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B,简称HBV)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简称HBV)引起的一种肝脏疾病。它是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乙型肝炎病毒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对肝脏造成损害,导致肝脏炎症和损伤,可能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和传播途径: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以下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常见传播途径:

1.血液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输血、器官移植、牙科手术、皮肤黏膜损伤时的血液接触等。

2.性接触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如不安全的性行为、性伴侣中存在HBV感染者等。

3.母婴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母婴传播,如在妊娠期间或分娩时,乙型肝炎病毒从感染的母亲传给婴儿。

4.密切接触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家庭、医疗和护理等密切接触传播,如与HBV感染者共用牙刷、剃刀、指甲剪等个人卫生用品。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可能呈现急性或慢性肝炎的不同症状和严重程度。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症状通常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黄糖尿),尿色变深,便色变浅,肝区疼痛或不适等。在急性期,肝功能检查常常显示肝酶升高,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可能呈阳性。

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数周至数月内会自愈,但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婴儿和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风险较高。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可能在多年甚至几十年内呈现隐匿的病程,没有明显的症状。但随着病毒持续侵害肝脏,可能导致肝功能受损,出现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等严重后果。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病史询问:医生会详细询问病患的病史,包括是否有与乙型肝炎病毒接触的风险因素,如血液传播、性接触、家族史等。

2.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对肝脏进行触诊、敲诊等,检查是否有肝脏肿大、压痛等症状。

3.实验室检查: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检测是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的主要方法。包括HBsAg、抗-HBs、抗-HBe、抗-HBcIgM、抗-HBcIgG、HBV-DNA等检测。

4.影像学检查:如肝脏B超、CT、MRI等检查,可以评估肝脏的形态、大小、结构等,了解肝脏的病变情况。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目标包括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保护肝脏功能、预防并管理并发症。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肝功能状态、病毒复制水平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选择。

1.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治疗方法。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病毒药物包括恩替卡韦(Entecavir)和替比夫定(Tenofovir)。这些药物可以抑制病毒复制,减少肝炎病情的恶化,并有助于改善肝功能。但需注意,抗病毒药物需要在医生

的指导下使用,治疗过程中需定期监测病毒复制水平和肝功能。

2.对症治疗:对乙型病毒性肝炎引起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例如,可以使用抗恶心药物和解痉药缓解症状。

3.生活方式干预: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和预防都起到积极作用。应避免饮酒、吸烟和使用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保持健康的饮食,避免油腻和高糖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和高纤维食物的摄入。

4.定期随访: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应定期随访,监测肝功能、病毒复制水平和肝脏病变的情况。定期随访有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监测病情变化,并进行并发症的筛查和预防。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疫苗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最有效方法。乙型肝炎疫苗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包括新生儿、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应该在出生后24小时内给予新生儿首剂乙肝疫苗,并在出生后1个月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二剂和第三剂疫苗,从而形成有效的免疫保护。对于未接种乙肝疫苗的人群,特别是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性伴侣和静脉吸毒者等,应积极接种乙肝疫苗。

2.避免共享针头和注射器: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因此避免共享针头、注射器和其他注射器具对预防乙肝传播至关重要。注射器和针头应该是一次性的,并且在使用前应进行消毒,不得共用。

3.安全性行为:避免性行为中的高危行为,如无保护性行为和多

性伴侣,可以降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风险。使用安全套可以有效预防乙型肝炎等性传播疾病。

4.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帮助早期发现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感染情况,从而采取早期干预措施。尤其是那些高危人群,如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家庭成员、静脉吸毒者、性伴侣等,应定期进行乙肝病毒的筛查和监测。

5.避免饮酒和吸烟:过度饮酒和吸烟都对肝脏健康有害,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展和恢复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应避免饮酒和吸烟,尽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6.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使用他人的牙刷、剃须刀等,可以减少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风险。

结语: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但它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通过加强乙肝疫苗的接种、避免共享针头和注射器、安全性行为、定期体检、避免饮酒和吸烟以及注意个人卫生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风险。

对于已经感染乙肝病毒的患者,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并按医生建议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护理,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减少肝脏损伤,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家庭成员和性伴侣,应定期进行乙肝病毒的筛查和监测,以早期发现和干预感染情况。

在预防和控制乙型病毒性肝炎方面,公众的健康教育和认知也起着重要作用。提高公众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认识,推广乙肝疫苗接种,加强乙肝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和生活方式,都有助于降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感染和传播。

总之,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的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然而,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早期诊断和规范的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公众应加强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认识,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肝脏健康。

【精选】乙肝知识宣传-精心整理

乙肝知识宣传 1.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源主要有那些?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源主要是来自乙型肝炎急、慢性病人及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乙型肝炎病毒主要在肝细胞里繁殖,然后入血。乙肝病毒在全身其他器官组织中也有繁殖,如小血管内表面的内皮细胞、肾脏、白血球、胰脏、肌肉、生殖细胞 (指精子) ,肠子上的肌肉 (平滑肌)里都有少量病毒。所以乙型肝炎病人及病毒携带者不能供血,死后器官是不适宜捐赠的,因为它们都带有乙型肝炎病毒。 2.我国的乙型肝炎传染源有多大? 我国人口多,又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有7.5 亿人被感染,其中大约有1.2 亿人是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在病毒携带者中,大约2000 万-3000 万是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每年大约有30 万人死于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关的肝病,如重症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因此乙型肝炎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死亡率也是我国报告传染病的前三位。因此我国乙型肝炎传染源是十分庞大的,大约有 1.2 亿,占世界之首。 3.乙型肝炎是怎么传播的?其传播途径有哪些? 乙型肝炎不是经胃肠道、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它是通过血液传播的。乙型肝炎病毒从血液及体液排出体外,污染环境。这些病毒一旦进入破损的皮肤粘膜,就可以造成新的感染。其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医源性传播、性传播。 4.什么是母婴传播?

