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恶性肿瘤恶病质原因及防治对策

恶性肿瘤恶病质原因及防治对策

恶性肿瘤恶病质原因及防治对策
恶性肿瘤恶病质原因及防治对策

恶性肿瘤恶病质原因及防治对策

吴国豪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复旦大学普通外科研究所,上海,200032

恶性肿瘤病人营养不良的发生率相当高,部分患者常有恶病质(cachexia)征象,表现为厌食,进行性体重下降,贫血,低蛋白血症等,晚期还会出现疼痛、呼吸困难、器官衰竭等表现。恶病质是恶性肿瘤的常见的致死因素,并且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并发症增加,生活质量下降,生存期缩短,住院天数延长和医疗费用增加。研究发现,恶病质与肿瘤负荷、疾病进程、细胞类型之间无恒定关系。恶病质发生机制很复杂,有肿瘤本身的原因和来自抗肿瘤治疗的相关因素,没有一个单一理论可以满意地解释恶病质状态。事实上,有许多因素可能同时或相继作用从而产生恶病质,其中最重要的是厌食和机体代谢异常。

一.癌性恶病质发生机制

(一).厌食

食欲丧失是恶性肿瘤病人常见症状,也是引起肿瘤病人营养不良的主要因素之一。厌食的原因很多,主要是食物摄取中枢和相关的外周信号通路的紊乱所致。近年的研究发现,在肿瘤生长过程中,肿瘤组织的代谢产物作用于下丘脑中饥饿与饱胀感中枢,使之发生厌食、疼痛、发热等症状。血糖、脂肪酸水平,体内乳酸水平升高,血浆氨基酸浓度变化等均被认为是影响进食行为的外周因素。肿瘤生长增加了血浆色氨酸浓度,大脑中色氨酸浓度增加可引起下丘脑腹内侧核5-羟色胺能神经元活性增强,在厌食症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IL-1b、TNF-a、IL-6等细胞因子厌食症致病中同样发挥重要的作用。TNF-a和IL-1直接作用于中枢产生厌食症,在摄食中枢可以检测出TNF-a和IL-1受体,给正常大鼠注射IL-1后发生与肿瘤恶病质相似的摄食行为改变。外周注射IL-1显著增加脑内酪氨酸和5-羟色胺的浓度,脑内注射增加神经细胞代谢率和5-羟色胺释放,提示IL-1和下丘脑腹内侧核5-羟色胺系统有密切的联系,这可能是通过瘦素介导的负反馈信号,持续刺激厌食肽类如促皮质素释放因子,或者抑制神经肽Y通路造成的。

另一方面,肿瘤本身局部作用或治疗也是导致厌食的另一因素。肿瘤生长导致胃肠道机械性梗阻、胃排空延迟、消化吸收障碍、体液异常丢失等均可导致进食减少、厌食。肿瘤患者经常伴有味觉和嗅觉异常,心理因素、压抑、焦虑和肿瘤疼痛等也可影响食欲及进食习惯。肿瘤的治疗,特别是化疗、放疗与手术治疗,引起的食欲不良和组织消耗均会加重机体恶病质的发生。

(二). 物质代谢改变

1.碳水化合物代谢改变: 恶性肿瘤细胞以葡萄糖酵解为主要、唯一的能量获取方式被认为是恶性肿瘤细胞一个重要特征。肿瘤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仍大量摄取葡萄糖并产生乳酸, 该现象被称为“Warburg 效应”。肿瘤细胞糖酵解具有重要病理生理学意义。首先,糖酵解为肿瘤细胞提供更多能量。肿瘤细胞除通过线粒体有氧代谢之外尚能在缺氧情况下利用糖酵解提供额外2个ATP。其次,糖酵解启动肿瘤细胞自主营养摄取。正常细胞需外源性刺激信号启动对营养物质的摄取,而糖酵解可直接启动肿瘤细胞对营养物质的摄取并为肿瘤细胞提供自主、直接的营养物质摄取信号。事实上,葡萄糖是合适的能源物质,肿瘤组织通过糖酵解通路产生大量乳酸,产生的乳酸通过糖异生作用再生成葡萄糖,这增加了宿主的能量消耗,因为1mol葡萄糖酵解仅生成2mol ATP,而自乳酸再合成葡萄糖需消耗6mol ATP,每一次循环有4个高能磷酸键的损失,因而在这一无效循环中浪费了大量的能量。正常人体约有20%的葡萄糖转化是由Cori循环完成的,但在恶病质肿瘤患者中,50%的葡萄糖转化是由Cori循环完成的,60%的乳酸再次进入Cori循环。此外,肿瘤患者对葡萄糖的耐受力较差,可能是胰岛素抵抗或周围组织敏感性差和胰岛素释放量下降的结果,也可能是存在高胰高血糖素血症使得葡萄糖更新率加速。

2.蛋白质代谢改变:肿瘤病人蛋白质代谢改变主要表现为骨骼肌萎缩、低蛋白血症、瘦组织群下降、内脏蛋白消耗、蛋白质合成减少和分解增加、蛋白转化率升高、血浆氨基酸谱异常以及机体呈现负氮平衡。骨骼肌是肿瘤病人内源性氮丢失的主要场所,由于骨骼肌约占正常成人体重的40%,是瘦组织群的主要成分,因此,骨骼肌蛋白消耗增加是导致恶性肿瘤病人恶病质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组织类型恶性程度高肿瘤或当肿瘤发生转移时机体蛋白质丢失速度快,蛋白丢失的程度与病人生存时间密切相关。癌性恶病质的蛋白质消耗与单纯性饥饿所致的

氮丢失不同,宿主蛋白的分解为肿瘤代谢提供底物,因为肿瘤病人肝脏合成肿瘤相关蛋白和急性相反应蛋白增加。事实上,肿瘤病人肝脏急性相反应蛋白合成增加可能是对炎症的一种代偿反应,临床实践发现,胰腺癌、肺癌、肾癌、食管癌病人中急性期反应蛋白合成增加明显,且与患者体重下降和生存期缩短显著相关。此外,肿瘤病人的蛋白质代谢改变可导致血浆氨基酸谱变化,其中血浆色氨酸浓度增高在进行性营养物质消耗中起关键性作用。色氨酸是大脑5-羟色胺前体物质,而5-羟色胺可刺激下丘脑饱食中枢,引起厌食。

目前认为,肿瘤病人蛋白质降解增加至少有三条独立的机制:①溶酶体蛋白酶途径;②钙依赖的蛋白酶途径;③ATP-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其中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是主要的机制。细胞因子TNF-α、IL-1、IL-6、IFN-γ以及蛋白降解诱导因子等参与癌性蛋白质代谢。

3.脂肪代谢改变:肿瘤病人的脂肪代谢改变主要表现为内源性脂肪水解和脂肪酸氧化增强,甘油三酯转化率增加,外源性甘油三酯水解减弱,血浆游离脂肪酸的浓度升高。脂肪分解和脂肪酸氧化增加导致机体体脂储存下降,体重丢失。因此,脂肪消耗成为肿瘤恶病质的主要特征之一。研究发现,肿瘤病人的脂肪代谢变化在肿瘤发生的早期即已存在,肿瘤患者在体重丧失前就已经存在游离脂肪酸活动增加现象,即使给予外源性营养支持,也不能抑制体内脂肪的持续分解和氧化。事实上,脂肪酸是荷瘤状态下宿主利用的主要能源物质,宿主和肿瘤对脂类的利用均增加。脂肪分解增加时,部分由脂肪分解而来的脂肪酸再酯化为甘油三酯,表现为甘油三酯和脂肪酸循环增强,该循环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导致机体的能量消耗增加,也可能是间接导致机体组织消耗的诱因。

