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基础知识考试重点

生理学基础知识考试重点

生理学

第一章绪论

生理学研究方法的三个水平:整体、器官和系统水平

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物质转化&能量转换)、兴奋性(刺激强度、作用时间及变化率)、适应性(行为&生理)和生殖

二、内环境:1、体液量(60%体重)细胞内液40%;细胞外液20%(组织液、血浆、淋巴液)

2、内环境: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3、稳态:内环境的理化因素相对恒定或处在动态平衡中

三、生理功能的调节

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特点:快速、短暂、精确种类:非条件反射vs. 条件反射)

2、体液调节概念: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的运输,对机体某些组织或器官的活动进行调节

特点:缓慢、持久、广泛分类:运距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

3、自身调节概念:组织器官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是由其自身特性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特点:范围局限、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

四、反馈调节系统: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返回作用于控制部分的过程

1、正反馈:加速体内某一生理过程完成

2、负反馈:维持体内环境稳态

第二章细胞

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1、分子组成:脂类(磷脂、胆固醇、糖脂分子)、蛋白质(镶嵌蛋白、外周蛋白)、糖类

2、结构:液态镶嵌模型,即流动的液态脂类双分子层为基价,其中镶嵌着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少量的多糖分别与类脂和蛋白质结合成糖脂和糖蛋白

(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移动,如氧、二氧化碳等

影响因素:a.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b.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

2

非脂溶性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差或电位差跨膜扩散

(1):通过载体蛋白的构型改变完成物质转运,如葡萄糖(G)、氨基酸(aa)等营养物质。

特点:a.高特异性,即某种载体只选择性的与某种物质特异性结合

b.

有饱和现象,载体数量有限,转运的物质增加到一定限度时,转运量不再增加

c.

(2):在通道蛋白(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的帮助下完成,如

离子

特点:通道蛋白的开放和关闭控制着物质的转运a.特异性不高; b.无饱和现象;

3、主动转运:非脂溶性物质分子等从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谁主动谁耗能),消耗ATP。

(1)钠泵(Na-K依赖性ATP酶,当胞内Na↑或胞外K↑时→钠泵酶激活→分解ATP→ADP+E→3Na细胞内:2K细胞外逆向转运)的意义:①造成膜内外Na和K的不均匀分布,建立浓度势能储备;

②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胞质渗透压、体积;造成膜内高K,为细胞代谢的必需条件

③是细胞产生电信号的基础

④钠泵活动造成的膜内外Na浓度势能差是其他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

(2)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利于ATP分解释放的能量完成的物质转运,需要特殊的转运蛋白):G、aa—小肠黏膜上皮的主动吸收

4、出胞入胞:大分子物质(细菌、病毒、异物、脂类物质等),耗能。入胞(血细胞吞噬细菌);出胞(神经轴突末分泌神经递质)

二、细胞的跨膜电变化

兴奋性:可兴奋性组织、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阈强度: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一)跨膜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静息电位:可兴奋细胞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内负外0,哺乳动物的肌肉和神经细胞为-70~-90m

极化状态: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状态

超极化状态:静息电位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

去极化:静息电位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时

反极化:膜内电位由负变正时

复极化:细胞去极化或反极化后,又恢复到原理的极化状态→负后电位→正后电位

2、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静K动Na ,

产生前提:a.细胞内外离子分布和浓度不同; b.细胞膜在不同情况下,对不同离子有着不同的通透性

本质:静息状态下,膜对K+通透性大,对Na+通透性小,细胞内外K+有势能储备,K+经细胞膜易化扩散,扩散到膜外的K形成阻碍K+继续扩散的正电场力,形成接近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改变细胞外K+浓度将影响Rp值(膜内负压)

(二)跨膜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发生兴奋后,细胞膜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迅速而短暂的电位倒转和复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2、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主要由Na内流形成接近Na的电-化学平衡电位,阈刺激→膜Na通道少量开放→Na少量内流→膜发送局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动作电位→膜Na通道大量开放→Na顺浓度差由膜外快速流向膜内→膜内电位迅速升高,膜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膜电位对Na继续内流构成阻力→促使Na内流的浓度差与阻止Na内流的电位差相等,Na停止内流

3、Na通道的失活和膜电位的复极:

1)上升支:去极化和反极化过程,膜电位由-90~-70上升至+20~+40mV,主要是Na内流;

2)下降支:复极化过程,膜电位由+20~+40下降为-90~-70 mV,主要是K外流

3)兴奋期间兴奋性的周期变化上升支时,A:绝对不应期:兴奋期=0,Na通道关闭,给予多的刺激也没反应

下降支时,B;相对不应期:正常>兴奋性>0,Na通道恢复

负后电位时,C:超常期:兴奋性>正常,Na通道恢复,阈下刺激就可以引起兴奋

正后电位时,D:低常期:兴奋性<正常,Na通道准备(因为钠泵被激活,升胞内负电位)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以局部电流形式传导,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相反,从而使未兴奋部位的膜内电位升高,膜外电位降低,即局部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该部位就产生了动作电位。

特点: a.不衰减传导,即电位幅度不会因距离增大而减小

b.“全或无”现象,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大小不随刺激强度而改变的现象);

c.双向传导,刺激神经纤维的中段,产生的动作电位可沿膜的两侧传导。

第三章血液

一、血液的组成与特征

(一)血液组成:血浆(50-60%)、血细胞

1、血浆组成:水(90%)、晶体物(氯化钠等小分子物质)、胶体物(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

血浆蛋白的功能: 运输、营养、缓冲PH系统

维持血浆胶压-----白蛋白

提高免疫力---球蛋白;

参与凝血----纤维蛋白原。

2、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二)理化特性:

1、比重血液:1.05~1.06,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即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比)

血浆:1.02~1.03,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2、黏度:取决于液体中分子或颗粒间的摩擦力

血液: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它在血浆中的分布状态。红细胞发生叠连和聚集,血液黏度增大

血浆: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2、血浆渗透压:血浆中溶质吸引水分子的力量称为~

(1)晶体渗透压组成:血浆中的小分子物质,如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其中NaCl是主要物质

作用: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保持红细胞正常形态(晶体物质难以通过细胞膜)(2)胶体渗透压组成: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其中白蛋白是主要物质

作用: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胶体物质不易通过毛细血管壁)

等渗溶液:血浆胶体渗透压较小,可以把晶体渗透压视为血浆渗透压,临床上把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

3、酸碱度:7.35~7.45,缓冲系统如NaHCO3/H2CO3

(三)血液的生理功能:运输、免疫和防御、维持内环境稳态

二、血细胞及其功能

(一)红细胞

1、功能:携氧(血红蛋白)、缓冲血液中的酸碱物质(血红蛋白)

造血原料:铁、蛋白质,记忆:铁锅炒鸡蛋,VB12和叶酸为合成核苷酸的辅因子

2、特性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容易迅速下沉的特性。白蛋白和卵磷脂↑叠连↓血沉↓

渗透脆性:红细胞对低渗透溶液具有一定抵抗力。渗透脆性↑抵抗力↓溶血↑

可塑变形性:红细胞按实际需要改变自身形态的特性

通透性

3、正常值:男性为5.0*1012/L,女性为4.2*1012/L,血红蛋白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

(二)白细胞中性粒细胞 50%-70%

1、分类有粒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0.5%-5%

白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0-1%

无粒白细胞淋巴细胞 20%-40%

单核细胞 3%-8%

2、形态与功能

(1)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胞质中有紫色颗粒,含有多种水解酶,吞噬外来微生物、机体自身坏死和衰老的红细胞。急性化脓性炎症时,显著增多

(2)嗜酸性粒细胞:核分叶,抑制过敏反应;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3)嗜碱性粒细胞:核呈S形或不规则。胞质紫蓝色颗粒,内有肝素、组织胺、和慢反应物质

(4)单核细胞:血细胞中最大的细胞,核呈肾形或蹄形。染成淡蓝灰色。吞噬细菌和衰老的细胞

(5)淋巴细胞:大小不一,核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染成深蓝色。可分为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3、正常值:4.0*109/L~ 10*109/L