母亲为乙型肝炎携带者或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胎儿期、围产期(怀孕满 7 个月至出生后 7 天为围产期)以及婴幼儿期对自生儿童的传播。专家估计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的 30%-40% ,源于此类母亲的传播。这种感染是十分危险和严重的。因为被感染者的 90% 可以成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在围产期传播的宫内传播,即指胎儿期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它占围产期总传播率的5%-10% ,这类传播在胎儿满6 个月

乙型肝炎病毒和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和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单从字面意思上来说所属于一种病毒,是病原体。而正是这种 病毒能够引发乙型肝炎这种疾病的发生。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它们之间的微妙关 系吧,一起探讨走进乙型肝炎的生物世界。 乙型肝炎病毒 1.1定义 病毒的个体很微小结构也很简单。是一种以纳米为单位的具有细胞感染性的 亚显微粒子。它只能寄生在活的细胞上才能生存,通过寄养的方式在活的细胞体 上复制自己的遗传物质来扩散。病毒有两种:一种是核酸,核酸类型一种是DNA,一种是RNA。而乙肝病毒属于DNA病毒,它是属于嗜肝DNA病毒科。英文hepadnaviridae,缩写为HBV,简称为乙肝病毒。就目前情况了解到,它的易感 性只在人和猩猩身上存在。它是由丹娜在1965年发现的直径为42纳米,由外壳 和核心两部分组成的颗粒。因此又命名为丹娜颗粒(Dane)。尽管乙肝病毒拥有 非常强的抵抗力,但是在65℃10小时、煮沸10分钟的条件下,或者通过高压蒸 汽的方法都可以杀灭乙肝病毒。一些化学试剂,如含氯制剂、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等对乙肝病毒也能呈现较好的杀灭反应。 1.2特点 乙肝病毒之所以众所周知,和它的特殊性有很大的关系。他虽然是一个双链DNA病毒,但是,它却和作为RNA病毒的艾滋病毒有些一样的逆转录的复制过程。因此,他的病毒基因组才能够被整合到机体中,既可以让机体不能够将病毒彻底 的清除,而且又成了潜在致癌的隐患。HBV,还有很强的隐蔽性,能够长期的潜 伏在细胞核内。所以,HBV感染长期后,持续性的存在是因为HIV进入肝细胞后 可以转化成cccDNA的缘故。乙肝病毒有很强的抵抗力,对一切能够耐受的环境,例如热、低温,干燥、紫外线、化学消毒剂等都可以抵抗。但是,果温度加热到100摄氏度,十分钟之内HBV就可以失去传染性。HBV还有明显的嗜肝性。它侵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 百科名片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不一,分为慢性乙肝携带者、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我国目前乙肝病毒携带率为7.18%,其中约三分之一有反复肝损害,表现为活动性的乙型肝炎或者肝硬化。随着乙肝疫苗的推广应用,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逐年下降,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 西医学名:乙型病毒性肝炎 所属科室:内科- 消化内科 发病部位:肝脏 主要症状:不同类型症状不同 主要病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传染性: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皮肤粘膜破损传播,等 目录 疾病介绍 疾病分类 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 疾病治疗 饮食注意 专家观点 疾病介绍 乙型肝炎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据世界性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肝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HCC)。我国于2006年进行的乙型肝炎流行病毒调查结果表明,我国1-59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有症状需要治疗的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约为2000多万。乙型肝炎是血液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血(如不安全注射史等)、母婴传播及性传播,皮肤粘膜破损传播也有一定比例,如纹身、扎耳洞、内窥镜检查等,血液制品现已严格控制,传播可能性大大减少,不规范输血及血制品时才有发生。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也不容忽视。随着乙肝疫苗在新生儿中的大力推广,及其它母婴阻断措施的实施,母婴传播得到极大控制。目前HBV-DNA阳性母亲分娩约有百分之九十通过干预成功阻断母婴垂直传播。HBV感染不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共用电脑等办公用品)、同住一宿舍、同一餐

乙肝概述

乙肝 实况报道 乙型肝炎是一种损害肝脏的病毒感染,可造成急性或慢性疾病。 病毒通过受感染者的血液或其它体液传播。 全球共有20亿人受此病毒感染,每年约有60万人死于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是影响卫生工作者的一大职业危害。 乙型肝炎可通过接种现有的安全有效的疫苗加以预防。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造成的可能威胁生命的肝脏感染。它是一个严重的全球卫生问题。它可造成慢性肝病和慢性感染,患者死于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很高。 全世界估计有20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2.4亿多人患有慢性(长期)肝脏感染疾病,每年约有60万人死于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 自1982年以来,已有一种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对预防感染及其慢性后果的效果达到95%,是预防一种主要人类癌症的最早疫苗。 地理分布 乙型肝炎病毒可造成急性病患,症状可持续数周,包括皮肤和眼睛发黄(黄疸),尿色深,极度疲劳,恶心,呕吐和腹痛。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和东亚,乙型肝炎流行率最高。这两个区域大多数人在儿童时期即已感染乙型肝炎病毒,5%-10%的成年人口受到慢性感染。 亚马逊和中东欧南部地区亦为慢性感染高发区。在中东和印度次大陆,估计有2%-5%的人口为慢性感染状态。西欧和北美有不到1%的人口为慢性感染状态。 传播 在高流行区,乙型肝炎病毒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母婴传播或在幼儿期的儿童间传播。 在乙型肝炎低度流行地区,性传播和使用被污染的针头(尤其是在静脉药瘾者中)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但围产期传播或幼儿期的儿童间传播可占慢性感染的三分之一以上。 乙型肝炎病毒在体外可存活至少7天。在此期间,如果病毒进入未接种乙肝疫苗者的身体,依然可造成感染。

