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地质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海洋地质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海洋地质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思考题汇总

第一章

1、海洋地质学的定义

以传统的地质学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海洋高新探测和处理技术为依托,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大洋岩石圈地质过程及其与地球相关圈层(尤其是大气、水圈和地幔)间相互作用,为人类开发资源、维护海洋权益和保护环境服务的科学。

2、海洋地质学结构

1)海洋地貌学;2)海洋地球物理学;3)海底构造地质学

4)海洋沉积学;5)海洋地层学;6)古海洋学;7)海底矿产地质学

8)海洋灾害地质学;9)海洋工程地质学。

3、国内外海底探测技术

海底探测技术汇集了各学科领域的高新技术成果,包括调查平台、海上定位、海底水深地形探测、地球物理探测、地质采样、海底原位观测、遥感技术等。

第二章

1、分别简述大洋地貌、大陆边缘地貌的地貌单元

大洋地貌:

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大洋中脊体系是指贯穿世界各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的总称。

中央裂谷:大洋中脊轴部从顶部切入的谷地,深1~2km,两壁陡直,称为中央裂谷。

断裂带: 大洋中脊体系在宏观上构成全球性海底山脉,但在微观上并非连续不断,它被一系列与脊轴垂直或近于垂直的横向大断裂带切割。

大洋盆地

深海平原: 深海平原是指海盆底平坦的区域,坡度小于1:1000,为地球表面最平坦的部分。

深海丘陵: 深海丘陵是指深海平原中明显高起的小丘,高度小于1000m。水平分布范围一般从1~10 km,但也可达50km。

海山与平顶海山: 孤立于洋底之上、相对高度在数百米以上的海底高地叫作海山。在海山之中顶部平坦呈圆锥状台地的山峰叫平顶海山。

岛链: 在大洋中,存在有呈线状排列的火山,形成海山链,如果这些海山出露在海面之上,则形成岛链。

环礁: 礁体(石是指由钙质生物体堆积而成的海底隆起。环礁是指大洋中毗临海面而生长的环状礁体。

大陆边缘:

稳定型

大陆架:大陆架是大陆向海自然延伸的部分,是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

大陆坡:大陆坡是分隔大陆和大洋的全球性巨大斜坡,从陆架外缘(陆架坡折)向深海延伸至2000m左右水深。

大陆隆:陆坡坡麓向大洋缓倾的、由沉积物堆积成的巨大楔状沉积体,常由许多海底扇复合、改造而成。

活动型

大陆架:大陆架是大陆向海自然延伸的部分,是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

岛弧:海沟向陆一侧,并且与海沟平行展布的弧形火山列岛,称为岛弧。

海沟:一般指水深超过6000m的狭长深水洼地,常出现于大陆(或大洋)边缘,多呈弧形,大多由一系列深海洼地组成,其侧坡比较陡急,横剖面呈

“V”形,或有狭长的平坦海底。

边缘海盆:岛弧之间或岛弧与大陆之间的海盆地叫边缘海盆地。

2、海洋划界原则

两个或几个国家在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界限发生重叠时,

一般采取的划界原则:

中间线法(平分法、等分法)公平原则(岸线长度比例、人口比例)自然延伸原则(仅大陆架使用)参考已有条约或历史性权利我国大陆架权利:公平原则+自然延伸原则

第三章

1、板块的定义和划分

定义:岩石圈被大型构造不连续面(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等)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块体。这种呈刚性、相对于其它块体可以发生移动的岩石圈块体被称为“板块”。板块之间通常有三种边界:汇聚型、离散型和转换断层型。

划分:1968年法国勒皮雄根据地震带、地形和地质等资料将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板

块。

2、试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和要点,并对该学说加以评价。

证据:a、大路边缘的形态;

b、造山带与地层学;

c、古冰川及气候的证据;

d、古生物的证据;

e、地磁学的证据。

主要论点:

1 石炭纪以前,全球只有一个大陆和一个大洋,前者称为泛大陆、后者称为

泛大洋;

2 大陆由较轻的刚性的硅铝层组成,它漂浮在较重的粘性的硅镁层之上;

3 从中生代开始,在潮汐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大陆逐渐破裂、分离,造成

现在的海陆分布;

4 大西洋、印度洋是在大陆分裂漂移的过程中形成的,太平洋是

泛大洋的残

余。

5 大陆在向赤道和向西漂移的过程中,前缘受到挤压褶皱形成山脉,后缘由

于硅镁层的粘结、拖曳而脱落形成岛弧、岛屿

缺点:大陆漂移说的主导思想是正确的,但是限于当时地质科学的发展水平,魏格纳未能正确说明大陆漂移的机制。

● 刚性的花岗岩层不可能在刚性的玄武岩层上漂移;

● 潮汐力与离心小,不足以引起大陆漂移,也不可能在大陆前缘挤压形成高大的山脉;

● 大陆如何拼合的一些具体问题没有妥善解释,例如北大西洋两岸的纽芬兰与欧洲就难以拼接;

● 魏格纳不是地质界出身的学者,备受地质界的排挤。

3、试述海底扩张说的证据和要点。

证据:

①联合古陆的重建、拟合和越来越多的大陆漂移的证据;

②在大洋中存在有一贯穿全球的大洋中脊体系;

③太平洋边缘的沟—弧体系及其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④大洋中脊轴部强烈的火山活动和自中脊向两侧沉积物依次变厚的事实;

⑤年轻的大洋地壳,且自大洋中脊向两侧年龄逐渐增大;

要点:

1 大洋中脊是洋壳生长的地方,称增生带。地幔物质由洋中脊涌出,冷凝成为

最新洋壳;新洋壳将先形成的洋壳从洋中脊依次向两侧推开。

2 当洋壳到达海沟时俯冲下沉熔融,重返软流圈,所以海沟俯冲带又称为消减

带。

3 洋中脊是对流体上升带或发散带,海沟是对流体下降带或汇聚带。

4 刚性的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之上运动,其驱动力是地幔对流。

4、贝尼奥夫地震带定义。

贝尼奥夫地震带:

地震震源深度变化是很有规律的:在海沟附近都是浅源地震,离海沟较远出现中源地震,在更远的大陆内部则出现深源地震。

海沟附近的这种震源排列形式是50年代美国学者贝尼奥夫发现的,故称为贝尼奥夫地震带。

5、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

基本思想:

1.垂向上:固体地球上层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上部刚性岩石圈和下垫的软流圈。

2.侧向上:岩石圈在可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板块内部稳定,边界为最具活动性的构造带。

3.板块是运动的,其边界性质可分为三大类:分离扩张型,俯冲汇聚型,平移剪切型。

4.岩石圈板块横跨地球表面作大规模水平运动。板块的旋回性:板块沿分离型边界的扩张增生,沿会聚型边界的压缩消亡。

5.岩石圈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球内部,最有可能的是地幔物质对流。

6、板块边界类型。

根据板块间相互作用方式可以分为离散型(洋中脊、大陆裂谷)、汇聚型(消减带、碰撞带)和平错型(转换断层)等三种基本类型。

7、何谓威尔逊旋回?