(三)血小板:骨髓巨核细胞脱落的碎片形成,无核。正常值:100*109/L~ 300*109/L,7-14天生存期当血管破损时,血小板立即黏附到破损的部位→血小板栓子堵塞破口;释放一些物质促进局部血管收缩;形成血凝块

三、血液凝固和抗凝

血液凝固的本质: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转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网,把血细胞网络在内形成血凝块

1、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各种物质的总称。共12种,除因子Ⅲ以外,其余均存于血浆;除Ca2+外,都属于蛋白质

2、凝固过程:凝血因子顺序激活的一系列酶促反应,包含3个步骤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②凝血酶的形成③纤维蛋白的形成

3、按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途径不同,分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途径:“内Ⅻ外Ⅲ”

(1)内源性凝血(血管内):内Ⅻ。由因子Ⅻ活化启动,因子8缺乏引起血友病。

(2)外源性凝血(组织细胞):外Ⅲ。由因子Ⅲ活化启动,反应步骤少,速度快。

4、血浆中抗凝物质主要是:抗凝血酶和肝素;肝素是一种强抗凝剂,记忆:能里能外。

四、血量与血型

1、正常成人血量占体重8%,一次性失血超过全身血量的20%-30%,将会危及生命

1、血型: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称为~细胞膜上有什么原就是什么型,自己不能抗自己

2、红细胞有D抗原——Rh阳性;红细胞无D抗原——Rh阴性。抗原(凝集原)—细胞膜上;抗体(凝集素)—血浆上

3、交叉配血:供血者的红细胞与与受血者的血清相混合。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相混合。记忆:主侧别样红,次侧别样清。

第四章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组成:心脏和血管;主要功能是完成血液运输;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和防御功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正常运行

一、心脏泵血功能

(一)心动周期:心脏每舒张收缩一次所构成的机械活动周期→决定心率快慢:每分钟心搏次数1

全新舒张期:心室舒张的前0.4s,心房也处于舒张状态

去论是心房还是心室,期舒张期>收缩期若心率加快,则心动周期缩短,主要是舒张期缩短,即心肌的休息时间缩短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心房收缩期→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

(1)左心室压力最高——快速射血期末;

(2)左心室容积最小——等容舒张期末;

(3)左心室容积最大——心房收缩期末;

(4)主动脉压力最高——快速射血期末;

(5)主动脉压力最低——等容收缩期末;

(6)主动脉血流量最大——快速射血期;

(7)室内压升高最快——等容收缩期;室内压下降最快——等容舒张期

(8)心室充盈主要靠心室舒张所致的低压抽吸作用,房缩射血仅占25%的血量。

(三)心排出量及其影响因素→评价心功能的最基本指标

1、搏出量(每搏输出量):每一侧心室每收缩一次所射出的血量,成人安静状态下60~80ml

心排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又称每分排出量,成人安静状态下5L/min

2、影响心排出量的因素:即影响输出量的因素

(1)心肌的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压力)。一定范围内,前负荷↑心肌初长度↑心肌收缩力↑搏出量↑;但前负荷过大,若超过限度,反而↓;这种心肌收缩力因初长度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属于心肌的自身调节。

(2)心肌的后负荷:心肌收缩时遇到的阻力,即动脉血压。动脉血压升高(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导致搏出量减少

(3)心肌收缩力:心室肌细胞本身的功能状态。

(4)心率:超过每分钟180次,由于心动周期缩短,心室血液充盈量减少,搏出量和心排出量减少;若心率过慢,心排出量减少

3、心力储备:心排出量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心肌具有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期,其中前三属于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1、自动节律性:细胞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条件下,能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自律性来源于自律细胞

传导系统各部分自律性高低:窦房结>房室交界>希氏束>浦肯野(自律性由高到低)

窦房结是心脏活动的正常起播点,控制心脏的节律→窦性节律

潜在起搏点(其他部位的自律性较低,表现不出来)的自律性表现出来→异位起搏点→控制心脏的节律为异位节律

2、传导性:窦房结发出的兴奋直接传播到右心房和左心房,引起两心房的兴奋和收缩。

兴奋同时经过房室交界传导心室,但其传导速度缓慢,使兴奋传导延搁一段时间(房室延搁,0.1s)→使得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后才开始收缩,从而保证心室的血液充盈完全。

浦肯野纤维-最快(4m/s),房室交界--最慢(0.02m/s);房-室延搁是心内兴奋传导的重要特点,使心脏不发生房室收缩重叠现象,保证了心室血液的充盈及泵血功能的完成。

3、兴奋性:兴奋过程中兴奋性发生周期性变化。兴奋期变化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有效不应期:对任何刺激均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心肌兴奋性小时。相当于心肌收缩活动的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

意义:保证心肌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从而保证了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

(2)相对不应期:膜电位复极化从-60至-80,给予阈上刺激,细胞方可产生动作电位,说明有兴奋性,但是低于正常水平;

(3)超常期:膜电位复极化从-80至-90,给予阈下刺激,细胞产生动作电位,说明有兴奋性高于正常

4、收缩性:(1)不发生强直收缩,是由于心肌的有效不应期>心肌的收缩期所致

(2)同步收缩

(3)对细胞外液Ca的依赖性较大。Ca↑收缩力↑

三、动脉血压

(一)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1、动脉血压:血流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的側压力。心室收缩,动脉压最高;心室舒张,动脉压最低。

一个心动周期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约为舒张压+1/3脉压

正常值:收缩压为100-120,舒张压为60-80,脉压为30-40。推动血液循环和保持各器官有足够的血流量的必要条件

2、动脉血压形成的条件:前提→足够的循环血量;心室射血产生的动力;外周阻力;大动脉管壁的弹性扩张和弹性回缩(缓冲)

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搏出量,反映收缩压的高低,搏出量高,收缩压高

(2)心率,反映输出量。心率加快,舒张期缩短,存于大动脉内的血量增多,舒张压增高

(3)外周阻力,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舒张压更明显

(4)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减少或容积增加时,血压下降

(5)大动脉管壁:弹性储器作用,老年人脉压大是由于动脉管壁硬化,大动脉弹性储器作用减弱,收缩压明显升高,舒张压明显降低;但老年人小动脉常同时硬化,以致外周阻力增大,

使舒张压也常常升高。

(二)静脉血压和血流

1、静脉血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正常值为4-12

2、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差是推动静脉血流的动力

(1)心肌收缩力

(2)重力和题为

(3)呼吸运动

(4)骨骼肌的挤压

四、微循环

1、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2、三条通路:(1)迂回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2)直截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常开放,保证血液迅速通过

(3)动-静脉短路:微动脉→微静脉吻合支,血流快,不经过物质交换,温度增高有利于散热

五、组织液的生成

1、生成原理: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

生成的主要动力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2、影响因素:(1)毛细血管血压

(2)血浆胶体渗透压

(3)毛细血管壁通透性

(4)淋巴回流受阻

六、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1、心血管中枢:延髓内(心抑制中枢、心加速中枢、缩血管中枢)

2、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壁)

第五章呼吸

呼吸的过程包括3个环节:①外呼吸(肺通气、肺换气);②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③内呼吸(组织换气)

一、肺通气

(一)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原动力)→肺内压与和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直接动力)

1、呼吸运动(吸气肌为:;呼气肌为:腹壁肌、肋间内肌)

(1)平静呼吸:膈肌、肋间外肌收缩,胸廓容积↑,肺内压↓,引起吸气。吸气是主动过程,呼气是被动过程

(2)用力呼吸:除膈肌、肋间外肌,还有胸锁乳突肌、胸大肌、斜角肌也参与。吸气呼气时都是主动过程(3)胸式呼吸:肋间肌活动为主

腹式呼吸:膈肌活动为主

2、胸内压和肺内压

(1)胸内压即胸膜腔内的压力,在平静呼吸时,无论吸气或呼气,胸内压均为负压。

意义:使肺泡保持扩张状态,有利于肺通气和肺换气;促进静脉、淋巴液回流;

(2)肺内压即肺泡内的压力。随着呼吸运动呈周期性变化。吸气时,肺内压低于大气压,呼气时,肺内压高

于大气压

(二)肺通气的阻力:分为弹性阻力(70%)和非弹性阻力(30%)

