 300(规格为10厘米)主养 3 1800—2000 同上主养 4—5 1500—1800 同上主养 1

夏季常见鱼病防治

夏季常见鱼病防治 高温高湿的夏季是鱼类生长最迅速的黄金时期,也是鱼类最易生病的时期。夏季水温较高,水质极易变坏,高温、水质、饲料等因素往往引起鱼病发生,必须及早防治,正确诊断,才能保证鱼类旺食速长,高产高效。 分类防治 细菌性鱼病 1、草鱼、青鱼的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是由细菌引起的,治疗这“三病”,可用“灭菌灵”进行有效防治。发病初期每50公斤鱼用药1小包即可控制。 2、鲢、鳙鱼的细菌性烂鳃病、白头白嘴病。 细菌性烂鳃病:亩用生石灰15—20公斤,全池泼洒,即可得到有效防治。 白头白嘴病:主要危害鱼种和鱼苗,用呋喃唑酮—均匀泼洒全池,或按每50公斤鱼体重5—10克投喂口服,效果理想。

病毒性鱼病 由病毒引起的鱼病,草鱼危害最严重,有效防治措施主要是采用免疫注射疫苗。 水质性鱼病 水质性鱼病是因不良水质引起的鱼病,其主要症状是泛池,治疗方法:及时灌注清水,开动增氧机或者泼洒化学增氧剂“鱼浮灵”或“过氧化钙”进行急救。 在正确诊断出鱼病之后,确定用药时,还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药物在混合使用时要谨慎。如漂白粉、硫酸铜、敌百虫均不能与生石灰同时使用; 2、对症下药,不要胡乱用药; 3、药物要充分溶解之后才能使用; 4、轮换用药,综合预防,避免单一用药; 5、注意药物质量,药物变质失效,不能使用。用药时,注意药物的安全浓度。 内外预防

预防体外鱼病每天捞尽食场中的饲料残渣,定期清除水中漂浮的青草和霉变的饲料,保持水质、食场清洁及饲料新鲜。同时,用竹秆或草辫做成三角形或四方形的食场框,每边挂一只竹篓,篓口露出水面,篓内装入100克漂白粉,每天换药1次,连续3天,以消毒食场。也可用硫酸铜100克和硫酸亚铁400克装入布袋,每月挂3天,每天换药1次,可有效预防草鱼中华鳋病、鱼种的寄生虫性鳃病和皮肤病。此外,用新鲜青松毛15—20公斤,分成4—6把,在食物框架上浸挂一周取出,预防锚头鳋效果也很好。 预防体内鱼病在饲料中拌药投喂预防。草鱼、青鱼的肠胃病,可用大蒜预防,每100公斤鱼用大蒜0.5公斤,与200克食盐一起捣碎,拌在面粉糊中,同饲料一起连喂4天。也可用磺胺胍5克或干地锦草250克同饵料一起连喂6天进行预防。每100公斤鱼用地锦草、庆大霉素药粉1公斤拌饵料,连续投喂4天,可有效防治烂鳃病。每100公斤鱼用4%碘液30毫升或碘酒60毫升制成药饵投喂4天,可防治青鱼球虫病。 特殊性鱼病的防治

