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纪录片复习资料资料完整编辑

纪录片复习资料资料完整编辑

纪录片复习资料资料完整编辑
纪录片复习资料资料完整编辑

第一章纪录片概念纪录片与故事片区别(七点)纪录片精神

评价纪录片四条标准剪辑方略(评价标准)

第二章选择对象判断选题好坏(三个)前期采访原则

第三章拍摄现场(导演原则如何设计镜头)备忘录主人公采访

第四章导演工作(分镜头原因依据作用)职责形象思维总体构思影视剧导演基本素质

第五章采访主体人本化采访电视记者概念电视新闻记者素质

第一章

故事片与纪录片的比较

一、概念的区别

1.纪录片的定义: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艺术,它的本质是视听形象的纪实性。纪录片的主要特点是:真实性,纪实性,随机性。

2.故事片的定义:综合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以表现和虚构为基础的,通过演员表演来完成的一种影视片类型。它的主要特点是虚构性,表演性,主观意识性比较强烈。

二、从表现特点来看

纪录片主要是以真实,纪实为基础,它力求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人真事,用真实的手段记录下来,以此来表达一个思想或主题。而故事片主要是以虚构的,艺术化的表现为基础,它把发生的事情通过艺术地再加工,再创造,然后来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当然故事片也有纪实性的,但它和纪录片很大的不同点在于,它已经是渗透了艺术再现形态的纪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纪实,因此,它和纪录片就不能等同了。

三、从制作技术手段

1.前期:纪录片讲究的是同期声的效果,真实再现客观环境带给我们的感受,让我们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要求反映真实的情况,它不需要布光,不需要道具等等。而故事片恰恰就需要这些来支撑,它要求的艺术性比较强,它需要造型去表现故事的发展,带给观众的是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冲击,所以这些制作技术是故事片必不可少的。

2.后期:纪录片不需要过多的特技处理,只是把转场的过渡要做得比较自然就行了。故事片需要大量的特技处理,在后期编辑的时候主要依据的是蒙太奇的编辑思维,这就和纪录片的长镜头理论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故事片在后期的时候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比如配音,特技处理,以及音乐的处理等等。

四、从叙述形式

纪录片追求事件的真实性,它的故事表现是可以断续的,因为纪录片的创作者不可能预见事情的发展,所以它在叙述故事的时候是不能进行提前让观众了解的。纪录片的故事也可以是比较完整的,将一件完整的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但是故事片的叙述必须是完整的,不能是让观众看不懂的叙述,它必须将故事的发展过程交代的一清二楚,有开端,发展,高潮,结果,这些是故事片叙述时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这样,一个完整的故事才能演绎下去,才等让观众看的更加舒服。

五、从表演上

纪录片记录的事件是真实的,不能用表演的手段去完成,是不起用演员来表演的,它只能说

是叙述的主人公在镜头前的真实生活,而故事片就不同了,它可以将故事的情节用演员的表演来反映,而表演成了故事片最大的一个特点。

六、从创作意图

纪录片主要是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事件的发生,而不能人为地去干扰,也不能去制造故事的发展,虽然它也要表达创作者的思想,但是这种表达就更具有客观性。

故事片主要是创作者主观意图的体现,在故事片里渗透很强的主观性,它把一个故事的叙述融进了很多的主观思想在里面,从而让观众能够明显地感觉出来。

七、从拍摄的方式

纪录片主要以跟踪拍摄为主,它没有分镜头稿本供拍摄用,如果有的话,也只是简单的提纲形式的,没有把具体要拍摄的东西定下来。而故事片就可以打乱来拍摄,因为它有分镜头稿本作为依据,所以它的拍摄有很强的集中性,也就是说它可以把场景相同的故事在同一时间里去拍摄完成。

◆纪录片的精神

纪录片的精神就在于它力图呈现一个非虚构的真实世界。这种“真实”不仅仅是对外部世界的客观反射,而且凝聚了纪录片创作者的思考、选择与价值趋向。

◆评价纪录片四条标准

如何评判一部纪录片的优劣,中国著名纪录片导演郝跃骏提出了他的四条标准,基本概括了我们先前探讨的诸多理念:

第一:要让观众能够看懂,简单、干实地告诉给观众。这个故事是能够感动人,给人以启发的,但这种感动不是去揭伤疤,发掘别人的痛苦,把别人不愿意展现的东西暴露出来。

第二:在叙述方法上,根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内容,应该用不同的方法来展现、描述。如果方法得当,个性化的叙述方式可以使片子增色不少。

第三:这个片子背后一定要有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能够为社会和历史留下有价值的东西。

第四:对一部片子的投入有多少,没有花足够的功夫,就出不来真正有价值的作品,投机取巧并不是真正的智慧。

◆纪录片的剪辑方略

1、纪录片剪辑过程有它独特的魅力,大多数纪录片创作者没有供后期编辑使用的分镜头台本,也没有曲折跌岩的故事情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纪录片没有故事性)。导演与剪辑这两项活动,仅仅是一个创造过程的两个阶段。

2、结构把握纪录片的编辑在依靠剪接组织影片结构、引导观众欣赏与思考的程度上,较故事片创作更为显著。虽然缺少情节与悬念可能会减少诱人的影像噱头,但纪录片导演可以用独创的、富有表现力的手法,自由地剪辑他的影片。不必受到故事电影所安排好的事件顺序的严格限制,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次序和节奏,表现某几个方面的主题,或揭示生活的真实本质。因此,纪录片导演较故事片导演,更拥有全面把握作品命运的权力。

3、形式

一是用访谈的形式贯串整部作品,在剪辑过程中让被采访者滔滔不绝说,(完全将自己置身事外),通过客观的观察纪录表达潜在的思想感情;二是可以将拍摄者本人纳入镜头的视野,揭示摄像机两端的互动关系。

纪录片导演蒋樾强调:纪录片是很宽容的,它包含了所有的东西。音乐、特技、采访、故事片拍法等都可用;但对音乐、特技的使用也应加以节制,除非它们真正能够烘托主题,强化作者的创作意图。如果对每一段声响的空白都用音乐填补、或者对每一个镜头都用特技修饰,只能让这部作品成为一个花哨的鸡毛掸子,摧残观片者脆弱的视觉神经。“第一,你愿意做成什么样就可以做成什么样,第二,你做出这个东西是不是表达了你的看法,是不是你内心情感的真实表现。”

4、方法

纪录片形态多种多样,编辑手艺不一而足。

(1)按照生活真实的流程来剪辑,他强调最素扑镜头组合,不运用任何特殊的编辑技巧。纪录片导演康健宁在《阴阳》后期剪辑时,用凝重的镜头语言呈现西北地区缓慢的生活节奏,“我不是特意找那种长与短的节奏,镜头基本上都比较长,过渡性的少,主要取决于生活本身的节奏。没有什么动的东西,没有车辆,树叶也不动,牲口也老是趴在那儿,就是那种缓慢的节奏,我的剪辑完全靠一种对当地生活节奏的感觉。”在这种剪辑意识的指导下,音乐与解说词也被认为“可能破坏影片应有的厚重感和思想性”而无缘于这部长达3个时的纪

录长片。

与故事片导演相比,纪录片导演须坚持更多的原则,必须用坚强的信念抵抗来自形式感与通俗性的轻佻诱惑。

(2)纪录片导演在拍摄时不为自己预设任何主题,而是在研究和剪辑素材的时候,才逐渐发现其中的意义。

美国纪录片大师怀斯曼在谈到他的剪辑风格时,就认为:“如果事先知道我的片干将来怎样进行剪辑的话,那么一开始拍这个片子就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乏味了。”他的作品主要以美国机构的运行机制为题材,通过隐喻的手法表达他对社会的批判态度,因此他在编辑的过程中并不考虑时间的真实流程,而是以不同主题的小镜头段落为剪辑单位,通过逻辑分析与直觉反应发现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将它们组合在一起。