1、弹性阻力:肺和胸廓的弹性回缩力

2、非弹性阻力:气体流经呼吸道产生的摩擦阻力,受气道口径、气流速度和气流形式影响

(三)肺容量和肺通气量

1、肺容量

(1)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平静呼吸时,一般以500ml计算

(2)补吸气量: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增加的吸气量

(3)肺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反映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可以作为肺通气功能的指标

(4)时间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以最快的速度尽力呼气,在第1、2、3秒内所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称为~,分别占肺活量的百分数。

可以动态评价肺功能。

(5)用力呼气量:不仅能反映肺活量容量的大小,而且可反映呼吸所遇阻力的变化,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首选指标。

2、肺通气量

(1)肺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即潮气量*呼吸频率。

(2)每分钟肺泡通气量:每分钟真正进或出肺泡的气体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肺泡通气量意义:潮气量加倍,呼吸频率减慢,通气量增加,深慢呼吸;

潮气量减倍,呼吸频率加快,通气量减少,浅快呼吸。

(3)解剖无效腔:不参与气体交换,容积约为150ml

二、肺换气和组织换气,气体在体内的交换

(一)气体交换的动力:气体在生物膜两侧的分压差。换气时,O2和CO2的交换都是以单纯扩散的方式通过生物膜实现的。是从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扩散

(二)气体交换的过程

1、肺换气:肺泡内的O2顺着浓度差,由肺泡扩散至毛细血管内的静脉血中;静脉血中的CO2也顺着浓度差,由毛细血管进入到肺泡当中。肺泡周围毛细血管内的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2、组织换气:02 由毛细血管内的动脉血向组织细胞扩散,C02由组织细胞进入毛细血管内的动脉血中。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内的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3、影响肺换气的因素:(1)气体的扩散速度:气体的扩散速度快,气体交换也快,反之则慢。气体扩散速度与气体的分压差成正比。

(2)呼吸膜的厚度与面积: 气体扩散速率与呼吸膜厚度成反比;与呼吸膜面积成正比

(3)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之比,VA/Q约为0.84,配比适当,肺换气效率最高

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O2的运输方式:氧合血红蛋白(HbO2)

(1) 物理溶解:O2在血浆中的溶解量与O2分压成正比,一般情况下,100ml血液中O2的溶解量占血液运输总量的1.5%。

(2)化学结合,主要方式:O2可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Hb)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约占血液运输总量的98. 5%。

02与Hb是结合还是分离,取决于血液中的02的分压。02的分压升高, 02与Hb结合;02的分压降低,02与Hb解离与;

2、CO2的运输方式:(1) 物理溶解:占血液运输C02总量的6%

(2)化学结合:以碳酸氢盐HCO3-为主,氨基甲酰血红蛋白形式为辅7%。

四、呼吸运动的调节

1、呼吸中枢:延髓是基本呼吸中枢,CO2:脂溶性物质,单纯扩散,主要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2、机械性反射调节:由于肺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吸气后肺扩张→刺激肺牵张感受器→迷走神经→延髄→抑制呼吸中枢的吸气神经元→吸气终止,转为呼气。

3、化学性反射调节: 外周化学感受器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刺激为动脉血中PC02, H+浓度增加及P02降低→呼吸加深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一、胃和肠的运动(机械性消化)

(一)胃的运动形式

1、容受性舒张:咀嚼时对口腔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平滑肌的舒张→容量适应事物的摄入

2、紧张性收缩:为胃壁平滑肌处于一定程度的收缩状态→促使胃液渗入事物

3、蠕动

(二)胃排空:糖>蛋白质>脂肪,混合食物完全排空需4~6小时,胃窦的运动功能-----胃排空的主要动力

(三)小肠的运动

1、紧张性收缩:是小肠其他运动形式有效进行的基础

2、分节运动:肠壁环形肌舒张为主的节律性运动

3、蠕动:每个蠕动仅能把食物推进数厘米即消火

二、化学性消化

人体每天分泌的消化液总量达到6-8L.

消化液的功能:①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②为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③稀释食物;④所含的粘液抗体保护消化道黏膜

(一)胃液:纯净的胃液是无色酸性液体,正常成人毎曰分泌量1.5-2.5L

1、成分:水、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HCO3-和内因子

2、盐酸:包括游离酸和结合酸,盐酸由壁细胞分泌。主要作用有:①激活胃蛋白酶原,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②分解食物中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形,易于被消化;③杀灭随食物入胃的细菌;④与钙和铁结合,形成可溶性盐,促进它们的吸收⑤胃酸进人小肠可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

3、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合成和分泌。本身无生物活性,盐酸的作用下转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

4、粘液、HCO3-:颈黏液细胞分泌可溶性黏液,表面上皮细胞受到刺激时分泌不溶性黏液。表面黏液细胞分泌HCO3-,三种粘液共同构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可保护胃黏膜免受食物的摩擦损伤,并可阻止胃黏膜细胞与胃蛋白酶及髙浓度的酸直接接触。

5、内因子: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结合,形成复合物,易于维生素B12被回肠主动吸收。若内因子分泌不足,将引起维生素8,2吸收障碍,影响红细胞的生成造成恶性贫血。

(二)胰液

1、无色碱性,消化液中最全面,消化力最强的消化液,含有各种消化酶, HCO3-和无机离子

2、组成:碳酸氢盐、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醃和糜蛋白酶(蛋白质的主要消化酶)

(三)胆汁:成分主要为胆盐;呈金黄色或桔棕色,弱碱性,胆囊胆汁颜色深,呈弱酸性;作用为促进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消化吸收

(四)小肠液:弱碱性液体,含有水、无机盐、粘蛋白和肠致活酶等。作用是:①稀释小肠内容物,有利于吸收;②保护十二填肠黏膜免受胃酸的侵蚀;③肠致活酶可激活胰蛋白酶原,促进蛋白质的消化

三、小肠的吸收功能

1、大肠: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

2、小肠: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胆固醇等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场所。葡萄糖和氨基酸为继发性主动重吸收。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一节能量代谢

一、能量的来源和去向

(一)能量的来源: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70%),余为脂肪和蛋白质

(二)能量的去路:50%以上直接的化为热能维持体温;45%以自由能的形式贮存于ATP中供组织细胞利用;除肌收缩时所完成的机械功以外,其余能量均最终转化为热能。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骨骼肌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精神因素

三、基础代谢率:(1)条件:清醒、静卧、空腹、安静状态,室温20~25℃。

四、机体的产热和发热

1、人体主要产热器官肝(安静时),骨骼肌(运动时);甲状腺激素是调节产热活动的最重要的体液因素。

2、散热方式:体温高于环境:(1)辐射散热;(2)传导散热:冰帽;(3)对流散热:气体、液体对流。

体温低于环境:蒸发散热

五、体温调节

自主性体温调节和行为性体温调节。

(一)温度感受器:1.外周溫度感受器是存在于皮肤、黏膜和内脏中的对温度变化敏感的游离神经末梢

2.中枢溫度感受器只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神经元

(二)体温调节中枢:部位在下丘脑。

(三)调定点学说:体温的调节类似于恒温调节器,下丘脑处的温度敏感神经元起着调定点的作用。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尿生成的过程①肾小球的滤过;②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③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第一节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即血液经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血浆蛋白外,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物质经过膜滤入到肾小囊内生成原尿的过程

1、滤过率:单位时间内(分钟)两肾生成原尿的量,正常值为125ml/min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正常值125/660*100%=19%

2、滤过的结构基础

(1)滤过膜的结构:①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②基膜层;③肾小囊上皮细胞层

(2)滤过膜的通透层:①分子量选择性(机械屏障作用);②电荷选择性(静电屏障作用,正电易通过)

3、滤过的动力

(1)有效滤过压力=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球囊内压

(2)肾小球毛细血管入球端-15mmHg;出球短-0 mmHg(无压力)→滤过平衡:有效滤过压下降为零时

4、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①滤过膜(面积、通透性);

②有效率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②肾小球血浆流量

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重吸收: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的过程。人两肾每天生成原尿180L,99%被重吸收,1%被排出体外。在重吸收的质和量上,近端小管居首位。进入肾小管的原尿称为小管液。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机能

1、方式:①被动重吸收(渗透、扩散);②主动重吸收(离子泵、吞饮)

2、特点:(1)各段重吸收物质的种类和量不同,以近球小管重吸收能力最强。

(2)选择性,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和小分子的蛋白质全部重吸收,水、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等大部

分重吸收,尿素、尿酸、肌酐等小部分重吸收或几乎不吸收。

(3)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滤液中葡萄糖的浓度超过肾小营重吸收的限度,尿中即出现葡

萄糖。肾糖阈:尿中出现糖的血糖最低值,正常值为8.96 ~ 10.Q83.

