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跨学科科研案例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跨学科科研案例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跨学科科研案例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跨学科科研案例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跨学科研究案例

姓名:潘立雪院系:自动化学号:SC12010025

诺贝尔奖自1901年首次颁发以来,已有百年历史。它作为自然科学上杰出成就的最高象征,无论在科学界还是一般公众的观念上,是世界上最具权威、最负盛名的自然科学奖项。据相关资料统计,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授予跨学科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的比例越来越高。一方面,这揭示了随着各个学科的飞速发展,学科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跨学科领域的研究的活跃性。下面以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获得者德尔布吕克领导的“噬菌体研究小组”为例,谈谈我个人对于跨学科研究的看法。

1940年,德裔美国科学家德尔布吕克创建了“噬菌体研究小组”,小组吸引和聚集了一批来自不同领域的、致力于研究病毒自我复制的科学才俊。其核心成员德尔布吕克是范德比尔特大学的物理学家,卢里亚是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内科医生,赫尔希是圣路易华盛顿大学的生物化学家。根据各自的学科背景,他们在病毒复制的研究上分工明确:德尔布吕克长于理论分析,赫尔希专注于实验的展开,卢里亚则以一种简单检测基因变更的方法来研究噬菌体。他们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终于证明噬菌体是由一层蛋白质包围的脱氧核糖核酸生成。他们于1943年发现了病毒的复制机制,1952年发现在病毒复制机制中起决定作用的DNA。他们的发现不仅启发了后来的沃森、克里克建立DNA双螺旋模型,还意味着一个全新的领域-分子生物学的诞生。1969年德尔布吕克、卢里亚和赫尔希因为上述研究成果而获得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由上述例子可见,在自然科学的最前沿领域,往往涉及多门学科的综合交叉,需要由各相关学科的科学家通力协作,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去研究同一个问题,经过激烈的思想交流碰撞,产生出灵感的火花或者共识,从而揭示出新的规律或者对现象做出新的合理的解释。跨学科研究的优点是,对于同一个问题或者现象,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去研究实验,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结果,而在结果的差异性中,往往蕴含着新的未知的现象或者规律,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一齐攻关,才可能会有所建树。

跨学科研究,还需要研究人员具有广博的知识又掌握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这对研究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获得者,既是某门学科的专才,又是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的通才。使得他们熟悉自己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将相邻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借鉴移植应用到本学科的研究中。同时也使得在与其他领域的科学家合作时,能够进行更加充分的交流和配合。所有这些优点,都利于原创性的理论知识的发现。

相较于西方科学界广泛而深入开展的跨学科研究,我国的跨学科研究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相去甚远。其中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一、自古以来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中庸处事理念以及道家思想所提倡的天人合一、逍遥自在的理念,与提倡敢于质疑、不断探索、勇于进取的近代科学思想相背,不利于科学的发展。科研人员失去了研究兴趣和好奇心,很难有原创性的成果提出。

二、封建社会几百年来的科举考试制度,使得读书做学问变成十分功利化的谋生手段,使人没有了持之以恒不断探索的动力,扼杀了最原始的做研究探索的兴趣。这种影响到当代依然存在。科研变成很多人的谋生手段,而不是最纯粹的兴趣的追求。

三、自古以来文人相轻。我国科研人员也同样适用。科研信息在个人与个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互相封锁,导致很多所谓的跨学科研究只是浮于形式,根本没有深层次的交流和研究。同时,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科研人员个人主义盛行,没有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即使有跨学科研究的意向,在共同攻关时也很难做到协作配合,导致操作性不强,执行起来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导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加速赶超发达国家的急切心理(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大都有这种浮躁的心态),使得我们在制定的科研目标时不合实际,违背了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搞科研时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在科研或者科学的发展上,应该是厚积薄发,要记住,欲速则不达。我们必须踏踏实实的,脚踏实地的完成既定的合理的科研目标,不要好高骛远,一味强调赶超世界一流。应该实行“小步快跑”的稳健战略。宁可走的慢一些,也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好,总比跑错了方向再返回来走回头路省时间。

五、中国传统的孩子教育观念有问题,溺爱孩子,永远把孩子当小孩看待,为孩子的一切行为开脱。这样的孩子从小就没有主见,独立能力差,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不会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更谈不上原创性的创新。

六、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及应试考试制度扼杀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大学学科的设置使我们培养不出具有广泛兴趣爱好和宽范围知识涉猎的人才,而这是进行跨学科研究交流的必要前提。这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中国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具有原创精神意识的大师,我们培养出来的只是模仿别人创意和仿制别人产品的工程师。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国几十年来没有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也就不足为奇了。在科研或者跨学科研究方面,我们应该好好的像我们的邻居日本或者俄罗斯学习,同时我们也应反思我们之前所制定的科技发展政策或者纲要。总之,希望我们能够踏实稳重的走好科技发展之路,早日跻身科技强国之列,为人类的科学发展做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贡献。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 科技部门户网站 https://www.doczj.com/doc/8e4213221.html, 2013年01月17日来源:科技部 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目录 二等奖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推荐单位/ 推荐专家 1 Z-101-2-01 模空间退化和向量丛的稳定性孙笑涛(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 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2 Z-101-2-02 大维随机矩阵理论及其应用白志东(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省 3 Z-101-2-03 守恒律组和玻尔兹曼方程的一 些数学理论杨彤(香港城市大学) 周毓麟,李大潜, 石钟慈 4 Z-102-2-01 低维强关联电子系统中的奇异 自旋性质理论研究王玉鹏(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 所), 曹俊鹏(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 所), 张平(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 数学研究所), 陈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 所), 戴建辉(浙江大学) 中国科学院 5 Z-102-2-02 金笼子与外场下纳米结构转变 的研究 龚新高(复旦大学), 孙得彦(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 研究所), 刘志锋(香港中文大学), 顾晓(复旦大学), 季敏(复旦大学) 教育部 6 Z-102-2-03 基于核自旋的量子计算研究杜江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育部 7 Z-102-2-04 “高能电子宇宙射线能谱超出” 的发现常进(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 文台) 中国科学院 8 Z-103-2-01 基于边臂策略的立体化学控制 与催化反应研究唐勇(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 化学研究所), 孙秀丽(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 化学研究所), 叶松(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 化学研究所), 周剑(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 化学研究所), 上海市