加拿大的威尔逊将大洋盆地的演化过程归纳为萌芽、幼年、成熟、收缩、结束及大陆碰撞造山等六个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显示大洋的开张和生成,后三个阶段代表大洋的收缩和关闭。

威尔逊旋回:

1、胚胎期:东非大裂谷

2、幼年期:红海、亚丁湾

3、成年期:大西洋

4、衰退期:太平洋

5、终了期:地中海

6、遗痕期:印度河(地缝合线)

第四章

1、试述海洋沉积物的来源。

陆源、内源、生物源、火山物质和深部热液、宇宙源

2、简述海洋沉积环境要素有哪些。

1、沉积动力环境(波浪、潮汐、海流、河流);

2、海洋生物环境(珊瑚礁、生物构造等);

3、海洋水文化学环境(盐度,ph值)

3、海岸带的概念及类型

概念: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即海洋向陆地的过渡地带。

类型:陡峻的基岩海岸、平缓的沙质海岸。

4、潮坪定义与分类。

定义:位于高低潮之间,即潮间带,周期性出露水面的近岸地带,潮坪一般为淤泥质海岸。

分类:

高潮坪(低能环境):一半以上时间露出水面,海水淹没时间短,潮流流速低,以悬移搬运和沉积为主

中潮坪(中能环境):一半时间露出水面,悬移、推移搬运共存

低潮坪(高能环境):一半以上时间淹没水中,以推移搬运和沉积为主。

5、潮坪沉积特征

高潮坪:细粒、粉砂、粘土等悬移质;常有干裂、生物扰动构造发育。

中潮坪:悬移、推移沉积近于相等,砂层、泥层互层;生物扰动构造中等发育。

低潮坪:海水淹没时间长,沉积物砂为主;生物扰动构造不发育。

6、潮坪沉积的构造类型

波痕:潮流、波浪作用形成。

羽状交错层理:由涨、落潮的双向流动造成的双向交错层理

潮汐韵律层理:潮流作用下悬移质与推移质交互沉积形成,为潮坪环境的特征沉积构造。

再作用面:截切交错层理,与下伏交错层系倾向一致,倾角较缓。

7、海滩的定义

海滩(beach是沿岸分布的疏松沉积物堆积体,其范围狭义上是从海蚀崖或沙丘到平均低潮线,广义上是延伸到波浪作用微弱处(10-20m),也是近岸带的下界。

8、海滩剖面的划分及界限

划分为四个地貌带:后滨、前滨、内滨、滨面

后滨:平均高潮线至特大高潮线间。

前滨(滩面):平均高低潮线之间。

内滨:平均低潮线至破波线间。

滨面:位于破波带和内陆架之间海底较平坦的浅海区,滨面下界为正常气候下平均浪基面处(10-20米)

9、海滩动力类型

影响海滩发育的因素:波浪、潮流、物质组成、物源、原始地形、改造方式

10、沙坝—潟湖概念

沙坝:泛指近海与海岸线延伸方向平行分布的一系列沙坝和沙岛。

p 潟湖:被沙坝从毗邻海域中隔离出的沿岸咸水或半咸水区,与海洋通过潮道连通或半连通。

11、河口的定义及其分段?

定义:河流注入海洋、湖泊或者汇入河流的下游地带,与所注入的水体发生作

用,形成河口。

河口分段:

近口段:至潮区界和潮流界之间的河段

河口段:从潮流界到口门

口外海滨段:口门以外到滨海浅滩的前缘坡

12、从盐度结构上对河口进行分类?

1高度分层型河口

2轻度混合(部分混合型)河口

3高度混合型(强混合型)河口

13、三角洲定义?三角洲是指入海河流所携带的陆源沉积物在入海河口附近堆积

所形成的三角形沉积体。

14、三角洲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

形成过程河流上游的侵蚀作用和搬运作用较强,使河水有一定的含沙量;在河流入海洋或湖泊的地区,地势平缓,流速减慢;河流在注入海洋或湖泊时,水流比降减小,水流向外扩散,水面展宽,水深变浅,加之河水受潮流的顶托作用,流速显著减弱,河水将挟带的大量泥沙堆积下来,形成一片向海或向湖伸出的平地,外形常呈△状,所以称为三角洲。

根据平面形态特征和形成过程可分为:

扇形三角洲、鸟足形三角洲、尖头形三角洲、岛屿型三角洲、过渡类型三角洲根据动力特征,将三角洲分为建设性和破坏性的两种类型。

15、沉积相的概念,以及理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

概念:一定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能够反映沉积条件的岩性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总和。

沉积特征:

平面特征:三角洲沉积体系在平面上由陆地向海方向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它们在平面上大致呈环带状分布。

垂向特征:从下至上由细变粗再变细。

旋回性

16、简述控制陆架沉积的因素

1)海平面变化

2)沉积物的补给

3)气候

4)陆架水动力环境

5)生物作用

6)化学作用

17、简述东海陆架物类型

1)近岸浅海(内陆架)细粒沉积带

2)中陆架细粒沉积带

3)中外陆架粗粒沉积带

4)陆坡和冲绳海槽生物源细粒沉积

5)台湾海峡粗粒沉积带

18、陆坡陆隆沉积类型

1、海底峡谷

2、浊积扇

3、陆隆沉积作用

19、大洋沉积物来源

1、陆源

2、海源

3、深部源

4、宇宙源

20、解释“碳酸盐补偿深度CCD”

碳酸盐补偿深度是指海洋中碳酸钙(生物钙质壳的主要组分)输入海底的补给速率与溶解速率相等的深度面,也称碳酸钙补偿深度。它是海洋中的一个重要物理化学界面。海水表层碳酸钙是饱和的。随着水深增大,由于温度降低,CO2含量增加,碳酸钙溶解度增大,至某一临界深度,溶解量与补给量相抵平衡,这一临界深度就是碳酸钙补偿深度。

21、大洋沉积物作用类型

1、底层流的沉积作用

2、生物沉积作用

3、自生化学沉积作用

4、热液沉积作用

22、简述大洋沉积物分布地带性

1、气候(纬度地带性

(1)冰带(2)温带(3)干燥带(4)赤道带

2、环陆地带性

洋缘地带发育陆源沉积,远洋地带沉积深海粘土、钙质、硅质软泥。

3、垂直地带性

碳酸盐在碳酸盐补偿深度以上,深海粘土在碳酸盐补偿深度以下。

4、构造地带性。

沉积物距洋中脊距离增大厚度增大;洋中脊轴部多为热液沉积或者海底火山活动形成火山沉积;洋中脊顶部为钙质软泥;水深增大沉积物过渡为硅质软泥或深海粘土。

第五章

1、海洋矿产资源的分类和概况(概况略)

分类: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化学资源,动力资源,空间资源。

2、海洋远景资源及其基本概况(概况略)

海洋远景矿产资源: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海底热液矿床、天然气水合物。3、海洋矿产开发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资源减少,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等。

第六章

1、古海洋学研究的主要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

指导思想:1. 将今论古、比较转化的思想方法。

2. 全球变化思想方法。

3. 强调动态古地理时空研究的思路。

4. 强调事件地质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古海洋学建立在大洋地层学的基础上,地层的分辨率决定着研究的精度。大洋地层存在许多优点:

(1大洋沉积速率低,但是连续,可以以较短的岩芯提供较长时期

的连续沉积记录;

(2大洋相互沟通,侧向相变不大,岩芯横向代表性好;

(3洋底地层保存较好,便于用同位素等方法进行高分辨率研究。

2、影响海平面变化的因素与海侵海退事件

海平面升降的实质是海侵与海退,地质时期的海平面一直处于升降变化之中,就目前所知,海面升降的最大幅度达300m以上.