黄颡鱼高产养殖技术

黄颡鱼高产养殖技术 作者:孙明珠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4期 黄颡鱼隶属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长江上游重庆、四川、贵州俗名黄辣丁,长江下游江苏、上海和浙江一带俗称昂刺鱼。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天然水体中,是一种自然水体中的经济型鱼类。喜底栖生活,适应性强,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黄颡鱼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以虾类、水生昆虫等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食。黄颡鱼因其肉嫩味美而备受消费者青睐,目前已经能够人工繁殖。池塘人工高效养殖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前景非常广阔。 一、黄颡鱼的生活习性 目前江苏省养殖的黄颡鱼种类有:黄颡鱼、瓦氏黄颡鱼(江黄颡鱼)、乌苏里拟鲿(乌苏里鮠),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8℃,最适生长温度25~28℃,PH值范围为6~9,最适PH值为7.0~8.4。耐低氧能力一般,水中溶氧在3mg/L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1mg/L时会窒息死亡。 黄颡鱼食性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其食性随环境和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黄颡鱼生长速度较慢,常见个体重200~300g,体长为体高的3.5~4.5倍,体呈黄色,具暗色纵带及横纹带。黄颡鱼雄鱼一般较雌鱼大,1~2龄生长较快,以后生长缓慢,5龄鱼仅为25cm.2~4龄达性成熟,达性成熟的雄鱼在肛门后有一个生殖突,而雌鱼则无。在南方4~5月产卵,在北方6月才开始产卵。 二、黄颡鱼的池塘养殖 黄颡鱼以其生长周期短、群体产量高、经济效益高、适温性广的特点,而备爱养殖业关注,在全国各地均有养殖。且因其为底栖鱼类,适宜于各地鱼混养,人工养殖的规模逐渐扩大。 1.池塘主养 1.1池塘条件 要选择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面积2~5亩,水深1.5~2米的池塘,黄颡鱼耐低氧能力差,每个池塘配备1.5~3.0千瓦的增氧机。鱼苗下池前用生石灰进行清塘消毒,每亩池塘用生石灰75~100公斤,以彻底清除野杂鱼类和杀灭病原生物。放苗前2天,每天用浸泡8小时的黄豆磨浆全池泼洒,黄豆用量为每亩用干黄豆5千克左右,以使水蚤、棱角类等浮游动物达到最高峰。 1.2鱼种放养

常见慢性疾病防治知识

常见慢性疾病的防治知识 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指以体循环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持续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通常简称为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95%)和继发性高血压(<5%),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中医理论及民间使用证明:高血压属热症。分期 目前国内仍沿用1979年我国修订的高血压临床分期标准,按临床表现将本病分为三期: 第一期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临床无心、脑、肾并发症表现。 第二期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并有下列各项中一项者:①体检、X线、心电图或超声检查见有左心室肥大;②眼底检查见有眼底动脉普遍或局部变窄;③蛋白尿和(或)血浆肌酐浓度轻度升高。 第三期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并有下列各项中一项者:①脑血管意外或高血压脑病;②左心衰竭;③肾功能衰竭;④眼底出血或渗出,有或无视神经乳头水肿。 急进型高血压(恶性高血压):病情急骤发展,舒张压常持续在17.3kPa(130mmHg)以上,并有眼底出血、渗出或乳头水肿。 从上述分期可见,第一期尚无器官的损伤,第二期已有器官损伤,

但其功能尚可代偿,而第三期则损伤的器官功能已经失代偿。 按舒张压水平可将高血压分三度: 轻度:舒张压12.7~13.9kPa(95~104mmHg) 中度:舒张压14.0~15.2kPa(105~114mmHg) 重度:舒张压≥15.2kPa(115mmHg) 根据中医辩证可将本病分为三型: (一)“肝”阳偏盛型表现为头痛、性情急躁、失眠、口干苦、面红目赤、舌尖边红、苔黄、脉弦有力。 (二)“肝”“肾”阴虚型表现为头部空虚感、头痛、眩晕、耳鸣、面部潮红、手足心热、腰膝无力、易怒、心悸、乏力、失眠、健忘、舌红而干、薄苔或少苔、脉弦细或沉细。 (三)阴阳两虚型表现为严重眩晕、走路觉轻浮无力、面色苍白、心悸气促、面部或双下肢水肿、夜尿多、记忆力减退、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胸闷呕吐或突然晕倒、舌质淡嫰、苔薄白或无苔、脉沉紧。诊断依据 1.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且持续存在,可确诊为高血压;收缩压140-160mmHg或/和舒张压90-95mmHg,为临界性高血压。 2.单纯血压升高,不合并心、脑、肾等靶器官任一的结构损害者为一期高血压;同时合并上述器官任一的结构损害者为二期高血压;出现上述器官任一的功能衰竭或失代偿者为三期高血压。 3.除外各种继发性高血压。 治疗