工作分析方法及案例

1工作分析方法介绍 观察法是工作人员在不影响被观察人员正常工作的条件下,通过观察将有关的工作内容、方法、程序、设备、工作环境等信息记录下来,最后将取得的信息归纳整理为适合使用的结果的过程。 采用观察法进行岗位分析时,应力求结构化,根据岗位分析的目的和组织现有的条件,事先确定观察内容、观察时间、观察位置、观察所需的记录单,做到省时高效。 观察法的优点是:取得的信息比较客观和正确。但它要求观察者有足够的实际操作经验;主要用于标准化的、周期短的以体力活动为主的工作,不适用于工作循环周期长的、以智力活动为主的工作;不能得到有关任职者资格要求的信息。观察法常与访谈法同时使用。 访谈法是访谈人员就某一岗位与访谈对象,按事先拟定好的访谈提纲进行交流和讨论。访谈对象包括:该职位的任职者、对工作较为熟悉的直接主管人员、与该职位工作联系比较密切的工作人员、任职者的下属。为了保证访谈效果,一般要事先设计访谈提纲,事先交给访谈者准备。 访谈法通常用于工作分析人员不能实际参与观察的工作,其优点是既可以得到标准化工作信息,又可以获得非标准化工作的信息;既可以获得体力工作的信息,又可以获得脑力工作的信息;同时可以获取其他方法无法获取的信息,比如工作经验、任职资格等,尤其适合对文字理解有困难的人。其不足之处是被访谈者对访谈的动机往往持怀疑态度,回答问题是有所保留,信息有可能会被扭曲。因此,访谈法一般不能单独用于信息收集,需要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问卷调查是根据工作分析的目的、内容等事先设计一套调查问卷,由被调查者填写,再将问卷加以汇总,从中找出有代表性的回答,形成对工作分析的描述信息。问卷调查法是工作分析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问卷调查法的关键是问卷设计,主要有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形式。开放式调查表由被调查人自由回答问卷所提问题;封闭式调查表则是调查人事先设计好答案,由被调查人选择确定。 1.提问要准确 2.问卷表格设计要精练 3.语言通俗易懂,问题不能模凌两可 4.问卷表前面要有导语 5.问题排列应有逻辑,能够引起被调查人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的精神特质和与境

是这种基础研究带来大量的回报。 但作为工业实验室,无疑是以赢利为目的,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走向市场。贝尔实验室的光子和电子技术研究部主任G1 布隆德尔( Greg Blo nder) 曾说过“:如果你不了解市场,那么你的目标将会是很可怜的。”但又不能轻视基础研究而全面转向市场,那样做将是急功近利的和短视的,不仅会使技术源枯竭,而且在贝尔实验室像晶体管、激光、卫星通信和光通信等这样影响极大的科学技术也难以产生。因此应该将长期性研究和短期性研究并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从而在理性和功利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41 深入探讨科研管理方法,为培育我国的诺贝尔奖科学家提供土壤 贝尔实验室之所以能取得骄人成绩,其原因是多向度、多层面的。从科研管理来看,相对而言,我国科研体制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些是观念性的,如正确认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 有些则是操作性的,如给研究人员充分的选择研究项目的自由度; 对全业R &D 部门来讲,则有必要寻求与大学联系具体的方式和渠道。 贝尔实验室科研管理的政策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所有研究单位都可以照搬。然而,贝尔实验室毕竟培育出来这么多的诺贝尔获奖者,而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又是奖给那些最具有创造性的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的精神特质和与境 刘新彦 (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北京100039) 科学是一座神圣的殿堂,诺贝尔奖是殿堂里至高无上的王冠。当我们置身这个殿堂仰望诺贝尔奖之项背,慨叹那些引领时代风骚的科学精英们是何等的才华横溢时,当我们因此而反省我中华近百年来在科学研究上的落伍时,我们的量尺迅速地测出了我们在经济基础,科研体制,基础研究,教育模式,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等方面的差距。但是,在找出了国力和体制的症结之后,我们是否也足够地重视了诺贝尔奖得主在个体精神品质上的特征呢? 这是一个不能不认真提出来的问题。因为,如果说上述诸种差距反映的是事物的外因,那么,个人的精神特质则是内因。你可能无法选择和把握外部环境,但是,作为一个以科学研究为职业乃至生命的人来说, 却可以承担起个人的精神品质和科研道德的责任。倘若我们找到了并正视这个差距,也就找到了自己学习和改进的可行方向。 那么,在科学前沿锐意进取、勇攀高峰的人有什么共同的精神品质呢? 不妨先看看江崎先生提出的原则。 诺贝尔奖只钟情于在科学研究上有重大突破的英杰。在已经相对成熟的原有体系上如何形成新的突破? 日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江崎於玲柰说“:科学就是理解自然的本质,创造新的知识。自然界本来都具有合理的结构,要带着理性去探索它,要带着疑问进行逻辑思考。”江琦先生归纳了5 条原则: 1 . 不被经验束缚,怀疑一切。2 . 不迷信权威。3 . 不被信息浪潮左右,自主地进行取舍选择。4 . 为捍卫自己的科学观点,

