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医对肿瘤的认识

中西医对肿瘤的认识

中西医对肿瘤的认识
中西医对肿瘤的认识

引言

据国家卫生部统计,20 世纪90 年代我国肿瘤发病率已上升为127 例/10 万人。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增肿瘤患者160 万~170 万人,总数估计在450 万人左右。我国流行病学调查表明,2003 年我国城市居民恶性肿瘤致死率为94. 71/10 万。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全球癌症状况将日益严重,今后20 年新患者人数将由目前的每年1000 万增加到1500 万,因癌症而死亡的人数也将由每年600 万增至1000 万。癌症成为第一位致死疾病,死亡率最高的10 种癌症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结肠、直肠和肛门癌、白血病、乳腺癌、鼻咽癌、宫颈癌、膀胱癌;农村居民恶性肿瘤患者病死率更高,为104.01/10 万,居全部死亡疾病之首,其中死亡率最高的10 种癌症分别是肝癌、胃癌、肺癌、食道癌、结肠、直肠和肛门癌、白血病、乳腺癌、鼻咽癌、宫颈癌、膀胱癌。

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来自乳腺、肺、结肠、前列腺、卵巢和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从这些器官来源的肿瘤通常转移至局部淋巴结和其他器官,如肺、脑、肝和骨。转移癌通常出现在原发肿瘤之后,且有一定的转移途径和规律,一般不难判定。大部分转移癌可通过临床及各种辅助检查寻找到原发灶,但是大约5%-15% 的患者经过仔细全面的检查后仍然无法发现原发灶[1.2],这就给临床治疗带来了

诸多困扰。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尚无大型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因此

存在很多争论。一般来说,原发灶的检出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最为合理的治疗策略,既能将原发部位作为治疗靶区,又能避免对非原发部位进行不必要的治疗,减少治疗的并发症,同时对患者的心理康复也有积极的影响[3]。

免疫组织化学问世以前,寻找不明转移癌的肿瘤原发灶的困难重重,不明来源肿瘤原发灶的确定对于肿瘤学家和病理学者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常需长期随访观察,反复检查方可发现,甚至始终未能发现。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特别是新型肿瘤标记物的不断发现及使用,使一些原先诊断为MUO 的病例有可能发现原发灶,为临床有针对性的治疗及对于患者预后的判断提供有效帮助。比如,CK7抗体识别的是相对分子质量为54000的一种碱性细胞角蛋白,存在于大多数正常组织的腺上皮和移行上皮细胞中,一般非上皮来源的细胞无表达。卵巢浆液性和子宫内膜样腺癌、乳腺腺癌、肺腺癌中呈阳性反应,另外在宫颈肿瘤、胆管癌、膀胱移行细胞癌中也为阳性表达。而胃肠道的腺癌、卵巢粘液性腺癌阴性,在鳞状细胞癌、肝细胞和肝细胞癌、前列腺和前列腺癌、肾上皮性肿瘤中均为阴性。现通常认为CK7 是腺癌和移行上皮细胞癌的比较特异性的标志。CK20 抗体存在于正常的胃肠道上皮、移行上皮、Merkel 细胞中。在胃肠道、Merkel 细胞癌、胰胆管癌、唾液腺小细胞癌、小肠类癌、卵巢粘液性腺癌阳性表达。而在乳腺腺癌、子宫内膜癌、肺腺癌和鳞癌、除唾液腺和Merkel 细胞肿瘤以外的小细胞肿瘤、卵巢非粘液性肿瘤、肾细胞癌、精原细胞瘤、胸腺瘤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肿瘤组织中阴性表达。此抗体在原发癌灶和淋巴结转移灶表达是一致的。villin 抗体是一种分子量为95000的细胞骨架蛋白,正常分布于肠上皮和肾近曲小管上皮,可用于肠上皮来源肿瘤与非肠上皮肿瘤的鉴别诊断,亦可作为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的参考指标。

我们知道,众多转移癌的原发灶不可能用单一抗体检测,数个抗体的联合应在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36],也有学者研究CK7,CK20 在卵巢转移癌中的表达[37]。美国学者Miller 联合应用villin,ck7,ck20 在缩小肿瘤原发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国内也

有学者研究villin,ck7,ck20 在卵巢转移癌中的表达。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一组已知肿瘤原发灶,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进行观察,从中发现这组癌在villin , ck7, ck20中的表达规律,对寻找未知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癌的来源组织器官有一定的帮助。

用可增加敏感性,从而缩小肿瘤原发灶的寻找范围[34,35]已有学者研究ck7,ck20

正文背景回顾 1.肿瘤的相关研究:

1.1 中医研究

1.1.1 中医对肿瘤的认识

1.1.1.1 肿瘤定义

早在殷墟甲骨文上就有“瘤”字的记载。瘤的定义,据公元610 年的《诸病源候论》这本医书的记载,认为是体内“气血的留结”,或者是人体所产生的某些不正常物质的滞留, 着重点是留而不去的“留”字,加上病字偏旁就成为肿瘤的“瘤”字。

恶性肿瘤在中医学里叫做“癌”,这是由于恶性肿瘤质地坚硬,部位固定,表面凹凸不平,好象岩石一样,所以称为“岩”。而在古时候“晶”字的上半部是一个品字,下半部是一个山字, 它同岩石的岩字是通用的。“晶”字加上病字偏旁就成“癌”字了。

现在流传的中医文献里,最早记载到“癌”字的,是十二世纪的《卫济宝书》。而最先对癌的特征作简明叙述的, 是公元1264 年的《仁斋直指附遗方论》 ,书中说:“癌者上高下深, 岩穴之状”,并且指出它“毒根深藏”,最后会引起昏迷。

1.1.1.2 病名的认识

历代中医刊籍数以万千, 其中对于肿瘤的论述颇多, 但散见于有关“症瘕”、“积聚”、“噎嗝”、“反胃”、“瘿瘤”、“血证”、“恶疮”及“痈疽”等病证类篇中, 《妇人大全良方》中有乳癌的记载:“若初起,内有小核,或如鳖棋子,不赤不痛,积之岁月渐大,巉岩崩破如熟榴或内溃

洞深,血水滴沥,此属肝脾郁怒,气血亏损,名曰乳癌。”孚L癌即乳腺癌。《外科正宗》曰:“肉瘤者软若绵,高似馒,皮色不变。” 相似于现代医学之软组织瘤,如脂肪瘤或软组织肉瘤等。《医宗金鉴》云“失荣症生于耳之前后及肩项,其证初起,状如痰核,推之不动,坚硬如石,皮色如常,日渐长大……日久难愈,形色渐衰,肌肉瘦削,愈溃愈硬,色观紫斑,瘤烂浸淫,浸流血水,疮口开大,胬肉高实,形似翻花瘤症。” 相似于现代医学中颈部及锁骨上区之淋巴瘤或转移性淋巴结肿大、溃烂。《医宗金鉴》中云:石疽“痈疽肿硬如石,久

不作脓者是也。”生“于颈项两旁,难消难溃,皮顽之症也。”相似于现代医学中颈部淋巴瘤或淋巴转移癌。

1.1.1.3 中医对肿瘤病因、病理的认识

中医学对肿瘤病因的认识有外因如六淫,内因如七情内伤、饮食劳逸、体质内虚等,多种病因综合作用使机体阴阳失调,经络气血运行障碍,气滞、血瘀、痰凝、毒蕴、湿聚等相互交结而成:(1)气滞血瘀:气血瘀滞、日久可生癌肿,历代文献指出,乳癌发病与肝脾两伤,气郁凝结有关。血随气行,血之阻滞凝结多由气行不畅引起,故血瘀多伴气滞,久之则成肿块,《医林改错》中指出:“肝腹结块,必在形之血”,说腹内肿块,多由血瘀所致。

(2)?阳虚寒凝:《灵枢?百病始生》篇中有云:“积之始生,得寒乃成,厥乃成积”,故认为阳虚寒凝是肿瘤发生的根本病因。

( 3 )痰湿聚结:脾主湿,脾虚则水湿失于健运。水湿不运,津液不布,为邪火熬灼,遂凝结为痰,

“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丹溪心法》曰“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的论述。

( 4 )邪毒郁热:外受毒邪入侵,日久均能化热化火,内伤七情,亦能生火,火热伤气,烧灼脏腑,是为邪热火毒。毒蕴于内,日久必发。癌瘤病人多见热郁之证,如邪热嚣张,发为实热之证,表示肿瘤正在发展,属病进之象。如系病久体虚,瘀毒内陷则久治不愈,或形成阴疮恶疽,翻花溃烂,皮肉腐黑,由阳转阴,成为阴毒之邪。恶性肿瘤与毒邪有关,古今医家有类似的认识。《中藏经》说:“疽痈疮毒之所,皆五脏六腑蓄

毒不流。非营卫壅塞而发也。”近人郁仁存认为:“热毒内蕴”是癌肿的一大病因。封菊秋曰:癌症常由“邪热蕴郁,郁结不化,灼烁脏腑,日久生毒而成肿块所致。”临床则往往表现为发热,肿瘤急骤增大。已故名老中医张泽生教授则明确提出了“癌毒”的概念,他在论述“宫颈癌、阴道癌”的病机时说:“病理上由于癌毒内留,湿热内伏,瘀血凝滞,这是实的一面……”。

( 5)脏腑失调,气血亏虚;历代医籍指出,脏腑功能失调与肿瘤发病有关。如明代张景

岳说:脾胃不足及虚弱失调的人,多有积聚之病”,《医宗必读?积聚篇》曰:“积之成也,

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也。” 《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也和机体的正气不足密切相关。事实上正气不足,贯穿在恶性肿瘤的始终,当六淫七情侵袭机体,浊邪停聚时,若机体正气来复,能祛邪外出,则癌毒不得产生,或即使产生,也能及时清除,使痼邪消散于无形。若正气亏虚,阴阳失调,不能及时地祛邪外出,致使浊邪长期停滞于体内时,才能酿生癌毒,致生癌肿。因而,正气不足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条件,诚如明、.李中梓著《医宗必读》所曰:“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清.余听鸿《证

医案汇编》亦、曰:“正气虚则成癌。”在恶性肿瘤病程中,由于病邪日久,耗精伤血,损及元气,面削形瘦,削骨而立,气血双亏。现今晚期肿瘤病人手术割治之后,大伤气阴,正气不支,多出现气阴两伤。正衰则邪盛,,促使癌瘤进一步扩散。

综上所述:(一)气滞血瘀、湿痰火热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病理变化; (二)癌毒内生是发生恶性肿瘤的病理关键; (三) 正气不足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和结果; (四) 多因素综合致病,邪深毒盛是恶性肿瘤的病理特点。