引起海面升降的因素有:

1.海洋水量变化;

2.构造使洋盆容积变形引起海面变化;

3.沉积物填于洋盆,使洋面上升;

4.冰川、水和沉积物的均衡作用;

5.水温和盐度的变化引起海面升降

海侵海退事件:

早古生代中晚期和晚中生代海面比较高,晚白垩纪末期最高;

早寒武纪海面最低,低于现代陆架外缘;

早泥盆纪,晚石炭纪早期、早二叠纪中晚期和早侏罗纪时期,海面接近现代陆架外缘,为低海面期。

3、古海洋学对白垩纪末生物灭绝事件的研究方法、证据及解释

方法:DSDP第733航次524孔在南大西洋开普敦海,白垩纪-第三纪界面处(K/T)为一厚2cm的泥灰岩-界面粘土层,界面上下1.5-2.0m的岩芯分析。

证据:1.界面粘土层的氧18(18O)突然降低了,表示当时海水温度突然增高5~100C;

2.界面粘土层碳13(13C突然降低了,表明当时海洋表层生物大量灭绝;

3.界面粘土层的CaCO含量从界面以下至紧接界面处降低20多倍,说明当时表层海水基本上没有微体生物及钙质超微体生物;

4.界面粘土层的铱(Ir含量比上下地层增高了约30倍,而地球上常见的稀土元素含虽则极为贫乏;

5.海水中超微化石含量在粘上层以上急剧下降,说明这类生物大量灭绝。

解释:白垩纪—第三纪的生物灭绝事件的假说分地内和地外两种、

但较多的学者倾向于陨星撞击地球说,主要论据为:

1.太阳和陨石的铂族元素(包括Ir含量远远大于地球,界面粘土层中Ir剧增是陨星碎屑(或尘屑的混入所致。

2.界面粘土层中石英晶体的分子结构特征证明曾受过高压作用(即星体撞击。

3.陨星撞击地球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冲击过程中,大气中的氮和氧可能化合生成氧化氮,这将耗尽地球上的臭氧层,在一定时期内,强烈的紫外辐射可以杀伤生物。

4.小行星撞击地球,可扬起大量尘埃,散布于大气圈内数月不散。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引起食物链的崩解,危及一系列生物。

5.陨星撞击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足以使大洋表层50m深的海水以及大气圈对流层下部的温度上升5~100C,水蒸气的温室效应也会使气温升高,也可能造成了大型动物(恐龙)灭绝!

4、解释地中海盐度危机事件

深海钻探揭示,中新世末期地中海海底埋藏着厚度可达2~3公里,总体积100万立方公里的蒸发岩,致使当时的大洋水盐度降低2‰,这一事件使地中海的海洋生物陷于绝境,称地中海盐度危机,也叫墨西拿事件。

地中海干涸的证据:

地中海蒸发盐含有结核状硬石膏、叠层石和干裂现象,证明了地中海海底曾一度暴露。

地中海蒸发盐呈同心带状分布,反映了海盆水面逐渐缩小,海水逐渐变干的过程。

地中海干涸的原因:1800万年前中东造山运动切断了地中海与印度洋之间的联系,地中海成为西通大西洋的内陆海。中新世末期,由于板块汇聚,地中海西端海峡变浅,加之海面下降,地中海成为隔绝状态。致使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

5、古气候旋回及其理论

太阳能的多寡与分布是驱动气候变化最大的主要变因

长周期尺度:板块运动、火山喷发与天体运行短周期尺度:太阳

黑子的变动、火山喷发、大规模洋流系统的改变或地球反射率的改变等。

亿年级的气候周期旋回:

地外:太阳系围绕银河中心旋转一周约2.2~2.5亿年?

地内:地幔对流周期3亿年左右?

万年级的气候周期旋回:

公转轨道变化的周期:约41万年和约10万年的周期。

自转轴倾角变化的周期:约41000年的周期。

进动(岁差)的周期:约23000年和19000年的周期。

太阳辐射量的变化(米兰科维奇周期):上述效应的综合结果。

较小时间尺度的气候周期旋回:地球自然条件周期变化所引起的,例如火山爆发、太阳黑子、板块构造以及大气和大洋环流活动等。

快速气候变化:对极地冰芯以及高分辨率的深海沉积物研究发现,在漫长的地质时期,除存在着规律的气候变化外,还存在快速无序的气候异变。

第七章

1、请简要说明3种海洋灾害地质成因及危害。

活动性断层

成因:由于地壳活动和沉积作用引起地层的错动.

危害:断层引起的地面错动及其伴生的地面变形,往往会损害跨断层修建或建于附近的建筑物,同时断层还会导致海底产生过大的差异沉降,对海洋工程危害巨大。

海底滑坡

成因:指海底斜坡上的松软沉积物在重力作用下沿软弱结构面发生滑动的现象。

危害:海底滑坡除直接危害钻井平台、海底光缆、港口、码头等设施外,

大型海底滑坡可引起巨浪甚至海啸,造成严重的破坏损失。

海啸

由海底地震、海底滑坡、海底火山等造成的海面恶浪的现象。

危害:海岸侵蚀,淹没陆地,造成人员伤亡。

2、海洋地质灾害的探测技术

地震勘探:可以查清楚地下岩层的速度和密度物理参数,用来解释地下岩层的起伏形态,构造的分布状况,岩性的变化情况电法勘探:可以查清地下的电阻率电导率物理参数,常用来经行水、金属或者其他高阻类的地质体

磁法勘探:可以查清大地电磁的分布情况,用来查清探测区域的磁力异常,通过磁力异常来定位特殊矿产

重力勘探:雷同磁法,探测的物理参数为重力

地质雷达:通过发射电磁波来进行快速的地下电性差异层,常用来进行路基检测,管网探测等等

海洋地质学复习(第二章 海洋自然地理)

海洋地质学复习 第二章海洋自然地理 1.试述标准洋壳结构及其物质组成,它与陆壳有哪些主要区别? 标准洋壳结构主要指大洋盆地的理想地壳结构,有3层组成: 第一层为沉积层(简称层1),速度与厚度的区域性差别相当大,地震纵波速度(Vp)为1.6~2.5 km/s,厚度为0~2 km,平均厚度约0.4 km;海床表面物质主要由浊流搬运到深海的陆源、生物、自生和火山等成因的未固结沉积物组成。这些深海沉积物经常受到洋内温度和盐度控制的底流和等深流的再搬运。沉积层通常在大洋中脊轴部缺失或极薄,随着远离洋中脊而逐渐增厚,洋盆边缘最厚可达2 km。 第二层为基底层(简称层2),亦叫火山岩层,是以玄武岩为主,并夹有固结沉积岩的混合层,Vp多为3.4~6.2 km/s。该层表面极不平坦,厚度变化较大,介于1.0-2.5 Km 之间,平均约1.4 km。上部为低钾拉斑玄武岩(即大洋拉斑玄武岩),主要是夹杂有深海沉积物的枕状熔岩及玻璃质碎屑岩。越往下沉积层越少,以至消失。下部呈岩脉或岩床形式的辉绿岩;底部为席状岩墙群,单支岩墙只有远离洋中脊的一边具有冷凝边。 第三层为大洋层(简称层3),是海洋型地壳的主体。Vp为6.4~7.0 km/s,由此推测可能是辉长岩、角闪岩及蛇纹石化橄榄岩等。其厚度也有变化,平均厚约5.0 km。 ΓypeBиЧ等(1987)根据太平洋700多处深地震探测资料得出,层3分为3A(Vp=6.5~ 6.8 km/s)、3B(Vp= 7.0~7.7 km/s)两个亚层。综合各种研究资料(以地震探测结果和 所采样品弹性波传播速度的实验室测量结果为依据推测),层3A由变粗玄武岩或上地幔的蛇纹岩化超基性岩组成;层3B可能由辉长岩或辉长岩和蛇纹岩或上地幔的蛇纹岩化超基性岩组成。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及答案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及答案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地质学基础复习题及答案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地质学,基础,习题,答案,,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综合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4、岛弧与海沟:岛弧是呈弧状分布的火山列岛,它延伸距离长达数百到数千公里,常发育于大陆架的边缘;岛孤靠大洋一侧常发育有深度超过6km的长条形陆地,叫海沟。 5、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6、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7、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8、内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的内能引起的、作用在整个地壳甚至岩石圈的地质作用。9、风化壳:指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层)。10、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遭受破坏的作用。11、剥蚀作用:各种外界地质营力对地面岩石及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称剥蚀作用。12、搬运作用: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的产物被流水、冰川、海洋、