十万个为什么: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奖

十万个为什么: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奖 为什么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奖? 流传有两种说法: (1)诺贝尔当年与一瑞典数学家交恶,说白了就是情敌,如果设数 学奖此瑞典数学家很可能得奖,所以干脆不设 (2)诺贝尔想设自然科学奖,但是他认为数学不属自然科学 诺贝尔在他的遗嘱中决定的奖励是授予在物理、化学、生理学或 医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的科学家;另外,授予写出优秀文学作品的作 者以及对世界和平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答案虽简单,但是是什么 让诺贝尔作出决定不奖励数学家却也似乎成了一个难解的数学难题。 史学家们现在越来越多地相信这样一种事实,即诺贝尔忽视数学 是受他所处的时代和他的科学观的影响。诺贝尔16岁的时候就终止了 公立中学的教育,也没有继续上大学,之后仅仅从一位优秀的俄罗斯 有机化学家Zinin那里接受了一些私人教育。事实上,正是Zinin在1855年把诺贝尔的注意力引向硝酸甘油。诺贝尔不愧是一位19世纪典型的、极赋天才的发明家,他的发明似乎更多地来自于其敏锐的直觉 和非凡的创造力,而不需要借助任何高等数学的知识,其数学知识可 能还不超过四则运算和比例率。而那时,也就是19世纪的下半世纪, 化学领域的研究也一般不需要高等数学,数学在化学中的应用发生在 诺贝尔去世以后。诺贝尔本人根本无法预见或想像到数学在推动科学 发展上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所以忽视了设立诺贝尔数学奖也不难理解。 另有国外学者认为这件事可能与诺贝尔的爱情受挫相关,诺贝尔 有一个比他小13岁的女友,维也纳妇女SophieHess,后来诺贝尔发现她和一位数学家私下交往甚密。对于他的女友和那位数学家私奔一事 诺贝尔一直耿耿于怀,直到生命的尽头诺贝尔还是个单身汉。也可能 正是这件事让诺贝尔在叙述“诺贝尔基金会奖励章程”时把数学排除 在外。

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前景分析

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前景分析 李趁201211012910 教育技术学 【摘要】本文通过诺贝尔奖自然科学奖现状进行概述,并阐明中国科学家在这方面的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前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笔者的意见及看法。 【关键字】中国科学家;自然科学;诺贝尔奖 1.诺贝尔奖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概述 1.1 诺贝尔奖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概念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物学奖,自从1901年设立以来,已届百年,各国共有380多位在以上学科有重要发现和发明,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荣获此项举世瞩目的权威性国际大奖。 1.2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现状 从1901年至2014年这114年间,诺贝尔奖自然科学家共授予575人次、572名科学家;亮度获奖的科学家有3人,分别是法国的M·S·居里(1903年物理学奖和1911年化学奖得住)、英国的F·桑格(1958年和1980年化学奖得住)、美国的J·巴丁(1956年和1972年物理学奖);其中,物理学奖项颁发111次,获奖人数199人(次);化学奖颁发110次,获奖人数169人(次);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109次,获奖人数207人。 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人数的多少,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国家科技政策、科学精神和科学传统的综合反映。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分布,是国家自然科学发达水平的标志。根据美国科学史家普赖斯和日本学者汤浅的研究,英国、德国曾经是科学的中心,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百分比很高。战后,美国成了世界科学的中心,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人数几乎占了整个获奖数的一半。 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国家,不仅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科技大国,也有一些相对较小的国家,比如瑞士,意大利等。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中,也有一些海外华人,他们是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丁肇中,崔琦、高行健、钱永健等,但他们都是以外籍华人的身份获奖,他们从事的研究是在国外进行的。严格地说,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百花园中,中国至今还是一个空白。

国家自然科学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 附件2: 国家自然科学奖 推荐单位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 刘淑莹、刘子阳、宋凤瑞、刘志强、吉林省气相离子-分子反应及富勒烯气相离子化学徐文国 通过金属配位作用而实现的一些高选择性合成戴立信、侯雪龙、唐勇、施小新、上海市反应王德坤 李有泉、马启欣、施大宁、张富春、浙江省轨道简并强关联系统的SU(4)理论顾世建香港特别半单李群上的非交换调和分析黄劲松行政区 香港特别金刚石及新型碳基材料的成核与生长李述汤行政区 朱位秋、黄志龙、雷鹰、应祖光、教育部随机激励的耗散的哈密顿系统理论杨勇勤 邢定钰、盛利、顾若愚、刘楣、教育部自旋输运和巨磁电阻理论董锦明李小文、朱启疆、朱重光、王锦地、教育部定量遥感基础理论研究张仁华陈清如、赵跃民、骆振福、韦鲁滨、教育部干法分选和干法筛分理论刘初生沈岩、孔祥银、赵国屏、赵军、卫生部遗传性乳光牙本质致病基因的鉴定张晓海、胡兰靛 蛋白激酶在阿片类物质介导的信号转导和耐受马兰、裴钢、范国煌、向 斌、卫生部依赖中的作用陆林 周宏灏、肖洲生、黄松林、刘昭前、卫生部药物反应差异遗传机理朱冰中国科学解思深、李文治、潘正伟、孙连峰、定向碳纳米管的制备、结构和物性的研究院周维亚中国科学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两个重要方面-有机分子蒋锡夔、计

国桢、张劲涛、范伟强、院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的研究史济良中国科学新型无机聚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规律与性能研洪茂椿、吴新涛、曹荣、黄群、院究苏伟平中国科学朱道本、李玉良、严继民、赵忠贤、C60的化学和物理基本问题研究院徐愉中国科学刘汉范、于伟泳、左晓斌、涂伟霞、高分子稳定金属纳米簇的合成及催化研究院王远 中国科学行星际扰动传播研究魏奉思、冯学尚、章公亮、颜毅华院 中国科学单孝全、汤鸿霄、王子健、钱易、持久性污染物的环境界面化学与控制技术原理院陈静生中国科学陈心启、郎楷永、吉占和、罗毅波、中国兰科植物研究院朱光华中国科学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的分子伴侣活性以及分子王志珍、邹承鲁、蔡晖、姚怡、院伴侣帮助的蛋白质折叠宋九莉 殷鸿福、杨遵仪、盛金章、张克信、专家推荐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研究陈楚震专家推荐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基因组测序项目杨焕明、沈岩、傅刚、董伟 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照理论,信号盲分离和主成专家推荐陈天平份(微小成份)分析 刘式墉、杨毅、谢志元、黄劲松、专家推荐新结构有机/聚合物电发光机理和应用研究侯晶莹 硅基低维结构材料的研制物性研究及新型器件陆昉、蒋最敏、王迅、龚大卫、专家推荐制备樊永良 煤燃烧过程中非主量组分的变化行为和氧化亚郑楚光、徐明厚、邱建荣、陆继东、专家推荐氮生成规律的理论描述刘德昌 叶轮机械气动正、反问题的求解与设计优化的研陈乃兴、黄伟光、徐燕骥、张丰显、专家推荐究董明