肿瘤患者脂肪代谢障碍的机制可能有以下几种:摄入减少和营养不良;肾上腺髓质受刺激致血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和胰岛素抵抗;肿瘤本身或髓样组织产生并释放的瘦素(leptin)、脂连素(adiponectin)、TNF-α、IL-6 、IL-8和脂裂因子LMF等细胞因子和肿瘤代谢因子,但具体作用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三).能量消耗变化:

恶性肿瘤病人的能量代谢改变也是导致恶病质的可能原因。早年研究认为,恶性肿瘤病人机体代谢率增高是导致机体进行性热卡缺乏和自身组织不断消耗,最终导致恶病质的主要原因之一。随后的大多数研究发现,恶性肿瘤患者并非均

处于高代谢状态,即使是进展期广泛转移的患者,其能量消耗也可处于正常范围。我们的研究证实了该观点,不同类型肿瘤之间机体能量消耗变化存在差异,但肿

瘤患者总体上处于高代谢状态,机体细胞内水减少、细胞外水含量增高、体脂及

瘦组织群含量明显下降。能量消耗增高明显的肿瘤,患者体重下降的发生率和下

降程度以及机体组成的改变也较其他恶性肿瘤患者明显,而且更容易发生恶病质。

事实上,恶性肿瘤患者葡萄糖和蛋白质转化增加, 脂解作用增强, 糖原合成加速等耗能过程是癌症患者机体代谢率增高的病理基础。从能量平衡的角度来说,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良更大的可能是由于能量消耗增高所致。因为恶病质不仅是肿瘤晚期的表现之一,也可以发生在一些早期肿瘤病人中,甚至经常作为病人就诊的首发症状,此时病人的饮食并未受到影响,尚未出现摄取减少的表现,因而能量消耗的异常改变是合理的解释。

二.防治对策

目前尚无有效的逆转肿瘤恶病质的方法,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治愈肿瘤,非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食欲刺激剂、代谢调节剂、营养支持等。但是,以往的研究发现,上述这些治疗方法往往只是暂时维持脂肪储备,不能有效保持机体瘦组织群

含量,短期体重增加只是水潴留所致,也无法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近年来通过

对代谢控制的分子基础研究,使得在肿瘤持续存在状况下阻断癌性恶病质的进展

成为可能。

由于肿瘤细胞代谢需要摄取大量葡萄糖,因此以葡萄糖为靶向的抗肿瘤化疗

可以使肿瘤局部药物浓度大大提高,同时由于肿瘤细胞以葡萄糖为唯一供能物质,而正常细胞除葡萄糖外还可以以脂肪、蛋白质为底物产能,故针对肿瘤糖酵

解的抗肿瘤治疗具有肿瘤细胞特异性而不损伤正常细胞。根据以上特点,可制定

四大抗肿瘤代谢的策略即:控制葡萄糖供给,抑制己糖激酶,抑制ACL和抑制PDK。美国的Threshhold Pharmaceutical公司合成的葡萄糖-细胞毒复合物Glufosfamide在初期的临床实验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此外,HIF-1和mTOR

通路可能存在新的治疗靶点,用RNAi等技术分别抑制HIF-1目标基因LDH、PFK2、ATP裂解酶的表达均可抑制肿瘤生长。近年来有许多抑制HIF-1的新型抗肿瘤药

正在研发中,如糖酵解抑制剂2-脱氧葡萄糖(2-DG)已经在化疗方案中作为增敏剂与其他细胞毒药物合用,雷帕霉素类似物现已处于不同种类的肿瘤治疗的二期或三期临床试验。另有一些已知的抗肿瘤药如Herceptin和Gleevec也是通过间接抑制HIF发挥抗癌作用的。PX-478是HIF的直接抑制剂,动物实验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抗癌疗效,目前已准备进行临床研究。

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肿瘤及其恶病质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其可能机制在于:1)抑制促炎促增殖物质合成:ω-3 PUFA可抑制促炎因子的产生和花生四烯酸衍生物的促炎作用和促进细胞增殖作用,可通过抑制NF-κB来减少COX-2的表达,还减少了由NF-κB诱导产生的其他细胞因子对肿瘤细胞的促进作用。2)调节癌基因的表达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ω-3 脂肪酸可通过降低肿瘤转录因子ras和AP1的活性,影响基因表达和信号转导。3)修复程序性细胞凋亡:ω-3 脂肪酸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包括改变细胞生物膜的特性,启动脂质过氧化,影响信号传导途径,改变基因蛋白的改变,和阻滞细胞周期等,最终导致肿瘤细胞的死亡。ω-3 PUFA修复细胞功能性凋亡是通过下调NF-κB,然后依次下调COX2的表达和Bcl-2家族基因的表达。4)抑制肿瘤血管生成:ω-3 PUFA可通过改变前列腺素产物和抑制蛋白激酶C来实现对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5)介导肿瘤细胞分化:已有研究表明ω-3 PUFA能引起乳癌细胞的分化。研究发现,二十碳五烯酸可以干扰PIF对NF-kB的激活和蛋白降解,从而逆转骨骼肌的消耗。临床研究证实,ω-3 PUFA能增加胰腺患者的瘦组织群,改善生活质量。

对ATP-泛素-蛋白酶体途径进行干预给治疗癌性恶液质带来曙光。研究发现,IL-15能抑制ATP-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明显降低肌肉蛋白的降解速度。乙酮可可碱能减少荷瘤小鼠肌肉蛋白降解,降低泛素E214k酶和蛋白酶亚基的mRNA 的表达。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clenbuterol和Formoterol均能降低泛素基因的表达,能抑制泛素-蛋白分解系统的过分激活,从而缓解恶液质状态的肌肉分解,其中Formoterol还能减少肌肉细胞的凋亡。 EPA能够调控脂质氧化酶,抑制15-羟二十碳五烯酸对泛素蛋白酶途径的活化作用,从而减少肌肉蛋白降解。研究发现, 给予MAC16小鼠 EPA后,腓肠肌的蛋白酶活性被抑制,而且20S 蛋白酶α亚基mRNA的表达下降。EPA和亮氨酸代谢产物 (HMB)均能降低蛋白酶体活性,使用后蛋白酶体亚基和ATP酶亚基的表达均减少。临床试验发现, 在

癌性恶液质的治疗中,HMB能减少蛋白分解、促进蛋白合成。但是,完全阻断这条途径可能会引起其他功能如细胞周期和细胞分化的进行,所以选择性的抑制某些成分可能对临床更有利。可供选择的抑制步骤包括泛素的结合反应及蛋白酶体的活性等等。目前还需要进一步阐明此途径的上游激活机制以及肌肉蛋白降解过程中可以干预的关键步骤,寻找可能的调控措施,以期为临床治疗恶病质开辟新途径。另外,针对触发这条途径的相关因素的抑制如对糖皮质激素的抑制、TNF-a 及IL-1的抗体应用都可能阻断异常增加的蛋白质的降解。随着对这条蛋白水解途径的深入了解,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作用于这条途径的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在肿瘤持续存在的基础上,阻断癌性恶病质的发展是有可能实现的。