地质学试题及答案

一、1.论述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地质环境对工程建设具有制约作用体现在:以一定作用影响工程建设活动的安全;某些地质条件不具备而提高了工程的造价;影响工程建筑物的稳定和正常使用。所以,地质环境是从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三个方面影响工程建设的。 工程活动也会以各种方式影响地质环境,每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方式强度是不同的,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概括起来有: (1)工程荷载:工程荷载是指工程建筑物的自重及其运行时与其他自然和人为作用力的叠加所造成的在工程和地质介质边界面的荷载。在这一附加荷载作用下,地质体中的应力产生重新分布,使岩土介质发生变形,当变形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岩土会产生破坏。 (2)岩土体的开挖:岩土体开挖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岩(土)应力状态的卸载和调整;岩(土)开挖振动和爆破损伤;岩(土)临空面位置、形态发生改变;引发地下水的排泄、地表水的聚集;开挖后岩(土)弃渣的堆积和处理; (3)水流、水体的调节:导致地面沉降、水库诱发地震、库岸崩塌。 2.工程地质勘察的六个方面? (1).沿途类型及性质;(2)地质结构;(3)地形地貌;(4)水文地质;(5)物理地质现象;(6)天然建筑材料。 3.论述工程建设中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有哪些。 答:工程建设中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包括以下四类,即 (1)地基稳定性问题:这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常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它包括强度和变形两个方面。此外岩溶、土洞等不良地质作用和现象都会影响地基稳定。铁路、公路等工程建筑则会遇到路基稳定性问题。 (2)斜坡稳定性问题:自然界的天然斜坡是经受长期地表地质作用达到相对协调平衡的产物,人类工程活动尤其是道路工程需开挖和填筑人工边坡,斜坡稳定对防止地质灾害发生及保证地基稳定十分重要。斜坡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征是影响其稳定性的物质基础,风化作用、地应力、地震、地表水和地下水等对斜坡软弱结构面作用往往破环斜坡稳定,而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是影响其稳定的重要因素。 (3)地下洞室稳定性问题:地下洞室被包围于岩土体介质(围岩)中,在洞室开挖和建设过程中破坏了地下岩体原始平衡条件,便会出现一系列不稳定现象,常遇到围岩塌方、地下水涌水等。 (4)区域地质稳定性问题:特定的地质条件中产生的,影响到广大区域的工程地质问题,包括活断层、地震、水库诱发地震、地震砂土液化和地面沉降等。掌握这些问题的规律性,对规划选场,地质环境的合理开发与妥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1.矿物: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和化合物。 2.解理:矿物受打击后,能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3.层理构造:由于季节性气候变化、沉积环境的改变,先后沉积的物质在颗粒大小、形状、颜色和成分上发生相应变化,从而显示出来的成层现象 4.地质年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

地质学复习题答案

地质学复习题 (90%) 1、地球内部圈层是如何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 注:图中康氏面全称为康拉德面,软流层又叫古登堡低速层,上下地幔的分界面叫雷波蒂面。在课本28页有详细分化表 划分依据: 地球内部情况主要是通过地震波的记录间接地获得的。地震时,地球内部物质受到强烈冲击而产生波动,称为地震波。它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由于地球内部物质不均一,地震波在不同弹性、不同密度的介质中,其传播速度和通过的状况也就不一样。例如,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中都可以传播,速度也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速度比较慢。地震波在地球深处传播时,如果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这突然发生变化所在的面,称为不连续面。根据不连续面的存在,人们间接地知道地球内部具有圈层结构。 名词解释:地球内部圈层——指从地面往下知道地球中心的各个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2、地壳与岩石圈有何区别? 地壳是指莫霍面以上的固体硬壳,属于岩石圈的上部。岩石圈指从地表到软流层以上的圈层。 3、软流圈有何特点?对岩石圈有何影响? 软流圈特点:深度60~400km 范围,震波速明显下降,部分熔融,具有较大的塑性或潜柔性。 对岩石圈的影响: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同时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活动及热对流于此层相关。 软流圈:在深度60~400km 范围,震波速明显下降,特别是100~150km 的深度下降更多,称为古登堡低速层,又叫软流层。 4 5、地球有哪些物理性质(包括有关名词解释)与地质学研究密切相关?