此外,也有把病因分为外因、内因及体制因素的:

(1)外因:中医认为外邪是发病的因素之一,如《灵枢百病始生篇》说:积之始生,

得寒乃生。”《内经》云:“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著内,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其始得也,大如鸡卵。”《诸病源侯论》说:“积聚者,乃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脏之气所为也。”这里所说的风、寒等都是指外来的致病因子,一旦在脏气虚弱正气不足的情况下,就可以自外入侵人体而致病。

(2)内因:中医非常重视精神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尤其是在肿瘤的病因中更占有重要

的地位。《灵枢》说:“内伤于忧怒…… 而积聚成矣。”《外科正宗》认为乳岩的病因是:“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王肯堂《证治准绳》中说:“大怒未止,辄吃面,即时有此证。”由此可见中医认为人们的情志抑郁,必然导致气机不畅,气血运行受阻,脏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瘀,脉络不通,渐积而导致肿瘤的发生。在内因方面,中医还十分重视饮食失调在肿瘤发病中的作用,如《济生方》说::“过餐五味,鱼醒乳酪,强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 久则积结为症瘕。”《医碥》:“好热饮者,多患膈症。”“酒客多噎膈,好热酒者尤多。”《外科正宗》云:茧唇“因食煎炒,过餐炙,, ,又兼思虑暴急,痰随火行,留注于唇。”《养生方》:“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

(3)体质因素: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提出:“壮人无积,虚人有之。”《医宗必读》强调:“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景岳全书》认为噫膈之证:少年少见此证,而为中衰耗伤者多有之。”《外科启玄》在论述癌的发生指出:“四十岁以上,血气亏损,厚味过多所生,十全一二。”都说明了中医认为癌证的发生与人的正气强弱密切相关。特别是年逾四十,正气渐虚,脾肾功能渐弱之人。因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后天不足则正气必然匮乏,不仅无力抵御外邪入侵,而且由于脏腑功能薄弱,还会产生气滞、血瘀、痰浊、郁热等病理因素,内外致病因素结合,即可导致癌症发生。这一看法与西医学认为癌肿的发生是由于机体的免疫功能减退有关的观点雷同。

综上所述,中医认为肿瘤的发病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外来的风、寒、燥、湿、热等病邪,有七情内伤的忧怒等情志因素,有饮食不调的食滞痰浊等病理因素,尤为重要的年老体虚脾肾亏虚,使脏腑的气血阴阳失调,无力驱邪散邪,使外来的致病因素与内生的病理产物想搏结,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

1.1.1.4 中医学对肿瘤转移的认识

肿瘤转移的记载散见于历代文献中。{灵枢?百病始生}有关" 传舍" 理论的阐述,

所云"是故虚邪之中人也……,传舍于伏冲之脉,……留而不去,……传舍于胃肠之外, 募原之间。留著于脉, 稽留而不去, 息而成积", 可以通俗理解为古人对于转移性肿瘤的最初认识。《内经》将转移称作“传舍”,传指癌毒的传播、扩散,舍有居留之意。中医认为,癌瘤的传舍(转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其中包含三个要素:①“传”,指癌毒脱离原发部位,发生播散;②“舍”,即扩散的癌毒停留于相应的部位,形成转移瘤;③转移瘤也可继续发生“传舍”,即所谓“邪气淫溢,不可胜论”。

根据《内经》的观点,经络系统是癌毒传舍(转移)的途径。《灵枢.百病始生》篇云:“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舍于输, 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脊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溢,不可胜论,,”癌瘤形成后,癌毒播散,经由孙脉、络脉、经脉、输脉、伏冲之脉,进而侵犯脏腑、组织(胃肠、募原等)。癌毒转移的具体规律,要以中医学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结合五行生克乘侮关系来分析。

1.2 西医研究

1.2.1 西医对肿瘤的认识

1.2.1.1 肿瘤定义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内在和外在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掉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常形成了局部肿块,故称为

肿瘤。肿瘤是基因疾病,其生物学基础是基因的异常。致瘤因素使体细胞基因突变,导致正

常基因失常,基因表达紊乱,从而影响细胞的生物学活性与遗传特性,形成了与正常细胞在形态、代谢与功能上均有所不同的肿瘤细胞。肿瘤的发生是多基因、多步骤突变的结果。不同的基因的突变与不同强度的突变形成了不同的肿瘤。正常细胞转变为肿瘤细胞后就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和功能,并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分化成熟能力。由于肿瘤细胞系由机体幼稚细胞转化而来,致瘤因素作用于幼稚细胞的遗传物质,引起遗传密码的改变,并随细胞的繁殖将改变了的遗传密码不断传递给子代。因此,这些细胞即使脱离了致瘤因素的作用,亦能相对无限的繁殖,因而机体也就失去了对它的控制。癌症是由病人自身产生的、可以进行无限增殖的、并且可以由身体一个部位转移到其他部位的一种疾病。癌症具有三大特点:①由

病人自身产生的,并非传染而来,也不会传染他人。②通常人体细胞的增殖是受到身体控制的,而癌细胞在繁殖的过程中不受到身体控制,可以无限制的进行繁殖。③癌细胞可以从

身体的某一个部位转移、扩散到全身的各个部位。

1.2.1.2 西医对肿瘤病因病理的认识

肿瘤病因有二:一为外界致癌因素:(1)化学致癌物。如甲醛、烷化剂类药物、沥青、煤焦油、腌制食品、黄曲霉素、烟草、过量饮酒。(2)生物致癌物。包括某些真菌、病毒、

寄生虫、细菌等。WHO 指出,至少有15% 癌症病人与慢性感染性疾病有关,如乙肝病毒感染与肝癌、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HP 感染与胃癌、HIV 病毒感染与卡波西肉瘤。

(3)物理致癌因素。包括电离幅射、紫外线、纤维及异物刺激、热幅射、长期机械和炎性刺激、创伤等。二为内源性致癌因素:研究表明,癌症是细胞中多种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

癌基因(Ras、Myc、Neu)又称原癌基因,是存在于人类细胞中固有的一类基因,是参与细胞生长分化的调节基因。当癌基因受外界因子作用而激活,就会变成有活性的癌基因。这种

癌基因在时空方面发生混乱表达时,就可能促使正常细胞发生恶变及细胞周期调控紊乱,最终形成癌症。抑癌基因(P53、P16、Rb基因、nm23)是任何可以直接或间接抑制细胞增生、癌变、癌浸润或癌转移的基因,抑癌基因对癌基因表达起负调节作用。抑癌基因丢失、变异或失活时,细胞的癌基因或肿瘤病毒基因的表达将失抑制,细胞呈恶性生长。美国霍普金斯大学Vogelstein 实验室对结肠癌的研究发现在结肠癌发生过程中所经历的增生、良性肿瘤、原位癌和浸润癌多步骤过程中,始终贯穿一系列分子

事件变化。发现腺瘤中有Ras基因突变

和抑癌基因APC 和DCC 丢失,在癌中有Ras 基因突变以及抑癌基因APC、DCC、P53 丢失。结肠肿瘤的发生似乎是由于抑癌基因APC 的杂合性丢失而开始的。APC 的缺失可以发生于生殖细胞或体细胞,导致逐渐增大的良性腺瘤。在良性腺瘤中常有其中一个细胞发生

Ras癌基因突变而导致进一步克隆性发展。随后发生的抑癌基因DCC和P53缺失促进了良

性到恶性发展过程。从腺瘤到癌的演变过程中还伴有DNA 损伤修复基因突变以及DNA 甲基化状态的改变,因此,结肠癌变过程是一个多基因参与,多步骤过程。

综上所述,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近年来对于肿瘤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肿瘤的发生发展是异常复杂的,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但以下几点是迄今比较肯定的:(1)肿瘤从遗传学角度来说是一种基因病。(2)肿瘤的形成是瘤细胞单克隆性扩增

的结果。(3)环境的和遗传的致癌因素引起的细胞遗传物质(DNA )改变的主要靶基因是

原癌基因和和肿瘤抑制基因。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或)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可导致细胞的恶性转化。(4)肿瘤的发生不只是单个基因突变的结果,而是一个长期的、分阶段的、多种基因突变积累的过程。(5)机体的免疫监视体系在防止肿瘤发生上起重要作用,肿瘤的发生是

免疫监视功能丧失的结果。

1.2.1.3 西医对肿瘤转移的认识

癌浸润和癌转移是癌对宿主造成破坏性或致命性影响的根源。在癌形成过程中,宿主的

遗传、年龄、性别、种族、免疫功能等因素的个体水平,是机体能否抵御癌形成的重要因素。在癌形成后,宿主在免疫反应、肿瘤血管形成、肿瘤纤维结缔组织形成、营养供给等方面有个体反应水平将明显影响肿瘤生长的进程。

现代研究认为,侵袭和转移是由多个步骤组成的复杂过程。癌转移过程可概括如下:原发瘤增殖、肿瘤新生血管生长;侵袭基底膜,侵入血管、淋巴管;在循环系统中存活,形成瘤栓并运行到靶器官;滞留于靶器官并粘附于毛细血管;穿出毛细血管,形成微转移灶;肿瘤新血管生成,转移灶增殖[1]。其相应的治疗对策在于特异性地阻断肿瘤侵袭、转移过程的某个或各个步骤,包括a.阻断肿瘤细胞于基质成分的粘附;

b?抑制蛋白水解酶分泌或活性;

c.抑制肿瘤细胞运动能力;

d.抑制血小板聚集;e?抑制血管生成;f.抑制信号传递通路等。通过激活或增强机体免疫系统的拟生物反应调节剂作用,对于肿瘤转移也有一定影响。

1.2.1.4 肿瘤转移机制

( 1)局部浸润:浸润能力强的瘤细胞亚克隆的出现和肿瘤血管形成对此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常上皮细胞之间有各种细胞粘附分子( cell adhesion molecules, )如上皮粘连素(E—cadherin)将其彼此胶着在一起,不能单独分离。瘤细胞彼此分散才能侵入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 。

癌细胞的ECM主要成成分一一基底膜的侵袭是一主动过程,可分为四个步骤:①肿瘤细胞彼此之间的粘附力减少(detachment):②癌细胞附着于基底膜(attachment):正常上皮细胞具有的一种整合素——层粘连蛋白( laminin,LN )的受体,只分布在细胞的基底面,能与基底膜的LN 分子结合而使上皮细胞附着。而癌细胞则有更多的LN 受体,分布于癌细胞的整个表面,使癌细胞更容易与基底膜粘附。③细胞外基质的降解(

degradation);④癌

细胞的移出( migration );癌细胞通过被溶解的基底膜缺损处游出是借助于自身的阿米巴运动。

( 2)血行播散:进入血管的癌细胞形成新的转移灶的可能性小于千分之一,因单个癌细

胞进入血管后绝大多数为机体的免疫细胞( NK )消灭。但被血小板凝集成团的癌细胞形成的瘤栓则不易被消灭,并可与形成栓塞处的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然后穿过血管内皮和基底膜,形成新的转移灶。由于肿瘤的异质化而选择出的高侵袭性的瘤细胞亚克隆,尤其容易形成广

