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诺贝尔自然科学的奖地跨学科科研案例

诺贝尔自然科学的奖地跨学科科研案例

诺贝尔自然科学的奖地跨学科科研案例
诺贝尔自然科学的奖地跨学科科研案例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跨学科研究案例姓名:潘立雪院系:自动化学号:SC12010025 诺贝尔奖自1901年首次颁发以来,已有百年历史。它作为自然科学上杰出成就的最高象征,无论在科学界还是一般公众的观念上,是世界上最具权威、最负盛名的自然科学奖项。据相关资料统计,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授予跨学科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的比例越来越高。一方面,这揭示了随着各个学科的飞速发展,学科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跨学科领域的研究的活跃性。下面以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获得者德尔布吕克领导的“噬菌体研究小组”为例,谈谈我个人对于跨学科研究的看法。

1940年,德裔美国科学家德尔布吕克创建了“噬菌体研究小组”,小组吸引和聚集了一批来自不同领域的、致力于研究病毒自我复制的科学才俊。其核心成员德尔布吕克是范德比尔特大学的物理学家,卢里亚是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内科医生,赫尔希是圣路易华盛顿大学的生物化学家。根据各自的学科背景,他们在病毒复制的研究上分工明确:德尔布吕克长于理论分析,赫尔希专注于实验的展开,卢里亚则以一种简单检测基因变更的方法来研究噬菌体。他们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终于证明噬菌体是由一层蛋白质包围的脱氧核糖核酸生成。他们于1943年发现了病毒的复制机制,1952年发现在病毒复制机制中起决定作用的DNA。他们的发现不仅启发了后来的沃森、克里克建立DNA双螺旋模型,还意味着一个全新的领域-分子生物学的诞生。1969年德尔布吕克、卢里亚和赫尔希因为上述研究成果而获得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由上述例子可见,在自然科学的最前沿领域,往往涉及多门学科的综合交叉,需要由各相关学科的科学家通力协作,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去研究同一个问题,经

过激烈的思想交流碰撞,产生出灵感的火花或者共识,从而揭示出新的规律或者对现象做出新的合理的解释。跨学科研究的优点是,对于同一个问题或者现象,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去研究实验,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结果,而在结果的差异性中,往往蕴含着新的未知的现象或者规律,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一齐攻关,才可能会有所建树。

跨学科研究,还需要研究人员具有广博的知识又掌握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这对研究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获得者,既是某门学科的专才,又是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的通才。使得他们熟悉自己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将相邻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借鉴移植应用到本学科的研究中。同时也使得在与其他领域的科学家合作时,能够进行更加充分的交流和配合。所有这些优点,都利于原创性的理论知识的发现。

相较于西方科学界广泛而深入开展的跨学科研究,我国的跨学科研究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相去甚远。其中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一、自古以来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中庸处事理念以及道家思想所提倡的天人合一、逍遥自在的理念,与提倡敢于质疑、不断探索、勇于进取的近代科学思想相背,不利于科学的发展。科研人员失去了研究兴趣和好奇心,很难有原创性的成果提出。

二、封建社会几百年来的科举考试制度,使得读书做学问变成十分功利化的谋生手段,使人没有了持之以恒不断探索的动力,扼杀了最原始的做研究探索的兴趣。这种影响到当代依然存在。科研变成很多人的谋生手段,而不是最纯粹的兴趣的追求。

三、自古以来文人相轻。我国科研人员也同样适用。科研信息在个人与个人

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互相封锁,导致很多所谓的跨学科研究只是浮于形式,根本没有深层次的交流和研究。同时,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科研人员个人主义盛行,没有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即使有跨学科研究的意向,在共同攻关时也很难做到协作配合,导致操作性不强,执行起来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导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加速赶超发达国家的急切心理(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大都有这种浮躁的心态),使得我们在制定的科研目标时不合实际,违背了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搞科研时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在科研或者科学的发展上,应该是厚积薄发,要记住,欲速则不达。我们必须踏踏实实的,脚踏实地的完成既定的合理的科研目标,不要好高骛远,一味强调赶超世界一流。应该实行“小步快跑”的稳健战略。宁可走的慢一些,也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好,总比跑错了方向再返回来走回头路省时间。

五、中国传统的孩子教育观念有问题,溺爱孩子,永远把孩子当小孩看待,为孩子的一切行为开脱。这样的孩子从小就没有主见,独立能力差,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不会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更谈不上原创性的创新。

六、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及应试考试制度扼杀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大学学科的设置使我们培养不出具有广泛兴趣爱好和宽范围知识涉猎的人才,而这是进行跨学科研究交流的必要前提。这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中国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具有原创精神意识的大师,我们培养出来的只是模仿别人创意和仿制别人产品的工程师。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国几十年来没有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也就不足为奇了。在科研或者跨学科研究方面,我们应该好好的像我们的邻居日本或者俄罗斯学习,同时我们也应反思我们之前所制定的科技发展政策或者纲要。总之,希望