获得诺贝尔奖的数学家

获得诺贝尔奖的数学家(I) 王善平 始于1901年的诺贝尔奖包括有物理奖、化学奖、生理医学奖、文学奖与和平奖。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增设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奖因其增进人类福祉的宗旨,巨额的奖金和超越国界的国际性而赢得全世界的尊崇。尤其是它在科学领域的奖项,代表了一段时期内最高的科学成就,因而成为科学家梦寐以求的学术荣誉。 数学在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发展进程中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关键作用。然而,却没有诺贝尔数学奖。个中原因众说纷纭,在此我们不作讨论。我们只是要指出,诺贝尔奖并不排斥数学。事实上,有不少获奖者本人就是数学家;尤其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几乎所有的获奖者都是数理经济或计量经济学家——致力于研究和解决经济问题的数学家。 这里将介绍几位典型的获得过诺贝尔奖的数学家。 说起数学,人们的第一印象可能是眼花缭乱的符号和极度抽象的概念。然而,我们这里所提到的数学大多并不高深,以致那些纯粹数学家或许会不屑一顾。但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正是运用这些数学,巧妙地解决了现实世界中的关键问题,从而显著增进了人类福利,最后赢得了诺贝尔奖。确实,就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目的来说,发现数学(即使是简单的)在现实世界的重要应用与成功证明一个著名的数学定理同样值得尊敬和赞赏。 什么样的人才够资格被称为数学家?在数学高度抽象发展的今天,也许会有很多人认为只有数学专业的博士才(勉强)够得上这一称号。按照此标准,这里所介绍的有些人物算不上是数学家,因为他们可能连数学系本科都没有读过。但国际数学联盟曾经规定,只要有两篇及以上的论文被《Mathematical Reviews》评论过,就可以被收入《世界数学家名录》(参见文献[1]第148页)。根据这个规定,这里所介绍的人物都完全够得上数学家的称号。 阿兰·柯马克: 创立计算机X射线断层成像(CT)的数学理论 (一)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Conrad R?ntgen)在1895年宣布发现了X射线,他因此获得1901年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伦琴也许不曾想到,他的发现很快在医学诊断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为X射线具有强大的穿透能力,能够轻易地通过人体。这使得医生无需施用外科手术,就能窥探病人体内,从而做出准确诊断。 当X射线通过人体时,对于体内的不同组织,如肌肉、血管、骨骼、脏腑等,有不同的穿透率;体内病变的组织,如发炎或肿瘤,其X射线穿透率也与正常组织不同。所以如

介绍几种常用地企业案例分析方法

介绍几种常用的企业案例分析方法 介绍的主要方法有六种,分别 为:1、对比分析法:将A 公司和 B 公司进行对 比、2、 外部因素评价模型(EFE)分析、 3、内部因素评价模型( IFE)分析、 4、swot 分析方法、 5、 三种竞争力分析方 法、6、五种力量模型分 析。 对比分析法是最常用,简单的方法,将一个管理混乱、运营机制有问题的公司和一个 管 理有序、运营良好的公司进行对比,观察他们在组织结构 上、资源配置上有什么不同,就可 以看出明显的差别。在将这些差别和既定的管理理论相对 照,便能发掘出这些差异背后所 蕴 含的管理学实质。企业管理中经常进行案例分 析,将 A 和 B 公司进行对比,发现一些不同。各种现象的对比是千差万别 的,最重要的是透过现象分析背后的管理学实质。所以说,只有表面现象的对比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有理论分析。 外部因素评价模型( EFE)和内部因素评价模型 (IFE)分析来源于战略管理中的环境 分析。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受到周边环境的影 响,这里的环境是广义的环境,不仅指外部环境,还指企业内部的环 境。通常我们将企业的内部环境称作企业的禀赋,可以看作是企业资源的初始值。公司战略管理的基本控制模式由两大因素决 定:外部不可控因素和内部可 控因素。其中公司的外部不可控因素主要包 括:政府、合作伙伴(如银行、投资商、供应 商)、 顾客(客户)、公众压力集团(如新闻媒体、消费者协会、宗教团体)、竞争者,除此之外,社会文化、政治、法律、经济、技术和自然等因素都将制约着公司的生存和发 展。 由此分析,外部不可控因素对公司来说是机会与威胁并 存。公司如何趋利避险,在外部因素中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洞悉威胁、规避风险,对于公司来说是生死攸关 的 大事。在瞬息万变的动态市场中,公司是否有快速反应(应变)的能力,是否有迅速适应 市 场变化的能力,是否有创新变革的能 力,决定着公司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潜 力。公司的内部 可控因素主要包括:技术、资金、人力资源和拥有的信息,除此之外,公司文化和公司精 神 又是公司战略制定和战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一个公司制定公司战略必须与公司文化背景相联。内部可控因素可以充分彰显出公司的 优势与劣势或弱点。从而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竞争优 势,确定公司的战略发展 方向和目标,使目标、资源和战略三者达到最佳匹配。公司通过对外部机会、风险以及内 部 优势、劣势的综合加权分析(借助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 以及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IFE] ), 确立公司长期战略发展目标,制定公司发展战略。再将公司目标、资源与所制定的战略 相比 较,找出并建立外部与内部重要因素相匹配的有效的备选战略(借助SWOT 矩阵、 SPACE 矩阵、 BCG 矩阵、 IE 矩阵及大战略矩阵),通过定量战略计划矩阵 (QSPM )对若干备选战略的吸引力总分数的比较,确定公司最有效、最可能成功的战略。然后制定公司可量化 的、 具体的年度目标,围绕着已确立的目标,合理的进行各项资源的配置(如人、财、物方面