泛的血行播散。新近发现一种称为CD44 的粘附分子可能与血行播散有关。在正常的T 细胞

表面的CD44 分子可以通过识别毛细血管后静脉内皮上的透明质酸而回到特定的淋巴组织。而在结肠癌

CD44的变异型(如V6)的高表达提示高转移。

转移的发生不是随机的。早在1889年Paget在对700多侧乳腺癌的转移进行分析后,

就发现有明显的器官倾向性,并提出有名的“种子和土壤”学说。血行转移的位置和器官分布,在某些肿瘤具有特殊的亲和性,如肺癌易转移到肾上腺和脑;甲状腺癌、肾癌和前列腺癌易转移到骨;乳腺癌常转移到肺、肝、骨、卵巢和肾上腺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还不清楚,可能是由于这些器官的血管内皮上有能与进入血循环的癌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特异性结合的配体(如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或者由于靶器官能够释放某些吸引癌细胞的化学吸引物质

(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和H)。此外,转移瘤在某些组织或器官中不易形成,也可能与这些器官或组织的环境不适合肿瘤的生长有关。如脾虽然血液循环丰富但转移癌少见,可能是因为脾是免疫器官;横纹肌转移瘤很少,可能是因为肌肉经常收缩使瘤细胞不易停留或肌肉内乳酸含量过高,不利于肿瘤生长。

( 3)肿瘤转移的分子遗传学:目前尚发现一个单独的转移基因,但已发现一种肿瘤抑制

基因——nm23 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能力之间存在有意义的关系。

肿瘤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涉及到许多转移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或下调[2]。

肿瘤转移相关基因包括CD44V5 、CD44V6 、ce rbB2 和nm23 、DCC 和p16 等。如CD44 是一种由单一基因编码的具有高度异质性的多功能跨膜蛋白,分为标准型( CD44S )和变

异型( CD44V )。CD44V 主要表达于癌细胞,加强癌细胞的粘附和运动能力,通过CD44V 分子的靠近、粘附作用,使瘤细胞很容易地穿透血管或淋巴管管壁,进入血液或淋巴液中, 再穿出血管或淋巴管壁进入宿主靶组织、靶器官,促进肿瘤转移[ 3,4]。cerbB2 是一种原癌基

因,其编码蛋白是一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当cerbB2基因被激活后,其编码蛋白

表达水平显著上升,使cerbB2 蛋白介导的信号传导加强,从而导致细胞的生长加速,最终导致肿瘤浸润转移[5]。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大多数都是抑制肿瘤发生的抑癌基因,这些野生型抑癌基因在肿瘤发生过程中,其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然而,每种抑癌基因的抑癌机制都互不相同,它们在肿瘤发生的不同环节上都起到了明显的抑癌作用[6,6]。

[1] .高进主编.癌的侵袭与转移.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6:195

[2] 成军. 肿瘤相关基因[ 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15

[3] Berner HS,Nesland JM. Expression of CD44 isoforms in infiltrating lobular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J]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01,65(1):23

[4] Stachura J,Krzeszowiak A,Popiela T,et al. Preferential overexpression of CD44V5 in advaneed

gastric carcinoma goseki grade I and m [ J] .Pol J Pathol,1999,50(3):155 161.

[5] Menarrd S,Taggliabue E,Campiglip M,et al.Role of HER2 gene overexpression in breast carcinoma [J] .J Cell Physiol,2000,182(2):150

[6] Crowe PJ,Yang JL,Berney CR,et al.Genetic markers of survival and liver recurrence

after resection of liver metastases from colorectal cancer [J] .World J Surg, 2001,25 (8):996

[7] Saw RP ,Koorey D,Painter D,et al. p53,DCC and thymidylate synthase as predictors of

survival after resection of hepatic metastases from colorectal cancer [ J ] .Br J Surg,2002,89(1 1):1409 1415.

2 .免疫组织化学

2.1 免疫组织化学定义

免疫组织化学(简称免疫组化)是组织化学的一种,它是利用已知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能特异性结合的特点,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于结合后的特异性抗体上的显示剂,如酶、金属离子、同位素等,显示一定的颜色,并借助显微镜观察其颜色的变化,从而在抗原抗体结合部位确定组织、细胞结构的化学成份或化学性质。

2.2 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

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immunocytochemistry)。

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免疫组化正是利用这一特性,即先将组织或细胞中的某些化学物质提取出来,以其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去免疫小鼠等实验动物,制备特异性抗体,再用这种抗体(第一抗体)作为抗原去免疫动物制备第二抗体,并用某种酶(常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或生物素等处理后再与前述抗原成分结合,将抗原放大,由于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是无色的,因此,还必须借助于组织化学方法将抗原抗体反应部位

显示出来(常用显色剂DAB 显示为棕黄色颗粒)。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及呈色反应,显示细胞或组织中的化学成分,在显微镜下可清晰看见细胞内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产物,从而能够在细胞或组织原位确定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含量。组织或细胞中凡是能作抗原或半抗原的物质,如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多糖、磷脂、受体、酶、激素、核酸及病原体等都可用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按照标记物的种类可分为免疫荧光法、免疫酶法、免疫铁蛋白法、免疫金法及放射免疫自影法等。

本实验所用免疫酶标方法的原理:基本原理是先以酶标记的抗体与组织或细胞作用,然后加

入酶的底物,生成有色的不溶性产物或具有一定电子密度的颗粒,通过光镜或电镜,对细胞

表面和细胞内的各种抗原成分进行定位研究。免疫酶标技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技术。免疫酶标技术的优点:本方法与免疫荧光技术相比的主要优点是:定位准确,对比度好,染

色标本可长期保存,适合于光、电镜研究等。

2.3 阳性标记细胞学特征

免疫组化标记中,阳性标记细胞学特征是反映抗原在细胞中的定位和分布情况。在诊断中阳性细胞以拟标记的细胞为前提,阳性表达必须在细胞特定的抗原部位,若不在抗原所在部位的阳性表达和非目标细胞即使阳性也不应作为判断依据。根据抗原在细胞中分布和阳性颗粒沉淀部位可分为以下5 种类型:(1)胞膜型阳性颗粒主要分布于细胞膜表面,形成一薄层棕黄色颗粒包绕整个细胞;(2).胞核型阳性颗粒定位于细胞核,呈均匀分布或位于核膜下,有的呈小斑块状不规则分布;(3)胞浆型阳性颗粒主要分布于细胞浆。细胞角蛋白属于此种类型;(4)微绒毛型抗原颗粒主要分布于腺癌细胞的微绒毛,而胞浆和胞膜可以是阳性或阴性表达。Villin 属于此种类型。;(5)复合型在常规免疫组化标记中,同一种抗原可以同时表达于胞膜和胞浆、胞核和胞浆、微绒毛和胞浆,但很少发现胞膜和胞核同时表达。

2.4 阳性标记强度特征细胞免疫组化标记的阳性强度根据显色程度分为弱阳性、中度阳性和强阳性;也可依据阳性细胞在细胞中所占比例大致分为:弱阳性,阳性细胞w 25%;中阳性,阳性细胞25%~50% ;

强阳性,阳性细胞>50%。

2.5 免疫组织化学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作用(1)确定细胞类型:通过特定抗体标记出细胞内相应抗原成分,以确定细胞类型。如角蛋白是上皮性标记,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仅见于前列腺上皮,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是甲状腺滤泡型癌的敏感标记,而降钙素抗体是甲状腺髓样癌的特有标记。有些细胞(如表皮内朗格汉斯细胞、黑色素细胞、淋巴结内指突状和树突状网织细胞)光镜下不易辨认,但免疫组化标记(S-100 蛋白等)能清楚显示其形态。

(2 )解分化程度:大多数标记物都有其特定的分布部位,如上皮细胞膜抗原(EMA)着色

部位在细胞膜上,但差分化乳癌胞浆内也可出现阳性颗粒; 角蛋白的含量也与分化程度有关,低分化或未分化癌含量较低、染色较弱。

(3)发现微小转移灶:某些癌的早期转移有时与淋巴结内窦性组织细胞增生不易区别。用

常规病理组织学方法要在一个组织中认出单个转移性肿瘤细胞或几个细胞是不可能的,而采

用免疫组化方法(如用上皮性标志)则十分有助于微小(癌)转移灶的发现。对转移性肿瘤也可借助免疫组化标志寻找原发瘤,如骨组织内有前列腺特异性抗原阳性细胞,提示前列腺癌转移。

(4)探讨肿瘤起源或分化表型:一些来源不明的肿瘤长期争论不休,最后通过免疫组化标记取得共识。如颗粒性肌母细胞瘤,曾被认为是肌源性的,但该肿瘤肌源性标记阴性,而神经性标记阳性,证明为神经来源(可能来自神经鞘细胞)。分化很差的肿瘤病理上常按细胞形态分为梭形细胞肿瘤、小圆细胞肿瘤等,通过多种标记的联合应用,也可能确定来源。

(5)确定肿瘤分期:判断肿瘤是原位还是浸润及有无血管、淋巴管侵袭与肿瘤分期密切相

关。用常规病理方法判断有时是十分困难的,但用免疫组化法可获得明确结果。如采用层粘连蛋白和W型胶原的单克隆抗体可清楚显示基底膜的主要成分,一旦证实上皮性癌突破了基

底膜,就不是原位癌,而是浸润癌了,其预后是不同的。用第八因子相关蛋白、荆豆凝集素等显示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的标记物则可清楚显示肿瘤对血管或淋巴管的浸润。对许多肿

瘤的良恶性鉴别及有无血管或淋巴管浸润,

3. 细胞角蛋白CK7、CK20

3.1 分子结构和细胞生物学

所有哺乳类动物细胞质都含有复杂的细胞骨架蛋白包括I微丝、微管以及中

间丝,中间微丝有6种类型:细胞角蛋白I及U型、结蛋白、波形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 及神经纤维组成,细胞角蛋白是最为复杂的中间丝。,Moll 等将细胞角蛋白分成20 种。细胞角蛋白又可根据等电点的不同分为酸性及碱性, 一般而言,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细胞角蛋白总是与大的细胞角蛋白配对;而酸性细胞