这种创作方式被称为“积累式的印象化主观描述”。怀斯曼在剪辑过程中非常注重每个素材片断的自身意义以及他本人的联想作用,他认为两者的结合不仅会使纷乱的素材变得有序,而且会使影片拥有一种充满新意的表现形式,这种结点互联式的纪录片编辑手法与故事片剪辑更有明显的区别,也更强调了纪录片作者的主体价值。

3)故事片的剪辑是对戏剧性的刻意强调和开掘,纪录片的剪辑则是为真实生活赋子全新意义的过程。

在某些情形下,一部纪录作品甚至是多义的,不同的人基于彼此不同的生活背景,对同一部作品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段锦川的《八廓南街16号》就通过对多种符号与信息的杂揉散射,呈现出一种多面体的影片形态,虽然作者的真实态度在剪辑中以隐喻的形式表达出来,但一些国内外影评人还是对该片的创作立场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对于这类纪录片不再是一种思想灌输的工具,而是让观众运用独立的头脑,从自己的经验中去比较、去思考,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纪录片作者排

斥导向鲜明的解说词的原因所在。

(4)纪录片的编辑是一种探究与发现真实的过程。

A、将前期拍摄与后期剪辑的融合;

B、将创作与生活融于一体;

按照传统的确立主题——搜集素材——编辑作品的思路,微纪录片创造者寻找二者最理想的契合点。

已经接受了“微纪录片洗礼”的纪录片作者吴文光在谈到他当下的纪录片编辑理念时认为:“成就一部片子已不是我最主要的目标,而是看我被引到哪一步去?比如这些素村让我对纪录片的想法、对生活的理解产生的新意是什么?如此给我思考的能力,我才会想处理成一部片子,所以不是素材够不够的问题,而是我对生活、对事情的理解,是不是有新发现?这是逐日逐月的过程,一点一滴的发现,等积累到一定程度,觉得已到达生活中某一个新的平台时,这时候片子可能自然而然地产生。我认为片子是跟着生活走的,而不是为了做片子去干些什么事。”

对于业余微纪录片创作者来说,它并不过多地强调技法的精湛或镜头组合的谙熟,而是需要将作者的思考带入剪辑的进程中。正如怀斯曼所说:“纪录片的剪辑是自己和自己说话,是自己的一种内心独白。”也许我们最重要的剪辑观念,就是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用最质朴的方式,将我们所见证的一切表达出来。

第二章:

1.选择拍摄对象

a、他(她)是谁?

b、我为什么选择他而非别人作为我的拍摄对象。

2.什么是好的人物选题

A、感动、打动自己,

B、有创作的冲动。

3.如何判断选题的好坏

A、主人公是否足够吸引人?

B、选题是否指向某种启发性的意义?

C、主人公的事件是否够丰富而曲折?

4.前期采访的原则

A、不是“问”,而是“聊”。

B、开放型问题要与闭合性问题相互配合。

C、永远保持理性的判断,学会听画外之音。

D、要和主人公交朋友。

第三章

拍摄现场

1.导演在现场的原则:

A、保持高度的现场感受能力,对事件和人物发展趋势

保持敏锐度

B、前期拍摄过程中随时关注故事曲线

2.现场如何设计镜头

A.用不停机的全景镜头保证整场信息的完整性

B.用摇镜头交代环境和人物关系

C.用足够多的特写镜头塑造人物、表现细节

D.用有设计的情绪镜头表达意义和主题

3.时刻关注你的故事曲线

A. 我是否拍摄到足够精彩的开头

B. 故事的情节点是否足够有力而且足够多(3分钟一个)

C. 我是否有了足以引人入胜的高潮段落

D. 故事的结尾足够有力度(事件的结局往往不是故事的结尾)

4.拍摄现场备忘

1、拍摄之前要查看拍摄场地

2、提早到达拍摄现场以便与摄像商议机位与开机时机

3、了解主人公日程安排的所有细节,说服他让摄影机始终开机

4、做个现场冷静的观察者

5、时刻检查你的录音设备

6、准备掌握改变机位的时机

7、时刻准备好更换的磁带或存储卡

8、跟踪到最后一刻:从起床、洗漱到洗澡、上床

9、收工时清点器材

10、存储卡的备份工作很重要

第四章导演的基本工作

第一节分镜头稿本

一、镜头从开始录制到停止录制这段时间内所拍摄的画面,1---∞帧。根据内容合理地、有表现力地、有选择地进行主题思想表达和形象塑造方式。

二、分镜头的原因

1、电视手段的时空自由表现事物内容及发展规律的需要;

2、电视艺术性的表达的需要;

三、镜头组的依据

1、科学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事物的规律;

客观事物本身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2、艺术规律

电视镜头的表现艺术(构图要素、运动镜头);

镜头的蒙太奇组接艺术(组接的原则、技巧、转场特技)

四、分镜头稿本的性质

由导演对文字稿本再一次创造,用影视语言写在标准的表格中,是展示导演艺术才华,张扬个性的第一步,是一种可视化程度很高的图文表达方式。具有专业标准。

五、分镜头稿本的作用

1、电视节目的蓝图,

2、各类工种工作的依据,

3、形象转化的关键,

4、导演执导的重要准备工作。

六、分镜头稿本的内容

1、将文字稿本的画面内容加工成一个个具体形象的、可供拍摄的画面镜头;

2、排列组成镜头组,并说明组接的技巧;

3、相应镜头组的解说词;

4、镜头组或段落的音乐与音响效果。

七、分镜头稿本的格式

1.拍摄计划:镜头号、场次、时间、地点、任务、事项、演员

2.特技的分类

前期特技镜头前(特技镜、色光镜、遮挡)

镜头内(淡变---光圈的变化、虚化---焦点的变化)

后期特技键、数字化、虚拟场景

3.画面

4.解说

八、分镜头稿本的组成部分

1.题目

2.主要内容

3.主要对象

4.制作目的

5.实施计划(稿本、前期、后期、完成的日期)

6.主创人员(制片、策划、导演、稿本、摄像、灯光、编辑)

7.预计节目时间长度(分)

8.设备(摄录一体机及其附属设施、灯光、交通)

9.经费的需求,来源,分配

第二节导演的基本要求

一、导演职责

各演职人员都有具体的工作,导演的工作不那么具体。

1.导演是创作思想的体现者;

2.导演是艺术风格的设计者;

3.导演是摄制计划的制订者;

4.导演是摄制实施的指挥者。

导演的职责体现在摄制创作的每一工作人员、每一具体环节、实施方法具体效果上;只有创作思想具有整体性,创作计划、方案具有统筹性,创作意图、措施具有主导性的导演,才能有好作品。

第三节导演的总体设计与形象创造

一、题材来源和材料处理

题材来源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来源于生活,这是能够用于创作的最真切、最生动、最直接的“原料”;二是来源于文字或其它间接形式(如教科书、文字稿本、文字或图画资料等)。有稿本和生活的基础,导演需要进一步选取、提炼、加工、处理材料,使之紧密围绕主题,具有典型意义。

事件、时(间)、空(间),是选取材料的三个要点,用多少(镜头)时间在什么范围去表现怎样的事(或人),与主题关系如何,作为导演一定要清楚。

典型化的材料不但要在生活中发现和选择,而且还有待于进一步提炼、加工和处理,它包含着造型的手段、方法和目的。

材料越丰富、越详实越好,但在处理材料的过程中,导演眼里的素材不是松散的、局部性的、堆砌式的而应是整体的、相互联系的、有一定结构和层次观念的。

二、导演的形象思维

1.形象思维是对文字概念及意义的形象化理解;

2.形象思维有赖于生活体验的启发;

导演在进入阅读文字材料之时,是凭借原有生活体验和形象记忆去对抽象内容进行补充、联想或理解的。

3.形象思维带有信息性质——为主题服务的输出;

4.形象思维中的典型形象是逐渐确立的;

5.形象思维是理想式的完美形象;

在形象思维过程中,形象的浮现不受造型条件和方法的限制,被映现于导演脑海中的形象,常常是多种理想因素的综合,因此,这种形象印象,被导演常常认作完美的形象构思,也是理想目标。