有关细胞生物学的历届诺贝尔奖

19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对蛋白质和核酸的研究为细胞化学做出了贡献 科塞尔发现核素是蛋白质和核酸的复合物。他小心地水解核酸,得到了组成核酸的基本成分:鸟嘌呤、腺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还有些具有糖类性质的物质和磷酸。确定了核酸这个生物大分子的组成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物质在大分子中的比例,它们之间是如何连接的。斯托伊德尔(H. Steudel)找到了前一个问题的答案。通过分析,他发现单糖、每种嘌呤或嘧啶碱基、磷酸的比例为1∶1∶1。科塞尔及其同事发现,如果小心地水解核酸,糖基团与含氮的基团是连在一起的。科塞尔还对核酸与蛋白质的结合方式进行了研究。他发现有些物种的核酸与蛋白质结合比较紧密,有些则比较松散。 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作用1951年,美国一位23岁的生物学博士沃森来到卡文迪许实验室,他也受到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的影响。克里克同他一见如故,开始了对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 分子结构的合作研究。他们虽然性格相左,但在事业上志同道合。沃森生物学基础扎实,训练有素;克里克则凭借物理学优势,又不受传统生物学观念束缚,常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思考问题。他们二人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并善于吸收和借鉴当时也在研究DNA分子结构的鲍林、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等人的成果,结果不足两年时间的努力便完成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4月25日的《自然》杂志上以1000多字和一幅插图的短文公布了他们的发现。在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以谦逊的笔调,暗示了这个结构模型在遗传上的重要性:“我们并非没有注意到,我们所推测的特殊配对立即暗示了遗传物质的复制机理。”在随后发表的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详细地说明了DNA双螺旋模型对遗传学研究的重大意义:(1)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的自我复制。这个“半保留复制”的设想后来被马修·麦赛尔逊(Matthew Meselson)和富兰克林·斯塔勒(Franklin W. Stahl)用同位素追踪实验证实。(2)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是如何携带遗传信息的。(3)它能够说明基因是如何突变的。基因突变是由于碱基序列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变化可以通过复制而得到保留。 196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諾貝爾獎為什麼沒有包括數學這一學門?對於這個問題有不少揣測。例如,有人說,諾貝爾(A.B. Nobel, 1833~1896年)與當時斯德哥爾摩大學的數學教授 M.G. Mittag-Leffler(1846年~1927年)有嫌隙,諾貝爾不想設個諾貝爾數學獎的目的正是要防止 Mittag-Leffler 得獎。儘管這類揣測都經不起事實的考驗,它們仍然是茶餘飯後大家喜歡談論的話題。 費爾茲與奈望林納 可是在數學家之間,也有一個像諾貝爾獎那麼崇高的獎,那就是費爾茲獎 (Fields medals) 與奈望林納獎 (Nevanlinna prize)。 費爾茲獎是根據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費爾茲(J.C. Fields, 1863~1932年)的遺囑與捐贈成立的。它的全名是國際數學傑出成就獎 (The International Medals for Outstanding Discoveries in Mathematics)。自1936年首次頒獎,然後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輟16年,1950年起,每四年召開一次國際數學家會議,每次頒授二到四位費爾茲獎的得主。費爾茲獎授予對當代數學有傑出貢獻者,以鼓勵他們繼續完成更偉大的科學成就。雖然沒有明文規定,費爾茲獎得主的年齡一向不超過四十歲。到目前為止,共有34位費爾茲獎的得主,其中只有四個東方人:日本的小平邦彥(1954年)、廣中平祐(1970年)、森重文(1990年)與我國的丘成桐(1983年)。 奈望林納獎由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提供基金,為紀念芬蘭數學家奈望林納(R. Nevanlinna, 1895~1980年)設立的。奈望林納獎的目的是獎勵在資訊科學的數學理論有傑出貢獻的學者。到目前為止,共有三位奈望林納獎的得主。 費爾茲是加拿大人,1887年在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02年起任教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他是1924年國際數學家會議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時的大會主席。費爾茲本人的數學研究相當優異,他曾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員,但是現在人們還記得他的原因恐怕是由於他設立的這個數學大獎。 奈望林納是當代傑出的複變函數論學者。他在1920年代建立亞純函數的值分布理論。奈望林納的理論後來被推廣到多複變函數與算術幾何,是九十年代頗受矚目的一支數學理論。第一屆費爾茲獎得主之一L.V. Ahlfors 是奈望林納的學生. 1990年的費爾茲獎 1990年的國際數學家會議,於八月二十一至二十九日在日本京都舉行。 京都是日本的古都(794~1868年),794年桓武天皇把國都自奈良遷來京都,並仿 照當時唐朝的長安建造京都的城門與街道。這是一個保留許多日本傳統文化的城市, 日本文學家川端康成的小說《古都》與谷崎潤一郎的小說《細雪》,都以京都為背景。 這次京都的國際數學家會議誕生了四個費爾茲獎的得主:森重文 (S. Mori)、德林斐 特 (V.G. Drinfeld)、鍾斯 (V.F.R. Jones) 與維騰 (E. Witten)。在十八、十九世 紀數學家與物理學家一直是密切合作的朋友,可是二十世紀的數學與物理似乎變成互 不往來的兩個世界,這種分離的局面看樣子快結束了:在這次費爾茲獎的得主,除了 森重文之外,其餘三人的研究領域和數學物理都有密切的聯繫。在另一方面,計算機 科學對數學的影響似乎不如物理,在四年前柏克萊的國際數學家會議,曾有記者問起 四位得獎人(費爾茲獎的 Donaldson、Faltings、 Freedman 與奈望林納獎的 Valiant),計算機的出現對他們的研究工作有何影響?三個費爾茲獎得主回答:「毫 無用處」,研究資訊科學理論的 Valiant 居然承認,他也不用計算機。 森重文 (Shigefumi Mori)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公示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公示 项目名称 高维图像类脑化语义信息提取理论与方法 提 名 者 工业和信息化部 提名意见 该项目围绕高维图像类脑化语义信息提取展开研究,是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取得了具有重要创新性和理论价值的基础研究成果。 受大脑基于部件的认知过程启发,提出了一套语义可解释鉴别化紧致特征提取理论和方法,达到了认知可解释和特征可鉴别的统一。 受大脑协同思维的启发,提出了基于时空协同和内部协同的图像协同处理架构,显著提升了图像识别的准确率。 受大脑演化认知特性启发,提出了基于演化表达的图像信息描述理论和方法,突破了手工设计描述子的局限。 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院士和IEEE/ACM/OSA/SPIE/IAPR/AAAS Fellow等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有力推动了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推荐条件。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针对语义丰富的高维图像信号,借鉴和发展脑科学、认知科学的成果,对高维图像进行类脑化处理是减少和消除语义鸿沟重大问题的关键,代表了当前信息领域的发展方向之一。本项目以类脑化处理为手段,建立了语义可解释、协同认知、演化表达三个方面的高维图像语义信息提取理论和方法。取得了如下科学发现: 1.受大脑基于部件的认知过程启发,提出了同时提取隐藏语义和保持内在流形结构的非负矩阵分解理论框架,并进一步将其发展为流形正则化稀疏非负矩阵分解方法并应用到高光谱图像处理和恢复中,解决了非负矩阵分解可解释性强但鉴别能力弱的难题。还提出了确定性列矩阵分解子空间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套可解释鉴别化语义特征提取理论和方法,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认知可解释和特征可鉴别的统一。 2.受大脑协同思维的启发,提出了图像及视频的协同处理框架:针对视频内容识别,提出了时空拉普拉斯金字塔协同编码机制,能够同时捕获结构信息和运动信息,克服了传统方法误配准问题。针对图像识别,提出了Gabor区域协方差矩阵描述子,