我们能够踏实稳重的走好科技发展之路,早日跻身科技强国之列,为人类的科学发展做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贡献。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 科技部门户网站 https://www.doczj.com/doc/eb4880668.html, 2013年01月17日来源:科技部 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目录 二等奖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推荐单位/ 推荐专家 1 Z-101-2-01 模空间退化和向量丛的稳定性孙笑涛(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 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2 Z-101-2-02 大维随机矩阵理论及其应用白志东(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省 3 Z-101-2-03 守恒律组和玻尔兹曼方程的一 些数学理论杨彤(香港城市大学) 周毓麟,李大潜, 石钟慈 4 Z-102-2-01 低维强关联电子系统中的奇异 自旋性质理论研究王玉鹏(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 所), 曹俊鹏(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 所), 张平(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 数学研究所), 陈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 所), 戴建辉(浙江大学) 中国科学院 5 Z-102-2-02 金笼子与外场下纳米结构转变 的研究 龚新高(复旦大学), 孙得彦(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 研究所), 刘志锋(香港中文大学), 顾晓(复旦大学), 季敏(复旦大学) 教育部 6 Z-102-2-03 基于核自旋的量子计算研究杜江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育部 7 Z-102-2-04 “高能电子宇宙射线能谱超出” 的发现常进(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 文台) 中国科学院 8 Z-103-2-01 基于边臂策略的立体化学控制 与催化反应研究唐勇(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 化学研究所), 孙秀丽(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 化学研究所), 叶松(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 化学研究所), 周剑(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 化学研究所), 上海市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的精神特质和与境

是这种基础研究带来大量的回报。 但作为工业实验室,无疑是以赢利为目的,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走向市场。贝尔实验室的光子和电子技术研究部主任G1 布隆德尔( Greg Blo nder) 曾说过“:如果你不了解市场,那么你的目标将会是很可怜的。”但又不能轻视基础研究而全面转向市场,那样做将是急功近利的和短视的,不仅会使技术源枯竭,而且在贝尔实验室像晶体管、激光、卫星通信和光通信等这样影响极大的科学技术也难以产生。因此应该将长期性研究和短期性研究并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从而在理性和功利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41 深入探讨科研管理方法,为培育我国的诺贝尔奖科学家提供土壤 贝尔实验室之所以能取得骄人成绩,其原因是多向度、多层面的。从科研管理来看,相对而言,我国科研体制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些是观念性的,如正确认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 有些则是操作性的,如给研究人员充分的选择研究项目的自由度; 对全业R &D 部门来讲,则有必要寻求与大学联系具体的方式和渠道。 贝尔实验室科研管理的政策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所有研究单位都可以照搬。然而,贝尔实验室毕竟培育出来这么多的诺贝尔获奖者,而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又是奖给那些最具有创造性的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的精神特质和与境 刘新彦 (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北京100039) 科学是一座神圣的殿堂,诺贝尔奖是殿堂里至高无上的王冠。当我们置身这个殿堂仰望诺贝尔奖之项背,慨叹那些引领时代风骚的科学精英们是何等的才华横溢时,当我们因此而反省我中华近百年来在科学研究上的落伍时,我们的量尺迅速地测出了我们在经济基础,科研体制,基础研究,教育模式,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等方面的差距。但是,在找出了国力和体制的症结之后,我们是否也足够地重视了诺贝尔奖得主在个体精神品质上的特征呢? 这是一个不能不认真提出来的问题。因为,如果说上述诸种差距反映的是事物的外因,那么,个人的精神特质则是内因。你可能无法选择和把握外部环境,但是,作为一个以科学研究为职业乃至生命的人来说, 却可以承担起个人的精神品质和科研道德的责任。倘若我们找到了并正视这个差距,也就找到了自己学习和改进的可行方向。 那么,在科学前沿锐意进取、勇攀高峰的人有什么共同的精神品质呢? 不妨先看看江崎先生提出的原则。 诺贝尔奖只钟情于在科学研究上有重大突破的英杰。在已经相对成熟的原有体系上如何形成新的突破? 日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江崎於玲柰说“:科学就是理解自然的本质,创造新的知识。自然界本来都具有合理的结构,要带着理性去探索它,要带着疑问进行逻辑思考。”江琦先生归纳了5 条原则: 1 . 不被经验束缚,怀疑一切。2 . 不迷信权威。3 . 不被信息浪潮左右,自主地进行取舍选择。4 . 为捍卫自己的科学观点,

读《诺贝尔科学奖与科学精神》有感

合作与双赢——读《诺贝尔科学奖与科学精神》有感 国庆期间我读了《诺贝尔科学奖与科学精神》一书,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诺奖得主们在研究与探讨之间的合作精神。 我曾在“动物世界”中看过有关狮子的介绍,那些威风凛凛、雄踞草原的百兽之王,却不似深山中的那些老虎独来独往,而是以一种近乎本能的方式联合在一起捕猎,它们具有系统合理的分工协作,从而在草原上所向披靡。 这就是合作。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世界上名目繁多的学科就如同一片片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而在这些科学领域上,能够傲视群峰的伟大学者,没有一个是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完成他的壮举。也只是凭着他们的团结与智慧,他们才能在科学领域,攀登到这样的高度。 在历年的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中,不乏以合作获奖,共享科学奖的例子。从1902年的荷兰塞曼与洛伦兹共获物理奖开始,到最近的法国科学家Serge Haroche与美国科学家David J. Winland共获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他们的合作。 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的能力大小都是不同的——譬如本届物理奖得主二人,一位法国人,一位是美国人。鉴于个人的生活、学习以及文化环境的差异,他们两人的思想、学识与逻辑思路的积淀都迥然不同;而在这个高度发达的时代中,几乎已经没有用单一的思想便能轻松解决的问题。所以,合作,是一种能力的互补与增进。 这就是合作,当今科学时代所急需的一种集体协作方式。它更能碰撞出更精彩的火花。世界上没有两片重复的树叶,人也一样,在任意时刻都不会有两个思考着同样事物的人。正是因为这种完全不确定性与多元性,才有可能创造出各种机缘巧合,为科学发现提供肥沃的土壤。 第四组周宇璇