杂交黄颡鱼水花池塘培育技术

上海农业科技曾宪凯,等:杂交黄颡鱼水花池塘培育技术2019(2):70-71,73?养殖业? 杂交黄颡鱼水花池塘培育技术 曾宪凯(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201715) 李桂花(上海鹏豪水产专业合作社,上海市青浦区201717) 摘要:杂交黄颡鱼是瓦氏黄颡鱼雄鱼和普通黄颡鱼雌鱼通过人工授精的方法,杂交培育而成的一种 黄颡鱼,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的特点。2018年上海鹏豪水产专业合作社进行了杂交黄颡鱼水花苗种 池塘培育试验,经实践和探索,从池塘选择与准备、放苗操作、套养花白鲢、饵料驯化、水质管理、病害预 防和出池操作等环节,总结了杂交黄颡鱼水花池塘培育技术,以期促进该技术在上海地区进一步示范推广。 关键词:杂交黄颡鱼;水花;池塘培育 中图分类号:S96 黄颡鱼养殖在我国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养殖面积在(2?3) x 1〇4hm2,年产量为(4?5) x 105t,年产值近100亿元。同时,该鱼从“名特 优小品种”一跃发展成为很多地区的特种水产养殖 “当家品种”,且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升级进步,黄 颡鱼养殖品种从以前的普通黄颡鱼、江黄颡,到后 来推广全雄黄颡鱼,最近几年开始推广杂交黄颡鱼。 杂交黄颡鱼是瓦氏黄颡鱼雄鱼和普通黄颡鱼雌 鱼通过人工授精的方法,杂交培育而成的一种黄颡 鱼,其养殖优势明显,主要表现在:杂交黄颡鱼生 长速度快,比全雄黄颡鱼生长速度快20%以上,5月的水花苗养殖到当年年底即可达到100 g/尾的规 格;杂交黄颡鱼抗病能力强,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容 易反复发生细菌性疾病“一点红”,给养殖户造成较 大损失,但该病目前在杂交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很少 发现。 目前,杂交黄颡鱼在华中、江浙地区逐渐被市场 所接受,但在上海地区尚未有养殖。为此,2018年 上海鹏豪水产专业合作社引进杂交黄颡鱼水花苗种,开展了池塘培育试验,经1年的养殖试验,取得了较 好的效果。笔者拟对杂交黄颡鱼水花池塘培育技术 予以总结,以期促进该技术在上海地区进一步示范 推广。 1池塘选择 杂交黄颡鱼水花培育池塘面积宜在〇.4?0.6 hm2,池塘面积过大,不利于训食管理,面积过小, 收稿日期:2018—11 —15 基金项目:上海市农业星火富民科技工程项目(编号: 14391918300)水质不稳定。同时,池塘要求东西走向,坡比为1 : 3?4,过于陡峭的池塘不便于进行投喂饲料、观察 鱼苗等活动。 2池塘准备 2. 1清塘晒塘 由于杂交黄颡鱼水花放苗时苗体特别细嫩、游 泳能力弱、喜欢聚集在一起,池塘内如有野杂鱼虾、泥鳅黄鳝、龙虱水虿等,都会批量捕食杂交黄颡鱼 水花苗种。因此,放苗前需彻底清塘。 具体方法为:放苗前1个月,池塘注水至深〇.8 m,然后使用生石灰2 000 kg/hm2带水清塘,以杀灭池塘野杂鱼、敌害生物、病原微生物等。一周 后排干池水,清除过多的於泥,保持淤泥厚度在30 cm以内,然后让阳光暴晒池底,将塘底哂干至龟裂,并清除池边杂草。对于淤泥厚度超过30 cm的老塘 口,可直接用推土机推除淤泥或用泥浆泵吸除。2. 2搭建鱼巢 由于黄颡鱼水花出膜仅2?4 d(规格为180?230尾/g),苗体很嫩,卵黄营养还没有完全吸收,不能四处游动散开,故池塘内需利用芦苇或活树枝 叶建一排鱼巢,以供鱼苗栖息,并用气泵增氧。2. 3检测水质 鱼苗培育池塘水质要求pH7.5?8.5、氨氮含 量<0.5g/m3、亚硝酸盐含量<0.15g/m3。 2.4进水肥水 放苗前2 d开始进水,并根据塘口淤泥厚度和 放苗季节调节进水量,淤泥厚度在15 cm以上,进 水深60 cm;游泥厚度为10?15 cm,进水深80 cm;游泥厚度在10 c m以下,进水深100 c m以上。高温季节水位要适当增加。进水时需经80目筛 -70-