3、肾小管重吸收的主要部位:近端小管。重吸收率占滤过率的65%~70%。

二、影响重吸收的主要因素:(1)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浓度增加→渗透压增加→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ie 渗透性利尿。

(2)近球小管的球•管平衡: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如何变化,近球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率稳定

三、集合管的分泌功能

分泌:其上皮细胞将代谢产物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到肾小管腔内

1.H+的分泌:组织代谢中的C02扩散入小管上皮细胞内,在碳酸酐酶的作用下生成H2CO3,H2CO3又解离成H+和HCO-,H+被主动分泌到小管液中,并换回一个Na+,称为H+、Na+交换。重吸收的Na+和HCO-进入血液,起到了排酸保碱的作用。H+、Na+交换对维持组织内环境pH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2. K+的分泌:K+主要是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分泌与Na+的吸收有关,形成K+Na+交换。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中,H+ Na+交换与K+Na+交换具有竞争性抑制。因此在酸中毒时,由于排H+ Na+交换增多导致K'Na+减少,使得排K+减少,导致高血钾。

四、肾小管和集合管功能的调节

1、抗利尿激素:下丘脑合成,经神经垂体释放人血。

(1)生理作用: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从而促进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2)释放的调节:①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②循环血量的改变

2、醛固酮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的一种类固醇激素。

(1)生理作用: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以及对K+的分泌,从而使尿量减少。

(2)分泌的调节:①血Na+和血K+浓度②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第九章内分泌

第一节概述

一、激素的概念及作用方式

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是细胞与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化学信号物质

作用方式:1)远距分泌,经血液运输;2)旁分泌,由组织液扩散;3)自分泌,返回作用于该分泌细胞本身;

4)神经分泌,由神经细胞分泌,沿轴浆流动

二、激素的分类:1、含氮激素2、脂类激素

三、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1、信息传递作用:仅起信使作用,将生物信息传递给靶细胞,既不添加成分也不提供能量

2、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激素在血液中浓度很低,但作用显著。与激素作用机制酶促反应有关

3、相对特异性: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些器官组织,它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相关

4、相互作用:协同、拮抗、允许

四、激素的作用机制

1、激素的调节过程包括三个环节:

1)激素与受体的相互识别与结合2)激素受体复合物的信号转导3)转导信号进一步引起生物效应2、含氮激素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

含氮激素(第一信使)与靶细胞受体结合,激素膜内的腺苷酸环化酶(AC),使细胞内产生cAMP(第二信使),后者激活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系统,催化细胞内各种底物的磷酸化反应,引起细胞各种生物效应。

含氮激素主要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途径和酶偶联受体介导的方式发挥作用

3、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基因调节学说

类固醇激素分子小,呈脂溶性,可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与胞质(或直接与核内)受体结合,后进入核内,激发

DNA转录,生成新的mRNA,诱导相应蛋白合成,从而产生生物效应

第二节下丘脑-垂体的内分泌

下丘脑-垂体功能单位:

1)下丘脑-腺垂体系统:位于下丘脑内侧基底部“促垂体区”的小细胞肽能神经元分泌下丘脑调节肽,经垂体门脉系统运送到腺垂体,调节腺垂体激素的合成和释放。

2)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激素沿下丘脑-垂体束的轴突运送,并储存于神经垂体。位于下丘脑前部视上核和室旁核的大细胞肽能神经元可合成ADH和催产素,经下丘脑-垂体束的轴浆运输贮存于神经垂体。

二、腺垂体激素

1、生长激素(GH)

(1)幼年缺乏GH——侏儒症;幼年GH过多——巨人症;成年后GH过多——肢端肥大症

(2)GH的分泌,觉醒状态下极少;进入慢波睡眠后明显增多;转入异相睡眠后,减少

(3)GH储备不足时峰值<7ug/L,常用于矮小症和侏儒症的诊断

2、催乳素引起和维持分娩后的乳腺泌乳;刺激黄体素

3、促黑素细胞(MSH)刺激黑素细胞合成黑色素

4、促激素1)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2)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3)促性腺激素:促卵泡激素,黄体生成素

三、神经垂体激素

神经垂体不含腺细胞,不能合成激素;是贮存和释放激素的部位

神经垂体激素是来源于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合成的两种激素,即血管升压素(VP)或抗利尿激素(ADH)和催产素(OXT)

四、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是最大的内分泌腺,内有滤泡,贮存甲状腺激素,是体内唯一贮存细胞外激素

合成原料:碘和甲状腺球蛋白(胶质,存于滤泡)

1、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1)对代谢的影响产热效应(甲亢)

(2)对物质代谢的影响蛋白质(少合成,多分解);糖(少降糖,多升糖);脂肪(促进分解)

(3)促进生长发育易患呆小症(克汀病)

(4)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5)使心率增加,心肌收缩能力增加

2、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调节系统:甲状腺受腺垂体TSH(促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腺垂体受下丘脑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调节,而甲状腺激素对腺垂体释放TSH有负反馈调节作用。

四、与钙、磷代谢调节有关的激素

1、甲状旁腺激素(PTH):是甲状旁腺主细胞分泌的,具有升钙降磷的作用。

2、降钙素(CT):由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分泌,具有降钙、磷的作用。

3、维生素D3:升高钙、磷的作用。

五、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1、皮质激素的种类、运输和灭活

1)种类:盐皮质激素(醛固酮)球状带;糖皮质激素(皮质醇)束装带;性激素(脱氢表雄酮)网状带

1、糖皮质激素的基本调节效应:

升高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数量;降低淋巴细胞核嗜酸性粒细胞记忆:减少糖衣炮

弹降淋

六、胰岛素

1、胰岛素主要是促进糖原合成,从而达到降糖的目的。

2、促进胰岛素分泌的:抑胃肽、胰高血糖素。

第十章生殖

一、男性生殖

1、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睾酮、双氢睾酮、脱氢异雄酮体和雄烯二酮,其中以双氢睾酮的活性最高,睾酮次之。女性以E2活性最高。

2、睾酮的生理作用:(1)影响胎盘分化

(2)维持生精作用

(3)维持正常性欲

(4)促进蛋白质合成

二、女性生殖

1、卵泡期主要由颗粒细胞和内膜细胞分泌雌激素;黄体期由黄体细胞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

2、人类的雌激素中以E2的生物活性最强,孕激素以孕酮的活性最强。

生理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 掌握:内环境、稳态、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概念。 熟悉: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 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小结 1.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2.生理功能及机制需要从三个水平进行研究。 3.内环境的稳定性是调节的结果,调节的方式有三种,其中稳态的维持主要靠负反馈的 调节。 思考 内环境、稳态、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概念。 1.内环境: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 2.稳态:也称自然态,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3. 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举例说明负反馈的生理学意义。 练习 1. 人体生理学的任务是阐明人体 A. 细胞的生命现象 B. 器官的功能活动 C. 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D. 体内的物理化学变化 E. 正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 2. 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的 情况下对刺激所产生的 A. 适应性反应 B. 旁分泌反应 C. 稳态反应 D. 非自控调节 E. 前馈调节 3.以下哪项是由负反馈调节的生理过程 A. 分娩 B. 排尿反射 C. 降压反射 D. 小肠运动 E. 血液凝固 4.内环境是指 A. 细胞外液 B. 细胞内液 C. 血液 D. 体液 E. 组织液 5.能比较迅速反映内环境变动状况的体液是 A. 脑脊液 B. 血浆 C. 尿液 D. 淋巴液 E. 细胞内液 6.在自动控制系统中,从受控部分发出到达控部分的信息称为 A. 偏差信息 B. 干扰信息 C. 控制信息 D. 反馈信息 E. 自控信息