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前景分析

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前景分析 李趁201211012910 教育技术学 【摘要】本文通过诺贝尔奖自然科学奖现状进行概述,并阐明中国科学家在这方面的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前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笔者的意见及看法。 【关键字】中国科学家;自然科学;诺贝尔奖 1.诺贝尔奖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概述 1.1 诺贝尔奖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概念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物学奖,自从1901年设立以来,已届百年,各国共有380多位在以上学科有重要发现和发明,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荣获此项举世瞩目的权威性国际大奖。 1.2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现状 从1901年至2014年这114年间,诺贝尔奖自然科学家共授予575人次、572名科学家;亮度获奖的科学家有3人,分别是法国的M·S·居里(1903年物理学奖和1911年化学奖得住)、英国的F·桑格(1958年和1980年化学奖得住)、美国的J·巴丁(1956年和1972年物理学奖);其中,物理学奖项颁发111次,获奖人数199人(次);化学奖颁发110次,获奖人数169人(次);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109次,获奖人数207人。 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人数的多少,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国家科技政策、科学精神和科学传统的综合反映。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分布,是国家自然科学发达水平的标志。根据美国科学史家普赖斯和日本学者汤浅的研究,英国、德国曾经是科学的中心,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百分比很高。战后,美国成了世界科学的中心,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人数几乎占了整个获奖数的一半。 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国家,不仅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科技大国,也有一些相对较小的国家,比如瑞士,意大利等。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中,也有一些海外华人,他们是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丁肇中,崔琦、高行健、钱永健等,但他们都是以外籍华人的身份获奖,他们从事的研究是在国外进行的。严格地说,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百花园中,中国至今还是一个空白。

诺贝尔科学奖与科学精神期末复习要点考试范围.docx

诺贝尔科学奖与科学精神期末复习要点考试范冃 第一章诺贝尔与诺贝尔科学奖 1、诺贝尔奖项与颁发机构 诺贝尔设置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诺贝尔文学奖和诺贝尔和平奖五个奖项。其中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自然科学院负责颁发,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由皇家卡罗琳医学院负责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由瑞典学士院负责颁发,诺贝尔和平奖由挪威议会负责颁发。 2、百年诺贝尔科学奖的特点 (1)重视探测手段的创造性研究 (2)非常重视对基本理论的创造性研究 (3)特别重视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 (4)重视实践(包括实验)对科学研究成果的检验 (5)名师指导是获奖的重要途径 (6)公正性、权威性和分布的集中性 3、诺贝尔科学奖的作用与意义 (1)全面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2)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的建制化进程 (3)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对科学奖的关怀 (4)有效地促进了科学与人文相结合 第二章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1、现代科学发展的特点 (1)科学体系结构的专业化和整体化 (2)科学活动的社会化和国际化 (3)科学发展的加速化和数字化 (4)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 2、科学研究的类型 (1)基础研究 (2)应用研究 (3)开发研究 3、科学研究的层次 (1)科学发现 (2)科技发明 (3)科学理论 (4)哲学思辨 4、科学伦理的基本范畴 (1)核与生化武器伦理 (2)计算机与网络伦理 (3)生命与医学伦理

(4)生态与环境伦理 (5)纳米等“新材料”的科学伦理问题 第三章诺贝尔奖得主的大学时代 1、“诺贝尔奖大学”及其教育理念 (1)强调实验,注重能力培养 (2)强调知识广度,注重学科交融 (3)强调名师指导,注重形成人才链 (4)强调团队合作,注重发挥集体作用 第四章诺贝尔奖得主的成长历程 1、诺贝尔奖得主的知识、能力结构分析 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来说,诺贝尔奖获得者突出的表现出金字塔形的知识结构一一扎实宽厚的知识基础与精深的专业方向。从能力结构的角度来说包括科学洞察力、科学想象力、科学记忆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观察与实验能力。 2、诺贝尔得主的成长与教育(影响因素) (1)良好家庭教育的影响 (2)良师益友的启蒙 (3)名师卓有成效的引导 3、诺贝尔奖得主的成功法则 (1)立志,诺贝尔奖得主成功的前提 (2)合作,诺贝尔奖得主成功的群体经验 (3)求实,诺贝尔奖得主成功的基石 (4)坚持,诺贝尔奖得主成功的坚实保障 (5)创新,诺贝尔奖得主成功的关键 第五章诺贝尔科学奖成果对社会的影响 诺贝尔科学奖成果对社会生产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1、诺贝尔科学奖成果加快了社会物质文明的步伐 2、诺贝尔科学奖成果优化了人类的生存状况 3、诺贝尔科学奖成果间接推动社会的变革 4、诺贝尔科学奖成果激发了人们的科学研究热情 5、诺贝尔科学奖成果展现了求真务实的价值取向 6、诺贝尔科学奖成果激励了人们拼搏奋斗的人生理想 第六章诺贝尔科学奖与科学精神 什么是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才从人们探索自然的历史中逐渐演变来的,是科学方式方法、科学思想、科学家的气质及行为规范等凝结在人的精神层面的综合结果。 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要有阐述) 1、求真与务实精神 2、开拓创新精神

国家自然科学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 附件2: 国家自然科学奖 推荐单位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 刘淑莹、刘子阳、宋凤瑞、刘志强、吉林省气相离子-分子反应及富勒烯气相离子化学徐文国 通过金属配位作用而实现的一些高选择性合成戴立信、侯雪龙、唐勇、施小新、上海市反应王德坤 李有泉、马启欣、施大宁、张富春、浙江省轨道简并强关联系统的SU(4)理论顾世建香港特别半单李群上的非交换调和分析黄劲松行政区 香港特别金刚石及新型碳基材料的成核与生长李述汤行政区 朱位秋、黄志龙、雷鹰、应祖光、教育部随机激励的耗散的哈密顿系统理论杨勇勤 邢定钰、盛利、顾若愚、刘楣、教育部自旋输运和巨磁电阻理论董锦明李小文、朱启疆、朱重光、王锦地、教育部定量遥感基础理论研究张仁华陈清如、赵跃民、骆振福、韦鲁滨、教育部干法分选和干法筛分理论刘初生沈岩、孔祥银、赵国屏、赵军、卫生部遗传性乳光牙本质致病基因的鉴定张晓海、胡兰靛 蛋白激酶在阿片类物质介导的信号转导和耐受马兰、裴钢、范国煌、向 斌、卫生部依赖中的作用陆林 周宏灏、肖洲生、黄松林、刘昭前、卫生部药物反应差异遗传机理朱冰中国科学解思深、李文治、潘正伟、孙连峰、定向碳纳米管的制备、结构和物性的研究院周维亚中国科学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两个重要方面-有机分子蒋锡夔、计

