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

最新《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

最新《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2型)核酸检测

试剂盒(PCR-荧光法)操作规程

1.目的

规范核酸检测试验操作,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原理

2.1 汇集:吸取8份(或以下)样品到指定的汇集管。

2.2提取:病毒核酸提取的方法为磁珠法。试剂盒提供之内对照(IC)为不具感染性的假病毒,在进行样品核酸提取前加入样品中,监控提取、扩增和分析的全过程。标本经裂解液处理后会将病毒外鞘膜破坏,蛋白质变形,使病毒裂解释放出病毒基因组核酸。加入表面包被有二氧化硅的磁珠颗粒,在高盐环境下带负电荷的核酸吸附到带正电荷的的磁珠颗粒表面。洗液可以洗去未结合的物质,如变性的蛋白、细胞碎片、PCR抑制物等并降低盐浓度。纯化的病毒在特定的环境下从磁珠颗粒表面洗脱下来成为扩增的模板。

2.3扩增:采用PCR扩增TaqMan荧光探针标定技术同时对HBV (DNA)、HCV

(RNA)、HIV(RNA)进行检测。在反转录酶的作用下HCVRNA、HIVRNA反转录成cDNA,再与HBVDNA一同通过TaqDNA聚合酶的作用扩增病毒核酸的保守区域,TaqDNA聚合酶5`—3`外切酶活性切割反应系统中带荧光标记的

TaqMan探针,随着PCR的进行,荧光信号不断积累。通过PCR 仪的检测血液标本达到和超过荧光阈值的信号给出样品的阴阳性结果。

选择性PCR扩增:采用UNG-dUTP抗污染系统。在PCR扩增系统中采用UTP代替TTP,产生大量U-DNA片段。UNG酶特异识别U-DNA片段中含UTP的位点并进行切割,U-DNA被降解后不能作为再次扩增的模板,系统选择性的扩增天然的核酸分子,从而防止了PCR扩增产物的污染。

2.4 质量控制原理

为监控实验进行,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在每次检测过程依靠阳性、阴性质控品以及内标进行监测。

2.4.1阴性质控品监控系统性假阳性,如果阴性质控品检测结果为阳性,说明实验存在假阳性的风险,因此实验中的阳性结果需复查。

2.4.2低浓度阳性质控品监控系统假阴性,如果低浓度阳性质控品检测结果为阴性,说明实验存在假阴性或灵敏度下降的风险,因此实验中的阴性结果均需复测。

2.4.3内对照分为DNA内对照和RNA内对照,是每个反应管中的阳性质控,用

于监控单个反应管中DNA与RNA的假阴性风险,如果标本检测结果为阴性,其DNA内对照与RNA内对照结果必须为阳性,否则提示该标本的扩增受到抑制,该阴性检测结果有假阴性风险,需要复测。

3.适用范围

适用于核酸实验室采用核酸技术进行的HBV、HCV、HIV三项单管混样检测。

4.职责

4.1 授权的检验人员负责试验操作、结果判读,作好相关记录,对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负责。

4.2 授权的监督人员负责监督该规程执行。

5.原始样品系统

血浆

6.材料与设备

6.1 消耗品

6.1.1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2型)核酸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法),苏州华益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6.1.2 96孔深孔板

6.1.3 1.5ml离心管(手工实验用)和2mlAxgen离心管(用于配置PCR反应液);

6.1.4 5ml汇集管;

6.1.5 96孔扩增板或八连管;

6.1.6 带滤芯并经灭菌处理的Tip头;

6.1.7 自封袋;

6.1.8 磁棒套管;

6.1.9留样板和封膜

6.2 设备

6.2.1 HAMILTON STAR全自动样品处理系统;

6.2.2 MeDiPro SuperPure System-32核酸萃取仪;

6.2.3 ABI7500荧光定量PCR仪;

7.检测环境

7.1 符合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条件。工作环境要求空气流通、照明充足;室内环境整洁、干净并配有消毒设备。

7.2 实验室温度:20-30℃;湿度40-60%。

8.程序步骤

8.1 试剂准备区操作

8.1.1消耗品的准备和深孔板反应盘的预分装

8.1.1.1常规实验

清点当日试验所需的消耗品,移送标本制备区,并做好记录。

8.1.1.2手工实验

8.1.1.2.1预分装洗涤液A、洗涤液B、洗脱液,需充分混匀,使用移液器分配至反应盘L-2

8.1.1.2.2 可于前一工作日预分装4.2ml核酸萃取液到5ml管;

8.1.2反应液的配制

8.1.2.1常规操作

8.1.2.1.1从-20℃冰箱取出试剂的反应液A、反应液B、反转录酶、RNA保护剂、

Taq酶;室温溶解、平衡(反应液的配制时间应控制在15—20分钟,则平衡时

间大约10分钟),于震荡器上充分混匀。

8.1.2.1.3 更换无粉手套;标记2ml离心管(配制量、使

用日期),按照下表配制反应液(反应液量为n(标本数量

/8)+4(NC、PC、室内阳性质控品、阴性质控品各一孔)

+2人份(富余量)。

8.1.2.1.4 于震荡器上充分混匀,手动高速(5000转)离心约20秒以消除气泡。

8.1.2.1.5将配制好的反应液送交标本制备区,也可短时(5min之内)存于4℃

冰箱。

8.1.2.2手工操作

8.1.2.2.1同8.1.2.1.1至8.1.2.1.4。

8.1.2.2.2乳胶手套外戴上薄膜手套,取用扩增板或八连管于托盘上。

8.1.2.2.3 将配制好的反应液按照H`-A`固定方向依次分配,每孔20μl(吸头垂

直加样,避免碰壁),分配数量为n(标本数量)+4(NC、PC、室内阳性质控

品、阴性质控品各一孔)。

8.1.2.2.4目测每孔是否足量、超量。

8.1.2.2.5分配好的扩增板或八连管放入自封袋中,于袋上标记,通过传递窗送

交标本制备区,也可短时(5min之内)存于4℃冰箱。

8.2 标本制备区操作

8.2.1标本准备:

8.2.1.1 将标本按顺序转移到32孔样品架,条码面向右侧,使用STAR将标本管献血码扫描入“**/NAT_TEST_RECORD”中;剔除酶免、ALT检测反应性标本。

8.2.1.2在生物安全柜中逐个去除标本管管盖。

8.2.2按照《核酸实验室血液检测标识的管理程序》粘贴汇集管、深孔板、留样板所需条码。

8.2.3 常规试验

8.2.3.1【HAMILTON –MSS系统准备流程】

1.保证仪器正常通电,要求使用不间断电源(UPS)

2.检查废弃吸头收集框是否套有一次性垃圾袋(每次实验后立即清理并更换新

的垃圾袋)

3.启动HAMILTON工作站模块及对应电脑电源,

注:应先开电脑,后开机器

4.启动MeDiPro SuperPure System-32工作站模块电源,开启模块紫外灯自动

照射10分钟

8.2.3.2【HAMILTON–MSS系统实验流程】

1.装载加样尖到HAMILTON工作站模块加样尖区域。

2.装载96孔反应盘到HAMILTON工作站模块反应盘区域。

3.装载PCR扩增反应盘到HAMILTON工作站模块反应盘区域。

4.装载试剂槽到HAMILTON工作站模块试剂区域。

5.取出核酸萃取液、载体RNA和内标,平衡至室温,并充分混匀。按下表所列方

注:n=待测样本数

6.取出核酸萃取液/载体RNA/内标混合液、洗涤液A、洗涤液B、洗脱液和磁珠悬液,充分混匀,分别加入对应的试剂槽。

7.运行试剂分装程序,将核酸提取试剂分装入96孔反应盘中。试剂分布见下表。

8.插入标本载架、汇集管载架到HAMILTON工作站模块对应区域。

9.运行标本汇集程序,完成标本汇集。

10.取掉标本管载架,整理标本并2~8℃暂存。

11.运行核酸提取程序,进行汇集标本的裂解,然后分装入96孔反应盘中,具体分装见下表。

目测反应盘(深孔板),检查分配的试剂是否达量;硅胶盖(经75%酒精浸洗,紫外线灯照射)封反应盘L-1,封板膜封反应盘L-2,并压实。

12.96孔反应盘移入MeDiPro SuperPure System-32核酸提取模块中。

13.执行下表所示的MeDiPro SuperPure System-32核酸提取程序,进行核酸提取。

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一览

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一览 10月5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总秘书长托马斯·佩尔曼宣布,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Harvey J.Alter,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Rice,以表彰他们在与血源性肝炎的斗争中做出了“决定性贡献”——发现了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引起病毒血症,肝炎病毒进入肝脏并复制和释放病毒,导致机体免疫活化,杀伤病毒感染的肝细胞,诱导细胞死亡或凋亡,从而引起肝脏炎症、坏死,进一步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临床上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为主要表现。 目前已被公认的,可以分为有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缩写分别HAV(hepatitis A virus)、HBV(Hepatitis B Virus)、HCV(Hepatitis C Virus)、HDV(Hepatitis D Virus)、HEV(Hepatitis E Virus),除乙型肝炎病毒为DNA病毒外,其余均为RNA病毒。听起来像五个恶棍兄弟,其实它们只是臭味相投,凑到一起,并没有亲缘关系。 下面一起来看看这五类肝炎病毒的具体介绍,希望看完后会对大家有一点点帮助哦! 1.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 HAV属于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病毒直径约为27nm,呈20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有HAV的特异性抗原(HAVAg),衣壳由60个壳微粒组成,呈20面体立体对称。HAV基因组是一条长约7.5kb的线型正链RNA,具有感染性,基因组结构主要分成四个部分,即5’非翻译区、翻译区、3’非翻译区和多聚A尾巴,其中翻译区又分为P1、P2和P3区,分别编码不同的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5’非翻译区内存在丰富的茎环结构(Stem-loop),存在内在核糖体进入位点(Intermal Ribosomal Entry Site,IRES);P1区编码病毒的结构蛋白,按次序分别为VP4、VP2、VP3和VP1,其中VP3羧基端为病毒最保守区,VP1/2A区为次保守区,VP1/2A区现已被国际上公认为研究基因型的靶基因区。 甲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粪便中排出的病毒通过污染的手、水和食物等经口感染,可导致流行或者暴发流行,日常生活接触也可传播而引起散发性发病。 2.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

化学发光法检测肝炎病毒结果解读

化学发光法检测肝炎病毒的结果解读 肝炎病毒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报告,全球有将近20亿的感染人群。其中3.5亿人为慢性持续性感染。另外,全球有近3/4的人居住高流行区域,其中也包括中国。因此,有效的肝炎病毒检测和筛查显得十分重要。 化学发光法检测肝炎病毒,在方法上提高了病毒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而且流量检测,快速、方便,并逐渐替代ELISA,成为肝炎病毒的常规检测方法。 目前,发光法检测肝炎病毒的项目包括 甲型肝炎病毒HAV-IgM、HAV-IgG 乙型肝炎病毒HBsAg、anti-HBs、HBeAg、anti-HBe、anti-HBc-IgM、a nti-HBc 丙型肝炎病毒anti-HCV 肝炎病毒的感染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应结合病史资料全面综合分析和判断不同项目、不同时期的检测结果。以下关于肝炎病毒检验结果的解释,供临床医生参考、应用。 1.甲型肝炎病毒中的HAV-IgM抗体在发病早期出现在血液中,半年后恢复正常,可以用于早期诊断急性甲型肝炎;HA V-IgG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其升高表示既往感染HA V,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2.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常伴随HBV同时存在,可以作为传染性的标志之一。其升高常见于乙型肝炎的潜伏期和急性期;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者乙肝的携带者。(参考值0-0.05IU/ml) 3.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anti-HBs):一般在HBsAg转阴后出现,是保护性抗体,可以持续多年,其保护性与该抗体的浓度高低有关。其升高表示既往感染,现已恢复,或者是乙肝疫苗接种成功。(参考值0-10 mIU/ml) 4.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升高为阳性,表明患者已感染乙肝病毒,并且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如持续升高易转为慢性肝炎。(参考值0-1s/co) 5. 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anti-HBe):降低为阳性,阳性见于HBeAg转阴的病人,表明HBV 部分被清除或抑制,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参考值>1 s/co) 6.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anti-HBc):升高为阳性,anti-HBc升高且高水平,表明乙型肝炎正在感染;低水平则是既往感染,具有流行病学意义。anti-HBc-IgM是机体感染HBV后在血液中最早出现的特异性抗体,在肝炎的急性期水平升高,是诊断乙型肝炎和病毒复制活跃的指标。(参考值0-1s/co)