角蛋白总是与碱性细胞角蛋白配对,细胞分化的不同阶段及不同类型上皮细胞表达不同的细胞角蛋白。上皮组织恶变后,其表达的细胞角蛋白与正常组织基本相同,因此,细胞角蛋白的表达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的诊断。

3.2 对于不同上皮的表达

细胞角蛋白由30 种不同的基因编码,这些基因可以转录成20 种不同的多肽。I 型细胞角蛋白(CK9?CK20)相对分子质量小,呈酸性,其基因被定位在染色体

17q;U型细胞角蛋白(CK1?CK8)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呈碱性,其基因被定位在染色体12q。主要的人类细胞角蛋白基因在单倍体基因组中只有一个拷贝。每种细胞角蛋白的表达与其所在组织器官的分化有密切的关系,细胞角蛋白的基因表达有很高的规律性,每种上皮组织至少表达1种I型及1种U型细胞角蛋白,细胞角蛋白的表达受细胞分化调节。每种上皮组织在生长分化的不同阶段都表达不同的细胞角蛋白对。在细胞角蛋白对中U型细胞角蛋白要比I型的相对分子质量大8000,所有的细胞角蛋白都由中间的螺旋结构及N2端和C2端组成,中间X 螺旋结构由31 0?350个

氨基酸组成,中间X 螺旋的杆状部分在所有的细胞角蛋白中有很高的同源性,但是CK20 例外,它与其他细胞角蛋白只有58%的同源性, 因此CK20在其他细胞角蛋白被发现后5?10年才被发现的原因。2条单链的细胞角蛋白先形成平行的40?50nm的绳状的二聚体(dimer),然后2个二聚体再形成四聚体(tetramers,这些四聚体再首尾结合形成原纤维丝(protofilaments),2个原纤维丝互相缠绕形成原纤维丝(protofilaments),4 条原纤维丝再互相绕形成10nm的细胞角蛋白纤维(fibriles)。细胞角蛋白在胞质内与其他辅助蛋白一起形成复的网,这个网络系统起于核膜,横跨胞质,直至上皮细胞间的致密斑,所以细胞角蛋白对于维护上皮细胞的形态完整性起着重要作用。

腺上皮、假复层上皮及移行上皮表达CK7。CK7 在上皮肿瘤内的表达:绝大多数来源于肺、乳腺、卵巢、胰腺、甲状腺、胆管的癌,间皮瘤、移行上皮癌都表达CK7,只有少部分的结肠癌表达CK7,大约20%?40%的胃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类癌表达CK7,在肾脏乳头癌及嫌色细胞癌表达CK7,而透明细胞癌不表达,常见的鳞状细胞癌不表达CK7,而食管及宫颈的鳞状细胞癌表达。

CK20 在上皮肿瘤内的表达与CK7 只在少数器官的肿瘤内表达相反,大于90% 的结肠癌、86%的Merkel 细胞瘤、63%的移行细胞癌、56%的胃癌、52%的胰腺癌表达CK20,CK20阳性染色在Merkel细胞瘤是胞质内点状,而在其他肿瘤内CK20阳性染色是弥漫胞质-胞膜型,大多数副鼻窦的肠型(intestinal2type)腺癌及会阴部的Paget病表达CK20。因为卵巢的黏液性癌主要由胃肠转移而来,所以卵巢的黏液性癌大多只表达CK20 而不表达CK7 ,而卵巢原发黏液性癌通常表达CK7 及CK20。CK7 及CK20 均阳性的上皮肿瘤包括大约2/3 的胆管上皮癌、胰腺癌、移行上皮癌以及1/3的胃癌。CK7阳性及CK20阴性的上皮肿瘤绝大多数来自乳腺、肺、子宫内膜及卵巢的腺癌、甲状腺及腮腺的肿瘤。大约2/3的恶性间皮瘤也只表达CK7 不表达CK20。CK7 阴性及CK20 阳性的上皮肿瘤90%以上的结肠癌、78%Merkel细胞瘤以及35%胃癌。CK7及CK20均阴性的上皮肿瘤包括90%以上的肾上腺肿瘤以及肾透明细胞癌,大多数的肝癌、前列腺癌以及来自肺及消化道的类癌也不表达CK7及CK20。

头颈部鳞癌很少表达CK7及CK20。但是小部分来自Waldeyer环的基底细胞样鳞癌表达CK7。根据部位的不同,paget病表达不同的细胞角蛋白。乳腺及外阴的paget细胞表达CK7而不表达CK20,而肛门的paget细胞可能是CK7-/CK20+( 来源于直肠癌)或者是CK7+/CK20+( 来自于肛门腺癌)。肺神经内分泌肿瘤不表达CK7、CK20。依据CK7及CK20的表达可将消化道肿瘤分成4组: 第1组

(CK7-,CK20+),有大小肠、直肠及肛门癌;第2组(CK7-/+,CK20-/+);表

达CK7 及CK20 的比例不等,有胆管癌、胰腺非黏液型导管癌及胃癌;第 3 组(CK7-,CK20-)有肝癌;第4组(CK7-,CK20-)有类癌及胰岛细胞瘤。所有的甲状腺肿瘤都不表达CK20。与其他内分泌肿瘤不同的是甲状腺肿瘤表达CK7。部分肾透明细胞癌不表达CK7及CK20。但是乳头状及嫌色细胞瘤表达CK7,膀胱及尿道的移性上皮肿瘤表达单层上皮细胞角蛋白CK20,泌尿系腺癌细胞、睾丸生

殖细胞肿瘤及精原细胞瘤不表达CK7及CK20 0阴茎鳞癌与皮肤鳞癌表达相同的细胞角蛋白。乳腺及女性生殖系统中乳腺导管癌及小叶癌表达相同的细胞角蛋白CK7而不表达CK20 ;与其他部位的鳞癌不同,子宫颈鳞癌表达CK7。原发卵巢黏液癌表达CK7及CK20 o而卵巢的由消化道转移来的黏液癌只表达CK20而不表达CK7 。卵巢Brenner 瘤与膀胱移行上皮癌表达相似的细胞角蛋白

(CK7+,CK20+),从中肾及副中肾管来的腺样瘤(adenoidtumor及Wolffian瘤表达CK7 而不表达CK20 。间皮细胞瘤来源于单层上皮,所以表达单层细胞角蛋白

CK7 。很多滑膜肉瘤表达CK7 而其他肉瘤不表达,所以CK7 可用来区分滑膜肉瘤与其他肉瘤,包括上皮样肉瘤及平滑肌瘤。血管肿瘤特别是伴有上皮分化的可能表达CK7。脊索瘤表达CK7,少数CK20阳性。

中医治疗肿瘤的三大优势 中医治疗肿瘤的三大优势第一,能有效地防范肿瘤的发生发展。治“有形”之瘤,固非中医之所长,但对预防尚未“成形”之瘤的发生,传统中医学有其广阔用武之地。中医学的特点是以“人”为本的整体观点,以调整阴阳辨证施治为核心。而癌症的发生,从致癌物参与人体代谢,癌症的启动、促进,DNA损伤、修复,然后进入癌前病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从癌前病变发展成原位癌,再从原位癌发展成具有浸润或转移能力的进展期癌,约需5~20年左右的时间,这一漫长的过程为中医药提供了充分的预防与治疗空间。其次,中医治疗肿瘤的优势领域还包括多个方面,如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继发症;配合放化疗,减毒增效;改善机体内环境,调整免疫;当肿瘤患者已接受手术或放、化疗缓解后,运用中药防止其复发或转移等。第三,中医学还可以在肿瘤的直接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在胰腺癌、胆管癌、肝癌、脑瘤、肉瘤,以及已复发或转移的中晚期肿瘤治疗中,若思路对头、应对有序、组合有方的话,完全有可能促使其“柳暗花明”。特别是从天然药物中寻找抗癌有效成分,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诱导癌细胞分化和凋亡,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在这方面,中医药学将大有作为。总之,在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中,中医学有极其重要

的一席之地。走出“传统疗法”的一些误区传统中医药基本上是一种经验性探索所积累的知识体系,有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判决性”实验的检验,故存在着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或经验。尤其是当前有些广告的宣传性词语,值得引起人们注意。以毒攻毒传统的“以毒攻毒”,并非中医药治癌之优势。因为中药中许多毒药,它们的毒性是明确的;但有否抗癌药性,或者说临床是否真的有抗癌功效,是需要打问号的(根据分析,在动物实验中,得出某种提取成分有抗癌性和临床真实个体身上有否抗癌性,许多情况下完全不是一回事,前者很普遍,后者却较难得出阳性结论)。退一步说,真的“以毒攻毒”,不如找化学合成抗癌药更妥当些。这些药物的问世,毕竟经历过较严格的药理学筛选与实验。活血化瘀“活血化瘀”抗肿瘤很长一段时间也很时髦,但有许多临床证据表明,对晚期肿瘤患者,特别是肝癌患者,一些活血化瘀药不仅会促使肝内转移,而且容易诱发大出血,导致肝昏迷。一些实验结果也证实,活血药使用不当,会促使肿瘤快速生长与转移。因此,在很多情况下,需慎之又慎!软坚散积“软坚散积”也是常用抗癌疗法,而且以往是作为治疗甲状腺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但研究表明,部分甲状腺肿瘤是“碘”依赖性的,而软坚药中不少是含碘很高的,如海藻、昆布等,故这些自属禁忌!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的探讨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邹玺1刘宝瑞钱晓萍 摘要:医学的发展要求研究并完善肿瘤的中医药疗效标准,国内近期趋向达成共识,PFS(Progress Free Survival)/TTP(Time To Progress)作为第一评判标准;生活质量作为第二评判标准;中位生存期、一年生存期作为次要标准。 关键词: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肿瘤循证医学 1、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近况 随着人类疾病谱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国际天然药品市场不断扩大,中医药正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重视,已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对中医药临床疗效作出客观、科学、系统的评价〔1〕。然而,目前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质量存在诸多问题:常缺乏严谨合理的设计和严格的操作规范,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随机对照试验资料极少,随机质量不能让人满意,盲法应用较少,全部病例无临床结局评价,如致残率、病死率等,对不良反应、随访资料的收集欠缺,所以,疗效难以评定。同时,在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这一环节中,未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疾病谱的变化,自觉不自觉地照搬西医过去生物医学模式的疗效评价方法和标准,从单侧面、单生物学因素着手,缺少科学、系统地反映中医个体诊疗特色和复合干预策略的疗效评价方法,这一点严重影响了中医药新产品、新技术、新疗法的质量和水平及其可信度,也无法将中医药可能存在的临床疗效和特色客观地显现出来。这一点在肿瘤的中医药质量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建立在严谨、科学基础上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评价,是中医药临床研究发展之重心,是中医药走向世界、更广泛地为人类健康服务且与国际接轨的必经之路,是中医药开发研究最快捷的途径。 2、完善肿瘤的中医药疗效评价标准的必要性 客观、科学、系统的评价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疗效,需要研究制定一个符合中医药疗效特点的标准或方案,原因在于〔2〕:①现有的标准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效果; ②现今中医肿瘤疗效评价过分倾向于向西医(特别是传统的)疗效标准看齐,人云亦云,失掉了自己的特点,而中医治疗肿瘤的疗效有其固有的特点(如带瘤长期生存)和长处(如症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其作用机理与西医药亦有较大的区别;③鉴于目前中医肿瘤临床与科研工作的现状和疗效标准的混乱状况,研究并完善肿瘤的中医药疗效标准,已成为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 疗效评价并不是单纯的中医的问题,西医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一直沿用WHO提出的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无变化(NC)和病变进展(PD)的分级标准。肿瘤细胞完全杀灭是现代医学治疗肿瘤的理想标准。但是,从肿瘤细胞增殖动力学及抗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规律来考虑,要达到体内肿瘤细胞的完全消灭,几乎是不可能的。迄今为止,恶性肿瘤的治疗,仍以手术、放疗、化疗为主,其疗效虽不断提高,但要达到肿瘤的完全杀灭,“无瘤生存”,只是一个理想的目标。恶性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局部瘤体的表现只是全身病变的部分反映,许多“早期”的癌症患者,在诊断时已有亚临床转移灶的存在。因此,在外科领域,即使通过扩大根治术来提高疗效,肿瘤也很快复发。而作为非手术治疗的放、化疗来讲,由于许多肿瘤细胞对治疗的不敏感性,即使加大剂量,也往往造成机体的严重损害而无法完全杀灭肿瘤细胞。现行的WHO的实体瘤评价标准,一是仅以影像学资料作为评价疗效的唯一标准,以局部的疗效来判定疾病的治疗效果;二是仅以瘤体缩小持续4周以上来评价,反映的只是近期的疗效;三是以单一的客观标准来反映复杂的人体病变,忽视了作为社会上的人的主观感受。因此,不论中医西医,肿瘤学家们均认为 作者简介:邹玺(1975-),女,江西九江人,南京中医药大学2003级博士研究生