6.形象思维通过造型艺术实现;

形象思维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电视画面形象是靠形象思维支配下的种种造型手段和方法创造的,形象思维支配创作的过程。

三、导演的创作总体构思

导演的总体构想虽然由多种因素构成,创作的方法也各异,但都应遵循一条规律,即主题思想、整体概念——结构层次、联结联系——具体画面、具体细节。这种规律在创作过程中

常常不是被表现为一次性的,而多是往复循环的。

主题,就是材料、内容的核心思想。

整体概念,就是事物的范围,事物的全过程,事物的存在时空。

视觉材料形成画面,画面组成蒙太奇句或段落,段落构成全片。导演须以视觉元素为基础,视觉元素的构成、联接及相互联系是结构、层次的主要依据,做好了视觉材料的联接,才能体现整体构造和布局,才能顺理成章,引导观者的思维开展。

具体画面及细节的创造与设计,也是导演不能疏漏的一个问题,导演的构思不是凭空产生的,但组成内容的画面及细节更不能脱离主题思想、整体概念的要求,把握对画面及细节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需要从局部入手全局着眼。

二、影视剧导演的基本素质

1.有点灵性

指艺术感觉好。对艺术的处理常常不经过理性的分析,而通过知觉做出判断,获得理想视听效果。

2.有点悟性

指对生活中新生事物的敏感性。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体验,能够深刻的认识生活、理解生活,发现和悟到常人不易发现和悟到的哲理层次。

3.有点韧性

主要指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克服自己或他人的随性、懒散和放纵。

第五章

◆人本化采访方式

电视采访是人本化的采访,它比其他任何媒介都更加要求交流的人际化和采访的个性化。传播学大师施拉姆认为:“一个人用整个身体进行传播,并且,动用全部的力量来解释收到的信息。”

“人”不仅是采访的直接手段,也构成采访的内容。

在电视采访中,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交流直接构成采访内容,这与其他媒介的采访特性有很大的不同,人际交流的良好状态成为基本要求。

电视采访的人本化在于电视传播是人际传播,利用人际的交流状态传播信息,所以电视采访要努力让电视观众感到电视机中的人物与自己在进行着面对面的交流。电视采访尽量利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形态,让观众感到他们是在现场的环境中获取信息,这些也都是人本化的特征。

◆电视记者概念

电视记者是指在电视机构中从事电视新闻素材收集工作的专业从业人员。电视记者是一个集体的概念,以集体工作的方式出现。运用电视手段进行采访的专业人员。采访、拍摄、写作、制作,是电视记者的四项基本功。

◆电视新闻记者的独特素质

1.应具有正确的思想观点和较强的新闻敏感,不仅要有发现新闻、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而且要有获取新闻素材所必备的广博知识和社会活动能力;

2.要练就电视拍摄、镜头剪接的技术,能娴熟地驾驭各种电视语言;

3.要有相当的新闻写作水平,能写出出色的电视报道词;

4.要有深入采访的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强壮的体魄;

5.优良的个人外在素质,包括训练有素的言谈举止,合宜的音容笑貌,进行机前采访时,电视记者要有相当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强的“镜头感”。

6.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因素比较复杂,包括需要、动机、目的、态度、意志和情绪等,其中以需要、意志和情绪对记者出镜采访和报道的行为影响最为重要。

7.与时代同步的现代意识

(1)平等意识。一是电视的传播特性是深入家庭,与每一个家庭成员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人际化的交流传播。二是电视媒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必然越来越走向产业化,观众与媒介的地位在市场化过程中发生了巨大变化。

(2)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在市场经济中,电视台之间,电视栏目之间,新旧媒体之间都是竞争关系,作为电视记者,要把自己的采访活动和市场竞争联系起来。

第一,电视采访是电视节目生产的第一环节,电视记者的采访必须回答观众最感兴趣的问题,即从电视节目生产的第一步开始就要考虑消费者——观众的需求。

第二,任何市场都是变动的,观众的需求也是随时变动的,电视记者要能够敏锐地把握市场变化,不断引导观众需求。

第三,电视记者需要不断提高采访质量,多拍独家报道、个性化报道,准确判断采访活动的市场价值。

10月新闻摄影自考试题(1)

2012年10月新闻摄影自考试题 全国2012年10月新闻摄影自考试题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世界上第一张新闻照片是 A.《日光摄影法》 B.《工作室一角》 C.《死亡的山谷》 D.《汉堡大火废墟》 2、最早成功将影像永久记录下来的摄影者是 A.罗杰?芬顿 B.尼塞弗尔?尼埃普斯 C.路易?雅克?芒代?达盖尔 D.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

3、五四运动后,北大学生成立了我国最早的新闻摄影机构是 A.北平新闻图片社 B.北大新闻图片社 C.中央写真通讯社 D.中国摄影通讯社 4、《晋察冀画报》是一本 A.解放初期著名的杂志型画报 B.我党领导下诞生于解放初期的画报 C.我党领导下诞生于抗战时期的画报 D.我党领导下诞生于解放战争时期的画报 5、以72小时直播,标志着中国的电视新闻全面走向现代化的大事件是 A.《望长城》 B.澳门回归 C.《话说长江》 D.香港回归 6、在郊外成功播出一场盛大歌舞后,被世界公认为电视诞生日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7、世界上第一次纪录片浪潮“英国纪录片运动”的发起人和领导者是 A.爱迪生 B.弗拉哈迪 C.保罗?尼普科夫 D.约翰?格里尔逊 8、新闻摄影的表现方式应该是

纪录片专题策划书(精选多篇)

纪录片专题策划书(精选多篇) 为了能写出更好的策划书,下面好范文推荐一篇优秀策划书范文,仅供参考: 1.监制:陈x 2.策划:牟x 3.撰稿:孙x 陈x 4.摄像:唐x 白x 5.采集:米x 万x 6.配音:向x 7.剪辑制作:白x 8.后期合成:唐x 9.协调:牟x 10.统筹:唐x 一. 形象片(用记录片的表现型风格展示大通门的形象): 沿着西昌顺城街东行,一座古铜色琉璃瓦覆盖的大屋顶中式阁楼,[莲 ]在秋意十足的榕树叶的掩映下跃入眼帘,它就是大通楼了。 这里没有闪烁的霓虹灯,没有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有的只是那具有悠远历史的古城墙。老式的红色漆染木门,将这座历经沧桑的城墙藏在这五百多平方米的城楼里。 “八百里河山风风雨雨依还看蓝天白云,两千年往事是是非非试问这红墙绿瓦。”大通门历经历史沧桑变迁,是西昌六百年历史的见证,大通楼由正厅、耳房、楼厅、檐廓、阳台等部分组成,为重檐歇山式仿明建筑。城楼上的对联、匾额、石刻、木雕、彩绘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品味。土红的墙体,朱红的楹柱,灰白的石刻,以及青灰的城垛,使这座古楼显得格外庄重古朴。迂回在走廊楹柱之间,仿佛回到了过去。