黄颡鱼常见疾病

黄颡鱼常见疾病 机械损伤 由于黄颡鱼喜集群生活,其胸鳍和背鳍长有硬棘,在生产操作和运输中易造成鱼体皮肤擦伤、裂鳍等机械性损伤,继发细菌感染和霉菌感染,并以烂鳍和生长水霉为主要症状。在拉网锻炼、运输中要细心操作。出苗时,暂养网箱时间不要过长,并尽可能降低暂养箱的放养密度。运输用水中可以适量添加土霉素,鱼种入池或入网箱前要用低浓度高锰酸钾或30%食盐水溶液浸洗消毒。 1、出血性水肿病 ⑴病原:系细菌性疾病。 ⑵症状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喉皮肤破损充血呈圆洞状;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糜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冻胶状黄色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色浓液,肝脏土黄色,脾脏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该病在苗种和成培育时期危害最大,尤其在苗种培育中较为流行,死亡率高达80%。在温季节暴发,来势猛蔓延快。当水温在25--30℃时则出现明显病鱼大批死亡现象。 (3)防治方法 养殖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水质情况,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溶解氧含量保持在5mg/L以上;适当降低鱼苗的放养密度;疾病发生后,每天进行水体消毒1次,连续3天。在投喂鱼肉浆时,每天应到饵料中添加1%食盐。 2、肠炎病 ⑴病原:点状产气单孢杆菌。 ⑵症状: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病鱼离群独游。剖开鱼腹,病情较轻者,食道和总前肠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血浓充塞肠管。鱼种和成鱼都有可能发生。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病菌感染可能来源于养殖水域的底层淤泥,鱼体摄食的浮游动物、水蚯蚓以及人工配合饲料中的鱼肉浆也有可能携带该病菌。流行高峰多发生在水温为25~30℃时。 (3)防治方法 池塘要彻底清塘消毒;不投喂霉变腐败的饲料,活饵应用2~3%食盐溶液消毒,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1%食盐或0.1%鲜大蒜汁进行投喂;全池泼洒每立方0.5g二溴海因;全池泼洒脱1ppm的漂白粉。每千克饲料中加土霉素饲料粉0.4--1克,连续5--7天。 3、水霉病 ⑴病原:水霉菌。 ⑵病症:水霉菌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出异状,当肉眼能看到时,菌丝已侵入伤口且向内外生长与蔓延扩散,呈似灰白色的棉絮状附着物,病鱼游泳失常,离群独游,焦躁不安,直到肌肉腐烂,失去食欲,瘦弱而死;若鱼卵上布满菌丝,则变成白色绒球状,霉卵成为死的鱼卵。严重危害孵化中的鱼卵和鱼体体表带有伤口的苗种和成鱼。此病在水温低时最易发生,多发生在冬季和早春。多因在拉网、分箱、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 ⑶防治方法 在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并掌握合理的放养密度。鱼种下塘前,用浓度为2~3%的食盐水溶液药浴消毒,全池泼洒亚甲基蓝,使池水达到2mg/L浓度,2天

(在校学生)春夏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由于天气多变,时暖时寒,气候仍然寒冷、干燥,人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冬天,当春季来临时,人体环境很难一下子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人体的免疫力相对低下,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趁机而入、侵袭人体,特别容易引起流感、流脑、流腮等呼吸道传染病,同时随着气温转暖,手足口病等传染病也逐渐抬头。若平时不注意锻炼,再加上室空气不流通,很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流行。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预防措施:接种流感疫苗已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很快,通常每年的流行类型都有所不同。因此,每年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另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流感季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