国桢、张劲涛、范伟强、院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的研究史济良中国科学新型无机聚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规律与性能研洪茂椿、吴新涛、曹荣、黄群、院究苏伟平中国科学朱道本、李玉良、严继民、赵忠贤、C60的化学和物理基本问题研究院徐愉中国科学刘汉范、于伟泳、左晓斌、涂伟霞、高分子稳定金属纳米簇的合成及催化研究院王远 中国科学行星际扰动传播研究魏奉思、冯学尚、章公亮、颜毅华院 中国科学单孝全、汤鸿霄、王子健、钱易、持久性污染物的环境界面化学与控制技术原理院陈静生中国科学陈心启、郎楷永、吉占和、罗毅波、中国兰科植物研究院朱光华中国科学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的分子伴侣活性以及分子王志珍、邹承鲁、蔡晖、姚怡、院伴侣帮助的蛋白质折叠宋九莉 殷鸿福、杨遵仪、盛金章、张克信、专家推荐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研究陈楚震专家推荐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基因组测序项目杨焕明、沈岩、傅刚、董伟 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照理论,信号盲分离和主成专家推荐陈天平份(微小成份)分析 刘式墉、杨毅、谢志元、黄劲松、专家推荐新结构有机/聚合物电发光机理和应用研究侯晶莹 硅基低维结构材料的研制物性研究及新型器件陆昉、蒋最敏、王迅、龚大卫、专家推荐制备樊永良 煤燃烧过程中非主量组分的变化行为和氧化亚郑楚光、徐明厚、邱建荣、陆继东、专家推荐氮生成规律的理论描述刘德昌 叶轮机械气动正、反问题的求解与设计优化的研陈乃兴、黄伟光、徐燕骥、张丰显、专家推荐究董明

研究思路和方法

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⑴观察法.⑵调查法.⑶测验法.⑷行动研究法.⑸文献法⑹经验总结法.⑺个案研究法.⑻案例研究法. ⑼实验法(在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会用到两种以上方法) 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观察法 1.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2.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跟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谈话,查阅一些有关的材料,如教案、教学日记、学生作业等,以及听课等方式进行。 (2)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作明确的规定。如果这规定不明确,观察便不能集中,结果就不能深入。观察不能有几个中心,范围不能太广,全部观察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如果必须要观察几个中心,那就采取小组观察,分工合作。 (3)确定观察对象 一是确定拟观察的的总体范围; 二是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 三是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学任教的中师或大专毕业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业务、文化进修的情况,那么,拟观察总体就是教师工作年限达一年或两年的新教师。在这一总体范围内,再定下具体观察哪几所小学,哪几个教研组中的哪些教师。具体观察名单确定以后,再把拟观察的时间、场合、具体观察项目确定下来。 (4)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 (5)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观察手段一般包括两种:

有关细胞生物学的历届诺贝尔奖

19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对蛋白质和核酸的研究为细胞化学做出了贡献 科塞尔发现核素是蛋白质和核酸的复合物。他小心地水解核酸,得到了组成核酸的基本成分:鸟嘌呤、腺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还有些具有糖类性质的物质和磷酸。确定了核酸这个生物大分子的组成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物质在大分子中的比例,它们之间是如何连接的。斯托伊德尔(H. Steudel)找到了前一个问题的答案。通过分析,他发现单糖、每种嘌呤或嘧啶碱基、磷酸的比例为1∶1∶1。科塞尔及其同事发现,如果小心地水解核酸,糖基团与含氮的基团是连在一起的。科塞尔还对核酸与蛋白质的结合方式进行了研究。他发现有些物种的核酸与蛋白质结合比较紧密,有些则比较松散。 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作用1951年,美国一位23岁的生物学博士沃森来到卡文迪许实验室,他也受到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的影响。克里克同他一见如故,开始了对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 分子结构的合作研究。他们虽然性格相左,但在事业上志同道合。沃森生物学基础扎实,训练有素;克里克则凭借物理学优势,又不受传统生物学观念束缚,常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思考问题。他们二人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并善于吸收和借鉴当时也在研究DNA分子结构的鲍林、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等人的成果,结果不足两年时间的努力便完成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4月25日的《自然》杂志上以1000多字和一幅插图的短文公布了他们的发现。在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以谦逊的笔调,暗示了这个结构模型在遗传上的重要性:“我们并非没有注意到,我们所推测的特殊配对立即暗示了遗传物质的复制机理。”在随后发表的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详细地说明了DNA双螺旋模型对遗传学研究的重大意义:(1)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的自我复制。这个“半保留复制”的设想后来被马修·麦赛尔逊(Matthew Meselson)和富兰克林·斯塔勒(Franklin W. Stahl)用同位素追踪实验证实。(2)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是如何携带遗传信息的。(3)它能够说明基因是如何突变的。基因突变是由于碱基序列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变化可以通过复制而得到保留。 196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中国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科技奖)原因探析