举目环顾,似乎在翻阅一页页积满尘土的史籍。墙上的诗文,柱上的楹联琳琅满目,无不诉说着西昌的历史,倾注着文人的一腔情怀。书者虽是今人,仍不乏名家大师。中国书协副主席何应辉便是其中的代表。隶书、魏碑、楷书、行草各领风骚,尽显书家的艺术才华。 大通楼高22米,重檐歇山式大屋顶中式建筑,红墙绿瓦、雕梁画栋,楹联诗词,石刻斗都拱,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作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西昌大通门成了这座历史名城的标志性建筑,大通门上的大通楼更是西昌历史文化的象征。它不仅仅象征着历史,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强烈的文化特性和高超的艺术品味。 二:专题片(用记录片的纪实型风格表现展示大通门的休闲文化、饮食文化和彝族文化元素) 大通门文化之休闲文化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这座城墙已经或多或少地融进了一些现代因素,它不再具有军事防御作用,作为一种历史遗迹,它更具有一种休闲旅游的特色!在大通楼上,你可以要一杯清茶,坐在自己喜欢的位置,观赏四周,也可以与亲朋好友打打牌下下棋。不论是棋牌娱乐,喝茶聊天还是赏花观月,悼古念今,大通门都换上了休闲的外套,不再有战争中弥漫的硝烟! 大通门之饮食文化 随着大通楼成为一个休闲之所,大通门周围的饮食文化也成为它的一道亮点。这里除了有出名了名的许锅魁、还有名震西南的城门洞牛肉米粉店,据说,城门洞牛肉米粉这个店名是因为城门洞牛肉名气很大,所以老板决定再利用这个名气开了一家米粉店。虽说名称来历如此,这家粉店的味道却也名不虚传,因为它用的汤是正宗的牛肉熬制而成。而许锅魁则是汉源名小吃,老板到这个地方已经经营了也有七八年了。 大通门之彝族文化元素 民以食为天,除了好吃的东西,大通门作为西昌的老城区一部分,还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精美的彝族服饰,巧夺天工的漆器制品和彝族特色的手工制品在这里随处可见。就连那古老的打磨银制品也能在街头看到。彝族人以黑色黄色和红色作为主色,勤劳的彝家女孩在衣料上绣上自己崇拜的颜色的花纹,然而,如今的彝族服饰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已经走出了传统的手工制作,位于城门下的彝族服饰加工点,已经将现代电脑技术运用到彝族服饰花纹的绣制上。(镜头) 大通楼不是一座普通的楼,它是一处具有品味的建筑文化。人们乐登斯楼,大都为着怀古而来,为着感受文化艺术而来。它所蕴涵的历史文韵必将流芳千古。

纪录片拍摄手法

关于纪录片的拍摄 纪录片是对某一政治、经济、文化、军队生活或历史事件做长篇纪录、报道的电影或录像节目。 纪录片直接拍摄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事件,它的基本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拍摄方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这里,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正如匈牙利电影美学家贝拉.巴拉兹说的那样,在纪录片里“艺术不在于虚构,而在于发现。艺术家必须在经验世界的广阔天地中发掘出最有特征意义的、最有趣的、最可塑造的、最有表现力的东西,并且把自己的倾向性和思想意图异常鲜明地表现出来”。 1.形象化的政论 苏联于1928年出版的《西方的电影和我们的电影》一书中,卢那恰尔斯基回忆了列宁在1921年关于国际新闻片的口头指示。据卢氏说,列宁讲话内容是“广泛报道消息的新闻片……要有恰当形象,就是说,它应该是形象化的政论”。因此,列宁所说“形象化政论”仅指新闻片。后来,苏联纪录片理论家格黎格里耶夫等人把“形象化的政论”解释为列宁对纪录片的定义。此后,以讹传讹,在很长的时期内影响人们对纪录片的观念,并使纪录片选题、风格越来越刻板、僵化。 2.纪录片的体裁有几种 (1)有一种常见的形式是,通过展开一个广阔的面,通过若干个互相关联的典型的连贯报道,宣传同一个中心主题或表现一种概貌。我们可以称之为“概述片”,如《大连漫游》、《西德印象》等。 (2)集中、突出地介绍一个典型单位,剖析某一个矛盾或解决、克服某一个困难的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特写片”。如伊文思的《须德海》,及我国的电视纪录片《放鹿》、《成渝铁路》、《深山养路工》、《向青石山要水》等,这是电视纪录片最常用的体裁。 (3)旅游片。是摄影机纪录下来的旅游见闻或地理、风光散记。它常常缺乏中心内容,更多的是即兴拍摄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生活场景,给观众一个概括的印象。一些优秀的风光片常常寓情于景,通过对风光、物产及人民生活的客观反映,寄托记者的思想、情感,给人以极大的鼓舞教育。比如伊文思的名作《早春》,我国优秀纪录片《在激流中》等。这一类影片对摄影和编辑、剪接技巧要求很高,不然会搞成枯燥无味的“大拼盘”。比较好的风光片还有南斯拉夫的《春》、《夏》,我国电视片《青岛》、《西藏见闻》、《瑶山行》也属这一类。 (4)集锦片。比如体育纪录片、舞台纪录片,以及介绍工艺美术、绘画雕塑等纪录片,其欣赏性、知识性较强,也不一定有鲜明、突出的中心内容。比如《首都节日的舞台》、《体操》、《邯郸陶瓷》等。 (5)专访片。它是对特定对象进行深入访问的摄影纪录。 3.纪录片的主线 主线就是贯穿纪录片的主要线索,它包括揭示矛盾、展示矛盾、形成冲突、解决矛盾的过程。比如《清流满壮乡》、《向青石山要水》等纪录片都是在“水”字上做文章,围绕水利建设这个中心矛盾来展开影片的主题的。作为视觉形象的宣传教育形式,在抓住主线的基础上,还应考虑安排贯穿全片的主要形象。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史(20200630113828)

中国电视纪录片从诞生的1958年开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根据风格、类型、功 能等彼此关联映照的多种环境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 —1977年) 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在观念上依附于政治,在形态上则依附于其他的电视节目。 由于受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电视纪录片几乎都染上了政治化色彩。政治化纪录片在语言上 显得空洞,在题材上出现雷同,在风格上则是单一,缺少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人性色彩和人文精神。而由于技术局限和观念作用所导致的声画剥离的影片形态,使得这一时期的纪录片 出现浓重的灌输味。因此,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虽然负载重要的职能、有着相当的地位,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2、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 —1992 年) 第二时期的纪录片没有了第一时期的政治味道。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人的意识开始觉醒, 原来的英雄主题逐步被人的主题所取代。尽管出现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一个个人还不是独立的 个体,而更像是集体的人性化的符号,但是已经和前一个时期的虚幻的英雄全然不同。即使是对民族精神的象征的山河的观照,也赋予了人文的色彩。 由于承载着教化的功能,带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山川河流以及长城运河等均成为这个时期纪录片的最佳对象和载体。对于民族以及历史等大题材的观照成为这个时期电视纪录片的一大特色。宏大主题的纪录片,需要一种群体性力量,需要群体共同的激情,需要集体创作的机制,这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特点。 这一时期纪录片开始凸显媒介传播意识,这主要是因为那个时期社会对电视纪录片的功 能性需要所致,是纪录片本体以外因素作用的结果。 3、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 —1998年) 第三时期出现了不同题材的纪录片,都把思考、关注的立足点放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上。纪录片的承载已经改变,意识形态的因素被人文的因素所取代。纪录片美学、哲学的意味加强,而它的社会性功能自然削弱。人的主题、百姓意识、平民化视角这些国际化的纪录 片表征,成了这个阶段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主导性观念。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片在题材的选择 上有了国际化的意识,在主题的立意上站在了人类的高度。平时成为这一时期纪录片的主要 创作理念,它的主要特征是要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这不仅是纪录片在语言形态上回归本体, 更是作为纪录者对纪录对象的姿态的一种转变。 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个体意识也明显增强,表现在纪录片的选材和创作上出现个 人化的倾向。在创作对象个体化的同时,却也不自觉地淡化了他们与社会的关系。 4、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 —迄今) 第四时期,市场”和社会责任”是两个核心词汇。市场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观众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全面回归社会、走向社会化,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基本特征。 人虽然仍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主题和关注中心,不过已经悄悄有所调整和变化。首先,是在人的选择上已经不再倾向于封闭环境中的、弱视的、偏远的人群,而是选择主流的、处于 现实中心的、社会化程度高的人群,新闻的因素越来越被某些纪录片所重视;

全球十大必看纪录片

全球十大必看纪录片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是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婴儿的午餐》等实验性的电影,都属于纪录片的性质。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最早的一些镜头,包括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片断和历史人物李鸿章等,是由外国摄影师拍摄的。纪录片又可以分为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 NO.1帝企鹅日记 全球十大必看纪录片推荐