乙型肝炎健康宣教

乙型肝炎的健康宣教 一、何谓乙型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多数无症状,其中1/3出现肝损害的临床表现。 二、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多样化。常表现为食欲不振、全身乏力、厌油腻食物、恶心、肝区痛等症状。巩膜、皮肤出现黄染。肝脏可肿大,有充实感,伴有压痛、叩击痛。部分病例伴有脾脏肿大。 三、乙型肝炎的疾病进展: 急性乙型肝炎绝大部分能彻底康复,少数转为慢性感染。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现复杂,病情可自行缓解或稳定,或反复发作,部分病人可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四、乙型肝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方式 传染源:1. 急性乙型肝炎病人2.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3. 无症状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及方式:1. 母婴传播 2. 血液传播 3. 性传播 一般的日常接触,如说话、握手、拥抱、就餐、在办公室工作等,是不会传染乙肝病毒的。 五.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措施 治疗目标:乙肝病毒持续复制是乙型肝炎发病及疾病进展的根本原因,正确的治疗目标是长期抑制病毒,延缓疾病进展为肝硬化、肝癌,最终达到对疾病的长期控制。 治疗的关键:乙肝病毒复制是慢性乙肝的根本病因,所以抗病毒治疗是对因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大量临床研究证明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达到持续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一步发展,才能全面实现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因此慢性乙肝病人只要符合治疗条件,就应积极进行系统、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如何才能获得理想的抗病毒治疗效果:1. 到正规的医院,在有经验的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接受抗病毒治疗。2. 遵照医嘱开始和停止服药,尤其不可随意停药。3. 在就诊的正规医院凭医生的处方购药,以免买到伪劣药品耽误病情,以致健康受到不可估量的损失。4. 定期到医院检查病情,密切监视病情变化。肝功能不正常者,应一个月复查一次;肝功能正常的患者应至少三个月至半年复查一次。 六. 乙型肝炎的预防:最佳的预防手段是接种乙肝疫苗。目前采取的是重组乙肝疫苗针对婴儿在0、1、6个月时各接种一次,共3次。 七 .慢性乙肝患者生活须知 为了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控制病情,畅享健康生活,慢性乙肝患者除了正规治疗和定期随访外,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当血清转氨酶明显升高时,应注意卧床休息,绝不可劳累过度;当转氨酶完全正常后,可逐渐增加活动,并进行适当锻炼。

乙肝健康教育

乙型病毒性肝炎健康教育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 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不一,分为慢性乙肝携带者、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 疾病分类 1、按病程长短分类,乙肝可分为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判断 是急性还是慢性乙型肝炎在临床诊治中十分重要,二者的治疗原则不同,预后也有很大差异,有时为了区别是急慢性肝炎,往往通过肝穿病理检查来判定。急性乙型肝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常常不需要抗病毒治疗,患者血液中HBsAg(+)持续时间低于6个月,6个月内乙型肝炎病毒被机体免疫系统清除,HBsAg阴转,可遗留感染过HBV的血清学标志:HBe抗HBe及抗HBS三个抗体阳性,但某些患者抗HBS出现时间较晚,低度也可能不高。 急性乙型肝炎的关键特点是半年内HBsAg阴转。而慢性乙型肝炎如一言以 蔽之就是HBV存在于机体内超过6个月。 2、按病情轻重分类,可分为乙肝携带者、活动性乙型肝炎、重型肝炎、肝 炎肝硬化,其中乙肝携带者分慢性HBV-DNA携带者(大三阳,DNA定量高水平但肝功正常处于免疫耐受状态的患者)、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小三阳,HBV-DNA低于检测下限,肝功正常);活动性乙型肝炎又分为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和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又分为代偿期肝硬化和失代偿期肝硬化;重型肝炎又可分为急性重型、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肝炎。 3、按有无出现黄疸(即按症状特点),可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该分型多针对于急性乙型肝炎,即急性黄疸型乙肝和急性无黄疸型乙肝。 临床表现 1、急性乙型肝炎:可表现为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急性黄疸型可有比较典型的临床表现,如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尿黄如茶水样等等,部分患者甚至可出现一过性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肝区压痛及叩痛等,而急性无黄疸型多较隐匿,症状

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一、临床表现 HBV感染的特点为临床表现多样化,潜伏期较长(约45~16日平均60~90日)。 1.急性乙型肝炎起病较甲型肝炎缓慢 (1)黄疸型临床可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与恢复期,整个病程2~4个月。多数在黄疸前期具有胃肠道症状,如厌油、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乏力等,部分患者有低热或伴血清病样症状,如关节痛、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皮疹等,较甲型肝炎常见。其病程进展和转归与甲型肝炎相似,但少数患者迁延不愈转为慢性肝炎 (2)无黄疸型临床症状轻或无症状,大多数在查体或检查其他病时发现,有单项ALT升高,易转为慢 2.淤胆 与甲型肝炎相同。表现为较长期的肝内梗阻性黄疸,而胃肠道症状较轻,肝脏肿大、肝内梗阻性黄疸的检查结果,持续数月。 3.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 (1)慢性迁延性肝炎(慢迁肝)临床症状轻,无黄疸或轻度黄疸、肝脏轻度肿大,脾脏一般触不到。肝功能损害轻,多项式表现为单项ALT波动、麝浊及血浆蛋白无明显异常,一般无肝外表现 (2)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活肝)临床症状较重、持续或反复出现,体征明显,如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可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肝脏肿大、质地中等硬,多数脾肿大。肝功能损害显著,ALT持续或反复升高,麝浊明显异常,血浆球蛋白升高,A/G比例降低或倒置。 部分患者有肝外表现,如关节炎、肾炎、干燥综合征及结节性动脉炎等。自身抗体检测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及抗线粒体抗体可阳性。