中国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科技奖)原因探析摘要:中国本土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让国人尴尬而又不解。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国的教育问题、科研氛围及环境、科研管理及体制、科技成果评价体制、政策层面的误区、 经济发展水平、科技研究历史积累、科技投入、国际合作环境十个方面,从各个方面分析了 中国本土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的原因。分析了中国本土科学家在获得诺贝尔奖上面对的障碍,为政府科技工作管理者管理提供参考。 李约瑟博士提出过一个世界级难题:“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而在今天又出现一个同样性质世界级的难题:“为什么诺贝尔奖至今仍旧与中国无缘”。 从上世纪初科学在中国建制化(民国初年) 至今,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50 余年以来, 本土的中国人依然与百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无缘。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令人多少有点难堪的历史事实。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国科学家登上世界科技顶峰如此困难呢,本文就从各个方面分析原因。 1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因素: (1)古代的中西方哲学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古希腊哲学家发端于自然科学。哲学家们好奇地、冷静地观察自然、思考自然,密切地关注着自然科学的进展,并从中引出具有哲理的内涵,而且西方的科学家也具有重视自然哲学的优良传统。中国古代哲学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哲学”、”处世哲学”,表现出强烈地依附政治与轻视自然科学的倾向。(2)西方文化倾向于具体性、精确性,表现为严密的逻辑思维。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多表现为直观的、类比的形象思维方式,总是用一种简约的、模糊的大而笼统的寥寥数字将自然与社会一揽子地概括进去,成为任何领域、任何事物都可随意套用的“终极至理”,而且这些理论还带有某些故作玄虚的神秘色彩。(3)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西方科学一向有着良好的“求异”传统。他们总是思维奔放,刻意出新,蕴涵着丰富的想像力和惊人的胆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最重视思想上的“守一”和“齐一”,要求人们重圣贤、遵古训,追随圣人遗著,以圣贤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这种大一统式的思想控制,严重地抑制了人们思维的个性化,扼杀了人的独立性、创造性和批判精神。 2中国的教育问题 (1)级阶段的教育存在着三个不容忽视的误解:一是以为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成正比的,而实际上那是拔苗助长。二是认为吸收知识完全等同于开发智力。把吸收知识完全等同于开发智力,其结果只能开发出书呆子式的智力。三是以为开发智力就是培养创造力。(2)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实践动手的机会。(3)学“多”悟少使学习成了负担。中国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采取的是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才做学问的脱离的两阶段战略。(4)应试教育和盲从,使我们的学生把相当多的时间白白花在死记硬背那些考完试就扔的无用教条上,由于缺乏批判意识和鉴别能力。(5)学生过早地文理分家, 使得理科学生人文素养不足甚或相当差劲, 从而缺失科学创造所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思路和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思路和实施步骤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特点适合实施研究性教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理论教育,最终使大学生成为品学兼优适合社会需求的技术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课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知行统一,知识的识记只是其手段。而研究型教学主张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重实践、探究、强调学生在做中学,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体验并把所学知识内化。这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目的是一致的。 研究方法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主要用观察、实验、调查、统计等方法研究教育现象,注重研究的严密性、客观性, 以求得到客观事实。定性研究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而获得第一手资料,具体的方法主要有参与观察、行动研究、历史研究法等。两种研究方法各有所长。本课题采用多种科学研究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研究,以期取得理想的研究成果。项目预期的成果形式为调查报告、论文。 拟用三年时间实施本课题的研究,实施范围为北海职业学院的在校生,收益学生估计为三千到四千人。 第一阶段为动员和调查阶段(2006年9月至2007年8) 推动研究性教学,必须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具有针对性的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深入开展研究性教学教育思想的学习与讨论。 课题组成员采用集中、分散、问卷、开座谈会等方式调查本院学生。调查内容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课程讲授、课堂讨论、作业训练、实践训练、考核方式等六方面的意见和看法;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法律意识等基本情况。收集第一手材料为研究作准备,此阶段拟用九个月时间。 第二阶段为教学环境现代化建设阶段、理论研究阶段(2007年9月至2008年8) 推动研究性教学,必须积极营造教学资源丰富的环境,特别是有信息技术和先进仪器、设备支持下的教学环境,具体包括立体化精品教材、多媒体教室、电子图书馆、全球知识共享的校园网络以及有利于推动研究性教学的组织、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等,为推动研究性教学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 课题组成员根据第一手资料的原始数据进行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提出改革策略。此阶段拟用九个月时间。