肿瘤:是机体中正常细胞在不同的始动与促进因子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 肉瘤:恶性肿瘤来自间叶组织者称为肉瘤。 癌:恶性肿瘤来自上皮组织者称为癌。 肿瘤标志物:肿瘤细胞或癌组织由于癌基因及其产物的异常表达和合成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或宿主对肿瘤进行反应而产生的一类生化分子,它提示了肿瘤在宿主体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癌基因的活化程度。 化疗:广义的化疗是指应用化学药物杀灭体内外病原体或新生物,抑制其生长繁殖的化学治疗过程;狭义的化疗则是指应用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综合治疗:是指根据病人的机体情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病期)和发展趋势,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肿瘤治愈率、延长生存期、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大咯血:24h内咯血500ml以上,或出血至呼吸道,对生命造成威胁时叫大咯血。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有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癌前疾病:是指一些可能转变为癌症的疾病或情况。(而癌前病变是指各种组织的上皮出现不典型增生或称异型增生,是可能癌变的病理情况。前者是一个临床概念,后者是一个病理概念) 多发性骨髓瘤(MM):亦称浆细胞骨髓瘤,是由于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的浆细胞恶性增殖所致的肿瘤性疾病,属浆细胞肿瘤的一种。 二.知识点 1.浸润是肿瘤播散的主要方式,是恶性肿瘤细胞转移的基础和前奏。 2.在恶性肿瘤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往往是内外之因联合作用而导致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痰湿或邪毒蕴积,发生局部气滞血瘀、痰凝湿聚、邪毒内蕴等一系列病机变化。 3.我国癌症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有人口老龄化、吸烟、不良生活习惯和环境污染等。 4.病理学检查是肿瘤最可靠、最具有价值的诊断方式。也是决定治疗方案的依据。 5.中西医结合是当今治疗恶性肿瘤最具有优势与特色的疗法之一。 6.肿瘤治疗存在的问题:①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提高②临床治疗方案有待进一步规范③药物临床应用尚欠合理④不良反应的防治重视不够⑤中西医结合切入点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7.化疗药物可有效治疗肿瘤,但同时也成为医源性因素可引起其他恶性肿瘤,尤其是血液系统肿瘤。 8.单纯疱疹病毒-2(HSV-2)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宫颈癌 EB病毒——鼻咽癌HBV,HCV——肝癌 9.TNM分期:原发肿瘤的大小和范围(T),淋巴结(N)受累情况,肿瘤转移情

肿瘤中西医综合治疗的现状与思考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治疗有效率虽然很高,但治愈率却不尽人意,在很多城市的统计中占居民死亡原因的首位或第二位,可见人类最终战胜恶性肿瘤,还任重而道远。以手术、放疗、化疗、生疗和中医药五大支柱疗法为主,以及内分泌治疗、介入治疗、基因治疗、加热治疗、冷冻治疗等多种疗法的肿瘤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法,对提高疗效、减轻病人痛苦、改善生存质量、防止复发或转移、延长生命,提高治愈率,比单一的中医、西医、中西医之中只应用某一种疗法的疗效都好。这是通过大量临床实践逐步被专家和学者所认识和接受的,是肿瘤学术界在不断地实践中形成的共识。然而,在诊治肿瘤的临床上,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的许多学者,在癌症的早中晚期,何时、何环节,对各种疗法如何恰当地单独及相互综合应用才能发挥最佳疗效,还没有完全取得共识,导致不少病人没有得到许多原本有较多治愈或缓解的治疗机会而丧失。本文以五大支柱疗法为立足点,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予以探讨,不当之处,望予斧正。 一、手术治疗(简称手术) 手术治疗是恶性肿瘤一种古老、最有效的主要治疗方法,一般分为预防性、根治性和姑息性等手术方法。 (一)手术的适应症及局限性 1、凡能手术切除的肿瘤均应手术切除,通过手术切除可以极大地根治或减少体内的癌细胞数目。60%左右的癌肿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同时也是90%肿瘤的诊断及分期工具。凡有手术适应症者,不可错失良机。但应指出,手术治疗主要是针对局部肿瘤,对全身扩散或远处转移难以奏效。 2、我们知道,1cm3(1克重)的癌块约有109个癌细胞(约10亿个癌细胞),这时医生用手摸得到、用眼睛看得见,做CT也可以显示癌块的大小;若小于106个癌细胞的微小癌病灶残留在癌床上时,医生是眼睛看不见、手也摸不到,CT也难以察觉,只有在显微镜底下才能发现。有鉴于此,癌症的根治手术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但在实际临床上要彻底根除癌细胞是很难的;极少数病人还难以避免因手术引起癌细胞的异位种植或转移的可能(体内残留的微量癌细胞转移,目前难以进行有效的检测)。这既是多年来不少癌肿单纯手术治疗,其疗效难以明显提高的主要原因,也是常讲的即使是早期手术切除,仍需要在手术前后应用其他综合治疗(如放疗、

中医在两千年以前对肿瘤就有了一定的认识,甲骨文就有"瘤"字的记载,散见于文献中的舌菌、失荣、噎膈、返胃、乳岩、肺积、翻花疮等名称都是对现代恶性肿瘤临床表现的描述。《黄帝内经》对前人的记载进行了总结,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就肿瘤的原因、症状、诊断、治疗、预后及预防创立了一套理论体系。我们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肿瘤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它的发生、发展、转移等都是人体正气(抗癌能力)不足所致;在治疗上既注意消除外在致病因素,又注意调节人体内环境增强免疫力,提高自身的抗癌能力。建国几十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更是集中西医优势于一身,综合各种手段,以病人为中心,从整体出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治疗肿瘤的系统工程。 纵观中医对肿瘤病因的认识主要有正气虚损、气滞血瘀、热毒积聚、痰凝湿阻等。我们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现代医学理论,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根据多年临床实践研究,研制出了以扶正培本、活血化淤、抗癌解毒为治则的抗癌良药。 1.扶正培本 癌症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正虚邪实的过程,正气虚损是肿瘤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现代医学、分生物学、免疫学的研究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三个抗癌系统:一是抗癌细胞系统,包括NK细胞群、K细胞群、T细胞群、LAK细胞群、巨噬细胞群等;二是抗癌细胞素系统:干扰素、白介-2、白介-6、肿瘤坏死因子等;三是抗癌基因系统,基因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现已证明Rb、P53基因等均有抗肿瘤方面的作用。这些抗癌系统的功能表现都是指中医学的正气,这些功能低下就可能造成癌症的发生。 根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在传统理论指导下,结合中药单体药理研究和人体正气的研究把扶正培本作为治疗脑部肿瘤的第一原则。 2.活血化瘀 中医认为血瘀是肿瘤发病的又一主要病机,传统理论研究,现代医学及药理学研究和我们自己的临床实践都认为血瘀对肿瘤的发生起很大的作用,故以活血化瘀为治疗脑部肿瘤的第二大原则。 3.抗癌解毒 中医学认为肿瘤的发生与人体内的毒邪有关,尤其是痰凝湿阻、郁久化火、火毒内蕴、凝滞不化,渐成肿块。另外认为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有邪毒在体内郁滞不能外达。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肿瘤发生时往往是某些外因激活了体内致癌毒素,从而造成人体正常细胞发生癌变。理论、实践和实验都证实解毒药物都有肯定的抗癌作用,所以我们把抗癌解毒作为治疗脑部肿瘤的又一大治则。 4.辩证施治 肿瘤的发生发展变化有着共同的病因病机,治疗上采用相同的治则,但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它也有其不同之处,不同的病种,不同的系统,不同的部位都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机变化,所以我们以扶正培本、活血化淤、抗癌解毒为主要治则,结合不同部位和不同病种进行加减,研制成治疗各种脑部肿瘤的一系列药物。