生理学100个必考重点

生理学100个必考重点 1、气体(CO₂、O₂、N₂)属于单纯扩散。 2、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 葡萄糖、氨基酸。 3、经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Na⁺、K⁺、Cl⁻、Ca²⁺等离子。 4、主动转运:钠钾泵。继发性主动转运: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上的主动吸收。 5、出胞入胞:大分子物质(细菌、病毒、异物、脂类物质等)。 6、静息电位产生机制:主要由K⁺外流形成。 7、动作电位产生机制:主要由Na⁺内流形成。 8、兴奋传导特点:双向性、绝缘性、相对不疲劳性、完整性。 9、骨骼肌的神经传递:首先Ca²⁺内流,ACh外流。 10、阻断ACh接头传递的:美洲箭毒、α-银环蛇毒。 11、细胞内环境:细胞外液。 12、红细胞的造血原料是:铁+蛋白质。 13、维生素B和叶酸为合成核苷酸的辅因子。 14、血浆PH(值)最重要的缓冲对是: NaHCO₃/H₂CO₃。 15、左心室压力最高是快速射血期末。 16、左心室容积最小是等容舒张期末。 17、左心室容积最大是心房收缩期末。 18、主动脉压力最高是快速射血期末。 19、主动脉压力最低是等容收缩期末。 20、主动脉血流量最大是快速射血期。

21、室内压升高最快是等容收缩期。 22、心肌的收缩强度可随着其初长度(由心室前负荷决定)的改变而改变,心肌具有的这种特性称为异长调节。 23、浦肯野纤维的4期去极化主要是Na⁺内流。 24、窦房结细胞4期去极化由K⁺通道逐渐关闭,Na⁺、Ca²⁺内流逐渐增多而引起。 25、形成血压的基本因素是足够的血液充盈和心脏射血。 26、外周阻力是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 27、心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末梢释放递质:去甲肾上腺素。 28、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ACh。 29、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集的血管是皮肤血管,骨骼肌血管和内脏血管占其次。 30、动脉压力感受器不是直接感受血压的变化,而是感受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脑血管和冠脉最少。 31、动脉舒张压高低和心舒期的长短直接影响冠脉血流量。 32、肺通气原动力:呼吸运动。 33、肺通气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 34、吸气肌为:膈肌、肋间外肌。 35、呼气肌为:腹壁肌、肋间内肌。 36、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泡弹性回缩力。 37、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38、余气量(残气量):肺内不能呼出的气量,正常成人为1000~1500ml。

生理学重要考试内容

第一章 1、兴奋性:是指活的组织细胞或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 2、阈值:把刺激作用的时间和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固定,把刚刚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3、神经组织、肌肉组织和腺体组织的兴奋性较高。 4、兴奋性:在近代生理学中,将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兴奋就是产生了动作电位。 5、内环境:生理学中将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6、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 7、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8、反射:神经系统最基本的调节方式。 9、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10、自动控制系统: 负反馈:减压反射、体温调节 正反馈:分娩反射、血液凝固、排尿反射 第二章 一、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跨细胞膜转运的过程,如:二氧化碳、氧气、氮气、乙醇、尿素、氨等。 二、易化扩散: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膜蛋白帮助下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 1、经载体的易化扩散: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 2、经通道的易化扩散:正常细胞K+外流,Na+内流。 三、主动转运 1、原发性主动转运:正常细胞K+内流,Na+外流(钠泵) 2、继发性主动转运: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上皮处的吸收。 四、出胞和入胞(大分子或团块物质) 1 、出胞:神经肌肉接头释放乙酰胆碱。 2、入胞:吞噬和吞饮。 1 、细胞的信号转导方式: 1 、G 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2、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2、细胞内重要的第二信使:环-磷酸腺苷、三磷酸肌醇、二酰甘油、钙离子、环-磷酸鸟苷。 3、静息电位RP:静息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4、极化: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状态。 5、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1、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高K+,膜外高Na+。 2、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允许K+通透,使细胞膜带内负外正的电荷处于极化状态。 3、在浓度差的促使K+外流力量和电位差阻止K+外流力量达到平衡时,K+净移动为零,达到K+平衡电位,即静息电位。 6、动作电位AP:指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迅速可逆的,可向远距离传播的电位波动。动作电位是细胞产生兴奋的标志。 7、动作电位的特点: 1 、产生是全或无式的 2、传导是不衰减的 3、连续刺激不融合 &阈电位TP: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生理学基础知识考试重点

生理学 第一章绪论 生理学研究方法的三个水平:整体、器官和系统水平 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物质转化&能量转换)、兴奋性(刺激强度、作用时间及变化率)、适应性(行为&生理)和生殖 二、内环境:1、体液量(60%体重)细胞内液40%;细胞外液20%(组织液、血浆、淋巴液) 2、内环境: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3、稳态:内环境的理化因素相对恒定或处在动态平衡中 三、生理功能的调节 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特点:快速、短暂、精确种类:非条件反射vs. 条件反射) 2、体液调节概念: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的运输,对机体某些组织或器官的活动进行调节 特点:缓慢、持久、广泛分类:运距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 3、自身调节概念:组织器官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是由其自身特性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特点:范围局限、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 四、反馈调节系统: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返回作用于控制部分的过程 1、正反馈:加速体内某一生理过程完成 2、负反馈:维持体内环境稳态 第二章细胞 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1、分子组成:脂类(磷脂、胆固醇、糖脂分子)、蛋白质(镶嵌蛋白、外周蛋白)、糖类 2、结构:液态镶嵌模型,即流动的液态脂类双分子层为基价,其中镶嵌着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少量的多糖分别与类脂和蛋白质结合成糖脂和糖蛋白 (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移动,如氧、二氧化碳等 影响因素:a.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b.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 2 非脂溶性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差或电位差跨膜扩散 (1):通过载体蛋白的构型改变完成物质转运,如葡萄糖(G)、氨基酸(aa)等营养物质。 特点:a.高特异性,即某种载体只选择性的与某种物质特异性结合 b. 有饱和现象,载体数量有限,转运的物质增加到一定限度时,转运量不再增加 c. (2):在通道蛋白(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的帮助下完成,如 离子 特点:通道蛋白的开放和关闭控制着物质的转运a.特异性不高; b.无饱和现象; 3、主动转运:非脂溶性物质分子等从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谁主动谁耗能),消耗ATP。 (1)钠泵(Na-K依赖性ATP酶,当胞内Na↑或胞外K↑时→钠泵酶激活→分解ATP→ADP+E→3Na细胞内:2K细胞外逆向转运)的意义:①造成膜内外Na和K的不均匀分布,建立浓度势能储备; ②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胞质渗透压、体积;造成膜内高K,为细胞代谢的必需条件 ③是细胞产生电信号的基础 ④钠泵活动造成的膜内外Na浓度势能差是其他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 (2)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利于ATP分解释放的能量完成的物质转运,需要特殊的转运蛋白):G、aa—小肠黏膜上皮的主动吸收 4、出胞入胞:大分子物质(细菌、病毒、异物、脂类物质等),耗能。入胞(血细胞吞噬细菌);出胞(神经轴突末分泌神经递质) 二、细胞的跨膜电变化 兴奋性:可兴奋性组织、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生理基础知识点