地球的重力、地球磁性、地热、地球的弹性和塑性、地球的放射性 名词解释:地球的重力——主要指地球对地表附近和地内物质的吸引力。 重力理论值——把地球作为理想的旋转椭球体,并且内部密度无横向变化,所计算出的海平面高度的理论重力值,也叫重力标准值。 重力异常----在具体地区实际测量时,由于地形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局部岩石密度差异,都使实测重力值偏离正常理论值(标准值) 地磁子午线----地磁场也有无数磁力线在地球表面上通过两地磁极,每一条这样的磁力线叫地磁子午线 地磁异常:利用多个磁测站、航空磁测和卫星磁测所得的数据进行地面磁测校订和计算获得的全球基本地磁场的数值,叫正常值。实测地磁要素数值与正常值的偏差叫地磁异常。 地热流---地热释放最经常最持续的形式是地球内部热能从地球深部向地表的传输,这种现象被称为地热流 6、画图说明岩石的循环过程。 7、列举类质同像和同质异像的矿物。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内部构造中本应由某种质点所占的位置被晶体化学性质相似的其他质点所置换,只引起晶胞参数及理化性质的规律性变化,而晶体构造不发生质变。如斜长石是钠长石NaAlSi3O8和钙长石CaAl2Si2O8的类质同像系列。 同质异像: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如黄铁矿和白铁矿(FeS2),α石英和β石英,石墨和金刚石 8、颜色与条痕、解理和断口 颜色:矿物具有的颜色,分为自色(含某些色素离子而呈现颜色)、他色(由所含杂质颜色引起的颜色)和假色(由某些化学或物理因素引起)。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通常利用条痕板,观察矿物在其上所划的痕迹颜色。 解理:在一定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的性质。分为最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和极不完全解理。 断口:矿物受力破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断开面叫做断口。 9、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矿物的概念:(课本)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老师课件)是指岩石圈中的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形成矿物的地质作用有内生作用(岩浆作用)形成原生矿物、外生作用(风化、搬运和沉积等)形成次生矿物和变质作用形成变质矿物 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10、列举矿物集合体的10种形态及代表矿物。 矿物单体形态就是指矿物单晶体的形态。只有晶质矿物才能呈现单体。 矿物集合体——同种矿物多个单体聚集在一起的整体。 分为粒状(雪花石膏)、片状(石墨、云母)、针状(钙沸石)、板状、毛发状、柱状(重晶石)、放射状、纤维状(石棉、石膏)、晶簇状(石英、方解石)和葡萄状、结核体(黄铁矿、赤铁矿、磷灰石)、肾状、鲕状(鲕状赤铁矿、鲕状铝土矿)、豆状、晶腺状(玛瑙)、钟乳状(褐铁矿、软锰矿、孔雀石)、树枝状(自然铜)、皮壳状、块状、土状体(高岭土)只能找到这么多了,凑合着记吧 11、莫氏硬度计的硬度系列。 根据高硬度矿物可以刻划地硬度矿的原理,德国摩氏(Mohs F)选择了10种标准矿物,将硬度分为10级,制成”摩式硬度计”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及答案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4、岛弧与海沟:岛弧是呈弧状分布的火山列岛,它延伸距离长达数百到数千公里,常发育于大陆架的边缘;岛孤靠大洋一侧常发育有深度超过6km的长条形陆地,叫海沟。 5、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6、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7、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8、内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的内能引起的、作用在整个地壳甚至岩石圈的地质作用。 9、风化壳:指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层)。 10、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遭受破坏的作用。 11、剥蚀作用:各种外界地质营力对地面岩石及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称剥蚀作用。 12、搬运作用: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的产物被流水、冰川、海洋、风、重力等转移离开原来的位置的作用,叫做搬运作用。 13、沉积作用:母岩风化和剥蚀产物在外力的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冰川的融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便会导致搬运物质的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沉积作用。

海洋地质学概论复习试题与答案

海洋地质学概论 CH1 绪论 1、海洋地质学的定义 以传统的地质学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海洋高新探测和处理技术为依托,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大洋岩石圈地质过程及其与地球相关圈层(尤其是大气、水圈和地幔)间相互作用,为人类开发资源、维护海洋权益和保护环境服务的科学。 2、海洋地质学结构 1)海洋地貌学; 研究海底形态、空间分布及成因为主要内容。大洋地貌的研究对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建立做出过重要贡献。 2)海洋地球物理学; 是地球物理学的重要分支,是支撑海洋地质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包括海洋重力、海底地磁场、海底地震学、海洋地电学和海洋地热学等。 3)海底构造地质学 是20世纪海洋地质学发展中最辉煌的领域,板块构造模式不只是海洋构造,而且建立了全球构造体系。 4)海洋沉积学; 研究海洋沉积物的特征、时空分布及形成和演变机制为主要内容。海洋沉积学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沉积学的内容并革新了传统沉积学的理论。海洋沉积学已发展成为一个涵盖很广的学科领域,例如海洋沉积矿物学、海洋沉积地球化学、海洋沉积动力学、碳酸盐沉积学、构造沉积学等。 5)海洋地层学; 是地质学的重要理论基础,重建地质历史和解释历史是它的主要任务。由于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及深海钻探计划和浅海钻探的开展,在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和年代地层划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6)古海洋学; 它是深海钻探计划(DSDP)的产物,以探索海洋环境和海水物理学、化学特征演变历史及研究海洋生产力和海洋生物的宏观演化为目的,它的主要研究材料是海洋沉积物,发展了从沉积物中提取高分辨地质信息的一切现代手段。古海洋学已成为大洋钻探计划(ODP)、全球变化研究等重大国际研究计划的重要内容,是20世纪末地球科学中发展最快的分支学科,也是21世纪通过气圈/水圈/地圈探索地球历史的重要领域。 7)海底矿产地质学 它是研究赋存于海底的矿物资源和有机物矿产的形成、富集规律及矿产资源的赋存状态和开采条件的科学。海洋石油、天然气;滨海及浅海固体砂矿;大洋多金属结核、结壳、磷块岩、块状硫化物矿和多金属软泥等热液矿产及天然气水合物等。 8)海洋灾害地质学;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_(含习题及参考答案)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发展历史及演化规律,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主要是资源与环境条件的评价;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第一章地球概述 一、名词解释 1、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2、岛弧与海沟:岛弧是呈弧状分布的火山列岛,它延伸距离长达数百到数千公里,常发育于大陆架的边缘;岛孤靠大洋一侧常发育有深度超过6km的长条形陆地,叫海沟。 3、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升高的温度。 4、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5、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6.重力异常:地球的重力一般指地球对地表和地内物质的引力,但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致所测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分为正异常和负异常。(重力勘探)。 7.校正方法:一:只考虑海平面与测点之间高差影响,而未考虑物质影响称为自由空气校正。有自由空气异常。二:将自由空气校正后的值减去岩石和地形产生的

8: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夹角;磁倾角:磁针与所在地水平面夹角。9:地磁特征: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位置不一致,并且磁极的位置逐年都有变化,磁极有向西缓慢移动的趋势;地面上每一点都可从理论上计算出他的磁偏角和磁倾角。如两角与理论值不符时叫地磁异常;地球磁场的磁力线由于太阳风的影响,被压缩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内,这个区域叫磁层;地球磁场形成的原因假说众说纷纭。10:地热:地球内部储存的巨大热能。(常温层,地热增温级与地热梯度)主要来源: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地热释放最经常和持续的形式是地球内部热能从地球深部向地表传输即大地热流。 11: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12:地壳结构:上层地壳即硅铝层或花岗质层为不连续圈层;下层地壳即玄武层也叫硅镁层为连续圈层。地壳类型:陆壳:厚度较大,具双层结构,即在玄武层质之上有花岗质层;洋壳:厚度较小,一般只有单层结构,其表面为海洋沉积层覆盖;次大陆型地壳:介于两者之间。 13: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称为地质营力。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二、选择 1、地球的形状为(D) A、球形; 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 C、苹果形; D、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 2、下列单元不属于大陆地表形态的是(A) A、岛弧; B、丘陵; C、裂谷; D、盆地。 3、下列单元不属于海底地表形态的是(B) A、大陆边缘; B、裂谷; C、岛弧; D、洋中脊。 4、下列地点,地球的重力最大的是(B) A、赤道; B、南极; C、北回归线; D、北京。 5、根据磁异常的范围大小,下面不属于地磁异常分类的是(C)

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含习题及参考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发展历史及演化规律,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主要是资源与环境条件的评价;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第一章地球概述 一、名词解释 1、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2、岛弧与海沟:岛弧是呈弧状分布的火山列岛,它延伸距离长达数百到数千公里,常发育于大陆架的边缘;岛孤靠大洋一侧常发育有深度超过6km的长条形陆地,叫海沟。 3、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升高的温度。 4、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5、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6.重力异常:地球的重力一般指地球对地表和地内物质的引力,但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致所测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分为正异常和负异常。(重力勘探)。 7.校正方法:一:只考虑海平面与测点之间高差影响,而未考虑物质影响称为自由空气校