诺贝尔奖的启示

诺贝尔奖的启示 科学研究需要感性和直觉,而培养这种感性和直觉的最佳时期正是玩得满身是泥的少年时代。陈力摄新华社发 中国教育报记者:张贵勇 从日本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身上,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善于自我反省和忘我工作之外,他们大多有着相对美好的童年,都喜欢亲近自然、探索自然,都喜欢阅读、善于阅读,而且父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启蒙和引导角色。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这些获奖者无一例外地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保持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有优秀教师的引领和指导,得到了宽松而自由的学术政策的支持,并受益于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 “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一代科学巨匠的路。”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下村修谈及自己为何走上科学之路时,说:“我做研究不是为了应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为什么会发光。”应该说,对大自然和周围世界保持一颗好奇心,是引领诺贝尔奖获得者走进科研世界的直接原因。1973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江崎玲于奈有此感悟: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一代科学巨匠的路,理应无比珍视、精心培育、不断激励和呵护。 从多位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他们亲近自然、观察自然的经历。对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小柴昌俊来说,他最难忘的就是小时候在学校后山与同学追逐赛跑、拔农家蔬菜、肆意玩耍的那段时光。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益民告诉记者,虽然日本属于岛国,地理条件有诸多不利因素,但日本人往往对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怀有一种亲近感、自豪感,对各种自然现象也比较敏感,这不仅反映到日常民俗之中,也反映在日本的文学艺术之中,如川端康成的《雪国》等小说。日本的学校教育也很重视让儿童亲近自然,很多幼儿园和中小学会结合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保留了当地的自然特色。 “我一个人为了读书写下很多笔记,并且持续这种读书方式,成就了今天在此处的我。” 从几位获奖者的言谈和著述中,明显可以感觉到阅读对于他们成长的重要意义,其中几位更是因为阅读而坚定了人生方向。小柴昌俊在《我不是好学生》一书中坦陈,上小学时班主任金子英夫送他一本书——爱因斯坦著的《物理学是怎样产生的》,使他对物理产生极大兴趣,并最终走上物理研究之路。福井谦一在《直言教育》中写道:“在我的整个初中、高中时代,给我影响最大的是法布尔,他于我可以称为心灵之师,对我的人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大江健三郎从小就有抄书的习惯,他在书中坦陈:“为了读书写下很多笔记,并且持续这种读书方式,成就了今天在此处的我。” “读书是自主学习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它可以拓展知识、提升理性、丰富感性,有助于培养人的创造性。”据高益民介绍,日本政府现在非常重视儿童的读书活动,2001年,日本国会通过了《关于推进儿童读书活动的法律》,这部法律要求国家、地方、学校、家庭和

一个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地中国人

一个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中国人 不管活着还是去世,他始终不为人知,因为他的名字和他的工作一样,是国家的最高。他不仅是人类科学史上的巨星,更是值得中国人敬仰的英雄!在西南郊,我国重要的核科学研究基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一片毫不起眼的树林中心,静静地树立着一位老人的铜像,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然而当翻开一本神秘的历史老档案,他的履历却让我们为之震惊。因为,他是今天媒体人很少提及的国功臣,中国核武器发展幕后最神秘的男人,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一位研究成果被外国人剽窃抄袭,三次遗憾错失诺贝尔奖的科学泰斗,中国当之无愧的“核武器之父”“原子弹之父”,他的名字连苏联人听了都闻风丧胆!但国人却很少有人提及。他,就是王淦昌。今天,我们必须解读这位科学巨匠,去给每一位国人讲诉他的故事。王淦昌的名字始终和科学上的重大发现紧紧联系在一起:探测中微子、宇宙线研究、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两弹突破、大型X光机、惯性约束聚变……对于王淦昌一生的成就,曾有评论说:“任何人只要做出其中的任意一项,就足以在中国科技发展乃至世界科技发展历程中名垂青史。”无疑,他是一位学界泰斗、科学大师。011907年5月18日,王淦昌出生在省常熟市。父亲精通医术,是当地有名的郎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

其筋骨”王淦昌4岁时,父亲因病离世,13岁时,母亲因为过度劳累得了肺病,也离世了。幼小的王淦昌一下子成了孤儿。成为孤儿后,王淦昌一度靠放羊来维持生计、补贴生活。但王淦昌的外婆是一位有远见的老人,她鼓励王淦昌去读书。“中国不缺放羊娃,但是缺少有学问的人!”正是这位农村老人的淳朴思想,使得王淦昌脱离了放羊娃的命运,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年后,王淦昌随一位远房亲戚到浦东中学读书。在小学的时候,王淦昌就痴迷于数学题;中学时,他最感兴趣的学科仍是数学。以至于他中学阶段就学完了大学的微积分。1925年夏天,清华学堂筹办大学本科,天资聪颖的他不出所料的考上了清华大学,成为了清华第一届大学生!清华大学的经费比较充裕,设备条件比国其他大学好很多,王淦昌一进清华,就对化学实验着了迷,甚至连吃饭做梦也在背元素周期表。可是一年后的分系,王淦昌既没有选择从小就擅长的数学,也没有报化学系,而是选择了物理系。选择物理,对于王淦昌来说,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师从叶企和忠尧这两位物理大师的门下,王淦昌在学术界的辉煌人生就此开幕!02在清华的学习中,王淦昌愈发深感中国与西方的巨大差距。1926年春天,日本军舰在天津大沽口炮轰驻防此地的中国国民军部队,蓄意挑起了践踏中国主权的“大沽口事件”。作为游行学生中的一员,王淦昌亲眼看见无数同学倒在军警的枪口下,一片血泊!这件事带给王淦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公示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公示 项目名称 高维图像类脑化语义信息提取理论与方法 提 名 者 工业和信息化部 提名意见 该项目围绕高维图像类脑化语义信息提取展开研究,是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取得了具有重要创新性和理论价值的基础研究成果。 受大脑基于部件的认知过程启发,提出了一套语义可解释鉴别化紧致特征提取理论和方法,达到了认知可解释和特征可鉴别的统一。 受大脑协同思维的启发,提出了基于时空协同和内部协同的图像协同处理架构,显著提升了图像识别的准确率。 受大脑演化认知特性启发,提出了基于演化表达的图像信息描述理论和方法,突破了手工设计描述子的局限。 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院士和IEEE/ACM/OSA/SPIE/IAPR/AAAS Fellow等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有力推动了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推荐条件。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针对语义丰富的高维图像信号,借鉴和发展脑科学、认知科学的成果,对高维图像进行类脑化处理是减少和消除语义鸿沟重大问题的关键,代表了当前信息领域的发展方向之一。本项目以类脑化处理为手段,建立了语义可解释、协同认知、演化表达三个方面的高维图像语义信息提取理论和方法。取得了如下科学发现: 1.受大脑基于部件的认知过程启发,提出了同时提取隐藏语义和保持内在流形结构的非负矩阵分解理论框架,并进一步将其发展为流形正则化稀疏非负矩阵分解方法并应用到高光谱图像处理和恢复中,解决了非负矩阵分解可解释性强但鉴别能力弱的难题。还提出了确定性列矩阵分解子空间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套可解释鉴别化语义特征提取理论和方法,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认知可解释和特征可鉴别的统一。 2.受大脑协同思维的启发,提出了图像及视频的协同处理框架:针对视频内容识别,提出了时空拉普拉斯金字塔协同编码机制,能够同时捕获结构信息和运动信息,克服了传统方法误配准问题。针对图像识别,提出了Gabor区域协方差矩阵描述子,