最新《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

最新《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2型)核酸检测 试剂盒(PCR-荧光法)操作规程 1.目的 规范核酸检测试验操作,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原理 2.1 汇集:吸取8份(或以下)样品到指定的汇集管。 2.2提取:病毒核酸提取的方法为磁珠法。试剂盒提供之内对照(IC)为不具感染性的假病毒,在进行样品核酸提取前加入样品中,监控提取、扩增和分析的全过程。标本经裂解液处理后会将病毒外鞘膜破坏,蛋白质变形,使病毒裂解释放出病毒基因组核酸。加入表面包被有二氧化硅的磁珠颗粒,在高盐环境下带负电荷的核酸吸附到带正电荷的的磁珠颗粒表面。洗液可以洗去未结合的物质,如变性的蛋白、细胞碎片、PCR抑制物等并降低盐浓度。纯化的病毒在特定的环境下从磁珠颗粒表面洗脱下来成为扩增的模板。 2.3扩增:采用PCR扩增TaqMan荧光探针标定技术同时对HBV (DNA)、HCV (RNA)、HIV(RNA)进行检测。在反转录酶的作用下HCVRNA、HIVRNA反转录成cDNA,再与HBVDNA一同通过TaqDNA聚合酶的作用扩增病毒核酸的保守区域,TaqDNA聚合酶5`—3`外切酶活性切割反应系统中带荧光标记的

TaqMan探针,随着PCR的进行,荧光信号不断积累。通过PCR 仪的检测血液标本达到和超过荧光阈值的信号给出样品的阴阳性结果。 选择性PCR扩增:采用UNG-dUTP抗污染系统。在PCR扩增系统中采用UTP代替TTP,产生大量U-DNA片段。UNG酶特异识别U-DNA片段中含UTP的位点并进行切割,U-DNA被降解后不能作为再次扩增的模板,系统选择性的扩增天然的核酸分子,从而防止了PCR扩增产物的污染。 2.4 质量控制原理 为监控实验进行,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在每次检测过程依靠阳性、阴性质控品以及内标进行监测。 2.4.1阴性质控品监控系统性假阳性,如果阴性质控品检测结果为阳性,说明实验存在假阳性的风险,因此实验中的阳性结果需复查。 2.4.2低浓度阳性质控品监控系统假阴性,如果低浓度阳性质控品检测结果为阴性,说明实验存在假阴性或灵敏度下降的风险,因此实验中的阴性结果均需复测。 2.4.3内对照分为DNA内对照和RNA内对照,是每个反应管中的阳性质控,用 于监控单个反应管中DNA与RNA的假阴性风险,如果标本检测结果为阴性,其DNA内对照与RNA内对照结果必须为阳性,否则提示该标本的扩增受到抑制,该阴性检测结果有假阴性风险,需要复测。

肝炎病毒

第二十二章肝炎病毒 P283 3学时 肝炎病毒是侵犯肝细胞、引起人类病毒性肝炎的病毒。目前公认的人类肝炎病毒至少有五种型别,即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这些病毒分属于不同的病毒科,生物学特性有明显的差异,传播途径、所致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结局也不相同。如甲、戊型肝炎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引起急性肝炎,一般不转为慢性肝炎,也不形成慢性病毒携带者;乙型、丙型肝炎病毒通过输血、血制品或注射器污染等方式传播,除引起急性肝炎外,还引起慢性肝炎,并与肝硬化、肝癌有关,且慢性病毒携带者多见;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只能在辅助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或其他嗜肝病毒存在下才能复制,其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同。近年来还发现一些与人类肝炎相关的病毒,如庚型肝炎病毒和 TT型肝炎病毒等。还有一些病毒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黄热病病毒等也可引起肝炎,但并非以肝细胞作为侵犯的唯一靶器官,所以不列入肝炎病毒范畴。 第一节甲型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 ,HAV)是引起甲型肝炎的病原体。1973年,Feinstone等应用免疫电镜首先在急性肝炎患者的粪便标本中发现,1979年成功的分离到该病毒。HAV曾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72型,1993年第八届国际病毒肝炎会议上建议将其归为嗜肝RNA病毒。HAV 主要感染儿童及青少年,且多为隐性感染及亚临床感染,仅少数人患病。 一、生物学特性 形态与结构