生理基础知识点 绪论/细胞 1.人体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的基本组成P6 基本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体液调节的特点P7 反应迟缓、作用持久、范围广 3.细胞膜物质转运形式P13-16 被动转运:a.单纯扩散O2、CO2、N3、NH3乙醚、乙醇、脂肪酸 b.易化扩散通道介导、载体介导、葡萄糖、氨基酸 主动转运、胞纳与胞吐 4.静息、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静息电位:安静情况下,钾离子外流 动作电位:上升支主要由钠离子大量快速内流,下降支主要钾离子快速外流的结果 5.动作、静息电位的概念 动作电位: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在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细胞膜上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电位波动 静息电位: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6.极化、去极化、超极化的概念P26-27 极化: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保持的内负外正的状态 去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少的方向变化 超极化:当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增大的方向变化的状态 7.可兴奋细胞、兴奋性、阈值的概念、兴奋的周期性变化及相互关系P26-28 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 兴奋性: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阈值:生理性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兴奋性周期变化:a.绝对不应期,当细胞受刺激而发生兴奋后的短时间内,如果再给予刺激,无论强度多大都不会发生兴奋 b.相对不应期,只有进行阈上刺激才有可能产生新的兴奋,说明这时细胞的兴奋性正在逐渐恢复c.超常期,相对不应期之后,细胞的兴奋性又稍高于正常水平,此时只要给予一定的阈下刺激就可能发生心的兴奋d.低常期, 最后细胞的兴奋性又转入低于正常的时期 8.骨骼肌的结构及收缩原理及收缩形式P31-33 结构:肌原纤维、肌节、肌管系统 收缩原理:肌丝滑行学说 收缩形式:兴奋-收缩偶联 血液 1.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意义P42 形成:由溶解于血浆中的晶体物质形成的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中蛋白质形成的血浆胶体渗透压 意义: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2.红细胞悬浮稳定性P43

生理学知识点总结

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一、什么是生理学?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它以生物机体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生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以及生理功能变化的规律。 生理学教材 二、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 (1)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指细胞直接生存并与之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主要由组织液和血浆组成。 (2)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它是一种动态平衡。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需要稳态,而代谢活动本身又经常破坏稳态,生命活动正是在稳态不断破坏和不断恢复的过程中维持和进行的。 三、人体生理功能三大调节方式?各有何特点? 1.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特点是准确、迅速、持续时间短暂。 2、体液调节体内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激素、代谢产物)通过体液途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对机体某些系统、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特点是作用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特点是调节幅度小。 四、什么是反射?反射指生物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五、正、负反馈的概念. 负反馈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正反馈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消除率(clearance,C):两肾在一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的某物质完全清除(排出),这个被完全清除了该物质的血浆毫升数,成为该物质的清除率。 视野:用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中心静脉压:指右心房和胸腔内的大静脉的血压,约4-12cmH2O。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散在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是细胞与细胞之间生物传递的化学媒介。

生理学重点总结笔记知识点

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笔记 生理学重点必考知识归纳,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生理学可以说是学护理的基础,说是基础并不代表它简单,而是说它重要,解剖生理这两门基础课学不好,就相当于是盖高楼地基没打稳,迟早得塌。 给大家整理了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生理学重点笔记整理分享给大家,希望对考生备考有帮助。 生理学复习要点,生理学重点笔记整理生理学知识点归纳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它以生物机体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生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以及生理功能变化的规律。 第一章:绪论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二.内环境和稳态:体液量(占体重的60%):细胞内液40%、细胞外液20%(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

1.内环境: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2.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称为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三.生理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神经调节是主要调节形式,基本过程:反射。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作用迅速、准确、短暂。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 自身调节:心肌细胞的异长自身调节,肾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的自身调节,小动脉灌注压力增高时血流量并不增高的调节都是自身调节。 四.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 负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是一种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的过程。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钠通道的开放和钠内流互相促进等。 五.应激与应急 参与应激反应的主要激素: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参与应急反应的主要激素:肾上腺素AD、去甲肾上腺素NA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1.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体镶嵌模型.基本内容①基架:液态脂质双分子层; ②蛋白质:具有不同生理功能; ③寡糖和多链糖. 2.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被动转运:⑴单纯扩散:小分子脂溶性物质、顺浓度、不耗能。如O2、CO2、NH3等。⑵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浓度、不耗能、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包括离子通道和载体转运转运(葡萄糖、氨基酸等)。载体转运的特异性较高,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

大学生理学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稳态: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2.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机体内环境。 3.兴奋:活组织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反应。 兴奋性:刺激引起生物电和其它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4.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5.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特殊的化学物质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 6.自身调节: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情况下,自身对内外环境变化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7.反馈:效应器活动作用于本身或本系统的感受器,感受器发出的继发性冲动维持或校正反射活动,有正反馈和负反馈。 二、问题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几种?分别有什么特点? 有3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其中神经系统起主导作用。 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 其特点是作用迅速、准确而短暂。 2.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特殊的化学物质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即体液调节。 其特点是缓慢、广泛和持久。 3.自身调节: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情况下,自身对内外环境变化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其特点是准确、稳定,但调节幅度小、灵敏度较差。 第二章细胞生理 一、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可兴奋细胞受到一个适当(不小于阈值)刺激时,其膜电位所发生的一次可扩布的、迅速的、短暂的倒转和复原。也称为神经冲动。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3.绝对不应期:细胞在发生兴奋的一段短暂的时间,兴奋部位对继之而来的刺激都不再发生兴奋,称为绝对不应期。相当于锋电位的持续时间。 4.相对不应期:细胞的兴奋性逐渐恢复,但对原来的阈刺激仍不发生兴奋反应,必须用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反应,这一时相称为相对不应期。 5.超常期:用略低于阈值的刺激即可引起兴奋,由于处于轻度除极状态,距阈电位较近,相当于后除极的后期,易于达到阈电位的水平,这一时期称为超常期。 6.低常期:细胞的兴奋性低于正常,由于处于后超极化状态,膜电位距阈电位较远,需要较大的刺激强度才引起兴奋,这一时期称为低常期。 7.跨膜信号转导:指外界信号(化学分子、光、声音等)作用于细胞膜表面受体,引起膜结构中一种或多种特殊蛋白质构型改变,将外界环境变化的信息以新的信号形式传递到膜内,再引发靶细胞功能改变。 8.兴奋-收缩偶联:在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中间,存在着某种中介性过程把二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 9.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的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

生理学常考重点章节知识点整理

生理学常考重点章节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人体生理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各个组成部分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包括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和整体水平。体液是指人或动物机体所含液体的总称,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包括血浆和组织间液,又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其各项理化性质如温度、pH值等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稳态的意义 在于它是细胞行使正常生理功能以及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生理功能的调节分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我调节。 神经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所进行的调节,其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所作用的组织、细胞影响其功能活动。体液调节分为远距分泌(又称全身性体液调节)、旁分泌(又称为局部体液调节)、自分泌和神经分泌。 自身调节指机体的一些细胞、组织或器官能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神经调节的作用迅速、定位准确、持续时间短暂;体液调节的作用相对缓慢、广泛、持久,对于调节一些相对缓慢的生理过程;自身调节作用较小,仅是对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补充。三者互相协调配合,使得机体各项功能活动的调节更加完善。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简单物理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影响单纯扩散的因素包括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膜两侧该物质的浓度差和温度。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进行跨膜转运,经载体的易化扩散具有特异性高、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等特点。

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生理学? 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生命的四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机体具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和适应性等四个基本特征。 ①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生命过程;②机体对于内外环境的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③相当于阈强度(在多数场合是将持续的时间固定,测定能使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④机体接受刺激后其功能活动的变化称为反应,反应可分为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肌细胞组织、神经细胞组织和腺细胞组织为三类常见的可兴奋组织。 三、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 (1)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指细胞直接生存并与之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即细胞生存的细胞外液),主要由组织液和血浆组成。 (2)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它是一种动态平衡。它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需要稳态,而代谢活动本身又经常破坏稳态,生命活动正是在稳态不断破坏和不断恢复的过程中维持和进行的。 四、机体功能的三大调节方式是?各有何特点? 1.神经调节,特点是准确、迅速、持续时间短暂;2、体液调节,特点是调节速度较慢、作用范围较广、持续时间较长;3.自身调节,特点是能力有限、范围较小、作用不是很大。 五、什么是反射?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所产生的适应性、规律性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不同部分共同组成。反射包括非条件反射(吸吮反射)和条