教育研究方法之案例分析法精编WORD版

教育研究方法之案例分 析法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之——案例分析法 成都市金兴北路小学彭碧柳 一、什么是案例分析法 (一)案例的含义 什么是案例呢?简单地说,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什么是教育案例分析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之一。它是对有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特征和意义的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具有启发性的典型性事件开展研究和分析,从中激起反思,揭示规律,探索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也是具体行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美国的教育学者)理查特(Richert,A.E)说:“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故事”。 托尔说:“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一个出色的案例,是以实际生活情景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所展开的课堂讨论。它是进行学术探讨的支撑点;它是关于某种复杂情景的记录;它一般是在让学生理解这个情景之前,首先将其分解成若干成分,然后再将其整合在一起。” 教学教育案例是一个富有深刻道理的实际故事,这个故事有背景、有冲突、有问题、有活动形式和结果;是师生围绕一个主要问题或主要任务,经过曲折多样的教学过程而取得显着效果及经验教训的一种发人深思的教育教学实例。 (二)案例的特征 1.典型性。讲述的是一个故事、事例,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背景;叙述要具体、特殊,反映了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同时,这些活动与过程能够体现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面向人车路系统本质安全的驾驶行为形成理论与方法研究 二、提名单位:北京市 三、提名单位意见: 减少交通事故是一项全球性的挑战,是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涵,该项目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基于驾驶行为的人车路系统的内在耦合结构与固有演变规律,取得三项重要科学发现:1)驾驶行为形成机理;2)人车单元微观险态行为解析;3)人车路系统风险控制。 该项目的8篇代表性论著他引273次,其中中文他引50次,有4篇论文曾进入ESI前1%高被引论文,1篇论文进入ESI前0.1%高被引论文,第一完成人自2015至2019年连续五年在通用工程学科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作为发起人和会议主席连续主办了10届国际绿色智能交通系统与安全学术会议,该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在特重大社会活动以及在极端危险环境下车辆行驶自主控制中得到应用,开拓出基于驾驶行为的人车路系统本质安全研究方向,对提高智能网联汽车效能、减少交通事故具有实质性的重要推动作用。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四、项目简介(不超过1页): 减少交通事故已成为一项全球性的挑战,是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其核心是从车辆行驶本质安全化层次上,辨识出基于驾驶行为的人车路系统内在耦合结构与固有演变规律。该项目围绕驾驶行为形成机理、人车单元微观险态行为解析、人车路系统风险控制等基础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和科学发现如下: 1 提出了驾驶可信性概念并定义其是可靠性、安全性和差错恢复能力的集合式综合测度,从理论层次上阐明了驾驶失误的不可避免性特征;构建了智能交通信息网络环境下数字驾驶行为模式,推导出数字驾驶的综合感知、合作决策、协调控制的表达算法,确定出面向舒适性的生态人机界面功能分配基准; 2 对人车单元微观行为形成进行了规则化、模型化的定量描述,界定出驾驶险态行为特征参数,研究了人车单元在跟随、换道、遭遇行人等态势下的纵横向微观运动规律,构建了考虑不同驾驶特征的车辆安全接近模型,成功地识别出驾驶人在车辆行驶中的跟随动作滞后、跟驰速度波动以及操作时距受心理因素影响的扰动现象; 3 依据人车路系统不良征兆和系统行为信息流传递过程,提出多类型事变的模糊信息量算法,创建了复杂人机环境系统事变树模型及分析方法,用于定量解析系统行为风险演变的随机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多变性,解决了事故致因机理的动态辨识与微观不良要素的预先性控制难题。 该项目的8篇代表性论著他引276次,其中中文他引50次,有4篇论文曾进入ESI前1%高被引论文,1篇论文进入ESI前0.1%高被引论文,226次SCI他引论文来自中、美、英、德、日、法、澳等31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中国科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杜克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德国宇航中心等国内外知名学者的高度评价,如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Klette Reinhard教授认为“王等的研究辨识出驾驶人的多规则决策机理,揭示了跟随情景下驾驶行为的加速和减速变化规律,这一研究突显了模糊逻辑对驾驶行为建模的有效性"。该项目相继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类)、教育部自然科学奖、KSCE-Springer奖和Springer Nature中国新发展奖。第一完成人自2015至2019年连续五年在通用工程学科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作为发起人和会议主席连续主办了10届国际绿色智能交通系统与安全学术会议。该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产生了社会经济效益,在特重大社会活动以及在极端危险环境下车辆行驶自主控制中得到应用,开拓出基于驾驶行为的人车路系统本质安全研究方向,对提高智能网联汽车效能、减少交通事故具有实质性的重要推动作用。