HAV直径27~32nm,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结构,无包膜(图22-1)。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约有7500个核苷酸。HAV抗原性稳定,仅发现一个血清型。 动物模型及细胞培养 黑猩猩和绒猴对 HAV易感,经口服或静脉注射HAV可受染引起肝炎,实验动物在潜伏期和患病早期,HAV可从粪便中排出,在恢复期血清中可出现相应抗体。近年来,HAV的组织培养有很大进展,HAV可在非洲绿猴肾细胞、肝细胞及人胚肾细胞、人胚肺二倍体细胞内增殖,但非常缓慢,不引起细胞裂解,故从标本中分离病毒需数周至数月,并很难收获大量病毒。用免疫荧光法可检测到组织培养细胞中的病毒。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一)传染源 甲型肝炎的传染源为患者及隐性感染者,尤其是无黄疸肝炎患者。甲型肝炎的潜伏期为 15~50d,通常在患者的转氨酶升高前5~6d,其粪便就存在病毒,几乎在转氨酶升高的同时,血液中也出现病毒,但粪便中病毒含量及持续时间远高于血液。随着特异性抗体的产生,血液及粪便的传染性逐渐消失。 (二)传播方式 HAV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传染性很强。HAV随患者或隐性感染者的粪便排出体外后,可通过污染水源、食物、食具等方式传播而引起散发、流行、大流行或暴发。 (三)致病机制 HAV经口侵入机体,首先在口咽部及唾液腺中增殖,然后到达结肠粘膜及其局部淋巴结内大量增殖,进而入血引起病毒血症,最终侵犯到靶器官肝脏。病毒在肝细胞中增殖缓慢,一般不造成明显的细胞损害,其肝细胞损伤机制主要与病理性免疫应答有关。

《中国药典》2020版—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 型核酸检测试剂盒

附件 3: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 型核酸检测试剂盒Yixing Ganyan Bingdu, Bingxing Ganyan Bingdu, Renlei Mianyi Quexian Bingdu 1 Xing Hesuan Jiance Shijihe Nucleic Acid Testing Kit for HBV DNA, HCV RNA and HIV-1 RNA 本品系由核酸提取试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型(HIV-1)的核酸检测试剂、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及其他试剂制成,采用核酸扩增和检测技术(如实时荧光-PCR 法、转录介导的扩增(TMA)-化学发光法等)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的HBV DNA、HCV RNA 和HIV-1 RNA。 1基本要求 生产和检定用设施、原料及辅料、水、器具等应符合“凡例”的有关要求;生产与检定严格区分在不同的环境区域。 2制造 2.1专用原材料 2.1.1引物 包括扩增HBV DNA、HCV RNA 和HIV-1 RNA 及内标的引物。引物合成后经HPLC、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或其他适宜的方法纯化。引物序列应与批准的一致,除另有规定外,纯度应达到90%以上,并符合功能性试验的要求。 2.1.2探针 包括检测HBV DNA、HCV RNA 和HIV-1 RNA 及内标的探针。探针合成后经HPLC、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或其他适宜的方法纯化,在相应的末端标记适宜的基团(如荧光基团、荧光淬灭基团、吖啶酯或其他基团),再经HPLC、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或其他适宜的方法纯化。探针序列应与批准的一致,除另有规定外,纯度应达到90%以上,并符合功能性试验的要求。 2.1.3扩增用酶 根据核酸扩增检测方法,可选用不同的酶或酶的组合,如使用以下的酶,应符合规定。 2.1. 3.1逆转录酶 应具有逆转录酶活性,无核酸内切酶活性。cDNA 合成试验、DNase 试验和RNase 试验合格。符合功能性试验的要求。于–15℃以下或其他适宜的条件保存。 2.1. 3.2DNA 聚合酶 应具有DNA 聚合酶活性,无核酸内切酶活性;具有热稳定性,94℃保温1 小时后仍保持50%活性,或采用其他适宜的方法评价热稳定性。符合功能性试验的要求。于–15℃以下或其他适宜的条件保存。 2.1. 3.3具有逆转录酶活性的DNA 聚合酶 应具有逆转录酶活性和DNA 聚合酶活性,无核酸内切酶活性;cDNA 合成试验、DNase 试验和RNase 试验合格;具有热稳定性,94℃保温1 小时后仍保持50%活性,或采用其他适宜的方法评价热稳定性。符合功能性试验的要求。于–15℃以下或其他适宜的条件保存。 2.1. 3.4T7 RNA 聚合酶 应具有T7 RNA 聚合酶活性,符合功能性试验的要求。于–15℃以下或其他适宜的条件保存。 2.1. 3.5尿嘧啶核糖核酸糖基化酶(UNG 酶或UDG 酶) 具有尿嘧啶糖基化酶活性,无核酸外切酶及核酸内切酶活性;1U UNG 在37℃处理 5 分钟,应完全降解103 拷贝及以下含dUTP 的模板,不产生扩增产物,或采用其他适宜的方法评价酶的活性。符合功能性试验要求。于–15℃以下或其他适宜的条件保存。 2.1.4脱氧三磷酸核苷dNTPs 或三磷酸核苷NTPs 脱氧三磷酸核苷包括:dATP、dGTP、dCTP、dTTP 或dUTP;三磷酸核苷包括ATP、GTP、