生理学考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 internal environment 细胞在体内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2稳态 homeostasis内环境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但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3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4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被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5负反馈: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思考题: 1人体生理功能三大调节方式?各有何特点? 1).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特点是准确、迅速、持续时间短暂。 2).体液调节体内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激素、代谢产物)通过体液途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对机体某些系统、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特点是作用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特点是调节幅度小。 2简述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 答: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其意义是使机体功能活动及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何谓内环境,及其生理意义? 答:内环境就是指多细胞动物的体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内稳态就是生物能够保持内环境的状态稳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的机制。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反馈机制完成的。高等动物内稳态主要是靠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来维持。意义在于:①能够扩大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范围,少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制约。②能够让生物的酶保持最佳状态,让生命活动有条不絮地进行。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兴奋性:机体受刺激后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称为兴奋性 2阈强度:在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3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膜外为正,膜内为负,该电位称为静息电位 4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膜产生一次快速可逆转、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动作电位, 5易化扩散:溶液中的带电离子借助膜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扩散 6兴奋—收缩耦联:把肌细胞的电兴奋与肌细胞的机械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称。 7阈电位:能引起细胞膜中的通道突然大量开放并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8极化: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膜内电位较膜外电位为负,这种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状态,称为膜的极化 9等长收缩:收缩时肌肉的长度保持不变而只有张力增加。 1.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答: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膜内外的电位差。静息电位表现为膜个相对为正而膜内相对为负。 形成机制:1细胞内高浓度K+.2静息时细胞膜只对K+有通透性,则K+受到浓度差的驱使动力向膜外扩散,3.扩散后形成外正内负的跨膜电位差成为对抗浓度差的作用力,当达到平衡状态时,K+不再有跨膜的静移动,此时的跨膜电位称为K+平衡电位,膜内外K+浓度差值可影响静息电位水平. 2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答: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所发生的迅速、一过性的极性倒转和复原,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产生机制:动作电位上升支主要由Na+内流形成,接近于Na+的电-化学平衡电位。①细胞内外Na+和K+的分布不均匀,细胞外高Na+而细胞内高K+。钠顺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大量内流。②细胞兴奋时,膜对Na+有选择性通透,当达到-70mv时,Na+顺浓度梯度内流,形 是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 (2)兴奋沿坐骨神经的传导。实质上是动作电位向周围的传播。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在有髓神经纤维是以跳跃式传导,因此比无纤维传导快且“节能”。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是“全或无”式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减小。 (3)神经-脊髓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实际上是“电-化学-电”的过程,神经末梢电变化引起化学物质释放的关键是Ca2+的内

生理学考试重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组织、细胞直接接触的生存环 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稳态——是指细胞外液中的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 稳定的状态。 3.反射——是批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 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有规律的具有适应意义的反应。 4.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性质相反的 反馈。 5.膜电位——生物细胞心膜为界,膜内外的电位差称为跨 膜电位。 6.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在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细胞 膜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电 位波动,细胞兴奋时发生的这种短暂的电位波动称为动 作电位。 7.静息电位——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 位差,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 8.阈值——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 的条件下,能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所需的最小刺激强 度。 9.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就出现膜上 的钠通道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

电位的这个临界值。 10.兴奋性——可兴奋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 力。 11.血型——指血细胞上所存在的特异抗原的类型;通常主 要指红细胞血型。 12.血液凝固——血液从可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流动 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13.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 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14.心输出量——也称每分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收缩 的血量。它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输出量约5L/min。 15.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窖的百分比。安静 状态健康成人的射血分数55%-65%。 16.呼吸——指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17.肺通气——是指外界空气经呼吸道进出肺的过程。或气 体经呼吸道出入肺的过程。 18.肺活量——是指尽力吸气之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 气体量。等于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三者之和。 19.时间肺活量——指在最大吸气后,以最快速度呼气,分 别记录第1、2、3秒末所呼气体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 正常成年人分别记录第1、2、3秒末分别为83%、96%

生理学知识点整理

生理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 1、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的组织细胞对刺激产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2、刺激:能引起机体或细胞发生反应的外环境的变化称为刺激 3、反应:机体或组织受到刺激后所出现的理化过程和生理功能的变化,称为反应 4、反应形式兴奋和抑制:①兴奋是指组织接受刺激后,活动的产生或加强②抑制是 指组织接受到刺激后,活动的停止或减弱 5、阈值:能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所需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值 6、阈值越高,兴奋性越低,反之亦然 第二节体液与环境 1、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称之为内环境 2、保持内环境的理化因素和各种物质浓度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稳态 3、稳态能保证机体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是机体赖以生存的条件 第三节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1、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它是机体调节的最主要方式 2、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反应 3、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反射弧 4、机体活动调节的方式:①神经调节②体液调节③自身调节 5、反馈:受调节部分即受控部分反过来对调节部分即控制部分的影响,称为反馈 6、负反馈:受调节部分的活动反过来使调节部分的原发作用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称负反馈 7、正反馈:受调节部分的活动反过来使调节部分的原发作用得到促进或加强的过程,称为正反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细胞膜的基本功能 1、主动转运:①物质的转运是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②转运物质的过程细胞要消耗能量 2、被动转运:①物质的转运是顺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②转运物质的过程细胞不要消耗能量 第二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细胞在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电位值-70~-90MV 2、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状态 3、以静息电位为准,若膜内电位向负值增大方向变化,称超极化 4、若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方向变化即膜内电位升高,称为去极化或除极 5、当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可逆而且可以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6、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概述 1、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占体重的7%~8% 2、血液又称全血 3、在有防凝剂的分血计玻璃管中,离心沉淀后,血液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为血浆,约占血容积的50%~60%;下层不透明的为血细胞,下层上面尖刀一薄层灰白色的物质,即白细胞和血小板,下层绝大多数为红色不透明的红细胞 4、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称血细胞比容 5、血液的基本功能:①运输O2、CO2②调节功能③防御和免疫功能