癌性恶病质综合征

第十七节癌性恶病质综合征 一、问题 虽然这是一个很多严重的疾病的后果,包括慢性心脏衰竭,感染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和阿尔茨海默氏病,恶病质可能在癌症患者的身上揭示了其最深刻、最衰弱的一面。恶病质一词来源于希腊语的“kakos”,意思是“恶劣的”,以及“hexis”,意思是“状况”。希波克拉底描述恶病质的患者有肉体的消耗、骨骼的衰落或逐渐丢失,并表示这种疾病是致命的。 [1]恶病质的特点是渐进的体重损失,随躯体肌肉损失而增加的组织消耗,性能低下,生活质量下降,最终导致死亡。[2-5]骨骼肌和脂肪的损失是区分这种情况与饿死的因素。[6]恶病质的种种定义可以在文献中找到。最近,一个国际专家组织在正式协商制定关于恶病质的定义和分类的框架。[7]这个组织定义癌性恶病质是一个与持续的骨骼肌质量损失有关的多因素综合征,且这种损失无法用传统的营养支持治疗完全逆转并导致功能状态进行性障碍。专家们一致认为,癌性恶病质的诊断标准应包括体重损失大于5%,或任何显著的体重下降大于2%或低体重指数(BMI)或存在低骨骼肌质量(Sarcopenia)。[7]这个定义强调了肌肉损失在脆弱的发展、功能的下降、受损的持续时间和癌症恶病质患者的生活质量中的根本作用。[8]在恶病质的定义和诊断标准的清晰发展下,代表着推进护理病人工作中的重要一步;这项工作应促进临床试验设计,协助临床实践指南的发展,并最终改善这种情况的常规临床管理。[7,8] 恶病质通常与导致体重损失的一系列其他症状和加剧临床现象有关。例如厌食症,一般与恶病质聚集,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作厌食恶病质综合征。厌食症被定义为一种不自觉的食欲减退,与口服摄入量减少有关。[9]在癌症中,厌食往往与导致热量消耗减少的其他症状有关,例如味觉或嗅觉的改变和早饱。虽然它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仅仅厌食症是不够造成恶病质所致的体重损失。厌食症所导致的身体成分的改变主要与脂肪损失有关,而恶病质是出现肌肉与脂肪的损失。[2,3] 恶病质常常伴有早饱。饱腹感是一种满足的感觉,通常伴有停止进食。早饱是指尽管有吃的欲望,但也吃不了几口食物。饱足感使进食减少,随后导致了营养问题和体重损失。 其他症状包括味觉或嗅觉的改变往往也见于恶病质的设定中,这些变化可以适度严重,往往与食欲下降和进食有关,导致或加剧了癌性消瘦和恶病质。此外,由于味觉和嗅觉理想的口味和愉悦感有关,所以这些感觉的变化与生活质量的下降相关联。 常见的味觉包括味觉减退(hypogeusia),完全的味觉缺失(ageusia)或味觉障碍,它指的是口中持续有苦味、金属感或辛辣味,这与味觉神经损伤或上行神经通路有关。这些变化可能导致厌食肉类如牛肉、猪肉或其他事物如巧克力、咖啡或西红柿。患者可能出现摄入的甜食增加,对盐类的欲望增加或酸味食物不耐受。口味变化可以是短暂的,治疗完成后可恢复或可能持续。 嗅觉障碍(dysosmia)往往是不愉快的,患者描述为腐臭味。嗅觉障碍根据之前是否有环境刺激(parosomia),如化疗的管理,或是自然发生的嗅觉缺失(phantosmia)来分类。在一个小规模的调查病人在气味变化上的体验的质性研究中,所有受试者报告,对让人不愉快的气味的敏感度增加,如汽车的尾气、体臭和医院的气味。 恶病质一直与不良预后有关,包括总生存期的减少、较差的化疗反应率、毒性的增加、生活质量下降、住院时间增加、功能状态下降和医疗费用的增加。体重的丧失和性能状态这些变量常常被用来预测癌症病人的生存率。在一个经典的研究,包括超过3000名患者参与

癌症病因的最新讨论

癌症病因的最新讨论 彼得·迪斯贝格(Peter Duesberg) 一个世纪前,两位德国科学家发现,染色体紊乱可能是癌症的直接成因,但这一发现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因为科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基因突变才是引起癌症的真正原因,染色体紊乱只是癌症发生的结果。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发现和证据与主流理论背道而驰,科学家不得不重新审视100年前的那个发现:难道染色体紊乱真是癌症的成因而非结果? 撰文彼得·迪斯贝格(Peter Duesberg) 翻译胡晨 审校李锦军 20世纪60年代初,作为一名博士后研究人员,我开始研究癌症。当时,很多著名科学家都认为,病毒是引发绝大多数肿瘤的罪魁祸首。因为科学家们发现,一些病毒感染细胞后,会将自身的遗传物质插入细胞的基因组,引起细胞的恶性转化和异常增殖,最终导致白血病等癌症。那时候,我乐观得近乎于天真,以为只要弄清楚了病毒诱发癌症的分子机制,就能研制出相应 疫苗,彻底消灭癌症。 在这场抗击癌症的战役中,我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1970年,我和赖明诏 (Michael Lai)、彼得·沃格特(Peter Vogt)合作,从鸟类劳氏肉瘤病毒(avian Rous sarcoma virus)中分离出了一个特殊的基因——src,它很可能就是引发肿瘤的真凶。几年之后,一些科学家有了进一步的发现,在动物(包括人类)的DNA中,竟然存在一个与src极其类似的基因!一个新的癌症理论模型诞生了:如果受到外界刺激,人类基因组里的src基因发生了突变,它就会像病毒基因一样,拥有强大的致癌能力。具有潜在致癌能力的基因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埋藏在人类基因组里,随时可能爆发。它们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响亮的名号——“原癌基因” (proto-oncogene),一旦发生突变,原癌基因就会变成癌基因。

肿瘤恶液质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

到目前为止,肿瘤相关疲劳的确切机制还不清楚。一般认为,诸多生理因素导致患者疲劳,包括贫血、肿瘤治疗、肿瘤负荷及相关细胞因子的释放。另外还包括许多心理因素,如压抑、焦虑、入睡困难及睡眠不足等[3]。 3 诊断 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是最有效的诊断手段。体重下降、厌食和疲劳是晚期肿瘤患者的最常见症状。摄入量下降相关症状是关键的示警信号,包括食欲不振、早期饱腹感、恶心呕吐和味嗅觉异常等。体重下降超过5%表明正在发展为恶液质,体重下降超过15%则确认已经进入恶液质状态[5]。此时应测量体重指数(BMI),BMI<18,提示明显营养不良,此时水肿和腹水较为常见。同时应注意:液体潴留会掩盖体重丢失的严重程度。肿瘤恶液质患者血浆白蛋白一般低于正常,如果合并C反应蛋白或血沉升高,提示机体有炎症反应,会加速恶液质进展[11]。 4 治疗 肿瘤恶液质治疗需多学科团队的协作。恶液质是慢性疾病过程,随着机体状况变化,需反复再评价。对于严重消耗、卧床不起、濒死的恶液质患者,积极治疗并不总是有效的,这些病人可予类固醇激素,以提高食欲和改善心情。 早期识别恶液质患者并予预防至关重要。以下症状的控制有助于改善食欲、重建消化道功能、纠正代谢紊乱。①恶心/呕吐(可予多巴胺受体拮抗剂或5羟色胺(5-NT)受体阻断剂,机械性梗阻则采取外科手段);②早期饱腹感(可予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③消化不良(可予胰酶补充);④便秘(可予缓泻剂如酚酞等);⑤疼痛(可予镇静、止痛药);⑥压抑(可予抗忧郁药或精神疏导)。 4.1 饮食治疗 对于肿瘤恶液质患者,一般主张少量多次、易消化、高蛋白饮食,如鱼类、虾、乳制品、冰淇淋等[5]。尽可能创造轻松愉快的就餐环境,同时讲究饮食的色香味,最大限度地增加患者的摄入量;不推荐辛辣、过咸及高脂肪饮食,同时应向营养师咨询正规的营养指导[12]。摄入能量大于1.5kCal/ml的食物是有益的,但不应替代正常饮食。对于患者而言,规律的时间间隔、摄入固定的营养非常必要。患者每天摄入200ml~400ml的高能量食物,将获得300~600kCal能量。这一饮食习惯势必会影响正常饮食时间的摄入量,但总体而言,患者每天将额外获得200~400kCal能量[5]。 4.2 人工营养支持 对于晚期肿瘤恶液质患者,给予人工营养(包括肠内或肠外营养)是合理的。肠外营养能改善患者的一般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但在选择肠外营养时,必须考虑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 4.3 重度厌食治疗