空气新鲜,老年人、儿童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等,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预防措施: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做好保健工作,按时接种麻疹疫苗,室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预防措施: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流行期间小孩子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经常开窗通风等也很重要。 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亦称“痄腮”,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及时隔离患者至消肿为止。接种腮腺炎疫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夏季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随着夏季来临,气温和湿度升高,部分传染病如手足口病、流行性乙型脑炎、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进入高发季节。 目前疫情形势 (一)肠道传染病:今年全省手足口病自4月下旬开始出现逐步上升态势,估计疫情发病高峰在5—7月份。今年手足口病仍为多种病原共存,以散发病例为主,托幼机构有聚集性病例出现。根据我省和周边省份疫情情况,专家预测,我省出现霍乱、痢疾等肠道传染病大面积流行的可能性不大,但局部出现流行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二)呼吸道疾病:我省流腮、猩红热等呼吸道传染病自去年冬季以来发病比往年显著升高,出现夏季高峰。流腮发病人群以青少年为主,多为学校、托幼机构的聚集性病例。猩红热发病年龄以2—14岁为主,以托幼儿童、学生发病为主。 (三)媒介生物传染病:近年来我省乙脑、疟疾等虫媒传染病一直处在较低发病水平,乙脑疫情以散发病例为主。今年我省流行性出血热、布鲁氏菌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比去年同期疫情明显上升,男性农民是该类疾病的高发人群。 夏季传染病防控原则 预防夏季高发疾病,专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搞好饮食和个人卫生,防止病从口入,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腐败变质变味的食物,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不洁食物,生熟食品要分开,不吃苍蝇、蟑螂叮爬过的食物;二是搞好粪便管理,清除垃圾,疏通污水沟,消灭蚊蝇孳生地,消灭苍蝇、蚊子、老鼠、蟑螂四害,防止蚊虫叮咬;三是生活及办公场所要勤通风,一旦患病后要自觉隔离,避免出入公共场所,托幼机构应该加强晨、午检,患者污染的器具应该煮沸和洗烫消毒;四是对于可以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的疾病,要及时全程接种疫苗,提高自身免疫力;五是关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信息,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正规检查和治疗。 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一)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以临床症状命名的传染病,常见的肠道病毒为EV71型和CoxA16型,5—7月份为高发季节。手足口病传播途径较多,人群普遍易感,以婴幼儿和儿童等5岁以下人群多发。手足口病感染初期一般表现为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极少数重症病例早期可能没有皮疹,而表现为嗜睡、呕吐等症状,并进而出现嘴唇青紫、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防治措施:专家提醒,绝大多数手足口病患儿可以居家隔离治疗,经过一周左右的时间会自愈,但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当患儿出现高热不退,或出现头疼、精神差、表情淡漠、肌阵挛、呕吐等重症病例的临床表现时,要立即到医院救治。预防手足口病要注意培

黄颡鱼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技术

水产动物病害学结业作业 姓名夏理海 班级渔业S161 学号201672400 指导教师苏应兵 院系动物科学学院 时间2016年10月12日

黄颡鱼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姓名:夏理海班级:渔业s161 学号:201672400 学院:动物科学学院 黄颡鱼是长江中下游江河、湖泊中常见的小型名优淡水经济鱼类。它以肉质细嫩、无肌间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广受消费者喜爱。但随着黄颡鱼养殖技术和生产规模的不断发展,黄颡鱼疾病问题日益突出,在生产中已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疾病防治是提高养殖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黄颗鱼在自然环境中抗病力很强,其原因是自然生态环境中病原微生物较少。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由于放养密度大,加之投饵、施肥等使池塘的生态环境渐趋恶化,病原微生物即大量繁殖,黄颗鱼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养殖黄颗鱼中,病害防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根据研究,目前已发现的黄顺鱼疾病有二十余种。现就黄颖鱼疾病防治问题综述如下。 一、细菌性疾病 1、黄颡鱼红头病 1.病原现已确定黄颡鱼红头病的病原为鲇鱼爱德氏菌。 2.症状该病在临床上根据症状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急性败血症型、慢性“红头病”型。急性败血症型发病急,死亡率高,一般在水温迅速升高或者水质恶化的情况下暴发,主要症状为:病鱼头朝上、尾朝下,或在水面呈间歇性螺旋状转游,病鱼腹部膨大,鳍条基部、下颌、鳃盖、腹部可见到细小的充血、出血斑,肛门及生殖孔充血、出血、外突等。慢性“红头病”发病慢,病程长,可达一月有余。初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程发展,病鱼食欲减退,离群缓游、反应迟钝。后期病鱼头顶部充血、出血、发红,在颅骨正上方形成一条带状凸起或出血性溃疡带,严重时头顶穿孔,头盖骨裂开,甚至露出脑组织,因此,养殖户又称该病为“红头病”、“红头顶病”、“红脑门”等。 3.流行情况黄颡鱼红头病发病流行的水温在 18~28℃,于每年的4-6月和9-10月暴发,主要危害25~100克的黄颡鱼鱼种或成鱼,该病传染性强,发病感染 10%~30%,死亡率可达70%,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4.预防方法:①调控水质。养鱼先养水,水质关乎养殖的成败。平时应定期使用有益菌改善水质,如EM原露,也可适量放养鲢鳙鱼。②定期杀虫,防止二次感染,可在每年 4、5、9月各进行一次杀虫,同时用杀菌药物进行水体消毒,防止细菌感染。③增加溶氧,在疾病流行季节可适当增加开机时间。④发病季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