一、名词解释:5*2分=10分 1、肿瘤:是机体正常细胞在不同的始动与促进因子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 2、化疗:广义的化疗实质应用化学药物杀灭体内外病原体或新生物,抑制其生长繁殖的化学治疗过程;狭义的化疗是指应用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治疗恶性肿瘤。 3、癌前疾病:是指一些可能转变为癌症的疾病或情况;癌前病变:是指各种组织的上皮出现不典型增生或异性增生,是可能癌变的病理情况。 4、原发性肝癌:是指发生自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的恶性肿瘤。 5、上腔静脉综合症:绝大多数由肿瘤引起,主要是支气管肺癌和上纵膈其他肿瘤所致上腔静脉、奇静脉受压迫,静脉回流障碍,出现头颈部浮肿、面部青紫瘀血、眼结膜充血、颈部和胸壁静脉怒张、头晕、头痛、视觉障碍、意识改变等。 二、填空题:30*0.5分=15分 1、肺癌的五大主症是咳嗽、咯血和血痰、胸痛、气短、发热。 2、肿瘤发病的病因是六淫致病、七情内伤、饮食劳伤、体质内虚;病机是气滞血瘀、痰凝湿聚、毒邪内蕴、脏腑失调正气虚弱。 3、肿瘤常见并发症有大出血、急性梗阻、癌性发热、恶性积液、代谢急症。 4、颅内压增高三联征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5、肝癌的形态分型有巨块型、结节型和弥漫型。 6、肺癌的中医证型有痰气阻滞证、邪伤肺络证、气滞血瘀证、肺气亏损证、肺肾阴虚证、毒热蕴结证。 三、判断题:10题×1分/题=10分 1、直肠癌早期症状为排便习惯和粪便性质改变。(是) 2、根据WHO制定的三阶梯止痛方案,癌痛病人应坚持按时给药的原则。(是) 3、按病理分型可将肺癌分为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非) 4、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器官依次是骨、肺、肝、软组织、脑。(非) 5、凡AFP升高即可诊断为肝癌。(非) 6、细菌感染与肿瘤发生无密切关系。() 7、吗啡类止痛药在使用时具有封顶反应。() 8、在目前肿瘤的治疗中,首选放射治疗。() 9、某些肿瘤,即使出现远处转移灶仍不能归为晚期。() 10、癌基因是肿瘤细胞所特有的,其表达导致了肿瘤的发生。() 四、选择题:20*1分=20分 1、对胃癌早期诊断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是( C ) A.X线 B.B超 C.纤维胃镜检查 D.心电图 2、下列哪项抗癌药物对静脉有强刺激性( D ) A. 甲氨喋呤 B. 5-氟脲嘧碇 C.顺铂 D.长春瑞宾 3、对肺癌诊断最有效的检查手段是( A ) A. 纤维支气管镜 B.胸部X线检查 C.痰脱落细胞检查 D.CT 4、下列哪项是目前治疗肿瘤方法中首选的( B )

抗肿瘤中药的临床应用 恶性肿瘤是常见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据卫生部统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肿瘤发病率已上升为0.127% ,有人预测2005年北京地区肿瘤发病率比1977年增加15%以上。由于肿瘤患者人数呈总体上增加趋势,年龄呈年轻化趋势,临床上对于抗肿瘤药的需求量急剧上升。抗肿瘤药的年平均增长率高于12% ,大大高于全球其它大类药物的年平均8%的增长。 40余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模式已逐步形成,中药在控制肿瘤、肿瘤放化疗减毒增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甚至在肿瘤的癌前病变、预防复发转移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我国是天然药物大国,应用中草药治病历史悠久,抗肿瘤中成药毒副作用较小,使这类药物备受患者青睐。本文重点探讨抗肿瘤中成药的应用情况、临床用药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中医对肿瘤的认识 中医认为恶性肿瘤的病因为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和劳欲内伤等。病机为正虚邪实、虚实夹杂。正虚主要为气(阳)虚、阴(血)虚、气阴(血)两虚,邪实主要为气滞、痰凝、血瘀、热毒等。治疗的基本原则为扶正祛邪(抗癌)。由于恶性肿瘤目前尚未见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所以用药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及整体观念的特点。 二、中医指导下的中药应用 中药治疗肿瘤的临床用药方式:①辨证施治,随证加减;②专病专方,多为院内制剂;③单方、土方、验方。以前两种为主,剂型主要是汤剂。 中药抗肿瘤的实验研究工作:①筛选抗癌复方、单方;②抗癌中药的药效、毒理研究;③探讨作用机理;④对比中西药疗效;⑤抗癌中成药的制剂研究。 中药防治恶性肿瘤的主要机制:①抗突变作用;②直接的细胞毒作用;③免疫增强作用;④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其分化;⑤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三、开发治疗恶性肿瘤中药的优势 笔者查阅了1999~20006年的中文期刊,有关该方面的报道有上千篇,总结了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认为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有如下作用:①增效减毒。

中医药治疗癌症的优势 博文收藏 2014-04-11 1238 中医药治疗癌症的优势 对肿瘤的治疗不能一种方案贯串始终,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按照早、中、晚不同期别,采取不同的综合措施,这时,中医药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贯穿整个阶段性治疗的始终。中医药给中晚期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为中医药抗癌康复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民间中医药开发协会,淄川鑫成中医门诊从事肿瘤研究,善于治疗肝癌、肺癌、胃癌、食管癌、胆管癌、乳腺癌、脑瘤、脂肪瘤等以及各类癌症放化疗并发症、术后复发及转移。具体方法如下: 1.突出传统中医药特色.中药治疗还是抗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研究等,均是发挥中医特色,取得较好疗效。研究系统、规范,包括了对传统中医理论、现代治疗进展、中医证候学、老中医治疗经验、自身临证治疗等,形成独特治疗方法。 2.低分化肿瘤就是全身血液性疾病,“绿色治疗”.治疗理念是:最有效的消除肿瘤瘤灶、控制全身转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清理血毒,同时最有效的保护患者脏器功能,这种有效、安全的方法我们称之为肿瘤的“绿色治疗”。特别适合老年患者、体质差、经西医多程治疗无效及中晚期肿瘤患者。这种“绿色治疗”理念也符合目前国际上对肿瘤治疗的共识. 强调肿瘤综合治疗.肿瘤的治疗是综合性治疗,单纯一种方法不能治愈。采用中西医结合,发挥中医药优势,应用多种技术、多种方法是治疗肿瘤的最佳选择。 3.培本扶正有效治疗肿瘤 培本扶正法治疗肿瘤是祖国医学的一大特色,用扶助正气、培补本元的方法,来调节人体阴阳气血和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增强患者的抗病能力,促进康复。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水谷运化。精微营养物质的生化,气血的生成都依赖于脾胃功能的正常,后天之本是非常重要的。肾是先天之本,藏而不泻,管理全身各器官的功能,是人体生命的源泉。有些肿瘤患者经过放疗、化疗后常可见气阴两伤,采用益气养阴,滋补肝肾之法,能增强患者体质和抗癌能力,使之能耐受化疗及放疗,达到较好的疗效;如果肾气亏损,各脏器功能、气血阴阳就容易失调,从而引起疾病进一步恶化。另外,现代研究表明:培补先天之本可以增强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和免疫监视作用,提高和调节内分

治疗恶性肿瘤常用中草药配伍—药对 什么是“药对”? 在应用中草药治疗肿瘤时,1、由于病情复杂单味药的作用有限,往往不能全面顾及复杂多变的病情;2、单味药的力量有限,对于病势沉重者,其力量往往无济于事;3、药物往往具有毒、副作用,有时单位药不安全,可能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等等,因此根据不同的病情不同的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按照一定得经验有选择地将两位或两位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既可全面照顾病情;有可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使临床用药更有效、更安全;另外药物的配伍,还可能产生与原药不同的新作用。这种两种合用能起到协同作用,增强药效;或消除毒副作用;或产生新作用的经验组合配伍,统称为“药对”或称为“对药”。下面分别介绍临床治疗肿瘤的几种“药对”: (一)、清热解毒药对 1、白英+白花蛇舌草 二者配伍应用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利水消肿通淋之功,临床上常用于消化系统肿瘤,如肝癌、胃癌、肠癌、食管癌、等癌瘤属热毒瘀阻、水湿内停着。对癌症表现水湿潴留,出现胸水、腹水、便溏者疗效佳。 2、陆英+白英 二药配伍应用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活血祛瘀、驱风通络止痛的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癌症,大多用于消化系统肿瘤,如肝癌、胃癌、肠癌及肾癌属然毒瘀阻、水湿内停者。对癌性胸水、腹水者疗效尤佳。 3、白花蛇舌草+半枝莲 二药配伍应用,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利湿消肿;用于湿热瘀阻经络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咽喉红肿疼痛等有良效,另外二者配伍具有抗肿瘤、抑制癌细胞增生的作用。临床上常用来治疗各种癌症,如肝癌、胃癌、肠癌、肾癌等癌瘤属热毒瘀阻、水湿内停者。对癌性胸、腹水者有一定治疗效果。 4、半边莲+七叶一枝花 二者配伍应用,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活血祛瘀、祛风通络止痛之功,临床上治疗多种癌症,尤多用于消化系统肿瘤,如肝癌、胃癌、胰腺癌、肠癌以及肾癌等属于热毒瘀阻、水湿内停者。对癌性胸、腹水者疗效尤佳。 5、鱼腥草+夏枯草 二者相伍为用,共奏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化痰散结之功,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食道癌、胃癌、子宫颈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等。 6、石见穿+半枝莲 二者配伍共奏清热解毒、祛瘀散结、消肿化痰之效,临床常用治疗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肿瘤,如食道癌、胃癌、胰腺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等。 7、半边莲+龙葵 二者配伍应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利水消肿之功,临床常用于治疗各种癌症,尤多用于消化系统肿瘤,如肝癌、胃癌、胰腺癌、肠癌以及肾癌、白血病等属热毒瘀阻、水湿内停者。对癌性胸腹水疗效尤佳。 8、苦参+土茯苓 二者合用,可增强清热解毒除湿之功,常用于泌尿系统肿瘤症见湿热下注、小便热涩刺痛者。 9、老鹳草+络石藤 二者配伍,相互为用,辛开苦降不仅发挥了抗肿瘤的效果,而且具有良好的驱风通络止痛的效果,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乳腺癌及癌性疼痛。