汽蚀的成因及危害

汽蚀的成因及危害 液体在一定温度下,降低压力,当压力达到该温度下的汽化压力时,液体便产生汽泡而汽化。这种产生气泡的现象称为汽蚀。汽蚀时产生的气泡,流动到高压处时,其体积减小以致破灭。这种由于压力上升气泡消失在液体中的现象称为汽蚀溃灭。 泵在运转中,在其过流部分的局部区域,通常是叶轮叶片进口稍后的区域,因为某种原因,抽送液体的绝对压力降低到当时温度下的液体汽化压力,液体便在该处开始汽化,产生大量蒸汽,形成气泡。 当含有大量气泡的液体向前流动,经叶轮内的高压区时,气泡周围的高压液体致使气泡急剧地缩小以至破裂。在气泡凝结破裂的同时,液体质点以很高的速度填充空穴,在这个及其短暂的瞬间,液滴质点将产生很强烈的水击作用,并以很高的冲击频率打击金属表面,冲击应力可达几百至几千个大气压,冲击频率可达每秒数万次,严重时会将壁板击穿。 在水泵中产生气泡和气泡破裂,过流部件遭受到损坏乃至破坏的过程称之为水泵的汽蚀过程。水泵产生汽蚀后除了对过流部件会产生破坏作用以外,还会产生噪声和振动,同时导致泵的性能下降,严重时会使泵中液体中断,不能正常工作。 降低汽蚀现象的措施 一、增大装置的汽蚀余量 准确计算离心泵的安装高度选择合适的安装位置增大泵前贮液罐中液面的压力,降低被输送液体的温度以降低,的值减小吸入管路的阻力增加吸入管直径缩短吸入长度减少弯管阀门选用吸入良好的喇叭管,将调节阀安装在排出管线上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降低叶轮的转速,可适当降低离心泵工作时的流量,也可起到增大装置汽蚀余量的目的。将吸上装置改为倒灌装置。 二、1)提高泵本身的抗汽蚀性能 改进泵本身结构或结构形式使泵具有尽,可能小的允许汽蚀余量,改进泵的入口至叶轮附近的结构设计增大,过流面积,增大叶轮盖板进口段的曲率半

癌症的中医学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癌症的中医学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摘要】本文从正气不足、邪气距之、阴阳失调、情治内伤、癌基因等方面阐释了癌症发生的病因病机,进而提出了扶正祛邪和对症治疗的标本兼治的中医学治疗方法,同时强调了情志疗法在癌症治疗中的重要性,为中医预防和治疗癌症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癌症;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中医对癌症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殷墟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癌”这一病名的记载。现存最早的医书《皇帝内经》,按照癌瘤发生的不同部位将其分为“筋癌、肠癌、骨癌”等。《周礼》一书记载了“疡知”专科,“掌管肿疡、溃疡、金疡、折疡”等病,根据资料分析:其中的“肿疡”主要包括皮肤癌、口腔癌、乳腺癌、阴茎癌、甲状腺癌和淋巴肉瘤等体表性实体癌瘤。直到今天,文化上受中国影响较大的日本、朝鲜、越南等,还称癌瘤为“肿疡”。元代的朱震亨在他的《丹溪心法》一书中首次对癌症的病因及症候进行详细描述。到了明朝,医学界已经开始用“癌”字统称恶性肿瘤。 1.癌症发生的中医学病因病机 对于癌症的发生机理,《皇帝内经》认为:肿瘤的发生与阴阳失调、正气不足、饮食因素及情志不畅等多因素密切相关。 1.1正气不足是癌症发生的前提条件。中医所讲的“正气”是指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以及对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抵抗能力。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上,正气具有抗癌、固癌的双重功效,一旦癌毒产生,正气即表现出其抗癌的本能,发挥抗癌能力,正气还能固摄癌毒、抑制癌毒扩散。正气不足可引起血行不畅而成瘀,津液不布而成痰,瘀痰互相作用易成癌。正气不足,还能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机体丧失识别杀伤癌细胞的能力,癌细胞逃逸被杀伤从而形成癌瘤。癌瘤形成后,不可避免地会大量消耗人体的正气,使机体正气不足加剧,癌症的恶性进展更进一步,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1.2邪气距之是癌症发生的重要原因。这里所说的邪气是指中医所讲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相当于西医所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致病因素。现代中医学将各种有毒的能促进人体正常组织恶性增生的特殊致癌因子称为癌毒,癌毒既可以通过口鼻、皮毛由外而入,也可以由人的脏腑组织代谢异常生成。外感风热、暑热之邪气,可致肺胃津气耗伤,感寒凉之邪气易致肝肾真阴亏耗等。外感因素,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燃烧废气、化学毒气、致病菌、粉尘及电离辐射等致癌因子造成的环境污染均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癌毒进入机体,长期积聚体内,可导致癌症的发生。过量食用油炸、烧烤、腌制及霉变食物,损伤脾胃气阴,造成气血亏虚,容易引起消化系统的癌症。另外暴食暴饮、饮食不规律容易造成脾胃功能失调,过量食用辛辣味重之物,误食不卫生或腐败变质的食物,容易导致 湿毒蓄积于体内,从而形成癌毒,诱发癌瘤的形成 [1-2] 。