这是一部真实反映企鹅生活的电影。南极大陆的北部气候温和,食物充足;而南部则终年覆雪、气候寒冷,食物短缺。但南部也有其好处,那就是这里生态稳定,没有天敌的追击。为了让企鹅宝宝健康成长,企鹅爸爸妈妈每年都会从北部来到南部孵化小企鹅蛋。 企鹅爸爸贺企鹅妈妈轮流进行孵蛋工作,另一方则不远万里去找寻食物。途中的艰辛任何人都难以承受,而柔弱的企鹅们则每年都这样往复进行着这项艰辛的任务。 影片所展现的顽强的生命力发人深省 NO.2迁徙的鸟 全球十大必看纪录片推荐 除了简单的说明,整部影片不再有言语。本片的主角是憨态可掬,形态各异的鸟。他们带我们飞过大海,飞过雪原,飞过高山;他们用振动的羽翼向我们诠释飞翔,诠释执着,诠释温情,诠释生命。 向大自然的献礼之作,温暖我们每个人的心。

NO.3南京 全球十大必看纪录片推荐 1937年12月,日本军队侵占南京,肆意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二十万人成为冷血日军刀下亡魂,数以万计的妇女被强暴凌辱。影片采访了南京大屠杀期间,在南京的外国传教士、医生、记者,幸存的中国人,以及参加大屠杀的日本士兵,收集了珍贵的信件、日记、照片、影像资料,真实再现了1937年日本军队侵占南京期间犯下的种种暴行,客观地告诉世界:历史不容隐瞒和更改,南京大屠杀真实存在。 NO.4高三

视频拍摄剪辑工作说明书

视频拍摄剪辑工作说明书 (一)视频拍摄工作 1.1摄像职业概述:摄像师,包括电影摄像师和电视摄像师,指在电影拍摄、电视新闻、广告、纪录片或者其他专栏节目制作等活动中,直接操作摄像机进行画面拍摄的从业人员。电影电视节目的好坏往往同摄像师技能的高低直接相关。摄像师应具有较全面的文化艺术素养,扎实的技术功底,默契的团队合作意识,灵活协调的设备操控能力以及敏锐的观察和反应能力,并且能够适应在室内外、高空、水下及一切从业者生理、心理可承受的环境中工作。摄像师还应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良好的遵纪守时习惯,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和体魄。 1.2工作职责:坚守工作岗位,不得擅自脱岗。工作要认真负责,做到人尽其责。遵守职业道德、团结一致、互相学习、努力钻研业务知识。 1.3专业知识:数字图象处理、电视节目制作、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影视摄影艺术创作、电视摄像造型等。 1.4工作环境:摄像师的工作地点和时间随拍摄任务的特点和细节而定,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摄像师经常需要外出,在新闻现场、片厂等地点工作,并要求能够适应高空及水下等特殊的作业环境。 1.5工作流程 1.5.1前期准备 (1)编辑负责联系拍摄的活动并将详细的时间地点(含人物等相关信息)告知视频管理者,划分拍摄类别,以便提前做准备。 (2)由视频管理者签发"摄制工作记录表"给摄制人,表中应说明各项工作负责人如策划编辑、联系、摄像等以及器材、时间、地点等内容。 (3)摄像在接到"摄制工作记录表"后,应在出发前及时准备好设备,包括摄像机、电池、录像带、录音笔、无线/指向麦(筑龙网标识)、耳机、三角架、照相机、纸笔等。(注:必要时带红头灯) 1.5.2拍摄流程

纪录片制作基本流程简体中文版

纪录片制作基本流程一、题材发想: 纪录片最基本而经典的定义可以说是John Grierson所说的:“对真实的材料进行有创意的处 报导、相关学术论文、书籍都是可能的来源。而这些数据有的将来可能会成为节目的内容,有些则只是参考用的背景数据,但通常在前置研究的阶段比较不会限制数据的范围,而会比较广泛地去搜集。 2.预访:

事前针对影片中可能的主要角色、相关人物、学者、公部门等可能的受访者进行预先访问。其功能包括了:得到第一手访谈数据,由访谈过程以及内容中获知更多信息的来源,拉近与受访者的距离,某种程度消除开始拍摄前的陌生感,了解被拍摄者的表达能力以及未来在摄影机前可能的表现。 情、纪录、动画等)、图像(画作、平面广告、海报……等),以及原始手稿、文件等文字数据除了作为无字参考素材之外,有时也会直接当做影像素材使用。 5.声音数据: 记录片是音画的结合,声音数据有时也是重要的元素。如广播录音、原始的录音档案、

传统歌谣……等。有时会是叙事上的重要素材,有时则可以用来塑造影片的氛围。 三、撰写企画书、企画构想: 影片执行的原始蓝本。企划案的格式和细密程度,视个别影片的原始出发点或者委托制作的对象而定。如果是自资拍摄,也尚未有明确的播映管道或可能买主,企画构想主要 五、拍摄: 根据脚本或拍摄大纲拟定拍摄计划,开始进行拍摄工作。虽然和剧情片比较起来,纪录片的机动性比较强,内容调整的弹性比较大,但仍然必须事前做好准备,譬如这一趟外景预计拍摄的场景、天数,访问题纲、需要的器材、影带的数量,甚至包括住宿、用餐的

地点,都必须做好事先的安排。 在前置研究阶段进行过的预访以及勘景,在拍摄之前可能再更深入地去做,或者再进一步地确认。 而在整个拍摄的过程中,拍摄大纲、计划常随着所拍摄到的内容而跟着做调整。譬如 记、影像、声影数据场记等。素材整理得愈详尽,对后续的剪接脚本撰写,以及剪接工作帮助会愈大。 七、剪接脚本、剪接大纲: 同样的,依着影片内容以及类型的不同,剪接剧本、大纲的形式或详尽程度也会有所

纪录片影评写作方法

那么,下面我们就详细讲讲。首先,什么叫影评具体概念?有人会说,那不就是看完电影对影片的评价吗?错!你说的观后感,观后感与影评最大的区别:前者是人主观上的感受,而后者是客观专业的分析;前者强调他的思想内容和教育意义,后者是从专业的角度:比如从结构,画面,色彩,表达方式,剪辑是否流畅,拍摄手法,同期声表现等等更加深层次的分析,凸显现实意义和成功之处! 影评通常评什么类型的片子?如果影评是编导的重点的话,那么纪录片就是影评的重中之重。但总体范围归为三类,记录片,专题片,艺术片。前两者可以归为一类,在国外,前两者统称为纪录片,因为他们具有很多共性,真实时间真实环境发生的真人真事。而国内由于诸多原因把它分开,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由上述分析,我们就可以理解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纪录片的本性应当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复原。在纪录片的创作中,集中反映不经人为控制的叙事结构,坚持纪录片的纪实本性,并不排斥可以拥有其他属性,如艺术性政论性文学性哲理性等,但他们都服从于纪实性,而且通过纪实性来表现。通俗点说,纪录片就是一部人物形象环境事件真实真实反映生活的新片种,客观反映极少有编导主观色彩。但是无论这部电影反映的一系列属性,前提必须真实。 那么该怎么评纪录片呐?在这里向大家讲一个固定格式套路:结构——真实性——画面——色彩,如果你按这个套路走的话,即使你语言不够华丽,分数也差不到哪去,不会看着很乱,没有条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纪录片的分析中,把握长镜头是非常重要的,长镜头伴随纪录片至始至终,通过长镜头记录特写画面,用中景全景对人物的表情,景物的描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烘托气氛,从而阐述现实意义,比较成功之处。 而艺术片因为不是重点(不是重点不代表不会考)在这里不多说了。但在大致套路跟记录片差不多:结构——画面特点——色彩,唯一不同的地方少一个真实性。除了上述,艺术片需语言优美,词汇华丽才能体现其艺术性。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审批稿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一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请结合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展开论述。 1.战争时期的新闻纪录片电影。重要作品1938年《延安和八路军》(袁牧之 导)反映了全国各地抗日爱国青年从四面八方来到延安的情景;重点纪录了毛泽东、朱德和八路军其他高级指挥员的风采,以及延安的自然风貌与社会风貌、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那时的人力物力严重匮乏,纪录片发展速度缓慢。 2.建国初期的起步阶段(1958~1966文革前)这阶段是对新闻纪录电影的延 续,传播渠道主要是电视。主要创作人员有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主要任务:报道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事物和新成就。主要形式:电视纪录片和新闻片。作品有《收租院》(北京电视台拍摄)重大意义1.突破了“报道型”新闻纪录片的僵化模式2.开创了以文学性见长的散文体纪录片3 既有“宣传教育”的思想性,又有艺术的生动性 3.十年动乱时期的纪录片(1966~1978)被极左路线和帮派压制和束缚的时 代,公式化,概念化,题材严重狭窄手法严重僵化。状态:在夹缝中顽强生存。优秀作品《深山养路工》吉林省铁岭地区一支活跃在深山峡谷中的铁路养路队,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爱护国家财产,保证铁路运输安全。本片运用老工人的同期声讲话,以多种蒙太奇手法,制造了戏剧性效果,具有生动感人的表现力。?《放鹿》《下课以后》《太行山下新愚公》等。 4.纪录片的初步繁荣(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1,纪录片开始栏目化 1978年9月30日央视《祖国各地》1989年《地方台50分钟》2.作品数量多,内容广,形式多样。内容:人物,城市风光民俗宗教历史文化等。形式:散文式,抒情诗式音画式调查报告式等。3.出现了系列化,长篇化的