也可见到无黄疸者及非典型者,虽然病史较短,症状轻,但具有慢性肝病体征及肝功能损 害;或似慢性迁延性肝炎,但经肝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近年随着HBV-DNA前C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现有的学者主张按HBeAg及抗-HBe情况将慢性乙型肝炎分为两种: ①HBeAg阳性慢性肝炎(典型慢性乙型肝炎)由HBV野型株感染所致,其病程经过中有HBeAg阳性和抗-HBe阳性两个阶段。符合既往的看法,HBeAg阳性代表体内HBV复制活跃,血清中HBV-DNA阳性,肝功能损害且有肝组织的病理变化。当HBeAg转阴,抗-HBe转阳,代表HBV复制减弱或停止,血清中HBV-DNA转阴,肝功能恢复正常,肝组织病变改善。②抗-HBe阳性慢性肝炎(非典型慢性乙型肝炎)认为由HBV前C基因突变株感染所致。其血清中HBeAg阴性、抗-HBe阳性,体内HBV-DNA仍进行复制,肝脏显示进展的严重病变,易发展为重型肝炎。 4.重型乙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暴发性肝炎)起病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有高度乏力显著消化道症状,如严重食欲不振,频繁恶心、呕吐、腹胀,于发病后10日内出现肝性脑病。多数于病后3~5日首先出现兴奋、欣快、多语、性格行为反常,白天嗜睡夜间不眠,日夜倒错,视物不清,步履不稳等。定向力及计算力出现障碍,进一步发展为兴奋、狂躁尖声喊叫,病情严重者可表现为脑水肿而致颅压增高症,如血压增高,球结膜水肿,甚至两侧瞳孔不等大,出现脑疝,因此预防和积极治疗脑水肿,防止脑疝,对抢救患者有重要意义。黄疸出现后迅速加 深,肝浊音区缩小及明显出血倾向。一般无腹水或晚期出现,常于3 内死于脑疝、出血等并发症. (2)亚急性重型肝炎起病与一般急性黄疸型肝炎相同,于发病后10日以后病情加重,表现为高度乏力、腹胀、不思饮食、黄疸逐日加深,明显出血倾向为特点。至后期出现肝肾综合征和肝性脑病。

乙肝病毒综述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病。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少数患者可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因此,它已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也是我国当前流行比较广泛一种病。乙型病毒性肝炎无一定的流行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属散发。近年来乙肝发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 编辑本段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为专一的嗜肝病毒,近年由于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的进展,在肝外器官细胞也能检出HBV-DNA。通过北京乙肝肝病毒试验研究提供了在肝外细胞复制的证据。人HBV也可能在肝外细胞内复制,有待深入研究。 HBV感染者血清经电镜检查有3种病毒颗粒:①Dane颗粒(HBV颗粒),外壳蛋白HBsAg,核心含有HBV-DNA及HBVDNAp(DNA-多聚酶)、HBcAg、HBeAg; ②小球形颗粒;③管形颗粒。后二者为HBV复制过程中过剩的病毒外壳(HBsAg),不含核酸。HBV基因组(HBV-DNA)由双链不完全环形结构的DNA 组成,含3200个核苷酸。由于其宿主范围较小,体外细胞培养分离病毒尚未成功。近年随着分子克隆技术的应用及体外培养细胞系转染的成功,对HBV复制过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HBV-DNA分为负链(长链)及正链(短链)所组成。其负链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Open Reading Frame,ORF):①S基因区,由S基因,前S2(pre-S2)基因、前S1(pre-S1)基因组成。分别编码HBsAg,pre-S、pre-S1及多聚人血清白蛋白受体(PHSA-R);②C基因区,由前C基因和C基因组成。分别编码HBeAg及HBcAg;③P基因区,编码HBV-DNAp,并具有逆转录酶活性;④X基因区,编码HBxAg,并具有激活HBcAg基因的作用。 HBV复制过程 HBV基因组虽为双链环形DNA,但其复制过程有RNA逆转录病毒的特性,需要逆转录酶活性产生RNA/DNA中间体,再继续进行复制。其过程为:①在由病毒和/或细胞来源的DNA-p作用下,正链首先延伸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 (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②以此为模板,通过宿主肝细胞酶的作用转录成复制中间体。③再以此为模板,通过逆转录酶的作用,形成第一代和第二代DNA。此双链DNA部分环化,即完成HBV-DNA的复制。 病毒基因变异 乙肝病毒为DNA病毒,是一种反转录病毒,病毒反转录的过程是利用自身DNA聚合酶进行的。但是由于乙肝病毒复制需要经过前基因组RNA中间体、利用病毒本身缺乏校对酶活性的DNA聚合酶反转录成负链DNA,较其他DNA病