癌性恶病质与细胞因子研究进展

塑jE匡药至Q!Q生2旦箍墼鲞筮垒翅丛尘趔丛四i型』壁坠堕坐:垫!Q:!尘丝堡垒№:堡gene forHirschsprung’sdisease.ClinGenet,2003,64:204-209. 17ZweierC,AlbrechtB,MitullaB,eta1.“Mowat.Wilson”syndromewith andwithoutHirsel惦prung’8diseaseisadistinct.recognizable multiple congenitalanomalies—mentalretardationsyndromecausedbymutations inthezincfingerhomeoboxlBgene.AmJMedGenet,2002,108:177? 181. 18CacheⅡV,Dastot.LeMolF.KaariaihenH。ela1.Loss.of.缸nctionmuta- tionsinSIP!SrnadinteractingproteinlresultinasyndremicHirschs- prung disease.HumMolGenet,2001,10:1503?1510. 癌性恶病质与细胞因子研究进展 何文杰任宏轩475 19AlpyF,RifleL,JaubertF,eta1..11Ie expressionpattern ofi9Dfo姗sinHirschspmngdiseaserevealsadistalperi.pheralnervedifferentitation.HumPath01.2005,36:1055?1065. 20SandgrenK,EkbladE,Lm∞nLT.SurvivalofneuronsandintersfitialcellsofCajalafterautotransp]antationofmyentericgangliafrom81118-[[intestineinthelethalspottedmouse.PadiatrSurgInt,2000,16:272—276. (收稿日期:2009—10—23) 【关键词】恶病质;肿瘤;细胞因子 【中图分类号】R7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86(2010)04—0475—02 恶病质(cachexia)源于希腊语“Kakos”和“hexis”,即不好 的状态。它可发生于多种疾病,包括肿瘤、AIDS、严重创伤、手 术后、吸收不良及严重的败血症等。伴发于肿瘤的恶病质叫做 癌性恶病质,它是以骨骼肌和脂肪同时丢失为特征的综合征, 60%~80%的晚期肿瘤患者都存在此综合征¨J。临床表现为 极度消瘦、营养摄入不足、肌力软弱、厌食等,是癌症患者死亡 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姑息医学的发展,癌性恶病质研 究已成为本世纪癌症防治研究的一个热点。癌性恶病质的发 生机制尚不完全明了,曾有人认为恶病质的原因是患者进食减 少和肿瘤消耗增加,但营养支持疗法如全肠外营养(TPN)作用 甚微。研究表明癌性恶病质的发生是多种调节物质失衡所致, 主要为细胞因子【2j。目前细胞因子与癌性恶病质关系的研究 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对与癌性恶病质相关的细 胞因子的作用加以综述。 1肿瘤坏死因子理(TNF.d) TNF-n又称恶液质素(cachetin),是第一个被证实与肿瘤 恶病质有关的因子。TNF.a是单核一巨噬细胞释放的一种 17KDa蛋白,是体内重要的炎性介质,是机体防卫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Darling等旧1在动物实验中,连续大剂量使用TNF?仅 会使实验动物发生明显的畏食和体重下降。刘爱国等卜1报道, 恶病质状态下的小鼠,血清中的TNF-0【远高于正常或早期的小 鼠,给于正常小鼠TNF.仅注射后,即如现明显的恶病质状况,停 药后可恢复,在使用TNF—d抗体后,恶病质小鼠状况明显改善。 有学者用AH一130肝癌细胞株种植在大鼠腹水中,可导致大鼠 体重下降,内源性TNF—d升高”’。 TNF-d增加神经递质促皮质素释放激素的水平,刺激饱食 中枢,抑制食物摄取或促进消耗的糖神经对糖浓度的敏感性, 从而减少食物摄取。Argiles等旧1研究发现,TNF—d可以加速蛋 作者单位:650106昆明市,云南省肿瘤医院干部医疗科?综述与讲座? 白质代谢,导致色氨酸浓度增高。而色氨酸是大脑5一羟色胺前 体物质,5-羟色胺可刺激下丘脑饱食中枢,从而引起厌食。 TNF-俚还影响糖代谢的紊乱,主要表现为葡萄糖生成和外周组 织利用葡萄糖障碍及诱导肿瘤患者产生胰岛素抵抗。同时, TNF-俚能使机体产生高脂血症,主要通过抑制脂蛋白脂酶 (LPL)而起作用。LPL能促使脂肪细胞从血浆脂蛋白中摄取脂 肪酸,并转变成脂肪,抑制u)L就会使脂肪合成受抑制。Carbo 等¨1实验发现,在肿瘤移植早期,用抗TNF一理抗体治疗,可明显 提高LPL活性,但随肿瘤的生长,此作用逐渐消失,而采用多克 隆鼠抗TNF-d抗体可以抑制荷瘸小鼠的脂肪代谢紊乱。同时, 骨骼肌消耗是由于TNF—a所致的氧化应激和一氧化氮合成,而 导致肌凝蛋白、肌酸磷酸激酶活性下降。Guttridge等哺。研究证 明,TNF.仅通过抑制肌细胞肌浆蛋白转录因子家族的MyoD蛋 白质转录,抑制骨骼肌分化,导致肌肉消耗。 但某些学者认为癌性恶病质未见TNF.理升高,TNF.俚升高 与癌性恶病质的发展无关。究其原因可能是TNF.Ot的半衰期 较短,仅为5~25min,这很容易影响检测结果。提示除TNF一0L 外,还有其他因素参与恶病质的形成。 2白介素-1(IL?1) IL.1主要由活化的单核一巨噬细胞产生。IL一1具有与TNF- a相似的作用,包括抑制脂蛋白脂酶,使胞内降解加速等。IL-1 可诱发厌食、体重减轻、低蛋白血症,同等剂量IL—l诱导厌食作 用较TNF.a更强。Plata—Salamam【91研究表明,IL-l可直接作用 于下丘脑饱食中枢和外周部位,而下丘脑食物调节中枢有IL.1 和TNF-q受体,ILl和TNF-a可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产生厌食。 实验还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内IL-l浓度与动物进食呈负相关,因 此认为,IL.1作用于下丘脑腹侧核而引起厌食,同时还可引起 肝内急性反应蛋白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抑制LPL活性。 Shibma等¨刨研究发现应用IL—l抗体或(和)天然体内IL-1受 体拮抗剂(IL-Ira)可减慢肿瘤生长,改善饮食,降低消耗,改善万方数据

谈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和原因

谈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和原因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及其危害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 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 2.1×103km 的速度扩展。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是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从人为方面来看,主要有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五、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拥有十三亿多人口,若按人均计,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我国淡水资源奇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这导致有些地区水灾频发,有些地区又极度干旱。二是人为因素,我国国民惜水、节水意识薄弱,节水措施不到位,这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随处可见。 六、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大量物种面临灭绝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成骤减趋势,且大量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同时也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我国生物多样性骤减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种生存环境的改变与破坏,人类掠夺式的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入侵或不合理的引种等,此外人类非法收集、采挖、走私等行为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七、各种污染严重 各种污染日趋严重,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其中,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尤为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心,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大肆发展第二产业,人们长期只片面的注重经济效益而

癌症恶病质的发病机制概述(一)