诺贝尔奖的遗憾--被遗漏的五大发现

诺贝尔奖的遗憾被遗漏的五大发现 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X光的发现者伦琴.诺贝尔科学奖所奖励的原始性创新科技,对整个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100年来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奖项目,从某种意义L可以说是20世纪科学发展历程的缩影. 从190年至1999年,获诺贝尔自然科学三大奖(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的项目中,最主要的是重大的科学发现.占58.7%;重大的理论突破占22.8%;重大的技术和方法发明仅占18.5%.作为20世纪科技风向标的诺贝尔科学奖,走过百年时,它的权威性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有人批评诺贝尔奖把理科仅仅分为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三科,并不能反映出科学的最新发展,诸如天文学、基因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都没有被列人其中.有人曾经指出:时下的研究往往要跨越多门学科,尤其是物理学的大部分研究或多或少会涉及其他科学范畴,如果不增设奖项,从事这类研究的科学家会越来越难以获得诺贝尔奖.负责审核诺贝尔科学奖提名及审定得奖名单的瑞典皇家科学院也承认,有必要检讨评选准则,以免因曲高和寡而影响诺贝尔科学奖的声誉.由于诺贝尔在遗嘱中只要求将诺贝尔奖用于奖励那些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中“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加之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坚持许多不台理的评选规则,致使在20世纪中.像爱因斯坦的不对论”等一些重大发现与诺贝尔奖无缘. 相对论 根据已公开的诺贝尔奖评选档案资料,在20世纪的头20年里,由于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几十位著名科学家一直提名他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候选人.但是,当时身为诺贝尔奖评审团成员1911年诺贝尔医学奖的得主加尔斯特兰德却认为,相对论应接受时间的考验,致使爱因斯坦连年落选,直到瑞典皇家科学院成员、年轻的奥森于1921年提出了一项折衷方案,才打破了爱lyJ斯坦究竟该不该获奖的僵局.奥森提出,让爱因斯坦的另一项研究成果——光电效应理论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奥森的提案为加尔斯特兰德及其他评委会成员所接受,爱因斯坦因此才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哈勃定律 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揭示出,在无垠的宇宙中,银河系只是“一名小小的成员”.1929年,哈勃研究了前人测量的星系距离资料后发现,远星系光谱线的颜色要比近星系的稍红一些.哈勃仔细测量了这种红化.发现它呈系统性变化,而且星系愈远,光谱线红移愈大.在进一步测定了许多星系光谱中特征话线的位置后,哈勃证实了这个效应.并指出红移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星系在退行而使光波变长的缘故,由此,他总结出:星系退行的速度与距离成正比.哈勃的理论认为,“红移”最快的星系就是离我们最 远的星系.这也就是著名的“哈勃定律”. “哈勃定律”的诞生.使哈勃名声大噪.但签于当时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团仍坚持旧的评选规定——天体物理学的发现不在评奖范围内,因而使哈勃失去获奖机会.尽管后来有消息说,在1953年哈勃去世之前,物理学奖评审团也曾一度同意推举他获奖.传记家、印第安纳大学教授克里斯蒂森曾评论说,如果评审团早点破除清规戒律,哈勃肯定能获得诺贝尔奖. 岛屿生物地理学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罗伯特·麦克阿瑟和爱德华·威尔逊运用数学研究并创造性地进行实地考察后提出物种是如何移居新领地的理论,使世界科学界为之震惊.今天,自然资源保护工作者运用这一理论,能计算出为保护濒临灭绝物种的生存需要多少栖息地;进化生态学家利用这一理论,对物种的构成和物种的灭绝有了更为深人的了解.尽管麦克阿瑟于1972年逝世,威尔逊也未获得诺贝尔奖,但他获得过大量颇有声望的其他科学奖.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皮姆教授说,同科学界的承认相比,是否获得诺贝尔奖并不重要,诺贝尔奖并不代表一切. 大陆漂移理论 韦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诺贝尔与诺贝尔奖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姓名:赫晓双学院:数计学院专业:10统计 诺贝尔与诺贝尔奖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摘要:诺贝尔走着艰难的成才之路,有着艰苦的创业历程,本着执着的人生追求,不抛弃,不放弃,最终他的人生得以辉煌。以真善美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仅是诺贝尔毕生追求的理想和信念,而且是其所躬行的现实目标,并通过遗嘱使之得到确定;诺贝尔奖则使这两类精神,在奖项设置及其运作、奖励获得者及其成果以及诺贝尔奖得主受教学校的教育理念等方面得到了继承、发扬和相互强化;弘场诺贝尔奖精神,对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甚至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诺贝尔;艰难;执着;诺贝尔奖精神;融合;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一、诺贝尔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鼓励他们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世界上的最高科学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远的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文明史册。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世人皆知的瑞典化学家、发明家、实业家、黄色炸药及更大威力之炸药的发明家——阿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 1、少年自学成才 1833年10月21日,诺贝尔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出生。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三。父亲是一个小工厂主,也是一个发明家。诺贝尔7岁时,父亲的工厂破产,全家移居俄国彼得堡。身居异国他乡,他跟一位家庭教师学习,没有进学校读书。年龄稍大,父亲就让他去各地旅行,访求名师指导。诺贝尔曾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实验室学习。他勤奋好学,18 岁时,在自然科学、文学和哲学方面已经具有较高的修养。同时精通多国语言。由于勤奋好学,他19 岁在父亲的工厂里工作时,技术上就已崭露头角。 2、承父志不畏艰险 诺贝尔的父亲曾试验过炸药,受父亲的影呐,诺贝尔从小就对研究炸药怀有浓厚的兴趣。1847年,意大利化学家索勃罗发明了一种烈性炸药—硝化甘油。这种炸药非常危险,人稍不留神,就会粉身碎骨。于是,诺贝尔决定改进这种烈性炸药,寻找一种安全又方便的控制硝化甘油的方法。经过反复试验,1862年,他终于找到了这种方法。1863年,诺贝尔和父亲一起办起了硝化甘油工厂,并对火药质量做了进步的改进,生产并出售一种新型火药“斯普林格尔”。但是,这一新产品并没有完全“过关”。1864年9月3日,在进行一次实验时,炸药