丙肝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HCV的核酸类型 HCV是单股正链RNA病毒,归类于黄病毒科中的丙型肝炎病毒属;在发现初期被命名为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而后定名为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组中具有高度保守性的5’ 非编码区(5’ untranslated region, 5’ UTR)常被选为HCV RNA定性和定量检测的靶区域;编码区中的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区NS3和NS5均为HCV复制所必需,是抗病毒治疗的重要靶位[1]。HCV慢性化率高,是引起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HCV感染患者占全球人数的3%,每年有300~400万HCV感染者开始接受治疗[2]。急性感染期过后,约有15%~25%感染者的HCV被宿主免疫系统清除,余下的感染者多转为慢性持续性感染,并且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所以,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HCV感染对防止不良预后的发生至关重要。本文对HCV基因分型的依据、检测方法的应用、地域性分布规律进行综述,并分别从临床、病毒和宿主基因多态性角度讨论抗病毒治疗的效果。 1 HCV基因型 1.1 HCV基因型的分子基础 HCV基因型的划分是根据其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的差异进行的,差异超过30%为不同基因型;同型HCV基因组之间差异超过20%,分为不同亚型;同一亚型中HCV的核酸序列的差异可达10% [3]。目前,HCV被分为6种主要基因型和70多种亚型。HCV命名系统较多,为方便HCV基因型及亚型研究,在第二届HCV与相关病毒国际讨论会议上制定了统一的命名系统——Simmonds基因分型系统。按此命名系统[4],1型包含a~m 13种亚型,2型包含a~r 18种亚型,3型有11种亚型,4型为18个亚型,5型目前只发现1个亚型——a 亚型,6型有a~u 21种亚型。也有学者认为,HCV应分为11型,是将6型中的部分亚型定义为7至11型[5]。表1 HCV基因型Simmonds命名HCV基因型 1.2 HCV基因分型靶区的选择 HCV基因型检测需选择适当的靶区进行PCR扩增,然后进行核酸测序及进化树分析。可选择的靶区域有5’ UTR、NS5B、C和E1区。5’ UTR区是目前最常用的HCV基因分型扩增区,但以其为基础的分型方法尚不能作为“金标准”。因为5’ UTR区不具有其他区域的高度异质性,只能区别2a、2b型,不能区分出2c型;同时,也不能区分6e和1型中的各亚型[6, 7];因此,只能检测到基因型的水平,对亚型的区分需借助其他检测。NS5B区变异较大,是区分亚型的主要区域。所以,以指导治疗为目的的基因分型,扩增5’ UTR区即可满足需要;但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亚型检测,则需要扩增NS5B区。 1.3 HCV基因分型的方法 目前HCV基因分型的方法主要有分子生物学和血清学两大类。在分子生物学分型法中,核苷酸测序法被认为是“金标准”,但由于测序设备的限制,广泛的临床应用存在一定困 难;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法利用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我国肝炎现状与挑战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2010年我国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近132万例,死亡884例,位居传染病发病之首,其中乙肝占所有肝炎病例的80%; 3、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 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 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 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但与 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控

制策略: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 2、防止“病从口入”,预防甲肝和戊肝 甲肝和戊肝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可预防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 3、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丙型肝炎 丙肝目前虽然无法通过接种疫苗进 行预防,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传播 途径,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三、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1、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定期接受随访,根据病情进行规范化治疗,切勿轻信虚假广告; 2、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要遵从医嘱,主动配合,切忌自行停药 3、鼓励检查了解乙肝感染状况,建议有疑似肝炎症状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主动到医疗机构检查 4、丙肝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主动检测,规范治疗,良好预后 四、健康教育 1、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接触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 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可结婚、生育 ; 3、我国已明确取消了入学、就业乙肝体检项目; 4、防治肝炎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更新!33条推荐意见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更新!33条推荐意见 前言 为了规范和更新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目标,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22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以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为依据,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更新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较于以前的版本,本指南主要更新了下列内容:(1)对一般人群均应该进行HBsAg筛查;(2)采用病毒学、生化学及组织学指标对慢性HBV感染分为4期;(3)对HBsAg阳性者,应尽可能采用高灵敏且检测线性范围大的HBV DNA检测方法;(4)HBV新型标志物检测(HBV RNA、HBcrAg);(5)对抗病毒适应证,本指南从扩大治疗、提高治疗覆盖率的角度出发,建议降低ALT治疗阈值,以进一步减少相关的肝脏炎症、纤维化、肝硬化、HCC及肝病相关死亡;(6)介绍了临床治愈类新药的研发情况;(7)对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的推荐意见进行了更新。 现将本指南已汇集的33条推荐意见呈现给读者,本指南及相关解读也会刊登在《中华肝脏病杂志》,欢迎关注。 推荐意见1: 对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12 h内尽早接种10μg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在1、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剂乙型肝炎疫苗 (A1)。危重症新生儿,如超低体质量儿(< 1 000 g)、严重出生缺陷、重度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应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尽早接种第1剂乙型肝炎疫苗(A1)。 推荐意见2: 对HBsAg阳性或不详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12 h内尽早注射一剂次100 IU HBIG,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 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在1、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A1)。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几种不同的嗜肝病毒(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好久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感染性疾病,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知识点: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最重点是什么? 各型肝炎病毒特点 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急性肝炎及重型肝炎的诊断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 一、病原学: 各型肝炎病毒特点 甲型肝炎病毒(HAV)RNA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和1个抗原抗体系统 IgM抗体存3~6个月,有现症感染意义。 IgG抗体,存在多年,有保护力。 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病毒 亦称Dane颗粒有3个抗原抗体系统。包膜含HBsAg,核心有HBcAg、HBeAg、HBV-DNA以及DNA聚合酶。 基因组为双股环状DNA,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分别编码HBsAg、HBeAg、HBcAg、HBxAg和DNA聚合酶。 丙型肝炎病毒(HCV)RNA病毒 抗HCV为非保护性抗体,而是感染指标。 丁型肝炎病毒(HDV)RNA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是一种缺陷病毒,

必须借助HBsAg包裹才能成为感染性病毒颗粒 戊型肝炎病毒(HEV)RNA病毒2个基因型 乙肝五项: HBV-DNA和HBeAg为病毒复制指标。而HBV-DNA为最敏感的病毒复制和传染指标。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各型肝炎传染源及传染期 各型肝炎传染源传染期 甲型肝炎患者及 亚临床感染者 无病毒携带状态起病前2周到血清ALT高峰后1周,少数可延至起病后30日。传染性最强阶段是黄疸前期。 乙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及 携带者急性患者:起病前数周,持续整个急性期。 慢性患者和携带者传染性与e抗原、HBVDNA及DNAP是否阳性有关。 丙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及 携带者 丁型肝炎急、慢性患者及 携带者 戊型肝炎患者起病前9日到病后8日 (二)传播途径 各型肝炎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粪一口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 血液、体液传播,经破损皮肤和粘膜进入机体 丙型肝炎输血及血制品 戊型肝炎粪一口 习题