纪录片复习资料 完整

第一章纪录片概念纪录片与故事片区别(七点)纪录片精神 评价纪录片四条标准剪辑方略(评价标准) 第二章选择对象判断选题好坏(三个)前期采访原则 第三章拍摄现场(导演原则如何设计镜头)备忘录主人公采访 第四章导演工作(分镜头原因依据作用)职责形象思维总体构思影视剧导演基本素质 第五章采访主体人本化采访电视记者概念电视新闻记者素质 第一章 故事片与纪录片的比较 一、概念的区别 1.纪录片的定义: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艺术,它的本质是视听形象的纪实性。纪录片的主要特点是:真实性,纪实性,随机性。 2.故事片的定义:综合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以表现和虚构为基础的,通过演员表演来完成的一种影视片类型。它的主要特点是虚构性,表演性,主观意识性比较强烈。 二、从表现特点来看 纪录片主要是以真实,纪实为基础,它力求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人真事,用真实的手段记录下来,以此来表达一个思想或主题。而故事片主要是以虚构的,艺术化的表现为基础,它把发生的事情通过艺术地再加工,再创造,然后来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当然故事片也有纪实性的,但它和纪录片很大的不同点在于,它已经是渗透了艺术再现形态的纪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纪实,因此,它和纪录片就不能等同了。 三、从制作技术手段 1.前期:纪录片讲究的是同期声的效果,真实再现客观环境带给我们的感受,让我们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要求反映真实的情况,它不需要布光,不需要道具等等。而故事片恰恰就需要这些来支撑,它要求的艺术性比较强,它需要造型去表现故事的发展,带给观众的是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冲击,所以这些制作技术是故事片必不可少的。 2.后期:纪录片不需要过多的特技处理,只是把转场的过渡要做得比较自然就行了。故事片需要大量的特技处理,在后期编辑的时候主要依据的是蒙太奇的编辑思维,这就和纪录片的长镜头理论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故事片在后期的时候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比如配音,特技处理,以及音乐的处理等等。 四、从叙述形式 纪录片追求事件的真实性,它的故事表现是可以断续的,因为纪录片的创作者不可能预见事情的发展,所以它在叙述故事的时候是不能进行提前让观众了解的。纪录片的故事也可以是比较完整的,将一件完整的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但是故事片的叙述必须是完整的,不能是让观众看不懂的叙述,它必须将故事的发展过程交代的一清二楚,有开端,发展,高潮,结果,这些是故事片叙述时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这样,一个完整的故事才能演绎下去,才等让观众看的更加舒服。 五、从表演上 纪录片记录的事件是真实的,不能用表演的手段去完成,是不起用演员来表演的,它只能说

2020年如何写纪录片分镜头脚本三篇

如何写纪录片分镜头脚本三篇 下面是职场范文网整理的关于如何写纪录片分镜头脚本,欢迎阅读与借鉴。 如何写分镜头脚本篇一 有的地区统考会考到,有的地区不一定不考,校考有些院校会涉及,到了大学,实践拍摄,也离不开剧本写作。下面内容分三部分,前言、写作注意事项、举例。例子以广告分镜头脚本为主,小巧简洁,也是之前经常遇到的。 电影《茉莉花开》最后一个镜头,章子怡表演教学时间。女主花儿经历诸多苦难,看到幻境中过往的亲人。情感流动,感怀唏嘘,过往云烟、风淡云轻。一滴眼泪滑落,尽在不言中…… 前言--了解剧本 剧本的重要性无需赘言,一般有文学剧本和分镜头剧本两种形式。文学剧本将场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重在讲清楚故事情节、人物对话,如小说,适合演员和大众阅读,沉浸其中,获得情感体验。 分镜头剧本即分镜头脚本,又称摄制工作台本,导演剧本等,是导演案头工作的集中体现,是创作影片、电视剧、广告等必不可少的前期准备。分镜头脚本

的作用,就好比建筑大厦的蓝图,是摄影师进行拍摄,剪辑师进行后期制作的依据和蓝图,也是演员和所有创作人员领会导演意图,理解剧本内容,进行再创作的依据。 分镜头脚本在文学剧本的基础上运用蒙太奇思维和蒙太奇技巧进行脚本的再创作,参照拍摄现场实际情况,分隔场次或段落,在文字脚本基础上进行影视语言的再创造,细化镜头、景别、拍摄手法、角度、音乐等。 虽然分镜头脚本也是用文字书写的,但导演等创作人员已在脑海中建立起流动的影像,获得某种程度上可见的效果,是拍摄准备工作的最后一步。 写作注意事项 关于分镜头脚本的写作,针对编导专业学生,就简单说几点注意事项。 不管什么剧本,内容都是核心,创意想法是偷不走的,形式虽是次要,但基本的一些要求原则还是需要注意一下的。 首先是镜头感。 刚开始接触分镜头的同学往往没有镜头感,单个镜头内容过于饱满,没有适时切换镜头的理念。这需要对视听语言有较好的理解,景别、镜头运动、角度等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 一般分类 政论 运用真实形象进行论证的纪录片。它充分发挥电影的技术优势和艺术优势,运用可视材料进行论证,显示出形象性与思辨性相辅相成的特点。运用的素材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历史的,不受时间的限制;以《中印边界问题真相》为例,其素材来源可以是中方的、印方的、英方的,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因此,也不受事件本身序列的限制。除了材料的真实性、论证的严密性、观点的鲜明性这样一些基本要求外,政论纪录片尤其注重形象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时事报导片 指报导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纪录像片,它的性质与新闻片相同。但报导的范围不限于一时一事,结构也比较完整。如报导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活动的《历史的纪念》、报导女排比赛的《拼搏》等。 历史 指再现过去时代的历史事件的纪录像片。它所表现的人物和事件须准确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能违反历史的真实,不能用演员扮演。可以运用历史影片数据、历史照片、文物、遗迹或美术作品进行拍摄。影片应具有文献价值。如《辛亥风云》、《两种命运的决战》、《淮海千秋》等。 传记 指纪录人物生平或某一时期经历的纪录像片。它与一般时事报导片或历史纪录片的区别在于以特定的人物为中心,不允许用演员扮演,也不可有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如《诗人杜甫》、《伟大的孙中山》、《革命老人何香凝》、《毛泽东》、《叶剑英》等。仅表现某一人物的某一侧面的人物肖像片、人物速写片等也属于此类。 生活 指记录人们现实生活的各种情况及状态的记录像片。这是有别于其它纪录片的,因为内容完全是不需要演员参加演出的,而是反映了活生生的真人与真事。 人文地理片 指探索一定地区的自然状况,或介绍社会风习、城乡风貌的纪录片。如《黄山奇观》、《漫游柴达木》、《土林探奇》等。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本片制作精良,7集内容制作耗时13个月,2012年5月在央视首播后,在网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尽管有着浓重的民间和乡土中国视角,但这些没能阻止《舌尖上的中国》被定位为一部具有国际水准并能走向国际的纪录片。它的叙述语言,它的镜头节奏,它讲故事的方式,都明显是对过往中国纪录片的一次刷新和颠覆。 摘要