案例分析常用的方法

介绍的主要方法有六种,分别为: 1、对比分析法:将A公司和B公司进行对比、 2、外部因素评价模型(EFE)分析、 3、内部因素评价模型(IFE)分析、 4、swot分析方法、 5、三种竞争力分析方法、 6、五种力量模型分析。 对比分析法是最常用,简单的方法,将一个管理混乱、运营机制有问题的公司和一个管理有序、运营良好的公司进行对比,观察他们在组织结构上、资源配置上有什么不同,就可以看出明显的差别。在将这些差别和既定的管理理论相对照,便能发掘出这些差异背后所蕴含的管理学实质。企业管理中经常进行案例分析,将A和B公司进行对比,发现一些不同。各种现象的对比是千差万别的,最重要的是透过现象分析背后的管理学实质。所以说,只有表面现象的对比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有理论分析。 外部因素评价模型(EFE)和内部因素评价模型(IFE)分析来源于战略管理中的环境分析。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是广义的环境,不仅指外部环境,还指企业内部的环境。通常我们将企业的内部环境称作企业的禀赋,可以看作是企业资源的初始值。公司战略管理的基本控制模式由两大因素决定:外部不可控因素和内部可控因素。其中公司的外部不可控因素主要包括:政府、合作伙伴(如银行、投资商、供应商)、顾客(客户)、公众压力集团(如新闻媒体、消费者协会、宗教团体)、竞争者,除此之外,社会文化、政治、法律、经济、技术和自然等因素都将制约着公司的生存和发展。由此分析,外部不可控因素对公司来说是机会与威胁并存。公司如何趋利避险,在外部因素中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洞悉威胁、规避风险,对于公司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在瞬息万变的动态市场中,公司是否有快速反应(应变)的能力,是否有迅速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是否有创新变革的能力,决定着公司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公司的内部可控因素主要包括:技术、资金、人力资源和拥有的信息,除此之外,公司文化和公司精神又是公司战略制定和战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一个公司制定公司战略必须与公司文化背景相联。内部可控因素可以充分彰显出公司的优势与劣势或弱点。从而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确定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和目标,使目标、资源和战略三者达到最佳匹配。公司通过对外部机会、风险以及内部优势、劣势的综合加权分析(借助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以及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确立公司长期战略发展目标,制定公司发展战略。再将公司目标、资源与所制定的战略相比较,找出并建立外部与内部重要因素相匹配的有效的备选战略(借助SWOT矩阵、SPACE矩阵、BCG矩阵、IE矩阵及大战略矩阵),通过定量战略计划矩阵(QSPM)对若干备选战略的吸引力总分数的比较,确定公司最有效、最可能成功的战略。然后制定公司可量化的、具体的年度目标,围绕着已确立的目标,合理的进行各项资源的配置(如人、财、物方面的配置和调度),并有效地实施战略,最后是对已实施的战略进行控制、反馈与评价。这是最后一项工作,也是极重要的工作。往往一些战略的挫败很大部分是在实施战略的过程中,缺乏严格的控制机制和绩效考核标准所导致的。充分与及时的反馈是有效战略评价的基石,在快速而剧烈变化的环境中,公司的战略经受着巨大的挑战。通过战略评价决策矩阵,可以清晰地了解公司现行战略与实际的目标实现进程,