肝炎常见死亡原因是

肝炎常见死亡原因是 肝炎是指肝脏发生炎症的疾病,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肝炎的死亡原因很多,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肝功能衰竭 肝炎引起的炎症和病毒感染会导致肝脏细胞损伤和坏死,严重病例下可能引起肝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会导致体内代谢、排毒等功能的异常,对全身多个器官产生不良影响,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死亡。 2. 肝硬化 久期慢性肝炎,特别是乙型和丙型肝炎,可能引起肝脏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进展。肝硬化是肝脏组织结构的彻底改变,导致肝组织功能减退。肝硬化患者容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腹水、肝性脑病等,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死亡。 3. 肝癌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导致肝细胞癌的发生。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肝癌类型,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癌症死因。肝癌早期无明显症状,一旦晚期发现,治疗效果较差,也容易转移扩散,因此肝细胞癌常成为肝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4. 免疫系统失调

肝炎病毒感染会引起机体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导致免疫系统失衡。当免疫系统过度激活时,可能导致自身免疫性肝炎等疾病的发生。而当免疫功能降低时,容易遭受其他感染的侵袭,加重肝脏病变,导致死亡。 5. 合并心血管疾病 肝炎病毒感染会导致体内炎症反应增加、血小板减少等变化,使得血液更易凝结,增加了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如心脏病发作、中风)的风险。心血管事件是肝炎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6. 肾功能损害 严重的肝炎病变会导致肝性肾病,即肝肾综合征。肝性肾病是由于肝脏功能不全导致体内代谢产物在体内潴留,引起肾脏损害的疾病。肝性肾病的发生会导致体内水盐平衡紊乱、氮质血症等,给患者带来严重危害。 除了上述列举的原因,肝炎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也会导致其他领域的并发症和其他器官的疾病发生,如胰腺炎、肺炎等,这些并发症也可能造成患者的死亡。此外,严重的肝炎也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产生直接威胁。

肝病常用医学名词缩写

肝病常用医学名词缩写AFP:甲胎蛋白 ALP:碱性磷酸酶 ALD:酒精性肝病 ALT:丙氨酸转氨酶 AS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ATP:三磷酸腺苷 CIV:IV型胶原 DNA-P:乙型肝炎病毒DNA多聚酶 EGF:表皮生长因子 ELA :酶免疫分析法 ELISA :酶联免疫吸附法 GGT:r-谷氨酰转肽酶 HA:透明质酸 HA V :甲型肝炎病毒 抗-HA V-IgM :甲型肝炎病毒IgM型抗体 抗-HV A-IgG :甲型肝炎病毒IgG型抗体 HV A-RNA :甲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 HAAg :甲型肝炎病毒抗原 抗-HV A :甲型肝炎病毒抗体 HBV :乙型肝炎病毒 HBeAg :乙型肝炎e抗原 HBcAg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 HBsAg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Anti-HBc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 Anti-Hbe :乙型肝炎e抗体 Anti-HBs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HBxAg :乙型肝炎x抗原 抗-HBx :乙型肝炎x抗体 抗-HBc-IgM:乙型肝炎病毒IgM型核心抗体 抗-HBc-IgG :乙型肝炎病毒IgG型核心抗体 HBV-DNA :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HCC :肝细胞肝癌 HCV :丙型肝炎病毒 HCV-RNA: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 HCAg :丙型肝炎病毒抗原 抗-HCV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HDV :丁型肝炎病毒 抗-HDV-IgM :丁型肝炎病毒IgM型抗体 抗-HDV-IgG :丁型肝炎病毒IgG型抗体 HDV-RNA:丁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 HDAg :丁型肝炎病毒抗原(Delta抗原) 抗-HDV :丁型肝炎病毒抗体 HEV :戊型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的研究报告

肝炎病毒的研究报告 摘要: 本研究报告旨在对肝炎病毒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传播途径、病毒学特征以及相关预防和治疗策略。通过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和临床数据,我们对肝炎病毒的病理机制和流行病学特征进行了综合概述。此外,我们还对肝炎病毒的疫苗研发和治疗方法进行了讨论,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防控肝炎病毒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引言 肝炎病毒是一类感染性疾病的致病因子,其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肝炎病毒感染可导致急性和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肝癌等严重并发症。全球范围内,肝炎病毒感染仍然是一项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 二、肝炎病毒的分类和病毒学特征 肝炎病毒主要分为五种类型: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其中,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而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每种类型的肝炎病毒在病毒学特征、疫苗研发和治疗方法上存在差异。 三、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流行病学特征 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以及医疗操作和注射器共用等。不同传播途径的肝炎病毒感染率和流行病学特征有所差异。全球范围内,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最高,且呈现地域性和人群特异性分布。 四、肝炎病毒的病理机制

肝炎病毒感染后,病毒通过侵入肝细胞并在细胞内复制,导致细胞损伤和炎症 反应。炎症反应进一步激活免疫系统,引发机体免疫应答。然而,长期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可能导致肝细胞损伤和肝纤维化等病理改变。 五、肝炎病毒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针对肝炎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主要包括疫苗接种、药物治疗和行为干预等。 疫苗接种是预防肝炎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措施。目前已经研发出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的疫苗,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使用。药物治疗主要针对慢性肝炎患者,通过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和减轻肝脏炎症。行为干预主要包括健康教育、艾滋病防治和安全注射等,旨在减少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 六、结论 肝炎病毒感染是一项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通 过深入研究肝炎病毒的病毒学特征、传播途径和病理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肝炎病毒的传播。此外,疫苗研发和药物治疗是防治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策略,为全球范围内的肝炎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然而,仍需进一步加强肝炎病毒的研究,以提高疫苗的效力和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最终实现肝炎病毒的彻底消除。