正。有自由空气异常。二:将自由空气校正后的值减去岩石和地形产生的重力值,称为布格校正,有布格异常。 8: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夹角;磁倾角:磁针与所在地水平面夹角。 9:地磁特征: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位置不一致,并且磁极的位置逐年都有变化,磁极有向西缓慢移动的趋势;地面上每一点都可从理论上计算出他的磁偏角和磁倾角。如两角与理论值不符时叫地磁异常;地球磁场的磁力线由于太阳风的影响,被压缩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内,这个区域叫磁层;地球磁场形成的原因假说众说纷纭。 10:地热:地球内部储存的巨大热能。(常温层,地热增温级与地热梯度)主要来源: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地热释放最经常和持续的形式是地球内部热能从地球深部向地表传输即大地热流。 11: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12:地壳结构:上层地壳即硅铝层或花岗质层为不连续圈层;下层地壳即玄武层也叫硅镁层为连续圈层。地壳类型:陆壳:厚度较大,具双层结构,即在玄武层质之上有花岗质层;洋壳:厚度较小,一般只有单层结构,其表面为海洋沉积层覆盖;次大陆型地壳:介于两者之间。 13: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称为地质营力。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二、选择 1、地球的形状为(D) A、球形; 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 C、苹果形; D、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 2、下列单元不属于大陆地表形态的是(A) A、岛弧; B、丘陵; C、裂谷; D、盆地。 3、下列单元不属于海底地表形态的是(B) A、大陆边缘; B、裂谷; C、岛弧; D、洋中脊。 4、下列地点,地球的重力最大的是(B) A、赤道; B、南极; C、北回归线; D、北京。 5、根据磁异常的范围大小,下面不属于地磁异常分类的是(C)

海洋地质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海洋地质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思考题汇总 第一章 1、海洋地质学的定义 以传统的地质学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海洋高新探测和处理技术为依托,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大洋岩石圈地质过程及其与地球相关圈层(尤其是大气、水圈和地幔)间相互作用,为人类开发资源、维护海洋权益和保护环境服务的科学。 2、海洋地质学结构 1)海洋地貌学;2)海洋地球物理学;3)海底构造地质学 4)海洋沉积学;5)海洋地层学;6)古海洋学;7)海底矿产地质学 8)海洋灾害地质学;9)海洋工程地质学。 3、国内外海底探测技术 海底探测技术汇集了各学科领域的高新技术成果,包括调查平台、海上定位、海底水深地形探测、地球物理探测、地质采样、海底原位观测、遥感技术等。 第二章 1、分别简述大洋地貌、大陆边缘地貌的地貌单元 大洋地貌: 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大洋中脊体系是指贯穿世界各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 的海底山脉系列的总称。 中央裂谷:大洋中脊轴部从顶部切入的谷地,深1~2km,两壁陡直, 称为中央裂谷。 断裂带: 大洋中脊体系在宏观上构成全球性海底山脉,但在微观上并 非连续不断,它被一系列与脊轴垂直或近于垂直的横向大断裂带切 割。 大洋盆地 深海平原:深海平原是指海盆底平坦的区域,坡度小于1:1000,为 地球表面最平坦的部分。 深海丘陵: 深海丘陵是指深海平原中明显高起的小丘,高度小于 1000m。水平分布范围一般从1~10 km,但也可达50km。 海山与平顶海山: 孤立于洋底之上、相对高度在数百米以上的海底高 地叫作海山。在海山之中顶部平坦呈圆锥状台地的山峰叫平顶海山。 岛链:在大洋中,存在有呈线状排列的火山,形成海山链,如果这 些海山出露在海面之上,则形成岛链。 环礁: 礁体(石)是指由钙质生物体堆积而成的海底隆起。环礁是指大 洋中毗临海面而生长的环状礁体。 大陆边缘: 稳定型

海洋地质学复习题

第2章海洋构造地质学 1.大洋中脊的特征主要有哪些 洋脊侧翼区,是地势崎岖的斜坡区,悬崖陡壁耸立;大洋中脊并不是连冠不断的,而是被众多的转换断层分割成一段一段,两段中轴错开甚远;大洋中脊高于两侧洋底,局部露出水面称为岛屿,多由海山群和深海丘陵组成,自脊顶向两缘地带,逐渐平缓,向下过渡为深海平原;大洋中脊轴部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故又称活动海岭;地震分布在中脊轴部和中央裂谷,构成中脊地震带;洋脊斜坡或脊顶上的沉积物很薄或完全缺失,洋脊附近沉积物很年轻,多为新第三纪或第四纪;大洋中脊是海底扩张中心,热地幔物质沿中脊不断上升并形成新洋壳; 2.无震海岭的特征与形成过程主要是什么 发育在大洋盆地之中,由海底火山链组成,按火山年龄新老依次呈线状排序,排列方向与大洋中脊垂直或相交;成因:固定的地幔热点喷发的火山在板块拖曳移动的海底上逐步形成;其轴部无中央裂谷;无横断海岭的转换断层;现代火山局限于海岭的一个端点;无地震活动或仅有火山活动引起的微弱地震; 3.试述大陆漂移的主要内容; 地球表层存在着大规模的水平运动,中生代以前地球上只存在一个巨大陆块联合古陆或泛大陆和一个广阔的海洋泛大洋;中生代以来,联合古陆分裂,产生多个碎块,即为现在的各大洲,并逐步漂移到目前的

位置;由于各大陆分离、漂移,逐步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而泛大洋古太平洋则收缩成今日的太平洋; 4.驱动大陆漂移的动力主要是什么 两种大陆漂移驱动力:一是向西漂移的力,它来自日、月引力导生的潮汐摩擦力,尤其在地表最明显,致使地球表层或各大陆相对于地球由西往东的自转有滞后趋势,宏观表现为大陆缓慢向西漂移;二是指向赤道的“离极力”:魏格纳认为,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原是以南极大陆为中心联结在一起,后经分裂而离开极地,必然有一种离开极地指向赤道的离极力;离极力其来源主要是地球的离心力,除两极和赤道外,地球表面的任何一点,离心力的水平分力都是指向赤道; 5.试述海底扩张说的内容; 大洋中脊轴部裂谷带是地幔物质涌升的出口,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底,新洋底同时推动先期形成的较老洋底逐渐向大洋两侧扩展推移; 6.试述海底扩张的两种表现形式; 1扩张洋底把与其相连接的大陆向两侧推开;2海底向陆地下俯冲潜没; 7.何谓瓦因-马修斯假说; 海底磁异常条带不是由于海底岩石磁性强弱不同所致,而是在地球磁场不断倒转的背景下海底不断新生和扩张的结果;随着海底扩张,先形成的海底向两侧推移,在中脊顶部不断形成新的海底; 8.何谓Wilson旋回

海洋地质学试题库

西湖凹陷问题集第一章绪论

重点内容 名词解释 海洋地质学 简答题 1.海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了解内容 名词解释 海洋海洋地质学古海洋学 简答题 1.海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简述海洋地质学发展史 3.试述改变地球观测的海底三大发现 4.试述海洋工程地质学研究内容 5.试述古海洋学的研究内容 6.海洋学主要的分支学科有哪些 7.简述深海钻探计划的三个发展阶段及主要成就 第二章海洋学基础 重点内容 填空题 1.海水有波浪、潮汐、海流三种基本运动形式; 2.地壳根据其结构、物质组成和厚度的差异,可分为大陆型地壳、大洋型地壳和过渡 型地壳三大类型; 名词解释 海洋流 简答题 1.洋中脊的磁异常特征