乙肝

乙肝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不一,分为慢性乙肝携带者、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 乙肝的致病原因 乙肝的致病原因并不复杂,且非常单一,无关于外界因素,而只是由于乙肝病毒的感染。乙肝病毒抵抗力极强,在60℃的条件下都难以将其杀灭,在100℃的高温下能存活7-8分钟左右。在各种类型的肝炎中,乙肝病毒潜伏期最长,在4-22周之间。而且一旦感染乙肝病毒,就会终身携带。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生存、复制后。再排出到血液中,所以不仅血流中病毒高负荷,而且肝脏的大多数肝细胞都被感染。乙肝的致病因素——乙肝病毒本身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的病变,只是在肝细胞内生存、复制,其所复制的抗原表达在肝细胞膜上,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来辨认,并发生清除反应。导致一系列的乙肝症状和病变的产生。 乙肝的发病机制: (1)免疫因素:肝炎病毒感染时对病毒抗原的免疫应答与病毒消除和发病机制相关。HBV 感染时,对外膜抗原的体液抗体应答利于清除血液中的病毒颗粒;对核壳和复制酶抗原的细胞免疫应答清除病毒,也损害肝细胞。 ①病毒免疫清除和肝组织免疫损伤对在肝细胞表面的病毒抗原所引起宿主的细胞免疫应答,一般认为是肝细胞损伤的决定因素。细胞免疫应答表现单个核细胞在肝组织中的浸润,继以不同程度的组织破坏;组织破坏也与体液免疫相关,可由于反应抗体、抗体和补体、或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在组织内的沉积。肝内T 细胞:CHB(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大量致敏淋巴细胞进入肝内,外周血仅能部分反映发生在肝内的免疫过程,有复制的比无复制的病人,肝内CD4/CD8 细胞比率显著较高,提示原位的辅助-诱导性CD4T 细胞,可能经HBcAg 激 活,正调节CD8CTL 的细胞毒活性。活动性病变中分离的Th细胞克隆,近70%是Th1 细胞;而PBMC 中的仅4%。肝内隔室的CD4 细胞群中的Th1 密度越大,所产生IFNγ的水平越高,细胞毒活性也越强。肝内的炎症环境中的抗原刺激可能有利于这些细胞的扩增。Th1 细胞参与CHB 的肝细胞损伤机制。 ②抗病毒免疫和病毒持续感染:参与免疫防护的主要是病毒的外膜抗原。外膜抗体应答:抗HBs 易在病毒清除后的恢复期检出,而不在慢性感染中出现,故是中和性抗体;并可能防止病毒附着而侵入敏感细胞。然而,抗HBs 通过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也参与一些与HBV 感染有关的肝外综合征的发生机制。(2)肝细胞凋亡病毒清除和组织损伤主要由CTL 经穿孔素途径的细胞坏死或经CD95L 的细胞凋亡;也可由单核巨噬细胞经TNF-α途径的细胞凋亡或坏死。两者有独立的机制,不同的发生背景。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主动形式,而坏死是被动形式,凋亡是在许多形态和生化方面不同于细胞坏死的特定的细胞死亡形式。 乙肝病毒急性感染后,人体对病毒抗原产生相应的抗体,即表面抗体、e抗体及核心抗体等。这些抗体在血清中企图中和乙肝病毒及其相应的抗原;另一方面人体的细胞免疫发生启动,特别细胞毒T细胞,它会瞄准已经窜入乙肝病毒的肝细胞(靶细胞)进行攻击。病毒所制造的核心抗原(还有表面抗原、e抗原或前S抗原等)在肝细胞膜上都采用与肝细胞膜脂蛋白结合的方式。被乙肝病毒致敏

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控小知识

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控小知识 慢性乙型肝炎是当前临床上较为常出现的肝病,其实病毒性肝炎经常出现的类型,主要是因为血液和体液,消化道以及母婴和性生活等模式传染。日常需要注重饮食卫生,尽可能不要在户外就餐,避免抽烟及酗酒,形成规律的饮食以及良好的作息习惯。假如产生肝区不适等症状,要求定期前往医院进行肝功能检查以及乙肝两对半等了解自身身体情况。假如检查后确诊感染,要求确认是否存在肝功能损伤以及乙肝病毒DNA复制。再者还需要采取适当体院锻炼的方式提升体质防止病毒入侵。 1、病毒性乙型肝炎的预防措施 1.1、注意日常卫生 乙肝感染的途径呈现多元化,它主要是以病毒的方式传染。这些病毒大多存在与乙肝患者的身体或者血液里,日常要求关注在和患者接触的同时避免出现血液接触;另外,还需要注重个人卫生,日常需要养成一种勤洗手的习惯,消毒杀菌能够有效控制病毒的快速传播,同时还能够对身体健康起到非常有益的帮助。 1.2、积极主动的接种疫苗 我国当前在儿童期就已经开始制定进行乙肝疫苗接种的方案,因为接种疫苗能够让人获得能够低于乙肝病毒的病毒抗体,这样一种抗体能够避免出现乙肝病毒感染;每一个满足接种要求的人都需要及时前往防疫站进行疫苗的接种,这样针对乙肝预防工作能够起到有益的帮助。 1.3、做乙肝的定期检查 当前很多工作单位都会为企业中的员工提供健康福利,通常都会在每一年选择固定的时间为公司中的员工安排体检项目,这种体检的好处可以让员工能够及时了解个人身体实际情况;这种情况对于乙肝预防工作能够起到非常有益的推进