肝炎轻中重度分度标准

肝炎轻中重度分度标准 肝炎是目前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是指肝脏组织的炎性反应。根据肝炎的临床表现和病原学特点等方面的不同,肝炎可分为不同类型,包括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感染,丙型肝炎则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感染。肝炎的症状包括黄疸、肝区疼痛、疲倦、恶心、呕吐等。长期慢性肝炎还可能导致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 肝炎的治疗和管理需要根据肝炎的严重程度进行分度。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轻中重度分度标准是根据肝功能测试结果和肝脏病变程度来进行判断的。一般来说,肝功能测试包括肝功能酶(如AST、ALT)和肝功能血清学指标(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白蛋白等)。根据不同肝功能测试结果和肝脏病变程度,肝炎的轻中重度分度标准可归纳如下。 轻度肝炎 轻度肝炎是指肝炎患者肝功能测试正常或轻微异常,肝脏病变程度轻微,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肝区疼痛、黄疸等。轻度肝炎的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加重肝脏负担的行为,饮食上保持清淡,尽量避免饮酒和吸烟等有害习惯,同时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注意自我保健。 中度肝炎 中度肝炎是指肝功能测试异常,如肝功能酶和肝功能血清学指标等升高,肝脏病变程度也相应加重,但是没有出现肝硬化等严重后果。中度肝炎的患者通常需要进行一些药物治疗和改变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酗酒、吸烟等。早期诊断和治疗是中度肝炎患者能够恢复健康的关键,及时就医是非常重要的。 重度肝炎

重度肝炎是指肝功能测试异常严重,如肝功能酶和肝功能血清学指标等明显升高,肝脏病变程度也相应加重,同时可能会出现肝硬化、肝癌等后果。重度肝炎患者需要在医院进行严密监控,采用有效的治疗措施,如抗病毒治疗、肝移植等,以尽早防止肝功能衰竭和严重后果的发生。 肝炎的治疗和管理需要根据不同肝炎类型、患者的身体状况和严重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此外,患者需要注意保持好的饮食习惯、规律作息、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以维护身体的健康状态和促进康复。 总的来说,肝炎的轻中重度分度标准可以根据肝功能测试结果和肝脏病变程度来进行判断,以便针对不同的病情进行适当的治疗和管理。患者需要重视自身肝炎的严重程度,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检查,以达到早期病情控制和及时康复的目的。

最新丙型肝炎危害评估

丙型肝炎病毒危害评估报告 1.危害程度分类 1.1分类等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丙型肝炎病毒(HCV)属于乙类传染病。在卫生部2006年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将丙型肝炎病毒列为危害程度第三类病原微生物。运输包装仅病毒培养物为B类,UN编号为UN3373。 1.2不同实验室操作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要求 根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要求:丙型肝炎血清学检测属于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应在符合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2)要求的实验室中进行。 2.背景资料 2.1一般生物学特性 HCV病毒体呈球形,直径小于80nm(在肝细胞中为36~40nm,在血液中为36-62nm ),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在核衣壳外包绕含脂质的囊膜,囊膜上有刺突。 2.2对外界环境的稳定性 对环境敏感性:对温度较敏感,加热100℃5分钟或60℃1小时可将其灭活。20%次氯酸钠可消除其传染性,对氯仿、甲醛、乙醚等有机溶剂敏感。 2.3致病性 丙型肝炎病人约50%可发展为慢性肝炎,甚至部分病人会导致肝硬及肝细胞癌。其余约半数病人为自限性,可自动康复。丙型肝炎发病机理仍未十分清楚,当HCV在肝细胞内复制引起肝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或干扰肝细胞蛋白合成,可造成肝细胞变性坏死,表明HCV直接损害肝脏,导致发病起一定作用。但多数学者认为细胞免疫病理反应可能起重要作用,发现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一样,其组织浸润细胞以CD3+为主,细胞毒T细胞(TC)特异攻击HCV感染的靶细胞,可引起肝细胞损伤。临床观察资料表明,人感染HCV后所产生的保护性免疫力很差,能再感染不同,甚至部分病人会导致肝硬化及肝细胞癌。其余约半数病人为自限性,可自动康复。 2.4传播途径: HCV主要血源传播。此外还可通过其他方式如母婴垂直传播,家庭日常接触和性传播等。输入含HCV 或HCV-RNA的血浆或血液制品,一般经6-7周潜伏期例急性发病,临床表现全身无力,胃纳差,肝区不适,1/3病人有黄疸,ALT升高,抗HCV抗体阳性。 2.5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2.5.1预防 丙型肝炎的预防方法基本与乙型肝炎的相同。目前,我国预防丙型肝炎的重点应放在对献血员的管理,加强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医源性传播。 2.5.2实验室检查及其诊断 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诊断的依据除病人症状,体征外,须根据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检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有输血及血制品、静脉吸毒、血液透析、多个性伴侣、怀孕或哺乳期母亲HCV 感染等病史的肝炎患者应怀疑丙型肝炎。 2)症状:常有畏寒、发热、乏力、头痛、纳差、恶心、呕吐等急性感染或黄疸前期症状。 3)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4)标记物检查:抗HCV阳性或HCV RNA 阳性。

最新《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解读: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

最新《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解读: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 长期以来,我国HCV抗体阳性率虽处于低流行水平,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据估计HCV感染者约1 000万人,绝对感染人数仍高居全球第一[1-2]。2023年2月,《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丙型肝炎指南》)颁布[3],将指导我国未来几年的丙型肝炎防控。目前,8~12周的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治疗可使95%以上的普通HCV感染人群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实现根治[3-4];在这种大背景下,对特殊HCV人群进行深入的研究,争取做到“一个也不能少”,对“治-防”高度一体化的丙型肝炎防控意义重大。本文主要针对新指南中未明确提及的特殊人群包括孕妇和肝细胞癌(HCC)患者的治疗和尚需解决的问题进行解读,以供临床医生在实际工作中参考与借鉴。 1“中国丙型肝炎母婴零传播”的倡议 HCV主要经过血液、母婴、性接触等途径传播,其中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是血液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我国现存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传播途径[3]。值得庆幸的是,我国自1993年对献血员筛查抗-HCV,2015年开始对抗-HCV阴性献血员筛查HCV RNA,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已很少发生[3]。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静脉药瘾共用注射器和不安全注射亦是血液传播的范畴,是目前我国新发感染最主要的传播方式;除此之外,母婴传播便被推上前台,成为了目前第二重要的传播途径。