生理学考试复习重点

1心脏的泵血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心脏泵血是指心脏节律性射血和充盈的过程。在心脏的泵血过程中,心室起主要作用。 a心室收缩与射血心室收缩是心室射血的根本原动力来源。心室的收缩期可分为三个时相:①等容收缩期 (0.05S):心室收缩开始后,当室内压超过房室压时,房室瓣关闭。在此后很短的一段时期内,室内压仍低于动脉压,半月瓣仍处于关闭状态。从房室瓣关闭开始到动脉瓣开放前的这段时期,室内压急剧升高、无射血,心室容积不变。②快速射血期(0.10S):等容收缩期后,当室内压超过动脉压时,半月瓣开放,心室内的血液快速射入动脉,称为快速射血期,其射血量约占70%。③减慢射血期(0.15S):快速射血期之后,随着心室收缩力量的减弱,室内压开始下降,射血速度减慢,其射血量约占30%。 b心室舒张与充盈心室舒张产生的抽吸作用是血液回流入心室的主要动力来源。心室舒张期分为三个时相:①等容舒张期(0.06~0.08S):心室舒张开始后,室内压低于动脉压,半月瓣关闭。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室内压仍高于房内压,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从动脉瓣关闭开始到房室瓣开放为止的这段时期,室内压迅速下降、无血液充盈,心室容积不变,称为等容舒张期。②快速充盈期(0.11S):等容舒张期之后,当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房室瓣开放,腔静脉和心房内的血液快速充盈心室,称快速充盈期。充盈量约占2/3.③减慢充盈期(0.22S):快速充盈期后,随着心室舒张速度的减慢、心室内血量的增加,充盈速度开始减慢,称减慢充盈期。在心室舒张期最后0.1S,心房开始收缩,又会把心房内的血液进一步挤入心室。充盈量约占1/3。 2简述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a心脏的神经支配①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使心率↑,房室交界传导↑,心肌收缩力↑(正性变时,正性变传导,正性变力),心舒期充盈↑②新迷走神经及其作用:心率↓,心肌收缩力↓,房室交界传导↓(复性变时,负性变传导,负性变力) b血管的神经支配①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α肾上腺素能受体→血管平滑肌收缩(主);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β肾上腺素能受体→血管舒张。分布:皮肤﹥骨骼肌;内脏﹥冠状血管、脑血管;动脉﹥静脉,微动脉最多。交感缩血管紧张:安静状态下,交感缩血管纤维持续发放1~3秒的低频冲动,使血管平滑肌保持一定程度的收缩状态。交感缩血管紧张加强,血管收缩,减弱则血管舒张,调节器官血流阻力和血流量。 ②舒血管神经纤维:骨骼肌微动脉。 副交感输血管纤维:脑膜,唾液腺,胃肠道外分泌腺,外生殖器。 3试述降压反射的过程和生理意义。 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性增高,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冲动增多,通过延髓孤束核到延髓腹外侧心血管中枢,使心迷走神经紧张性加强,心交感紧张性和交感缩血管紧张性降低,心迷走神经传出冲动增加,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神经传出冲动减少,导致心率减慢,心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降低,血管舒张,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接近原先正常水平。因此,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感受性反射又称为降压反射。反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外周血管阻力增高,血压回升。因而压力感受性反射具有双向效应,在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中有重要作用。 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①压力感受性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它的生理意义在于使动脉血压保持稳态,尤其对快速BP变动时(如外界刺激、体位改变、进食、排便等)的血压调节更加重要。②由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正好位于脑和心的血供道路起始部,因此,压力感受性反射在维持脑和心脏的正常血供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简述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作用。 心血管效应取决于α-、β-受体分布的情况。心脏:主要分布β1-受体,受到刺激后可使心脏产生正性变力,正性变时作用。皮肤、肾脏和胃肠道血管:α-受体占优势,此受体兴奋使血管收缩。骨骼肌和肝脏:β2-受体占优势,小剂量引起舒张,大剂量仅此收缩。肾上腺素→β1-受体→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肾上腺素→β2-受体→心血管舒张。肾上腺素→α-受体→血管收缩。肾上腺素与β1-受体结合能力很强,引起心脏活动明显增强;而对外周阻力影响不大,动脉血压轻度升高;临床上主要用作强心药。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能力很强,引起全身血管广泛收缩,血压明显升高;同时血压升高兴奋压力感受器,通过压力感受器反射使心脏活动减弱,临床上主要用作升压药。 5胸内负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 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呼吸过程中胸内压都低于大气压,又称胸内负压。 胸内负压形成的原因:①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胸廓生长速度比肺快,造成胸廓的自然容积大于肺的自然容积。正常情况下,肺总是表现出回缩倾向。②胸膜腔是密闭的潜在腔隙,仅有少量液体。由于液体分子的内聚力作用,肺被胸廓牵引而被动扩张,产生弹性回缩力。③胸膜腔内层受两种力作用,使胸内压低于大气压。故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在吸气末或呼气末时,肺内压等于大气压,因而胸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若以大气压为零,则胸内压=-肺回缩力。因此,胸内负压主要是由肺的回缩力所造成的。 胸腔内保持负压,可维持肺处于扩张状态,不致于由自身回缩力而缩小萎陷;由于吸气时胸内负压加大,可降低中心静脉压,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6什么是肺泡表面物质?有何生理意义?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以单分子层分布在肺泡液-气界面上,可减小液体分子之间的吸引力,降低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生理意义①减弱表面张力对肺毛细血管中液体的吸引作用,防止肺水肿发生。②保持大小肺泡内压的稳定性。表面活性物质的密度

考研生理学知识点详解

考研生理学知识点详解 考研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生理过程和机能的学科,是医学、生物学和 生物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考研生理学的知识点对于备考考研生 理学科目非常重要。本文将对一些重要的考研生理学知识点进行详细 解析。 一、细胞生理学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理学探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生理学的知识点包括细胞的组成、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 代谢和能量转化等。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了解和掌握细胞生 理学知识对于理解生物体各种生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神经生理学 神经系统是人体信息传递和调节体内平衡的关键系统,神经生理学 研究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生理学的知识点包括神经细胞 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冲动的传递、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等。了解和掌 握神经生理学知识对于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神经相关疾病的发 生机制具有重要帮助。 三、心血管生理学 心血管系统是保证人体血液循环的关键系统,心血管生理学研究心 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心血管生理学的知识点包括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压的调节、血液循环的机制等。了解和掌握心血管生理学知识 对于理解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四、呼吸生理学 呼吸系统是保证人体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排出的重要系统,呼吸生理学研究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呼吸生理学的知识点包括呼吸的调节、肺的结构和功能、氧气的运输和二氧化碳的排除等。了解和掌握呼吸生理学知识对于理解呼吸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呼吸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帮助。 五、消化生理学 消化系统是保证人体食物消化和养分吸收的关键系统,消化生理学研究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消化生理学的知识点包括食物消化的过程、胃肠道的结构和功能、各种消化酶的作用机制等。了解和掌握消化生理学知识对于理解消化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消化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六、泌尿生理学 泌尿系统是保证人体废物排出和体液平衡的重要系统,泌尿生理学研究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泌尿生理学的知识点包括尿的生成和排出、肾脏的结构和功能、体液平衡的调节等。了解和掌握泌尿生理学知识对于理解泌尿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泌尿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帮助。 七、内分泌学 内分泌系统是人体调节和控制生理过程的关键系统,内分泌学研究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内分泌学的知识点包括主要内分泌腺体的

生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生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一、绪论 1. 生理学的定义: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和观察。 3.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整体、器官、组织和细胞。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包括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 2.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通过受体、酶联型和通道型等机制实现。 3.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包括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三、骨骼肌的功能 1.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包括肌丝滑行理论和肌丝滑行-横桥循环理论。 2.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包括缩短、伸长和等长收缩。 3. 骨骼肌的疲劳与恢复:疲劳产生的原因和恢复的方式。 四、循环系统的功能 1. 心脏的功能:包括泵血功能和内分泌功能。 2. 血管的功能:包括运输、调节和防御功能。 3. 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 五、呼吸系统的功能 1. 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2. 呼吸运动的过程:包括吸气和呼气。 3. 气体交换的原理和方式:包括单纯扩散、滤过-弥散和物理溶解等。 六、消化系统的功能 1. 消化系统的组成: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等部分。 2. 食物的消化过程:包括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 3. 营养物质的吸收:包括小肠和大肠的吸收功能。 七、泌尿系统的功能 1. 泌尿系统的组成: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2. 尿的生成过程: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等过程。 3. 尿的排出过程:通过输尿管、膀胱和尿道排出体外。 八、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1. 内分泌腺的种类和功能:包括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等。 2. 激素的作用机制:通过与靶细胞受体结合,产生生物效应。 3. 内分泌调节网络: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和神经-内分泌网络等调节机制。

护士大一生理学重要知识点

护士大一生理学重要知识点作为一名护士,掌握生理学知识是极为重要的。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的机体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它涉及到人体的各个系统以及这些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生理学知识有助于护士更好地理解人体的运作机制,从而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在护士大一的学习中,有一些重要的生理学知识点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一、细胞生理学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而细胞生理学研究的正是细胞内的各种生命现象。对于护士而言,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必要的。细胞膜的构造和功能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包层,起着维持内外环境平衡、物质转运和信息传递的重要作用。此外,细胞内的能量供应也是细胞生理学的重点内容,细胞通过线粒体进行氧化磷酸化作用,生成ATP,为细胞的各项活动提供能量。 二、神经生理学

神经生理学研究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而神经系统是人 体的控制中枢。护士在处理疾病和护理过程中经常需要处理与神 经系统相关的问题。了解神经元的构造和功能是神经生理学的基础,神经元通过电信号和神经递质来传递信息。护士应该了解神 经冲动的形成和传导原理,以便在日常工作中更好地处理与神经 系统相关的问题。 三、心血管生理学 心血管系统是人体的供氧和营养物质输送系统。在护士的工作中,心血管疾病是常见的问题,因此对心血管生理学的学习和了 解是必要的。心脏的构造和功能是心血管生理学中的重要内容, 了解心脏的泵血功能和心脏电生理有助于护士评估和管理心血管 疾病患者。 四、呼吸生理学 呼吸是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之一,呼吸系统的正常功能对维持 人体其它系统的平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护士应该掌握呼吸生 理学相关的知识点,其中包括呼吸机构和呼吸中枢的结构和功能,呼吸通气的调节以及气体的运输和交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