科学精神与诺贝尔奖

科学精神与诺贝尔奖 摘要: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核心,其本质是非实用、非功利地探索知识、追求真理.诺贝尔奖鼓励人类在科学精神引导下探索自然界的深层规律,它以促进人类深入理解自然为目标,不追求直接的应用价值.中国未能产生诺贝尔奖得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功利主义科学观在科学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全民族缺乏科学精神,由此导致的急功近利思想侵蚀了科学应有的品格.我国要想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必须从塑造科学精神开始.关键词:科学精神;诺贝尔奖;功利主义;科学文化 诺贝尔奖对20世纪科学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正如李政道所说:“诺贝尔奖把人类文明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从1901年诺贝尔奖创立到2000年,全部六个奖项已有700人获奖;其中3项科学奖获奖总人数469人,占总获奖人数的67%.但是在获奖者中只有6位华裔,仅占获奖人数的0.86%,与华人在世界人口中所占比例极不相称,而且他们的工作没有一项是在中国做的.为什么中国不能在本土产生一个诺贝尔奖得主?不少学者曾对此进行过研究,如赵红州认为我国与诺贝尔科学奖绝缘有4点原因:①科学知识积累不够;②科学研究时间不足;③缺乏科学家群落;④缺乏科学人才识别和速选机制.但除了这四点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缺乏科学精神. 1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是科学传统的一部分,是人类在从事科学活动时所体现的精神,是理想主义科学观的体现.亚里士多德认为,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为求知而从姿学术,并无任何实用国的,即不为任何其它利益而寻求智慧,这是求知的最高境界.他认为高级学术并不是一门“制造学术”,“古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作成说明”.在他的思想影响下,产生了为知识而知识,为真理而学术的理想主义科学观.这种“爱智”精神的实质是非实用、非功利的,它显示了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古希腊哲人倡导的这种精神通过文艺复兴在欧洲复苏而绵延数百年,至今仍是酉方理解科学的主导观点,其精髓就是对宇宙万物之“发生”的惊讶心态和由纯粹好奇心所驱动的探究精神. 科学精神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自由探索的精神.爱因斯坦把科学家的自由分为两种,即外在自由和内在自由.外在自由主要指一是有发表和交流科学思想的自由,二是有从事科学活动的足够时间和精力.内在自由也称为内心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自由探索不仅体现了科学家追求真理和知识的执著精神,而且体现了追求过程中所采取的自由开放和独立思考的学术态度.勇于批判的精神.人们对任何科研成果都应该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也就是说,“对于科学知识,无论是新的还是旧的,都应该持续地仔细检查可能的事实错误或论证的矛盾.任何合理的批判性的评论应当立刻公布于众.这项规范在科学共同体内使证实的程序制度化,要求全体科学家有严密的智力训练和严格的批评标准.在交流和研究经费申请的同行评议中,在科学会议的非正式讨论的传统中,在所有其它的对发现结果的鉴定过程中,都是明显的”.波普尔从科学哲学的角度进一步强调和突出了科学的批判精神,他强调科学方法是批判的方法,批判是任何理智发展的主要动力.科学精神要求对一切学说保持开放态度,要求在理性批判主义的驱动下不断发展、完善,甚至超越自身所建构的一切.科学的活力,就在于它具有一种自我改进机制.要敢于怀疑权威的观点,同时慎重思考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原理;既要敢于批评他人的错误,也要勇于自我批评.大胆创新的精神.齐曼说:“科学是对未知的发现.这就是说,科学研究成果总应该是新颖的.一项研究没有给充分了解和理解的东西增添新内容,则无所贡献于科学.这项规范强调科学认识论中的发现因素.它迫使科学家们要有不同形式的‘创造性的’行为和‘富有想象力’的思想.” 科学如果失去创新精神,就不可能有新的理论和假说诞生,科学将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严谨求实的精神.科学需要有实证精神,实证精神意味着科学的严格性,表明任何科学理论或假说都必须接受严格的检验,都必须有充分的实证依据.科学发展过程中凡事皆求证明,否则,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除此,还有毫无私利的精神、为真理献身的精神等等.

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许多学子为撰写毕业论文而绞尽脑汁发愁,论文东拼西凑应付差事,实在不行,在网上另请高手代写论文通关,其实掌握了撰写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技巧,揭开毕业论文的神秘面纱,一切会变得简单而明了。下面我们一起分享一下网站老师常用的撰写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二、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 ②启发人们的思维。 ③导致新的发现。 三、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 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 第二、控制性。 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 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四、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 其作用有: 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 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 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 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五、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六、定量分析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