2022版《丙型肝炎指南》指出抗-HCV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风险约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HCV RNA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3]。如前所述,丙型肝炎具有“治-防”高度一体化的特征,治疗或根治丙型肝炎孕妇大概率可成功阻断丙型肝炎母婴传播。然而,在长达20余年时间里,丙型肝炎治疗一直采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方案,而此两种药物均禁用于妊娠[5-6]。加之,由于丙型肝炎较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概率低,故而,既往丙型肝炎领域罕有类似于乙型肝炎领域的“母婴传播阻断研究”,甚至罕见“母婴传播阻断”的提法。 即使在DAA主导丙型肝炎治疗近10年的当下,由于研究匮乏,在对丙型肝炎孕妇治疗[治疗(愈)可阻断丙型肝炎母婴传播]方面,全球范围内各丙型肝炎指南推荐意见更是进退维谷。比如2020年欧洲肝病学会(EASL)丙型肝炎指南以C2级证据不推荐丙型肝炎孕妇治疗,然而又以C2级证据推荐丙型肝炎孕妇可考虑或在“一患一议”的情况下治疗[4];可见,2020年EASL丙型肝炎指南还是给丙型肝炎孕妇的治疗开了一个小的“特殊通道”。2022版《丙型肝炎指南》则更加保守,其推荐意见5提示:育龄期女性在DAA治疗前先筛查是否妊娠,已妊娠者,可在分娩哺乳期结束后给予抗病毒治疗;如排除妊娠,则应告知,避免在服用DAA期间妊娠(B1)。由此可见,2022版《丙型肝炎指南》并未提及丙型肝炎孕妇在妊娠期间的治疗和阻断,仅明确提出分娩哺乳期结束后才给予抗病毒治疗。 然而,自2013年12月索磷布韦上市后,阻断丙型肝炎母婴传播甚至“丙

医学缩写

AKP/ALP alkaline phosphatase 碱性磷酸酶 ACP acid phosphatase 酸性磷酸酶 AAP alanimine peptidase 丙氨酸氨基肽酶 ALA aminolenulinic acid 氨基- γ - 酮戊酸 AST/GOT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GPT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ML/AMS amylase 淀粉酶 ABU asymptomatic bacteriuria 无症状性菌尿 AFB acid-fast bacillus 抗酸杆菌 ALC/ALK alcohol 乙醇、酒精 AIDS acquired immune deficidency syndrome 爱滋病 ACB antibody-coated bactia 抗体包被的细菌 ADH anti-diuretic hormone 抗利尿剂 agg agglutination 凝集 AGN acute glomerulonephritis 急性肾小球肾炎 ACD acid-citrate dextrose 枸橼酸- 枸橼酸盐葡萄糖( 储血稳定剂) AL (ALB )albumin 白蛋白 AFP alpha-fetoprotein 甲胎蛋白临床实验室 ADP adenosine diphospate 二磷酸腺苷 AMP aednosine monophospate 一磷酸腺苷 ATP aednosine triphospate 三磷酸腺苷 ACT actived clitting time 活化凝血时间 AHG antiiheomphilie globulin 抗血友病球蛋白 AMI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急性心肌梗死 α2-AP α2-antiplasmin α 2- 抗纤溶酶 APC actived protein C 活化蛋白C APTT actived partial thrombolastin time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α1-AT α1-antitrypsin α 1- 抗胰蛋白酶 AT acutalase time 蕲蛇酶时间 AT-III antinyombin-III 抗凝血酶III ATP-LT adenosine triphospate liberate test ATP 释放试验 ATT aspirin tolerance test 阿司匹林耐量试验 BBS barbitone buffer 巴比妥缓冲液 ALL acute lymphatic leukemia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ML acute myelogenous leukimia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临床实验室 AG anion gap 阴离子间隙 ANA antinucleus antibody 抗核抗体 ASO antistreptolysin-O 抗链球菌溶血素O ABC absolute basophil count 储碱性白细胞绝对值计数 ABR agglutination test for brucellosis 布氏杆菌凝集试验 A/G albumin-globulin ratio 白蛋白- 球蛋白比值 B barometrie 大气压 B bacillus 杆菌 Bac bacteria 细菌

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

《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一○年五月二十日

前言 丙型肝炎已呈全球性流行。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7亿人感染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发病人数一直位于所有传染病的前列,而丙型肝炎报告发病率在病毒性肝炎中也呈现上升趋势。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丙型肝炎给人类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危害,在目前还没有疫苗的情况下,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至关重要。然而,大众对于丙型肝炎认知的欠缺、患者缺乏明显症状、在高危人群中早期发现丙型肝炎患者的机制的缺乏,都使丙型肝炎防治面临巨大的挑战。 目前丙型肝炎病毒检测已经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等广泛开展,但是我国在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方面尚存在检测策略不明确、检测程序不标准、检测结果解释不规范等问题。临床实验室检测中存在大量的假阳性、假阴性结果。鉴于此,为加强全国丙型肝炎检测工作,提高实验室检测质量,急需制订关于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的技术规范。 受卫生部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8年10月25日在北京召开了首次《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编写组工作会议。卫生部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有关领导从全国丙型肝炎防控管理角度,为《规范》编写内容提出了几点要求: 1.《规范》内容要考虑为公共卫生服务,要考虑到基层的具体情况。《规范》制订的标准要有实用性及可操作性。 2.《规范》内容要有发展的眼光,要考虑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规范》内容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要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3.《规范》内容要有大局观念,要考虑有利于各系统的发展。《规范》编写要借鉴国外经验、立足国内具体情况。 随后,在卫生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领导的支持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历时近两年,经过反复多次修改,制订完成了我国《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规范》共分九章,包括: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原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核酸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检测策略,丙型肝炎病毒细胞培养,实验样品的采集、保存、运输,丙型肝炎病毒检测实验室的室内质量控制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