2.板块构造学说要点 3.标准洋壳结构 4.简述海流的分类 了解内容 名词解释 海色海水盐度海水氯度海水密度海啸波浪潮汐海洋流洋壳岩石圈磁异常条带板块转换断层离散型边界会聚型边界 简答题 5.海水的盐度分布 6.海水的温度分布 7.海水的密度分布 8.海水的化学性质 9.波浪的分类 10.海流的分类 11.标准洋壳结构 12.瓦因-马修斯假说 13.板块构造学说要点 14.岩石圈板块的边界类型 第三章海洋调查 重点内容 简答题 1.海洋地震勘探特点和应用 2.海洋调查的内容、类型、方式 3.改变地球观测的海底三大发现 4.简述海洋地球物理调查的主要方法及目的 了解内容 名词解释

海洋地质调查海下遥感水深测量 简答题 1.世界海洋调查的研究历程 2.海洋调查的内容、类型、方式 3.简述海洋地震勘探特点和应用 4.简述海洋地磁测量的特点和应用 5.简述海洋重力测量的特点和应用 6.简述海洋热流测量的特点和应用 7.简述海上定位的类型分类 8.简述海底表层沉积物取样的类别、特点和应用 9.简述钻井平台的分类及特点 第四章海洋地形 重点内容 名词解释 海岸海岸带海岸线海滨后滨前滨外滨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 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海底峡谷大洋中脊中央裂谷深海盆地无震海岭 简答题 1.画图示意砂质海岸地形的海岸带结构单元 2.海滩的沉积地形特征 3.大陆架的地形特征和次级地形单元 4.大陆坡的地形特征和次级地形单元 5.简述大洋底发育的次级地形单元 6.大洋中脊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中的分布特点 7.洋中脊的概念及基本构成单元 了解内容 名词解释 海洋地质调查海下遥感水深测量

海洋地质课后习题及答案

海洋地质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1.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研究对象:占地球表面积70.8%的广阔海底,即被浩瀚无垠的海水所覆盖的这一部分岩石圈。具体来说,就是从海岸线起,经大陆架、大陆坡、大陆裙直至深海洋底,其地理范围环绕七大洲,遍布四大洋。 主要内容:①、在海洋动力(波浪、潮汐、海流等营力)作用下海岸地貌的塑造演化、泥砂运动和沉积作用。 ②、三角洲与河口湾的研究 ③、海平面变动及其地质意义 ④、海底地壳的组成物质及其分布规律 ⑤、珊瑚礁的成因、特征与成岩作用 ⑥、海底地壳的运动及其所引起的构造和形态特征 ⑦、海洋沉积物及其成岩过程 ⑧、大洋盆地的起源和发展演化历史 ⑨、海洋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和成矿条件的探讨 ⑩、海岸工程、港口建设、滩涂开发等所涉及的海洋地质学知识在人类生产斗争中的应用 2.研究海洋地质学有何理论和实际意义? 答:海洋覆盖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 它是全球地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沉积作用的天然实验室。 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人类未来的重要资源基地。 海洋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海洋地质调查还是海港建设、海底工程和海底资源开发的基础。 因此,海洋地质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概述海洋地质的研究历程? 答:1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号进行环球海洋调查,第一次取得深海样品,发现了深海软泥和锰结核。1891年由英国的默里和比利时的勒纳尔将这次凋查成果编制成第一幅世界大洋沉积分布图及写成《海洋沉积》一书,标志着近代海洋地质研究的开始。 “挑战者”号之后的几十年间,海洋地质的研究进展甚微。1925~1927年,德国“流星”号调查船远航南大西洋,首次采用电子回声测深技术揭示了深洋底

地质学概论复习重点

1. 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大气圈:由包围着固体地球的大气层构成。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电离层、扩散层。 水圈:地表水和地下水共同构成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水圈中的水主要在太阳热能和重力的作用下不停地运动。 生物圈: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2. 固体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密度、压力、重力、磁性、弹性和塑性、温度。 重力异常:由于地面起伏甚大,加上地球物质密度不均匀以及结构的差异等原因,实测的重力值常与理论值不符的现象。把地球当做一个圆滑的均质体,以大地水准面为基准计算出的重力值成为理论值,它只与地理纬度有关。 地磁异常:实测地磁要素数据与正常值显著不一样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选择若干个地磁测站,测量该处的地磁要素数据,然后推算出世界各地的基本地磁场数据,作为地磁场的正常值。 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 m所升高的温度。地面以下按温度状况分为外热层(变温层)、常温层、增温层。地温梯度表现在增温层。 3.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划分依据:地震波 莫霍面:33km处的界面。古登堡面:2891km处的界面。康拉德面:硅铝层与硅镁层的分界面。地壳:莫霍面以上是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地球最外部圈层。 地幔: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的圈层。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直至地心的部分。 岩石圈: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都是由固态岩石组成的,因而称为岩石圈。均衡原理:地势的起伏同莫霍面的起伏呈镜像关系。 补偿基面:在地幔内部(很可能在软流圈内)的某一深度上可以找到一个水平面 4. 岩石圈陆地地形(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洋底地形(大陆边缘、洋盆、洋脊) 山地:海拔高程大于500m切割深度大于200m的正地形。高原:海拔600m以上,广阔而较为平坦的地区。盆地:四周被山地或较高的高地包围、中间较低且起伏不大的地区。丘陵:海拔低于500m具有一定起伏(相对高差在200m以下)的地区。平原:海拔低于500m的广阔而平坦的地区。 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相连接的过渡地带。大陆架(陆棚):围绕大陆分布的浅水台地。大陆坡:大陆架以外坡度明显变陡的斜坡地带。大陆基(大陆裙):介于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的缓坡地带。海沟:大陆盆地边缘深度超过6000m的带状凹地。岛弧:太平洋西北侧的海沟多呈弧形,沿

《海洋科学导论考试》复习题-(含答案)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 一、填空题 1. 2.1.3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圈层构成。 2. 2.2.2海洋的划分 ------ 世界大洋通常被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 度洋,、,北冰洋,所组成。 . 2.3.2大陆边缘------ 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活动性可分为,岛弧亚型,3 和,安第斯亚型,两种类型。 4. 2.3.2大陆边缘------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海洋,之间过度带组成~其构 造活动性分为,稳定性,和,活动型,两大类。 5. 2.3.2大陆边缘------ 稳定性大陆边缘是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个部分组成。 6. 2.5.4大洋沉积 -----海洋沉积分类具体是指,水深分布,、,成分粒度,和, 成因,沉积三种主要形式类型。 7. 大洋盆地形成和演化为,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遗恨期,六个阶段~即Wilson旋回。 8.现代陆架分布的沉积物是,残留沉积,、,现代沉积,、,准残留沉积,三种物质构成。 大洋沉积物按成因分类可划分5种类型~分别为,远洋粘土,、,钙质生物,、, 硅质生物,、,陆源碎屑,、,火山碎屑沉积,。 9.边缘海盆的形成演化为,残留型,、,大西洋型,、,陆缘张裂型,、,岛弧张裂型,四个类型。 1