诺贝尔奖的遗憾--被遗漏的五大发现

诺贝尔奖的遗憾被遗漏的五大发现 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X光的发现者伦琴.诺贝尔科学奖所奖励的原始性创新科技,对整个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100年来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奖项目,从某种意义L可以说是20世纪科学发展历程的缩影. 从190年至1999年,获诺贝尔自然科学三大奖(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的项目中,最主要的是重大的科学发现.占58.7%;重大的理论突破占22.8%;重大的技术和方法发明仅占18.5%.作为20世纪科技风向标的诺贝尔科学奖,走过百年时,它的权威性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有人批评诺贝尔奖把理科仅仅分为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三科,并不能反映出科学的最新发展,诸如天文学、基因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都没有被列人其中.有人曾经指出:时下的研究往往要跨越多门学科,尤其是物理学的大部分研究或多或少会涉及其他科学范畴,如果不增设奖项,从事这类研究的科学家会越来越难以获得诺贝尔奖.负责审核诺贝尔科学奖提名及审定得奖名单的瑞典皇家科学院也承认,有必要检讨评选准则,以免因曲高和寡而影响诺贝尔科学奖的声誉.由于诺贝尔在遗嘱中只要求将诺贝尔奖用于奖励那些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中“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加之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坚持许多不台理的评选规则,致使在20世纪中.像爱因斯坦的不对论”等一些重大发现与诺贝尔奖无缘. 相对论 根据已公开的诺贝尔奖评选档案资料,在20世纪的头20年里,由于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几十位著名科学家一直提名他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候选人.但是,当时身为诺贝尔奖评审团成员1911年诺贝尔医学奖的得主加尔斯特兰德却认为,相对论应接受时间的考验,致使爱因斯坦连年落选,直到瑞典皇家科学院成员、年轻的奥森于1921年提出了一项折衷方案,才打破了爱lyJ斯坦究竟该不该获奖的僵局.奥森提出,让爱因斯坦的另一项研究成果——光电效应理论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奥森的提案为加尔斯特兰德及其他评委会成员所接受,爱因斯坦因此才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哈勃定律 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揭示出,在无垠的宇宙中,银河系只是“一名小小的成员”.1929年,哈勃研究了前人测量的星系距离资料后发现,远星系光谱线的颜色要比近星系的稍红一些.哈勃仔细测量了这种红化.发现它呈系统性变化,而且星系愈远,光谱线红移愈大.在进一步测定了许多星系光谱中特征话线的位置后,哈勃证实了这个效应.并指出红移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星系在退行而使光波变长的缘故,由此,他总结出:星系退行的速度与距离成正比.哈勃的理论认为,“红移”最快的星系就是离我们最 远的星系.这也就是著名的“哈勃定律”. “哈勃定律”的诞生.使哈勃名声大噪.但签于当时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团仍坚持旧的评选规定——天体物理学的发现不在评奖范围内,因而使哈勃失去获奖机会.尽管后来有消息说,在1953年哈勃去世之前,物理学奖评审团也曾一度同意推举他获奖.传记家、印第安纳大学教授克里斯蒂森曾评论说,如果评审团早点破除清规戒律,哈勃肯定能获得诺贝尔奖. 岛屿生物地理学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罗伯特·麦克阿瑟和爱德华·威尔逊运用数学研究并创造性地进行实地考察后提出物种是如何移居新领地的理论,使世界科学界为之震惊.今天,自然资源保护工作者运用这一理论,能计算出为保护濒临灭绝物种的生存需要多少栖息地;进化生态学家利用这一理论,对物种的构成和物种的灭绝有了更为深人的了解.尽管麦克阿瑟于1972年逝世,威尔逊也未获得诺贝尔奖,但他获得过大量颇有声望的其他科学奖.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皮姆教授说,同科学界的承认相比,是否获得诺贝尔奖并不重要,诺贝尔奖并不代表一切. 大陆漂移理论 韦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管理学案例分析步骤与方法案例

管理学案例分析步骤: 1、分析问题是什么。 认真看原文!从原文上寻求答案! 2、理论是应该是什么。 理论对照题目的问题,复述相关的理论是必要的步骤! 3、解决方式。 从理论上分析有什么方式可以解决问题。 可以用案例分析题的问题作为分析的线索。 1、航空公司案例 案例描述 某航空公司飞机维护部的考评标准以维修费用预算完成情况作为考评依据,年维修费用预算80万,年维修费用少于80万给予奖励,超过80万,给予扣奖金的处罚。这种考核方式是否合理?某一次飞机降落在武汉后,维修部人员检查飞机有故障,武汉现有人员无法解决该故障,维修部能排除该故障的人员被派往江西,经理有权命令江西的维修人员返回武汉,但如果江西的维修人员返回武汉机场排除故障,当晚就来不及返回江西,面临的问题是:在江西一晚的费用是500元(500元从维修预算内扣除),武汉飞机不能正常起飞一天的费用是2-3万(费用由航空公司支付),如何解决该问题? 航空公司问题分析 维修部为了节约500元,使航空公司蒙受2-3万的损失, 问题的原因是: 1.职业道德 2.考核指标不健全

3.激励政策 4.信息非对称性 航空公司问题解决方法 1.收权 2.速度、质量和数量作为考评的标准 3.激励政策与考评标准挂钩 2、广告公司案例 案例描述 一家广告公司,92年建立,初期为有机式结构,广告创意人员以结果作为考核标准,97年发现公司内部问题: 1.广告创意人员过去完成任务需5天左右,现在7-8天还没有完成,进一步了解到创意人员为其他公司做, 2.广告公司业务人员的谈判价格有问题。 如何控制道德风险,解决现有问题? 广告公司案例分析 过程不可观察外在监督机制效果不好 结果不可观察外在激励机制效果不好 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股权分配 制度上:疑人 心态上:信人 3、领导: 案例介绍: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光功能共轭聚合物设计、合成及生物应用的基础研究 二、提名单位意见: 该项目围绕重大疾病早期、高灵敏诊断与治疗领域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在分子水平上对共轭聚合物的设计、荧光信号放大性能及其生物应用展开了系列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水溶性共轭聚合物材料,阐明了它们的分子结构、聚集态与光物理性质的关系,通过高效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机制发展了生物识别与传感新方法,率先实现了重大疾病相关的基因、蛋白质高灵敏检测并获得与肿瘤的关联性信息,首次通过逐步判别分析和累积检测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人群结肠癌七种相关基因的DNA甲基化水平,临床实验结果表明结肠癌诊断准确率大于80%;首次构建了可逆抗生素超分子组装体系,提出了共轭聚合物高效抗菌的新策略。该项目研究特色鲜明,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分子基元设计合成、光物理性能与传感机理及其在重大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该项目研究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将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及其在生物领域应用的基础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限1页,不超过1200字): 发展重大疾病的早期、高灵敏诊断与治疗新技术对提高国民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分子层次上标志物(如DNA和蛋白质)的检测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预警及诊断,但检测中由于生物探针分子与大多数的目标生物分子结合后其光学信号或电子特性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如何理解和认识具有信号放大功能的分子体系,并将其作为信号传导基元把生物分子结合事件的信息转化为可测量的光信号,这是该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在分子水平上正确理解分子材料中的基本物理化学过程,设计发展光学功能化学分子及其光学检测体系是推动该领域获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该项目以共轭聚合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其独特的电子共轭结构与光学信号放大特性,建立和发展了快速、简便的生物识别与检测方法,在分子与细胞水平实现了重大疾病相关的基因、蛋白质的高灵敏检测并获得与肿瘤的关联性信息;通过设计高效抗菌新体系,实现了共轭聚合物在疾病治疗中的新应用。该项目将共轭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及其在生物领域应用的基础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主要科学发现如下: (1)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离子型共轭聚合物,阐明了它们的分子结构、聚集态与光物理性质的关系,通过高效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机制发展了生物识别与传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