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现状研究

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现状研究 本文的目的在于研究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电视纪录片的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新闻纪录、专题纪录、创新纪录、媒 介融合。从研究历史出发通过对当下纪录片生态环境、市场化问题、 话语权三大问题的现状分析归纳出体制内外纪录片发展中共同面临 的问题。世纪在新的传播环境和传播语境下中国当下的电视纪录片依 托传播学的理念从自身改造突破问题寻找出路。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市场化问题话语权传播过程引言引言研究缘起在年第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名单中华人女导演杨紫烨凭借执导的环保题材纪录短片《仇岗卫士》成功入围最佳纪录短片提名。杨紫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是中国纪录片最好的时代。与“最好时代”不相称的是纪录片现状的尴尬局面翻阅电视报几乎找不到它的身影即使找到了也被安排在午夜等非黄 金时段相亲节目选秀节目竟猜节目……充斥于荧屏成为了老百姓茶 余饭后的谈资。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辉煌相比电视纪录片节目渐渐 冷清甚至已淡出人们的视线。纪录片遇到了怎样的困境把电视台的资源拱手让于其他节目电视纪录片在中国为何会有此境遇它的出路又 在哪里这就是笔者写作的缘起也是重点研究的问题。纪录得益于电 影。年月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开创了电影的先河,工厂大门》、火车到站》、《婴儿进餐》等影片的公开收费放映使得电影真正走入了人类世 界展示出独有的光影魅力。这些影片就像一幅幅活动的相片带有很大程度的纪实性质。而就在年电影很快登陆中国。上海、北京、香港、

台湾陆续出现电影但放映的都是外国人的影片。直到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以著名京剧艺术家谭鑫培作为拍摄对象拍下了他表 演定军山》的几个片断观众反响热烈。这预示了中国纪录片的萌芽。 而国际上公认的第一部纪录电影是罗伯特?弗拉哈迪在年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这也是他的第一部电影。直到今天这部电影仍然充满着无穷的魔力被热爱纪录片的专家学者作为研究欣赏图本。原因就在于他开创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纪录片依托电影发展壮大在电影和电视界闯下了一番天地被全世界人民所认同。从年电视发明以后人们就可以足不出户了解世界新闻、博览社会百态。影视合流成了趋势。电视 纪录片应电视技术的成熟、媒体力量的聚合诞生了。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探索频道依托纪录片而崛起、发展英国的日本的在世界上在纪录片的专属领域中享有美誉。中国的电视杨紫烨现在是中国纪录片最好时代新浪网? 引言纪录片发从年起步至今已走过了五十三年的历史 现状又是如何呢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选择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现状作为 论文的研究对象其目的和意义在于第一新千年已进入第十一个年头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中国电视纪录片自身在承载内容和外在形式上都 表现出个性化、丰富化的特点通过回顾半个世纪的电视纪录史分析出每个时期电视纪录片的共性站在历史的肩头才能更好的审视现在展 望未来。第二电视生态环境与纪录片发展息息相关在市场经济时代纪 录片面临着哪些问题又该如何把握自己的话语权这些问题的探讨是 纪录片现状生存必须面对的课题。第三电视纪录片是一个复杂动态的

纪录片复习资料

一: 1纪录片类型:人类学纪录片,自然类,文献专题类,社会生活类,历史文化类风光片 2反射型纪录片:是在拍摄纪录片过程中,把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彼此之间如何互相运作和互动的关系呈现出来,这种作品混合了观察访问以及摄影机前后人物之间互动等几种方式 3长镜头:镜头内通过场面调度拍摄的长画面,多景别长画面蒙太奇的独特效果是,视听内容和事态过程的系统性无与伦比,叙事的可信性无与伦比,现场氛围的真实感无与伦比 4纪录片经典理论: 5英国纪录电影学派:主张纪录片应当是富有创造性的,对真实生活场面的处理,是一种直接的宣传手段,与此同时,在创作上非常注重 6表现蒙太奇:又叫表现式剪辑技巧,是表达主体意识的艺术利器,它能把某些本不相干的镜头组接在一起,营造一种氛围,酝酿一种情绪,以及表达一种立场主张观点思想 7叙事蒙太奇:是把若干不同哦景别不同角度而又各自独立的画面,静态或动态画面组接起来,构成语意,讲述一个情节或过程,服务于作品的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是最直接把最简单的画面租借方式。 8纪录片流派:海派,京派,西部派 9张洪峰:原央视《见证影像志》外围编者《地坛医院六十天》 《窑工》获2003年获北京首届国际DV论坛纪录片大奖 李京红:2005——2006真实中国纪录片年度大奖 《姐妹》27集长期纪录片获《南方周末》致敬中国传媒之年度现场报道奖《新周刊》中国电视台节目榜之最佳纪录片在60多个重点城市电视台主流频道的黄金时段播出,收视超过当期热播电视剧,创下中国纪录片国内收益的历史新高章桦 中国最具传奇经历的纪录片女导演2005——2006,真实中国纪录片年度导演《邝丹的秘密》时长20分钟素材500个小时,获2004年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DV2004——我们的影像故事”评委会大奖 《我有一个好爸爸》获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DV大赛一等奖 二简答题 1每个时代的特征:政治化纪录片时期(1958-1977);人文化纪录片时期(1978-1992);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1998);社会化纪录片时期(1999-2004)。1958年“大跃进”而这一时期的纪录片是一种新闻纪录片 到后来的人文化纪录片时期,这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刚结束 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年中央电视台《百姓故事.》栏目的开播 2纪录片的意义因素构成: 纪录片的传播价值,它是纪录片的特征所在,本质所在,但它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理论问题,而是对纪录片的制播实践起着十分具体的导向和规范作用,从本源上看,纪录片是西方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用来探讨社会的武器,它并不是以观赏和消闲为目的的,而是反映社会探讨社会现实为己任。因素1: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2它具有明显的工具性3它强烈的体现作者的自由意志 3狄加维尔托夫,“电影眼镜”1>强调摄影机的特殊功能,重视拍摄角度,景别以至特技等摄影技巧2,主张抢拍和隐蔽拍摄,反对拍摄中的人为干预和表演3,

纪录片制作基本流程(简体中文版)