癌症恶病质的发病机制概述(一) 恶病质1],尤其是癌性恶病质,是指恶性肿瘤患者处于食欲减退、极度消瘦、贫血、乏力和衰竭等综合表现下的一种状态。其中以消瘦和厌食为主要表现,是恶性肿瘤患者的直接死因之一。超过80%的晚期肿瘤患者均存在此综合症,且以消化系统肿瘤发生率最高,尤其是胃癌和胰腺癌。往往这些患者并不是死于肿瘤疾病的本身而是死于这种严重的体能消耗。癌性恶病质的发生除了大大增加肿瘤患者的死亡风险。在积极提倡恶性肿瘤带瘤生存的今天,恶病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也无法忽视。 虽然经过多年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人类对癌症恶病质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了解,但已普遍认为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机体内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异常;二是肿瘤释放的某些因子的作用;三是机体本身对肿瘤的免疫和炎性反应。在治疗上,目前尚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逆转这种状态,就像Barber所说的最好的治疗癌症恶病质的方法就是治愈肿瘤。但对于成人晚期实体肿瘤的治疗中这种理念尚无法实现的。对于绝大多数患者来说,治疗的目的仍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为主要目标。 1现代医学对癌性恶病质发病机制的研究 1.1机体代谢异常 研究发现癌症恶病质患者,体内糖、蛋白质及脂类的代谢可发生异常,能量代谢出现改变。糖代谢异常主要表现在胰岛素抗性改变、葡萄糖合成、糖异生和葡萄糖乳酸循环活性增加,葡萄糖耐量和周转下降。蛋白质异常则包括蛋白质周转、肌肉分解代谢以及肝脏和肿瘤的蛋白质合成增加,同时肌肉蛋白合成却下降。脂代谢异常表现为脂质动员增加,脂肪生成和脂蛋白脂酶活性降低,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静脉甘油水平升高同时血浆甘油清除率下降4]。 1.2肿瘤分子机制 肿瘤坏死因子-a(TNF-a)是第一个被定为恶病质介导因素的细胞因子。研究表明TNF-a是一种分子量为25kd的膜蛋白,来自于单核巨噬细胞、脂肪组织和肿瘤细胞,可通过抑制包括脂蛋白脂肪酸在内的几种脂肪酶的活性,抑制脂肪合成;并能通过激活细胞核因子酉已蛋白(NF-kappaB),抑制肌细胞中肌肉转录调节因子(MYOD)蛋白质转录,及氧化应激使肌酸磷酸激酶活性下降,这两种已知途径达到消耗肌肉的目的2]。从而引起实验动物厌食、脂肪消耗、无脂体重降低及癌性恶病质。将人类TNF-a基因转移入实验大鼠的体内后,大鼠血中TNF-a呈升高表现,随之出现进行性消瘦、厌食等类癌性恶病质综合征,并在短期内很快死亡。将兔源抗TNF-a血清注入甲基胆蒽诱发的荷肉瘤的小鼠腹腔,能明显改善荷瘤小鼠的食欲减退5]。Bossola等2]研究认为,癌症患者血浆TNF-a浓度随着体重下降程度的增加而显著上升。 白细胞介素-1(IL-l)也是一种恶病质因子,在癌性恶病质中,IL-l可直接作用于下丘脑饱食中枢和外周部位。给小鼠注射重组IL-1后,可出现厌食、体重下降、低蛋白血症和淀粉样物质升高。实验还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内IL-1浓度与动物进食呈负相关,因此认为IL-1作用于下丘脑外侧核腹部而引起厌食。同时发现在大鼠下丘脑腹侧注射IL-1受体拮抗剂,动物厌食现象明显改善6]。 白细胞介素-6(IL-6)是另一个与癌性恶病质相关的细胞因子。其生物学效应呈多样性,一方面可增强免疫、促进造血、参与炎症反应及生理预防;但另一方面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中都存在其身影。当血中有高水平IL-6的恶病质大鼠切除肿瘤后,体重恢复,IL-6水平则下降。实验显示给荷瘤小鼠注射抗IL-6抗体能减轻小鼠体重下降和脂肪消耗3]。与IL-l和TNF-a不同,IL-6能从荷瘤动物血中测出,其浓度与肿瘤负荷相关。 事实上,IL-1可产生IL-6。浸润的炎性细胞作用于肿瘤边缘使之产生IL-1,后者再刺激肿瘤细胞产生IL-6,IL-6反过来作用于下丘脑而影响进食。当然IL-6也可直接或通过下丘脑、垂

癌是怎样产生的

癌是怎样产生的 这个问题,中外古今的科学家已经研究了几千年,至今仍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癌的产生是正常细胞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发生突变,引起其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其中有些细胞则成为生长失去控制的癌细胞。 漫话 DNA 为避免过多的重复,这里只对DNA作很概括的介绍,以便与后面的内容衔接。 DNA是与遗传有关的物质,它是嘌呤和嘧啶与脱氧核糖和磷酸形成的核苷酸连接起来的一个多聚核苷酸的长链,两条互补的长链由于互补碱基间氢键的作用,形成双螺旋状的生物高分子化合物(见图5.1)。在DNA中嘌呤和嘧啶只有四种,即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互补就是碱基配对的意思。经过对DNA的研究发现,在其双螺旋的结构中正常的碱基对(互补)为A—T与G—C。这种碱基对间形成的氢键使双螺旋的结构有一定立体形状。虽然任何两个碱基间都可以形成氢键,但这种碱基对的形成都会使双螺结构发生扭曲,形成不正常的DNA。

虽然DNA中只有四种碱基,但可以有不同的排列顺序和不同数目的碱基对。因此DNA的种类是非常多的,各种细胞中的DNA都有各自的碱基排列顺序和碱基对数目。DNA中的碱基排列顺序构成密码,起到遗传密码的作用。DNA本身可以复制,由母链的双螺旋经互补原则产生子螺旋,如图5.2所示: 这样,一条DNA的双螺旋便可以变成两条完全一致的DNA双螺旋。这是在细胞分裂繁殖中一个很关键的步骤,这种复制能够保证遗传密码准确无误地传下去。 在细胞分裂繁殖过程中还需要合成蛋白质,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是由DNA 的遗传密码把遗传信息传递给核糖核酸(RNA),再通过三种RNA的密切合作,完成蛋白质的合成任务。RNA的结构与DNA不同,其差别在于以核糖代替DNA中的去氧核糖(去氧核糖是2-位没有羟基),同时以尿嘧啶(U)代替DNA中的胸腺嘧啶(T)。绝大多数RNA是单股链的,但单股链也可以因碱基间的氢键作用而拧成螺旋状,它与DNA由双股链拧成的螺旋是不同的。三种RNA分别为信息RNA(mRNA)、转移RNA(tRNA)和核糖体RNA(rRNA)。mRNA的作用是将DNA 一股链上的遗传密码转录到自己身上,也就是其碱基的排列顺序与DNA一致(除了以U代替T之外)。这种碱基的排列顺序称为密码子。tRNA是负责运送特定的氨基酸。tRNA分子有两端,一端将RNA的密码子以配对原则转为反密码子,

晚期肿瘤患者恶液质的护理体会

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询证护理应用研究 许辉辽宁省肿瘤医院 110042 癌症恶病质是以体质量下降、肌肉萎缩及脂肪组织消耗等进行性营养消耗为特点的多器官综合征,是癌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约80%晚期癌症患者会出现癌性恶液质,约20%患者直接死于恶液质。在乳腺癌根治术后,由于手术过程中,淋巴结清扫,胸大肌切除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产生的上肢静脉回流不畅乳腺癌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厌食、疲乏、虚弱,呼吸困难,进行性体质量下降,糖、脂肪、蛋白质等代谢异常,甚至器官功能受损,影响疾病的转归[3],极大影响着患者生存质量、治疗效果和预后。因此做好晚期癌症恶液质患者的护理尤为重要,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科共收治癌症恶液质患者239人,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39 人,其中男127人,女112 人,年龄31~87 岁,其中乳腺癌患者109人、肺癌患者43人、肠癌患者36人、胃癌患者26人、食管癌12人、肝癌患者9人、胰腺癌4人。 1. 2 方法:癌症患者恶病质诊断标准[4]①癌症患者3~6个月体质量较前下降超过5%者( 2分)。②有厌食、贫血、水肿、衰竭等不同症状者( 1分)。③上臂三角肌、下肢腓肠肌周长3~6个月内较前缩短10%者( 1分)。④基础代谢率( BMR)增加大于5%者( 1分);实验查: IL- 6、TNF-a水平明显升高者( 2分)。⑤尿中蛋白分解诱导因子( PIF) 脂肪动员因子( LMF) 阳性者( 2分)。⑥血常规、生化全项中有贫血、低蛋白及低血脂症者( 1分)。⑦影像学:X线影像显示明显脂肪肌肉组织减少( 0.5分), PET 呈现明显的机体高代谢状态( 0.5分)。⑧其他: 泛素mRNA 水平增高者( 2分)。⑨阳性急性相反应剂如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增高( 2分)。⑩血清瘦素水平降低( 1分)。以上各项评分> 5分者可初步诊断。 2 治疗恶液质发生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无有效逆转肿瘤恶液质的方法,其最佳方法为治愈原发肿瘤。因此,肿瘤恶液质治疗目标是用各种各样的药物制剂逆转体重和肌肉质量丢失,最少应维持体重,并防止其进一步下降[5]。近年来国内外治疗肿瘤恶液质主要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2种[6]。 2.1药物治疗醋酸甲地孕酮(MA)和醋酸甲羟孕酮(MPA)于1993 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肿瘤相关厌食和恶液质,也是欧洲唯一被推荐使用的恶液质治疗药物。MA可用于中晚期肿瘤患者,改善食欲,增加摄食,提高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7-8],康莱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癌症恶液质状态,提高生存质量,既能补充能量,具有营养支持免疫治疗,同时下调恶病质细胞因子锌-α2-糖蛋白(ZAG) 水平。 2.2营养治疗营养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恶液质患者体重下降的度,NCCN 姑息治疗临床实践指南中指出对于一般状况差(ECOG≥3,KPS≤50)的恶病质患者应给予营养治疗[9],包括经口、肠内或肠外途径给予营养素,首选肠内营养,但终末期肿瘤恶病质患者前两种途径治疗常难以进行,因此以肠外营养为主。按照每天20kcal/kg 体重的热量和7g/m2 体表面积的氮量供给,以"全合一"肠外营养制剂为主,治疗时间达到1周以上[10]。 2.3非药物治疗包括鼓励适当锻炼、提供营养咨询或教育及心理干预等。有证据表明,营养咨询、轻度锻炼身体(适应自身身体状况的)对经过抗肿瘤治疗的癌症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癌症发展的现状 原因及解决对策