10. 7 .1.2 潮汐不等和潮汐类型-----海洋学通常将潮汐类型分为,正规半日潮,、,不正规半日潮,、,正规日潮,,、,不正规日潮,,四种类型。 11. 3.2.1海冰形成和类型 ------按结冰期过程的发展阶段冰型可分为,初生冰,、,尼罗冰,、,饼状冰,、,初期冰,、,一年冰,、,老年冰,五种类型。 12.海水中的放射性同位素来源于,天然放射性核素,和,人工放射性核素,。 13.天然放射性核素由,三大天然放射系铀系、锕系、钍系,、,宇宙射线与大气元素或其他物质作用的产物,、,海洋中不成系的长寿命放射性核素,三个部分组成~共49种元素。 14.一般微量元素在海洋中形态划分类型为,弱酸在海水中的解离,、,变价元素在海水中的氧化还原平衡,、,微量元素在海水中的有机和无机络合物,、,生物合成的有机物,、和,海水中的有机物及无机颗粒物,。 15.海洋化学污染物5种成分分为,碳氢化合物石油,、,海洋中的重金属,、,合成有机化合物,、,营养物质,、和,放射性核素,。 -16.氮构成海洋生物体内氨基酸合成过程是NO,海水,( 透性3 --+酶 )NO(细胞内), 硝酸还原酶 ,NO, 亚硝酸还原酶 ,NH, 谷324氨酸脱氢 酶 ,氨基酸。 21.海洋中赤潮发生过程可分为,起始,、,发展,、,维持,和,消亡,四个阶段。 22.地球大多气体组成通常可分为两大类~它们构成是,定常成分,和,可变成分,。 23.地球大气的铅直温度的结构分层为,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热成层,和,逸散层, 2 24.气象要素中通常以,气温,、,气压,、,湿度,和,风,为最重要要素。

2023年3月云南专升本大模考 《地质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2023年3月云南专升本大模考《地质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第一题、单选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50分) 1、磁场的特征三要素指的是: () [单选题] * A. 磁极、磁场强度、磁偏角 B. 磁极、磁倾角、磁偏角 C. 磁场强度、磁倾角、磁偏角(正确答案) D. 磁极、磁倾角、磁场强度 2、“下列属于类地行星的是: () [单选题] * A.土星 B. 天王星 C. 木星 D. 水星(正确答案) 3、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是: () [单选题] * A.克拉克面 B. 莫霍面(正确答案) C. 古登堡面 D. 康拉德面 4、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地球形成于亿年: () [单选题] *

A. 45 B. 46(正确答案) C. 47 D. 48 5、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是: () [单选题] * A. 水星 B. 金星 C. 木星(正确答案) D. 土星 6、生物圈中生物最活跃的地方是海平面上下米: () [单选题] * A. 100 B. 200(正确答案) C. 300 D. 400 7、下列选项中,地热流值最大的是: () [单选题] * A. 洋中脊(正确答案) B. 海沟 C. 海山 D. 大陆基 8、世界最深处是: () [单选题] * A. 马里亚纳海沟(正确答案)

B. 东非裂谷 C. 贝加尔湖 D. 克鲁贝拉洞穴 9、在地壳中,克拉克值最大的金属元素是: () [单选题] * A. Fe B. Al(正确答案) C. Si D. O 10、下列属于晶体的是: () [单选题] * A.白云石(正确答案) B. 火山玻璃 C. 水 D. 蛋白石 11、下列哪个选项是决定矿物物理性质的基本因素: () [单选题] * A. 原子结构(正确答案) B.外形特征 C. 化学成分 D. 离子类型 12、下列属于同质多像矿物组的是: () [单选题] * A. 石墨和金刚石(正确答案) B. 菱镁矿和菱铁矿

海洋资源概论 复习题2

第1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滨海湿地: 指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近海水域及其沿岸浸湿地带。 2.广盐性生物: 对于海水盐度的变化有很大的适应性,能忍受海水盐度的剧烈变化,沿海和河口地区的生物以及洄游性动物都属于广盐性生物。(例如弹涂鱼能生活在淡、海水中) 3.潮汐能: 因月球引力的变化引起潮汐现象,导致海水平面周期性地升降,由海水涨落及潮水流动所产生的能量成为潮汐能。 4.海洋污染: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海洋活动(包括渔业)、损坏海水和海海洋环境质量等有害的影响。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海水中的碘被称为“海洋元素”。(×) 2.潜水员在海水中不同的深度看到太阳光的色调是一样的(×) 3.我国的黄河和长江最终分别流入渤海和东海。(√) 4.额尔济斯河是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 5.涠洲岛是中国最大、地质年龄最古老的火山岛。(×)6.美国不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签约国。(√)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 km;岛屿岸线长14000 km。我国海域辽阔,海岛广布,面积大于500 m2的海岛大约有6500 多个,其中面积最大的三个海岛是台湾岛、海南岛和崇明岛。 2.海洋生物资源包括食品、药物、新材料、能源物质、海洋生物农药肥料五大类。 3.生物发光现象可分为三类(迷漫状或乳状海光)、(火花状海光)、(闪光海光)。生物发光类型主要有:(细胞内发光)、(细胞外发光)、(共生细菌发光)。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含习题及参考答案)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含习题及参考答案)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发展历史及演化规律,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主要是资源与环境条件的评价;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第一章地球概述 一、名词解释 1、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2、岛弧与海沟:岛弧是呈弧状分布的火山列岛,它延伸距离长达数百到数千公里,常发育于大陆架的边缘;岛孤靠大洋一侧常发育有深度超过6km的长条形陆地,叫海沟。 3、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升高的温度。 4、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5、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6.重力异常:地球的重力一般指地球对地表和地内物质的引力,但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致所测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分为正异常和负异常。(重力勘探)。 7.校正方法:一:只考虑海平面与测点之间高差影响,而未考虑物质影响称为自由空气校正。有自由空气异常。二:将自由空气校正后的值减去岩石和地形产生的 第 2 页共 42 页

重力值,称为布格校正,有布格异常。 8: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夹角;磁倾角:磁针与所在地水平面夹角。9:地磁特征: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位置不一致,并且磁极的位置逐年都有变化,磁极有向西缓慢移动的趋势;地面上每一点都可从理论上计算出他的磁偏角和磁倾角。如两角与理论值不符时叫地磁异常;地球磁场的磁力线由于太阳风的影响,被压缩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内,这个区域叫磁层;地球磁场形成的原因假说众说纷纭。10:地热:地球内部储存的巨大热能。(常温层,地热增温级与地热梯度)主要来源: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地热释放最经常和持续的形式是地球内部热能从地球深部向地表传输即大地热流。 11: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12:地壳结构:上层地壳即硅铝层或花岗质层为不连续圈层;下层地壳即玄武层也叫硅镁层为连续圈层。地壳类型:陆壳:厚度较大,具双层结构,即在玄武层质之上有花岗质层;洋壳:厚度较小,一般只有单层结构,其表面为海洋沉积层覆盖;次大陆型地壳:介于两者之间。 13: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称为地质营力。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二、选择 1、地球的形状为(D) A、球形; 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 C、苹果形; D、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 2、下列单元不属于大陆地表形态的是(A) A、岛弧; B、丘陵; C、裂谷; D、盆地。 3、下列单元不属于海底地表形态的是(B) A、大陆边缘; B、裂谷; C、岛弧; D、洋中脊。 4、下列地点,地球的重力最大的是(B) A、赤道; B、南极; C、北回归线; D、北京。 第 3 页共 42 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