?专家论坛?肿瘤治疗存在的问题及中西医结合的研究重点 凌昌全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中医科,上海200433) [摘要]目前的肿瘤治疗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肿瘤的过度治疗普遍存在;(2)急功近利而缺乏长远规划;(3)综合治疗缺乏合理的内涵;(4)缺少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5)对中医药的优势认识不足、发挥不够。中西医结合在肿瘤防治中大有可为,应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1)加强中医对恶性肿瘤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研究;(2)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合理化、规范化方案的研究;(3)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疗效标准的研究;(4)加强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术后复发、转移的研究。[关键词]肿瘤;治疗;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977(2003)03-0168-03 Problems in cancer treatment and major research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LING Chang-Quan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anghai Hospital,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 [ABS TRACT]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in the present cancer treatment,such as:(1)prevalence of excessive treat ment; (2)lack of long-term research plan;(3)lack of reasonable comprehensive treat ment;(4)lack of operative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5)the superior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was undervalued and underused.Integrative medicine sh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 tment of cancer.Further research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1)enrich and improve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TCM on cancer;(2)enhance the research on ration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cancer treatment program of integrative medicine;(3)enhance the research on criterion of therapeutical effect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in trea ting cancer;(4)enhance the research 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of cancer by integrative medicine. [KEY WORD S]neoplasms;therapy;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J Chin Integr Med,2003,1(3):168-170] ①由于环境污染加剧、营养失衡、人口老龄化以及激烈竞争下生活压力增大等因素,目前全世界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20世纪90年代,有1/10的人死于肿瘤。据估计,21世纪初,全世界每年新发肿瘤病例数将高达1500万。同时,癌肿的发病谱也发生了变化,在大城市中肺癌已跃居发病首位,结、直肠癌和乳腺癌、胰腺癌、肝癌等发病率均有所上升,而宫颈癌、食管癌的发病率则明显下降。肿瘤的治疗方法不断改进,新药及新型疗法层出不穷,人类在肿瘤治疗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目前对大部分恶性肿瘤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人们依然“望癌生畏”。如何从中医药学这个伟大宝库中积极探索新理论,开创新方法,改变我国肿瘤防治现状,提高临床疗效,使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是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研究的重要方向。 1目前肿瘤治疗存在的一些问题 1.1肿瘤的过度治疗普遍存在肿瘤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老年肿瘤患者多合并有其他疾病,因此危害他们机体的主要因素或导致其死亡的直接原因往往并非就是恶性肿瘤,但肿瘤常成为临床医师关注的焦点而使患者接受强有力的治疗。由于事实上相当一部分患者并不能得益于临床治疗,但又极少有肿瘤患者不去积极接受治疗,其结果是这部分患者徒受过度治疗之苦。 1.2急功近利而缺乏长远规划临床医生考虑的往往是肿瘤能否切除,经放疗或化疗后瘤体会不会缩小,至于患者的生存期能否延长,生活质量是否提高却很少顾及。目前肿瘤的临床治疗主要还是以近期疗效为评价终点的短期行为。由于多数肿瘤治疗方法的损伤较大,治疗引起的并发症并不少见,所以并非所有的治疗都能获得预期的近期疗效。因不适当的治疗而使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受损,甚至提前死亡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对多数手术不能治愈的患者行大剂量化、放疗后并没有明显改善预后,强化治疗的速决战不仅增加严重并发症的危险性,也没 [作者简介]凌昌全(1957-),男,博士,教授、主任医师.

中医药辨证施治脑胶 质瘤

中医药辨证施治脑胶质瘤(转载) helloznh 收录于2011-01-04 阅读数:查看 脑胶质细胞瘤是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它包括星形胶质、少枝胶质、室管膜等组织的肿瘤。胶质细胞瘤化颅内各种类型肿瘤中发病率为第一位,约占颅内肿瘤的40%。在中医古代医籍中见于头痛、真头痛、头风、癫痫、眩晕、厥逆等疾病。 【概述】 神经胶质瘤简称胶质瘤,是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的肿瘤。神经外胚层发生的肿瘤有两类,一类由间质细胞形成,称为胶质瘤;另一类由实质细胞形成,称神经元肿瘤。由于从病原学与形态学上还不能将这两类肿瘤完全区别,而起源于间质细胞的胶质瘤又比起源于实质细胞的神经元肿瘤常见得多,所以将神经元肿瘤包括在胶质瘤中,统称为胶质瘤。 各型胶质瘤中,以星形细胞瘤最多,其次为胶质母细胞瘤,其后依次为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少枝胶质瘤、松果体瘤、混合性胶质瘤、脉络从乳头状瘤、未分类胶质瘤及神经元性肿瘤。 各型胶质瘤的好部部位不同,如星形细胞瘤成人多见于大脑半球,儿童则多发在小脑;胶质母细胞瘤几乎均发生于大脑半球;髓母细胞瘤发生于小脑蚓部;室管膜瘤多见于第4脑室;少枝胶质瘤大多发生于大脑半球。 胶质瘤以男性较多见,特别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各型胶质瘤各有其好发年龄,如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壮年,胶质母细胞瘤多见于中年,室管膜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年,髓母细胞瘤几乎都发生在儿童。胶质瘤的部位

与年龄也有一定关系,如大脑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多见于成人,小脑胶质瘤(星形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多见于儿童。 胶质瘤大多缓慢发病,自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一般为数周至数月,少数可达数年。恶性程度高的和后颅窝肿瘤病史较短,较良性的或位于静区的肿瘤病史较长。肿瘤若有出血或囊变,症状会突然加重,甚至有类似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胶质瘤的临床症状可分两方面,一是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复视、精神症状等;另一是肿瘤压迫、浸润、破坏脑组织所产生的局灶症状,早期可表现为刺激症状如局限性癫痫,后期表现为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如瘫痪。 胶质瘤的诊断,根据其生物学特征、年龄、性别、好发部位及临床过程进行分析,在病史及体征基础上,采用电生理、超声波、放射性核素、放射学及核磁共振等辅助检查,定位正确率几乎是100%,定性诊断正确率可在90%以上。 胶质瘤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由于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与脑组织无明确分界,难以彻底切除,术后的二年复发率在85%以上。平均生存期不足6个月,综合治疗生存期不足两年。 【文献回顾】 我国古代中医文献中“胶质瘤”这一病名无明确的记载,但在头风、真头痛、厥逆、癫痫等疾病中有类似症状的论述。如《灵枢?厥病篇》云:“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明确指出了“真头痛”的临床表现和预后。《灵枢?大惑论》说:“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素问?奇病论》曰:“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灵枢?海论》还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头痛巅疾,上虚下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素问?厥论》谓:“厥或令人腹

抗肿瘤中草药 确切有效 农吉利:皮肤鳞癌、基底细胞癌、宫颈癌、急性白血病。10~15克。甘淡平,有毒。 喜树:胃癌、肠癌、白血病。3~10克。苦寒。 莪术:胃癌、肝癌、肠癌、肺癌、子宫肌瘤、宫颈癌、卵巢癌、白血病、淋巴肉瘤、黑色素瘤。3~10克。苦辛温。 天花粉:(绒癌)、恶性葡萄胎、肺癌、胃癌、胰头癌、乳腺癌。10~15克。 甘微苦微酸寒。 黄药子:食管癌、胃肠癌、胰腺癌、甲状腺癌、肺癌、宫颈癌、横纹肌肉瘤。10~30克。苦辛凉。 山慈菇:胃癌、乳腺癌、宫颈癌、皮肤癌、白血病、何杰金氏病。3~10克。甘微寒。 栝蒌:乳腺癌、肺癌、胃癌、胰腺癌。15~30克。甘寒。 蟾酥:食管癌、胃癌、肝癌、肠癌、肺癌、皮肤癌、宫颈癌、卵巢癌、白血病、成骨肉瘤。5~15克。辛温。 壁虎:消化系统肿瘤,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肺癌、宫颈癌、淋巴及脑的恶性肿瘤。2~5克水煎服;1~2克研粉服。咸寒。 斑蝥:食管癌、胃癌、肝癌、直肠癌、皮肤癌、肺癌、乳腺癌。0.03克水煎或研末或入丸散。辛寒。 三尖杉:(白血病)。糖浆10ml/次,每日3次;静注5ml每日1次。(种子)甘涩平;(枝叶)苦涩寒。 乌骨藤:食管癌、贲门癌、胃癌、肺癌、宫颈癌、何杰金氏病、白血病。 3~5片每日3~4次;酊剂10ml/次。 苦参:(肠癌)、肝癌、皮肤癌、宫颈癌、软组织肿瘤、滋养细胞癌。3~10克。苦寒。 有效 白花蛇舌草:各种肿瘤,尤其是消化道肿瘤及淋巴系统肿瘤(能增强免疫机制)。15~60克。苦甘寒。 七叶一枝花:脑肿瘤、肺癌、肝癌、白血病、骨、肌肉瘤,淋巴癌、膀胱

癌。10~15克。苦寒。 石上柏:鼻咽癌、肺癌、消化道癌、绒癌、宫颈癌、恶性葡萄胎、乳腺癌。 30~60克。苦平。 山豆根:咽喉癌、肺癌、膀胱癌、滋养细胞癌及白血病。6~9克。苦寒。半枝莲:各种肿瘤。如消化道癌、肺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绒癌。 10~30克。辛苦寒。 肿节风:食管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直肠癌、急性白血病。10~15克。 辛苦平。 龙葵:各种肿瘤。如胃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膀胱癌、癌性胸腹水。 10~30克。苦寒。 紫草:鼻咽癌、扁桃腺癌、甲状腺癌、肺癌、胃癌、肝癌、绒癌、白血病。 5~10克。甘寒。 青黛:白血病。1.5~3克。咸寒。 猪殃殃:食管癌、肝癌、甲状腺癌、乳腺癌、宫颈癌、白血病、淋巴肉瘤。 15~30克。辛苦凉。 藤梨根:食管癌、胃癌、肝癌、肠癌、肺癌、乳腺癌。15~30克。酸涩凉。菝葜:食管癌、贲门癌、胃癌、胰腺癌、胆囊癌、肝癌、肠癌。15~30克。 甘酸平。 鸦胆子:食管癌、贲门癌、肠癌、宫颈癌、皮肤癌、皮肤赘瘤。10~15粒装胶囊吞服。苦寒。 天门冬:肺癌、乳腺癌、宫颈癌、急淋、慢粒。10~20克。甘苦寒。 蜂乳:各种肿瘤。0.3~0.6克。甘酸平。 半夏:上颌窦癌、食管癌、胃癌、宫颈癌及癌前期病变。6~15克。辛温。天南星:口腔肿瘤、食管癌、肺癌、宫颈癌、神经系统肿瘤。3~10克。 辛苦温。 核桃仁:甲状腺癌、肺癌、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10~30克。甘温。马钱子:肺癌、食管癌、胃癌、肠癌、皮肤癌、白血病。0.3~0.5克作丸散。苦寒,剧毒。 蜈蚣:软组织恶性肿瘤。食管癌、胃癌、肝癌、宫颈癌、骨、脑、皮肤恶性肿瘤。2~3克水煎服,0.6~1研末吞服。咸温。 薏苡仁:肺癌、胃癌、肠癌、宫颈癌、绒癌及扁平疣。15~30克。甘淡微