公共事业管理实践与创新课程论文题目:我国癌症发展现状、原因、对策研究 作者:梁东旭 班级:公共事业管理1301班 学号: 201330108035 时间: 2015年12月16日

我国癌症发展现状、原因、对策研究 梁东旭1 (大件路168号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双流,610228)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连年攀升,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让所有人为之震撼,癌症病的快速发展,让很多家庭支离破碎,走向解散。如果癌症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和预防,必将会对于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我国癌症病发展的客观现状并努力从多角度找出其存在的客观主观原因,在对于发病原因充分了解后给出相应的预防和解决对策,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稳定发展。 关键词:癌症现状原因对策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水平提高的同时,我国的癌症发病人数也在不断的攀升,从老人到儿童,从农民到市民都面临着癌症的侵扰。 目前而言,国内外仍然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技术手段能够有效地治疗和预防癌症,癌症病已经慢慢的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敌人。 本文就癌症的发展现状以及其发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通过文献查找等研究方法找出预防和治疗癌症的方法,旨在能够对于抑制和治疗癌症的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减少癌症病患者数量,让更多的家庭免于癌症病带来的痛苦。 一、发展现状 (一)发病人数急剧上升 据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癌症死亡率一直是位居十大死亡原因之首,据统计,全国每6分钟就有一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天有8550人成为癌症患者,每七到八个人中就有一人死于癌症,未来10年,中国癌症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仍将继续攀升。从“癌症县”到“癌症村”中国肿瘤发病的历史与地理坐标的背后是社会发展与生活方式数十年变迁带来的癌症高发态势。卫生部部长陈竺于2010年8月18日发表声明,称癌症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的癌症发病率已经增长了80%。在2010年深圳举办的世界抗癌大会的开幕式上,陈竺部长表示,每年有260万中国人被诊断患有癌症,其中180万人是由于不良饮食造成的。2009年癌症已经成为全国因疾病死亡的第一大原因。最普遍发生的癌症有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结肠癌和直肠癌。乳腺癌的发病率也呈增长趋势。其实,不光中国目前遭受癌症的困扰,一些发达国家同样受到癌症病的困扰,国际抗癌联盟发布的数据表明,世界范围内因癌症死亡的人数,比艾滋病、疟疾和结核病加起来还要多。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预计到2030年,每年将出现2600万新增癌症病例,癌症死亡人数将达到1700万,中低收入国家将成为癌症肆虐的“重灾区”。过去30年,中国癌症死亡率增加了80%,每年因此去世的有180万人。 (二)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胃癌、食管癌、肝癌、肠癌、鼻咽癌、肺癌、宫颈癌、乳腺癌和白血病被称

癌症恶病质患者生存期

癌症恶病质患者生存期、生活质量与中医辨证论治关系的回顾性调查 目前,医学界有关癌症恶病质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了,对癌症恶病质的防治亦无良策,以营养支持提供肿瘤患者营养物质和热能收效甚微,因此新的防治措施着眼于纠正细胞因子引起的代谢异常,抑制细胞因子产生或抑制细胞因子作用于靶器官,如激素治疗、免疫治疗等,同时应用一些针对恶病质并发症的药物,如止痛剂和抗抑郁药物,但并无明确可靠的临床疗效。《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第2期报道了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肿瘤科杨宇飞、邬冬华医生对84例癌症恶病质患者生存期、生活质量与中医辨证论治关系的调查研究成果。他们主要以体质量为指标采集了近4年在西苑医院肿瘤科住院治疗的癌症恶病质病例,调查患者一般情况、相关生化指标和中医证型变化,进行治疗方式多因素分析。通过研究恶病质的发生规律,分析影响生存期的因素,为进一步前瞻性临床研究提供了依据。 对象:采集1997年1月至2000年12月在本院肿瘤科住院治疗,经影像学、病理学和细胞学诊断为癌症的病例。性别及年龄不限。病例选择标准:(1)治疗时间超过30天。(2)体质量:当患者在1周内体质量丢失>2%,1个月丢失>5%,3个月丢失>7.5%,6个月丢失>10%,都考虑存在蛋白质-热量的营养不良,纳入恶病质范围。如果患者平时的体质量明显高于或低于标准体质量,可用下述公式:占平时体质量%=(实际体质量/平时体质量)×100%。轻、中、重度营养不良的评定与上述标准相同。调查项目:1.癌症恶病质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诊断,分期,转移,治疗方式,生存期,死亡原因。2.与恶病质有关及可能有关的生化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体质量,体液潴留,进食量,Karnofsky评分,血清白蛋白,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肌酐、尿酸比值,淋巴细胞总数,血清铁含量。3.治疗前后中医证的变化:阳虚证、阴虚证、阴阳两虚证。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中医证诊断标准参照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专业委员会1986年郑州会议所制订的虚证标准。研究方法:采用SPSS10.0软件包处理,对一般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对治疗前后各项生化指标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显示:癌症恶病质几乎可以发生于各种肿瘤,生存期为(179±12)天,中位生存期149天。生存时间与患者肿瘤类型、分期、转移情况均无直接联系,而与静点扶正中药和中医食疗的治疗影响呈正相关(t=2.17,P<0.034;t=1.99,P=0.05)。甲羟孕酮和静脉高营养的干预并未使患者的生存期显著延长。癌症恶病质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营养状况呈恶化趋势,中医证型转归由阴虚证和阳虚证趋向阴阳两虚证,各虚证证型对生存期的影响不显著(χ2=3,P=0.22)。 杨宇飞、邬冬华医生指出:恶病质临床特征符合中医“虚证”表现,属“虚劳”范畴,中医证型的转归符合中医证型转化的特点,扶正制剂在恶病质阶段能够扶助衰竭患者的正气,调理阴阳,增强对抗肿瘤的能力。基于恶病质治疗现状,应着重于发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优势,从“虚”入手,扶正为本,以期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癌症相关体重减轻的诊断分级标准