作用,可是一些非企业的员工和没有经济能力免费做接受健康检查的个人,也需要自觉地的定期进入医院进行身体检查。及时找出病情,尽早治疗。 2、病毒性乙型肝炎的高危人群 2.1、小孩 小孩肝脏和成人相比,血供十分丰富,肝细胞具备非常强大的再生能力,可是免疫系统却并不成熟,针对侵入的肝炎病毒无法及时有效的清除,并且容易出现免疫耐受的情况。所以,婴幼儿一旦感染上乙型肝炎就极有可能变成慢性携带者,特别是患有肝炎的小孩。 2.2、孕妇 孕妇和一般妇女相比来讲更加容易患上病毒性肝炎,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妊娠之后胎儿进行生长发育经常会需要非常多的营养,而这些营养全部都需要母体去进行供给,因此会导致孕妇肝脏产生严重负担,抗病能力自然会随之降低。 2.3、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多项内脏器官功能经常会产生退化,其中肝脏改变非常显著。首肝血流量自然有所降低,肝脏在进行营养吸收和代谢物质以及清除毒素上的能力自然无法得到强化;肝细胞产生多种程度的老化问题,肝脏一旦受到损伤,肝脏恢复的能力自然会降低。 2.4、生活中不讲究卫生的人群 经常喜欢在路边卫生条件并不理想小店进行就餐的人,和因为疾病要求进行输血以及需要血制品的人,或性生活不检点的人群都是容易患上乙型肝炎的易感人群。 2.5、酗酒者 长期嗜酒者,则会让肝受到损伤,容易导致出现酒精性脂肪肝以及酒精性肝炎,严重的还会出现酒精性肝硬化。因为肝脏是进行酒精代谢不可或缺的器官,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B18.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归属于病毒性肝炎 (B15-B19) B18 中慢性病毒性肝炎之B18.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没有丁型肝炎病毒、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害为主的传染病,根据病原学诊断,肝炎病毒至少有5种,即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即甲型肝炎(hepatitis A)、乙型肝炎(hepatitis B)、丙型肝炎(hepatitis C)、丁型肝炎(hepatitis D)及戊型肝炎(hepatitis E)。另外一种称为庚型病毒性肝炎,较少见。 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B)又称血清性肝炎,简称乙肝、乙型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在台湾又称为B 型肝炎(简称B肝)。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乙型肝炎病毒通过受感染者的血液或其它体液传播。 乙肝的发病原因 乙型肝炎是由于患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英文为hepatitis B virus,缩写HBV)引起的。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根据目前所知,乙型肝炎病毒就只对人和猩猩有易感性,引发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 乙型肝炎病毒(HBV) 是一种DNA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是直径42nm的球形颗粒。又名Dane颗粒,有外壳和核心两部分。外壳厚7-8nm,有表面抗原(HBsAg),核心直径27nm,含有部分双链,部分单链的环状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及e抗原。HBVDNA的基因组约含3200个碱基对。长链的长度固定,有一缺口(nick)此处为DAN聚合酶;短链的长度不定。当HVB复制时,内源性DNA聚合酶修补短链,使之成为完整的双链结构,然后进行转录。HBV DNA的长链有4个开放性读框(ORF),即S 区、C区、P区和X区。S区包括前S1前S2和S区基因,编码前S1、前S2和S三种外壳蛋白;C区以包括前C区,C区基因编码HBcAg蛋白,前C区编码一个信号肽,在组装和分泌病毒颗粒以及在HBeAg 的分泌中起重要作用;P基因编码DNA聚合酶;X基因的产物是X蛋白,其功能尚不清楚。HBVDNA的短链不含开放读框,因此不能编码蛋白。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在显微镜的观察下可查见3种颗粒:①直径22nm的小球形颗粒;②管状颗粒,长约100~700nm,宽约22nm;③直径为42nm的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及管状颗粒均为过剩的病毒外壳,含表面抗原,大球形颗粒即病毒颗粒,有实心与空心两种,空心颗粒缺乏核酸。 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HBsAg存在于病毒颗粒的外壳以及小球形颗粒和管状颗粒。于感染后2-12周,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前,即可由血内测到,一般持续4~12周,至恢复期消失,但感染持续者可长期存在。HBsAg无感染性而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抗-HBs。在HBsAg自血中消失后不久或数星期或数月,可自血中测到抗—HBs,抗HBs出现后其滴度逐渐上升,并可持续存在多年。抗-HBs对同型感染具有保护作用。近期感染者所产生的抗-HBs属IgM,而长期存在血中的为抗-HBsIgG。 2.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 HBcAg主要存在于受染的肝细胞核内,复制后被释至胞浆中,由胞浆中形成的HBsAg包裹,装配成完整的病毒颗粒后释放入血。血液中一般不能查到游离的HBcAg。血中的Dane颗粒经去垢剂处理后可以查到其核心部分的HBcAg和DNA聚合酶。 HBVDNA聚合酶存在于Dane颗粒核心内,是一种依赖于DNA的DNA聚合酶,其功能与修补及延伸双链DNA的短链有关。患者血清中HBVDNA聚合酶活性增高常伴有HBV增殖。在急性乙肝的潜伏期内,血清ALT升高之前,血清DNA聚合酶活力即已升高,因此,DNA聚合酶活力测定具有早期诊断意义。急性肝炎患者在发病1个月后若HBVDNA聚合酶活力仍持续升高,是肝炎转为慢性的征兆。 3.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e抗体-(HBe) HBeAg是以隐蔽形式存在HBV核心中的一种可溶性蛋白,其编码基因相互重叠,是HBcAg的亚成分。在感染HBV后,HBeAg可与HBsAg同时或稍后出现于血中,其消失则稍早于HBsAg。HBsAg仅存在于HBsAg阳性者的血液中,通常伴有肝内HBVDNA的复制,血中存在较多Dane颗粒和HBVDNA聚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精讲(推荐五篇)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精讲(推荐五篇) 第一篇: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精讲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授课人:黄继发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人群感染率高,是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一、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患者的诊断及处理依据。 二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2.1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2.2 诊断标准 2.2.1 急性肝炎 2.2.1.1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a)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b)症状:指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c)体征:主要指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e)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标志,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附录B.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流行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考条件。 疑似病例:符合以上诸条中b)+d)。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 2.2.1.2 急性黄疸型肝炎

a)同2.2.1.1.a)。 b)指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消化道症状及尿黄。 c)体征:皮肤巩膜黄染、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ALT升高,血清胆红素(Bil)大于17.1μ mol/L (大于1mg/d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e)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以做肝活检,详见附录B.疑似病例:b)+c)+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 2.2.1.3 慢性迁延型肝炎(简称慢迁肝) a)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如无急性乙肝史,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未愈者,病情较轻不足以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者。 b)肝功能检查,ALT持续或间歇异常。 c)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慢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3.d)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详见附录B.疑似病例:a)+b)+c)。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d)或c)+d)。 2.2.1.4 慢性活动型肝炎(简称慢活肝) a)有明显的肝炎症状。 b)体征: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肿大或黄疸等(排除其他原因)。 c)肝功能检查:ALT反复和/或持续升高,血浆白蛋白降低,A/G 蛋白比例失常,γ-球蛋白升高和/或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异常。 d)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原学指标,见附录A (标准的附录)中A3.e)肝脏病理组织学特点:详见附录B.临床上慢活肝轻型与慢迁肝很难区别,确诊须藉助于病理组织学特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加以鉴别。 疑似病例:a)+b)+c)+d)。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或d)+e)。