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引起细胞遗传物质的改变,包括原癌基因的突变、扩增和(或) 抑癌基因的丢失、失活等基因表达失常的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2.癌: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称为“癌”。 3.肉瘤:间叶组织(包括结缔组织和肌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 4.肿瘤转移:是指已浸润脱落出去的肿瘤细胞离开原发病灶,通过某些途径和渠道被带到与原发病灶不相连 的部位(组织或器官),又生长出与原发病灶病理类型相同的肿瘤。 5.噎嗝:指吞咽食物哽噎不顺,饮食难下,或复而纳出疾患。 6.反胃:指饮食入胃,宿谷不化,经过良久,由胃反出的疾患。 7.细胞学诊断IV级:即发现有癌细胞,但不够典型。或有极少数典型癌细胞,需进一步证实。 8.肝转移性肺癌:是指原发于肺部的癌肿通过直接浸润、气道种植或血管淋巴管转移至肝部继续增长,形成与原 发瘤同样性质的癌肿。 9.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是指能杀死各时相的肿瘤细胞,包括G0期细胞的一类抗癌药物。这类药物包括烷化 剂、抗癌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 10.中央型肺癌:是指发生在肺段以上支气管粘膜上皮的恶性肿瘤。 二、填空题 1.祖国医学主要把对肿瘤的病因主要概括为六淫致病、七情伤、饮食劳伤、体质虚,而把对肿瘤的病机主要 概括为气滞血瘀、痰凝湿聚、毒邪蕴、脏腑失调,正气虚弱。 2.恶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途径主要有淋巴道转移、血行转移、种植性转移、局部蔓延转移和医源性转移。 3.窥镜在检查恶性肿瘤的优点主要有:直观、照相、刷取细胞做细胞学检查和直接活检等。 4.支气管肺癌的主要症状是咳嗽、咯血和血痰、胸痛、气短和发热。 5.现代医学认为胃癌的前期状态主要有肠上皮化生、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和胃部 切除术后残胃。 三、简述题 1.简述我国目前甲胎蛋白(AFP)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标准。 答:①AF P≥500μg/L持续4周以上,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和转移性肝癌等; ②AFP由低浓度逐渐升高而不见下降;③AFP≥200μg/L的中等浓度水平持续8周以上。 2.简述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答:①癌细胞对控制正常的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的调理因素不能正常发生反应,而表现为持续性增生和分化不良;②癌细胞对邻近组织和细胞间的异常关系,从而改变正常组织的结构形式,常表现为浸润性生长和形成远处转移;③癌细胞可将上述两个特性遗传给其子细胞。 3.简述胃癌的诊断方法。 答:⑴临床症状诊断:①40岁以后开始出现中上腹部不适或疼痛且无明显节律性,并伴有明显的食欲不振或形体消瘦;②胃溃疡严格科抗溃疡治疗任务明显好转;③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经科治疗无效;④中年以上患者出现不明显原因的贫血、消瘦和粪隐血阳性。 ⑵实验室检查:①RBC下降,Hb下降;②大便隐血试验阳性;③胃液分析出现游离胃酸低。 ⑶X线检查⑷纤维胃镜⑸细胞学检查⑹生物学检查⑺超声胃镜检查⑻CT检查 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学复习题及答案(二) 一、名词解释

引言 据国家卫生部统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肿瘤发病率已上升为127例/10万人。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增肿瘤患者160万~170万人,总数估计在450 万人左右。我国流行病学调查表明,2003年我国城市居民恶性肿瘤致死率为94. 71/10万。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全球癌症状况将日益严重,今后20年新患者人数将由目前的每年1000万增加到1500万,因癌症而死亡的人数也将由每年600万增至1000 万。癌症成为第一位致死疾病,死亡率最高的10种癌症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结肠、直肠和肛门癌、白血病、乳腺癌、鼻咽癌、宫颈癌、膀胱癌;农村居民恶性肿瘤患者病死率更高,为104.01/10万,居全部死亡疾病之首,其中死亡率最高的10种癌症分别是肝癌、胃癌、肺癌、食道癌、结肠、直肠和肛门癌、白血病、乳腺癌、鼻咽癌、宫颈癌、膀胱癌。 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来自乳腺、肺、结肠、前列腺、卵巢和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从这些器官来源的肿瘤通常转移至局部淋巴结和其他器官,如肺、脑、肝和骨。转移癌通常出现在原发肿瘤之后,且有一定的转移途径和规律,一般不难判定。大部分转移癌可通过临床及各种辅助检查寻找到原发灶,但是大约5%-15%的患者经过仔细全面的检查后仍然无法发现原发灶[1.2],这就给临床治疗带来了诸多困扰。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尚无大型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因此存在很多争论。一般来说,原发灶的检出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最为合理的治疗策略,既能将原发部位作为治疗靶区,又能避免对非原发部位进行不必要的治疗,减少治疗的并发症,同时对患者的心理康复也有积极的影响[3]。 免疫组织化学问世以前,寻找不明转移癌的肿瘤原发灶的困难重重,不明来源肿瘤原发灶的确定对于肿瘤学家和病理学者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常需长期随访观察,反复检查方可发现,甚至始终未能发现。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特别是新型肿瘤标记物的不断发现及使用,使一些原先诊断为MUO 的病例有可能发现原发灶,为临床有针对性的治疗及对于患者预后的判断提供有效帮助。比如,CK7抗体识别的是相对分子质量为54000的一种碱性细胞角蛋白,存在于大多数正常组织的腺上皮和移行上皮细胞中,一般非上皮来源的细胞无表达。卵巢浆液性和子宫内膜样腺癌、乳腺腺癌、肺腺癌中呈阳性反应,另外在宫颈肿瘤、胆管癌、膀胱移行细胞癌中也为阳性表达。而胃肠道的腺癌、卵巢粘液性腺癌阴性,在鳞状细胞癌、肝细胞和肝细胞癌、前列腺和前列腺癌、肾上皮性肿瘤中均为阴性。现通常认为CK7是腺癌和移行上皮细胞癌的比较特异性的标志。CK20抗体存在于正常的胃肠道上皮、移行上皮、Merkel细胞中。在胃肠道、Merkel细胞癌、胰胆管癌、唾液腺小细胞癌、小肠类癌、卵巢粘液性腺癌阳性表达。而在乳腺腺癌、子宫内膜癌、肺腺癌和鳞癌、除唾液腺和Merkel细胞肿瘤以外的小细胞肿瘤、卵巢非粘液性肿瘤、肾细胞癌、精原细胞瘤、胸腺瘤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肿瘤组织中阴性表达。此抗体在原发癌灶和淋巴结转移灶表达是一致的。villin抗体是一种分子量为95000的细胞骨架蛋白,正常分布于肠上皮和肾近曲小管上皮,可用于肠上皮来源肿瘤与非肠上皮肿瘤的鉴别诊断,亦可作为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的参考指标。 我们知道,众多转移癌的原发灶不可能用单一抗体检测,数个抗体的联合应用可增加敏感性,从而缩小肿瘤原发灶的寻找范围。[34,35]已有学者研究ck7,ck20

恶性肿瘤,又称癌症, 导致癌症的发病有外因和内因两方面的因素,其外因主要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如经常食用泡菜、霉变食物、烧烤食物以及过度食用酸性食物,形成酸性体质等;不良生活习惯,如酗酒过度、抽烟、熬夜也是导致癌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如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也可以直接引发癌症。导致癌症的内因主要是心情郁闷、情绪波动、精神压力、爱生气等。由于以上原因对人体信息传导系统进行不良刺激,从而引起基因突变,导致新生部分细胞形成疯长的癌细胞系统,就成为癌症。 现给你介绍一个中药奇方,对各种癌症效果都非常好,临床应用于各类各期癌症患者的治疗,其功效能在短期内缩小肿块,控制转移、减轻痛苦、稳定病情、延长生存期,甚至达到临床治愈。处方:虫草3克、猪苓100克、明党参100克、桑寄生100克、青阳参30克、香菇200克、红豆蔻100克、桑白皮100克、杜仲100克、降香100克、茯苓100克、白术100克、八月札100克、知母100克、片姜黄100克、、制南星100克、山萸肉100克、木瓜100克、仙茅100克、制半夏100克、补骨脂100克、独活100克、石菖蒲100克、仙鹤草100克、大蓟100克、山奈100克、枸杞子100克、薏苡仁200克、地榆100克、白前100克、丹皮100克、射干100克、当归200克、土鳖虫100克、青黛20克、肉桂50克、苦参100克、金精粉30克、葫芦巴100克、白癣皮100克、赤芍100克、山豆根100克、远志50克、泽泻100克、金银花200克、乌术粉60克、制鳖甲100克、连翘100克、紫草100克、桃仁100克、三七100克。配法:以上药物经提取有效成分,精炼后粉碎加工成细面,装入零号胶囊,一日三次,一次三粒。 现代中医学研究证明:猪苓具有免疫监视作用,这在肿瘤免疫中有关键作用;枸杞子增强抑制肿瘤作用,增强T细胞活性;虫草、明党参可以显著提高免疫功能,从而增强机体防癌抗感染的能力,桑寄生的免疫作用可以明显抑制癌细胞,红豆蔻具有很强的抗癌活性,杜仲能明显抑制S180实体瘤生长,降香强烈抑制肥大红细胞瘤中对LTC4的形成,青阳参、香菇、天南星、桑白皮、白术、八月札、知母、茯苓、半夏、薏苡仁、射干、白前、地榆、丹皮、当归、青黛、土鳖虫、肉桂、苦参、葫芦巴、白鲜皮、赤芍、山豆根、远志、泽泻、金银花、制鳖甲、连翘、紫草、桃仁、三七具有强烈的抗肿瘤作用,片姜黄抑制癌细胞生长,木瓜、山萸肉杀灭腹水癌细胞,仙茅抑制艾氏腹水癌、实体癌,补骨脂、独活、石菖蒲、仙鹤草、大蓟、金精粉、乌术粉对癌细胞具有杀灭作用,山奈强烈抑制癌症的传代细胞。 这些传统中药配合使用可以有效控制癌细胞转移和扩散,对于肝癌、胃癌、食管、肺癌、鼻咽癌、喉癌、肠癌、胰腺癌、卵巢癌、子宫癌、脑瘤、骨癌、骨肉瘤、皮肤、鼻咽、阴茎、乳腺、甲状腺、胃肠、卵巢、膀胱、前列腺、肾盂等处的癌症、白血病以及恶性淋巴瘤及腹膜间皮瘤等易于引起腹水的癌症等均有显著的疗效。 研究表明,只有当机体对癌症的免疫功能明显降低或丧失时,癌症才会乘虚而入。如果从第一个癌细胞发生时就开始预防癌症,几乎可获100%的效果。这些药物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以达到抑制癌细胞生长,同时又不产生副作用,其主攻方向,均在治癌抗癌的同时,增强机体免疫力,以达到完全治愈癌症,战胜癌症的目的。 这些传统中药的有效成分对异常的癌细胞有先天排它性,并且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命信息传导系统。这些传统中药中的有效成份进入人体后能杀死癌细胞依存的菌群,可以促进白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