癌症相关体重减轻的诊断分级标准 诊断癌症恶病质的重要标准是无意识的体重减轻(WL)。然而目前临床上癌症患者体重减轻的定义模糊,并且没有考虑到现今的肥胖趋势。近期,一项基于人群数据的研究尝试应用生存分析的方法定义更加有诊断价值的癌症相关体重减轻的分级标准。 来自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Martin L 教授等综合了来自加拿大和欧洲的12 组数据,形成了一个训练用样本(样本特点见表1),该数据库包括了8160 名癌症患者,记录了患者体质指数(BMI)、体重减轻百分比(%WL)和生存时间等数据。通过分析训练数据,研究者得出了一套分级方案。将BMI 五等分(<20.0,20.0 至21.9,22.0 至24.9,25.0 至27.9 和≥28.0 kg/m2),%WL 五等分(-2.5% 至-5.9%,-6.0% 至-10.9%,-11.0% 至-14.9%,≥-15.0% 和体重平稳(±2.4%))。将BMI 和%WL 相互组合,具体分级方案见下图1。(注:相同颜色为一组,一共分为5 组,各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图1 对BMI 和%WL 五等分后组合图(A:在5*5 方格中,每种可能组合所对应的患者数。B:每种可能组合中所对应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C:每种可能组合所对应的未调整的风险比。D:最终分组方案。) 对各组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发现,0-4 组各组中位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0.9 个月,14.6 个月,10.8 个月,7.6 个月,4.3 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者们还分别控制了各组患者癌症不同部位、死亡时的不同癌症分期及不同体力状态后发现各组之间生存时间差别是有统计学意义的。该分组方案经经验证样本(样本特点见表1)验证行之有效。

癌症产生的原因

癌症产生的原因 2013-10-12 15:17|发布者: 明君侠客梦|查看: 807|评论: 2 摘要: 癌症的病因不明,国内外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肿瘤是正常细胞长期在很多外因和内因作用下发生了基因调控的质变,导致了过度增殖的后果。对癌症及人体疾病的认识,各家各说,但是总的有两个观点:一是站在物质立场上去认 ... 癌症的病因不明,国内外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肿瘤是正常细胞长期在很多外因和内因作用下发生了基因调控的质变,导致了过度增殖的后果。 对癌症及人体疾病的认识,各家各说,但是总的有两个观点:一是站在物质立场上去认识生命和疾病的现代西医观点,一是站在阴阳生命力立场上认识生命和疾病的中医观点。西医重于微观片面,中医重于整体宏观。把癌和人体机能相结合,整体全方位研究认识癌症。 正如杜传书在《医学遗传学基础》阐述:“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它是细胞遗传物质异常的结果,同时也涉及机体的内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包括机体的免疫能力、各种生长因子和生物活性物质,而它们都是基因表达的结果,其中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异常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内因 1. 生理方面 体内整体或局部的阴阳力亢进是癌症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体内的阴阳力为什么会亢进呢?根据董草原三十年来对各种癌症高发区和高发家庭的调查和临床医治,他发觉阴阳力亢进必然使癌细胞产生。 1.1 毒素的致癌作用:在体内,如水中的氨、氡、重金属;大气的甲醛、笨并芘;食品中的N——亚硝基化合物、霉菌毒素、多环芳烃;香烟的芳香胺类;宿便的3——甲基茵、不饱和胆固醇等物质都是癌起动剂或促癌剂。能作用于核糖核酸使细胞发生突变,成为潜伏着的癌细胞,或加速潜伏癌细胞演变成癌症的过程。 1.2 新陈代谢不佳:新陈代谢是人体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新陈代谢不佳可以影响人体所有生命活动,可以使人体所有的器官组织变性、退化、功能下降、结构异常,而出现各种病症。长期新陈代谢不好是癌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潜伏癌细胞人人有之,癌症能否形成取决于不同的保护因素和促癌因素的相互作用,营养素中的膳食纤维、维生素A、B、C、E和矿物质硒能够减慢潜伏癌细胞演变为癌症的过程,是保护因素。而脂肪、不饱和胆固醇能加速潜伏癌细胞演变成癌症的过程,是促癌因素。 1.3 生理功能的控制失调 生理功能,是指人体那种自我识别、自我修复、自我控制的生理攻能。如人的五脏六腑、骨胳肌肉、皮肤受到破坏、损伤或手术后都能够自我长合、自我恢复、自我修补、自我控制

恶病质的中医诊疗规范

恶病质 【定义】 癌症恶病质是指癌症病人出现食欲不振、极度消瘦、全身代谢改变等表现的综合征,一般出现在晚期癌症病人。在>80%的晚期肿瘤病人中都存在恶病质,而以胰腺癌与胃癌的发生率最高。其主要症状有厌食、早饱、肌力软弱、消瘦等,体重下降是其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结果,往往这些病人并非死于肿瘤本身,而是死于严重的体重下降。除了直接导致病人死亡外,它最主要的危害在于极大的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恶病质以肌肉及脂肪组织的丢失为特点。肿瘤病人的体重降低不同于单纯性饥饿引起的体重降低,在饥饿状态的初期,肌糖原和肝内增加的葡萄糖以及由肌肉组织来源的糖原性氨基酸被机体利用。在长期饥饿状态下,脂肪被利用做燃料,在非肿瘤性厌食症病人中,3/4的体重丢失是由于脂肪减少,而仅有一小部分来自肌肉组织。而在肿瘤恶病质病人中,脂肪和肌肉组织的减少是相等的.肿瘤病人中常有厌食症,而且体内结构的改变和单纯性饥饿并不相同,肌肉和脂肪的丢失在食物摄人量降低之前就发生了,与单纯性饥饿相比较,摄人过量的卡路里并不能恢复癌性恶病质体内结构。癌症病人体重下降的发生率常与肿瘤类别有关,胰和胃癌最为严重;而体表肿瘤体重下降较轻,如果肿瘤已到只能姑息治疗阶段,几乎所有病人均有明显的体重下降。 恶病质诸多症状表现属中医―虚劳‖范畴。据载,虚劳多由积渐成,大抵病久体羸叫―虚‖,久虚不复叫―损‖,损极不复谓―劳‖。恶病质乃是由于患者久病不愈,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衰竭,脾失运化,肌肤失于濡养所致。《素问?玉机真

藏论》有―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的记载,就与恶病质的症状极其相似。主症为消瘦、食欲下降、神疲乏力。同时由于发病部位不同,癌症种类不同,患者体质不同,还可出现疼痛、梗阻、出血、发热、腹胀、泄泻、便秘等各异的症状。癌症一旦发展到恶病质,手术、放射、化疗都难以施行。中医认为邪毒鸱张,正气亏损,攻之不得,补之不受。 恶病质大多发生在肿瘤进展期,但也可见于肿瘤早期。许多研究发现,恶病质与肿瘤负荷、疾病进程、细胞类型之间无恒定关系。恶病质的发生机制很复杂,没有一个单一理论可以满意地解释恶病质状态。事实上,有许多因素可能同时或相继作用,从而引起恶病质。一般认为与肿瘤能量消耗增加、摄入不足、中间代谢紊乱、谷氨酰胺、细胞因子等有关。 一、消耗增加 肿瘤细胞过度增生需要大量的原料和能量;肿瘤细胞又以糖酵解为主要供氧形式而导致乳酸增加,肝脏需将乳酸转化成糖以便肿瘤利用,如此恶性循环,造成大量的能量消耗和糖的低效利用;另外,恶病质的癌症病人代谢异常,脂肪、蛋白质分解增加。 摄入不足由于肿瘤性、治疗性厌食的影响,机体对营养摄取不足。因肿瘤本身的局部作用、味觉改变、食欲降低、下丘脑功能不良、饱感调节机制异常及条件反射而引起厌食;许多化疗药物引起恶心、呕吐、粘膜炎症及胃肠功能不良;放疗可产生类似的急性期副作用,还可造成肠道狭窄;手术后可出现肠梗阻、败血症所致的高代谢症候群,还有因住院患者经常被限制进食足够的营养物质(医源性营养不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