乙型肝炎科普知识

1、什么是乙肝? 我们通常说的乙肝,就是指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在我国流行广泛。目前全国有乙肝病毒携带者9300万,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00多万。部分患者可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癌。 2、乙肝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乙肝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进入人体血液,造成感染,主要传播方式有: 1)母婴传播: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可讲病毒传染给胎儿或新生儿; 2)血液传播: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血液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甚至不消毒而重复使用的被乙肝病毒污染的注射器、针头、牙钻、纹身针等器具; 3)性传播:通过进行无保护的性行为发生感染。 3、慢性乙型肝炎有什么特别的症状? 答:许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是在体检时才发现自己有病,有些肝硬化的患者直至出现腹水才知道病得不轻,甚至有些肝癌的患者直至影像学发现肿瘤才大吃一惊,从乙肝病毒感染到肝硬化肝癌的发生需要十数年,为什么一点感觉都没有呢。肝脏是一个“沉默”的内脏,慢性乙肝可以全无症状而发展成肝硬化,自我感觉也并不经常与病变严重程度一至。肝病患者多无特异性症状。疲乏无力是最常见症状,也有部分会有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腻,肝区闷胀不适,尿黄。 4、哪些途径不会传播乙肝? 1)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接触; 2)无血液暴露的接触 3)共用马桶、游泳池等公共设施; 4)蚊虫叮咬 5)乙肝妈妈为打过乙肝泌尿疫苗的宝宝喂养母乳; 6)咳嗽、打喷嚏,同室就寝。 5、什么是乙肝大三阳?什么是乙肝小三阳? 大三阳,即是乙肝两对半检查中,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体(HBcAb)为阳性。小三阳是表面抗原(HBsAg)、e抗体(HBeAb)和核心抗体(HBcAb)检测为阳性。 6、大三阳比小三阳严重吗? 乙肝“大三阳”比“小三阳”严重,提示病情重,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乙肝“大、小三阳”只是乙肝病毒存在的形式,并不代表病情轻重,"大三阳"与 "小三阳"都可轻可重,都有轻病人,也有重病人。所谓 "大三阳” 与 "小三阳"代表的只是病毒数量的多少,而不能反映肝损害的严重程度。 8、如何治疗乙肝? 目前世界上没有可以彻底根除乙肝病毒的特效办法,抗病毒治疗是关键,抗病毒药物可选择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具体治疗方案请遵循正规医院的专科医生指导。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B,简称HBV)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简称HBV)引起的一种肝脏疾病。它是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乙型肝炎病毒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对肝脏造成损害,导致肝脏炎症和损伤,可能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和传播途径: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以下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常见传播途径: 1.血液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输血、器官移植、牙科手术、皮肤黏膜损伤时的血液接触等。 2.性接触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如不安全的性行为、性伴侣中存在HBV感染者等。 3.母婴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母婴传播,如在妊娠期间或分娩时,乙型肝炎病毒从感染的母亲传给婴儿。 4.密切接触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家庭、医疗和护理等密切接触传播,如与HBV感染者共用牙刷、剃刀、指甲剪等个人卫生用品。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可能呈现急性或慢性肝炎的不同症状和严重程度。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症状通常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黄糖尿),尿色变深,便色变浅,肝区疼痛或不适等。在急性期,肝功能检查常常显示肝酶升高,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可能呈阳性。

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数周至数月内会自愈,但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婴儿和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风险较高。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可能在多年甚至几十年内呈现隐匿的病程,没有明显的症状。但随着病毒持续侵害肝脏,可能导致肝功能受损,出现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等严重后果。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病史询问:医生会详细询问病患的病史,包括是否有与乙型肝炎病毒接触的风险因素,如血液传播、性接触、家族史等。 2.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对肝脏进行触诊、敲诊等,检查是否有肝脏肿大、压痛等症状。 3.实验室检查: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检测是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的主要方法。包括HBsAg、抗-HBs、抗-HBe、抗-HBcIgM、抗-HBcIgG、HBV-DNA等检测。 4.影像学检查:如肝脏B超、CT、MRI等检查,可以评估肝脏的形态、大小、结构等,了解肝脏的病变情况。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目标包括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保护肝脏功能、预防并管理并发症。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肝功能状态、病毒复制水平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选择。 1.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治疗方法。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病毒药物包括恩替卡韦(Entecavir)和替比夫定(Tenofovir)。这些药物可以抑制病毒复制,减少肝炎病情的恶化,并有助于改善肝功能。但需注意,抗病毒药物需要在医生

乙肝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乙肝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乙型肝炎,即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HBV)全身性传染病主要由肝损伤引起。其传播方式主要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和性传播。 乙肝病毒可能存在于乙肝患者的血液、精液、唾液和牛奶中,但血液中乙肝病毒含量最高,唾液含量很低,所以一起吃饭一般不会导致乙肝传播,但如果乙肝病毒复制活跃,患者有口腔溃疡、牙龈出血等,一起吃饭传播乙肝的风险就会增加。但没有必要过度恐慌,因为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肝的可靠方法,乙肝疫苗可以刺激人体产生乙肝表面抗体,从而保护身体不被乙肝病毒感染。因此,如果家庭等密切接触者患有乙肝,建议检查乙肝两半。如果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则表明您对乙肝病毒免疫,感染风险极低;如果乙肝表面抗体阴性,建议及时注射乙肝疫苗,防止感染。 因此,乙肝主要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和性传播。一般来说,一起吃饭不会感染乙肝,但建议尽快接种乙肝疫苗,以防止乙肝病毒感染。