纪录片制作基本流程(简体 中文版)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纪录片制作基本流程 一、题材发想: 纪录片最基本而经典的定义可以说是John Grierson所说的:“对真实的材料进行有创意的处理。”因此在现实世界之中搜集可能的题材,成为纪录片制作的第一步。但是搜集题材这件事情通常不应该是在你打算拍纪录片之前才开始进行,而是平常就会对一些议题、事件、人物保持长期的关注,有较为深度的情感和兴趣。而在长期的情感以及讯息接收的累积之下,你也比较容易开始着手制作,不至于在一开始时漫无头绪。而当你的脑海里或者文件夹里有了一些可能的题材之后,你的下一步就要考虑到它的可行性,可行性的评估包括了素材来源丰富与否、实际执行的难易度、目标观众、可能达成的议题效益或引发的影响、所需预算金额、经费来源、未来播放的管道等等。 二、数据搜集、前置研究 1.文字数据: 视你的题材而有不同的范围,譬如当你要从白米炸弹客杨儒门说起,谈到台湾当下农业处境,甚至回溯整个台湾的农业发展时,要做的功课就会非常地庞大。网络、平面媒体报导、相关学术论文、书籍都是可能的来源。而这些数据有的将来可能会成为节目的内容,有些则只是参考用的背景数据,但通常在前置研究的阶段比较不会限制数据的范围,而会比较广泛地去搜集。 2.预访: 事前针对影片中可能的主要角色、相关人物、学者、公部门等可能的受访者进行预先访问。其功能包括了:得到第一手访谈数据,由访谈过程以及内容中获知更多信息的来源,拉近与受访者的距离,某种程度消除开始拍摄前的陌生感,了解被拍摄者的表达能力以及未来在摄影机前可能的表现。 接下来的三个部份可能是企划案完成或通过,确定要开始拍摄之前才进行,但也有可能为了让企划案更为详尽,更具有说服力,而在前置研究的阶段就着手进行。 3.勘景: 纪录片题材来自于现实世界,也必然牵涉到现实的场景。在事前必须到未来可能拍摄的地点进行勘察了解,熟悉当地的空间以及影像、声音上的可能性,为了未来的拍摄预作准备。如果不事先进行勘景,可能会在未来拍摄发生影像、声音状况不理想,因为不熟悉空间而错失较好的拍摄角度、时机等等的状况。 4.影像数据: 视觉性在任何形式的影片中当然极为重要,除了自行拍摄的影像之外,很多时候会需要使用到过去已经存在的影像数据。包括:照片、新闻片、档案数据片、其他影片(含剧情、纪录、动画等)、图像(画作、平面广告、海报……等),以及原始手稿、文件等文字数据除了作为无字参考素材之外,有时也会直接当做影像素材使用。 5.声音数据: 记录片是音画的结合,声音数据有时也是重要的元素。如广播录音、原始的录音档案、传统歌谣……等。有时会是叙事上的重要素材,有时则可以用来塑造影片的氛围。

人物纪录片摄像与剪辑技巧应用

人物纪录片摄像与剪辑技巧应用 人物纪录片以纪录人物为主,是对人的生活场景和真情实感的纪录。它通过人物的喜怒哀乐与生活百态折射社会现实,客观展现人物的生存状态,从而引发观众的思考。文章阐述了人物纪录片创作的原则、创作的类型、创作结构及摄像与剪辑技巧,供与大家分享。 标签:人物纪录片摄像剪辑技巧应用影像语言生活场景 目前新闻媒体中人物纪录片的制作是一项集体创作,它从符号学和语言学的角度上来说,是创作者利用影像符号的排序组合及互动冲突来创造带有一定浓郁风格作品的象征。一般它是由策划、拍摄、采访、撰稿、剪辑、后期制作与包装等多个创作环节构成。其中,摄像和剪辑是人物纪录片制作中最为关键的两个环节,它们在图像基本规律的把握、表达要素的创作及主题挖掘等驾驭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物电视作品的优劣。 一、人物纪录片创作的原则 人物纪录片创作的原则首先是要忠实于现实生活的自然流程,但是,从文本意义上来讲,它是具有物质属性的话语载体及话语的组织结构,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就意味着拓展话语的空间及结构话语的技巧具有多样的可能性和能动的创造性。 其次,创作主体应当体现强化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也就说人物纪录片要以注重记录具有时代精神和时代意义的人物或者事迹为主,充分展示他们特有时代中的风貌,抓住时代的脉搏挖掘他们身上的特性。 二、人物纪录片创作的类型 现在人物纪录片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多彩的,如果按照拍摄的主题来分的话可以分为人物命运型,歌颂人物品质型等,按照拍摄对象来分,可以分为艺术家、普通老百姓等,按照表现方式可以分为纯客观记录型或影响加解说词等。但不管哪一種在拍摄中都要发掘他们人物生活中不平凡的生活故事为己任。 三、人物纪录片的创作结构 拍摄人物纪录片时,一般地内容本身是没有结构的,有的是内在的联系和逻辑。所谓的结构就是由段落结构构成的,那么这个段落结构怎样来安排,这就出现了层次安排问题。而层次安排的方法一般也很多,比如说时间顺序,认识人物的过程,时空交叉平行剪辑等。文章拿时间顺序安排层次结构的人物纪录片《嫂子》来说,它是随着人物事件发展过程把故事内容介绍给观众,所以顺序不能颠倒,因为内容顺序的颠倒就是时间的颠倒,这样就会给观众造成视觉上的混乱,故事情节也会被无形的打乱。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资料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 程

一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请结合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展开论述。 1.战争时期的新闻纪录片电影。重要作品1938年《延安和八路军》(袁牧之 导)反映了全国各地抗日爱国青年从四面八方来到延安的情景;重点纪录了毛泽东、朱德和八路军其他高级指挥员的风采,以及延安的自然风貌与社会风貌、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那时的人力物力严重匮乏,纪录片发展速度缓慢。 2.建国初期的起步阶段(1958~1966文革前)这阶段是对新闻纪录电影的延 续,传播渠道主要是电视。主要创作人员有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主要任务:报道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事物和新成就。主要形式:电视纪录片和新闻片。作品有《收租院》(北京电视台拍摄)重大意义1.突破了“报道型”新闻纪录片的僵化模式2.开创了以文学性见长的散文体纪录片3 既有“宣传教育”的思想性,又有艺术的生动性 3.十年动乱时期的纪录片(1966~1978)被极左路线和帮派压制和束缚的时 代,公式化,概念化,题材严重狭窄手法严重僵化。状态:在夹缝中顽强生存。优秀作品《深山养路工》吉林省铁岭地区一支活跃在深山峡谷中的铁路养路队,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爱护国家财产,保证铁路运输安全。本片运用老工人的同期声讲话,以多种蒙太奇手法,制造了戏剧性效果,具有生动感人的表现力。《放鹿》《下课以后》《太行山下新愚公》等。 4.纪录片的初步繁荣(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1,纪录片开始栏目化 1978年9月30日央视《祖国各地》1989年《地方台50分钟》2.作品数量多,内容广,形式多样。内容:人物,城市风光民俗宗教历史文化等。形式:散文式,抒情诗式音画式调查报告式等。3.出现了系列化,长篇化的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探析.

传媒史话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探析● 岳英杰 政治号角,宣讲主流文化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初期是1958~1966年,这个时期的纪录片发展还不完善,只能称为新闻纪录电影。风格样式单一,人力少,资源不足,纪录片是在很艰难的情况下发展的。当时的纪录片作为政治号角,宣传意图明显,只是一种报道形式,记录着国家领导人出访、考察、社会政治变迁等等政治事件,在这种方针政策下拍摄的佳作有《到农村去》、《周恩来外交风云》等纪录电影。 1978~1990年,纪录片得到了蓬勃发展,改革开放的提出,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与此同时电视纪录片也有了自己的天地和发展空间。纪录片的题材,作品风格、表现手法都有 着新的发展和影响。纪录片走向大众传 播,出现了系列化、长篇化的创作倾向, 期间主要代表作有《丝绸之路》、《话说 长江》、《望长城》等。这些纪录片篇幅 宏伟,气势浩荡,内容丰富,深深地吸 引亿万电视观众,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 响。 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就是1983 年,中国和日本合拍的一部描写长江和 长江两岸人民生活的一部记录片。引起

了中国观众的强烈反响。这是中国观众第一次全面直观地看到了国家的人文地理。①从电视纪录片的艺术性角度来讲, 《话说长江》是中国纪录片历史上的里程碑。为了适应观众的审美习惯,结构上 采用了“章回评书体”;②为了更好地增 强观众的参与意识,在表现手法上增设 了“节目主持人”;为了更好地遵循电视 节目播出的特殊规律,在技术上采用了 篇幅规范化和定期定时播出。《话说长江》,几乎全部都是同期声,拍成都的 茶馆,倒水的声音、小孩打呼噜的声音、说书的讲《三国演义》的声音。这样生动、生活化的纪录片《话说长江》第一次让中国人通过电视感受到了江山的壮丽与秀美,引发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话说长江》之后,中央电视台 又拍摄了《话说运河》、《望长城》。《望长城》被认为是纪录片实现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