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不可避免地会引起身体免疫反应,从而产生不同的血清免疫标志物,目前认为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与身体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特别是细胞免疫反应,身体的年龄特征决定了身体免疫系统的成熟度,婴儿免疫系统处于发展过程中,此时病毒清除能力差,免疫容易慢性,成人免疫系统发育完整,短期内容易免疫清除,因此表现为急性乙型肝炎,当身体免疫功能低,免疫耐受性不完全时,HBV 当基因突变逃避免疫清除时,也会导致慢性肝炎。当身体处于超敏反应、大量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生和激活休息系统时,在大量炎症因素的参与下,可导致大量肝细胞坏死,即重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侵犯肝细胞,在肝细胞内定居复制,因此乙型肝炎患者常表现为肝功能异常,乙型肝炎肝损伤主要由免疫复合物引起,如急性乙型肝炎可导致血清病变,由于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和关节腔滑膜,激活补充,慢性乙型肝炎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导致膜肾小球肾炎伴肾综合征,临床称为肝肾综合征。 乙型肝炎的早期症状一般表现为食欲不振、全身疲劳、厌倦油腻食物、恶心、肝痛、黄疸(巩膜、皮肤黄染)、肝肿胀(充实)伴有压痛、敲击痛、肝掌、蜘蛛痣、毛细血管扩张或肝病面部,部分病例伴有脾肿胀。

乙型肝炎预防措施

乙型肝炎预防措施 乙肝系由乙肝病毒(HBV)引起,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肝大及肝功能异常。那么乙型肝炎预防措施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注射乙肝疫苗 新生儿或成人接种乙肝疫苗的程序是"016",即:"0":出生后24小时内的新生儿注射第一针;"1":第一针注射后1个月注射第二针;"6":第一针注射后6个月,即半岁时注射第三针。 2、切断唾液传播 在50~80%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唾液中可以抓到乙型炎病毒,乙肝携带者母亲给孩子嘴对嘴地喂食物是个坏习惯,应该制止。 3、把好输血、血液制品质量关 用最灵敏的检查方法过筛输血的血源和血液制品是否含有乙肝病毒,防止输入人体;要随时检查职业献血员的健康状况,发现有乙肝感染标志或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不能献血。 4、搞好卫生工作 蚊子、臭虫、跳蚤等吸血的节肢动物也可能传播乙肝,应该搞好家庭及环境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服,勤洗勤晒被褥。 5、远离易感染场所 公共场所、理发店、美容院等容易被HBV污染,如浴池、剃刀、文眉、修脚等均可传染HBV;一些不正规的医疗诊所,对于针剂、器皿、器械没有经过严格消毒,亦容易感染乙肝病毒。 6、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尽量一个人使用自己的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等,养成饭前便后、出入公共场所(公交车、医院、超市等)后洗手的卫生习惯。 治疗乙肝的'方法 1.急性肝炎的治疗

绝大多数急性肝炎不需要抗病毒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一般具有自限过程,注意适当休息。症状较重,有黄疸者应卧床休息。给予清淡、富含营养且易消化吸收的饮食,注意蛋白质及维生素的摄入。恶心呕吐致影响进食、热量不足者应每日输液补充。根据病人不同征象采用相应的中药成方或辨证施治,对于缓解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是有利的。但对于病程迁延超过8周,频繁复发者可考虑采用抗病毒疗法。一般多不主张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并避免应用对肝脏有损害的饮食和药物。 2.慢性肝炎的治疗 慢性肝炎一般病程较久,超过半年。在现有医学手段下,无法清除患者体内乙肝病毒。且这个疾病的服药时间漫长,因此首选强效、低耐药、安全性高的抗病毒药物,长期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向肝硬化、肝癌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患者生活上动静结合,有规律;饮食上适量进食优质高蛋白,适当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不宜过多吃糖及高脂肪的食物,要戒酒病配合医生给与必要的治疗: (1)抗病毒药物: 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只能抑制HBV复制,从而缓解炎症活动性,对整合病毒无作用,对肝细胞核内HBV的超螺旋共价闭合环形DNA(cccDNA)亦无作用,故停药后CCCDNA又重新成为病毒复制转录的模板。目前对抗病毒治疗的研究有:①导向抗病毒治疗:应用现代医学生物技术,将有效抗病毒药物、生物活性多肽因子、毒素蛋白等,与一定的靶向载体交联,特异地将治疗药物运送到靶器官或靶细胞,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此法具有选择性较强、特异性较好、药物用量小、毒性低、能提高疗效等优点。目前国内正在研究的有脂质体干扰素,脂质体冬虫夏草治疗慢性乙肝;脱唾液酸糖蛋白受体导向Ara-amp的研究也见有报道。这种给药方法为抗病毒作用强,但副作用较大的抗病毒药物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可靠途径。②乙肝治疗性疫苗的研究:上海通过改变抗原递呈途径,激活耐受动物的免疫应答,从而打破免疫耐受状态。提出免疫复合物型治疗疫苗途径,已初步显示其治疗效果。③DNA免疫用于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将含有目的基因的质粒直接接种到肌肉内,使其在体内较长期地表达目的基因,从而诱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由于它比较稳定、几乎无抗原性、较易生产、便于应用;由于其抗原提呈方式与一般疫苗不同,有可能打破免疫耐受,故既可用于预防,又有可能用于治疗。例如Tiollaais(1997)给小鼠肌注能够编码HBV包膜蛋白的质粒DNA,在两周内所有免疫动物均产生了抗体,抗-HBs滴度大于100IU/L。同时可见细胞免疫反应增强。这种治疗方法尚处于研究阶段。④基因治疗研究。 属于核苷类似物,对病毒DNA多聚酶具有抑制作用。剂量为每日 15mg/kg,静脉滴注,30天为1疗程,根据情况可重复疗程。利巴韦林(Ribavirin):为单磷酸肌苷(IMP)脱氢酶抑制剂,抑制IMP,从而阻止病毒核酸合成。与α-IFN合用治疗丙型肝炎可增强疗效。也可单独用于IFN有抗药性病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